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三十九

《卷三十九》[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江西通志卷三十九
3
古蹟
4
袁州府:
5
萍鄉故城,《太平寰宇記》在縣東四十里。晉太興元年,陳敏僭王江東,與杜𡸅謀相應。元帝遣鎮南將軍陶侃水陸二道來伐,又使甘卓領兵至縣東築壘,即此地也。
6
簫史臺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北六十里,鸞溪傍昭王臺」。《豫章書》:「萍鄉縣北九十里楚山,相傳楚昭王嘗經此山,頂有昭王臺,遺跡下有昭王祠」。
7
宜春《臺府志》:在府城東南隅。《城塜記》,漢宜春侯劉成於城中立五臺,其最勝者宜春也。高五十餘丈,植桃李以萬計」。宋劉嗣隆記:「闤闠之傍,崛起數百尺,陰森竹樹,掩映棟宇周覽川原下望人煙為一州壯」。觀祖無擇《詩序》:「郡有五臺號,宜春者為甲」。《李覯詩》:「謫官誰住小蓬萊,惟有宜春最古臺。千里待看毫末去,萬家攢作畫圖來」。
8
按《名勝志》:五臺自宜春而外,有仙女、鳳凰二臺。又彭氏釣臺、湖岡臺俱在五臺之數。攷湖岡臺》云:晉鄧表居此,以禮斗釣臺,唐徴士彭,構雲所嘗釣遊,則指袁郡。今日之五臺、三峽而言,斯可矣。若謂即漢劉成所立之五臺,恐非確據也,姑並志之。袁閎《𨼆居府志》:在分宜縣西北十里袁嶺下。東漢陳蕃薦袁閎可登三事,安車徴之。及黨禍作,閎築土室,𨼆居其下。
9
仙女臺,名勝志,在城東南隅,與宜春臺相望。鳳凰臺名勝志在城西南隅,枕城為臺,樓觀突兀,竹松交翠,亦堪競勝。
10
陳重故宅名勝志》,分宜。縣北八十里有陳重山,漢陳重墓在焉,下有勝因寺,乃重之故宅也。
11
甘卓壘舊志甘卓壘近蘆溪鎮。明一統志聖岡嶺即甘卓築壘處。
12
按《城塜記》,卓築壘接連五所,此外三壘不可攷,云湖岡臺名勝志,距州城南十五里,晉時鄧表居之,上有丹臺丹池及禮斗石。
13
《泰和臺府志在萍鄉縣西,晉泰和間創故名。兩山環抱,中廣數里,有古井、靈泉。
14
黄真人臺,《明一統志》在分宜縣南五十里,臺有巨石夷坦,相傳晉時有黄大古者,修煉於此。
15
葛仙《壇林志》:「在萍鄉縣羅霄山巔,即晉葛洪。修煉處上生叢竹,風來,垂地如埽,名埽壇竹。
16
袁京故居太平寰宇記》:宜春縣東北五里有袁山,晉𨼆士袁京居其下,卒葬於側。今高士坊是其處山,以人名,州以山名也。
17
龜、井名勝,《志》宜春治有五井,象龜相傳,袁天罡教民鑿以尅火,不顓為汲用也。
18
習鑿齒《書堂名勝志》,在萬載縣西八十里。山谷深邃雖霽,恒有雲霧相傳。晉習鑿齒,讀書其中。今分宜縣有習墓。
19
梁丞相袁璞《宅名勝志》,即開元寺,在宜春縣治前文㑹坊西。
20
《需宴亭林志》:唐天寶間,太守房琯建栁河東集,袁州之南,有亭曰需宴,刺史太原王涯增飾以立房公德銘。按德銘,李華所作宗元,書其碑陰。
21
彭徴君《釣臺盧肇記》:「宜春郡東五里呼岡西北有石室臨游溪之涘。邑人彭先生嘗釣此巖下,先生諱構,雲伉之祖也,善黄老言。寶應中,以玉帛召,不至。時太守命其鄉曰徴君,鄉巖曰「徴君」釣臺宋祖《龍學集》,彭徴君《釣臺詩小序》:彭御,名雲,宜春人。善講《易》《注》,通《元真經》。唐天寶中,刺史李璟以其名聞,上遣齊延邱以蒲輪徴之,二往。始至,𤣥宗欲官之,堅辭歸。鄉有釣臺,在震山前山離州東十里釣臺本一巨石,紹興己未季春,雷轟石斷。
22
按祖序與盧記㣲有同異,並録以備叅攷讀書。《巖明《一統志》:秀江之上有化成巖,唐刺史李德裕讀書其內,後人因山石以鑴公像為亭而祀之。又有軒曰「倚巖翠靄」,宋紹興中州守陳述建有亭,曰振鷺容安仰,高覽勝,潄石嵌空,皆在巖上」。周光記》:嘉靖戊午,郡守渤海季德甫建屋凡三楹,扁曰「化成」。《軒府志》:萬厯中,知府黄鳴喬别構一樓,督學黄汝亨顔,曰:托賦以衛公讀書,此中曾著十五賦也。
23
陶公《石室府志》:在萬載縣東三十里一巖,突起平田,約高三丈,中有石室,相傳唐竹溪六逸。陶沔晚歲𨼆居之所。
24
雷塘,《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北七里。唐韓愈有《雷塘禱雨文》。
25
盧狀元書堂童宗說文》標集序。郡之南修仁鄉有盧狀,元書堂遺址存焉。《名勝志》。宋元豐中,王雲晉卿買之築堂為燕居所。李觀、李沖元為之賦詩作銘,去城三十里」。又云:「盧肇讀書臺,在分宜縣鐘山之側。鄧庭聞詩,鐘山高,高鐘水綠。昔有佳人在幽谷,臺荒只見草萋萋,萬卷不留誰更讀」。
26
盧氏弋林盧肇自記:「咸通七年,余罷新安守,以俸錢易負郭二頃,在震山之西,又得楓樹林於溪南,日與郡守高公厚遊其下,或羅鳥罝,兔挾彈走馬於其間,亦請命。其林曰盧氏弋林,以對其東之彭氏釣渚焉。羅𨼆,讀書臺,《明一統志》:在分宜縣北五十里。臺西有車書巷,後有石倉,前有洗硯池,相傳唐羅𨼆,嘗讀書於此。
27
龍王閣《明一統志》在府城南五十里蟠龍山上蟠龍寺前,平挹雲峰,葢勝境也。王雲《詩經》:「夏地無暑未寒,泉有冰」。
28
鄭谷《讀書處府志》,在仰山下,距袁州府城南八十里。借《翠軒府志》:在府治南。五代劉仁贍建旁多竹樹,因名鍾。《傳宅府志》:宅在州西北化成巖側,唐僖宗所賜,第有南北二池,今遺址與池尚存,又有别業,在萬載縣北十五里,今為民田,前有石筍,人稱為鍾令公石。按《唐書志》,武德八年,以高安屬洪州。《南唐書》:保大中又分洪州高安縣置筠州,割萬載、清江、上高屬焉。鍾傳時,鎮洪州故府城有宅,而高安、宜春、萬載各縣賜第别業,往往散見諸志中者以此。
29
峽山寨林志在分宜縣南。其地山峻水險,高崖峭壁。舊傳李克用曾駐兵于此,遺址尚存。
30
按《五代史,李克用以追黄巢過汴州,休軍封禪寺,幾為朱全忠所害,縋尉氏門而出,自後且不再至河南,焉得有屯兵分宜縣、峽山之事耶?
