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三十四

《卷三十四》[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江西通志卷三十四
3
闗津橋渡附
4
楚粤經涂江南西道,商旅所由,出疆,是導兩闗,量設當水之隩,昔舟人子濤波險冒,今也安瀾,連檣弭櫂,商估恱來,百貨並到,實資財用,例抽稅鈔,利涉大川,水風渙號,路趨民便,津扼其要,亦飭有司舟梁,爰造你闗津志。
5
九江闗。
6
明初,有闗稅無船鈔,宣徳四年,九江始設鈔闗,徵收船料,景泰元年,始差主事監收。成化二年冬十一月,徵九江船鈔,七年二月,復設九江鈔闗。嘉靖四十二年,科臣張鳴瑞請移闗湖口,撫按議未便,遂於湖口添設一闗於縣西上鐘山麓,算出入彭蠡湖舟船,委府佐一貟,以其料附潯闗彚解。隆慶元年,御史張啟元奏罷之。萬歴二十六年,九江民馮萬善因解物入京,耗蠧無抵,隂誘中人以礦稅之利語上聞,遂遣御馬監太監李道出董其役,善等為之羽翼,初止料船,分潯闗額鈔,既而奏請征商,有督理湖口、蘄黄、安慶之號,捜括無遺,商民苦之,後兵備副使葛寅亮稍繩以法,久之,御史鄧澄有請撤回湖口稅,監疏,撫按亦交章請撤,遂於四十三年撤回李道,而以南九二府有司領其事,嵗餘遷置南康府,泰昌即位,盡罷之。崇禎十年,知縣陳文徳請于撫院解學龍謀復湖闗,疏入未報。
7
國朝順治四年,主事台如礪、雙羊董得功,並立潯闗,與撫院章于天議,以潯稅缺額,請分闗湖口,值金逆變,報罷嵗餘復立,旋奉部議罷。十二年,潯闗主事費達復以為請,議下江西撫按,時撫臣郎廷佐、按臣笪重光、兵備道薛柱,各陳本縣不可立闗狀,事得寢。康熙二十二年,因潯闗𣙜使,哈山疏請始改駐湖口,每年差部臣一貟專督闗稅筆帖式,一貟繕冩冊檔。三十二年,復增筆帖式,一、貟辦解銅務。三十四年,仍行停革,止差一貟。五十六年。
8
聖祖皇帝因各闗屢見缺額,減貟省費筆帖式永停差遣,惟監督一貟按年遞差,更換如故。雍正元年。
9
皇上念湖口闗形甚險,商民估舶不利,令督撫確查具題,應否移歸九江地方,有無禆益,葢湖口闗形勝兩山,巉巗夾峙,直插江中,商船候騐停泊,止有虹橋一港,逼近鐘山下,夏秋水漲,僅容小舟一二百,春冬水涸,勢必沿江灣泊吳楚上下之船,到闗報稅,不能直捷徑行,必由梅家洲嘴轉行十餘里,來得順風去者必逆,若遇暴漲,則湖水江流交滙於前,衝激洶湧,少有㣲風,即蹈不測,此從來議者以為不便。康熙五十七年,巡撫白潢疏請於闗右里許開濬武曲港,以利停泊,商民稱便,嗣後嵗有淤塞,疏濬弗繼,秋冬水涸,巨艦難于入港,至者仍蹈前險,至是部覆移歸九江,而别設分司於大姑塘,停差監督,令巡撫遴選賢能官二,貟駐劄收稅船,由湖廣抵江西納稅。九江由江西至湖廣納稅,大姑塘毋許重征,稅無缺額,商無留行,因地形之便,免江湖之險,豈非無窮之利哉?闗署舊在九江,自移闗湖口賃住民房,康熙二十四年,監督尹泰因南湖營叅將裁,咨部將原署,改作闗署。四十五年,監督朱汝錩復建樓五楹於㕔事後,而稅厰仍設鐘山之側,騐放船隻如故。五十六年,武曲港開監督開泰移駐武曲港之西北岸,設厰收税,雍正二年,移歸九江闗署,仍舊址加修葺新建分司署於大姑塘,設巡檢千總,用資巡緝,時副使劉均攝𣙜務,復於大姑塘旁濬女兒港,以容商舶,因廢址建舒障亭,設公廨,便差使往來駐宿,均自有記。
10
稅額前明宣徳年間額徵本色鈔二百九十三萬餘貫、錢六百八十九萬餘文,折色船料正餘銀一萬五千餘兩。
11
國朝原額一十四萬一千兩。康熙二十二年,奉上諭將銀三萬六千七百八十兩辦户部銅三十五萬三千八百四十六觔。二十四年,増添銅價銀一萬二千八百八十九兩,共一十五萬三千八百八十九兩,作為定額。四十五年,加增銅觔脚價銀一萬八千三百九十二兩三錢。五十五年,各闗額辦銅觔,交督撫委員辦買,將原𣲖銅觔脚價三分,解歸正項銀一萬一千三十五兩三錢八分三釐七毫五絲貳忽,節省銀七千三百五十六兩九錢二分二釐五毫,合共一萬八千三百九十二兩三錢六釐二毫五絲,另批解部交納,毎嵗額徵共一十七萬二千二百八十一兩三錢六釐二毫五絲湖口闗志。
12
徵例 往來船料。 鹽料 魚苖料 茶税計四欵●料
13
五尺正一錢三分加六分九七尺正一錢九分加八分 七尺正二錢三分。加 分 八尺正三錢三分,加一錢四分分九尺正三錢七分加一錢五分錢一丈。正五錢四 加二錢一分, 一丈一尺正五 六分加二錢三分,正一丈二尺正六錢一分加二錢五分。 一丈三尺 六錢六分加二錢七分 一丈四尺正七錢八分加二錢二分正一丈五尺正九錢四分加三錢四分 一丈六尺 九錢七分加三錢九分正一丈七尺正一兩四分加四錢三分正一丈八尺。 一兩一錢加四錢四分 一丈九尺 一兩一錢六分加四錢七分兩二丈正一兩二錢二分加五錢 二丈一尺正一 三錢八分加五錢五分 二丈二尺正一兩四錢五分加五錢八分四二丈三尺正一兩五錢一分加六錢一分。 二丈 尺正一兩五錢八分加六錢四分六二丈五尺正一兩七錢七分加七錢一分 二丈 尺正一兩八錢四分加七錢四分八二丈七尺正一兩九錢一分加七錢七分。 二丈 尺正一兩九錢八分加八錢。 二丈九尺正二兩一錢加八錢二分正三丈正二兩一錢三分加八錢五分, 三丈一尺 二兩二錢加八錢八分三三丈二尺正二兩二錢七分加九錢一分四三丈。 尺正二兩三錢四分,加九錢四分, 三丈。 尺正一兩四錢四分加九錢七分,正三丈五尺正二兩四錢八分加一兩, 三丈六尺。 二兩五錢五分加一兩三分。
14
木排稅排料,載工部潯闗舊無漲船不稅,近亦稅之湖闗,仍踵往例,毎年額税二萬一百八兩四錢,在前正數之內,又工部起造龍衣貢船,併進淮撫漕糧運艘,官商採買木排隨至批驗放行,毋或阻滯。
15
舊制,布政司撥遣司吏一名,收兊本水紳衿,自置船課名曰「季料」,葢平時驗單放行納料止四季也。九江府撥送府吏一名,收兊上下水客船稅課,今俱停止,料課皆監督收納,舊有闗政𣙜書,板一副藏,九江府因兵燬不存。雍正七年,詳定各省各船名色,分别徵科,刋刻則例全書,仍於闗前䜿立木榜,逐一開載,咸俾通曉船户過闗,納料者,無藉於包攬胥役,亦不得上下其手,稱民便焉。
16
贑闗。
17
贑有闗稅,昉於明正徳。六年,都御史陳金題,設首建議者,南贑飭兵副使王秩秩,既酌議抽鹽之法,又將廣閩商舶貨物,估定規則立厰盤掣,以助軍餉。先是,𢎞治中,都御史金澤請設稅塲於南安折梅亭,至是又増設於贑,商旅大困。正徳十一年,科臣黄重奏畧云:「廣貨自南雄經折梅亭,已兩稅矣,贑稅不無重複,請允停止」。十二年,南贑巡撫王守仁據嶺北,道楊璋條奏,請移折梅亭之稅,歸併贑闗,毎季委府佐管理𣙜務,季終交代。萬歴十年,南贑巡撫張奐奏改本府通判專司。二十七年,稅監潘相入䖍,欲坐管闗鑰,都御史李汝華力争之。四十二年,撤稅監,仍歸府倅管理。國朝初沿明舊,康熙二年,始遣部臣督闗。五年,部差停止嶺北道管理。六年,贑州知府管理,七八年,同知管理。九年,復差滿、漢部臣二貟。十三年,專差部臣一,貟佐以筆帖式。十六年,道府遞管。十七年,仍差部臣併筆帖式。五十六年,筆帖式停差,惟監督一貟遞年更換。雍正元年,停差部臣,令巡撫遴選地方賢能官管理收稅。
18
闗厰初設於湧金門下,龜角尾乃章貢合流處也,嗣因洪水衝壞,遂於東西兩橋並設盤掣東在建春門,貢水遶焉,西在西津門外,章水遶焉,皆設浮橋,使民利涉而抽分,設厰於此船,在東橋者一百隻,在西橋者六十隻,用纜横鎖,官司其鑰,以時啟閉。先奉督印發稅票,下府鹽稅都票于户房挂號,雜稅都票,於工房挂號,凡商賈到橋照稅,則開單投厰送府,挂號印記,同都票發厰,查收稅過官鹽,商人願投别縣發賣者,另給轉江都票,毎日收銀若干,投櫃數登,循環簿月,終彚送至府庫,凡有應解,應給府詳道覆核,轉詳軍院批允,然後支發,厰官毎季將循環簿送道,轉送軍院倒換,嵗終造入,嵗用軍餉冊本內奏繳。又凡下水船隻分守道,印發船票,下府收稅,為修理紅船等用,過闗者,各赴委官處照票納銀給票一紙,名曰季票」,如係下流新船,名曰小票,毎三板船納銀一錢二分,小七板船納銀二錢四分。大七板船納銀三錢,小號贑船納銀六錢,大號贑船納銀一兩,俱於委官處交納,給票過闗,隨於船頭烙印斧記,收票繳道。
19
國朝闗厰仍在東西兩橋,凡客船泊河干,先將貨物,開明赴闗部衙門投報,稅五兩以下者,買小單一張,稅至五兩以上者,買大單一張,照單估算,應抽稅若干,兊訖,次日候監督親臨盤掣放行,如貨物零星,只臨闗報稅,不必買單,毎日積單稅若干,按季造冊,報部銷算。
20
明稅額,毎年鹽稅、雜稅約共銀三萬,內鹽稅以八分解部,二分留餉、雜稅以五分解部,五分留餉解部,總以二萬計留餉,總以萬餘計,此其常也。舊例五年一解部,如部有急咨,或三四年一解,總視收數為盈縮,自都御史謝杰立月比法隠漏漸少,除解部與餉用外,尚有餘積,可備地方緩急萬歴。二十七年,潘監至,增收上水稅銀五千兩,下水稅銀一萬兩,連原額共四萬五千兩,內以三萬八千五百兩解稅監轉解,餘留備餉,毎年先儘監額,由是軍餉不繼萬歴,四十二年,減免増嵗七千兩,而報解猶三萬,有竒㝷撤稅,監増稅悉蠲,商困乃甦,公私始克有濟贑餉自一萬四五千至一萬六七千不等
21
國朝原額三萬五千兩,入門稅三百八十二兩五錢三分零。康熙十九年,鹽課改入淮項減銀一千兩,二十年復増銀三千兩。二十五年,加增銅價毎觔三分五釐,計増額稅銀三千七百四十二兩,原額併門稅及兩次加增,共銀四萬二千一百二十四兩五錢三分,除減銀一千兩,歸入淮課實,計額銀四萬一千一百二十四兩五錢三分,內於康熙二十二年奉。
22
上諭將額銀五千兩,辦銅七萬六千九百二十三觔八兩,解寳泉局。二十四年復奉。
23
上諭將額銀一千九百五十兩辦銅三萬觔,解寳源局俱毎觔價銀六分五釐,又奉部文,本闗應出户工二部銅觔脚價銀五千三百四十六兩五錢二分五釐,係監督贏餘銀兩,不在正額之內。
24
下水稅則 犀角、阿魏,黒角毎百觔一兩七錢九分零,沈速香、燕窩牛黄毎百觔一兩一錢七分零。 翠毛馬尾,蘇合油人參毎百觔九錢三分零。 成器,象牙片腦毎百觔八錢二分零。 海粉檀香毎百觔五錢八分零。 胡椒,硇砂,銀硃血竭,毎百觔及蘿菔、生薑、木杓、石灰、泥罐、黄樹皮麻麩,毎船俱三錢五分零,葛布麻布,毎百件,枸把子毎百觔俱二錢九分,零肉白豆蔻、丁香、沒藥、川烏附子、成器、烏木木香,不成器,象牙、玳瑁、山牛,馬皮、水銀毎百觔二錢三分,零蓽澄茄毎百觔水牛皮毎十張,鹿皮麂皮毎百張,斜布棉布、夏苧布毎百件俱一錢七分零。 砂仁毎百觔一錢六分零。 紅花,紫草廣漆,蘇木兒茶成器、花梨、木氷糖、白附子、乳香、胆、礬、排草毎百觔一錢四分零。 黄牛皮毎十張氷糖,毎百觔一錢一分零。氷糖稅,則東闗一錢一分,零西闗一錢一分零 廢錢黄銅銅葉、銅絲、樟腦、麝香、銅錫器、天然、銅、鐵、線不成器。烏木毎百觔九分,零自八分至一分,自一分至一釐。木器、食物、藥材、算盤、漆扇之類不細載。 氷片紅黒纓,紅絨。絲緯毎百觔九錢二分。 紫檀、紫榆器、蠟丸、銅扣、煙管,毎百觔二錢。 紫檀,紫榆木鐵梨器,毎百觔皮套毎百个俱一錢四分。 畫皮弓弦角帶子,翎毛魚肚,菜毎百觔金箔,毎十匣翠花毎百對,安息香、五色紙,通草花簡帖,毎包箱西洋皮,毎十件蘇缺,毎十个砂鑊,毎百个俱一錢。 自九分至二分,小鐵刀、鹿觔氊衣、坐褥、碾槽、鐵盆、帽盒、火籠、倭羅、鎖袱、氆氌、虎豹皮料、絲琉璃、酒槽、凉帽、羊皮之類,不細載。 鐵□大小不等,自四錢至一錢止,俱毎百合,毎百連。
25
木排稅。 清流木三層為一則,横量一丈,正稅銀七兩,臨闗二兩。 草流木五層為一,則横量一丈,正稅銀六兩,臨闗二兩。 杉木七層為一則横量一丈,正稅銀三兩五錢,臨闗一兩。 杉桐枋毎塊,正稅銀五分,臨闗一分。 株木毎百根,正稅銀四兩,臨闗一兩五錢。 □木毎百根,正稅三兩,臨闗一兩。 松枋毎百塊,正稅三兩,臨闗八錢。 欏枋毎百塊,正稅一兩五錢,臨闗五錢。 松□株板毎百塊,正稅二兩八錢,臨闗九錢。 皮槁雜木十層為一則横量一丈,正稅三兩五錢,臨闗一兩。 清流木毎根正稅一錢六分,臨闗四分。 松桐雜木、火柴,毎百根苗竹,毎百根筀竹,毎百根俱正稅二錢,臨闗六分。 外計臨闗,則或毎百觔一錢六分,或毎百觔,自八分以至一分,不細載上水稅則。 湖絲紬絹綾緞、紗羅人參、馬尾、絹包、麝香,顔色絲線毎百觔九錢一分零。 褐子,毎百件,馬尾㡌,毎百頂硃砂,毎百觔俱六錢五分零。 銀硃毎百觔氊條,毎百條,徽金扇毎十簍俱五錢二分零。 黄絲石,黄豆,油牛皮,毎百觔線韈,羊皮韈,毎百雙俱四錢五分零。 水銀、硇砂、白蠟、雄黄,毎百觔豆豉黄黒豆、麥子、蒜頭、毛緞、石灰、魚魦牛骨,毎船三錢九分,零葛布毎百件三錢二分零。 羢鞋,毎百雙三錢一分零。 書紙,順昌紙單,雙
ctextchar:6632
,毎百簍油牌紙,毎百刀絲綿金線,毎百觔首帕,毎百連菉豆酒醬、油酒蠏、金酒,毎百罈褐子襪,毎百雙棓子,毎百簍火紙毎百担,粗油紙扇,毎十簍俱二錢六分零。 舊水絮毎一船一錢九分零。 紅花,紫草黄蠟,毎百觔,上梭布,毎百件氊襪毎百雙俱一錢五分零。 蒲鞋,面毎一簍吉安檯椅毎百張三,白酒毎百包麻姑酒,毎百埕被面,毎百床履鞋,毎百雙海粉,毎百觔煤炭、毎百石、泰酒,毎百埕絲鞋、蒲鞋,各滿簍俱一錢三分零。 樟腦棉帶毎百觔建酒,毎百埕廢錢,毎百觔紅綿繩毎百觔一錢零。 羊皮襖,毎百件線單毎百條,銅錫器,銅綠毎百觔細磁器,毎百石俱九分零。 青銅鎖,毎百把,暑韈,毎百雙紅粗茶,毎十簍俱七分零。 白銅川,芎金腿雜皮不成器,銅錫,粗細藥材各色細果,毎百觔氊膝毎百雙,氊背身毎十件毛毯毎百條,皮箱毎十隻,大磁罈毎十个,俱六分零。 淨花川蜜,毎百觔生布土布毎百件,俱五分零。 自五分至一分,自一分至三釐、綿、縷、磁器、蘇蓆、尤墩、梭布、脚帶、白礬、青豆之類不細載。《贑州闗稅志》
26
雍正七年,詳定各種貨物稅銀,分别徵收刋刻,則例全書,仍于闗前豎立木榜,逐一開載,俾往來商民一覽而知。
27
章貢兩河,分注河深,廣艱于濟,故亂流而舟,舳上艫下,衡列如此,民乃攸濟。既而督府開鎮戎餉,實需官鹺,計𣙜禁令譏察,若古為闗,故曰兩闗以禦貨,越征商旅也。劉節船橋記。
28
睢州湯斌曰:「司𣙜政者,禁胥役,需索信,放闗期㑹,則便商杜豪强,夾帶絶權貴,請託則益課,要在律已嚴,綜核慎云。
29
長洲汪琬曰:「自𣙜闗吏,勾稽利弊日巧,且宻以致商賈子錢易耗,舟車不前,貿易漸稀,則土産患其不售而逺方難得之貨,黠者且居以為竒,故其價翔踊,市井騷然,算緡亦絀,非所以裕國便民也,法立而吏不得上下其手則善矣!
