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三十一

《卷三十一》[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浙江通志卷三十一
3
公署
4
嘉興府:
5
分巡杭、嘉、湖道在府治西北靈光坊。 嘉興府志,舊為按察使分司,後改嘉湖分巡道。
6
國朝康熙九年,復為杭、嘉、湖分守道舊《浙江通志》分守杭嘉,湖道在鎮海樓南,後改駐嘉、湖二府。二十五年,改為浙江學院公署。雍正四年,杭、嘉、湖三府專設,分巡道一員,學院移駐省城,嘉湖道衙門仍歸本道駐劄。中為大堂,前為儀門,為大門,東、西為府、縣、候㕔,重加整葺,一如舊制。嘉興府治在城南隅。 太平寰宇記》:秀州理嘉興縣,本蘇州嘉興縣地,晉天福四年置。𢎞治嘉興府志,宋改為郡、為府為軍府,元改為安撫司為路,皆仍其處。至元嘉禾志:嘉興路總管府衙在子城內,舊府治也。嘉興府圗記子城亦名子牆,亦曰府牆,圍二里十步,髙與厚俱一丈二尺。𢎞治嘉興府志:呉元年,改路為府正,㕔名端本堂後㕔名清香堂。洪武中,知府劉觀葺而新之。
7
國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府黃家遴重修,以清香堂舊址為道珍堂朱彝尊《道珍堂記》:「太守廣寧黃公治其廨,長水之南,池中芙蕖,一花並蒂,綠房垂實,公嘉績之所召也。芙蕖雖小草,而江淹之辭曰:一為道珍,二為世瑞,致之非易也。郡治有清香堂,其來乆矣,廢且百年,公考舊址復新之。儒者為政之道存焉,宜其始建而珍果適應其瑞也。請以名堂,遂為文以紀之」。雍正六年,知府閻堯熙復修堂後為川堂為內宅,堂東北隅為軍資庫,西北隅為架閣庫,左為吏廨,東西為六房吏,舎下為丹墀,為甬路中,立戒石亭儀門外東為土地祠,祠南為延賓館,折而西北為經歴司,為照磨所儀門南百步為府門宋景定中,知軍陳塤葺。上有譙樓,設鐘鼔,左右有垜樓嘉靖戊申,知府趙瀛修,南為屏門舊為照牆,明萬歴中,知府龔勉改闢。東西石坊二:曰承宣,曰撫字康熙元年,知府劉漢傑修,承宣、坊東為總捕㕔康熙五十七年,移駐乍浦,今改城守都司。撫字坊西為總巡㕔,屏門上為坊,題曰首藩名郡。
8
海防督捕同知在乍浦所南門內 《平湖縣志舊為把總司署。
9
國朝康熙五十七年,改為駐防公,署督糧水利、通判在撫字坊西。 舊《嘉興府志》:明𢎞治間,知府栁琰建。
10
國朝康熙三年,通判改作霖,重建中為正堂,前為東、西吏,廊為儀門,門東為賓館,前為大門㕔,後為內宅。有重門、㕔軒、寢室、翼室。
11
校士館在府治西北靈光街。 《嘉興府志》:𢎞文館即布政分司。明崇禎中,知府鄭瑄建為督學校,士之所相,傳為宋監。倉東㕔中為大堂,後為川堂,為寢。室後有亭,東為書房,西為庖室。堂東西為號厰,前為儀門,東為賓館,西為土地,祠大門外,東西為府。縣官候,㕔外有坊二:曰文章司命,曰風教提衡。
12
嘉協副將在府治西北 嘉興營原設副將一員。順治十一年,改設遊擊,駐劄海鹽。康熙五十年,福浙總督范時崇題改遊擊為副將,駐劄府城,彈壓七邑。五十四年,副將何肇彩增設衙署。
13
協標中軍都司在府治東 《嘉興府志》即舊察院基。初為推官署。
14
國朝康熙六年,推官奉裁,改為同知署。五十七年,同知移駐乍浦。雍正六年,添設都司,改為中軍都司署。七年,都司呂上懋重修。
15
嘉興縣治在府治東北二百步。 𢎞治嘉興府志,晉天福中陞縣為州,即縣治改州治,而別建縣治於此。宋、元及明因之。宣德八年,縣丞傅霖重建公堂軒㕔。正統間,知縣王錦重建。譙樓,舊《嘉興府志》,𢎞治六年㕔堂燬。七年,知縣黃澤再建。
16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金墉闢照牆為坊表。十四年,知縣梁沖霄重建譙樓。二十一年,知縣何鋕重建延賓館修葺。後堂中為治㕔,㕔西為丞廨,西北為簿㕔,東為尉㕔,右為軍器庫,西北為架閣。庫治㕔之前為甬路,為戒石亭。左右為吏廊,前為儀門,左為延賓,館為土地祠,右為獄。又南為譙樓,治㕔,後為川堂,為燕堂。直北為縣。宅有凝芬亭,亭西為修廊,為來鶴。軒前有璧山,稍折為靈官祠,為琴書室,秀水縣治在府子城西北一里。 𢎞治《嘉興府志》:明宣徳五年,吏部員外郎李亨相地於此。嘉興府圖記、知縣趙忠,始建舊嘉興府志萬歴間知縣李培修。
17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王廷機葺堂署,廊廡重門。十二年,知縣李見龍重修大門,中為正堂曰節愛。堂右為西耳庫,南為甬路,為戒。石亭東西為吏廊,又南為儀門,左右各翼門。又直南為大門縣,堂後為川堂,為後堂,直北為公廉。堂後堂之右為軍資庫,架閣庫東。此為縣衙儀門外。左為土地祠,延賓館,右為獄。南抵大門,為東夾道。夾道之北為丞署,折而東為簿署。東北為尉署,治北為縣圃,有池為亭,曰嘉禾亭。
18
嘉善縣治在府城東三十六里魏塘鎮。 《嘉興府圖記》:明大理卿胡槩度地。定基《𢎞治嘉興府志》:宣徳五年,知縣鄭時領印開設。正統六年,李遜繼知縣事,凡未備者,漸加增飾,規制頗完。《嘉興府圖記》:成化中,知縣汪貴𢎞、治中呉傑、嘉靖中縣丞倪璣皆增葺之。《嘉興府志》:崇禎間,知縣馬成名,以治基前昻後窊鳩工改建。
