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

《卷十》[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陜西通志》巻十
3
山川三延安府 鳯翔府延安府膚施縣。
4
鳯凰山。 在府西,城跨其上,雉堞巍然為郡山首。上有鎮西樓,宋范仲淹建殘碑猶存。今重修《府志》
5
雲梯山一名雲夢山,在府北闗,一名雲夢山,文廟在焉,又筆架山在府學東,又文廟西北有碧簮山府志,山形如簮,髙數百丈雍勝略
6
草場山。 在縣西南百五十步山脊入城中,與府治相連《雍大記》
7
太和山一名清凉山,在縣城東北七十步,其巔最髙,一峰曰蓮花峰,上有尸毘巖,又萬佛洞,內有石佛萬餘潜確類書佛書言:昔尸毘王割身肉飼鷹,後人言膚施即此地。按漢書,膚施乃秦縣,其時未有佛書,此傅㑹之說也雍勝略,又有仙石洞、落星巖、文岡、爛骨泉,相傳為樵子、觀仙棋爛骨處府志、清凉山阿多名人,題咏石刻,參差磊落,里人呼為詩灣邑令,翟善愛其名,勒石志之華岳集。仙石洞,下有撒珠坡、萬佛洞,下有挿金崖縣冊五龍山。 在城東一里縣圖膚施倚。有五龍山《金史地理志,山下有黑龍泉《府志
8
嘉嶺山。 在縣東南百八十步,南河之濵,形勢髙峻,上有古塔縣冊,范仲淹大書「嘉嶺山」三字,刻於石潜確類書。熙寧十年,帥延因時遊觀南上,嘉嶺北上九州臺,西北獵於伏虎龍頭山,東閲武於武家坪,皆極髙深之致宋吕惠卿築四堡記。山有先憂後樂,宋朝人物第一,胸中自有數萬甲兵,泰山、北斗出將入相,一、韓、一范各大字,山頂古塔九級,唐建洪鐘一口金造府志
9
三臺山 在縣南一里縣冊,有大通寺,山下有龍耳泉府志、伏龍山一名虎頭山,在城北五里,一名虎頭山府志,膚施倚。有伏龍山《金史地理志、上郡之名山《郡國志。伏龍山在膚施,狀如卧龍,故名潜確類書
10
牡丹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許《名山記》。牡丹山在膚施,名曰花園,頭産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潜確類書,相傳杜甫避亂時遊此賈《志》
11
卧虎山 在府南十里,以形似名府志亞支山一名野猪峽,在府南四十里。又名野猪峽《府志》險窄,可避兵南接甘泉界縣冊
12
琉璃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縣冊,在豐林縣北九十五里《元和志》:「縣豐林故城在 東」。
13
附考。膚施縣有豐林山。隋書地理志膚施縣有牢山。隋書地理志按二山俱無考。
14
清水即區水,一名去斤水,一名濯筋水。在縣城東北,自安塞縣南流入縣界,又東入延長界。縣圖清水又東得龍尾水口,又東會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東北流入清水。清水又東逕髙奴縣,合豐林水,地理志謂之洧水,故言髙奴有洧水,肥可㸐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豐林川,長津瀉注,北流㑹洧。洧水又有谿谷水注之。水西出奚川,東南流入洧水。水經注:縣髙奴故城在 北。膚施縣清水鮮卑謂之「去斤水」,斤一作筋,北自金明縣界流入,元和志屬金明縣,今 安塞。濯筋水,在縣北二十九里,又流入豐林縣界。耆老云:昔尸毘王割身救鴿,身肉並盡,於此水中濯其筋骨,因名寰宇記膚施縣有濯筋、水金志,謂之濯巾水。九域志延水在府城東門外,源出安塞縣蘆闗嶺,東南流入府境,俗稱濯筋水,明一統志自入境至虎頭峁,合西小河水,又逕縣東,合杏子河水,東流至延長界,計行二百八十里。縣冊杏。按西小河即安塞之小平川水。又按此 子河别是一水,非保安之杏子河也。
15
金明川一名西小河。在縣西北五里,俗名西小河。自安塞縣流來入延水。縣冊
16
定㾜泉水,「㾜」,一作「甲」。在縣東一里百二十步,萬佛寺北山半崖,其泉温潔,流入延水雍勝畧以尸毘王,割膚療之,故名府志。
17
南河水一名杏子河在城南門外,源自甘泉野猪峽北流,至城東入延水賈志,一名杏子河,自亞支山流至郡城嘉嶺山下,凡四十五里,入延水府志小河在縣南七里,源出牡丹山,東南流四十里入杏子河,一名牡丹川,又名杜甫川,以子美常居此,故名縣冊
18
栁湖水 在城南門外,昔多種栁其上,故名賈志,種栁穿湖,後延安,盛可遊宋范仲淹詩「水」,按南河栁湖,疑即古三湖 ,然無可考,牧龍川一名龍泉,在縣東北五龍山下,泉池葢飲馬所也《府志》。龍泉在土軍城東南,道左山下牧馬川,多産名駒《水經注》。龍泉在延州牧龍川,多産駿馬《九域志》。五龍泉出山東一里平,石縫雄吼甘美,上有五龍堂《寰宇記》。城東兩山相夾處,俗稱黑龍溝,是谷幽處,城市中蒼蒼㝠窅近之,摸斷碣,披蟲刻,有「雲根雨脈」四字趙廷錫《黑龍祠序》,烏耶谷水。 在縣東縣冊,源出烏耶谷,流入濯筋水《府志、清化水一名潘陵川,在縣東四十里,源出嘉泉,東流入濯筋河賈《志》。嘉泉在豐林廢縣東北,耆老云水湧出,飛流一丈,噴激可嘉《府志「谿」一云此即 谷水,自安定縣流入,即潘陵川縣冊恵民泉。 在縣南門瓮城內。《府志》
19
暖泉井。 在府西北五十里,泉有七孔,其味甘美大寒,衆泉皆凍,惟此流溢不減雍勝畧
20
石油泉 在府南二十五里府志,髙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採膏車及燃燈極明《酉陽雜俎》
21
不流泉。 在府東十里,汲之不竭,亦不流《府志》。鷲峰泉 在城東北清凉山下,泉脈出崖石中,清冽可飲。寺僧於懸崖置轆轤,垂繩八十餘尺,汲之雍勝略安塞縣。
22
天澤山 在縣治東五十歩,其山土石相間,上有天澤泉,四時不竭雍大略,嶙峋挺峙,逺瞰清流,山上有翟王泉,董翳所鑿,又有恵民井在山之㘭處縣志俱按二泉,今 堙。金龍山在縣南門外,又名龍吟山,與天澤山相連,有石刻「金明砦」三字《府志》
23
鳯凰山一名北邙山,在縣西南二里縣圖,形若舞鳯,又名北邙山縣志
24
龍安山 在縣西一里,髙數百丈,狀如盤龍,舊建龍安砦《雍大記》
25
靈臺山「靈」一作「雲」,又名石嘴山,又名石峰山。在縣北五里,俗呼石嘴山,巨石髙,險勢如削成府志,一名石峰山,一峰孤峙,二水環流,上建靈臺,觀祠真武,頗多遊咏縣志
26
青山 在縣北七里縣冊,幽谷清窈,石磴盤紆,中多洞穴,為邑人避跡之所縣志》
27
蘆闗嶺。 在縣北百五十里,接靖邊界延水所出府志椒蒿山 在縣西北百餘里,時有雲氣掘地,多蝮蛇《縣志》、獅子山。 在縣西二十里,以形似名,上有報恩寺雍勝畧鳯頭山。 在縣西五十里。其相近有白晝山縣《志》
28
摩雲山。 在縣西六十里,近西川《府志,巉巗髙聳,直逼雲霄《縣志》
29
石門山 在縣西南百二十里,兩山壁立如門,洛水經其下,又相近為墨台山《府志》。山色如墨,不可耕作。又馬超洞在洛河川,相傳為馬超所鑿《縣志》
30
女洛峪。 在縣西南百二十五里。相傳室女坐化。今有寺存《府志》
31
三塠山 在縣西南百三十里,即古敷政縣望山也。《雍大記》:在敷政縣北一里,其山土石相雜,上有三冡,遥望如塠,因名。《寰宇記》:縣敷政故城在 西南。
32
洛水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自保安界來,東南逕縣西南入甘泉界縣冊。洛河在敷政縣西七十里,穿番部來,至城下《寰宇記》。洛水抵敷政城下,東過甘泉、鄜、坊,入白水境縣《志》考詳見圖
33
清水即區水,一名清水,一名濯筋水,又名延水在縣西北,源出蘆闗谷,南流抵城下,逕鳯凰山,㑹西川水,又東南入膚施界縣志隂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區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山海經》區水,世謂之清水。上郡東流入于長城,逕老人山下,又東北流至老人谷《水經注金明縣有清水隋書地理志在金明故城 縣北
34
西川水一名渾州川,在縣西,自保安縣黄花城、牛頭坡東南流入,與小平川會。賈志渾州川水在縣西二十里,自閤門府來,至縣西合濯筋水。縣志西川水至縣東南二十里,合小平川,入膚施界,注於延水。縣冊。
35
小平川即龍尾水,一名金明川在縣西北縣圖龍尾水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龍尾溪,東南流注清水《水經注》。一名金明川。隋改置金明縣,取此賈志自縣北番部來十五里,過縣西,又南流入膚施界,合延水縣冊
36
背水 在縣北百五十里,源出武家南塔,東流至卧牛城三十里,入綏徳州,合於無定河縣冊。塞門水在縣西北,即圁水,無定河之一也賈《志》為按賈《志》以此 ,「圁水誤。
37
上龍湫。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又下龍湫,在縣西南百里,皆旱禱。有應縣冊
38
黑龍泉。 在縣北三十五里縣冊䑛目泉。 在縣西十五里。元孝子、王思聰噙水䑛其母,目水甚清冽,傍有湧泉寺縣志
39
洗心泉。 在縣西四十里,山麓湧出,清湛可鑒眉目。邑人韓一識建洗心精舍縣《志》
40
龍潭牛。 在縣西南百二十里,潭深水清,四時不竭,禱雨輒應賈《志》
41
甘泉縣
42
伏陸山。 在縣城內東北有阿伏斤谷,其水出,又潜流,隠伏川陸,故號伏陸。天寳元年,改為甘川谷元和志。唐置伏陸縣,以此雍勝畧
43
文昌山一名鐘樓山。在縣城東南,又山之東為東岳山縣圖、鐘樓山。連峰嵯峨,上有文昌閣縣志
44
太崇山一作大虫山」,在縣西北一里許,洛水西岸。又相接者有白馬雙峰縣圖
45
筆架山。 在縣西南二里,洛水西岸連太和山縣冊,三峰秀㧞如筆架,與文昌山對峙縣志
46
黑龍山。 在縣東北二里又相近,有雲陽山縣圖荒。史循蜚記,雲陽帝都此《府志》
47
太白山 在縣北二里雄峙。縣城有太白廟址縣志大小勞山。 在縣北二十里賈《志》。甘泉縣有大小勞山,宋狄青與夏人相拒,軍疲憩此,因名《香祖筆記》。大勞山在小勞山北五里縣冊
48
馬超洞。 在縣北四十里,與安塞接界,崇山峻嶺,上有十餘石洞,洛水逕其下,與青州城對峙。道通邊塞,相傳為馬超屯兵處縣志
49
野猪峽。 在縣北四十五里,與膚施縣亞支山接府志山有屯兵古戍,杏水出其下,北流入延郡
50