30
南昌府:
31
市汊巡檢司南昌縣城南六十里,三江巡檢司南昌縣東南樵舎巡檢司新建縣,今裁、趙家圍巡檢司新建縣,今裁、昌邑巡檢司新建縣昌邑山吳城巡檢司新建縣,今裁烏山巡檢司新建縣烏石鄉江滸巡檢司豐城縣,今裁。沛源巡檢司豐城縣二十二都。潤陂巡檢司進賢縣治東。園巡檢司進賢縣,今裁鄔子巡檢司進賢縣治北。龍山巡檢司進賢縣,今裁。羅坊巡檢司奉新縣治西髙坪巡檢司武寧縣二十八都杉市巡檢司寧州治西八叠嶺巡檢司寧州南排埠塘巡檢司寧州崇鄉龍頭坳汛,靖安縣西隘因茅竹山界接寧州,樹木叢雜,山勢髙險。康熙甲子年,奉新白雲峯告警,設邏卒二十名於此。雙坑堡汛靖安縣北隘,因白崖、洪屏諸山內多伏莽。又有朱家山及雙阬、狗子腦、爛草湖等處,山徑險峻,居民鮮少,因設哨兵五十名于此,今裁。路口汛武寧縣北隘,瑞昌、興國界黄竹汛、武寧縣西隘,寧州界。 髻汛武寧縣,東建昌徳安界、莘野汛武寧縣北通山界、楓林汛武寧縣,南奉新靖安界、銀爐汛武寧縣南奉新、大湖塘、石門等處界四汛,原設有哨,今並廢大幽山汛寧州西南山廣二十餘里,中有金雞橋,前後深淵幽澗,盜多潜伏。今設哨兵巡警,𨽻銅鼓營銅鼓營、寧州西南隘近大溈山,東通新昌,西通瀏陽,南通興國,盜常出沒,設守備防戍。雍正二年移駐瑞州,同知南瑞鎮標後營遊擊及千把兵丁資防守。洪恩橋府城內東湖北,唐觀察使李巽建。宋少府監杜植修,又名杜公橋躍龍橋新建縣學前横跨東湖,舊名髙橋,以近徐髙士宅,故名萬歴間,増築䕶以石欄,改今名。知府。范淶記: ,國朝康熙間,按察使楊朝麟捐修有記。南浦橋府城外南塘灣之西南,洪武初,都督朱文正剏立㝷燬,永樂中御史石篪重建,包彦孝有記。水關橋府城廣潤、惠民二門之間,有內外閘,乃塘堘之水口,順治間重建、百花橋東湖百花洲閲武亭南、望仙橋進賢門外跨舊濠、廣濟橋永寧寺前、算子橋孺子亭東、純陽橋、南昌、灌城郷一都、塔子橋南闗東、定山橋灌城郷二都即陳家橋、朱姑橋。 觀音橋俱灌城鄉二都、馬家橋城南十里、林家橋城南十五里、黄城橋灌城鄉六都灌嬰舊城之東、桃花橋灌城,鄉九都、廣楊橋城東南黄孝子建、西洛橋東鄉五十八都。艾溪橋、鍾陵鄉十一都,跨艾溪,今以舟渡。太平橋北鄉五十都。斗門橋、北鄉五十二都。萬石橋、北鄉四十八都,因萬石圩而名。官路橋、長定鄉四十四都。游溪橋三十七都,萬歴元年,邑人萬泰建。大礲通濟橋,四十一都,宋邑人李誼創立。湖南橋。 至公橋俱南鄉五十一都怨橋邑南新村。明初架木為之,往來者苦其危險。後邑人羅太守之,子經此,失足墮水死。羅因甃以巨石,名曰怨橋。 已上俱南昌縣。 仁和永和門內通濠橋徳勝門外拏湖橋、新建盡忠鄉七都程公橋西山崇勝院,前宋守程師孟有徳政,嘗至院盤桓建橋溪上因名、洪崖橋西山翠巖寺側,洪井之上,雷次宗有記花橋翠巖寺左、龍岡橋忠孝鄉二十都傍有岡若龍,故名遊仙橋遊仙鄉十五都,世傳許旌陽遊此,故名。鄧家橋遊仙鄉十六都、濟民橋北鄉、龍瑞橋洪崖,郷通奉新髙安路、令君橋忠孝鄉,舊名羅家橋、義橋黄溪、湖中橋距賜金橋五里邑人李遷、李遜兄弟同建。賜金橋在洪崖鄉。嘉靖間,司寇李遷告養歸,上賜之金,即以建橋,故名。使君橋忠孝鄉二十一都,喻均記吳溪橋忠孝鄉二十一都路,當南瑞要衝、潘源橋遊仙鄉十六都,天寳洞源出其下。、蛟溪橋伍諫鄉四十一都文筆橋北鄉二十二都、金塘橋鳳儀鄉四十五,南東橋伍諫鄉四十都橋久圯,康熙間重修、蛟橋三十二都,一名通濟橋。羅玘記:雍正八年,巡撫謝旻重修、甘竹石橋遊仙鄉,康熙十八年重修知縣楊周憲記。華嚴橋伍諫鄉新興驛上十里為南北孔道,其水發梅嶺、吳源大港,下接大河,當春漲橋輒衝塌。康熙十七年,知縣楊周憲修有記。雍正八年,巡撫謝旻重修。石鎮橋城西北十里舊名石頭渡,春夏水漲,直至冷井。張文端公首倡造橋,名曰石鎮,後築隄七里,接章江寺,巡撫衛承芳捐貲助築,迷為南北孔道。雍正八年,巡撫謝旻重修布政使李蘭記、和里橋邑陶氏建。 已上俱新建縣。 虹橋在豐城縣治東一里許荷塘橋縣南十里折桂鄉南湖橋仙音巷。通西南各渠水文岡橋距邑八十里許,跨槎水雙乗橋距邑六十里,跨富水、象牙橋在象鼻湖傍,通東南各渠水、斗門橋南門外跨平港湖、小橋距邑三里跨小溪。蓮花橋去邑五里,跨蓮花湖洑溪橋距邑六十里,跨豐水旗塘橋邑北十里跨旗川、中溪橋距邑十五里跨豐水石灘橋距邑二十五里,跨富水。柿頭陂石橋長四丈。邑人袁徳明建、㸃山溪石橋、長六丈。永安橋、距邑九十里。 已上俱豐城縣。 青龍橋進賢縣東北因舊有青龍隄,故名新橋縣東稍南邑,紳傅炯請於巡撫捐築城,頼以完邑,人徳之鍾陵橋縣東,元大徳間,邑令趙銓造鎮東橋。 小石橋俱縣治東、周溪橋邑東三里正徳盜起,建東闗於此處、玉帶橋縣學泮宫、皇華橋邑東十五都先名小橋,包希魯有記、洪源橋邑東十五里日月湖上下,萬歴間建,併築隄,延袤二里許。邑人樊良樞有記、潤陂橋十七都抵餘干界,熊人霖記、壽山橋壽山港舊以木架萬歴間,知縣黄汝亨甃石、雲橋縣西二里,相傳梅福經行雲起,故名、羅溪橋邑西二十里跨羅溪水,以鄱湖為滙。正統間,邑令張冲建、陳維春記、徐橋邑東十三四都萬歴間知縣周光祖重修樊兆程記、託固橋歸仁郷一都正統間邑令張冲造,後周光祖重修石橋,築隄八十七丈,邑民徳之 已上俱進賢縣。 通化橋奉新縣治西。宋元祐中,縣令樊擇捐造創屋於上,列肆成市馮川橋縣南門外,初名義濟橋,教諭李恕為記,後圯重修易,名紹義。萬歴間復圯。知縣馮烶再葺,改今名南津橋縣治,西宋淳化中,邑人胡仲堯造。楊億作「記」,今廢和豐橋縣東北舊名朝京橋,宋邑人袁安創後邑令王正邦重建,易今名、登仙橋縣河南市登仙坊馮田橋縣東二里馮田岐山下正徳間,縣令梁幹剏造,嘉靖間,縣令胡億増砌界竹橋縣北十里,順治十八年重建。程良佐記鳳皇橋縣東北十五黒、龍珠橋縣西三里、藍溪橋縣西十里,宋紹興間邑人王度隠於溪上,號藍溪,真隠架石為梁、天津橋宣化鄉邑令璩鎮海建,藏溪橋縣西十里正徳間,建隆慶間,重修縣令陳雋記 已上俱奉新縣。 登瀛橋靖安縣西三十五里新興都、長安橋即安定橋縣十五里夏陂都登髙橋縣東南半里許宗,紹定間建青雲橋縣東南百五十步北津橋縣北門外邑人舒邁建後橋圮,建官渡船。順治十六年,邁之裔孫應中募修石墩八座,橋屋二十八間,費繁不繼,鬻妾竣工。南建石坊額曰觀音橋,北建觀音閣錦橋一名繡谷橋,距縣北三百步南港橋縣南半里許,宋進士舒邦佐妻閔氏建清湖橋縣西一里許,宋邑人舒逸建黄石橋縣西六十里沙港橋縣西十里盆田都。 已上俱靖安縣。 冠葢橋武寧縣南三十步,跨腰帶水看鶴橋縣治東世傳:丁令威留跡於此貞節橋縣治西跨腰帶水,張節婦尚氏造望逺橋一名西闗橋,縣治西北。楊栁橋縣東跨艾家壠水雙溪橋縣西一百里,跨白石源水。苦竹橋縣東北九十里跨苦竹泉水。上書橋縣南二十里,跨下源水楊安橋縣北九十里跨黄土嶺水。永濟橋即黄婆橋,縣西南四十里跨白石山水。張元禎記。已上俱武寧縣。 跨鼇橋寧州治西一里,跨鼇坑之水,下有數石突起若鼇頭,故名望蓮橋州治東一里泰市,跨秀水登橋可望蓮池,即放生池也。伏龍橋州治東二里,相傳許旌陽逐蛟至此,故名。留仙橋州西跨黄橋山,水相傳,葛仙翁嘗憇此。棲霞橋。州治南七十里跨毛竹山源,水路通奉新宋時有僧募造,因橋乏砥石,晝夜焚香告天,忽一夕風雨掣一巨石,遂為橋柱焉。玉峽橋州治南一百七十里,跨山源水、杭口橋州治西三十五里,跨上坑水黄沙大橋州治西一百二十里。 已上俱寧州。
32
順流渡府城南即南浦渡。髙湖渡鍾陵鄉十四都黄家渡鍾陵鄉七十四都,即明宸濠就擒處。武陽渡縣東三十五里長定鄉通進賢撫州大路。羅舎渡忠孝鄉三十一都。梁家渡東郷五十八都,宋名接陂津渡,嘗置驛,今廢。路通進賢、撫州。西洛渡東鄉五十八都。港口渡東鄉五十九都。浹溪渡、西鄉二十二都。安仁渡西鄉六十三都。象牙渡西郷六十四都,即新建渡口。蠶溪渡西鄉六十五都禪師嶺,下路通市汊。謝埠渡長定鄉四十三都通撫州大路。 已上俱南昌縣。 章江渡新建縣西又名沙井,渡江濶十餘里,毎隂風怒,號浪如山,立舟子,貪錢多載,往往遭溺,後有司禁示大船不過二十人,中船不過十五人,勒石滕王閣下,與南浦渡同禁,令如約知縣楊周憲記生米渡縣南三十里蘆洲渡縣北七十里度支渡,縣西五里,晉陶侃嘗宿此夜間唱籌,聲問土人,云吳時此地為度支廨舎」。真君渡縣西南松湖鎮,世傳:許旌陽常從此登岸。義渡舊名拏湖渡,元初邑人熊明叔捐田二百石,造拏湖等處義渡一十七所,嵗乆田沒豪右,𢎞治間,知府祝翰查出田租小半,仍給贍渡。張元楨記建昌渡縣西北四十里、裴步渡縣北八十里、施婆潭渡桃花鄉邑人熊明叔剏唐濟川渡盡忠鄉艤津,地名。艤口與髙安相連 已上俱新建縣。 株湖渡豐城縣東十五里昌溪渡縣東二十里。銅湖渡去縣三十里。小港渡去縣十五里。大港口去縣三十里。楓林渡去縣十里。山下渡去縣十里龍頭山下。白沙渡去縣三十里,介劒江。松湖渡去縣四十里。松溪水達此。袁家渡去縣六十里。通撫州。 已上俱豐城縣。 師過渡進賢縣,北俗傳伍子胥奔吳,經此。後帥吳師伐楚,師過名津。或曰灌嬰帥師過此,包希魯記英山渡八都,一名徐家渡石人灘渡十五都崇信鄉、熊家渡二十七都舊在上游三里,青山之麓,頗紆逺熊公捐造,遷此直達縣治,行人便之。藍津渡三十八都、望流渡三十都、梅潭渡二十二都、三陽渡二十六都。神埠渡二十六都崇禮郷。 已上俱進賢縣。 候龍渡奉新縣西十里,相傳許旌陽候蛟於此盤山渡縣西二十里,漢劉盤駐兵之地。南津渡即橋南渡縣治南三百步富陽津渡即上堨頭渡,縣西一里許三溪渡去縣十里。羅坊長灘渡進城縣樟樹渡靖安縣東里許雞冠渡縣西十五里。中港渡縣西二十五里。招賢渡縣西北八十里。棠港渡熊仙都古港渡富仁鄉。北津渡縣治北。 已上俱奉新縣南渡,武寧縣治南隔江義民張溥舊設浮橋,萬歴間,知縣周道昌改為渡船六隻,敎諭許元基郡人趙曰冤,各有記。東渡即孟家渡縣東一里。西渡縣西七里石口渡縣西四十里陂田渡縣東南三十里巾口渡縣東三十里東湖渡縣西二十里。龍潭渡縣西一里已上俱武寧縣。 來蘇渡寧州武鄉,宋蘇軾訪黄魯直過此吳都渡㤗鄉,晉吳猛過此嚴姑渡州西一百二十里相傳有婦人姓嚴者,出貲造船濟人,故名彭姑渡泰鄉,昔有彭姓婦人,造舟濟渡於此。葡萄津渡武鄉。 已上俱寧州。
33
瑞州府:
34
隂崗嶺巡檢司髙安縣治南六十里裁洪城巡檢司髙安縣治西七十里乆廢離樓橋巡檢司上髙縣西七十里久廢。大姑嶺巡檢司新昌天寳粤美市地方、麻塘巡檢司上髙縣西四十里久廢。黄岡巡檢司新昌縣三十八都、三寳寨,髙安縣西北八十里有華林山,山勢危峻,半屬奉新。正徳七年,官兵屯於三寳嶺以討華林賊。古諺曰:「若要華林敗,三寳去,立寨,故立寨」。
35