19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方舟重建涖政堂。康熙十一年,知縣莫大勳。十六年,知縣楊廉相繼重修。堂後為燕堂,為內宅,為對越。堂正堂東為大庫,西為架閣庫,前為甬道,為戒石亭。兩翼為吏廊,南為儀門。門內右為軍器庫,西南為土穀祠,祠西為延賓館,後為獄。又直南為譙樓,儀門外西為丞署,東為簿,署為尉署。
20
海鹽縣治在城東北隅 嘉靖《浙江通志》,唐以前徙置不常,開元中建,於今治之。右陸居仁帥正堂記,元泰定。丙寅,達嚕噶齊布哷齊改建㕔治。
21
國朝康熙五年,知縣湯其升重建縣門,中為正堂堂,北為清心堂。明令李當泰改名雙瑞,移清心名後堂。正堂右為架閣庫為軍器房,前為甬路,為東、西吏廊為戒石,亭外為儀門,西為土地祠,南為鼔樓,為親民坊,西為鹽,厫為賓館。儀門內左為丞署儀門外,左為簿,署為尉署。
22
石門縣治在城內運河塘 嘉靖《浙江通志》:崇徳縣治,晉天福三年置。宋建炎兵燬。紹興二十四年,令黃揚復建𢎞治。《嘉興府志》:元時陞為州,明洪武元年,改州治為縣治。《嘉興府圖記》:明正統中,知縣焦寛,𢎞治中呉浚、湯沐,正徳中洪異,典史李滋,皆建葺之。《石門縣志》:天啓間,知縣陳宗湯重建正堂,顔曰作「新」。國朝康熙元年,改崇徳縣為石門縣,作新堂之後為四知堂。順治十年,知縣陳邦寄修改曰敬事堂庫,在後堂東北,令宅在後堂後。康熙十二年,知縣杜森改建衙堂曰勿欺,後又改曰思敬。其西有園,萬歴辛丑,陳令允堅闢中,結四桂為亭,榜曰臥月丞,宅在庫東,簿宅在正堂西,尉宅在西堂東。前為甬道,為儀門,東為延賓館,東南為土地祠,更東為儀仗庫,前為譙樓。
23
平湖縣治在當湖鎮。 嘉靖《浙江通志》:明宣徳五年,知縣王簡建,正統中知縣徐韶重建。𢎞治四年,知縣林奇拓而新之。《嘉興府志》:天啓中,知縣顧國寶修平湖縣,志》大堂曰「忠愛」。
24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金鍜重建,改忠愛曰潔愛。堂東北曰永盈庫、架閣庫前為戒石亭,為儀門,西為獄、為土穀祠,為儲鹽所,右為寅賓館,左為簿署,外為譙樓,堂北為川堂,又北為燕堂,東為軍器房,東北為內宅,中有㕔事。西有天香亭,觀月臺堂。東北為贊政㕔、龍亭庫。又東北為丞署,南為典史宅,桐鄉縣治在梧桐鄉鳳鳴市。 𢎞治《嘉興府志》:明宣徳五年,設知縣王用和草創㕔事,趙中建正㕔嘉興府圖記:天順初,張泰,成化中孟俊、梁敬𢎞,治中王昊,正徳中,任洛,皆葺治之。堂後為燕喜堂,舊名和衷堂。和衷之後,左愛棠軒,右仕學齋。
25
國朝順治八年,和衷堂燬。康熙間,知縣徐秉元重建,又孫郁修建池亭正堂,右為架閣庫。燕喜堂左為儀仗庫,前為甬,道為戒。石亭為東、西吏廊。廨東為丞廨,縣治外東偏為簿廨,丞廨前為尉廨。
26
湖州府:
27
湖州府治在子城內正北 萬歴《湖州府志》:呉寶鼎元年建,即烏程縣故治也。嘉靖《浙江通志》:唐𢎞道中,刺史武太沖增拓修繕,後梁檢校少保錢傅璟重作㕔事。《湖州府志》:宋元祐七年,知州事張珣增建元,改為湖州路總管府。至大間,總管馬煦建㕔事廨宇。至正五年,達嚕噶齊沙木斯迪音重修宇文公諒重修府治㕔記呉興為東南望府,天目分秀,雙溪合流,金蓋諸峯峙其前,蒼卞具區亘其隂。民俗文雅清醇,素稱易治王、謝顔蘇之流,風猶可尚也。舊治重建,於至大間垂四十年,棟字欹橈,牆壁頺圮。至正五年冬,今郡守沙木斯公念民乆困,不忍輕用其力,於是計孳生積鏹,斥去浮費,取其贏餘,擇吏之廉能者董其事,未幾完舊,益新門廡,赫奕㕔堂,䆳嚴讞府幕僚,靡不周葺垣墉,塈茨工告畢役,而民殆未始知也。於是頌公之徳而樂其有成,咸請紀之,以示來者明洪武三年,知府侯善新之。天順四年,知府岳璿重修。成化九年,知府勞鉞復新之。隆慶五年,知府栗祁重修,中為正堂,左為豐徳庫,右為架閣庫堂後為軒為後堂,顔曰魯公。舊治正堂,東為經歴司,西為照磨所,東西為吏廊,前為戒,石亭為儀門,左右為榜廊,東為迎賓館,西為司獄司。又前為譙樓,知府廨在後堂。後有晝錦堂在郡宅東。訟希齋在㕔事西郡圃內有逍遙堂、思政堂、清樾亭、挽翠亭、嵗寒亭。
28
督捕同知在烏程縣烏鎮 舊在府治,國朝康熙元年,移駐烏鎮,改烏鎮捕盜同知。十八、九年間,因衙署坍圮,仍回郡城。雍正四年,巡撫、李衛復題請移駐烏鎮,以資彈壓。六年,設立烏鎮駐劄衙門。
29
管糧通判在子城內 萬歴湖州府志》,宋治平三年,張大寧建。明嘉靖五年,通判胡瀹即養濟院舊基,改建。萬歴二年,知府栗祁重修。中為正堂堂,後為川堂,燕堂為內宅。前為甬路,為儀門,為大門。廨內舊有麗澤亭。
30
校士館在府治東南 修建年月無考,中為大堂,東西為號厰,前為儀門、為賓館,為大門門,東西列府、縣、候㕔,堂北為燕堂,為內宅。
31
湖協城守副將在府城縣橋舖。 烏程縣志舊係民房,改建協標中軍都司在叢桂舗
32