太和山 在縣西南五里,一峰突起髙聳孤立洛水,經其下縣《志》
51
神林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中有神祠雍勝畧,連山包絡,此山獨髙,於諸峰下有龍湫禱雨輒應縣志
52
温泉山。 在縣南縣冊,山下有温泉《雍大記、雕隂山一名秦望山,在縣南二十里,洛水西二百步,山多土穴,為鷹雕所居,又名秦望山《寰宇記》雕隂山,在雕隂縣西南應劭注雕隂寒食足遊人唐韋莊詩,其相近有門限嶺。縣冊在雕隂故城 縣南。
53
聖石巖。 在縣東三十里雍勝畧清泉山。 在縣東四十里,林木叢茂,山路﨑嶇,通臨真要。徑縣《志》
54
左家山 在縣東七十里縣冊空洞山。 在縣東百七十里縣冊洛水 在縣西百步,自安塞界流入,逕縣西,又東南入鄜州界縣圖。甘泉縣有洛水金史地理志,從馬超洞東南流十里至白洛院寺,又三十里至縣郭,西逕太和山東,又東南流四十五里,逕舊撫安驛,入鄜界縣冊考詳見圖野猪峽水俗名北小河,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源出峽,左逕蘇家河,至大勞山。其水漸大,阿伏斤水入此河,俗名北小河,西南入洛縣冊
55
阿伏斤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府志》,源出大盤山東南姚嶮谷,流入洛河《寰宇記》細流十里,合北小河,又二十里入洛
56
臭水 在縣北十里,泉色青黑,微有臭氣,人言其下有銅礦府志,即北小河倚出之水,渟聚數小科不流縣冊龜川。 在縣北一里,突起圓峰,似龜。其水入洛縣冊、煖泉水。 在縣南三里,其味甘美,冬、煖、夏、凉流至石橋入洛縣《志》
57
甘泉水 在縣西南五里,出洛水西太和山巔,近頗堙塞,惟存細流一綫入洛縣冊在縣南崖谷上,泉去地一丈,飛流激射,厥味甘美。隋煬帝遊此飲之,取入禁內潜確𩔖書》泉水作飲饌,盛暑不變。唐天寳元年,縣名甘泉,以此縣志
58
清泉水 在縣東四十里清泉山下,其水清冽,雖潦不濁,流至板橋溝三十里入洛《縣志》
59
麻洞川即黑水,一名庫利川,一名臨真河,一名汾川水。在縣東百二十里,源出麻洞,東南流,滙庫利水又東南入宜川界,謂之汾川水。縣志。黑水出定陽縣西山,二源竒發同瀉一壑,東南流至其縣。《水經注》:宜定陽縣,今屬 川。庫利川在臨真縣北十五《寰宇記》:「縣臨真故城在 東麻洞川,源出九峪溝,至水滙莊,又至傅家灣,合馬市川水,又逕臨真城下入宜川境。其馬市川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水流細微,東南入於麻洞川縣冊
60
安定縣。
61
鳯翼山。 在縣城西南,為縣右輔,自子午谷來,蜿蜒東行數百里,遂折而西,形似鳯翼。又二郎山即鳯翼山之嶺上,有二郎廟,邑令朱尚義更名曰錦屏。又文筆山在東闗城內,一名文昌山,西連錦屏,上建文昌閣,山巔有塔,故以文筆名縣志
62
鵬山 在縣東門外河北,相傳明成化中,有大鵬棲其處。又鍾山在縣東二里,即安定砦,其下有石宫寺。又冠山在縣河北一里,山形似冠,故名縣《志》
63
眉月山。 在縣北六十里,形似半月縣《志》、五臺山。 在縣北七十里,五峰層叠,上出重霄縣志、髙栢山即橋山,在縣北八十里縣冊、上郡陽周縣橋山在南,有黄帝塜,漢書地理志山有古栢,故名雍勝畧,懐寧河出,此即漢志陽周縣南之橋山。秦二世賜䝉恬死處。縣志: 按:陽周故城在縣北九十里。又《水經注云:走馬水出長城北陽周故城南,橋山上有黄帝塜,則橋陵似當在縣境。今陵在中部縣北。
64
滴溜山。 在縣北百里古木隂翳泉出崖石間,邊境稱為幽勝府志,髙出衆山逺,望如卧牛,上有古砦縣志那娘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縣冊殄羌砦,地名那娘山,元符元年賜名《宋史地理志》
65
堡子山。 在縣西二十里,古為軍堡。宋元豐四年,曲珍敗夏人於此縣《志》
66
祖師山。 在縣西三十里,守經峪內,矗矗屹立,俯視衆山上。有真武廟址縣志》
67
黑龍山。 在縣西三十里,翠栢千章,蔚然深秀,周圍百餘里,皆可望見。上有龍王廟,鄉人禱雨處《縣志》
68
于岔山。 在縣西五十里潜確𩔖書》
69
泰重嶺。 在縣西南三十里,髙聳挿天、鴉鴿山 在縣南四十里,林木蔚然賈《志》。山産鴉鴿,二鳥並居,亦鳥䑕同穴之𩔖潜確類書》。山下有靈湫,禱雨輒應。建有龍王廟縣《志》
70
神木山 在縣南六十里,有古樹千株,樵採不敢入,人以為神。潜確𩔖書》雷公山在縣南六十里,古栢森然,上有雷神廟縣志
71
蟠龍山一名忠山,在縣南八十里,蜿蜒起伏,勢若龍蟠,嶺上栢林蒼翠相傳,潘美墓在焉。陳橋之變,獨潘美俯首搯其柱,又名忠山,以此縣志
72
黑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縣圖,山形竒挺。上有真武廟縣志、楊家山。 在縣東三里,峰巒秀麗,環拱如屏。上有古塔,廢《府志》
73
灌清谷 在縣東三十里縣冊曰:按縣志有九峪,曰磨石峪、 黑狼峪曰東麻池峪,曰西麻池峪,曰石峽峪,曰鸛嘴峪,曰官羅峪,曰守經峪,曰張蹟峪。麻池峪即縣西七里之麻池鸛嘴,疑即灌清之訛。守經峪在祖師山南,餘所在之處,俱未詳。
74
木𤓰峰。 在縣東八十里,懐寧河即走馬水,在縣東北八十里,源出髙栢山,逕栢山寺下,又流入清澗界,府志:走。馬水出西南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上有黄帝塜,其水東北流入長城。昔段熲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即此處也。《水經注》。
75
黑水河 在縣北百里,自黑水堡東流,至清澗界入懐寧河縣《志》
76
秀延水即辱水,一名吐延水,又名清澗水,俗呼縣河,又名北河。在縣北門外,源出安塞縣北王家掌,東流逕泰重嶺,又東逕城北,通城濠,又東入清澗界,謂之清澗水縣冊。辱水出鳥山,東流入於河《山海經》辱水,俗謂之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傍溪西轉窮溪,即浣水之源也。延水又東㑹於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發而東北注延水。東南:露跳水,西出露溪,東流,又東北入延水,亂流注于河《水經注》水按浣水根 露跳水,葢即縣境之麻兒河等水,及清澗之東、西二河,延川之站川諸水也,然未有明証,不可考。麻兒河 在縣西,發源泰重嶺西北,東流入縣河縣《志》于岔川。 在縣西五十里,出于岔山,入北河黑牛川。 在縣西四十里,發源白廟岔,東流入縣河雍勝略
77
李家川 在縣南三十里,東流入縣河縣志革班堡川。 在縣東北四十里,南流至斜溪寺入縣河縣志》
78
寧塞川 在縣東北八十里至清澗界,南入縣北河縣志白津川 在縣東七十里,流入延川界縣《志》
79
郝家川 在縣東南七十里,流入延川界縣志縣。東南:欒家溝水,源出山下,逕余家坪,曰郝家川,流五十里,入延川縣,為永平河縣冊
80
潘陵川一名清化河在縣南八十里,發源縣之鴉鴿嶺,南流入膚施界,為清化河。又雷公川在縣南七十里,流入潘陵河。縣志縣南南:塔水,源出山下,逕白家坪,為雷公川,流七十里至盤龍鎮,合縣南之雲山寺水,入於膚施縣清化河縣冊。
81
麻池 在縣西七里,峭壁臨流,晨興見有烟氣,即日雨,農人以之為騐。縣志
82
黑龍泉。 在縣西北百七十里龍州砦縣册靖。按此今屬 邊境。保安縣。
83
候雨山一名官家山在縣西一里,傍有石室,天將雨則烟霧四起,人以為候《府志》。官家山在縣西一里,元時撥學田於此《雍大記》。獅峰在縣西南,城垣所依縣圖
84
唐毛山 在縣西北,近榆林寧塞營。明時官軍敗於此縣冊
85
九吾山 在縣西五十里。上有湫旱,禱輒應《雍大記》金鼎山。 在縣西百二十里洛水中,四面無依,兀然孤起,居民鑿石為垜,穿石為門,以避㓂亂,接慶陽府安化縣界《府志》
86
三臺山 在縣南四十里,山從川起,三峰髙聳,並峙《府志石樓臺山。 在縣南七十里,洛水之隈,竒峰突兀,峭壁陡絶,下臨重淵,土人築塞於此。又於崖際鑿窰穴居之賈《志》。北為小石樓,南為大石樓《縣冊》
87
馬頭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縣圖,形𩔖馬首,山髙谷深,松栢蒼翠。有元帝行宫府志
88
艾蒿嶺 在縣東六十里,即子午嶺之分名也。綿亘延慶兩府,幾數百里,相傳吕布生於此,有吕布窰賈志。縣東六十里有響崖空谷中,時有聲《雍勝略》
89
洛水 在縣西百里,自慶陽府安化縣流入,又東南入安塞界縣冊,源出合水縣白於山,又流逕安化縣,合白豹川入保安界賈《志》源出安邊堡井鬼畔,東南流入保安境安塞縣志》。在縣西古金湯城,下流入安塞縣《縣志圖》詳見考
90
馬步川。 在縣西百三十里,源自安化縣東流入洛。雍勝畧白:按此即 豹川。
91
州川水 在縣西百里,源自沙漠來,至石溝門入洛水縣冊
92
吃莫河 在縣西六十里,自靖邊界流入縣圖,在保安軍北十里,源出番部吃莫川,南流經軍城西六十里入洛河,不勝船筏。《寰宇記》:今宋保安軍,即 治。
93
周水 在縣城西,源出靖邊縣飲馬坡,流至縣東南入洛縣冊
94
阿姑泉水 在縣北十里,相傳何氏女,化為神崖,下有清泉祈嗣者禱而飲之,即應縣志。其水西南流入周水縣冊
95
三岔溝水: 在縣北,西南流入周水縣冊。西陽溝水。 在縣西南二里,流十里,入周水紫馬溝水。 在縣西南,相傳三國時牧馬於此,水漲則注於吃莫河縣冊
96
空籠溝水 在縣南十里,流四十里,入周水縣冊園林川一名杏子河,一名東川,又名響崖川在縣東八十里,一名杏子河,又名東川水,源出牛頭坡,至縣東六十里為響崖川,南流入安塞界,為西川水縣冊。東川水流逕園林驛入安塞縣,合延水府志
97
混牛湫。 在縣北八十里縣冊三郎泉。 在縣東南三里縣冊石井泉。 在縣東四十里。又勃海泉在縣東九十里縣冊宜川縣。
98
七郎山 在縣城西南,三峰鼎峙,壁立千仭,相傳宋將楊業之子七郎屯兵處縣冊,縣城主山上有石洞、建達觀樓府志
99
文峰山。 在縣南城外府志,上有石塔邑令趙時雍建縣冊鳯翅山。 在縣河東,上有石臺寺、大佛閣縣冊在縣南縣,廨宇在其上《寰宇記》形如鳯翅,故名山岔有渾瑊廟雍勝畧
100