錦江橋府治前。董楷記仁濟橋府城縣學東。何喬新記迎仙橋府治二門外陶履中記鳳皇橋有二:一在縣學前,一在翔鳳坊、鸚鵡橋府城、桂林坊、紫雲橋府城、朝天坊進龍橋縣學右瞰大江、龍化橋府城東嶽廟右、南石橋府城慶善坊、三讓橋府城禮義坊株橋府城朝陽門外多稼橋府城東五里。連珠橋府東七里櫟山橋府城東八里來蘇橋俗呼小珠橋,府城沙路舗、劉郎陂橋府城東十里三都深港橋府城東十二里蒐溪橋府城南四十里獨成橋府城南四十三里青石橋府城南五里。分口橋府城南十二里株樹下橋府城西南十里□口橋府城西南三十八里藍橋府城西南四十里石頭街橋府城西南五十七里子港橋城西南五十五里華陽橋府城西南六十二里曲水橋府城北含陽橋府城南十三里横港橋府城南二十里萬碩鄉橋府城東三里黄舎橋府城南八十里五里橋府城南二十里。連錦橋府城北三里薛家橋府北五里大湖橋府城北十五里。卯橋府城東四十五里。五百。港橋府城西五里。□雪橋府西北黄陂橋府城西十五里。太平橋府城太平門外,宋張思誠修。 已上俱髙安縣。 平政橋上髙縣西。一名浮虹,宋馮椅記金石橋縣學左謝公橋縣學右官山橋、迎恩橋俱在縣東五里。大成橋縣西五里。虎檻橋縣東十里。黄蓮橋縣南二十里。短港橋縣南二十五里。大塘橋縣南二十五里。大滸橋縣東北十里。泉橋縣南三十里。杭頭橋縣南二十里。修仁橋縣東三十里。界埠橋縣東二十五里。石虹橋縣東十五里。官橋縣西二十里。義橋縣西二十五里京陂橋縣西六十里離樓橋縣西七十五里雲藍橋縣南聖濟寺前濟川橋縣治西易名望仙。宋江湘記》 已上俱上髙縣。 積善橋新昌縣治前恵政橋縣治西門外姚雲記。嚴湖橋五都。下山橋六都。豐橋 大智寺前橋。 浪源橋俱在六都禹邨橋 恩江橋。 尚義橋、俱在七都、清溪橋、縣羽塘觀前、藍橋、八都、永固橋、九都、烏江橋、十一都、滲口橋十二都、奉賢橋黄陂、新橋良田、澄溪橋。 桐江橋、俱在十三都、恵濟橋、清水、宋進士羅公壽修。、清水橋十五都。、方塘橋、十四都。故里橋、有亭東溪、李氏建。瑞芝橋、李琦建,俱在十六都。龍牙橋十七都。唐浦橋。 均溪橋、俱在十八都。湖成橋、二十二都。瑞新橋、二十四都。市心橋、二十七都。小石橋、二十八都。蕉溪橋、二十九都。逢渠橋在湘山寺前。文溪橋 宜陽橋 永鎮橋、通濟橋、俱在三十三都。杭橋、三十五都。恒豐橋三十六都。流芳橋三十四都。廣賢橋三十八都。上杭橋三十五都。 已上俱新昌縣。
36
良田渡。 雲居渡俱在府治西,蜀江上流。來蘇渡。宋蘇轍謫筠,因兄軾過此,同訪劉平伯喚渡此地,因作喚渡亭手書三字,今石址猶存,秋冬水涸,則見在金沙臺下。清湖渡。 菴前渡 灣頭渡 髙郵渡 艤口渡俱在府治東,蜀江下流 已上俱髙安縣。 傅家渡上髙縣,西欽仁團山棗渡縣西七十里白竹港渡縣西六十里袁家渡縣東四十五里。 已上俱上髙縣。 南門渡新昌縣觀瀾亭前髙車渡縣南三里。石埠渡縣南五里。鞠家渡縣南十七里。凌江渡縣南三十里。 已上俱新昌縣。
37
袁州府:
38
潤富嶺巡檢司宜春縣。府治東南。黄圃巡檢司,宜春縣。府治西。大安巡檢司萍鄉縣東。安樂巡檢司萍鄉縣北。草市巡檢司,萍鄉縣西。今廢。鐵山界巡檢司。萬載縣治西。
39
秀江橋府城袁山門外跨秀江上,明嘉靖中改甃以石,賜名廣澤。豎石坊於橋之北,後頽於水。萬歴戊午,知府黄鳴喬、知縣㢘養、貞邑人袁業泗等重建,崇禎丁丑又圯,江督袁繼咸再修施閏章記落流橋,府治東北,唐李將順疏,西陂水入城於此落,流入秀江。湛郎橋府城東三里,舊名赤坂,唐湛賁登第,彭伉過此,聞之失聲墮驢,又名墮驢橋。廣恵橋府治西門外,舊名沙陂橋、廣閏橋一在上浦府治東十五里,舊名上浦橋,一在下浦舊名,下浦橋,編木為之。嘉靖中,伐石改甃,與廣澤橋同建,萬歴七年圯,知府鄧惇興重修。楓林橋府北二十八里久圮,明萬歴丙午袁業泗重建。郵橋府南十里袁繼樟建赤橋府東十五里。絳橋府治南。指南橋府大仰門外。、南源橋府東南通聖橋府南十里、寳山橋府北三陽橋。府北四十里。 已上俱宜春縣。 萬年橋分宜縣清源古渡東,明嘉靖丙子,嚴嵩建,以萬年祝天子萬夀自為記化龍橋府東門,宋淳祐間邑尉彭逢原建福壽橋縣北門外元建,今圯、天津橋化龍橋東躭江橋邑東五里,諳田橋邑東鍾山里謝恩橋邑西七里今圯、仁政橋邑南五里通濟橋。 龍港橋俱在邑南招賢鄉漰江橋邑南三十五里。嘉恵橋邑南三十六里。石谿橋。 登瀛橋俱在邑南大清里、雙源橋邑南、種徳橋邑北化全鄉介溪之東、板橋邑北宣揚里臺山下、儒林橋邑北袁山里、收谿橋儒林郷、鳳陽橋、邑北四十里、状元橋、因盧肇及第名、楊橋俱在邑北文標鄉、新安橋邑西挺秀鄉距琴山十里、石山橋種徳橋東、磚橋種徳橋西。 已上俱分宜縣萍實橋萍鄉縣西南,以楚昭王得萍實名通濟橋邑治北三百步,古為舟渡。宋知縣郭濤始甃石、龍安橋邑西。唐貞觀間,邑人簡易等建望山橋邑西崇賢里龍橋邑西崇賢里。舊傳傍有龍麟樹、恵陂橋邑東仙桂里交樹橋邑東清教里石橋一在邑北門三十餘步,一在邑北冷水廟街龍潭橋邑仙桂里宗濂橋邑東五十里盧溪鎮,宋周元公監稅於此,故名館埠橋邑東門,右名埠渡,必東紗濟二橋邑盧溪鎮大虹橋邑宣風鎮慶豐橋一名土橋,在邑東。明萬歴間,義民甘巨珣改建石橋萬秀橋邑北萍實里香溪橋萍實橋西草市橋邑西唐昌里。普濟橋邑北上栗市桐邨橋邑東、彪家橋邑北彪家村薌溪橋邑西古義安渡、烏龍橋邑南長豐里。 已上俱萍鄉縣。 塢溪橋萬載縣東雙虹橋縣學左再思橋邑公館前康樂橋邑東北謝靈運襲封康樂公常遊此,因以名。崇禎十七年冬,燬後易舟渡 國朝雍正七年,知縣許松佶募建巡撫謝旻記錦江橋邑北三十里歐陽𤣥記萬嵗橋邑北十五里雲峰嶺側,今易舟渡昌田橋邑西十里江陂橋邑北黄田永安橋邑西三十里平樂橋邑北晉安里紹江橋邑西三十五里兩河山橋邑南三里牟邨橋邑西四十里石虎橋邑西王江昌江橋邑西六十里潭埠橋邑西六十里,今廢里藍橋邑西一百里龍河橋邑東北兩江橋邑東三十里竹潭橋邑西二十里路達湘湖,今沙江橋邑西六十里,登雲橋邑人彭澄建、潭頭橋邑人李耀芳建昌溪橋。 髙原榜山橋。 平安橋 藍田橋 龍田橋 平田橋。 平山橋 普安橋。 雲峰橋已上俱邑人,敖玉溪建龍河浮橋邑北三里竹渡浮橋邑西十五里舊置船九隻竹渡石橋距浮橋半里煙包橋白良水口萬古橋邑西山巷口永寧橋邑南五里石花橋邑西三十里下佇橋邑石塘西江橋邑茭湖花橋邑西七十里竹橋邑西十里舊有浮橋,今廢,設舟以渡南浦橋邑南。康熙五十八年圯于水。雍正五年,知縣程元度倡建。 已上俱萬載縣。
40
鵬津渡宜春縣東四十里 已上宜春縣。 昌山渡分宜縣西二十里宋元渡以浮橋峽水險而恒圯,後置船一艘,嵗設渡子二人。江斜渡邑西二十五里諳田渡邑東鐘山里、袁家渡邑東二十里。。 已上俱分宜縣。 香水渡萍鄉縣西永平里黄花渡邑西玉山里。 已上俱萍鄉縣。 龍河渡萬載縣東北三里水湍悍,昔有浮橋廢,明嘉靖癸未,縣丞程賢修浮橋,至乙酉春,洪水衝没,今仍舟渡。林家磨渡縣北二里邱家渡縣東二十里邱江穏渡。縣北三里。宋家畬:元時宋春伯造浮橋以渡,今廢。 已上俱萬載縣。
41
臨江府:
42
清江鎮巡檢司清江縣治東北杯山巡檢司新淦縣治西。水北墟巡檢司。新喻縣北。
43
河臯寨清江縣城西南五十里、風崗寨新淦縣城南十里。陳家寨新淦縣城北十里。
44
問津橋府學右、清碧橋通津坊、北津橋金地坊、清風橋天寧寺左濟美橋天寧寺右二橋,府城跨其上。廣濟橋公選坊一,名虎川。善嘉橋府東四里。三橋府西三十五里。渡橋府西三十里。蕭洲橋府西四里。何陽橋府東四十里。黄埇橋府西南四十五里。髙橋府北五里。南橋府清江鎮曲水橋府北三十五里。春橋府西三里。大觀橋府東南二十里。車埠橋府東南二十里。吳公橋九都沙窩橋府東北三十五里。大橋府東北四十里。龍岡橋府南十里龍岡舖白沙橋府東二十里。烏泥橋清江鎮東、上陂橋府南十五里。𨽻鍾橋府西南三里。一念橋府北十里。永興橋十四都香溪橋府東三十里。 已上俱清江縣。 恵政橋新淦縣城南。宋元祐中,蘇軾謫嶺南道經此,題曰「恵政」平津橋恵政橋南通逺橋。 望仙橋。 端平橋俱邑,東去恵政橋百步蘭陵橋邑迎春門內賓陽橋賓陽門外神政橋邑東南三十里湖田橋邑西坑口橋邑西北八里北門橋朝天門外近濠大橋邑西三里楊家橋邑西北五里。普濟橋邑東六十里黄竹橋邑東南十里蛇坑橋邑南三十里湖東橋邑西北八里清湖橋邑西二十五里洪陂橋邑北三十里、瓦橋端平橋東七里湄湘橋邑東三十里步橋。 豐樂橋俱在邑東四十里。藤橋邑南五十里。南津橋 石砌橋。 知政橋俱在邑北。藍步橋 鸛溪橋俱邑東北十五里。桁橋邑東二十里。金水橋邑東北三十里。 已上俱新淦縣。 秀江橋新喻縣。南明末兵燬。康熙六十年,知縣張景蒼捐建浮橋滸溪橋邑治左迎恩橋邑東門,通濟橋邑東二里登龍橋邑東七里順化橋 纂頭橋俱邑東二十里。暇豫橋邑東二十五里。瑒岡橋 拜相橋一名灼江。梘頭橋 楊津橋今廢長宣橋久圯。康熙三年,巡撫董衛國分守道施閏章、知縣符執桓仝捐建問津橋邑東三十里公塘橋邑東四十里暇山橋 新稈橋俱在邑東五十里。藍橋吉嘉橋 安溪橋。 淳泉橋俱在邑東六十里。新橋邑東七十里。白沙橋邑東北三十五里。歸駟橋 睦宦橋俱在邑南三里。墨溪橋邑西北黄花里。柱橋 黄金橋 紺珠橋俱在邑南十里畫江橋邑南十五里。南岸橋。 八百橋 簡田橋。 神仙橋 雲潭橋俱去邑治二十里。月橋邑南二十五里。下㶚橋。 艾源橋。 南橋俱在邑南三十里。石溪橋 普光橋俱在邑西三十里。劉公橋邑西北十里。舉坑橋邑北五里。清暉橋邑北八里。孔目橋年久圯,康熙五十八年,知縣張景蒼重修。江橋在邑北三十里。長安橋。 永濟橋。 杭橋俱在邑北二十里。坑口橋 虹橋俱在邑北三十里。篛山橋虹橋南。騰駕橋 官路橋俱在邑北四十里横藍橋。 騶溪橋俱在邑北五十里。石步橋一名獅子。龍錦橋 塞藍橋俱在邑北六十里頴江橋。 檀步橋俱在邑北七十里。龍骨橋邑北八十里。楊磡橋久圯,康熙五十八年,知縣張景蒼重建。 已上俱新喻縣。 城隍橋峽江縣水東門外浮橋明嘉靖時,楊賈請設橋為鹽禁,尋圯于水橋,廢恵濟橋朝京門下、暮膳橋城南五里,宋隆佑孟太后道經:此進暮膳,故名黄花橋雙澗寺前水由此入黄金江大安橋北門外、株木橋距城五里、潭塘橋距城八里。天啟中,邑人曾櫻重修,尋圯。康熙乙巳,叅議施閏章重建、郭頭橋邑十五里草洲腦、象口橋久廢。康熙六年,叅議施閏章重建、廣濟橋。 軍民橋俱仁和境、順橋邑西二里、新田橋小北門外河、隴橋邑北五里、泗汾橋邑北五里水,出潭塘口、五眼橋、西四都水出堰口、五都五橋一圗、甕頭橋、二圖麻陂橋三圖花苑橋四圗蓮花橋七圗、大石橋、虹橋。 青雲橋 衣錦橋俱西八都。金水橋玉界西,即淘金處。玉澗橋東二都。前山橋 新陂橋俱在五圗水,出黄金江、柏林橋十都一圖堎岡橋。 白漯橋 萊公橋邑西一里,宋冦萊公謫潮時經此、福山橋邑西二里、水磨橋邑西三里、逺溪橋、七八圖界、金石橋、九都、義路橋。 宛溪橋 上埠橋 鵞頸橋。 板陂橋俱在東一都花苑橋。 官陂橋、俱在東二都豐陂橋、東三都。館頭橋東四都。盧陂橋。 髙陂橋、俱東六都。南源橋。 石坪橋。 藍田橋 馬埠橋俱東八里。吉陽橋 峽里橋、俱在九都。平政橋 㶚頭橋俱在玉筍鄉 已上俱峽江縣。
45
