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359229"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楊時
Total 18

卷19 經部·禮類一

1
王安石撰。安石事跡詳《宋史》本傳。晁公武讀書志》曰:「熙寧中置經義局,撰《三經義》,皆本王安石《經說》。「三經」,《書》、《詩》、《周禮》也。」新經《毛詩義》凡二十卷,《尚書義》凡十三卷,今並佚。《周禮新義》本二十二卷,明萬歷中《重編內閣書目》尚載其名,故朱彞尊經義考不敢著其已佚,但注曰「未見」。然外間實無傳本,即明以來內閣舊籍,亦實無此書。惟《永樂大典》中所載最夥。蓋《內閣書目》據《文淵閣書目》,《文淵閣書目》即修《永樂大典》所徵之書。其時尚有完帙,故採之最詳也。考蔡絛鐵圍山叢談》曰「王元澤奉詔為《三經義》,時王丞相介甫為之提舉。《詩》、《書》蓋多出元澤及諸門弟子手,《周禮新義》實丞相親為之筆削者。政和中,有司上言,天府所籍吳氏資多有王丞相文書。於是朝廷悉藏諸秘閣,用是吾得見之。《周禮新義》,筆跡如斜風細雨,誠介甫親書」云云,然則《三經義》中惟《周禮》為安石手著矣。安石以《周禮》亂宋,學者類能言之。然《周禮》之不可行於後世,微特人人知之,安石亦未嘗不知也。安石之意,本以宋當積弱之後,而欲濟之以富強。又懼富強之說必為儒者所排擊,於是附會《經》義以鉗儒者之口,實非真信《周禮》為可行。迨其後用之不得其人,行之不得其道,百弊叢生,而宋以大壞。其弊亦非真緣《周禮》以致誤。羅大經鶴林玉露》《詠安石放魚》詩曰:「錯認蒼姬六典書,中原從此變蕭疏。」是猶為安石所紿,未究其假借六藝之本懷也。因是而攻《周禮》,因是而攻安石所注之《周禮》,是寬其影附之巧謀,而科以迂腐之薄譴矣。故安石怙權植黨之罪,萬萬無可辭。安石解《經》之說,則與所立新法各為一事。程子取其《易解》,朱子、王應麟均取其《尚書義》,所謂言各有當也。今觀此書,惟訓詁多用《字說》,病其牽合。其餘依《經》詮義,如所解「八則」之治都鄙,「八統」之馭萬民,「九兩」之系邦國者,皆具有發明,無所謂舞文害道之處。故王昭禹、林之奇、王與之、陳友仁等注《周禮》,頗據其說,欽定《周官義疏》亦不廢採用。又安可盡以人廢耶?安石神宗時所上《五事劄子》及《神宗日錄》,載安石所引《周官》及楊時龜山集》中所駁平頒興積一條,其文皆在《地官》中。今《永樂大典》闕《地官》、《夏官》二卷,其說遂不可考。然所佚適屬其瑕類,則所存者益不必苛詆矣。安石本未解《考工記》,而《永樂大典》乃備載其說。據晁公武讀書志》,蓋鄭宗顏輯安石字說》為之,以補其闕。今亦並錄其解,備一家之書焉。
1
王昭禹撰。陳振孫書錄解題》曰:「昭禹,未詳何等人。近世為舉子業者多用之,其學皆宗王氏新說。王與之作《周禮訂義》,類編姓氏、世次,列於龜山楊時之後,曰字光遠,亦不詳其爵里。當為徽、欽時人。」今按其書,解「惟王建國」云:「業格於上下謂之王,或而圍之謂之國。」解「匪頒之式」云:「散其所藏曰匪,以等級之曰頒。故匪從匚從非,言其分而非藏也。頒從分從頁,言自上而頒之下。」解「圃」曰:「園有眾甫謂之圃。」解「鮑魚」曰:「魚之鮮者包以致之。」解「鱐」曰:「魚之乾者肅以致之。」解「司徒」云:「於文反後為司,蓋後從一從廠從口,則所以出命,司反之則守令而已。從一則所以一眾,司反之則分眾以治之而已。從廠則承上世之庇覆以君天下,司反之則以君之爵為執事之法而已。」其附會穿鑿,皆遵王氏《字說》。蓋當時《三經新義》列在學官,功令所懸,故昭禹因之不改。然其發明義旨,則有不盡同於王氏之學者。如解《泉府》「以國服為之息」云:「各以其所服國事賈物為息。若農以粟米,工以器械,皆以其所有也。周之衰,不能為民正田制地,稅斂無度,又從而貸之,則凶年飢歲無以為償矣。下無以償,上之人又必責之,則稱貸之法,豈特無補於民哉?求以國服為之息,恐收還其母而不得。」蓋已目睹青苗之弊,而陰破其說矣。至其闡發《經》義,有足訂《注》、《疏》之誤者。如解《載師》「里布屋粟」,謂「國宅無征,民居有征無布。以其不毛,使之有里布。民出耕在田廬,入居在里,其屋有田以出粟。今不耕田,則計屋而斂之,謂之屋粟。」

