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客座贅語卷十

《客座贅語卷十》[View] [Edit] [History]

1
官軍糧賞則例
2
水夫,每名胖襖一件,每件折表裏綿布五丈二尺八寸、綿花二斤,每布一疋長三丈二尺,折銀三錢,綿花一斤,折銀七分。夏賞每布名俱苧布一疋,折銀二錢。月糧則例:指揮使八石,同知六石二斗,僉事五石八斗,鎮撫三石八斗,正千戶四石二斗,副千戶三石八斗,百戶三石,總小旗一石。軍只身六斗,有妻一石,紀錄、老疾軍三斗,把門、修倉軍斗餘丁各三斗。操備舍餘口糧四斗,軍匠八斗,無妻四斗八升。優給指揮千百戶與見任同。每年二月十月關支折銀,每米一石,折銀五錢,餘月支米,遇閏本折隨宜關支。賞賜則例:冬賞正軍綿布三疋,內本色二疋,每疋折銀三錢;折鈔布一疋,每疋折鈔五錠。軍匠二疋,內本色一疋,折鈔一疋。有母妹幼軍三疋,內本色二疋,折鈔一疋,無母妹幼軍一疋。隻身軍匠一疋,疾軍一疋。以上俱本色。江、濟二
3
議謚
4
南都自襄敏王公後無復有予謚者。頃因部議咨訪,京兆公舉上、江二縣應謚諸公,為陳公遇、顧公璘、童公軒、張公琮、何公遵、陳公鎬、殷公邁、王公鑾、吳公自新。部使者駱公駸曾酌而疏請下部矣 部使者駱公駸曾酌而疏請下部矣 「使」字原為墨丁,據萬歷本補。 。丁巳春,部議予謚四十三人 部議予謚四十三人 「予」原作「子」,據萬歷本改。 ,而前諸公尚有待也。因思國朝文臣必三品以上方予謚,然謚雖為優恤特典,而字之上下有辨,褒貶之意,未嘗不寓其中。蓋有身為宰執大臣,而僅合於好和不爭寵祿光大者,即而思之,其人品已可概見,此真春秋嚴一字之義也。至有倖而得美謚者,宜仿晉、唐人議賈充與議許敬宗謚,不當之意酌之,似不必議奪。蓋奪則有議者與賢而無謚者同在,不可跡之,天使幽厲,而削其謚,千載之後,史策闊疏,并其人不可知矣,何似存之而使知清議百世不能冺也?惟夫三品以下,有行義人品卓絕者,特恩賜謚。此則有美而無惡,有褒而無刺,別為激揚盛典;若宜謚未錫而追補者亦然,並著在非常之例。至官三品以上,宜仿親郡王例,但居是官,則照例賜謚。如宋天聖中,孫奭等言:臣僚薨謝,不待本家請謚,在官品合加謚者,並令有司舉行。而謚必嚴核其流品,務使名與實副,斯不失乎古人大行大名,細行細名之指。而近日議奪、議予之紛紜,亦可息也。
5
周禮卿大夫卒,太史於葬前賜謚,祖奠之曰續誄。後世失於申明典禮,故須門生故吏錄行狀,子孫請謚。然應謚者,太常議之,博士具草,考功審覆,判都省集議,上中書門下判準錄奏。未允物論者,輒據法駁正之,得以伸其是非,而私請不得與。國朝則應謚者必由陳乞,其子孫舊故於合乾衙門豫先講求 其子孫舊故於合乾衙門 「乾」原作「於」,據萬歷本改。 ,一無齟齬,而後疏覆施行,得旨予謚,內閣乃並列二謚,請上點定,故謚多有美而無惡。然亦有上推主恩,下采公議,微示意於褒美,一字之外,如前所云曰「安」、曰「榮」者,其用意似,而旨則婉而切矣。近日江夏齗齗謚法,直以有謚為榮,無謚為辱,似端執夾漈序論之旨,故亟欲議奪前之溢謚者,而不知予謚一字之辱,有甚於無謚與奪謚,即夾漈業以定為上中下三品之謚,孰能掩之?弇州謚法紀於古今用謚之原,可謂晰矣,而亦未嘗於此別白著明。今日謚法,禮曹頗慎舉行,前代之故,似亦不可不一為折衷也。
6
山水
7
金陵之山,形家言為南龍盡處,精華之氣,發露無餘,故其山多妍媚,而鬱紆煙容嵐氣,沓翠霏青,望之如古佛頂上之螺,美人眉間之黛,而特未有奇峰削壁,拔地刺天,如瑤篸玉劍,突起於雲霄之上者。江水一瀉千里,沙騰浪涌,天日為昏,最為怪偉。至靜夜無風,江聲隱起,餘嘗夜臥洪濟燕磯聽之,洶洶如欲崩四壁也。後湖泓渟坦沲,堤楊洲菼,綽約媚人,山色四圍。如靚妝窺鏡,湖山之美,何減虎林,所少者獨瀑布與寒泉耳。鐘山之一人泉,牛首之虎跑泉,攝山之白鹿泉,祈澤寺之龍玉泉,衡陽寺之龍女泉,雖一泓之流,未足稱奇,然瀹茗濯纓,其為已足,固可褰裳提罌而臨試也。
8
寺院
9
鳴寺則坐雞籠山,永慶寺則傍謝公墩,吉祥寺則負鳳凰山,清涼寺則屏四望山,金陵寺則扆馬鞍山,上瓦官寺則峙鳳凰臺,皆備登臨之美。下瓦官寺在杏花村內,林木幽深,入其門令人生塵外想。鷲禪寺地僻而無可眺,然差與市遠。封崇寺雜閭閻中,荒涼頹廢,致無足言。惟承恩寺踞舊內之右,最為城南囂華之地,游客販賈,蜂屯蟻聚於其中,而佛教之木義剎竿,蕩然盡矣。南都城中道院,若朝天宮則枕冶城山,靈應觀則俯烏龍潭,盧龍觀則倚獅子山。佛寺若
10
御筆文昌帝君像
11
憲宗皇帝御筆文昌帝君像,帝君冠唐帽綠袍,束帶履烏靴,手持玉如意,坐盤石上,神儀蕭散出塵,真天人也。上題成化十九年御筆,押以「廣運之寶」。舊為苑馬卿盧公家藏,今人但知宣宗皇帝御畫,不知憲宗皇帝宸翰之工如此,真人間之瑰寶也。
12
寧國公主墨杯
13
寧國大長公主孫繼本,家藏公主所用遺墨半挺,上用紫金打成龍口吞之。一白瓷酒杯,酌酒滿,則隱起一龍形,鱗鬣具備,傾去其酒,則不可見矣。常見宣窯壺盞,往往油內隱龍鳳細紋,細視之方可睹,此杯亦其類也。
14
文士
15
文墨之士,英英皎皎,馳聲藝林者,時不乏人。周吉甫暉,博物洽聞,恢奇奧雅,詩句之美,冠絕當時。黃伯子祖儒,才藻溢發,世禪雕龍,所著囈覺稿,出入古今,故非恒士。黃征甫應登,古文辭詩賦流奕清舉,編有謝山暇錄,辨難考據,尤為博雅。顧孝直端祥,賦韻英多,矢口而成,籠蓋人上,分其才藝,足了數人。姚允吉履旋,詩文典則,可誦可傳,與弟允初觀察有金友玉昆之目。黃叔遯復儒,彫文琢章,鏗鏘有韻,追蹤家學,志氣罕倫,為貧所羈,不副其意。張彥先一儒,博洽英雋,詩古文取法漢、魏、六朝,鬱然古色,非復時流。傅遠度汝舟,奇思灝氣,高出一世,所行七幅庵集、唾心集、步天集,總之皆不經人道語,真是奇人。孫幼如起都,少而稱詩,長習經義,雅麗宏肆,鑠古切今,極才人之致。孫燕詒謀,稱詩南國,多四方之游,所行詩草,申文定序之,推許甚。至李象先佺,雅意標舉,行著詩集,餘嘗為之序,頗極推挹,而君心似不肯餘言,知其志大宇宙也。此皆垂纓戴縰,青青子衿,以其餘力,肆意於茲,具足千秋,可名一代。餘皆得時與往還,間伸唱和。其它干將之氣,牛斗相望;汗血之駒,郗必跋欲騁者尚多,不能悉紀也。金陵多材,豈不盛哉!
