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禮記章句卷三

《禮記章句卷三》[View] [Edit] [History]

1
檀弓上
2
夏、殷之禮,因時創制。周公監於二代,建一王之典,而三恪之後,猶修先世之事守,雖文獻凋落,尚多傳習。孔子折中裁定,歸於畫一,顧其言曰「吾從周」,又曰「某殷人也」,則孔氏所講習而行用者,固有雜殷、周之制者焉。夫子沒,七十子之徒親聞習見,各得聖人之一體,是以尊聞行知,各有所尚。而春秋以降,學士大夫之行禮者,或移於俗尚,踰於軌則,或附古行私,名合實離,或懲創流俗,矯枉過直,參諸孔門,傳說之不一,誠有不得而齊者矣。夫禮,經也;因事變之不齊而斟酌以中節者,權也。惟聖人而後可與權,則下此者不得與矣。是篇雜記夫子以後行禮異同之跡,其出入得失,或因聖言以為之論定,或虛懸其事而不明著其是非。誠體驗而慎思之,將必有不易之理存乎其中,而精義之用顯矣。誠學者擇善之切圖,而《禮經》之斷案也。亦以簡冊繁多,分為上下篇。
3
上篇凡百二十五章。
4
公儀仲子之喪,檀弓免焉。免,亡運反。
5
「公儀」,氏;「仲子」,字;魯同姓大夫。檀弓,魯人。「免」者,以布廣一寸,從項中而前交於額,又卻向後繞於髻,袒而不冠者之喪飾也。朋友皆在他邦,則袒免,矜其無主而為之主也。仲子所立非主,均於無主。故弓重服以哀之,且起問者見事情也。凡朋友冠弁絰。
6
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舍,書也反。下同。
7
明弓以是,故而免也。「孫」,適孫。「子」,庶子。「立」,立為喪主。春秋諸侯之大夫世官,則為喪主者嗣其爵。稱仲子者,其遺令云然。
8
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也。」居,車之反。
9
「居」,語助辭。主人不能喻弓變服為諷己,故顯譏之。
10
趨而就子服伯子於門右,曰:「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何也?」
11
子服伯子,亦魯同姓大夫,名何。眾兄弟位皆繼主人西面,伯子位在門右者,服已絕也。弓顯譏而主人猶不喻,故就其賢者詰之。
12
伯子曰:「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孫腯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腯,徒本反。夫,防無反。
13
伯邑考,文王長子,早卒。「舍」者,舍其子也。腯,微子適孫。衍,其庶子也。文王為殷諸侯,不自創制,微子守殷祀,故皆用殷禮。伯子無能改正仲子之亂命,又從而為之辭耳。
14
子游問諸孔子,孔子曰:「否!立孫。」
15
弓為伯子強辭所抑,不能復爭,故子游聞而以問也。「否」,決其不然之辭。公儀氏,姬姓之族屬,無用殷禮之理,而爵位受之於君;顧不用一王之典制,則壞法亂紀之尤,而為爭亂造端矣。
16
右第一章。
17
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致喪三年。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養,餘亮反。
18
「隱」,謂當屬目之地,知其過而不亟白之也。「左右」,謂常依之不相去也。「養」,奉指使也。「勤」,勞也,「無方」者,子與弟子雖眾,遇事即趨,無常職。「有方」,各司其職,不侵官也。「至」,致也,言遇難不避死也。「致喪」者,內外交盡也。「方喪」者,如禮法而為之服,盡其外也。「心喪」者,惻怛悲悼,不飲酒食肉,不聞樂,不御於內,盡其內也。審乎三者同異之辨,一因乎天理人情之自然,而道盡諸己矣。
19
右第二章。凡篇內非紀行禮者得失之已事,及稱引前人之言者,皆記者述論定之說,其言或出於夫子與七十子之徒,無所從考。要以析群疑而明不易之理也。余章仿此。
20
季武子成寢,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請合葬焉,許之。入宮而不敢哭。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也。吾許其大而不許其細,何居?」命之哭。居,車之反。
21
季武子,季孫宿。此蓋其城費時事,然其說多所難通。不必強為之說也。
22
右第三章。
23
子上之母死而不喪。
24
子上,名白,子思之子。其母已出,不為喪服,蓋子思命之。
25
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喪出母乎?」曰:「然」。
26
伯魚喪出母,而夫子不禁也。
27
子之不使白也喪之,何也?」
28
門人複問。
29
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而隆,道污則從而污。伋則安能?為伋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污,烏瓜反。
30
「先君子」,謂仲尼。「隆」,高。「污」,下也。《禮》:為出母齊衰期,為父後者則無服。周道尊尊,其制然爾。殷道親親,雖為父後者猶服之。子思言夫子道隆,故可損益三代而上用殷制,己道卑下,自當遵時王之禮也。不為伋也妻則不為白也母,言子上為父後,不得遂其私恩也。
31
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
32
孔氏之後嗣,雖非為父後者,皆不喪出母,則非禮矣。
33
右第四章。
34
孔子曰:「拜而后稽顙,頹乎其順也;稽顙而后拜,頎乎其至也。三年之喪,吾從其至者。」稽,康禮反。頎,口狠反。
35
「頹乎」,自上委下之貌。「順」,象也。「頎」,切也。殷之喪拜,先拜。周之喪拜,先稽顙。拜以謝賓,稽顙以自致。先拜者,先賓後己,序之順也。先稽顙者,情迫自致,哀之至也。禮以順為貴,喪以哀為主。三年之喪,從其至者,朞以下從其順者可爾。「從」,謂取之為禮制也。
36
右第五章。
37
孔子既得合葬於防。
38
「合葬」之說,詳第十一章。防,魯下邑。
39
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40
「墓」,兆域。「墳」,丘冢也。孔子志行道於天下,得行斯行,不必仕魯,恐子孫興於他邦,不知其處,故用周制,聚土以為封。
41
孔子先反。
42
實土三,主人反而虞。
43
門人後。雨甚,至。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也?」曰:「防墓崩。」
44
「防」,慮也;恐其崩,當修之。
45
孔子不應。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46
泫然流涕而言者,情無已而禮不可過也。古之葬者,合為兆域,序其昭穆,墓大夫掌之各有版圖,以為世守,無待修治,自以遠樵蘇占據之害,故不立修墓之制。俾送死者,有所終止,是以仁人孝子,情無已而制不可過。自秦以降,宗法毀,井田裂,士大夫無世祿,而彊豪兼並,土田山麓旦暮易主,故時王之制,為高墳崇表謹識其所,用垂於後,孝子慈孫以時芟治而培護之,然後可免於耕發露之慘,固情理之不容已者也。讀者察夫子泫然流涕之心,可以知禮隨時變;而古道之未可泥矣。
47
右第六章。
48
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弔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使,色吏反。覆,如字。
49
弟子哭師於庭,故如其哭位報也。「覆」,傾也,示不忍食。子路之死,惑於靈公之命,而不能推之以天理之至極,固未為得矣。食焉不避其難,亦以殉其一曲之義也,以視諸董搏霄、余闕之死,固不同矣。夫子不以為失身,而替其師弟之恩,誠有以諒其心與。
50
右第七章。
51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52
「宿草」,謂前歲之草,經凋復榮。蓋亦喪之至期而止。
53
右第八章。
54
子思曰:「喪三日而殯,凡附於身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於棺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55
謂士禮也。「附於身者」,衣衾絞之屬;「附於棺者」,棺翣茵器之屬。「誠」者,盡其禮,「信」者,不疑於心。哀遽瞀亂,慮有疏忘,舒其期於三日,三月,得竭心殫慮以為之矣,勿令他日哀緒稍寧,始記憶追悔而無及也。
56
右第九章。
57
喪三年以為極,亡則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故忌日不樂。
58
「極」,止也。「亡」,亦忘也。「患」,謂過毀滅性。「不樂」者,徹琴瑟。喪雖三年以為極,而釋服以後豈遂忘乎?其思慕不置者,猶三年以內也。「忌日不樂」,不忘之徵也。蓋情則一往而易盡,性則有節而恆,於此可以驗性情之分矣。
59
右第十章。
60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少,詩照反。
61
孔氏以華督之難自宋奔魯,家世未顯,宗族未盛。至叔梁大夫,始以力事魯襄公,而又早喪。其先世寓葬於魯,非有墓人之掌,故孔子不知。
62
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父,扶雨反,下同。
63
五父之衢,道名。杜預曰:「在魯國東南。」叔梁大夫之卒,未得葬而殯於外,至夫子長,以不知先墓,故不敢葬焉。然葺至深固,人見之者,皆謂為葬。「蓋殯」者,掘肂厝之,畢塗其上而又加慎焉,故有似乎葬也。
64
問於鄹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
65
鄹,魯下邑。叔梁氏所食地。《春秋傳》稱,叔梁大夫為鄹人紇,蓋以邑氏。曼父或其族人。「合葬」,謂合於先人之墓也。葬必從祖禰,示不忘本。夫子不知先墓,姑慎於殯,以待訪得而後葬,以道寧親而勿之有悔也。
66
右第十一章。此章之旨,舊說乖謬尤甚,考文按事,義本如此。第六章同。
67
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相,息亮反。
68
義見《曲禮》。
69
右第十二章。
70
喪冠不。,耳追反。
71
「」者,紘之餘也。冠有笄,以紘繫之,順頤而下,結之而垂其餘,以致飾也。喪冠,以麻維之而不垂其餘,去飾也。記者見時有喪冠綏者,故云。
72
右第十三章。
73
有虞氏瓦棺。
74
