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79 史部·職官類

《卷79 史部·職官類》[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

1
前代官制,史多著錄,然其書恆不傳。《南唐書徐鍇傳》稱:「後主得齊職制,其書罕覯,惟鍇知之。今亦無舉其名者。世所稱述《周官》外,惟《唐六典》最古耳。」蓋建官為百度之綱,其名品職掌,史志必撮舉大凡,足備參考。
2
故本書繁重,反為人所倦觀。且惟議政廟堂,乃稽舊典。其間如元豐變法,事不數逢。故著述之家,或通是學而無所用。習者少則傳者亦稀焉。今所採錄,大抵唐宋以來一曹一司之舊事與儆戒訓誥之詞。今厘為《官制》、《官箴》二子目,亦足以稽考掌故,激勸官方。明人所著率類州縣志書,則等之自鄶矣。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唐六典》三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1
唐玄宗明皇帝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其書以三師三公、三省、九寺、五監、十二衛列其職司官佐,敘其品秩,以擬《周禮》。《書錄解題》引韋述《集賢記》注曰:「十年起居舍人陸堅,被旨修是書。帝手寫白麻紙六條,曰理、教、禮、政、刑、事,令以類相從,撰錄以進。張說以其事委徐堅,思之經歲莫能定。
2
又委毋煚、徐欽、韋述,始以令式入六司,其沿革並入注中。後張九齡又委苑咸,二十六年奏草上。迄今在直院,亦不行用。」程大昌雍錄》則曰:「唐世制度,凡最皆在《六典》。或曰:書成未嘗頒用。今案《會要》,則牛僧孺奏升諫議為三品,用《六典》也。貞元二年定著朝班次序,每班以尚書省官為首,用《六典》也。又其年竇參論祠祭當以監察蒞之,亦援《六典》也。此類殆不勝述。草制之官,每入院,必首索《六典》,則時制盡在故也。」二說截然不同。考《呂溫集》有《代陳相公請刪定施行六典開元禮狀》一篇,稱:「宣示中外,星紀六周。未有明詔施行,遂使喪祭冠昏家,猶疑禮之等威名分,國靡成規。請於常參官內選學藝優敏者三五人,就集賢院各盡異同,量加刪定。然後特降德音,明下有司」云云。與韋述之言相合。唐人所說,當無訛誤。大昌所引諸事,疑當時討論典章,亦相引據。而公私科律,則未嘗事事遵用,如明代之《會典》云爾。范祖禹唐鑒》,論其既有太尉、司徒、司空,又有尚書省,是政出於二也。既有尚書省,又有九寺,是政出於三也。蓋自唐虞至周,有六官而無寺監。自秦迄陳,有寺監而無六官。獨此書兼之,故官多重複。今考是書,如林甫注中以諸州祥瑞預立條格,以待奏報之類,誠為可嗤。然一代典章,厘然具備,祖禹之所論,或以元豐官制全祖是書,有所激而云然歟?又《唐會要》載開元二十三年九齡等撰是書,而《唐書》載九齡以開元二十四年罷知政事,則書成時九齡猶在位。後至二十七年,林甫乃注成獨上之。宋陳騤《館閣錄》,載書局有「經修經進」、「經修不經進」、「經進不經修」三格。說與九齡皆所謂「經修不經進」者。卷首獨著林甫,蓋即此例。今亦姑仍舊本書之,不複追改焉。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翰林志》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李肇撰。案,所作《國史補》,結銜題「尚書左司郎中」。此書結銜則題「翰林學士左補闕」。王定保摭言又稱為「元和中中書舍人」。《新唐書藝文志》亦云「翰林學士,坐薦柏耆,自中書舍人左遷將作少監。」以唐官制考之,蓋自左司改補闕,入翰林,後為中書舍人,坐事左遷。《國史補》及此書各題其作書時官也。唐時翰林院在銀台門內,麟德殿西,重廊之後,為待詔之所。《新唐書百官志》謂「乘輿所在,必有文詞經學之士,下至卜醫伎術之流,皆直於別院,以備燕見者」是也。韋執誼《翰林院故事》亦謂「其地乃天下以藝能伎術見召者之所處」。蓋其始本以延引雜流,原非為文學侍從而設。