31
澄源閣《名勝志》,在府治後圃,宋乾德初,州守吕延真建其右有深樾亭沈昭逺,為序并詩。
32
疏泉亭,《明一統志》:「在府城內。宋天禧問袁延慶倅是州。民罹火災,慶疏李渠以備火,民甚便之,因建亭於上,慶自為記,并賦詩刻於石壁。
33
無訟堂《明一統志》在府治內,宋州守阮閱建有序,并詩云:「欲為袁人雪謗聲,因將無訟榜堂名」。
34
清心堂,明一統志》,在府治內宋守沈昭遠,立趙資道。詩燕坐,都忘塵慮。縈小橋,横絶跨幽亭漣漪池。面銀開鑑滌蕩,庭心玉展屏。
35
吏𨼆堂林志》:在府治內,宋守趙資道建樂游堂,祖龍學《東湖記》:東湖舊有四亭不治,以荒予别為堂亭,臺閣其上樂,州人之觀游是好,遂署其中堂曰樂游,東堂曰廉,在樂游之西曰遜堂,堂北為射堋,南有石,高丈餘,竒秀可愛,寔自盧肇故宅徙焉。抗水而榭,有采香閣背城而東,向者為采珠閣,因城之高有月,臺上有休亭、銷暑亭,則據城之隅,與月臺相屬,而小者曰風亭。
36
唯是《軒府志》在萍鄉縣治內,宋令黄大臨題勁節堂。《明一統志》在府治內《宋趙資道詩》,為「愛青青竹一林,旋開庭宇占清陰,風前蕭瑟聲敲玉,月下玲瓏影碎金」。
37
敬簡堂府志:在郡治內設㕔之北,宋州守黄邵立。節正堂府志,在郡治風月樓之下。宋州守羅克開立慶豐堂祖龍學記,小寢西有地一畝,荒穢無人跡,命除之為堂以休焉。公退,則擁書𨼆几而坐,或速賓友,以琴尊相歡。是秋,禾大稔,百姓足食,上下莫不恱懌,乃名其堂曰慶豐,皇祐五年十月二十日記。
38
羅漢《松府志》:「在萍鄉縣寶積寺,宋黄庭堅手植,士大夫多題詠。
39
浩然《堂府志》:在小清、凉境之後,祖無擇建,不受《暑堂。府志》:在府治內後有月林庵修禊庵,並州守高諏之立。
40
潄《玉庵府志》:在府治鏘鏐亭之下,宋州守戚如琥立竹尊者軒輿、地紀勝崇勝法,堂後新竹,一叢數竿,挺出雲表,於時賞識標目為「竹狀。元郡相吳儲以狀元之名不雅更名竹尊者,至今稱之。黄魯」直有竹尊者,軒記、棲霞閣。《明一統志》:在府城內,宋建。
41
景韓堂祖無擇韓祠記》郡㕔內有景韓堂,宋紹興中知州事陳烯改燕衎堂而為之者。慶元三年,郡守高諏之重修黄禴有記。
42
錦繡谷方輿勝覽》:李從遜觀,元祐初,以司馬温公薦,除知䖍州,不赴,自號玉溪叟,於宜陽門外半里玉溪洞中種,列名花,名錦繡谷。
43
遠意《軒府志》:「在府治南圃。宋州守趙資道建紅陰亭名勝,志在倅㕔。王欽若布衣時作記。太平園舊志在仰山集》雲峰下,去府城南八十里。宋大觀四年,產異禾一本,兩莖七穗,高踰九尺。張商英進《瑞禾圖》,高躅作《大雅》十二章。末云:「爰有異粟八節如鞭。一本之上,雙莖相向,穗葉敷榮,挺拔尋丈」。
44
飼龍亭,名勝志,在木平山下興化寺中,去府城南七十里。善道禪師,嘗咒飯飼龍於此。又有嘯月亭景物,清絶不減仰山。
45
難禪閣名勝志,在宜春縣譙樓外街南。宋李沖元建黄庭堅曰:龍眠道人李元中為宜春決曹掾,盡心犴獄。事既飭,於是築閣以退,聽已無憾,而後安禪,乃乞名於山谷道人山谷,曰:菩薩久,習勝妙禪定於諸三昩,心得自在,哀憫衆生,欲令成熟,捨第一禪樂而生欲界,是名菩薩難,禪可名曰難禪閣。
46
《三絶碑輿圖備攷在府學內叢桂堂前,宋州守祖無擇建學旴江李覯記,京兆章友直篆額。河南栁淇書,世號「三絶元」修廟學碑,出塵土中置於此。
47
《落梅堂林志》:在府治內,宋王孝先詩:「誰將三弄笛,吹向五更初」。
48
南園道堂,《明一統志》在府治內。宋宣和間,州守辛炳建詩云:「有節松筠方直操,無言桃李盡成蹊」。
49
介亭名勝志》,東湖之南有介亭,宋張杓知州事,兄栻過之,為書東湖扁額,易「盧石堂」為「介亭」,仍題榜側云:「介亭之石」,本盧肇家故物也。挺然特立望之,有汲黯立朝之氣象。予既攷《豫》六二之義,以名亭并朂來者,《稽古閣林志》在府學內,宋淳熙間,州守張杓建《巖幽亭府志》,在府治內慶豐堂,前宋州守劉履中立。無《雙亭府志》,在慶豐堂之東,州守高諏之立。
50
《𨼆齋林志》:在郡治州守張杓,建南軒命名,并記朱子詩「君看物我間,𨼆顯豈殊致,願友振民功,更懋根本計」。《四益堂林志》:在府治內,宋州守張杓建刻其父浚所書《四益碑》於其中。
51
梯雲樓,《明一統志》在府城南仰山廟右。宋時建塑孔、孟像於上。
52
飛泳樓《明一統志》在萍鄉縣治,宋紹興間剏為放生亭後。縣令王謙建是樓,取鳥飛魚泳之義,旁有雙清亭。元燬,明洪武初重立。
53
《尊德堂輿圖,備攷》在府治內,宋淳熈間,州守周必達建其弟必正記云:「正直慈愛,宏才碩德,吾尊房公,詆排異端,扶植聖道,吾尊韓公,文謀武畧,外定內理,吾尊李公,其他相繼而稱賢者,吾將次第尊之」。
54
北墅《明一統志》在府城北七里。宋鄭居仁創為遊觀之所,中有悠然亭。
55
多勝樓、浮香樓,《明一統志》俱在府治。宋建四藤閣林志》,在府城南仰山亭,朱子經此,為學者講道閣下。
56
勤順堂《明一統志》在府治。宋開禧初,州守羅克開建。取韓愈鄆州溪堂序,上勤下順之語,以名林坰記。
57
徐仙亭夷堅志:萍鄉縣興教寺後有徐仙亭,昔徐君居此地,每日見黄犬往來,心異之,遂烹食焉,蓋黄精也,因而仙去,後人於故居築亭林志。宋紹興間,縣丞卓津建。
58
寒泉亭,萍鄉縣志》在清江里官道旁,去縣東三十里。宋淳熙中,縣尉潘友文創建。
59
勞拙堂《明一統志》在萍鄉縣治,後舊名莞爾。宋淳熙間,縣令王謙更今名,自為記。王廷珪詩:「君侯本學道,與世疑濶疎。擁袖聽街鼓」,堂下一事無不為赫赫名,詭衆以自殊。催科雖云拙,於今乃賢歟!
