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百五

《卷一百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行水金鑑巻一百五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運河水
3
元時海道自平江劉家港入海,經通州海門縣黃連沙觜、萬里長灘開洋,沿山嶼抵淮安路鹽城縣,歴海寧府東海縣,又經密州、膠州界放靈山洋投東北,行路多淺沙,旬月始抵成山。計自上海至直沽、楊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其後再變,自劉家港出楊子江,開洋落潮,東北行,離萬里長灘至白水綠水,經黒水大洋轉成山,西行過劉家島入沙門島,放萊州大洋抵界河至直沽,其道差直三變,自劉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黒水大洋,直取成山,轉西至劉家島入沙門,放萊州大洋至直沽,如遇風,順由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月而已,其道徑便。國初,海運猶仍元舊,自㑹通河成報罷。嘉靖中,尋膠萊故道,燒鑿馬家壕十五里,逹於麻灣。隆慶五年,議因其故開新河,令江南之糧由淮安至江浦口,歴新壩口、馬家壕、麻灣口、海倉口,徑抵直沽、天津,止一千六百里,半從河行,其海行者,止由海套,不泛海洋,惟馬家壕、分水嶺二處開鑿為難,遣科官勘報,竟以無源水多沙磧而止。以下皆明㑹典湖泉之水,導引蓄洩,皆以濟漕為運道所闗。徐、沛、山東諸湖在運河東者,儲泉以益河之不足,曰水櫃,在運河西者分漲以洩河之有餘,曰斗門,而淮、揚諸湖即為運道,其山東新舊各泉可引以濟漕者,派分為五,入汶者為分水,派入泗、沂、濟及天井閘、漕河者,為天井、派入白馬河及南陽、棗林、魯橋、閘河者為魯橋,派入南陽、新河者為新河派。即沙河派入邳州河者為邳州派,今備載焉。
4
安山湖在東平州,週圍八十三里,零一百二十二步。舊有二閘,底髙於河,水不能入。湖之下口無閘,水不能出。嘉靖六年,止於湖中築隄十餘里,而湖益狹,後乃漸復焉。
5
南旺湖在濟寧州,周圍一百五十餘里,漕渠貫其中,西岸為南旺,西湖東岸為南旺。東湖、汶水自東北來界,分東湖為二:二湖之下,北為馬踏湖,又北為伍莊湖,南為蜀山湖,又南為馬塲湖,各湖通連無間,凡與西湖盡處相對者,即為東湖,東西湖中為長隄二,西隄設斗門,為減水閘十有八,隨時啓閉,以濟運河,遇有淤淺,隨時挑濬,毎二年一大挑。隆慶中,開南旺月河二十里有竒,以便大挑,北至王家窪,南出尹家窪稍北里,餘各建通河大閘一座。
6
馬塲湖週圍四十里,舊有堤壊,與運河相通,河水稍盈,即洩入湖,毎致淺涸,嘉靖十四年,築隄,長六十里,內外各植栁以䕶之,更置減水閘五座,運河易盈湖水,亦有蓄洩。
7