至明皇置翰林待詔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誥,其職始重。後又改為學士,別置學士院,謂之東翰林院。於是舊翰林院雖尚有以伎能入直,如德宗時術士桑道茂之類,而翰林之名,實盡歸於學士院。歷代相沿,遂為儒臣定職。此書成於元和十四年,唐宋《藝文志》皆著於錄。其記載賅備,本末燦然,於一代詞臣職掌,最為詳晰。宋洪遵輯《翰苑群書》,已經收入。今以言翰林典故者莫古於是書,故仍錄專本,以存其朔焉。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麟台故事》五卷永樂大典

1
程俱撰。致道衢州開化人。舉進士,試南宮第一,廷試中甲科,歷官徽猷閣待制,封新安縣伯,事跡具《宋史文苑傳》。《玉海》載元祐中宋匪躬作《館閣錄》,紹興元年程俱上《麟台故事》,淳熙四年陳騤續為《館閣錄》。
2
蓋一代翰林故實,具是三書。今宋錄已亡,陳錄僅存,而亦稍訛闕。是書則自明以來惟《說郛》載有數條,別無傳本。今考《永樂大典》,徵引是書者特多。排比其文,猶可成帙。其書多記宋初之事,典章文物,燦然可觀。蓋紹興元年初複秘書省,首以俱為少監。故俱為是書,得諸官府舊章,最為詳備。如《東都事略邢昺傳》載,由侍讀學士工部侍郎,不著加中散大夫。《宋綬傳》載,召試中書,不著遷大理評事。《宋史韓琦傳》載,由通判淄州入直集賢院,不著為太常寺丞及太子中允。《王陶傳》載,為太子中允,不著編校昭文館書籍。《孫洙傳》亦不著洙嘗為於潛令及編校秘閣書籍。而皆見於是書。又如《玉海》引《謝泌傳》,泌上言:「請分四庫書籍,人掌一庫。」事在端拱初。而其一百六十八卷又載此事於天聖五年,前後自相剌謬。據此書所載,則在咸平之初。又《續通鑒長編》載,咸平二年七月甲寅,幸國子監,還幸崇文院,而此日之後又有癸丑。則是月之內不容先有甲寅,顯然抵牾。據是書乃是七月甲辰。如此之類,凡百餘條,皆足以考証異同,補綴疏略,於掌故深為有裨。原書《文獻通考》作五卷,今所裒錄,仍符此數,疑當時全部收之。《通考》又稱凡十二篇,而不詳其篇目。其見於《永樂大典》者,有《官聯》、《職掌》、《廩祿》三門,皆與陳騤書標題相合。疑騤書即因俱舊目修之。今即以騤之篇目分隸諸條,莫不一一條貫,無所齟齬。亦可謂神明煥然,頓還舊觀矣。騤錄載曝書會、餞會及大宴學士院三條,俱云出《麟台故事》。然引其事,不載其詞。殆姚廣孝等排纂之時,刊除重複,誤削前而存後。當時編輯無緒,即此可見一端。今亦無從補入。惟俱《北山集》中載有後序一篇,並附錄之,以存其舊焉。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翰苑群書》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洪遵編。景嚴,鄱陽人,之仲子也。與兄適同中紹興十二年博學鴻詞科,賜進士出身。歷官徽猷閣直學士,出知平江府。孝宗時召除翰林學士承旨,拜同知樞密院事江東安撫使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卒謚文安。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後有乾道九年洪遵題記曰:「翰苑秩清地禁,水公唐迄今為薦紳榮。洪遵世蒙國恩,父子兄弟接武而進,實為千載幸遇。曩嘗稡《遺事》一編,朅來建業,以家舊藏李肇、元稹、韋處厚、韋執誼、楊鉅、丁居晦洎我宋數公,凡有紀於此者,並刊之木。仍以《國朝年表》、《中興題名》附。」陳振孫書錄解題》曰:「自李肇而下十一家,及《年表》、《中興後題名》共為一書。」
2
此本上卷為李肇翰林志》、元稹承旨學士院記》、韋處厚翰林學士記》、韋執誼《翰林院故事》、楊鉅《翰林學士院舊規》、丁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李昉《禁林宴會集》,凡七家。下卷為蘇易簡續翰林志》、蘇耆次續翰林志》、《學士年表》、《翰苑題名》、《翰苑遺事》,凡五種。其《遺事》為遵所續,不在其數,實止四家。除《年表》、《題名》外,所收不過九家,與振孫所記不合。考《宋史·藝文志》載是書本三卷,此本止上下二卷。又《文獻通考》所載尚有唐張著《翰林盛事》一卷,宋李宗諤《翰苑雜記》一卷,若合此二家,正足十一家之數。豈原本有之,而今本佚其一卷耶?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南宋館閣錄》十卷、《續錄》十卷永樂大典