烏程縣治在府治西一里。 萬歴湖州府志,舊治在子城內,即今之府治。晉義熙間,遷唐時肇建㕔事。烏程縣志》,宋大中祥符間,知縣薛耀卿重建《湖州府志》。乾寧三年,知縣余蟾重修楊夔《重修縣治記》:「余公再尹烏程,節冗費之用,資贖辟之金財,以儉而藴,人以悅而使,不期年而衆宇鼎新,若換大門中門,修大㕔小㕔,砌縣之外城,創宅之周垣,修衆僚之宅,制公㕔什器,公帑摧敗,乃擇堅選宏厚,厥垣嚴厥關,園扉頺危,乃剗積弊,滌宿汙席,以潔其榻,食以茹其餒,公前任日,崇修聖祠,為文纘功,今復樹此𢎞烈蓋以慰縣人之思也」。元至正十二年,達嚕噶齊烏納格齊重建増譙樓戒石亭,明洪武二年,知縣危止重建。正徳十三年,知縣陶益修,嘉靖三十六年,知縣蔣𢎞徳重修。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髙必騰重建治㕔,曰懷保堂,後為軒為後堂,東西為耳,房為庫㕔,東為鹽厫,前為甬道、為戒石亭東西為六房,又前為儀門,西為架閣庫儀門外,東為賓館,後為土地祠,縣廨在後堂後。明景泰間,知縣宋彬建內有相國池,有亭名東亭,廨內舊有公生明軒製錦堂,丞廨在縣堂東南簿尉廨俱在㕔事西。
33
歸安縣治在子城東一里。 萬歴湖州府志:宋太平興國間置。宣和四年,縣令錢耕重建㕔。事元縣,令呂儀増建後堂,達嚕噶齊克哷復撤舊新之。明洪武二年重建。十一年,知縣陳良修。嘉靖四年,知縣劉逈重修。三十年,知縣張師价重建縣。堂堂後為川堂為後堂。廨內舊有敬臨堂絃歌,軒拙齋、雙桂堂。今有尊美堂治㕔,前為甬路,為戒石亭,為東、西吏廊為儀門,為賓館,為土地,祠為大門。儀門內東為丞㕔,極東為簿㕔。治㕔,西為尉㕔,治前有溪光亭,瀕溪。長興縣治在城內西北隅。 《太平寰宇記》:本漢烏程縣地,初置於富陂村,晉咸康元年徙箬溪北,隋大業十一年,徙於夫槩王廢城,唐武徳七年始移於此。嘉靖《浙江通志》:宋開寶六年,重建㕔事萬歴。《湖州府志》:建炎三年燬。紹興五年,縣令張琮重建。紹定二年,縣令史巖之増建。紹定五年,縣令趙汝譢重建正㕔。元至元丁亥,縣令梁琮重建。貞元中,改為州署。明耿炳文守長興,改為元帥府,復以元時捕盜司為州署。尋改元帥府為長興衛指揮使司,又改為長興千戶所百戶所。洪武十九年,知縣鄭勝始復請為縣署。𢎞治三年,知縣楊珵重建。嘉靖三十五年,知縣黃扆重修。
34
國朝順治初,譙樓為大風所折。十八年,知縣葉文鳳重建。康熙四年,知縣葉文鳳改留餘倉為西㕔,中為治㕔,後為軒為後堂,左為架閣,庫右為耳。房庫東西為六房,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左為寅賓館,又前為譙樓縣廨,即後堂為之。前明隆慶元年,知縣歸有光改為夢鼎堂歸有《光夢鼎堂記》,凡州縣治,其後皆為夾道,而官之長貳私宅別為一區,惟長興治後迫於城,故令之宅無周垣門廡,燕堂與前堂簷相接也。余來為縣,為修經閣、鼔樓,左右廊廡,起吏舎倉庾而燕居之室,穿漏傾圯,復加完葺之㑹,有事於貢院,一日,夢寢庭中有函牛之鼎,其傍有破裂處,方命修補之,覺而以告諸同事,適長興之士試而得雋者三人,衆皆以為鼎足之應,未幾而南都得雋者又一人,或以為此補鼎之驗也。今仍舊名。治㕔東為丞廨,丞廨南為尉廨。又東南為簿廨,縣宅內有馴雉堂、素履堂。
35
徳清縣治在百寮山南 萬歴湖州府志,舊治在下蘭山。唐天寶初,移置徳清縣。志以水勢衝激,移置今所,前挹餘不溪,後枕百寮山。宋宣和中,縣令趙嵎重建㕔事,建炎兵焚。嘉定間,知縣黃耕重建。元至正丙午燬。呉元年,知縣黃宗義鼎作。明宣徳末,知縣張俊以治㕔卑隘改為之。嘉靖初,堂圮知縣,方日乾撤而新之。
36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侯元棐改梅花堂曰花署顔,後堂曰集義治㕔左為東耳房,右為西耳房,後為架閣庫,東西為六房,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為土地。祠前為譙樓,為縣門。縣廨在後堂後㕔事東北為丞廨,稍南為簿廨,為尉廨。
37
武康縣治在餘英溪北。 嘉靖《浙江通志》:舊在溪北,隋仁夀六年徙溪南,唐廣徳元年燬,二年復徙溪北。萬歴。《湖州府志》:宋建炎中火。紹興二年,縣令鍾燮重建。元至正十六年燬。明洪武元年,知縣李大春重建,嘉靖二十五年,知縣俞棨重修。
38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馮聖澤重建,中為治㕔,後為川堂,左為耳房庫,右為架。閣庫東西為六房,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內為土地,祠前為譙樓,縣廨在川堂,後有桂花亭。後堂西北為丞廨,治㕔西北為簿廨,東偏為尉廨。
39
安吉州治在天目鄉東北。 嘉靖《浙江通志》:漢分故鄣南境置安吉縣,治在天目鄉,今地猶名舊縣。唐開元間,縣令孔志道徙東北四十五里,後又徙城東南。元至正間燬,丁酉,知縣劉徳裕復徙舊治,尋為元帥府。洪武三年,知縣王津即元帥府建,今治萬歴。《湖州府志》:八年,知縣張士良増修。正徳二年,知縣何顯改奏為州即縣。舊治三年,知州廖紀新其治。嘉靖二十三年,知州江一麟重修。萬歴元年,知州勞遜志復修。
40
國朝康熙四年,知州楊茂祖重建譙樓,中為治㕔,後為軒為後堂,左為東耳,房為架閣,庫右為西耳。房東西序為六房,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東為迎賓館,又前為譙樓,為州門。州宅在後堂後西為州判宅,西北為吏目廨。
