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95 子部·儒家類存目一

《卷95 子部·儒家類存目一》[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十五

子部五》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孔子家語注》八卷湖南巡撫採進本

1
何孟春撰。孟春有《何文簡疏議》,已著錄。古本《家語》久佚,今本《家語》撰自王肅,其注亦肅所作。名注古書,實自注也。故其本於諸家為善。
2
然明代罕傳。至崇禎末,毛晉始得北宋本刻之。故崇禎以前,明人無見舊本者。
3
孟春以元王廣謀《家語注》庸陋荒昧,又正文多所漏略,乃為此注。其考訂補綴,不為無功,而由未見王肅注,故臆測亦所不免。其序謂今本不同於唐,未必非廣謀之妄庸,有所刪除,其論近理。而近時重刊孟春注者,因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家語》二十七卷條下,有非今所有《家語》之文,遂謂唐以前本業已不同,烏知孟春所據非古本。案師古但云唐時《家語》非古《家語》,不云其時別有古《家語》也。《隋志·孔子家語》二十一卷,王肅注。梁有當《家語》二卷,魏博士張融撰,亡。《舊唐書○經籍志○孔子家語》十卷,王肅注,《新唐書·藝文志》亦同。孟春安得古《家語》?此假借之詞,非篤論也。至近本所校補孟春闕誤凡數百條,皆引據精確,則孟春是注之舛漏,抑可知矣。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家語正義》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國朝姜兆錫撰。兆錫有《周易本義述蘊》,已著錄。是書首列至聖年表正訛,其四十四篇之次,則從葛鼐本。以正論與三問禮篇為卷九,以本姓終記與七十二弟子篇為卷十。案明毛晉汲古閣本自跋,謂初從吳興賈人得一編,乃北宋版王肅注本,惜二卷十六葉以前皆蠹。繼從錫山酒家得一函,亦宋刻王氏注也,所逸者僅末二卷。因急倩能書者一補其首,一補其尾,二冊儼然雙璧。縱未必夫子舊堂壁中故物,已不失王肅本注矣。是汲古閣刊本,其篇目次第胥仍王本之舊。即徐𤊹家宋本《家語》,亦僅與毛本小異,不云卷目有所易置也。兆錫乃從萬鼐之本,竄亂舊次,殊為勇於變古。其訓釋亦似俗下講章之禮,不足以資考証。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孔叢子正義》五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國朝姜兆錫撰。是編即世傳《孔叢子》,刪去連叢子上下篇,又刪去小爾雅、詰墨二篇,但以記孔氏言行者編為五卷。每條之下略仿《詩序》之例,注曰此言某義也,謂之《正義》。其中偶有考訂者,如納於大麓作大錄,萬機之政,此自舊說,而引蔡沈傳以駁之。其他凡引經與宋儒傳注不合者,悉謂之斷章。未免拘墟之見。至於子順說趙王以歸齊尸,助嫪毐以存魏國,兆錫亦頗疑之,然往往回護其詞,不肯竟斥為依托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曾子全書》三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1
明曾承業編。承業為曾子六十二代孫,序稱博士,蓋襲職之宗子也。案宋汪晫嘗輯《曾子》一卷,分十二篇,割裂補綴,已非唐以來之舊本。是編又分主言一篇為卷一,修身、事父母、制言上、中、下、疾病、天圓七篇為卷二,本孝、立孝、大孝三篇為卷三。與王應麟玉海》所云今十篇,自修身至天圓皆見於《大戴禮》者,又多出主言一篇,而分合迥異。不知其何所依據,殆亦以意為之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忠經》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舊本題漢馬融撰。鄭玄注。其文擬《孝經》為十八章,經與注如出一手。考融所述作,具載《後漢書本傳》。玄所訓釋,載於鄭《志目錄》尤詳。《孝經注》依托於玄,劉知幾尚設十二驗以辨之,其文具載《唐會要》,烏有所謂《忠經注》哉!《隋志》、《唐志》皆不著錄,《崇文總目》始列其名,其為宋代偽書,殆無疑義。《玉海》引宋《兩朝志》載有海鵬《忠經》。然則此書本有撰人,原非贗造;後人詐題馬、鄭,掩其本名,轉使真本變偽耳。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女孝經》一卷內府藏本

