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

《卷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十四、熱
2
浮大而虛為虛,脈細而實為實。脈沉細或數者,皆死。病熱有火者,心脈洪是也;無火者死,細沉是也。脈弱四肢厥,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死。
3
因心火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爍水虧,惟火獨存。
4
證治 暴熱,病在心肺;積熱,病在腎肝。
5
虛熱,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屬脾虛,治宜甘寒溫而行之。實熱,如能食口乾,舌燥便難者,屬胃實,治宜辛苦大寒下之。火熱而鬱,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五心熱,宜汗之、發之。心神煩亂,血中伏火,病蒸蒸然不安,宜鎮陰火,朱砂安神丸主之。蒸勞熱,乃五髒齊損,病久憔悴,盜汗下血,宜養血益陰。陰虛而熱者,用四物加柏。
6
治法 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汗而發之。不盡,則逆治之。
7
又治法 養血益陰,其熱自治。《經》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伸之。
8
李論:外有元氣虛而熱,有五髒而熱,有內中外而熱。輕手捫之則熱。重之則不熱,在皮毛血脈也。輕按之不熱,重至筋骨,熱蒸手足甚,筋骨熱也。不輕不重而熱,在肌肉也。
9
凡三法,以三黃丸通治之。
10
肺熱者,輕按之瞥瞥見於皮毛,日西甚。其証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白虎、地骨皮散。
11
心熱者,微按之熱見於血脈,日中甚。其証煩心、心痛,掌中熱而 ,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朱砂安神丸。
12
肝熱,肉下骨上熱,寅卯間甚。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起床,瀉青丸、柴胡飲。
13
脾熱,輕重之中見於肌肉,夜甚,怠惰嗜臥,無氣以動。瀉黃散、調胃承氣治實熱,補中益氣湯治虛熱。
14
腎熱,按至骨,蒸手如火,困熱不任起床,宜滋腎丸、六味地黃丸。
15
平旦潮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白虎加芩。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地骨皮、牡丹皮、知母、柏。
16
木香金鈴子散 治暴熱心肺,上喘不已。
17
大黃五錢 金鈴子三錢 木香三錢 輕粉 朴硝上為末,柳白皮湯下三錢,以利為度。止喘亦止。
18
大黃散 治上焦煩,不得臥睡。
19
大黃 梔子 鬱金各五錢 甘草二錢半
20
煎服,微利則止。
21
黃牛散 治相火之氣游走髒腑,大便閉。
22
大黃一兩 牽牛頭末半兩
23
酒下三錢,以利為度。此不時熱,溫熱也。
24
金花丸 柏 連 芩 梔 大黃便實則加
25
煎、丸任用。或腹滿吐嘔,欲作利,加半夏、苓、朴、生姜;如白膿下利後重,加大黃。
26
涼膈散 退六經熱。
27
連翹 山梔 大黃 薄荷 甘草一兩半 黃芩半兩 朴硝二錢
28
如咽噫不利,腫痛,並涎嗽,加桔梗一兩、荊芥半兩。咳而嘔,加半夏三錢,姜煎。鼻衄、嘔血,加白芍、地黃。如淋閉,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或悶而不通,腹下狀如覆碗,痛悶難忍。乃腸胃乾涸,膻中氣不下。先用木香三錢、沉香三錢,酒下,或八正散。甚則宜上湧。
29
當歸承氣湯 治陽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此陽有餘陰不足也。
30
當歸 大黃 芒硝各一兩 甘草半兩
31
每二兩,姜、棗煎。
32
牛黃膏 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
33
牛黃二錢半 朱砂一兩 鬱金 甘草各半兩 腦子一錢 丹皮三錢
34
上煉蜜丸,皂子大,水下。
35
三黃丸 治實熱能食者。能食,為實熱也。
36
白虎湯 治表熱惡寒而渴者。
37
柴胡飲子 治兩脅下肌熱,脈浮弦者。
38
四順飲子 治一身盡熱,日晡肌熱,皆血熱也。
39
桃仁承氣 治血熱,夜發熱者。
40
潮熱者,黃芩、生甘草,辰戍時,加羌活;午間,黃連;未時,石膏;申時,柴胡;酉時,升麻;夜間,當歸根。如有寒者,黃 、參、朮。
41
兩手大熱為骨厥,如在火中,可灸湧泉五壯,立愈。
42
地黃丸 治久新憔悴,寢汗發熱,腸 下血,骨蒸,痿弱無力,五髒齊損,不能運動,煩渴,皮膚索澤。食後更宜當歸飲子。
43
熟地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
44
上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45
當歸飲子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一兩 大黃 當歸 白芍各三兩 滑石三兩 姜煎服。
46
如痰實咳嗽,加半夏;五穀不化完出,淋悶驚悸,上下血,宜金花丸。
47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似懊 狀,皆是膈上血中伏火。
48
朱砂一錢,研 黃連一錢半,酒製 炙甘草五分 生地五錢 當歸半錢
49
餅丸,津下。如心痞,食入反出,加煨大黃,除地黃。
50
補血湯 治肌熱燥熱,目赤面黃紅,煩渴引飲,日夜不息,脈浮大而虛,重按之全無,為血虛發熱。証似白虎,唯脈不長併實耳。
51
一兩 當歸二錢,酒製
52
熱服。
53
火劑湯 黃芩 黃連 山梔 黃柏 火鬱湯 治四肢熱,五心煩熱。因熱伏土中,或血虛得之;或胃虛,多飧冷物,抑遏陽氣于土中。
54
羌活 升麻 葛根 人參 白芍各半兩 柴胡 甘草炙,各三錢 防風二錢半
55
葱白三寸 煎服。
56
朱砂涼膈丸 治上焦虛熱。肺脘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57