41
孝豐縣治在天目鄉 嘉靖《浙江通志》即漢故鄣南境安吉縣舊址。明𢎞治元年析安吉置。孝豐知府王詢奏建今治孝豐縣志。其後正堂圯壞,知縣郭治、王國相繼修葺。
42
國朝康熙七年,知縣楊錫汝又修治㕔,前為甬道,為戒石亭,右為架閣庫,為儀門。東土地祠,西迎賓館。又前為大門,縣廨內有増祿閣,楊錫汝建後堂東為丞廨,西為尉廨。
43
寧波府:
44
提督全省水陸軍務總兵官在府城南紫薇街。 明設浙江鎮守總兵官一員。
45
國朝以浙省瀕海要地,前後増設五鎮,各擁重兵鎮守,而統馭全省水陸官軍,特設提督、總兵官以總其權,倚任為尤重矣。康熙二年,駐劄紹興府城,八年,移駐寧波府,即民房建署東西列㦸為轅門,前為大門,進內為二,門為甬道,中為大堂上奉。
46
御書扁額曰「篤忱堂」,康熙四十二年,賜前任提督王世臣並懸。
47
御製四時常喜戈船靜千里,須教壁壘新對聮一副。又御書樂善不倦」四字。
48
賜前提督趙𢎞燦。又
49
御書寛惠「赳桓」四字。
50
賜前提督呉陞均奉懸正楹,凜如天,威咫尺也。大堂之東曰敬事堂,為間三中奉御碑一座,上書「干城」二字。康熙二十二年,提督陳世凱奉。
51
賜勒石西曰「西㕔」,制與敬事堂埒西㕔之上,恭奉御書「秉心誠悃」四字。雍正二年,提督楊長春奉賜敬懸,傍有書室六間,進內為二堂。康熙三十年,提督馬三奇奉。
52
賜題額曰「重鎮」。進後正樓五間,翼以兩廂二堂之西曰雙桂㕔,為間三。又西為箭㕔,前後羣房四十餘間。大堂之右為各曹吏,舎二門外,東為土地。祠轅門左右為文武官候㕔,規模𢎞整,洵稱海疆重鎮云。分巡寧紹台道在永豐街。 杭州府志,向在省城按察司大門內,後移駐寧波府。《寧波府志巡視海道。在府治西北隅。舊為市舶提舉司。嘉靖中,改建,中為正㕔。東西列廊房,前為露臺,為儀門,為大門門。左右各有榜房。正㕔後為川堂,堂後為明樓。正㕔西為山亭,後為池亭。
53
寧波府治在城內西北隅。 舊浙江通志》:唐為明州,宋為奉國軍慶元府,元初改為路,其治皆在寧波衛治所。大徳七年,以府治為浙東道東元帥府,而徙總管府於宋判㕔故址,是為今治。成化。四明郡志》:明洪武初,改明州府,知府張琪闢府東廣仁白衣寺址,以建廨宅。十四年,改今名。正統四年,知府鄭珞重建正心堂及後堂,増置川堂。天順三年,知府陸阜廣、外門址同知劉文顯重建左、右廊,築儀門外門。鄞縣志:嘉靖二十五年,燬守魏良貴重建名正㕔,曰甘雨堂嘉靖寧波府志今名崇美堂,川堂曰如心嘉靖寧波府志,今名開誠堂開誠堂後為內宅,中為栁,巷為庫庫,東為世寄堂,前為甬路,為戒石亭東西為吏廊,南為儀門,門東為土地,祠為大門,治西南為譙樓,治㕔,西為經歴司,東為照磨所,西南為通判㕔。
54
海防同知在鄞縣東南八十里大嵩地方 嘉靖《寧波府志》,同知署在府治南北向正㕔曰親民堂,外門曰清戎,劉文顯建。
55
國朝雍正七年,浙江總督、李衛題請移駐大嵩,稽查海口,准建設衙署。
56
糧鹽通判在府宅西南 嘉靖《寧波府志》,通判署在府治南稍西,中為平政。堂前為重,屋三間,東西廊各三間,後為川堂。又後為衙堂。前為中門,為大門通判。唐時雍建。
57
校士館在城西北隅 舊為巡按御史,行臺後裁,巡按改為督學校。士之所中為正㕔,題曰青天白日。前為露臺,東西廊房各十六間。前為儀門,曰憲臺,外為大門。正㕔後為川堂,凡四間,扁曰氷壺。秋月又後為後堂,東西為耳。房為庖室,又後為優學。軒異以亭左曰省過,右曰滌心。
58
國朝雍正九年,知府曹秉仁重修,増建考棚及堂後㕔軒。
59
提標中軍中營叅將駐劄府城湖西、提標左營遊擊駐劄府城小沙泥街提標右營遊擊駐劄府城小梁街提標前營遊擊駐劄鄞縣大嵩所提標後營遊擊,駐劄府城馬衙漕提標城守營遊擊駐劄府城崔衙前寧協城守營遊擊駐劄寧波府城鄞縣治在城西北隅。 鄞縣志縣。故治在東北隅開明橋北。唐大歴間,自小溪州城移鄮縣於此。長慶間,并徙州治,而縣仍附郭。後梁改鄮為鄞。宋仍舊址,建炎間燬。紹興八年,令顧汝美創建。二十五年,令王曄建清心堂。嘉靖《浙江通志》元至大二年,改為廉訪分司。皇慶二年,徙縣治於分司。《故址鄞縣志》:至正末,尹宋禮移治於行春坊。明洪武元年徙於迎鳳坊。六年,令楊仲珪移建於今地,乃乾符竹林寺址也。
60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汪源澤重建忠愛堂堂後為川堂堂左,右為庫,為後堂,東西為耳。房堂之後為內宅,東為丞宅,西為典史宅,前為甬,路、為戒。石亭為儀門,為外門,前及左右,皆樹坊表。
61
慈谿縣治在城北隅 成化四明郡志》,在浮鼈山上,創於唐慈谿縣。志肇自開元二十六年宋雍熙元年,令李昭文重建,淳化間,建清清堂於正㕔之後徐璋為記。元祐元年,令崔熙重建正㕔。紹定元年,改築清清堂為清清閣,景定三年,易名清髙閣,尋復為清清堂。元至元二十五年,令馮昱又重建成化四明郡志》。皇慶二年,達嚕噶齊烏瑪喇増修袁桷重修縣治記,㕔事五楹,髙其前三楹焉,堂曰清清。淳化中,尹張叔達璽書之所褒,因其名而築之者也。抉以吏,舎㕑湢獄室,縣門、鼔樓,前後有序。縣治之中有小湖,湖之中為洲,花竹四列,風蓮水栁,映翳繚繞,為亭以庥其居曰思政,曰栁意明洪武間,知縣耿讓、靳完璧、主簿韓文鼎相繼葺治。宣徳、正統間,張謨、嚴憲相繼知縣事,重修清清堂。《寧波府志》:正徳初,令倪璋拓大之姚鏌為記。嘉靖丙辰,燬遷於山趾,在城北隅,中為正㕔,扁曰忠愛堂堂。後左為贊政㕔,為耳房庫,右為架閣,庫東西列吏廊,前為甬道,為戒石,亭為儀門,門外迎賓館土地祠南為大門,川堂後為清清堂。又於山之椒建亭三間,名見山亭。縣宅在治㕔之左中。㕔為問優齋,有後堂,有書室縣,左為丞宅,右為典史宅。