1
鄭氏撰。鄭氏,朝散郎侯莫陳邈之妻。侯莫陳,三字複姓也。前載進書表,稱侄女策為永王妃,因作此以戒。《唐書·藝文志》不載,《宋史·藝文志》始載之。宣和《書譜》載,孟昶時有石恪畫《女孝經》像八,則五代時乃盛行於世也。其書仿《孝經》分十八章,章首皆假班大家以立言。進表所謂不敢自專,因以班大家為主,其文甚明。陳振孫書錄解題》直以為班昭所撰,誤之甚矣。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千秋金鑒錄》一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1
舊本題唐張九齡撰。按王士禎皇華紀聞》曰:隆慶間,曲江刻張文獻《千秋金鑒錄》一卷,又偽撰序表。平湖陸世楷為南雄守,著論辨之。此等謬偽,凡略識之無者亦不肯為,而粵中新刻《曲江文集》竟收入,故孝山謂急應火其書,碎其版云云。今此書序中所謂非吾子孫不得記錄,非人而傳必遭刑憲,學則素衣之人為上達,不學則赭衣之人為白士,此錄一千年後,方許流布諸語,皆與世楷所指駁者合。士禎又言別有《金鑒錄》一冊,乃嘉靖間文獻裔孫張希祖所撰。康熙甲辰,曲江令凌作聖重刊。士禎所摘謬妄不經之處,如安祿山為野豬之精,史思明為翮鳥之精,楊貴妃為白鷳之精。又立子旦為相王,武後太子,先為中宗,皇后廢之,又名哲宗。又蜀州司戶楊元琬女為上子壽王妃,今上寵之,賜名楊貴妃,又宮室未委肅宗也諸語,今亦皆在錄中。則兩本亦大概略同也。末一章預作讖語,言及狄青諸人,尤為妖妄。蓋粗識字義而不通文理者所為,本不足存。以其出於九齡之子孫,恐惑流俗,故存而闢之,俾無熒眾聽焉。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漁樵對問》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舊本題宋邵子撰,晁公武讀書志》又作張子、劉安,上集中亦載之。三人時代相接,未詳孰是也。其書設為問答,以發明義理。所稱有溫泉而無寒火者,楊慎《丹鉛錄》嘗引葛洪《抱樸子》蕭邱寒焰以駁之。不知儒者論理,論其常耳。
2
其偶異者,即使有之,不足為據。執松柏而謂冬不肅殺,執靡草而謂夏不茂育,則拘墟之見也。且蕭邱誰得而見之,葛洪又何自而知之?摭百家迂怪之言,以曲相詰難,則道經、釋典、理外之事亦多矣,可援以為証乎?至天何依,曰依乎地。
3
地何附,曰附乎天。天地何依何附,曰自相依附一條。慎亦駁之。然地處天中,大氣包而舉之,所以不墜。卵黃脬豆,厥譬甚明,是即依附之明証。慎不知歷術,所以獻疑,均不足為是書病。然書中所論,大抵習見之談。或後人摭其緒論為之,如《二程遺書》不盡出於口授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太極圖分解》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不著撰人名氏。《天一閣書目》作羅鶴撰,然書中自稱鶚曰,則名鶚非名鶴矣。考《江西通志》,羅鶚,宜黃人。嘉靖辛酉舉人。官至思南府同知。當即其人,範氏誤以鶚為鶴也。案:嘉靖中別有羅鶴,泰和人所注有《應菴任意錄》,詳雜家類中本條下。其書列周子太極圖說》與朱子之注,而申陸九淵之說以駁之。案聖人立教,使天下知所持循而已,未有辨也。孟子始辨性善,亦闡明四端而已,未爭諸性以前也。至宋儒因性而言理氣,因理氣而言天,因天而言及天之先,輾轉相推,而太極、無極之辨生焉。朱、陸之說既已連篇累牘,衍朱、陸之說者又複充棟汗牛。夫性善性惡,關乎民彞天理,此不得不辨者也。若夫言太極不言無極,於陽變陰合之妙,修吉悖凶之理,未有害也。言太極兼言無極,於陽變陰合之妙,修吉悖凶之理,亦未有害也。顧舍人事而爭天,又舍共睹共聞之天而爭耳目不及之天,其所爭者毫無與人事之得失,而曰吾以衛道。學問之醇疵,心術人品之邪正,天下國家之治亂,果系於此二字乎?醫家之論三焦也,或曰有名而無形,或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實有名而有形,轇轕喧闐,動盈卷帙。及問其虛實之診,則有形與無形一也。問其補瀉之方,則有形與無形亦一也。然則非爭病之生死,特爭說之勝負耳。太極、無極之辨,適類於是。故今於兩家之說率置不錄,謹發其例於此,後不縷辨焉。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太極圖說論》十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1
國朝王嗣槐撰。嗣槐仲昭,錢塘人。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詞。老不與試,授內閣中書舍人以歸。其書論聖人言《易》有太極,未嘗言無,不應於太極之上複加無極二字。疑此圖授自陳摶,非周濂溪作。朱、陸互相辨析,朱子不得已,止作無形有理以解之,而無極二字總流入二氏之說。又謂其言天道則曰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乃老氏道生天地之說。言人道則曰聖人定之以仁義,中正而主靜,主靜二字尤為老氏根本所在。又謂其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二語乃老氏言道之根原,而不死無生之樞紐。逐條辨駁,各為一篇,亦力申陸九淵之說者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太極集注》一卷山西巡撫採進本

1
國朝孫子昶撰。子昶號主一,聞喜人。康熙己未進士。官垣曲縣知縣。是書取朱子之解分配周子之圖,列為十章,分裂原圖,各系於下。又解周子原說亦分為十章,而句解字釋,所釋各注右解之幾章,釋某義,全摹朱子大學章句》之體。圖之後附以子昶所演易圖,說之後附以諸家之說,大抵皆可已而不已。前有康熙丁卯範鎬序,亦頗著微詞云。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太極圖說注解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國朝陳兆成撰。兆成慎亭,常熟人。是書作於康熙初,以發明朱子《太極圖說》之注。其云性雖夾和在氣稟中,而苟無習染之累,亦第於善之中微分差別,若謂之有惡則不可。足以補正程子善固性也,惡亦不可謂之非性之說。惟其談五行干支,語多轇轕。至於以一歲四時,每一時九十日,分為十八日者五,以五行,各分主十八日,尤為新異。末有戊辰其子魯附記凡例,稱是書與《參同契》互有異同,是刻可分為二,可合為一云云。蓋與所注《參同契》並刊者,宜其惟講陰陽五行之說矣。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通書問》一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1
何中撰。有《通鑒綱目測海》,已著錄。是書因朱子周子《通書》乃發明《太極圖說》之義,故所注《通書》,皆比附於太極陰陽五行中。則謂二書各自為義,不必字字牽合,故作此書以辨之。前有自序,謂自天地以來,止有一理,理之同者,雖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九州之內,四荒之外,無不同也。而況一人之心,一人之言,豈有不相通者乎?朱子釋《通書》,顯微闡幽,有功於學者至矣。然必欲以《通書》發明《圖說》,則恐非周子著書之本意云云。其持論頗精核,所疑各條,亦皆中理。卷末附記稱,竊窺朱子之意,同時學者固有疑《圖說》非周子之書。而朱子主張甚力,遂以《圖說》為主,而以《通書》為發明《圖說》而作云云,尤深得當時有激而立言之故。然二書分而解之,固各有義理;合而解之,於本意亦無所害。既非宏旨所關,又何必字句之間徒滋聚訟耶。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太極繹義》一卷、《通書繹義》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明舒芬撰。芬有《周易箋》,已著錄。此其所著《梓溪內集》之二種也。其說太極,大抵以《太極圖》不本於《易》而本於《河圖》。謂秋冬非肅殺,乃百物之所胎。土之寄王,惟夏秋之交。火烈金剛,水緩土柔,性之所以相近。火散金遒,木上水下,習之所以相遠。皆與先儒之說不同,亦往往有難通之處。《通書》則不過隨文解義而已。其釋顏子章,謂陋巷,陋俗之巷也。其人習不善而能憂顏子之貧,乃顏子之德所化。其說亦殊怪異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正蒙釋》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舊本題明高攀龍集注,徐必達發明。攀龍有《周易易簡說》,必達有《南京都察院志》,均已著錄。葉向高序,稱《正蒙》精深浩渺,朱子訓釋未盡,錫山高雲從緣其指,廣為集注。槜李徐德夫篤好此書,嘗條其所見,謂之發明。以質云從之說,同者去之,異者存之,異而此失彼得者去之,短長互見者存之云云。
2
則此書為必達所自定,非攀龍之本矣。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周張全書》二十二卷內府藏本

