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八

《卷八》[View] [Edit] [History]

1
○春秋
2
夫《春秋》,孔子所以紀變之書也。春秋以前,堯、舜、殷、周,大異乎春秋也、春秋以後,七雄爭王,亦異乎春秋也。而其政變之樞,則在春秋之代。故孔子作《春秋》,上起自隱,下逮乎哀。即一部《春秋》,而已首末不同矣。故世無《春秋》,則後世不解三王之天下何由以成為戰國也。此孔子作《春秋》之本義也。然而孟子之說《春秋》也,分其事、其文二者。蓋事者,當時之事,如《左氏傳》所載是也;其文,《春秋》所書是也。故公、穀二家所傅者其文,而左氏所傳者其事。此固了然可辨者。自後人不善讀之,以三《傳》並列,而文、事不分。自後人以《春秋》義例竄入《左氏》。而文與事大亂矣。至於後漢,屢爭《左氏》之學官而屢不得,於是三家遂判若仇讎矣。以今孜之,《穀梁》出於魯儒,其說最為有本,惜漢代無大儒為發明之。又其立學官也晚,遂不及《公羊》之盛。《公羊》,齊說也,未必為孔門之正傳。世徒以漢武好之,而又得公孫弘、董仲舒之力,而其《傳》遂遠此二《傳》之異也。若夫《左氏》,固于今為盛,然豈能以事而廢文哉?又古人列《春秋》皆先《公羊》,後世又先《左氏》,而皆未得也。今故以《穀梁》居先,而《公羊》次之,《左氏》則附乎二家。此孔子作《春秋》之旨也。
3
陸賈  申公  瑕丘  江公  榮廣  皓星公 蔡千秋 周慶丁姓  尹更始(子咸) 江博士 王亥  申章  昌曼君
4
房鳳(王龔、胡常、蕭秉) 劉向 梅福  翟方進 侯霸  庸譚嚴彭祖  夏侯勝  聿賢 史高 賈逵  尹敏  段肅陳修鍾寧   麋信   唐固
5
──以上《春秋》穀梁派。
6
胡母生 公孫弘 董仲舒 眭弘  褚大  吾丘壽王 貢禹  疏廣──以上為《公羊》胡母、董氏派。
7
嚴彭祖 王中  公孫文  東門雲 馬宮  丁恭  周澤   鍾興
8
甄宇(子普、孫承) 樓望 程曾  郅惲  伊推  申挽宋顯 華松
9
樊修  張霸(子楷)   虞俊  徐穉 徐淑  荀爽   馬融
10
鄭玄  馮君 李鹹 李章 劉祐  祝睦  孔宙  樊敏   嚴──以上為《公羊》嚴氏派。
11
顏安樂  冷豐  任公  莞路  冥都  馬宮  左咸  劉向   孫寶  張玄  何休  孔僖  陳重  雷義──以上為《公羊》顏氏派。
12
桓寬  李育  班超   楊終  馮緄  公沙穆 劉輔許廣  虞俊  第五元先 杜暉  鄭興  徐淑  李咸荀爽  綦母君 趙昱   尹宙  閔因  閭葵班 閭葵讓
13
謝夷吾 祝睦  戴宏   縻信  張裔  孟光  嚴幹唐固──以上《公羊》學不詳宗派。張蒼  賈誼  劉公子  貫公  貫長卿  張敝  張禹
14
尹更始(子咸) 翟方進  胡常  賈護   杜鄴  陳欽
15
劉歆  龔勝  虞俊   鄭興  賈逵   孔奮(弟奇、子嘉)寇恂  馮異  來歙   鄭眾  杜林   桓譚韓歆  陳元  服虔   潁容  謝該   樂詳  許慎
16
崔瑗  張馴  王玢   周磐  尹珍   馬嚴  延篤楊賜  彭汪  濮陽闓  孔喬  許淑   張恭祖 劉陶武榮  鄭玄  來敏   尹默  李訁巽  關羽  李典
17
士燮  張昭  張絃   徵崇  董遇   賈洪  諸葛瑾周生烈 李密  壽良   程遐  高岱   沈珩──以上為《左氏》派。
18
文翁  張寬  司馬遷  路溫舒 朱買臣 息夫躬 雋不疑于定國 馮奉世 馮立   班固  劉睦  承宮(徐子盛)逢萌  周黨  馮豹   荀悅  張皓  楊終  沈珩
19
辛繕  虞溥   張寧  趙牧  朱倉  劉陶  宋衷──以上不知宗派。陸賈。《新語》
20
君子以義相褒,小人以利相欺。愚者以力相亂,賢者以義相治。《穀梁傳》曰:「仁者以治親,義者以利尊,萬世不亂,仁義之治也。」
21
《春秋》上不及五帝,下不及三王,述齊恒、晉文之小善、魯之十二公,至今之為政足以知成敗之效,何必三王。
22
魯定公之時,與齊侯會于夾谷,孔子行相事。兩君升壇,兩相處下。兩相欲揖,君臣之禮,濟濟備焉。齊人鼓躁而起,欲執魯公。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而立,謂齊侯曰:「兩君合好,以禮相率,以樂相化。臣聞嘉禮不野合,犧象之薦不下堂。夷狄之民何求為?命司馬請止之。」定公曰:「諾。」齊侯逡巡而辟席曰:「寡人之過。」退而自責大夫。罷會,齊人使優旃■于魯公之幕下傲戲,欲候魯君之隙以執定公。孔子歎曰:「君辱,臣當死。」使司馬行法斬焉,手足異門而出。于是齊人懼然而恐,君臣易操,不安其故行,卒歸魯四邑之侵地,終無乘魯之心。鄰囗振動,人懷向魯之意。而定公拘于三家,陷于眾口,不能卒用孔子,內無獨見之明,外惑邪臣之黨,以弱其國而亡其身,權歸于三家。
23
魯莊公一年之中,以三時興築作之役。規固山林草澤之利,與民爭田魚薪菜之饒。刻桷丹楹,眩曜靡麗。收十二之稅,不足以供回邪之欲。饍不用之好,以囗婦人之目。財盡十驕淫,人力罷于不急,上困於用,下饑于食,乃遣臧孫辰請告囗於齊。倉糜空匱,外人知之,於是為宋、陳、衛所伐。賢臣出,叛臣亂,子般殺,而魯囗囗。公子牙、慶父之屬敗上下之序,亂男女之別,繼位者無所定,逆亂者無所懼。於是齊桓公遣大夫高子立僖公而誅夫人,逐慶父而還季子,然後社稷復存,子孫反業,豈不謂微弱者哉!故為威不強還自亡,立法不明還自傷,魯莊公之謂也。故《春秋穀》。
24
按《漢書儒林傳穀梁春秋》以申公為始,不知尚有陸生也。陸氏《新語》凡引《春秋》者四,其二明出《穀梁》;其一引夾谷之會,未云何《傳》,當是《穀梁》語。然則陸生者,固《穀梁》大師也。而其年歲應長於申公,今列之《春秋》之首雲。
25
申公。
26
瑕丘江公授《穀梁春秋》及《詩》於魯中公,傳子至孫為博士。武帝時,江公與董仲舒並。仲舒通《五經》,能持論,善屬文。江公訥於口,上使與仲舒議,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孫弘本為《公羊》學,比輯其議,卒用董生。於是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學大興。太子既通,復私問《穀梁》而善之。其後浸微,唯魯榮廣王孫、皓星公二人受焉。廣盡能傳其《詩》、《春秋》,高才捷敏,與《公羊》大師眭孟等論,數困之,故好學者頗復受《穀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慶幼君、丁姓子孫皆從廣受。千秋又事皓星公,為學最篤。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迺齊學也,宜興《穀梁》。時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並說,上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後有過,左遷乎陵令。復求能為《穀粱》者,莫及千秋。上湣其學且絕,迺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受。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說矣。會千秋病死,徽江公孫為博士。劉向以故諫大夫通達待詔,受《穀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復死,迺徵周慶、丁姓待詔保宮,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餘歲,皆明習。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各以經處是非。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伊推、宋顯,《穀梁》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並論。《公羊》家多不見從,願請內侍郎許廣,使者亦並內《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餘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誼對,多從《穀梁》。由是《穀梁》之學大盛。慶、姓皆為博士。姓至中山太傅,授楚申章昌曼君為博士,至長沙太傅,徒眾尤盛。尹更始為諫大夫、長樂戶將,又受《左氏傳》,取其變理合者以為章句,傳子咸及翟方進、琅邪房鳳。成至大司農,方進丞相,自有傳。
