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七十四

《卷七十四》[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通志卷七十四
3
宋 右。 廸 功 郎 鄭 樵 漁 仲 撰災祥略第一。
4
序 天 日 月 星 地山附水 旱。 火 風災祥序
5
仲尼既沒,先儒駕以妖妄之說而欺後世,後世相承,罔敢失墜者,有兩種學,一種妄學,務以欺人,一種妖學,務以欺天,凡說春秋》者,皆謂孔子寓褒貶於一字之間,以隂中時人,使人不可曉觧三傳唱之於前,諸儒從之於後,盡推己意而誣以聖人之意,此之謂欺人之學說洪範者,皆謂箕子本河圖、洛書,以明五行之㫖,劉向創釋其傳於前,諸史因之而為志於後,析天下災祥之變,而推之於金木水火土之域,乃以時事之吉凶而曲為之配,此之謂欺天之學。夫春秋者,成周之典也,洪範者,皇極之書也。臣舊作春秋傳,專以明王道削去三家褒貶之說,所以杜其妄,今作災祥,畧專以記實迹,削去五行相應之說,所以絶其妖,且萬物之理,不離五行,而五行之理其變無方,離固為火矣,而離中有水,坎固為水矣,而坎中有火,安得直以秋大水為水行之應,成周宣榭火為火行之應乎?況周得木徳而有赤烏之祥,漢得火徳而有黃龍之瑞,此理又如何邪?豈其晉厲公一視之遠,周單公一言之徐,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豈其晉申生一衣之偏,鄭子臧一冠之異,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如是則五行之繩人甚於三尺矣。臣竊觀漢儒之說,以亂世無如春秋之深,災異無如春秋之衆者,是不考其實也。臣每謂春秋雖三王之亂世,猶治於漢唐之盛時,何哉?春秋二百四十年而日食三十六,唐三百年而日食過百舉,春秋地震五,漢和平中,積二十一日而地百二十四動,舉春秋山傾者二。漢文帝時,一年之間,齊楚山二十九所同日圯,舉春秋大水者八,後漢延平中,一月之間,郡國三十六大水,其他小小災異,則二百四十年之事不及後世一年也。如李梅冬實鸜鵒來巢之類,在後世不勝書,使春秋之人而親見後世事,豈但慟哭流涕而已哉?以春秋視後世,不為亂世也,何哉?後世之法度不及春秋之法度,後世之人才不及春秋之人才,其所以感和氣而弭菑異者,又安可望春秋乎?嗚呼,天地之間,災祥萬種,人間禍福,㝠不可知,奈何以一虫之妖,一氣之戾,而一一質之,以為禍福之應,其愚甚矣!況凶吉有不由於災祥者,宋之五石六鷁可以為異矣,而內史叔興以為此隂陽之事,非吉凶所生。魏安平太守王基筮於管輅,輅曰:君家有三怪,一則生男墮地,走入竈死。二則大蛇牀上,衘筆三則,烏來入室與燕鬬。兒入竈者,宋無忌之妖蛇銜筆者,老書佐之,妖烏與燕鬬者,老鈴下之妖。此三者足以為異,而無凶兆,無所憂也。王基之家,卒以無患,觀叔興之言,則國不可以災祥論興衰。觀管輅之言,則家不可以變怪論休咎。惟有和氣致祥,乖氣致異者,可以為通論。
6
7
天裂漢孝惠帝二年,天開東北長二十餘丈,廣十餘丈。晉惠帝元康二年春二月,天西北大裂。太安二年秋八月庚午,天中裂為二,無雲,有聲如雷者三己。成帝咸和四年,天裂西北。穆帝升平五年秋八月卯夜,天中裂,廣三四丈,有聲如雷,野雉皆鳴裂。梁武帝天監十三年春二月庚辰朔,震于西南,天如太清,二年夏六月,天裂于西北,長十丈,濶二丈,光出如電。冬十二月戊申,天西北裂,有光如火。陳後主至徳元年冬十二月戊午夜,天開自西北至東南,其內有青黃雜色,隆隆若雷天鳴晉元帝太興二年秋八月戊戌,天鳴東南,有聲如風水相薄。閏三年冬十月壬辰,天鳴,至甲午止,安帝隆安。五年月癸丑,天東南鳴。二年秋九月戊子,天東南又鳴天。義熙元年秋八月,天鳴在東南。元興元年秋八月鳴。二年秋九月,又鳴雷。梁武帝中大通六年閏十二月丙午,天西南有聲如大同十一年夏六月辛巳,竟天有聲,如風水相薄風。陳宣帝大建十二年秋九月癸未夜,天東南有聲,如水相擊。十四年秋八月癸未,天有聲如風水相擊,乙酉夜亦如之。九月辛亥夜,天東北有聲,如蟲飛,漸移西北。後主至徳元年秋九月丁巳,天東南有聲如蟲飛,如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夏四月戊午,天西南有大聲雷。後周武帝建徳六年春正月,天西方有聲如雷,戌。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夏四月壬天,有聲如瀉水,自南而北,天變色宋文帝元嘉十八年秋七月,天黃色洞照有。齊武帝永明八年夏六月丙申,大雷雨,黃光竟天,照地狀如金,無雲而雨隋文帝開皇末二,無雲而雷漢成帝元延元年夏四月丁酉,無雲有雷聲,光耀耀四面,下至地昏止。後漢獻帝初平三年夏五月丙申,無雲而雷。春四年夏五月癸酉,無雲而雷。隋文帝開皇二十年二月丁丑,無雲而雷。天雨螽春秋:魯文公三年,雨螽于宋。襄公二年,雨螽于江,天雨魚漢孝武帝鴻嘉四年秋,雨魚長五寸以下,天雨土漢孝昭帝始元中雨,土、晝昏雨。梁武帝大同元年冬十月,天黃塵。四二年冬十一月丙寅,天雨黃塵大。後魏宣武帝景明年,涼州雨土如霧。後周宣帝象二年春正月戊申,雨細黃土子。隋文帝開皇二年春二月庚,京師雨土,天雨毛漢武帝天漢元年春三月,天雨白毛雨。三年秋八月,天雨白氂。年西。晉武帝泰始八年,蜀地白毛。隋文帝開皇六秋七月乙丑,京師雨毛如馬尾,長者二尺餘,短者有六七寸,天雨沙梁簡文帝大寳元年春正月丁巳,天雨黄沙天雨灰商紂末年,天雨灰天。梁武帝大同三年春正月壬寅,雨灰黃色,天雨草漢元帝永光三年秋八月,天雨草而葉相樛結,大如彈丸帝。平帝元始三年春正月,天雨草狀如永光時。宋明太始四年,雨草于宮中,天雨水銀隋文帝仁壽二年,宫中再雨,水銀花,至四年陜州又雨,天雨氷夏桀時雨氷。元後漢時京師雨氷張駿太元年秋九月,雨氷天雨榖後漢光武建武三十一年,陳留雨榖形如稗實,天雨血漢孝惠帝四年雨血於宜陽一頃所。孝哀帝建平四年夏四月,山陽湖陵雨血,廣三尺,長五尺,大者如錢,小者如麻子餘。晉惠帝元康六年春三月,彭城呂縣有流血東西百歩。永康元年春三月,尉氏雨血,皆陳後主。至徳三年,有赤物隕于太極殿前,初下時鐘鳴,又嘗進白飲,忽變為血沾,殿階瀝瀝然至御榻,主北齊武成帝河清二年冬十二月,雨血於太原,後武平中有血㸃地,自斛律明月宅至太廟。天雨木氷春秋魯成公十六年春正月,雨木氷。魏文帝黃初六年春正月,雨木氷八。晉元帝大興三年春二月辛未,雨,木氷十。穆帝永和年春正月乙巳,雨木氷。孝武帝太元四年冬十二月乙巳,雨木氷,天雨肉漢孝桓帝建和三年秋七月,北地廉縣雨肉似羊肋,或大如手。魏公孫淵時,襄平北市生肉長圍各數尺,有頭目口喙,無手足而動搖。晉愍帝建興元年冬十二月,河東雨肉,天雨石商紂末年天雨,石如大甕。孝惠帝三年,隕石緜諸一。 秦始皇時隕石年,漢孝武帝征和四春,二月隕石于雍,二聲間四百里建孝。元帝建昭元年春正月戊辰,隕石梁國六。成帝始四年春正月,隕石槀四,肥累一五。陽朔。三年春三月壬戌,隕石東郡,八隕。鴻嘉二年夏,月隕石,杜衍三。元延三年春三月,石都關二隕。孝哀帝建平元年春正月,隕石,北地十。其九月甲辰,石虞二。平帝元始二年夏六月,隕石鉅鹿二。自惠盡平隕石。凡後漢殤帝延平元年。 一皆有光耀、雷聲、成、哀、尤屢,九月隕石、陳留,四孝。桓帝延熹七年春三月隕石右,扶風一鄠,又隕石二,皆有聲如雷。魏明帝青龍三年春正月乙亥,隕石于壽光。晉武帝太康五年夏五月丁巳,隕石于溫及河陽,各二。六年春正月,隕石于溫三。成帝咸和八年夏五月,隕石于涼州。二安。隋文帝開皇十七年,石隕于武滏陽間十餘,天雨金秦獻公時,櫟陽雨金。晉惠帝二年,雨金塔。隋文帝仁壽四年,諸軍州舍利成,陜州雨金日。
8
日食周平王五十一年春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二桓王十一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莊王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日。惠王元年春三月,日有食之,亥。八年夏六月辛未朔,有食之。九年冬十二月癸朔,日有食之。月十三年秋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三二十二年秋九戊申朔,日有食之襄王。四年春月庚午朔,日有食之有。七年夏三月,日有食之月。二十六年春二月癸亥,日食之匡王元年夏六辛丑,日有食之。丙定王六年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日。八年夏四月辰日,有食之。十五年夏六月癸卯,有食之十簡王。十一年夏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春十二年冬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靈王。十三年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辰。十四年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庚十九年冬十月丙朔,日有食之。二十年秋九月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七。二十二年春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二十三年秋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夏二十六年冬十二月乙卯朔,日有食之。景王十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甲十八年夏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月。二十年夏六月辰朔,日有食之。二十一年秋七壬午朔,日有食之。夏二十五年冬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月。敬王二年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九年冬十二辛亥朔,日有食之。二十五年春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秋二十二年冬十月丙寅朔,日有食之。二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六三十九年夏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貞定王二十年,日有食之,晝晦,星見。史失紀月之考王。六年六月,日有食之。二威烈王十六年,日有食安王五年,日有食之。十年,日有食之,晝晦年。烈王元年,日有食之,紀七年,日有食之,二赧王十四日有食之,晝晦,並失月。秦莊襄王年四月,日有食之晦。漢高帝三年冬十月甲戌晦,日有食之。十一月癸卯,日有食之。九年夏六月乙未晦,日有食之,既,晦。惠帝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夏五月丁卯先一日,食幾盡。髙后二年夏六月丙戌晦,日有食之月。七年春正月己丑晦,日有食之月。文帝二年冬十一癸卯晦,日有食之。三年冬十丁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壬後四年夏四月丙寅晦,日有食之。景帝三年二月子晦,日有食之。四年十月戊戌晦,日有食之。甲七年冬十一月庚寅晦,日有食之。中二年秋九月戌晦,日有食之。三年秋九月戊戌晦,日有食之,幾盡日。四年冬十月戊午,日有食之。六年秋七月辛亥晦,有食之。後元年秋七月乙巳晦,日有食之九。武帝建元二年春二月丙戌朔,日有食之。三年秋月丙子晦,日有食之。元光元年秋七月癸未,日有食之。五元朔二年春三月乙亥晦,日有食之。元狩元年夏月乙巳晦,日有食之。元鼎五年夏四月丁丑晦,日有食之,八。太始四年冬十月甲寅晦,日有食之。征和四年秋月辛酉晦,日有食之。元昭帝始元三年冬十一月壬辰朔,日有食之。年元鳯年秋七月乙亥晦,日有食之。宣帝地節元,冬十二月癸亥晦,日有食之。月五鳯元年冬十二月乙酉朔,日有食之。四年夏四辛丑晦,日有食之。元帝永光二年春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壬四年夏六月戊寅晦,日有食之。建昭五年夏六月申晦,日有食之。