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八

《卷十八》[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畿輔通志卷十八
3
4
永平府:
5
平山 有二一在府城中,以與南臺山平,故名。一在山海關西北四十五里,其南十里為平山營。
6
銅鼓山 府城東二里。
7
茹子山。 府城東一十九里。
8
芝麻山 府城東南一十二里,又東南為城子之烟墩山陽山,俱距府城十五里。
9
灰山 府城東南三十五里。
10
文峯山。 府城南四里。
11
南臺山 府城南八里。左為陽山,右為孤竹山。南臺中峙,形如印山,有井,下通灤河。
12
瓦隴山 府城南二十五里。
13
佛洞山。 府城南三十里,一名窟窿山。
14
筆架山。 府城西南十里。
15
石梯山 府城西南十一里。
16
渡漆西十里曰石梯子,是為灤河。渡中流有龍王島。山之西為行虎山、刨錢山《府志》
17
柏木山 府城西南二十里。
18
周王山 府城西南二十里,灤水繞之。
19
《裂坡山》一作「裂坂山」 府城西南二十五里,下。有龍潭、清、凉山。 府城西南九十五里。
20
孤竹山 府城西一十三里。
21
孤竹祠在山上,城在山側《水經注》
22
洞山,古孤竹也,其㟽有洞孤竹,國城在其隂,而灤㑹之,亦名首陽山,《說文》首陽山在遼西縣《志》
23
泥溝山。 府城西二十五里。
24
龍山 府城西四十里。又西有赤峯山。
25
白蟒山 府城西北一十三里。
26
雙子山。 府城西北一十五里。
27
棋盤山。 府城西北一十八里。
28
馬鞭山。 府城西北二十里。
29
架砲山。 府城北一十五里。
30
石硢山 府城北二十里。
31
阿羅卜山 府城北二十里,其下有牛尾嶺。
32
北安山 府城北三十五里。下臨河,有寺曰白雲,堡曰松崖。
33
三角山。 有三:一在府城北四十里,西連夢山,一在遷安縣西北九十里,一在昌黎縣東北四里。
34
人首山。 府城北四十五里。其北為龍王崖,正北為亭子嶺、狼望山。
35
許山 府城北五十五里。
36
鹿尾山。 府城北五十五里。
37
峰山 府城北五十五里。
38
銅礦山。 府城東北,俗云掘得銅鼓,故名。
39
石虎山。 府城東北,一名蝎虎山。
40
大牛山 府城東北十八里。
41
鷹嘴山。 府城東北四十里。
42
桃林山 府城東北五十里。
43
牛山 遷安縣。東二十里有石,伏如牛。南為野狐峪,有水,東入漆。
44
曬甲山。 遷安縣東二十里,相傳漢李廣曬甲於此團子山。 遷安。縣東南十八里。一峰獨秀,望如覆鐘,舊名覆釡山。
45
馬面山。 遷安縣東南二十里。
46
龍泉山。 遷安縣南十五里。山腰有泉,甚清冽。𤓰村山。 遷安縣南一十五里。
47
黃臺山 遷安縣西南三里。
48
山多黃土,其狀如臺,下臨灤水《名勝志》
49
松汀山 遷安縣西南三十里,髙六十餘丈。壁立沙河,中腰有三洞。
50
藍山 遷安縣西南三十里。
51
素河出令支縣之藍山《水經注》
52
山在盧龍縣西四十九里,一名嵐山《寰宇記》
53
貫頭山。 遷安縣西三十里,衆山連屬如珠,巉巖蒼翠,常䝉雲霧,有香罏崖。
54
平頂山。 遷安縣西三十里。
55
尖山 有二:一在遷安縣西四十里,羣峰攢立,頂有石寨,一在山海關西北八里。
56
岳野山 遷安縣西四十五里。前有龍虎二峰,後有蠱蛇諸峪,西過七家嶺,連峯二十里,為福山。
57
黃山 遷安縣西五十里。
58
太安三年,將東廵,詔起行宮於遼西黃山《魏書文成帝紀》,肥如有黃山《魏書地形志》
59
黃山之右為三茅山,迤西為雙頂山《舊志》
60
營山 遷安縣西北二十里。
61
牛欄山。 遷安縣西北二十三里。
62
四角山。 遷安縣西北三十五里。
63
白羊山 遷安縣西北四十里。
64
藏龍山 遷安縣西北四十里。迤北為龜口山,兩山夾峙,灤水經其間。
65
梁家山 遷安縣西北六十里。
66
太平山 遷安縣西北六十里,下有太平營,南北兩山,去營二里許。左川、右河憑髙可眺。
67
銀礦山。 遷安縣。西北六十五里,太平營之。西:小黑山。 遷安縣西北六十五里。
