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View] [Edit] [History]

1
蠓蚣中烈亍0醇中廖畬蠓頡<蟠沿グ四輟G按慫扔釁鏂傘⑵釵紜⑵鈑⑵釷ぃ砸匚稀=襠轎魈釹叵囟掀呃鎘洩勢畛牽合刂我病C詡趙疲浩睿笠病S誆傘酢⒋筇鐫疲浩釔睿孢g也。祁祁,徐皃也。於七月云:祁祁,眾多也。皆與本義不相關。從邑示聲。巨支切。按古音在十五部。當依廣韻渠脂切。
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
鄴yèp290上
4
注解:魏郡縣。二志同。漢魏郡治鄴縣。今河南彰德府臨漳縣西二十里有故鄴城。從邑業聲。魚怯切。八部。
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6
□jǐnɡ
7
注解:鄭地有□亭。從邑井聲。云鄭地恐誤。葢京兆之鄭,則篆文宜次於鄭之後。若河南之新鄭,則宜次於下文鄶邧郔之伍。此上下文皆河內地,不宜忽羼以河南地名也。疑卽二志常山郡之井陘縣,趙地也。□井葢古今字。井陘山,穆天子傳作□山,地理志上黨郡下謂之石研關。師古曰:研,音形。玉篇□子省切。廣韻子郢切。大徐戶經切。十一部。
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9
邯hán
10
注解:趙邯鄲縣。趙國邯鄲,二志同。左傳有邯鄲午。秦始皇置邯鄲郡。漢趙國,故邯鄲郡也。張晏曰:邯山在東城下。單,□也。城郭從邑,故加邑。按今直□廣平府邯鄲縣縣西南二十里有故邯鄲城。從邑甘聲。胡安切。按甘聲當音含。古在七部。
1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2
鄲dān
13
注解:邯鄲也。依張晏古字本作單,後人加邑耳。從邑單聲。都寒切。十四部。
1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5
郇xún
16
注解:周武王子所封國,文各本作武,誤。今依篇韻正。左傳:富辰曰:郇,文之昭也。毛傳曰:郇伯,郇矦也。左傳曰軍於郇,曰盟於郇,曰必居郇瑕氏之地,皆是也。郇國為晉所并。在晉地。在二志之河東解縣。今山西蒲州府臨晉縣東北十五里有故郇城。從邑旬聲,相倫切。十二部。讀若泓。此合韻也。疑當作淵。
1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8
鄃shū
19
注解:清河縣。前志淸河郡鄃,後志淸河國鄃。史記河渠書曰:田蚡奉邑食鄃。又呂嬰、欒布皆封俞矦。俞卽鄃。今山東臨淸州夏津縣東北三十里有故鄃縣城。從邑俞聲。式朱切。四部。
20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1
鄗hào
22
注解:常山縣也。從邑高聲。呼各切。音在二部。世祖所即位,今為高邑。前志曰:常山郡鄗,世祖卽位更名高邑。後志曰:常山國高邑,故鄗,光武更名。按今直□趙州栢鄉縣之縣北二十里有故鄗城是也。春秋時晉邑。左傳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鄗。杜曰:鄗卽高邑縣。
23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4
鄡qiāo
25
注解:巨鹿縣也。二志同。前志作郻,縣與梟一字。但前志巨鹿郻縣,豫章鄡陽縣。玉篇、廣韻皆郻與鄡陽二縣字別。然則許書此字作鄡及後志二縣字皆作鄡,非是。許書當是淺人改之,如□首之改為梟首也。盧氏文弨云:仲尼弟子列傳鄡單,鄡當作郻。郻單葢卽檀弓縣亶。縣乃字之誤。按漢巨鹿縣城卽今直□順德府平鄉縣城。唐通典曰:漢鄡城在深州鹿城縣東。從邑梟聲。梟當作□。篆文當作郻。牽遙切。二部。
26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7
鄚mòp290下
28
注解:涿郡縣。見前志。後志曰:河閒郡鄚,故屬涿。史記曰:扁鵲者,勃海郡鄭人。徐廣云:鄭當為鄚。按司馬以鄚系勃海者,境相際也。扁鵲,漢以前人,不當核以漢制耳。今直□河閒府任□縣縣北十三里有莫州城,往來孔道也。唐開元十三年改鄚為莫。見通典、舊唐書。從邑莫聲。慕各切。五部。今俗語如冒。
29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0
郅zhì
31
注解:北地郁郅縣。見前志。漢北地郡。今甘肅慶陽府北至寧夏衛是其境。慶陽府附郭安化縣府城東有故鬱郅城。水經注謂之尉李城,聲之誤也。從邑至聲。之日切。十二部。
3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3
□sōu
34
注解:北方長狄國也。春秋文公十一年左傳:鄋瞞侵齊,遂伐我。叔孫得臣獲長狄僑如。穀梁傳曰:身橫九畞。在夏為防風氏,在殷為汪茫氏。芒或作茫,作汒,皆誤。魯語:仲尼曰:昔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防風,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在周為長翟,今為大人。按國語本作在虞夏為防風氏,在商為汪芒氏。為說苑、說文、王肅家語所本。今國語及史記孔子世家皆誤奪數字耳。韋注云:防風,汪芒氏之國名。汪芒,長翟之國名。謂汪芒之國在夏為防風氏之國,長翟之國在商為汪芒氏之國,此依孔子防風汪芒之君也而言之。今韋注訛為汪芒氏之君名,則不可解矣。韋注云:封嵎二山在今吳郡永安縣,周世其國北遷為長翟也。吳之永安縣在今浙江湖州府武康縣。顧氏祖禹曰:鄋瞞,在山東濟南府北境。或云今靑州府高苑縣有廢臨濟城,古狄邑,卽長狄所居。按許以此篆廁涿郡北地之下,則許意謂其地在西北方,非在今山東也。從邑叜聲。所鳩切。三部。《春秋傳》曰:「□瞞侵齊。」
3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6
鄦xǔ
37
注解:炎帝太嶽之胤,甫侯所封,炎帝神農氏之裔子為大嶽。詳呂部下。大嶽封於呂,其裔子甫矦又封於鄦。鄦許古今字。前志曰:潁川郡,許故國,姜姓,四岳後。大叔所封。大叔,左傳隱十一年正義作文叔。說文敘目云:呂叔作藩,俾矦於許。然則封鄦者文叔,非甫矦也。鄭注呂□曰:呂矦受王命入為三公。引尚書□德放云:周穆王以呂矦為相。古文尚書呂□,今文尚書作甫□。且據國語、毛傳、史記、潛夫論諸書,呂甫許皆姜姓封國。詩王風申甫許三國並言。武王旣封文叔於許矣,豈待穆王封甫矦於許。叔重言甫矦所封者,甫矦卽謂呂叔,呂叔卽謂文叔,無二人也。在潁川。謂鄦在潁川許縣也。潁川郡許,二志同。漢字作許,周時字作□。史記鄭世家:鄦公惡鄭於楚。葢周字之存者。今春秋經、傳不作鄦者,或後人改之,或周時巳假借。未可定也。不曰在潁川許縣者,其字異形同音,其地古今一也。今河南許州州東三十里有故許昌城。從邑□聲,讀若許。虛呂切。五部。
3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9
邟kànɡp291上
40
注解:潁川縣。見前志。今地理志云:潁川郡,周承休矦國,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鄭公。考後漢書黃□傳封邟鄉矦,注引前書周承休矦國,元始二年更名曰邟,與顏本絕異。今按李本、顏本皆非事實。志文當是邟字大書,周承休矦國五字小書注於下。此矦國不與他矦國同,故不以縣名為國名也。元始二年更名曰鄭公。二年當依平帝紀、外戚恩澤矦表作四年,字之誤也。郡國志無邟縣者,并省也。并省之,故有邟鄉矣。漢封殷周之後可攷者。武帝紀:元鼎四年巡省豫州,封周□子嘉為周子南君。此史記封禪書所謂以三十里封周後,外戚恩澤矦表所謂初得周後,復加爵邑也。元帝紀:初元五年以周子南君為周承休矦。此地理志所謂周承休矦國,元帝時置也。成帝紀:綏和元年二月封孔吉為殷紹嘉矦,三月進爵為公,及周承休矦皆為公。此後漢書光武紀注所謂成帝封姬延為周承休公,是也。平帝紀:元始四年改殷紹嘉公曰宋公,周承休公曰鄭公。是則成帝先進周承休矦為公,平帝乃改周承休公為鄭公,地理志特約言之耳。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年封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四年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葢亂後失其封故也。建武十三年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周承休公姬常為衛公。則又易其地而因易其國名也。地理志:東郡觀。應劭云:世祖更名衛國以封周後。又汝南新郪。應劭曰:章帝封殷後,更為宋。郡國志曰:東郡,衛公國,本觀,光武更名。汝南郡,宋公國,周名郪□,漢改為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云徙宋公,則光武時宋公不在新郪,未審在何地。而成帝之殷紹嘉,平帝之宋公,地理志不載其封地。據恩澤矦表及水經注,則綏和元年始封於沛也。前漢之周子南君,據恩澤矦表在長社,周承休在邟。後漢光武紀注曰:承休所封故城在今汝州東北。通典曰:汝州梁縣,光武封姬常為周承休公。故城在今縣東。方輿紀要曰:承休廢縣在今汝州州治子城東。光武封姬常於東郡觀縣曰衛公,以邟縣廢入陽城。然則始在邟縣,後徙於觀,為衛公,則非邟縣地矣。○按東郡縣二十三。畔,觀二縣也。今本漢書訛舛。舉正於此。從邑亢聲。苦浪切。十部。
4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42