城下渡共五處蛟湖渡府東北十里。石下渡府西袁河口。永泰渡府南十五里樟樹鎮渡府東北三十里。牛渡府東南十里。渚塘渡府南十五里。鑼江渡府東十里。薛家渡府北三十里。洛橋渡府東十里。横梁渡府東北十二里。溪東渡府東十里。 已上俱清江縣。 界埠渡新淦縣西北二門官洲渡對江為南河口。藍泊渡縣南十里城口渡去藍泊一里。泥江渡邑南十里大小二江。車頭渡邑南二十里。楊家渡邑南三十里。坑口渡邑北三里城頭渡邑北五里莒洲渡邑北十里清沂渡邑北二十里石口渡邑北二十五里新市渡。 大洋洲渡俱邑北三十里。上沙湖渡 蓮湖渡俱邑北四十里袁河婁家渡邑北四十三里大江、李家渡横河口內、饒家渡邑北四十五里丁家渡邑北四十里黄家園渡邑北三十五里。 已上俱新淦縣。 祖陂渡新喻縣北十里徑步渡邑西四十里萬安渡邑東六十里。距邨渡邑西北四十里。潭魚渡邑東十里。孔睦江渡邑北十里嚴家渡邑東十里劉家渡邑東五十里羅坊渡邑東五十里安和渡邑東二十里楊津渡邑西五里白米渡邑西二十里大江渡。 胡家渡 柘湖渡。 楊家渡已上俱新喻縣。 玉澗渡峽江縣南三里象口渡邑東北十里。烏口渡邑北十五里。獐口渡邑東北十五里。蔣沙渡邑南十里。 已上俱峽江縣。
46
吉安府:
47
井岡巡檢司盧陵縣安平郷。富田巡檢司廬陵縣淳化鄉敖城巡檢司廬陵縣宣化鄉。早禾市巡檢司泰和縣西。花石潭巡檢司泰和縣東南。白沙巡檢司吉水縣北梘田巡檢司永豐縣,今廢。層山巡檢司永豐縣三十四都。沙溪巡檢司永豐縣三十八都。表湖巡檢司永豐縣四十九都。黄茆巡檢司安福縣南羅墉巡檢司安福縣西秀洲巡檢司龍泉縣三十二都。禾源巡檢司龍泉縣距城二十五里。北鄉巡檢司龍泉縣二十九都。皂口巡檢司萬安縣西北。灘頭巡檢司萬安縣西南濱江。上坪寨巡檢司永新縣六十九都。禾山巡檢司永新縣,今裁。新安市巡檢司永新縣,今裁。栗付寨巡檢司永新縣三十三都。升鄉巡檢司永寧縣治西。更鼓寨永新縣。西七十里近堯水茶永交界。朝山寨。 保安寨。 鐵山寨蓮花寨。 龍橋寨俱萬安縣。正徳庚午,知縣桑翹以萬安之患,惟贑州諸洞為甚,乃即險要立五寨,集兵民守之。
48
習溪橋在府城,劉辰翁記、南湖橋在府城揭徯斯記、太平橋在府城、吉塘橋府治永福鄉之吉塘間螺湖橋府城南荷山橋府治西。吟溪橋府治北二十里鄒公橋府治富田巡司。前周必大記、半蘇橋府城西、迎恩橋府城嘉禾門外已上俱廬陵縣。 龍橋泰和縣,舊名南平迎恩橋縣北門外坐仙縣東門外楓樹橋縣西門外。武溪橋縣江濱,世傳隋越公楊素所築。思賢橋在縣北。宋紹定間,胡文可建。 已上俱泰和縣。 土橋縣治西。七里橋縣治東。大橋縣治西。南華橋縣仁壽鄉。泰山橋一名車頭橋。婺婦橋 傅家橋縣治東,宋劉沆罷相,歸往受業,師解制置,時以伊傅儷之,遂以傅名橋魚梁橋 龍陂橋在縣東 已上俱吉水縣。 六一橋縣西一百五十步,因文忠公名。明嘉靖時,燬于寇知縣呉鳳瑞重修乗泗橋縣西十里恩江橋、舊名濟川永豐縣,治南百餘步。元至元間,知縣何重温建揭徯斯記,明正徳間,知府伍文定重修。 已上俱永豐縣鳳林橋安福縣北門外、亭橋宋令向子賁建明嘉靖間,劉岡重等創石墩,九駕石梁。大橋寅陂橋縣西三十五里、花橋縣九都、江洲橋縣西荆湘通衢,今圮。集仙橋縣北門外,宋紹興間,邑令向子賁建相,傳居人,夜開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見書吕洞賓字於橋柱,故名、坦陂橋縣北五里、髙橋縣北十五里、鳳停橋縣北。唐元和間,有異人,以鳳毛浮水而下,遇止處立廟,揭名鳳停。 已上俱安福縣。 恵津橋龍泉縣南門外濟川橋縣南八十步。《吳澄記》上宏橋宋文文山記》王公橋明郭子章記雲巖橋方玭記大倉橋彭中㳟記鯤運橋王時槐記 已上俱龍泉縣。 宻溪橋萬安縣南八里南門橋縣南、檜坑橋縣南五里。朝天橋縣北門。 已上俱萬安縣。 清風橋永新縣。東山寺左、龍溪橋縣十八都揭徯斯記秀水縣東南一里水自荷溪來,分為兩支,一繞縣治而北,一環縣治而西,合流大江。長春橋縣東門外已上俱永新縣。
49
廣濟渡府城南大巷口。禾埠渡廬陵。縣十七都。 已上俱廬陵縣。 懷仁渡泰和縣,南為縣要津早禾渡泰和縣 已上俱泰和縣。 水南渡吉水縣南一里張家渡縣南文江渡縣北三里同江渡。吉水縣西北六十里為縣要津。 已上俱吉水縣。 嘉林渡安福縣東二十里為府通衢。王江渡縣東南界。 已上俱安福縣。 百嘉渡。 皂口渡俱萬安縣。 已上俱萬安縣。
50
撫州府:
51
温家圳巡檢司臨川縣、清泥巡檢司臨川縣止馬巡檢司宜黄縣南、上勝巡檢司宜黄縣,今裁、龍義巡檢司樂安縣北添授鄉、南平巡檢司樂安縣西今裁、望山巡檢司樂安縣南,今裁、周坊巡檢司崇仁鄉、白玕巡檢司東鄉縣,今革古熂巡檢司東鄉縣,今革横山巡檢司。東鄉縣,今革。
52
嚴陀寨,樂安縣東北六十里又名駱王寨,唐憲宗時立周圍築,有城塹,置立門闗,居民得以保全,後黄巢亂,遊兵屢至,不得入,宋初,寨廢,靖康間,居民復立,冦至引去。招攜寨。樂安縣南七十里,紹定三年,郡守黄公炳創置,以禦寇賊。
53
金鳳橋。 深淵橋。 清河橋俱在府城西隅、六水橋府城北隅文昌橋府城東門外。康熙三年,洪水衝壞,巡撫董衛國等重修。孝義橋。 小橋俱在府城外東隅三灘橋。 鳳鳴橋俱在府城外東廂大橋府城外北廂二仙橋、和尚橋。 黄塘橋俱在府城外西廂林傳坊橋 張坊橋 謝家橋。 諶坊橋。 胡家橋俱在臨汝鄉一都良岡橋 歐家橋俱在臨汝鄉二都官山橋。 河藝橋 楓樹橋。 楊家橋俱在臨汝鄉三都官莊橋。 學生橋。 蟜坑橋俱在臨汝鄉四都洪家埠橋沙堰橋。 湖北橋 龍窟橋。 佛塘橋。 鴨婆口橋俱在長寧鄉五都。鹿角橋 十義橋。 龍潭橋 院前橋俱在長寧鄉六都。精橋 水湧橋。 龔溪橋 李木橋俱在長寧郷八都品橋 中髙橋。 黄柏橋俱在靈臺鄉九都永安橋 羅陂橋俱在靈臺鄉十都。楊秀橋 白家橋。 西社橋 望城橋。 紅新橋 白竿橋。 洞塘橋俱在靈臺郷十一都。塔水橋靈臺鄉十三都。宕石橋招賢鄉十五都。小溪橋 傅家橋。 獺石橋 株橋俱在招賢鄉十六都。金石橋招賢鄉,十七都。新橋 大橋 中源橋俱在盡安鄉三十三都。石陂橋盡安鄉三十四都。三橋盡安鄉三十五都。板橋盡安鄉三十六都。淨安橋 南橋 王家橋、俱在盡安鄉三十八都念佛橋明賢鄉四十一都。三橋明賢鄉四十二都。甘家橋 李坊橋俱明賢鄉四十三都武坊橋 夏家橋俱在明賢鄉四十四都裏港橋 天仙橋。 劉家橋 蔣坊橋俱在明賢鄉四十五都、黄土潭橋。 鍾家橋 孔家橋俱在長樂鄉四十六都。左家橋 雲山橋俱在長樂鄉四十七都。南凹橋 黄土橋青石橋長樂鄉四十八都。張婆橋 曾家橋。 陳家橋。 鍾橋俱在長樂鄉四十九都。張家橋長樂鄉,五十都。五郎橋 大河橋。 師姑橋俱在長樂鄉五十一都。大溪橋 湖南橋 總管橋俱在長樂鄉五十三都。楊坊橋 大井橋。 白城橋俱在長樂鄉五十四都。延橋易堂橋 湖頭橋。 吳城橋俱在延夀鄉七十四都太平橋 玉溪橋。 西橋俱在延壽郷七十五都藤橋崇徳鄉八十一都、髙陽橋崇徳鄉八十二都、鵬田橋崇徳鄉八十三都、五尺橋、崇徳鄉八十五都何家橋崇徳鄉八十七都、基橋積善鄉九十一都、鄔家橋。 和尚橋俱在積善鄉九十二都。報恩橋積善鄉九十三都。周溪橋積善鄉九十五都黄坊橋。 水尾橋俱在長安鄉九十七都。河埠橋 滑石橋。 沙堰橋俱在長安鄉九十八都。橋 夢橋 櫟樹橋俱在長安鄉九十九都。林家橋 東髙橋、楊湖橋俱在長安鄉一百都軟橋。 雙港橋。 筒車橋俱在新豐鄉一百三都。西營橋。 毛家橋。 張三橋俱在新豐鄉一百四都白馬橋新豐鄉一百五都,貳剰橋。 鼠尾橋。 上陂橋俱在新豐鄉一百六都。搗港橋新豐鄉一百十都。雷公橋 楓岡橋俱在新豐鄉一百八都 已上俱臨川縣。 黄洲橋。 鐵爐橋 文家橋。 渠尾橋俱在崇仁縣東耆十五里。譚陂橋 湯溪橋。 小港橋。 朝真橋 何家橋。 西林橋俱在西耆八里隱仙橋北耆十里。 古港橋。 横溪橋、鵞橋俱在長安鄉三都。沔滸橋長安鄉四都。板橋長安鄉五都。古陂橋長安鄉十一都。灃陂橋 石橋俱在長安鄉三十四都。胥陂橋 洛湖橋觀橋俱在長安鄉二十五都。花橋 河細橋。 石牛橋俱在長安鄉六都黄虚橋。 石橋俱在長安鄉十六都。普濟橋長安鄉二十九都。白竹橋長安鄉四十三都。李仙橋崇仁鄉九都。根村橋崇仁鄉十都。河亭橋崇仁鄉二十一都。藍嶺橋崇仁鄉三十四都。棟樹橋崇仁鄉三十六都。浯營橋 上栁岳橋、俱在禮賢鄉十三都柳岳橋。 上石橋 下石橋。 汝清橋。 左橋俱在禮賢鄉十四都傅家橋禮賢鄉二十六都。益和橋 櫪河橋 流水橋俱在禮賢鄉二十七都低橋禮賢鄉二十八都。株山橋 沙鼓橋俱在禮賢鄉四十都張芽橋 髙路橋 丁橋 曹橋 通濟橋俱在恵安鄉三十一都藕塘橋 孫坊橋。 萬坊橋。 種坊橋俱在恵安鄉五十五都譚陂橋恵安鄉四十九都、新橋。 馮仙橋 山灣橋俱在恵安鄉四十六都髙塘橋 洋逸橋 前澤橋俱在恵安鄉四十七都華家橋恵安鄉四十八都新橋。 水碓橋、俱在穎秀鄉十九都。韓橋穎秀鄉三十二都。刁橋穎秀鄉四十四都。 已上俱崇仁縣。 迎恩橋宜黄縣東隅黄陂橋待賢鄉二都龍岡橋 士林橋 黄家橋俱在待賢鄉四都龍源橋待賢鄉七都,搗港橋待賢鄉九都 已上俱宜黄縣。 金川橋。 蓮花橋俱在金谿縣歸政鄉一都。洪師橋 流源橋棗樹橋俱在歸政鄉二都採蓮橋 五里橋俱在歸政鄉三都城前橋、東門橋俱在歸政鄉四都。西源橋歸政鄉五都。耿橋 樟墟橋西塘橋。 何陂橋。 蔡家橋 土橋俱在歸政鄉七都。新橋歸政鄉八都。木橋歸政鄉九都。吳陂橋 黄蓮橋 下車橋。 西山橋俱在歸政鄉十都車門橋歸政鄉十一都。玉溪橋 乞兒橋。 真仙橋俱在歸徳鄉十二都。和尚橋 疎山橋徐瓊有《記》 松林橋。 熊坊俱在歸徳鄉十三都。大橋歸徳鄉十五都外舉橋。 艾羯橋。 模橋俱在歸徳鄉十六都東西橋歸徳鄉十七都尹家橋 輿梁橋。 上陽武橋下陽武橋俱在歸徳鄉十八都。阮橋 江家橋俱在順徳鄉二十都、雙溪橋順徳鄉二十一都、左坊橋順徳鄉二十三都龍塘橋順徳鄉二十四都。長工橋 黄團橋俱在順徳鄉二十五都、獅滚橋。 廖溪橋 古堘橋俱在順徳鄉二十六都四坐橋 三港橋俱在順徳鄉二十七都恵濟橋順政鄉二十九都鵓鳩橋。 五橋 清江橋俱在順政鄉三十都。東金橋順政鄉三十一都。楊家橋 捲橋 吳家橋 中湖橋俱在順政鄉三十二都渡頭橋順政鄉三十三都。李家橋。 吳家橋俱在延福鄉三十五都南山橋延福鄉三十七都流芳橋。 仁義橋延福,鄉三十八都。帶溪橋延福鄉三十九都。名揚橋永和鄉四十六都。吉水橋永和鄉四十八都 已上俱金谿縣。 餘慶橋樂安縣東隅。鎮安橋 穆公橋。 河南橋、俱在縣南隅、迎恩橋縣北隅、畆陂橋、三都、湖山橋、四都、源口橋、五都、賢婦橋、六都。、石田橋、八都。、郭公橋、九都。大陂橋、十一都。化龍橋。 穀溪橋俱在樂安。郷十四都。長橋在樂安郷二十都。石橋樂安鄉二十一都。沙港橋天授鄉二十四都。南居橋天授鄉二十五都。桃源橋天授鄉三十六都。永濟橋雲葢鄉三十八都。大陂橋雲葢鄉四十二都。雙溪橋 望仙橋、俱在雲葢鄉四十七都。昇仙橋雲葢鄉四十八都。永興橋 市心橋。 七夕橋、俱在雲葢鄉四十九都。羈田橋雲葢鄉五十一都。廣濟橋 楓樹港橋俱在雲葢鄉五十四都 已上俱樂安縣。 捲橋東鄉縣西隅太平橋縣南隅石山橋四都普安橋 南遼橋 蛇陂橋俱在縣五都迎恩橋縣北隅何家橋。 新陂橋。 楓溪橋、俱在移風鄉二都。王家橋、移風鄉十二都。姜橋安寧鄉三都琯官橋安寧鄉十四都。璩官橋安寧鄉十五都。黄鶴橋安寧鄉十六都。東觀橋安寧鄉十七都。小港橋。 余家橋俱在安寧鄉二十六都。樟橋安寧鄉二十七都七節橋。 雲路橋俱在遵化鄉八都髙橋石陽橋 楊湖橋俱在遵化鄉九都延橋 吳家橋俱在延夀鄉十八都聚橋。 吳家橋俱在延壽縣十九都侯家橋延壽鄉二十都。井山橋 總管橋俱在延夀鄉二十一都。大橋 土富橋。 樟樹橋、俱在延夀鄉二十二都。桂橋崇徳鄉二十三都。林橋延福鄉二十四都。斗門橋延福鄉二十五都。董家橋 龔坊橋俱在習泰鄉二十八都横渠橋雲錦鄉二十九都。富溪橋雲錦鄉二十三都水北橋水和鄉三十一都。墖橋崇信鄉三十二都 已上俱東鄉縣。