68
大黑山。 遷安縣西北七十里。
69
銀礦山西北十里為小黑山,又五里為大黑山,其石色黑層嶂,參差大。黑山旁有攻書臺。
70
九峰山 遷安縣西北七十里。
71
九山 遷安縣西北七十里,山下有九泉,匯而入於灤。或曰以山有九疊而名。
72
五虎山。 遷安縣西北七十五里。
73
米峪口山 遷安縣西北七十五里。
74
障樓山 遷安縣西北八十里,層聳如樓,屏峙如障,因名。
75
姚其山 遷安縣西北八十里。
76
瞭髙山。 遷安縣西北八十里。
77
五峯山 有二:一在遷安縣西北九十里。山有五峰,羣山環接,左右為龍虎二峰,下有唐寺。前有天橋一,在昌黎縣東北十二里,有東、西二山。西:五峰,秀麗迥出,峰如筆架。東:五峰,懸崖峭拔,中有深洞。
78
老君禪山 遷安縣西北九十里。
79
三稜山 遷安縣西北九十里。
80
白龍山 遷安縣西北九十里,灤河之濱
81
女兒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里。
82
中峰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里。
83
十八盤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里。
84
榆木嶺關南二里為瓜山,曲盤而入,四壁皆山,﨑嶇迴轉,飛泉危磴,擁䕶重關,凡二舎餘総,名之曰十八盤,行人希得見日縣志
85
景忠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矗立雲表。明正德中,総兵馬永建諸葛武侯岳武穆文信國祠於上,因名康熈十六年。
86
聖祖御題「靈山秀色」四字匾額,內有「知止㓊」。
87
六寳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三十里。舊有銀礦。後塞香羅山。 遷安縣西北百二十里。
88
恒水經其北,環景山而東,南𪋤焉。《畿輔通志》
89
祁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三十里。
90
元武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三十里。
91
遊鄉山 遷安縣西北董家口北。
92
壽星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七十里。潵河之隂。本名勒馬山。明萬歴中,総兵戚繼光改今名。東有五老峰、蓮花峰。
93
澤髙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八十里,袤五十里,髙七八里。盤折而上,土名三十二窟道。
94
岳孤山 遷安縣北三里,屹然獨峙,一名耀孤山、金山。 遷安縣北三十里,下臨灤水。
95
長山 遷安縣北三十里。
96
三嶺山 遷安縣北三十里。
97
樓子山。 遷安縣北四十里,山巔有石,逺觀如樓,故名,又名猴兒山。
98
峰山 遷安縣北四十里。
99
佛面山。 遷安縣北五十里。
100
花果山。 遷安縣北五十里。
101
寧山 遷安縣北七十五里。
102
都山一名烏都山 遷安縣北一百五十里,髙三十里,周倍之。傑出塞外,為盧龍之鎮山。
103
蟒山 遷安縣東北十五里。
104
塔子山。 遷安縣東北三十里。
105
堡子山。 遷安縣東北三十里。中峰拔起,左右如伏河、架山。 遷安縣東北三十里。
106
萬軍山。 遷安縣東北三十五里,頂有土城三百餘步,下有三跳澗。
107
瞭蟒山。 遷安縣。東北四十里,有紅、白二坡,坡間有溫泉寺。
108
武家山。 遷安縣東北四十里。
109
佛兒峪山。 遷安縣東北六十里。
110
橫山 有二:一在撫寧縣東八里,一在灤州北四里海陽縣,有橫山《魏書地形志》
111
臨渝山 撫寧縣東二十里崖髙百丈,舊為關隘,臨渝山,峰巒崛起,髙千餘仭,下臨渝河《遼史地理志》臨渝漢縣,隋之平州理也。唐初,始移盧龍《寰宇記》
112
孤山 撫寧縣東九十餘里秦皇島北,去海四里,屹然面海,如砥柱然。