上古衣之以薪。有虞氏尚陶,始為瓦棺,襲斂而殯葬焉。
75
夏后氏堲周。
76
燒土曰「堲」,今之磚也。夏后氏易棺以木,而以堲周圍甃之。
77
殷人棺槨。
78
始加槨也。槨之製,如井闌,四周,上加抗木。
79
周人牆,置翣。
80
「牆」,柳衣;今之棺罩。柩車行道路以為飾,囚以葬焉。其制:上有荒,荒上有齊,結采為之旁有帷,荒下有池;池如筧,衣以青布;尊者池下有振,容如幔簷,又懸銅魚於振容之側。「翣」,以木為之,形如扇而首如盾,畫黼黻雲氣於上。「置」者,厝於牆外。
81
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長,丁丈反。
82
「棺槨」無牆翣。十六至十九為「長殤」。
83
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殤、下殤。
84
「堲周」無槨。十二至十五為「中殤」,八歲至十一為「下殤」。
85
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
86
七歲以下,「無服之殤」。四代之制,物彌備,事彌文,而後孝子之心盡焉。生乎明備之世,而槁葬其親者,是殤其親矣。
87
右第十四章。
88
夏后氏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驪,牲用玄。
89
「大事」,謂喪事。「斂」,兼大小斂而言。「昏」,日落宇色黑。「驪」,黑馬。戎事齊力而此尚色者,天子之革路也。
90
殷人尚白,大事斂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
91
「日中」宇色白。「翰」,白鳥羽,馬色如之也。
92
周人尚赤:大事斂用日出,戎事乘,牲用騂。
93
「日出」宇色赤。「」,今之棗騮。「騂」,黃牛帶赤色。三代王者本天治人,因心制法,體其德,用其道,皆以信諸心之獨至而無疑者為治教一世之定理,而見天下之事物莫不以此為至極。故吉凶典禮、容音象數,咸於此准焉。非務為矯革以侈受命之符,緣飾以塗天下之耳目。故曰:「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自鄒衍五德之說,倡為不經之論,世儒踵之,強取天地陰陽五行,而物為之比肖,纖巧湊泊,有文無情,乃以是為立政之大者,遂可以合天而治人,其亦愚而誣矣。
94
右第十五章。
95
穆公之母卒,使人問於曾子曰:「如之何?」
96
穆公,魯君,名不衍,哀公曾孫。曾子,曾申,參之子。
97
對曰:「申也,聞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齊斬之情,粥之食,自天子達。』」齊,子斯反。
98
為母齊衰,並言「斬」者,言父母服異而情一也。「達」,下達於士、庶人,諸侯可知已。
99
右第十六章
100
布幕,衛也;幕,魯也。,思邀反。
101
「幕」,所以覆棺而殯者。「」,縑也。天子幕,諸候布幕。魯、衛皆侯國,而魯獨幕者,沿成王賜周公以天子之禮,後遂無所不僭。並言之,其失自見矣。
102
右第十七章。舊說皆以此章連上章,俱為曾申答穆公之言。今按曾申所答乃禮之大者,其餘喪制概未之及,不應獨詳一幕。故分為二章云。
103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曰:「然則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重,直龍反。蓋,與盍反。
104
申生,事詳見《春秋傳》。「言子之志」,謂暴其事之誣也。「安」,狎而便之也。「傷公之心」者,謂事白,驪姬當抵罪,戚公心也。「如」,往也。「之」,亦往也。迭言「行如之」者,迫遽之辭。按《春秋傳》,申生死於新城,時重耳在蒲,此言重耳諫申生,蓋傳聞之訛。
105
使人辭於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於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苟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少,詩照反。難,乃旦反。
106
「辭」,訣也。狐突,申生之傅。「不念其言」者,皋落之役,突嘗勸之出奔也。「子少」,謂奚齊。「再拜稽首」,拜君命也。「卒」,自縊死。
107
是以為恭世子也。
108
恭世子者,其後晉人謚之。《謚法》:「執行堅固曰恭。」僅得為「恭」而不得稱孝,以其不能全身格親,必如舜之「不格奸」,而後人子之道盡。記者記此,以見孝道之難也。
109
右第十八章。
110
魯人有朝祥而莫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由,爾責於人,終無已夫,三年之喪,亦已久矣夫。」莫,芒故反。夫,防無反。
111
「祥」,大祥。二十四月之餘,已交乎三年。「久」,謂喪極於三年,傳行自舊,不可過也。
112
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踰月則其善也。」
113
多」,猶甚也;謂子路之責之,亦非已甚也。「踰月」,謂更逾一月,二十七月也。君子以禮恕人,則人易從;若自盡之道,則不得苟可免譏而止也。
114
右第十九章。
115
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乘丘。縣賁父御,卜國為右。馬驚,敗績,公隊,佐車授綏。乘,繩証反。縣,胡涓反。賁,博昆反。隊,與「墜」同,直類反。
116
乘丘,魯地。「敗績」,公之戎路仆也。「佐軍」,副車。「授綏」,援公登車以免。
117
公曰:「末之卜也。」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誄之。
118
古者將戰必卜御、右。莊公謂卜之未審,致用賁父而敗,辭若寬之,實深責之也。賁父御不失正,知非己罪,而以為己適御而敗車,不能辭無勇之罪,因馳入敵師而死。「白肉」,股裹肉也。馬中矢而驚,敗非御者之罪,始明矣。無罪而死,義。故莊公哀而誄之。誄則謚。
119
士之有誄,自此始也。
120
禮:大夫乃有誄。此記禮之所由變也。
121
右第二十章。
122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
123
「病」,疾甚也。子春,曾子弟子。元、申,皆曾子之子。「隅坐」,不與成人並。
124
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與,以諸反。呼,朽居反。
125
「華」,畫飾。「睆」,刮去節目去也。「簀」,床笫,時曾子所臥者。「止」,令勿言,恐曾子聞而欲易之也。「瞿然」,驚視貌;目先將瞑,至此驚而蘇也。「呼」,欲問而不能之聲。
126
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
127
童子知欲問,不忍欺而再告也。
128
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革,紀力反。
129
「革」,急也。「變」,動也。「細」,小也。「姑」,且。「息」,安也。「何求」,言不望及旦也。「舉」,掖而起。「扶」,擁令稍坐也。季孫優老尊賢,以其簀奉養曾子,曾子寢之而不嫌,孟子所謂「不以為泰」也。死生之際,雖曰一如其素,而為人生之大變,則謹禮守正,尤為不可不慎。曾子養其大勇浩然之氣,當病革之頃,徙義如不及,志正而不憂其氣之不勝,朱子以為「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而不為」之心是已。或以受季孫之賜為非禮,而不當獨慎之於將終之際為疑,其亦淺矣。
130
右第二十一章。
131
始死,充充如有窮;既殯,瞿瞿如有求而弗得;既葬,皇皇如有望而弗至。練而慨然,祥而廓然。瞿,九遇反。
132
「充充」,悲填膺貌。「窮」,無所復之也。「瞿瞿」,驚視貌。「求而弗得」,不信其亡而常若欲求之。「望而弗至」,虛望而已。「慨然」,憤不自輯也。廓然,寥廓而意孤也。此章可謂善狀孝子之心矣。惟其如此,故聞樂不樂,食旨不甘,居處不安,而疏衰之服粥之食、哭泣之哀,一行其所不容已而已矣。
133
右第二十二章。
134
邾婁復之以矢,蓋自戰於升陘始也。婁,力豬反。複,芳服反。
135
邾,曹姓之國;稱邾婁者,齊人語也。升陘之戰,在魯僖公二十二年,與魯戰也。邾雖勝魯,死傷亦眾,尸橫原野,不得收斂。招魂者榮其死事,以矢代衣。後雖非兵死,亦習用矢,成乎蠻夷之殊俗矣。
136
魯婦人之髽而吊也,自敗於臺駘始也。台,本「壺」字之誤,產吳反。
137
去而露其曰「髽」。「臺駘」,《春秋傳》作狐駘。魯為邾所敗,事在襄公四年。有喪則不弔。魯師大敗,兄弟姻亞甥舅同死者眾,方髽而互相吊,其後遂沿之成禮。此二事皆因兵事而成乎失禮,則兵為禍始,其可輕試之哉。
138
右第二十三章。
139
南宮之妻之姑之喪。
140
南官,南容也;其妻,孔子兄之子。
141
夫子誨之髽,曰:「爾毋從從爾,爾毋扈扈爾,蓋榛以為笄。長尺而總八寸。」從,子勇反。長,直亮反。
142
古者以韜髮,不露其髻。初喪,男子免而婦人髽,則去而為露髻。「從從」,高也。「扈扈」,廣也。髽,當約髮而卑小其髻,不為飾也。「笄」,簪也。「總」,以六升布一條束髻上而垂其餘。婦為舅姑齊衰期,惡笄有首,或用椫,或用榛,故夫子言「蓋」,謂可通用也。凡吉笄長尺二寸,今以髽卑小,故短之。「總八寸」者,齊衰之總。斬衰總六寸。
143
右第二十四章。
144
孟獻子禫,懸而不樂,比御而不入。夫子曰:「獻子加於人一等矣!」縣,古涓反。比,必二反。
145
「比」,次也,謂次序其群妾,當御之辰待於內寢也。「不入」者,仍居惡室。「加」,猶踰也。時人皆不及於禮,而獻子過之,故較時人為賢。
146
孔子既祥,五日而彈琴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
147
孔子父沒,為母得伸其三年亦二十四月之祥也。祥卜遠日,十日則亦禫月之初矣。琴聲自外成,笙歌聲自內出,故先琴而後笙歌。
148
有子蓋既祥而絲屨組纓。
149
「既祥」,亦禫月也。《禮》:既祥,白屨無,縞冠素紕,以素為纓。有子以絲飾屨,以組為纓,則純乎吉矣。二十四月而祥,間月而禫,禫則可以樂,而冠屨猶不純吉,禮之中也。獻子過情而不可為法,有子文不及而踰禮。故記者以聖人之中正折中之。
150
右第二十五章。
151
死而不弔者三:畏、厭、溺。厭,于甲反。
152
「畏」者,死於盜刺。「厭」者,死於岩牆。「溺」者,死於徒涉。三者苟在親故之倫,哭之可也。吊以弔生者,而為人子者,不能預防而諫免之,又不致身以殉難,不孝之尤,不足恤矣。何吊之有?