1
徐必達編。周子書自《太極圖說》、《通書》而外,僅得詩文,尺牘數首,附以年譜、傳志及諸儒之論為七卷。張子書《正蒙》、《理窟》、《易說》而外,兼載語錄、文集,其散見於《性理》、《近思錄》、《二程書》者,蒐輯薈粹,別為拾遺附錄,通十五卷。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太極解拾遺》一卷,《通書解拾遺》一卷、《後錄》一卷,《西銘解拾遺》一卷、《後錄》一卷湖南巡撫採進本

1
國朝李文炤撰。文照有《周易本義拾遺》,已著錄。是書以《太極圖說》、《通書》、《西銘》朱子只解其大義,因於原注下別加案語,發揮其說,故名曰《拾遺》。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正蒙集解》九卷湖南巡撫採進本

1
國朝李文炤撰。是編解張子《正蒙》,粗具訓釋,無所發明。其乾稱篇以朱子取《西銘》自為一書,故刪除不載。此與陳浩注《禮記》,刪除《大學》、《中庸》亦何異乎?至其解,參兩篇七政交食之理,皆據黃瑞節舊文,尤為疏略。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周子疏解》四卷陝西巡撫採進本

1
國朝王明弼撰。明弼有《易象》,已著錄。是書成於康熙癸巳。凡解《太極圖說》一卷,解《通書》三卷,皆列朱子之注於前,而以己意敷衍之。大意取便初學而已。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濂關三書無卷數,直隸總督採進本

1
國朝王植撰。有《四書參注》,已著錄。是書取《太極圖說》、《通書》、《西銘》三書,以朱子之注列於前,採諸家之說附於後,亦時時參以己意。植於宋五子書皆有注,然《皇極經世》、《正蒙》,其書注者差稀,故頗有所考訂。
2
此三書則人人熟讀,無可發揮,亦如宋以來注孝經者隨文演義而已。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伊川粹言》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舊本題宋張栻編。考宋濂《潛溪集》有此書跋,謂前序不著姓氏,相傳為張南軒栻撰。則明初此書尚不著栻之名,此本當為後人據濂語補題也。其序題乾道丙戌正月十有八日,然栻《南軒集》但載二程遺書跋,而無此序。使果栻作,不應諱而削之也。蓋人並編次之說,皆在影響之間矣。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二程節錄》四卷、《文集鈔》一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高攀龍編。取《二程語錄》,擇其精粹,先辨性,次論學,次治事,次釋經,每類各為一卷。末載《文集抄》及《附錄》各一卷。前有康熙癸未陸楣序,稱攀龍官行人時為是書。其手抄本藏同邑秦松齡家,顧鏊欲刻之未果。鏊子棟高,乃踵其父志刊行雲。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程子詳本》二十卷浙江朱彞尊家曝書亭藏本

1
陳龍正編。龍正有《救荒策會》,已著錄。龍正以《二程遺書》雖朱子所手編,而其記載之重複,字句之同異,以至議論之出入,均未暇是正。乃排比刊削,分類編次,定為此本。其經說之別行者,亦並載入。又益以元譚《善心之傳聞續記》。自序,視全書頗約,而實不敢不加詳,故不曰約本而曰《詳本》。其間於二子之說多所辨駁,不出明末講學家詬爭之習。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二程語錄》十八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1
國朝張伯行編。伯行有《道統錄》,已著錄。初,朱子輯《程氏遺書》二十五篇,皆程子門人記其所見聞答問之詞。又取諸集錄為《程氏外書》十二篇,又附錄一卷為行狀墓志之類,凡八篇。是書篇目次第,悉依朱子原本,而稍加刪訂,合為遺書十五卷,外書二卷,附錄一卷,其少日所聞諸師友說一卷。己巳冬,所聞一卷悉刪不錄,外書亦刪馮氏本拾遺一卷。又附錄一卷內以明道先生行狀一篇,墓志一篇,門人朋友敘述序一篇,皆伊川所作,已入《二程文集》,故不複載。
2
而邢恕一篇,謂其自絕於程門,亦不錄焉。其遺書第六卷中伯行注云:此一卷朱子原分三卷,今為一卷。又下二卷專說《孟子》者,已與《經說易傳》另行別錄,概不載集中。考朱子原本卷六以下本四卷,無篇名。卷九本一卷,專說論孟。今伯行以四卷為三卷,以說論孟一卷為二卷,又第九卷兼說論孟,而伯行雲專說《孟子》,殆偶然筆誤,刊版者失於校讎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程書》五十一卷內府藏本