60
叢桂堂《明一統志》在府學內。宋嘉定間,建林坰記潺潺閣。《明一統志》:「在府城南仰山廟右,自溪前引水遶廟,潺潺有聲。宋婁乾曜詩一派泠泠遶檻清塵襟,洗滌自凉生。夜深好夢才驚破,疑是半天風雨聲」。《居敬堂林志》:「在分宜縣治左,宋淳祐間,縣令李宏規建龍江亭」。《名勝志》:「在萬載縣北五里獅子山頂」。
61
黄子澄《故居府志》在分宜縣豐樂鄉。
62
瑞蓮亭,萍鄉縣。志在縣署後。宣德間,知縣葛啟建浚渠亭,徐璉記宜陽官渠。唐刺史李公將順,因郡民恒罹火災而作,後民田藉以䕃灌者不可頃,計由宋迄明,屢濬屢塞,頽壅日甚。正德癸酉,璉來守袁下車。未幾旬,回禄三告,意古渠之疏或有待於予也,遂督集夫役,循舊堰而復之。縣尹張參建亭立石以記其事,予為名曰浚渠。使登斯亭者,知為渠而建也。
63
綠筠清室,熊槩記萬載。邑治之東,背山臨流,有宅一區,環室皆竹,蒼然以萬計。王氏允成,樂其幽勝,名曰綠筠清室。
64
望雲亭萍,鄉縣志》在縣南迎鳳嶺,即四望舊址。明萬厯間,知縣陸世勣再建,以思親易其名,自為記并詩云:「浮雲富貴皆虚幻,親在胡為事逺遊」。
65
臨江府:
66
巴邱郡故城,《太平寰宇記》。按《輿地志》,吳後主分新淦、石陽兩縣置巴邱郡。《吳志》云:周瑜進兵尋陽,破劉勳,討江夏,定豫章、廬陵,留鎮巴邱。周瑜堞今在新淦縣南。《豫章書》:今𨽻峽江,去縣南八十里。
67
巴山縣故城,《太平寰宇記》去新淦縣六十里,漢之理所。隋開皇十年移於今理,此城遂廢。
68
泥溪城,《太平寰宇記》,在新淦縣南四十里。按《陳書》云:梁天監元年,南海刺史蕭斆舉兵入,遣將軍歐陽頠屯兵苦竹灘,用拒官軍,即此城也。《府志》:今𨽻峽江新淦故城。《元和郡縣志》:本漢舊縣,豫章南部尉所居。陳割屬巴山郡,開皇中廢郡縣,屬吉州。《太平寰宇記》:在今縣北一百二十里。《十國春秋》,楊吳天祐七年冬,淮南節度判官嚴可求請置制置使於新淦縣,遣兵戍之,以圖䖍州,即此。
69
按《明一統志,都尉城都制置城均即新淦故城,故不重列。
70
石陽廢城,《名勝志》,在玉笥鄉之仙居里,遺址尚存。西北去新淦五十里。
71
按《明一統志》,石陽東漢置縣,屬豫章郡。晉屬廬陵郡,隋省入新淦。
72
廢吳平縣。太平寰宇記》:在新喻縣東一百一里,本漢末漢平縣,隋改為吳平縣。開皇十三年廢入新喻縣龍池墅城。《太平寰宇記》,隋廢吳平,其年再立。新渝縣,在龍池之墅。名勝志,大業時以水患遷治距村而城廢。明一統志:在今新喻縣南三里。
73
西吳州城。《太平寰宇記》:「武德初,安撫使李大亮析新喻置西吳州,七年廢,復建新喻縣。按《明一統志》,此即距村州治也,在今新喻縣北四十里。
74
河臯寨名勝志》,棲梧山前,瀕河有石曰河臯石。昔周公瑾留鎮巴邱時嘗憇焉,今呼其處為河臯寨。
75
樊城林志,在臨江府西北三十里,相傳有樊將軍居此,不知其名。
76
瓦城豫章書,在臨江府東北四十里。相傳五代時鄉豪築此以自保。
77
員僚《寨林志》:在府西南六十里,連接新喻、高安兩界,相傳隋時曹王所立,嘗同員僚守之。
78
楓岡寨雜志:在新淦縣南五里,唐吉州刺史彭玕立寨於此。
79
鄧克明寨府志》:在新淦縣東四十里。鄧克明據撫州時所立忠武王常遇春討平之,削山為城,壘石為門,周遭二十里,城塹俱存。
80
九仙臺,《明一統志》在玉笥山孔邱明宅,明《一統志》在玉笥山。秦人孔邱明奉母學道於此。
81
卧雲庵,名勝志,清江縣東六十里閤皁山,上有卧雲庵。漢建安中,葛元修煉其上,一夕衣冠入室,卧而氣絶,弟子守之。越三日夜半,忽大風發屋拔木,有聲如雷,燈燭盡滅,失屍所在。
82
黄檗《館林志》:「在新淦縣南二十里綿峰山上,唐權德輿過此有詩。
83
魏夫人壇名勝志》:在峽江縣南四十里玉笥山大秀峰頂,相傳南岳夫人嘗治於此。黄庭堅有詩。
84
五浪館《太平寰宇記》:袁水在新喻縣南五十歩,西至一灘灘,長二里,其地險峻,號曰五浪灘,其側立五浪館。陶侃讀書處名勝志,去郡東門里許為百花洲。相傳晉陶侃《讀書處》。《施閏章記》,淦城東百花寺側有陶公侃讀書臺,其下曰洗墨泉,亦以陶公名。
85
化梭亭,名勝志,府城東北三十里有化梭亭,晉士行故跡也。土人謂侃㣲時漁雷澤中得一織梭歸懸之壁,一日雷電起梭,化為龍去,後人為立亭於陶母墓側」。蕭子雲《𨼆宅名:勝志》:在峽江縣東南三十里。《書苑》云:郁木山有梁蕭子雲𨼆宅黄庭堅詩》,「郁木山頭,春鳥呼雲迷」。帝子舊時居風流,埽地無尋處,只有寒藤學草書。
86
鍾山府名勝志舊圖經云:隋大業二年,敇於新喻縣東三十五步,作鍾山府,明年䘮亂,遂廢。天夀元年十二月,移臨梁,館於府基,重建天夀,宇文化及偽號臨梁館。《名勝志》:新喻縣治南虎瞰山下,有泉兩眼,上有臨梁館,今廢為學宫。
87
覽勝亭名勝志》:臨江蕭灘石溪寺覽勝亭,即唐盧肇觀競渡處。唐摭言、盧肇、黄頗同舉於鄉,公車偕發,太守獨餞頗,而肇不與。明年,肇魁多士,守延肇觀競渡。肇席上作詩云:「扁舟鼓浪去,如飛鱗鬛崢嶸,各鬬機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88
按:唐人詩題乃及第後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刺史成應元係七律,唯後二句同。
89
《綠陰亭輿地紀勝在新喻縣學,俯瞰袁水。唐盧肇詩:「亭邊古木晝陰陰,亭下寒潭百丈深,黄菊舊連陶令宅,青山遥負向平心」。
90
虎跑井,明一統志在府治東。唐魯季丈廬母墓,每患汲江水逺,忽有虎於廬側跑地得泉,人以為孝感,因名虎跑井。
91
歐陽處士宅名勝志,城南里許為瑞筠山,瀕江周回五里,本唐處士歐陽董故宅,叢生瑞竹,色爛如銀。
92
藏書巖《明一統志》在閤皁山南,唐宋齊邱讀書處,雙秀亭名。勝志黄金鄉有雙秀亭。南唐時,縣人鄧佑擢童子科,其弟佶擢三禮科,里人榮之,為築亭峽江上,朱象為記。
93
《嘯亭名勝志》:新喻縣南四十里周山有雲𨼆寺,左吟峰右嘯亭。宋初,吳鸞與其弟鳳吟嘯於其上,故名。
94
《風義巷輿地紀》勝清江未立,縣以前有冦警里婦曾將二兒走手抱長者,而令幼者步行。寇詰之,曰:「㓜者,妾所生長者,前人所出也」。寇義而釋之,并遺以財。後官榜其所居為風義巷,今逸其處。
95
戲魚堂《名勝志》:去清江縣二里東山上有永夀寺。宋元祐間,殿中侍御史長沙劉次莊謫居卜築於此。鑿池堂前名戲魚,自號戲魚翁。摹《淳化禁中帖》十卷,刻石置堂中。又自為《法帖釋文》十卷,《與武岡帖》、《淳化帖》並傳。而《戲魚堂獨擅云:「施愚山集淦城東北四百步山谷間,為劉次莊戲魚池隄崩水涸,石刻不存。土人言其魚善鬬,絶異常魚,春夏間尚有之。