16
張子明隱君,名正蒙,家通濟門外,年九十矣,步履如飛,日行數十里不倦,不多食酒,而啖肉飯如壯夫。詩法盛唐,饒王、孟、韋、柳之趣。胡彭舉宗仁,詩奇峭多新致,周吉甫稱其句中有畫,類王右丞,餘嘗序其知載齋稿,板而行之。葉循甫太學遵,家本素封,而好韻事,所居水石花木皆有佳致。詩與柳陳甫、陳延之輩相唱和,翩翩遒上。且學多所通,近焦弱侯先生升庵外集,校刊編次,皆循甫筆也。歐陽惟禮名序,以太學生官府幕,投紱歸。惟禮兄弟多翰墨交,所自運清拔有韻。惟禮又書法,頗有銀鉤蠆尾之意,信是白眉。
17
書法
18
金陵士大夫多留意墨池者。焦弱侯先生真行結法眉山,散朗多姿,而古貌古骨,有長劍倚天、孤劍刺日之象。卜中立行書師章草,簡勁無媚骨,望之肅然,類其為人。朱元介真行師趙魏公,簡出入顏魯公與文徵仲,日可萬字,運筆若飛,小則蠅頭,大則徑尺,咄嗟而辦,從來書家之神速,恐未有若此者。許伯倫行狎書師孫過庭,勁媚錯出,圓熟溫茂,如王謝兒郎,皆有體韻。沈生予真書師晉諸王,而波拂點畫,具有拔山之力。姚允吉真行法率更 姚允吉真行法率更 「姚允吉」原作「姚已吉」,據萬歷本改。 ,稍益以己意,簡峭中微帶風貌,故自彬彬。餘世奕真行師閣帖,筆勢遒美,行列古雅,較乃祖司成,當有出藍之譽。孫幼如真書如玉環,豐艷而有致;行草師米元章蕪湖學記碑,幾如優孟之似叔敖。歐陽惟禮真師率更,篆、八分師二李與梁鵠,結構不,古雅有意。胡彭舉八分書師魏之受禪碑,簡勁方正中,雅氣逼人,如陶貞白坐聽松樓上,語語霞,無一點塵氣。黃叔遯行書法章草,而清勁特甚。余嘗戲謂:「君舉體充悅拖沓,當號笨伯;而作字秀羸,故是一反。」許無念為伯倫長子,真行似乃父而秀逸過之,真如趙合德初進御時,以輔屬體,無所不靡。魏考叔真書師黃庭經,結構致密,神採流麗,團扇尺素,嫣然動人。
19
畫事
20
前輩士流工畫事者,自陳魯南太史、陳子野明府、胡懋禮太史、盛仲交文學外絕少。後何侍御仲雅繼之。近日朱宗伯元介作畫山水花卉,巨幅單條,觸興輒染,所摹前人,遂有南宮奪真之妙。齊王孫國華工寫生,繪梨花、白燕、鴝鵒、錦雞,燁然有生動之狀。嘗寫松鶴以壽餘,意匠尤古雅。姚允吉文學之梅花,金莘甫太學之菊花,皆饒雅趣。它如郭水村仁,工寫大幅山水,布置渲染,具有成法。胡彭舉宗仁畫自文五伯仁來,晚出入王叔明、黃子久二家,其筆意古質,頗有五代以前氣象。二子耀昆、起昆,奕奕皆有父風。李紹箕山水草樹,綽有勝情,骨法不凡,究為能品。魏考叔之璜弟和叔之克工山水,筆法秀美,姿顏嫵媚,有不勝羅綺之態。此皆近日行家以畫名者,它亦無有卓然著稱者矣。
21
王梅溪研
22
盛仲交蒼潤軒中藏有王梅溪先生研,研體員,長可尺六七寸,廣三之二,色正紫,先膩而潤,蓋端石也。四邊刻蓬萊樓閣,雲氣海濤,近上作方池,以一木架嵌之,架高二尺餘,有足如几。仲交寫大字,作長幅畫,輒滿注水,濃磨隃糜,興到捉筆,揮灑淋漓,非此不稱其意氣。後其子伯年曾以見示,今不知置誰氏矣。
23
讀書題識
24
仲交先生家多藏書,書前後副葉上必有字,或記書所從來,或紀它事,往往滿幅,印鈐惟謹。後多散在人間,其家舉所書者悉扯去,殊為可惜。因見前輩趙定宇少宰閱舊唐書,每一卷畢,必有朱筆字數行,或評史中所載,或閱之日所遇某人某事,一一書之。而吾師具區先生,校刊監本諸史卷後亦然,竟以入梓。古人讀書,游泳賞味處,於此可以想見,遠勝於鬻及借人為不孝矣。
25
古詞曲
26
晉南渡後,採入樂府者,多取閭巷歌曲為之,亦若今干荷葉、打棗乾之類。如吳聲歌曲,則有子夜歌、子夜四時歌、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變歌、上聲歌、歡聞歌、歡聞變歌、前溪歌、阿子歌、團扇郎、七日夜女歌、長史變歌、黃生曲、黃鵠曲、桃葉歌、長樂佳、歡好曲、懊儂歌、黃竹子歌、江陵女歌。如神弦歌曲,則有宿阿曲、道君曲、聖郎曲、嬌女曲、白石郎曲、青溪小姑曲、湖孰姑曲、姑恩曲、採蓮童曲、明下童曲、同生曲。如西曲歌,則有三洲歌、採桑度、江陵樂、青陽度、青驄白馬、安東平、女兒子、來羅、那呵灘、孟珠、翳樂、夜度娘、長松標、雙行纏、黃督、西平樂、攀楊枝、尋陽樂、白附鳩、拔蒲、作蠶絲、月節折楊柳。如雜曲歌辭,則有西洲曲、長干曲、東飛伯勞歌、休洗紅、邯鄲歌。在宋、吳聲歌曲則有碧玉歌、華山畿、讀曲歌。西曲歌則有石城樂、莫愁樂、烏夜啼、襄陽樂、壽陽樂、西烏夜飛。在齊,西曲歌則有共戲樂、楊叛兒。梁鼓角橫吹曲,則有企喻、瑯琊王、巨鹿公主、紫騮馬、黃淡思、地驅樂、雀勞利、慕容垂、隴頭流水、隴頭、隔谷、淳于王、東平劉生、捉搦、折楊柳枝、幽州馬客吟、慕容家自魯企由谷、高陽樂人。晉、宋皆江左俗間所歌。梁橫吹曲,則似間取北土所,仿其音節,衍而成之。然其辭總皆兒女閨房、淫放哀思之語。李延壽所謂「格以延陵之聽,皆為亡國之音」者也。
27
冶城
28
冶城最古而最為勝地。吳為冶城,晉初為冶城,後為西園,宋為總明觀,楊溥於此建紫極宮。宋改天慶觀,大中祥符間,賜額為祥符宮。元初名玄妙觀,後改大元興永壽宮。國朝為朝天宮。初,門南向,後以宮內火災,移門居東巽方,而徑為九曲,前小殿,四隅以四亭翼之,象玄武禳火也。
29
兩謝公墩
30