1
國朝程湛編。湛爵里未詳。是編所錄惟《程氏遺書外書》,而益以明道文一卷。其次序則非朱子之舊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浩齋語錄》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1
舊本題宋過源撰。卷末有源行實一編,稱源字道源,號浩齋,其先浙東人。
2
至高祖徙於臨川。源生有異徵,篤志聖賢之學,以斯文自任。嘉祐間召為國子直講,不赴。卒於崇寧丙戌九月。並載所著述甚富,今皆不傳,惟此書僅存上卷,為其門人永新龍圖所錄。下卷為其門人白城章偉所錄,而其從孫勖刊之。然所列書名,《宋史》及諸家書目皆不著錄,其中疑竇尤多。如行實稱源生於丙子,不著年號,以召於嘉祐,卒於崇寧推之,當生於仁宗景祐丙子,則卒時年七十一,召時年二十餘,是於邵、周、張、程皆為行輩。當時所稱,不過曰堯夫、茂叔、子厚、伯淳、正叔而已。諸家之書可考,而此曰邵子、周子、張子、程子,非同時語也。李燾《長編》凡所有徵召,如胡瑗、孫復、常秩之類,無不具書。源見徵既在嘉祐中,何以嘉祐首尾八年,《長編》皆不見其事?伊川《易傳》據楊時跋,則臨沒以稿授張繹,至政和初時乃排比成書。源卒於崇寧五年,在伊川前。
3
其時《易傳》未出,何以論程傳之得失?自朱子以前,無以《大學》為曾子作者,故攻朱子者以《章句》為口實,此書乃已稱曾子,何以自北宋以來無人引及?
4
《大學》、《中庸》自二程子始表章其書,於《禮記》中取出別行,後人辨難者惟引梁武帝有《中庸義疏》,宋仁宗嘗書《大學》賜進士,以為先於程子而已。
5
此書乃先有《大學》定本、《中庸》定本,又何以宋儒無一語及之耶?觀其論樂以黃鐘為三寸九分,是《呂氏春秋》之文李文利不得其解,衍為異說者也。萬歷以前,安有是僻論乎?其跋稱有秦觀、謝無逸二序。觀《淮海集》具在,實無此文。無逸《溪堂集》雖佚,而詩文散見《永樂大典》中,今已裒輯成帙,亦無此文。其依托可以概見。又末附其從孫勖祖光賦,稱宣和乙巳,餘在遼陽。乙巳為靖康前一年,兩國兵交,信使且艱於往來,游學之士安能越國至是?其偽尤不問而知矣。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唐氏遺編》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唐棣編。彥思,宜興人。嘗受業於伊川程子,與門人共記平日問答之語為此書。已載入二程之遺書。康熙中,其裔孫一學等重刊於家塾,乃易以《遺編》之名。末附桐友遺編一卷,則一學之父所作。一學又與其弟詩及開緒各附己見,綴列各條之下。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通言》一卷永樂大典本

1
吳沆撰。有《易璇璣》,已著錄。此書亦語錄之類。如曰不求過於人而人不能及之者,善道也。不求合於人而人不能離之者,善德也。又曰:立朝廷而後見山林之志,享富貴而後見貧賤之節。論亦間有可取。然其自序有曰,孟軻談仁義,至楊、墨而不通;其道小,不足以容楊、墨故也,孔子則無所否矣。韓愈原道德,至佛、老而不通;其道小,不足以容佛、老故也,王通則有所可矣。其宗旨殊為謬誕,不可訓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道南三先生遺書》十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不著編輯者名氏。摘錄楊時、羅從彥、李侗三家語錄及雜著,楊氏四卷,羅氏六卷,李氏一卷。三人皆南劍州人,疑其鄉人所編也。《千頃堂書目》載莆田宋端儀有《道南三先生遺書》,或即是編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崇正辨》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1
胡寅撰。有《讀史管見》,已著錄。是書專為闢佛而作。每條先引釋氏之說於前,而辨正於後。持論最正,其剖析亦最明。然佛之為患,在於以心性微妙之詞汨亂聖賢之學問,故不可不辨。至其經典荒誕之說,支離矛盾,妄謬灼然,皆所謂不足與辨者。必一一較其有無,是亦求勝之過,適以自褻矣。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小學集解》六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1
國朝張伯行撰。是編以坊刻《小學》數十種,纂注標題,止為試論剽竊之具,無當於朱子親切指點,引人身體力行之意。因集諸家注釋,融會其說,以成是編。
2
伯行歿後,其門人樂亭李蘭梓行之。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小學集解》六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1
國朝黃澄撰。庭聞,莆田人。康熙諸生。其書取朱子《小學》內外篇參會舊注,附以己見。章分句釋,援引頗為賅洽。然亦不免於過冗。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小學分節》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國朝高熊徵撰。熊徵渭南,岑溪人。順治庚子副榜貢生,官至浙江都轉鹽運使。是書隨章案節,略為分解,特使童子讀之,易於明曉而已。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小學集解》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國朝蔣永修撰。永修有《孝經集解》,已著錄。是編即其提督湖廣學政時與《孝經》合刊者。注釋甚略,而先賢爵裏事跡與《小學》無關者乃載之頗詳。於朱子著書之旨,似乎倒置矣。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小學纂注》六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1
國朝高愈撰。有《高注周禮》,已著錄。是書因天台陳選舊注略刪訂之,後附總論及朱子年譜。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小學句讀記》六卷陝西巡撫採進本

1
國朝王建常撰。建常有《律呂圖說》,已著錄。是書因陳選《小學》注本而雜採諸書疏於其下。略如孔穎達《正義》之例,文頗煩蕪。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近思錄集解》十四卷湖南巡撫採進本