郾yǎnp291下
43
注解:潁川縣。二志同。前志曰:南陽郡雉衡山,澧水所出,東至郾入汝。郾今本訛作□。全氏祖望勘以水經正之。今河南許州郾城縣是其地。從邑匽聲。於建切。十四部。
4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45
郟jiá
46
注解:潁川縣。見前志。故楚郟邑也。左傳昭元年:楚公子圍使公子黑肱城郟。十九年:令尹子瑕城郟。秦二世元年:陳勝將鄧竉將兵居郟。在今河南汝州郟縣。從邑夾聲。工洽切。八部。按郟鄏之郟,山名,非此郟。
4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48
郪qī
49
注解:新郪,汝南縣。見前志。後志曰:汝南郡宋公國,周名郪□,漢改為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按魏世家:安釐王十一年,秦拔我郪□是其地。今安徽潁州府城東八里有城,故新郪城也。從邑妻聲。七稽切。十五部。
50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51
鄎xī
52
注解:姬姓之國,在淮北。左傳隱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杜曰:鄎國,汝南新息縣。按此經作息,注作鄎國也。釋文云:鄎音息。一本作息。此為注作音也。自墨書朱字不分,而學者惑矣。左傳用古文假借字,杜解用說文本字,不與經同,此鄭氏注經之例也。左正義引世本曰:息國,姬姓。許云姬姓之國,本世本也。息矦伐鄭,君子謂其不親親,以其同姓也。左傳云息媯者,謂息所娶之陳媯也。今河南光州息縣。淮水在縣南五里,故息城在縣北三十里。從邑息聲。相卽切。一部。今汝南新息是也。新息大徐作新鄎,誤。汝南郡新息,二志同。孟康、司馬彪皆曰:故息國。按漢字作息,與左氏合。地在今息縣。
53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54
郋xí
55
注解:汝南召陵里。召各本作邵,誤。今正。汝南郡召陵,二志同。闞駰曰:召者,高也。左傳僖四年:楚屈完來盟於師,盟子召陵。又見昭十四年、定四年傳。杜曰:召陵,潁川縣也,晉改屬潁川也。按今河南許州郾城縣縣東四十五里有故召陵城。郋者,召陵里名。召陵又有萬歲里。許君,召陵萬歲里人也。從邑自聲,讀若奚。自聲在十五部,奚聲在十六部,合韻也。許葢用其方言如是。胡雞切。
56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57
□pánɡp292上
58
注解:汝南鮦陽亭。汝南郡鮦陽,二志同。鮦,孟康音紂。此方言如是。或云當作紂紅反者,非也。今河南汝寧府新蔡縣縣北有鮦陽故城,又有鮦陽渠。鮦者,水名。水經注:葛陂東出為鮦水,俗謂之三丈陂是也。□者,鮦陽亭名。疑卽左傳襄四年、定四年之緐陽也。從邑□聲。步光切。十部。
59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60
郹jú
61
注解:蔡邑也。地理志:汝南郡有新蔡、上蔡二縣,沛郡有下蔡縣。上蔡縣故蔡國,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新蔡縣,蔡平矦自蔡徙此。後二世徙下蔡。下蔡縣,故州來國,為楚所滅,吳取之,至夫差遷昭矦於此。後四世矦齊,竟為楚所滅。按杜預說同。上蔡、新蔡、下蔡,漢時用以名縣,非周時有此名也。上蔡、新蔡,漢時同在汝南郡。今二縣皆屬汝寧府,相歫不遠。若下蔡則歫上蔡新蔡遠矣。昭十九年左傳云:楚子之在蔡也,郹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平王為蔡公時,蔡方滅,尚未遷新蔡。則郹陽當在上蔡矣。左傳又云:齊矦衛矦次于垂葭,實郹氏。則衛地非蔡地也。從邑狊聲。古闃切。十六部。《春秋傳》曰:「郹陽人女奔之。」按許當云郹陽,蔡邑也。以別於衛之郹氏。
6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63
鄧dènɡ
64
注解:曼姓之國。左傳:楚武王夫人曰鄧曼。則知鄧國曼姓也。前志曰:鄧縣故國。今屬南陽。南陽郡鄧,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鄧州是其地。從邑登聲。徒□切。六部。
6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66
鄾yōu
67
注解:鄧國地也。左傳桓九年: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於鄧,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杜曰:鄾在今鄧縣南,沔水之北。後志曰:鄧有鄾聚。水經注曰:淯水又南徑鄧塞東,又徑鄾城東,古鄾子國也。葢鄧之南鄙也。從邑憂聲。於求切。三部。《春秋傳》曰:「鄧南鄙鄾人攻之。」
6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69
□háo
70
注解:南陽淯陽鄉。淯二志作育。南陽郡育陽,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東育陽故城是也。□者,漢時鄉名。從邑號聲。乎刀切。二部。
7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72
鄛cháo
73
注解:南陽棘陽鄉。棘各本作棗,誤。今依後漢書宦者傳注及玉篇正。南陽郡棘陽,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新野縣東北七十里有棘陽城是也,鄛其鄉名也。從邑巢聲。鋤交切。二部。
7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75
□ránɡp292下
76
注解:今南陽穰縣。南陽穰,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鄧州東南二里穰縣故城是也。本楚地,後為韓邑。史記:韓襄王十一年,秦取我穰。又秦武王封魏冄於此為穰矦。□者古字,穰者漢字,如□薊、鄦許、鄎息、邰斄之例。葢許所見古籍作□,漢時縣名字從禾也。從邑襄聲。汝羊切。十部。
7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78
□lú
79
注解:南陽穰鄉。穰縣鄉名也。從邑婁聲。。力朱切。古音在四部。
80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81
□ɡé
82
注解:南陽陰鄉。南陽郡陰,二志同。師古曰:左傳所云遷陰於下陰者也。□者,其鄉名。從邑葛聲。古達切。十五部。○按此篆舊在鄳篆後。今依玉篇廁此。
83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84
□lǐ
85
注解:南陽西鄂亭。南陽郡西鄂,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北五十里故西鄂城是也。□者,漢時亭名。從邑里聲。良止切。一部。
86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87
□yǔ
88
注解:南陽舞陰亭。南陽郡舞陰,二志同。水經曰:潕水出潕陰縣西北扶予山,東過其縣南。凡水之南為陰,當因水在縣西北,縣卽在水東南而名舞陰矣。水作潕縣作舞者,漢時縣字作舞也。水經注作潕陰者,依水改字也。□者,漢時亭名。庾信賦曰栩陽亭有離別之賦,漢藝文志之別栩陽賦也。栩陽亭豈卽□亭與。從邑羽聲。王矩切。五部。
89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90
郢yǐnɡ
91
注解:故楚都。楚羋姓。楚熊繹始居丹陽。顧氏輿地志:秭歸縣東有丹陽城,周迴八里,熊繹始封也。按今湖北宜昌府歸州州東七里丹陽城是。至文王熊貲始都郢。在南郡江陵北十里。南郡江陵,二志同。今湖北荊州府治江陵縣,府治卽故江陵城,府東北三里有故郢城。前志曰:江陵縣,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後九世平王城之,後十世秦拔我郢徙東。按楚有二郢,所都曰郢,別邑曰郊郢。左傳:鬥廉曰:君次於郊郢,以禦四邑。杜曰:郊郢,楚地。此必非郢都也。故前志曰:江陵縣,故楚郢都。又曰:郢縣,楚別邑故郢。劃然二縣。故郢二字正故郊郢之奪誤也。許君於他邑不言歫今縣方向里數,獨此云在南郡江陵北十里。詳之者,以見非漢郢縣之郢也。水經注:江水又東徑江陵縣故城南。謂楚都也。又東徑郢城南。子囊遺言所城可知也,謂楚別邑也。從邑呈聲。以整切。十一部。按孟子: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異郢。郢者,程字之假借也。□,郢或省。切
9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93
鄢yānp293上
94
注解:南郡縣。孝惠三年改名宜城。南郡宜城,二志同。前志: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更名。按今湖北襄陽府宜城縣縣西南九里故鄢城,亦謂之宜城廢縣是也。左傳昭十三年:王沿夏,將欲入鄢。杜曰:夏,漢別名。順流為沿。順漢水南至鄢也。秦昭襄王卄八年:白起攻楚取鄢鄧。二十九年: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高誘曰:秦兵出武關則臨鄢,下黔中則臨郢也。從邑焉聲。於干切。十四部。按釋文於建反,又於晚反。又按春秋經傳鄭伯克段于鄢,晉及楚鄭戰于鄢陵,說者謂潁川郡地也。前志作傿陵。