27
尹更始《穀梁傳》:
28
隕石于宋五,象宋公德劣。國小,陰類也,而欲行霸道,是陰而欲陽行也。其隕,將拘執之象也。雹者,陰脅陽之象。霰者,陽脅陰之象也。
29
僖公,閔公庶兄,故文公升僖公之主於閔公之上耳。僖公雖長,已為臣矣。閔公雖小,已為君矣。臣不可以先君,猶子不可以先父,故以昭穆、祖父為喻。
30
梁山崩,山者,陽位,君之象也,象君權壞。雨木冰者,木冰,介甲胄兵之象。
31
吉凶不並,災瑞不兼。今麟為周亡天下之異,則不得為瑞,以應孔子至元之應也。
32
按:韋賢、夏侯勝均不以《春秋》著,而云《穀梁》學,《公羊》齊學。是齊、魯是非之分,西漢儒者灼知之。而後世尚推《公羊》為孔門經學正傳者,何也?
33
房鳳子元,不其人也。以射策乙科為太史掌故。太常舉方正,為縣令都尉,失官。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奏除補長史,薦鳳明經通達,擢為光祿大夫,遷五官中郎將。時光祿勳王龔以外屬內卿,與奉車都尉劉歆共校書,三人皆侍中。歆白《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納之,以問諸儒,皆不對。歆於是數見丞相孔光,為言《左氏》以求助。光卒不肯。唯鳳、龔許歆,遂共移書責讓太常博士,語在《歆傳》。大司空師丹奏歆非毀先帝所立,上於是出龔等補吏,龔為弘農太守,歆河內太守,鳳九江太守,至青州牧。始江博士授胡常,常授梁蕭秉君房,王莽時為講學大夫。由是《穀梁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學。
34
劉向。《說苑》:
35
雷未可以出,電未可以見,雷電既以出見,則雪不當復降,皆失節也。雷電,陽也。雨雪,陰也。雷出非時者,是陽不能閉陰,陰氣縱逸而將為害也。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隕者象諸侯隕墜,失其所也。又中夜而隕者,象不終其性命,中道而落。
36
「沙鹿崩」,鹿在山下平地,臣象,陰位也。崩者,散落背叛不事上之象。
37
有星孛入于北斗。北斗,貴星,人君之象也。弗星,亂臣之類。言邪亂之臣將並弒其君。
38
《春秋》曰:「四民均,則王道興而百姓寧。」所謂四民者,士、農、工、商也。婚姻之道廢,則男女之道悖,而淫泆之路興矣。
39
《春秋》之辭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無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既曰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矣;又曰以君命出,聞喪,徐行而不反者。何也?曰:此四者,各止其科不轉移也。不得擅生事者,謂平生常經也;專之者可,謂救危除患也;進退在大夫者,謂進退用兵也;徐行而不反者,謂出使道聞君親之喪也。公子結擅生事,《春秋》不非,以為救莊公危也。公子遂擅生事,《春秋》譏之,以為僖公無危事也。故君有危而不專救,是不忠也;君無危而擅生事,是不臣也。《傳》曰:「《詩》無通詁,《易》無通吉,《春秋》無通義。」此之謂也。
40
《春秋》曰:「正月公狩于郎。」《傳》曰:「春曰搜,夏曰苗,秋曰彌,冬曰狩。」苗者,毛也,取之不圍澤,不揜群,取禽不弭卵,不殺孕重者。春搜者,不殺小麝及孕重者。冬狩皆取之,百姓皆出,不失其馳,不抵禽,不詭遇,逐不出防。此苗、彌、搜、狩之義也。故苗、捕、搜、狩之禮,簡其戎事也。故苗者毛取之,搜者搜索之,狩者守留之。夏不田,何也?曰:天地陰陽盛長之時,猛獸不攫,驚鳥不搏,蝮蟎不蟄,鳥獸蟲蛇且知應天,而況人乎哉!其謂之畋何?聖人舉事必反本。五穀者,以奉宗廟養萬民也。去禽獸害稼穡者,故以田言之。聖人作名號而事義叮知也。
41
《春秋》曰:「庚戌,大王崩。」《傳》曰:「天王何以不書葬?天子記崩不記葬,必其時也。」必其時奈何?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三日而殯,三月而葬;士、庶人二日而殯,二月而葬。皆何以然?曰:禮,不豫凶事。死而後治凶服衣衰,飾修棺槨,作穿窆宅兆,然後葬。文、成外親畢至葬墳集,孝子忠臣之恩厚備盡矣。故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而葬,同會畢至;大夫三月而葬,同朝畢至;士、庶人二月而葬,外姻畢至也。
42
《春秋》曰:「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賵者何?喪事有賵者,蓋以乘馬束帛。輿馬曰賵,貨財日賻,衣被曰襚,口實曰唅,玩好曰贈。知生者賻、賵,知死者贈、襚,贈、襚所以送死也,賻、賵所以佐生也。輿馬、束帛貨財、衣被、玩好,其數奈何?曰:天手乘馬六匹,諸侯四匹,大夫三匹,元士二匹,下士一匹。天子束帛五匹、玄三、纁二,各五十尺;諸侯玄三、纁二,各三十尺;大夫玄一、纁二,各三十尺;元士玄一、纁一,各二丈;下土綵、縵各一匹;庶人布、帛各一匹。天子之贈乘馬六匹乘車,諸侯四匹乘輿,大夫曰參輿,元士、下士不用輿。天子文繡衣各一襲到地,諸侯覆跗,大夫到踝,上到■。天子唅實以珠,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穀。
43
《春秋》記國家存亡,以察來世。雖有廣土眾民,堅甲利兵,士不親附,不可以戰勝取功。晉侯敗于韓,楚子玉得臣敗于城濮,蔡不待敵而眾潰。孔子曰:「文王似元年,武王阻春王,周公似正月。」
44
周天子使家父、毛伯求金於諸侯,春秋譏之。
45
夫水旱,俱天地陰陽之所為也。大旱,則雩祭而請雨;大水,則鳴鼓而劫社。何也?曰:陽者,陰之長世。其在鳥,則雄為陽,而雌為陰;其在獸,則牡為陽,而牝為陰;其在民,則夫為陽,婦為陰;其在家,則父為陽,而子為陰;其在國,則君為陽,臣為陰。故陽貴而陰賤,陽尊而陰卑,天之道也。今大旱者,陽氣太盛,以厭於陰,陰厭陽固,填其陽也。惟填厭之太盛,使陰不能起也,亦雩祭拜請而已,無敢加也。至於大水及日蝕者,皆陰氣太盛,而上減陽精,以賤乘貴,以卑陵尊,大逆不義,故鳴鼓而懾之,朱絲縈而劫之。由此觀之,《春秋》乃正天下之位,徵陰陽之失。直責逆者,不避其難,是亦《春秋》之不避彊禦也。故劫嚴社而不為驚靈,出天王而不為不尊上,辭蒯聵之命不為不聽其父,絕文姜之屬而不為不愛其母。其義之盡,其義之盡耶!
46
《春秋》曰:「壬申,公薨于高寢。」《傳》曰:「高寢者何?正寢也。」曷為或言高寢,或言路寢?曰:諸侯正寢三:一曰高寢,二曰左路寢,三曰右路寢。高寢者,始封君之寢也。路寢者,繼體君之寢也。其二何?子不居父之寢,故二寢。繼體君世世不可居高祖之寢,故有高寢,名曰高也。路寢其立奈何?高樓立中,路寢左右。《春秋》曰:「天王入于成周。」《傳》曰:「成周者何?東周也。」然則天子之寢奈何?曰:亦二,承明繼體守文之君之寢,曰左、右之路寢。謂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後者也。故天子、諸侯三寢正而名實正,父子之義章,尊卑之事別,大小之德異矣。
47
按:向《傳》固云宣帝初立《穀梁春秋》,徵更生受《穀梁》,講論《五經》于石渠。是向為《穀梁》專家矣。乃今孜《說苑》所引《春秋》說,多同於《公羊》,其用《穀梁》者無幾,抑又何也?然即其說以孜之,《公羊傳》則語加詳,或且數倍。知今之《公》、《穀》二家,為漢代經師刪削多矣。蓋西漢經說最詳,東漢以後苦其難記,乃隨時刪之。刪多義晦,亦經學之一阨也。賴《說苑》所載,猶見西漢之舊,故錄而存之。為《公》為《穀》,蓋闕而已。
48
梅福子真,九江壽春人也。少學長安,明《尚書》、《穀梁春秋》,為郡文學,補南昌尉。後去官歸壽春,因縣道上言變事,求假招傳,詣行在所條對急政,輒報罷。是時,成帝委任大將軍王鳳,鳳專執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譏刺鳳,為鳳所誅。王氏浸盛,災異數見,群下莫改正言。福復上書,上不納。成帝久無繼嗣,福以為宜建三統,封孔子之世以為殷後,復上書言之。綏和元年,立二王後,遂下詔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福居家,常以讀書養性為事。至元始中,王莽顓政,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後有人見福於會稽,變名姓為吳市門卒。