成帝建始三年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乙河平元年夏四月己亥晦,日有食之。三年秋八月卯晦,日有食之。丁四年春三月癸丑朔,日有食之九。陽朔元年春二月未朔,日有食之。建始元年秋月丁巳晦,日有食之,晦。二年春二月己酉晦,日有食之,晦。三年春正月己卯,日有食之。四年秋七月辛未,日有食之。年元延元年春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年哀帝元壽元春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與惠帝七同月日。二年夏四月壬辰晦,日有食之九。平帝元始元年夏五月丁巳朔,日有食之。二年秋月戊申晦,日有食之,天孺子嬰居攝。元年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月王莾鳯元年三月壬申晦,日有食之。三年秋七戊子晦,日有食之五。光武建武二年春正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三年夏月乙卯晦,日有食之。五年秋九月丙寅晦,日有食之,晦。六年秋九月丙寅晦,日有食之,丑。七年春三月癸亥,日有食之。十六年春三月辛晦,日有食之,月。十七年春二月乙亥晦,日有食之。三二十二年夏五乙未晦,日有食之。二十五年春月戊申晦,日有食之。五二十九年春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三十一年夏月癸酉晦,日有食之。中元元年冬十一月甲子晦,日有食之。十明帝永平三年秋八月壬申晦,日有食之。八年冬月壬寅晦,日有食之,既。十三年冬十月壬辰晦,日有食之,月。十六年夏五月戊午晦,日有食之。十八年冬十一甲辰晦,日有食之六。章帝建初五年春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乙六年夏月辛未晦,日有食之。元和元年秋八月未晦,日有食之。他和帝永元三年秋八月乙未晦,日有食之。史官不見官以聞。二年春二月壬午,日有食之。四年夏六月戊戌朔,日有食之,亥。七年夏四月辛亥朔,日有食之。十二年秋七月辛朔,日有食之。十五年夏四月甲子晦,日有食之。春安帝永初元年春三月朔日癸酉,日有食之。五年正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七年夏四月丙申晦,日有食之,有元初元年春二月癸酉,日有食之。冬十月戊子朔,日食之。二年秋九月壬午晦,日有食之,亥。三年春三月二日辛亥,日有食之。四年春二月乙朔,日有食之。五年秋八月丙申朔,日有食之。秋六年冬十二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幾盡。永寜元年七月乙酉朔,日有食之。延光三年秋九月庚寅晦,日有食之。七四年春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順帝永建二年秋月甲戌朔,日有食之。陽嘉四年秋閏八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年。永和三年冬十二月戊戌朔,日有食之。五年夏五己丑晦,日有食之。正六年秋九月辛亥晦,日有食之四。桓帝建和元年春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三年夏月丁卯晦,日有食之月。元嘉二年秋七月庚辰,日有食之。閏永興二年秋九丁卯朔,日有食之。永壽三年夏四月庚辰晦,日有食之。丙延熹元年夏五月甲戌晦,日有食之朔。八年春正月申晦,日冇食之。九年春正月辛卯,日有食之年。永康元年夏五月壬子晦,日有食之。辰,靈帝建寜元。夏五月丁未朔,日有食之。冬十月甲晦,日有食之晦。二年冬十月戊戌晦,日有食之朔。三年春三月丙寅,日有食之。四年春三月辛酉,日有食之。月熹平二年冬十二月癸酉晦,日有食之。辛六年冬十癸丑朔,日有食之。光和元年春二月亥朔,日有食之。冬十月丙子晦,日有食之。朔二年夏四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四年秋九月庚寅,日有食之。中平三年夏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正六年夏四月丙午朔,日有食之。獻帝初平四年春月甲寅朔,日有食之。興平元年夏六月乙巳晦,日有食之。丁建安五年秋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六年春三月卯朔,日有食之。乙十三年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庚十五年春二月巳朔,日有食之。十七年夏六月寅晦,日有食之。二二十一年夏五月己亥朔,日有食之。二二十四年春月壬子晦,日有食之。二十五年春月丁未朔,日有食之。春魏文帝黃初二年夏六月戊辰晦,日有食之。三年正月丙寅朔,日有食之。冬十一月庚申晦,日有食之。冬五年冬十一月戊申晦,日有食之春。明帝太和五年十一月戊戌晦,日有食之。六年正月戊辰朔,日有食之。元青龍元年夏閏五月庚寅朔,日有食之。齊王正始年秋七月戊申朔,日有食之。三年夏四月戊戌朔,日有食之,辰。四年夏五月丁丑朔,日有食之,既。五年夏四月丙朔,日有食之。六年夏四月壬子朔,日有食之。冬十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朔。八年春二月庚午朔,日有食之。九年春正月乙未,日有食之,露。嘉平元年春二月己未朔,日有食之,年髙,貴鄉公甘。四年秋七月戊子朔,日有食之。五春正月乙酉朔,日有食之。冬,陳留王。景元二年夏五月丁未朔,日有食之。三年十一月己亥朔,日有食之。晉武帝泰始二年秋七月丙午晦,日有食之。冬十月丙午朔,日有食之。七年冬十月丁丑朔,日有食之。八年冬十月丁未朔,日有食之食。九年夏四月戊辰朔,日有食之。秋七月丁酉朔,日有之。十年春正月乙未,日有食之。三月癸亥,日有食之。丙咸寜元年秋七月甲申晦,日有食之。三年春正月子朔,日有食之。四年春正月庚午朔,日有食之,丙。太康四年春三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六年秋八月戌朔,日有食之。七年春正月甲寅朔,日有食之,朔。八年春正月戊申朔,日有食之。九年春正月壬申,日有食之。夏六月庚子朔,日有食之。元惠帝元康九年冬十一月甲子朔,日有食之,食永康年春正月辛卯,日有食之。夏四月辛卯,日有之春。永寜元年春閏三月丙戌朔,日有食之日。光熙元年正月戊子朔,日有食之。秋七月乙酉朔,有食之。冬十一月壬午朔,日有食之。春懷帝永嘉元年冬十一月戊申朔,日有食之。二年正月丙子朔,日有食之。六六年春二月壬子朔,日有食之。甲愍帝建興四年夏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冬十二月申朔,日有食之。五年夏五月丙子,日有食之。冬十一月丙子,日有食之。元帝太興元年夏四月丁丑朔,日有食之。明帝太寜三年冬十一月癸巳朔,日有食之三。成帝咸和二年夏五月甲申朔,日有食之。六年春月壬戌朔,日有食之。乙九年冬十月乙未朔,日有食之,甲。咸康元年冬十月未朔,日有食之。七年春二月午朔,日有食之四。八年春正月己未朔,日有食之。正穆帝永和二年夏月己酉朔,日有食之。七年春月丁酉朔,日有食之,巳。八年春正月辛卯朔,日有食之,月。十二年冬十月癸朔,日有食之。升平四年秋八辛丑朔,日有食之,既。戊哀帝隆和元年春三月甲寅朔,日有食之。冬十二月午朔,日有食之。廢帝太和三年春三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冬五年秋七月癸酉朔,日有食之六。孝武帝寜康三年十月癸酉朔,日有食之。太和年夏六月庚子朔,日有食之,卯。九年冬十月辛亥朔,日有食之。十七年夏五月丁朔,日有食之。二十年春三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年。安帝隆安四年夏六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元興二夏四月癸巳朔,日有食之。義熙三年秋七月戊戌朔,日有食之。亥,十年秋九之。丁巳朔,日有食之。十一年秋七月辛晦,日有食。十三年春正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帝恭帝元熙元年冬十一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宋少景平二年春二月己卯朔,日有食之。十文帝元嘉四年夏六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五年冬一月乙未朔,日有食之。六年夏五月壬辰朔,日有食之。冬十一月己丑朔,日有食之。星晝見。十二年春正月乙未朔,日有食之。十五年冬十一月丁卯朔,日有食之。甲十七年夏四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十九年秋七月戌晦,日有食之。二十二年夏六月戊子朔,日有食之。四二十三年夏六月癸未朔,日有食之。二十六年夏月丙申朔,日有食之。三十年秋七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年。孝武孝建元年秋七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大明四秋九月庚申朔,日有食之。朔五年秋九月甲寅朔,日有食之。十六年春二月壬子,日有食之。明帝泰始三年冬月己亥朔,日有食之,食。四年夏四月丙子朔,日有食之。冬十月癸酉朔,日有之。五年冬十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廢帝元徽元年冬十二月癸卯朔,日有食之。十二年春正月癸酉朔,日有食之。順帝昇明元年冬月辛亥朔,日有食之食。二年春三月己酉朔,日有食之。秋九月乙巳朔,日有之。三年春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齊髙帝建元二年秋九月甲午朔,日有食之。十三年秋七月己未朔,日有食之。武帝永明元年冬二月乙巳朔,日有食之朔。六年春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晦。八年春正月己巳,日有食之。九年春正月癸亥,日有食之。年十一年夏六月戊辰朔,日有食之,建鬱林王隆昌元。夏五月甲戌朔,日有食之。明帝武元年冬十一月壬申朔,日有食之。正三年九月庚寅晦,日有食之。東昏侯。永元二年春月辛丑朔,日有食之。秋七月己亥朔,日有食之,巳。和帝中興元年春正月丙寅朔,日有食之。秋七月癸朔,日有食之。梁武帝天監元年秋七月丁巳朔,日有食之朔。五年春三月丙寅朔,日有食之。七年秋八月壬子,日有食之。八年秋八月丙午朔,日有食之。己十年冬十二月壬戌朔,日有食之。十一年夏五月未晦,日有食之。十二年夏五月甲寅朔,日有食之月。十五年春三月戊辰朔,日有食之,既。十八年春正辛巳朔,日有食之。普通元年春正月丙子,日有食之朔。二年夏五月丁酉朔,日有食之。三年夏五月壬辰,日有食之,既。冬十一月己丑朔,日有食之。十四年冬十一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月中大通元年冬月乙酉朔,日有食之。三年夏六己亥朔,日有食之。朔四年冬十月辛酉朔,日有食之朔。五年夏四月己未,日有食之。六年夏四月癸丑,日有食之,日。大同四年春正月辛酉朔,日有食之。夏六月辛丑朔,有食之。六年夏閏五月丁丑朔,日有食之三。太清元年春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天陳,髙祖永定年夏五月丙辰朔,日有食之,文帝嘉。二年夏四月丙子朔,日有食之。冬十月甲戌朔,日有食之。朔三年秋九月戊辰朔,日有食之。四年春三月乙丑,日有食之,食。五年春二月庚寅朔,日有食之。秋八月丁未朔,日有之。六年秋七月辛巳朔,日有食之。天康元年春正月己卯朔,日有食之。戊廢帝光大元年春正月癸酉朔,日有食之。冬十一月戌朔,日有食之。二年冬十一月壬辰朔,日有食之四。宣帝大建二年冬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三年夏月戊寅朔,日有食之。