62
奉化縣治在城西北隅。 嘉靖《浙江通志》在寶化山北三里。唐開元間,分漢鄞縣地,建今治。宋建炎間,燬復建舊。浙江《通志》,元至元十三年復燬,令王宗信重建。二十八年令丁濟廣其址。元貞初,陞為州治。明洪武二年復為縣治。永樂、成化中,相繼修葺。國朝康熙間,圮知縣鄭愫重建親民堂。二十一年,知縣張起貴重建宣明樓,堂後為後堂。後堂北為內宅,東北為丞廨,東為典史廨,左右為庫,前為甬路,東西為吏廊,中為戒。石亭南為儀門,門東為土地,祠南為宣明樓。
63
鎮海縣治在城西南。 成化《四明郡志》,梁貞明二年建,宋建炎四年燬。紹興元年,令蓋大淵重建嘉靖定海縣志,淳熙間令陳公亮、韓永徳相繼修復。成化四明郡志》:明洪武二十五年,令袁尚敬重修縣㕔。三十四年,令陸本重創幕㕔庫廊。正統中,知縣戴鍾重建《寧波府志》,正徳間,令陳軾、劉俶、鄭餘慶,嘉靖間令宋繼祖各加修葺,《定海縣志》萬歴十六年,令汪應泰重修天啓間令顧宗孟,崇禎間令楊芳増修。
64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改為鎮海縣。正堂三間曰親民堂,後為見心堂,左為架閣庫,前為甬,道為箴石亭,東西為吏廊,又前為儀門、大門。內東為土地,祠川堂後為內宅。內舊有瑞菊亭、四知軒、錦春樓、廣瑞軒、白華朱鄂亭,皆見堂。宅東為丞廨,廊東為尉廨。鎮海水師營參將在縣治西王苑衖。 舊係總兵署,萬歴二年總兵移駐指揮衙門將舊署改為參將,署頭門五間,儀門五間,大堂五間,堂東簽押㕔一間,題曰忠武堂」。住宅五間,西廊軒房六間,西廊外箭㕔三間,額曰「問心」。
65
協鎮寧波、昌國等處地方駐劄象山副將在縣西門三隅地方,賃居民房。
66
協標中軍左營、都司在縣西門三隅地方 康熙四十年,建協標右營都司在縣南門五隅地方。 康熙三十四年,建象山縣治在象山南麓。 成化、四明郡志》建於唐神龍二年。宋淳熙、嘉定間,兩加修建,元、大徳間,令達實宻重,葺至元間,令楊用撤新之。明洪武元年,知縣孔定修、宣徳三年,知縣陳思敬重修《象山縣志》,成化癸夘凌傅,拓大其址。正徳九年,徐相建譙樓,嘉靖間儀門壞,蔣三才改創堂圯,毛徳京鼎建王梃為記。萬歴三十六年,呉學重葺。
67
國朝康熙十六年,知縣李郁重修。五十七年,知縣馬受曽修建正堂堂,右為庫,下為甬道、為箴,石亭為東、西,六房為儀門,門外為客㕔,為土地。祠前為譙樓,堂後為川堂,中為宅門,為二堂,曰一椽。萬間為三堂,曰茹蘗。西為此君軒,前為白鹿亭,後創竹亭曰餘善,前為香風亭,左為縣丞署。雍正四年,奉裁改為倉,厫南為典史宅。
68
鎮守定海、舟山等處地方總兵官在鎖山下 定海縣。志原駐定海,即今鎮海。
69
國朝康熙三十二年,移定海總兵駐舟山,改為舟山鎮。二十五年,改舟山為定海縣,名定海鎮,在明參將府基。二十五年,總兵黃大來建《定海縣志》中。中所舊為宋元州縣之址,隆慶三年,參將梅魁改為參將府東西為轅門,中為大門,為儀門,內為大堂上懸。
70
御賜彰信、敦禮額進內為二堂。康熙四十四年,御書迪徳堂賜總兵,施世驃更進為內宅,宅西為書㕔,奉懸。
71
御題鑑古額右有亭曰不染亭,更西為箭㕔。雍正八年,總兵林君陞題曰觀徳堂」。
72
鎮標中軍中營遊擊在鎖山後 康熙二十五年,遊擊樂廷柯,建中為大堂,前為儀門,為大門,堂西為西㕔,堂後為內宅,左為書房,右為箭㕔。
73
鎮標左營遊擊在霞山下 康熙二十四年,遊擊石子固建中為大堂,為儀門,為大門。堂左右各有㕔堂,後為住宅。
74
鎮標右營遊擊在西門內 康熙二十四年,建大堂前為儀門,為大門堂,右為西㕔,後為內宅。
75
定海縣治在鎮鼇山麓 《定海縣志唐開元析鄮地置翁山縣,後廢。宋熙寧六年,改翁山為昌國,治在鎮鼇山下。髙宗時燬。元至元間陞為州。明洪武十三年仍改為縣。二十七年𨽻定海衛。
76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展復舟山。二十五年,改舟山為定海,山縣為定海縣,建署大堂曰治定,堂二堂曰阜成堂。堂東為庫,東西為吏廊,前為儀門,為土地。祠皆知縣。周聖化建堂東為內宅,前堂三間,後堂五間。知縣李侗建。東為典史宅。
77
紹興府:
78