96
浩然堂《欒城集》,新喻吳君志學而工詩,家有山林之樂,𨼆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府志在縣南濱江,宋𨼆士吳叔元建黄庭堅書額。
97
横舟閣,《明一統志》在府治倅㕔。又有槐風。桂月二閣及冰壺閣,皆宋建。
98
挂冠亭》孔武仲記新喻蕭貫之營其宅舍之東,將因高築亭為燕居退息之所,命之曰挂冠,而未及為也。其子潛夫,即其基而屋之,屬予為記。
99
李處士水《閣林志》:在新喻縣西一里,宋李諮建楊億,表其名。陳堯佐詩:「水閣春來好,泉聲,坐卧間有田皆負郭,無樹不連山,浮世誰輕重?清風自往還,何當免拘束,短棹訪松闗」。
100
維崧《堂明一統志》在府治內,宋天禧中,王益為軍判官,其子安石生於此,後人因名其堂曰「維崧」。
101
霽月《亭林志》在府治,宋時建。
102
吸川亭,《明一統志》在府治。宋時判官㕔,面對大江休亭。豫章集蕭公餉濟父築亭高原,以望玉笥諸山,用其所以齋心服形者,名之曰休亭。
103
静治堂《明一統志》在府治內。宋建又有坐嘯堂司諫韓璜記。
104
薌林,名勝志》,在清江縣東門外。孫覿《薌林銘序》,祕閣修撰向子諲治一室,手植衆香草環之,而讀《離騷》其中自號薌林居士。建炎末,上書謝事,徘徊玉笥之下,淦水之濱,登高探勝,築室居焉。藝蘭九畹,采芝三秀,羣芳衆草,羅生堂户,蓋真得所謂薌林者。紹興五十年,詔起江東轉運使,明年,徙兩浙,召見奏事,賞勞甚寵,因從容自言,有終薌林之意。上嘉嘆良久,親書「薌林」二大字賜之。范《石湖集》薌林故侍郎向伯恭所作,本負郭平地,舊亦人家。阡隴故多古木,修篁林塘,皆為樾陰所迫,森然以寒。
105
經史《閣林志》:在舊府學,內宋侍郎向子諲建,以藏經史胡銓有記。
106
雲章《樓林志》:在新喻縣南一里,宋蕭燧建,以藏孝宗所賜御書。
107
湧月《亭林志》:「在新淦縣,宋時建。願豐《亭林志》在新淦縣治,南瀕江,舊名四望,宋高斯從為令,取杜甫憂國願年豐」之句,更名。
108
景䟽亭《明一統志》在新喻縣西一十里。宋歐陽國華致仕歸鄉,作尚書右僕射曾方銘、學士徐君平記。
109
一覽樓。明一統志:在府治圃中圃有清江臺,臺上有樓,名曰一覽宋建。
110
旌忠《莊府志》:在峽江縣,宋高宗以韓世忠功,特賜淦田,手書旌之。世忠孫枤,有賜田碑記。
111
墨莊池坊名勝志》,清江縣有墨莊池坊,今逸其處。朱子記》乾道四年,熹之友劉清之言,清之五世祖磨勘工部府君諱式,仕太宗朝,佐郡計者十餘年,既沒而家無餘貲,特有圖書數千卷。夫人陳氏以語諸子曰:此乃爾父所謂墨莊也」。中更變亂書散,不守清之之先,君子節衣縮食,悉力營聚。至紹興壬申歲,而所謂數千卷者,始復其舊。故尚書郎徐公兢、吳公恱皆為大書墨莊二字,以題其藏室之扁。
112
按《朱子文集》、《墨莊五詠》,尚有冽、軒、静春堂玩易齋君子亭》諸名。
113
《五賢堂林志》:在府學講堂西祠,宋劉敞、劉攽、孔文仲、武仲平仲所謂「二劉、三孔也。
114
雲泉精舍劉克莊記休文游四方,歸築精舍閤皁山中,面峰挹澗,手植葠杞,梅竹無數。其言曰:「山椒之雲,自去自來,澗中之泉,隨取隨有,此予之所嗜,不待有力可致」。故余得而擅之。休文楊氏,名至質,豐城人。縱目樓名勝,志在城南道院宋蕭尚書。逵引年歸鄉,作縱目樓以學仙。嘉定十一年,寒露前一日,一窶病者叩門求謁,曰:「苐報尚書,不吾却也」。及逵出視,則已去矣,但以所食榴皮書「桂巖來」三字於「階石透徹,不可磨滅」。章尚書穎詩「桂樹花開臨舊國榴」皮,書字徹新磚,正謂此也。
115
高明閣《新喻縣志》在虎瞰山東。宋尚書章穎建美俗,《堂林志》在新喻縣治,宋時建。
116
清江碧嶂亭《明一統志》在府圃中,宋時建秀溪别墅名。勝志》在新淦縣東北二十里,宋兵部侍郎曾宏迪别墅也。有宸翰篆書,「秀溪」二大字刻石。
117
竹坡輿《圖備攷》在新喻縣南,宋尚書謝諤居此,有《桂山堂楊誠齋詩》。「種滿山中渾是桂,怪來月窟更無香」是也。其燕坐之堂,名曰艮齋,學者因稱艮齋先生。《二老亭林志》在新喻縣學,西宋朱子守長沙道,經於此時尚書謝諤家居,二公相㑹,互有贈詠,觀者嘆為德星聚㑹,因作亭,好事者繪為圖,謂之《二老圖》。廬陵楊長孺題詩,侍講朱顔映白髮《尚書》野服,接通衢德,星聚處人争看畫,作《兩翁相見圖》。
118
萬安野館,新喻縣志:在縣東六十里,即今萬安舖。宋李紹興與劉清之建為講學所,紹興自號「萬叠山人朱子萬安野舘,詩身似孤雲,去復還投裝,猶記北窻閒,只應煙雨蒼茫外」,即是當時萬叠山。
119
近江樓《明一統志》,在府治東南瀕江。宋知軍魏庭玉建以朱子詩有「征驂聊駐近江樓,南市津頭問買舟」之句,故名內祀朱子及黄幹、張洽。
120
《喚春園楊萬里記》新喻縣南五十里而近,有鄉曰臨川,山深水秀,一峯孤聳,名曰卓筆,人士周仲祥居焉。園於居之旁,求予名且記之,予為兼總,而名之曰「喚春」,葢取之劉夢得之聫句云。
121
御書閣周益公集崇真宫記,宫北有令威觀,入門即御書閣十一楹,藏熙寧賜書百一十八幅,章聖封泰山芝草二本,皇祐新樂圖一卷,紹興宸翰十幅。
122
按舊志,崇真宫在閤皁山東峰之麓。
123
慶源《别墅吳草廬集》、新淦龔翊舜咨所營翊讀書通古今,為詩律穩妥。有集名《桃源漁唱》。
124
按:記文,别墅介,新淦、樂安之間,地名隆中山。清江黄氏池亭亭名。玉壺冰見掲。文安集有詩春暉堂何太虚詩小序》,清江黄伯原母弟七人,孝愛友恭,作春暉堂以奉母學士草廬吳先生序其事,名士大夫詩詞交贊之。
125
竹深亭,傅若《金記》,新淦之鵬溪,有廖𨼆君叔敏,性嗜竹,自號竹窗。其孫中山嗜竹,猶其祖,故屋旁多植美竹,而築亭其中,名以竹深。
126
《䝉山書莊名勝志》,在新喻縣北九十里。元梁寅至正間,辟集慶路學官,棄歸,明初徴至京攷郊祀,書成授官,以老辭賜金還鄉,築䝉山莊𨼆居,著述梁寅《自記》諸書,或刻之以傳,或繕寫以藏,暨凡所得書,皆聚之一室,故號「書莊。
127
金水亭元何中有《登新淦金水亭詩》,鳴水臺在閤皁山,見元何中詩。員嶠亭在清江鎮靈峰寺,見元人何中詩,《宗濂齋新喻縣志》明邑人周德成《建延梁石門先生》傳《春秋於子若孫聫云:「理存太極一圏內,道在中庸」兩字間。
128
練子寧故宅,安志在新淦東山下。羅洪先自《靖祠記》,其先本新淦東山人,至父伯尚遷三洲,是生公,比及第,復居淦城。
129