四年春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秋九月庚子朔,日有食之。七年春二月壬辰朔,日有食之。七年春二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冬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亥。八年夏六月戊申朔,日有食之。九年冬十一月己晦,日有食之。春十二年冬十月甲寅朔,日有食之,卯後。主至德元年二月己巳朔,日有食之。秋七年丁晦,日有食之朔。二年春正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乙三年春正月戊午,日有食之。禎明元年夏五月亥朔,日有食之二。隋文帝開皇十一年春二月辛巳晦,日有食之,戊十年秋七月壬申晦,日有食之。十三年秋七月辰晦,日有食之。十仁壽元年春二月乙卯朔,日有食之。大業二年夏五月丙戌朔,日有食之,日夜出前漢孝武帝建元二年夏四月戊申,有如日夜出,有晉元帝太興元年冬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髙三丈,中赤青珥,日夜食後魏孝莊永安二年冬十月己酉,日從地下食出,虧從西南角起日薄食晉懐帝永嘉元年冬十一月乙亥,黃黑氣掩日,所照皆黃,衆日並出晉孝愍帝建興二年春正月辛未,有三日相承,出於西方而東行。春正月三日並照,虹蜺彌天。。 四年三日,並照五五年、元帝太興三年日,並見十梁元帝承聖元年冬一月兩日俱見。日鬭,晉元帝太興四年春二月癸亥日鬭,後周武帝天和元年春二月庚午,日鬭,光遂微。日隕于地。晉建興二年春正月辛未庚時,日隕于地。日中烏見,晉穆帝永和八年,張重華在涼日,暴赤如火,中有三足烏,形見分明,五日乃止。後周武帝天和元年春二月庚午,日中見烏。其静帝。太象元年春二月癸未,日出將入,時中並有烏色。日中飛鷰,晉惠帝元康九年春正月,日中有若飛鷰者,數日乃消孝懐帝永嘉五年春三月庚申,日中有若飛鷰者。日中黑子晉武帝泰始四年冬十月乙未,日中有黑子。惠帝永寜元年秋九月甲申,日中有黑子年。元帝太興四年春三月癸未,日中有黑子年。永昌元冬十月辛卯,日中有黑子。成帝咸康八春正月壬申,日中有黑子,有黑子,大如雞卵。 穆帝永和十年冬十月庚辰日中十一年春三月戊申,日中有黑子,大如桃二枚西。升平三年冬十月丙午,日中有黑子,大如雞卵。海公太和四年冬十月乙未,日中有黑子安。五年春二月辛酉,日中有黑子,大如李帝。簡文帝咸二年冬十月丁丑,日中有黑子。孝武寜康元年冬十一月己酉,日中有黑子,大如李。一二年春三月庚寅,日中有黑子二枚,大如鴨卵。冬十月己巳,日中有黑子,大如雞卵四。太和十三年春二月庚子,日中有黑子,大如李。十年夏六月辛卯,日中又有黑子,大如李四。二十年冬十一月辛卯,日中又有黑子。元安帝隆安年冬十一月辛亥,日中有黑子。齊永元年冬十二月乙酉,日中有黑子三枚,大。後周建徳六年冬十一月甲辰,黑子如杯,日中黑氣漢孝靈帝中平四年三月丙申,黑氣大如𤓰,在日中鵲。孝獻帝光和三年春正月,日色赤黃,中有黑氣如飛,數月乃銷安。晉惠帝永康三年冬十二月庚戌,日中有黑氣月。太元年冬十一月,日中有黑氣。永興元年冬十日,中有黑氣分日。癸後魏孝文帝太和二年,日中有黑氣。三年夏六月卯,日中有黑氣。宣武帝景明二年秋八月戊辰,日赤無光,中有黑氣丙。三年正月乙巳,日中有黑氣。正始元年冬十二月戌,黑雲貫日。二年,日中有黑氣形如月,從東南來衝日。癸三年春二月甲子,日中有黑氣三。四年冬十一月卯,日中有黑氣二,大如桃辛。後周武帝天和二年冬十月卯日,中有黑氣,日青無光隋文帝仁壽四年秋七月乙未,日青無光,八日乃復,日光四散晉惠帝光熙元年夏五月壬辰、癸巳,日光四㪚,赤如流血,照地皆赤。甲午,又如之,照孝懐帝。永嘉五年春三月庚申,日㪚光如血下流所皆赤。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冬十一月辛酉,日光四㪚如流血,日晝昏而黃黒霧晉惠帝永康元年冬十月乙未,日闇,黃霧四塞。夜孝愍帝建興二年春正月己巳朔,黑霧著人如墨連,五日乃止。明帝太寜元年春正月己卯朔,日暈無光。癸巳,黃霧四塞。二月乙丑,黄霧四塞。乃宋文帝元嘉四年冬十月辛卯,日晝昏,凡十日明日死漢成帝河平元年春正月二日,日出赤如血,無光,食後乃復。孝靈帝時,日數出東方,正赤如血,無光,髙二丈餘,乃有景,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如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冬十一月,日始出四五丈,色赤血,未没四五丈亦如之。至八年春,凡三度,謂之曰死。㪚齊建元元年冬十二月未時,日暈,色黃無光,至申乃二年閏月乙酉,日黃無光。一四年冬十出月丙午,日黃色無光珥。永明五年冬十月丁亥,日五竿失色赤黃,暈抱直背,日赤如血,無光後魏文成帝興安元年冬十一月己卯,日出赤如血。宣武帝正始三年冬十月乙巳,日赤無光。及延昌元年冬十月甲戊至辛卯,日初出,將没,赤白無光,日五色晉武帝太康元年春正月己丑朔,日五色氣冠日,自卯至酉,無光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冬十一月丁亥,日失色時。 孝明帝熙平元年春三月丁丑,日出無光,至申酉。神龜三年冬十月己巳,太史奏:自入月以來,黄埃掩日,日出三丈,色如赭,無光曜,色節。閔帝普泰元年春三月丁卯,日月並赤赭天地溷濁,日暈及背珥冠孝章建初七年夏四月丙寅,日加卯,西面有抱,須臾成暈。殤帝延平元年夏六月丁未,日暈,上有半暈暈中外,有璚,背兩珥。冬十二月丙寅,日暈再重,中有背璚。孝順帝永和六年春正月己卯,暈兩珥,中赤外青,白虹貫暈中明。晉孝愍帝建興五年春正月,日有重暈,左右兩珥。帝太寜元年春正月己卯朔,日暈無光,六。安帝隆安元年冬十二月壬辰,日暈,有背璚。義熙年夏五月丙子,日暈,有璚。恭帝元熙二年春正月壬辰,白氣貫日,東西有直珥各一丈,白氣貫之交匝。陳文帝天嘉八年夏四月甲子,日有交暈白貫之孝。後魏道武帝皇始二年冬十月壬辰,日暈,有背珥。文帝太和二年春正月辛亥,日暈,東西兩珥。四年春正月癸丑,日暈,東西有背。夏八年春正月戊寅,有白氣貫日。宣武帝延昌二年四月甲辰,卯時暈匝,西有一背黃,南北有珥,內赤外黃,漸減。冬十二月己酉,日暈,北有一抱,內赤外黃白,兩傍有珥。下孝明帝正光五年閏月乙酉,日暈,內赤外青,南有珥,下有抱兩背,內赤外青。冬十二月丙申,日暈,南北有珥,上有抱一背十。孝昌三年夏五月戊戌,辰時暈匝,內赤外白,兩珥。冬一月戊寅辰時暈,東面不合,內赤外黃。孝武帝永熙三年夏六月己丑,日暈,有重珥,上有背,長二丈餘。冬十一月己巳辰時,日暈不合,東西有珥背。,日暈再重周幽王末年日暈再重,內赤外青有一黑畫上下,通在日中。晉武帝泰始五年秋七月甲寅,日暈再重,白虹貫之再重,青赤有光。。 惠帝元康元年冬十一月甲申,日暈。永康元年春正月癸亥朔,日暈三重抱。太安二年春三月甲戌,日暈,東西兩處不合,其狀如孝愍帝。建興五年春正月,日有重暈,左右兩珥。後魏孝明帝正光五年春三月丁卯,日暈三重,外青內赤。孝昌元年夏五月,日暈,再重節。閔帝普㤗元年冬十一月,日暈再重。東魏孝靜帝武定三年冬十一月壬申,日暈兩重,東南、東北有珥,在西兩重背。 日暈五重,晉孝懐帝永嘉二年春二月癸卯,青黃暈暈五重。海西公太和六年,日暈五重。,虹貫日後漢光武建武七年夏四月丙寅,日有暈抱,白虹貫暈。孝靈帝光和六年春二月乙未,白虹貫日。孝獻帝初平元年春二月壬辰,白虹貫日。永呉大帝赤烏十一年春二月,白虹貫日。晉孝懐帝嘉二年春正月戊申,白虹貫日。二月癸卯,白虹貫日和。明帝太寜元年冬十一月丙子,白虹貫日。成帝咸九年秋七月,白虹貫日日。咸康元年秋七月,白虹貫日戊。二年秋七月,白虹貫海西公。太和四年夏四月,辰白虹貫日月。六年春三月辛未,白虹貫日白。安帝元興元年春二甲子,白虹貫日中。三月庚子,虹貫日。義熙十年,日在東井,有白虹十餘丈在南干日白。梁武帝太清元年春二月,白虹貫日。三年春正月,虹貫日。後魏孝文帝延興五年春正月丁酉,白虹貫日元。太和十三年春三月戊戌,白虹貫日。宣武帝延昌年冬十一月己酉,白虹貫日年。孝明帝神龜元年春三月丁丑,白虹貫日,正光三。夏五月,白虹貫日。孝昌三年冬十二月丙戌,白虹貫日孝。東魏孝靜帝元象元年冬十二月,白虹貫日。後周武帝保定五年,白虹貫日,冬。建徳二年春二月辛亥,白虹貫日開。靜帝大定元年十一月己未,白虹貫日。隋文帝皇元年春正月己巳,白虹夾日
9
10
兩月並見漢孝成帝建始元年秋八月戊午,晨漏未盡三刻,有兩月相承,晨見東方。梁武帝太清二年春正月癸巳朔,兩月相承如鈎,見於西方帝。西魏文帝大統十四年春正月朔,兩月並見。隋煬大業九年春正月二十七旦、兩月並見。月晝明梁簡文帝大寳元年春正月丙寅,月晝見於東方。星入月中後漢孝明帝永平十五年冬十一月乙丑,太白入月中。晉孝惠帝太安二年冬十一月庚辰,嵗星入月。中帝。元帝太興三年冬十二月己未,太白入月在斗成。咸康元年春二月乙未,太白入月。六年春二月乙未,太白入月年。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春二月戊寅,熒惑入月十三。冬十二月戊子,辰星入月壽。十八年春正月乙酉,熒惑入月數。隋文帝仁四年夏六月庚午,有星入月中日而退。星
11
五星合聚周武王將伐商,五星聚于房、元,齊桓公將霸諸侯,五星聚于箕。漢髙祖年入秦,五星聚于東井,以歴推之,從嵗星也四星合聚漢孝平帝元始四年,四星聚于柳、張,各五日。後漢孝獻帝初平元年,四星聚于箕尾七。建安二十五年,四星又聚。西晉懐帝。永嘉六年秋月,四星聚于牛、女之間。熙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冬十月,四星合于氐,塡安帝義。三年春二月癸亥,土、火、金、水聚于奎。婁,從星也。几年春二月壬辰,木、火、土、金聚于東井。從,嵗星也。東後魏明元帝永興四年春二月壬辰,木、火、土金聚于井後,木火入鬼火節。閔帝普泰元年冬十月甲寅,金、土、木入參、觜甚明三星合聚漢孝文帝後六年夏四月乙巳,三星合于東井。後孝景帝元年秋七月乙丑,金、木、水三星俱合于張。漢孝和帝永元二年春正月乙卯,金、木俱合于奎。丙寅,水又在奎。辛未,水,金木在婁。五年夏四月,金、火、水俱聚於東井。七年春二月癸酉,金、火俱在參,戊寅在井。秋八月甲寅,水、土、金俱在軫。冬十二月丙辰,火、金、水俱在斗。孝靈帝光和五年冬十月,木、火、金合於虛,相去各五六寸,如連珠。建孝獻帝初平元年冬十一月庚戌,土、火、金合於尾安。十八年秋,木土火合于太㣲,逆行留守帝坐百餘日。晉惠帝元康三年,塡星、嵗星、太白、三星聚于畢、昴。孝懐帝永嘉六年秋七月,火、木金聚于牛、女之間。宋孝武帝大元十七年秋九月丁丑,木、火、土同在氐。文帝元嘉二十三年春二月,金、火、水合於東井。周後魏道武帝天賜四年春二月癸亥,火土金聚。後宣帝宣政元年夏六月壬午,木、火、金合于井于静帝。大象元年夏四月戊子,金、木水合井、老人星梁天監四年秋八月庚子,老人星見。自此後,每常以秋分後見於參南,至春分而伏矣、流星自上而降曰流,自下而升曰飛。至秦始皇二年三月乙未,有流星大小西行,不可勝數,曉乃息。漢孝昭帝始元中,有流星下燕萬載宫,極東去西。元平元年春二月甲申晨,有流星大如月,衆星皆隨行。三月丙戌,流星出翼軫東北干太㣲,入紫宫,始出小且入大,有光,入有頃,聲如雷,三鳴乃止。孝成帝建始元年秋九月戊子,有流星出文昌,色白,光燭地,長可五六丈,大四圍所,詘折委曲貫紫宫西,在斗西北子亥間,復詘如環,北方不合,留一刻所。元延元年夏四月丁酉,日晡時天腥晏,隱隐如雷聲,有流星頭大如缶,長十餘丈,皎然赤白色,從日下東南,去四面,或大如盂,或如雞子,耀燿如雨下,至昏止十。綏和元年春二月辛未,有流星從東南入北斗,長數丈二刻所息北。光武建武十年春三月癸卯,流星如月,從太㣲出,入斗魁第六星,色白,旁有小星射者十餘枚,滅則有聲如雷,食頃止。冬十二月己亥,大流星如缶,出柳,西南行入軫,且滅時分為十餘,如遺火狀,須臾有聲,隐隐如雷北。十二年春正月己未,小星流百枚以上,或西北,或正,或東北,二夜止。夏六月戊戌晨,小星流百枚以上,四靣行雷。中元二年冬十月戊子,大流星從西南東北行,聲如孝明帝。永平元年夏四月丁酉,流星大如斗,起天市樓,西南行,光照地星,大如杯,從織女西行光照地。 七年春正月戊子,流孝章帝建初二年秋九月甲寅,流星過紫宮中,長數丈,㪚為三滅,有孝。和帝永元元年春正月辛卯,有流星起參,長四丈,光色黃白,一云大如拳,起參東南,又云,大如桃,色赤,起太㣲東蕃。二月,流星起天棓,東北行二丈所滅,色青白。壬申夜,有流星起太㣲東蕃,長三丈。三月丙辰,流星大如桃,起天津,東至斗,黃白,頻有光。