1
南宋館閣錄》十卷,陳騤撰。《續錄》十卷,無撰人名氏。騤字叔進,台州臨海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一。慶元初官至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2
忤韓侂胄,提舉洞霄宮。卒謚文簡。事跡具《宋史》本傳。陳氏《書錄解題》,謂淳熙中騤長蓬山,與同僚錄建炎以來事為此書,李燾為之序。《續錄》者,後人因舊文而增附之。今考是錄所載,自建炎元年淳熙四年;《續錄》所載,自淳熙五年咸淳五年。皆分《沿革》、《省舍》、《儲藏》、《修纂》、《撰述》、《故實》、《官秩》、《廩祿》、《職掌》九門。典故條格,纖悉畢備,亦一代文獻之藪也。世所傳本,訛闕殆不可讀。惟《永樂大典》所載,差為完具。
3
今互相考訂,補其脫漏者三十一條,正其舛錯者一十六條。而其紀載諸人爵里有與《宋史》互異者,並為臚注,以資參考。惟前錄中《沿革》一門,續錄中《廩祿》一門,《永樂大典》所載亦全卷皆佚,無從補葺。蓋是書殘闕已在明以前矣。
4
今亦姑仍其舊焉。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玉堂雜記》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1
周必大撰。必大子充,一字洪道,廬陵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中宏詞科,權中書舍人。孝宗朝歷右丞相,拜少傅,進益國公。寧宗朝以少傅致仕,卒謚文忠。事跡具《宋史》本傳。此書皆記翰林故事,後編入必大文集中。此乃其別行之本也。宋代掌制,最號重職,往往由此致位二府。必大受知孝宗,兩入翰苑,自權直院至學士承旨,皆遍為之。凡鑾坡制度沿革,及一時宣召奏對之事,隨筆紀錄,集為此編。所紀如奉表德壽署名、賜安南國王嗣子詔書之類,皆能援引古義,合於典禮。其他瑣聞遺事,亦多可資談柄。洪遵《翰院群書》所錄,皆唐代及汴都故帙。程俱麟台故事》,亦成於紹興間。其隆興以後翰林故實,惟稍見於《館閣續錄》及洪邁容齋隨筆》中。得必大此書,互相稽考,南渡後玉堂舊典亦庶幾乎厘然具矣。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宋宰輔編年錄》二十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徐自明撰。自明誠甫,號慥堂,永嘉人。嘗官太常博士,終零陵郡守。
2
初,北宋神宗命陳繹為《拜罷圖》一卷、《樞府拜罷錄》一卷。元豐間司馬光複作《百官公卿拜罷年表》十五卷。其後曾鞏、譚世績、蔡幼學、李燾各有撰述,而不能無所闕略。自明因摭拾舊事,補其遺漏,續作此書。以宋世官制,中書、樞密為二府,俱宰輔之職。故自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使知樞密院事同知簽書樞密院事,皆著其名位,而詳其除罷黜陟之由。編年系日,起建隆戊午。迄嘉定乙亥。大都本之《通鑒長編》、《系年要錄》、《乙未錄》、《東都事略》,而又旁採他書以附益之。本末賅具,最為詳核。又據宋朝《大詔令》、《玉堂制草》,備錄其鎖院制詞,更有裨於文獻。以《宋史宰輔年表》互相考校,如建隆元年趙普拜樞副,此錄在八月甲申,而《年表》在戊子。太平興國四年石熙載拜簽樞,此錄在正月庚寅,而《年表》在癸巳。太平興國八年宋琪拜參政,此錄在三月庚申,而《年表》在癸亥。雍熙三年辛仲甫參政,此錄在六月戊戌,而《年表》在甲辰。此類極多,亦足為讀史者考異之助。至宋世所降麻制,例載某人所行之詞,此錄間存姓名,亦可備掌故。其中如熙寧四年《陳升之起複入相制》,乃元絳之詞,載於《宋文鑒》中。以升之力辭不拜,其事未行,並其制詞不錄是也。