黃連 山梔各一兩 人參半兩 朱砂三錢,另研 腦子另研,五錢 茯苓五錢
58
上蜜丸,朱砂為衣,水下。
59
黃連清膈丸 治心肺間及經中熱。
60
麥冬一兩 黃連五錢 鼠尾三錢
61
上蜜丸,綠豆大,溫水下。
62
補中益氣湯 治脾胃虛弱而熱。
63
辰砂滑石丸 治表裏熱。
64
辰砂 龍腦 薄荷 六一散 秘方 治陰虛發熱。
65
四物湯、黃柏、龜板、人參、白術二味,氣虛加之
66
治酒發熱 青黛 栝蔞仁 生姜。
67
十五、吐衄下血
68
脈澀濡弱為亡血;細弦而澀,按之虛,為脫血也。脈浮弱,按之而絕者,為下血;煩咳者,必吐血。脈沉弦,面無血色,無寒熱者,必衄。沉為在裏,營衛內結,胸滿必吐血。脈滑小弱者生,浮大牢數者死;又血溫身熱,脈躁者死,熱為血氣散故也。藏血,脈俱弦者死,滑大者生。
69
外有肺癰、肺痿,亦能咳嗽膿血。勞亦能吐血。
70
証治 麻黃湯 治傷寒證大壅塞內熱,火氣不伸成衄。脈浮緊為寒。
71
桂枝湯 治證同前,脈浮緩為風。
72
五苓散 治伏暑,熱流入經絡。
73
黃芩芍藥湯 治傷寒、風二證,脈微。
74
衄血方 治出於肺經。如不止,用寒水紙於胸、腦、大椎三處貼之。
75
犀角 升麻 山梔 黃芩 白芍 生地 丹參 紫參 阿膠 荊芥穗研服亦良。蘿卜頭段搗飲,又汁滴之亦良。大椎、啞門灸之亦止。
76
咯唾血方 出於腎。亦有瘀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肺壅,非吐不可。
77
天冬 麥冬 知母 貝母 桔梗 熟地 遠志 黃柏有寒加乾姜、肉桂。
78
嘔痰涎血方 出於脾。
79
黃 黃連 白芍 當歸 甘草 沉香 葛根 嘔吐血方 出于胃。
80
犀角地黃湯 治實,及病餘瘀血。
81
犀角一兩 生地八兩 白芍三兩 丹皮二兩
82
小建中湯加黃連 治虛及傷胃吐血。
83
三黃補血湯 治六脈大,按之虛,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而亡血,瀉火補氣,以墜氣浮。
84
丹皮一錢 川芎二錢 熟地二錢 生地三錢 柴胡 當歸各一錢半 升麻黃各一錢 白芍五錢
85
人參飲子 治脾胃虛弱,衄血、吐血。又治吐血久不愈,於氣沖三棱針出血,立愈。
86
甘草一錢 麥冬二錢 當歸三錢一錢 五味子五個 白芍一錢
87
救肺飲 治咳、吐血。
88
升麻 柴胡 白朮 白芍各一錢 歸尾 熟地 黃 人參各二錢 蘇木 陳皮甘草各五分
89
作一服。
90
清心蓮子飲 治咳血兼痰。
91
涼血地黃湯 治腸 下血,水穀與血,另作一派。
92
知母 黃柏炒,各一兩 槐子 青皮熟地 當歸如餘証,同痢門法治之。
93
胃氣湯 治風毒客腸胃,動則血下。
94
芍 朮 參 歸 桂 芎 苓各等分
95
尿血方 治心腎因房勞、憂思氣結。
96
髮灰,能消瘀血,通閉,醋湯下三錢。棕櫚燒灰,米飲下亦可。
97
三汁丹 治小便出血。
98
水楊樹腦 老鴉飯草 赤腳馬蘭各自然汁,以水服之。
99
益陰散 治陽浮陰翳,咯血、衄血。
100
黃柏 黃連 黃芩以蜜水浸,炙乾 白芍 人參 白朮 乾姜各三錢 甘草炙,六錢 雨前茶一兩二錢 香油釜炒紅,米飲下三四錢,立安。
101
三黃丸 治衄血不止,大便結燥者,下之。
102
大黃半兩 芒硝 地黃二錢 黃連 黃芩 山梔各一錢
103
老蜜煉丸。
104
咳血丹 治因身熱,痰盛血虛。
105
青黛 栝蔞仁二味治痰 訶子 海石 杏仁治嗽甚 四物湯治虛 姜汁 童便山梔蜜調噙化。
106
嘔血丹 治因火載血上,錯經。
107
四物湯 山梔 鬱金 童便 姜汁 韭汁 山茶花痰加竹瀝。喉中痛是氣虛,加參、 、術、柏。
108
衄血丹 涼血犀角地黃湯入鬱金。
109
溺血丹 治熱。
110
生地四兩 蘇木根 淡竹葉 山梔 滑石 甘草 蒲黃 藕節 當歸血虛,加四物、牛膝膏、通草。
111
下血丹 四物湯。熱,加連酒煮溫、山梔、秦艽、升麻、膠珠、白芷;虛,加乾姜、五倍子;寒,加辛升溫散,一行一止。
112
神效方 治吐血,痰血,酒色過度者。
113
枇杷葉去毛 款冬 紫菀茸 杏仁去皮尖 鹿茸炙如法 桑白皮 木通各一兩
114
大黃半兩
115
煉蜜丸,臨臥含化口中。
116
聖餅子 治咯血。
117
青黛一錢 杏仁四十粒,去皮尖
118
上杏仁,以黃蠟煎黃色,研細,入黛作捏餅子。每日柿一個,中破開入藥合定,濕紙煨,飲下。
119
羅面丹 治內損吐血。
120
飛羅面略炒 京墨磨下,二錢
121
越桃散 治下血及血痢。
122
山梔 槐花 大棗 乾姜各等分
123
燒存性,研,米飲下三錢。
124
伏龍肝散 治便血。因內外有感,凝住在胃,隨氣下通,亦妄行之類。
125
伏龍肝八兩 白朮 阿膠 黃芩 干地黃 甘草各三兩
126
煎服。
127
赤豆歸散 治先血後便,謂之近血。
128
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曬乾 當歸一兩
129
為末漿水下。
130
五靈脂散 治下血。
131
五靈脂炒為末
132
芎歸湯下。
133
有血脫盡,色白而夭、不澤,脈濡。此大寒証,乃始同而末異。治宜辛溫益血,甘熱溫經,乾姜類是也。
134
有陰結者便血。夫邪在五髒,則陰脈不和,陰不和則血留之,血無所稟,滲入腸間,其脈虛澀,非腸風髒毒也。治宜生地黃汁、小薊汁各一升、砂糖、地榆、阿膠、側柏葉。
135
十六、下利
136
脈滑按之虛絕者,必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必下清膿血。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小大者,為未止。脈數,若微發熱,汗自出者,自愈;設脈復緊者,必為未解。脈微,若數者令自止,雖發熱不死;脈反弦,發熱,身汗出,自愈。脈絕手足厥,灸之手足溫者生;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止,當下之;數而滑者,有宿食,當下之。腸 下白沫,沉則生,浮則死。腸 下膿血,懸絕者死,滑大生。又沉小流連者生,數大有熱者死。腸 轉筋,脈極數者死。凡諸痢泄注,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身熱者死。或譫語,或腹堅痛,脈沉緊者,可下;遲者,可溫之。下痢不欲食,有宿食;腸滿痛,為寒食;腸堅心下堅,為實,皆可下。下痢脈遲,緊痛腸鳴,心急大孔痛,皆可溫。傷寒下痢,三部無脈,尺中時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形損脈不至者死。
137
