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how statistics Edit searchSearch details:
Scope: 論語注疏 Request type: Paragraph
Condition 1: Contains text "先" Matched:244.
Total 90 paragraphs. Page 1 of 9. Jump to page 1 2 3 4 5 6 7 8 9

論語注疏

[Northern Song (960 - 1127)] Library Resources

序解

Library Resources
1 序解:
敘曰: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大子大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玄成等傳之。
【疏】「敘曰」至「傳之」。○正義曰:此敘《魯論》之作及傳授之人也。敘與序音義同。曰者,發語辭也。案《漢書·百官公卿表》云:「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顏師古曰:「掌北軍壘門之內而又外掌西域。」劉向者,高祖少弟楚元王之後,辟彊之孫,德之子。字子政,本名更生,成帝即位,更名向。數上疏言得失,以向為中壘校尉。向為人簡易,專精思於經術。成帝詔校經傳諸子詩賦,每一書已,向輙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著《別錄》、《新序》。此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蓋出於彼,故何晏引之。對文則直言曰言,荅述曰語,散則言、語可通。故此論夫子之語而謂之善言也。《表》又云:「太子太傅,古官,秩二千石。」《傳》云:「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人,少好學。為學精熟,善說禮服,徵為博士。宣帝立,太后省政,勝以《尚書》授太后,遷長信少府。坐議廟樂事下獄,繫再更冬,會赦,出為諫大夫。上知勝素直,復為長信少府。遷太子太傅。受詔撰《尚書》、《論語》說,賜黃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賜冡塋,葬平陵。太后賜錢三百萬,為勝素服五日,以報師傅之恩。儒者以為榮。始,勝每講授,常謂諸生曰:『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學經不明,不如親耕。』《表》又云:「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傳》云:「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也。好學《齊詩》,事同縣后倉,又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以射策甲科為郎,累遷諫大夫,後代丙吉為御史大夫,左遷為太子太傅。及宣帝寢疾,選大臣可屬者引至禁中,拜望之為前將軍。元帝即位,為弘恭、石顯等所害,飲鴆自殺。天子聞之,驚拊手為之卻食,涕泣哀慟左右。長子伋嗣為關內侯。」《表》又云:「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應劭曰:「丞,承也;相,助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一丞相,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傳》曰:「韋賢字長孺,魯國鄒人也。賢為人質朴少欲,篤志於學,兼通《禮》、《尚書》,以《》教授,號稱鄒魯大儒,徵為博士、給事中,進授昭帝《》,稍遷光祿大夫。及宣帝即位,以帝師,甚見尊重。本始三年,代蔡義為丞相,封扶陽侯,年七十餘,為相五歲。地節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賜黃金百斤,罷歸,加賜第一區。丞相致仕,自賢始。年八十二薨,謚曰節侯。少子玄成字少翁,「復以明經歷位至丞相,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玄成為相七年,建昭三年薨,謚曰共侯。」此四人皆傳《魯論語》。

4 序解:
魯共王時,嘗欲以孔子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
【疏】「魯共」至「論語」。○正義曰:「此敘得《古論》之所由也。嘗,曾也。壞,毀也。言魯共王時,曾欲以孔子宅為宮,乃毀之,於壁中故得此《古文論語》也。《傳》曰:魯共王餘,景帝子,程姬所生,「以孝景前二年立為淮陽王,前三年徙王魯,二十八年薨」,謚曰共王。「初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聞鍾磬琴瑟之音,遂不敢復壞。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即謂此《論語》及《孝經》為傳也。故漢武帝謂東方朔云:「《傳》曰: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又成帝賜翟方進《策書》云:「《傳》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是漢世通謂《論語》、《孝經》為傳。以《論語》、《孝經》非王之書,是孔子所傳說,故謂之傳,所以異於王之書也。言古文者,科斗書也,所謂倉頡本體,周所用之。以今所不識,是古人所為,故名古文。形多頭麤尾細,狀復團圓,似水蟲之科斗,故曰科斗也。