金陵志紀冶城北有謝公墩。謝靈運撰征賦:「視冶城而北屬,懷文獻之悠揚。」李白有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序云:「此墩即晉太傅謝安與右軍王羲之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於時營園其上,故作是詩。」有曰:「冶城訪古蹟,猶有謝安墩。平覽周地險,高標絕人喧。想象東山姿,緬懷右軍言。白鷺映春洲,青龍見朝暾。地古雲物在,臺傾禾黍繁。我來酌酒波,於此樹名園。」城東半山寺後別有謝公墩,按慶元志,城東半山寺舊名康樂坊,因謝玄封康樂公,至孫靈運猶襲封。今以坊及謝公墩名觀之,恐是玄及其子孫所居。餘前正疑王荊公「我屋公墩」之說,與冶城北相遠。今據此志,乃知金陵自有兩謝公墩,在今冶城北與永慶寺南者,乃謝安石所眺;荊公宅之半山寺所云謝公墩,乃謝玄所居。荊公或誤以為太傅也。
31
金陵圖
32
於前代,如今某處在某代為某,盡上、江二邑境內山水村墅,一一考証而圖之,以信今傳後,而病懶未能也。宋洪遵跋楊備覽古詩曰:「暇日料簡故府,得金陵圖,六朝數百載間,粲然在目。又以今日宮闕、都邑、江山為建康圖,并刻石以獻。上稱善,有旨令參訂古今,微識其下。客有以前詩示遵,亟鋟之木,圖舊在玉麟堂,好事家有大本。」此張鉉金陵志所載,今此圖本亦不復存矣。因思金陵形勢,自吳至梁、陳,宮闕都邑相因不改。隋文平陳,詔建康城池,並平蕩耕墾,而六朝都邑宮室之跡盡矣。楊溥跨淮水為城,朱雀航、驃騎航、禪靈渡囊括城內,而六朝山水之形變矣。入國朝,益拓前代之城而大之,於是青溪、九曲之舊不復可考,都邑宮室重為開闢,獨高山大川不失其故。而故老不存,俗呼多舛,欲一一據冊問之,猝未易得。陳魯南先生金陵圖考一編,最為精洽,而自都城外山水之名,亦多未晰,如方山在秦淮之左,而圖列於右,其諸山名,尤多闊。余嘗欲為一圖,據今日之形勢、名字以上
33
總明觀
34
宋明帝六年,立總明觀於冶城,徵學士充之,置東觀祭酒、訪舉各一人,舉士二十人,分為儒、道、文、史、陰陽五部學。 分為儒道文史陰陽五部學 「部」原作「都」,據萬歷本改。 言陰陽者,遂無其人。按宋文帝元嘉十五年,立儒學於北郊,命雷次宗居之,在鐘山之麓,時人呼為北學,今草堂是也。明年,又命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在雞籠山東。著作郎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玄立文學,並在耆闍寺側。然則宋蓋二世皆立諸學矣,而冶城之立學,今人少知之者。
35
城內外諸水續考
36
餘前曾言城內外水利,因檢金陵新志載東南利便書曰:建康古城向北,秦淮既遠,其漕運必資舟楫,而濠塹必須水灌注,故孫權時引秦淮名運瀆,以入倉城。 即今斗門橋以北一帶河,至鐵窗楞者是。 開潮溝以引江水, 東發青溪抵秦淮,西通運瀆,北連後湖,即今北門橋至珍珠河一帶是也。 又開瀆以引後湖,又鑿東渠名青溪,皆入城中,由城北塹而入後湖,此其大也。自楊溥夾淮立城, 即今自通濟門起,西至石城門皆是。 其城之東塹皆通淮水, 即今通濟門外上至南門一帶是也。 其西南邊江以為險。然春夏積雨,淮水泛溢,城中皆被其害。及盛冬水涸,河流往往乾淺。 此一段在今日正同,與宋無異。 宋隆興二年,張孝祥知府事,奏秦淮流經府城,正河自鎮淮、 今南門內橋。 新橋 新橋。 入江,其分派為青溪, 今洞神宮後一段,經四象橋一帶是。 自天津橋 今內橋是也。 出柵寨門 今鐵窗楞是。 入江。 宋時今水西、旱西二門外,似未有土地如今日廣遠,石城下即臨江。 柵寨門近地屬有力者,因築斷青溪水口,創為花圃,為游人玩賞之地。每久雨,水暴至,則正河不能息洩水勢,於是泛濫城內,居民被害。 今古潮溝、青溪、運瀆河身皆為住民日久侵占,堙塞不通,故水患正與此書相類。 ,又古來貯水湖衍,後世築為圩田日多,每夏雨暴至,江潮復涌,水即泛溢,皆經流城內一河入江。自源及委,所過不計幾橋,凡過一橋,皆為木石岸堰束扼,及居民築土侵狹河道,故水失其常,橫流弗順。是以必資柵寨門河今欲複通柵寨門,使青溪徑直入江,則城內永無水患。及汪澈繼孝祥知府,詔澈指定以聞,澈言開西園古河道,通柵寨門尤便,從之。戚氏志云:秦淮水源甚遠,小川流入者 內橋以西至鐵窗楞。 及長干橋下河 今南門外大橋是。 分洩其勢,其關於國賦民食者非輕。如云通便舟楫,特是小事。自前如李祥所言,止謂城內被水,然多不過數日即退,其害亦輕。若觀鄉外圩田,則始見其害可畏爾。上元、江寧、溧水多賴圩田,農民生計居處,多在圩中。每遇水至,則舉村闔社,日夜併力守圩,辛苦狼狽於淤泥之中, 今上江濱江田地及句容以西、方山上下一帶,皆同此害。 如御大寇。幸而雨不連降,風不涌浪,可以苟全一歲之計。其為壞決,則水注圩中,平陸良田,頃刻變為江湖,哭聲滿野,挐舟結筏,走避他處,國賦民食,兩皆失之。是皆水不安流之故爾。其言城內外之水患,最為明切痛快。與余前言郊外水患,懸合於數百載之前。第今諸湖既難議復,惟濬支流一節,稍可舉行,是在有地方之責者亟議永利爾。
37
東坡先生金陵詩
38
東坡先生在金陵為詩凡十有五篇:小子遯病亡於金陵作二詩哭之,又次荊公韻四絕句,又同王勝之游蔣山,又次葉致遠韻,時致遠正從介甫於金陵,又次裴維甫韻,裴時解石於秣陵,又次段縫韻,縫家居金陵者也,又紹聖元年至金陵,得鐘山泉公書,寄詩為謝,並贈和老詩,又建中靖國元年,公還自海至金陵,又次韻清涼老詩,又題長短句於賞心亭,又著觀音頌於崇因寺。
39
放生洲池
40
石頭城前有長命洲,梁武帝放生之所也。帝日市鵝鴨雞豚之屬放此洲,置戶十家,常以粟穀飼喂,歲各千數。又唐乾元中,詔於江寧、秦淮太平橋,臨江帶郭,上下五里,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有碑,升州刺史顏真卿撰文。今淮清橋北,水通古青溪,西入運瀆者,其遺跡之一也。後湖志 後湖志 「湖志」二字原闕,據萬歷本補。 :宋天禧四年,改湖曰放生池。又曰:按舊圖經,唐乾元中已置此池 唐乾元中已置此池 「乾元」二字原為墨丁,據萬歷本補。 ,史正志於青溪放生池建閣,張椿為之記。