54
孔家津。 中黄塘津 郭潭津俱在府城,臨汝鄉一都。白水津永豐津 下黄塘津俱在府城臨汝鄉二都。張家石津 菱湖津北津 吳家津。 河家津俱在府城臨汝鄉三都。蕭公津 招賢津俱在府城臨汝鄉四都。車家津 窰湖津俱在長寧鄉五都、羅坊津、吕坊津俱在靈臺鄉十都上頓津靈臺,郷十一都。顔家津招賢鄉十四都。西廨津 白滸窰津俱在招賢鄉十五都。西津 楊婆石津 龔家津俱在招賢鄉十六都何家津招賢鄉,十七都周渡津 黄昏津俱在明賢鄉四十一都。陳坊津 松山津。 許家津。 顧家津俱在明賢鄉四十二都石前津 浮石津。 城前徐家津。 紫泥津俱在明賢鄉四十三都。白坊津明賢。鄉四十四都。焦石津 清逺渡津。 顔家墳津俱在明賢鄉四十五都石羊津 湖坊津。 嵇家津長樂鄉四十六都。萋口津長樂鄉四十七都。雲山津長樂鄉四十八都。埠港津長樂鄉四十九都。蕭家洲津長樂鄉五十都。門家港津 破坹津俱在長樂鄉五十二都。檀溪津長樂鄉五十三都。辜家津 新畬津 歴山津。 箭港津温家圳津。 鄒家津俱在長樂鄉五十四都湧湖津 新溪津大源津俱在延夀鄉七十五都清泥津崇徳鄉八十五都黄汰津崇徳鄉八十七都項口津積善鄉九十三都楊林津 夢港津 石頭津俱在積善鄉九十四都。龍骨津新豐鄉一百五都。下村津 博溪津俱在新豐鄉一百六都。梅洲津 官山津俱在新豐郷一百七都。烏石津新豐鄉一百八都。已上俱臨川縣。 羅家津崇仁縣長安鄉一都。熊湖津長安鄉二都髙垍津 萬金津 甘坊津。 巷口津俱在長安鄉四都。楊家津在長安鄉十二都。梅家津長安鄉二十九都。謝坊津長安鄉三十都。羊填津湖平津 烏陂津俱在崇仁縣崇仁鄉,九都。張坊津 根村津俱在崇仁縣十都。楊坊津 石湖津俱在禮賢鄉十三都。左港津 石馬津俱在鄉十四都。阜通津 陳九公津俱在禮賢鄉二十五都丁家灘津 潭頭津 白鷺津俱在恵安鄉三十一都。烏衍津 孫坊津 種坊津。 京舎津俱在恵安鄉五十五都孫坊津恵安鄉四十七都、劉家津、陸家津俱在恵安鄉四十八都。上皇津穎秀鄉八都。周坊津穎秀鄉十八都。李家津穎秀鄉十七都、黄念津。 航步津。 趙家津。 圎石津俱在穎秀鄉四十四都 已上俱崇仁縣。 上東津。 下東津俱在宜黄縣東隅雷源津縣崇賢鄉二都。鄧坊津崇賢鄉三都。霍源津 港口津俱在崇賢鄉四都。水西津崇賢鄉,六都。鎮東津崇賢鄉,九都。髙家津仙桂。鄉二都。郭家津 湖平上津 湖平下津俱在仙桂鄉九都。吳坊津待賢鄉一都。玉田津 黄潭津 員岡津俱在待賢鄉一都余家津市林津俱在待賢鄉七都過停津待賢鄉八都黄譚津待賢鄉九都 已上俱宜黄縣。 疎山津金谿縣。歸徳鄉十三都。齊港津歸徳鄉十七都。詹坊津 嵩湖津俱在歸徳鄉十八都。許灣津歸徳鄉十九都。黄潭津歸徳鄉二十七都。清江津順政鄉二十八都。黄師津順政鄉二十九都。馬頭津 丁坊津。 林泉津俱在順政鄉三十一都。析城津 石門津。 官山津俱在順政鄉三十二都。林泉津丁坊津俱在順政鄉三十三都。青田津延福鄉三十五都。朱家津延福鄉三十九都。 已上俱金谿縣。 黄幕津樂安縣八都。羅源津縣九都。櫪埠津 何埠津俱在樂安鄉十七都。李道埠津 蛟湖津俱在天授鄉二十七都。陳城津天授鄉二十九都。港口津天授鄉三十都。烏江津雲葢鄉三十八都。銀口津雲葢鄉四十七都。南坪津 洞口津俱在雲葢鄉五十一都。官渡津雲葢鄉五十四都。 已上俱樂安縣。 羅家津。 新陂津俱在東鄉縣安寧鄉二十六都。新溪津安寧郷二十七都。湧湖津延壽鄉十八都。溪山津延壽鄉二十都。何家津延壽鄉二十四都。王家津延福鄉二十五都。 已上俱東鄉縣。
55
建昌府:
56
伏牛巡檢司南城縣東北濵江藍田巡檢司南城縣,今裁。瀘溪巡檢司南城縣,今裁。龍池巡檢司南豐縣東南同安巡檢司,新城縣徳安鄉極髙巡檢司,新城縣禮教鄉秀嶺巡檢司廣昌縣西。白水鎮巡檢司廣昌縣南。
57
鳳山堡府城北鳳皇山曾田隘。 茱茰嶺隘。 貴陽九窟隘遷善隘俱廣昌通廣東程鄉縣,及看牛坪、丹竹樓等處。
58
澄源橋府治鼓角樓南、正俗橋府治西、雍和橋府治東雍和坊、興文橋府城北,又名水闗橋、鳳溪橋府學右、五奎橋府學左、太平橋府城東川門外。宋嘉祐五年,郡守豐有俊創立石橋十三壘,架屋六十四楹,康熙壬寅燬,郡守髙天爵甃為石梁,壬子,復圮,郡守髙同、南城令曹養恒重修,雍正三年,知府李朝柱重修通福橋府城東二里跨東江上,以路通福建,故名。宋咸淳中,郡守方演孫。建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邑令張稅立石墩八架,木九層,覆以屋四十三楹。天順間,水齧橋壊,郡守江浩重修,明末復圯,今石墩存三之一,大徳橋府城太平橋東跨乾港,雍正三年,知府李朝柱重建、龜湖橋府城東三里,宋淳祐五年,知縣趙必揆造橋四:一通福建,一通沙溪,一通潭步源,一通龜峰,入大源。又龜湖橋有二:一在東江之東岸,一在東江之西岸、萬年橋府城東北六里。明崇禎甲戌,副使吳麟瑞倡立石橋巨麗冠。湖東諸郡,雍正二年崩,塌知府李朝柱重修、毛坊橋府城東五里、梅溪橋府城東八里、龍池橋府城東十里水濺橋府城東二十里、青麻橋府城東三十五里、新村橋府城東四十五里、盧公橋府城東五十五里、小竹橋府城東六十里、寳山橋府城東六十里真如寺前、官橋府城東八十里、東湖橋府城東南二十五里、寗家橋府城東南三十五里。河西坑口橋府城東南三十五里。東北利水橋府城東北二十五里、禾坪橋府城禾坪段上、郭石橋府城東北郭仙峯下遇仙橋府城近郭仙峰,下有道人胡古崖於此,遇仙板橋府城東北四十里、永興橋府城東北六十里、歐家橋府城東北六十里、水口橋封源、龍溪橋府城、雷家橋府城西五里雷家港、丁家橋府城西五里、江家橋府城西八里、程公橋府城元學士程鉅夫、雲門橋府城跨紅泉,南㑹仙橋府城南半里許舊名麻洲渡,往來民病於涉。宋寳慶三年,侍郎曽穎茂、左司曾穎秀建浮橋,名通濟橋。明初徐了空復因其圯而重建之,易名㑹仙,今廢為渡迎仙橋府城南一里舊名麻橋、烏錐橋府城南二里、濟川橋府城西三里、白塔橋府城南十里、張舟、石橋府城南麻姑山下、三峽橋麻姑山、危公橋府城南十五里修公橋府城南二十里、江家橋府城南二十里通濟橋府城黎坊何喬新記、大安橋府城南三十五里、安福橋府城東漿溪橋府城南四十五里、屏峰橋府城南四十五里、水口橋府城南五十里、濟川橋府城圭峰山下聚奎橋府城南、曾潭橋府城南七十里、嘉津橋府城南、吕家橋府城南七十二里、兜港府城南八十五里南豐縣界、大石橋府城朝京門外、白土橋府城北三里、粲魚橋府城北十里孤橋府城北十里、塌水橋府城北二十里垂橋府城北二十里、岳口橋府城二十五里岳溪、樂平橋府北二十五里同濟橋府北二十五里潭港橋府北近潭山、青麻橋府北四十里、黄公橋府北潭港、稠溪橋府北稠溪、大保橋府北。 已上俱南城縣。 濟川橋南豐縣東門外。蔓翠橋縣宜春門外。明月橋縣金繩寺前。紫豐橋舊名河連,明洪武三十年,縣丞吳文仲建,改名紫豐。百家橋地名老山下。蕭家橋 菜陂橋 社村橋 東溪橋艾家嶺下楊家橋滄浪港張婆橋 紫雲橋紫港石家歩橋滄浪港南澗橋 洗馬橋長源檀石橋梅林石陂橋。 南梗橋猛虎寨軍港橋。 紫溪橋近紫霄觀三港橋軍港積善橋上甘坊澄江橋程莊頭、龍池橋九劇側。會郭橋世傳王、郭二真人相遇於此。宋建炎元年建。小南澗橋 京橋楓林市嶺下小橋。 楓江橋了溪䨇蓮橋紫溪望仙橋近仙居觀,故名金仙橋近金仙寺廖洪橋溪東地方 已上俱南豐縣戴家橋新城縣預備倉前荀口橋因地而名。飛鳶橋今廢為渡。新溪橋資福橋原名千羊。通濟橋 安濟橋。 樂土橋。 髙溪橋鷓鴣橋。 赤芾橋福山下。觀興橋 賢村橋宣聖五十九世孫孔順昻建瑞金橋 導仁橋俗名道人。縣令黄文鸑,易今名。西城橋 昌文橋南門,外城下。小港橋 平政橋。 鯉潭橋。 廣福橋 西山橋 白楊橋 石城橋 銅湖橋。 新豐橋南津。明𢎞治甲子建。横溪橋在新豐橋南石磜橋。 楊溪橋近石峽、禮義橋近禮義舖、百順橋一名仁風營溪橋洪山溪口七星橋福山七星塘。 已上俱新城縣。 吉祥橋廣昌縣惠平橋 瑞芝橋縣治水閣之東,傍有芝生,故名、濯纓橋瑞芝橋東、成賢橋、縣學左、化龍橋學右、歩雲橋、水閣西、清溪橋、射圃亭側、萬安橋、東嶽廟前株橋。 龍湖橋 官橋漳水揭公橋大陵水側郎君橋跨秀嶺、石雩二水嘗有漁人見石人立潭中,故名。竹橋 闌丹橋地名慶源新陂橋 跨石橋。 深水橋。 巴口橋跨漳水。銀溪橋 郭坊橋跨石雩水楊梅橋跨龍井水厚屯橋跨旴水、金障橋對金障山、通濟橋中坊、古隔橋通石城縣壩、上橋跨鐵爐坑、沙羅橋平西壩上、茗坑橋跨水嶺水真君橋白水鎮下 已上俱廣昌縣。 接龍橋瀘溪縣北門外先時架木為之,水漲則橋斷明天,啓元年邑,令王徳純議建橋未竣工,通判張兆曽續成之、觀巢橋邑西門外、椒澗橋邑東五里、廣濟橋一都、赤鏡橋三都、白沙板橋十六都、髙陂大橋。 鯉魚橋、七都丁字橋、十四都、山溪橋十三都真如橋、十都、潺陂橋十都、桐埠橋十都、余坊橋十一都。䨇港橋十三都、楊公橋、十二都、草坪橋、十一都、葛坪橋、十五都、茶溪橋、十三都、馬家橋、七都、歐家橋、八都貴家橋、七都陽溪磜家橋、十一都嵩溪、石橋。 已上俱瀘溪縣。
59
北小津舊在府城旴江門外黄家林前、北大津府北三里弓家傍下、龜峰渡黎、旴二水合流處,名䨇港口,曽南豐有詩。、楊源渡。 葉家渡佩洲西青麻渡 硝石渡 五里渡。 南麻洲渡俱在通會門外敖家渡敖坊遶池渡遶池舖寗家渡良湖保業渡鯉湖,近保業舖新豐渡新豐市漿溪渡。 水口渡俱在水口舖橙港渡。 界潭渡近都軍舖、金潭渡。 曽家渡俱近都軍舖、唐家渡。 謝家灘渡。 官家渡即排頭渡昶口渡黄春渡去昶口五里鶯骨渡 楊家渡 已上俱南城縣昭靈渡南豐宜春門外、吳家渡宜春門外、彭家渡。 侯仙亭義渡坤龜岡潘家渡蔣源磨刀渡世傳:許真君斬蛟於此淬劒,故名任家渡白舍。 已上俱南豐縣。 安濟渡新城。縣舊有橋,久廢,官置渡孔家渡。 龍安渡龍安洲硤石渡 已上俱新城縣。 順化義渡廣昌縣。舊有橋,元末廢。宣化義渡渡宣化溪。揭坊渡舊有揭坊市,即今縣治。白田渡。 東園渡。 小勲渡。 白水渡白水鎮。䨇蓮橋渡麟角里。䇞竹義渡 已上俱廣昌縣。 初溪渡瀘溪縣北十里通福渡一都稅溪渡一都潘溪渡八都塔前渡八都 已上俱瀘溪縣。
60
廣信府:
61