風濕熱論之,則火盛而金去,獨木火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穀不能化;重則下利膿血。經曰:春傷于風,夏必飧泄。又曰:諸下利,皆屬於濕。又曰:下利稠粘,皆屬於火。又曰:利下膿血,皆屬滯下。
138
前証,皆熱証、實証也。忌用龍骨、石脂、粟殼等劑。虛證泄利,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脈弦澀者是也。宜溫補之。
139
治法,重則大黃湯主之,輕則黃芩芍藥湯主之。後重則宜下,乃有物結墜。裏熱脈洪甚,宜下;若脈洪大甚,不宜下也。又大腸經氣不宣,加木通、檳榔、木香。腸痛則宜和,胃氣不和,當以茯苓、歸、芍和之。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風氣因動屬於內,大柴胡湯主之。血膿稠粘,以重藥竭之,熱甚故也。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沉微,喘吐,雖有裏急後重,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溫藥而安,則漿水散是也,屬少陰。風邪在內縮,宜汗之也。有厥陰下利不止,脈沉而遲,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平之。法曰:謂有表邪縮于內,當散表邪而安矣。李用升舉之法亦然。 溏為利,宜溫之。謂利有結糞,屬太陰。有里者下之。或後重,或食積與氣墜,下之。在上者湧之。或痰氣在上,涌之安;在下者,竭之。
140
大法,去者送之,盛者和之,過者止之。假如惡寒熱,腹不痛,加苓為主;痛甚,加當歸,倍芍。如見血,加連;或發熱惡寒,非芩不止,上部血也。如惡寒脈沉腰痛,或白痢下痛,或血,非連不止,中部血也。或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止,下部血也。
141
痢下,有風、濕、熱、寒、虛,滯下、噤口痢、疳痢、瘵痢、濕蝕瘡,病同而因異。血痢,有瘀血、血枯、肺痿、風血酒痢,証同而因異。
142
泄痢是積辨 泄痢有期,或久亦然,或久神不悴亦然,宜逐去之,此名滯下。
143
有一人,年六十。憂患滯下褐色,腹微痛,後重頻併,食大減,身微熱,脈弦而澀,似數稍長。非滯下,乃憂患所致,心血虧脾弱也。以四物、四君合而治之愈。
144
有一人,年三十,奉養濃。秋間患滯下,腹大痛,左脈弦大似數,右脈亦然,稍減,重取似緊。此乃醉飽後吃寒涼,當做虛寒治之,遂以四物,桃仁、紅花,去地黃,加參、朮、乾姜,煎入姜汁、茯苓,一月而安。
145
黃芩芍藥湯 治洩痢腹痛,後重身熱,脈洪疾。
146
芍藥 黃芩各一兩 甘草五錢
147
痛加桂少許。
148
大黃湯 治前証重者。
149
大黃一兩,酒浸半日,煎服,以利為度。
150
芍藥湯 治下痢膿血,裏急後重。行血則便膿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
151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甘草 木香 檳榔 桂枝各二錢 黃芩半兩 大黃三錢
152
白朮芍藥湯 治脾受濕,水洩微滿,困弱,暴下無數。
153
白術 芍藥各一兩 甘草腹痛甚,加芩桂;脈弦頭痛,加蒼朮、防風;下血,加蒼朮、地榆,癢則同上;如心下痞滿,加枳實。
154
黃連湯 治大便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腹中痛,謂之熱毒下血。
155
當歸半兩 大黃二錢半,熱毒加之 芍藥 桂腹痛加之
156
訶子散 治虛滑,久不已。
157
黃連三錢 木香半兩 炙甘草三錢 訶子皮生、熟各半兩 白朮芍藥湯送下。
158
桃花湯 治冷痢腹痛,下魚腦白物。
159
赤石脂 乾姜
160
餅丸,飲下。
161
漿水散 治暴洩如水,身冷脈微氣少,甚者加吐、急痛。
162
半夏一兩 炮附子 乾姜五錢 桂枝五錢 炙甘草三錢 良姜二錢半
163
上為末,三五錢,漿水二盞,煎半,和滓熱服。
164
小續命湯 治風積痢。
165
龍芽草 劉寄奴 椿皮丸 治風邪內陷。
166
香連丸 止痢。
167
燥溼和血湯 治腸 下血,合作一派,腹中大痛。此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
168
以下出李。
169
地黃生、熟各半兩 牡丹皮半錢 白芍一錢半 當歸二錢 甘草生半錢,熟一錢一錢 升麻七錢 蒼術 秦艽 肉桂各三錢 橘皮二錢 作一服。
170
升麻補胃湯 治前証,腹中不痛,腰沉沉然,乃陽明、少陽經血証,名溼毒下血。效過老人久痢。
171
升麻一錢 羌活二錢 獨活 柴胡 防風各五分 葛根三錢 肉桂少許 白芍一錢半 當歸三錢 丹皮半錢 地黃生、熟各半錢 炙甘草半錢一錢
172
槐花治溼毒 青皮作兩服。
173
益智和中湯 治前証,腹中痛,皮惡寒,脈俱弦,按之無力,關甚緊弦,肌表陽分涼,喜熱熨,為內寒明矣。
174
升麻一錢半 葛根半錢 白芍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桂皮四錢 益智五分
175
當歸一錢一錢 牡丹皮 柴胡 半夏各五分 乾姜 肉桂一錢
176
茯苓湯 治傷飲冷水,變成白痢,腹內痛,減食。
177
茯苓六錢 澤瀉一錢 當歸四錢 蒼術二錢 生姜二錢 黃芩三錢 肉桂二錢 豬苓六錢 甘草半兩,炙一錢半 升麻 柴胡各二
178
止痢神丸川黃連 茱萸 粟殼清泔浸三日。又酒浸七日,炒干,同上二味,同此制
179
上末為丸。熱則甘草湯下,寒姜湯下八十丸。
180
小柴胡去參湯 渾身熱,挾外感。
181
沒乳丸 治瘀血痢。
182
乳香 沒藥 桃仁 滑石佐以木香、檳榔。蘇木湯下。
183
保和丸 治食積痢。
184
噤口丹 治噤口痢,嘔不納食;亦治痢吐食。
185
枇杷葉十張,蜜炙 縮砂十個,末
186
熟蜜調,抹口上。
187
半夏四錢 人參八錢
188
姜煮乾,焙末。以姜粉入香附,丸服,連多加參煎呷。
189
大承氣湯 治下痢不欲食。
190
許學士云:凡痢病腹痛,以白芍、甘草為君、歸、術為佐。見血前後,以三焦熱論。
191
凡治痢病,小便清白不澀為寒,赤澀為熱。
192
又法,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沉沏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微細而遲者,寒也。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黃而或澀者,熱也。凡穀消化,無問他証及色,便為熱也。寒洩而穀化者,未之有也。