蒲灣泊武家湖在汶上縣南。陽湖在魚臺,即獨山坡滙為湖,週圍七十六里,引沙河經其中,入新河。
8
昭陽大湖長十八里,小湖長十三里,二湖相連,北屬滕,南屬沛,週圍八十餘里,納諸縣之水,湖口置石閘,放水入薛河,由金溝口以逹舊運河,後以河決棄沽頭於湖東,開新河,則南陽在東,昭陽在西,去黄水益逺,運河乃安。
9
赤山、湖微山湖、呂孟湖、張莊湖,四湖相連長八十里,在徐州,引薛河出地浜溝,入新河。
10
蛤蟃湖長二十里,連汪湖,長一十五里。周湖,長二十里。栁湖長一十五里,在邳州。
11
落馬湖長六十里,茅茨湖長六十里。黃墩湖長二十里,侍丘湖長三十里,倉基湖長三十里。埠子湖,長八十里,在宿遷縣。
12
大莊湖,長十里。崔鎮湖長三十里,在桃源縣杜村湖,長十里。萬家湖長十里,在清河縣。管家湖在淮安府城西門外。舊有堤,永樂十四年命官於湖中築長堤,以便運舟,隨時修築。
13
白馬湖長三里,汜光湖即寳應湖,長三十里,界首湖即津湖,長三里,在寳應縣。新開湖,長三十五里,在髙郵州邵伯湖,長十八里,在江都縣諸湖,延袤髙寳,以抵揚州,上下相接以上諸湖
14
東平州泉十四舊九。新五 汶上縣泉三舊二。新一 平隂縣泉一 滋陽縣泉八舊四。新四 鄒縣泉十二舊八。新四 曲阜縣泉二十舊十七,新三 泗水縣泉五十三舊三十、新二十三 滕縣泉十八舊十五,新三 嶧縣泉五舊三。新二 寧陽縣東十二 魚臺縣泉十四舊五。新九 濟寧州泉三 泰安州泉三十八舊三十五、新三 新泰縣泉十四舊十二、新二 肥城縣泉九舊五。新四 萊蕪縣泉十六舊十一、新五 蒙隂縣舊泉五沂水縣舊泉十水以上諸泉,詳見濟 兹,不復贅。宛平縣閘五青龍閘 白石閘。 廣源閘。 髙梁閘。 澄清閘。
15
大興縣閘三慶豐閘 平津上下二閘:通州閘五普濟閘。 南普閘。 土橋閘。 廣利閘。 通流閘舊普濟通流,俱有上、下二閘,今各廢其一、石壩、臨清州閘五南板閘。 新開上閘。 沙灣減水閘。 潘官屯減水閘。 觀音觜減水小閘舊有㑹通、臨淸二閘,今廢、清平縣閘三戴家灣閘。 李家口減水閘 魏家灣減水閘。
16
堂邑縣閘四梁家鄉閘 土橋閘。 土橋進水閘。 新開口進水閘舊有土城中閘二,減水閘,今廢博平縣閘五,第一至第五五減水閘舊有老堤頭,北減水閘,今廢、聊城縣閘十通濟橋閘。 李海務閘。 周家店閘。 龍灣西栁行二:進水閘、官窯口、裴家口、方家口、李家口、耿家口、五減水閘。
17
陽穀縣閘六七級上下二閘。 阿城上下二閘。 荊門上下二閘。
18
寧陽縣閘二洸河東西二閘嘉靖六年建。舊有堽城石壩堽城閘,今廢滋陽縣閘一壩一金口閘。 金口石壩成化八年,因元舊易為石堰。舊有土婁、杏林二閘,今廢。
19
鄒縣舊有港里積水閘小閘,今廢。東阿縣閘一。通源閘。
20
夀張縣閘一壩一,堰一沙灣積水閘。 師家壩。 野豬腦堰東平州閘七壩二戴村閘戴家廟閘嘉靖十九年建安山閘成化十二年建靳家口閘嘉靖四年建袁家口閘。 安山湖東、西二小閘,戴村壩。 坎河口堤壩舊有魚營、減水閘,今廢。汶上縣閘十六。開河閘。 南旺上下二閘。 寺前鋪閘界首石口二:積水閘、焦、欒、張全、劉元、彭秀、孔家、邢家、常家闗家、李泰、田家口、十減水閘。