虎頭山。 在縣北二里,形似虎頭、赤石、銀川二水,㑹于其下。又縣西北三里有公字山,山形象公字縣冊、石閣山一名髙山。在縣北九十里,今呼為髙山聳峙,特立俯視羣山,下瞰黄河,上有古寨府志在雲巖縣東北三十五里,丹、延兩州界,形似樓閣。寰宇記》:縣雲巖故城在 北。
101
雲巖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魏雲巖,縣以此名縣冊,在雲巖縣東十里,山形重叠如雲《寰宇記》。宜川縣有雲巖山《金史地理志》
102
庫利山 在縣西北百里雲巖,西與舊臨真縣相接縣冊臨真縣。有庫利山《金史地理志》泉臨真縣。今屬甘 界」。。庫利山在宜川縣界明一統志》
103
丹陽山 在縣西南縣圖。丹水出丹陽山水經注:臨真縣有丹陽山,魏書地形志丹巖山上有仙人煉丹爐雍勝畧丹陽山一名丹巖山,即縣之面南山也,脈自洛川界牌山來,為邑主山。縣冊
104
晉祠山祠一作「師」,在縣西南百里,與鄜州接界。昔晉文公駐師于此賈《志》
105
壓石山。 在縣南九十里縣冊八郎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臨黄河縣冊,髙峻險絶,與韓城縣接界,有廟祀八郎神《府志》
106
盤古山。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古碣剥落,難曉俯視,萬山,傳為盤古氏卜婚處賈志,山勢紆廻,翼帶河濵縣冊牡丹原。 在縣東二十五里,盛産牡丹故名雍,勝畧,在秋林鎮東山上,牡丹滿山,土人採以為薪《府志》
107
夀峰。 在縣東八十里,髙秀竒險,有石寨府志蟒頭山。 在縣東百二十里縣冊,山聳起如蟒頭人,曾於迅雷濃霧中隠,見有龍,每春暮,桃花與松栢相間府志安樂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髙樹嶺,東一抺平原,忽起孤峰,秀入雲表,上有真武廟縣冊,山在宜川,相傳昔時屯兵於此。主帥令唱安樂詞以慰其意,故名《九域志》殺狗嶺。 在縣東北九十里縣《圖》,在汾川縣西《寰宇記》孟門山 在縣東北百十里,與山西吉州接界黄河,中流大石,横亘數百步,河水分流,俯視如門,禹鑿石導流之處,又石、溞在水南村黄河中逺,望横崖數百丈,其形壁立,水氣,噴薄如霧,人不能近,土人呼為溞口縣冊龍門未闢,吕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吕氏春秋,北登孟門九河之磴,穆天子傳。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謂黄河之巨阨,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潄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其中,水流交衝,素氣雲浮,往來遥觀者,窺深悸魄,懸流千丈,渾洪贔怒,濬波頺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駛竹箭,非駟馬之追也,水經注:在汾川縣東南二十里,寰宇記:縣汾川故城在 東北。在宜川縣東北石溞下三里,明一統志西直宜川縣,與韓城之龍門相對,在黄河中,長七十餘尺,禹貢:錐指。
108
重覆山。 在縣東北百四十里縣圖門山,縣北有山,其形似門,元和志》:縣門山故城在 北。在門山縣東二十七里,山形重叠,故名。《寰宇記》
109
附考豐林山周廻二十三里,兩山相夾,林木茂盛,百獸叢雜。雍勝,略施。按此山無考。今豐林故城在膚 ,則山疑亦在膚施境也。
110
黄河 在縣東百里,北由延川界逕本縣南至龍門,入韓城界,東岸即大寜、永和、吉州、鄉寧等地,中有壺口、孟門,即禹貢所謂既載壺口也。縣志河水又南,右㑹區水,又南合黑水,又南過北屈縣西,其南為孟門山,又南得鯉魚,又南合赤水水,出西北罷谷川東,謂之赤石川,東入于河。河水又南合蒲水,又南合丹水,又南合黑水水,西出丹水,東北入於河。河水又南,洛水自獵山枝分東派,東南注于河。河水又南出龍門口。水經注:黑北屈縣今屬吉州。按西出丹山之 水,與獵山之洛水,今俱無考。黄河在門山縣東三十五里,又在汾川縣東七里,河岸頓狹,狀似槽形,鄉人呼為石槽,葢禹治水,鑿石導河之處。石槽長一千步,濶三十步,懸水奔,流黿鼉魚鼈所不能游。和志:黄河自延川界來,至本縣馮家坬入境,又南至流源頭入韓城界,計經縣境三百餘里,縣圖,考詳見圖清水一名岔界河在縣東北百二十里,自延長界來,東流入黄河縣圖。清水自合洧水又東注于河。水經注:渭牙川在雲巖縣北二十五里,從延長界來,五十里入門山縣界。川內有水木,稽胡呼水木為渭牙,因名。寰宇記:門山縣有渭牙川,金史地理志:澤徑水在縣東北百二十里,東流入黄河。府志:岔界河,由府城東流,逕延長縣入本縣平樂里界,歴豐慶、安仁、平安三里,地方名岔界,河計一百五十餘里,兩岸皆石,河道逼窄,過渡甚險。縣冊 。按澤徑水即渭牙川也,疑當别有一水,乃今皆以清水指為澤徑水矣。
111
汾川水即黒水,一名庫利川,一名雲巖河。在縣北八十里府志黑水源出定陽縣西山,二源竒發同瀉一壑,東南流,逕其縣北,又東南流,合定水、定水,俗謂之白水,出定陽縣南山定水谷,又逕定陽縣故城南,又東注于黑水,亂流東南入於河。《水經注》:縣定陽故城在 西北。雲巖縣有庫利川,在縣郭南,昔有賊居此,川內稽胡呼為庫利,因名《元和志汾川源出甘泉縣界,逕本縣雲巖、安富、汾川等里,行一百七十里,東流入黄河縣冊
112
仕望川 在縣西北四十里,源出甘泉縣東境,東流過平路堡,又東合於銀川。又庫碢水在縣西北二十里,川南為漢,北為蕃。其人於川內共締香火,故呼香火為庫碢府志。仕望川源出甘泉界之鐘樓寺,山流至本縣加陽里,與赤石、銀川二水合縣圖
113
銀川水今名西川水在縣西一里,圍繞縣城,北流,合城南河,雍勝畧源出鄜州晉師山,流逕縣西北城外,又逕縣東,與赤石川合。又喬家河在縣東北,合於銀川。縣冊家,按喬河當即仕望川之别名。
114
丹陽水即丹水在縣西南,府志蒲水兩源並發,俱導一山,出西河隂山縣隂山東麓,南又東北,與長松水合。水出西三陽山東,東北流入蒲水。蒲水又東北與北溪㑹,東北注河。丹水出丹陽山,東北逕丹陽城東,又東北合白水口,又東入河。水經注:山丹陽城即今縣隂。 縣無考。西魏置丹州,因丹陽川為名。元和志蒲川水自鄜州洛川縣流入丹陽川。寰宇記:丹陽水,源出洛川界牌山,逕菩薩寺,至付曲村,與赤石川合。又遶城東北二門,至虎頭山,下合銀川水,又下合仕望川水,逕固城、加陽、康寧等里,東入於河,計流縣境百七十里,縣冊。
115
南川水一名赤石川在縣城東縣圖赤石川今名南川水,源出神道嶺,至本縣付曲村,合丹陽水流,逕縣之東北二門,與仕望、銀川二水合。縣冊川,按南川今皆以為即赤石 。然元和志云:丹州唐移于赤石川口。寰宇記云:赤水川在縣西北二里,從臨真縣流入。則赤石川當即今之仕望川,非南川水也,故寧存疑不敢强合。
116
白水川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縣圖在白水里,以水色偏白名,中有小蟹,源出韓城硃砂嶺,東流入黄河。《府志》: 。按白水今在丹水之下入河,恐非水經注》之白水。
117
河清川 在縣東南百三十里,水至澄清,雖淋潦不渣縣冊,源出韓城硃砂嶺,東北流,入黄河《府志》
118
聖馬溝 在縣北九十里,相傳有唐太宗乘馬遺跡府志、玉蓮池。 在縣北,池廣千頃,為一方之勝。今堙府志聖惠泉 在縣河東鳯翅山渾瑊祠下,泉極甘美深二三丈,龍常吸水其中,旱禱有應,且能療疾。又有石臺泉,在鳯翅山、石臺寺、大佛閣,右水至甘冽府志
119
甘泉 在縣西十五里縣志
120
延川縣。
121
東峰山一名太和山,在縣東一里,又名太和山。城跨山麓西山。 在縣西一里,舊為烽堠之所賈《志》
122
青眉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府志》。後魏時,有吐蕃、青眉族居此《寰宇記》
123
玉皇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賈志官道山。 在縣西四十里,山下,為孔道。又相近有梁家山縣冊
124
蒿岔峪 在縣西六十里縣冊鏊子山。 在縣西七十里。又相近,有禪梯嶺,為縣境,扼吭要口,中有石洞《縣志》
125
窪山 在縣南百里,上有聖水泉,旱禱即應雍勝畧黄河。 在縣東七十里,自清澗縣流入,與山西永和縣分界,又南入宜川界縣冊,河水又南,右納辱水,又南過髙奴縣東,右會區水。水經注:髙延川在漢亦屬 奴地。黄河在延水縣東八里,元和志:縣,唐延水縣在 東南。延川縣有黄河,九域志考詳見圖。秀延水即辱水,一名清澗水,又名吐延水,今俗名縣河。在縣東城下,府志秀延水東會根水,又東南㑹露跳,水亂流注於河。水經注:縣有吐延水,北自綏徳縣流入,元和志:清綏徳縣今屬 澗。自清澗縣南流入,逕縣東北至永寧闗入黄河。又有紫溝社、樹坪溝,俱在縣西北。王家溝、唐家岔溝皆在縣西。土谷、岔溝、滔水川皆在縣北。栢岔溝、五龍川皆在縣東北。王林溝、沙泉溝皆在縣南,俱流入清澗水。縣冊。
126
永平川 在縣西八十里。府志源出安定界黑山,逕寒沙寨、永平鎮,又逕寺村馬家坪東流一百十五里入縣河。又有樓兒河,亦自安定界東流,逕石窰村、馬家灣,合於永平河。縣冊兒按永平川即安定之郝家川樓。 河即安定之白津川也。站川水。 在縣北一里,源出禪梯嶺,東流逕文安驛,又東入清澗水。又小瞿唐在縣西五里,南為岡,北為砠,中有石澗,甚隘,水流湍急,名為小瞿。唐、雲間,張文藻鐫山水竒處」四字於石縣《志》
127
南河 在縣南,自官道山東流,又逕通濟橋、楊家□入縣河縣圖
128
髙家原水 在縣南,自縣西南流,逕槐樹坪,又東流逕稍道河入縣河縣圖
129
骨胡川一名乾川延水縣有骨胡川,亦自綏徳縣流入,四十里入黄河。故老云番名骨胡川,漢名乾川,今無水《寰宇記》
130
響水潭 在縣南二里,俗傳夏王葬潭底,上建夏王廟,有遺址邑人旱,禱詣潭,取水《縣志》
131
石油井 在縣西北八十里永平邨井出石油,可燃燈元一統志延川縣井出石油,每嵗六月取之,塗已瘡疾潜確類書其地名石油溝縣志
132
五龍泉。 在縣東南縣冊
133
延長縣。
134
錦屏山一名翠屏山,在縣南一里,四時花木蒼翠,構有寺廟樓閣,望如錦屏故名名山記,髙聳秀麗,形如畫屏,翟水經其下潜確𩔖書。潄玉崖在縣東一里崖下,有泉聲如潄玉雍勝略,軒豁可容,百人泉出如練,其下為鴛鴦渚,縈廻曲折,翠蒲緑,莎映帶如畫府志