113
新婦山 撫寧縣東南二里,下臨洋河,有立石,狀如婦人。
114
海陽有新婦山《魏書地形志》
115
紫荊山有石姥,呼名而應,今稱紫荊。石婆,魏書之新婦山也《名勝志》
116
馮家山 撫寧縣東南二十五里相近有對嘴崖,二崖相對,山寨險峻。
117
連峰山 撫寧縣東南三十里。
118
黃家山 撫寧縣西南八里。
119
雙頂山 撫寧縣西南四十里,其隂為松流河之源相近。有銀洞峪,産銀礦。
120
兔耳山 撫寧縣西十二里雙峰尖聳,狀如兔耳。張覺據平州叛,入於宋,棟摩往討之,大敗於兔耳山。《金史棟摩傳》。
121
盧峰山 撫寧縣西十五里。舊置盧峰驛於此鞾山。 撫寧縣。西北七里。兔耳山之東,松流河逆流遶其下。
122
滑子山。 撫寧縣西北十二里。
123
雕崖山。 撫寧縣西北三十里。
124
滴水崖山。 撫寧縣。西北三十五里。
125
茶芽山。 有二:一在撫寧縣西北五十里,一在昌黎縣西北五十里。
126
背隂山。 撫寧縣西北五十里。
127
栲栳山。 撫寧縣西北五十五里。
128
葉固山 撫寧縣北五里。
129
天馬山。 撫寧縣。北二十里峻巖突兀如,控馬首於雲霄,亦名馬頭崖。萬厯中改今名。
130
八角山。 撫寧縣北二十里,天馬之東。
131
熊山 撫寧縣北三十里,舊常産熊山之東,有楸子峪、鐵佛頂。
132
嚴家山。 在熊山北。
133
巖口山。 撫寧縣北五十里。
134
偏頂山。 撫寧縣北五十里。
135
半壁山。 撫寧縣北五十五里。
136
青陽山 撫寧縣北五十五里,一名青山。
137
黃崖山 撫寧縣北五十五里,凡邊內盤礴於外者,黃崖為大,髙可十里。山半有捨身崖,深三四十丈。
138
瞭望山 撫寧縣北六十里。
139
溥塘山 撫寧縣北七十里內空,洞深十餘丈,水渟為淵。
140
房山 在溥塘之東,石嶺之北。
141
雲峰山 撫寧縣東北五里。
142
羊角山 撫寧縣東北三十里髙峻有城,土人謂之南砦。
143
椒果山 撫寧縣東北七十里。其東為六羅山,上莊坨。其西為石嶺。
144
將臺山。 撫寧縣東北七十里。
145
石門山 撫寧縣東北九十里,自鴨子河西至水峪東,連崖對峙,處陽河二河上游,中間扼要之區也,亦名石門峽。
146
芙蓉山 撫寧縣東北九十里,舊名裂頭山。其自撾角,山東髙廣,倍出羣山,而尖頂分三四者,為前裂頭山。其迤東十餘里有七峯,相連極東而尖者為後裂頭山居邊外。
147
首山 山海關西北十里。
148
五泉山 山海關西北十五里有泉,五道北入石河,為鴨子河,相近為圍春山、雙松、巖山。
149
寺兒山。 山海關西北二十里。
150
雲䝉山。 山海關西北二十五里。
151
團雲山。 山海關西北三十里。
152
蟠桃山 山海關西北四十里。
153
箭笴山。 山海關西北七十里。
154
遷州有箭笴山,一名茶盆山《遼史地理志》
155
凡邊外盤薄於內者,茶盆為大,其峰萬仭,東北為勝水巖,俗呼為背牛頂《府志》
156
狼窩山。 山海關北十里。
157
洞山 有三:一在山海關北七十里,一在灤州西三十五里,有洞深黝,大雨迅驟,能容,湍流數里,亦名吞流山。受虛洞。一在玉田縣西北二十里,山嵓有石洞。
158
大毛山 山海關北七十里。
159
東山 昌黎縣。東二里,亦名圍山。
160
野湖山 昌黎縣東四里。
161
樵夫山 昌黎縣東十三里。
162
海眼山 昌黎縣東二十五里,石洞澄澈,潮汐應候碣石山。 昌黎縣西南
163
夾右碣石入於河《禹貢》
164
《正義》曰:「《地理志》,碣石山在北平驪城縣西南,是碣石為海畔山也」書疏」。
165
碣石之地淪入於海,河益徙而南。蔡沈《書傳》
166
蘇秦曰:燕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國䇿》
167
元封元年,東廵海上,至碣石《漢書武帝紀》
168
太安四年,來廵平州,登碣石山,望滄海,改碣石山為樂遊山《魏書文成帝紀》
169
肥如有碣石《魏書地形志》
170
盧龍有碣石《隋書地理志》
171
石城有碣石山《唐書地理志》
172