紹興府治。在臥龍山麓,俗名府山。 《𢎞治紹興府志》,本秦漢㑹稽都尉治,自東漢以郡移治山隂,即為府廨,至隋唐,甞為總管都督府,又為節度觀察㕔事。嘉靖《浙江通志》:隋為越州,治唐為浙東總管府,治又為義勝、威勝、鎮東諸軍,治寶慶。《會稽續志》:乾寧中,董昌即㕔堂為宫殿,錢鏐為節度,乃撤而新之。《嘉泰㑹稽志》:紹興元年,駐蹕㑹稽,改越州為紹興府。二年,移蹕臨安,詔復作府,治寶慶㑹《稽續志》州宅自錢鏐再建,壞而復修,不知其幾。嘉定十五年,守汪綱悉治新之𢎞治紹興府志元,以府治為路廨,至正中,以路廨為江南行御史臺,而遷路廨於宋提刑司。嘉靖《浙江通志》:明洪武二年,復以御史臺為府治,萬歴紹興府志㕔,事乆且蠧敗。𢎞治十一年,知府游興新之。嘉靖元年,火知府南大吉修復之堂,舊額曰公正,於是改為親民紹興府志府堂。萬歴二十一年圮,知府劉庚修之甫。二年,燬復建。國朝康熙八年,知府張三異修。二十八年,知府李鐸重修,更名豐樂堂,後漸傾頺。五十二年,知府俞卿重建,更名又新堂俞卿建大堂記:越大堂乆圯,余因其舊基,而新之儀門兩廡仍舊,増修大門,易以洞門,堅固壯麗,再構文昌閣以衛風氣。堂後逼於山,建九楹,䕶之為川堂東偏,別構二堂,以前㕔事為三堂,次第修整大堂額,曰又新川堂,曰思補,二堂曰學。古經,始於癸巳五月告竣於甲午六月入後為思補堂思補之。東為學古堂思補之後,磴道而上為松風閣,舊鎮越堂基也鎮越堂,宋汪綱創建,由儀門內東行為知府。宅有宅,門有二門,有堂。由堂之東廡繞出為陶月。軒後為書室三重,由磴道折而上為翼龍亭,後轉而東為大觀堂。又新堂之左為泰積庫,接堂為軒,下為月臺,為甬道。東西為吏廨,外為儀門,西為總捕同知。署東為水利通判宅,迤南為經歴司,為照磨所。正南為大門,疊石為臺。架重樓其上,外為照屏,分石磴,東西二道街,南為文昌樓,東為鎮東閣。
79
分守寧、紹台同知在府治西 萬歴《紹興府志》:府西迫髙崖崖上,舊為同知宅,有外門有㕔有寢,嘉靖中,通判呉成器創呉,既去,遂改為同知宅。《紹興府志》:明清軍總捕㕔為同知,聽政之所在寶珠橋廢,唯一門存焉。同知宅由府儀門進,知府治事出入,以扇掩而過,體不雅稱,乃於儀門外開門為路。
80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移駐餘姚縣梁湖地方,兼轄寧波、紹興、台州三府接壤之處,以事至府,則仍居舊廨,督糧水利通判在府治東。 萬歴《紹興府志》:通判北㕔,在府署之東,多植木犀,宋施宿,名曰桂堂,通判南㕔有夀樂堂,太子中令張次山建,又有世綵堂,通判史文通,建通判東㕔,乃員外置,舊寓武憲㕔。紹興中,王十朋來作民事堂。嘉定十七年,顔耆仲又葺路鈐㕔居之。紹興府志》:明管糧通判宅,今改為知府署,而水利通判宅在其南,由儀門外東進,西南為土地祠,北為闗帝,廟中為路路,盡為宅門,東向,又進為二門,乃南向中為堂,為後堂,後有蓬萊閣校士館在倉橋西,明巡院署,俗稱新司。 《紹興府志》,明稱布政分司為南司,按察分司為北司巡院,係嘉靖間所創,故稱新司。
81
國朝康熙二年,提督移駐紹興,遂為提督署,更葺之後,建威逺樓七間,制甚偉。八年,移駐寧波,遂為督學校士之所。五十七年,知府俞卿重修,中為大堂,東西為文場,前為儀門大門,門東西為府縣,官候㕔為鼓,亭後有樓曰威逺,有池有橋,傍有地一區,至今稱小教場,蓋射圃遺意云。
82
紹協城守副將在山隂縣東酒務橋左 《山隂縣志:舊布政分司,即守道衙門,本紹興衛軍器局。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揮使趙忠移局於㑹稽福里寺址,正統六年,知府羅以禮始建。
83
國朝康熙六年裁守道,八年改為協鎮公,署協標中軍左營、都司在鎮東閣西。 山隂縣志舊無經制衙門,後改巡道司駐劄。
84
山隂縣治在府治西一里。 嘉靖,《浙江通志》:秦改大越為山隂,唐大歴七年,建治承天橋東。舊浙江通志》:在寶林山麓,去府治五里許,元泰定二年,始遷於今所,即宋省馬院故址也。山隂縣志:負臥龍山,脊面秦望帶,鑑湖、玉架、天柱諸峯,環峙左右,形勝雄偉,中為正㕔,左為幕㕔,右為庫,南甬道中為戒。石亭東西廂為吏廊,南為儀門外,東南為土地,祠為賓賢館,直南為大門。正㕔後為氷蘗堂,東為退思軒,西為洗心。軒前有路,紆徐數轉,達光化亭。亭南為㕔,有門,有亭。有寢室。寢室之東。舊有樓名宜中廨,南出治㕔。東為丞署,西南為尉署。
85
㑹稽縣治在府治東三里 嘉靖浙江通志》:南、北朝,陳氏開縣。建治後,省入山隂。宋復置縣,仍舊治。萬歴紹興府。志署舊在府東一里,唐垂拱二年建,今在府東三里。𢎞治紹興,府志,明洪武初,知縣戴鵬舉重建,後廢。𢎞治三年,知縣陳堯弼復建名綠漪㕔。後有梁,跨水以通出入。
86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姚協于重建創大堂五間,名問心堂。又建儀門三間,堂後過石梁為內宅,有堂名「集思。康熙五年,知縣王安世重建宅,東為嘉瓜一邑佳處,閣下有嚴公臺,有翰墨堂。餘姚縣志皆宋徳祐間燬。至元皇慶間,復作公署治堂曰親民。治堂東為幕㕔,西為庫書房。甬路南為戒,石亭為儀門,左右為吏廊。東廊之北,稍東為寅畏堂。儀門外為土地祠,申明旌善亭前為譙樓。堂之後為川堂,為後堂,有池曰瑞蓮。池之上有亭,其北當祕圖之脊,為令廨。有門,有㕔,有寢。令廨之右為丞廨丞廨之前,為典史廨。通判葉金署縣重建。
87
上虞縣治在長者山北,東去曹娥江四十里。 𢎞治紹興府志,舊在百官市,唐長慶中,移治今所。《名勝志》:舊經本司鹽校尉治。《水經注》云:舊治水西,常有波蕩之患。晉中興初治今處,然今治,則唐永慶中徙。宋建炎中,兵焚,令趙不搖,復新之。又燬元初,達嚕噶齊烏瑪喇復建萬。歴《紹興府志》:至元二十一年,縣尹展熙再建。明宣徳中,知縣呉俸新之上虞縣,志成化甲午復圯,令邢昊重修。正徳中令陳言扁㕔事,曰牧愛繼,曰忠愛、曰節愛,今曰實心實政,甬道中立戒石。舊退食堂東建樓三層,宅東為丞署,治㕔之東為典史廨。