193
傷食,微加大黃;腹脹,川朴;渴者,白茯苓;腹痛,白芍、甘草為主。冬月,白芍藥一半、白朮一半;夏月,制黃芩。先見膿血,後見大便者,黃柏為君,地榆為佐,加歸尾;先見大便而膿血者,制芩、歸梢;膿血相雜下者,制連;大便腹不痛,白芍半之;身倦。目不欲開,口不能言,黃 、人參;沉重者,制蒼術;不思食者,木香,藿香。餘同上。
194
十七、泄
195
脈疾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熱也。脈沉細疾,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此陰也、寒也。
196
濕多成五泄者,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
197
證治 胃泄,飲食不化、色黃,宜承氣湯。
198
脾泄,腹脹滿,泄注食嘔吐逆,宜理中湯。一云,腸鳴食不化者,經云脾虛。
199
大腸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宜乾姜附子湯。
200
小腸泄,溲便膿血,小腹痛,宜承氣湯。
201
大瘕泄,裏急後重,數圊不得,莖中痛,宜五苓散。
202
五病治雖不同,其濕一也。有化寒、化熱之異故也。虛則無力,不及拈衣而已出,故謂之不禁故也。溫之、熱之;實則圊不便,虛坐努責,宜下之。
203
痰積下流,因太陰分有積痰,肺氣不得下流降而瘀,大腸虛而作泄,當治上焦,以蘿卜子等吐之。
204
水恣泄,乃大引飲,是熱在膈上,水多入下,胃經無熱不勝。寒泄,大腸滿而泄 溏。
205
風泄,久風為飧泄,乃水穀不化而出也,防風為君。
206
平胃五苓散 治濕泄、水恣泄、熱泄。此方治一切陽証。
207
平胃散、五苓散、白術。熱,加黃連、木通。
208
補胃丸 治氣虛下溜。
209
四君子、白芍、升麻。
210
流積丸 治痰積下流。甚則吐之。
211
青黛 黃芩 海石 神曲 砂仁 止瀉丸 肉豆蔻五兩 滑石春一兩,夏二兩,秋一兩半
212
寒,加神曲、砂仁、吳茱萸;熱,加黃連、茯苓;滑,加訶子
213
溫六丸 清六丸 脾泄丸 白朮二兩,炒 白芍一兩,酒炒 神曲一兩半,炒 查子 半夏一兩半 黃芩半兩,炒 蒼術虛,加參、朮、甘草;裏急後重,加檳榔、木香、荷葉煨飯丸。
214
姜附湯 治寒泄。
215
椒朮丸 治溼瀉。
216
川椒 蒼術 肉果。
217
胃風湯 治風泄。
218
太平丸 治泄。
219
黃連一方與乾姜炮各一兩,或加訶、歸,名駐車丸;一方與茱萸各一兩,或加芍藥,又名苦散。
220
腸鳴,乃濕與熱相搏也;或大熱亦然;或飲水亦鳴。
221
許論 洩瀉有八。冷瀉,脈微,宜暖藥。熱瀉,胃中有熱,傷寒多有脈數,宜涼解之。積瀉,脾脈沉弦,宜逐積。脾瀉,同上條。氣泄者,躁怒不常,傷動其氣,肝氣乘脾而泄,脈弦而逆,宜調氣。飧泄者,春傷于風,肝旺受病而傳于脾,至季夏土而泄,宜瀉肝補土。驚瀉者,因心受驚,驚則氣亂,心氣不通,水入穀道而泄,心脈散大者,是宜調心利水。病亟氣敗而瀉者,《素問》云:門戶不要也。
222
厥逆幽悶,困瀉不止,四肢冷,困軟不能轉側,下泄不知,脈亡陽,喘者死。
223
十八、自汗頭汗
224
溼能自汗,熱能自汗。虛則盜汗。痰亦自汗、頭汗。
225
陰陽俱虛,身體枯燥,頭汗,亡津液也。熱入血室,頭汗。
226
傷濕額上汗,因下之,微喘者死。胃熱上熏,頭汗。發黃頭汗,小便不利而渴。此瘀熱在裏也。心下懊 ,頭汗。
227
十九、淋
228
附小便不禁 腎髒風
229
細而數。脈盛大而實者生;虛小而澀者死。尺中盛大,此陰血不足,陽乘之,為關。
230
膀胱有熱則淋。然赤澀、淋澀,如脂膏、如砂石,皆內熱也。如水煎鹽而成也。氣不利則不通。《經》曰,小便為氣所化,氣不化則臍腹滿不利,悶而為淋。
231
治法 淋者,解熱利小便;閉者,行氣則水自下。有氣虛則氣不行,血虛則氣不升,痰多氣塞則氣不運。治法,氣虛補氣,血虛補血,痰多導痰。先服本藥,後皆用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下,加以五苓散。有人患淋,乃血滯,故四物湯內加杜牛膝而愈。死血亦淋也。
232
李論:皆邪在肺而無資其化源,邪熱在腎而閉其下焦,可除其熱、瀉其塞當已。
233
治熱在上焦,以梔子、黃芩主之;熱在中焦,加以連、芍;熱在下焦,加之以柏。
234
資腎丸 治小便閉,不渴,熱在下焦血分也。
235
知母酒製 黃柏各二兩,酒炒 肉桂一錢
236
清肺飲子 治渴,小便不利,熱在上焦氣分。
237
茯苓二錢 豬苓三錢 澤瀉五錢 琥珀五分 燈心一錢 木通七錢 通草二錢 車前子一錢 扁豆七錢 瞿麥半錢
238
導氣除溼湯 治小便閉,乃血澀致氣不通;或淋者,即有死血。
239
知母三錢,酒浸 黃柏四錢,酒製 滑石二錢,炒黃 澤瀉 茯苓各三錢
240
空心服。
241
牛漆膏 治前方証,大妙。
242
腎疸湯 治目黃漸至身,小便赤澀。
243
升麻半兩 羌活 防風 本 獨活 柴胡各半錢 白朮 蒼朮一錢 豬苓四錢 茯苓二錢 黃柏二錢 澤瀉三錢 白芍五分 神曲六錢,炒 人參三錢
244
甘草三錢
245
作二服。
246
秘方 淋熱則利之,山梔之類;氣虛補之,參、朮加木通、山梔之類。
247
小便不通。氣虛,參朮升麻湯,後吐之。血虛,四物湯,後吐之。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通、香附,後吐之。
248
又方 治淋。
249
麥門冬 葱頭帶根 人參 三臼根 黑豆濃煎,飲之。
250
淋方 五淋散 牛膝根 葵子 滑石 瞿麥冷加附;熱加芩;血加梔子;膏加秋石,加石葦;氣,小腹滿閉,加沉香、木香。
251
髮灰散 治飲食、忍小便、走馬房勞,皆致轉胞,臍下急滿不通。醋服一合,或加葵子、甘遂,加大蒜搗餅,安臍心,令實,著艾灸三十壯,治小便不通。
252
小便不禁 膀胱不約為遺尿
253
因 歸之腎冷,用韭子丸六兩,炒,佐以鹿茸、肉蓯蓉、牛膝、巴戟、菟絲、石斛、杜仲、肉桂、當歸、地黃等藥。
254
阿膠散 治溼。
255
阿膠二兩,炒 牡蠣 鹿茸酥炙,四兩
256
煎散,任下。
257
茯苓丸 治心腎虛,淋瀝。
258
赤白茯苓各二兩 地黃汁好酒熬膏,丸,鹽酒下。
259
大小便閉者,外有骨熱不同。關格者,外有肝實熱、心實熱。便利不禁者,外有風溼、肝痺不同。腎髒風乃濕。
260
