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简体字版

《寒》

电子图书馆
1 寒:
《释名》曰:寒,捍也,捍格也。

2 寒:
《说文》曰:𩅀,寒也。从雨,执声。又曰:凛、清,寒也。𩅀,丁念切。

3 寒:
《书》曰:曰休征,曰谋,时寒若。曰咎征,曰急,恒寒若。孔安国曰:君能谋,则时寒顺之。君行疾,则常寒顺之。
又曰: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4 寒:
《诗》曰:一之日觱发,风寒也。二之日栗烈。寒气也。

5 寒:
又《邶风序》曰:《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诗》曰:北风其凉,雨雪其滂。北风,寒凉之风也。滂,盛貌也。笺云:寒凉之风病害万物,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而去。

6 寒:
《礼记》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义象也。

7 寒:
又:《月令》曰:仲春行秋令,则寒气总至。
又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郑玄曰:丑为牛言岁正者也,送犹毕也。
又曰:九月中气,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谓胶漆作停。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人力不堪,其皆入室。霜降后清风戒寒,将以令人入室。
又曰:孟冬行夏令,则国多暴风,巽为风,立夏巽用事,故行夏令则多暴风。方冬不寒,夏气干时,方冬而温。蛰虫复出。虫以寒蛰,温而复出。
又曰:大寒之日,鸡始乳,雁北向。
又曰:是月也,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又曰: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

8 寒:
《传》曰:楚庄王围萧。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

9 寒:
《史记》曰:须贾见范雎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佣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寒如此哉!”乃取一绨袍以赐之。

10 寒:
《汉书》曰:上闻韩王信降匈奴,上自将击之,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天寒,士卒堕指者十二三。
又曰:邴吉为廷尉,时有老人年八十余无子,妻死娶后妻生一子,而翁老死,其子年数岁,有前妻女曰:“非我父之胤。”遂上闻。吉曰:吾闻老人之子而不耐寒,日中无影。遂令验之,皆如其言。
又曰:晁错上书曰: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文颖曰,土地寒故也。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
又曰:王莽天凤四年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铸日大寒,百官人马有冻死者。
又曰:云南郡有熊仓山,特寒。四月五月中,犹积雪皓然。

11 寒:
谢承《后汉书》曰:盛夏多寒,韦彪上疏谏曰:“臣闻治政之本,必顺阴阳。伏见立夏以来,当暑而寒,迨刑罚刻急,郡国不时令之所致也。”

12 寒:
《东观汉记》曰:王郎起兵,上自东南驰,夜至无蒌亭,时天寒冽,众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明旦上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冯异,字公孙。饥寒俱解。”

13 寒:
《续汉书·五行志》曰: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如冬时。
又曰: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余,大有年。
又曰:穷谷之地,固阴冱寒。

14 寒:
《赵书》曰:汲桑,六月盛暑,重裘累茵,使人扇之,患无清凉,斩扇者。军中谓之谣曰:奴为将军何可羞,六月累茵披貂裘,不识寒暑斩人头。

15 寒:
《易稽览图》曰: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

16 寒:
京房《易妖占》曰:春夏寒,政教急。

17 寒:
又京房《易传》曰:有德遭险,兹谓逆命,厥异春寒。

18 寒:
《春秋运斗枢》曰:日行失,则虽当燠反寒。

19 寒:
《春秋考异邮》曰:缪公即位,仲夏大寒冰。错乱甚也。

20 寒:
《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

21 寒:
《文子》曰: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22 寒:
《尸子》曰:雨雪,楚庄王披裘当户曰:“我犹寒,彼百姓宾客甚矣。”乃巡国中,求百姓宾客之无居宿绝粮者赈之。国人大悦。
又曰:朔方之寒,冰厚六尺,木皮三寸,北极左右,有不释之冰。

23 寒:
《晏子》曰:景公时,雪三日,公被狐白裘。晏子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贤君,饱而知人饥,暖而知人寒。”公曰:“善!”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又曰:景公起大台,岁寒,役人冻死者有焉。

24 寒:
《管子》曰:大寒大暑,大风大雨,其至不时,此谓四刑。

25 寒:
《淮南子》曰:北方有北极之山,曰寒门。积寒所在,故曰寒门。
又曰:夏虫不可与语寒。蜩蝉不知寒雪。
又曰:青女,天神青女玉女。仲春二月之夕,乃闭其寒。

26 寒:
《吕氏春秋》曰:卫灵公天寒凿池。苑春曰:“天寒恐伤民。”公曰:“寒哉?”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取火,是故不寒。民衣弊不苴,君则不寒,民则寒矣。”公曰:“善,”命罢役。左右曰:“是德必归于春,不可。”公曰:“春而有之善,乃寡人之善也。”卫人悦,当时谓公得君道矣。
又曰:冬之德寒。
又曰: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又载也。

27 寒:
《国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火,心星。清风,寒风也。清风至而修城郭。

28 寒:
《战国策》曰:田单为齐相,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不能行。单乃解裘衣与之。襄王曰:“单之厚施,欲取我国乎?”有贯珠者闻之,曰:“不如因以为己。”下令曰:“寡人忧民之寒,单解裘衣与之,称寡人之意。”于是闾里相与语曰:“单之爱人,乃王之教也。”