壬戌,有流星起天將軍,東北行,色黄無光,行二年春二月丁酉,有流星大如桃,起紫宮東蕃西北五丈稍滅。四月丙辰,有流星大如𤓰,起文昌東北,西南行至少㣲,有頃音如雷。八月丁卯,有流星如雞子,起太㣲,西東南行四丈所消。冬十月癸未,有流星大如碗,起天津,西行六丈所消。十一月辛酉,有流星大如拳,起紫宫西,行到胃消。三年秋九月丁卯,有流星大如雞子,起紫宫西南,至北斗柄間消黃。七年春正月丁巳,有流星起天津,入紫宫中滅,色青,有光。冬十二月乙卯,有流星起文昌,入紫宫消有。十一年夏五月丙午,有流星大如𤓰,起氐,西南行,稍光白色。十六年冬十月辛亥,流星起勾陳,北行二丈,有光,色黄月。元興元年春二月庚寅,有流星起角、亢五丈所。夏四辛亥,有流星起斗,東北行,到須女。秋七月己巳,有流星起天市五丈所,其色光赤。孝順帝永和三年春二月辛丑,有流星大如斗,從西北行,長八九尺,色赤黃,有聲,隆隆然如雷。孝桓帝永壽元年秋九月己酉,晝有流星長二尺所,色黃白行。孝靈帝熹平。二年夏四月,有流星出文昌,入紫宫,蛇有首尾無身,赤色,有光照垣入。光和元年夏四月癸丑,流星犯軒轅第二星,東北行北斗魁,中中平、中夏,流星赤如火,長三丈,起河鼓,入天市,抵觸宦者星,色白,長二三丈,後尾再屈,食頃乃滅。魏明帝景初二年秋八月丙寅夜,有大流星長數十丈,白色,有芒鬛墜遼東襄平城東南,分陳留王。景元四年夏六月,有大星二,並如斗,見西方流南北,光照地,隆隆有聲。三蜀後主建興十三年,諸葛亮屯渭南,有星流投亮營投,再還晉懐。帝永嘉元年秋九月辛卯,有大星如日,自西南流于東北,小者如斗相隨,天盡赤,聲如雷。元帝永昌元年秋七月甲午,有流星大如甕,長百餘丈,青赤色,從西方來,尾分為百餘,岐方散赤。成帝咸康三年夏六月辛未,流星大如二斗魁,色青,光燿,地出奎中,沒婁北西。六年春二月庚午朔,有流星大如斗,光耀地,出天市,行入太㣲。穆帝永和八年夏六月辛巳,日未入,有流星大如三斗魁,從辰巳上,東南行,以晷度推之,在奎、斗之間,蓋燕分也。十年夏四月癸未,流星大如斗,色赤黃,出織女,没造父,有聲如雷。海西公太和四年冬十月壬申,有大流星西下,有聲如雷,牽安帝。隆安五年春三月甲寅,流星赤色衆多,西行,經牛、虚、危、天津閣道,貫太㣲紫宫。宋文帝元嘉十年冬十二月,有流星大如甕,尾長二十餘丈三。孝武孝建初二月,流星大如月,西行。梁武帝太清年春正月戊辰,有流星長三十丈,墮武庫中。元帝承聖三年冬十一月庚子夜,有流星墜江陵城。後魏道武帝登國四年春三月丁未,有大流星東南行,尾屬地六七丈,有聲。天興元年冬十一月乙酉,有流星照地,啾啾有聲。南文成帝興安元年夏五月辛亥,流星大如五斗許,西為六七叚有聲。後周武帝天和四年夏四月庚午,有流星大如斗,出左攝提,流至天津中,有聲如雷。建徳六年冬十二月癸丑,流星大如月,西流,有聲,蛇行屈曲,光照地。戊辰平旦,有流星大如三斗器,色青,出紫宮。靜帝大象元年夏六月丁卯,有流星大如雞子,出氐中,西北流,有尾長一丈所,入月中即滅。己丑,有流星大如斗,出營室。二年閏五月甲辰,有流星一,大如三斗器,出太㣲端門,流入翼,色青白,聲如風卷旗。秋七月壬子,有流星大如斗,出五車東北。隋文帝開皇元年冬十一月己巳,有流星,聲如隤墻,光燭地業。五年秋八月戊申,有流星數百,四㪚而下。煬帝大十二年秋八月壬子,有大流星如斗,出王良閣道,聲如隤牆。癸丑,有大流星如甕,出羽林,奔星光迹相連曰流,絶迹而去曰奔。晉太元二年冬十月乙卯,有奔星東南,經翼軫聲如雷。飛星飛類於流,自下而上曰飛。漢成帝陽朔四年閏月庾午,飛星大如缶,西南入斗下。星,隕周莊王十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于襄王元年,星晝隕于秦、漢。八年春正月戊申朔,隕石。宋五𫝊曰,隕星也。前成帝永始二年春二月癸未夜,過中,星隕如雨,長一二丈,繹繹,未至地滅,至雞鳴止。後漢更始元年夏,有流星墜昆陽王尋王邑營中,晝有雲如壊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㪚。晉武帝泰始四年秋七月,星隕如雨,皆西流。太康九年秋八月壬子,星晝隕如雨下。孝惠帝大安二年冬十一月辛巳,有星晝隕中天,北光變白,有聲如雷。永興元年秋七月乙丑,星隕有聲月。二年冬十月,星又隕有聲孝懐帝永嘉四年冬十庚子,大星西北墜,有聲。七恭帝元熙元年,西凉星隕承梁武帝。中大通四年秋月甲辰,星隕如雨。元帝聖元年,星隕呉郡。明後魏道武帝登國九年,有星墜于河北,聲如雷震,光燭天地。隋文帝開皇十九年,星隕于勃海。煬帝大業十一年冬十二月戊寅,大流星如斛,墜賊盧,明月營。十二年夏五月,有大流星隕於呉郡,為石。十三年夏五月辛亥,大流星隕於江都,客星非其常有曰客星客。漢武帝元光元年夏六月,有星見于房帝。孝昭帝元鳯四年,客星在紫宮中斗樞極間間。孝宣地節元年夏六月戊戌甲夜,客星居左右角,東南指,長可二尺,色白。其丙寅,又有客星見于貫索東北南行。至秋七月癸酉夜入天市,芒炎東南指,其色白。黃龍元年春三月,客星居王良東北可九尺,長丈許,西指,出閣道間,至紫宮。孝元帝初元元年夏四月,有客星大如𤓰,色青白,在南斗第二星東可四尺白。二年夏五月,客星見于昴,分居卷舌東,可五尺,色青,炎長三寸二。後漢光武建武三十一年秋七月,有客星見軒轅炎尺所,西南行,至明年二月二十二日,在輿鬼東北六尺所,凡百十三日滅貫。孝明帝永平四年秋八月辛酉,客星出梗河西北指,索七十日去。八年冬十二月戊子,客星出東方角。九年春正月戊申,客星出牽牛,長八尺,歴斗建箕過亢,至翼芒東指,見至五十日滅。十三年冬十一月,客星出于軒轅四十八日角。十四年春正月戊子,有客星出昴六十日,在軒轅右稍滅。孝章帝元和元年夏四月,客星晨出東方,在胃八度,歴閣道入紫宮,留四十日滅。孝和帝永元十三年冬十一月乙丑,軒轅第四星間有小客星,色青黃申。十六年夏四月戊午,客星從紫宫西行,至昴,五月壬滅。孝安帝永初元年秋八月戊申,有客星在東井弧星西南。四年夏六月丙子,客星大如李,蒼白芒氣長三尺,指上階星危。元初三年冬十一月甲午,客星見于西方。己亥,在虛南,至胃、昴。延光四年冬十一月,客星見天市。餘孝順帝永建六年冬十二月壬申,客星芒氣長二尺,西南指,色蒼白,在牽牛六度。陽嘉元年閏月戊子,客星氣白,廣二尺,長五丈,起天苑西南,生孝桓帝。延熹四年夏五月辛酉,客星在營室,相順,行芒長五尺所,至心一度,轉為彗。如孝靈帝中平二年冬十月癸亥,有客星出南門中大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後年六月消天。五年夏六月丁卯,客星如三升椀,出貫索,西南行入市,至尾而消。魏文帝黃初三年秋九月甲辰,客星見太㣲左掖門內蛇。明帝景初二年冬十月,客星見危,逆行在離宮北螣南。甲辰犯宗星,己酉乃滅。髙貴鄉公甘露二年冬十月丁丑,客星見太㣲中轉,東南行,歴軫宿,七十日滅。晉武帝太熙元年夏四月,客星在紫宮四孝。惠帝永興元年夏五月,客星守畢,乃海西公。太和年春二月,客星見紫宮西垣,至七日滅滅。孝武帝太元十一年春三月,客星在南斗,至六月乃。十八年春二月,客星在尾中,至九月乃滅。安帝元興元年冬十月,有客星色白如粉絮,在太㣲西,至十二月入太㣲。後周武帝保定元年秋九月乙巳,客星見于翼斗。天和三年秋七月己未,客星見房心,白如粉絮大,如漸大,東行。八月,入天市,長如匹許,復東行,犯河鼓右將。癸未,犯瓠𤓰,又入室,犯離宫。九月壬寅,入奎,稍小。壬戌,至婁北一尺所滅,凡六十九日。建徳三年春二月戊午,有客星大如桃,出五車,東南入文昌,又入北斗魁中,几見九十三日。。彗星《隋志》曰:孛星,彗之屬也。偏指曰彗,芒氣四出曰孛。彗星者,埽星也,有五色。春秋時,齊有彗星,齊君禳之。晏子曰:「無益也。周貞定王二年,彗星見十顯王。八年,彗星見于西方星,赧王。十年,彗星四見。二年,彗星見。十九年,彗見秦始皇。七年,彗星先見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從。九年,彗星見或竟天。是嵗,彗星復見西方,又見北方斗南八十日星。十三年,彗星見東方,三漢孝景帝二年冬十二月,彗出西南中。三年春月丁酉,彗星見西北,色白,長大,在觜觹,且去益小十五日不見尺。孝元帝初元五年夏四月,彗星出西北,赤黃色,長八所,數日長丈餘,東北指,在參分後。孝哀帝建平二年春二月,彗星出牽牛七十餘日。漢建武十五年春正月丁未,彗星見昴,炎長三丈,稍西北行,入營室,犯離宮。二月乙未,至東壁,滅四十九日。三十年閏月甲午,水在東井二十度,生白氣,東南指,炎長五尺,為彗,東北行,至紫宮西,藩止。五月甲子不見几見。三十一日孝明帝永平三年夏六月丁卯,彗星出天船北,長二尺所,稍北行至亢南,百三十五日去。十八年夏六月己未,彗星出張,長三尺,轉在朗將南,入太㣲所。孝章帝建初元年秋八月庚寅,彗星出天市,長三尺,稍行入牽牛三度,積四十日稍滅紫。二年冬十二月戊寅,彗星出婁三度,長八九尺,稍入宮,百六十日稍滅。孝安帝永初三年冬十二月,彗星起天苑南,東北指,長六七尺,色蒼白尺。孝順帝永和六年春二月丁巳,彗星見東方,長六七,色青白,西南指營室及墳墓。丁丑,彗星在奎一度,長六尺。癸未昏,見西北歴昴、畢。甲申在東井,遂歴輿鬼七星張光,延及三台,至軒轅中滅市孝。桓帝建和三年秋八月乙丑,彗星芒長五尺,見天中,東南指,色黃白,九月戊辰不見數孝。靈帝光和元年秋八月,彗星出亢北,入天市中,長尺稍長,至五六丈,赤色,經歴十餘宿,八十餘日乃消於天苑中月。三年冬,彗星出狼弧,東行,至于張乃去。五年秋,七彗星出三台下,行入太㣲,至太子、幸臣,二十餘日而消。十中平。五年春二月,彗星出奎,逆行入紫宮,復三出六餘日乃消。孝獻帝初平四年冬十月,彗星出兩角間,東北行,入天市中而滅天。魏明帝青龍四年冬十一月己亥,彗星見,犯宦者星紀星十。景初二年秋八月癸丑,彗星見張,長二尺,逆西行,四一日乃滅。齊王正始元年冬十月乙酉,彗星見于西方,在尾長二丈,拂牽牛,犯太白。十一月甲子,進犯羽林。六年秋八月戊午,彗星見七星,長二尺,色白,進至張,積二十三日滅日。七年冬十一月癸亥,彗星見軫,長一尺,積百五十六滅。九年春三月,彗星見昴,長六尺,色青白,芒西南指。秋七月,又見翼,長二尺,進至軫,積四十二日滅。嘉平四年春二月丁酉,彗星見於西方,在胃,長五六丈,色白,芒南指貫參,積二十日,滅西。五年冬十一月,彗星又見軫,長五丈,在太㣲左執法,東南指,百九十日滅竟。髙貴鄉公正光二年春正月,彗星見于呉楚,分西北天甘露。二年冬十一月,彗星見角,色白,五陳留王。景元三年冬十一月壬寅,彗星見亢,色白,長寸,轉北行,積四十五日滅。咸熙二年夏五月,彗星見王良,長丈餘,色白,東南指,積十二日滅北。晉武帝泰始四年春正月丙戌,彗星見軫,青白色,西行,又轉東行,指天市。 孝惠帝永康元年冬十二月,彗星出牽牛西。二年夏四月,彗星見于齊分。太安元年夏四月,彗星晝見。年二年春三月,彗星見于東方,指三台。成帝咸康二春正月辛巳,彗星見西方,在奎。康帝建元元年冬十一月六日,彗星見亢,長七尺,白色白。穆帝永和六年冬十一月乙卯,彗星見亢、芒西向,色長一丈丁。六年春正月丁丑,彗星又見亢寜。升平二年夏五月亥,彗星出天船,在胃。孝武帝康三年春三月丙戌,彗星見氐座。安帝義熙十一年夏五月甲申,彗星二出天市埽,帝在房心北。十四年秋七月癸亥,彗星出太㣲西,柄起上相星下,芒漸長至十餘丈,進埽北斗,紫㣲中台。宋文帝元嘉十九年秋九月丙辰,有客星在北斗,因為彗,入文昌,貫五車埽畢,拂天節,經天苑,季冬乃滅。二十六年,彗星見太㣲。二十八年夏四月己酉,彗星見昴。六月壬子,彗星見太㣲中,對帝座。齊和帝中興元年,彗星竟天。梁武帝大同五年冬十月辛丑,彗星出南斗,長一尺餘,東南指,漸長丈餘,至婁滅。陳文帝天嘉元年秋九月癸丑,彗星見,長四尺,芒指西南。二六年夏六月辛酉,彗星見上台,長丈餘。廢帝光大年夏六月,彗星見。宣帝大建十三年冬十二月辛巳,彗星見西南。文後魏道。武帝天興四年春正月,彗星見于西方。孝帝太和六年秋八月戊午,彗星見于七星,長二尺,色白,行至張,積四十餘日滅。七年冬十月癸亥,彗星見軫,長一丈,六十日乃滅。九年春二月,彗星見昴,長一尺。秋七月又見翼,長二尺,進至軫。正光元年九月辛亥,彗星出東方,長尺三寸,元北齊武,成帝河清。四年春三月,彗星見如後主天統年夏六月壬戌,彗星出文昌東北,其大手經紫微,後稍長至丈餘百餘,日滅於虛、危。夏四年夏六月,彗星見于東井。後周武帝保定五年六月庚申,彗星出三台,入文昌,經紫宫,漸長丈餘,後百餘日稍短,長二尺五寸,在虛危滅。天和三年夏六月甲戌,彗星見東井,長一丈,上白下赤而銳,東行至鬼北八寸乃滅。及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十一月癸未,有彗星孛于虛、危、奎、婁、太。煬帝大業三年春二月己丑,彗星見于東方文昌歴陵五車、北河,入太㣲埽帝座,前後百餘日而止。