41
八功德水
42
靈谷寺八功德水,自寺墻外由鐘山流出,下有石為曲水引之,在寶公塔之東北。宋知上元梅摯記甚工,其文曰:鐘山之陽,有泉曰八功德。梁天監中,有胡僧曇隱寓止修行,有一厖眉叟相謂曰:「予山龍也,知師渴,飲功德池,措之無難矣。」人與口滅,一沼沸成,深僅盈尋,廣可倍丈。浪井不鑿,醴泉無源,水旱若初,澄撓一色。厥後西僧繼至,云本域八池,一已眢矣,此味大較相類,豈非竭彼盈此乎!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淨、七不饐、八蠲痾,又其效也。文多不載。今水有時而竭,或云水在山中,因禁地人跡不至,歲久木葉所堙,故有時而涸,不知然否。
43
沿江開河議
44
興化李君思聰嘗建議:自南都抵京口,江水險惡,往來舟楫常有風波傾覆之苦 往來舟楫常有風波傾覆之苦 「舟」字原為墨丁,據萬歷本補。「常」原作「嘗」,亦據萬歷本改。 。謂大勝關至燕子磯一帶有內河,故數十里無長江之險,今燕子磯以下抵京口一帶 今燕子磯以下抵京口一帶 「一」字原為墨丁,據萬歷本補。 ,舊有河形,宜加開浚,則一百八十里江險可以引避,此漕運與士商往來之永利也。余甚韙其論,因考舊志,古漕河一名靖安河,在龍灣市上元金陵鄉。宋聿靖安河記云:自金陵抵白砂,江險,其尤者為樂官山李家漾,至急流濁港口,凡十有八處,號稱老風波,而玩險阻者,至是鮮不袖手。東南漕計,歲失於此者什一二。宣和六年,發運使盧公訪其利病,得古漕河於靖安鎮之下缺口,謂其取徑道於青沙之夾趍北岸,穿坍月港,繇港尾越北小江,入儀真新河,高枕安流,八十餘里抵揚州新城下,可易大江百有五十里之險。按此論正與李君意同,特彼在徑趨北岸,此則專傍南岸抵京口耳。北岸之河今亦堙塞,蓋江水東西決不常,沿江洲地,時有坍卸入江者。今上新河舊傳自江東門可數里至江岸,今不過里餘矣。陵谷變遷,江上尤速。李君之議甚美,俟再與習江上地形者籌之。
45
古跡儷語
46
鳴埭。  蟹浦,龍山。  桐樹灣;竹格渡。  直瀆;橫塘。  謝公墩;杜姥宅。  烏榜村;青林苑。  西州;東府。  三山;二水。  烏衣巷;紅羅亭。白石;青溪。  龍廣山; 李後主作亭。   一人泉;五馬渡。  商館; 甘露亭。   蘼蕪澗;茱萸塢。@入漢樓; 橫江館。  赤烏殿; 朱雀航。  南澗;北山。  珍珠河; 胭脂井。  花林村;竹筱港。  夏侯山;朱年。  覆舟山;投書渚。  皂廁橋;白楊路。  赤蘭橋;烏衣巷。  蒼龍堰; 後湖上。 白鷺洲。  籬門五十六所;秦淮二十四航。  梁五明殿;唐百尺樓。  伏龜樓; 在宋府城東南。 躍馬。 城南,即南石閒。   南石閒樓;西州路。  青溪宮;白石壘。  宋玉燭殿;梁金華宮。  落星樓;清暑殿。  三品石;八卦泉。 方山定林寺。 @鳳凰里;燕雀湖。又云蚵蚾磯。  覆桮池; 元帝 麾扇渡。  慈姥山;道士塢。 鐘山。   莫愁湖;桃葉渡。 上梁妓,下王大令妾。   穿針樓;邀篴步。  謝玄走馬路;盧絳翔鸞坊。  橋名萬歲;臺曰九日。  棲霞寺;落星墩。  鼓吹山;幕府寺。  青溪祠;白石廟。  玉樹後庭;金蓮帖地。  疑城; 於石城設,以拒魏文帝 以拒魏文帝 「魏文帝」原作「魏文治」,據萬歷本改。 辱井。 胭脂井。
47
秦人鑿山 秦人鑿山 「秦」原作「奏」,據萬歷本改。
48
今人第知方山至石硊山,為秦皇鑿山斷金陵王氣之處,不知今城之西北盧龍、馬鞍二山間,亦為秦所鑿也。此處正號金陵岡,俗傳埋金之讖,正是此處。岡上有碑,因開靖安路失之。張鉉新志言其地有溝,溝中有石脈,見存以證斷鑿之跡。盧龍山今土名獅子山,志稱在張陣湖北,岡隴北接靖安,今山下為儀鳳門,門外猶號龍灣城,即新志所稱靖安鎮者是也。由此而北,則為直瀆山。又按今龍潭有靖安村,去城九十里,與志遠近迥異,姑兩存之。
49
建都
50
孫建都四世,凡六十年。東晉建都十一世,凡一百三年。南宋建都八世,凡五十八年。南齊建都七世,凡二十三年。蕭梁建都四世,凡五十五年。南陳建都五世,凡三十三年。 六朝凡二百五十二年。 南唐建都三世,凡三十九年。宋南渡為行都七世,凡一百三十九年。以上金陵為都皆偏安也。至我朝為帝都,已遷北京為南京,一統萬萬年。自古海內建都之多而且久,未有隃金陵者。
51
橋名
52
。北門橋,舊名武勝。大中橋舊名白下,又名上春橋。南門外橋,五代楊名長幹橋。今乾道南北二橋,與北之獅子橋,青溪之竹橋、內橋,東西之東虹、西虹橋,皆舊名。此其灼然而可據者也。金陵新志紀諸橋名多有複誤。如運瀆、青溪所跨,試以遺跡參之,次第可攷,而紀綱無法,有一名而兩紀者。其自序言:官府文案,兩經焚毀,故老晨星,無從詢訪,固宜有是,今姑就俗稱,上附於古可徵者志之。內橋在宋行宮前,舊名虹橋,政和中蔡薿建石橋,號蔡公橋,後改天津,南渡後用西京大內前橋名也。新橋本名萬歲橋,唐詩句中「萬歲橋邊此送君」,新橋乃楊時所名,又名飲虹橋。羊市橋本名清化,俗呼為閃駕,景定二年馬光祖重建,手自書榜改今名。笪橋,俗傳茅山二十六代笪宗師所建,舊名欽化,馬光祖改建,名太平橋。武定橋,馬光祖建,定今名,舊為長樂。倉巷橋,舊名望仙橋,馬光祖改名武
53
宮城都邑二圖
54
新志所畫六朝宮城、都邑二圖,前後錯綜,可以想象往代之概。而以山川之大勢,參今日都邑宮闕之制,古今之異同,可以了然於心目中矣。懼其久而就堙,因列置於此。
55
(缺圖)
56
(缺圖)
57
(缺圖)
58
(缺圖)
59
羅寺轉灣
60