153
右第二十六章。
154
子路有姊之喪,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
155
姊妹適人者服大功,子路以寡兄弟,故欲以昆弟之服服之期。
156
孔子曰:「先王制禮,行道之人皆弗忍也。」
157
言凡人皆有獨致其情而不忍之處,先王所以制禮而為之折中;情所不及,必企及之,情所過者,必俯就也。
158
子路聞之,遂除之。
159
面詔而曰「聞之」者,夫子微辭爾,善子路之不逆也。
160
右第二十七章
161
大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大,他蓋反。比,必二反。
162
營丘,今青州府臨淄縣;大公始封之都也。「五世」,大公及丁公伋、乙公得、疣公慈母、哀公不臣。
163
君子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樂樂」,上如字,下盧各反。
164
所自生」,謂所生之國。「本」,先世所習守也。君子之於禮樂,雖博習不滯,而夫人之情必依其舊,故或適他國,而必以其故國家世之聲容度數為心之所安,如鐘儀操南音,孔子用殷禮是已。此言齊人善體禮樂之意,以安其先君。
165
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首,舒救反。
166
「正」,猶當也。狐生於山,故死必當丘以措其首。此不忍忘本之情,見諸禽獸者也。大公雖非周同姓,而其興也,因周而得有宗廟社稷,以奉先而傳後,故沒而遺今反葬,施及五世,仁之至矣。「仁」者,禮樂之實也。昭代徐、沐二公,相傳十餘世宦於燕、滇,而皆反葬於留都,亦此意與。
167
右第二十八章。
168
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期,居之反。與,以諸反。
169
伯魚之母,出母也。「與」,詰辭。「嘻」,怪歎聲。「甚」,過也。父在為母齊衰期,十三月而禫,十五月而除,則踰期而哭。出母,雖期而不禫,十二月斯除矣。
170
右第二十九章。此章之義詳第四章。
171
舜葬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季武子曰:「周公蓋祔。」
172
「蒼梧之野」,舊以為在湖廣寧遠縣,秦、漢屬蒼梧郡。「蓋」,疑辭。祔者,夫婦合葬。
173
右第三十章。按此章之義出於秦、漢傳記之傳聞,而記禮者因之以著。古無合葬之禮爾,然猶未之信也。故兩稱「蓋」以疑之。舜都蒲阪而崩於鳴條,孟子言之明矣。不知秦漢之際,何者倡為珠塵淚竹,象耕鳥耘之怪論,於是而卒葬蒼梧之說起焉。沿及於今,指九疑培之丘以為舜墓,勒諸祀典,乃使鳴條塚域,樵蘇無禁而永廢明禋,亦古今之通憾矣。惟宋羅長源覺其非是,廣為辨證,而信從者寡,良可歡也。又三妃之文,不別嫡庶。舊說以為帝嚳四妃,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而三妃匹貴。孔穎達雜引緯書及王逸《楚辭》註以征之,說尤怪誕,而資並后匹嫡者之口實,其以壞人倫、導爭亂者,為害尤烈。至於合葬之禮,取證季孫,而謂始自周公。乃考《周禮》,塚人辨兆域之制,先王居中,餘以昭穆為左右,孫從祖列,既已灼然。男女之別,人之大倫也,漫令夫婦合塚,則嫂叔比肩而舅婦相向,不亦紊亂之尤乎?以廟制推之,則婦祔於王姑,與姑為昭穆,而男女之兆域必各有封界,其亦明矣。大抵《檀弓》一篇博采雜記,聽其得失同異,以待言禮者之自擇,如此類者眾矣。弗思弗辨而執以為必然,則亦不足與於記者之深意,而徒為禮之蠹也。
174
曾子之喪,浴於爨室。
175
「浴」,謂煮浴湯也。《喪禮》:為垼於西牆下以煮浴。今煮之於爨室,以生事事之,之死而致之生,亦失禮者也。舊說謂曾子矯曾元之辭易簀而故為謙儉,移尸於爨室而浴之,不通。
176
右第三十一章。
177
大功廢業。或曰:「大功,誦可也。」
178
「業」,謂學業弦誦之事,樂之屬也。故大功以上,哀戚深重,必廢之。「誦」者,口讀習之而不被之弦歌也。「可」者,或可之辭。蓋為姑姊妹女子子適人者所服大功。
179
右第三十二章。
180
子張病,召申祥而語之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幾乎?」語,魚巨反。
181
生之道盡,則可以「終」矣。「死」者,神氣澌滅之稱。「庶幾」者,自信其生之無咎也。子張此言,與曾子「吾知免夫」之說,跡同而實異。誠於此而察其居心為學之不同,則學者孫志慎修之方亦可見矣。申姓、祥名,子張門人。
182
右第三十三章。
183
曾子曰:「始死之奠,其餘閣也與。」與,以諸反。
184
「閣」,庋架,措食物者。始死復已,即奠脯醢醴酒於尸東,以依神而事之。「餘閣」者,即因養疾食餘庋藏之物,急於取給。若須別具新饌,則恐遷延良久,蓋不忍神之須臾無所依也。
185
右第三十四章。
186
曾子曰:「小功不為位也者,是委巷之禮也。」
187
「為位」者,以親疏序列而哭也。言「小功」,則大功以上可知。時有小功不為位者,故曾子譏之。「委」,曲也。曲巷閭不容車,細民所居,言其野也。此言聞喪於異地,不能奔赴以就喪家之位,則為位於己室而聚哭之也。若同處一國邑之內,則奔哭之。大功以下,有時歸家哭,亦止不為位矣。
188
子思之哭嫂也為位,婦人倡踊;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
189
記者引二事以證哭之必有位也。子思,或曰原思也。言思,舊說以為子游之子,申祥妻之昆弟。叔為嫂,丈夫為妻之昆弟,皆無服。特子思之妻有娣姒之服,小功,申祥之妻為其昆弟,大功,故使之為主而倡踊為位,則無服皆可就哭,而己因即之以哭也。
190
右第三十五章。
191
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縫,如字。衡,戶盲反。
192
「縮」,直也。「古」,謂始有冠時也。一幅之布不周於首。古冠辟積少,以一幅布稍益之,直裁而縫合之,足矣。《雜記》所謂「條屬」也。後世冠多為辟積,必取布幅橫裁之,視首之大小為長短,蓋雖一幅而長幾倍之矣。
193
故喪冠之反吉,非古也。
194
「反」,異也;謂吉凶之冠縫異也。古有喪者,括髮而免,後世初喪則然,成服而冠,以古冠質樸,因而以為喪冠,異於吉冠之衡縫,實則古之吉冠也。按負版,衰斬、繩纓、菅屨,皆始制衣服者之吉服,而後世皆以為喪服。喪者,去飾以從質而已,非別有以飾哀也。
195
右第三十六章。
196
曾子謂子思曰:「伋,吾執親之喪也,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
197
「漿」,以淅米沉釀之為飲也。七日不飲不食,則殆於滅性。曾子自舉以告子思,暴己過也。
198
子思曰:「先王之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故君子之執親之喪也,水漿不入於口者三日,杖而後能起。」
199
「跂」,謂足,舉踵也;黽勉之意。杖而后能起,則已病矣,過此則滅性。子思記曾子悔過之言,而申明其義,以示後世。
200
右第三十七章。
201
曾子曰:「小功不稅,則是遠兄弟終無服也,而可乎?」稅,他外反。
202
「稅」,謂日月已過乃聞其喪,而追服之也。《禮》:「降而在緦,小功者則稅之。餘則否。」是小功正服終無服矣。「遠兄弟」,謂從祖昆弟也。舉兄弟之不容已於服,則從祖父母女孫適人者之不忍不稅,可知己。故曾子疑古禮之非而欲正之。
203
右第三十八章。
204
伯高之喪,孔氏之使者未至,冉子攝束帛乘馬而將之。使,色吏反。乘,繩證反。
205
伯高,姓名未詳,時卒於衛。「使」,吊使。「攝」,貸也。帛十個為「束」。個,丈八尺。「乘馬」,四馬。「將」,將命。冉子時亦在衛,億孔子之必賻而先貸為之。
206
孔子曰:「異哉,徒使我不誠於伯高。」
207
「異哉」,甚責之辭。有文無情,禮之偽也。
208
右第三十九章。
209
伯高死於衛,赴於孔子。孔子曰:「吾惡乎哭諸?惡,哀都反。
210
哭必為位,有位則必擇其所。
211
「兄弟,吾哭諸廟;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師,吾哭諸寢;朋友,吾哭諸寢門之外;所知,吾哭諸野。
212
皆謂在遠聞訃而哭也。若同國中,則就哭之。「兄弟」,遠兄弟。「廟」,禰廟。「所知」,以事故相與而嘗相見者也。按此與《雜記》及《奔喪》不同,傳者異也。以情理推酌,此為得之。
213
「於野,則已疏;於寢,則已重。
214
孔子嘗欲與伯高友而交未定,故酌於二者皆不可。
215
「夫猶賜也見我,吾哭諸賜氏。」夫,防無反。猶,與「由」通。
216
「猶」,因也。伯高舊與子貢為友,因之以求見。「氏」,家也,謂其寢門之外。
217
遂命子貢為之主,曰:「為爾哭也,來者,拜之;知伯高而來者,勿拜也。」
218
「主」者,即主位而倡哭倡踊也,哭則吊。「為爾來者」,弔子貢者也。「知伯高者」,同哭者也。「勿拜」者,不奪人之情。《春秋傳》曰:「為禮必當其物與其所,而後可以言禮。」蓋物與所各因其心之所安,而苟不得當,則雖有綢繆惻怛之心而居之不寧,反為之消沮。觀此二章,聖人之所以處伯高者,則君子所以善養其哀樂敬愛而順致之以不匱者,亦可見矣。
219
右第四十章。
220
曾子曰:「『喪有疾,食肉飲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為姜桂之謂也。」
221
「滋」,味也。「姜桂」,可以輔疾,謂調和之者,必加藥物而後可強孝子飲食之。此蓋禮文之言,而曾子釋之云。
222
右第四十一章。
223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喪,息浪反。
224
「明」,目睛。時子夏已老,溺情而不知節之以禮。