驪城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里。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立於巨海之中,名天橋柱要,亦非人力所就。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水經注》
173
平州盧龍縣。有碣石山《通典》
174
盧龍漢肥如縣有碣石山碣,然而自立,在海旁故名《文獻通考》
175
碣石山在昌黎縣西南五十里,離海三十里。明統志附考地理,今釋碣石。案:漢書地理志》云: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郡驪城縣西南。《武帝紀》,文頴云:碣石在遼西絫縣絫縣,今罷入臨渝。此石著海旁。蓋驪城即今永平府撫寧縣。絫縣即今昌黎縣。二縣壤地連接,杳無碣石踪跡,而海水蕩滅之說,又荒誕不可信。考《肇域志》云:山東海豐縣有馬谷山,即古碣石。劉文偉亦以馬谷山在古九河之下,合於《禹貢》「入河入海」之文,斷為碣石無疑。近世論碣石者惟此說,庶幾近之。今博採羣書,仍列昌黎縣。
176
西山 昌黎縣西二里。
177
安山 昌黎縣西三十里。
178
龍山 昌黎縣西五十里。
179
自安山西十里過楊文坨為團山,又西十里許為龍山《府志》
180
書院山。 昌黎縣西四十里,兩岡合抱,相傳為夷齊讀書處。東為長山、駱駝山、墳山、茶葉山。院北為荊山拉虎山。
181
駐驆山 昌黎縣西七十里。
182
磨磑山。 昌黎縣西北三里。
183
白石山 昌黎縣西北四里。
184
午山 昌黎縣西北五里。
185
衡山 昌黎縣西北五里。
186
駕鰲山。 昌黎縣西北八里。
187
黑石山。 昌黎縣西北八里。
188
筆架山。 昌黎縣西北
189
觀音山 昌黎縣西北十五里,有前後二峯。
190
道者山。 昌黎縣西北二十里。
191
中峰山 昌黎縣西北二十餘里,其頂有淨影池、藥局山。 昌黎縣北三里。
192
饅頭山。 昌黎縣北四里。
193
臥牛山 昌黎縣北五里
194
桃花山 昌黎縣。北五里。其上有洞,其下石壁,有泉湧出,亦名桃源。
195
水巖寺山 昌黎縣北八里
196
仙人臺山。 昌黎縣北十里,自太行分派東來,惟此與裂頭、景山角山兔耳為平營五頂臺,後曰韓仙洞,右為鋸齒山,左為歡喜嶺,仙臺之麓為寳峰臺,臺左為香山峰。
197
西:五峰山。 昌黎縣北十二里
198
東:五峰山。 昌黎縣北十二里
199
鋸齒山。 昌黎縣北十五里
200
法寳山。 灤州東南八里。
201
巖山 灤州南五里,狀如虎,踞西麓為蠶箔峪。又西二里為卸甲峪,送甲峪。
202
習武山。 灤州南十里。
203
小山 灤州西南四里。
204
柴家山 灤州西南十三里。
205
芹菜山 灤州西南十八里。
206
媳婦山。 灤州西南二十五里。
207
唐時有婦李氏,隨姑採薪於此遇雨雹,以身翼姑而死,故名《府忘》
208
雙山 灤州西十里稍北為拐頭山。
209
五子山 灤州西十二里,上有五子洞,龍溪源出焉毛家山。 灤州西五十里。
210
白雲山 灤州西七十里。一名自來峰,其巔有大湫,曰湫嶺,其南為水峪、王子峪北為秣軸峪。
211
圍山 灤州西八十里。
212
風山 灤州西八十里。有風洞,在山之巔。
213
杏兒山。 灤州西一百里。
214
梯子山。 有二:一在灤州西一百里,一在玉田縣西北四十里。
215
皂突山 灤州西北十里山,南為馬鞍山,山西一里為石門山。
216
廟兒山。 灤州西北十五里。
217
館山 灤州西北七十五里。其泉為龎牛河,源荊山。 灤州西北九十里。其西南為桃山。
218
桃山 灤州西北九十里。
219
平臺山。 灤州西北九十里。
220
菜山 灤州西北九十里産蕨菜,故名。
221
偏山 灤州西北九十里。
222
黑山 灤州西北一百里。
223
紫金山 灤州北三里。亦名文筆峰。
224
榆山 灤州北八里橫山之後,有潭極深,號「偏凉汀,舊漕運泊舟處也。
225
蜂山 玉田縣西三十里。
226