陰莖癢痛不忍,苦參、大黃、荊芥、皂角洗熏。
261
陰胞癢,蟲蝕方 狗脊不用金毛者、黃連、黃柏、黃丹、水銀粉、光粉、赤石脂,為末敷好。
262
又方 大甘草湯浸海螵蛸末,敷。
263
二十、頭目痛
264
附腦痛、眉骨痛
265
寸脈緊急或短,皆曰頭痛,又浮而滑為風痰,主頭目痛,脈反短澀者死。又卒然無所見者死;腦痛、脈緩大者死。太陽頭痛,脈浮緊,惡風寒。少陽頭痛,脈弦細,有寒熱。
266
陽明頭痛,脈浮緩長,自汗。太陰頭痛,脈沉緩,必有痰。厥陰頭痛,脈浮緩,為冷厥。少陰頭痛,脈沉細,為寒厥。左屬風,右屬痰。
267
有風、有痰者,多風痰結滯。痛甚者,火多,火曰炎上。血虛頭痛者,亦多血不上榮。諸經氣滯亦頭痛,乃經氣聚而不行也。
268
證治 太陽頭痛兼項痛,足太陽所過攢竹痛也,惡風寒,羌活、川芎主之。
269
陽明頭痛,自汗發熱,石膏、白芷、葛根、升麻主之。少陽頭痛,額角上偏痛,往來寒熱,柴、芩主之。太陰頭痛,有濕痰實,體重腹痛,半夏、南星、蒼朮主之。少陰頭痛,主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逆為寒厥,細辛主之。厥陰頭痛頂痛,血不及,或痰吐涎沫、厥冷,吳茱萸主之。氣虛頭痛,黃 主之。病則耳鳴,九竅不和,參、 主之。血虛頭痛,芎、歸主之。傷寒頭痛,從傷寒法治之。太陽証,麻黃湯、桂枝湯;陽明脈洪,白虎;少陽柴胡;太陰脈浮則桂枝,脈沉則理中;少陰麻黃加辛、附子;厥陰桂枝麻黃各半湯。痰厥頭痛,吐之。火作痛,清之、散之。傷暑亦同。濕熱頭痛,証則心內煩。外有香港腳,亦能頭痛,其狀吐逆、寒熱、便溲不通。有穀疸亦頭痛。
270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痰厥頭痛。
271
天麻五分 木香一錢 半夏七錢半五分 蒼朮 陳皮各半錢 人參澤瀉各一錢 神曲一錢,炒 乾姜 黃柏二錢 茯苓五分
272
清空膏 治風、溼、熱及諸般頭痛,惟血虛不治。
273
羌活 黃連酒製 防風各一錢 柴胡七錢 川芎五錢 甘草一錢半 黃芩三錢
274
白湯調下。巔頂痛,加蔓荊子、 本。
275
芎歸湯 治血虛自魚尾上攻。
276
茶調散 吐、頭痛有痰。
277
家珍方 治偏頭痛連睛痛。
278
石膏 黍粘子
279
為末,酒下。
280
玉壺丸 治風溼頭痛,亦治痰患。
281
雄黃 白術 南星 半夏 天麻 香芎散 治一切頭風。
282
香附二兩,炒去毛 川芎 甘草一兩,炙 石膏半兩 細辛 防風 草烏 川烏白芷 荊芥 羌活煎。
283
諸頭痛有六証傷風頭痛,或半邊偏痛,皆因冷風所吹,遇風冷則發,脈寸浮者是也。
284
食積,因胃中有陰冷,宿食不化,上衝頭痛,右手脈浮緊甚者是也。
285
氣虛,因下部氣虛,上攻,溫溫而痛者,異乎邪毒所攻,無邪,脈尺虛浮是也。
286
傷寒在太陽經,其痛如破,關前脈數是也,緊數是也。陽明經胃熱上攻,右關洪大而數是也。
287
膈上有風涎冷痰,而或嘔吐,脈弦細,出于寸口是也。
288
陰毒傷寒,身不熱,脈沉細,目痛,皆血有太過不及,皆能為痛。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無血養而枯痛。目之銳 ,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 ,太陽經也,血多氣少。
289
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唯足厥陰連于目系而已。血太過者,血得太熱而溢于上,所以作痛。治法,血實者決之,虛者補之。宜以辛散之,涼以清之、汗之、吐之。
290
腦痛,乃風熱乘虛而入於腦,以辛涼之藥散之、行之。眉骨痛乃風痰。
291
羌活湯 治風熱壅盛,上攻頭目,昏眩疼痛及腦疼。
292
羌活 防風 黃芩酒炒,一兩 黃連一兩,酒製 柴胡七錢 黃柏酒炒 栝蔞根酒製 甘草 茯苓各半兩 澤瀉三錢
293
羌附湯 治冬大寒犯腦痛,齒亦痛,名曰腦風。
294
麻黃 黑附 升麻 防風 白殭蠶 黃柏三錢 羌活 蒼朮各五分 甘草 白芷黃一錢
295
作一服。
296
眉骨痛方 羌活 防風 甘草 黃芩酒炒 白朮 半夏 南星 細辛 又方 加烏頭、草烏,童便炒去毒為君 藿香散 治腦風頭痛。
297
藿香 川芎 天麻 蔓荊子 槐花 白芷酒調下 吹搐方 治同上。
298
穀精草 銅綠各二錢,另 硝石一錢,另研,吹鼻中。 細辛 瓜蒂 良姜各一錢五錢
299
含水滿口,以藥搐鼻。
300
荊芥 薄荷 木賊 殭蠶 蠍梢茶清下二錢。
301
風成寒中則泣出。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 ,人瘦則外泄而泣,宜辛溫。
302
風成熱則目黃。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 ,人肥不得外泄,故熱鬱也。
303
二十一、眩暈
304
痰飲隨氣上,伏留于陽經,遇火則動。去血過多,亦使眩暈,頭眩亦然,兼挾氣虛。
305
外因者,風在三陽經,頭重項強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著,皆令吐逆暈倒。
306
內因者,因七情致髒氣不行,鬱而生涎,結為飲,隨氣上厥,伏留陽經,嘔吐,眉目疼痛,眼不得開。
307
因房勞、飢飽去血過多者,眼花屋倒,起則暈倒。
308
散風行濕湯 治痰火暈眩。二陳湯、蒼術、黃芩、羌活。
309
瓜蒂散 治暈眩痰厥。
310
芎歸湯 治血虛眩暈。
311
參朮湯 治挾氣虛頭痛,補氣降火為主。
312
人參 白術 黃芩 黃連
313
二十二、心腹痛
314
陽微陰弦,胸痺而痛,責在極虛。短而數,心痛心煩。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大實者死。若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趺陽脈滑而緊。滑者,穀氣強胃氣實;緊者,陰氣勝,故痛。病腹痛而喘,脈滑而利,數而緊者,實也。心痛有熱厥、寒厥、大實。
315
勞役太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或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或久不散鬱而生熱,或素有熱,虛熱相搏,結于胃脘而痛。或有實積痰飲,或氣與食相鬱不散,停結胃口而痛。
316
證治 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317