135
髙奴山 在縣城北縣圖,崔嵬峻險,山頂平衍。上有古寨雍勝畧
136
九連山 在縣西十五里,九峰相接不斷,故名雍勝畧盤龍山。 在縣西五十里,平青鋪,懸崖峭絶,延水環其下。山有盤龍寺。又花石崖在縣西七十里,千谷驛西,懸崖聳出,玲瓏竒巧,觀者比之太湖縣志
137
石䟦山 在縣南五十里縣志
138
姑姑山 在縣南七十里,與宜川接界,綿數十里,人烟絶少,行客戒備,昔設防兵守之。縣志。
139
鳯凰山。 在縣東三十里,延水西,遶其下《府志髑髏山。 在縣東六十里有廟,相傳古時戰鬭,收人首數十萬於此山,因置廟祀之。《寰宇記》:殺按獨異志:赫連勃勃 人積其頭為京觀,謂之髑髏臺,或即此也。
140
獨戰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縣志延長縣有獨戰山,金史地理志:其山險峻,一人拒守,可以當千。交口川遶之潜確類書交口川 在縣東北六十里,源出縣西北,東流,經獨戰山下,入延川界縣冊
141
清水即區水,一名翟水,一名去斤水,一名濯筋水,一名朝陽水,又名延水。在縣南,自膚施縣流入,又至縣東八十里白家河,流入宜川界縣圖,唐移縣於去斤水元和志唐移縣就濯筋川《寰宇記》延長縣有濯巾水《金史地理志自膚施盤曲而來,經縣南流入黄河,一名翟水,即濯筋河也。又縣西石磴矗起盤,折流向西門,後人鑿石通水,建永逸橋,謂之「朝陽水」縣志闗子口川。 在縣西南五十里縣冊。發源甘泉界之楊師婆溝,至槐林坪四十里許,入延水《縣志》
142
井溝水 在縣治後,流一里,至城南入濯筋河縣冊,鑿井供縣,汲取餘流,穿城入延水縣《志》
143
城東河 在縣東,源出潄玉巖,稍東南為鴛鴦渚,又東南入延水縣冊
144
安溝河 在縣南三十里,源出岔口,經安溝,至棗林鎮入延水縣《志》
145
恵民泉。 在縣城內儒學後,自三石穴流出,清冽甘美,注入學池縣《志》
146
石油井 在縣南錦屏山下舊志。近河有鑿開石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癬《元一統志》
147
鳯翔府鳯翔縣。
148
雍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明一統志》。雍水出雍山《水經注》。四面積髙曰雍。在春秋為雍邑,葢因山得名《府志》。秦、漢以此名。縣又地神廟山,每雨多於此發。雲廟在山麓,廢不敢修。相傳廟建則旱,或曰即雍山縣冊
149
黄花谷 在縣北二十里《府志》
150
鷄冠山 在縣北三十里,以形似名縣志展誥山。 在縣城西北縣志
151
廻龍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落城村縣志靈山一名靈鷲山在縣西二十五里,一名靈鷲山。其相近有彭祖原縣志
152
五里坡。 在縣西四十里,宋建炎三年,隴右督䕶張嚴追擊金將婁室,遇伏發,戰沒於此《府志。宋置五里鎮,其地與汧陽接界縣志》
153
西平原 在縣西南三十里,接寳鷄界縣志:鷄詳見寳 縣五畤原。 在縣南二十里縣《志》雍縣有五畤《漢書地理志》: 雍縣故城在縣南」。五畤祠以上祠,祀五帝《水經注》
154
紫荆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府志杜陽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杜水所出雍勝畧。故雍縣有杜陽山,北有杜陽谷,有地穴,北入不知所極,在天柱山南《水經注鳯翔倚有杜陽山金史地理志,其麓有老君明一統志。唐岐州刺史柴紹破突厥於杜陽谷,即此縣志、汧水一名汧陽河,在縣西三十里。河之西即寳鷄界縣志自汧陽縣流入縣圖
155
雍水一名中牢水,又名氷井水,又名淬空水在縣南,又東南流入岐山界縣圖。雍水出雍山,東南流,歴中牢溪,世謂之中牢水,亦曰氷井水,南流逕胡城東而左㑹左陽水,又與東水合,世亦名之為淬空水。又東流,鄧公泉注之《水經注》。雍水源出縣西北平地《寰宇記》
156
返眼泉水即東水,在縣西北三十里,縣志東水北出河桃谷,南流,右㑹南源,世謂之返眼泉,亂流南逕岐州城東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之中南,則兩川之交㑹也。水經注:在岐州故城 縣南。泉出似人返眼,故名源出雍山下,即雍水上源也。府志源,按府志以返眼泉為上。 ,頗與水經注不合。
157
七里河 在縣西七里,源出泉浦村,其水漸大,東南過岐入渭。又白鷄河,源出縣西北五里,環流東南入於七里河。又曲家河在縣北,源出縣北三十五里寗家溝,其水聲可騐隂晴,今皆無水縣志。
158
東湖水 在縣東門外,宋蘇軾官鳯翔時八觀之一也縣志,其水南流入雍水縣圖
159
塔寺水即左陽水,一名西水,在縣東二里縣圖,左陽水,世名之西水,北出左陽溪,南流逕岐州城西,又南流,注於雍水《水經注》。左陽水行十里,至西平,伏不見伏三十里,至三岔復出,東流合於塔寺河縣志》塔寺河在城東,從西來轉南,達於雍水。又鳯凰泉在城西北,遶城而流,南合於塔寺河《府志》
160
鄧水即鄧公泉。在城北十里,合塔寺,水入渭。《府志》水出鄧艾祠北,故名曰鄧公泉。數源俱發,逕雍縣城南,又東流,注於雍水。《水經注》。
161
横水一名小横水,一名杜陽川,又名夜乂河在縣東三十里明一統志杜水出杜陽山,其水南流,謂之杜陽川,又東南流,左㑹漆水,俗謂之小横水水經注俗呼為夜乂河府志,東南流入岐山界縣圖
162
飲馬池 在城南七里,舊相傳為秦穆公飲馬處,有一凹,俗云六十年有水,六十年無水,視岐山巻阿之水為往來,謂之南凹《縣志》
163
槖泉。 在縣內東南隅,其泉注水不盈,旋盈旋涸,有似無底,故名槖泉縣志雍縣有槖泉宫《漢書地理志
164
忠孝井。 在府治東文昌宫內《明一統志》。今改為分守道井堙《府志》
165
謙泉 在東闗通津門外,泉甘可飲,盈而不溢,有似乎謙,故名《縣志》
166
玉泉 一在城西三里,一在城北三十里牛鉢峪上,有玉泉寺,旱禱輒應。又名觀音湫,今俱堙《縣志》
167
靈泉 在城東北十里普門寺前明一統志、虎跑泉一名金沙泉,在城東北十五里《名山記,金沙泉湧,雪濤香洒,作醍醐,大地凉宋蘇軾詩在大像寺前,一名金沙泉賈志
168
岐山縣
169
岐山一名天柱山,一名箭栝嶺在縣東北五十里府志導汧及岐《書經禹貢》,岐在雍州孔傳,岐在右,扶風美陽縣西北孔疏屬美陽縣,今 扶風,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詩經大雅》。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國語成有岐陽之蒐左傳岐山九山之一也吕氏春秋》。岐山在美陽縣西北中水鄉,周太王所邑漢書地理志小横水,歴周原下水,北即岐山《水經注岐山縣有岐山《隋書地理志,其山兩岐,俗呼為箭栝嶺顔師古注闗內道,名山曰岐山唐六典。岐山一名天柱山《括地志》、岐山,時人亦謂之「鳯凰堆。或曰其峰髙峻逈,出諸山,狀若天柱,故以為名《寰宇記》。箭栝山在縣東北六十里,與麟遊接界,又山之西為三龍山,後周以此名縣縣志:縣三龍故城在 東北
170
書巻山 在縣北十里駱駝巷口,其山層叠秀麗,有似書巻,故名縣志
171
鳯凰山。 在縣北十五里周公廟,後即鳯鳴處,石上有爪跡,其山出五色土《府志》山之下有朝陽洞,在周公廟東。又張仙洞相傳,張三丰曾寓此在廟西。又鳯山洞在張仙洞南縣《志》
172
五將山「五」一作「武」,在縣北五十里,一名武將山。後秦苻堅為慕容冲所逼,奔五將山,即此《府志》山,接麟遊界縣冊
173
石橋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接寳鷄界府志
174
令狐坡一名渭陽坡在縣南二十里,一名渭陽坡,其下即蓮花灣。又縣南二十五里有永樂洞,其下有珍珠泉,一在洞前,泉水清澈,如珠迸,出深丈許。一在令狐庵府志三刀嶺。 在縣南三十里。其相近有田家坡,即蔡家坡縣《志》
175
五丈原。 在縣南五十里,接郿縣界。《縣志》,「縣」詳見郿。平陽縣有五丈原,《魏書地形志》:西平陽故城在縣 南。在斜峪口。諸葛亮遣孟談據五丈原即此《雍大記》。原之西有白玉嶺《府志》
176
石樓山。 在縣南五十里,接寳鷄界山形如樓閣,故名。上有龍湫,禱雨輒應《縣志》
177
奥山 在縣南八十里太白山西,山麓有勻泉洞,其右有瀑布泉縣《志》
178
青峰山 在縣南百五十里,峰巒蒼翠,接寳鷄界賈《志》。又有五星坡,嶺在桃川西界八里漫嶺,在桃川東界縣《志》、龍尾坡。 在縣東二十里,唐鄭畋破黄巢兵處《雍大記。唐武徳七年,移縣治於此縣志
179
周原 在縣東北四十里,周太王營邑處雍勝畧,周原膴膴,詩經大雅周原、漆、沮之間也。毛氏傳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地形險阻,原田肥美。詩譜屬杜陽縣,今 麟遊。岐山下有周原,上置城,周原膴膴,然肥美也。史記正義。周城南有周原帝王世紀。小横水自周城歴周原下水經注:岐山之南,周原在焉,東西横亘,肥美寛平禹貢錐指
180
崛山一名耆闍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府志耆闍山,在縣北四十里。元一統志崛山多石穴,唐時建耆闍崛山。寺山之中有金仙洞,前有卧佛一軀,其後有滴泉,盈而不溢。山之後有石埧嶺,又洞之東十里有景陽洞,前有閣,後有流泉。縣志立。按水經注,西域波麗國有耆闍崛山,兩峰雙 相去二三里,鷲鳥常居其嶺。是山之名葢擬此也。
181
渭水 在縣南四十里,自寳雞界流入,又東入郿縣界縣圖。渭水自合磻谿水,又東逕石原南,又東逕五丈原北,又東至郿縣《水經注》考詳見圖。
182
白玉溝水 在縣南五十里。渭南,小水也,源出五丈原西凉盧山下,北流入渭縣《志》
183
斜谷河即斜水,一名桃川,一名石頭河。在縣南,自褒城界流入,又東北至郿縣界入渭縣圖。褒水通沔斜水通渭、褒之絶水,至斜間百餘里。史記河渠書斜水出衙嶺山,與褒水同源而派分。括地志:桃川在縣南百五十里,其水出大山,中流為斜谷水,逕太白峽、斜谷闗,北流入渭,一名石頭河。又青峰澗水在縣南百五十里桃川西,朱石澗水在縣南百十里,俱在斜谷闗內,繚曲四十里許,北流入渭。縣志。