3
至如端拱元年《呂蒙正拜相制》,為李沆之詞。治平二年《文彥博除樞密使制》、熙寧二年《陳升之拜相制》,皆為王珪之詞。元符三年《曾布拜相制》,為曾肇之詞。亦並見於《宋文鑒》,而此反闕注。皆不免有所挂漏。然二百五十年間,賢奸進退,畢具是編。於以考國政而備官箴,亦可云諳習典故者矣。寶祐間,自明子居誼宰永福,嘗刻之縣學,後漸亡佚。明嘉靖間,大興呂邦耀始得抄本於焦竑家,而闕其兩卷。後周藩宗室勤䓺,以所藏殘本補足,複梓以傳。蓋亦僅存之本也。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秘書監志》十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1
王士點商企翁同撰。士點有《禁扁》,已著錄。企翁繼伯曹州人。
2
著作佐郎。其書成於順帝至正中,凡至元以來建置遷除、典章故事,無不具載,司天監亦附錄焉。蓋元制司天監隸秘書省,猶漢制以太史令兼職天官之義也。後列職官題名,與《南宋館閣錄》例同。其兼及直長令史,皆纖悉詳錄。則以金源以後,以掾吏為士人登進之階,往往由此起家,洊至卿相,其職重於前代耳。
3
其所紀錄,多可以資考核。朱彞尊嘗據以辨吳鄹即張應珍,以大德九年改名,歷仕秘書少監,非宋遺民,証《吉安府志》之誤。則於史學亦多所裨矣。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翰林記》二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1
不著撰人名氏。案《明史藝文志》載黃佐翰林記》二十卷,而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序有「與泰泉黃佐纂《翰林雜記》六冊」之語,則是書自當出於佐手。佐即撰《泰泉鄉禮》,著錄於經部禮類者也。所載皆明一代翰林掌故,始自洪武,迄於正德嘉靖間,每事各有標目,凡二百二十六條。本末賅具,首尾貫串,敘次頗為詳悉。如所記殿閣卿寺轉銜,與《明會典》諸書互有同異。又「會議繕寫」諸條,制度甚詳,均足以備考核。其十七、十八兩卷具列館閣題名,尤足以見一代人材升降之概。廖道南撰《殿閣詞林記》,自九卷以後,多採佐書以足成之。今以此本互相檢核,其文不盡相合。蓋道南又有所點竄,以歸一家之體例。此則佐之原本耳。其文與道南之書互有詳略,可以參考証明。以繼李肇、程俱、陳騤、王士點諸人所作,唐宋元明以來詞林故事,亦大略具備矣。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禮部志稿》一百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泰昌元年官修。首列纂修姓氏,自禮部尚書林堯俞至司務顧民碞等四十人。次列批委纂修,自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孫如游至儀制司員外郎張光房等六人。次列巡按直隸蘇松等處御史。據松江府知府揭薦生員俞汝楫纂修《禮部志書》公移,並禮部准聘赴書局批文。則此書實出汝楫之手。《明史藝文志》有俞汝楫《禮儀志》一百卷,當即此書。此題曰《禮部志稿》,蓋其草創初成,尚未定名之本也。卷首汝楫名後,並列上海生員俞廷教名,為薦舉公移所無。殆入局以後續招協修,故初揭不載歟?其書首為《聖訓》六卷,為洪武至隆慶詔諭;次《建官建署》一卷;次《總職掌》一卷;次《儀司職掌》十六卷;次《祠司職掌》十卷;次《客司職掌》十卷;次《膳司職掌》及《司務職掌》共二卷;次《歷官表》四卷;次《奏疏》五卷;次《列傳》八卷;次《儀司事例》二十一卷;次《祠司事例》九卷;次《客司事例》九卷;次《膳司事例》一卷;次《總事例》七卷,共為一百一十卷。前列《凡例》三則,其「溯初制」一則,稱研討典故,要在沿流溯源;其「理條貫」一則,稱典故之編,不急於薈萃,而急於貫通;其「慎稽考」一則,稱網羅舊聞,匪獨挂漏是懼,而考正謬誤,亦編摩第一義。