卷35 經部·四書類一

2
事跡具《宋史》本傳。《宋史藝文志》載九成孟子拾遺》一卷,今附載《橫浦集》中。《文獻通考》載九成《孟子解》十四卷,朱彞尊經義考》注云「未見」。此本為南宋舊槧,實作「孟子傳」,不作「孟子解」。又《盡心篇》已佚,而《告子篇》以上已二十九卷,則亦不止十四卷,蓋《通考》傳寫誤也。九成之學出於楊時,又喜與僧宗杲游,故不免雜於釋氏。所作《心傳》、《日新》二錄,大抵以禪機詁儒理。故朱子作《雜學辨》,頗議其非。惟注是書,則以當時馮休作《刪孟子》,李覯作《常語》,司馬光作《疑孟》,晁說之作《詆孟》,鄭厚叔作《藝圃折衷》,皆以排斥《孟子》為事,故特發明於義利經權之辨,著《孟子》尊王賤霸有大功,撥亂反正有大用。每一章為《解》一篇,主於闡揚宏旨,不主於箋詁文句。是以曲折縱橫,全如論體。又辨治法者多,辨心法者少,故其言亦切近事理,無由旁涉於空寂。在九成諸著作中,此為最醇。至於草芥、寇讎之說,謂人君當知此理,而人臣不可有此心。觀其眸子之說,謂了與眊乃邪正之分,不徒論其明暗,又必有孟子之學識,而後能分其邪正。尤能得文外微旨。
2
後九年為乾道壬辰,因複取二程、張子及范祖禹呂希哲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尹焞、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說,薈稡條疏,名之曰《論孟精義》,而自為之序。時朱子年四十三。後刻版於豫章郡,又更其名曰《要義》。
2
是書本以闡天人之奧,漢儒以無所附麗,編之《禮記》。實於五禮無所屬,故劉向謂之「通論」,師古以為非本禮經也。梁武帝嘗作《義疏》,見於《隋志》,然其書不傳。迨有宋諸儒研求性道,始定為心傳之要,而論說亦遂日詳。故墪輯是編,斷自周子、二程子、張子,而益以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尹焞之說。初名《集解》。乾道癸巳朱子為作《序》,極稱其謹密詳審。

卷92 子部·儒家類二

1
楊時撰。中立,南劍州將樂人。熙寧九年,官至國子祭酒。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讀,以龍圖閣直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卒謚文靖。事跡具《宋史》本傳。時始以師禮見明道於潁昌,相得甚歡。明道歿,又見伊川於洛。

卷96 子部·儒家類存目二

1
劉元卿撰。元卿有《大象觀》,已著錄。是書輯周子、二程子、張子、邵子、謝良佐楊時、羅從彥、李侗、朱子、陸九淵、楊簡、金履祥、許謙、薛瑄、胡居仁、陳獻章、羅欽順、王守仁、王艮、鄒守益、王畿、歐陽德、羅洪先、胡直、羅汝芳二十六家語錄,而益以耿定向之說。元卿,定向弟子也。其學本出於姚江,於程、朱一派特擇其近於陸氏者存之耳。
1
唐鶴徵撰。鶴徵有《周易象義》,已著錄。是編發明心性之學,首列孔子、顏子、仲弓、子貢、曾子、子思、孟子,次列周子、二程子、張子、邵子、楊時朱子、張栻,次列陸九淵、楊簡、薛瑄、陳獻章、王守仁、王艮、羅洪先、唐順之、羅汝芳、王時槐,各述其言行而論之。大旨主於牽朱就陸,合兩派而一之。
3
首顓頊、高辛以迄明湛若水,呂柟諸人;其平時言論有片語涉禪寂者,皆削置弗存,持擇似乎甚嚴。然實則隨意分別,絕無義例。他姑無論,如羅洪先、羅欽順等俱列之顓頊、高辛之上,而伯夷、伊尹、子夏、子貢、子游、子路反不及楊時胡安國,此果不易之評乎?仲全字梅峰,涇縣人。仕履未詳。健字行吾,萬歷丁丑進士。官至通政司使。是編乃其為太僕寺卿時所作,標題稱後學管窺不肖男,亦可異也。
1
賀時泰撰。是編以人身五官四體之類分目標題,往往牽強。如元氣一條,引唐柳公權語,是攝養之法,非學問之事。兩肘一條,引楊時兩肘不離案語。腳一條,引宋璟有腳陽春事。皆關合字面而已。其骨頭一條,引陳獻章除卻此心此理,渾是一包膿血裹一塊骨頭語,亦是論心,非論骨也。不及劉宗周人譜》遠矣。陳鼎留溪外傳》乃稱一時學者俱奉此書為法則,因稱時泰為人模樣先生。