225
曾子弔之,句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喪,息浪反。女,人渚反。下同。
226
君子遇災則恐懼修省,不當恕己尤天。朋友以責善為道,故重責之。
227
「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爾罪一也。
228
洙水在魯城南入泗。西河,今山西平陽府;酈道元云:崌谷水側有石室,蓋子夏教授處。今平陽河津縣猶存遺跡。使民疑者,不稱師以自抑也。
229
「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
230
家貧不為祿仕,喪不備禮,民無得而稱之。
231
「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爾何無罪與?」喪,息浪反。與,以諸反。
232
「何」字衍文。
233
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離,力智反。
234
再言「過」者,有過而又不知自省也。「索」,蕭散孤子之意,謂久不獲朋友之益也。
235
右第四十二章。
236
夫晝居於內,問其疾可也;夜居於外,弔之可也。
237
言君子慎居處。不當使人疑也。
238
是故君子非有大故,不宿於外;非致齊也,非疾也,不晝夜居於內。齊,側皆反。
239
「外」「內」,以中門言。「大故」,謂居喪。「致齊」者,大夫、士無散齊也,齊必居內以謝人事、斂思慮。「晝夜」,謂晝連夜。
240
右第四十三章。
241
高子皋之執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見,賢遍反。
242
子皋,高柴。《論語》作子羔。「泣血」,言無聲而泣出如血流也。微笑則齒見;「未嘗見齒」,終不笑也。「難」者,人所不能之辭。既葬三虞而卒哭,則哀有時;泣血三年,哀深逾禮;能為人之所不能也。
243
右第四十四章。
244
衰,與其不當物也寧無衰。齊衰不以邊坐。大功不以服勤。衰,七雷反。齊,子斯反。
245
「當」,稱也。「物」,即衰也。「不當物」者,謂容不戚,動不以禮,與凶服不相稱也。「寧無」者,甚之之辭也。「邊」,偏倚也。「服勤」,執勤役之事也。服以飾哀,君子之事。君子之服而野人之為,其辱禮也甚矣。
246
右第四十五章。
247
孔子之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說驂而賻之。說,他活反,下同。
248
「之」,過也。「舊館人」,所嘗為主者。《孟子》曰:「孔子於衛主顏仇由。」「驂」,馬,脫之猶有服馬可駕。贈喪之禮,車馬曰「賻」。在旅無他物可贈,故脫驂。
249
子貢曰:「於門人之喪,未有所說驂,說驂於舊館,無乃已重乎?」夫子曰:「予鄉者入而哭之,遇於一哀而出涕。予惡夫涕之無從也。小子行之。」鄉,許亮反。惡,烏路反。夫,防無反。
250
「遇於一哀」,謂適與心之哀者遇也。「從」,猶紹也。君子有是情,則必有文以紹之。獨有其情而文不繼,野人之道。君子所惡也。
251
右第四十六章。
252
孔子在衛,有送葬者,而夫子觀之,曰:「善哉為喪乎!足以為法矣,小子識之。」識,式志反,下同。
253
言孝子之用情適當如是,不可以外物易之也。
254
子貢曰:「夫子何善爾也?」曰:「其往也如慕,其反也如疑。」
255
「爾」,彼也。「慕」,追隨不舍。「疑」者,行遲意惑,似不欲反之貌。
256
子貢曰:「豈若速反而虞乎?」
257
日中而虞,恐不逮事也。
258
子曰:「小子識之,我未之能行也。」
259
文可企而及,情不可學而至。夫子自謙以警人也。
260
右第四十七章。
261
顏淵之喪,饋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彈琴而後食之。
262
「祥」,大祥之祭也。朋友之喪,有宿草而不哭,故彈琴以散哀,而不過禮以傷和也。
263
右第四十八章。
264
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學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265
「拱」者,出手祛外,俯指相覆,向上當心也。右手掩左曰「尚右」,凶禮也。左手掩右曰「尚左」,吉禮也。聖人喜怒哀樂之節,篤實於中,自見於外,故動容中禮而造次無違。二三子雖嗜學,而不得其性情之所自著,固有忘己而獨徇乎教者。即此而見聖人無隱,而學者欲從末由,即凡動靜云為之間無非是也。
266
右第四十九章。
267
孔子早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
268
「作」,起也。「負手曳杖」,謂反手向肩,曳杖於後。「消搖」字或作「逍遙」,和適之貌。聖人知生死而順之以天,故氣象如此。
269
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270
「萎」,凋落也。為天下後世憫聖人之不再作。
271
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放,甫往反。
272
子貢旦謁夫子,侍夫子者以告之。「放」,傚也。
273
夫子曰:「賜,爾來何遲也?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
274
在阼」,如生者位。「楹」,堂前柱。「兩楹之間」,當堂之中,賓在西,主人在阼,夾護而尊崇之也。「西階」,賓階。「猶賓之」,謂待之如賓。
275
「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沒。夫,防無反。
276
「疇」,近也。近昔,昨日。「奠」,定也;謂正席也。「宗」,尊也。人君南面聽政,則席於牖戶之間,當兩楹之中。明王興,夫子當如伊、呂,有國則正南面,今既不能然,而坐於兩楹之間,則殷之殯禮而已,故以占其將終。此記聖人安死而重憫斯人,樂天而敦乎愛也。
277
右第五十章。
278
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曰:「昔者夫子之喪顏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
279
「喪」,以喪禮戚之也。哭泣擗踊、居處、飲食,徹琴瑟,廢冠昏,一如喪禮,特服弔服加麻而不為之衰耳。《禮》:為眾子期。孔子之喪顏淵、子路,亦心喪期與?門人於夫子則三年。
280
右第五十一章。
281
孔子之喪,公西赤為志焉。
282
「為」,典治其事也。「志」,章識也。棺之飾,魂車之所建,皆以旌死者,為章識也。
283
飾棺句,牆,置翣設披,周也。披,彼義反。
284
此謂柩車之飾,用周制也。「牆」者,帷、荒、齊、池、揄絞、緇紐護棺四周,如牆垣也。「翣」,畫翣。「披」,以布二約棺束之,耳結於柩車,垂其餘,使人旁牽之以備傾側。
285
設崇,殷也;綢練,設旐,夏也。
286
此謂魂車所建旌旗之飾,雜用夏、殷之制也。「崇」,崇牙;謂旐端橫木以張旐者,刻為齟齬,高出如筍簴之崇牙也;「綢」,纏也。「綢練」者,謂以練帛纏建旐之竿也。旐以緇布,廣充幅,長八尺,注龜蛇之飾於竿首。孔子仕魯,為下大夫,於周制攝用孤卿之旜,今設旐者,夏制也。孔子仕魯,則可從時王之禮,故為殷人則得用殷制,若於夏則未有取焉。公西赤以德兼三王,故雜三代之儀文以尊聖人,而聖人之德不待此而顯,徒以匹夫損益時王之制,斯為過矣。
287
子張之喪,公明儀為志焉。褚幕丹質,蟻結於四隅,殷士也。
288
公明儀,蓋子張弟子。「褚」,夾也;以丹布為夾幕,覆棺以行,遂以葬,不牆不翣。「蟻結」者,畫褚幕之四角為蟻行文,往來交錯也。「殷士」,謂殷之士禮。子張或亦殷人之後,未嘗受爵命於周,儀之純用殷禮,得之矣。
289
右第五十二章。
290
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朝,直遙反。
291
「居」,處也。「仇」,敵也;謂手刃其親者。「苫」,草也。「寢苫」者,不施笫簟,恆若居喪。「乾」,盾也。「不仕」者,仕則致身奉君,不敢專殺矣。「弗與共天下」,謂仇或避去,但在九州之內,必尋求之也。市朝非私鬥之地,必鬥,則塗野可知已。「不反兵」者,恆以兵自隨,不待反而求也。
292
曰:「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與共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
293
仕弗與共國」,同處一國,則必鬥也。「銜命不鬥」者,恐廢君命;私行遇之異國,必鬥。
294
曰:「請問君居從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為魁,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後。」從,才用反。
295
「魁」,首也。「主人」,謂見殺者之子弟。
296
右第五十三章。按報仇之制著之《周禮》,而聖人於此復申明其義,則固王者所不得而罪之矣。夫殺人者死,周受殷,殷受夏,所不辭矣。必待人子之私報,則王法幾於不立,此古今之所積疑者也。孔氏以為「遇赦而免」者,其說或然。然則赦之為害,使仁人孝子不得伸其不共戴天之憤,危身觸法以嘗試於一旦,而開仇殺之禍於無已,亦焉用立君於民上以牧之哉。諸葛孔明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誠哉,其言之也。若夫非赦而昏墨之吏鬻獄失出,以致其子弟茹冤而逞志者,則必詰當日故縱之情,以嚴坐其直訊之官吏,斯亦「殺以止殺」之大權與!