四年秋九月戊寅,彗星出五車埽,文昌至房而滅。大業十三年秋九月,有彗星見於營室孛星偏指曰彗,芒氣四出曰孛。彗亦為孛。孛者,非常惡氣之所生也,孛然為粉絮。春秋魯文公十四年,有星孛于北斗。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漢星。哀公十三年冬十月,有星孛于東方。十四年冬,有孛漢。髙帝三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大角,旬餘乃入末。孝文帝。後七年秋九月,有星孛于西方,其本直尾箕,指虚危,長丈餘及天漢,十六日不見四孝。景帝二年冬十二月,有星孛于西南中。二年夏,月有星孛于西北。中三年秋九月,有星孛于西北。紫孝武帝建元三年春三月,有星孛于星張,歴太㣲干宫,至于天漢。是嵗夏四月,有星孛于天紀,至織女。秋七月,有星孛于西北。于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東北。六年夏六月,有星孛北方。秋八月,有星孛于東方,長竟天北。元狩三年春,有星孛于東方。四年春,有星孛于東。元封元年秋,有星孛于東井。又孛于三台。後元封中,有星孛于河,戒于太初中,有星孛于招搖。元二年秋七月,有星孛東方。孝昭帝始元三年春二月,有星孛于西北丈。孝宣帝地節元年春正月,有星孛于西方,去太白二所。神爵元年夏六月,有星孛于東方。元黃龍元年春三月,有星孛于王良閣道,入紫宮。孝帝初元五年夏四月,有星孛于參六孝。成帝建始元年春正月,有星孛于營室,青白色,長七丈,廣尺餘。元延元年秋七月,有星孛于東井,踐五諸侯,出河戒北,率行軒轅太㣲後日六度有餘,晨出東方。十三日,夕見西方,犯次妃長秋斗,塡蠭炎,再貫紫宮中,大火當後達天河,除於妃后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攝提至天市,而按節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後西去。五十六日與蒼龍俱伏皇孝哀帝建平三年春三月,有星孛于河鼓,王莾地。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于張,東南行五日不見帝。後漢孝桓帝延熹四年夏五月,有星孛于心。孝獻建安五年冬十月辛亥,有星孛于大梁。十九年冬十一月,有星孛于東井輿鬼,入軒轅太㣲。一年春正月,有星孛于北斗,首在斗中,尾貫紫宮及北辰。二十二年冬十月辛卯,有星孛于鶉尾。十七年冬十月,有星孛于五諸侯。二十二年冬,有星孛于東北方。二十三年春三月,孛星晨見東方,二十餘日,夕出西犯,歴五車、東井、五諸侯、文昌、軒轅、后妃、太㣲鋒、炎指帝座轅。魏文帝黃初六年冬十月乙未,有星孛于少㣲,歴軒。明帝太和六年冬十月丙寅,有星孛于翼,近太㣲上將星。又青龍四年冬十月甲申,有星孛于大辰,長三尺。乙酉,孛于東方。齊王嘉平三年冬十一月癸亥,有星孛于營室,西行,積九十日滅。晉武帝泰始五年秋九月,有星孛于紫宮。十年冬十二月,有星孛于軫于咸寜。二年夏六月甲戌,有星孛于氐。秋七月,有星孛大角。八月,有星孛于太㣲,至翼北斗、三台月。三年春正月,有星孛于西方。三月,有星孛于胃。夏四,有星孛于女、御。五月,又孛于東方。秋七月,有星孛于紫宮。七五年春三月,有星孛于柳。夏四月,有星孛于女御。秋月有星孛于紫宮。太康二年秋八月,有星孛于張。冬十一月,有星孛于軒轅星。四年春二月戊申,有星孛于西南。八年秋九月,有孛于南斗,長數十丈,十餘日,滅經孝恵帝。元康五年夏四月,有星孛于奎,至軒轅、太㣲、三台、大陵。永興二年秋八月,有星孛于昴、畢。冬十月丁丑,有星孛于北斗日。成帝咸和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西北,犯斗二十三滅。咸康六年春二月庚辰,有星孛于太㣲武。哀帝興寜元年秋八月,有星孛于角、亢,入天市。孝帝寜康二年春正月丁巳,有星孛于女虛,經氐、亢、角、軫、翼、張。秋九月丁丑,有星孛于天市。太元十五年秋七月壬申,有星孛于北河,經太㣲、三台、文昌,入北斗,色白,長十餘丈。八月戊戌,入紫㣲,乃滅。安帝隆安四年春二月己丑,有星孛于奎,長三丈,上至閣道、紫宫、西蕃,入北斗魁,至三台。三月,遂經于太㣲帝坐端門。冬十二月戊寅,有星孛于貫索、天市、天津帝。義熙十四年夏五月庚子,有星孛于北斗魁中。㳟元熙元年春正月戊戌,有星孛于太㣲西蕃。冬宋武帝永初三年春二月丙戌,有星孛于虚危。是嵗十一月戊子,有星孛于營、室、少帝。景平元年春正月己卯,有星孛于東壁。冬十月己未,有星孛于氐。陳宣帝大建七年夏四月丙戌,有星孛于大角。北齊後主天統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房心,白如粉絮,大如斗,東行。八月,入天市,漸長四丈,犯瓠𤓰,歴虛、危入室,犯離宮。九月入奎,至婁滅外。後周武帝建徳三年夏四月乙卯,有星孛于紫宮垣,大如拳,赤白色,指五帝坐,東南行,稍長丈五尺。五月甲子,至上台北,滅五。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夏六月,有星孛于文昌東南,長六寸,色黑而銳,夜動搖,西北行數日至文昌,去紫宮四寸不入,卻行而滅。十三年六月,有星孛于太㣲五帝座,色黃赤,長三四尺,數日而滅。天狗《隋志》曰:「狀如大奔星,色黃有聲,其止地,類狗所墜望之,炎炎如火光衝天,其上銳,其下圓,如數頃田處。或曰,星有毛,旁有矩,彗下有狗形者。或曰,星出,其狀赤白有光,下即為天狗。一曰,流星有光,見人靣墜無音,若有足者,曰天狗,其色白,其中黃,如遺火狀。漢孝文帝六年秋八月,天狗下梁壄。正孝景帝三年秋七月,天狗下廣。孝哀帝建平元年春月丁未,日出時,有著天白氣,如一匹布,長十餘丈,西南行,讙如雷,西南行一刻而止,名曰天狗穆。後漢獻帝初平四年夏六月辛丑,天狗西北行。晉帝升平四年冬十月庚戌,天狗見西南北。孝武帝太元十三年閏月戊辰,天狗東北見,有聲。齊孝昭帝皇建二年,天狗下晉陽枉矢說苑曰:「枉矢,辰星盈縮之所生也。又曰:禨星散為枉矢。又曰:五星盈縮之所生也,弓弩之象也。巫咸曰:枉矢,類大流星也,色蒼黑蛇行,望之如有毛目,長數匹。又曰,黒彗分為枉矢,枉矢者射是也。四秦二世二年,項羽救鉅鹿,枉矢西流六。孝惠帝元康年秋九月甲午,枉矢東北行竟。天年夏六月丙午夜,有枉矢自斗魁東南行四。光熙元年夏五月,枉矢西南流。元帝太興三年夏月壬辰,枉矢出虚危,沒翼、軫長。穆帝升平二年冬十二月,枉矢自東南流于西北,其半天。隋煬帝大業十二年秋九月戊午,有枉矢二,出北斗魁,委曲蛇形,注於南斗蚩尤旗孟康曰:「熒,惑之精也。流為蚩尤旗」。晉灼曰:「《吕氏春秋》云:其色黃上白。下夏氏曰:望之無雲獨見赤雲成者是也。或曰形如箕,可長三丈,末有星。漢武帝建元六年秋八月,長星出于東方,長亙天,三十日去。占曰:「為蚩尤旗白」。後漢獻帝初平三年秋九月,蚩尤旗見,長十餘丈,色出角、亢之南丈。魏髙貴鄉公正元元年冬十月,白氣出南斗側,廣數長,亙天。王肅曰:蚩尤旗也。晉武帝咸寜四年夏四月,蚩尤旗見于東井。長星漢孝文帝八年夏,有長星出于東方。孝武帝元狩四年夏,有長星出于西北三。後漢孝明帝永平八年夏六月壬午,長星出于柳張十七度,犯軒轅,刺天船,陵太㣲,氣至上階,凡見五十六日。去夏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長星見。恭帝元熙二年四月,長星竟天,齊東昬侯。永元三年春正月乙己,長星見亘天大。梁武帝中大通五年春正月己酉,長星見。隋煬帝業三年春正月,有長星竟天出於東壁,二旬而止,蓬星漢孝景帝中三年夏六月壬戌,冇蓬星見于西南,在房南,去房可二丈,如二斗器,色白。癸亥,在心東北,可長丈所。甲子在尾北,可六丈,丁卯在箕北,近漢稍小,去時大如挑。壬申去凡十日。東孝昭帝始元中,蓬星出于西方天市門行過河皷入營室中山附
12
地「震」。周幽王二年,西周、涇、渭、洛三川皆震六。《春秋》魯文公九年秋九月癸酉,地震。襄公十年夏五月甲子,地震,乙。昭公十九年夏五月己卯,地震,午。二十三年秋八月,未地震。哀公三年夏四月,甲地震。漢孝惠帝二年春正月,隴西地震,壓四百餘家。四吕后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孝文帝元年夏月,齊、楚地震孝。五年春二月,地震五。孝景帝後元年夏五月,地震。武帝元光四年夏月,地震。征和二年秋八月癸亥,地震,壓殺人。元後元元年秋七月,地震,往往涌泉出。孝宣帝本始年夏四月庚午,地震。四年夏四月壬寅,地震,河南以東四十九郡北海琅邪,壊祖宗廟城郭,殺六千餘人。孝元帝初元二年春二月戊午,地震于隴西郡,毀落太上皇廟殿壁木飾,壊敗豲道縣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壓殺人衆。永光三年冬,地震。冬建昭二年冬十一月,齊、楚地震震。孝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夜未,央宮殿中地。河平三年春二月,犍為地震,積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動十。綏和二年秋九月丙辰,地震,自京師至北邉郡國三餘,壊城郭,凡殺四百一十五人。南後漢世祖建武二十二年秋九月,郡國四十二地震陽尤甚。孝章帝建初元年春三月甲寅,山陽、東平地震。年孝和帝永元四年夏六月丙辰,郡國十三地震。五春二月戊午,隴西地震。七年秋七月乙巳,易陽地裂。九月癸卯,京師地震六。九年春三月庚辰,隴西地震。孝安帝永初元年夏月丁巳,河東楊地䧟東西百四十歩,南北百二十歩,深三丈五尺。是嵗,郡國十八地震。三年冬十二月辛酉,郡國九地震地。四年春三月癸巳,郡國九地震。秋九月甲申,益州郡震。五年春正月丙戌,郡國十地震。七年春二月丙午,郡國十八地震五。元初元年春二月己卯,日南地坼,長百八十二里,廣十六里。夏六月丁巳,河東地䧟。是嵗,郡國十五地震地。二年夏六月,洛陽新城地裂。冬十一月庚申,郡國十震。三年春二月,郡國十地震。秋七月,緱氏地震。冬十一月癸卯,郡國九地震。四年,郡國十三地震。五年,郡國十四地震。六年春三月乙巳,京都郡國四十二地震或坼裂,水泉涌出,敗壊城郭民室屋,壓殺人。冬十二月,郡國入地震。永寜元年,郡國二十三地震壊。建光元年冬十一月己丑,郡國三十五地震,或坼裂城郭室屋,壓殺人。延光元年秋七月癸卯,京都及郡國十三地震。九月甲戌,郡國二十七地震。二年,京都及郡國三十二地震。三年,京都及郡國二十三地震永。四年冬十月丁巳,京都及郡國十六地震。孝順帝建。三年春正月丙子,京都地震。漢陽地裂,屋壊,殺人徳。陽嘉二年夏四月己亥,京都地震。六月丁丑,雒陽宣亭地坼,長八十五丈。四年冬十二月甲寅,京都地震都。永和二年夏四月庚申,京都地震。冬十一月丁卯,京地震。三年春二月乙亥,京都及金城、隴西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壊壓殺人。夏閏四月己酉,京都地震。四年春三月乙亥,京都地震州。五年春二月戊申,京都地震來。建康元年春正月,凉郡六地震。從去年秋九月以至夏四月,几百八十日震,山谷坼裂,壊敗城寺,傷害人物。秋九月丙午,京都及太原、鴈門地震,三郡水涌土裂。孝桓帝建和元年夏四月庚寅,京都地震。六月,郡國六地裂,水涌出,井溢,壊寺屋,殺人。秋九月丁卯,京都地震。三年秋九月己卯,京都地震。庚寅,又震。丙元嘉元年冬十一月辛巳,京都地震。二年春正月,辰,京都地震。冬十月乙亥,京都地震二。永興二年春二月癸卯,京都地震地。永壽二年冬十月,京都地震。三年秋七月,河東䧟。延熹元年秋七月己巳,雲陽地裂。乙四年夏六月,京兆、扶風及凉州地震。五年夏五月亥,京都地震。八年夏五月丙辰,緱氏地裂。陽秋九月丁未,京都地震。氏永康元年夏五月丙申,雒、髙平、永壽亭及上黨泫地裂裂。孝靈帝建寜。四年春二月癸卯,地震。夏五月,河東地十二處裂合長十里一百七十歩,廣者三十餘,歩深不見底震。熹平二年夏六月,北海地震,震。六年冬十月辛丑地。光和元年春二月己未,地。夏四月丙辰,地震地。二年春三月,地震城三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八十餘震,涌水出中官寺、民舍,皆頓縣易處,更築城郭。辛孝獻帝初平二年夏六月丙戌,地震。四年冬十月丑地,震。十二月辛丑,地震。興平元年夏六月丁丑,地震。戊寅,又地震東。建安十四年冬十月,荊地震。呉大帝黃武四年,江地連震。魏明帝青龍二年冬十一月,京都地震,從東來隐隐,有聲搖屋瓦。景初元年夏六月戊申,京師地震。