卷97 子部·儒家類存目三

1
國朝顧棟高撰。棟高季任,又字未餘,吳江人。是書摘錄周子、二程子、張子楊時謝良佐、呂大臨、尹焞、羅從彥、李侗、胡宏、朱子、陸九淵、張栻、呂祖謙、黃乾、蔡沈、陳淳、真德秀、許衡、薛瑄、王守仁、陳獻章、胡居仁、顧憲成、高攀龍、劉宗周二十七家講學之語,匯為一編。諸儒門徑各殊,棟高合而一之。大旨援新安以合金溪,為調停之說者也。
3
夫明之亡,亡於門戶。門戶始於朋黨,朋黨始於講學,講學則始於東林,東林始於楊時,其學不出王氏也。獨以王氏為禍本,恐宗姚江者亦有詞矣。至以守仁弘治己未登第,是年孔廟災,建陽書院亦火,為守仁所致之天變,尤屬鑿空誣蔑。
1
國朝竇克勤編。克勤敏修,號敬菴,柘城人。康熙戊辰進士。官翰林院檢討。是編列宋周子、張子、二程子、楊時胡安國、羅從彥、李侗、朱子、張栻、呂祖謙、蔡沈、黃乾、元許衡,明薛瑄共十五人,人各一傳,並取其語錄答問及著作之切於講學者錄之,附以己見,而於太極、《通書》釋之更詳。大旨以朱子為宗。李侗以上,開其緒者也;黃乾以下,衍其傳者也;胡安國等皆互相羽翼者也。克勤自序又云:尚有邵康節、蔡元定二公之書,俟學者既通六經、四書而後可及。蓋二人之學皆主於數,與主理者又小別耳。

卷155 集部·別集類八

2
宣和初,終於知濠州。事跡具《宋史道學傳》。楊時《龜山集》有酢墓志銘,稱所著有《中庸義》一卷、《易說》一卷、《詩二南義》一卷、《論語》、《孟子》雜解各一卷、《文集》十卷。年譜稱其「年二十九,錄明道先生語。年四十一,錄伊川先生語。年四十六,作《論孟雜解》、《中庸義》。年四十七,作《易說》、《詩二南義》」。而不言文集,蓋本各為書也。此本首以《論語雜解》、《中庸義》、《孟子雜解》為一卷。次《易說》、《詩二南義》為一卷。次《師語》、《師訓》為一卷。次以文七篇、詩十三首,附以墓志、年譜為一卷。又《中庸義》後有《拾遺》。《孟子雜解》僅八條。《詩二南義》僅二條。蓋後人掇拾重編,不但非其原本,且並非完書矣。《春日山行》詩中有「風詠舞雩正此日,雪飄伊洛是何年」之句。自用程門立雪故實,似亦不類酢作。以其為宋儒遺書,別無他本,姑錄之以備一家焉。

卷156 集部·別集類九

1
楊時撰。事跡具《宋史道學傳》。是集凡書奏、表札、講義、經解、史論、啟記、序跋各一卷、語錄四卷、答問二卷、辨二卷、書七卷、雜著一卷、哀辭祭文一卷、狀述一卷、志銘八卷、詩五卷。時受蔡京之薦,雖朱子亦不能無疑。然葉夢得為蔡京門客,南渡後作《避暑錄話》、《石林詩話》諸書,尚袒護熙寧、紹聖之局。時於蔡京既敗以後,即力持公論。集中載《上欽宗第七疏》,詆京與王黼之亂政,而請罷王安石配享。則尚非始終黨附者比。又於靖康被兵之時,首以誠意進言,雖未免少迂;而其他排和議、爭三鎮、請一統帥、罷奄寺守城以及茶務、鹽法、轉般、糴買、坑冶、盜賊、邊防、軍制諸議,皆於時勢安危,言之鑿鑿。亦尚非空談性命,不達世變之論。蓋瑕瑜並見,通蔽互形,過譽過毀,皆講學家門戶之私,不足據也。時受學程子,傳之沙縣羅從彥,再傳為延平李侗,三傳而及朱子,開閩中道學之脈。其東林書院存於無錫,又為明季講授之宗。本不以文章見重,而篤實質樸,要不失為儒者之言。舊版散佚,明弘治壬戌,將樂知縣李熙重刊,並為十六卷。後常州東林書院刊本,分為三十六卷。宜興刊本,又並為三十五卷。萬歴辛卯,將樂知縣林熙春重刊,定為四十二卷。此本為順治庚寅時裔孫令聞所刊,其卷帙一仍熙春之舊云。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