297
孔子之喪,二三子皆絰而出。群居則絰,出則否。
298
「而出」二字衍文。「絰」者,衣弔服疑衰而加環絰也。五服之絰皆雙紐,環絰獨紐。「群居」者,孔子沒,弟子皆廬於殯宮也。「出」,各以己事而有所往也。出不絰者,不疑於有喪。
299
右第五十四章。
300
易墓,非古也。易,以豉反。
301
「易」,治也;謂芟除培壅之。「古」,謂殷以上。古者,送形而往,迎精而反,貴精而輕形。周道大備,為人子者不忍忘親,無所不至,乃有「易墓」之禮。若此類,從周之文可也。
302
右第五十五章。
303
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
304
夫子疾時之徒飾儀文而無哀敬之實,故為此言。然人能盡其哀敬之實,則禮之以節文其哀敬者自無不足,非禮為外而哀敬為內,可略外以專致於內也。
305
右第五十六章。
306
曾子弔於負夏,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降婦人而後行禮。填,與「置」同,支義反。推,吐回反。
307
負夏,衛地。「祖」者,古者遠行,將行而飲酒為行始。孝子事死如事生,故於遷柩朝祖廟之後,日昃而設祖奠,為將就墓而餞之也。填,置,古字通用,設也。「池」以竹為之,衣以青布,象宮室之承溜,設於荒下為棺飾。飾棺者,先設帷,次設荒,而後加池,既置池則棺飾備矣。葬之前日,還柩向外而陳祖奠,商祝飾柩,主人降,婦人降,即位於階間。於時或有吊者,主人拜於柩車東,柩不復還,則因柩以為位也。今推柩車而反之,使如在殯,主人復升,即未祖以前之位,而婦人不復反堂上,則其造次不成禮亦可見矣。
308
從者曰:「禮與?」曾子曰:「夫祖者,且也。且句,胡為其不可以反宿也。」從,才用反。與,以諸反。夫,防無反。
309
「且」,暫也。「宿」,次也。「祖」,暫為行始而未行,疑可以還車。
310
從者又問諸子游曰:「禮與?」從,與音皆同上。
311
從者疑不釋,他日見子游而問之。
312
子游曰:「飯於牖下,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所以即遠也。故喪事有進而無退。」飯,扶晚反。
313
「牖下」,寢室南牖下。「戶內」,寢中當戶處。「阼」,阼階上。「客位」,西階上。「庭」,祖廟堂下墀。「即」,漸也。「進」,往;「退」,返也。孝子不忍遽遠其親,故遠之必以其漸,然既遠則不可復返。成功者退,人道之當然也,則還車受弔之非禮明矣。
314
曾子聞之曰:「多矣乎,予出祖者。」
315
「多」,猶贅也,過也。柩已啟行,有賻而無弔。曾子既知主人之非,因言己不當於出祖之時而行弔,使主人疑於受吊之位,而不審以失禮也。
316
右第五十七章。篇內所記曾子之事,多未即合於禮,而就正於子游。故或疑其書出於子游之門人,而謂其誣曾子以崇子游。夫賢者所以大過人者,豈以其博習而速喻哉?夫子之稱顏子曰:「有過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慎於過而勇於改,則視敏給而苟無過者,其切己自得之實為已多矣。故《論語》稱「參也魯」,而程子曰「參也竟以魯得之」,固非淺學之所知也。
317
曾子襲裘而弔,子游裼裘而弔。
318
「裼裘」,羔裘緇衣,裼之以充美也。去飾則襲之,而不露其裼衣。此吊在初喪之時,以襲為變,主人成服,則弔者疑衰弁絰矣。
319
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為習於禮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弔也。」「夫夫」,上防無反,下同。
320
朋友以責善為道,面折而庭爭之可也。
321
主人既小斂,袒,括髮;子游趨而出,襲裘帶絰而入。曾子曰:「我過矣,我過矣,夫夫是也。」
322
「絰」,環絰。「帶」者,加於吉冠之武上。始死不即變服者,哀遽無暇,且不忍即喪之也。禮從主人,主人未變,客不先變,主人袒而後客襲,主人括髮而後客帶絰。
323
右第五十八章。
324
子夏既除喪而見。
325
見於孔子。
326
予之琴,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
327
「和」,調弦聲,操曲也。
328
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禮,而弗敢過也。」
329
「作而曰」者,夫子詔之之辭,憫其哀之未忘,而使裁之以禮也。
330
子張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
331
「至」,合也。恕其哀之不足,而謂其節情以求合於禮。蓋雖為獎借之辭,而不足之意亦寓乎其中矣。
332
右第五十九章。
333
司寇惠子之喪,子游為之麻衰,牡麻絰。為,于偽反。下同。衰,七雷反。
334
司寇惠子,名蘭,衛公子郢之子,靈公之孫。「麻衰」,謂十五升布,吉服之布也。朋友之弔服用疑衰,十四升半,而此如吉者,示不為之衰也。其異於吉服者。削幅如衰制。「絰」,絞絰。「牡麻」,枲麻,齊衰之絰也。惠子廢適立庶,子游為之絞絰,若哀其無主,以起問者而救其過。蓋與檀弓之「免」同意。
335
文子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為之服,敢辭。」子游曰:「禮也。」
336
文子,惠子之兄。彌牟,其名。「辭」者,辭其絞絰。非禮而言「禮」者,矯說以使深思之。
337
文子退,反哭。
338
吝過不改,若未喻然。
339
子游趨而就諸臣之位。
340
家臣位在賓後。因其不改,復深自貶抑;若謂不能責善,不足列於朋友。
341
文子又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為之服,又辱臨其喪,敢辭。」
342
臨」者,上視下喪之辭。居臣位而言「臨」者,謙辭。
343
子游曰:「固以請。」文子退,扶適子南面而立。適,丁歷反。
344
「南面」者,主人拜賓之位,在西階下。眾主人在其後東面,適子先已廢,就眾主人之位,文子感子游之固諍,因扶適子正主人之位。嗣子定位於初喪,其後即以世其家矣。
345
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為之服,又辱臨其喪,虎也敢不復位。」複,芳服反。
346
虎,適子名。
347
子游趨而就客位。
348
大反正也。不去絞絰者,嫌於亟暴其過,俟他日乃易之。廢適立庶,拂人道之大經,惡之大者也,出於死者之亂命,而死者吾友也,固不當使陷於惡而莫之救。若其為生者之私意,則朋友之為死者而伸大義,尤不容已。然而檀弓、子游不昌言直諍,而寓諷於服位之間者,何也?凡人骨肉之恩有所軒輊,而姦人乘間以亂之,則必巧為之辭以拒諫,未有爭而能勝者也。痛之深,則諫之必隱,使其自悟而改焉,則辯論息而己不居功,可以全人天性之愛,斯已善矣。若其怙終而不改,則亦末如之何而自盡焉耳。雖然此朋友之道,而非忠臣之以正其君者也。李泌以三世老臣,居賓友之間,而審陳婉諭以止德宗之失,惟其時而已矣。若近者東林諸君子之力爭福邸,自出於不容已,而議者乃責其過激。不知姦邪之勢已昌,而乘與高拱,不得一進其從容之論。救焚拯溺而安步怡聲以行之,非秦越其君父者不能為爾也。
349
右第六十章。
350
將軍文子之喪,既除喪,而后越人來弔,主人深衣練冠,待於廟,垂涕洟。
351
文子,惠子兄彌牟。將軍,其官也。大夫三月而葬,弔者畢至。越人去中國遠,使不時達,而蠻夷不嫻於禮,故除喪而後弔。「主人」,文子之子簡子瑕也。「深衣」之制,孤子純以素。「練冠」,小祥之冠,喪冠去絰也。自目出曰「涕」,自鼻出曰「洟」;言「垂」者哭不以聲也。弔必於寢,而「於廟」者,主已入廟也。
352
子游觀之,曰:「將軍文氏之子,其庶幾乎!亡於禮者之禮也,其動也中。」
353
「亡於禮」,謂禮所無也。禮所無而能酌為之禮,不失其志哀居約之道,而抑不徇人以踰制,庶幾無過不及而合於中矣。
354
右第六十一章。
355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冠,古亂反。
356
「伯仲」,謂不復稱字,但以伯仲叔季稱之;如今之稱行也。周尚文,故四易名而彌尊,顧當其稱名則面亦名之,當其不名則背亦不名之。不如後世之面諛而背憎也。
357
右第六十二章。
358
絰也者,實也。
359
在首與要皆謂之「絰」,以實有哀戚之心,故云「絰」也。此章上下蓋有闕文。
360
右第六十三章。
361
掘中溜而浴,毀灶以綴足;及葬,毀宗躐行,出于大門,殷道也。
362
「掘」者,為坎以棄浴餘之水。「中溜」,當室中也;周人掘坎於階間,在戶外矣。「綴」,拘也。拘正其足,勿使辟戾,可受屨也。「毀灶」者,徹灶甓堛為之,周人綴以燕几。「宗」,廟也。「躐」,凌也。行神之位在廟門西,生者出行,則設主於此以祭行。殷人殯於廟,及出葬,則壞廟西垣以出,不復為行神之位,凌躐而過之。周人殯於寢,遷於祖,而行出入皆由門矣。「出于大門」,謂不殯於寢,不涉中門也。殷人質,以死者不復有事於寢廟,因悲憤毀掘之而不恤其後,哀之至也。
363
學者行之。
364
學者」,學於孔子者。孔子殷人而用殷禮,不忘其本。學者不必殷後而不用周制,則亦學聖人而徒得其跡者也。
365
右第六十四章。
366
子柳之母死,子碩請具。子柳曰:「何以哉?」子碩曰:「請粥庶弟之母。」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既葬,子碩欲以賻布之餘具祭器。子柳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家於喪。請班諸兄弟之貧者。」粥,之六反。
367
子柳,蓋泄柳。孟子曰:「子柳、子思為臣。」子碩,其母弟也。獨言「子柳之母」者,塚子為喪主也。「具」,葬具。「以」,用也。「布」,錢也。「家」,謂因之以利其家。「班」,頒,通。君子之用財也,即物自盡而不願乎其外,故仁不傷物,義不擅利,貧而不亂,有餘而不私。若子柳者其可矣。
368
右第六十五章。
369
君子曰:「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謀人之邦邑,危則亡之。」
370
二千五百人為「師」,萬二千五百人為「軍」。「邦」,國;「邑」,都邑也。「亡」,謂引罪受放逐,以避賢也。與其謀則成敗與共,義也。故君子不輕與人之謀,苟有謀焉。必誓以死亡,則竭忠致慎而不敢為僥幸之計也。
371
右第六十六章。
372
公叔文子升於瑕丘,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也,死則我欲葬焉。」蘧伯玉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從,才用反。樂,盧各反。
373
公叔文子,衛大夫,獻公之孫,名拔。「樂」者,欣賞其林泉。「前」,謂先死而葬之也。瑕丘非文子之都邑,伯玉以為苟不顧己有而奪之,則人皆可奪,而己將先奪之矣,以刺文子而止其邪心也。
374
右第六十七章。
375
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為繼也。夫禮為可傳也,為可繼也,故哭踊有節。」夫,防無反。
376
弁,魯下邑。「孺子泣」,聲無節也。「繼」,謂可終始。「傳」,人可取法也。夫子之意非以譏弁入芝過,蓋以明先王制禮哭踊有節之故,欲其可傳而可繼,則人得與於禮而行之久也。若夫至性之士,當創深痛巨之時,豈暇謀其繼而慮其不可傳哉?
377
右第六十八章。
378
叔孫武叔之母死,既小斂,舉者出尸出戶,六字句袒,且投其冠,括髮。子游曰:「知禮!」
379
「出尸出戶」,謂舉尸而出也。《禮》:既小斂,主人袒,括髮於房,士乃舉尸出。侇於堂,主人奉之。武叔不先變服待尸出戶,不親奉尸而自有事於袒、括,又袒、括不於隱處而對眾投冠,其驕慢鄙野莫甚焉。故子游反言以嗤之。
380
右第六十九章。
381
扶君,卜人師扶右,射人師扶左。君薨,以是舉。卜,本「僕」字之誤。
382
「扶」,謂疾革時。「僕人」於《周禮》為大僕,謂之「僕人」者,諸侯之僕也。「師」,官之長也。「舉」,謂小斂遷於堂,大斂遷於棺。僕人、射人,皆以禮贊正君之服位者,故令扶且舉,以正其終也。
383
右第七十章。
384
從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為服,君子未之言也。或曰:同爨緦。從,才用反。「夫人」之「夫」,防無反。為,於偽反。
385
「從母」,母之姊妹。「舅」,母舅。「二夫人」者,言此二等人,謂之「夫人」者,言服絕而猶夫人也。「相為」,報也。異姓之服,一推而止。由母而推及從母與舅,恩所可及也;由從母而推及其夫,由舅而推及其妻,則遠矣。故禮不為服,而彼亦不相為報,禮文所無,君子不以為闕。「或曰同爨緦」者,流俗之言耳。若同爨,則視「朋友皆在他邦為之袒免」,其可與?