184
雍水一名樹亭川,俗名睢河,又名後河乂,名交河。在縣南十里,自鳯翔界流入,又東入扶風界縣圖。雍水自合鄧公泉,又東逕邵亭南,世謂之樹亭川,葢邵樹聲相近而誤耳。又東南流,與杜水合。《水經注》:睢河一名後河,東流合於潢河。縣志: ,按圖即雍水也。
185
横水,即杜水,一名小横水,一名米流川,一名岐水,一名姜水,俗名潢河,一名水南河,一名雙溪。在縣南三里,自鳯翔界流入,合雍水縣圖。杜水東南流,合漆、岐二水,俗謂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逕岐山而又屈逕周城南,又歴周原下,自下亦名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與雍水合。水經注:東周城在縣 北。岐山縣有姜水,九域志:潢河,一名水南河,自鳯翔界流來,合潤徳泉水,又逕縣西,有南寺溝水自實相寺南流入之,又八畆溝水自縣城北來流入之。潢河又東南流,㑹濉河為交河,亦名雙溪。縣志以按潢河即横水,葢亦 木而訛水也。
186
潤徳泉水一作「徳潤」,又名佛兒溝,在縣西北十五里周公廟後,即古巻阿也。相傳世治則泉出,否則竭《府志》。唐大中元年十月,大風忽作,飛泉噴湧,節度使崔珙上其事,褒賜今名。又流逕縣西七里為佛兒溝縣志
187
湋水一名白水,一名圍川。在縣東,又東南合雍水,流入扶風界。縣圖闗中有湋渠,《漢書溝洫志:湋水出湋谷如淳注:水源出縣東北六里湋谷東《寰宇記》湋水,一名白水,亦名圍川,唐以此名縣。又魯班溝水在縣東十里,龍尾溝水在縣東二十里麻葉溝,水在縣東二十五里,俱有小水,南流入交河縣志溝,按《寰宇記》,則湋水出于縣境,當即魯班 諸水,乃今皆直指雍水為湋水矣。岐水一名欒水在縣北,源出麟遊縣普潤里,東南流入漆水,一名欒水府志鼇川在縣北三十里縣志:「漆」按此疑即 水。
188
仰天池。 在縣西北周公廟後山上,又縣南有不溢池,引潤徳泉注之,久而不溢。明一統志。
189
附考縣境有麟川、鳯川、虎溪,並見石刻。府志無。按三水今皆 。考疑,岐、漆二水自麟遊來者為麟川,斜谷水自鳯縣來者為鳯川也。
190
扶風縣。
191
吳雙山 在縣北五十里,四峰挿入雲表山隂,屬麟遊界。賈志遊詳見麟 縣
192
義會山。 在縣西北十里賈《志》飴原 在縣西北十五里,詩所稱「周原膴膴,堇荼如飴」者也。縣志之,按此即岐山 周原。
193
美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山産竒石,青紺嵌空,比於靈壁,美水出於此縣《志》
194
飛鳯山。 在縣南一里湋川之南,形如飛鳯,有漢伏波將軍廟雍勝畧山頂,有亭曰逺愛,宋蘇軾書名勝志賢山。 在縣南二十里,相傳為昔賢隠處,洞跡尚存賈志。蹊徑幽竒,峰巒峻秀,對挹南山,逺臨渭水《縣志》
195
三畤原。 在縣南二十里,東連武功界雍勝畧,秦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密畤,靈公作吳陽上畤《史記封禪書》今阡隴彌望,去古既逺,畧無遺跡《雍大記》,即耿弇所封地《縣志、茂陵山「陵」一作「林」,在縣東三十里府志,林壑秀美賈志,相傳為漢威侯。馬超故居舊有廟,今廢縣志
196
明月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白石燦爛,夜有光如月賈《志》。山壑有清風洞洞,口徑尺許,風聲常吼,其深莫測。山之東接乾州界《縣志》州亦見乾
197
梁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東接乾州界縣《志》州詳見「乾」渭水 在縣南二十里,自岐山、郿縣界流入,又東入武功界縣圖扶風縣有渭水。《九域志考》詳見圖。
198
雍水一名湋川,一名白水。在縣南門外,自岐山界流入,又東入武功界縣冊。雍水自合姜水又東逕美陽縣之中亭川,水經注:在美陽故城 縣北。湋川縣,以縣南湋水為名。元和志即唐湋川縣。 ,今治。湋水,一名白水,即雍水城,數患水勢衝激,明知縣黄鉉築隄植栁以障之,今栁伐盡隄,尚存。縣志。
199
畤溝河俗名漆水在縣東十步《府志漆水一名畤溝河,南流與湋水合賈《志》。漆水西北從岐來,詩云「自土沮漆」是也縣志。漆水源出縣西北五十里,自岐山界龍泉寺流來,至縣東門外,合湋水縣冊水,按此水入雍水,與麟遊入小横 之漆水,别為一水縣。《志》引詩疑誤。
200
美水一名浪店溝在縣東十五里,一名浪店溝,源出美山,逕美陽故城,又至縣東浪店,南入湋水。又石槽澗在縣北,鳯泉西兩山壁立,古栢從石罅中出,狀如虬龍,其下為石澗,波濤潄激縣志泰川水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源出吕寨之温泉。隆冬不氷府志,其水南流,合於美水縣冊
201
萬楊池 在縣西二十里《府志,其水自岐山之麓,伏流至此,池邊舊有楊栁,萬株望之蔚然,今無賈《志》
202
龍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其泉有九,亦禱雨之處縣《志》。信義泉。 在縣東二十里信義村東渠中,形如盆,口隨汲隨盈不汲,亦不溢其水。甘冽《縣志》
203
鳯泉。 在縣東北五十里縣冊,在明月山西,相傳文王時,鳯鳴岐山,曾飲於此雍勝畧。泉在天度鎮北十里,其泉為瀦水,時或溢出檻外,已復縮入,有禱輒應,人稱靈異。又明月,山隂有水碗泉,在鳯泉之後,水自石罅下注於石,其形如碗,故名。又馬泉在鳯泉東十里縣志郿縣。
204
太白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舊在武功縣南境,今屬郿縣雍勝畧。郿縣有太白山唐書地理志 ,詳見圖考》
205
熨斗山。 在縣西北十里,北原之上,積石原一名北原,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渭水東逕石原,即北原也《水經注》。郿縣有東積石原、西積石原《通典》。原在縣西,渭水北原也,南距五丈原二十五里,即諸葛亮與司馬懿會戰處縣志。原接岐山縣界縣冊縣,按府志云在 西南五里,誤
206
響璫坡。 在縣西十里,人行則有聲,故名府志、馬鞍山即馬冢一名馬嶺山,在縣西南十五里紅崖頭,一名馬嶺山縣志渭水東逕馬冡北《水經注:。馬冡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髙勢。諸葛亮與步隲書呼:按《明一統志:衙嶺山在縣西南十五里,俗 馬鞍山。今考馬鞍嶺即馬冡之訛。若衙嶺山在褒城界,去此尚逺,據水經,不應渭水經其地也。
207
五丈原。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元和志》渭水逕五丈原北,又斜水逕五丈原東。諸葛亮與步隲書曰:「僕前軍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餘里。《水經注》。郿縣有五丈原,《隋書地理志》吕祉曰:「原、髙、平、廣逺行軍者必爭之地,地理通釋。在斜谷口,即諸葛亮駐師伐魏處名山記原接岐山界,渭水南原也。有蘭坑膏腴可田
208
斜谷。 在縣西南三十里縣圖,棧道千里,惟褒斜綰轂其口《史記貨殖傳》。右界褒斜《西都賦》。秦宓曰「三泉,乘祗車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三國蜀志》、《秦宓傳》。襃斜在長安西南南口襃北口,斜長四百七十里。曹操謂為五百石穴《西京賦》注。正始四年,開斜谷舊道《後魏《武帝紀》。平陽縣有斜谷《魏書地形志》屬平陽縣,今 岐山界斜谷在郿縣南谷中,皆穴山架木而行《蜀鑑》。郿縣城亦曰斜城城,南當斜谷,因以為名《郡縣志》入谷口二百二十里抵鳯縣,西出連雲棧,復一百五十里,出谷口,抵褒城兩崖。髙峻谷中水南北分流,即褒水斜水也。又邸閣在斜谷口,葢諸葛亮欲伐魏,用流馬轉運谷中,故先治邸閣於此。後人因建懐賢閣縣志、秦王嶺。 在縣東十里許,其稍西曰小秦王嶺,有石表曰東西嶺堠。舊傳:唐太宗居藩時,屯牧於此。又或謂為秦文公營邑處皆無據。按《晉載記》,苻健據關中,嘗稱大單于。秦王傳至登破姚萇於馬頭原,後萇又滅。登亦自稱秦王,則郿、固二秦戰場也,嶺葢以此得名。今清湫堡南亦曰馬頭原縣志。
209
渭水 在縣北三里,自岐山界流入,與扶風接界,又東入盩厔界縣圖。渭水東逕石原,又逕五丈原北,又東逕郿縣故城南,又東逕武功縣北,斜水自南注之。又東逕馬冡北,又逕武功縣故城北,又東合雍水《水經注》。渭河自入縣界,逕西磑、汶家村,又逕縣北,東流過槐芽鎮柿林里至龍舞屯,凡流七十五里,出縣界。縣冊圖詳見考。
210
斜谷河一名武功水,在縣西南三十里,與岐山縣接界府志武功縣斜水出衙嶺山北,至郿入渭漢書地理志斜水出武功縣西南衙嶺山,北歴斜谷,逕五丈原東,以出武功縣,亦謂之武功水,其水北流注於渭《水經注》。斜谷河分導縣境者曰清水河,逕馬鞍山,循紅崖,東北流二十里入渭,源微而委緩清澈可鑒,故名。其東導一派曰磨渠河,逕景家橋,與蒼龍谷水合,亦曰蒼谷水。南自蒼谷,北抵官村庵,逕老虎溝東入乾溝河,以在城南,亦名南河縣志
211
乾溝河一名五谷水,在縣東五里,源出桐谷,北流入渭府志乾溝河,其源有五:一名五谷水,一曰磨石谷水,出滴水崖,合井索谷水,水出觀音池,逕曲兀堡,合萬户谷水,又逕西梁閣,合桐谷水,稍東,又合駱谷水,自西南抵東北逕洪寺,合流紆曲四十餘里,雨澇時,五谷水皆會,旱則絶流,故名乾溝。縣志,盩按此駱谷别是一水,非 界之洛谷水也赤谷水一名清湫河,一名紅河,一名太白峽水,一名瀑布泉。在縣東二十五里賈志源出太白山,逕黑峪,至縣東,又北流入渭府志。駱谷之東有赤谷水,俗呼紅河,源出太白湫,名太白峽水,自山巖噴飛而下𩔖瀑布,又名瀑布泉,出谷分三派。其逕河底注渭者曰洪溝河,又名甯曲河,其逕第二坡,由教坊注渭者曰教坊河。其逕馬頭原清湫里者曰清湫河,北流二十里入渭。又有黑谷水,在赤谷水東,出於滴水。崖在南山寨坪坪下,有潭清澈見底,再南即四嘴山,有白馬仰天池,或曰即谷水之源也。北流七里,逕田家坡為法泥嘴。又九里逕鷄心溝,為大棧谷。又東過吕家寨,北入於清。湫河縣志。
212
山河一名槐芽泉在縣東三十里。清湫河東縣冊源發太白湫,出潭谷口,流二十餘里,為槐芽泉,其水湍激,西流注於渭縣志》