是嵗,江東地亦震年,呉大帝赤烏二年春二月,地再震。七魏,齊王正始二。冬十一月,南安郡地震。三年秋月甲申,南安郡地震。冬十二月,魏郡地震。二六年春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呉赤烏十一年春月,江東地仍震。蜀後主炎興元年,蜀地震。是嵗,蜀亡。丙晉武帝泰始五年夏四月辛酉,地震。七年夏六月申,地震。咸寜二年秋八月庚辰,河東、平陽地震。二四年夏六月丁未,隂平、廣武地震。甲子又震。太康年春二月庚申,淮南、丹陽地震地。五年春正月壬辰朔,京師地震。夏五月丙午,宣帝廟陷。六年秋七月乙丑,地震。七年秋七月,南安、犍為地震。八月,凉兆地震月。八年春正月,太廟地陷。夏五月壬子,建安地震。秋,七隂平地震。是月,前殿地陷,方五尺,深數丈,中有破船。八月,丹陽地震。是嵗,郡國五地震。九年春正月,㑹稽、丹陽、呉興地震。夏四月辛酉,長沙、南海等郡國八地震。秋七月至于八月,地又四震,其三有聲如雷。九月,臨賀地震。冬十二月又震。十年冬十二月己亥,丹陽地震二。太熙元年春正月,地又震。孝惠帝元康元年冬十月辛酉,京都地震。四年春二月,上谷、上庸、遼東地震。夏五月,淮南、壽春地陷方三十丈,壊城府,殺人。六月,壽春地坼,人家陷死,上庸亦如之。秋八月,居庸地坼,廣三十六丈,長八十四丈。水出上庸四處,地墜廣三十丈,長百三十丈,水出殺人。冬十月,京都地震。十一月,滎陽、襄城、汝隂、梁國、南陽地皆震。十二月,京都又震。五年夏五月丁丑,地震。六月,金城地震。九六年春正月丁丑,地震陷。八年春正月丙辰,地震。年夏六月,賈謐齋屋柱入地。太安元年冬十月,地震月。二年冬十二月丙辰,地震。二孝懐帝永嘉元年春三,洛陽東北歩廣里地陷,有鵞出色,蒼者沖天,白者不能飛歩。三年秋七月戊辰,當陽地裂三所,廣三里,長二百餘。冬十月,荊、湘二州地震。四年夏四月,兗州地震。五月,地震。月孝愍帝建興元年冬十二月,河東地震。二年夏四甲辰,地震。三年夏六月丁卯,長安又地震二。元帝太興元年夏四月乙酉,西平地震,涌水出。冬十月,廬陵、豫章、武昌、西陵地震,涌水出陽。二年夏五月巳丑,祁山地震。二三年夏五月庚寅,丹、呉郡、晉陵地震。成帝咸和年春二月,江陵地震。三月,益州地震。夏四月己未,豫章地震月。九年春二月丁酉,會稽地震。穆帝永和元年夏六癸亥,地震地。二年冬十月,地震月。三年春正月丙辰,地震。秋九月,又震。四年冬十巳未,地震。五年春正月庚寅,地震月。九年秋七月丁酉,京都地震,有聲如雷。年十年春正丁卯,地震,聲如雷,雞、雉皆鳴呴十一。夏四月乙酉,地震。五月丁未,地又震地。升平二年冬十一月辛酉,地震。五年秋八月,涼州震。哀帝隆和元年夏四月丁丑,梁州地震。寅興寜元年夏四月甲戌,揚州地震。二年春三月庚,江陵地震。海西公太和元年春二月,凉州地震,水涌。寜簡文帝咸安月二年冬十月辛未,安成地震。孝武帝康二年春二丁巳,地震。秋七月甲午,涼州地震地。太元元年夏四月癸丑,地震。二年春閏三月壬午,震。夏五月丁丑,地震。十一年夏六月巳卯,地震震。十五年春三月己酉朔夜,地震。秋八月己丑,京都地。冬十二月己未,地震。十七年夏六月癸卯,地震。冬十二月己未,地震帝。十八年春正月癸亥朔,地震。二月乙未夜,地震安。隆安四年夏四月乙未,地震。秋九月癸丑,地震震。義熙四年春正月壬子夜,地震有聲。冬十月癸亥,地。五年春正月戊戌夜,尋陽地震,有聲如雷月。八年春正月甲寅,山隂地陷方四丈,有聲如雷。自正至于四月,南康、廬陵地四震出。十年春三月戊寅,地震。夏五月戊寅,西明門穿湧水。宋武帝永初二年秋七月己巳,地震。文帝元嘉十二年夏四月,都下地震。夏十五年秋七月辛未,都下地震。孝武帝大明二年四月辛丑,地震。六年秋七月甲申,地震,有聲如雷,兗州尤甚,於是魯郡山搖者二。後廢帝元徽五年夏五月,地震,齊東昏侯。永元元年秋七月,地震,自此至來嵗,晝夜不止,小屋多壊。梁武帝天監五年冬十一月甲子,都下地震,生白毛。方普通二年秋八月丁亥,始平郡石鼔村地自開成井六尺六寸,深三十二丈。三年春正月庚戌,都下地震月。六年冬十二月壬辰,都下地震十中大通五年春正戊申,都下地震。大同二年冬一月辛亥,都下地震,生白毛,長二尺下。三年冬十月丙辰,都下地震。七年春二月乙卯,都地震。九年春閏正月丙申,地震,生毛生。太清二年秋九月戊辰,地震,江左尤甚,壊屋殺人,地白毛長二尺。三年夏四月己丑,都下地震。丙申又震。冬十月丁未,又震建。陳武帝永定二年夏五月乙未,都下地震。宣帝大四年冬十一月己亥,地震。昌後主禎明元年春正月乙未,地震。春後魏宣武帝延元年,肆州地震,陷裂殺人。三年二月,肆州秀容郡敷城縣、鴈門郡原平縣並自去年四月以來,地震不已。東魏孝靜帝武定二年冬十一月,西河地陷,有火出二北。齊武成帝河清二年,并州地震年。後周武帝天和年夏閏六月庚午,地震,建徳三。凉州地頻震,壊城郭,地裂水涌年。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夏五月辛酉,京師地震。二十冬十一月戊子,立皇太子廣,天下地皆震震。仁壽二年夏四月庚戌,岐、雍二州地。秋九月,隴西地震山崩周幽王二年,岐山崩。年春秋魯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二成公五夏,晉梁山崩,壅河水三日不流。漢髙后年春正月乙卯,武都道山崩,殺七百六十人水。孝文帝元年夏四月,齊、楚地山二十九所同日崩,大潰出。孝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郡國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昭孝元帝初元二年春二月,隴西山崩,水泉涌出建。四年夏六月,藍田地沙石崩,壅霸水。安陵岸崩,壅涇逆流。孝成帝建始三年冬十二月,越嶲山崩,河平。三年春二月丙戌,犍為柏江捐江山皆崩,壅江水,水逆流,壊城殺人。四年春三月壬申,長陵臨涇岸崩,壅涇水。元延三年春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壅江。三月,江水竭。後漢孝和帝永元元年秋七月,㑹稽南山崩。十二年夏閏四月戊辰,南郡秭歸山髙四百丈,崩塡谿谷,殺百餘人。孝殤帝延平元年夏五月壬辰,河東恒山崩。六孝安帝永初六年夏六月壬辰,豫章員谿原山崩,共十三所。延光二年秋七月,丹陽山崩四十七所。三年夏六月庚辰,巴郡閬中山崩。順四年冬十月丙午,蜀郡越雋山崩,殺四百餘人。孝帝永和三年春二月,金城隴西山岸崩。廣孝桓帝建和三年,郡國五山崩。和平元年秋七月,漢梓潼山崩。永興三年夏六月,東海朐山崩。甲永壽元年夏,巴郡、益州郡山崩。子延熹三年夏五月戌,漢中山崩。四年夏六月庚泰山博尤來山判觧年。孝靈帝光和六年夏五月,原山崩。孝獻帝初平四夏六月,華山崩裂。呉大帝赤烏十三年秋八月,丹陽、句容、故鄣、寜國諸山崩,鴻水溢三。魏元帝咸熙二年春二月,太行山崩。晉武帝泰始年春三月戊午,大石山崩。新四年秋七月,泰山墜三里。大康六年冬十月,南安興山崩,水涌出。七年秋七月,朱提之大瀘山崩,震壊郡舍。隂平之仇池崖隕崩。惠帝元康四年,蜀郡山崩,殺人。夏五月壬子,壽春山洪水出。六月,壽春大雷山崩。秋八月,上庸四處山崩殺人。太安元年夏四月,西墉崩,孝懐帝。永嘉三年冬十月,宜都夷道山崩。春四年夏四月,湘東縣黑石山崩。元帝太興元年二月,廬陵、豫章武昌西陽山崩雄。二年夏五月,祁山山崩,殺人山。三年,南平郡山崩,出黃數千斤。四年秋八月,恒崩,水出,滹沱河溢。成帝咸和四年冬十月,柴桑盧山西北崖崩,遣穆帝永和七年秋九月,峻平崇陽二陵崩。十二月,使修峻平陵,開埏道崩,壓殺數十人。年孝武帝寜康二年秋七月,涼州山崩。哀帝隆和元夏四月丁丑,浩亹山崩。三安帝義熙十一年夏五月,霍山崩,出銅鐘六枚。年秋七月,漢中城固縣岸崩,出銅鐘十有二枚。 十隋文帝仁壽三年,梁州就谷山崩逆。煬帝大業七年冬十月乙卯,底柱崩,壅河流數十里山移晉恵帝元康四年夏五月,蜀郡山移山鳴後漢獻帝建安十八年,長沙醴陵縣有大山,常大鳴如牛呴,聲積數年,水
13
大水《春秋》:桓公元年秋,大水。十十三年夏,大水。七年秋,大水,無麥苗。一年秋,宋大水」。 莊公二十四年,魯大水大。明年,仍大水十。宣公十年秋,大水,飢。后成公五年秋,水。襄公二四年秋,大水。漢、髙三年夏,漢中、南郡大水,江、漢溢流四千餘家。百四年秋,河南大水,伊、洛溢流千六百餘家。汝水流八餘家萬。八年夏,漢中、南郡水,復出,流六千餘家。南陽沔水流餘家。孝文帝十二年冬十二月,河決東郡。後三年,藍田山水出,流九百餘家,壊民室八千餘所,殺三百餘人。孝武帝建元三年,河水溢于平原。元光三年春,河水徙,從頓邱東南流入勃海。夏五月,河水決濮陽,汎郡十六。元鼎二年夏,大水,關東飢死者以千數。元封二年,河決東郡瓠子。元孝元帝初元元年秋九月,關東郡國十一大水。初二年,北海水溢。永光五年夏及秋,大水官。成帝建始三年秋,大水,山谷水出,凡殺四千餘人,流寺民舍八萬三千餘所。四年秋,大水,河決東郡金隄溢。陽朔。二年秋,關東大水川。鴻嘉四年秋,渤海清河河。綏和二年秋,河南、潁郡水出流,殺人民,壊敗廬舍三後。漢世祖建武八年,大水。帝三十年夏五月,大水。十一年夏五月,大水。孝明永平三年,郡國七大水。夏。孝和帝永元元年秋七月,郡國九大水傷稼。十年五月,京師大水。十二年夏六月,舞陽大水,月四州大水。 殤帝延平元年秋九月,六州大水。冬十。安帝永初元年冬十月辛酉,新城山泉水暴出,突壊人田,水深三丈月。二年夏六月,京師及郡國四十九大水。四年秋,七三郡大水。質帝太初元年夏五月,海水溢樂安北海,漂溺人物師。桓帝建和二年秋七月,京師大水。三年秋八月,京大水。永興元年秋,河水溢,漂害人物月。二年夏六月,彭城泗水增長逆流。永壽元年夏,六洛水溢,至津陽城門,漂流人物,建永康。元年秋八月,六州大水,勃海海溢,殺人靈帝寜。四年春二月,海水溢。夏五月,山水暴出,漂壊廬舍五百餘家。秋,熹平二年夏六月,東萊、北海水溢,漂殺人物。三年,洛水溢。四年夏四月,郡國七大水夏。光和六年秋,金城河水溢出二十餘里九。中平五年六月,郡國七大水。獻帝建安二年秋月,漢水溢流人民四。二十四年秋八月,漢水溢,漂流人民千。魏文帝黃初年夏六月,伊洛溢至津陽城門,漂數家殺人物。明帝景初元年秋九月,冀、兗、徐、青四州水出,漂溺人。呉大帝赤烏。八年夏,茶陵縣鴻水溢出,漂二百餘家。太十三年秋八月,丹楊句容及故鄣寜國鴻水溢,出元元年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深八尺。會稽王五鳯元年夏,大水溢。晉武帝泰始四年秋九月,青、徐、兗、豫四州大水。伊洛七年夏六月,河、洛、伊、沁皆溢,流居人四千餘家,殺二百餘人。南咸寜元年秋九月,徐州大水。二年秋七月癸亥,河、魏郡暴水,殺百餘人。閏九月,荊州郡國五大水,流四千餘家。七三年夏六月,益、梁二州郡國八暴水,殺三百餘人。秋月,荆州大水。九月,始平郡大水。冬十月,青、徐、兗、豫、荆益、梁七州又大水。四年秋七月,司、冀、兗、豫、荆揚郡國二十大水,傷秋稼,壊屋室,有死者六。太康二年夏六月,泰山、江夏大水,泰山流三百家,殺十餘人。江夏亦殺人。四年秋七月丙寅,兗州大水郡,是嵗,河南郡及荆州、揚州俱各大水。五年秋九月,國五大水。是月,南安等五郡大水。國六年夏四月,郡國十大水,壊廬舍水。七年秋九月,郡八大水。八年夏六月,郡國八大惠帝元康二年水災人。五年夏五月,潁川、淮南大水。六月,城陽、東莞大水,殺荊、揚、徐、兗、豫五州,又水。六年夏五月,荆揚二州大水寜。八年秋九月,荊、揚、徐、冀、豫五州大水,雍州有半。永元年秋七月,南陽、東海大水。太安元年秋七月,兗、豫、徐、冀四州大水。夏懐帝永嘉四年夏四月,江東大水。元帝太興三年六月,大水。四年秋七月,大水成。明帝太寜元年夏五月,丹陽、宣城、呉興、壽春大水。帝咸和元年夏五月,大水。二年夏五月戊子,京都大水月。四年秋七月,丹陽、宣城、呉興、會稽大水。七年夏,五大水。咸康元年秋八月,長沙、武陵大水六。穆帝永和四年夏五月,大水月。五年夏五月,大水。年夏五月大水。七年秋七、甲辰夜,濤水入石頭,死者數百人,興升平二年夏五月,大水,月大水,哀帝寜元年夏四月,湖瀆溢。。 五年,夏四,廢帝太和六年夏六月,京師大水,平地數丈,浸及太廟。朱雀大航纜斷,三艘流入大江。丹陽、晉陵、呉郡、呉興、臨海五郡並大水,禾稼蕩没,黎庶饑饉。武簡文帝咸安元年冬十二月壬午,濤水入石頭。孝帝太元三年夏六月,大水。五年夏五月,大水南。六年夏六月,揚、荆江三州大水。八年春三月,始興康、廬陵大水,平地五丈。十年夏五月,大水。年十三年冬十二月,濤水入石頭,毀大航,殺人十五。秋七月,沔中諸郡及兗州大水。十七年夏六月甲寅,濤水入石頭,毀大航,漂船舫,有死者。京口西浦亦濤入殺人。永嘉郡潮水湧起,近海四縣人多溺死。