386
右第七十一章。
387
喪事欲其縱縱爾,吉事欲其折折爾。
388
「事」,執事也,謂詔相助奠。「縱縱」,敏疾貌。「折折」,詳緩貌。哀斯迫,敬斯和,哀敬生於心則貌必肖之。
389
故喪事雖遽,不陵節;吉事雖止,不怠。
390
陵節」,冗沓失序也。「止」,謂止已乃復及後事。「怠」,濡遲廢事也。無哀敬之實,則欲縱縱而陵節,欲折折而怠矣。
391
故騷騷爾則野,鼎鼎爾則小人。君子蓋猶猶爾。
392
「騷騷」,擾動貌。「鼎鼎」,滯重不行貌。「小人」,謂如懷姦慝也。「猶猶」,舒疾中度而不自失之意。
393
右第七十二章。
394
喪具,君子恥具。一日二日而可為也者,君子弗為也。
395
「喪具」,送死之具。「具」,備也。「一日二可為也」者,絞之屬,具則無欲生其親之心也。「恥」者,恥失其本心。
396
右第七十三章。
397
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嫂叔之無服也,蓋推而遠之也;姑姊妹之薄也,蓋有受我而厚之者也。推,此園反。遠,于怨反。
398
「猶子」,猶為眾子,期也。「薄」,謂已嫁而降服大功。「受」,承也。「厚之」者,其夫為之期也。引而進之以篤恩,推而遠之以別嫌,有受我厚者則薄之,以正三從之義也。
399
右第七十四章
400
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401
舊說章首脫「孔子」二字,義見《論語》。
402
右第七十五章。
403
曾子與客立於門側,其徒趨而出。曾子曰:「爾將何之?」曰:「吾父死,將出哭於巷。」曰:「反,句哭於爾次。」曾子北面而弔焉。
404
「其徒」,從學於曾子之家者。「父死」,死於異國,凶問適至也。「次」,所館之室也,授人館則使其人專之。「北面」者,賓位,示不自主其室也。
405
右第七十六章。
406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知,占義反。
407
「之」,往也;謂親已往即於死也。「致」,成也;言成乎其死與生也。事死不如事生,則無不忍死其親之心,以生事加於死者,則昧死生之理,故酌乎二者之間而明器制焉。
408
「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斲,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味,與「沬」同,亡曷反。簨,與「筍」同。
409
「竹」,籩也。「不成用」,無縢緣也。「瓦」,謂盤匜浴器。「味」,也。「不成味」者,有璺隙而不可浣也。「木」,豆也。「不成斲」者,雖斲而疏簡不光潔也。「張」,加弦也。「平」,亦和也。謂和之而中宮商也。「備」,謂備其簧管之數。「不和」,吹之不成聲也。庋鐘磬之架,橫者曰「簨」,植者曰「虡」。「無簨虡」,不縣也。「神」,氣之靈也。「明」,理之麗也。理氣之伸則生,而人屈則死而鬼。死者之神明不異於人,故以生者之器送之,而非贅。然神明返於漠而無形用,故器不適用而非缺。所以事神明之道當如此也。
410
右第七十七章。
411
有子問於曾子曰:「問喪於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喪,息浪反,下同。
412
「喪」,仕失位也。「問」者,問處喪之道。「聞之」者,雖未嘗問,嘗聞論及之也。時夫子已沒,二三子追討究之。
413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足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參,如字,俗讀如「參」者誤。司,相吏反。「有為」「為桓」之「為」,俱於偽反,下同。
414
桓司馬,向魋。「三年未成」,礱琢極工巧也。
415
「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喪,息浪反。朝,直遙反。
416
敬叔,魯大夫孟孫閱,嘗失位出奔,後得反魯,載其寶以謁君,因行賂也。「貨」,謂以貨賄干求祿位。
417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418
謂非夫子論定之旨。
419
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
420
中都,魯下邑,今汶上縣。孔子為其邑宰。「制」,立法示民也。君子於貧富死生之際,安土順命而無所容心,其曰「喪欲速貧,死欲速朽」,固嫌於有心而失之激;而有子非之,以為「喪不欲貧,死不欲朽」,則役意於不欲而外物得以動其心,愈為失矣。若中都棺槨之制,聖人定典禮以盡為人子者之心,初非使人之自謀其死事;而子夏之先,冉有之申,以擇所主而慎進退之禮,為行道計,尤非憂館穀而預圖之,則皆不足以證聖人之不欲貧朽。有子之言,務為通廣足,以便人情而侈,識量,然已不免下合於流俗,則又不如曾子之雖矯而能守之以約也。夫子沒,二三子分門立論而聖道岐。子游過譽有子,而孟子記其欲以師事之,曾子獨以為不可。則言論雖詘,而心得之淺深自有不容掩者。學聖人者,以曾子為法,而勿躐等以希通,則雖未至於聖人之廣大,亦可以寡過而無下陷流俗之憂矣。右第七十八章。
421
陳莊子死,赴於魯。魯人欲勿哭。
422
陳莊子,齊大夫,名伯,陳恆之孫。君無哭鄰國大夫之禮,大夫死,亦不敢赴於鄰國。陳氏擅齊,僭行赴告。魯秉周禮,故不欲受其脅。
423
繆公召縣子而問焉。繆,莫卜反。縣,胡涓反。
424
縣子,魯大夫,時以為知禮,故繆公使質正之。
425
縣子曰:「古之大夫,束之問不出竟,雖欲哭之,安得而哭之?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國,雖欲勿哭,焉得而弗哭?且臣聞之,哭有二道:有愛而哭之,有畏而哭之。」竟,居影反。焉,於虔反。
426
「古」,謂魯成、宣以前。「束」,束帛。「」,脯。「問」,使也。「政」,謂盟會征伐之事。「愛而哭之」,情之正也;「畏而哭之」,則以勢奪其情而民彞亡矣。人君以禮立身,奚強禦之足畏?縣子挾彊臣以恐喝其君,而以畏為哭之一道,其無忌憚甚矣。
427
公曰:「然。然則如之何而可?」縣子曰:「請哭諸異姓之廟。」於是與哭諸縣氏。
428
魯人之欲勿哭,正也。繆公怵於勢而有疑,縣子倡邪說以取必其君,而典禮遂亂。古者因其人而交,則哭於其家。觀繆公之哭於縣氏,則縣子為陳氏之私交,而下比干君、市恩固黨之情,具可見矣。
429
右第七十九章。
430
仲憲言於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無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
431
仲憲,原思也。「言」者,自述其見之辭。「無知」,謂死者神合於漠,不與生同知覺。「有知」,謂形萎而神不亡,知覺同於生也。謂死者無知而無所用,故「用明器」。謂死者為有知而可以生人之用事之,故「用祭器」。「疑」者,疑其若有若無也。按士之禮,無祭器,而此言「周人兼用」者,或大夫以上之禮。
432
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乎?」夫,防無反。為,於偽反。
433
「鬼器」,謂為死者特設之也。「人器」,孝子以己所用者奉其親也。二者皆以盡孝子無已之心耳。若死者之不複能用生人之器,則其理甚明,必不容疑其為有知矣。古之人豈忍致其親於死乎?親誠已死,欲致之生而固不可得也。如仲憲之說,則殷人以死者為有知,將同於近世釋氏之旨;而謂周人疑之,則周之先王亦未曉然於生死屈伸之義矣。故曾子重非之。
434
右第八十章。
435
公叔木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問於子游。子游曰:「其大功乎?」
436
公叔木,衛公叔文子之子。鄭氏謂「木」當為「朱」,《春秋》作「戍」。「同母異父之昆弟」,父死而母改嫁所生者。子游疑其當服大功,蓋降於兄弟一等,視為人後者為其昆弟及女子適人為其昆弟之服,亦非禮之正也。
437
狄儀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問於子夏。子夏曰:「我未之前聞也。魯人則為之齊衰。」為,于偽反。齊,子斯反。衰,七雷反。下同。
438
禮無其文,子夏自言「未之聞」,則意在無服矣。言「魯人之齊衰」者,著流俗之失爾。
439
狄儀行齊衰。今之齊衰,狄儀之問也。
440
「今」,記者時。狄儀不審於子夏之微辭,徇魯俗之失,則非子夏答之之弊,而狄儀之不善於承教也。同母異父之昆弟,《喪服》既所未有,以義例推之,其疑以為當有服者,因母而一推之也。乃初未同居之繼父與出母之父母兄弟皆不為之服,是嫁出之母不能推及其夫與父母兄弟,而況其子乎?且為人後者,不為其出母服。公叔木為文子後,則母已嫁而不得為之服,又何有於其子邪?是大功之說已非,而狄儀竟以昆弟之服服之,徇私恩,賊一本,均人道於禽獸而大倫泯矣。二賢不正辭以詔之,而啟不肖者之濫觴,亦未為無過也。
441
右第八十一章。
442
子思之母死於衛。
443
伯魚卒,妻嫁於衛,至是死,子思往赴之。
444
柳若謂子思曰:「子,聖人之後也。四方於子乎觀禮,子蓋慎諸!」
445
子之於父母,哀至而喪禮,稱之,苟盡其極,天下自取則焉,非以為四方觀瞻故而加慎也。柳若以子思之母既嫁則視出母,而喪禮之厚薄必殊,故欲其加慎。然人子不幸而處此,則亦循理順命,以止乎義之所得為而無所容心。以故為之表異,則柳若之言亦過矣。