213
湯谷河即温泉,一名鳯泉湯,又名魚龍泉。在縣東五十里。雍勝畧、郿縣有鳯泉湯,唐書地理志隋、唐之鳯泉縣以此名,潜確類書在鳯泉故城縣東。温泉在太白山下,一名鳯泉湯,明一統志。鳯泉湯為隋、唐勝蹟。其南有魚洞,歲榖雨,先有金,鯽浮游,少焉,大魚湧出,不竭三日乃止。有鱗鬛異常者,亦名魚龍泉,其水出碌●崖,逕鍾吕坪,出谷口,循立坂北流二十五里入渭,以源發湯谷,故又名湯谷河。縣志。
214
兩谷河又名沙河在縣東縣圖大振谷水,俗稱仙人。峽水,在湯谷東,源出燕子窩,北流二十里至睡佛寺,與韋谷水合,名為兩谷河。河有怪石多沙,又名沙河,北流二十里,至太白廟入渭。其韋谷水,俗訛為泥谷,源出掃帚嶺,北流合大振谷水入渭。縣志亦韋谷水、掃帚嶺 ,見盩厔縣。
215
蓮花灣。 在縣南,入山五十里,相傳生五色蓮花,風動香聞數十里,今不復見《府志》
216
荷池 在縣東北十里明一統志紅崖泉 在縣西五里縣志
217
一碗泉。 在縣西南十里縣志寳鷄縣。
218
陳倉山一名寳鷄山,又名鷄峰在縣東南四十里,一名鷄峰山《雍大記》。秦文公十九年,得陳寳於陳倉北坂。《史記封禪書。陳倉縣有陳倉山,山上有寳鷄鳴祠,水經注:縣陳倉故城在 東。山在縣南十里,南接梁鳯二州界。《元和志:寳鷄縣有寳鷄山,唐書地理志山有三峰並峙,為邑之勝明一統志秦文公使髦頭騎伐梓樹,即此相傳,山有石鷄,與山鷄不别,故名鷄峰賈志
219
陵原 在縣治北,金陵河逕其左,故謂之陵原。其脈自呉山延亘而來至此,形如屏障,為邑之主山縣志。蟠龍山在縣北二里,有故相國黨少傅崇雅别業隴蜀餘聞、八角原一名八弓山,在縣西二十里,其形八角,因名府志,一名八弓山縣志》
220
佛巖 在縣西四十里,洞開陡壁,飛閣懸樓,頗為竒麗縣《志》
221
麥澗谷 在縣西七十里。洪武三年産瑞麥,五月進呈劉基有頌縣志
222
益門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山巖險阻,凡有事梁益州者,必取道於此,故曰益門縣志,即秦嶺北麓之峪雍勝畧,和尚原」。 在縣西南四十里賈志和尚、原鳯之東境,抵鳯翔不能百里,自兩當縣直出鳯州,取大散闗,距和尚原纔咫尺。宋中興四朝志:鳯州即今鳯縣。 原在大散闗東,明一統志宋呉玠大破金人於此府志
223
大散嶺 在縣西南縣圖光啓二年,上自寳鷄幸興元,使王建負傳國璽從登大散嶺嶺,在寳鷄縣南五十二里嶺下,有闗通襃斜大路,綱目質實,嶺在梁泉縣松嶺堡南。胡三省注縣,梁泉,今屬鳯。
224
煎茶坪。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俗傳漢髙祖引兵由故道出,駐馬於此賈《志》
225
蛇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其山多蛇賈《志》香巖。 在縣南二十里。其相近有天真洞,在清風臺南,相傳為丘。長春修真處縣志》
226
秦嶺乂,名秦山在縣南六十里南山之脊也。雍,勝畧。凡縣治南山,皆稱秦山縣志
227
石鼓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明一統志》。陳倉縣有石鼓山,將有兵,此山則鳴《漢書郡國志》。《石鼓記》:周宣王田獵之事,即史籀之迹也。本在此山,故名縣冊
228
八魚原。 在縣東南三十里賈志石塔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其形如塔,上有石盆,旱禱輒應賈《志》。其麓有烟霞洞在磻溪谷中,相傳為王喬修仙處。又相近有響靜山祖佛洞,洞懸峭壁,棧梯而上,傍有湫池,禱雨輒應縣《志》
229
青峰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山峰秀麗。接岐山縣界縣《志》石樓山。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形如樓閣,接岐山縣界《縣志》
230
西平原一名大蟲嶺,在縣東北十五里。宋將吳玠嘗與金將撒離喝相持於此府志,原之髙峻處,又名大蟲嶺,其原延亘,東接鳯翔界縣志
231
附考。虢縣有楚山。九域志:東按虢縣故城在縣 山,無考。渭水。 在縣南一里,自隴州流入,又東入岐山界《禹貢錐指》渭水東與楚水合,又東入散闗,又東逕西武功北,與扞水合。又東,右合南山、五溪水諸澗流注之。又東逕陳倉縣西,陳倉水東南注之。渭水又東與綏陽溪合,又東逕郁夷縣故城南,汧水入焉。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又東逕石原《水經注》南詳見圖,考西武功故城在縣西 又按《寰宇記》,郁夷故城在隴州西,則渭水不應逕陳倉而復逕郁夷也。疑傳寫者之誤。
232
陸川即楚水,一名長蛇水在縣西二十五里,即秦地平川盡處《府志》楚水南流,逕長蛇戍,又南流注于渭《水經注》
233
塔河即扞水,在縣西南十五里。縣志扞水經故道縣西,又東北歴大散闗,入渭。水經注:鳯故道縣今屬 縣。塔河水自鳯縣界來,東北流入於渭縣圖
234
流玉澗水 在縣西南二里,源出陵原之下,南流五里入渭《府志》
235
清澗河即瀑布泉,在縣南五里,其水洶湧,東北流五十里入渭賈《志》。瀑布泉在縣西南七十里,出煎茶坪,山頂噴飛如布,即清澗河源也。府志之,按此當即酈《注》 ,五溪水也。
236
金陵河 在縣東五里,源出五峰山,南流入渭縣志在渭水北,自隴州流入縣境,又南逕陵原,計流四十里入渭《縣冊
237
清水河即陳倉水,在縣東南二十里《縣志。陳倉水出陳倉山下,東南流注於渭《水經注》在渭水南,源出鷄峰山,北流五里入渭《縣冊
238
汧水一名汧陽河在縣東三十里,自汧陽、鳯翔界流入,又東南入渭縣圖汧水自逕郁夷縣,又逕平陽故城南,又東流,注於渭水。《水經注》:山平陽,今屬岐 縣。汧陽河源出隴州北入境,東南流六十里入渭縣冊
239
馬峪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河傍有石窊,如馬跡縣志。源出秦嶺,北流七里入渭《縣冊
240
洛谷水即綏陽溪水在縣東南六十里,源出南山,北流入渭賈《志》綏陽溪水上承斜水,自斜谷分注綏陽溪,北届陳倉入渭《水經注》。洛谷水在渭水南,源出明家坡,北流十五里,入渭
241
伐魚河。 在縣東南六十里,源出秦嶺,北流三里入渭《縣冊
242
箕谷水 在縣東南六十五里,源出箕谷,北流三里入渭《縣冊
243
磻溪水一名兹泉,一名慈泉,一名璜河,在縣東南八十里明一統志磻溪水,出南山兹谷,乗髙激流,注於溪中,溪中有泉,謂之兹泉,泉水潭積,自成淵渚,今人謂之几谷,東南隅有石室,葢太公所居也,其水清泠神異,北流十二里,注於《水經注慈泉出岐山縣西南几谷《括地志》。虢縣有磻溪太公釣處《通典》,一名璜河,在渭水南,源出秦嶺,北流五十里,入渭縣冊
244
故道水。 在縣西南五十餘里,又西南流,逕黄牛堡,入鳯縣界縣圖。故道,水出陳倉之大散嶺,西南流逕故道縣《水經注》
245
虢川 在縣東南百五十里縣志,虢縣有桃虢,川路通漢中寰宇記:虢川水源,出奥山下,北流十里,又折而西流六十里,逕進口闗,入鳯縣界,縣冊、紫,按此即鳯縣之 ,金水源也。玉女潭。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玉女祠下賈志東西官井 在縣南門外,相距百餘步,濶五尺,深不及丈,其水清甘縣《志》
246
九眼泉。 在縣南六里,泉出九穴,其水清冽《府志温泉。 在縣東南四十里温泉谷,其水常温《府志》泉在渭水南明《一統志》
247
阿谷泉一名神泉在縣東五里,西平原之麓。其水清冽,觸穢輒塞。祀禱乃通人,號為神泉縣《志》
248
鷄跑泉。 在縣東二十里縣冊,相傳秦穆公神鷄飲此,遇旱,淘之即雨《縣志》
249
滴水泉一名三叠泉,在縣東三十里官道傍縣志寳鷄治東三十里,官道傍有泉,三叠學使許孫荃名為三叠泉,系之以詩曰:「空山殊未雨,何自百重泉,三叠傳聲處,依稀太古絃」。《華岳集》
250
娑羅泉。 在縣東二里金臺觀下汧陽縣
251
龍泉山「龍」一作「隴」,在縣東十五里,有泉出其下,故名雍勝畧傅家原 在縣北十里,又縣北十五里為栁家原府志馮坊原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縣圖
252
天台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縣圖臥虎山。 在縣西,形如伏虎,舊在縣東二里,今移治故此山在西縣《志》
253
龍槐泉 在縣西二十里箭筈嶺 在縣南十里。五代梁貞明六年,蜀將陳彦威敗李茂貞兵於此,其地可資戰守《縣志》
254
馬脊山。 在縣南二十里《府志》。縣南二十里有秦王洞,石穴深數丈,寒冽逼人,入洞數里,水滴瀝寒不可入。俗傳為「秦王避難處」賈《志》
255
石墨洞。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志龜兒山。 在縣東三里。又縣東五里有蛇兒嶺,皆以形似名《府志》
256
歇馬原。 在縣東二十里府志馬鞍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以形似名。山之下為楚作原。有望天峽。又「中」作「原」,在縣東北,中作里縣《志》
257
附考。鳴筝峽在縣東,縣志,然按「峽」疑即今石門, 無,可據,存考。汧水 在縣南一里,自隴州流入,又東南逕鳯翔界,入寳鷄界縣圖汧水自㑹吳山水,又東南逕隃糜縣故城,又東南歴慈山,逕郁夷縣。《水經注:故隃糜故城在縣東。又按 郁夷縣及慈山,今俱屬隴州,說見寳雞縣。汧水合暉河,逕縣東玉清宫前,有石峽對鎻,每逢霖雨水發,則波勢洶湧,轟若雷霆,謂之大石門。又東一里許為小石門,或傳大禹道,汧入渭所鑿也。縣志
258
草壁峪溪 在縣西三十里。其北有石魚溝,舊有石魚,神廟相傳。溝內有石欲取者,䖍禱剖石則兩片皆有魚形,否則不全。其水流入草壁溪,南流六十里,入汧縣《志》
259
暉川河 在縣西,源出馮坊里,為北山之水所聚,勢極猛迅,南流七十里入於汧。又新碧潭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順治間,知縣王國瑋疏鑿引,導潭水逹於暉河縣《志》