49
《漢書》本傳:
50
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甯。」故權臣易世則危。《書》曰:「毋若火,始庸庸。」「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職也。
51
春秋經》曰:「宋殺其大夫。」《穀梁傳》曰:「其不稱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此言孔子故殷後也。昔成王以諸侯禮葬周公,而皇天動威,風雷著災。
52
翟方進子威,汝南上蔡人也。年十二三,失父孤學,給事太守府為小史,號遲頓不及事,數為掾史所罟辱。方進自傷,迺從汝南蔡父相問己能所宜。蔡父大奇其形貌,謂曰:「小史有封侯骨,當以經術進。」方進既厭為小史,聞蔡父言,心喜。因病歸家,辭其後母,欲西至京師受經。母憐其幼,隨之長安,織屢以給方進讀,經博土受《春秋》。積十餘年,經學明習,徒眾日廣,諸儒稱之。以射策甲科為郎。二三歲,舉明經,遷議郎。是時宿儒有清河胡常,與方進同經。常為先進,名譽出方進下,心害其能,論議不右方進。方進知之,候伺常大都授時,遣門下諸生至常所問大義疑難,因記其說。如是者久之,常知方進之宗讓己,內不自得,其後居士大夫之問未嘗不稱述方進,遂相親友。河平中,方進轉為博士,遷朔方刺史,居官不煩苛,所察應條輒舉,甚有成名。遷為丞相司直,旬歲間免兩司隸,朝廷由是憚之。丞相宣甚器重焉。是時起昌陵,營作陵邑,貴戚近臣子弟賓客多辜榷為姦利者,方進部掾史覆案,發大姦臧數千萬。上以為任公卿,欲試以治民,徙為京兆尹,搏擊豪彊,京師畏之。時胡常為青州刺史,聞之,與方進書曰:「竊聞政令甚明,為京兆能,則恐有所不宜。」方進心知所謂,其後少終弛威嚴。遷御史大夫,左遷執金吾,遂為丞相,封高陵侯。身既富貴,而後母尚在,方進內行修飭,供養甚篤。及後母終,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視事,以為身備漢相,不敢踰國家之制。為相公絮,請託不行郡國。持法刻深,舉奏牧守九卿,峻文深詆,中傷者尤多。如陳咸、朱博、蕭育、逢信、孫閎之屬,皆京師世家,以材能少曆牧守列卿,知名當世,而方進特立後起,十餘年間至宰相,據法以彈或等,皆罷退之。方進智能有餘,兼通文法吏事,以儒雅緣飾法律,號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無不當意,內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初,定陵侯淳于長雖外戚,然以能謀議為九卿,新用事,方進獨與長交,稱薦之。及長坐大逆誅,諸所厚善皆坐免,上以方進大臣,又素重之,為隱諱。方進上疏謝罪乞骸骨,上不許。方進迺起條奏長所厚善刺史二千石以上,免二十餘人。方進雖受《穀梁》,然好《左氏傳》、天文星曆,其《左氏》則國師劉歆,星歷則長安令田終術師也。厚李尋,以為議曹。綏和二年春,熒惑守心,會郎賁麗善為星,言大臣宜當之。上迺召見方進,還歸,未及引決,上遂賜冊,賜上尊酒十石、養牛一。方進即日自殺。上秘之,遣九卿冊贈以丞相高陵侯印綬,禮賜異於它相故事。謐曰恭侯。子宣嗣。宣字太伯,亦明經篤行,君子人也。
53
《漢書》本傳:
54
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言不仁之人,亡所施用。不仁而多財,國之患也。
55
昔季孫行父有言曰:「見有善於君者愛之,若孝子之養父母也;見不善者誅之,若鷹鷓之逐鳥爵也。」翅翼雖傷,不避也。
56
侯霸君房,河南密人也。族父淵,以宦者有才辯任職,元帝時佐石顯等領中書,號曰大常侍。成帝時,任霸為太子舍人。霸矜嚴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產業。篤志好學,師事九江太守房元,治《穀粱春秋》,為元都講。王莽初,五威司命陳崇舉霸德行,遷隨宰,再遷為執法刺姦,後為淮平大尹。王莽敗,霸保固自守,卒全一郡。建武四年,徵霸與車駕會壽春,拜尚書令。時無故典,朝廷又少舊臣,霸明習故事,收錄遺文,條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於時者,皆施行之。每春下寬大之詔,奉四時之令,皆霸所建也。明年,為司徒,封關內侯。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十三年,薨。追封則鄉哀侯。臨淮吏民共為立祠,四時祭焉。
57
庸譚,膠東人。嚴彭祖。夏侯勝。韋賢。
58
史高。賈逵。尹敏。段肅,扶風人,博士,作《穀梁傳》。
59
陳修字奉遷,會稽人。鍾寧字君律。
60
麋信字南山,東誨人,官樂安太守。有《穀梁傳注》、《穀梁音》。唐固。作《穀梁傳注》。
61
右為《春秋穀梁》家學。《穀梁》本與《魯計》同出,皆魯學也。然兩漢《魯詩》說最盛,而《穀梁》闇然。後《魯詩》亡而《穀梁》存至於今,闇然如故也。此豈有幸不幸與?然《穀梁》實兼《公羊》之長而鮮其弊,其說之純正,七十子之正傳也。自漢至今,乃棄此而重《公羊》,遂使繼別之宗入承正統,斯足異也。
62
胡母生字子都,齊人也。治《公羊春秋》,為景帝博士。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年老,歸教於齊,齊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孫弘亦頗受焉。而董生為江都相,自有傅。弟子遂之。者,蘭陵褚大、東平蠃公、廣川段仲、溫呂步舒。大至梁相,步舒丞相長史,唯嬴公守學不失師法,為昭帝諫大夫,授東海孟卿、魯眭孟。孟為符節令,坐說災異誅,自有傳。
63
胡母子都賤為布衣,貧為匹夫,然而樂義好禮,正行至死,故天下尊其身而俗慕其聲。甚可榮也。
64
公孫弘,菑川薛人也。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士,弘年六十,以賢良徵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乃移病免。元光五年,復徵對策,拜為博土,待詔金馬門。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辯。弘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上說之,一歲中至左內史。常稱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節儉。養後母孝謹,後母卒,服喪三年。數年,遷御史大夫。元朔中,為丞相,封平津侯。於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弘身食一肉、脫粟飯,故人賓客仰衣食,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然其性意忌,外寬內深。諸常與弘有隙,雖陽與善,後竟報其過。殺主父偃,徙董仲舒膠西,皆弘力也。
65
漢書》本傳:
66
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之謂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塗,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於上,謂之術。
67
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勇三者,所以行之也。故曰:「好問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
68
按:胡母生派止傳公孫弘一人,故弘居朝專與董生立異,正以流別不同耳。
69