1
國朝李文炤撰。是編取朱子之說散見各書者,附於《近思錄》各條之下。其未備者則益以諸家之說,間亦自附己意。前有綱領數條,末附感應詩解一卷,訓子詩解一卷。感應詩見《朱子大全集》,訓子詩稱傳自黃乾,而無可証據。其詩淺俗,決非朱子所為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紫陽宗旨》二十四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舊本題宋王佖撰。佖,東陽人,即淳祐壬子作《朱子年譜序》者也。其書採輯《朱子文集》、《語類》,分誨人、析理、明經、論事四門,每門又各分子目。其中注語有出朱子原文者,亦有出佖所增識者。考趙希弁書附志》,載晦菴先生《朱文公語後錄》二十卷,注曰右東陽王佖記、楊方、黃乾、劉琰、黃灝、邵浩、劉砥、李輝、黃卓、汪德輔、陳芝、吳振、吳雉、林子蒙、林學履、劉礪、鍾震、蕭佐、舒高、魏春、楊至所錄也。其說謂池錄初成,勉齋猶未免有遺恨於刊行之後,況饒本又出於其後乎?此二十卷,皆池饒所未及刊者云云。
2
其書名各異,卷數複殊,據其所言,乃續刊之語錄,體例亦與此書不合。惟《內閣書目》有佖《紫陽宗旨》三十八卷,《千頃堂書目》則作二十八卷。書名撰人均與此本相合,而卷數複異,未詳其故。然《浙江通志》經籍門中,以佖《朱文公語後錄》列為一條,而以此書附載於下,不入標目,則亦疑非佖作矣。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朱子語類纂》十三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1
國朝王鉞撰。有《粵游日記》,已著錄。是書其《世德堂遺書》之第五種也。取黎靖德所編《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摘理氣、鬼神、性理、論學四門,餘皆不取。四門之外,又各刪存大略,而間附以己說。如朱子謂理氣本無先後,語原無病,鉞必謂先有天地之理,然後太極生兩儀。如其所說,是理又別是一物,可以生氣。然則氣未生時,理又安在?此主理太過之弊。又如謂雨是鬱蒸之氣,有時龍能為之者,龍亦是鬱蒸之氣。雹是不和之氣,有時蜥蜴能為之者,蜥蜴亦是不和之氣。執一理以該天下之變,不至於穿鑿附會不止矣。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朱子文語纂編》十四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1
不著編輯者名氏。其書取《朱子文集》、《語類》約略以類相從,而不分門目,前後亦無序跋。蓋草創未完之本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玉溪師傳錄》一卷、《附錄》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舊本題童伯羽撰。伯羽蜚卿,甌寧人,朱子之門人也。是編所錄朱子語,在語錄饒本內,系以庚戌。庚戌為紹熙元年,伯羽時年四十七也。本名《晦庵語錄》。明成化中,其九世孫訓,以語類諸本參校補訂,改題今名。前列道學統宗一圖,上溯羲、孔,而以伯羽直接朱子之下,蓋亦訓之所為。後附墓表、行實,載朱子詩二首及敬義堂銘,考《朱子文集》及續刊諸集,皆所未載,莫詳所自。
2
其稱伯羽撰《四書集成》、《孝經衍義》、《群經訓解》三書,《宋志》不著錄。
3
朱彞尊經義考》亦惟載伯羽有《四書訓解》,無此諸名。又前有邱濬序,其文不類。複有龔道後序,作於萬歷甲午,而稱皇宋淳熙,跳行出格,尤為舛迕。疑即訓捃拾語類附益之,非必果出伯羽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分類標注朱子經濟文衡》七十五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宋滕珙編。其原本已著錄,此本為明朱吾弼重刊,即珙之書而標其要語於簡端,以備答策之用。殊為猥陋。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性理字訓》一卷湖北巡撫採進本

1
舊本題程端蒙撰。程若庸補輯。端蒙字正思,德興人。淳熙七年鄉貢,補太學生。若庸字達原,休寧人。咸淳四年進士。嘗充武夷書院山長。端蒙所作凡三十條,若庸廣之為造化、性情、學力、善惡、成德、治道六門,凡百八十三條,門目糾紛,極為冗雜。明初朱升又增善字一條,摭袁甫之說以補之,共為一百八十四條。皆以四字為句,規仿李瀚《蒙求》,而不諧聲韻。不但多棘唇吻,且亦自古無此體裁。疑端蒙游朱子之門,未必陋至於此,或村塾學究所托名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聖門事業圖》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1
李元綱撰。元綱國紀,錢塘人。孝宗時上庠生。是書凡分十圖,曰傳道正統,曰大本達道,曰進修倫類,曰為學之序,曰存心要法,曰求仁捷徑,曰聚散常理,曰傳心密旨,曰一氣通感,曰帥氣良方,曰心性本體。前有自序,後有自跋。其大旨以存心為主,以謹獨為要,而以窮理為用力之始。大抵皆儒生習見之說。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庸言》一卷永樂大典本

1
宋楊萬里撰。萬里有《易傳》,已著錄。是編乃其語錄。大致規摹揚雄《法言》,頗極修飾之力。較其詩文又自為一體,而詞工意淺,亦略近於雄。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明倫集》三卷永樂大典本

1
塗近正撰。近正尊爵,筠陽人。歐陽偉跋謂其隱德弗耀,以私淑諸人為己任,謝樞跋則稱致政塗公。自序亦題嘉定六年承務郎致仕塗近正,則近正故嘗通籍矣。是集雜採前言往行,分為十類,一曰盡事,二曰養志,三曰勿辱,四曰移忠,五曰移治,六曰因睦,七曰廣孝,八曰念德,九曰家學,十曰揚名。自序有曰:考諸載籍,隨事而書。衣冠之族,必志其家法,而不問閥閱。文章之錄,必志其行實,而不取浮華。其論周公曰:嘗讀金縢之書,棠棣之詩,見周公之仁兄弟,而不見周公之誅管、蔡。後世信以為周公自誅管、蔡者,起於孔安國傳書之妄,與漢儒序詩之誤。我之弗闢,闢者避也,言即日以塚宰之事付之召公、畢公,而身乃避居東都以待命。安國訓闢為法,遂使周公之志不白於天下。其於經亦間有發明。惟所錄多習見之事,未免為床上床、屋下屋耳。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子家子》一卷永樂大典本