浩然堂在新淦《縣府志》:𢎞治中,提學副使李夢陽立金川書院,以祀練子寧父子,名其堂曰浩然。
130
望江樓,《新喻縣志》在縣東南五十步。儒學之右,高廣數丈,極目可百里。明洪武初,知州張𢎞建。
131
《湖陰書閣府志》:「在新淦縣西北四十五里蓮湖上,明里人朱文紹建《羅洪先詩》,湖水遥連紫淦潯,讀書高閣傍湖陰」。
132
吉安府:
133
廬陵故城,《元和郡縣志》,漢獻帝興平二年,分豫章於此置廬陵郡。晉太康中,移郡於石陽縣,今舊州東北故城是也。《太平寰宇記》,隋平陳,改廬陵郡置吉州,於今郡城西南築小城,即舊州城是也。又故城在縣治南一里,晉咸康末,太守孔倫築。
134
按廬陵故城有二,一漢舊縣,西晉太康中郡移於石陽而城廢,即《樂史》所謂「在太和縣西北三十里者是也。一,東晉咸康末孔倫所築,隋開皇十年,改郡為吉州,而城始廢,即《樂史》所謂在今縣治南一里者是也。歴來各志,互載不明,今為攷正。
135
安城縣故城,《太平寰宇記》去安福縣六十里,有安城故城存焉,即漢安成侯張普所理也。
136
平都故城,《太平寰宇記》在安福縣東南百里王水口。《輿地志》:樟樹沒於龍陂」,即其水也。漢時,平都縣在此水口,以地險徙之,舊城猶存。
137
遂興故縣。《太平寰宇記》,在泰和縣南一百七里。《輿地志》云:後漢獻帝立,吳大帝改曰新興,晉武帝復為遂興,以在遂水口為名。隋平陳,廢名勝。《志》在萬安縣西北十五里。
138
吉陽故城,《太平寰宇記》在吉水縣東一百二十里。吳後主二年立。隋開皇十年廢。
139
永新故城名勝志,吳立永新縣,屬安成郡。至隋郡廢,以縣并入泰和。有故城。在治西二十五里
140
廢興平縣。太平寰宇記:吳孫策,二年立。隋開皇十年,廢東昌,廢縣。太平寰宇記:在太和縣西北六十里。輿地志云:吳後主置。隋平陳,廢名勝志。隋省入西昌,唐復置,尋廢。今之永和鎮,即其地入廬陵。
141
安成郡故城,《太平寰宇記》,晉元康元年,朱居為安成太守,築郡城郭,內有雙闕,高數丈。隋平陳,廢郡為縣。明一統志》在安福縣境。
142
廢安福縣。太平寰宇記》:在今縣東六十七里枕王江之口。
143
西昌故城,《太平寰宇記》在太和縣西三里。齊明帝初封西昌侯於此。隋開皇十年廢。
144
石陽故城,《太平寰宇記》:在吉水縣東北三十里,梁天建中改置。隋時與吉陽同省入廬陵白口城。《太平寰宇記》在太和縣東南二里。《陳書》:梁天監三年,陳武帝遣杜僧明將兵二萬人築城於白口,以禦李遷仕遷仕,亦築城相對。今兩城舊跡猶存近白下驛。
145
按明一統志,「白口」作「白石」訛。大臯城太平寰宇記:在太和縣北八十三里,臨贑水,梁天監三年,陳武帝領兵赴難,高州刺史李遷仕築城於大臯以拒之。
146
魚梁城,名勝志在萬安縣南十里。《南史周文育傳:李遷仕據大臯,遣其將軍杜平虜入灨石魚梁作城,文育撃之,杜棄城走,文育據其城,即此。
147
摭口城,《明一統志》在廬陵縣北七十里。陳永定元年,廣州刺史蕭勃遣其子孜及其將歐陽頠、傅泰等將兵出南康,傅泰據摭口城,周文育使其將丁法洪攻泰,擒之,即此。
148
聖嶺城,名勝志》,永豐縣南三十里有聖嶺,世傳五代間,夜有神人震動其上,旦視之,突起土城,周迴數里,因以為名。宋紹興中,鄉人避寇其中,多所全活。
149
嚴城明一統志在永豐縣南十五里。舊傳唐末有嚴將軍聚兵於此。
150
新茨亭《太平寰宇記》、王烈之《安城記》云:「豫章太守賈萌與安城侯張普戰於新茨之野,今安福縣側有新茨亭」。
151
《黄金臺名勝志》:吉水縣西北五十里朝元嶺有方石亂點如金名黄金臺上,鑴詩云:「落落萬古石,悠悠千載心。人間不相遇,白雲深處尋」。
152
龍陂,名勝志王江,東流與瀘水合,其匯為龍陂,去安福縣東南百餘里。顧野王謂是掣材之處。土人言孫皓時伐木順流,至此陂而沈,以繩挽之,即有風雷之變。後歲旱,試相牽拽之,風雨立至。宋元嘉中,木忽自浮水面厚可五寸,其半猶沈水中,垂成沙洲。
153
《讀書臺安城記》:晉殷仲堪為安城太守,於郡西大池之上築臺讀書。今遺址尚存,頗有勝境。
154
陶皮二仙,《石室名勝志》:在泰和縣武山北,葢二仙修煉處也。又名北巖天將雨則巖竇出泉,禱者以此為候盧度《𨼆居舊志》:在三顧山,去泰和縣南五十里。劉宋元嘉中,盧度𨼆此其池內魚,以名喚之,則次第來食虎口石。《太平寰宇記》:在廬陵縣北一百三十里,臨贑水高三丈,出一穴,狀若虎口。梁侯景亂,陳霸先將兵三萬至此。景將立柵以邀之。霸先使具舟排之,而潛軍出其不意。及覺,已至柵下,遂敗。方舟北濟,即此處也。越公臺名勝志》,泰和縣西十里有越公臺,相傳越公楊素所建,以其形似月,又呼為月臺。
155
廬陵竹室房《千里記》:「三年夏,待罪於廬陵所。棲率,用竹以結其四周,植者為柱楣,撐者為榱桷,破者為霤,削者為嶂,臼者為樞,篾者為繩,絡而籠土者為級,横而格空者為梁」。
156
曼殊閣青原山志》,唐刺史李彤建,又有雷泉亭、洗耳亭,亦彤建。
157
臨澗閣,《青原山志》,唐刺史韓衢建水閣。《青原山志》,唐刺史韋恱建百花亭徘徊亭」。《青原山志》俱唐刺史謝良弼建龍穴亭青原山,志唐刺史姜輔建」。
158
印水磯,茅亭,《青原山志》,唐刺史張勔建浮墩。《太平寰宇記》在安福縣西七里,今號四望墩,下有古人作石羊。獅子尚存。
159
落亭《太平寰宇記》與浮墩相近,縣曹童翺得仙之所文。《江樓名勝志》,吉水縣之北門曰文江門,其上為文江樓,樓側有飛霞亭,為餞送之所縣。志:飛霞亭舊名落霞,宋令楊獬改名曰飛雲。謝艮齋,諤𨽻書其額,元至元間改亭為樓,郡人劉辰翁書「飛雲樓」三字,扁其上,年久摧塌。明天啟癸亥,知縣何應奎重修,復立飛雲亭於左,尋被火亭廢。
160
玉山館,《明一統志》在萬安縣。唐張籍詩:「長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陰雲盡向西。楚客天南行漸逺,山山樹裏鷓鴣啼」。
161
桃花院,名勝志吉水。縣東五里為鳳山,上有桃花院,下瞰文江。
162
玩龍亭,名勝。志吉水縣南張華山下有石洞洞,有清泉,相傳龍所穴也。洞口玩龍亭,為張國賓立。
163
孝子亭周叙》記:吉水李孝子,隋大業中人,㓜䘮,母事父益至,父歿未葬,比舍失火,慟哭伏棺而死。其墓在學宫之傍,墓前有亭,洪武、宣德間,州守相繼葺治。《明一統志》:隋李孝子墓側有白華亭。
164
姚公石室太平寰宇記》:按《縣圖》云:縣西北一百二十里禾山足,有石室,豁然洞開,有大澗,濶數丈,有泉湧,出可以行舟,前不知極。唐姚元崇布衣時,曾至其處,愛此殊狀,卜居於側,讀書數載,業成而去,為開元名,相今遺墟,松竹猶存。