鄭家坊巡檢司上饒縣東北與饒、徽隣境、八房塲巡檢司上饒縣東南與邵武接境、柳都巡檢司玉山縣,今裁柘陽巡檢司廣豐縣東今移駐洋口,石佛巡檢司鉛山縣西與邵武連界、了巖巡檢司弋陽縣,今裁管界巡檢司貴溪縣南、神前街巡檢司貴溪縣北、營盤巡檢司玉山縣三十一、岑陽闗上饒縣南百二十里,東通吳越,南控閩饒,撩竹關縣南一百里東甌㨗徑、沙溪寨,縣東五十里路通閩、浙,人烟輳集,舊設巡司,今改増塘汛,封禁山郡南百里界接三省地稱險絶內有銅塘,多産銅鐵,或誤傳産銀,奸人往往假此嘯聚,為一郡要害。舊設快手三十六名,今裁、張灣隘舊有快手六十五名,今裁、楓林隘舊設快手一百四名,守封禁山、銅塘,今俱裁革、十里關玉山縣西三里𨽻柳都巡司、童家坊縣西北六十里接徽饒境,今設塘汎、草坪鎮縣東五十里,江、浙接壤,今設塘汎、峽口鎮新設塘汛、平洋坑廣豐縣東五十里,東南與閩越接界,以礦招盗,為害最熾。先年,奏請建官築城,調兵駐防,盗不敢入,所轄十隘五都兵役公守欲山隘。 軍潭隘。 六峰隘 港頭隘。 翁村隘。 石溪隘。 上木隘,靖安隘。 平石隘。 靈鷲隘俱近平洋坑。分水關。鉛山縣南八十里為閩越要衝,舊設巡司,今改𨽻福建。温林關縣東南七十里為閩要衝,舊設守備,今裁革。桐木關縣西南八十里。劉墩隘縣西南四十里。汭口鎮縣西北三十里。紫溪鎮弋陽縣南四十里路通甌閩,舊有驛,今裁。寳峰鎮去縣五十里,地産寳豐石,可礪,故宋時陞為縣,後廢遺址尚存。漆工鎮縣北二十里舊為鎮,今設陸汎。大橋營。 湖村山 黄沙港篠箬埠已上四處俱水陸險要,新設塘汎、黄涼寨貴溪縣,南唐曽設兵戍,後廢雄石鎮縣南八十里。唐武德間設,後廢。金沙埠縣西二十里。石鼓縣西四十里鷹潭縣西五十里河潭縣東四十里江湖山縣南八十里接閩界、白田縣南、三馬橋、饒橋已上八處俱水陸要害,營兵戍守。横峰鎮舊𨽻弋陽,路當要衝,居民輳集。嘉靖間,建縣治於此,即今興安龍潭。 篁村 汾水嶺 崇山砦已上四處俱新設塘汎、平政橋、即郡城外浮橋。康熙壬寅,郡守蔡廷輔改舊橋為今制,改名廣安。庚戌,復圮郡守髙夢說重建汪應辰記。鍾靈橋郡城南明天啓間知府蔣如竒建後燬,康熙己卯,知府張國禎重修有記。諸溪橋縣西四十里善濟橋在進賢鄉真西山記、小澗橋開化鄉又名楊家石橋、濟川橋來蘇鄉、上宜橋縣南三十里槩溪橋。去縣北四十里。 已上俱上饒縣。 玉虹橋玉山縣治水南王㒜記周溪橋縣東五里寳慶橋縣南,舊名廣愛東津橋縣東二里,舊跨浮梁,因大水輙壞。成化間,知縣汪瀠始建以石,歲乆復圮。順治丁酉,修司馬李元鼎有記,又圮。康熙庚子,巡撫白潢重修杏花橋縣儒學後沙池橋縣南十五里清川橋縣東二十五里。錦溪橋縣北七十里。崙溪橋縣西十里舖 已上俱玊山縣。 三思橋廣豐縣治前惠衆橋北街長慶坊左西橋縣治西一里。舊架木為梁,結亭其上。成化間,圯縣令陳,俗以石易之、松溪橋去縣二十五里祝公橋十一都。已上俱廣豐縣。 通濟橋鉛山縣東關外,舊名永平期思橋縣東三十里因渡為之。朱晦翁書額:「辛稼軒有詞引」。大義橋縣北一百五十歩,舊名政思。乾道間水壞,峽州通判趙不适新之,更名萬安,淳熙十一年復壞,重建亘四百尺,屋四十楹。明季燬於兵。順治丙申,知縣王應㤗重建。黄蘖橋縣南五十里鵞湖橋縣北十里,一名荷湖橋,斬馬橋去縣三十里。榮橋。縣西八十里。 已上俱鉛山縣。 惠安橋弋陽縣,治東二十里芙蓉橋縣西北九十里。葛仙橋去縣一里。赤石橋縣東四十里。丁田橋去縣治五十里。祥符橋縣西北六十里。待寳橋。縣東二十里。 已上俱弋陽縣翰林橋貴溪縣治東一里。成安橋縣市北一百五十歩。古老云:橋成則民安,故名。戴星橋縣北五里元至正間橋成之夕,鄉人見星墜於橋,故名。饒家橋縣南仁福鄉雲隱橋縣南七十里。昇仙橋縣南九十里龍津橋縣南七十里龍虎山前,乃聖井神龍出入之所。雙清橋縣南七十里。 已上俱貴溪縣。 通儒橋城北街學前。太平橋縣城西街。了巖橋縣東七里。黄籐橋縣東十里。岑港橋縣北五里。龍浮五十九都。五百板橋。 通濟橋縣南門外。杏林橋十七都。横坑橋縣南二里。 已上俱興安縣。
62
城南渡即平政橋。雲溪渡縣東二十里。香林渡縣北二十五里。後洋渡縣南十里。峙港渡縣南二十五里。硤溪渡縣東七十里。 已上俱上饒縣。東津渡玉山縣東二里。崙溪渡縣西十里。三橋渡縣南新安坊。畢姥渡縣西北十五里。横槎渡縣北三十里。蘇家渡縣西北四十里。白芒渡縣西四十里。石陣渡縣西七十里。 已上俱玉山縣。 水南上下渡廣豐縣。治南一里。靜安渡縣東五十里。塘墀渡縣東南三里。 已上俱廣豐縣梅家渡鉛山縣西十里。豐家渡縣西十里。汭口渡縣西北三十里。程村渡縣西四十里。石溪渡十九都。大杭渡二十三都。婁家渡縣西三十五里。期思渡縣東二十五里。楊杭渡縣東十五里。燕望渡縣西五十里。 已上俱鉛山縣。 西港渡弋陽縣西二里後港渡去縣五里。蓮湖渡縣西十里。晩港渡縣東十里。碔石渡縣東二十里。華元渡縣東北五十里。芙蓉渡縣西北九十五里。已上俱弋陽縣。 上航渡貴溪縣前東隅浮橋渡縣西一里朱晦翁有記。流口渡縣東十里上溪渡縣南二十里。英潭渡縣西二十里。羊角渡縣東三十里。金沙渡縣西二十里。魯家渡縣西四十里倪王渡縣南七十里已上俱貴溪縣。
63
饒州府:
64
棠隂巡檢司鄱陽縣西。石門巡檢司鄱陽縣北。康山巡檢司餘干縣康山黄坵巡檢司餘干,久廢。八澗巡檢司在樂平縣北。白沙廵檢司在德興縣東桃樹。廵檢司浮梁桃樹鎮,今移駐景德鎮。白塔廵檢司安仁,今裁。石頭街廵檢司萬年縣、石鎮市仙鶴廵檢司舊在樂平,後移萬年之荷溪,今廢。文山廵檢司久廢。田南廵檢司安仁,久廢。
65
康郎營餘干居鄱湖中忠臣廟左轄十四汛,稱險要、花園港營餘干,歲撥官一員、兵五十名駐防,於此周年一更、防弁營萬年石鎮街三界寨萬年奎田村當餘干、樂平、安仁三縣之交乆廢橋頂寨萬年□村接安仁姚源界、黄柏寨萬年白石村接安仁界富公寨萬年北隅
66
大龍橋府治東梁鄱陽王蕭恢建翼以石欄,下有碧澗元總管常福生建海㑹閣於上,今燬,重建二菴於左右橋甃以石、小龍橋與大龍橋並跨澹津,梁天監間建鳯池橋通鳯池東流,與澹津合、通賢橋郡城內西北諸水從此入茭池、胡家橋邑人胡閏故居,在西南王公橋縣西隅,宋知州王十朋徙知䕫州,民走,諸司乞留不得,至斷其橋,乃以車從間道去,衆葺斷橋,因名臙脂橋永福寺,東梁鄱陽王蕭恢宫人,常遺臙脂於水,故名。寳勝橋縣東北關跨東湖水尾,唐僧寳勝常居此畵橋縣永平關洩東湖水甃石,與街等同。德新、永平二橋稱三級浪東湖橋即繫虎橋通薦福寺,唐僧慈濟徃來東湖,常繫虎於此楊玟橋嶽廟前跨湖,北通清山渡,舊名澤門,後因村民楊玟為義犬所救,故以名橋格勒橋三四都跨湖水尾,東通小渡舖路,晉王遥昇仙從者,黄氏擔柴經此間而棄去,俗以擔柴器為格。勒,故名鄭公橋三四都宋邑:令鄭日新有善政,民懷之,作亭橋畔,以是得名大石橋石門通江南路舊橋卑隘,每水漲難行,後邑人曹貴佛増修髙廣,稱利濟焉,又名廣濟橋,已上俱鄱陽縣。 馬驛橋餘干縣治東隅。馬家橋 詹家橋徐家橋 大慈橋。 馮田橋俱縣治南周家橋 蘇家橋俱縣治北梘橋四都支機橋八都。大瑞橋 儒陂橋俱在二十都厯橋二十三都 已上俱餘干縣。 文明橋樂平縣治南太平橋舊名衆樂橋,宋改今名。仁濟橋縣西十里名髙橋青紫橋萬全鄉,金林一門,科第五人,故名吳口橋長城鄉、望雲橋蘭谷村,劉伯翼官於郴别母此地,及歸母歿,因思建橋,故名。金公橋銅岡埠、張家橋縣西五里。 已上俱樂平縣。 青龍橋浮梁縣治鐵柱橋臧家灣里人臧洪鑄鐵柱十二架,木為橋,後鐵柱壞,邑人戴弁重砌石橋,易名寧濟張益記、永濟橋穫口都、大通橋隴元都、金花橋里仁,都里人。饒汝王建兩勝亭其上,得勝橋韓世清敗叛將軼海於此,故名、便民橋縣城南,崇禎間邑令傅,元初建。鄭履祥有記。已上俱浮梁縣。 和豐橋德興縣治右惠愛橋縣治左、銅坑縣治西衍慶橋三都髙明橋六都仁夀橋八都桐木橋縣西一名路生橋。青雲橋十三都。叢桂橋十八都福隆橋十七都。夀元石橋縣南三十八都。 已上俱德興縣。 衣錦橋安仁縣治東玉峰橋縣治東跨玉石澗,城中水從此出。藍溪橋縣西跨紫雲嶺山孝烈橋,二都跨洪源澗,宋謝叠山女適金竹。周銓早寡,聞父與母李氏死節,遂出奩貲作橋,橋成,赴水死。鄉人義之,故名宋狀。元鄭獬有詩云:「至今溪上連宵月,照徹貞魂萬古心,邑人倪倐」。晉有記。通濟橋,縣治南,一名薛公橋,因薛公球復建故也。黄田橋、六都、杜橋縣東七里、螽斯橋二十二都。 已上俱安仁縣。 蘇家橋萬年縣西清塘橋縣北五星橋縣西門外三里。遯湖橋 横陂橋三都石虹橋五都、塔橋、七都、史家橋縣南、七里橋縣南蘇塘村、鄭家橋八都陳營村迎仙橋十三都 已上俱萬年縣。
67
髙門渡鄱陽,舊為浮橋姚公渡縣東五里。白溪渡六十一都。樂安渡六十五都。儒堂渡六十四都。程家渡三四都。清山渡一都。楊瀾渡四十四都。童子渡七都。太陽渡四十九都。磨刀石渡縣東十里。崇光渡二十六七都 已上俱上饒縣。 西津渡。 嚴家渡俱餘干縣西神前渡餘干縣南。白馬渡三都馬田渡七都黄坵渡十九都。毛家渡二都。瑞洪渡三十六都石牛渡三十一都。吳瀾渡二十都。大溪渡二十六都 已上俱餘干縣。 南歩渡樂平北永豐鄉接竹渡。 黄蘖渡俱懷義鄉。神仙渡太平渡 潭溪渡俱長城鄉。明口渡北金山。南樂安。烏潭渡長城鄉。蚌溪渡永豐鄉 已上俱樂平縣。 青峰渡浮梁縣治東南門渡縣治南。鮑家渡縣東北水南渡縣西白牛渡下義合都老鴉渡里仁都河西渡長薌都、金五渡縣治北鉢盂渡湖田都、曲潭渡在法京都已上,俱浮梁縣。 碧波渡縣東八都。銀港渡縣東十都。瑞港渡縣南二十七都。浮橋渡縣南一都。永泰渡縣南二十八都黄柏渡縣西二都。香屯渡縣北四都 已上俱德興縣。 孟家渡縣西津門外。上渡縣南一里居錦江上流。浮石渡下七都,即胡家渡,去縣七里。蔡家渡十都溪山渡十七都。碣石渡十四都。黎浦渡二十四都。張公渡十六都 已上俱安仁縣。 竹屯渡縣治西陳坊渡縣西五里。舊以舟渡正德間,縣尉湯君宏創為石橋吳闡渡縣西港西渡五都趙家渡十都玉溪渡十二都 已上俱萬年縣。
68
南康府:
69
長嶺廵檢司星子縣、青山鎮柴棚廵檢司都昌縣東。今移駐周溪鎮。左蠡廵檢司都昌縣西。今移駐星子縣渚溪蘆潭廵檢司。建昌縣南。今裁。
70
望山寨都昌縣東六十里鄱陽。湖中。古有□寨。
71
宣詔橋府治譙樓,前宋慶厯六年,郡守程師孟、建明、萬厯郡守田琯修、星湖橋府城中、花家橋府東五十歩、芝華橋府城南、通江橋府城南兜率寺前、氷、玉澗橋郡治東百餘歩,跨冰玉澗,宋淳熙間,知軍朱晦翁建、紫陽橋府城南門外、顔家橋府北五里顔家山,以顔魯公所居得名。舊志:朱晦翁修、玊澗橋府北十里、白鹿洞口橋府北十五里,宋淳熙間,朱晦翁建前𥪡紫石坊白鹿書院四字,明李夢陽書、流芳橋在鹿洞石上有「流芳」二字,枕流橋鹿洞口下即小三峽石,上刻白鹿洞書院五字峽,傍勒枕流」二字、三峽橋宋祚符間建蘇軾有詩,王禕有記、先師橋舊名相辭府北二十五里、紅羅橋府東北三十里、大廣府東北三十八里、杜子橋府北三十五里、鯉魚橋府北四十里、迎春橋府西一里、塔子、衝橋府西三里、劉師橋府西五里、九洪橋府西六里、樟樹橋府西七里招隱橋開先寺前,南唐時建杜林橋府西十里入開先寺路。南唐李中主建鸞溪橋府西三十里歸宗寺側、漱玊橋府西十里一山橋府西十餘里開先寺。南宋禪師佛印建度仙橋舊名簡寂,在府西二十里。宋陸靜修建。栗里橋府西南三十五里柴桑橋府西二十八里,陶靖節有詩。清風橋舊名楊柳橋,在府西三十里清河橋府西三十里神興橋府西南三十里周思橋府西四十里殊良橋府西南四十里茅橋府西南五十里龍潭橋府西南四十里喬浦橋府西南四十餘里赤渡橋府西南二十里、青石橋府西南三十里廣濟橋府南四十五里長溪橋府南三十里鶴鳴橋府南三十五里 已上俱星子縣。 鷺鷥橋縣東關外嚞橋縣東北二十里新橋縣東北三十里髙橋縣北四十里西洋橋縣北九十里區興橋縣西關外錢公橋縣西二十里毛家橋縣西南五十歩胡家橋有二:一在縣東八十歩。一在縣東來蘇坊師古橋縣北一里盧家橋縣北三里。桑家橋縣東十里。邵家橋縣東十五里黄泥橋縣南一里。官橋縣北六十里忠孝橋縣北三十里宋寺丞陳畦獲罪子代死,故名傅家橋縣西四十里南八橋縣東三十里向家橋縣北四十里青石橋縣東五十里左家橋縣東新城鄉大砂橋新城鄉劉遜橋縣東六十里。董家橋孝行鄉韓田橋縣北七十里雁子橋縣東七十里元豐橋縣北八十里。霹靂橋太平鄉臧家橋縣北一百里觀音橋縣東四十里 已上俱都昌縣。 登雲橋建昌縣學。東宋建明倪公輔、知縣李如圭。建登雲覧勝亭迎恩橋北門內、日中橋縣城中修江橋小西門內䨇玉橋縣東一里。豐寧橋馬路口蟜塘橋縣東六里。易俗橋縣南五里。善濟橋縣南十里呼童橋縣西四十里。普照橋縣西四里。普濟橋縣西五里。九里橋縣北九里。塔水橋縣南三十里。南保橋縣南八里。青石橋。 軍山橋俱在縣北十五里陳橋縣西北三十里。豐安橋縣南四十里驛南橋縣北三十里。太平橋縣北六十里。廣濟橋燕家灣皇甫橋縣南三十里。橦山橋縣西八里 已上俱建昌縣。 登瀛橋安義縣,文明門外拱宸橋迎恩門外向陽橋向陽門外永安橋永安門外大中橋縣城內。歐公橋縣北十五里。臺山橋縣西三里。後岸橋縣東二十五里。富村橋縣北四十里龍安橋縣西北三十里龍潭橋縣南三十里。雷湖橋縣南三十里洪坊橋縣南三十里。 已上俱安義縣。