29 寒:
《周书时训》曰:小寒之日,雁不北向,民不怀王;鹊不治巢,国家不宁;雉不始鸲,国乃大水。大寒之日,鸡不乳,淫女乱男;鸷鸟不厉,国不除兵;水泽不坚,言乃不从。

30 寒:
《说苑》曰:国有五寒,而水冻不与焉。一曰政外,二曰女广,三曰谋泄,四曰不敬卿士而国败,五曰不能治内而务外。此五者一见,惟祸无福。

31 寒:
桓谭《新论》曰:元帝时,汉中送道人王仲都,能忍寒。乃于盛寒日令袒衣,载以驷马,于昆明湖上环对而走,御者厚衣狐裘甚寒,而仲都独无变色,此耐寒也。

32 寒:
《方言》曰:𧘢,寒也。

33 寒:
《论衡》曰:说寒温者曰:人君喜则温,怒则寒。
又曰:河东项曼都好道学仙,去家三年而返。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上月之旁,其寒凄凄。”

34 寒:
《穆天子传》曰:天子游黄室之丘,日中大寒雨雪,有冻死人,天子作黄竹诗以愍之。

35 寒:
《葛仙公别传》曰:公与客谈语,时天大寒。仙公谓客曰:“居贫不能人人得炉火,请作一大火,共致暖者。”仙公因吐气,火赫然从口出,须臾火满屋,客皆热,脱衣。

36 寒:
《孝子传》曰:闵子骞事后母,絮骞衣以芦花,御车,寒失纼,父怒笞之,后抚背之衣单,父乃去其妻。骞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37 寒:
《石虎别传》曰:十三年春二月,虎率三公九卿躬耕籍田,后率二夫人命妇,先蚕近郊。是岁八月雨雪大寒,行旅冻死。

38 寒:
《锺离意别传》曰:严遵昔与光武俱为诸生,暮夜宿息,二人寒不得寝卧。更相谓曰:后日豪贵,忆此勿相忘。别后数年,光武有天下,征遵不至也。

39 寒:
《西京杂记》曰:淮南王好方士,士皆以术见,嘘吸为寒暑。

40 寒:
刘向《别录》曰:燕地寒谷,不生五谷,邹衍吹律以暖之,乃生禾黍,因名黍谷。

41 寒:
《广志》曰:挹楼国地寒,人多穴居也。
又曰:北方寒,冰厚三尺,地冻入一丈,气出口为凌,马首常创。

42 寒:
《洪范五行传》曰:秦始皇九年四月寒冻,民有死者。
又曰:听不聪,事不谋,厥罚恒寒。

43 寒:
《晋朝杂事》曰:永宁二年十二月大寒,凌破河桥。
又曰:大兴四年大寒,伤民冰厚,时王敦肆乱,杀戮忠良。

44 寒:
《神异经》曰:北方有层冰万里,厚百丈,下有鼷在鼠冰下土中,其形如鼠,食冰草,肉重万斤,作脯食之已热,其毛长八尺,可以为褥,卧之可以却寒。
又曰:东南方海中烜兴远切。洲上有湖,其中惟有鲫鱼,长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风寒。寻阳有林湖,鲫鱼大二尺余,食之肥美,可以巳已寒。

45 寒:
《黄帝素问》曰:地气上为寒。

46 寒:
《太公金匮》曰:武王伐纣,纣驻洛邑,天阴寒,雨雪十余日。

47 寒:
汉张奂《与延笃书》曰:太阴之地,冰厚三尺,木皮三寸,风威寒冽,损肌伤骨,非老惫者所堪,而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众艰罄集,不可一二而言也。

48 寒:
后汉张衡《思玄赋》曰:逼区中之隘陋兮,将北度而宣游。宣,遍也。行积冰之皑皑兮,清泉冱而不流。冱,冻也。寒风凄其永至兮,拂穹岫之骚骚。玄武缩于壳中兮,螣蛇冤而自纠。龟与蛇交曰玄武也。鱼矜鳞而并凌兮,鸟登木而失条。凌,冰也。

49 寒:
晋潘岳《寡妇赋》曰: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

50 寒:
魏应璩《新诗》曰:岚山寒折骨,面目尽生疮。岚山,羌中山名。

51 寒:
傅玄诗曰:季冬时惨烈,猛寒不可胜。严风截人耳,素雪随地凝。床上飞霜起,波中自生冰。未夕结重衾,崇朝不敢兴。

52 寒:
又:陆机《乐府苦寒行》曰:北游幽朔城,凉野多险艰。俯入穹谷底,仰陟高山盘。凝冰结重涧,积雪被长峦。阴云与岩侧,悲风鸣树端。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夕宿乔木下,惨怆恒鲜叹,渴饮坚冰浆,饥啖零霜飡。

53 寒:
又:《连珠》曰:沉寒凝海,不能结风。

54 寒:
《琴操》曰:曾子尝耕于泰山之下,遭天雨雪寒冻,旬日不得归,乃作忧思歌也。

55 寒:
宋袁淑《七言咏寒雪》曰:渚幽寒兮石烟聚,日华收兮山气深。边亭哀兮夜燧灭,孤松振兮空岫吟。鱼戢鳞兮鸟矜翰,虹蛰火兮龙藏金。

URN: ctp:n36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