9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96
鄳ménɡ
97
注解:江夏縣。二志同。地當在南陽、江夏二郡之閒。今河南信陽州,湖北德安府應山縣之閒。縣葢以黽阨得名也。左傳定四年:楚司馬戌云:塞大隧、直轅、冥阨,三者漢東之隘道,緫名曰城口。魏晉以後,義陽有三關之塞。三關者,一曰平靖關,亦名西關,卽左傳之冥阨也,今在信陽州東南九十里,應山縣北六十五里。一曰武陽關,亦名東關,卽左傳之大隧也,在信陽州東南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應山縣一百三十里。一曰黃峴關,卽左傳之直轅也,在信陽州南九十里,南至應山縣亦九十里。呂氏春秋、淮南鴻烈皆云:天下九塞,冥厄其一。戰國策、史記二書或云黽厄,或云黽塞,或云黽厄之塞,或云鄳隘,或雲冥阨之塞,其實黽冥鄳一字,阨隘一字。而魏策無忌謂魏王作危隘之塞,危卽黽之字誤也。黽古音讀如忙,與冥字為陽庚之轉冣近。隋書地理志:義陽郡鐘山縣舊曰□。魏世家正義引水經注作□。□者鄳之變。宋書州郡志曰:晉太康地志屬義陽,作鄳。永初郡國志何並作□。此字今正廣韻、集韻皆云:□在義陽。陽今訛昌。又通典申州羅山、鐘山二縣下皆曰:漢郢縣地。此處不當有郢地,二郢字皆鄳字之誤。從邑黽聲。莫杏切。古音在十部。按庚韻音盲。
9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99
邔qǐ
100
注解:南郡縣也。郡各本誤陽。今正。南郡邔,二志同。後志俗本訛作印。水經曰:禹貢三澨沱。在南郡邔縣北。今湖北襄陽府宜城縣縣北五十里有故邔城。從邑己聲。居擬切。一部。○按邔篆舊廁□邾之閒。今正。
10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02
鄂è
103
注解:江夏縣。二志同。今湖北武昌府武縣縣西南二里故鄂城是也。江夏有鄂縣,故南陽之縣曰西鄂。顧氏祖禹曰:史記熊渠當周夷王時與兵伐庸楊粵至於鄂,又封中子紅為鄂王。孔氏以為南陽之鄂,誤矣。時楚兵未能逾漢而北也。從邑□聲。五各切。五部。
10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05
邾zhūp293下
106
注解:江夏縣。二志同。前志曰:衡山王吳芮者都。按芮都邾,見項羽本紀。今湖北黃州府城去故邾城二里許是也。今大江東流徑黃州府城南,隔江相望者曰武昌縣。水經曰:又東過邾縣南鄂縣北是也。酈善長曰:楚宣王滅邾,徙居於此。王隱地道記、劉昭郡國志注皆有此說。但此事不見楚世家。時楚之強,未必滅此彈丸而尚以地居之。葢此地古名邾,魯附庸國古名邾婁。依許所說,本不相謀,無庸牽合。從邑朱聲。陟輸切。古音在四部。
10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08
鄖yún
109
注解:漢南之國。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於蒲騷。宣四年:若敖娶於鄖。字或作□。杜曰:鄖國在江夏雲杜縣東南有鄖城。按二志江夏皆有雲杜。今湖北德安府府城卽故鄖都也。漢水自西北而東南,德安在漢水北而云漢南者,漢之下游地勢處南也。春秋時楚滅鄖,故有鄖公辛。從邑員聲。羽文切。十三部。漢中有鄖關。地理志曰:漢中郡長利有鄖關。史記貨殖傳曰: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按武關在今河南內鄉縣西百七十里,鄖關在今湖北鄖陽府西。張守節注貨殖傳曰:鄖關當為洵關,在金州洵陽縣。玉裁按:葢卽今鄖陽府舊上津縣,唐室亂時用通貢道者。東南通今鄖陽府,西通今陜西興安府洵陽縣。謂酈商傳之旬關卽鄖關可也,其關隘延長,不當謂兩地。鄖關去鄖國甚遠,其字同耳,故別言之。
110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11
墉yōnɡ
112
注解:南夷國。牧誓有庸蜀。左傳文十六年:庸人率群蠻以叛楚,楚滅之。杜曰:庸今上庸縣,屬楚之小國。按二志漢中郡皆有上庸縣。今湖北鄖陽府竹山縣東四十里有故上庸城。尚書庸地在漢水之南,南至江尚遠。偽傳云在江南,非也。今字庸行而墉廢,於詩風之邶庸作墉,皆非也。又按南夷國當作漢南國。從邑庸聲。餘封切。九部。
113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14
郫pí
115
注解:蜀縣也。二志同。今四川成都府郫縣縣北故郫城是。從邑□聲。符支切。十六部。
116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17
□chóu
118
注解:蜀江原地。蜀郡江原,二志同。故城當在今灌縣竟。華陽國志曰:縣在郡西,渡大江,濵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是也。鄭注梁州之沱曰:江原有□江,首出江南,至犍為武陽又入江,豈沱之類與。前志曰:□水首受江,南至武陽入江。水經注亦云:江原縣,□江水出焉。葢有□地而以名江也。今則無□地、□江之偁矣。從邑壽聲。市流切。三部。
119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20
□jíp294上
121
注解:蜀地也。鍇曰:按字書鄉名。在臨邛。從邑□聲。秦昔切。古音在五部。
12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23
□wàn
124
注解:蜀廣漢鄉也。按蜀字衍。漢有蜀郡,有廣漢郡。此云廣漢鄉,上文云蜀地,皆不舉縣名者,未審也。從邑蔓聲。無販切。十四部。今集韻、類篇又武粉切。卽此字面訛其體。
12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26
邡fānɡ
127
注解:汁邡,廣漢縣也。汁各本作什,非。今正。應劭注地理志曰:汁音十。如淳注功臣表曰:汁音什。漢王君平鄉道碑曰:汁邡王□。是則漢時此縣名作汁字。凡作什者,以其音改之也。廣漢郡汁邡,二志同。今四川成都府什邡縣是也。從邑方聲。府良切。十部。
12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29
□mà
130
注解:存□,犍為縣。宋本皆作存。或作□者,俗又或訛為郁矣。前志犍為郡存□。今本存作□。而師古不為音,知故作存。華陽國志、晉書尚作存。今四川敘州府府西南有□□廢縣,府西北百六十里有□□灘。從邑馬聲。莫駕切。古音在五部。
13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32
鄨bì
133
注解:牂柯縣。二志同。前志曰:不狼山,鄨水所出,東入沅,過郡二,行七百三十里。按犍為郡,武帝建元六年開。牂柯郡,武帝元鼎六年開。則□字、鄨字必其時所製。今貴州遵義府府城西有鄨縣故城是也。方輿紀要曰:雲南陸涼州州北有廢鄨縣。非是。從邑敝聲,讀若鷩雉之鷩。必袂切。十五部。師古曰不列切。
13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35
□bāo
136
注解:地名。按字廁於此,當是西南夷之地。從邑包聲。布交切。古音在三部。
13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38
□nuó
139
注解:西夷國。其地當在今四川之西。史記:自筰以東北,君長以數,冄駹冣大,在蜀之西。又謂牂柯為南夷,邛筰為西夷。□葢卽冄駹之冄字,古今字也。按文王之子耼季。賈逵、韋昭皆云:耼,國名。但其地闕。史記作冄。索隱云:冄或作□。終莫詳其地也。左傳莊十八年有□處。杜云:□處,楚地。凡若此等異地同名者,今皆不引以茲緐蕪。從邑冄聲。諾何切。按冄聲本在七八部,雙聲合韻也。小雅、商頌毛傳曰:□,多也。釋詁曰:□,於也。左傳:棄甲則□。杜云:□猶何也。今人用□字皆為柰何之合聲。越語:吳人之□不穀。亦又甚焉。韋注:□,於也。此釋詁之證。郭失其解。又魚藻箋云:□,安皃。安定有朝□縣。安定郡朝□,二志同。今陜西平涼府府東南有朝□故城。許意葢謂□與朝□異處,如上文鄖與鄖關之例。如淳朝音株。
140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41
鄱póp294下
142
注解:鄱陽,豫章縣。二志同。前志云:有鄱水西入湖漢。則縣在鄱水之北也。今江西饒州府治鄱陽縣府東六十里有故鄱陽城,府南有鄱江是也。楚世家:昭王十二年,吳伐楚,取番。按字本作番。故史,漢皆曰番君吳芮。地理志作鄱陽者,漢字也。從邑番聲。薄波切。十七部。按番聲在十四部,合韻也。
143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44
酃línɡ
145
注解:長沙縣。前志長沙國酃,後志長沙郡酃。今湖南衡州府治衡陽縣府東卄五里有故酃縣城是也。有酃湖。卽荊州記、水經注所云,湖水釀酒甚美,謂之酃酒者也。從邑霝聲。郞丁切。十一部。
146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47
郴chēn
148
注解:桂陽縣。二志同。今湖南直□郴州卽古郴縣。漢桂陽郡治也。從邑林聲。丑林切。七部。