十十八年夏六月己亥,始興、南康、廬陵大水,深五丈。九年秋七月,荊、徐大水,傷秋稼。二十年夏六月,荊、徐又大水月。二十一年夏五月癸卯,大水。夏安帝隆安三年夏,五荊州大水,平地三丈。五年五月,大水。大元興三年春二月己丑朔夜,濤水入石頭,漂沒,殺人,航流敗。庚寅夜,濤水入石頭,商旅方舟萬計,漂敗流斷,骸胔相望。江左雖頻有濤水之患,未有若斯之甚。義熙元年冬十二月己未,濤水入石頭。二年冬十二月己未夜,濤水入石頭入。三年夏五月丙午,大水。四年冬十二月戊寅,濤水石頭。六年夏五月丁巳,大水。夏八年夏六月,大水。七九年夏五月辛巳,大水。十年五月丁丑,大水。秋月乙丑,淮北風災,大水殺人赴救 十一年秋七月丙戌,京師大水,淹漬太廟百官。宋文帝元嘉五年夏六月,都下大水。七年,呉興、晉陵、義興大水乘。十二年夏六月,丹陽、淮南、呉郡、呉興、義興大水,都下船。十七年秋八月,徐、兗、青、冀四州大水。閏十八年夏五月甲申,河水汎溢,殺居人。十十九年夏五月,都下大水。二十年,諸郡水。二四年,徐、兗、青、冀四州大水八。孝武帝大明元年夏五月,呉興、義興大水。二年秋月壬戌,襄陽大水。四年秋八月,雍州大水三。後廢帝元徽元年夏六月乙卯,壽陽大水。三年春月己巳,都下水。齊髙帝建元元年,呉郡、呉興、義興三郡大水。元武帝永明九年秋八月,呉興、義興大水。東昏侯永元年秋七月,都下大水,死者甚衆,縣大水。 梁武帝天監二年夏六月,太末、信安、安豐三六年秋八月戊戌,都下大水,濤上御道七尺。七年夏五月,都下大水戌。十二年夏四月,都下大水。十五年,淮堰破,緣淮城林落十餘萬口皆漂入海。夏普通元年秋七月己卯,江、淮、海並溢。後中大通五年五月戊子,都下大水,御道通船。陳主禎明二年夏六月,大風,自西北激濤水入石頭城,淮渚暴溢,漂舟乘。後魏明元帝泰恒二年,勃海范陽郡水獻。文帝皇興二年,州鎮二十七水水。孝文帝延興二年夏六月,安州水。是嵗,州鎮十一大。三年,州鎮十一,大水四。太和元年,州郡八,大水州二。年州鎮二十餘,大水。師年州鎮十八,水八年,鎮十五,大水。九年,京及州鎮十三,大水戊。二十三年,州鎮十八,水年宣武帝正始四年夏四月戌,鍾離大水。延昌元春三月甲午,州郡十一大水。孝二年夏五月,壽春大水。是夏,州郡十三大水。東魏靜帝元象元年夏,山東大水,蝦蟇鳴于樹上,魏三州大水。 北齊武成帝河清二年冬十二月,兗、趙三年,西兗梁滄、趙州,司州之東郡陽平、清河武郡,冀州之長樂、勃海水定。後主天統三年,并州汾水溢。武平六年秋八月,冀、趙、幽、滄、瀛六州大水七。隋文帝開皇六年春二月乙酉,山南、荆、淅七州水。秋月辛亥,河南諸州大水。十八年,杞、宋、陳、亳、曹、戴、潁等州水月。仁壽二年秋九月,河南、北諸州大水。南三年冬十二,河南諸州大水。煬帝大業三年,河諸州大水,漂沒三十餘郡,大雨水《春秋》魯隱公九年春三月癸酉,大雨震電。秦二世三年秋七月,大雨霖。至千八月,孝漢孝文帝後三年秋,大雨,晝夜不絶,凡三十五日。景帝六年冬十二月,霖雨。孝武帝元狩六年冬十月,雨水無氷。光孝昭帝始元元年秋七月,大雨,渭橋絶孝。元帝永三年冬,雨水大霧。五年夏及秋,潁川、汝南、淮陽、廬江雨,壊聚民屋舍及水流殺人。孝成帝建始三年秋,三輔大雨三十餘日。四年秋九月,大雨十餘日巢。後漢世祖建武六年秋九月,大雨連月,苖稼更生鼠樹上。七年夏,連雨水。十七年,雒陽暴雨,壊民廬舍,壓殺人,傷禾稼年。孝明帝永平八年秋,郡國十四雨水。和帝永元十冬十月,五州大雨,水殤。十三年,荊州雨,水月。十四十五年,皆滛雨傷禾稼。帝延平元年夏六,郡國三十七雨水。安帝永初元年,郡國四十一雨水,或山水暴至四。三年,郡國四十一雨水。五年,郡國八雨水。元初年秋七月,京師及郡國十雨,水雨。永寜元年,自三月至冬十月,京師及郡國凡三十三水。建光元年,京師及郡國二十九雨水。六二年秋九月,郡國五雨水五。三年,京師及郡國三十雨水。順帝永建四年夏月,司𨽻荊、豫、兗、冀部雨水。十六年,冀州雨水傷稼。年,桓帝延熹二年夏,大霖雨五餘日,靈帝建寜元。夏六月,京師雨水夏。熹平元年夏六月,京師霖雨七十餘日。夏中平六年,霖雨八十餘日。孝獻帝建安十八年五月,大雨,水。秋,魏文帝黃初四年夏六月,大雨,水元年,數大雨,多暴雷電非常,至殺鳥雀 明帝太和四年秋八月,大雨霖,凡三十餘日餘。景初元年秋九月,滛雨年。四年秋八月,大雨霖。三十日,呉會稽王太平。二春二月甲寅,大雨,震電八。景帝永安四年夏五月,大雨,水水泉涌出。五年秋月壬午,大雨震電,水泉涌溢。晉武帝泰始七年夏六月,大雨霖,没秋稼千三百六十餘頃。太康五年秋七月,任城梁國暴雨,害豆麥。九月,南安郡大霖雨暴雪,樹木摧折,害秋稼。是秋,魏郡西平郡九縣、淮南、平原霖雨暴水,霜傷秋稼。惠帝永寜元年冬十月,義陽、南陽、東海霖雨,淹害秋麥餘。元帝太興三年春,雨,至于夏。永昌元年春,雨四十日,晝夜雷電,震五十餘日。康成帝咸和四年春二月,大雨四十餘日,恒雷電。咸元年秋八月,荆州之長沙攸、醴陵、武陵之龍陽三縣雨水,浮漂屋室,殺人損秋稼。年宋孝武帝大明元年春,都下雨水。梁武帝天監七七月雨,至十月乃霽。泰陳宣帝大建十二年秋八月,大雨霖。東後魏明元帝恒三年秋八月,鴈門、河內大雨水。魏孝靜帝武定五年秋,大雨七十餘日,至北齊。武成帝河清。三年夏六月庚子,大雨,晝夜不息。甲辰,山東大水,人多飢死。月後主天綂三年冬十月,積隂大雨。帝武平七年秋,七大霖雨,水漂人戶,流亡後,周武建徳三年七月,霖雨三旬水赤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後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又赤。二日,漢安帝永初六年,河東池水變色,皆赤如血。劉晉武帝太康五年夏四月,任城魯國池水赤如血聰偽。建元元年春正月,平陽地震,其崇明觀䧟為池,水赤如血,赤氣至天,有龍奮迅而去。齊東昏侯永元元年秋七月辛未,淮水變赤如血色。陳孝宣帝大建十四年秋七月,自建鄴至荊州,江州赤如血。後周宣帝大象元年夏六月,咸陽有池,水變為血水黑陳後主禎明二年夏四月,郢州南浦水黑如墨,水中有火穆帝升平三年春二月,凉州城東池中有火。四年夏四月,姑藏澤水中又有火,水鬭春秋魯襄公二十三年,穀洛水鬭河清後漢孝桓帝延熹八年夏四月,濟隂、東郡、濟北河水清。九年夏四月,濟隂、東郡、濟北、平原、河水清年,孝靈帝建寜元年春二月,河水清河,宋文帝元嘉四。夏四月,河、濟俱清。北齊武成帝清元年夏四月,河、濟清澈。隋煬帝大業三年,武陽郡河水清數里。鑑二年,龍門河清井溢前漢成帝建始二年春三月,北宮井水溢出康。後漢孝桓帝建和元年夏六月,井溢。晉孝惠帝元八年夏五月,金墉城井溢井。九年夏四月,宫中水沸溢,水影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冬,青州城南遠望見城中如水有影,謂之地鏡
14
旱。
15
《春秋》:魯莊公三十一年冬,不雨雨。僖公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正月,不雨。四月不六月,不雨。二十一年夏,大旱,不文公。二年,自十二月不雨至秋七月至十年,自正月雨至秋七月。十三年,自正月不雨。秋七月,旱。宣公七年,大旱。秋,襄公五年秋,旱雩。三八年秋九月,雩。二十八年八月,旱雩。昭公年秋八月,旱。雩年六年秋九月,旱雩。十十六年秋九月,旱雩。二十四秋八月,旱雩。二五年秋七月,旱,再雩。江宣公十年秋九月,旱,雩帝。漢惠帝五年夏五月,大旱,河水少谿谷。絶孝文三年秋,天下旱。九年春,大旱。年後六年夏四月,大旱。元孝景帝中三年夏,旱光。後二秋大旱。孝武帝建四年夏六月,旱。元六年夏,大旱。夏元朔五年春,大旱。六元狩三年夏,大旱。元封四年,大旱,民多暍死,年秋大旱。天漢元年夏,大旱。夏二年夏,大旱年。大始二年秋,旱,帝孝昭帝始元六年,旱。元鳯五夏,大旱。孝宣本始三年夏,大旱,東西數千里。帝神爵元年秋,大旱。帝初元三年夏,旱。孝成建始二年夏,大旱。 孝元河平元年春三月,旱傷麥,民食榆葉,旱。永始三年夏,大旱。年四年夏,大旱。鴻嘉三年夏,大。孝哀帝、延平四春,大旱,年孝。平帝元始二年夏,郡國大旱九。後漢光武建武五。夏四月,旱。六年夏六月,旱,年春,旱。十二年夏五月,旱。平元年夏五月旱。。 二十一年夏六月,旱。秋,孝明帝永八年冬,旱。十一年八月,旱。十五年秋八月,旱,雒。十八年春三月,旱,年大旱。二年夏,陽旱。四年,夏旱。 章帝建初元,元和元年春,旱,年章和二年夏,旱,年孝。和帝永元二年,郡國十旱。秋,四郡國十旱五。丹陽郡國二十二旱。六年七月,京師旱。二九年夏六月,旱。三十六年秋七月,旱年,孝安帝永初年夏五月,旱。年郡國八旱。四夏旱。年五年夏,旱郡。六年夏五月,旱。夏七年夏,旱,旱。元初元夏,京師及國五旱。二年五月,京師。三年夏四月,京師旱旱。五年春三月,京師及郡國五旱。六年夏五月,京師建光元年,郡國四旱。延光元年,郡國五旱年。孝順帝永建二年春三月,旱。春三年夏五月,旱。五夏四月,京師旱。陽嘉元年旱。二年夏,旱。是三年,河南、三輔大旱月。四年春二月,自去冬旱至于月。永和四年秋八,太原郡旱。沖帝永嘉元年夏,旱,年孝質帝太初元年春二月,京師旱。孝桓帝元嘉元夏,京師旱。延熹元年夏六月,旱。孝靈帝熹平五年夏,旱大。六年夏四月,大旱元。光和五年夏四月,旱。六年夏,旱。孝獻帝興平年秋七月,三輔大旱。冬魏明帝太和二年夏五月,大旱。正五年春三月,自去十月至此月不雨,大雩。齊王始元年春二月,自去冬十二月至此月不雨,大髙,貴鄉公甘露三年春正月,自去秋至此月旱。呉帝嘉禾四年,自去冬十月不雨,至于夏,歸命侯寳鼎。元年春夏,旱。 會稽王五鳯二年,大旱,月。晉武帝泰始七年夏五閏月,旱大。雩年。八年夏五月,旱寜。九年,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十夏四月,旱。咸二年夏六月,自春旱至于是月夏。太康二年,自去冬旱至春。梁三年夏四月,旱。五年六月,旱。六年春三月,青、幽、冀郡國旱、旱。夏六月,濟隂、武陵旱,傷麥。九七年夏五月,郡國十三八年夏四月,冀州旱。年夏,郡國三十三旱,扶風、始平、京兆、安定旱傷麥。康十年春二月,旱。雍太熙元年春三月,旱。孝惠帝元七年秋七月,秦二州大旱。九月,郡國五旱。又永寜元年,自夏及秋,青、徐、幽、并四州旱。十二月,郡國十三旱,孝懐帝永嘉三年夏五月,大旱。襄平縣梁水淡地竭,河、洛、江、漢皆可渉夏。孝愍帝建興元年夏六月,揚州旱。元帝太興元年六月,旱京。四年夏五月,旱竭。永昌元年夏六月,旱。冬閏十一月,都大旱。川谷並明帝太寜三年,自春不雨至于六月二。成帝咸和元年冬十一月,自六月不雨,至于是月,年夏旱。五年夏五月,大旱。六年夏四月,大旱。康八年秋七月,旱直。九年,自四月不雨至于八月。咸元年大旱,米斗五百,人有相鬻者。二年春三月,旱。夏六月,旱,旱。康帝建元元年夏五月,旱于穆帝。永和元年夏五月、五年自秋七月不雨,至十月平。六年夏,旱旱。八年秋七月,旱。三年,冬大。四年冬,大旱。。 九年春三月,旱,夏升。哀帝隆和元年,旱,至海西公。太和元年夏四月,旱月。四年冬,旱,涼州春旱夏簡。文帝咸安二年,冬十三,呉大旱,人多餓死。年孝武帝寜康元年夏五月,旱。十三年冬,旱、旱,太元四夏大旱。八年夏六月,旱。年秋七月。十三年六月,旱。二十五年秋七月,旱。五十七年秋,旱。至冬,大安帝隆安年冬,旱。四年夏月,旱。五年夏秋,旱冬。元興元年九月十月不雨,泉水涸。年二年六月不雨,又旱。三年八月,不雨。義熙四冬不雨。六年九月,不雨。冬八年冬十月,不雨竭。九年,秋冬不雨。八十年九月,旱。十二月,旱,井瀆多。宋文帝元嘉年夏六月,旱,大雩。七二十年,諸州旱大。二十八年春,大旱。孝武帝大明年,浙江東諸郡旱。後廢帝元徽元年秋八月,都下大旱。帝梁武帝天監元年大旱,米斗五千,人多餓死。簡文大寳元年,自春迄夏,大旱,人相食,都下尤甚。帝陳。宣帝大建十二年春不雨,至于四月。後魏文成太安五年,六鎮、雲中、髙平二雍、秦州旱,一和平。五年夏閏四月,旱十獻。文帝天安元年,州鎮十旱。皇興二年,州鎮二七旱。孝文帝延興二年,州鎮十二旱。鎮三年,州鎮十一旱郡。太和元年,州郡八旱。二年,州二十餘旱。四年,鎮十八旱。八年,州鎮十五旱。月九年,京師及州鎮十一旱。定宣武帝正始元年夏六旱。永平三年夏五月,冀二州旱。孝延昌元年夏四月,旱,旱。正光元年秋七月,旱,絳東。魏静帝天平二年春夏四年,并、肆、汾、建、晉、秦、陜等諸州大旱。宣武定二年春,旱,大六年。自去冬至春,亢旱。北齊文帝天保九年夏,旱。乾明元年春,旱,旱。 武成帝河清二年夏四月,并、汾、晉、東雍、南汾五州。後主天綂二年春,旱。四年夏五月,自正月不雨,至于是月二。武平五年夏五月,大旱。晉陽得死。魃長二尺,面項各目。後周武帝保定二年夏,旱。建徳元年夏,大旱,京二年秋七月,自春末不雨,至于是月宜。五年秋七月,師旱。隋文帝開皇四年,雍、同、華、岐五州旱。四十四年,關內諸州旱。秋八月,關中大旱,姓。煬帝大業年,燕、代緣邊諸郡旱。八年,天下旱,百流亡,天十三年,下大旱