21
鉅野縣閘一壩一長溝減水閘嘉靖十九年建蓬子山壩濟寧州閘十四天井閘。 在城閘。 趙村閘。 石佛閘新店閘。 新閘六閘俱因元舊,嘉靖間重修、仲家淺閘宣徳四年建師家莊閘。 魯橋閘二閘,永樂間建 上新閘。 中新閘。 下新閘三閘,俱成化十一年建,棗林閘永樂間建,四里灣減水閘舊有分水閘,廣運上下二閘,永通、上閘、耐牢坡閘、官村閘、呉泰閘、片玉閘、碎玉閘,今廢濟寧衛閘四、永通減水閘。 五里營,平水閘。 十里鋪,平水閘。 安居平水閘。
22
魚臺縣閘十六、壩一南陽閘宣徳二年建利建閘即宋家口閘,隆慶元年建新河十四減水閘嘉靖四十五年建蘇家壩舊有穀亭、八里灣、硯瓦溝、陽城湖、泥河五閘。今廢
23
滕縣閘一壩五。佃戸屯減水閘。 東邵壩。 王家口壩 豸裡壩。 宋家壩。 黄甫壩以上閘壩,俱隆慶二年建築沛縣閘七、壩三珠梅閘。 楊莊閘。 夏鎮閘。 滿家閘。 西栁莊閘。 馬家橋閘。 留城閘以上七閘,俱隆慶元年以舊河孟陽泊、沽頭上中下胡陵、城廟、道口、謝溝七閘改建沙河口壩隆慶元年築薛河口石壩隆慶二年築懽城壩嘉靖四十五年築湖。舊有新興閘、金溝口、飛雲橋、雞鳴臺、昭陽、 中、東西六積水閘,今廢、徐州閘四壩二、黃家閘天順三年建,梁境閘即境山舊閘,萬歴二年復內華閘,古洪閘二閘,萬歴十一年建。徐州洪石壩。 吕梁洪石壩舊有徐州洪閘,呂梁洪上下二閘,今廢
24
邳州閘一,匙頭灣減水閘萬厯八年建,桃源縣閘一壩四馬厰坡減水閘萬歴八年建,崔鎮、徐昇、季太、三義四減水石壩萬歴七年築遙堤建、清河縣閘一壩一,通濟閘嘉靖中建,萬歴七年,改建甘羅城出口之處,題準毎年六月初旬水漲,築壩攔截,九月初旬水落,開壩行舟、天妃壩萬歴七年建,舊有新莊閘、天妃閘,萬歴七年俱廢、山陽縣閘七,壩六、隄一、福興閘萬厯七年改建夀州厰清江閘。 板閘龍汪閘。 永清閘。 窯灣閘三閘。萬歴十年,永濟河建黃浦減水閘萬歴二年建方家壩 新建閘。 仁、義、禮、智四字壩。 髙家堰石堤,萬歴七年建,舊有移風閘甎閘、新城上下二閘,及萬歴元年建涇河、平河橋二減水閘,又有清江、東西淮安、滿浦、南鎖五壩、信字壩,今俱廢。寳應縣閘十三𢎞濟河南北二閘。 長沙溝減水閘。 朱馬灣減水閘。 劉家堡、減水閘五閘俱萬歴十二年建。江橋北等八減水閘,嘉靖萬歴年間建。舊有七里溝、菜橋口、魚兒溝、三減水閘、白馬湖、七里溝、槐角樓滚水壩,今俱廢。
25
髙郵州閘九壩一康濟河南北二閘萬歴四年建城南河堤三,減水閘嘉靖中建新中堤四。減水閘萬歴五年建蛤蜊壩舊有觀橋、上下二閘、車邏王琴二,減水閘,今廢。
26