88
諸暨縣治在城東北 嘉靖《浙江通志》,秦時開縣建,治宋建今治《嘉泰會稽志》,「廨內有琴堂」。元陞為州治。明洪武三年復為縣。治𢎞治《紹興府志》。洪武初,知縣田賦重,建諸暨縣志。正統己巳,燬知縣張鉞重建。己夘圯,知縣彭瑩重建,崇禎十六年又圯。知縣錢世貴,重建,國朝順治四年燬。康熙九年,知縣蔡杓重建。中為正㕔,後為川堂為後堂,西為內宅,正㕔東為幕㕔,前為戒。石亭為儀門,為譙樓。庫西為丞衙,儀門內東為典史衙堂,西為吏舎。
89
餘姚縣治在城東南隅 嘉靖《浙江通志》:秦時肇建,隋廢,唐武徳五年,置姚州,為州治。七年,廢為縣,元復陞為州。明洪武三年,復為縣治,後枕祕圖山,前俯舜江、嘉泰,㑹稽志廨有髙風閣。李祺重建,後十一年,施宿知縣事。一新之閣,據祕圖山麓,前對南山為舊名清逺樓。明隆慶六年,樓下一瓜三蒂六實,因更名焉。樓東為丞衙,大堂東為典史廨,前為甬道、為儀門,東南為親賢,館為土地,堂西為吏舎,南為大門。雍正十一年,知縣楊沛重修。
90
蕭山縣治在北榦山南二里 嘉靖《浙江通志》:唐儀鳳二年,割諸暨、㑹稽西北鄙地建,今治萬歴。《紹興府志》:宋天聖四年,令李宗卿建元末,燬𢎞治。《紹興府志》:明初,知縣尹性重建《紹興府志》,永樂間知縣張崇修,成化十三年,知縣呉淑又新之。按:宋治有學製堂,天聖間令李宗卿建。淳祐間,令髙歴改為翠簾堂。
91
國朝康熙五年,知縣賈國楨繕葺。十八年,知縣姚文熊重建治㕔曰忠愛堂,東有幕㕔,後有堂曰協恭,前為甬路,為戒石亭,東西為吏廊,南為儀門,左為土地祠,右為請益堂。又南為譙樓。三十年,邑令劉儼重葺縣廨,在治㕔後。舊有堂曰牧愛,左右有夾堂,外有門,扁曰龜山。舊署,康熙五年,賈國楨於內署譙樓構以木正徳末,令伍希儒伐石壘。基作洞門,復創重樓於上。
92
國朝順治三年,知縣朱應鯤更新之。康熙十年,知縣鄭僑重建㕔後為縣廨㕔,東稍北為丞廨㕔,東南為典史廨。
93
嵊縣治在剡山之陽。 嘉靖,《浙江通志》舊治在江東。呉賀齊為剡令,始徙今所。宋宣和間,改嵊縣治。元燬。明洪武初,重建嵊縣志,天順中燬。𢎞治間,知縣李春等相繼葺。
94
國朝順治四年,知縣羅大猷重建中為治㕔,顔曰親民治㕔,東為幕㕔,㕔北為冊庫,南為吏廊治㕔,西為龍亭庫。康熙八年,知縣張逢歡重建,北為銀庫,南為吏廊治㕔,後為燕思堂堂,後為儆齋齋,後為令廨宋政和中,建迎薰堂,有東園及四山閣,後圯。嘉定八年,令史安之重建。増敞之東有霞書堂,北有面山,堂累石為山,注水為池,雜藝卉竹凡十餘所。元至正間燬。明初,重建復燬。成化、𢎞治間,重建後相繼修葺。順治六年,知縣羅大猷重修。丞廨在縣廨東,其西為典史廨。
95
新昌縣治在五山鄉南明山後。 萬歴,《紹興府志》,宋太平興國中,縣令張公良創立。宣和三年,燬。紹興十三年,知縣林安宅重建。元至正二十六年燬。二十八年,縣令完顔從忠再建,至正末又燬。明洪武元年,知縣周文祥鼎新之,中為治㕔,後為川堂,有愛竹堂,廢碑,存後為龍亭庫,夾以兩楹,堂左為幕㕔,右為庫,房南有戒石,東西為吏廊,南為儀門,直南為大門,上為譙樓五間。
96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劉作樑鼎建公廨,後為正衙正衙,後為丞衙,稍南為典史廨。
97
台州府:
98
台州府治在城西北、大固山之麓。 嘉靖浙江通志,漢治臨海,後徙治章安。隋改臨海郡治。唐改台州治。大歴間,徙今所赤城。新志:元至元十三年,燬置安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至正末復燬。明洪武初,范守明敬始創之。台州府志》,萬歴丙子,李守時漸重建後堂。國朝順治八年,知府徐化成修建正堂。康熙二十一年,知府鮑復泰重修堂,後為川堂,為後堂,為霞起樓宋淳熙中守尤袤建,明天啓中改為樓。為月桂齋鮑復泰《月桂齋記》:唐垂拱四年三月夜,月中,桂子降於郡治之東齋,芳香味甘食之和暢,台州司馬孟洗、冬官侍郎狄仁傑以聞。余自戊午春來守是邦,兵火之後,獨老桂一枝,靈芬蒼翠,若有呵䕶者,亟葺是齋,仍顔之曰月桂云為靜鎮堂宋嘉祐中建,康熙二十年鮑復泰重修忠愛堂左為經歴司,前為甬道為戒,石亭左右為吏,舎前為儀門,門外為綠荷塘,左為廣積庫,東為土地祠,西為禮賓館,前為大門,上有徳風樓康熙五十九年,知府張聯元重修,題曰「海天保障」。門外有端本、澄源二坊,治南為同知㕔,經歴衙西為通判㕔,東南為鼔樓康熙五十三年,建曰鎮海樓
99
海防同知在府治東 中為正堂,左右為吏,舎前為甬道,為儀門,為大門,為內宅,有㕔軒寢室。
100
糧捕通判在府治西 中為正堂,前為儀門,為大門,為後堂,為內宅。
101
校士館舊布政分司在府治東二百步 台州府志布政分司。明正統中,李守性建成化間,劉守忠更作之。宋初,貢院在州東三百步,後徙兠率院,再徙巾子山北。嘉定初,應試者至八千人,館不能容。於是齊守碩拓福安廢院地以廣之。按府治圖,當在今新開巷一帶圯乆,明試士就察院司。
102
國朝初年,巡道楊應魁重建貢院,後圯。康熙六年,臨海縣教諭胡雲客率兩縣諸生構試館二十間,十三年壞。今就布政分司搭蓋棚厰考試。
103