260
東江河一名諸施溝,在縣西門外,今頗堙塞縣志諸施溝水自縣北四十里天台山發源,南流三十里入汧河縣冊、天池溝水。 在縣東,自髙圪塔發源,南流三十里入汧河縣冊
261
澗口河 在縣東縣圖自楚作原,南流入汧河縣志源出縣東北七十里,鳯翔界之土王山,南流四十里入汧河縣冊
262
隃糜澤 在縣東八里。漢以此名縣《元和志》。其地近水,宜秔稻,今多堙廢縣《志》
263
礦峪溝 在縣西二十里龍槐里縣《志》三川溝。 在縣東北歇馬里。又大魚溝在縣東龍泉里。又曲子澗在縣東十八里《府志》
264
呉姑泉一名雨露泉。在縣西二十里,一名雨露泉。縣《志》冽,古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其源澄清,四時常温《縣志》、珍珠泉一名吐珠泉,在縣南三里《府志》,在三泉鄉,其泉自山罅迸出,墜落石盤,飛洒噴吐,又名吐珠泉,清冽較勝,諸水相傳,飲此可消。癭又相近有三泉,泉出三眼,長流不竭《縣志》
265
馬跡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泉傍石上,有人馬之跡。又有秦王鑄劒爐縣志
266
馬跑泉。 在縣東五里馬跑泉鋪縣志麟遊縣。
267
呉雙山一名呉重山,一名四峰山,一名四堆山。在縣東南四十里,接扶風縣界。有四峰,北曰接辰,南曰聯斗,東曰萃旭,西曰落照,俗呼四堆山,又名四峰山,險峻可資戰守。明末賊張一明據此月餘始平縣志,俗又名吳重山明一統志、童山。 在縣治北,上有崔府君祠《府志》脈,自靈臺縣蜿蜒至此,軒然直上為山脈結聚處。又有龍穴,在縣西城外麟溪橋,右峭壁,懸崖穴,有龍形隠如鱗甲爪角之《縣志》
268
石鼓峽。 在縣北十里,澄水所經峽,凡三折奔濤激浪如喧雷鼓《縣志》
269
加伏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縣冊,羣山環拱,聯絡數十里,接靈臺、縣界《縣志》
270
天臺山。 在縣西五里,唐九成宫西雍勝畧舊構浮圖殿,于上九成、萬年兩古碑尚存,又屏山在鳯凰山北,蒼崖百尺,摺叠如屏巨石,臨危若墜,復倚清泉自崖半石罅中出,如吐珠噴玉,一名滴水崖。又紫荆山在縣西十里縣志
271
鳴鳯山一名鳯凰山,一名鳯臺山在縣西五里,與天臺山相對府志,小巒傑出,有如島嶼相傳,隋文帝時,有鳯鳴其上,亦名鳯凰山賈志,一名鳯臺山縣志
272
龍窩峽。 在縣西二十五里,山水竒麗曲折入勝縣志杜山 在縣西五十里招賢鎮杜水所出縣圖
273
寳玉山 在縣西七十里有石,紅白相雜,宛然若玉。又龍鳯山在縣西八十里。賈《志》
274
青蓮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其形似蓮草木、葱翠雍勝畧,九成宫之屛山也賈志。百尺崖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崖壁峻絶,青碧如繪縣志
275
五將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接岐山界縣圖瀆魁水東歴五將山。《水經注麟遊縣有五將山。金史地理志當又見岐山縣。按此 别為一山,非醴泉之五將山也。
276
箭栝山。 在縣南五十里,接岐山界,嶺懸天半,形勢嵯峨。隋時常伐山除道,以通仁夀宫。宋末,金將粘沒喝攻此,吳玠遣兵擊破之,葢邑之險峻處也《縣志》山亦見岐 縣石臼山。 在縣南稍東十里許,兩腋拱起如翼,中有靈湫滙而為池,將雨則雲自池中起,旱禱有應,山後石室有搗藥杵臼,葢古仙丹竈處,其石壁絶頂,可望邠乾。相傳唐太宗每幸九成宫,使徐世勣屯軍於此,營壘遺址尚存。又魚塘峽在縣南二十里,怪石錯出,層稜如削,望之如有落勢縣《志》
277
馬鞍山。 在縣東南十里,以形似名賈《志》火石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志》
278
紫石山 在縣東二十里,二水合流處,山石皆紫,故名山,半有瀑布,自石腹中出,直下層崖,有龍飛鳯舞之勢縣志催木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隋營仁夀宫,自渭上運木經此,因名縣志當按寰宇記,縣東北五十里有崔模廟,疑 為崔模。嶺縣志所云,殆訛傳也,附考。麟遊縣有黝土山。《九域志》,今無考。
279
漆水 在縣西,東南流入岐山界縣圖,猗與漆沮《詩經》、《周頌》。漆、沮、岐、周之二水毛《傳》,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山海經》。漆水出岐山郭璞注,右扶風、漆縣。漆水在縣西《漢書地理志》,縣漆縣故城在西」。。漆水出杜陽縣之漆溪,謂之漆渠。漆渠水南流,大欒水注之。二川洋逝俱為一水,南與杜水合《水經注》:「 杜陽故城即今治」。。普潤縣城西有漆水《元和志》:「縣普潤故城在 西」。,漆、沮有二詩,漆、沮入於渭之上流段氏《注》。漆水出漆縣西北,至岐山,東入渭《十三州志》。漆水源出普潤縣東南漆溪《寰宇記》漆水,合杜岐、雍以入渭,在涇水西《禹貢錐指》。源出縣西百二十里舊普潤縣西之青青山,合岐水入渭。《縣志》云:「《雍録》,岐之與邠固皆同𨽻漢世漆縣。然《漢志》漆水特一出,無兩漆也。《元和志》務合鄭說,遂分《漢志》一漆而著諸兩縣,故普潤、新平皆有漆水,仍于新平立之。說曰:漆水在縣西九里,西流注乎涇。今麟遊亦有漆水,與此異。据此,不獨一漆分為兩漆,而意指所向,正謂邠州漆水應經而岐下漆水不與綿應也。夫《漢志》但著一漆,而吉甫直以邠漆為漆,不以岐、漆為漆,則酷信鄭𤣥之過也。按鄭氏《綿詩注云,公劉遷豳居漆、沮之地,故《元和志》謂邠州之漆别為一水入涇,而《寰宇記》亦以白土川當之。然又考元和志》云,隋置普潤屯,後廢屯立縣,在漢為漆縣地,則亦明謂普潤即漆縣矣,又安得謂一漆縣有兩漆水乎?程大昌力辨其誤,似不為無見,故存其說以俟考。
280
岐水一名大欒水在縣西縣圖岐水出石橋山,東南流《淮南子》,牧龜於岐《史記封禪書》,岐水名《漢書音義》。大欒水出杜陽縣西北大道川,東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水經注》。王季葬於滑山之尾欒水,齧其墓論衡。普潤縣有岐水《隋書地理志》。岐水即大欒水也,源出普潤縣東,南流入漆水《寰宇記》杜水一名大横水,一名麟遊水,一名招賢川,在縣南城下,東南流入乾州界縣圖。杜陽縣有杜水,南入渭。詩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齊詩作「自杜」,言公劉居杜與漆、沮之地《漢書地理志。水發杜陽縣大嶺側,世謂之赤泥峴,沿坡歴澗,俗名大横水,疑即杜水矣。其水東南流,逕杜陽故城,世謂之故縣川,二坑水注之。水有二源,一水出西北,與瀆魋水合而東歴五將山,又合鄉谷水,水出鄉溪,東南流入杜,謂之鄉谷川。杜水又南合莢水《水經注》。普潤縣有杜水《隋書地理志》。杜水源出普潤縣東南溪澗間《寰宇記》。麟遊水在縣南,源出縣西招賢川明一統志。杜水出縣西五十里招賢鎮杜山之隂,行石澗中,東南流,至舊九成宫西,納鳯臺山,北西海口一帶之水,而其流始大,葢西海口納良舍、西坊兩流也。又東南,納清水河一帶之水,而其流愈大。杜水又接排雲殿山,細流而東,逕縣南北,受通濟橋、五龍泉、和尚泉等水,又東則南受馬家溝口水,又東折逕火星廟,北過峽東,轉合澄水縣治,居杜澄二水之中,復折而過。慈禪寺受石臼山、史家河,一派再折,至紫石山後,受吳雙以北之水,而可以勝舟矣。又數折北受縣東之尉遲澗水,又受小花石溝水,而其勢益大,出縣境逕乾州,又至武功入渭縣志
281
清水河 在縣西十里縣冊,合青蓮山、箭栝山分水嶺下兩流,北流入杜水縣《志》注按:此疑即《水經》 之二坑水
282
五龍泉水 在縣西門外,水極清冽,南流入杜水《縣志》。水味作酒異常。宋熙寧中,王竦為記立石。今不存《府志澄水。 在縣東城下《府志》。在縣北,源出澄名里,納北來嶺、西河、四郎廟峽內諸水,東南入杜水《縣志經》按此疑即水 注之鄉溪水
283
尉遲澗水 在縣東三十里,入長安便道,兩山險阻中横,一澗相傳太宗幸九成宫,尉遲敬徳開修,輦路於此縣志
284
細川谷水 在縣西縣圖。蒲川水出南山蒲谷,東北合細川水古水經注,在普潤縣南,又北流入涇州界《寰宇記》。玉女潭。 在縣西南十五里,俗傳唐武后避暑九成宫時浴此《名山記》。潭在魚塘峽內,其水自永安宫前流入此潭,半山落下,聲震巖谷,四面屛山,圍繞如畫。隋文帝時,常遊宴於此縣《志》
285
醴泉 在縣西五里賈《志》貞觀六年,帝避暑九成宫,歴覽臺觀,閒步西城,躊躇髙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若醴唐魏徴《醴泉銘》序泉在九成宫中,年乆泉涸,有醴泉碑銘,魏徴撰歐陽詢書尚存雍勝畧舊井。 在縣北興國寺東南,味甚甘冽《府志》
286
隴州
287
呉嶽 在州南七十里。州志考詳見圖。丹陽洞。 在州北里許,相傳為馬丹陽成仙處,中有三清殿,階下有栢,分十股,中有清泉,四時不涸州志、青崖山。 在州北四十里髙峻秀聳,上有清凉寺,清泉湧流,旱禱有應《州志》
288
沙金谷「沙」一作「殺」,在州西北十五里。宋建炎中,敗金人於此《州志》
289
景福山一名龍門山,在州西北六十里,一名龍門山,有龍門洞漢婁敬棲真之所,山水竒秀。又有鳯爪、朝元、定心三峰,其下有甘露泉州志
290
蒲峪 在州西二十里。州志汧縣北有蒲谷,鄉弦中谷。漢書地理志,州汧縣故城在 東南。
291
慈山 在州西四十里。其相近有白環谷,在汧源舊縣界《府志》州汧源故城在 東南。汧水東歴慈山《水經注》。白環谷,白環水所出《雍大記》
292
岍山 在州西四十里,汧水所出《雍大記》。汧一作「岍」。按有汧水,故其字或從山,或從水《夏本紀》注「。汧源縣有岍山《隋書地理志》。山在汧源縣西四十里,東隣岐岫,西接隴岡《括地志》山在縣西六十里,北與隴山接。《禹貢》「導岍及岐是也《元和志》:「晁按《隴蜀餘聞》云:呉與岍自是兩山。酈注未詳而 氏則云:今之隴山、天井、金門、秦嶺,皆古之汧山。又按《縣圖》,呉山脈接關山,與岍、慈諸山相連,則岍山即吳岳之支也。考汧水之源,一西出岍山,一南出呉岳之隂,故謂《禹貢》之導岍者。或指吳岳,或指岍山,又安得以吳岳與岍山各自為山,而遂謂其絶不相屬乎?