149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50
□lèi
151
注解:今桂陽耒陽縣。耒各本作□。今正。許謂□卽今之耒陽縣,如言鄎卽今之新息,□卽今之穰縣也。其字卽異,其地則一,故言今以說之。桂陽郡耒陽,二志同。今湖南衡州府耒陽縣縣東四十五里有耒陽廢城。耒陽以耒水得名。從邑耒聲。盧對切。十五部。
15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53
鄮mào
154
注解:會稽縣。二志同。今浙江寧波府治鄞縣府治東三十里故鄮城是也。陸士龍曰:秦始皇身在鄮縣三十餘日。從邑□聲。莫□切。三部。
15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56
鄞yín
157
注解:會稽縣。二志同。今浙江寧波府奉化縣有故鄞城是也。說者謂以赤堇山得名,越絕書所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是也。葢其字初作堇,後乃加邑。越語曰:句踐之地東至於鄞。韋曰今鄞縣是也。從邑堇聲。語斤切。十三部。切
15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59
□pèi
160
注解:沛國也。鉉本作沛郡,鍇本作沛國郡。按當作沛國沛郡也。謂後漢之沛國,前漢之沛郡,皆此□也。不言沛縣者,言郡而縣可知矣。二志字作沛。□沛古今字,如鄎息、□穰、□耒之比。今江蘇徐州府漢沛郡地。從邑巿聲。博葢切。十五部。切
16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62
邴bǐnɡ
163
注解:宋下邑。下邑猶言小邑。左傳邴歜,邴意茲,邴泄,邴夏皆非宋人。公羊隱八年歸邴、入邴,九年會齊矦于邴皆非宋地。十年取防。防者,宋地。疑當作邴。從邑丙聲。兵永切。古音在十部。切
16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65
□cuó
166
注解:沛國縣。前志沛郡酇,後志沛國酇。陳勝攻銍酇苦柘譙,謂此酇也。今河南歸德府永城縣縣西南有故酇縣城。從邑虘聲。昨何切。通典引說文在何反,是也。古音在五部。今酇縣。謂本為□縣,今為酇縣。古今字異也。班固泗水亭長碑曰:文昌四友,漢有蕭何。序功第一,受封於□。正作□。水經注曰:渙水又東徑酇縣城南。春秋襄公十年:公會諸矦及齊世子光於□。今其地□聚是也。按今三經皆作柤。酈所據作□。此皆古字作□之証。許云今酇縣者,謂當時皆作酇,故箸之。如邟縣旣為周承休矣,而必存邟字以箸其始也。
16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68
□shǎop295上
169
注解:地名。從邑少聲。書沼切。二部。
170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71
□chén
172
注解:地名。從邑臣聲。植鄰切。十二部。
173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74
酁chán
175
注解:宋地也。左傳哀十七年:宋皇瑗之子麇,有友曰田丙,而奪其兄酁般邑以與之。酁般猶祁午、盂丙。酁者,般之邑也。不詳其地在漢之何郡縣,故但曰宋地。從邑毚聲,讀若讒。士咸切。八部。
176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77
鄑zī
178
注解:宋魯閒地。左傳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杜曰三邑也。北海都昌縣有訾城。杜意訾卽鄑也。許於下文郚曰東海縣,故紀矦之邑。此不雲紀邑而云宋魯閒地者,據莊十一年公敗宋師於鄑而言,不謂紀邑也。從邑□聲。卽移切。按晉聲在古音十二部,今鄑在五支者,葢由杜以訾城當之,而同其讀耳。集韻、類篇皆有卽刃切。
179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80
郜ɡào
181
注解:周文王子所封國。左傳:富辰曰:郜雍曹滕,文之昭也。杜云:濟陰成武縣東南有郜城。隱十年:敗宋師,取郜。葢郜附庸於宋,魯隱取其地,桓又取郜鼎於宋。僖二十年:郜子來朝。則魯未滅之也。許不云在成武者,許意以為未寀也。今山東兗州府城武縣縣東南二十里有故郜城。從邑告聲。古到切。音在三部。
18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83
鄄juàn
184
注解:衛地。春秋莊十四年:單伯會齊矦、宋公、衛矦、鄭伯于鄄。十五年:復會於鄄。十九年:公子吉及齊矦、宋公盟于鄄。襄十四年:衛獻公如鄄出奔齊。哀十七年:晉伐衛,衛人出莊公而與晉平。旣而衛矦自鄄入。杜曰:鄄,衛也。今東郡甄城是也。今濟陰鄄城。二志同。謂在周曰鄄,在漢為鄄城縣也。今山東曹州府濮州州東二十里有鄄城廢縣。從邑□聲。吉掾切。古音在十二部。左傳杜注作甄城音真可證也。
18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86
邛qiónɡ
187
注解:邛成,成各本作地。今正。濟陰縣。各本衍在字。今□。今本地理志曰:山陽郡郜成矦國。宋氏祁云:郜當作邛。外戚表:邛成屬濟陰,與山陽相距不遠。玉裁按:宋說是也。玉篇邛字下曰:山陽邛成縣。此邛成之確證。希馮葢以前志正說文,而不知說文與表合。前漢時容有改屬,故志表不符耳。志云矦國,卽表之邛成共矦王奉先也。邛成之誤郜成者,以莽曰告成之故也。郡國志成武有郜城,與此無涉。○又按水經注泗水篇曰:黃溝又東徑邛城縣故城南。地理志山陽縣也,五莽更名之曰郜城矣。故世有南郜北郜之論也。此可證漢志本作邛。水經注版本訛作邛。戴先生校注文乃依漢志誤本,改卬城為郜成,改郜城為告成,非是。郜城本在成武縣東南,自莽改邛城曰郜城,於是謂在成武者北郜,此曰南郜。今本漢志作莽曰告成,亦誤也。地理中成城二字多淆,猝難審定。從邑工聲。渠容切。九部。
18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89
鄶kuàip295下
190
注解:祝融之後,妘姓所封。潧洧之間。鄭滅之。鄭詩諩曰:檜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檜國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熒播之南,居溱洧之閒。祝融氏名黎,其後八姓,惟妘姓檜者處其地焉。後為鄭桓公之子武公所滅。按鄶在外方之東,非外方之北也。熒播,依小顏地理志注引作播。鄭語云祝融其後八姓,妘姓鄢、鄶、路、偪陽也。鄶以祝融之後仍封祝融之墟。左傳黎為祝融。大戴禮、世本皆云祝融之弟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弟四子萊言是為妘鄶人,卽鄶之祖也。萊亦作求,妘亦作云,鄶亦作會。今河南許州密縣,古鄶地。從邑會聲。古會切。十五部。按檜者,假借字也。左傳、國語作鄶。詩釋文曰:檜本又作鄶。
19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92
邧yuán
193
注解:鄭邑也。左傳文四年:晉矦伐秦,圍邧新城,以報王官之役。廣韻云:秦邑名。是也。今左傳鄭地無名邧者。從邑元聲。虞遠切。十四部。
19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95
郔yán
196
注解:鄭地。左傳宣三年:晉矦伐鄭及郔。杜曰:郔,鄭地。釋文:郔,音延。宋淳化本及明人補刻石經作延,皆誤字也。又宣十二年:楚子北,師次於郔。實一地也。若隱元年:大叔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當別是一地,字不從邑。從邑延聲。以然切。十四部。
19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198
郠ɡěnɡ
199
注解:琅邪莒邑。按當云莒邑也,在琅邪。如郗,周邑也,在河內之例。從邑□聲。古杏切。古音在十部。《春秋傳》曰:「取郠。」左傳昭十七年:季平子伐莒取郠。杜云:郠,莒邑。
200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01
鄅yǔ
202
注解:妘姓之國。春秋昭十八年:邾人入鄅。左傳云:鄅人藉稻。杜云:鄅,妘姓國也。正義云:鄅為妘姓。世本文。按韋昭曰:陸終弟四子求言為妘姓。杜曰:鄅,今琅邪開陽縣。前志曰:東海郡開陽,故鄅國。後志開陽屬琅邪。開陽卽春秋經哀三年之啟陽也。魯有鄅地,為啟陽。荀卿則云襄賁開陽。今山東沂州府府北十五里有故開陽城。從邑禹聲。《春秋傳》曰:「鄅人藉稻。」服虔曰:藉,耕種於藉田也。讀若規矩。今王矩切。五部。
203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04
鄒zōup296上
205