165
《相山詩,社名勝志。唐杜審言為司户時,置郡西城隍岡,一名西原,平衍幽曠,步入令人,有林壑。思致,宋咸淳三年,郡人周平園與危恕齋歐陽寓庵置地。西原八泉勝處起詩人堂,元時廢。
166
趙居士故居輿地,紀勝東湖在安福縣東南,水石幽勝,為唐趙居士故居。按居士,名原陽,安福人。博通經史,嘗夢神語曰:「汝神仙中人,何望富貴」。遂絶意人間事,從遊塵外,不知所終。
167
徐侍郎宅名勝志,永豐縣報恩鎮。有唐中書侍郎徐安貞宅,後為寺。
168
擣衣石名勝志,王象之云:顔魯公擣衣石,在永新縣,前市,故老相傳,顔嘗盤桓其上,以為石可擣衣,故名。志謂在縣北四十里平原村,廣四尺,長倍之,其色瑩黛。公為吉州司馬,行部過此,撫石而憇扣之,聲音清越,今更千年土花不蝕」。
169
《雪浪閣豫章書》在吉水縣北。崇元觀有吕洞賓題詩「褰裳懶步尋真宿,清景一宵吟不足,月在碧潭風在松」,何必洞天三十六」。明羅洪先葺之題柱云:「風月無邊何必洞,天分六六江山如故,不知塵世幾千千」。張欽寨明一統志:「在吉水縣北九十里,與張欽寨相近,彭玕置堡寨於上,可容數萬人,倉廩之跡尚存。
170
青原臺,《明一統志》在府西,射圃之東。宋劉僴詩:「春臺百尺枕,蕪城傑檻層軒入紫清坐,嘯風雲生畫棟劇談河漢㵼朱甍山,圍蘭若青螺,逺江帶蘋洲,白練横挂席,㑹凌南斗去,羽人遼海看騎鯨。
171
羣玉《𨼆居名勝志》:「在永寧縣西四十五里小玉笥山南。《唐書》:「孟賔于湖湘,連上人歸南唐,授豐城主簿,遷塗陽令,致仕,𨼆於玉笥山,自號羣玉峯叟」。
172
雙鶴樓,《泰和縣志》即鐘樓初樓成,有雙鶴來棲其上,三日乃去,故名。又名江南第一樓見徐鍇碑記》。
173
聰明臺能改齋漫録》國史劉沆列傳曾南豐撰云:沆,吉州永新人,曾祖景洪,事楊行密為江西牙將。有彭玕者,據州稱太守,脅景洪附湖南,偽許之,復以州歸行密,遂不仕。嘗謂人曰:我不從彭玕,當活萬餘人,後必有隆者。因名所居山曰後隆山。山有唐牛僧孺讀書堂故基,即其上築臺,曰聰明臺,沆母夢牛相公來而生沆。予按江南野史彭昌傳云:初,唐相牛僧孺,其祖逺仕,交廣罷秩,還至郴、衡間,為山賊所摽掠,唯僧孺母子獲存,遂入江南,止於廬陵禾川。縣之北有山名絮芋,源下有古臺,古老傳為聰明臺,其下有湧水,曰聰明泉,僧孺乃舍其上而肄業。迨十數年,博有文學。㑹母死,遂葬於縣之西南才德鄉大學里。既隨計長安,擢上第,不十數年,累秩相輔。時彭昌四世祖居於僧孺母墓之側,應諸科舉至京師,僧孺聞而引與見,問其墳陵。彭氏㓜而不知默,不能對。及歸,為修其塋,㑹僧孺罷相,鎮襄陽,未幾暴薨,故其墳未曾封,至今本縣圖經俱載聰明。泉側有牛相讀書堂,餘址尚存。野史本吉州人,龍衮所撰,或得其真。今沆傳以祖景洪即其上築臺曰聰明臺,誤也。
174
劉鶚《讀書臺林志》:廬陵劉仲翔所居號杉溪,其讀書臺遺址尚存。
175
聚喜亭《永新縣志》:宋致和間大旱,縣令侯彭老禱雨得應,邑人咸喜,彭老因作亭識之。
176
仙女梳妝亭,名勝志》,府治有臙脂池,相傳昔有仙女來戲池中,後人洗臙脂」者,咸汲池水以取色澤,故名有石闌井亭、仙女梳妝亭,今俱湮沒。
177
清都臺,《明一統志》在府南清都觀。宋蘇軾自儋耳歸遊,此書「清都臺」三字於臺上。
178
滄浪臺,《明一統志》「在泰和縣西門外,面瞰秀溪,宋知縣趙汝謨建。
179
卷舒堂《吳草廬集》:故丞相廬陵文公嘗寫卷舒堂」三大字,貽其鄉之𨼆。君子劉梅溪筆勢雄偉,廣修丈餘,劉寶藏之,余為作堂記。
180
槐安閣《名勝志》,在泰和縣之南塔寺。《黄山谷詩》:「萬事盡還杯酒裏,百年俱在大槐中」。
181
墨池《閣林志》在泰和縣學,黄庭堅有「前日學書池」之句,即此。
182
《吕狀》:元《讀書堂輿地》紀勝縣圃有讀書堂。皇祐五年狀元。吕溱,舊遊處。溱,江寧人。天聖中,隨侍其父士元為泰和令,讀書於此。
183
齊吕堂《明一統志》在泰和縣,學邑士思齊、吕溱之意紫薇堂《明一統志》在泰和縣圃東。
184
三仙堂明一統志在安福縣東南黄牛嶺,上應夢閣。明一統志在泰和縣西北五里,登科山。往時赴科者多預宿,其下求夢皆驗。
185
快閣程實之記閣最一郡之勝,在泰和東南城上邑,令太常博士沈遵名曰快閣。迨黄太、史庭堅賦詩其上而閣之,名聞天下,方輿勝覽,在泰和縣東慈恩寺前,蕭孟昉《快閣紀存》,黄庭堅以元豐辛酉宰西昌題詩後百餘年為慶元三年丁巳,墨蹟已不存,長樂卓洵士直得真本於邑士嚴龜齡,乃命工摹刻於閣,楊萬里、文天祥俱有和詩。
186
《醒心軒快閣記》:存在慈恩寺天王院碾坊之竹陰山谷詩「盡日竹風談,法要無人竹影。又斜陽他時若有相應者,莫負開軒人姓黄」。
187
跨牛庵豫章集、吉州泰和縣、普覺禪院東北,皆修竹長老,楚金開息軒於竹間。予作縣時嘗謂金為我作草庵於竹北金方經營,經藏未暇也。他日庵成予已去,金知予隨食四方,不能有是庵也,則自名曰跨牛」,而乞予銘。
188
《三秀亭豫章集》:元豐六年春,廬陵守夀春魏侯綸下車之十二日,芝草二本,産於州院獄門之東,其後得一本於郡齋便坐之室,而最盛於西峰僧舍之秀野亭,一月之間,凡産芝二十餘磊落,權竒人物,象成最後,寺僧來獻黄芝,異本同穎黄者慶,色異本同,穎者不争之祥,魏侯因即秀野亭,以為三秀,屬豫章黄庭堅記之。
189
蘇黄臺《明一統志》在廬陵縣永和市中黄山谷,送東坡,過永和、宿清都觀,二人倡和於此,因名。
190
御書閣《明一統志》在吉水縣羅陂,宋御史蕭服建。有徽宗篆扁。
191
《三瑞堂名勝志》,宋蔣之竒《寄范吉州道卿詩》,一麾新佩印,三瑞更為圖。葢其時城西池產並蒂荷花玉,虚觀產芝草,天慶寺降甘露,皆神宗熈寧二年五月、八月、十月事。
192
日新亭祖《龍學集》有《題安城劉伯玉日新亭詩》,《先春閣名勝志》:「宋建中靖國間知安福縣,李康成作《黄庭堅詩》,「面春築飛閣,春至最先知」。
193
愛竹堂,名勝志》,知安福縣。李康成作《山谷詩》:「富貴於我如浮雲,安可一日無此君」。
194
朝華亭《安福縣志》,宋令李康成《建黄庭堅詩》,對案昏昏迷簿領,暫來登覽見高明」。
195
適軒明《一統志》:在安福縣清真觀,宋縣令李康成,寓此《黄山谷詩:「琳宫接叢霄,綠水連翠㣲,幽花露,林薄,好鳥娛清暉,道人勤灑掃,令君每忘歸」。
196
息軒《泰和縣志》在普覺寺。宋元豐間縣令張君題《黄山谷詩》「僧開小檻籠沙界,鬱鬱叅天翠竹叢」。
197
知津閣,明《一統志》在萬安縣西大江口,舊名雲洲,後取蘇軾,此生何止畧知津之句為名。
