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818220"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職官分紀
條件: 提到「楊彪
Total 2

卷十六

43
綴集所聞,以為《漢書》。後漢班固詔詣秘書與前洛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𨽻従事孟冀,共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典校秘書,採摭前紀,綴集所聞,以為《漢書》。史稱固有良史之才。著作《東觀》,楊彪,字文先,少傅家學。熹平中,以愽習舊聞公事,徵拜議郎。華嶠書曰:與馬日磾、盧植、蔡邕等著作東觀」。承明金馬著作之庭,班固《西都賦》云: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于茲為羣。元元本本,殫見洽聞,啟發篇章,校理秘文。撰集《漢記》,《張衡傳》: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著作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言請衡㕘論其事,㑹其卒而衡嘗歎息,欲終成之。及為侍中,上疏請得専事裒觀収檢遺文,畢力補綴。五葉三世,晉應亨集讓著作表曰:自司𨽻校尉奉至臣,五葉著作,不絶鄉族,以為美談。崔駰三世相繼,其後無聞。若乃談遷接武,彪固踵跡,亦各一世之良。文士之冠孫綽為廷卿,領著作。綽少以文才垂稱,于時文士綽為其冠。溫王、郄庾諸公之薨,必須綽為碑文,然後刋石。分四部,臧榮緒晉書,李充為大著作,于時典籍混亂,充刪除煩重,以類相従,分作四部。有史才謝沉為祠部郎,何充、庾氷以沉有史才,遷大著作領著作張華為司空,猶領著作。又孫盛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應難篇。王隠晉書:張瞻字仲,應作應難篇。司空張華晚見稱善,命為著作郎。南郊賦郭璞作南郊賦,中宗見之,嘉其才,以為著作佐郎。,呼為妳母。沈約宋書:何承天除著作郎,撰國史。承天時已老,而諸佐郎並名家年少,潁川荀伯嘲之,常呼為妳母焉。承天曰:卿當云鳯凰將。九子,妳母何言耶?父祖名播四海,晉書:陸士衡以文學為太子洗馬,著作郎范陽盧志於衆中問機曰:「陸遜、陸抗於君近逺?」機曰:「如君與盧毓、盧班。志黙然既起,雲謂機曰:殊邦遐逺,容不相悉,何至於此!」機曰:我父祖名播四海,寧不知耶?」善史漢,王隠晉書:何薈善史漢,為著作作益部耆舊傳。陳封作益部耆舊傳:武帝善之,命為著作郎。劍閣銘張載作劍閣銘,世以為能,除著作郎。造乗輿箴。臧榮緒,晉書:潘尼岳子也。少有清才,文辭典雅,屬綴之功,與岳齊名性,淡退不競,唯以著述為事,轉著作造乗輿箴。及趙王倫簒位,孫秀専政,忠臣被害,遇士濫酷,尼雖形留秘閣,而神遊方外,遂託疾篤,輙曠假拜掃坟栢。料秘閣四部書,續晉陽秋:孝武帝好覧文藝勅,著作郎徐廣料秘閣四部,見書,凡三萬六千巻。造晉書,草創紀志,束晳傳:惠帝元康四年晩,應司空府辟,八月餘,即除著作。西觀造《晉書》,草創三帝紀及十志。甚有清才,王讃,字正長,義陽人也。晉惠帝時為散騎常侍、著作郎,甚有清才。助撰晉史,宋書:茍伯子少好學,博覧經傳符廣重其才學,舉伯子及王韶之並為佐郎,同撰晉史及著桓𤣥等傳,遷尚書祠部郎。按本傳無助撰文。宜居史職。王韶之性穎敏,父禕之少有志尚,當世詔命表奏,輙手自書冩泰元、隆安時事,大小悉撰録韶之得父舊書,因私撰晉安帝陽秋。既成,時人謂宜居史職,即除著作佐郎,使續後事,訖義熈九年。善敘事,辭論可觀,為後世佳史。遷尚書祠部郎。作《濛汜池賦》,張隲《文士傳》:張載作《濛汜賦》,太僕𫝊𤣥見賦,嘆息稱善,以車迎載,由此知名,起家徴為著作佐郎。才謝呂望尊過西伯,《北史》:程駿拜著作郎,後魏顯祖獻文帝屢引駿與論易、老之義,顧謂羣臣曰:「朕與此人言,意甚開暢」。又問駿曰:「卿年㡬何?」對曰:「臣六十有一」。顯祖曰:「昔太公既老而遭文王,今卿遇朕,豈非早耶?」駿曰:「臣雖才謝呂望,而陛下尊過西伯,覬天假餘年,竭六韜之妙。求文學之能,必推崔孝伯。北史:韓顯宗太和初,舉秀才,對䇿甲科,除著作佐郎。後魏高祖孝文帝曽謂顯宗等曰:「著作之任,國書是司卿等之文,朕自委悉中省之品,卿等所聞,若欲取況古人,班馬之徒固自遼闊,若求之當代文學之能,卿等應推崔孝伯。求歸於呉,唐顧況,蘓州人,能為歌詩,性詼諧,栁渾輔政,以校書郎徵復,遇李泌繼入,自謂知己秉樞要,當得達官乆之,方遷著作郎,況心不樂,求歸于吳,而班列辟官,咸有侮玩之目,皆惡嫉之。其實去權,崔沔檢校御史,當至徳時,監察御史宋宣逺恃盧懷慎之親,頗違犯沔舉劾之。又姚崇之子光祿少卿彛廣納賄賂,沔又將按檢其事。姚盧時在政事,薦沔有史才,轉為著作郎,其實去權也。上明堂賦,劉允濟埀拱四年明堂初成,允濟奏上明堂賦以諷,則天甚嘉嘆之,手制褒美,拜著作郎。撰東都記,鄧隆為著作郎修史,成尋卒,撰東都記三十卷,為學者所美。後進文章,無可意者。白居易傳:顧況為著作郎,況能文而性浮薄,後進文章無可意者。覧居易文,不覺迎門禮遇曰:「吾謂斯文,遂絶復得吾子矣」。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