注解:魯縣,古邾□國,帝顓頊之後所封。魯國騶,二志同。二志作騶,許作鄒者,葢許本作魯騶縣,如今汝南新息、今南陽穰縣之比,淺者乃□去騶字耳。周時或云鄒,或云邾婁者,語言緩急之殊也。周時作鄒,漢時作騶者,古今字之異也。邾婁各本無婁。今依韻會所據正。左、榖作邾。公羊、檀弓作邾婁。婁如字。邾又夷也。邾婁之合聲為鄒,夷語也。國語、孟子作鄒。三者鄒為正。邾則省文。故邾篆下不言春秋邾國,此必依公羊作邾婁國也。漢時縣名作騶,如韓勑碑陰騶韋仲□足証。鄭語曰:曹姓鄒莒。韋云:陸終第五子曰安,為曹姓,封於鄒。杜諩云:邾,曹姓,顓頊之後,有六終,產六子。其弟五子曰安,邾卽安之後也。周武王封其苗裔俠為附庸,居邾。前志曰:騶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按左傳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祝融之後八姓,妘、曹其二也。然則上文鄶祝融之後妘姓所封,此云帝顓頊之後,互文錯見也。今山東兗州府鄒縣縣東南二十六里有古邾城。○趙氏岐曰:鄒本春秋邾子之國,至孟子時改曰鄒,此未知其始本名鄒也。從邑芻聲。側鳩切。三部。
206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07
□tú
208
注解:邾下邑地。邾當作鄒,如鄾篆與鄧篆相聮之例。地當作也。周禮雍氏注:伯禽以王師征徐戎。劉本徐作□,音徐。按魯世家:頃公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徐廣曰:徐州在魯東,今薛縣。引後志曰:魯國薛縣,本國,六國時曰徐州。玉裁謂:楚所取之徐州卽□地。疑非薛。齊涽王三年巳封田嬰於薛,不能至魯頃公十九年魯尚有薛也。齊世家:田常執□公於徐州。亦非此徐州。從邑餘聲。魯東有□城,城當作戎,許書之例未有言城者。□戎,卽周禮注所云伯禽以王師征□戎。今尚書作徐夷、徐戎。許鄭所據作□。鄒在魯東則□在魯東可知矣。書序曰:徐夷並興,東郊不□。昭元年傳周有徐奄。徐葢□戎也。鄒習於夷,故左傳曰邾又夷也。讀若塗。塗當作塗。同都切。五部。
209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10
邿shīp296下
211
注解:附庸國。王制曰: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矦曰附庸。鄭云:不合,謂不朝會也。小城曰附庸。附庸者,以國事附於大國,不能以名通也。春秋襄十三年夏:取邿。邿者,魯附庸也。在東平亢父邿亭。前志曰:東平國亢父詩亭,故詩國。後志曰:章帝元和元年,分東平國為任城國。亢父屬任城國。按前志當作詩亭故邿國。許書當作東平亢父詩亭。杜預左注亦當本作詩亭。皆寫者亂之耳。邿詩古今字也。今山東濟寧州東南有故邿城。從邑寺聲。書之切。一部。《春秋傳》曰:「取邿。」
21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13
郰zōu
214
注解:魯下邑。孔子之鄉。論語孔注曰: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也。左傳杜注曰:紇,郰邑大夫仲尼父叔梁紇也。檀弓郰曼父之母。鄭云:曼父之母與徵在為鄰,相善。孔子世家曰:孔子生魯昌平鄉郰邑。杜曰:郰邑,魯縣東南莝城是也。張守節曰:夫子生在鄒之闕里,長徙曲阜,仍號闕里。按杜云莝城者,今不得其詳。說者以為今鄒縣西北之東鄒村西鄒集是也。孔子世家言郰人挽父,檀弓言郰曼父,鄭注言郰叔梁紇,葢孔子之父,魯人以郰人紇呼之。如周禮之鄉以州名,野以邑名。非郰為所治邑也。論語云郰人之子者,孔子弟子為師諱紇字也。郰大夫之文始見於王肅私定家語,而孔氏論語注乃肅輩偽托者。從邑取聲。側鳩切。四部。論語作鄹。
21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16
郕chénɡ
217
注解:魯孟氏邑。今春秋三經三傳皆作成。郕成古字也。左傳昭七年:晉人來治□田,季孫將以成與之。杜云:成,孟氏邑。本杞田。定十二年:將墮成。公斂處父曰: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杜云:成在魯北竟。按孟氏邑非姬姓郕國之地也。今左傳隱五年衛人入郕,文十二年郕伯來奔,僖卄四年管蔡郕霍,文之昭也。字皆正作郕。而許不云姬姓之國者,葢許所據左氏郕成字互易,不可以今所據繩許也。公羊郕國之字則作盛。古郕國在今兗州府汶上縣北二十里故郕城,不在魯北竟。從邑成聲。氏征切。十一部。
21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19
□yǎn
220
注解:周公所誅□國。在魯。玉篇作周公所誅叛國商奄,是也。奄□二字周時並行,今則奄行而□廢矣。單呼曰奄,絫呼曰商奄。書序、孟子、左傳皆云奄。如踐奄,歸自奄,伐奄,昭元年周有徐奄,是也。左傳又云商奄。如昭九年蒲姑商奄吾土也,定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曍之虛,是也。大部曰:奄,覆也。爾雅:弇,葢也。故商奄亦呼商葢。墨子曰:周公旦非關叔辭三公,東處於商葢。韓非子曰:周公旦將攻商葢。辛公甲曰:不如服眾小以劫大,乃攻九夷,而商葢服矣。商葢卽商奄也。奄在淮北,近魯,故許云在魯。鄭注書序云奄在淮夷之北,注多方云奄在淮夷旁,是也。祝鮀說因商奄之民封魯者,杜云或逬散在魯是也。今山東兗州府曲阜縣縣城東二里有奄城,雲故奄國,卽括地志之奄里。此可證逬散在魯之說。豳風:四國是皇。毛傳云:四國,管蔡商奄也。商謂武庚,則此傳商奄為二。從邑奄聲。依檢切。八部。
22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22
酄huānp297上
223
注解:魯下邑。春秋經定十年:齊人來歸鄆、歡、龜陰之田。鄆,公羊作運。讙,三經三傳皆同。許作酄。容許所據異也。應劭注前志引春秋哀八年取酄及闡,字亦作酄。賈服云:鄆讙二邑名。左傳桓三年杜注曰:讙,魯地。濟北蛇丘縣西有下歡亭。從邑雚聲。呼官切。十四部。《春秋傳》曰:「齊人來歸酄。」按許引左氏則言春秋傳曰,引公羊則言春秋公羊傳曰,以別於左氏。
22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25
郞lánɡ
226
注解:魯亭也。春秋隱元年:費伯率師城郞。桓四年:公狩于郞。十年:齊矦衛矦鄭伯來戰於郞。莊八年:師次於郞,以俟陳人蔡人。三十一年:築臺於郞。哀十一年:戰于郊。檀弓作戰於郞。鄭曰:郞,魯近邑也。杜云:郞,魯邑。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郞亭。按以郞為男子之偁及官名者,皆良之假借字也。從邑良聲。魯當切。十部。
22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28
邳pī
229
注解: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左傳定元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奚仲遷於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諩云:薛,任姓。黃帝之苗裔奚仲封為薛矦。今魯國薛縣是也。奚仲遷於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武王復以其胄為薛矦,齊桓黜為伯。小國無記,世不可知,亦不知為誰所滅。按杜亦云仲虺,奚仲之後,與許合。邳者,所封國名,如□□邰扈邘□郉□鄎鄧郜鄶鄅等字之例。左傳昭元年云:虞有三苗,砟有觀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皆國名也。杜云:姺邳二國,商諸矦。按葢謂仲虺之後為亂者也。在魯。薛縣是也。謂商之邳國,在今漢之魯國,魯國薛縣是其地也。魯國薛,二志同。前志云:夏車奚仲所國,後遷於邳,湯相仲虺居之。合班,許所云。葢奚仲所遷之邳,歫薛密邇,如邾遷於釋之比。遷於邳則國名邳,仲虺所居薛,而邳名不改。姺邳與觀扈徐奄同,則國嘗滅矣,周復封其後於邳為薛矦也。應劭注東海下邳曰:邳在薛,其後徙此,故曰下。臣瓚曰:有上邳,故曰下邳。按呂后三年封楚元王子郢客為上邳矦。上邳卽薛也。然則昭元年、定元年杜注皆云邳,下邳縣。非是。下邳在今江蘇徐州府之邳州,薛縣在今山東兗州府滕縣,縣南四十里有故薛城。從邑□聲。□悲切。十五部。
230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31
鄣zhānɡp297下
232
注解:紀邑也。春秋經莊三十年:齊人降鄣。公羊、榖梁皆曰:鄣,紀之遺邑也。劉歆、賈逵依之。許說同。杜云:紀附庸國。東平無鹽縣東北有鄣城,歫紀太遠,非許意也。古紀國在今山東靑州府壽光縣西南三十里紀城,鄣邑當附近,卽昭十九年左傳之紀鄣也。紀鄣者,本紀國之鄣邑,猶齊語紀酅謂本紀國之酅邑也。公、榖云鄣,紀之遺邑,與左傳云紀鄣合。杜云:紀鄣在東海贛榆。是也。莊三十年之鄣卽此。杜分為兩地,非。今江蘇海州贛榆縣縣北七十五里有故紀鄣城。亦曰紀城。從邑章聲。諸良切。十部。
233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34
邗hán
235
注解:國也,今屬臨淮。左傳哀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杜云:於邗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糧道也。今廣陵邗江是。按左傳吳城邗為句,溝通江淮為句。曰城邗,則知邗地名。許云國者,許必有所據矣。本是邗國,其地漢屬臨淮郡。不言何縣者,有未審也。此與鄦在潁川,鄧屬南陽一例。地理志曰:廣陵國江都,有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水經注曰:邗城下掘深溝,謂之韓江,亦曰邗溟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地理志所謂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江都縣,前志屬廣陵郡。許云今屬臨淮者,許意邗國地當在前漢臨淮郡,不在廣陵也。從邑干聲。胡安切。十四部。一曰邗本屬吳。錢氏大昕曰:許前後□說。後說似卽用左氏吳城邗,溝通江淮之文。