其言皆深得纂輯要領,故其書敘述詳贍,首尾該貫,頗有可觀。如釋菜、薦舉諸詔,為《明實錄》所不載。祈雪、建宮諸諭,為《嘉靖祀典》所未錄。王妃冠服、百官常服及大宴樂章,較《明史禮樂志》為詳。貢舉起送之額、誥敕表章之式,較《明會典》為備。經筵傳班員額,拾《明集禮》之所遺。朝覲賞賚諸制,補《星槎勝覽》、《西域行程》之闕。雖案牘之文,稍傷冗雜;而取備掌故,體例與著書稍殊,固不能以是病之也。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太常續考》八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不著撰人名氏。考書中所錄,蓋明崇禎時太常寺官屬所輯也。凡祭祀、典禮皆詳悉具載,雖不免為案牘簿籍之文,而沿革損益之由,名物度數之細,條分縷晰,多《明史禮志》、《明會典》、《明集禮》及《嘉靖祀典》之所未載。蓋總括一代之掌故,則體貴簡要;專錄一官之職守,則義取博賅。言各有當,故詳略迥不同也。況《集禮》作於洪武,《會典》作於成化,《嘉靖祀典》惟載一時更張之事,自世宗以後百餘年之典制,記載闕如。此書職官題名終於崇禎十六年,則一代儀章始末,尤為完具。固數典者所不可廢矣。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士官底簿》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1
不著撰人名氏。朱彞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但云抄之海鹽鄭氏,亦不言作者為誰。其書備載明正德以前諸土司官爵世系、承襲削除。觀其命名與繕寫之式,疑當時案牘之文,而好事者錄存之也。所載雲南土司百五十一家,廣西土司百六十七家,四川土司二十家,貴州土司一十五家,湖廣土司五家,廣東土司一家,共三百五十九家。其官雖世及,而請襲之時,必以並無世襲之文上請;所奉進止,亦必以姑准任事,仍不世襲為詞。蓋其相沿體式如此。欲以示駕馭之權,不容其據譜而索故物也。然明自中葉後,撫綏失宜,威柄日弛。諸土司叛服不常,僅能羈縻勿絕而已。我國家聲靈赫濯,逆命者必誅。舊籍所載,大半皆已改土歸流。其存者亦無不革心順化,比於郡縣。此書中所列,皆前代一時苟且之制,本不足道。以《明史土司列傳》只記其征伐刑政之大端,而於支派本末未能具晰。
2
是編詞雖俚淺,而建置原委,一一可徵存之,亦足資考証焉。其地雖在中外之間,與郡縣牧守稍殊,而受敕印、襲爵祿、納租賦、供力役、隨征調,實與官吏不殊,故《明史》不與外國同傳。今亦附載於明代職官之末焉。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詞林典故》八卷》

1
乾隆九年重修翰林院落成,聖駕臨幸,賜宴賦詩。因命掌院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纂輯是書。乾隆十二年告成奏進,御製序文刊行。凡八門:一曰《臨幸盛典》,二曰《官制》,三曰《職掌》,四曰《恩遇》,五曰《藝文》,六曰《儀式》,七曰《廨署》,八曰《題名》。《臨幸盛典》,即述乾隆甲子燕飲賡歌諸禮,以為是書所緣起,故弁冕於前。《官制》、《職掌》皆由西漢以至國朝,以待詔之選、寫書之官,皆自漢肇其端也。《恩遇》斷自唐代,以專官自唐代始也。
2
於列聖及我皇上寵渥之典,別分《優眷》、《遷擢》、《侍宴》、《賚予》、《詞科》、《考試》、《議敘》、《贈恤》八子目,著聖代右文遠逾前古也。
3
《藝文》惟收唐以來御製及應制諸作,而詞館唱和不與焉,美不勝收也。《儀式》、《廨署》亦皆斷自唐代,與《恩遇門》同例。《題名》則惟載國朝,近有徵而遠難詳也。考翰林有志,自唐李肇始。洪遵輯而錄之,凡十一家。然皆雜記之類也。
4