72
錢家湖渡府城外五福港渡府城外湖南左蠡渡府城外湖南神林浦渡府城東長嶺渡府城外湖東瀦溪渡府城外湖南。 已上俱星子縣。 新河渡都昌縣西門外後河渡小西門外南山渡南門外、石壁渡石壁山下黄沙渡通左蠡水漲甚險下林渡縣北七十里。懶石嘴渡縣西北七十里。小磯山渡縣南。樟樹灣渡縣北。 已上俱都昌縣。 西津建昌縣,去城一里。梁山渡縣東十里。當陽渡縣東十五里。藕塘渡去縣三十里。張公渡去縣三十五里。白楂渡去縣四十里。河湖渡去縣六十里。上遼渡去縣二十里。楊柳津去縣二十里。唐天寳中知縣李守真夾岸栽柳,故名。團頭渡縣東十里 已上俱建昌縣。 龍津大渡安義縣南門外塘下埠縣東二十里。陽湖渡縣東瓦子渡縣南三十里。 已上俱安義縣。
73
九江府
74
城子鎮巡檢司,德化縣,今裁龍開河巡檢司德化縣。今裁。南湖嘴廵檢司德化縣,今裁湖口巡檢司湖口縣。今裁。茭石磯巡檢司湖口縣,今裁。峰山磯廵檢司瑞昌縣,今裁馬當廵檢司湖口縣北大姑塘廵檢司德化縣東南。肇陳口廵檢司瑞昌縣
75
營盤墩在瑞昌縣西四里,平地特起五墩,螺溪流遶四靣其中,少凹如盤。明初追偽漢,嘗屯兵於此思賢橋府城南跨甘棠湖,上為思李,渤建也,今遷南薫門外太平橋府城南三十里,唐開元時建龍開河浮橋建自宋至明弘治間,主事白士珍重修舊仕小江南岸海天堤,後襄陽孫徽移置上流以避水勢,立亭其岸曰憩民亭。正德時,靖州宋以方復新及厰署遷於河東部司,遂不葺橋。萬厯初,太守吳秀重修。崇禎甲申,左良玊陷九江橋,廢。康熙六年,太守陳謙以舊額橋船十二隻,德化、瑞昌各造六隻,橋夫四名,二縣各給二名,工食銀六兩,使君橋府城西湓浦門外太守趙祺建,又名趙公橋、玊波橋府城西門外,俗名花橋、錦澗橋廬山麓、虎溪橋廬山東林寺前、清平橋府城西門外,元至正間建紙方橋仙居鄉白茅山下、通濟橋白鶴鄉盤塘坂、山口橋白鶴鄉湯子社、龍岡橋白鶴鄉,張田坂安橋濓溪巷,初名新橋、石塘橋石塘舖、甘泉橋甘泉鄉、朱橋仁貴鄉女兒港、白水橋去縣治五里。、延平橋白鶴鄉丁田舖、隔港橋仁貴鄉、猴溪橋甘泉鄉石耳峰下藍橋甘泉鄉龍溪坂上、毛家橋甘泉鄉南山、溪橋去縣治九卜里。上下各一、福臨橋鈔關後、安城橋赤松鄉。 已上俱德化縣。 通津橋縣南一百七十歩南橋縣南三百歩通南塘水湴塘橋去縣里許女人橋縣治北一里梅林橋縣西十里羅漢橋縣南三里三橋縣南七里輿梁橋縣東北林青橋縣東北三十里李家橋縣西北三十里古港下驄馬橋縣西四里蘇灘橋縣東北十里羅灘橋縣東北十里。潘溪橋縣東北二十五里。烏石橋縣北寺橋縣西十五里。錢家壠橋縣北二里。聶家橋縣西北三十里。箬山橋縣西北一里。下馬橋縣南二十里。 已上俱德安縣。 安城橋瑞昌縣,安泰鄉望仙橋縣東五十餘歩、大塘橋金城鄉、白龍橋縣西汪家橋去縣一里。大通橋金城鄉黄橋安泰鄉土泙橋安㤗鄉金城橋歸義鄉烏岡橋歸義鄉。䨇港橋洪陽上鄉 已上俱瑞昌縣。 虹橋湖口縣振武門外墩頭橋縣東北大嶺石橋大嶺山下水通大江塌水橋縣東十七里蘇觀渡橋都盛鄉明邑令藍淦築堤數百丈,甃以石,民至今賴之長樂橋縣東三十里馬影橋縣東十二里流澌橋縣東北一十里南溪橋縣東十五里馬歩橋縣北,楓樹橋縣西北柳仲太橋縣東北、孝義橋縣東北楊橋縣西北 已上俱湖口縣。 文橋彭澤鄉去縣三十里曹軍橋縣南二十里三學寺橋三學寺側、楊樹橋縣北十二里哲橋縣南六十里江家橋縣南三十里𤓰子橋縣南三十里史家橋縣東北二十五里㶚頭橋縣南三十里毛公橋縣南二十五里劉家市橋縣東四十里張家橋縣東南三十里道觀橋縣東二十里龍福橋縣東四十里四官人橋與長樂橋連張御史橋縣南三十里,舊名黄家橋三陂橋彭澤縣南六十里。思賢橋建安鄉舊縣西楊家塘橋縣南十五里髙橋縣東十里官歩橋建安鄉、甘露橋甘露鄉、臙脂橋臙脂鄉、新橋思賢鄉左、富溪橋青山舖東、白蓮橋青山舖西、易家橋楊家塘南二里羅家橋縣東十里女兒橋新興鄉慈善橋峽石嶺下仁磯橋縣西南三十里懸魚橋建安鄉、楊梓橋二十都墖水橋東二里閔家橋縣東三里黄荆橋髙橋東北。 已上俱彭澤縣。
76
龍開河渡,向有浮橋,今廢歲編渡。夫每水涸,土岸崩峭,雨輙泥濘舟渡,人馬多至陷溺。明户部主事岑萬創石堤,後主事林梅郡守馬紀落成,下植木椿數千對,甃石級,共長六十餘丈,寛二丈,上平臺二,隨舟往來,抵泊渡者無患。萬厯末,兵備葛寅亮移水滸廟前南湖嘴渡府東五十里湖口縣、潯陽渡府北、鶴問寨渡府南五十里。 已上俱徳化縣。 泗溪渡德安縣北十二里盧家灘渡縣西二十里。寧州及武寧縣通衢。康熙十二年,縣令姚文燕造舟二隻,渡夫四名,置田二十畝為渡夫,工食往來者德之。 已上俱德安縣。 南門渡 蒼城渡俱瑞昌縣南一里百渉渡金城鄉 已上俱瑞昌縣。 湖口彭蠡湖之口東西相距二十里。石嘴渡縣南九里。勞家渡在縣南十里。蘇觀渡堅山西。西倉渡縣東七十里。黄茅潭渡縣北孤山渡白洋湖土目渡縣南五十里。八里江渡縣北柘磯渡縣北五里 已上俱湖口縣䨇溪渡縣北七十里。 已上彭澤縣。
77
南安府:
78
赤石嶺廵檢司大庾縣峰山里鬱林鎮廵檢司大庾縣黄泥港潭口鎮廵檢司南康縣東北相安鎮廵檢司南康縣治西浮龍鎮廵檢司上猶縣治西。鉛厰廵檢司,崇義縣去縣治一百二十里。上保廵檢司崇義縣。去縣治一百三十里長龍廵檢司崇義縣尚德里
79
横浦闗大庾嶺絶頂即秦之塞上,故乂名塞嶺,葢以險設關也。梅關亦在嶺上,即唐張九齡鑿通東粤處。宋提刑蔡挺既甃嶺路,以嶺故多梅,因長曰梅關。浮江隘,去城十五里。梅嶺隘去城二十里。遊仙隘去城四十里。吉村隘、去城五十里沙村隘、去城六十里。,右源隘去城七十里。內良隘去城一百二十里。已上七隘,屬鬱林巡司。牛尾隘、去城十里。佛子隘、去城二十五里。赤江隘、去城三十里。䨇坑隘去城三十五里。樟兜隘去城五十里。雲山隘、去城六十里。宰屋隘。去城七十里。龍華隘去城八十里已上八隘屬赤石廵司。踞嶺隘。 李家山隘俱三逕里、鼔樓隘在長伯里西下堡。 甘竹、一堡二堡。 李姑寺堡。 蓮塘堡俱至坪里麻斜堡。 古樓堡。 潭口堡。 牛牯堡。 湖頭堡。 沙溪堡。 擔柴堡。 石塘堡。 塘江堡。 油槽堡。 龍迴堡、俱三逕里,龍迴在信豐界蓮塘寨邑西河田里、赤江寨邑西至坪里、相安寨邑北相州里、太平寨邑北新龍里、蓮花寨邑北三百里同廵寨邑北長伯里已上俱南康縣,元季時里民置以保障,今皆廢於兵火。大雷隘牛田里、頼塘隘振德里、上稍隘龍下里、疋𫀆隘村頭里、盧王隘安和里、金坑寨、邑西一百六十里,周一百一十五,大明屬崇義縣,今俱屬上猶縣。小坑隘。 穩下隘。 關田隘、俱義安一圖、流決隘義安二圖、聶都隘義安三圖、横水隘崇義里,長流隘。 古亭隘俱雁湖里、華山寨西八十里。蓮花寨已上俱崇義縣。
80
横浦橋府城南門外,元延祐間建,後改名平政,迨至正時圮,郡守張元祚架木於墩,郡人劉芳記,明初復圮,至成化戊戌,知府張弼修之,復名横浦,弼自為記,後又為水決。嘉靖戊子,太守吕律修葺,改名平川副使。方豪記:康熙四十六年,大庾令武承謨重修、青雲橋府城東南、寅賔橋府城東門外五歩即隍橋、平易橋府城左、迎暘橋府東門外一里、三山橋嘉祐寺西、西成橋府城西門外五歩、宜男橋府城南一里驛使門橋水南南門外、梅豐橋驛使門南、小沙橋五里山,南唐開元時開嶺路,以木為之,明景㤗間,甃以石,成化庚子,知府張弼重修、大沙小沙橋南、鏡臺、山橋梅嶺舖搶、鞦塲橋鏡臺山南二里接嶺橋大庾嶺下,唐開元時建,原名禮鍚橋第一橋府城北門外,舊名朝天、拱宸橋府北二里,今名分水嶺、峽口橋有二,俱在䨇牌舖,皆宋嘉祐、建明、景泰間,始甃以石大里橋䨇牌舖北七里、小宻橋青龍舖、新田橋嘉善里,皆唐開元時架木為之,屢圯屢建池江橋池江舖、小溪橋小溪舖、京舟橋京舟舖、赤石橋赤石舖、深坑橋峯山裏峒、山橋安庾里。 已上俱大庾縣。 通濟橋南康縣治東一里,又名芙蓉渡蘇歩橋縣北資聖寺右,以宋蘇軾經此,故名文付橋縣東十里芙蓉橋縣東十里樟橋縣東三十里髙陂橋縣東四十五里。銀渡橋縣西三十五里旁有銀渡舘。潭坪橋東四十里。潭口廟前橋縣東五十里羊坑橋縣南二十里古橋縣南三十里。鶴鳴橋縣西三十里葉坑口橋縣北十里白塔橋縣北十里石古壠橋縣北十五里安舒橋縣北五里水南橋三逕里廣津橋縣東五十里黄土橋縣東髙陂,下一里。 已上俱南康縣。 寳林山橋上猶縣南門外金橋縣南便門,對江迎恩橋縣東門外通粤橋縣西門外合襟橋迎恩橋東龍岡橋縣北門外湖江橋縣西二十里芋坑橋縣東十五里沙園橋順化鄉,相州二里惠政橋縣東半里,舊名遊龍,甃以石,後為水圯。元至治間,典史王鑾始具舟六為浮橋,改今名巷口橋縣東一里濟川橋縣南元縣尹劉士雄具舟二十隻為浮橋神橋縣西一里河橋縣西二里龍洲橋縣西五里冲寂觀傍薦福橋縣西十里圓坑橋縣西四十里惠濟橋縣西一百二十里南村橋縣東二十五里廣布橋縣北十里猶口橋縣東。 已上俱上猶縣。 太平橋崇義縣治西南四十歩鄒坑橋縣北四十里。焦坑橋縣北四十三里。 已上俱崇義縣。
81
南渡府城、蓉江門外。東渡府東演武亭十五里。下渡東門學前。上渡河□裏中渡便民門外。西渡縣西壇下。銀渡城西三十五里太平里。甘渡城東五十里,舊名大竹。塘□城北四里長伯鄉鵞坊渡順化鄉。 已上俱大庾縣。 縣郭渡上猶縣南門外中渡縣西半里。上歩渡縣西五里。琴口渡縣西五十里。龍下渡縣北村二十里。北村渡縣東南十五里。 已上俱上猶縣。 長潭渡崇義縣。治北四十里。廣木口渡縣西四十里。 已上俱崇義縣。
82
贑州府:
83
桂源廵檢司贑縣雲泉鄉、長洛廵檢司贑縣,今裁、磨刀寨廵檢司贑縣愛敬鄉、平頭寨巡檢司雩都縣東北。紹興七年,岳飛平固石洞賊,度平頭驛,路通閩廣,當五峝七逕之衝,遂於是地建寨,親率麾下築之,寨成,立司招收義軍,以捍禦賊盗,今立廵檢司、新田、廵檢司信豐縣東、迴龍寨、廵檢司興國縣寳城鄉、衣錦寨、廵檢司興國縣、湘鄉廵檢司㑹昌縣南、承鄉、廵檢司㑹昌縣北、河口廵檢司㑹昌縣,今、板石、廵檢司安逺縣西北大墩廵檢司安逺縣,今裁下河寨巡檢司寧都縣南延福里大路口、湖波廵檢司瑞金縣東北、瑞林寨廵檢司瑞金縣西北、捉殺寨、廵檢司石城縣治西下厯廵檢司龍南縣南、新坪廵檢司長寧縣北、黄鄉廵檢司長寧縣西北