236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37
□yí
238
注解:臨淮徐地。前志曰:臨淮郡徐故國,盈姓,春秋時徐子章禹為楚所滅。後志曰:下邳國,徐本國。後志之下邳國,卽前志之臨淮郡也。今安徽泗州州北五十里有故徐城廢縣。□者,徐縣地名也。從邑義聲。魚羈切。古音在十七部。《春秋傳》曰:「徐□楚。」左傳昭六年:徐儀楚聘於楚,楚子執之。杜云:儀楚,徐大夫。按許所據左作□,以邑為氏,古本古說也。
239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40
郈hòu
241
注解:東平無鹽鄉。東平國無鹽,二志同。杜預曰:故宿國,今山東東平州州東二十里有故無鹽城。前志曰:無鹽有郈鄉。左傳昭二十五年:臧會逸奔郈。杜曰:東平無鹽縣東南有郈鄉亭。左正義曰:此時尚為公邑,後為叔孫私邑。從邑后聲。胡口切。四部。
24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43
郯tánp298上
244
注解:東海縣。東海郡郯,二志同。今山東沂州府郯城縣縣西南百里有故郯城。帝少昊之後所封。前志曰:郯,故國,少昊後,盈姓。按盈卽嬴字。宣四年經曰:公及齊矦平莒及郯。從邑炎聲。徒甘切。八部。
24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46
郚wú
247
注解:東海縣。前志云:東海郡郚鄉。疑此當云郚鄉東海縣。故紀侯之邑也。春秋經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杜云:郚在東莞朱虛縣東南。按前漢郚鄉縣,後漢并入琅邪之朱虛。永初元年,朱虛又屬北海國,晉屬東莞郡。故杜預、劉昭皆云:朱虛有郚城。朱虛,今山東靑州府臨朐縣縣東六十里故朱虛城是也。故郚城,在今靑州府安□縣縣西南六十里。從邑吾聲。五乎切。五部。
24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49
酅xī
250
注解:東海之邑。春秋經莊三年:紀季以酅入於齊。前志甾川國,東安平。孟康注曰:春秋之酅,今酅亭是也。後志東安平屬北海國,有酅亭。按前志云甾川國,後并北海。疑許當云北海之邑。酅亭在今山東靑州府臨淄縣縣東。齊語曰:正封疆地東至于紀酅。紀酅猶言紀鄣,謂故紀國之酅也。從邑巂聲。戶圭切。十六部。
25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52
鄫cénɡ
253
注解:姒姓國。按許書無姒字。漢碑姒作似。左傳:衛成公命祀夏后相,寧武子不可,曰杞鄫何事。國語韋注曰:杞繒二國姒姓,夏禹之後。在東海。前志曰:東海郡,繒故國,禹後。後志曰:琅邪國繒,故屬東海。今山東兗州府繹縣東八十里有故鄫城。按國名之字,左傳作鄫,國語作繒,公羊作鄫,穀梁作繒。左釋文於鄫首見處云亦作繒。據許則國名從邑也。漢縣名從糸。從邑曾聲。疾陵切。六部。
25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55
邪yé
256
注解:琅邪郡也。謂琅邪郡之字如此作也。前志曰:琅邪郡,秦置,屬徐州。後志曰:琅邪國,屬徐州刺史部。許從前漢之制,故曰郡。前志:郡領東武等五十一縣。今山東兗州府東境,沂州府及靑州府南境,莒州、萊州府南境,膠州一帶皆是其地。今兗州府諸城縣縣東南百四十里有故琅邪城,古齊琅邪邑也。其地有琅邪山。管子:齊桓公將東遊,南至琅邪。孟子:齊景公欲遵海而南,放於琅邪。蘇秦說齊宣王曰: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史記:秦始皇屢並海至琅邪。子虛賦曰:齊東陼巨海,南有琅邪。皆謂今諸城縣。山海經云琅邪台在渤海郡閒,非也。趙岐曰:琅邪,齊東南境上邑。越絕書:句踐卽滅吳,欲霸中國,徙都琅邪,立觀台於山上,周七里,以望東海。始皇立琅邪郡,為三十六郡之一,而漢因之。尋周時琅邪之名未知何解。許君以其字從邑,傅合郡名為釋耳。九經字□曰:郞邪,郡名。郞,良也。邪,道也。以地居鄒魯,人有善道,故為郡名。今經典玉旁作良者訛,未知其說所出。古書絕無作郞者,且琅邪齊地,非鄒魯地。邪,古書用為衺正字,又用為辭助,如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其易之縕邪,是也。今人文字,邪為疑辭,也為決辭,古書則多不分別。如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當作邪是也。又邪也二字古多兩句並用者。如龔遂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韓愈文: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皆也與邪同。從邑牙聲。以遮切。古音在五部。按漢碑琅邪字或加玉旁,俗字也。近人隸書從耳作耶,由牙耳相似,臧三牙或作臧三耳。
25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58
邞fūp298下
259
注解:琅邪縣也。前志:琅邪郡,邞。後志無。并省也。漢孝文元年,封呂平為矦國。一名純德。前志曰:莽曰純德。從邑夫聲。甫無切。五部。
260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61
□qī
262
注解:齊地也。從邑桼聲。親吉切。十二部。
263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64
郭ɡuō
265
注解:齊之郭氏虛。謂此篆乃齊郭氏虛之字也。郭本國名。虛墟古今字。郭國旣亡謂之郭氏虛,如左傳言少昊之虛,昆吾之虛,大曍之虛,祝融之虛也。郭氏虛在齊境內。善善不能進,惡惡不能退,是□亡國也。郭何以為虛,職是故也。事見韓詩外傳。新序、風俗通皆同。亦有取此說春秋者。按莊二十四年經云:赤歸于曹、郭公。公羊傳曰:赤者何。曹無赤者,葢郭公也。郭公者何。失地之君也。穀梁傳曰:赤葢郭公也。何為名也。禮,諸矦無外歸之義。外歸,非正也。左無傳。郭今以為城□字,又以為恢郭字。又左傳虢國字,公羊作郭。從邑□聲。古博切。五部。
266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67
郳ní
268
注解:齊地。從邑兒聲。五雞切。十六部。《春秋傳》曰:「齊高厚定郳田。」左傳襄六年:齊矦滅萊,遷萊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杜云:遷萊子於郳國。正義云:郳卽小邾。小邾附屬於齊,故滅萊國而遷其君於小邾。按世本云:邾顏居邾,肥徙郳。宋仲子注:邾顏別封小子肥於郳,為小邾子。左傳曰:魯擊柝聞於邾。小邾者,邾所別封。則其地亦在邾魯,不當為齊地。今鄒縣有故邾城,滕縣東南有郳城,皆魯地。且郳之偁小邾久矣,不應又忽□為郳也。許意郳是齊地,非小邾國。凡地名同實異者不可枚數,如許書邾非鄒國,是其例也。據傳云遷萊於郳。高厚,崔杼定其田。葢定其與萊君之田,以郳田與之也。
269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70
郣bóp299上
271
注解:郣地。此從鍇本。鉉作郣海地,非是。郣是複舉字之未□者,地謂有地名郣也。今其地未聞。葢春秋時齊地也,若漢二志之勃海郡,今直隸河閒、天津二府地。其謂之勃海者。師古曰:在勃海之濵因以為名也。水部澥下曰:勃澥,海之別也。漢書子虛賦音義曰:勃澥,海別枝也。勃澥,史記河渠書謂之勃海。今靜海縣之海與山東遼東接境者,卽勃澥。司馬相如賦所以自琅邪觀成山,射之罘而浮勃澥。始皇所以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而南登琅邪也。齊都賦注曰:海旁曰勃,□水曰澥。勃與郣似可通。然勃海郡、勃澥,字皆不作郣。假令勃海郡字可作郣,則許當云郣海郡也,而不曰地。從邑孛聲。蒲□切。十五部。一曰地之起者曰郣。周禮草人:勃壤用狐。鄭云:勃壤,粉解者。廣雅:□,塵也。今俗謂粉之細者曰勃。皆卽郣字。地之起者謂虛脆。
27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73
□tán
274
注解:國也。齊桓公之所滅。衛風曰:譚公維私。小雅曰: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讒,譚大夫作大東以告病。左傳莊十年曰: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今濟南府府東南七十里有故譚城。在二志濟南郡之東平陵縣。東平陵故城在今濟南府府東七十五里。從邑□聲。徒含切。古音在七部。按詩、春秋、公、榖皆作譚。許書又無譚字,葢許所據從邑。齊世家訛作郯。可證司馬所據正作□。□譚古今字也。許書有譚長,不以古字廢今字也。
27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76
邭qú