樂臺山。 玉田縣西北十八里。藍水源出於此燕山。 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豐潤縣北八十里,自西山一帶迤𨓦東來,延袤數百里,抵海岸《山堂肆考》
227
楸子山。 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
228
龎山。 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亦名旁山。
229
龎山,即南種玉山也。名勝志。
230
聖水盤山。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有水一區,最甘美,因名。
231
文龍山。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山之陽有三泉,瀠洄如瀑,西峰環拱,出山之右,東望龎山諸峰,秀削駢列,為縣境最勝處,蓋燕山之別隴也。
232
石欄山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
233
石棚山。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有石棚泉,自石竇中流出。
234
石派山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
235
紗㡌山 玉田縣西北四十里。
236
老翁山。 玉田縣西北四十里。
237
白山 玉田縣西北四十里。
238
古溪山一名麻山 玉田縣北十五里,與龎山、岡隴相接。大泉山。 玉田縣東北二十里。
239
小泉山。 玉田縣東北二十里,有泉,出石罅間徐無山。 玉田縣東北二十里。
240
無終山 玉田縣東北三十里。
241
無終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隂山,在漁陽縣西北四里《寰宇記》
242
楊家山 玉田縣東北三十里。
243
中山 玉田縣東北三十里,無終山之南。
244
常山 玉田縣東北三十里,又名黃家山。其西有天橋峪。
245
唐山 豐潤縣東南四十里。
246
車軸山 豐潤縣南二十里孤圎而髙若臥轂然琵琶山。 豐潤縣西北三里。
247
其山平廣産白石如粉,可飾屋壁。《燕山叢録》
248
鴉鶻山。 豐潤縣西北二十里,髙數百仭,中有二石穴,俗呼孟家洞。
249
葢子山 豐潤縣西北二十五里。
250
兩山 豐潤縣。西北四十二里,中有路通遵化,亦名兩山口。
251
靈應山一名書室山。 豐潤縣。西北四十五里。
252
舊名靈應懸崖壁立,上有泉濆,流而下有巖,曰攻書室,改名書室山,相傳韓信曾閲書於此,至今有石案、石硯《畿輔舊志》
253
黨峪山。 豐潤縣西北五十里。
254
王化山 豐潤縣北七里
255
金窑山 豐潤縣北二十六里。
256
斗絶崚嶒山半一洞,上有朱書,人不盡辨,惟「黃金無人見」五字,耿耿不滅,因以名山《畿輔舊志》
257
陳宮山一名花山 豐潤縣北四十里
258
綿亘數十里,東至還鄉河,西接黃土嶺《畿輔舊志》
259
桃源山 豐潤縣北四十里
260
念經峪山。 豐潤縣東北。
261
古石城山。 豐潤縣東北二十里。
262
翠花山 豐潤縣東北二十五里。
263
秦王山。 豐潤縣東北二十五里。
264
松林山 豐潤縣東北三十里。
265
馬頭山。 豐潤縣東北三十里。
266
連峰馳驟最南一,峰昻若馬首《方輿紀要》
267
石井山 豐潤縣東北三十五里,上有一石,形如龍口,內容水數升,隨取不竭,冬夏無少異。
268
朝月山一名夕月山 豐潤縣東北四十三里兩峰特起,狀如偃月《山堂肆考》
269
水頭山 豐潤縣。東北五十里有泉,出叢口間偏崖山。 豐潤縣東北五十里東峻西低,有崖壁立,髙數百餘仭。
270
崖兒口山。 豐潤縣東北六十五里,衆峰連亘,東斷為崖兒口,有水自崖而出,是為還鄉河。
271
腰帶山。 豐潤縣東北八十里。還鄉河東山腰有白石如帶,故名。
272
部落嶺。 府城東十八里,唐時居黒水部於此孤孤嶺。 府城東南六里。
273
小嶺 府城南十里。
274