其分條列目,匯為一編者,自程俱麟台故事》始,陳騤以下作者相仍。然皆僅記一代之事,朱彞尊作《瀛洲道古錄》,又於今制弗詳。故張廷玉等《進書表》稱:「槐廳蕓署,不少前聞;劉井柯亭,獨饒故事。但記載非無散見,而薈萃罕有全書。今仰稟聖裁,始成巨帙。元元本本,上下二千載,始末厘然。稽古崇儒之盛,洵前代之所未有矣。」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欽定國子監志》六十二卷》

1
乾隆四十三年奉敕撰。
2
先是國子祭酒陸宗楷等輯《太學志》進呈,而所述沿革故實,濫載及唐宋以前,殊失限斷。乃詔重為改定,斷自元明。蓋本朝國子監及文廟,皆因前代遺址,其締構實始於元初也。首為《聖諭》二卷,以記褒崇先聖,訓示儒林之大法。次《御製詩文》七卷,備錄列朝聖文,皇上宸翰。次《詣學》二卷,紀親祀臨雍之禮。次《廟制》二卷,前列圖說,後志建葺年月規制。
3
次《祀位》二卷,詳載殿廡及崇聖祠諸位號。次《禮》七卷,分記釋奠、釋菜、釋褐、獻功、告祭諸儀,及祭器圖說。次《樂》六卷,分記樂制、樂章,律呂、舞節二表,及禮樂諸器圖說。次《監制》一卷,詳述條規。次《官師》五卷,載設官、典守儀制、銓除、題名表。次《生徒》七卷,載員額考校甄用,及外藩之入學者。次《經費》四卷,恩賚歲支俸給備載焉。次《金石》五卷,冠以《欽頒彞器圖說》、御製諸碑,並元以來《進士題名碑》,而殿以《石鼓圖說》。次《經籍》二卷,具載賜書及版刻之目。次《藝文》二卷,則列諸臣章奏詩文及諸諭者。《識餘》二卷,曰《紀事》,曰《綴聞》,並捃摭雜記,以備考核。識大識小,罔弗詳賅,於以志國家重道崇儒、作人訓俗之盛。較諸監臣之初編,如葦龠土鼓改而為韶鈞之奏矣。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欽定歷代職官表》六十三卷》

1
乾隆四十五年奉敕撰。
2
粵自龍鳥水火,肇建官名。然夏、商以前,書闕有間,遺制不盡可考。其可考者惟《周禮》為最詳。迨秦、漢內設九卿,外置列郡,而官制一變。東京以後,事歸台閣。雖分置尚書六部,而政在中書,其權獨重。漢魏之制,至唐、宋而又一變。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盡歸其職於六部。永樂間複設內閣,而參以七卿。唐、宋之制,至是而又一變矣。其間名號品數,改革紛繁。大抵勢足以相維則乾綱不失,權有所偏屬則魁柄必移。故官制之得失,可以知朝政之盛衰也。我國家稽古建官,循名核實。因革損益,時措咸宜。我皇上朗照無私,權衡獨秉,舉直錯枉,宮府肅清,尤從來史冊所未有。複念歷朝官制,典籍具存,宜備溯源流,明其利弊。庶前規可鑒,法戒益昭。乃特命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內閣學士今升兵部右侍郎臣紀昀、光祿寺卿今升大理寺卿臣陸錫熊、翰林院編修今升山東布政使臣孫士毅、總校官詹事府少詹事今升內閣學士臣陸費墀等,考証排次,輯綴是編,分目悉准今制。凡長貳僚屬具列焉,明綱紀也;其兼官無正員,而所掌綦重,如軍機處之類,亦別有專表,崇職守也;八旗及新疆爵秩,前所未有者,並詳加臚考,著聖代之創建,遠邁邃古也。或古有而今無,或先置而後廢,並為採掇,別附於篇,備參訂也。每門各冠以表,表後詳敘建置。首列國朝,略如《唐六典》之例。次以歷代,則節引諸書,各附案語,以疏証其異同。
3
上下數千年分職率屬之制,元元本本,罔弗具焉。考將相及百官公卿之有表,始自馬、班二史。後如《唐書》之《宰相表》,《宋史》之《宰輔表》,《明史》之《內閣七卿表》,俱沿其例。然所紀僅拜罷年月,與官制無關。且斷代為書,不相通貫,尋檢頗難。至抄撮故實,如孫逢吉職官分紀》之類,又但供詞藻,於實政無裨。是書發凡起例,悉稟睿裁。包括古今,貫串始末。旁行斜上,援古証今。經緯分明,參稽詳密。不獨昭垂奕祀,為董正之鴻模。即百爾臣工,各明厥職,用以顧名而思義,亦益當知所儆勖矣。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右「職官類」官制之屬,十五部、三百六十五卷,皆文淵閣著錄。》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州縣提綱》四卷永樂大典