293
隴山即隴坻,一名隴坂,一名小隴山,又名鸚鵡山。在州西六十里,接鞏昌府清水縣界州圖,阪有漆。詩經,秦風。隴阪也,即今隴山。地理志:隴西有隴坻,在其西。詩注。天水有大坂曰隴坂,應劭注。汧水出縣西山,世謂之小隴山,髙嶮,不通軌轍,即古隴坂也。其坂九廻,不知髙幾許,欲上者七日乃越髙處可容百餘家,有清水四注,下即隴頭水也。三秦記。隴山東西一百八十里,登山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悵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故為之歌。秦州記。汧源縣有隴山,隋書地理志小隴山在呉山縣西四十里,元和志:州呉山故城在 東南。小隴山在南,由縣西北,胡氏鑑注: 南由故城在州南。上有懸溜,吐于山中,滙為澄潭,名萬石潭,流溢散下,皆注於渭,潜確類書。山髙而長,多鸚鵡,一名鸚鵡山。雍勝畧。雍大記云:南踰岍、隴,北接沙漠,其名有四:一名槍竿嶺,一名米髙山,一名湫頭山,一名龍江峽,漢屬漢陽郡,刺史治名隴坻,即祭遵破王元兵處。州志闗山。 在州西八十里,其山髙峻,盤折而登,經五十里始至絶頂,為秦鳯要害州志,距闗中千里嶺之西有長寧驛雍大記:山多鸚鵡,為臨鞏要闗明一統志,其頂有分水嶺賈志
294
大蟲峪。 在州西南十里。又州西南十五里有麥棗峪,又州西南二十里有桐樹峪,又州西南七十里有青陽峽,唐杜甫有詩。州志作「麥」。《棗峪府志》: ,蜜棗。
295
天井山 在州西南百里,山巔有井,四時不涸雍勝畧金門山。 在州西南百里天井山東南《府志,渭水東南出石門《水經注》。兩山對峙,其形如門,渭水流其中。《州志,疑按此即石門也。
296
方山原 在州西南百里,宋紹興中,呉玠與金人戰於此州志。紹興十一年,割地畀金人,求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許之,於是遂以大散闗為界宋㑹要
297
秦嶺 在州西南州圖、隴州隴安縣有秦嶺山,九域志:城隴安,故在州東南。東起商、洛,西盡汧、隴,東西八百里三秦記。晁氏以為隴山、秦嶺皆古之岍地理通釋。秦嶺山在隴安舊縣,因西秦地勢相連,其山髙於諸岫故名雍勝畧
298
牛頭山。 在州西南百二十里,以形似名。明末,總兵楊麒破流賊處《州志》
299
白牛峪。 在州南十里。又州南十二里有黄花峪,産黄花。又州南十三里有乾峪《府志》
300
紫塠山 在州南四十里,望之紫翠、成堆舊屬吳山縣府志,脈接牛心山,前連朝天嶺。州志縣,按唐書地理志,呉山 有紫超山,疑「塠」字即「超」字之訛。
301
牛心山 在州南五十里州志還魂嶺。 在州南百七十里州志朝天嶺。 在州東南三十里唐盧照隣,有詩州志塔兒峽。 在州東南四十里,旁有石洞數丈,可容百餘人,青山環峙,一水七折,方出峽口,有三股水合流注下,絶為神異《州志》
302
西秦山 在州東南百里《州圖》,在隴安舊縣北二十里《雍大記》。其上有秦王試劔崖《府志》
303
寒居洞。 在州東南百二十里縣頭鎮北山下。嵩陽居士有記《府志》
304
龍盤山即盤龍山,在州東南百二十七里州圖南由縣有盤龍山。隋書地理志龍盤山在呉山舊縣東南七里,山勢盤曲如龍,故名。州志。
305
相公山。 在州東三十里,相傳有後漢右丞相墓姓氏莫考《州志》
306
峰臺山 在州東四十里,上有數峰雄峙水峪。 在州東北四里,值雨,暴水溢,時衝嚙州城為患。州志》。
307
附考唐太宗貞觀四年,幸隴州,校獵於貴全谷冊龜 元按此谷無考,「全」一作「泉」。
308
渭水 在州南百四十里,自秦州清水縣入州境,又東入寳鷄界。《禹貢》:錐指。渭水東南出石門,度小隴山,逕南,由縣南,東與楚水合,又東入散闗。《水經注》:寳散闗,今屬 鷄。渭水在南,由縣南四十里《元和志》。渭河在隴安縣西南四十五里。《寰宇記》考詳見圖。
309
長蛇水即楚水在州西南州圖數歴之山,楚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渭《山海經》。楚水世所謂長蛇水,水出汧縣之數歴。山南流,逕長蛇戍東,又南流注於渭。闞駰以是水為汧水《水經注》:魏按數歴山,今無。考長蛇戍即 ,長蛇縣在州束南。長蛇川在南,由縣西百步《元和志》在吳山舊縣境內,其流委曲如蛇。後魏以此名縣《州志》
310
金陵河 在州東南四十里,南村鎮西,又東南流,入寳鷄界州冊
311
汧水一名魚龍川在州城南,又東流入汧陽界《州圖》。周孝王使嬴非子養馬於汧、渭之間《秦本記》汧縣、汧水出,西北入渭《漢書地理志》。汧水出岍山《郡國志》源出汧源縣西南岍山,東入渭《括地志》。汧水出汧縣之蒲谷鄉,弦中谷。《爾雅》曰:水决之澤為汧,汧之為名,實兼斯舉。水有二源:一水出縣西小隴山,其水東北流,歴澗注以成淵,潭漲不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靈,莫敢採捕,因謂是水為魚龍水,自下亦通謂之魚龍川。川水東逕汧縣故城北,又東歴,澤亂為一,右合龍泉,又東會一水,自水㑹上下,咸謂之魚龍川,又東南逕隃糜縣。《水經注》:汧隃糜縣,今屬 陽。汧源縣有汧水《隋書地理志》隴州路七十餘里,有洞,中有石,或大或小,隨水流出,破之中,皆有魚龍形,過者並不敢語語者,便聞風雷之聲。録異記:汧河源出岍山,東流,會北河,東南入汧陽界濵水之地。自州西至汧陽寳鷄㡬二百里,謂之汧川,雖隆冬蔬草,長青如春。又魚龍川源出小隴山東北流,杜甫詩「水落魚龍夜」即此。州志
312
闗山河 在州西八十里,源出闗山,東北流,合於汧州圖。白環谷水在州西,水流如環,故名州志。吳山縣有白環水《九域志》。汧源縣有白環水《金史地理志》
313
蒲峪水 在州西二十里州冊、雍州,其澤藪曰弦蒲《周禮職方氏》,弦蒲在汧。鄭司農云:「弦蒲,或為汧浦《周禮注》。九藪,秦有楊陓《爾雅》,楊陓在汧郭璞注。汧水出蒲谷鄉,弦中谷決為弦蒲藪《水經注》。汧源縣有弦蒲藪《九域志》。弦蒲藪,在州西四十里《明一統志》:「蒲按楊陓即弦蒲,而今州西四十里尚有 峪寨,則其為古之蒲谷,郷無疑也」。
314
北河 在州城北,其流最細,會温泉水南入汧。又温泉水在州西北十五里,隆冬不氷,一名湯池《州志》
315
金泉水一名白龍泉在州南四十里。府志汧水右合龍泉,泉徑五尺,源流奮通,淪漪四泄,東北流注于汧。水經注金泉,一名白龍泉。明一統志。金泉在州東南梨林川,水出如注,汚之即涸。俗傳:昔人得金鞭于此,其水東北注于汧州志。
316
八渡河俗名一水河在州東南州圖,汧水又東㑹一水,發南山西側山下,石穴廣四尺,髙七尺,水溢石穴,懸波側注,發源成川,北流注於汧《水經注。一水,河發源望輦峰左旋遶廟前,東北流入汧水。又神岔溝在閬苑西三里許,一通五峰,山壑一通一水,河源即宋。吳玠敗烏珠處州志發。按水經注云:汧水有二源,一水出縣西山,一水 ,南山西側。則二源皆汧水也。本文甚明,自昔人誤謂一水為水名,而不察汧有二源之語,遂呼之為一水河。且沿襲而筆之於志,其謬甚矣。今特為正之。
317
汭水 在州西北,又東北流入華亭縣界,州圖理,按漢書地 志云:汭水出汧縣西北,東入涇。又水經注云:芮水出小隴山。朱子詩傳云:芮水出吳山西北,東入涇。蔡氏書傳云:汭水出弦蒲藪西北。今考隴州之水,凡出吳山及弦、蒲者,或合於汧,或入於渭,而並無入涇之水。漢志諸書所云,殊不可解。惟郡縣志云:涇州良原縣有芮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隴州華亭縣流入,今在長武縣入涇者是也。此正與詩所云芮鞫之即者合,故寧據經為斷,而不敢因傳以疑經,存其說,以俟考可也。又見長武縣。
318
丹泉 在州北二里谷神觀東雍勝畧神泉。 在州西十五里,平地湧出州志涼泉。 在州西南十五里,涼甫里,四時皆涼州志蓮花泉。 在州南四十里南村鎮東,其水不竭《州志》
319
陜西通志》巻十
URN: ctp:ws78836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