大嶺 府城南十五里。
275
分水嶺 府城西二十里,與遷安縣灤州接界,水從西北來者,其左由撾角山、盤頭山入於漆右,由塔盤山、馬鞭山入於灤。
276
千松嶺 府城東北里許,相近有馬蘭坡、桃花峪,又東為雙望堡,去孤峯一舎。迤北十餘里為紅山,即撫寧縣界。
277
鹿兒嶺。 遷安縣西一百二十里。北有疊翠峰、唐王臺、塔兒山、月城山接界於洪山口,其外為長城嶺諸山近川自鹿兒嶺西流入遵化。
278
歡喜嶺。 山海,關東二里許,又名恓惶嶺。
279
下五嶺 灤州西北九十里。
280
羅家嶺。 灤州西北九十里。
281
上五嶺。 灤州西北一百里。
282
孤峰 府城東五里。
283
長嶺峰 遷安縣。西北五十里。二峯,南北夾峙,通道所經。
284
達摩峰。 昌黎縣北少東十二里,峰左有數石乳,水常滴瀝,旱不竭,冬不涸。
285
望海岡。 撫寧縣東三十里登可望海。
286
牛頭崖。 撫寧縣東南三十里連峰山。東北望海岡,西以形似名。西北有滿井,隨、汲隨滿,大旱亦然。
287
滴水崖。 撫寧縣。西北二十五里崖,西五里,為半壁山。
288
刀崖。 撫寧縣北頂平可容千餘人,惟北面有微徑可渉,號為絶險。
289
傍水崖。 撫寧縣東北石門山,西北層巒屏立石河,帶繞前案,峭壁數仞,內平外險。
290
臨河崖。 昌黎縣西八十里一名闍黎洞,壁立千仭顛,分八字,洞逼深潭,有小逕可入,能容二百人。旁又有小穴十餘,有以金鼇名,有以水洞名。又南為磨山,其石堅緻,可琢以供用。
291
獨樂崖。 玉田縣北十三里,髙聳岑嵂,絶頂平衍,可容萬人,又名玉屏山。
292
勝水巖。 山海關西北七十里。
293
在茶盤山西南,水自懸崖罅流出山海衛舊志
294
龜谷 在府城西南。
295
長谷 在府城東南。
296
黃麞谷 在府城東南,與碣石山西麓相近。
297
萬歲登封元年,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等及契丹戰於黃麞谷唐書武后紀》
298
天井峪。 府城東南十五里。
299
大崇峪。 撫寧縣西亦名大蟲峪,其石皆橫生,可碾,可磨可條可板。
300
磨塔峪。 撫寧縣西北二十餘里,東去天馬山五里。山腰有石洞,南向深二丈餘,廣半之。洞中東北隅,有泉一,勺冬春如一。
301
星星峪。 撫寧縣東北臺頭營。東三十里。峪之北有龍潭。
302
玉旺峪。 撫寧縣。東北九十里五泉山東北。明嘉靖三十六年,嘗産銀礦,命官採取,尋罷。亦名玉旺山,下有突泉,為沙河源。
303
石佛峪一名石窟峪 昌黎縣。西七里,中有羅漢像、要兒峪。 昌黎縣西八里。
304
楸皮峪。 昌黎縣西十里。
305
牛兒峪。 昌黎縣西十二里
306
安樂峪。 昌黎縣西五十里。其山東西橫峙,北接盧龍,西近灤州界。
307
山枕灤河,孤石雄踞縣《志》
308
柳峪 昌黎縣北十里
309
黒鷹峪。 昌黎縣北十里兩山壁立,有洗心泉,飛流千尺,冬夏不竭,亦名峭壁泉。其相近有白廟、散坡、石門等峪。
310
東:桃花峪。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
311
白陽峪。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
312
楸子峪。 玉田縣石鼓山之後,林木叢茂,峰巒環繞,為邑之勝境。
313
菊花坡。 府城北五里。
314
牡丹坡 撫寧縣。東北六十里多産牡丹。坡之西有三石洞。
315
茅坨 樂亭縣西南三十里。
316
月坨 樂亭縣西南五十里,海中形如半月,廣數十頃,其間草木繁殖,雉兔充斥,氷合時居民,嘗射獵於此,泮則掉艇樵採,為利甚溥。
317
灤人以平坡而蓄水者曰坨舊志
318
十九坨一名石臼坨 樂亭縣西南四十里海中大數十頃,饒給與月坨同。漕運時,店市民居也。
319
秦皇島 撫寧縣東南。山海關。西南三十里。
320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山海衛志》
321
在撫寧縣東三十里,四面皆水,惟島居中。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府志》
