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286338"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陸賈
Total 10

卷82 史部·政書類二

2
亦越漢之高帝,使陸賈作《新語》,亦曰:「著秦之所以失,與我之所以得。」

卷88 史部·史評類

1
錢時撰。有《融堂書解》,已著錄。此書皆評論漢史,嘉熙二年嘗經奏進。前有尚書省札,稱十二卷,與此本合。葉盛水東日記》以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兩《漢書》舊文為綱,而各附論斷於其下。前一二卷頗染胡寅讀史管見》之習,如蕭何收秦圖籍則責其不收六經,又何勸高帝勿攻項羽歸漢中,則責其出於詐術。以曹參、文帝為陷溺於邪說,而歸其過於張良。於陸賈新語》則責其不知仁義。皆故為苛論,以自矜高識。三卷以後,乃漸近情理,持論多得是非之平。其中如於張良諫封六國後,論封建必不可複,郡縣不能不置。於董仲舒請限民名田,論井田必不可行。於文帝除肉刑,亦不甚以為過。尤能滌講學家胸無一物、高談三代之窠臼。至其論董仲舒對策,以道之大原不在天而在心,則金溪學派之宗旨。論元帝以客禮待呼韓邪,論光武帝閉關謝西域,皆極稱其能忍善讓。則南渡和議之飾詞,所謂有為言之者,置而不論可矣。

卷91 子部·儒家類一

1
舊本題陸賈撰。案:《漢書》賈本傳稱著《新語》十二篇。《漢書藝文志》儒家陸賈二十七篇,蓋兼他所論述計之。《隋志》則作《新語》二卷。此本卷數與《隋志》合,篇數與本傳合,似為舊本。然《漢書司馬遷傳》稱遷取《戰國策》、《楚漢春秋》、陸賈新語》作《史記》。《楚漢春秋》,張守節《正義》猶引之,今佚不可考。《戰國策》取九十三事皆與今本合。惟是書之文悉不見於《史記》。王充論衡本性篇》引陸賈曰:天地生人也,以禮義之性。
3
馬總意林》所載,皆與今本相符。李善文選注》於司馬彪贈山濤詩引《新語》曰:楩梓僕則為世用。於王粲從軍詩引《新語》曰:聖人承天威,承天功,與之爭功,豈不難哉!於陸機日出東南隅行引《新語》曰:高台百仞。於古詩第一首引《新語》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於張載雜詩第七首引《新語》曰: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垂名於萬世也。以今本核校,雖文句有詳略異同,而大致亦悉相應,似其偽猶在唐前。惟《玉海》稱陸賈新語》今存於世者,道基、術事、輔政、無為、資賢、至德、懷慮才七篇。此本十有二篇,乃反多於宋本,為不可解。或後人因不完之本補綴五篇,以合本傳舊目也。今但據其書論之,則大旨皆崇王道,黜霸術,歸本於修身用人。其稱引《老子》者,惟思務篇引上德不德一語,餘皆以孔氏為宗。所援據多《春秋》、《論語》之文。漢儒自董仲舒外,未有如是之醇正也。流傳既久,其真其贗,存而不論可矣。所載衛公子鱄奔晉一條,與三傳皆不合,莫詳所本。中多闕文,亦無可校補。所稱文公種米、曾子駕羊諸事,劉晝《新論》、馬總《意林》皆全句引之,知無訛誤,然皆不知其何說。又據犁嗝報之語,訓詁亦不可通。古書佚亡,今不盡見,闕所不知可也。

卷125 子部·雜家類存目二

1
周伯耕撰。伯耕更生,莆田人。是書蓋雜家者流。其曰虞精,蓋取虞人獵百禽之精意也。前有李維禎序,稱原書正續共百餘篇,莆田知縣郭如暗為刻其四十七篇。此本實五十三篇,殆刻版時續入四篇,序則未改也。其書篇各立名,鎔鑄故事以成文,欲以博麗見長,而襞積之痕不化。蓋借文以隸事,而非用事以成文,故往往堆砌擁腫,不能運掉。維禎序稱其文格與陸賈新語》、王符潛夫論》、申鑒》、徐幹中論》、劉劭《人物志》相似。今考其文,實與數書不類。晉、宋以後,以儷偶為子書者,惟葛洪《抱樸子》外篇,劉晝《新論》有是體裁。伯耕此書,蓋規橅二家而不成耳。

卷143 子部·小說家類存目一

1
國朝章撫功編。撫功仁艷,錢塘人。是書仿劉義慶世說新語》體例,以紀漢人言行。大抵以《史記》、《漢書》為主,而雜以他書附益之。分十四門,曰德行,曰言語,曰政事,曰文學,曰方正,曰雅量,曰識鑒,曰賞譽,曰品藻,曰清介,曰才智,曰英氣,曰義烈,曰寵禮。與義慶原本小異,其採摭亦備。然事皆習見,無他異聞,又分類往往不確。如龔遂刺昌邑王過,自宜入方正;鄧禹師行有紀,自應入政事,乃俱入之德行。至射的山仙人取箭,自是志怪之說,入之此書,尤無體例也。其凡例云,書以語名,始《論語》也。國語紀言,不參以事。陸賈新語》,馬上翁每奏稱善。臨川《世說》一書,諸多士所共撰述。始自竹林,迄於江左。風流簡遠,少許勝多,最為可貴。茲編獨尊兩漢,意專敘事,故不以《新語》名篇云云。案劉向先有《世說》,故義慶所撰,別名《世說新書》,後人乃改為《新語》。黃伯思《東觀餘論》考之最詳,非以記言而謂之《新語》,撫功之說殊誤,至義慶所述,上接東漢,何得云始自竹林,益為失檢矣。

卷193 集部·總集類存目三

1
方岳貢編。岳貢禹修,穀城人。天啟壬戌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乃其官松江府知府時所刻,故徐孚遠、李雯、陳子龍、宋徵璧共為校讎,而張採為之序,皆松江人也。據其凡例,蓋所錄自秦、漢以迄南宋,即《公羊》、《穀梁》二傳及陸賈新語》、賈誼新書》、桓寬鹽鐵論》諸子書,班、範以下諸史贊,亦皆摘抄。而此本僅有唐文二十八卷,宋文三十三卷。殆刊刻未全之本,或有所散佚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