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惟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事易王。王素驕,好勇,仲舒以禮誼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問仲舒曰:「粵王勾踐與大夫泄庸、種、蠡謀伐吳,遂滅之。孔子稱殷有三仁,寡人亦以為粵有三仁。」仲舒對,以為:「粵本無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後仁誼也。五伯比於他諸侯為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美玉也。」王曰:「善。」仲舒治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先是遼東高廟、長陵高園殿災,仲舒居家推說其意,■稾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見,嫉之,竊其書奏焉。上召視諸儒,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大愚。於是下仲舒吏,當死,詔赦之。仲舒遂不敢復言災異。仲舒為人廉直。公孫弘洽《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為從諛,弘嫉之。膠兩王亦上兄也,尤恣縱,數害吏二千石。弘乃言於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獲辠,病免。凡相兩國,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數上疏諫爭,教令國中,所居而治。及去位歸居,終不問家產業,以脩學著書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自武帝初即位,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年老,以壽終於家。家徙茂陵,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仲舒所著,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屬,復數十篇,十餘萬言,皆傳於後世。
70
《漢書》本傳:
71
《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安全之,事在強勉而已矣。彊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彊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詩》曰:「夙夜匪解。」《書》曰:「茂哉茂哉。」皆彊勉之謂也。
72
《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長養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於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於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
73
《春秋》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詞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太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無有邪氣奸於其間也。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穀熟而■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聞盛德而皆徠臣,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得致也。
74
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隄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姦邪皆止者,其隄防完也;教化廢而姦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隄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75
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聖,是以得舜、禹、稷、高、咎繇。眾聖輔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此之謂也。
76
舜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此之謂也。
77
紂尚在上,尊卑昏亂,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繫萬事,見素王之文焉。繇此觀之,帝王之條貫同,然而勞逸異者,所遇之時異也。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此之謂也。
78
制度文采玄黃之飾,所以明尊卑,異貴賤,而勸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應天也。然則宮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故孔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儉非聖人之中制也。
79
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於古,考之於今。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脩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後,天下常亡一人之獄矣。今世廢而不脩,亡以化民,民以故棄行誼而死財利,足以犯法而罪多,一歲之獄以萬千數。以此見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變古則譏之。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是故王者上謹於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人受命於天,固超然異於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聚會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生五穀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之,服牛乘馬,圈豹檻虎,是其得天之靈,貴於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知自貴於物,然後知仁誼;知仁誼,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安處善,然後樂循理;樂循理,然後謂之君子。孔子曰:「不知命,亡以為君子。」此之謂也。
80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81
按:西漢儒者仲舒最為大宗,所言皆天道性命之旨,孔門之微言也。其謂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與孟氏若合符節。而劉歆乃謂其不及管、晏,陋哉!言乎。班固從而稱之,何耶?然《公羊》齊學,騶衍之餘,故仲舒之學亦偏乎五行陰陽之術。古云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仲舒之異於李尋、翼奉者,正以此爾。不然,去二子也,其與幾何?