江都縣閘十六,壩十一。廣惠閘 通惠閘二閘,隆慶六年𤓰洲建邵伯九減水閘。 芒稻河減水閘萬歴十一年建,沙壩、裔家、馬家渡、南潭、四平水閘萬歴元年建、𤓰洲十壩舊十一、灣頭滚水壩舊有朝宗上下通江、新開、大同、潘家、大橋、江口、留潮九閘,及新廟等十一減水閘、邵伯小壩、揚子橋、古壩、𤓰洲、減水、䃮雷公上下二塘、小新塘、句城塘,今俱廢、儀真縣閘四壩六、嚮水閘。 通濟閘。 羅泗閘一名臨江閘攔潮閘。 一壩至五壩。 新壩舊有清江等八閘,裏河口閘及東門新髙橋二、減水閘、劉塘、茅家山北山、陳公四塘、蔣家溝、張家溝二減水䃮,今俱廢、丹徒縣閘一、大犢山閘萬歴十一年建丹陽縣閘一、黃泥壩閘,萬歴十一年建。以上二閘俱為挑復練湖設, 以上,皆明㑹典。㑹通河之源,以南為逆,以北為順,南接豐沛,北迄天津,凡一千五百餘里,而推輓之勞不事焉。然河之源,其最微者,莫若㑹通黃水,衝之則隨而他奔而漕不行,故壩以障其入,源微而支分,則其流益少而漕亦不行,故壩以障其出,流駛而不積則涸,故閉閘以須其盈盈,而啓之以次而進,漕乃可通,潦溢而不洩必潰,於是有減水閘溢而減河以入湖,涸而放湖以入河,於是有水櫃。櫃者,蓄也,湖之別名也,而壅水為埭,謂之堰,沙澥之處謂之淺淺,有鋪鋪,有夫以時挑濬焉以下皆河程記
27
由沛縣北九十里入魚臺境。為閘者二:曰利建,即宋家口。明嘉靖四十五年,建月河長七十五丈。迤北十八里曰南陽。元至順二年建月,河長三十五丈。明宣徳七年重修,減水閘十四,俱明隆慶二年建,以洩新河水入南陽湖者也。壩一曰南陽明。隆慶元年建淺鋪二十一湖。一曰獨山,即南陽湖。明隆慶元年,北岸築石堤三十餘里。
28
舊運河在昭陽湖西。為閘者三:曰孟陽泊,在縣治東,元大徳八年建月河,長十二丈,迤北八里曰八里灣,明宣徳八年建。月河長二十七丈。又北八里曰穀亭,元至順二年建月,河長五十八丈。積水閘二,壩一,今皆廢淺二十一。
29
由魚臺而北九十里逹於濟寧,其東岸鄒縣境也,為小閘一,明成化十年建淺,一曰捲里。
30
由鄒縣而北入濟寧境,自州以西,則濟寧衛分地也,為閘十四:曰棗林,距南陽十二里,元延祐五年,建月河長八十丈,明正徳二年重修,迤北六里曰魯橋,明永樂十三年建,正徳二年重修月河,長一千一百六十五丈,在河西岸,明隆慶四年改為正河,又北五里曰師家莊,元大徳二年建月河,長四十丈,又北十五里曰仲家淺,明宣徳五年建月,河長五十一丈,明萬歴十二年重修,又北五里曰新閘,元至正元年建月,河長五十一丈。又北八里曰新店,元大徳元年建月,河長五十一丈,明嘉靖十四年重修,又北十八里曰石佛元,延祐六年建,掘土中得石佛像十二,故名月河,長七十九丈,明𢎞治六年重修,又北八里曰趙村,元至正七年建月,河長九十八丈,明𢎞治十二年重修。又西北三里曰在城,元大徳七年建,明𢎞治十二年重修,又西北一里曰天井,元至治元年建,一云唐尉遲敬徳所剙也。其西南曰分水,元大徳五年建月河閘三,上、下二閘俱明,天順三年改建,曰下新即在城。月河曰中新,至上新一里,明成化十一年建。曰上新,即天井、月河。減水閘六,新店、新閘、仲家淺各一,屬州五里營、十里鋪、安居鎮各一,屬衛。明萬歴十七年建壩。一曰趙村月河石壩,明𢎞治初,建淺十七:曰硯瓦溝、曰棗林,曰魯橋曰師家莊,下曰師家莊上,曰仲家淺、曰新閘、曰新店、曰花家、曰石佛、曰楊灣、曰趙村,曰五里,曰十里,曰安居、曰永通,曰曹井。橋湖,一曰馬塲,一名任湖,在五里東。周圍四十里上,受獨山湖之水,起魚臺至濟寧,有舊運道焉。有閘四:曰廣運,上。明𢎞治四年建,曰廣運,曰永通。下。明成化十一年建,曰永通,明洪武四年建,今俱廢淺二十。