446
子思曰:「吾何慎哉?吾聞之:有其禮,無其財,君子弗行也,有其禮,有其財,無其時,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
447
決言其無所慎者,以己不適為喪主也。「禮」,謂尊卑之制。「時」,己所值之時地也。《禮》:嫁母之喪,贈襚不逾主人。雖禮所得為,財所可給,而非己可致之時矣。孔氏自子思始不喪出母,嫁猶出也;而母之出者,父嘗以禮遣之,是有父命矣。則私恩猶可以伸,而《禮》有服朞之文。若父死而嫁,則因父之不能制命,而母以己私意背其夫家,其自絕於夫也尤甚。故《喪服》惟言「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蓋恤其夫死無所從而加之厚。若生己之母,既已有子,可從而再嫁,則情無可恤,其或服或否,一聽人子之自裁,而先王不為之制服,其義深矣。子思言「無其時」而非己所當慎意者,不為之服與。
448
右第八十二章。
449
縣子瑣曰:「吾聞之,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親。縣,胡消反。
450
子瑣,縣子字,蓋魯人。「古」,殷以上也。《周禮》:自期以下,諸侯絕,大夫降。自世父以上曰「上」,自昆弟以下曰「下」,各如其服服之。
451
「滕伯文為孟虎齊衰,其叔父也。為孟皮齊衰,其叔父也。」為,於偽反。齊,子斯反。衰,七雷反。
452
滕伯,殷諸侯,至周而亡,乃以其地封叔繡。文,滕伯名。殷無謚,故以名傳。上「其」,其孟虎。下「其」,其滕伯也。孟虎,滕伯之叔父;孟皮,滕伯之從子,皆如其親而服期不降。此殷禮之僅傳,而縣子因舉以為證也。周道尊尊而立宗以統族,故自大夫得祭其祖而別為宗,於是而有宗子;諸侯則臣諸父昆弟,故有降服。後世爵不世傳而宗法不立,則貴不掩親,一用殷禮可也。
453
右第八十三章。
454
后木曰:「喪,吾聞諸縣子曰:『夫喪不可不深長思也,買棺外內易。』我死則亦然。」縣,胡涓反。夫,防無反。易,以豉反。
455
后木,魯公族,惠伯鞏之後。《春秋傳》作「郈」。「易」,治也;謂髹漆密。縣子本言人子送死當詳慮其變,治棺未密,或有滲漏,非人子所忍言而不可不慮及之。后木恐其子之不知,故預為戒令。送死乃人子之大事,固不可使子迷陷於大悔;而自言之,則又嫌於自奉而不達於死生之故。所以古人易子而教之,為此類也。
456
右第八十四章。
457
曾子曰:「尸未設飾,故帷堂。小斂而徹帷。」仲梁子曰:「夫婦方亂,故帷堂。小斂而徹帷。」
458
尸未設飾,孝子不欲人見,故既復而帷堂。小斂,尸飾矣,而後徹帷。仲梁子之言非也。未小斂以前,主人坐於床東,西面,主婦俠床,東面,眾婦人位於戶外,眾兄弟位於堂下,何亂之有?帷固不為生人設也。
459
右第八十五章。
460
小斂之奠,子游曰:「於東方。」曾子曰:「於西方,斂斯席矣。」
461
已小斂,自室而遷於阼,故奠於東方。已大斂,自阼而殯於西階,乃奠於西方。小斂依於尸,不別為位而設席。大斂尸已藏,必別為神位,乃設席。子游之言是也。曾子謂斂則設席,席必在西,而疑奠之亦必於西,是沿一失而成再誤也。
462
小斂之奠在西方,魯禮之末失也。
463
「末」,末世也。明曾子沿魯末世之失而誤也。
464
右第八十六章。
465
縣子曰:「綌衰裳,非古也。」縣,胡涓反。衰,七雷反。
466
「綌」,葛之粗者。「」,治縷如小功而成布四升半。「裳」,「衰」之「裳」也。或言「衰」或言「裳」者,互文。「古」,謂殷以上。周制以葛為大功之受服,於是而有「綌衰」;諸侯之大夫為天子衰,於是而有「裳」。殷以上質,皆所無也。然則殷人大功之受服用小功之麻,諸侯之大夫為天子服大功與?
467
右第八十七章。
468
子蒲卒,哭者呼滅。子皋曰:「若是野哉!」哭者改之。
469
子蒲,姓未詳;滅,其名也。哭者或其尊行,然周人死則諱之,不得以尊斥卑矣?故子皋責之。子皋,舊說以為高柴。
470
右第八十八章。
471
杜橋之母之喪,宮中無相,以為沽也。相,亮反。沽,公戶反。
472
「相」者,以孝子哀亂,恐迷失禮節,故遣人詔贊之。宮中之相,則內御以相婦人者也。「沽」,與「楛」同,粗略也。《士喪禮》無立相之文,大夫以上或乃有之。杜橋,名位不顯,無相其宜也,而時人譏其粗略,則士僭大夫之禮,習為固然,久矣。
473
右第八十九章。
474
夫子曰:「始死,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
475
「羔裘玄冠」,朝服也。禮,養疾者服朝服。始死,易以深衣素弁。《士喪禮》略其文,夫子特補出之。
476
羔裘玄冠,夫子不以弔。
477
弔者且易之,則主人可知。故記者引以證之。
478
右第九十章。
479
子游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稱,尺証反。
480
人子送死之情自無所不至,然不可枉道失節,干求非分以辱親也。
481
子游曰:「有亡惡乎齊?」夫子曰:「有,毋過禮。苟亡矣,斂首足形,還葬,縣棺而封,人豈有非之者哉。」惡,溫都反。還,疾緣反。縣,胡涓反。封,與「空」同,彼驗反。
482
「齊」,謂合於禮之恆制,無贏縮也。「斂手足形」,服不備也。按《士喪禮》:襲衣三稱,明衣不在算,小斂十九稱,大斂三十稱。不及此者,斂手足形而已。「還葬」者,不能備禮器也。「縣棺」,謂不設碑,無羨道也。「窆」,下棺也。喪具不備,人子之心雖不得恔,而可諒於人,則無愧於理,亦可以安之若命,而較妄取以辱其父母者為愈矣。
483
右第九十一章。
484
司士賁告於子游曰:「請襲於床。」子游曰:「諾。」縣子聞之曰:「汰哉叔氏!專以禮許人。」縣,胡涓反。
485
「襲」,浴尸已,初衣尸也。《周禮》,司士「大喪作士掌士」,則惟君之喪為司士所掌,此蓋治魯侯之喪也。「襲於床」者,士禮。諸侯必別有次,今其禮亡,無所考爾。賁欲以士禮加之諸侯,而子游許之,故縣子譏焉。「汰」,過也。按言子游與縣子不同時,此子游蓋魯君之叔,與言子游同字者也。舊說「叔氏」言偃字,非。偃字子游,不應更字叔也。
486
右第九十二章。
487
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甕。曾子曰:「既曰明器矣,而又實之!」
488
宋襄公,名茲父,曾子蓋聞而追論之。夏后氏用明器,虛其半。殷人用祭器,亦實其半。周人兼用二器,實人器而虛鬼器。宋用殷禮,非明器也,然盡實之而又有百甕之多,則亦失矣。顧曾子「明器」之譏,亦未為得也。
489
右第九十三章。
490
孟獻子之喪,司徒旅歸四布。夫子曰:「可也。」司,相吏反。
491
「司徒」,家司徒。按《周禮》,家有宗人、司馬、士,而無司徒。孟氏之有司徒,僭也。「旅」,如天子旅見諸侯之禮。「四布」,四方所賵之布泉。「歸」者,斂而致之主人也。喪禮:「書賵於方」,既各以其名物告,則旅斂之可矣;「知生者賻」,則是交於生人之道,禮容簡略,可不同於含襚。然「可」者,僅可之辭。按《士喪禮》,賓賻必各致之。
492
右第九十四章。
493
讀賵,曾子曰:「非古也。是再告也。」
494
「讀賵」者,匯書賻物於方,柩車將行,史讀之柩前,以榮其多也。賓致賻已告矣,又讀之,是再告而瀆也。「古」,謂殷時,言周制之非也。
495
右第九十五章。
496
成子高寢疾。慶遺入請,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遺,於季反。革,紀力反。
497
成子高,齊大夫國成,字子高。慶遺,慶封之族人也。「大病」,謂死也,諱之之辭。「如之何」者,問其後事。
498
子高曰:「吾聞之也,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吾縱生無益於人,吾可以死害於人乎哉?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499
「食」,謂龜食墨也。《書》曰:「惟洛食。」食,則其兆吉也。不吉之地,人所棄者,擇而葬己,則凡葬具之薄可知已。慶氏擅齊,將為亂,子高自傷不能救止,故欲貶己薄葬,令之速朽,因以諷刺慶氏焉。
500
右第九十六章。
501
子夏問諸夫子曰:「居君之母與妻之喪,居處言語飲食衎爾。」
502
「問諸」,謂因問而聞之也。「衎爾」,自得貌。君之母妻,尊而不親,哀所不至,居食言語弗變,所廢者冠昏燕樂而已。婦人為夫之君服期,亦應然。
503
右第九十七章。
504
賓客至,無所館。夫子曰:「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
505
苟授之館則死生不可易節。故當其無所館之時,自非志義之合,不可輕館之也。孟子曰:「觀近臣,以其所為主。」
506
右第九十八章。
507
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於衣,槨周於棺,土周於槨。反壤樹之哉。」
508
「周」者,足以藏之而止也。「壤」,塋兆也。古之葬者,不封不樹,以骨肉歸於土,因其自然而不為虛設。後世始為塋兆而封樹之。孝子之情無已而不忍忘,先王亦因之矣。若夫欲人之弗知而隱沒以秘之,則自非得罪幸免而斂怨於人者,亦奚必以此為慮乎?齊求崔杼之墓而戮其尸,惟其為崔杼也。子高矯之,而以私意窺古人之用心,不亦誣乎!嬴政錮三泉,曹操為疑冢,皆此等啟之也。
509
右第九十九章。
510
孔子之喪,有自燕來觀者,舍於子夏氏。子夏曰:「聖人之葬人與,人之葬聖人也,子何觀焉?