入石城門,往東大街折而北,路曲如環,俗名「螺螄轉灣」。或曰訛也,路曲處乃鐵塔寺牆腳,寺舊名羅寺,此路值其隅角,故曰「羅寺轉灣」耳。因攷此寺,宋太始中,邦人舍地建精舍,號延祚寺。至唐,有靈智禪師,生無雙目,號羅和尚,經論文字,悉能明了,時人稱有天眼,為建塔寺內,或曰羅寺,無乃因此僧立名乎?又寺佛殿前,舊有鐵塔二座,干興元年鑄,今之名鐵塔,正以此也。俗傳此寺洪武中,聖祖在大內,望見其塔中有僧殲焉,毀寺為倉。然建文二年,寺僧募修疏文見在,則洪武中寺固亡恙也。其改而為虎賁左衛倉,不知當何時耳。
61
迴龍候駕二橋
62
迴龍橋,金陵新志在城西門內。今卡廟西大街有平橋,而下洞甚巨,南通運瀆至鐵窗欞者,即此橋也。而金川門內又有一橋,亦名迴龍橋,則以成祖靖難入城之故。又鐵塔寺倉前有橋,俗訛為侯家,故老言本名候駕,二義似有所為,惜無可攷。大都修志所載名目,多係地方人開報,自非史冊確有證據,訛舛自難糾正。士大夫即家於此,寓於此,足跡未經,耳傳已熟,欲一一得其真而載之,故未易也。
63
幕府直瀆諸山
64
寰宇志稱幕府山東北臨直瀆浦,西接寶林山,南接蟹浦,又南接盧龍山。南畿志言一名石灰山,由此北屬至觀音山,突出大江為弘濟寺。宋明帝高寧陵在山西,晉王導、溫嶠亦葬山西。寶林山北有夾蘿,俗訛為夾騾,言達磨北渡,梁武使人追之,使者乘騾為石所夾云。直瀆山有直瀆洞,舊志言山東西有水流入大江。伏滔北征記云:將竺瑤墓有王氣,孫皓惡之,乃鑿其後為直瀆。今瀆與浦皆堙塞不可考矣。
65
部議救荒
66
餘前已載救荒之議,謂當於戶部倉糧借放。今查部志,成化二年,南京饑荒,守備太監王某等,奏准開倉糴米四萬石,以濟饑民。又令應天府關領糧米,在於街市糴賣,止收銅錢,不必勒要銀兩,聽令饑民得以零碎糴買。嘉靖二十三年,南京地方旱災,巡撫應天都御史丁某奏准糴買南京倉糧二萬石,以濟災民。其米價收貯戶部銀庫,候豐年召商買補,或放折色月糧支用。近議止於放銀月分,米貴則放米,或預放二三月,尤為便益。不費而惠,似可常行。
67
各倉米樣
68
江西花紅米、蒸稻米。湖廣蒸稻米。太平、寧國、池州、安慶四府,滁、和二州花白米,花秈米,花紅米。蘇、松、常三府,廣德州,浙江嘉興、湖州二府黃粱米,白米。應天、鎮江、徽州三府,浙江杭州府,黃粱米,白米,白晚米,花白米。浙江金華、衢州、紹興三府,黃粱米,白米,花白米。每米一百石,加耗米八石,又平斛二石,蘆席一百領,內本色七十領,折色三十領。貓竹二根,為墊廒用。
69
後湖
70
後湖之中有五洲:西北曰舊洲,一名祖洲。西南曰新洲,上有郭璞墓,皆為庫以貯冊,前抱一小洲,中有溝,縈環如溪澗,今為房,以供飲食。東二洲,一曰陵趾洲,一曰太平洲。近西小洲號別島,秀出可愛。西南之水獨深而澄,則所謂龍潭也,即劉宋時龍見處。
71
王荊公疏湖田
72
熙寧八年,荊公官江寧,上疏云:「臣蒙恩特判江寧軍府,於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到任,管當職事。當時集官吏軍民,宣布聖化,啟迪皇風,終成一載,所幸四郊無壘,天下同文。然臣切見金陵山廣地窄,人煙繁茂,為富者田連阡陌,為貧者無置錐之地。其北關外有湖二百餘頃,古跡號為玄武之名,前代以為遊玩之地,今則空貯波濤,守之無用。臣欲於內權開十字河源,泄去餘水,決瀝微波,使貧困飢人盡得蠃蚌魚蝦之饒,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後,濟貧民,假以官牛、官種,又明年之計也。貧民得以春耕夏種,穀登之日,欲乞明所司,無以侵漁聚斂,只隨其田土色高低,歲收水面錢,以供公使庫之用,勿令豪彊大作侵占。車駕巡狩,復為湖面,則公私兩便矣。伏望明降隆章,綏懷貧腐。」按此介甫欲田梁山泊之意,推之此者奉敕依允。紹興二年,趙湘增收後湖田租,遂為例。淳祐十年,增先賢祠撥湖田七千餘畝。元大德五年,下鐘山鄉開後湖河道。自是以後,惟有一池,他皆田地。國朝平定海宇,貯天下冊籍於湖之中洲,始復開衍為湖,遂為一代禁地矣。
73
李御史後湖聯句
74
李熙為御史,同喬戶曹後湖聯句云:「片雨孤城黑,三洲一水通。竹深喧宿鳥,天遠斷飛鴻。魏闕心迢遞,鐘山氣鬱蔥。雲程須共勉,莫遣鬢如蓬。」其二:「簿書偶成暇,緩步小橋東。袖拂蘆花雪,堤翻落葉風。觀魚臨水次,訪古過林中。回首斜陽外,孤鴻自遠空。」李素有文名,而集少傳,僅見於此。
75
盧玉田過湖續夢詩
76
盧玉田先生取選時,夢中得句云:「水國微茫路不分,紅香引入白云深。」後官南戶部主事,過湖恍如夢中之句,因續云:「仙洲恍覺非人世,民部無論有翰林。日永放衙看鶴舞,雨餘憑檻聽龍吟。平生剩有戀霞癖,宦海何當慰此心。」
77
謚法解正誤
78
南監本史記刻謚法解,原是古書分上下款列,後人誤接連書之,遂錯亂無章,卒莫有釐正之者。今按汲冢周書書之,周書亦有前後失次者,並為釐正。
79
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野,終將葬,乃制謚,遂敘謚法。謚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 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為稱也。 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名謂號謚。○ 【名謂號謚○ 「謚」字後原為墨丁,萬歷本「謚」字後為○,今據改。 按此篇博物志謂為周公所作。今按首數言,是因二公終將葬,錫之謚,制謚從此而始,因敘謚為後世之永制也。云此為周公作者,非其本矣。】