脾病者,食則嘔吐,腹脹喜噫,胃脘痛,心下急。
318
熱厥心痛,身熱足痛,四肢寒,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脈洪,可汗。刺太 、崑崙。
319
寒厥心痛,手足逆,通身冷汗,便利溺清,不渴,氣脈微弱,可溫。
320
大實心痛,卒然而發,大便或秘,久而注悶,心胸高起,按之痛,不能飲食,可下。
321
腎心痛,與背相接, 如從後絞觸其心,偃僂,刺束骨、合骨、崑崙。胃心痛,腹脹胸滿,刺大都、太白。脾心痛,如錐刺,刺然谷、太 。肝心痛,狀如死,終日不得休息,取行間、太衝。肺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益盛,刺魚際、太淵。
322
厥心痛,乃寒邪客于心包絡也,宜以良姜、菖蒲,大辛熱之藥。
323
蓋諸心痛,皆少陰厥氣上衝也。刺之,宜通氣、行氣,無所凝停也。
324
腹痛 有客寒阻之不行,有熱內生鬱而不散,有死血、食積、溼痰結滯,妨礙升降,故痛。蓋痛當分其部分,從其高下而治之。
325
證治 中脘痛,太陰也,理中、草豆蔻主之。
326
小腹痛,厥陰也,正陽、回陽,四逆湯主之。
327
雜証而痛,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等主之。
328
腹中不和而痛者,以甘草芍藥湯主之。
329
傷寒誤下傳太陰經,腹滿而痛,桂枝芍藥主之。痛甚,桂枝大黃湯主之。夏月肌熱惡熱,脈洪實而痛,黃芩芍藥主之。諸蟲痛者,如腹痛腫聚,往來無有休息,涎出,嘔吐清水。
330
痰積腹痛隱隱然,得熱湯、辛物則暫止,宜導痰解鬱氣,溫散之。中氣虛亦痛,或飢而痛是也,理中湯主之。胸痺,皆痰水宿飲,停留不散,宜栝蔞、枳實、香附、芎、蒼朮、溫散之。
331
外有似類而痛異名。心痛,有心中寒,有心熱,有心虛,有脾積,有宿食留飲,有胸痞。腹痛,有香港腳。胸痛,有積實。小腹痛,有肝脾,有胞痛,有筋虛,有疝,有腸癰。
332
金鈴子散 治熱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
333
金鈴子 玄胡各一兩
334
熱加黃連,疝氣加荔枝核。酒下三錢。
335
煮雄丸 治大實心痛、 癖,如神。
336
雄黃一兩,另研 巴豆五錢,生用去油,爛研,卻入雄黃末 白面二兩
337
上再研勻,水丸梧桐子大。每服時,先煎漿水令沸,下藥二十四粒,煮三十沸,撈入冷漿水,沉水冷,一時下一丸。二十四時也,加至微利為度,用浸藥水下。
338
朮附湯 治寒厥心暴痛,脈微氣弱。
339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白朮四兩 甘草二兩,炙
340
姜、棗煎服。
341
朮香散 治心脾卒痛不忍。
342
木香 蓬朮各一兩 乾漆一錢,炒煙盡 醋湯下一錢。
343
燥飯丸 治飲水吞酸作痛。牆上蜆殼丸。
344
秘丹 治心痛久則成鬱,鬱久必生火。
345
川芎 梔子 蒼術 香附 石鹼 乾姜
346
反治之法。
347
有人飽過患此,以火毒治,遂以黃連六錢、甘草一兩,一服而安矣。
348
有心痛十八年,因酒、牛乳,痛時以一物拄之,脈三至,弦弱而澀,吞酸,七月內以二陳湯、朮、芩、連、桃、郁李仁、澤瀉。
349
秘丹 治死血留于胃口作痛。承氣湯、梔子、韭汁、桔梗能開血氣、麻黃重者,須此發之。
350
蟲痛方 治面上白斑,唇紅,能食者是。苦楝根、錫灰。
351
胃脘當心痛,有垢積者,斑蝥、烏梅肉。丸如綠豆大,泔下一丸。皂樹上蕈,泡湯,有肥珠起,飲之,微泄見效。未已又服,無不驗。
352
草豆蔻丸 治脾胃傷損客寒,一切虛証,心腹大痛。
353
理中建中湯 治寒腹痛。
354
調胃承氣加木香檳榔湯 治熱腹痛。
355
大承氣加方 治有人雨後得涼,腹痛甚。問之,於夏月投淵取魚,脈沉弦而細實,重按則如循刀上。本方加桂兩帖,又加桂、桃仁兩帖,又加附兩二帖,下黑血。
356
二陳芎蒼丸 治清痰腹痛,脈滑者是。
357
二陳湯 台芎 蒼術 香附 白芷 姜汁
358
二十三、腰痛
359
附腰胯腫痛、腰軟
360
尺脈粗常熱,謂之熱中。腰胯痛,脈大者,腎虛;脈澀者,痰血。
361
腎虛而致。有溼熱,有瘀血,有外感。
362
腎虛,皆起於內。蓋失志傷腎,鬱怒傷肝,憂思傷脾,皆致腰痛。故使氣結不行,血停不禁,遂成虛損,血氣去之。又有房勞過者多矣。
363
溼熱,亦因腎虛而生焉。腎者,水也。氣不利而成溼熱者,因腎水涸,相火熾,無所榮制,故濕熱相搏而成痛。亦有虛勞,外感濕氣,內熱不行而成黨錮。
364
瘀血,因用力過多,墮墜折納,瘀血不行。
365
外感,因虛襲之。
366
外有腎風、腎熱、腎瘧、厥陰瘧,皆腰痛。
367
失志者虛,云不足。面黑,遠行久立不能住。鬱怒者,腹急脅脹,目視KTKT ,所祈不能,意浮於外。憂思者,肌肉濡漬,痺而不仁,飲食不化,腸胃脹滿。房勞者,精血不足,無所榮養。經曰:轉搖不得,腎將憊矣,名骨痿。
368
溼熱者,四肢緩,足寒逆,腰冷如冰,冷汗,精滑,扇痛。外感,如太陽腰痛引項,尻重;陽明腰痛,不可以顧,善悲;少陽如刺其皮,不可俯仰;太陰煩熱,如有橫木居中,遺溺;少陰引脊內;厥陰如張弓弦。大抵太陽、少陰多中寒,陽明、太陰多燥溼,少陽、厥陰多風熱。
369
羌活湯 治腰痛。
370
羌活 獨活 柴胡 防風 肉桂 當歸如臥寒溼地,足太陽、少陰血絡中有凝血,加歸尾、蒼朮、桃仁、防己。如溼熱痛,加黃柏、蒼朮、杜仲、川芎。如虛,加杜仲、五味、 、歸、知母、龜板。如墜撲瘀血,加桃仁、麝香、蘇木、水蛭。
371
腎氣丸、茴香丸、鹿茸丸、此三方補陽之不足也,勞傷、房室之人有之。
372
六味地黃丸、封髓丹,此二方補陰之不足也,膏粱之人有之。
373
煨腎丸 治腰痛虛。
374
杜仲炒去絲,三錢
375
上一味,末之。以豬腎一枚,薄批五七片,以鹽椒淹去腥水,糝藥在內,包在荷葉,用濕紙數重煨熟,酒下。
376
立效散 玄胡索 當歸 肉桂等分
377
為末,酒下。
378
挫氣丹 治挫氣腰痛。
379
山楂子四兩,去核 北茴香炒,一兩
380
為末,酒下。
381
腰胯重痛 風、寒、濕流注經絡,結凝骨節,氣血不和而痛。痰積趁逐經絡,流注搏于血內,亦然。
382
宜流濕,散風寒,逐痰積,氣血自然湍流也。
383
除溼丹 檳榔 甘遂 赤芍藥 威靈仙 澤瀉 葶藶各二兩 乳香 沒藥各一兩 大戟炒,三錢 陳皮四兩
384
面糊丸,加牽牛末丸。
385
禹功散 治同。
386
腰軟 腎肝伏熱。
387
宜黃柏、防己。
388
論余 解 證,少氣不欲言,寒不寒,熱不熱,壯不壯,停不停,乃精氣虛而腎邪實矣。治以澤、茯疏腎實,地黃、牛膝、麥門冬補精氣。