277
注解:地名。左傳注多不言名,如毛傳云水也,山也,地也,皆是。許君亦不言名,如郣地也,邭地也,以及邑也,國也,皆是。凡言名者,後人所改。從邑句聲。其俱切。四部。
27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79
郂ɡāi
280
注解:陳留鄉。陳留郡,二志同。今河南開封府東至歸德府西皆是其境。陳留郡屬有陳留縣。此不云陳留縣鄉,但云陳留鄉,則是舉郡名不箸某縣也。曷為不箸,有未審也。郖下曰弘農縣,鄏下曰河南縣,是舉郡縣同名之例。從邑亥聲。古哀切。一部。
28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82
□zàip299下
283
注解:故國。在陳留。春秋經隱十年:宋人蔡人衛人伐載。三經皆作載。惟榖梁音義曰:載本或作戴。而前志作戴。古載戴同音通用耳。許作□。左氏音義引字林亦作□。呂本許。許所據從邑也。前志云:梁國甾,故戴國。後志云:陳留郡考城,故葘。注引陳留志云:古戴國。今河南衛輝府考城縣縣東南五里有考城故城,漢之甾縣,古之□國也。甾與□古音同。□古字,甾漢字。許云在陳留者,章帝改名考城屬陳留也。水經注汳水篇曰:陳留風俗傳曰:秦之榖縣,後遭漢兵起,邑多災年,故改曰葘縣,王莽更名嘉榖。章帝東巡,詔曰:葘縣名不善,其改曰考城。按莽、章帝不達同音訛字之源委,故不能正為□字。而風俗傳云秦之榖縣,則更無稽之言耳。從邑□聲。作代切。一部。
28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85
酀yān
286
注解:地名。從邑燕聲。烏前切。十四部。齊有高酀,卽高偃,高傒之□孫,左傳曰敬仲之曾孫者。古人立文,後裔統云曾孫。
28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88
邱qiū
289
注解:地名。從邑丠聲。去鳩切。古音在一部。今制,諱孔子名之字曰邱。
290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91
□rú
292
注解:地名。從邑如聲。人諸切。五部。
293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94
□niǔ
295
注解:地名。從邑丑聲。女九切。三部。
296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297
□jǐ
298
注解:地名。從邑几聲。居履切。十五部。按西伯□□。周本紀作耆。徐廣曰:一作□。□葢卽□字。
299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00
□xì
301
注解:地名。從邑翕聲。希立切。七部。
30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03
□qiú
304
注解:地名。玉篇曰:□鄉在陳留。從邑求聲。巨鳩切。三部。
30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06
□yīnɡ
307
注解:地名。從邑嬰聲。於郢切。十一部。
30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09
□□dǎnɡ
310
注解:地名。廣韻曰:□,地名。說文作□。從邑尚聲。多朗切。十部。今俗以為鄉黨字。
31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12
郱pínɡ
313
注解:地名。從邑并聲。薄經切。十一部。前志:齊郡臨朐。應劭云:有伯氏騈邑。後志:齊國臨朐,有古郱邑。按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杜云:郱在東莞臨朐縣東南,齊取其地。然則伯氏騈邑卽此地。騈卽郱字。今山東靑州府臨朐縣東南有郱城是也,未知許意然不。
31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15
□hǔ
316
注解:地名。玉篇云:魯地名。從邑宓聲。呼古切。五部。
31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18
邩huǒ
319
注解:地名。從邑火聲。呼果切。十七部。
320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21
鄝liǎo
322
注解:地名。從邑翏聲。盧鳥切。三部。左傳文公五年:楚滅蓼。釋文云:字或作鄝。榖梁宣八年經:楚人滅舒鄝。釋文云:本又作蓼。小雅:漸漸之石。詩序注云:舒,舒鳩舒鄝舒庸之屬。釋文云:鄝又作蓼。按坊記陽矦繆矦卽淮南汜論訓之陽矦蓼矦。繆者,字誤耳。前志六安國,後志廬江郡,皆作蓼。許不謂此也。
323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24
鄬ɡuīp300上
325
注解:地名。從邑為聲。居為切。十七部。春秋經襄七年:公會晉矦、宋公、陳矦、衛矦、曹伯、莒子、邾子於鄬。杜云:鄬,鄭地。
326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27
邨cūn
328
注解:地名。從邑屯聲。此尊切。十二部。按本音豚。屯聚之意也。俗讀此尊切。又變字為村。
329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30
□shū
331
注解:地名。從邑舍聲。式車切。五部。按玉篇引春秋:徐人取□。杜預云:今廬江舒縣。按僖三年三經皆作舒。魯頌亦作舒。二志廬江舒縣,亦皆作舒。未審希,馮所據。
33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33
□hé
334
注解:地名。從邑盇聲。胡蠟切。八部。二志泰山郡皆有葢縣。孟子有葢大夫。廣韻蓋姓。字書作□。古盍切。
33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36
□ɡān
337
注解:地名。從邑干聲。古寒切。十四部。
33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39
□yín
340
注解:地名。從邑□聲,讀若淫。力荏切。七部。
34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42
邖shān
343
注解:地名。從邑山聲。所閒切。十四部。
34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45
346
注解:地名。從邑興聲。鉉無,鍇有。今按廣韻蒸韻、集韻證韻皆引說文,則有者是也。虛陵切。六部。
34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48
□tánɡ
349
注解:地名。從邑□聲。徒郞切。十部。玉篇□□二同。引續漢書云:廣陵□邑也。按續漢書謂司馬彪郡國志也。今志作堂邑。云故屬臨淮,春秋時曰堂。考左傳襄十四年楚子囊師于棠以伐吳。昭二十年棠君五尚。字皆從木。而廣韻引風俗通:堂,楚邑,大夫五尚為之,其後氏焉。字從土。葢今左傳從木,或誤。堂邑今江蘇江寧府六合縣是也。許但云地名,未知謂此地與否。□,古文堂字。文字各本奪。今補。見土部。
350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51
□fénɡ
352
注解:姬姓之國。廣韻曰:馮,姓也,畢公高之後,食採於馮城,因而命氏。左傳云:畢者文之昭。王肅注尚書云:畢毛,文王庶子。然則□為姬姓國,其後以國氏,省作馮也。師古云馮歸姓,恐非。字廁於此者,許不審□地所在。從邑馮聲。房戎切。古音在六部。○按許旣知為姬姓國,則當知其地所在。葢古本據其次第可推,今本葢寫者奪之。補綴於此。切
353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54
□kuài
355
注解:汝南安陽鄉。汝南郡安陽,二志同。今河南汝寧府真陽縣縣東故安陽城是也。有鄉名□。從邑,□省聲。□,宋版及小徐皆不從艸。艸部□,耳部□,皆□聲。則固有□字矣。苦怪切。十五部。漢書□成矦周紲。服虔音菅□之□,則服作□成矦。
356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57
郙fǔp300下
358
注解:汝南上蔡亭。汝南郡上蔡,二志同。今河南汝寧府上蔡縣縣西南十里故蔡城是也。有亭名郙。從邑甫聲。方矩切。五部。○按□郙二篆當與郪鄎郋□郹等篆為伍,寫者奪之。補綴於此。
359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60
酈lì
361
注解:南陽縣。南陽郡酈,二志同。秦二世二年,沛公攻析酈皆下之。則是秦所置縣。今河南南陽府內鄉縣縣東北有故酈縣城。從邑麗聲。郞擊切。十六部。按蘇林、如淳皆音擲。小顏漢書注:酈,姓。音歷。縣名音同蘇,如。○按酈篆當與□鄛□□□六篆為伍,寫者奪之。而補綴於此。
362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63
□qiān
364
注解:地名。從邑□聲。七然切。十四部。
365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66