1
不著撰人名氏。楊士奇文淵閣書目》題陳古靈撰。古靈者,宋陳襄別號也。
2
述古,侯官人。慶歷二年進士,官至右司郎中樞密直學士。事跡具《宋史》本傳。史稱其蒞官所至,必講求民間利病。沒後友人劉彞視其篋,得手書數十幅,皆言民事。則此書似當出於。然所著《古靈集》,尚傳於世,無一字及此書。
3
又所著《易講義》、《郊廟奉祀禮文》、《校定夢書》等,見《宋史藝文志》、《福建通志》、《說郛》中,不言更有此書。晁、陳二家書目亦皆不著錄。書內有「紹興二十八年」語,又有「昔呂惠卿」、「昔劉公安世」語。考卒於元豐三年,距南渡尚遠,不應載及紹興。且劉、呂皆其後進,不應稱昔,其非撰明甚。今《永樂大典》所載本,蓋據元初所刻。前有吳澄序,止言前修所撰,不著其名氏,蓋澄亦疑而未定。知《文淵閣書目》所題當出訛傳,不足據矣。其書論州縣蒞民之方,極為詳備。雖古今事勢未必盡同,然於防奸厘弊之道,抉摘最明。
4
而首卷推本正己省身,凡數十事,尤為知要,亦可為司牧之指南。雖不出於手,要非究心吏事、洞悉民情者不能作也。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官箴》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1
呂本中撰。本中有《春秋集解》,已著錄。此乃其所著《居官格言》,凡三十三則。《宋史本中列傳》備列其著作之目,不載是書。然《藝文志雜家類》中乃著錄一卷。此本載左圭《百川學海》中,後有寶祐丁亥永嘉陳昉跋,蓋即昉所刊行。或當日偶然題記,如歐陽修試筆》之類,本非有意於著書。後人得其手稿,傳寫鐫刻,始加標目,故本傳不載歟?本中以工詩名家,然所作《童蒙訓》,於修己治人之道,具有條理,蓋亦頗留心經世者。故此書多閱歷有得之言,可以見諸實事。書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
2
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曰:「上嘗御書『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賜內外諸臣。
3
案此三字,呂本中官箴》中語也。」是數百年後,尚蒙聖天子採擇其說,訓示百官,則所言中理可知矣。至其論不欺之道,明白深切,亦足以資儆戒。雖篇帙無多,而詞簡義精,固有官者之龜鑒也。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百官箴》六卷內府藏本

1
許月卿撰。月卿太空,後更字宋士,婺源人。始以軍功補校尉。理宗時換文資就舉,以《易》魁江東,廷對賜進士及第,官至浙江西運乾。賈似道當國,召試館職,語不合,罷去。閉門著書,自號泉田子。宋亡不仕,遁跡十年乃卒,亦志節之士也。是書仿揚雄《官箴》,分曹列職,各申規戒。考《宋史百官志》,經筵乃言路兼官;二府掾乃樞密中書屬吏;參知政事以門下中書侍郎為之;登聞院隸諫議,進奏院隸給事中,俱轄於門下省;軍器監、文思院俱轄於工部。是書皆各自為箴。蓋以所掌之事區分,故既列本職,又及其兼官;既列總司,又及其所分掌。非複出也。又考《永樂大典》所載宋何異《中興百官題名》,雖殘闕不完,而所標官署職掌,與此書頗有異同。蓋自元豐變制以後,品目至為淆雜。南渡以後,分析並省,益以靡恆。此書據一時之制言之,故互有出入也。前有月卿進表,稱「《百官箴》並發凡言例共七帙」。而今止六卷。校以次第,實無遺漏。
2
殆原本凡例自為一卷,傳錄者合並之歟?虞人之箴,遠見《左傳》。繩闕匡違,其風自古。月卿效法其本,雖申明職守,僅托空言。而具列官邪,風戒有位,指陳善敗,觸目警心,亦未嘗無百一之裨焉。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晝簾緒論》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1