389
二十四、肩背痛
390
附腰髀痛
391
洪大,洪為熱,大為風。脈促上擊者,肩背痛。脈沉而滑者,背膂痛。
392
風濕乘肺手太陰經,脈氣鬱甚不行也。
393
病則頰頷腫,頸、肩、 、肘、臂外後 痛。汗出小便數而欠者,皆風熱乘肺也;小便遺溺者,皆肺金虛也。
394
宜通經益元氣,散風瀉火之藥。
395
通氣散 治風熱乘肺,肩背痛。
396
防風 木 獨活 羌活以上通經血 黃芩 黃連以上降火 人參 黃 上二味,虛則加之
397
腰髀痛 小腸經氣,小腸心痛及腑。外有肺風、肺寒、骨虛而致。
398
二十五、脅痛
399
附身體痛
400
雙弦,是兩手俱弦也。
401
肝木氣實火盛,或因怒氣大逆,肝氣鬱甚,謀慮不決,風中于肝。皆使木氣大實生火,火盛則肝急,瘀血、惡血停留於肝,歸於脅下而痛。病則自汗,痛甚,按之益甚。
402
痰積流注厥陰,亦使脅下痛。病則咳嗽。
403
外有肝中風,左脅偏痛;肝中寒,脅下攣急;飲水脅下鳴相逐,皆致脅痛,須詳之。
404
辨非 血枯証。胸脅支滿,絡氣不行,妨於食,肝脾傷,病至先聞腥臊臭,出清液,肺葉傷也。四肢清,目眩,複後血,此年少脫血,或醉行房,肝傷氣竭致之故也。
405
証治 木火盛,宜以辛散之,以苦瀉之,當歸龍薈丸、瀉青丸主之。死血,宜以破血為主,潤血為佐,復元活血、當歸導滯等主之。痰積,宜以去痰行氣,二陳湯加南星、青皮、香附、青黛等主之。
406
龍薈丸 治食積發熱,木盛脅痛。
407
柴胡 甘草 青皮 黃連 大黃 當歸 木香 草龍膽 蘆薈 川芎治水氣實加之。
408
治血湯 治死血。
409
左金丸 治肝火。
410
黃連六兩 茱萸一兩
411
導痰湯 治痰注。諸痰皆生于熱。
412
台芎二兩 香附八兩 陳皮 蘇葉 乾姜一兩
413
貼痛 芥菜子研,水敷 茱萸醋研,敷上大效
414
熨痛 醋炒灰熱,布裹熨之,葱艾炒亦可;韭汁亦可。
415
身體痛 脈證 傷寒,太陽經表証,六脈俱緊;陰毒傷寒,身如被打,脈沉緊;傷寒,發汗後,身體痛,氣血未和,脈弦遲。傷濕,濕流關節,一身盡痛;風溼相搏,肢體重痛,不可轉側,脈緩。虛勞之人,氣血虛損,脈弦小。
416
二十六、逆痰嗽
417
出魚際,逆氣喘息。脈弦為咳。咳而浮者,四十日己;咳而弦者,相其人強,吐之而愈;咳而脈虛,必苦冒;咳而沉者,不可發汗。喘咳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者死;久咳數歲,脈弱者生,實大者死;上氣,喘息低昂,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咳,脫形發熱,小堅急者死;肌瘦下脫,熱不去者死;咳嗽脈沉緊者死,浮直者生,浮軟者生,小沉伏者死;咳而嘔,腹脹且洩,脈弦急欲絕者死;咳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暴咳脈散者死。浮為風,緊為寒,數為熱,細為溼,此生於外邪之所搏;浮緊則虛寒,沉數則實熱,弦澀則少血,洪滑則多痰,此生於內氣之所鬱。
418
因證 因風、寒、火附腹滿、勞、痰。
419
風寒為病主乎肺,以肺主皮毛而司於外。傷之。腠理不疏,風寒內鬱於肺,清肅之氣不利而生痰動嗽。又寒飲食入胃,從脾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之而咳。火之嗽,病因火盛生痰、鑠肺金也,遂成鬱遏脹滿。甚則乾嗽無痰,或唾血痰。勞而咳嗽,皆好色腎虛,則子能令母虛,氣血俱虛,陰虛則生火,肺金耗敗,而津液、氣血皆化為痰矣。痰者礙清氣升降,滯氣而不行,遂成諸咳嗽之証。
420
論咳逆痰嗽分為二 咳者,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而上逆,皆關於肺也。嗽者,謂有痰而無聲。脾濕動而為痰,而成嗽,皆積于脾也。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咳而為嗽也。若脾無留溼,雖傷肺氣而不為痰也。然寒、暑、燥、濕、風、火皆令人咳。唯溼痰,飲食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則為咳嗽也。假令溼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溼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
421
《三因》論 咳者,衛氣之失;嗽者,營血之失。外傷六氣,隨風、寒、暑、濕、燥、火感其部位,而察其元以表之。內傷七情,皆聚於胃而關于肺,多痰嗽也。衛氣之失,則多痰逆;營氣之失,則多痰嗽也。
422
張論 以貧富言之。貧者,謂之咳嗽,外感之由也。《內經》曰:秋傷乎濕,冬必咳嗽是也。又曰:歲火太過,肺金受病,民病咳嗽是也。富貴者,謂之涎嗽,多飲食濃味,熱痰所成也。
423
李論 皆脾弱受病,肺金受邪,飲食不化精微,留積而成痰,肺氣不利,而痰衝清道而成咳。
424
劉論 皆脾溼入于肺而成痰,傷風而成咳。
425
痰嗽潮熱四証 有痰嗽者,潮熱大體雖同,動作有異。或因虛中寒冷,則先痰嗽,嗽久而不已,血形如線,隨痰而出,惡寒發熱,右寸浮而數;外証,日輕夜重,面白痰清。
426
因憂愁大怒,則吐血而後痰嗽,少寒多熱,左寸沉小而數;外証,心下噎塞,情思不樂,飲食不下。
427
或蠱注相傳,死魂相逐,則先嘔血,不知來處,微有痰嗽,漸成寒熱,兩手脈弦細而數,外証,飲食不為肌膚,頰紅變動不常,身體酸痛倦,及嗽損咽痛多痰,或喘或瀉則死。
428
先因傷濕、傷寒解利不盡,雖病退人起,飲食減少,不生肌肉,身倦無力,勞力則熱,身體酸痛,狀如勞伏,但不吐血,不發潮熱,經二三年醫無驗。此是餘毒伏在經絡,其脈弦也,再發則愈。
429
《三因》論狀 傷風咳者,憎寒壯熱,自汗惡風,口乾煩躁。傷寒咳者,憎寒發熱,無汗惡寒,不乾煩躁。傷暑咳者,煩熱引飲,口燥,或吐沫,聲嘶咯血。傷濕咳者,骨節煩痛,四肢重者,灑灑淅淅。喜傷心,咳而喉仲介介如腫狀。甚則咽腫喉痺,自汗咽乾,咯血。此勞傷心,小腸受之,咳與氣俱失。怒傷肝,咳而兩脅下痛,不可轉側,則兩 下滿,左脅偏痛引少腹。此怒傷肝,膽受之,咳嘔膽汁。思傷脾,咳而右脅下痛,隱隱引肩背。甚則不可動,腹脹心痛,不欲食。此飢飽之傷,胃受之,咳而嘔,嘔則長蟲出,憂傷肺,咳而喘息有聲。甚則吐血,吐白沫涎,口燥聲嘶。叫呼傷肺,大腸受之,咳而遺矢。恐傷腎,咳而腰背相引痛。甚則嗔,咳涎,寒熱,引腰背,或喘滿。房勞傷腎,膀胱受之,咳而遺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咳而腹滿不飲食。