1
家頤撰。養正,眉山人。其始末未詳。衛湜禮記集說》嘗引其語,則亦研經之士也。此書趙希弁讀書附志》著錄,世罕傳本。此本載《永樂大典》中,蓋語錄之類。亦頗明白醇正,而率皆習語。案《公羊傳》有子公羊子、子沈子、子司馬子、子女子、子北宮子。何休注發例於子沈子下曰:子沈子,後師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為師也。此書果頤自撰,不應自稱子家子,殆其門人所題歟?
2
然《劉禹錫集》中亦自稱子劉子,或偶然沿誤,亦未可知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言子》三卷永樂大典本

1
王爚編。伯晦,會稽人。陳振孫書錄解題》云,言子相傳所居在常熟縣。慶元間,邑宰孫應時始為之祠。近王爚複裒諸書為此書。梁維樞《內閣書目》云:宋嘉熙間,平江守王爚輯子游言行及祠廟事跡。自序以言子生是邑,嘉言懿行,散在經傳,爰輯是書,其本末可以考見。蓋以言子吳人,故為此編而刊之,以存於祠。其書分內篇、外篇、附錄為三卷。所採不出《論語》、《禮記》、《家語》、《孔叢子》諸書,無異聞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心經附注》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程敏政撰。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其書以真德秀心經》僅《書》一條,《詩》二條,《易》五條,《論語》三條,《中庸》二條,《大學》二條,《樂記》三條,《孟子》十二條,接以周子二條,程子一條,範氏一條,朱子三條,未為賅備。又其注中或稱《西山讀書記》,疑非德秀自作。乃補輯厘為四卷,名曰《附注》。前後皆有敏政序,末私印文曰伊洛淵源,蓋敏政自以為程子裔云。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大學衍義通略》三十一卷內府藏本

1
明王諍編。諍號竹巖,永嘉人。嘉靖庚戌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
2
其書取楊廉《大學衍義節略》、邱濬大學衍義補》合為一編,凡《節略》十卷,《補略》二十一卷。間亦釋字証義,取便檢閱,無所闡明。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大學衍義輯要》六卷、《大學衍義補輯要》十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國朝陳宏謀撰。宏謀汝咨,號榕門,臨桂人。雍正癸卯進士。官至大學士
2
謚文愨。是編乃宏謀官云南布政使時所刊。取真德秀大學衍義》四十三卷,纂為六卷。邱濬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卷,纂為十二卷。蓋為邊方之士艱購全書者設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研幾圖》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舊本題王柏撰。有《書疑》,已著錄。是書前有自序,稱溫習舊書,有未解者,因畫成圖,沈潛玩索,萬理悠然而輻輳云云。考《宋史·柏本傳》雖載柏嘗撰《研幾圖》,然其本不傳。元代諸儒,亦未嘗一字及是書。至明永樂中,突出此本。自二五交運以下,為圖者凡七十三。又衍聖公孔昭煥家別傳一本,增綴以李元綱聖門事業圖》、徐毅齋《性命心說諸圖》,共為圖八十五。大抵支離破碎,徒亂視聽。即真出於柏,亦無足採,更無論其偽撰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太極辨》三卷永樂大典本

1
元孫自強撰。自強,會稽人。仕履未詳。是書大旨謂聖人之言約而明,先儒之論詳而汨。又謂漢、唐以來語焉而弗明,濂、洛諸賢明焉而未純,學者因其辭之紛紜,不以異端傅會於聖經者鮮矣。故條舉《太極圖說》、《正蒙》及《朱子四書集注》諸書言性命者而辨之。其謂經典未嘗離氣質以言性,蓋駁張子義理之性、氣質之性之說。後來李光地《孟子札記》、《榕村語錄》,皆與自強所論同。
2
然自強之書,外間實無傳本,光地蓋暗與合耳。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魯齋心法》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元許衡撰。衡有《讀易私記》,已著錄。是書刻於嘉靖元年。前有懷慶府知府洪洞韓士奇序,稱正德庚辰,得《魯齋全書》,其行實文章備之矣。既而得其寫本心法,細閱之,的然見我魯齋行實文章所以重於世者,悉自斯錄中流出。則斯錄視全書之補於世何如,酷愛之。惜勿傳,因廣以梓云云。今考此書即全書中語錄之下卷,而摘其語錄上卷之三十二條,亂其次第,竄入其中,非全書之外別有此書也。士奇所云,失考甚矣。其斯以為書帕本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聖賢語論》二卷浙江朱彞尊家曝書亭藏本