82
眭弘,魯國蕃人也。少時好俠,鬥雞走狗,長乃變節,從嬴公受《春秋》,以明經為議郎,至符節令。孝昭元鳳三年正月,泰山萊蕪山大石自立,昌邑枯社木臥復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樹斷枯臥地亦自立,蟲食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己立」孟推《春秋》之意,以為當有從匹夫為天子者。孟意亦不知所在,以為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襢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後,以承順天命。使友人內官長賜上此書。大將軍霍光惡之,下其書廷尉。賜、孟坐訞言誅。後五年,孝宣帝興於民間,即位,徵孟子為郎。
83
按:古云:「天道遠,人道邇。」儒者所以欲知天道者,考求政事之缺失,弭陰陽之錯行而已。然而董仲舒以言天災而下獄,眭孟以言天道而被誅,夫豈不然?然而適以自禍也。況《春秋》一經,本不必參以禍福異說,大義昭然,聖心固自有在也。乃或更參以不可究詰之論,而途徑愈荒,則不止於自禍,且禍及家國天下矣。
84
褚大通《五經》,為博士,倪寬弟子,官至梁相。
85
吾丘壽王子贛,趙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待詔。詔使從中大夫董仲舒受《春秋》,高材通明。遷侍中中郎,拜東郡都尉。入為光祿大夫侍中。丞相公孫弘奏言民不得挾弓弩,壽王難之,弘不能對,服焉。後坐事誅。
86
《漢書》本傳:《禮》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舉之」,明示有事也。
87
《詩》云「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射夫既同,獻爾發功」,言貴中也。貢禹少翁,琅邪人。
88
疏廣仲翁,東海蘭陵人也。少好學,明《春秋》,家居教授,學者自遠方至。徵為博士太中大夫。地節三年,立皇太子,選丙吉為太傅,廣為少傅。吉遷御史大夫,廣徙為太傅,廣兄子受為少傅。太子每朝,因進見,太傅在前,少傅在後。父子並為師傅,朝廷以為榮。在位五歲,皇太子年十二,通《論語》、《孝經》。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後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歸老故鄉,以壽命終,不亦善乎?」即日俱移病。滿三月賜告,遂稱病篤,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供張東部門外,送者車數百兩,辭決而去。道路觀者皆曰:「賢哉二大夫!」或歎息為之下泣。廣既歸,日令家共具設酒食,請族人故舊相娛樂。故人或勸以買田宅為子孫計,廣曰:「自有先人舊田宅,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今復增益之以為贏餘,但教子孫怠惰耳。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於是族人說服,皆以壽終。
89
右為《春秋》董氏派,嚴、顏二派皆出於此。
90
嚴彭祖公子,東海下邳人也。與顏安樂俱事眭孟。孟弟子百餘人,惟彭祖、安樂為明,質問疑義,各持所見。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樂各顓門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顏、嚴之學。彭祖為宣帝博士,至河南、東郡太守,以高第入為左馮翊,遷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權貴。或說曰:「天時不勝人事,君以不脩小禮,亡貴人左右之助,經誼雖高,不至宰相。願少自勉彊!」彭祖曰:「凡通經術,固宜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從俗,苟求富貴乎!」授琅邪王中,為元帝少府,家世傳業。中授同郡公孫文、東門雲。雲為荊州刺史,文東平太傅,徒眾尤盛。雲坐為江賊拜辱命,下獄誅。
91
《春秋公羊嚴氏傳》:
92
孔子將脩《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歸而脩《春秋》,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裏。
93
按:依此言,則是《春秋》為《經》,《左氏》為《傳》,而《公》、《穀》二家則其說也。當時本例如是。自後儒不解,將《左氏》竄入義例,謂之三《傳》,而《春秋》從此榛莽矣。
94
《春秋》之誼,父不祭於支庶之宅,君不祭於臣僕之家,王不祭於下士諸侯。周王為天囚。
95
馬宮游卿,東海戚人也。治《春秋嚴氏》,以射策甲科為郎,後為丞相司直。師丹薦宮行能高絮,遷廷尉平。代孔光為大司徒。光薨,為太師,封扶德侯。王莽篡位,以宮為太子太師。宮本姓馬矢,宮仕學,稱馬氏雲。
96
丁恭子然,山陽東緡人也。習《公羊嚴氏春秋》。恭學義精明,教授常數百人。州郡請召,不赴,建初武,為諫議大夫、博士,封關內侯。遷少府。諸生自遠方至者,著錄數千人,當世稱為大儒。太常樓望、侍中承宮、長水校尉樊鯈等皆受業於恭。拜侍中祭酒,與別昆俱在光武左右,每事谘訪焉。
97
周澤字穉都,北海安丘人也。少習《公羊嚴氏春秋》。隱居教授,門徒常數百人。建武末,辟大司馬府。中元元年,遷■池令。奉公剋己,矜恤孤羸,吏民歸愛之。永平十年,拜太常。果敢直言,數有據爭。十二年,行司徒事,如真。澤性簡,忽威儀,頗失宰相之望。數月,復為太常。清潔循行,盡敬宗廟,常臥病齋官。其妻哀澤老病,闚問所苦。澤大怒,以妻干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當世疑其詭激。十八年,拜侍中騎都尉。數為三老五更。致仕卒。
98
鍾興次文,汝南汝陽人也。從丁恭受《嚴氏春秋》。恭薦興學行高明,光武召見,問以經義,應對甚明。帝善之,拜郎中,遷左中郎將。詔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復重,以授皇太子,使宗室諸侯從興受章句。封關內侯,自以無功不敢受爵,帝曰:「生教訓太子及諸王侯,非大功邪?」興曰:「臣師丁恭。」於是復封恭。興固辭不受爵,卒於宮。
99
甄宇長文,北海安丘人也。清靜少欲,習《嚴氏春秋》。教授常數百人。建武中,徵拜博士。會臘,賜博士羊,博士祭酒議欲殺羊分肉,又欲投鉤,宇恥之,因先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復有爭。後召會,問「瘦羊博士」所在。遷太子少傅,卒於官。傳業子普,普子承尤篤學,未嘗視家事,講授嘗數百人。諸儒以承三世傳業,莫不歸服之。建初中,舉孝廉,卒於梁相。子孫不絕。