430
咳、嗽、喘、逆氣、短氣分別不同。
431
咳者,無痰有聲,喉中如癢,習習如梗,甚則續續不止,連連不已,衝膈擊胸。外有心咳、一切血証、肺咳上逆。
432
嗽者,有痰。外有勞瘵喘促嗽血、肺痿、肺癰。
433
喘者,促促而氣急,喝喝而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攘肚。外有香港腳。
434
逆氣者,但香港腳上而奔急。外有肺中風、肺中暑、肺熱、肺寒、肺水、肺痺、肝熱膽寒、心熱腸痺、痰水。
435
短氣者,呼吸難,數則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外有脾中風、脾中寒、肺熱、腎虛、歷節風、憂氣、胸痞、痰飲。
436
咳嗽謂無痰而有聲。《素問》云:咳乃皮毛先受邪氣以從其合,其寒飲食入胃,從脾脈上至肺,肺寒則內外合邪,因有咳証。
437
肺咳,麻黃湯;大腸遺矢,赤石脂禹餘糧湯、桃仁湯。
438
脾咳,升麻湯;胃吐蟲出,烏梅湯。
439
心咳,桂枝湯;小腸氣失,芍藥甘草湯。
440
肝咳,小柴胡湯;膽嘔苦汁,黃芩半夏湯。
441
腎虛,麻黃細辛附子湯;膀胱遺溺,茯苓甘草湯。
442
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令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異功白術散。
443
逆,逆謂氣上逆肺,壅而不下。上氣逆者,皂莢丸;火逆上氣,麥門冬湯;上氣脈浮者,麻黃濃補湯;上氣脈沉者,澤漆湯。澤漆、桑白皮、射干泔浸、黃芩、白朮、茯苓、竹茹,治氣上逆,為熱所作。
444
治法 無痰而有聲者,以辛潤其肺,青皮以散三焦之氣壅。有痰而嗽者,治痰為先,下氣為上。痰而能食者,下之。不能食者,濃朴湯治之。痰而熱者,柴胡湯加石膏主之;痰而寒者,小青龍加桃仁主之。
445
張之治痰 以通聖散加半夏。暑嗽以白虎、涼膈;火嗽以黃連解毒;濕嗽以五苓、白朮;燥嗽以木香葶藶散;寒嗽以寧神寧肺散,為上也。更分以吐、汗、下為佳。
446
方 南星、半夏、枳殼、陳皮。風痰脈弦,加通聖;熱痰脈滑,小柴胡,洪加青黛、連;氣痰脈澀,加青、陳皮;溼痰脈緩,加朮、防己;寒痰脈沉,加桂、杏、小青龍;發熱加芩、桔;痞加枳實,重加茯苓;氣上逆加葶藶;氣促加參、桔;浮腫加郁李仁、杏仁、澤瀉、茯苓;上熱喘湧,加寒水石、石膏;大便秘加大黃;能食加大承氣;不能食加樸。
447
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
448
木香 檳榔一錢半 枳實炒,一兩三兩 大黃酒製,一兩 人參 當歸各三錢
449
紫蘇飲子 治脾肺受寒,痰涎嗽。
450
紫蘇子 桑白皮 青皮 陳皮 杏仁 麻黃 炙甘草 五味子 半夏 人參。
451
千緡湯 治痰妙。
452
半夏一兩,生 大皂角半兩,去皮子 雄黃加之大治痰
453
上同入絹袋中,水三升,姜八片,煎至半,以手操洗之,取清汁服。
454
大熱大飲凝於胸中而成濕,故痰作矣。宜吐之。
455
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湯 治風寒。行痰開腠理。本方加麻黃、杏仁、桔梗。
456
降火導痰湯 治火。
457
黃芩 黃連 栝蔞 海石 勞嗽丹 四物 竹瀝 姜汁 斂肺丹 治肺脹及火鬱。
458
訶子 杏仁 青黛 栝蔞 半夏 香附 積痰方 南星 半夏 青黛 栝蔞 石鹼如肝痛,疏肝氣,加青皮;上半日咳,多屬胃火,加貝母、石膏;下半日嗽,多屬陰虛,加知母、柏、川芎、歸;虛甚好色者,加參、膏、青陳皮、姜。
459
酒病嗽 白礬一兩,另研 杏仁一升
460
上水一升,煎乾,攤新瓦上,露一宿,砂鍋內炒幹。每夜飯後,細嚼杏仁十五個。
461
劫嗽方 五味半兩 甘草二錢 五倍子風化硝各一錢
462
為末,乾噙化。
463
鵝管法 治風入肺管。
464
南星 雄黃 款冬花 鵝石上為末,入艾中,放姜片上,置舌上灸,吸煙入喉,以多為妙。
465
痰方 若或痰白作泡,當於肺中瀉水。
466
滑石 川貝母 半夏 風化硝 白芥子 陳皮 茯苓 皂角風加 蒼朮溼加 栝蔞潤加 枳實結加 青黛 黃芩熱加
467
青礞石丸 化痰。
468
麝香丸 治痰。
469
勞嗽方 四君子 百合 款冬花 細辛 肉桂 五味子 阿膠 半夏 天門冬杏子 白芍 甘草煎食。
470
《三因》論 因怒而傷者,甘草;憂而傷者,枳殼;喜而傷者,五味;悲而傷者,人參。
471
二十七、喘
472
附哮
473
脈證 實喘,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滯,右寸脈沉實者是,宜瀉肺。
474
邪喘,由肺感寒邪,伏于肺經,關竅不通,呼吸不利,右寸脈沉而緊,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則身熱而喘定。
475
《三因》狀虛實 肺實者,肺必脹,上氣喘逆,咽中塞如嘔狀,自汗。肺虛者,必咽乾無津,少氣不足以息也。
476
氣虛入于肺;陰虛火起衝上;有痰;有水氣乘肺。
477
喘年深,時作時止。雄豬肚一個,治如食法,入杏仁四五兩,線縫,醋三碗,煮乾取出。先食肚,次以杏仁新瓦焙,捻去皮,旋食,永不發。
478
氣虛方 治氣虛。
479
人參 黃柏蜜炙 麥冬 地骨皮 血虛方 治陰虛有痰。
480
四物 黃連 枳殼 半夏 導痰千緡湯半夏 南星 陳皮 茯苓 皂角 枳實 劫藥方 治喘不止;甚,不可用苦寒藥,可溫劫之。
481
椒目二錢,為末,姜湯下。萊菔子、皂角燒存性。姜汁丸,噙。大黃、牽牛各二兩,炒。各為末,蜜水下二錢。治熱痰暴喘欲死。
482
瀉白散 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喘嘔逆。
483
桑白皮一兩 青皮 五味 甘草 茯苓 人參 杏仁 半夏 桔梗上二味,痰涎嘔逆加之 地骨皮七錢
484
姜煎。
485
神秘湯 治水氣逆行乘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通流。脈沉大。此人不得臥,臥則喘者是。
486
紫蘇 陳皮 桑白皮 生姜 人參各五錢 木香 茯苓二錢
487
哮喘主於內,痰宜吐之。
488
哮積丹 雞子略敲不損膜,浸尿缸內四五日夜,吃之有效。蓋雞子能去風痰。蘿卜子丸,姜湯送下妙。
URN: ctp:ws5750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