1
元王廣謀編。廣謀始末未詳。其書以《禮記》、《家語》、《史記》諸書所載孔子言行,始於相魯,終於公西赤,分四十四篇。卷首有孔子像、素王事實。
2
又載至元十年所定廟制及祭祀儀注樂章,後有嘉靖癸巳書林餘氏自新齋跋語,蓋明人所重刊也。卷端題曰新刊標題明解聖賢語論,豈當時各路或以孔子遺語命題試士歟?《元史·選舉志》延祐條格所不載,莫之詳矣。其書體例龐雜,注亦淺陋。雖元人舊本,殊不足錄。何孟春注《家語》稱有元王廣謀本,多所竄亂,今未之見。此書當即一時所成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聖學心法》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明成祖文皇帝撰。前有永樂七年御製序,謂以君道、父道、臣道、子道揭其綱,其下分而為目。有統言者焉,有專言者焉。今案首三卷及第四卷之前半,皆言君道。自統言以外,分子目二十有五。第四卷之後半卷,則以父道、子道、臣道附之。父道、子道有綱無目,臣道亦首為統言,而分列四子目。所採皆經史子集之文,每條後各有附注。考《實錄》,載永樂七年二月甲戌,上出一書,示翰林學士胡廣等曰:朕因閒暇,採錄聖賢之言,今已成書。卿等試觀之,有不善,更為朕言。廣等觀覽畢,奏曰:帝王之要,備載此書,請刊印以賜。上曰:然。
2
遂名曰《聖學心法》,命司禮監刊行,上親為之序。則此書實成祖所自編,不由詞臣擬進。其序以唐文皇作《帝範》十二篇自比。案成祖稱兵篡位、悖亂綱常。
3
雖幸而成事,傳國子孫,而高煦、宸濠、置鐇之類,接踵稱戈,咸思犯上,實身教有以致之。而乃依附聖賢,侈談名教,欲附於逆取順守。自序委曲繁重,至五千餘言,抑亦言之不怍矣。至於殺戮諸忠,蔓延十族。淫刑酷暴,桀紂之所不為者,夷然為之,可謂無複人理。而其序乃曰秦、隋之君,用法慘酷,倚苛暴之吏,執深刻之文。法外加法,刑外施刑,曾何有忠厚惻怛之意。死人之血,漂流於市;受刑之徒,比肩而立。此仁人君子所以痛傷也云云。天下萬世,豈受此欺乎?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性理備要》十二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1
王三極撰。三極號少墩,仙游人。是書成於萬歷丁亥,取《性理大全》,摘其要語,以便誦習。仍冠以成祖御製序。去取不甚中理,蓋坊刻陋本也。
2
謹案:此書因《性理大全》而刪削之,皆永樂中所纂之原本,故仍列永樂中所纂之原第。若楊道會之《性理鈔》,鍾仁傑之《性理會通》,詹淮、陳仁錫《性理綜要》、《性理標題匯要》,皆顛倒竄亂,非複原文,則仍各從其時代編之。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顏子鼎編》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明徐達左編。高陽刪補並注。達左字良夫,平江人。元季遁跡鄧尉山。洪武初,起為建寧縣學訓導。舊本題為元人,誤也。陽,嘉興人。始末未詳。觀其持論,乃李贄、何心隱之流耳。考歷代史志無顏子書。胡應麟《甲乙剩言》稱,明太祖時朝鮮國進顏子書,卻之。知其偽托也。惟宋張栻採經文為《希顏錄》,元高安李純仁、河北李鼐,遞相補益。達左此編,成於至正庚子。前有自序,稱鼐所編未及見純仁所編,集亦有未然,因更定以成此編,陽又因達左之書重為點竄,首列達左舊目,各注其當刪之由。次列新目,各注其增入之數。末有陽自識,稱損益私裁,先後妄參,蓋已非達左之舊矣。考達左原序,譏二家於《莊》、《列》之寓言雜取而不擇,伊、雒考亭之緒論猶未盡舉。而此本所引《莊》、《列》,連篇累牘,且所注提唱心學,剌剌不休,與達左之旨全乖。蓋姚江末派,借顏子以闡禪宗,遂使先儒編輯之本志,竄亂無存。斯非特輕改古書,抑亦厚誣先賢矣。
2
其曰《鼎編》,蓋即鼎新之義。即其命名,亦明季纖詭之習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西村省己錄》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顧諒撰。希武,上虞人,西村其別號也。洪武中,以薦為無錫縣教諭。
2
錄中皆論修省之道,大旨醇正,詞亦平近易曉,然持論未免稍迂。其書一刻於正統,再刻於弘治。萬歷九年,其十六世孫充,複訪求舊本,手寫而刊之。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雜誡》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方孝孺撰。孝孺希直,一字希古,號正學,天台人。以薦召授漢中府學教授。建文中,官至翰林侍講學士,改文學博士。燕王篡位,抗節死。事跡具《明史》本傳。乾隆四十一年,賜謚忠文。是書分三十八章,所言皆立身、行己之道,於日用為切近。已編入《遜志齋集》第一卷。此乃弘治辛酉,蜀人鄒魯摘出別行之本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夜行燭無卷數,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1
曹端撰。有《太極圖說述解》,已著錄。明初理學,以端為冠。而其父崇事佛、老,端因採經傳格言切於日用者,輯為此書。名《夜行燭》,以進其父。
2
其書分類編輯,為目十有五,大抵取淺顯易解之語。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月川語錄》一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1
曹端撰。講學之書,有《理學要覽》一卷,《性理論》一卷。又有《儒家宗統譜》、《存疑錄》,亡其卷數,並載《千頃堂書目》,今皆未見。是編乃真寧趙邦清輯其講學之語為一卷,非端之全書,亦非端所自著,不足以盡其底蘊。
2
然《千頃堂書目》載《月川語錄》作一卷,則所見亦即此本矣。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從政名言》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薛瑄撰。有《讀書錄》,已著錄。案瑄年譜,宣德元年四月,服闋至都,上章願就教職。宣宗特擢為御史,尋差監沅州銀場。此書第二條,稱吾居察院;第四條,稱餘始自京師來源南;則作於奉使沅州時也。其言皆切實通達,然精要已見《讀書錄》中,此其緒餘矣。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薛子道論》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1
舊本題薛瑄撰。皆自瑄《讀書錄》中摘出,別立此名,以炫俗聽。蓋明末詭誕之習,凡屬古書,多改易其面目以求售。雖習見如《讀書錄》者,尚不免刪竄以市欺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明良交泰錄》十八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1
尹直撰。有《名臣贊》,已著錄。是編為其致仕以後所作。成於弘治十七年,而表上於正德六年。書中皆援引經史,附以論斷。一卷易三篇,書十二篇。
2
二卷詩五篇,春秋傳五篇,禮記二篇,孔子三篇,孟子五篇。三卷以下,則備述歷代君臣問答之語,治忽興衰之故,始自漢高,迄明孝宗,而明事當古事二之一。
3
蓋亦范祖禹帝學》多述宋代祖宗之意。惟末卷自錄其獻納之詞,連篇累牘,雖序中引夏侯勝、魏徵、韓琦、司馬光、歐陽修、楊士奇、李賢為例,然勝未嘗著書,徵事為王方慶所集,琦特自編奏議,修與光與士奇與賢皆自為記載,非自附諸古名臣後,表進於朝也。《明史直本傳》,載孝宗薄其為人,令致仕。弘治九年,表賀萬壽,並以太子當出閣,上承華箴,引先朝少保黃淮事,冀召對。帝卻之。此書或亦是意歟?
4
案:直之進退,未合儒者之道。然其言則儒家之言,列之《儒家》,從其書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朱子學的》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1
邱濬編。有《家禮儀節》,已著錄。是編上卷分下學、持敬、窮理、精蘊、須看、鞭策、進德、道在、天德、韋齋等十篇,下卷分上達、古者、此學、仁禮、為治、紀綱、聖人、前輩、斯文、道統等十篇。蔡衍鎤序曰:上編自下學以至天德,由事而達理,而終之以韋齋,所以紀朱子之生平言行,猶《論語》之有鄉黨也。下編自上達以至斯文,由理而散事,而終之以道統,所以紀濂、洛、關、閩之學之所由來,猶《論語》之有堯曰也。然浚闡朱子之言以示學者,即仿朱子編《近思錄》、《小學》之體足矣,何必摹擬《論語》,使之貌似聖人?況揚雄、王通之僭經,朱子嘗深譏之。浚之是編,豈朱子所樂受乎?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居業錄類編》三十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胡居仁撰。陳鳳梧編。居仁有《易象鈔》,已著錄。鳳梧字文鳴,廬陵人。
2
弘治丙辰進士。官至右都御史,巡撫應天。是編凡分三十一類,類為一卷。序云錄舊無銓次,不便觀覽。頃自山東巡撫改佐南台,舟次之暇,輒手自編訂,以類相從,付門人無錫陳大尹名世,校而刻之,以廣其傳。此本蓋從刻本傳寫者。昔薛瑄《讀書續錄》亦有原本及分類二刻,然論者謂分類失瑄意,此本亦猶是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道一編》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1
不著撰人名氏。編朱、陸二家往還之書,而各為之論斷,見其始異而終同。
2
考陳建《學蔀通辨》曰:程篁墩著《道一編》,分朱、陸同異為三節。始焉如冰炭之相反,中焉則疑信之相半,終焉若輔車之相依。朱、陸早異晚同之說,於是乎成矣。王陽明因之,遂有《朱子晚年定論》之錄,與《道一編》輔車之說,正相唱和云云。然則此書乃程敏政作也。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性理要解》二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1
蔡清撰。有《易經蒙引》,已著錄。是編以《性理要解》為名,而上卷題虛齋《看太極圖說》,下卷題虛齋《看河圖洛書說》。前有蘇濬序,稱其冥搜之暇,神游太極。左圖右書。字字而櫛之,言言而綜之,亦但舉二書。其序詞氣拙陋,殆出依托。疑清本有此殘稿,其後人匯為一編,強立此名,又偽撰浚序於前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虛齋三書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1
蔡清撰。是編即以《看太極圖說》改名《太極圖說》,以《看河圖洛書說》改名《河洛私見》,而增以《艾庵密箴》五十條,故曰《三書》。乾隆壬戌,其裔孫蔡廷魁所刊,其名亦非清所自題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白沙遺言纂要》十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1
張詡編。廷實,南海人。成化甲辰進士。官至南京通政司左參議。嘗受業於陳獻章。《明史·儒林傳》附載獻章傳末。是編採獻章《白沙文集》中語,仿南軒《傳道粹言》例,分為十類,以闡新會之本旨。獻章之學,當時胡居仁、章懋等皆以為禪。詡溺禪尤深,即獻章亦頗訾之。略見於羅欽順、湛若水問答書中云。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文公先生經世大訓》十六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1
明餘佑編。佑字子積,鄱陽人。弘治庚戌進士。官至雲南布政使。內召為太僕寺卿,未及行,又擢吏部侍郎,未聞命而病卒。《明史·儒林傳》附見胡居仁傳中。佑,居仁之門人,又其婿也。是書成於正德甲戌,採《朱子文集》、《語類》二書,分類排纂為三十六門,別無一字之發揮。其曰《大訓》,蓋取與天球河圖並重之義。然書所稱者乃古聖先王之教典,非大賢以下所敢受,恐未必合朱子意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近言》一卷山西巡撫採進本