198
《横江亭林志》在泰和縣南,臨街舊名角亭,因「黄庭堅江横決事㕔」之句,遂易其名。
199
五笑亭、青原山。志亭在青龍脊上,徐俯建,萬厯間,祁承鄴重修。
200
詠歸亭,廬陵縣,志在興賢門外。宋紹興末,郡守王佐建,周益公有記,元末兵燬。
201
挂川亭。吉水縣志:在縣南二十里石礱瀑泉上,宋淳熈二十年立。
202
環翠閣《安福縣志》,宋劉元明《建楊萬里詩》:閣在青圍翠遶中,何時我輩畧搘笻亦聞佳勝無多處,只有千峰與萬峯」。
203
競秀亭,萬安縣志在大蓼灘,宋曾子與築,前臨大江,可覽山川之勝,楊誠齋詩:「老夫上下蓼花灘,每到君家輙繋船,尊酒燈前山入座,孤篷月裏水連天」,炎凉書問二千里」,塲屋聲名三十年,競秀主人丈似豹,不應霧𨼆萬峯巔。
204
肖顏堂林志》:龍泉梁棟以直言為用事者所忌,遂不復仕進。晚以肖顏」名其堂,周必大嘗從之遊,因為之記。進士第一。堂豫章書在廬陵縣學,宋文天祥舉進士第一,因名。
205
二友《堂林志》:在府治後,宋福唐李彌遜作。有古松與竹對,植胡忠簡。銓有記。
206
《冠霞樓》、《香山樓》俱見《徐清正詩,引》冠霞胡澹庵樓名香山樓澹庵孫伯軫所居。
207
凌雲樓,名勝志,吉水谷村,宋神童李如圭故居。如圭七歲中童子科,隨父宦京師,孝宗召見,即誦《尚書》無逸,上喜,撫榻和之至終篇。明日,賜宴父在,賜珠簾隔之,燕罷,撤簾以賜。後再舉進士,官至福建安撫使。乃於居第起凌雲樓,懸珠簾,以彰君貺。
208
鳳凰臺,《明一統志》在永新縣北濠中,相傳宋縣令梅玘築。臺成,適祥鳥至,因名。
209
《五雲閣輿地廣記》:萬安縣五雲洲在贑水之濱,龍泉水出其左,上有五雲閣,宋時建正對水西芙蓉山,故戴復古有「凌空傑閣為誰開,隔岸芙蓉,不用「栽」之句。《春風堂名勝志》:永新治內有春風堂。宋元絳為令時,建嘗自作詩云:「三年到此别無功,種得桃花滿縣紅。此日不能收拾去,一時分付與東風」。楊萬里有記《盧溪草堂輿地廣記》:「安福縣南有宋盧溪先生草堂,邑人王庭珪乞祠歸𨼆,築室於城南。胡安國嘗過之,與先生商畧《春秋》《傳》義,數日乃去。
210
《朝霞閣輿地紀》勝廬陵縣。澄波門外有《朝霞閣應詔叙錄》,朝霞閣乃今之白鷺亭。
211
賞春樓名勝志》,葛敏修《賞春樓詩序》。每太守燕集於賞春樓,或使斾未至,則徘徊於白鷺洲亭。
212
按舊志,大守李宗通判徐向,嘗㑹飲樓,中有倡和詩,敏修為序。
213
山月亭,廬陵縣,志在南湖車駕嶺楊萬里記:友人王信臣遵予過其家,有亭若在,天半掀然。孤巉者,山月也,面勢直,一城高絶之地,闤闠數十萬家,如在井底。三忠堂,周益公集》:廬陵宰趙汝厦,即縣庠,立三忠堂,祀歐文忠、公修、楊忠、襄公邦乂、胡忠簡、公銓。
214
䨥秀亭,廬陵縣,志在永和市,文氏所建。宋周益公詩:「身在江湖欲看山,山行還憶弄潺湲,誰知裏許雙竒絶,碧玉青蘿一望間」。
215
攀桂《樓林志》在泰和縣學明德堂後,舊名登雲閣,宋寶祐間改名攀。桂縣令徐叔倫有記,後又改建叢魁堂。百歲堂在廬陵縣淳化鄉,文山詩序》:羅畊祖母蕭氏,百歲父老,見所未嘗,鄉閭誇以為盛。天祥既交朋,升堂為夀,退布席㕔事,與横舟昆弟子姪,舉酒盡歡,酒酣,賦詩云:「麗日萱花照五雲,升堂風采見乾淳」。蓬萊㑹上逢王母婺女光中見老人雨露一門華髮潤,江山滿座綵衣新,只將千歲苓為夀,更住人間九百春」。《讀書臺林志》:「在府城南學宫,宋丞相周必大讀書處《廬陵縣志》,宋慶元三年,教授于望立,并記元廢明宣德間知府陳本深修。正德三年,知府任儀重修,更名講經,臺自為記。
216
勉耘堂《明一統志》在安福縣北六十里,宋邑人彭寄、宗建、文天祥為之說。
217
《誠齋故宅名勝志,吉水縣西北五十里有朝元嶺嶺之下為南溪。楊誠齋自祕書監將漕江東,年未七十,退休南溪之上,老屋一區,僅蔽風雨,長鬚赤脚纔三四人,聰明强健,享清閒之福十有六年,徐靈暉贈詩云:「清得門如水黄,惟帶有金」。葢紀實也。寧皇初元,與晦翁同召,晦翁出,而公獨不起,嘗自贊云:「江風索我吟,山月喚我飲,醉倒落花前,天地為衾枕」。此《鶴林玉露》所載也。慶元間,周益公以宰相退,休嘗訪公於南溪之上,留詩云:「楊監全勝賀監家,賜湖直。比賜書華,迴環自闢三三徑,頃刻能開七七花,門外有田供伏臘,望中無處不煙霞」,却慙下客非摩詰,無畫無詩只謾誇好事者繪為《南溪圖》以進,公題其上曰:「平叔曾過魏,秀才何如老子致元台蒼松白石青苔徑也,不傳呼宰相來」。
218
一經堂,在永新縣東南。《楊誠齋集》宜春簿,譚㣲仲作《堂業書》以教其子四人,命之曰「一經堂。
219
《六一堂楊萬里記》:紹興元年,廬陵郡守莆陽方崧誅茆於郡圃之東三瑞堂之左,為堂七楹,名以六一,旁搜先生之遺墨,伐石刻之。明《一統志》堂後有貯雲臺福榮堂楊萬里記,紹熙五年,隆慈皇太后聖夀八十。於是吉州泰和縣進士胡箋父諮封迪功郎母歐陽氏孺人贊書寵嘉,乃扁其中堂,命曰福榮,以侈君賜籌安堂。《歐陽守道記》:「開慶元年,泰和蕭公逢辰為江西副帥,戎事小暇,徘徊籌安故址,久為墟燼,㑹得巨木百餘,即以成斯堂焉。
220
振古堂名勝志》:吉水縣北六十里南山,宋儒王子俊築書堂其間,名曰振古。楊文節、陸放翁、楊子直、朱晦翁皆遊焉。子直詩云:「南山高且明,其下有深谷,文豹識顯藏,終朝霧如沐」。晦翁讀而喜之,比之輞川漆園遠明樓楊萬里記》:西昌陳恂所居,距快閣不逺,而距澄江又加不逺,然出門則江甚逺葢,闤闠居者百餘室,蔽遮其前,因樓其上,開窗卷簾,江光月色,飛入几席,始覺貝闕珠宫,去人不逺,因取山谷語,扁曰「逺明五美堂」。《楊誠齋集》,安城歐陽巨卿手種雙桂,於所居之堂前謝艮齋,為記其事,且舉王氏種槐之意,以策勵其二子,成務成文,予因署其紙尾曰:王之槐、歐之桂、巨卿之積,善二子之繼,善艮齋之樂,善一記而具五美、成務,兄弟欣然扁其右偏之一堂,曰五美」,而請予記。
221
山光樓《楊萬里記》:永豐石井,張氏兄弟,好義,喜賔客治樓觀,文仲之樓曰霽月,武仲之樓曰「憑虚,皆余命名也」。憑虚後廢武仲子,師良作新一樓,復請予名,予以韋蘇州詩「鳥啼山光夕」,古今絶唱也」,命以「山光醉樂堂」,楊萬里記歐陽紹之挂冠歸安福於東門之外,闢三徑,作一堂,掲以醉樂。師,我醉翁也,紹之名似萬卷樓,楊萬里記廬陵印,岡羅敬夫避俗入山築樓,扁以萬卷,每月之吉定省,其母夫人外,即往山齋,流覽簡策,追琢詞章,樓下有堂曰醉經,曰「逺俗」。
222
石潭林屋劉定之自記先君侍講居石潭,學者稱為石潭先生。石潭之濵,林木蔽虧屋於林下,故名。
223