80
民無能名曰「神」。 周書作「一人無名曰神」。    揚善賦簡曰「聖」。
81
敬賓厚禮曰「聖」。                  靖民則法曰「皇」。
82
德象天地曰「帝」。                  仁義所往曰「王」。
83
立志及觽曰「公」。 周書作「立制」。        埶應八方曰「侯」。
84
賞慶刑威曰「君」。                  從之成群曰「君」。 二條史有書無。
85
壹德不懈曰「簡」。                  平易不訾曰「簡」。 周書作「不疵」。
86
經緯天地曰「文」。                  道德博聞曰「文」。 周書作「博厚」。
87
勤學好問曰「文」。                  慈惠愛民曰「文」。
88
愍民惠禮曰「文」。                  錫民爵位曰「文」。
89
剛彊直理曰「武」。                  威彊睿德曰「武」。
90
克定禍亂曰「武」。                  刑名克服曰「武」。
91
大志多窮曰「武」。 書作「誇志」。         敬事供上曰「恭」。
92
尊賢貴義曰「恭」。                  尊賢敬讓曰「恭」。
93
既過能改曰「恭」。                  執事堅固曰「恭」。
94
安民長悌曰「恭」。 史作「愛民」。         執禮敬賓曰「恭」。 史作「御賓」。
95
芘親之闕曰「恭」。                  尊長讓善曰「恭」。
96
淵源流通曰「恭」。 書作「曰康」。         照臨四方曰「明」。
97
譖訴不行曰「明」。                  威儀悉備曰「欽」。
98
大慮靜民曰「定」。                  安民大慮曰「定」。
99
安民法古曰「定」。                  純行不二曰「定」。
100
綏柔士民曰「德」。                  執義揚善曰「德」。 二條史有書無。
101
謀慮不威曰「德」。                  辟地有德曰「襄」。
102
甲胄有勞曰「襄」。                  有伐而還曰「釐」。
103
質淵受諫曰「釐」。                  慈惠愛親曰「釐」。
104
小心畏忌曰「僖」。                  心能制義曰「度」。
105
博聞多能曰「獻」。                  聰明睿哲曰「獻」。
106
溫柔聖善曰「懿」。                  五宗安之曰「孝」。
107
秉德不回曰「孝」。 協時肇享曰「孝」 協時肇享曰孝「享」原作「事」,據萬歷本改。
108
大慮行節曰「孝」。                  執心克莊曰「齊」。
109
輔輕就供曰「齊」。 史記作「資輔就共」。      溫年好樂曰「康」。 史記作「溫柔」。
110
安樂撫民曰「康」。                  令民安樂曰「康」。
111
安民立政曰「成」。                  布德執義曰「穆」。
112
中情見貌曰「穆」。                  敏以敬順曰「頃」。
113
甄心動懼曰「頃」。 「頃」書作「甄」。       容儀恭美曰「昭」。
114
昭德有勞曰「昭」。                  聖文周達曰「昭」。
115
保民耆艾曰「胡」。                  彌年壽考曰「胡」。
116
彊毅果敢曰「剛」。                  追補前過曰「剛」。
117
柔德安眾曰「靖」。                  恭已鮮言曰「靖」。
118
寬樂令終曰「靖」。                  治而清省曰「平」。 作「無眚」。
119
執事有制曰「平」。                  布綱治紀曰「平」。 史作「布剛」。
120
威德剛武曰「圉」。                  耆義大慮曰「景」。 史有書無。
121
由義而濟曰「景」。                  布義行剛曰「景」。
122
清白守節曰「貞」。                  大慮克就曰「貞」。
123
不隱無克曰「貞」。 史作「無屈」。         彊以剛果曰「威」。 史作「猛以」。
124
猛以剛果曰「威」。 史作「強果」。         彊毅信正曰「威」。 史作「執正」。
125
辟土服遠曰「桓」。                  克敬動民曰「桓」。
126
辟土兼國曰「桓」。                  道德純一曰「思」。
127
不省兆民曰「思」。 史作「大省」。         外內思索曰「思」。
128
追悔前過曰「思」。                  柔質慈民曰「惠」。 書作「受諫曰慧」。
129
愛民好與曰「惠」。                  能思辨眾曰「元」。
130
行義說民曰「元」。                  始建國都曰「元」。
131
主義行德曰「元」。                  兵甲亟作曰「莊」。
132
睿通克服曰「莊」。                  死於原野曰「莊」。
133
屢征殺伐曰「莊」。                  勝敵志彊曰「莊」。
134
武而不遂曰「莊」。                  克殺秉正曰「夷」。