1
顧璘撰。有《國寶新編》,已著錄。是書凡十三篇,而末一篇為序志。
2
其體例仿揚雄《法言》、王符潛夫論》,其篇名則取之劉勰文心雕龍》也。
3
所論皆持身涉世之道,大致平正無疵,而亦無深義。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傳習錄略》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1
不著編輯者名氏。取王守仁傳習錄》刪存大略,曹溶收入《學海類編》者。
2
《明史·藝文志》載王守仁傳習》四卷,《聚樂堂書目》有戴經《傳習錄節要》一卷,《會稽縣志》有劉宗周《陽明傳習錄選》,皆無《傳習錄略》之名。
3
末有鄒元標跋語,然亦但云嘗讀《傳習錄》,不云有所刪輯。蓋以《傳習錄》跋移綴之,均非其舊也。

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慎言》十三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1
王廷相撰。廷相子衡,儀封人。弘治壬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前有嘉靖丁亥自序,稱仰觀俯察,驗幽核明,有會於心,即記於冊。二十餘年,言積數萬,類分為十三篇,附諸集以藏於家。又論諸儒之失有曰,擬議過貪,則援取必廣;性靈弗神,則詮擇失精。由是旁涉九流,淫及緯術,卒使牽合附會之妄,以迷乎聖人中庸之軌云云。持論大抵不詭於正。然以擬議過貪詆諸儒,故罕考群言;以性靈弗神詆諸儒,故多憑臆見;甚至並五行分屬四時,亦以為必無之理,則愈辨而愈傎矣。本傳稱廷相博學好議論,以經術稱。
2
於《星歷》、《輿圖》、《樂律》、《河圖》、《洛書》及周、程、張、朱之書皆有所論駁,然其說多乖僻。良得其實云。
URN: ctp:ws89637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