84
文灘隘二十七八都、黄土嶺隘九十三都、婆婆隘九十七都、下窰隘六十三都、龍背嶺隘九十八都、袁屋嶺隘一都已上俱贑縣,宋元里人避兵處青塘寨雩都縣東北一百八十里。紹興三年,岳飛收洞冦,功成後,以其地界寧都、興國為三邑之衝,冦盗出沒,因置寨於此,明立巡司,尋革羅石寨縣東南五里磜下隘。 龍潭山隘。 馬嶺隘 峽口隘 牛嶺隘俱塘村下里,與㑹昌、信豐、贑縣安逺相通,山谷深長,人烟稀濶,盗賊出沒時為民患、佛嶺隘、崇賢安下里與瑞金界團,箕山相近,山連寧都、瑞金、石城三縣境,明時盗賊嘯聚,御史吳山勦平之。豐田隘雲化外里接㑹昌界、葛垇隘佛婆里接興國界、左坑隘。 銀坑隘安仁下里已上,俱雩都縣、黄石前寨有二,一可容數千人,俱宋、元人避兵處石口隘。 平岡隘。 陂頭隘。 竹篙隘。 鴉鵲隘俱在縣西南、九里隘,縣西八十里已上,俱信豐縣鄒公寨距縣北二十里。宋鄒嶧與文丞相屯兵於此。龍子橋隘興教里、梅窖隘六十三都。衣錦寨隘。 油洞隘曹溪上下、南村洞隘郎團都、温陂埠頭隘惠化東,中下都峽田隘 劉坑隘仗相上下里、龍沙廟前隘雲溪團、垓頭坪隘瑞日外、荷樹陂隘屋山下企嶺垇隘雲山里墟下隘長安外、槎園、岡隘藍田西、花橋隘藍田西迴龍寨隘。 壕頭隘方心下里、方石嶺隘崇賢上里、楊梅逕隘方大上寨上隘雲相里、瓦子隘方山里、岫口洞隘閣團都、豐邊隘。 徐平隘俱在南雲下,保已上俱興國縣長河寨。 長沙營界㑹昌、安逺二縣之間,宻邇贑之黄鄉,閩、廣之象洞、背寨、溪南等處,賊欲犯南贑,必從此入舊築,有城堡,設守備官,駐劄其地。羊角水堡隘縣南一百二十里,舊名郎溪,東逹武平,南逹程鄉,為一縣襟㗋,湘水發源於此。牛劵山隘縣西南百二十里湖界隘。 清溪隘縣南八十里分水縣東北六十里羊石隘縣東南七十里已上,俱㑹昌縣火石逕腦隘。 大石上保隘。 黄鄉老虎隘。 䨇橋都司隘。 䨇橋雁洋隘南橋藤嶺隘。 腰鼔十二排隘 滋溪、黄竹、湖隘,尋鄔、黎坑磜隘已上俱安逺縣、東龍隘縣東八十里田埠隘縣東五十里青塘隘縣西北四十里白鹿隘縣南五十里長勝隘縣東南五十里排雲隘縣西南三十里下河隘。 秀嶺隘縣東北六十里已上,俱寧都縣大隘山縣東二十里,路通閩廣,險隘特甚北隘山縣西北七十里。壬田寨招召鄉一里。瑞林寨智鄉一里。桃梅崠隘常鄉平地崠隘。 桐木逕隘俱承鄉塔,逕隘新逕隘。 新中隘。 黄沙大隘。 黄沙小隘俱浮鄉四里車斷●隘。 湖陂隘。 鵞公崠隘俱招召鄉已上,皆瑞金縣、黄藤,逕隘南徑口隘。 樟木逕隘大龍保、横江角嵊隘縣東南、油潭水隘下厯保、龍子嶺隘。 東桃嶺隘新興保將軍寨。 鐵站寨俱象塘保羊牯寨坊內保太平寨。 龜湖寨。 黄土陂寨裏鎮寨俱上䝉保、狗鼻窟寨裏營保、南坑寨縣西江東寨坊內保已上俱龍南縣髙寨岡定南縣東文昌山石耳寨縣西南十五里。探石寨縣西南十里。賴家寨縣西南四十里。壩口隘縣北十里聳岡隘。 鐵樹隘縣北四十里宋江隘縣東北三十里南嶺隘,縣北六十里通寧化廣昌站嶺隘,縣東十五里逹寧化藍田隘縣西南十里逹瑞金秋溪隘縣北七十里逹閩汀陳坊隘,縣西南三十里逹瑞金,已上俱石城縣。
85
東津橋府城建春門外,今廢西津橋府城西津門外,今廢南橋在府鎮南門外,今廢留公橋在百勝門外,今廢中書橋在西津門外,今廢度龍橋在府城東、赤欄橋在桃源灘之濵、惠仁橋在貢水東小橋晉咸和間建、長興橋在磨刀南八里、白塔大橋在大由鄉、梅林、坑口橋去府城三十里、馬圳橋四㑹鄉、永隆橋、苦竹舖、長歩橋章水鄉、桂源橋。 䨇秀橋俱在雲泉鄉。龍溪橋 坑口橋。 林口橋。 安湖橋。 志歩橋長興鄉 已上俱贑縣。 阜民橋 佛鎮橋俱雩都縣東門外西成橋縣西門外永安橋躡虹橋縣東南鄉。東溪橋。 禾溪橋 黄金橋 利渉橋、唇口橋。 下耆橋。 唐村橋。 峽尾橋。 筠竹橋太白橋。 下官橋俱在宣義鄉。銀坑橋 紫薇橋 石陂橋俱在黄金鄉佛㜑橋。 平頭橋俱在知義鄉 巳上俱雩都縣嘉定橋,信豐縣上東門外。宋淳熙間,邑令趙師俠建浮橋,嗣後屢修屢圮。明萬厯時,御史甘士价甃以石,後復圮。康熙二年,邑令張宗瀹修為石墩十壘,架木為梁,上覆以屋迎恩橋縣北門外舊名虹橋,架木為之,後易以石,更名。朝天。明初,知縣彭奉先修,改今名。慧應橋縣治西北、長夀橋公橋。 黄泥坑橋 鎻銅橋。 烏舖橋。 袁婆橋 大塘橋俱在縣南火鍬坑橋。 河口橋 錢岡橋 白竹橋延夀橋。 桃枝橋 古木橋俱在縣西雞社橋。 三板橋俱在縣北蓮花橋。 火坑橋俱在縣東南。張公橋。 七星橋 谷溪橋 延齡橋俱在縣西南。 已上俱信豐縣。 承恩橋興國縣南門跨濠廣志橋與承恩橋竝列。文興橋在縣北十里文溪渡口,舊有橋圯於萬厯間,後時圮時修。康熙丙戌,僧佛興募修邑令張尚瑗有碑記。興衆橋在南門山下橋在西門、濊江橋、在北門,俱通判王熊建。松瀨橋山寮木門嶺小奮橋。 空心佛橋、五郎橋 龍子橋。 黄枝橋。 竹園橋俱在衣錦鄉荷塘橋。 花橋 武昌橋。 池口橋。 長安橋。 節義橋、兔口橋。 靈山橋 赤岡橋 德星橋俱在儒林鄉。惲院橋廖屋橋。 雲溪橋 桐林橋 圳下橋俱在清德鄉。馬良橋 上過橋 下過橋。 桐溪橋 通衆橋。 獨江橋水南橋。 下獨橋。 屋山。上中橋 黄龍橋。 大陂橋。 迎薫橋 清泉橋俱在大足鄉大花橋在寳城鄉。 已上俱興國縣。 苦竹橋寧都縣土鬲橋 長江橋。 迎恩橋俱在縣東第一橋。 第二橋 第三橋 第四橋 文昌橋毛坑橋。 桑園橋 通濟橋。 見龍橋秋成門外一里長庚橋縣西十里。拱辰橋 美山橋 獅子橋。 田西橋 流芳橋蓮湖橋。 姜逕橋 吳池橋 清平橋。 駱駝橋杉口橋。 百路石逕橋。 曾公橋。 楓逕橋。 黄潭橋繼羙橋。 山角橋 下沽橋。 月桂橋 古坑橋、遥歩橋。 廖元橋 龍舌橋。 廖屯橋 花橋舊名龍山。陂橋。 長興橋皆在縣北。江東橋 浮藍橋 石榴橋。 梨樹坑橋 雲逕橋 南坑橋 珠子橋皆在縣東南 已上俱寧都縣。 抑洪橋會昌縣東,一名歩雲、五里牌橋縣北、廣濟橋在珠瀾舖龍至橋懷仁保、虎溪橋、白雲山下。五陂橋、二都。 已上俱會昌縣。 雲龍橋瑞金縣南。舊名綿福北門橋 通濟橋。 羅溪橋壬溪橋縣東北三十里。嚴坑橋縣西五里。菱角橋。 大埠橋。 徐口橋俱在縣東北二十餘里。南橋 武陽圍橋 會通橋。 已上俱瑞金縣。 城橋三座一在迎薰門,一在賔陽門,一在拱極門大橋。 西𤓰埧橋。 文明橋俱在縣南濓川橋縣西拱橋。 南逕橋。 黄土潭橋 龍安橋 望恩橋。 利渉橋俱在縣南,斷龍江口橋七姑潭橋。 龍頭橋。 弔視口橋俱在水北鄉逕口橋長沙保滑石橋 鵞公坑橋。 永安橋。 龍石橋固營保 已上俱安逺縣。 東江橋龍南縣東門外,始為浮橋。宋令林克思鄭輸易以石,後廢,今仍為浮橋東門橋東門外、南門橋南門外、西門橋西門外、𢎞仁橋縣西南下汶橋。 長橋俱在縣東。䨇院橋。 横溪橋。 尹山橋、象塘橋俱在縣南龍頭橋。 濟川橋 惠成橋。 攀龍橋、附鳯橋俱在縣北樓背橋 南逕橋俱在縣西北 已上俱龍南縣。 瑞昌橋。 江東橋縣西、小石橋、北門外,又名㑹賢。臥虹橋、餘慶橋俱在縣西南延慶橋。 赤江橋 通濟橋。 杉溪橋俱在縣北西坑橋。 蠟香橋。 李獵石橋。 石排橋。 長樂橋 若班龍橋俱在長上里羅源橋 分水橋。 盧坑橋東門嘴橋 柞竹坑橋 如午橋。 龍安橋 長夀橋俱在石上里何石橋。 龍坑橋 舖背橋。 石板橋。 南嶺橋 清石橋。 將軍橋。 衷鐵橋。 要津橋。 石淙橋俱在石中里。䂥石橋 顧車橋俱在禮上里封碧橋 昌隆橋安橋 太平橋俱在栢中里。崇先橋在豐上里。秋石橋 楊源磜橋 磜下橋俱在縣上里 已上俱石城縣。 南門橋定南縣治南門西門橋西門東門橋東門泥竹園橋 丁坊橋。 黄乾頭橋。 下池橋俱在髙砂保司灣橋。 鄭屋橋 司前橋。 大湖橋俱在下厯保盤古橋 十二坵橋 魚逕橋俱在潭慶保。逕口橋。 粗石橋俱在大石保。仙嶺橋 上坑橋。 黄砂橋官橋 安寧橋。 程嶺橋俱在横江保 已上俱定南縣太平橋、長寧縣治南。福善橋治南。、通濟橋治西、東拱橋治北。大路下橋東廂、大竹園橋滋溪保、大田橋䨇橋保新舖橋。 卓坑橋在三標保、上下瓦橋俱在南廂。古坑橋八付保 已上俱長寧縣東津渡府城建春門外、西河渡西津門外、鄧湖渡南門外、謝家渡湧金門外七里渡。 竭歩渡俱在大由鄉、源頭渡。 郭口渡。 藍江渡俱在愛敬鄉王母渡四㑹鄉楊梅渡 黄金渡 街亭渡 白澗渡俱在章水鄉。攸鎮渡 良富渡。 錫州渡俱在雲泉鄉。江口渡 □灘渡俱在長興鄉 已上俱贑縣。 攀桂渡南門外口渡東南四里中心壩渡城西龍門渡。 新地渡 烏株渡横石渡。 雞棲渡 承口渡。 合口渡俱在宣義鄉。苦竹渡赤口渡 上吉渡 車頭渡。 孤潭渡。 率口渡俱在黄金鄉小□渡。 楓柯渡俱在智義鄉 已上俱雩都縣。 桃江渡 黄沙渡 龍湖渡 吳村渡。 王公渡俱在縣東七里渡。 油洲渡 烏傳渡。 東塘渡。 小河渡。 蓮池渡、大吳渡。 長演渡。 劇付渡。 水口渡 方溪渡,劉公渡。 九龍渡 崇仙渡俱在縣南東傳渡 營潭渡、龍王渡俱在縣北參口渡縣西南。吳村渡縣東北。 已上俱信豐縣。 竹埧渡縣南。武塘渡 温陵渡。 孟口渡。 新水渡澄渡。 白沙渡 程渡 曲列渡 程水渡 龍下渡 方流渡 苦蒲渡俱在東門外 已上俱興國縣。 通濟渡俗名東門下謝渡。 渡頭渡。 璜溪渡 鍾公渡 鹿江渡 黄村渡 陳村渡 古蛟渡 長勝渡》 羅口渡。 通天渡。 曾坊渡。 苧●渡 大龍渡。 小龍渡、龍下渡俱在縣東南朱家渡。 魚江渡 羅巷渡。 羊灌渡 鼇口渡。 中傅渡。 林池渡 棠梨渡。 苦株渡孚惠渡。 南當渡。 陂頭渡俱在縣北蓮花渡縣西 已上俱寧都縣。 臨清渡西門外䨇清渡東門外。鎮湘渡南門外。湘鄉渡。 冷水渡 羊角渡。 峽頭渡 大㑹渡。 葉坊渡 謝坊渡 石門渡俱在縣南、黄坊渡。 莊埠渡。 懷仁渡。 上照渡 白沙渡 小化渡。 鸕鶿渡。 長田渡俱在縣北魚溪渡。 桂林渡 麻州渡 龍船渡俱在溪背 已上俱㑹昌縣。 縣前渡南門䨇清柳渡北門魚船埧渡 武陽圍渡俱在浮鄉。潭屋渡 白坑渡俱在招召鄉 已上俱瑞金縣。 龍頭渡 板口渡。 湯邦渡 社山渡 河口渡鴨子墟、浮橋船渡。 已上俱安逺縣。 朝陽門,渡楊枋渡。 江東渡。 大埠渡。 演教渡 彈子石渡、蓮塘渡俱在縣南東山寺,後渡。 里仁渡。 野石河渡 上營渡俱在縣東。水西渡。 象塘渡 滸坊渡俱在縣西北門渡關西渡。 寧溪渡俱在縣北。羅盤石渡 含水渡。 龍眼渡俱在縣西南 已上俱龍南縣。 東門渡。 南門渡 壩口俱在長上里。琴口渡石上里。古樟渡。 燕藪渡 長江渡俱在石中里。伏田渡柏中里。水南渡。 長口渡。 坑田渡 秋口渡 龍下渡俱在龍上里丹陽渡禮上里 已上俱石城縣南門渡。 火甲渡。 大竹圍渡俱在髙砂保九洲渡。 石頭渡。 月江舖渡俱在大石保。長布渡。 鶴子渡 內江官渡俱在小石保。 已上俱定南縣。 河嶺渡。 城江渡。 新村渡 車頭渡。 鴉潭渡 留車渡 已上俱長寧縣。《江西通志》卷三十四。
URN: ctp:ws60742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