台協城守、副將在黃坊橋。 台州府志。順治四年,始設協鎮台州副總兵,駐黃坊橋分司。十四年,調定海總兵張杰至郡借住城內王中丞宅,後移鎮黄巖,復駐協鎮副將。康熙二十八年,協鎮蘇侃,仍駐黃坊橋司。
104
協標右營都司駐劄前所寨汛、新城、協標、寧海營參將駐劄寧海縣城協標、太平營參將駐劄太平縣城,臨海縣治在府治南二百三十步 嘉靖《浙江通志》:宋皇祐間,令崔黃臣建乾道間火。淳熙六年,令彭仲剛重建。台州府志》,紹定二年,大水衝壞,明年令葉奭重修赤城。《新志》:元至元十三年,燬令王銳重建,至正末再燬。明洪武初,令王貴重建台州府志。𢎞治七年,令陳釗重建。崇禎七年,令周瑞旭重修。
105
國朝順治中,知縣葉裳華稍加修葺。康熙甲寅堂,前後俱圮。二十一年,知縣趙之□重建中為大堂,東為丞廨,西為尉廨,後為後堂舊名正已。左右為兩庫,又後為內宅。堂之前為甬道、為戒。石亭兩旁為吏廊,前為儀門,門前為平橋。東寅賓館前土地,祠西為獄平橋,前為大門。
106
鎮守黄巖等處地方總兵官在大寺巷 舊設水師右路總兵官,駐劄臨海縣。
107
國朝順治十一年,總兵官張杰移駐黄巖,暫住民房。康熙三年,總兵官李榮始建署於大寺巷中,為大堂曰靖海堂。五十一年,總兵官李近重修大堂,後為勤政堂總兵官史成立額後,林達更名一徳堂。雍正六年,總兵官李燦復題曰「無愧堂上懸」。
108
御書「福」字扁額,進後為𢎞毅堂,堂之西有亭曰一草亭,東偏假山一帶,山下復為亭曰友蘭,皆燦建燦,復於𢎞毅堂後構㕔事五間題曰正靜堂。舊有箭㕔在署東,顔曰繹亭。總兵官呉進義另於署西新闢箭道為較閲,騎射之所題曰徳立功成大堂之外為儀門,為大門,轅門西為大寺,塔東有樓曰鎮東樓。
109
鎮標中軍中營遊擊駐劄黃巖縣城鎮標左營遊擊,駐劄黃巖縣東。
110
鎮標右營遊擊駐劄海門衛城、小北門、黃巖縣治在城內。 嘉靖,《浙江通志》,宋宣和五年,令王然建赤城。《新志》宋末燬。元至元中,令孫諤重建。元貞初,陞為州,仍舊治。至正末,復燬。明洪武初,知州唐宏重建,尋復為縣。宣徳中,周令旭鑑乃更作焉。《台州府志》:嘉靖壬子燬,令髙材重建,署縣通判傅倌成之。
111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李何煒重新正堂川堂。康熙二十二年,知縣甘國輔重新後堂正堂額曰「忠愛」,後堂額曰「慎獨」舊曰再思。東廡為仁政閣。又東為無倦軒,後為摘星樓。東北為丞廨,西為尉廨,前為甬道為戒,石亭為儀,門為譙樓。縣西有園。宋有民和堂、清心堂舫、齋飛蓋亭、容光臺,今皆不存。縣署內東有來紫堂,後改曰介石。後有嶧山書院,皆甘國輔建。後堂東偏有迎仙樓。康熙三十四年,令劉寛建天台縣治在赤城山南六里。 嘉靖《浙江通志》:宋慶元初,令常建重修赤城。新志》,元至元丙子燬,令張徳進重建,至正末再燬。明洪武初,令鄧林《重建《台州府志》。永樂八年,令張坰重新之。正統六年,令呉昌建正堂。𢎞治七年,丞楊蘭建後堂。
112
國朝順治六年,知縣蔡含靈建坦蕩亭正。堂東為幕,㕔為庫,房東南為尉廨,後為後堂,為內宅。宅東為東樓,西即坦蕩亭。正堂前為甬道,為戒石亭。東西為吏,廊為儀門,東為土地,祠為賓館。西為獄大門,上有鼔樓。
113
仙居縣治在北峯之下 《台州府志》。舊治在盂溪前金家店,晉永和四年,令羊欣徙今城內。嘉靖《浙江通志》:宋建炎二年,令張亨重建赤城。《新志》:元至元丁丑燬,縣尹王徴重建,至正丙申,復燬。明洪武初,令王從古重建《台州府志》。嘉靖丙辰燬,丁巳,同知毛徳京署縣,事重,新之。
114
國朝初年,知縣蔣成棟新其堂。順治十六年,知縣劉之浩重建儀門。康熙十一年,知縣鄭録勲重,建土地祠。正堂後為後堂,為東西二庫,東北為內衙。後堂東為尉廨、正堂,前為架閣,庫為戒石亭,左右為吏舎,前為儀門,東為土地。祠前為大門,為鼔樓,寧海縣治在廣度里。 舊《浙江通志》:晉初設白嶠,唐徙海游。永昌元年徙今處。宋皇祐二年,令李純師重建。隆興二年,令薛抗重修。元燬。明洪武初,知縣李茂復建台州府,志明令余亢、郭紳、張𢎞宜、江徴、戴顯相繼修葺。萬歴辛夘,令曹學程更建。
115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黄命賢復加修葺,後圯。十四年,知縣崔秉鏡重建中為若保堂舊名忠愛,堂後為川堂為芝臺臺左右連産二芝,故名。東為內衙,舊有樓名補山。康熙十六年,衙圯樓存崔秉鏡重建正堂,東為丞,廨西為尉廨。前為甬道為戒。石亭東西為吏舎,前為儀門,門左為迎賓館,為土地。祠前為大門,為譙樓,太平縣治在百干山南。 嘉靖《浙江通志》明成化五年,台州知府阮勤奏析黃巖置縣。六年,知縣常完建治。國朝康熙八年,知縣孫如蘭建省觀堂。二十年,知縣曹文珽重建左右耳房及東西兩廊儀門土地。祠中為親民堂,後為川堂,為省觀堂,為後樂。堂堂之前有來蜂亭曹文珽《來蜂亭記》:辛酉春,予視事。三月,公餘偶憩,忽有蜂聚如斗,顧而異之。有老吏前謁曰:「明嘉隆間,蜂穴於堂,嵗數登,民殷厚,今復來集其休徴歟?」余乃伐竹緝茅,作亭,其上顔曰「來蜂」。堂左為丞廨丞,廨前為尉廨。
116
江通志卷三十一
URN: ctp:ws33857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