135
安心好靜曰「夷」。                  聖善周聞曰「宣」。
136
行見中外曰「」。                  夙夜警戒曰「敬」。
137
夜恭事曰「敬」。 書有史無。           象方益平曰「敬」。 書有史無。
138
合善法典曰「敬」。                  有功安民曰「烈」。
139
秉德遵業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
140
思慮深遠曰「翼」。                  剛德克就曰「肅」。
141
執心決斷曰「肅」。                  愛民好治曰「戴」。
142
典禮不愆曰「戴」。 史作「典德」,書作「不塞」。 克威捷行曰「魏」。
143
克威惠禮曰「魏」。                  治民克盡曰「使」。
144
治典不殺曰「祁」。                  好和不爭曰「安」。
145
外內貞復曰「白」。                  官人應實曰「知」。
146
貞心大度曰「匡」。                  名實不爽曰「質」。
147
溫良好樂曰「良」。                  德正應和曰「莫」。
148
勝敵壯志曰「勇」。                  昭功寧民曰「商」。
149
狀古述今曰「譽」。
150
勤政無私曰「類」。 史作「施勤無私」。       慈和徧覆曰「順」。
151
危身奉上曰「忠」。                  彰義掩過曰「堅」。
152
肇敏行成曰「直」。                  內外賓服曰「正」。
153
教誨不倦曰「長」。                  愛民在刑曰「克」。
154
好廉自克曰「節」。                  擇善而從曰「比」。
155
思厚不爽曰「愿」。 史作「思慮不爽曰厚」。     除殘去虐曰「湯」。 史有書無。
156
述義不克曰「丁」。                  述義不悌曰「丁」。 書有史無。
157
不生其國曰「聲」。                  死而志成曰「靈」。
158
極知鬼神曰「靈」。 書作「鬼事」。         死見思能曰「靈」。
159
亂而不損曰「靈」。                  好祭鬼神曰「靈」。 書作「鬼怪」。
160
不勤成名曰「靈」。                  短折不成曰「殤」。
161
未家短折曰「殤」。                  隱拂不成曰「隱」。
162
不顯尸國曰「隱」。                  見美堅長曰「隱」。 史有書無。
163
殺戮亡辜曰「厲」。                  愎狠遂過曰「刺」。
164
不思亡愛曰「刺」。                  肆行勞祀曰「悼」。
165
年中早夭曰「悼」。                  恐懼從處曰「悼」。
166
早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167
外內從亂曰「荒」。                  好樂怠政曰「荒」。
168
好變動民曰「躁」。                  怙威肆行曰「醜」。 史有書無。
169
在國遭憂曰「愍」。 書作「連憂」。         在國逢難曰「愍」。
170
禍亂方作曰「愍」。                  使民悲傷曰「愍」。 書作「折傷」。
171
壅遏不通曰「幽」。                  早孤鋪位曰「幽」。 書作「有位」。
172
動祭亂常曰「幽」。                  嗇於賜與曰「愛」。
173
疏遠繼位曰「紹」。                  華言無實曰「夸」。
174
逆天虐民曰「抗」。 書作「曰煬」。         好更改舊曰「易」。
175
名與實爽曰「繆」。                  滿志多窮曰「惑」。
176
好內遠禮曰「煬」。                  去禮遠眾曰「煬」。
177
隱,哀之也。施為文也。除為武也。辟地為襄。視遠為桓。剛克為發。柔克為懿。履正為莊。有過為僖。施而不成曰宣。惠無內德曰獻。治而生生月為平。亂而不損為靈。由義而濟為景。失無口則以其明,餘皆象也。和,惠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乂,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敗也。康,順也。就,會也。(心寒),過也。錫,與也。典,常也。肆,於也。 於史作「放」。 康,虛也。睿,聖也。惠,愛也。綏,安也。堅,長也。耆,彊也。考,成也。周,至也。懷,思也。式,法也。敏,疾也。捷,克也。載,事也。彌,久也。
178
此後一叚,史多訛闕,按周書補之,差可讀。周書又有凶年無穀曰「糠」,不悔前過曰「戾」,
179
思慮深遠曰「口」,息政外交曰「推」。史都無之,似宜補入。
180
中書左丞一人
181
楊公憲,上元人,洪武二年任中書左丞,三年伏法。公創為「一統山河」花押以示人,使人尊己以招權。待詔陳桱知其意,謂公曰:「此押非常,所謂『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也。』」公大喜,即擢桱為編修。噫,此其所以致禍與!