322
祥雲島。 樂亭縣西南四十里,迫近海濵島中時有瑞雲湧出,因名。
323
李家島 樂亭縣西南。海濱相近有桑坨島。
324
虎頭石。 府城南八里傳李將軍射虎處。
325
駱駝石。 撫寧縣東南。山海關。西南六十里。
326
說話石。 撫寧縣東南。山海關。西南六十五里望夫石。 撫寧縣東南。山海關。東南八里海,內山海關。東八里海中特出為孟姜女墳。其旁有望夫石《府志
327
飛蓋石。 昌黎縣五峰山巔形若飛蓋,又名頂包石金山嘴。 撫寧縣東南。山海關西南六十里,半入於海。
328
風洞 盧龍縣佛兒峪境外十三山,每秋輙晝夜,狂號損稼。明正德二年,立祠祀之,今名風王廟。
329
知止洞。 遷安縣。西北:景忠山北,亦名別山洞。子午洞。 撫寧縣東北。山海關北十七里。
330
朝陽洞。 撫寧縣。東北山海關。北洞山之陽,一名元陽洞。
331
元陽洞,在角山東五里,山海勝境之一《山海衛志》
332
烏龍洞。 豐潤縣北十一里,麻山之西南洞中,盤曲深入,可二三里。
333
保定府:
334
松山 滿城縣西南三里。
335
松山多松樹,風雨撼之,每作笙簧聲《名勝志》
336
陵山 滿城縣西南三里。
337
上有一畝石,石上有仙人跡,又有數大冢,相傳為古帝王陵,故名。元至元二年,敕改靈山《名勝志》
338
抱陽山 滿城縣西南十里。
339
清苑有抱陽山《金史地理志》
340
山勢南拱中谷,溫和隆冬,冰雪不積,故曰抱陽。又以花木蓊翳,名花陽山,上有石巖曰寳珠巖,珠窩尚存,巖下滴水成池,四時不竭。唐張說曾讀書於此《畿輔舊志》
341
魚條山。 滿城縣西北五里,形如巨魚,即《水經注》所謂魚山也,山極險曠。
342
荊山 滿城縣西北十五里。
343
山多産荊樹故名《名勝志》
344
眺山 滿城縣北三里山。北有舞馬、黃金二洞。又北眺山在縣北十五里,相近有岡頭山。
345
謁山 滿城縣北七里。
346
黃土山 滿城縣北十里山巔平曠,石中有泉玉山。 滿城縣北十五里。
347
山多白石如玉,所謂「燕石次玉者也。下有玉石店,店南有片石,大方於席。橫閣山嘴石中央有小臼,每旱掀石淨臼,即雨。
348
環山一名紫口山 滿城縣北二十里。
349
班姬山一名班妃山 安肅縣西四十里。
350
遂城縣。有班姬山。《九域志》
351
隋煬帝征髙麗,有妃班姓,經此而薨,遂葬焉,建祠於上,嵗春居民,以蠶姑禮祀之《名勝志》
352
羊山一名楊山 安肅縣西四十里。
353
圍道山 安肅縣西四十里。
354
山四面髙聳,中谷塽麗,道路圍在其中,故名名勝志
355
釡山 安肅縣西四十里。
356
西接黒山,東臨削壁,入谷,名釡陽口,內有釡山村。《三皇紀》曰:黃帝朝,諸侯合符於釡山。《註》云:釡山,今安肅縣也。《名勝志》
357
黑山 在釡山西。
358
黒山厥位面隂,土壤深黒。《名勝志》
359
龍山 安肅縣西五十里,俗名龍堂坡,上有瀑布。遂城有龍山《隋書地理志》
360
在遂城西南二十五里,其上往往有仙人及龍跡《括地志》
361
唐天寳七載,敕改遂城山《寰宇記》
362
邢子勵《趙記》曰:「龍山四麓,各有一穴,大如車輪,四時之風,各從其候而出」。孔頴達以為即燕之龍兑《史記正義》
363
牟山 安肅縣西北五十里,土阜無名
364
藥欄山。 安肅縣西北六十里。
365
磨巖山。 唐縣西十五里,山形如磨,石罅水,垂名滴翠泉。
366
狼山一作「桹山」,一作「郎山」 唐縣西二十里。
367
唐水逕桹山北《水經注》
368
博陵郡唐有郎山《隋書地理志》
369
風山 唐縣西三十五里上有石穴,風吹有聲,其鳴如鐘,故名。
370
羅喬山 唐,縣西三十五里,四山環抱,松柏交翠。世傳宋羅道成、喬同二仙所居,故名。
371
父子山。 唐縣西北四十里,下臨唐河,山腰有明伏洞,其相接者神活山,舊名石河山,居民避,兵得免,因改此名。又有白合山,亦臨唐河,上有白合寨。
372
柏巖山 唐縣。西北六十里山。南有賈島洞。
373
葛洪山一名葛公山 唐縣西北七十里山,與恒岳相接,相傳葛洪修道於此,故名。其西南有老姑峪。
374