16
17
災火《春秋》:「魯桓公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廩災,乙」。莊公二十年夏,齊大災。僖公二十年夏五月巳,西宮災。子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月甲,新宮災。襄公九年春,宋災。 成公三年,春二三十年夏五月甲午,宋又災十。昭公六年夏六月丙戌,鄭災災。九年夏四月,陳火。八年夏五月壬午,宋、衛、陳、鄭。宣公二年夏五月,雉門及兩觀災社。哀公三年夏五月,桓、僖宮災。四年夏六月辛丑,亳災。漢惠帝三年秋七月,都廐災凌。四年春三月,長樂宮、鴻臺災。年秋七月乙亥,未央宮室災。丙子,織室災,呂后元。夏五月丙辰,趙王宮叢臺災。景孝文帝七年夏六月癸酉,未央宮東闕罘罳災。孝帝三年春正月,淮陽王宮正殿災。六中五年秋八月己酉,未央宮東闕災月。孝武帝建元年春二月乙未,遼東髙廟災。夏四壬子,髙國便火一。元鼎三年春正月戊子,陽陵園火。帝太初元年冬十月乙酉,未央宫柏梁臺災。孝昭元鳯元年,燕城南門災。年四年夏五月丁丑,孝文廟正殿火。文孝宣帝甘露元。夏四月丙申,太上皇廟火。甲辰,孝廟火。三三年冬十月丁卯,未央宮宣室閣火。永孝元帝初元年夏四月乙未晦,茂陵白鶴館災光。四年夏六月甲戌,孝宣杜陵園東闕災河。孝成帝建始元年春正月乙丑,皇會祖悼考廟災。平四年夏六月,山陽火生石中春。鴻嘉三年秋八月乙卯,孝景廟北闕災闕。永始元年正月癸丑,太宮凌室火。戊午,戾后園南災皆四年。夏四月癸未,長樂臨華殿及未央宮東司馬門災。六月甲午,霸陵園門闕災。孝哀帝建平三年春正月癸卯,帝太太后所居桂宮正殿火。七四年秋八月,㳟皇園北門災。孝平帝元始五年秋月己亥,髙皇帝原廟殿門災千。後漢光武建武三年,潞縣火災,起城中飛出城外,燒餘家殺人。六年冬十二月,洛陽市火。孝二十四年春正月戊子,雷雨霹靂,火災髙廟北門。明帝永平元年夏六月己亥,桂陽見火飛來燒城寺右。孝章帝建初元年冬十二月,北宮火,燒壽安殿,延及掖門。元和三年夏六月丙午,雷雨,火燒北宮朱雀西闕。十孝和帝永元八年冬十二月丁巳,南宮宣室殿火。三年秋八月己亥,北宫盛饌門閣火。十五年夏六月辛酉,漢中城固南城門災人。孝安帝永初元年冬十二月,河南郡縣火,燒殺百五。二年夏四月甲寅,漢陽河陽城中火,燒殺三千五百七十人燒。四年春三月戊子,杜陵園火。六年,河南郡縣大火,殺五百八十四人直。元初四年春二月壬戌,武庫火,燒兵物百二十五種,十萬以上。延光元年秋八月戊子,陽陵園寢殿火。夏四年秋七月乙丑,漁陽城樓災物。孝順帝永建三年五月戊申,守宫失火燒宫藏所盡。秋七月丁酉,茂陵園寢災月。四年,河南郡縣失火,燒殺人畜。陽嘉元年冬十二庚子,㳟陵百丈廡災,及東西莫府火。是嵗,河南郡國火,燒廬舍,殺人月。永和元年冬十月丁未,承福殿火。漢安元年春三甲午,洛陽劉漢等百九十七家被火所燒。是嵗冬十二月,洛陽失火。孝桓帝建和二年夏五月癸丑,北宫掖庭中徳陽殿火,及左掖門二。延熹四年春正月辛酉,南宫嘉徳殿火。戊子,丙署火。月壬辰,武庫火。夏五月丁卯,原陵、長壽門火闕。五年春正月壬午,南宫丙署火。夏四月乙丑,恭陵東火。戊辰,虎賁掖門火。五月,康陵園寢火。甲申,中藏府承祿署火。秋七月己未,南宫承善闥內火寢。六年夏四月辛亥,康陵東署火。秋七月甲申,平陵園火。八年春二月己酉,南宫嘉徳署黃龍、千秋萬嵗殿皆火。夏四月甲寅,安陵園寢火。閠月甲午,南宫長秋和歡殿後,釣盾、掖庭、朔平署各火。冬十月壬子,徳陽前殿西閣及黃門北寺火殺人。是時連月有火災,諸宫寺或一日再三發孝。九年春三月癸巳,京都夜有火光轉行,人相驚譟。靈帝熹平四年夏五月,延陵園災。光和四年秋閏九月辛酉,北宫東掖庭永巷署災宫。五年夏五月庚申,徳揚前殿西北入門內,永樂太后署火。中平二年春二月己酉,南宫雲臺災。庚戌,樂城門災,延及北闕度道,西燒嘉徳、和歡殿,火半月乃滅。孝獻帝初平元年秋八月,霸橋災。餘興平元年,益州天火燒城府輜重,延及民家、館邑無。魏明帝太和五年夏五月,清商殿災華。青龍元年夏六月,洛陽宫鞠室災。此二年夏四月,崇殿災,延于南閣,繕復之。三年七月殿,又災門呉會稽王建興元年冬十二月,武昌、端門災,改作端,又災。太平元年春二月朔,建業火。景帝永安五年春二月,城西門北樓災。侯六年冬十月,石頭小城火,燒西南百八十丈,歸命建衡。二年春三月,大火,燒萬餘家,死者七百人。坊晉武帝太康八年春三月乙丑,震災西閣楚王所止及臨啇觀牎。十年夏四月癸丑,崇賢殿災。冬十月庚辰,含章鞠室脩成堂,前撫景坊東屋、暉章殿南閣火。孝惠帝元康五年閏月庚寅,武庫火,焚累代之寳氏。八年冬十二月,髙原陵火咸。永康元年,帝納皇后羊后,將入宮,衣中忽有火,衆怪之閣。永興二年秋七月甲午,尚書諸曹火起,延崇禮闥。及道孝懐帝永嘉四年冬十一月襄陽火,燒死者三千餘人。東元帝太興中,武昌災,火起,衆救之,救於此而發於彼,西南北數十處俱應,數日不絶。永昌二年春正月癸巳,京都大火。三月,饒安、東光、安陵三縣火,燒七千餘家,死者萬五千人。明帝太寜元年春正月,京都火七。成帝咸和二年夏五月,京都火年。康帝建元元年秋月庚辰,呉郡災。穆帝永和五夏,六月,震災石虎太武殿及兩廂端門,震災月餘乃滅,金石皆盡。海西公太和中,郗愔為㑹稽太守。夏六月,大旱災,火燒數千家,延及山隂倉米數百萬斛,炎煙蔽天,不可撲滅。孝武帝寜康元年春三月,京師風火大起。太元十年春正月,國子學生因風放火,焚房百餘間。及十三年冬十二月乙未,延賢堂災。丙辰,螽斯則百堂、客館、驃騎府庫皆災八。安帝隆安二年春三月,龍舟二乘災。元興元年秋月庚子,尚書下舍曹火。三年,盧循攻略廣州,刺史呉隐之閉城固守。其十月壬戌夜火起,焚蕩府舍,燒死者萬餘人。義熙四年秋七月丁酉,尚書殿中吏部曹火火。九年,京都大火,燒數千家郡。十一年,京都所在大行災,呉界尤甚。王𢎞時為呉晝在聽事,見天上有一赤物下,狀如信幡,遥集路南人家屋上,火即大發。宋文帝元嘉五年春正月戊子,都下大火。年七年冬十二月,都下火火延燒太社北牆,巳二十九,春都下火。齊武帝永明九年春二月癸明堂災,武東昏侯永元三年春二月丙寅,乾和殿西廂火總。梁帝天監元年夏五月,有盗入南、北掖,燒神武門章觀間。普通二年夏五月癸卯,琬琰殿火,延燒後宫屋三千中。大通元年秋九月辛巳,朱雀航華表災。大同三年春正月辛丑夜,朱雀門災月。十一年夏四月,同泰寺災。元帝承聖三年冬十一,江陵城內火,燒居人數千家。明陳武帝永定三年秋七月乙丑,重雲殿災。後主禎二年夏五月甲午,東冶鑄鐵,有物赤色,大如數升,自天墜鎔所,有聲隆隆如雷,鐵飛出牆外,燒人家。是嵗,大皇佛寺塔火從中起,飛至石頭燒死者甚衆四。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冬十月甲寅,閶闔門災。廣年夏六月壬午,閶闔門災。武定五年秋八月,宗都火,燒數千家。年北齊後主天綂五年,鄴宮九龍殿災,延燒西廊四。夏四月辛未,鄴宮昭陽殿災,延燒宣光、瑤華等殿之。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將祠泰山,令使者致石像神祠所,未至數里野火起,燒像碎如小塊,年煬帝大業十二顯陽門災風。
18
大風春秋:僖公十六年春正月,六鷁,退飛過宋都,大風也。漢髙帝二年夏四月,大風從西北起,折木發屋,揚砂晝晦人。孝文帝二年夏六月,淮南王都壽春大風,毀民室,殺十月,楚王都彭城,大風從東南來,毁市門殺人。月孝武帝建元四年夏,有風赤如血風。元光五年秋,七大風拔木。征和二年夏四月,大發屋折木,以孝昭帝元鳯元年,燕王都薊,大風雨,拔宮中木七園,上十六枚壊城樓。建始元年夏四月壬寅晨,大風從西北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着地者,黃土塵也。冬十二月,大風抜,甘泉畤中大木十圍以上。孝平帝元始四年冬,大風,吹長安東門,屋瓦且盡。注王莽地。皇四年,漢兵起,圍莽大風,屋瓦皆飛,雨下如後。漢安帝永初元年二十八,大風月。二年夏,京都及郡國四十八大風拔樹。三年夏,五京都大風,拔南郊道梓樹九十六枚都。七年秋八月,京都大風拔樹國。元初二年春二月,京大風拔樹。六年夏四月,沛勃海大風拔樹二萬餘枚,三。永寜元年冬十月,自三月至是月,京師及郡國三十大風。延光元年冬十二月,京師及郡國二十七大風風,夏六月,郡國十一大風。。 二年春正月,河東、潁川大三年,京師及郡國三十六,大風拔樹。十孝靈帝建寜二年夏四月癸巳,京都大風,拔郊道樹圍以上百餘枚,其後晨迎氣黃,郊道於雒水西橋,逢暴風雨,逆鹵薄車,或發蓋還,不至郊,使有司行禮,迎氣西郊亦壹如此。中平二年夏四月庚戌,大風六。五年夏六月丙寅,大風拔樹。魏孝獻帝初平四年夏月,右扶風大風,發屋拔木,齊王正始九年冬十一月,大風數十日,發屋折木,十二月戊午晦尤甚,動太極東閣。嘉平元年春正月壬辰朔,西北大風,發屋折木,昏塵蔽天。深呉大帝太元元年秋八月朔,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水八尺,拔髙陵樹二千株,石碑蹉動,呉城兩門飛落永㑹。稽王建興元年冬十二月丙辰,大風震電,景帝安元年冬十一月甲午,風四轉五,復䝉霧連日,十二月丁卯夜,有大風拔木揚砂。咸晉武帝泰始五年夏五月辛卯朔,廣平大風折木。寜元年夏五月,下邳廣陵大風,壞千餘家,折樹木。其月甲申,廣陵、下邳大風折木。三年八月,河間大風折木。太康二年夏五月,濟南暴風,折木傷麥。六月,髙平大風折木,發壊邸閻四十餘區。七月,上黨又大風,傷秋稼。八年夏六月,郡國八大風。夏九年春正月,京都風發屋拔樹。庚孝惠帝元康四年六月,大風拔樹。五年夏四月寅夜,暴風,城東渠波浪殺人。秋七月,下邳大風,壊廬舍。九月,鴈門、新興、太原、上黨災風傷稼。六年夏四月,大風子。九年夏六月,颷風吹賈,謐朝服飛數百丈。十一月甲朔,京都連大風,發屋折木。永康元年春二月丁酉,大風,飛砂拔木。三月,又大風雷電。夏四月,張華第舍,颷風起折木,飛繪折軸六七。冬十一月戊午朔,大風從西北來,折木飛砂石,六日止。乙永寜元年秋八月,郡國三大風。永興元年春正月丑,西北大風。趙王倫建始元年春正月癸酉,倫祠太廟,災風暴起,塵四合年,孝懐帝永嘉四年夏五月,大風折木。元帝永昌元秋七月丙寅,大風,屋瓦皆飛。八月,暴風壊屋,拔御道柳樹百餘株,其風縱横無常,若風自八方來者。成帝咸康四年春三月壬辰,成都大風發,屋折木升。康帝建元元年秋七月庚寅,晉陵、呉郡災風。穆帝平元年秋八月丁未,疾風大。五年春正月戊午朔,疾風年。哀帝太和六年春二月,風迅急,孝武帝寜康元春三月,京都大風,火大起。從三年春三月戊申朔,暴風迅起,從丑上來,須臾逆轉子上來,飛砂揚礫。太元二年春二月乙丑朔,暴風折木。閏三月甲子朔,暴風疾雨俱至,發屋折木。夏六月己巳,暴風,揚砂石。三年春三月乙丑,雷雨,暴風發屋折木。夏六月,長安風拔苻堅宮中樹。四年秋八月乙未,暴風,揚砂石。十二年春正月壬子夜,暴風,發屋折木。秋七月甲辰,大風折木。乙十三年冬十二月己未,大風,晝晦。十七年夏六月未,大風,折木飛落。 安帝元興二年春二月夜,大風雨,大航門屋瓦。三年春正月,桓元出遊大航南,飄風飛其䡟輗蓋。夏五月,江陵又大風折木。冬十一月辛卯朔,西北疾風起拔樹。五年閏十一月丁亥,大風發屋。六年夏五月壬辰,大風拔北郊,樹樹幾百年也,并吹琅邪、揚州二射堂倒壊。是日,盧循大艦飄没。甲戌,又風,發屋折木四。九年春正月,大風,白馬寺浮圖刹柱圻壊。七十年夏月己丑朔,大風拔木。六月辛亥,大風拔木月,淮北大風,壊廬舍十。宋少帝景平二年春二月乙巳,大風帝文帝元嘉二九年春三月壬午,大風折木。齊武永明四年春二月丙寅,大風,呉郡偏甚,樹葉皆赤。八八年夏六月,都下大風發屋。梁武帝天監六年秋月戊戌,大風拔木拔。元帝承聖三年冬十月丁卯,帝出行江陵,城柵大風木。十一月甲申,帝閲武於南城北,風雨總集,旗帳飃亂。丁酉,又大風,城內火起,百陳文帝天嘉六年秋七月癸未,有大風自西南至廣餘,歩擊壞靈臺侯樓、臯門、中閫。 宣帝大建十二年夏六月壬戌,大風吹壞。十三年秋九月癸未夜,大風從北地來發屋抜樹石。後主禎明二年夏六月丁巳,大風,自西北激濤水入頭。是嵗大風拔朱雀門北。齊武成帝河清二年,大風,三旬乃止。夏後主天綂三年夏五月,大風晝晦,發屋拔樹。四年六月甲辰,大風拔樹。武平七年春二月丙寅,大風從西北起,發屋拔樹,五日乃止仁。隋文帝開皇二年冬十二月,京都大風,發屋拔木。壽元年夏五月壬辰,大風拔木
19
通志卷七十四
URN: ctp:ws44121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