511
「舍」,館。「氏」,家也。孔子卒,時伯魚已沒,子思幼,弟子治其事。故子夏答以謙辭,言不足為法也。
512
「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坊者矣,見若覆夏屋者矣,見若斧者矣。從若斧者焉。』覆,孚救反。夏,戶雅反。
513
「堂」,屋基。「若堂」者,方廣而卑也。「坊」,堤也。「若坊」者,縱長而橫狹。屋兩出簷曰「夏屋」。「若夏屋」,廣而中起脊,前後垂也。「若斧」者,直長而上銳也。惟若斧者,事易功約而與棺壙之形相當,故夫子謂當從之。
514
「馬鬣封之謂也。
515
子夏以俗名釋之。古者馬必剪鬣,簇起向上,故若斧者。時俗謂之「馬鬣封」。
516
「今一日而三斬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517
「斬板」,謂升板更築,則斬其約板之繩。「三斬板」,凡築三板也。一日而封已成,功約易竟也。「尚」,庶幾也。
518
右第一百章。
519
婦人不葛帶。
520
此言斬衰、齊衰之受服也。男子重首,婦人重腰。卒哭,則男子變牡麻帶而易以葛,首絰不變,婦人則易首絰以葛,而不變麻帶;不變重者。大功以下,則婦人亦變葛帶,輕也。
521
右第百一章。
522
有薦新,如朔奠。
523
在殯,朔日必有特奠,具宰牲,設黍稷。薦新,則亦如其禮。
524
右第百二章。
525
既葬,各以其服除。
526
或葬在三月之外,則緦雖除,小功雖變,必以其服會葬。既葬,則自變除之,不視主人也。
527
右第百三章。
528
池視重溜。重,直龍反。
529
「池」,柳車帷簷竹笭,「重溜」,承簷水下注者,今之見也。天子簷四注,皆有重溜;諸侯三,缺其後;大夫二,惟前後設之;士,惟前一。喪車之池懸於帷者亦如之。
530
右第百四章。
531
君即位而為椑,歲一漆之,藏焉。椑,蒲歷反。藏,才浪反。
532
「君」,國君也;言國君則天子可知。「椑」,親身之杝棺也。「歲一漆」,示若未成且益固也。「藏」者,置物其中不虛也。大夫以下力雖有餘,不預治棺者。諸侯有守國,大夫無守家,不懷土而即安也。
533
右第百五章。
534
復、楔齒、綴足、飯、設飾、帷堂,並作。複,芳服反。飯,扶晚反。
535
「楔齒」,以角柶置齒間,不使急閉,不受含也。「綴足」,以几跗拘足,使勿闢戾,可受履也。「飯」,含也。「設飾」,撤尸故衣,加新衣也。「並作」者,一時次第作之,中間無哭踊,見賓之事也。此殷禮也。周則設飾飯在浴尸之後,中間有見賓、接君命之事矣。
536
父兄命赴者。
537
父」,諸父。「兄」,從兄。亦謂於上六者並作之時,父兄命之,不待主人。按《士喪禮》,赴者主人自命之。此亦殷禮,而記者取之。蓋「喪事欲其縱縱」之意。
538
右第百六章。
539
君復於小寢、大寢、小祖、大祖、庫門、四郊。
540
「君」,統天子、諸侯而言。「小寢」,內寢,《春秋》「公薨于小寢」,是已。「大寢」,路寢。「小祖」,群廟。「大祖」,天子始祖、諸侯太祖廟也。「庫門」,天子則皋門也。國外三十里曰「郊」,有郊關。復於寢、祖、門,以服;郊,建乘車,以其綏。尊者則求之備,凡生所有事之處,皆意其精爽憑之也。
541
右第百七章。
542
喪不剝奠也與?祭肉也與?與,以諸反。
543
「不」,猶言不有也。「剝」,露也;謂不巾覆也。喪之朝夕奠脯醢醴酒,覆俎以功布。蓋奠以棲神,非若祭之欲其歆饗,而朝奠至莫乃徹,夕奠至旦乃徹,必冪覆之以遠塵垢。其但用脯醢而不以牲殺者,哀則廢食之象,意死者之不安味,不以備物為誠也。惟朔月之奠,則用特豚盛其禮,於是而不用巾覆。故言:「喪不有剝奠者與?其惟朔奠之祭肉者與?見常奠之不爾也。」
544
右第百八章。
545
既殯,旬而布材與明器。
546
「布」,置也。「材」,槨材。自天子至士,葬有緩急,而材器繁簡亦異,皆旬而布之,比葬而具也。
547
右第百九章。
548
朝奠日出,夕奠逮日。
549
「逮日」者,及日未沒。必見日者,禮不行於暗也。
550
右第百一十章。
551
父母之喪,哭無時。
552
朝夕哭者,為賓及眾有服者設爾。人子哀至則哭,何時之有!
553
使必知其反也。
554
義未詳。蓋上有闕文,或為虞祭言之。
555
右第百一十一章。
556
練:練衣,黃裏、緣。緣,悅涓反。
557
「練」,小祥以後之服也。「練」,麻加練治者。「練衣」,中衣也。「」,淺絳色。中衣,所以承衰者,其上服仍衰。
558
葛要絰,繩屨無;
559
男子重首,易其輕,故首絰仍麻而要用葛。婦人則葛首絰而要仍麻。「繩屨」,以麻為之。「」,屨頭鼻也,去之不為飾。
560
瑱;
561
「瑱」,充耳,吉則用玉。用角者,不備飾也。
562
鹿裘衡長袪。衡,與「橫」同。
563
吉時麛裘,喪則鹿裘。「衡」,橫廣也。「長」,縱長也。「袪」,緣袖口也。未練以前,鹿裘狹短,袖不緣。練,可稍致飾矣。
564
袪,裼之可也。
565
有袪緣則可備飾,加裼衣可矣。「裼」,蓋以素衣。裼衣承中衣,中衣承衰,變吉者必以其漸,蓋人情之次第,即天理自然之節文也。不然,一旦去凶而即吉,當有非心之所安者。此先王制禮之精意也。
566
右第百一十二章。
567
有殯,聞遠兄弟之喪,雖緦必往;非兄弟,雖鄰不往。
568
「有殯」,謂父母在殯。「遠兄弟」,再從以外兄弟,一本之推,哀理同也。非兄弟,則往來之禮而已。大喪廢禮,五服以內諸父從子,皆與兄弟同。
569
右第百一十三章。
570
所識,其兄弟不同居者皆弔。
571
「所識」,嘗以禮相見者。「兄弟」,其親兄弟也。雖不同居,不以彼之疏之故而謂非其親,以勸厚也。
572
右第百一十四章。
573
天子之棺四重。重,直龍反。
574
「四重」,言親身之棺上加四也,凡五矣。諸公三重,侯二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575
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
576
「兕」,野牛,有水產者,陸產者。用水兕者,取其耐濕也。「被」,蒙也。中以木為質而表裏皆以革蒙之。「厚三寸」者,其木質也。此重次親身之棺,下三重以次向外。
577
杝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
578
「杝」,椴木。「杝棺」,所謂椑也。「梓棺二」,內曰屬,外曰大棺。「周」,上下四圍皆匝也。言「周」者,別於槨之形,如井闌,有四圍,無上下。
579
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衡,與「橫」同。
580
「束」,以革條約棺,古不用釘鉸也。「縮」,直也。每重皆五束之。「衽」,以木為小腰形,鉗合底蓋,每當束際,加一衽焉。
581
柏槨以端,長六尺。長,直亮反。
582
「端」,頭也。謂以柏木近根者為槨。「長」,謂餘出棺外,每頭三尺,合之凡長六尺也。
583
右第百一十五章。
584
天子之哭諸侯也,爵弁,絰,衣。,與「緇」同。
585
聞訃而遙哭之也。「爵弁」「緇衣」,士之祭服。變而居約也。鄭氏曰:「天子至尊,不見尸柩不弔,服,麻不加於采。此言『絰』衍文。」
586
或曰:使有司哭之。
587
哀樂非人所能代,後王失禮,或遂傳以為常。
588
為之不以樂食。為,於偽反。
589
是日哭則不樂。
590
右第百一十六章。
591
天子之殯也,菆塗龍以槨,加斧于槨上,畢塗屋。菆,才官反。
592
「菆」,猶攢也,謂槨外以木四攢之也。「塗」,以堊堇塗菆之隙,令密固也。「」,庫輪車。「龍」,畫轅為龍也。以車載棺者,防有卒虞,即可發引也。「以槨」者,加槨菆木之外,上斂下廣,四注如屋也。「斧」,黼也,刺繡綃幕為黼文,加於菆槨之上。而菆槨則畢塗之,為火備也。
593
天子之禮也。
594
申言天子之禮,明諸侯所不得用,以正時君之僭也。
595
右第百一十七章。
596
惟天子之喪有別姓而哭。別,彼列反。
597
「別」,辨也。同姓異姓各相從而為位,不相繼也。諸侯以下,眾兄弟繼主人,外兄弟繼眾兄弟,賓繼外兄弟,皆西面不異。
598
右第百一十八章。
599
魯哀公誄孔丘曰:「天不遺耆老,莫相予位焉。嗚呼哀哉,尼父!」相,息亮反。父,扶與反。
600
誄斯謚矣。夫子之位不及於謚,而稱字以誄之,變而合於禮也。「相」,助也。「位」,猶職也。此與《春秋傳》所載異,未知孰是。
601
右第百一十九章。
602
國亡大縣邑,公卿、大夫、士皆厭冠哭於大廟。三日君不舉。厭,於涉反。「大廟」之「大」,他蓋反。
603
悼失世守也。「公」,即君也。「厭冠」,屈向武下外縫之喪冠也。「舉」,如《周禮》「王日一舉」之舉,殺牲盛饌也。諸侯蓋用特牲。
604
或曰:君舉而哭於后土。
605
「舉」,猶率也,謂率卿、大夫、士也。「后土」,社也。所惡於失邑者,喪先祖之世守,哭於廟,禮也。後世互相吞并,所失者非其世守,故不哭於廟而於社。因據以為禮,非也。
606
右第百二十章。
607
孔子惡野哭者。惡,烏路反。
608
「野哭」,謂不為位。
609
右第百二十一章。
610
未仕者不敢稅人。如稅人,則以父兄之命。
611
「稅」,賻也。無田祿則不祭,不敢以貨殖所獲干大禮。「父兄」,謂已仕者。
612
右第百二十二章。
613
士備入而后朝夕踊。
614
此言國君之喪也。合一國以致其哀,所以尊其親。
615
右第百二十三章。
616
祥而縞。
617
「祥」,大祥。「縞」,縞冠素紕。
618
是月禫,徙月樂。
619
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祥。既祥,祭則「禫」,中更一月,二十七月而除,除斯用「樂」。為母齊衰期者,十三月而禫,十五月而樂。
620
右第二十四章。
621
君於士有賜帟。
622
「帟」,帳在上承塵者,以繒為之。大夫以上,則幕人供之,張於殯上。士則君賜而後得用之。言「有」者,為殊寵,非恆有也。
623
右第百二十五章。
624
禮記章句》卷三終
URN: ctp:ws10491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