6 序解:
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疏】「安昌侯」至「出焉」。○正義曰:此言張禹擇《齊》、《魯論》之善者從之,為世所重,包、周二氏為《章句》訓說此張侯《論語》也。《傳》曰:「張禹字子文,河內軹人也。從沛郡施讐受《》,王陽、庸生問《論語》,既皆明習,舉為郡文學。久之試為博士。初,元中立皇太子,令禹授太子《論語》,由是遷光祿大夫,數歲出為東平內史。成帝即位,徵禹以師,賜爵關內侯、給事中領尚書事。河平四年,代王商為丞相,封安昌侯。為相六歲,乞骸就第。建平二年薨,謚曰節侯。禹本受《魯論》於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故兼講《齊》說也。」《傳》又云:「始魯扶卿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皆說《論語》,篇第或異,禹事王陽,後從庸生,采獲所安,最後出而尊貴,諸儒為之語曰『欲不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浸微。」是「其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之事。《後漢儒林傳》云:「包咸字子良,會稽曲阿人也。少為諸生,昌《魯詩》、《論語》,舉孝廉,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論語》,又為其《章句》,拜諫議大夫。永平五年,遷大鴻臚。」周氏不詳何人。章句者,訓解科段之名,包氏、周氏就張侯《論》為之《章句》,訓解以出其義理焉。不言名而言氏者,蓋為《章句》之時,義在謙退,不欲顯題其名,但欲傳之私族,故直云氏而已。若杜元凱集解《春秋》謂之杜氏也。或曰:以何氏諱咸,故沒其名,但言包氏,連言周氏耳。

10 序解:
前世傳授師說,雖有異同,不為訓解。中間為之訓解,至于今多矣。所見不同,互有得失。
【疏】「前世」至「得失」。○正義曰:將作《論語集解》,故須言儒有得失不同之說也。據今而道往古,謂之前世。上教下曰傳,下承上曰受。謂張禹以上至夏侯勝以來,但師資誦說而已,雖說有異者、同者,皆不著篇簡以為傳注、訓解。中閒為之訓解,謂自古至今中間,包氏、周氏等為此《論語訓解》,有二十餘家,故云至于今多矣。以其趣舍各異,故得失互有也。

11 序解:
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名曰《論語集解》。
【疏】「今集」至「集解」。○正義曰:此敘《集解》之體例也。今謂何晏時,諸家謂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羣、王肅、周生烈也。集此諸家所說善者而存之,示無勦說,故各記其姓名。注言包曰、馬曰之類是也。注但記其姓,而此連言名者,以著其姓所以名其人,非謂名字之名也。有不安者,謂諸家之說於義有不安者也。頗為改易者,言諸家之善則存而不改,其不善者頗多為改易之。注首不言包曰、馬曰,及諸家說下言一曰者,皆是何氏自下已言、改易儒者也。名曰《論語集解》者,何氏注解既畢,乃自題之也。杜氏注《春秋左氏傳》謂之「集解」者,謂聚集經傳為之作解也。此乃聚集諸家義理以解《論語》,言同而意異也。

學而

Books referencing 《學而》 Library Resources
學而:
【疏】正義曰:自此至《堯曰》,是《魯論語》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當弟子論撰之時,以《論語》為此書之大名,《學而》以下為當篇之小目。其篇中所載,各記舊聞,意及則言,不為義例,或亦以類相從。此篇論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國之法、主友之規,聞政在乎行德,由禮貴於用和,無求安飽以好學,能自切磋而樂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為諸篇之。既以「學」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須學也。《為政》以下,諸篇所次,儒不無意焉,當篇各言其指,此不煩說。第,順次也;一,數之始也,言此篇於次當一也。