100
樓望次子,陳留雍丘人也。少習《嚴氏春秋》。操節清白,有稱鄉間。建武中,趙節王栩聞其高名,遣使齎玉帛請以為師,望不受。後仕郡功曹。永平初,為侍中,越騎校尉,入講省內。十六年,遷大司農。八年,為太常。教授不倦,世稱儒宗,諸生著錄九千餘人。年八十,永元十三年卒於官。門生會葬者數千人。
101
程曾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業長安,習《嚴氏春秋》,積十餘年,還家講授。會稽顧奉等數百人常居門下。著書百餘篇,皆《五經》通難,又作《孟子》章句。建初三年,舉孝廉。
102
郅惲。伊推。申免。宋顯。
103
華松。
104
樊鯈長魚,南陽湖陽人,宏之子也。謹約有父風。事後母至孝,及母卒,哀思過禮。服闋,就侍中丁恭受《公羊嚴氏春秋》。永平元年,拜長水校尉,與公卿雜定郊祠禮儀,以讖記正《五經》異說。北海周澤、琅邪承宮並海內大儒,鯈皆以為師友而致之於朝。上言郡國舉孝廉,率取年少能報恩者,耆宿大賢多見廢棄,宜飭郡國簡用良俊。又議刑辟宜須秋月,以順時氣。顯宗並從之。明年,封燕侯。其後廣陵王荊有罪,帝以至親悼傷之,詔鯈與羽林監任隗雜理其獄。事竟,奏請誅荊。引見宣明殿,帝怒曰:「諸卿以我弟故,欲誅之,即我子,卿等敢爾邪!」鯈仰而對曰:「天下,高帝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春秋》主誼,『君親無將,將而誅焉』。是以周公誅弟,季友鴆兄,經傳大之。臣等以荊屬託母弟,陛下留聖心,加惻隱,故敢請爾。如令陛下子,臣等專誅而已。」帝歎息良久。鯈益以此知名。十年卒,諡哀侯。鯈刪定《公豐嚴氏春秋》章句,世號「樊侯學」。教授門徒前後三千餘人。弟子潁川李修、九江夏勤皆為三公。勤字伯宗,為京、宛二縣令、零陵太守,所在有理能稱,位至司徒。
105
張霸伯饒,蜀郡成都人也。年數歲而知孝讓,雖出入飲食,自然合禮,鄉人號為「張曾子」。七歲通《春秋》,復欲進餘經,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饒為之。」故字曰「饒」焉。後就長水校尉樊鯈受《嚴氏春秋》,遂博覽《五經》。諸生孫林、劉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旁,以就學焉,舉孝廉。永元中,為會稽太守,表用郡人處士顧奉、公孫松等。奉後為潁川太守,松為司隸校尉,並有名稱。其餘有業行者,皆見擢用。郡中爭厲志節。習經者以千數,道路但聞誦聲。初,霸以樊鯈刪《嚴氏春秋》猶多繁詞,乃減定為二十萬言,更名「張氏學」。霸始到越,賊未解,郡界不寧,乃移書開購,明用信賞,賊遂束手歸附。視事三年,上病。後徵,四遷為侍中。皇后兄鄧騭欲與交,霸不答。年七十卒。翟酺等與諸門人追錄本行,謐曰憲文。中子楷。
106
楷字公超。虞俊字仲卿,無錫人。鮑敞。徐穉。
107
徐淑。荀爽。馬融。鄭玄。
108
馮君。李咸元卓,西平人。李章第公,河內人,琅邪太守。劉祐。
109
祝睦。孔宙季將,魯人。樊敏字仲達,巴邵太守。總角好學,治《嚴氏春秋》。嚴字少通,東牟侯相,習《嚴氏春秋》馮君章句。
110
孔龢,魯人,百石卒史。右為《公羊》嚴氏學派。
111
顏安樂公孫,魯國薛人,眭孟姊子也。家貧,為學精力。官至齊郡太守丞,後為仇家所殺。安樂授準陽泠豐次君、淄川任公。公為少府,豐淄川太守。由是頗氏有冷、任之學。始貢禹事嬴公,成於眭孟,至御史大夫;疏廣事孟卿,至太子太傅,皆自有傳。廣授琅邪筦路,路為御史中丞。禹授潁川堂谿惠,惠授泰山冥都,都為丞相史。都與路又事顏安樂,故顏氏復有筦、冥之學。路授孫寶,為大司農,自有傳。豐授馬宮、琅邪左咸。鹹為郡守、九卿,徒眾尤盛。官至大司徒,自有傳。
112
顏氏春秋》說:魯十二公,國史盡書即位,仲尼脩之,乃有所不書。從襄二十一年之後,孔子生訖,即為所見之世。世人云:雨雪其雱,臣助君虐。
113
劉向。孫寶。
114
張玄君夏,河內河陽人也。少習《顏氏春秋》,兼通數家法。建武初,舉明經,補弘農文學,遷陳倉縣丞。清淨無欲,專心經書,方其講問,乃不食終日。及有難者,輒為張數家之說,令擇從所安。諸儒皆伏其多通,著錄千餘人。玄初為縣丞,嚐以職事對府,不知官曹處,吏白門下責之。時右扶風琅邪徐業亦大儒也,問玄諸生,試引見之,與語,大驚曰:「今日相遭,真解蒙矣。」遂請上堂,難問極日。後玄去官,舉孝廉,除為郎。會《顏氏》博士缺,玄試策第一,拜為博士。居數月,諸生上言玄兼說《嚴氏》、《冥氏》,不宜專為《顏氏》博士。光武令且還署,未及遷,卒。
115
何休邵公,任城樊人也。父豹,少府。休為人質朴訥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以列卿子詔拜郎中,非其好也,辭病而去。不仕州郡。進退必以禮。太傅陳蕃辟之,與參政事。蕃敗,休坐廢錮,乃作《春秋公革解詁》,覃思不闚門,十有七年。又注訓《孝經》、《論語》、風角七分,皆經緯典謨,不與守文同說。父以《春秋》駮漢事六百餘條,妙得《公羊》本意。休善曆算,與其師傅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難二《傳》,作《公羊墨守》、《左氏膏盲》、《穀梁廢疾》。黨禁解,又辟司徒。群公表休道術深明,宜侍帷幄,倖臣不悅之,乃拜議郎,屢陳忠言。再遷諫議大夫。年五十四,光和五年卒。
116
《隋志》:《春秋公羊解詁》十一卷,何休注。
117
此《春秋》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以矯枉撥亂,為受品道之瑞,正德之紀也。
118
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見異詞,所聞異詞,所傳聞異詞,此二科三旨也。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此三科三旨也。
119
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七等者,州、國、人、民、名、字、子是也。
120
六輔者: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師輔君,諸夏輔京師。二類者,人事與災異也。
121
按:三科九旨之說不見於《公羊傳》,惟何氏記之。其說亦不詳所本。孜何氏《公羊序》云:「胡母生條例多得其正,故遂隱括,使就繩墨焉。」則此說豈胡母生之例歟?近代惠氏以《石經》孜定何休為顏氏家言,故列之於顏氏派下。
122
孔僖。陳重。雷義。右為《公羊》顏氏派。
123