大茂山 唐縣西北一百五十里。
375
北嶽恒山,一名大茂山,與契丹分界《太平御覽》
376
北亙雲、蔚,南連正定,為河東、河北之捍蔽。舊志
377
堯山一名唐巖山。 唐縣北八里。
378
博陵郡唐有堯山《隋書地理志》
379
都香山,即是堯山,在唐東北望都界《水經注》
380
粟山 唐縣北十三里。
381
唐水出中山城之西北,城內有小山在城西側,水銳山若委粟焉。《水經注》
382
唐縣北有委粟故關唐書地理志》
383
封山 唐縣北十八里山,下有封莊社,俗呼為丹鳯山。
384
古唐侯國,堯之始封也,遷於晉陽。及為天子,始都平陽。今中山城北有封山,舊傳堯於此山下受封故名《名勝志》
385
育山 唐縣東北十里。
386
靈源山。 唐縣東北十五里半山有刹,唐上元二年建,上。有花塔,大歴中。建山,上。有井。
387
望都山。 唐縣東北十八里。
388
中山國望都》《漢書地理志》
389
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以為名《漢書地理志》註
390
望都山,即堯母巖都所居,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後漢書郡國志註》
391
唐城東有山孤峙,世以山不連陵,名曰「孤山孤」,都聲相近,疑即所謂都山也《水經注》
392
紫薇山 博野縣北,紫氣浮騰,土色熻赤,亦名紫微阜。
393
油山 完縣西南,屹然峭峙,石壁瑩潤,故名。
394
伊祁山 在完縣西。
395
望都有伊祁山《魏書地形志》
396
北平有伊祁山《隋書地理志》
397
堯住此山後因作姓《寰宇記》
398
在縣西二十里,祁水發源於此舊志
399
大嵬山。 完縣西二十五里,山勢巍峩,五雲泉發源處。又易州北三十里亦有大嵬山,綿亙千里,髙插雲霄,乃州鎮也。
400
壇山 完縣西二十五里。
401
巍峩㕘天,與馬耳山相接,有金龍、桃花二洞與馬耳山洞相通,洞祀鐵龍神十四觀者竦然。畿輔舊志。
402
柏山 完縣西三十里,舊傳柏樹盈巔,撐雲蔽日,因名
403
林尖山。 完縣西北十八里,峰巔髙聳。其尖如林、馬耳山。 完縣西北三十里與唐縣接界,雙峰並峙,形若馬耳。
404
東屬完縣境,雙峰微小,西屬唐縣二峯較大舊志
405
蒲陽山 在完縣西北。
406
曲逆蒲陽山,蒲水所出,東入濡《漢書地理志》
407
蒲水出西北蒲陽山《水經注》
408
白崖山,峰巒秀拔四面白石即蒲陽山也舊志》
409
峩山 完縣北十二里。
410
小雄山。 雄縣東南一里許。縣西南二里大雄山,大小雄山,皆培塿耳。蓋宋景德中,積土成隅,以禦契丹,自後構亭其上,更加築,有雄山之名舊志
411
漫谷嶺 滿城縣西二十里。
412
唐梅嶺 唐縣西北三十里嶺路石砌嵠嶇,上下長五里許,狀如遊龍,一名墁石道。
413
十八盤嶺 唐縣西北六十里為雲中要路,髙峻插天不能直,上盤旋曲折而過,因名。又有摔手崖,在縣西北七十五里,兩山壁立,中有礦洞。
414
五斗嶺 唐縣西北一百十里。
415
黃岡嶺 唐縣北六里育山,西南嶺,後多黃土溝,雨過難行。又北四里為城子嶺。
416
安頭嶺。 完縣西三十五里。
417
摩天嶺。 完縣北二十里。
418
一箭嶺。 完縣北四十里。
419
金沙嶺 髙陽縣東二十五里自汜頭村𰸉舊城,歴樓隄以入,任邱隱約,蜿蜒若見若伏。
420
嶺斷,處沙如金色《舊志》
421
齊雲巖 在唐縣北。又鷂子巖,在縣北百二十里,唐河東岸。
422
束鹿巖。 束鹿縣北三十里外,隘內寛,可容千人,俗名三邱古洞,今僅存土邱。
423
郎峰。 安肅縣西八十里易州界。
424
黃邱 束鹿縣南。
425
鄥有黃邱《魏書地形志》
426
青邱、牛邱、馳邱靈邱與黃邱共為五邱舊志》
427
龍王峪。 滿城縣西北十五里有石洞及泉井焉,百花嶼。 清苑縣城南雙溪上髙數仭,廣數十丈,百花繁富,舟楫迴環。
428
雙龍洞。 在滿城縣西南抱陽山。
429
畿輔通志卷十八
URN: ctp:ws5823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