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676699"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舊唐書
條件: 提到「王孝傑
Total 10

卷六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17
三年正月,親祀明堂。春一月,冬官尚書楊執柔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三月,五天竺國並遣使朝貢。四月,大赦天下,改元為如意,禁斷天下屠殺。秋七月,大雨,洛水泛溢,漂流居人五千餘家,遣使巡問賑貸。八月,魏王承嗣特進,建昌王攸寧為冬官尚書,楊執柔為地官尚書,並罷知政事。秋官侍郎崔元琮為鸞臺侍郎夏官侍郎李昭德鳳閣侍郎,檢校天官侍郎姚璹文昌左丞官侍郎李元素為文昌右丞,並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九月,大赦天下,改元為長壽。改用九月為社,大酺七日。並州改置北都。冬十月,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鎮。
19
三年春一月,親享明堂。三月鳳閣侍郎李昭德檢校內史,鸞臺侍郎蘇味道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韋巨源夏官侍郎,依舊知政事。四月夏官尚書王孝傑同鳳閣鸞臺三品五月,上加尊號為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為延載,大酺七日。秋八月司賓少卿姚璹納言左肅政御史中丞楊再思為鸞臺侍郎,洛州司馬杜景儉為鳳閣侍郎,仍並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梁王武三思勸率諸蕃酋長奏請大征斂東都銅鐵,造天樞於端門之外,立頌以紀上之功業。九月,內史李昭德左授欽州南賓縣尉。冬十月,文昌右丞李元素鳳閣鸞臺平章事
23
二年正月,親享明堂。鳳閣侍郎李元素夏官侍郎孫元亨坐與綦連耀謀反,伏誅。原州都督府司馬婁師德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春二月王孝傑、蘇宏暉等率兵十八萬與孫萬斬戰於硤石谷,王師敗績,孝傑沒於陣,宏暉棄甲而遁。夏四月,鑄九鼎成,置於明堂之庭,前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王及善為內史。五月,命右金吾大將軍、河內王懿宗為大總管,右肅政御史大夫婁師德為副大總管,右武威衛大將軍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率兵二十萬以討孫萬斬。

卷九十七 婁師德 王孝傑 唐休璟 張仁願 薛訥 王晙

1
婁師德王孝傑唐休璟張仁願薛訥王晙
4
長壽元年,召拜夏官侍郎、判尚書事。明年,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則天謂師德曰:「王師外鎮,必藉邊境營田,卿須不憚劬勞,更充使檢校。」又以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稍遷秋官尚書。萬歲登封元年,轉左肅政御史大夫,仍並依舊知政事。證聖元年,吐蕃寇洮州,令師德與夏官尚書王孝傑討之,與吐蕃大將論飲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官軍敗績,師德貶授原州員外司馬。
7
王孝傑,京兆新豐人也。高宗末,為副總管,從工部尚書劉審禮西討吐蕃,戰於大非川,為賊所獄。吐蕃贊普見孝傑,垂泣曰:「貌類吾父。」厚加敬禮,由是免死,尋得歸。則天時,累遷右鷹揚衛將軍。孝傑久在吐蕃中,悉其虛實。長壽元年,為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眾以討吐蕃,乃克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而還。則天大悅,謂侍臣曰:「昔貞觀中貝綾,得此蕃城,其後西陲不守,並陷吐蕃。今既盡復於舊,邊境自然無事。孝傑建斯功效,竭此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如此忠懇,深是可嘉。」乃拜孝傑為左衛大將軍。明年,遷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封清源男。延載初,入為瀚海道行軍總管,餘如故。證聖初,又為朔方道總管,尋坐與吐蕃戰敗免官。
11
垂拱中,遷安西副都護。會吐蕃攻破焉耆,安息道大總管、文昌右相韋待價及副使閻溫古失利,休璟收其餘眾,以安西土。遷西州都督,上表請復取四鎮。則天遣王孝傑破吐蕃,拔四鎮,亦休璟之謀也。聖歷中,為司衛卿,兼涼州都督、右肅政御史大夫,持節隴右諸軍州大使。
16
張仁願,華州下邽人也。本名仁亶,以音類睿宗諱改焉。少有文武材幹,累遷殿中侍御史。時有御史郭霸上表稱則天是彌勒佛身,鳳閣舍人張嘉福與洛州人王慶之等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皆請仁願連名署表,仁願正色拒之,甚為有識所重。尋而夏官尚書王孝傑為吐刺軍總管,統眾以御吐蕃,詔仁願往監之。仁願與孝傑不協,因人奏事,稱孝傑軍誣罔之狀。孝傑由是免為庶人,仁願遽遷侍御史
38
史臣曰:婁師德應召而慷愾,勇也;薦仁傑而入用,忠也;不使仁傑知之,公也;營田贍軍,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參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難也,又何愧於將相乎!王孝傑唐休璟、張仁願、薛訥、王晙等,皆韜武干,亟立邊功。然孝傑失於再擒,休璟虧於餘行。先敗後勝,薛訥何慚;止雪回風,王晙難掩;仁願操履,中否相兼。

卷一百九十九下 鐵勒契丹奚室韋靺鞨渤海靺鞨霫烏羅渾

22
又契丹有別部酋帥孫敖曹,初仕隋為金紫光祿大夫。武德四年,與靺鞨酋長突地稽俱遣使內附,詔令於營州城傍安置,授雲麾將軍,行遼州總管。至曾孫萬榮,垂拱初累授右玉鈐衛將軍、歸誠州刺史,封永樂縣公。萬歲通天中,萬榮與其妹婿松漠都督李盡忠,俱為營州都督趙翽所侵侮,二人遂舉兵殺翽,據營州作亂。盡忠即窟哥之胤,歷位右武衛大將軍兼松漠都督。則天怒其叛亂,下詔改萬榮名為萬斬,盡忠為盡滅。盡滅尋自稱無上可汗,以萬斬為大將,前鋒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數萬,進逼檀州。詔令右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司農少卿麻仁節率兵討之。與萬斬戰於西硤石谷,官軍敗績,玄遇、仁節並為賊所虜。又令夏官尚書王孝傑、左羽林將軍蘇宏暉領兵七萬以繼之。與萬斬戰於東硤石谷,孝傑在陣陷沒。宏暉棄甲而遁。萬斬乘勝度其眾入幽州,殺略人吏。清邊道大總管、建安郡王攸宜遣裨將討之,不能克。又詔左金吾大將軍、河內王武懿宗為大總管,御史大夫婁師德為副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率兵三十萬以討之。俄而李盡滅死,萬斬代領其眾。萬斬又遣別帥駱務整、何阿小為游軍前鋒,攻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官吏子女數千人。俄而奚及突厥之眾掩擊其後,掠其幼弱。萬斬棄其眾,以輕騎數千人東走。前軍副總管張九節率數百騎設伏以邀之。萬斬窮蹙,乃將其家奴輕騎宵遁,至潞河東,解鞍憩於林下,其奴斬之。張九節傳其首於東都,自是其餘眾遂降突厥。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