按:嚴氏、顏氏二家皆出於董仲舒,本一家也。然以《石經》孜之,知蔡邕所書嚴氏本也,何休所注顏氏本也。二本間有不同,《石經》已明言之。是以《石經》於顏氏本有無不同之處,往往注出,是真歧中之歧也。至於漢儒習《嚴氏》者多,習《顏氏》者鮮。至何氏《注》行,而嚴本亡矣。
124
桓寬次公,汝南人。治《公羊春秋》,舉為郎,至廬江太守丞,博通善屬文。宣帝始元中,散文學賢良,問以治亂,皆願罷郡國鹽鐵酒榷均輸,毋典天下爭利,然後教化可興。寬推衍其議,增廣條目,極其論難,著數萬言,亦欲以究治亂,成一家之法焉。
125
《鹽鐵論》:
126
《春秋傳》曰:「算不及蠻夷,則不行。」故王者外不鄣海澤,以便民用;內不禁刀幣,以通民施。
127
春秋》曰:「其政恢卓,可以為卿相;其政察察,可以為匹夫。」
128
《春秋》曰:「山有虎豹,葵藿為之不采。國有賢士,邊境為之不害。」
129
《春秋》曰:「王者無敵。」言其仁厚德美,天下賓服,莫敢受交也。《春秋》譏驪戎未至預禦之。
130
《春秋》曰:「子有罪,執其父;臣有罪,執其君。」聽失之大者也。
131
李育元春,扶風漆人也。少習《公羊春秋》。沈思專精,博覽書傳,知名太學,深為同郡班固所重。固奏記薦育於驃騎將軍東平王蒼,由是京師貴戚爭往交之。州郡請召,育到,輒辭病去。常避地教授,門徒數百。頗涉獵古學,嘗讀《左氏傳》,雖樂其文采,然謂不得聖人深意,以為前世陳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讖,不據理體,於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建初元年,衛尉馬廖舉育方正,為議郎。拜博士。四年,詔與諸儒論《五經》於白虎覲,育以《公羊》義難賈逵,往返皆有理證,最為通儒。再遷尚書令。馬氏廢,育坐為所舉免歸。歲餘復徵,再遷侍中,卒。
132
班超仲升,扶風平陵人也。彪之少子。為人有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持《公羊春秋》,多所窺覽。兄固被詔詔校書郎,超與母隨至雒陽。家貧,嘗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久之,除蘭臺令史。竇固擊匈奴,以超為假司馬,將兵別擊伊吾,戰於蒲類海,多斬首虜而還。固遣與從事郭恂俱使西域。到鄯善。鄯善王廣奉超禮敬甚備,後忽更疏懈。超謂其官屬曰:「寧覺廣禮意薄乎?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也。」乃召侍胡詐之曰:「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狀。超乃閉侍胡,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與共飲,酒酣,因激之曰:「如今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虎食矣。為之奈何?」官屬皆曰:「死生從司馬。」超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遂夜將吏士往奔虜營。會天大風,超今十人持鼓,藏虜舍後,曰:「見火然,皆當鳴鼓大呼。」餘人悉持兵弩夾門而伏。超乃順風縱火,前後鼓噪。虜眾驚亂,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餘級,餘眾百許人悉燒死。明日乃還告郭恂,恂大驚,既而色動。超曰:「從事雖不行,超何心獨擅之乎?」於是召鄯善王廣以虜使首示之,一國震怖,遂納子為質。還奏,固大喜,具上超功效,並求更選使使西域。帝壯超節,詔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今以超為軍司馬,令遂前功。」欲益其兵,超曰:「願將本所從三十餘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為累。」後超在西域,五十餘國悉皆納質內屬。永元七年,封超為定遠侯,邑千戶。超上書求還,會妹曹壽妻昭亦上書,帝乃徵超還。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十四年八月,至洛陽,拜為射聲校尉。其年九月卒,年七十一。初超披徵,以戊己校尉任尚為都護。與超交代。尚謂超曰:「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而小人猥承君後,任重慮淺,宜有以誨之。」超曰:「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易敗。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超去後,尚私謂所親曰:「我以班君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數年,而西域反亂,以罪被徵,如超所戒。
133
楊終子山,蜀郡成都人也。年十三,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詣京師受業,習《春秋》。顯宗時,徵詣蘭臺,拜校書郎。建初元年,大旱穀貴,終上疏曰:「臣聞『善善及子孫,惡惑止其身』,百王常典,不易之道也。臣竊案《春秋》水旱之變,皆應暴急,惠不下流。自永平以來,仍連大獄,有司窮考,轉相牽引。加以北征匈奴,又遠屯伊吾、樓蘭,民懷土思,怨結邊域。傳曰:『安土重居,謂之眾庶。』昔殷人近遷洛邑,且猶怨望,何況去中土之肥饒,寄不毛之荒極乎?書奏,肅宗下其章。太尉牟融、司徒鮑昱、校書郎班固等難倫,以施行既久,孝子無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異。終復上書曰:「秦築長城,功役繁興,胡亥不革,卒亡四海。故孝元棄珠匡之郡,光武絕西域之國,不以鱗介易我衣裳。魯文公毀泉臺,《春秋》譏之曰『先祖為之而己毀之,不如勿居而已』,以其無妨害於民也。襄公作三軍,昭公舍之,君子大其復古,以為不舍則有害於民也。今伊吾之役,樓蘭之屯,久而未還,非天意也。」帝從之,聽還徙者,悉罷邊屯。終又言:「宣帝博徵群儒,論定《五經》於石渠閣。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為後世則。」於是詔諸儒於白虎觀論考同異焉。會終坐事繫獄,博士趙博、校書郎班固、賈逵等,以終深曉《春秋》,學多異聞,表請之,終又上書自訟,即日貰出,乃得與於白虎觀焉。後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時太后兄衛尉馬廖謹篤自守,不訓諸子。終與廖交善,以書戒之曰:「終聞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何者?堯、舜為之隄防,桀、紂示之驕奢故也。《詩》曰:『皎皎素絲,在所染之。』上智下愚,謂之不移;中庸之流,要在教化。《春秋》殺太子母弟,直稱君甚惡之者,坐失教也。禮制,人君之子年八歲,為置少傅,教之書計,以開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經典,以道其志。漢興,諸侯王不力教誨,多觸禁忌,故有亡國之禍,而乏嘉善之稱。今君地位尊重,海內所望,豈可不臨深履薄,以為至戒。」廖不內,子豫後坐縣書誹謗,廖以就國。終著《春秋外傳》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萬言。永元十二年,徵拜郎中,卒。