1 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包曰:「同門曰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疏】「子曰學而」至「君子乎」。○正義曰:此章勸人學為君子也。「子」者,古人稱師曰子。子,男子之通稱。此言「子」者,謂孔子也。「曰」者,《說文》云:「詞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然則「曰」者,發語詞也。以此下是孔子之語,故以「子曰」冠之。或言「孔子曰」者,以記非一人,各以意載,無義例也。《白虎通》云:「學者,覺也,覺悟所未知也。」孔子曰:「學者而能以時誦習其經業,使無廢落,不亦說懌乎?學業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門之朋從遠方而來,與已講習,不亦樂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言誠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注「馬曰子者」至「說懌」。○正義曰:云「子者,男子之通稱」者,經傳凡敵者相謂皆言吾子,或直言子,稱師亦曰子,是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稱也。云「謂孔子」者,嫌為他師,故辨之。《公羊傳》曰:「子沈子曰。」何休云:「沈子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為師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師也。」然則書傳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聖德著聞,師範來世,不須言其氏,人盡知之故也。若其他傳受師說,後人稱其師之言,則以子冠氏上,所以明其為師也,「子公羊子」、「子沈子」之類是也。若非已師,而稱他有德者,則不以子冠氏上,直言某子,若「高子」、「孟子」之類是也。云「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者,皇氏以為,凡學有三時:一,身中時。《學記》云:「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故《內則》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二,年中時。《王制》云:「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鄭玄云:「春夏,陽也。《》、《樂》者聲,聲亦陽也。秋冬,陰也。《》、《禮》者事,事亦陰也。互言之者,皆以其術相成。」又《文王世子》云:「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鄭玄云:「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時陽用事則學之以聲,陰用事則學之以事,因時順氣,於功易也。」三,日中時。《學記》云:「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遊焉。」是日日所習也。言學者以此時誦習所學篇簡之文,及禮樂之容,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所以為說懌也。譙周云:「悅深而樂淺也。」一曰:「在內曰說,在外曰樂。」言「亦」者,凡外境適心,則人心說樂。可說可樂之事,其類非一,此「學而時習」、「有朋自遠方來」,亦說樂之事耳,故云「亦」。猶《》云:「亦可醜也,亦可喜也。」○注「包曰:同門曰朋」。○正義曰:鄭玄注《大司徒》云:「同師曰朋,同志曰友。」然則同門者,同在師門以授學者也。朋即羣黨之謂。故子夏曰:「吾離羣而索居。」鄭玄注云:羣「謂同門朋友也。」此言「有朋自遠方來」者,即《學記》云:「三年視敬業樂羣也。」同志謂同其心意所趣鄉也。朋疏而友親,朋來既樂,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注「慍怒」至「不怒」。○正義曰: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者,其說有二:一云古之學者為已己,得王之道,含章內映,而他人不見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備於一人,故為教誨之道,若有人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慍怒也。

2 學而: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鮮,少也。上,謂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順,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事父兄,然後仁道可大成。
【疏】「有子曰」至「本與」。○正義曰:此章言孝弟之行也。弟子有若曰:「其為人也,孝於父母,順於兄長,而好陵犯凡在已上者,少矣。」言孝弟之人,性必恭順,故好欲犯其上者少也。既不好犯上,而好欲作亂為悖逆之行者,必無,故云「未之有」也。是故君子務脩孝弟,以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後道德生焉。恐人未知其本何謂,故又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禮尚謙退,不敢質言,故云「與」也。○注「孔子弟子有若」。○正義曰:《史記·弟子傳》云:「有若少孔子四十三歲。」鄭玄曰:「魯人。」○注「鮮,少也」。○正義曰:《釋詁》云:「鮮,罕也。」故得為少。皇氏、熊氏以為,上謂君親,犯謂犯顏諫爭。今案注云:「上,謂凡在已上者」,則皇氏、熊氏違背注意,其義恐非也。

6 學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馬曰:「文者,古之遺文。」
【疏】「子曰弟子」至「學文」。○正義曰:此章明人以德為本,學為末。男子後生為弟。言為人弟與子者,入事父兄則當孝與弟也,出事公卿則當忠與順也。弟,順也。入不言弟,出不言忠者,互文可知也。下孔子云:「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孝經》云:「事父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是也。「謹而信」者,理兼出入,言恭謹而誠信也。汎「愛眾」者,汎者,寬博之語。君子尊賢而容眾。或博愛眾人也。「而親仁」者,有仁德者則親而友之。能行巳上諸事,仍有間暇餘力,則可以學王之遺文。若徒學其文而不能行上事,則為言非行偽也。注言「古之遺文」者,則《》、《》、《禮》、《樂》、《》、《春秋》六經是也。

8 學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孔曰:「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義理。」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鄭曰:「主,親也。憚,難也。」
【疏】「子曰」至「憚改」。○正義曰:此章勉人為君子也。「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者,其說有二:孔安國曰:固,蔽也。言君子當須敦重。若不敦重,則無威嚴。又當學王之道,以致博聞強識,則不固蔽也。」一曰:「固,謂堅固。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道理也。」明須敦重也。「主忠信」者,主猶親也。言凡所親狎,皆須有忠信者也。「無友不如已者」,言無得以忠信不如己者為友也。「過則勿憚改」者,勿,無也;憚猶難也。言人誰無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故苟有過,無得難於改也。

Total 90 paragraphs. Page 1 of 9. Jump to page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