182
應天人官尚書二十六人
183
本府人官尚書者二十三人,金陵瑣事載之。考吏部題名,洪武初設吏部,隸中書省,張公銘為尚書,三年,招諭雲南。周公時中,茶陵人,籍應天,由龍泉歸附,除湖廣行省平章任,調鎮江知府。乃考南畿志,載甲第中官尚書者,在上元諸縣,則曹公義、 句容。 倪公謙、 上元。 張公瑄、 江浦。 黃公紱、 句容。 童公軒、 欽天監。 倪公岳、 上元。 公文度、 江寧。 。】。】 周公金、 府軍。 梁公材、 金吾。 胡公汝礪、 溧陽。 顧公璘、 上元。 劉公麟、 廣洋王公敞、 【錦衣 王公以旂、 【江寧。 王公暐。 句容。 鄉舉則陳公恭、 江寧。 齊公泰, 溧水。 又祠墓則翟公瑄, 江寧。 又人物則偰公斯, 溧陽。戶禮二部。 流寓則周公瑄, 山西人,舉人,官南刑部尚書,葬江寧之黃門山。次子紘,官布政,皆居於江寧。 而不及二公與鄒公幹、周公楨、端木公復初。瑣事中又不載黃公紱、翟公瑄,以二公別省人,它或有据也。二書又俱不載陳公壽, 東人,官刑部尚書。 既解官,貧不能歸,流寓於南京。
184
都御史二人
185
金公澤,弘治十八年任南右都御史。張公琮,嘉靖五年任如金公。
186
侍郎九人
187
俞公綱,上元人,官南禮部左侍郎。張公文昱,上元人,由人才洪武中為刑部左侍郎。楊公勉,江寧人,永樂二十三年為刑部右侍郎,謫山東參政。劉公璉,江寧人,官□部侍郎 官□部侍郎 「官」字後原闕一字,萬歷本亦闕。 人,萬歷四十年任南禮部右侍郎。內張公志淳,雲南永昌籍也。人,萬曆四年任南禮部右侍郎,管國子監事。吳公自新,江寧人,萬曆十九年任南刑部右侍郎。朱公之蕃,京。金公紳,上元人,成化十四年任南刑部右侍郎。張公志淳,江寧人,正德五年任戶部右侍郎。殷公邁,京
188
右副都御史一人
189
丁璇,上元人,正統四年任,五年致仕。又南畿志載談允,溧水人,洪武庚午舉人;丁玠,溧水人,弘治己未進士,俱官都御史。考弇州堂卿寺表,無後二公姓名。
190
舊大理寺基
191
太平門左有高山,如圓釜立者,名龍廣山。國初置大理寺於此,後乃徙置於門外,門直達於北曰太平隄。隄左沿鐘山有小湖曰燕尾湖。志多遺之,僅見刑部志。
192
移囚
193
正德十四年七月十二日,江西宸濠反,攻安慶。南京戒嚴,刑部重監、輕監人犯,俱移於錦衣衛獄,事寧復初。按自三法司門往北一帶,舊有大牆,總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內。而刑部郎中龐嵩建議,猶謂欲於湖北岸增築城,接刑部後牆 接刑部後牆 「接」字原為墨丁,據萬歷本補。 ,至鐘山之紅牆止。不惟法司緩急有備,免越獄之虞,即陵寢、冊庫,亦增一重扞圉,其說亦是。今大圍牆多圮,自三法司後佛國寺,行人直穿而入矣,似亦不可不復修,以防不虞也。
194
國初榜文
195
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聖旨:「在京但有軍官軍人學唱的,割了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手;蹴圓的,卸腳;作買賣的,發邊遠充軍。」府軍衛千戶虞讓男虞端故違吹簫唱曲,將上唇連鼻尖割了。又龍江衛指揮伏顒與本衛小旗姚晏保蹴圓,卸了右腳,全家發赴雲南。又二十五年九月十九日,禮部榜文一款:「內使剃一搭頭,官民之家兒童剃留一搭頭者,閹割,全家發邊遠充軍。剃頭之人,不分老幼罪同。」
196
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奉旨禁約:不許將太祖聖孫、龍孫、黃孫、王孫、太叔、太兄、太弟、太師、太傅、太保、大夫、待詔、博士、太醫、太監、大官、郎中字樣以為名字稱呼。一醫人止許稱醫士、醫人、醫者,不許稱太醫、大夫、郎中。梳頭人止許稱梳篦人,或稱整容,不許稱待詔。官員之家火者,止許稱閽者,不許稱太監。又二十六年八月榜文:「為奸頑亂法事,節次據五城兵馬司挐送到犯人顏鎖住等,故將原定皮札(革翁)樣制,更改作半截靴。短(革勾)靴,裏兒與靴(革勾)一般長,安上抹口,俱各穿著,或賣與人,仍前自便於飲酒、宿娼、行走搖擺,該司送問罪名,本部切詳。」先為官民一概穿靴,不分貴賤,所以朝廷命禮部出榜曉諭軍民、商賈、技藝、官下、家人、火者,並不許穿靴,止許穿皮札(革翁),違者處以極刑。此等靴樣傳於外,必致制度紊亂,宜加顯戮。奉旨:「這等亂法度的,都押去本家門首梟令了,全家遷入雲南。」
197
一榜永樂九年七月初一日該刑科署都給事中曹潤等奏:乞敕下法司,今後人民倡優裝扮雜劇,除依律神仙道扮,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及歡樂太平者不禁外,但有褻瀆帝王聖賢之詞曲、駕頭、雜劇,非律所該載者,敢有收藏傳誦、印賣,一時挐送法司究治。奉旨:「但這等詞曲,出榜後,限他五日,都要乾淨將赴官燒毀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殺了。」此等事,國初法度之嚴如此,祖訓所謂頓挫奸頑者。後一切遵行律誥,湯網恢恢矣。
198
逍遙牢
199
俗傳淮清橋北有逍遙樓,太祖所建,以處游惰子弟者。按陳太史維楨錄紀,太祖惡游手博塞之民,凡有不務本,逐末、博奕、局戲者,皆捕之,禁錮於其所,名「逍遙牢」。
200
前乙酉舉人見後乙酉
201
石城先生,年二十舉嘉靖乙酉鄉試,三十舉乙未會試第一人,官吏部奉常少卿,止於尚寶卿致政。時年不滿五十歲,居林下踰三十年,福祿壽考,子孫之盛,為留都冠。生平無霜露之恙,體中小極,但亟令家人治米粉丸,進二盂即瘥。萬曆乙酉,中式舉人謁先生,時方矍鑠,無老態。年八十餘,予嘗見先生道貌,眼碧、長頭、白鬚飄然,真神仙中人也。
202
203
萬歷戊午孟秋十一日,坐歸鴻館中校贅語十卷都訖。此書乃數年來所札記者,因隨手所書,原無倫次。頃二年中以病兀坐,長日無聊,小為編敘,以散懷送日。雖壽之板,本無足存,姑留以詒子侄而已,不敢以示人也。
204
遯園居士再識
URN: ctp:ws34495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