□yì
367
注解:從反邑。□字從此。闕。闕謂其音闕也。文一百八十一一,宋本作四。今依鍇補□。則一百八十二。 重六邑部自邦至□,皆國邑殊名及國邑所有之地也。自鄯以下則皆地名。自西而東。鄯□,西北之冣遠者也。□則近東北矣。自邰至□,漢之三輔,屬司□。邽部二文,隴西天水郡也,在三輔之西,屬涼州。自郖至郉,弘農河南河內河東四郡也,在三輔之東,亦屬司□。鄔祁,大原郡也,屬并州。自鄴至郻,魏郡趙國淸河常山巨鹿郡也。屬冀州。鄚,涿郡也,屬幽州。郅,北地郡也,屬涼州。鄋者,近北地之狄。自鄦至郹,潁川汝南郡也,屬豫州。自鄧至鄖,南陽南郡江夏三郡也,屬荊州。自鄖至□,漢中蜀廣漢犍為牂柯五郡也,屬益州。自鄱至鄞,豫章桂陽會稽三郡也,屬楊州。長沙在江南,故附於豫章下。長沙本屬荊州也。自□至鄣,葢漢豫州兗州之地。自邗至厀,臨淮東海琅邪三郡也,屬徐州。郭至邭,齊地也,當屬靑州。郂□,陳留郡也,屬兗州。以下槩云地名,則未審其在何所也。
368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邑部
369
□xiànɡ
370
注解:鄰道也。道當為邑,字之誤也。其字從二邑會意。從邑從□。□變作□。凡□之屬皆從□。闕。闕者謂其音未聞也。大徐云胡絳切,依□字之音,非有所本。如□字或依□字之音,或依□字之音,皆非是。
371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部
372
□xiānɡ
373
注解:國離邑,離邑,如言離宮別館。國與邑名可互偁。析言之則國大邑小,一國中離析為若干邑。民所封鄉也。封猶域也。鄉者今之向字。漢字多作鄉。今作向。所封謂民域其中,所鄉謂歸往也。釋名曰:鄉,向也。民所向也。以同音為訓也。嗇夫別治。別彼列切。別治謂分治也。百官公□表曰:縣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敎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盜賊。司馬彪百官志曰:鄉置有秩三老游徼。鄉小者置嗇夫一人。風俗通云:嗇者,省也。夫,賦也。言消息百姓,均其役賦。按許不言三老游徼者,舉一以該其二。亦謂鄉小者但置嗇夫,不置三老游徼也。從□皂聲。許良切。十部。封圻之內六鄉,六鄉治之。按封圻上當有周禮二字。上云嗇夫別治,言漢制。此云六鄉六□治之,謂周禮也。封圻卽邦畿。周禮:方千里曰國畿。六鄉地在遠郊以內。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鄉大夫每鄉□一人。許先舉漢制,後言周禮者,許書凡言郡縣鄉亭皆漢制。漢表云: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許全書所舉某縣某鄉某亭皆在此都數之中。
374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部
375
□xiànɡp301上
376
注解:里中道也。不言邑中道,言里中道者,言邑不該里,言里可該邑也。析言之國大邑小,邑大里少。渾言之則國邑通偁,邑里通偁。載師注曰:今人云邑居里。此邑里通偁也。高祖紀云:沛豐邑中陽里人。此邑里析言也。應劭曰:沛縣也,豐其鄉也。然則鄉可偁邑矣。周禮:五家為鄰,五鄰為里。此周制也。齊語:五家為軌,十軌為里。此齊制也。百官志曰: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檢察。此漢制也。里中之道曰巷。古文作□。爾雅作衖。引伸之凡夾而長者皆曰巷。宮中衖謂之壼是也。十七史言弄者,皆卽巷字,語言之異也。今江蘇俗尚云弄。從□共。會意。言在邑中所共。說會意之恉。道在邑之中,人所共由。胡絳切。共亦聲也。九部。□,篆文從邑省。□為小篆,則知□為古文籒文也。先古籒後篆者,亦丄部之例。□今作巷。文三重一〖注〗□。
377
路徑:段注說文□第六卷□□部
378
二十五部文七百五十四。宋本四作三。鈕樹玉曰:按實七百五十五。重六十。宋本作六十一。鈕曰實五十九。凡九千四百四十三字。此弟六篇都數。
379
rìp302上
380
注解:實也。以疊韻為訓。月令正義引春秋元命包云:日之為言實也。釋名曰:日,實也,光明盛實也。大昜之精不虧。故曰實。從○一,象形。○象其輪郭,一象其中不虧。人質切。十二部。凡日之屬皆從日。日,古文。象形。葢象中有烏。武后乃竟作□,誤矣。□,《玉篇》古文日。
381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日部
382
旻mín
383
注解:秋天也。此爾雅釋天及歐陽尚書說也。釋天曰:春為昊天,夏為蒼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許、鄭本如是。孫炎、郭樸本乃作春蒼夏昊。從日文聲。武巾切。十三部。《虞書》說:說,各本作曰,今依韻會訂。虞書說三字當作唐書說曰四字。古文堯典欽若昊天說也。「仁覆閔下則稱旻天。」覆閔各本作閔覆,誤,今依玉篇、廣韻皆作仁覆愍下謂之旻天訂。此古尚書說也,與毛詩王風傳同。五經異義天號。今尚書歐陽說:堯典欽若昊天。春曰昊天,夏曰蒼天,秋曰旻天,冬曰上天,緫為皇天。爾雅亦云:古尚書、毛詩說:天有五號,各用所宜稱之。尊而君之則曰皇天,元氣廣大則稱昊天,仁覆愍下則稱旻天,自天監下則稱上天,據遠視之蒼蒼然則稱蒼天。許君曰:謹按堯典,羲和以昊天緫勑以四時,故昊天不獨昊春也。左傳:夏四月,孔丘卒。稱曰旻天不吊,非秋也,玄之聞也。爾雅者,孔子門人所作,以釋六藝之言,葢不誤也。春氣博施,故以廣大言之。夏氣高明,故以遠言之。秋氣或生或殺,故以閔下言之。冬氣閉藏而淸察,故以監下言之。皇天者,至尊之號也。六藝之中諸稱天者,以情所求言之耳,非必於其時稱之。浩浩昊天,求天之博施。蒼天蒼天,求天之高明。旻天不弔,求天之生殺當其宜。上天同雲,求天之所為當順其時也。此之求天,猶人之說事各從其主耳。若察於是,則堯命羲和欽若昊天,孔丘卒稱旻天不弔,無可怪爾。按許作五經異義,不從爾雅從毛詩。造說文兼載二說,而先爾雅於毛,與鄭說無不合。葢異義早成,說文後出,不待鄭之駁正,而已權衡悉當。觀此及社下姓下皆與異義不同,與鄭說相合,可證。
384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日部
385
時shí
386
注解:四時也。本春秋冬夏之稱,引伸之為凡歲月日刻之用。釋詁曰:時,是也。此時之本義,言時則無有不是者也。廣雅曰:時,伺也。此引伸之義,如不能辰夜,遠猶辰告傳皆云辰時也是也。從日寺聲。市之切。一部。旹,古文時,從日□作。之聲也。小篆從寺,寺亦之聲也。漢隸亦有用旹者。
387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日部
388
早zǎop302下
389
注解:□也。□者,早昧爽也。二字互訓,引伸為凡爭先之偁。周禮大司徒早物,叚早為草。從日在甲上。甲象人頭,在其上則早之意也。易曰:先甲三日。子浩切。古音在三部。
390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日部
391
昒hū
392
注解:尚冥也。冥者,窈也,幽也。自日入至於此,尚未日出也。司馬相如傳:曶爽暗昧,得耀乎光明,然則曶,尚未明也。按漢人曶昧通用不分,故幽通賦:昒昕寤而仰思。曹大家曰:昒,昕晨旦明也。韋昭曰:昒,昧忽□音。郭樸注三倉解詁云:曶,旦明也。然則獨許分別曶為未明,昧爽為且明,以其時相際,故說之者異。從日勿聲。大徐作昒,古皆有之。呼骨切。十五部。按韋音梅憒切,字林音勿,皆與昧通用之證。
393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日部
394
昧mèi
395
注解:昧爽,昧字舊奪,今補。且朙也。各本且作旦,今正。且明者,將明未全明也。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言昧爽起行,朝旦至牧野。左傳:晏子述□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偽尚書演其辭曰:昧爽丕顯,坐以待旦。郊祀志: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昒爽。封禪書昒作昧,旣言旦又言昧爽者,以辛巳朔旦冬至合前文黃帝己酉朔旦冬至為言,明冬至均在朔之旦也。繼云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明未旦時卽郊拜泰一也。內則:成人皆雞初鳴適父母舅姑之所。未冠筓者,昧爽而朝,後成人也。昧與曶古多通用,而許分別之,直以昧連爽為□。昧者,未明也。爽者,明也。合為將旦之偁。從日未聲。莫佩切,十五部。一曰暗也。暗者,閉門也,閉門則光不明,明闇字用此不用暗。暗者,日無光也,義異。司馬相如傳:阻深暗昧,得耀乎光明。
396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日部
397
暏dǔ
398
注解:且朙也。各本作旦明,誤。今正作且朙。暏與昧爽同義。許書有暏無曙,而文□魏都賦、謝康樂溪行詩李注並引作曙,古今字形異耳。許本作暏,後乃變為曙,署亦者聲也。玉篇昒昧二文間出曙字,市據切,此顧希馮以今字易古字也。後出暏字。丁古切。此孫強、陳年輩所據說文妄增者也。呂覽謂一朝為一曙。廣韻曰:暏,詰朝欲明也。從日者聲。當古切。廣韻亦暏入姥韻,曙入御韻。五部。
URN: ctp:ws13753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