《相石亭,名勝志,去永豐縣明德鄉二十里有相石亭,宋丞相文天祥募兵勤王,空坑兵敗,將趨劍南,追兵至此,幾及之,忽巨石墜塞,途次追騎驚伏,丞相乃得脫去。後人以為神所相也,因名相石作亭。其上石傍有屯軍邱、斷事㕔、馬伏坡,皆丞相遺跡。
224
秋月寒,江亭《廬陵志》在永和寺,宋曾恱心建劉鑑序。東昌之景一十有五,秋月寒,江亭其一也。
225
月觀軒《泰和縣志》在澄江快閣之東,宋慶元中縣令卓洵建。又有一碧軒,署縣馮迪德建。
226
山曉樓廬陵縣志在縣東北,有文信國書「西江第一樓額」。
227
國朝康熙初,知府郭景昌、知縣于藻重建垂芳堂,文文山記:「吾鄉上游有佳木連理,生於鄒公長者之地,不知幾何年,益公取,以補廬陵圖》誌木濵水。咸淳八年秋,一夕大雷電,以風木隨水而飛。又二年秋,有蓮一蔕雙華,出於文叔北窗下苔池中。文叔長者,曾孫也,連理表章於乾淳間,鄒氏始享有其瑞。今文叔之庭,二季競爽,兩孫端美,天將昌之,殆未有已乎!」文叔喜而命余題其堂曰「垂芳。
228
凌波亭《明一統志》在府城南瞰江。宋時建王庭珪詩:「嵐光浮水面,濤影撼城陰」。
229
水窗《名勝志》:永新縣西有地名水窗,宋末劉友益居之。學者稱「水窗先生」。
230
浩齋楊誠齋集》,安福劉彥與為其尊人浩齋先生作。浩齋,名建直,字諤卿,紹興乙丑進士,知臨江軍新喻縣,以奉議郎致仕。
231
無盡藏堂楊萬里記永新縣東郭外十里曰横江,張司馬德堅作堂於其處,而題曰無盡藏,葢取東坡《赤壁賦》中語也。
232
《梅亭文文山記》:廬陵貢士蕭元亨作亭於屋之西,偏周之一徑,被徑一梅,名曰梅亭」。
233
凝翠樓《吉水縣志》在山原宋文信國題,明楊士奇記。翠屏晚對讀書樓。吉水縣志在仁夀鄉,金塘宋朱淑寶建。
234
《臨溪亭林志》在安福縣城南,元李鼎、翁建,歐陽圭齋有詩。
235
環溪,《樓林志》:「在吉水縣北嶺口。江州學正楊用能建程鉅夫詩》:「白雲滿地種蒼术青草平湖開白蓮。
236
逸清堂,程鉅夫記》廬陵楊㢲溪之季景開官淮西,歸,因先廬闢堂,太師留國,公書其扁逸清、余嘉景,開之肯堂與廣㣲之名筆,喜而記之。
237
看水軒,《吉水縣志》在仁夀鄉,盧兜元、處士姜達建,翰林虞集有詩,王霄復為記。
238
《臨溪樓府志》在安福縣。元延祐間,張師亮建德林堂,劉鶚記榮父李氏世居吉文之古。平介乎青原、芙蓉兩山間,所居竹樹蒼然。郡太守偰西郴扁其堂曰德林。至正五年,其伯子思泰謁予記。
239
麗澤齋劉詵記:廬陵范朝宗少居鄉,慷慨有大志,因其所居齋扁曰「麗澤」,葢深有取於朋友講習之道也。我我亭揭文安集,殷仲堪答桓温曰:「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宜春」。黄元瑜取以名其亭為賦詩一首。
240
冰雪相看亭,道園錄趙君有道之先,故宋南渡時,自東都徙分宜,二百年於兹矣。大父登進士第,仕至文林郎。其父覃恩受官,宋亡不復仕,城東故地美竹,萬箇作亭其間而●焉,名之曰「冰雪相看」,信國公之子平逺宣慰所題也。
241
江村小隠何太虚記,劉静春門人,郭儀直居廬陵之城,岡廣袤可里許,江流繞之如一,大盤、南臺、泰嶺、德勝、仙壇、紫雲諸峯,四面拱立,皆若知有所尊者,儀直當盤之中構堂,榜曰「江村小𨼆」,於是環盤之勝,又皆若知有斯堂者。
242
環景樓劉定之詩,注吾邑諸吳,桂岡為舊莘樂,元名進士,其子楚府教授塊翁,其女之子胡文穆公廣,今學士與儉,亦其逺宗也。光亨構樓桂岡之下,名以環景,予寄詩題其上。
243
溪𨼆亭《吉水縣志》在桃林。明永樂初,處士上官止定建尚書,金幼孜為記。
244
𢎞仁《閣林志:在泰和縣治前舊城上,明宣德間,建丹桂樓,楊東里集五雲洲蕭氏家,丹桂一株,莫究所自植,相傳約百數十年。元季燬於兵,雖枯根𨼆隠,而生意泯然。蕭之彥孟嘗敬修其先人之德,復作樓與桂相直,而桂之荄者復萌,不數歲鬱然,識者知為蕭氏再興之徴,科第之祥也,遂號其樓曰丹桂。
245
慈孝堂在府南永和市顏子竒記畧》:永和胡氏有母曰:黄子三人,早失所怙,弱而不立。洪武辛未秋,徙富民以實京師,胡氏在焉,母命其子私計之,誰當行者,長者曰:「吾當往其次」。曰:「不可,吾兄家督也,寧可失乎?吾當往㓜者,曰:二兄相助,綜家事,寧可少一乎?吾當往」。兄弟推讓者再,四母徇㓜弟意而遣之行,宗族嘉之,扁其堂曰慈孝。
246
狀元舊署名《勝志》,即泰和尉署。宣德癸丑,曹鼐由泰和典史登第,故今為狀元舊署云。
247
羣英閣雙江聶豹記恩:江西有小邱,突出於江之滸,去儒學●星門三百步,近有閣,聳拔連霄,題曰羣英縣大夫。考國朝以來,凡登進士科者六十餘人,標其名於閣之楣。
248
守貞堂《懷麓堂集》,安福張敷賢作堂以奉其母,吳名之曰守貞,識不忘也。
249
正氣《亭林志》在府城北螺子山忠義祠前。明正德三年,知縣鄧鸞建有《石刻文丞相年譜》、諸《忠義小傳》。
250
瑞賢亭《吉水縣志》:文昌鄉瀧江口上下有石萬餘丈,其鄉有登科者,石輙出五色爛然如霞彩,照映水中。明成化間,知府黄景隆建亭其上,吳寛為記。
251
《雙節堂羅倫記》:虎溪蕭節婦,劉氏,少寡無子,撫所後澂濟猶己子,配以其兄劉庻績之女。澂濟又亡,撫遺孤,曰:「存性士大夫,以二婦之相,繼以貞也」。表其堂曰「雙節」。
252
黄公臺萬安縣,志在惶恐灘下,漏湖坪為明觀察黄。又元作吉水鄒元標譔碑記》,顔曰黄公臺。
253
搗石清𨼆,羅玘、記搗石顔氏、永新、大宗以搗石清●,名其堂而走。其子璽求記于予者,𨼆,君琦也。
254
三相,《堂林志》在永新縣北禾山羅漢洞側,以唐姚崇、牛僧孺、宋劉沆皆嘗游學其間,故名。
255
金馬臺永寧縣。志去縣五里。蕉陂濵江有巨石,高曠方平,水環其下,相傳有仙人乘金馬經越行跡留焉,遂名為金馬臺。明嘉靖間,知縣陸時雍過此大書「金馬臺」三字,勒諸石,復建亭於其上。
256
忠義亭胡直記站口故有忠義亭,祀先祖可山、静山,二公久圮,嘉靖丙寅,督學徐公檄徙金臺口樹木,主祀文丞相,而二公各以主配享焉。按郡邑志,可山諱文可,更名夢炎,静山諱。文静,可山弟也。
257
春浮園在泰和縣,蕭士瑋記余家園,去栁溪二百武,左帶平原水,木幽茂,西北為公安亭。稍前則金粟堂老桂叢生其中,上則杯山山,半峙湖中,從湖視山如杯,從山視湖,還如螺泛,泛於水中也。陟其巔,魚遊樹杪,人行境中,樹影俱從中流,見古柏、夀樟,皆宋元物。
258
江西通志卷三十九
URN: ctp:ws58915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