胡太初撰。太初,天台人。端平乙未,其外舅陶某出宰香溪,太初因論次縣令居官之道,凡十五篇以貽之。後十七年,為淳祐壬子,太初出守處州。越明年,複得是稿於其戚陶雲翔,遂鋟諸板,以授屬縣。其目首曰《盡己》,次曰《臨民》、曰《事上》、曰《寮寀》、曰《御吏》、曰《聽訟》、曰《治獄》、曰《催科》、曰《理財》、曰《差役》、曰《賑恤》、曰《行刑》、曰《期限》、曰《勢利》,而終之以《遠嫌》。條目詳盡,區畫分明。蓋亦《州縣提綱》之類也。書中臚列事宜,雖多涉宋代條格,與後來職制不盡相合。然其大旨,以潔己清心、愛民勤政為急務。言之似乎平近,而反覆推闡,實無不切中事情。《世說新語》載傅氏有《理縣譜》,其書不傳。牧民者能得是編之意而變通之,則此一卷書,亦足以補其闕矣。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三事忠告》四卷桂林府同知李文藻刊本

1
張養浩撰。養浩希孟,號雲莊,濟南人。官至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
2
天歷中,拜陝西行台中丞。卒謚文忠。事跡具《元史》本傳。養浩為縣令時,著《牧民忠告》二卷,凡十綱,七十二子目。為御史時,著《風憲忠告》一卷,凡十篇。入中書時,著《廟堂忠告》一卷,亦十篇。其言皆切實近理,而不涉於迂闊。蓋養浩留心實政,舉所閱歷者著之。非講學家務為高論,可坐言而不可起行者也。明張綸《林泉隨筆》曰:「張文忠公《三事忠告》,誠有位者之良規。觀其在守令則有守令之式,居台憲則有台憲之箴,為宰相則有宰相之謨。醇深明粹,真有德者之言也。考其為人,能竭忠徇國,正大光明,無一行不踐其言」云云,其推挹可謂至矣。三書非一時所著,本各自為編。明洪武二十二年,廣西按察司僉事揚州黃士宏合為一卷刻之,總提曰《為政忠告》,陳璉為序。案,此本序文中稱《為政忠告》,而其標題亦稱《三事忠告序》,蓋重刻所追改。宣德六年河南府知府李驥重刻,改名《三事忠告》。考《書》稱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詩》稱三事大夫皆在王左右之尊階。施於《廟堂忠告》,猶為近之。御史縣尹,不在是列。如曰以三職所治為三事,則自我作古,轉不及「為政」之名為該括一切矣。蓋明人書帕之本,好立新名,而不計其合於古義否也。相沿已數百年,不可複正。今姑以通行之名著錄,而附訂其乖舛如右。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御製人臣儆心錄》一卷》

1
順治十二年世祖章皇帝御撰。凡八篇:一曰《植黨》,二曰《好名》,三曰《營私》,四曰《徇利》,五曰《驕志》,六曰《作偽》,七曰《附勢》,八曰《曠官》。前有御製序。蓋因勛臣譚泰、石漢,大學士陳名夏等,先後以驕怙伏法,因推古今來奸臣惡跡,訓誡群臣,俾共知炯鑒也。夫一氣流行,化生萬品。
2
鸞梟並育,穀稗同滋。實理數之不得不然。故有君子必有小人,雖唐虞盛時,四凶亦廁名於朝列,無論秦、漢以下也。不幸而遇昏亂之世,則匪人得志,其禍遂中於國家,前明諸權幸是也。幸而遇綱紀修明之時,則翔陽所照,物無匿形,雖百計彌縫,終歸敗露,則陳名夏諸人是也。在我世祖章皇帝聖裁果斷,睿鑒英明,足以駕馭群材,照臨萬象。雷霆一震,鬼蜮潛蹤。雖有僉壬,諒不敢複蹈覆轍。而聖人慮周先事,杜漸防微,恐小人惟利是營,多昏其智。於陳名夏等不以為積愆已稔,自取誅夷;反以為操術未工,別圖掩蓋。因特頒宸翰,普示班聯。
3
曲推其未發之謀,明繪其欲施之策,俾共知所聚黨而私議者,已畢在洞照之中。
4
如九金鑄鼎,先圖魑魅之形。倘逢不若,皆可以指而目之,名而呼之。山鬼之伎倆,自窮而無所逞也。國家重熙累洽百有餘年,列聖相承,並乾綱獨斷。從無如前代奸臣得以盜竊魁柄者,豈非祖宗貽謀有以垂萬年之家法哉。

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右「職官類」官箴之屬,六部、十七卷,皆文淵閣著錄。》

URN: ctp:ws63589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