134
馮緄字鴻卿,巴郡宕渠人也。少學《春秋》、《司馬兵法》。父煥,安帝時為幽州刺史,疾忌姦惡,數致其罪。時玄菟太守姚光亦失人和。建光元年,怨者乃詐作璽書譴責煥、光,賜以歐刀,又下遼東都尉龐奮使速行刑,奮即斬光收煥。煥欲自殺,緄疑詔文有異,止煥曰:「大人在州,志欲去惡,實無他故,必是凶人妄詐,規肆姦毒。願以事自上,甘罪無晚。」煥從其言,自訟,果詐者所為,徵奮抵罪。會煥病死獄中,帝湣之,賜煥、光錢各十萬,以子為郎中。緄由是知名。家富好施,賑赴窮急,為州里所歸愛。初舉孝廉,七遷為廣漢屬國都尉,徵拜御史中丞。順帝時,長沙蠻寇益陽,屯聚積久,至延熹五年,眾轉盛,而零陵蠻賊復反應之,合二萬餘人,攻燒城郭,殺傷長吏。又武陵蠻夷悉反,寇掠江陵間。荊州刺史劉度、南郡太守李肅並奔走,荊、南皆沒。於是拜緄為車騎將軍,將兵十餘萬討之。軍至長沙,賊聞,悉詣營道乞降。進擊武陵蠻,斬首四千餘級,受降十萬餘人,荊州平定。詔賜錢一億,固讓不受。振旅還京師,推功於從事中郎應奉,薦以為司隸校尉。而上書乞骸骨,朝廷不許。監軍使者張敞承宦官旨,奏緄將傅婢二人戎服自隨,又輒於江陵刻石紀功,請下吏案理。尚書令黃俊奏議,以為罪無正法,不合致糾。會長沙賊復起,攻桂陽、武陵,緄以軍還盜賊復發,策免。頃之,拜將作大匠,轉河南尹。上言「中官子弟不得為牧人職」,帝不納。復為廷尉。時山陽太守單遷以罪繫獄,緄考致其死。遷,故車騎將軍單超之弟,中官相黨,遂共誹章誣緄,坐與司隸校尉李膺、大司農劉佑俱輸左校。應奉上疏理緄等,得免。後復為廷尉,卒。
135
公沙穆。劉輔。許廣。虞俊字仲卿,無錫人。
136
第五元先。杜暉字慈明,梁丘人,重安侯相。鄭興。徐淑,海西人。
137
李咸,字元卓,西平人。荀爽。綦母君,東莞人,處土,治《公羊春秋》。
138
趙昱元達,琅邪人。就東莞綦母君受《公羊春秋》,至歷年潛思,不窺園圃。至廣陵太守。尹宙。閔因。
139
閭葵班字宣高,處士,治《嚴氏春秋》。閭葵讓字公謙,班子。
140
謝夷吾堯卿,會稽山陰人,為督郵太守,第五倫遣子從受《春秋》。祝睦字元德,山陽太守。
141
戴宏字元襄,濟北剛縣人。年十六,從父在縣丞舍。吳祐每行園,嘗聞諷誦之聲,引以為友。官至酒泉太守。《序解疑論》曰:
142
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政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與弟子胡母子都著於竹帛,與董仲舒皆見於圖讖。
143
糜信字南山,東海人。著《春秋說要》,理何氏《漢議》,官至樂平太守。
144
張裔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漢。汝南許文休入蜀,謂裔幹理敏捷,是中夏鍾元常之倫也。劉璋時,舉孝廉,領幄下司馬。為璋奉使詣先主,先主許以禮其君而安其人也。裔還,城門乃開。先主以裔為巴郡太守。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亮出駐漢中,裔以射聲校尉領留府長史,常稱曰:「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所以僉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詣亮諮事,送者數百,車乘盈路,裔與所親書曰:「人自敬丞相長史,男子張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少與楊恭友善,恭早死遺孤,未數歲,裔迎留與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長大,為之娶婦買田宅,使立門戶。撫恤故舊,行義甚至。加輔漢將軍,領長史如故。建興八年卒。
145
孟光孝裕,河南雒陽人。靈帝末為講部史。獻帝遷長安,遂逃入蜀,劉焉父子待以客禮。博物識古,無書不覽,尤銳意三史,長於漢家舊典,好《公羊春秋》而譏嗬《左氏》,每與來敏爭此二義,光常譊譊讙咋。先主定益州,拜為議郎,與許慈等並掌制度。後主踐阼,為符節令,累遷至大司農。延熙九年秋,大赦,光於眾中責大將軍費裨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弊窮極,必不得已,然後乃可權而行之耳。鷹隼始擊,而更原宥有罪,上犯天時,下違人理。老夫髦朽,不達治體,竊謂斯法難以經久,豈具瞻之高美,所望於明德哉!」褘但顧謝踧踖而已。光之指摘痛癢,多如是類,故執政重臣心不能悅,爵位不登。後進文士祕書郎卻正數從光諮訪,光問正太子所習讀并其性情好尚,正答曰:「奉親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風;接待群僚,舉動出於仁恕」。光曰:「如君所道,皆家戶所有耳。吾今所問,欲知其權略智調何如也。」正曰:「世子之道,在於承志竭歡,既不得妄有所施為。且智調藏於胸懷,權略應時而發,此之有無,焉可豫設也?」光解正慎宜,不為放談,乃曰:「今天下未定,智意為先。儲君讀書,寧當傚吾等竭力博識以待訪問,如博士探策講試以求爵位耶!當務其急者耳。」正深謂光言為然。後光坐事免官。年九十餘卒。
146
嚴幹字公卿,馮翊人。
147
唐固宇子正,丹陽人。修身積學,稱為名儒。著《國語》、《公羊》、《穀梁傳》注,講授常數十人。孫權時,為尚書僕射。固又有《春秋古今會盟地圖》一卷。
148
右為《春秋公羊》學。考西漢以來,《春秋》學以《公羊》為最盛。凡朝廷決大疑,人臣有獻替,必引《春秋》為斷,而所遵者,《公羊》家言也。然其時治《公羊》者,惟嚴、顏二家,其先同出於董生,二家實一派也。逮至東漢之末,何邵公以後起而奪前人之席,一時風尚喜新,翕然從之,亦如《易》、《書》、《詩》之從馬、鄭,而西漢古說從此亡矣。雖何氏說中,不無參用嚴、顏之一二,無如淄澠不別、蕭艾難分,而西漢《春秋》舊說亦如杞宋之無徵矣。嗚呼!
URN: ctp:ws6521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