31
由濟寧而北一百里,至汶上縣之開河驛,其左為鉅野,有閘:一曰通濟,距天井三十五里。明萬歴十六年,建月河長七十二丈壩,一曰蓬子山,一名彭祖上壩。明成化四年築。淺五:曰大頭灣,曰梁家口,曰白觜兒,曰小長溝,曰黃沙。
32
由鉅野而北,其莊為嘉祥,有減水閘六壩一、淺四壩,大長溝曰十字河,曰寺前,曰孫村。
33
由嘉祥而北,為汶上境,有閘五:曰寺,前距通濟三十五里,明正徳元年建。迤北十五里曰南旺,上一名栁林閘,又北九里曰南旺,下俱明成化六年建。又北十五里曰開河,元至正間,建明永樂九年重修月河,長一百二十六丈。又北十二里曰袁家口,明正徳元年建月,河長九十九丈。月河閘二,在南旺上下,明成化間,建減水閘九:曰焦欒,曰盛進、曰張全、曰劉元、曰孫強,曰彭室,曰常家,曰闗家,大曰兼濟壩,一曰五里鋪滚水。石壩在河西岸,明萬歴十七年建淺十四:曰南界首,曰石口、曰栁隄,曰南旺,曰鵝河口,曰田家口,曰闞城,曰開河,曰劉家口,曰袁家口,曰闗家口,曰張八老口,曰步家口,曰北界首湖,一曰南旺。在漕河兩涯,周圍一百八十里,中為二長堤,漕渠貫其中。明嘉靖二十二年重修其中,畫為三。在漕渠之西者曰西湖,縈迴九十三里,明成化四年始砌石隄。嘉靖二十二年重修萬歴。十七年,加築舊隄一萬二千餘丈,添築東面子隄一千二百餘丈。其東曰蜀山湖,周圍六十五里,明嘉靖二十年創築東隄,萬歴二十五年重修,曰馬踏湖,周圍三十四里,明萬歴十七年築堤三千二百丈。
34
由汶上而北,至東平七十里,有閘三:曰靳家口,距袁家口十八里,明正徳十二年建。月河長一百八十四丈,迤北三十里曰安山,明成化十八年建。又北三十里曰戴家廟,明嘉靖十六年建。洩水閘一,曰金線,在戴家廟北,明景泰五年建。湖口閘二:北曰似蛇溝,南曰八里灣。明萬歴二十二年建壩二:曰戴家壩,至州六十里。明永樂九年建,曰坎河口石壩,明萬歴十七年建。淺十七:曰沙堆,曰邢家莊,曰蘇家莊,曰譚家莊,曰安山,上曰安山,下曰積水湖,曰馮家莊,曰劉家莊,曰李家莊,曰王仲口,曰果家莊,曰靳家口,曰戴家廟,曰韓家口,曰張家口,曰劉家口。
35
由東平七十里至陽穀縣之荊門驛,其間首入夀張縣境,有積水閘,一曰沙灣,明成化七年建壩,一曰師家遏黃河水使入通源閘,以分沙灣之勢堰,一曰野豬腦,縈迴三十餘里,用以瀦水,使不衝決,漕河由夀張而北入東阿縣境,有閘一曰通源,在張秋城南,運河西岸即廣濟渠也。明景泰四年,徐有貞治沙灣決河,先為疏水之渠,起張秋金隄,通夀張之沙河,西南至於竹口,又西南至大渚潭,乃踰范暨濮而上,又西北接河、沁之水,命曰廣濟渠渠口為通源閘,有石隄二道,自大感應廟起至沙灣,長一百六十丈,明天順八年修創,自沙灣起,至荊門驛,長一千九百三丈有五。空橋在張秋城南,與沙灣相對,即減水石壩,廣袤各十五丈,又於上甃石為五竇,以漕渠餘水入之小鹽河。明𢎞治四年建淺八:曰挂劔,曰新添,曰沙灣,曰北灣,曰安家口,曰仲渡口,曰南浮橋,曰北浮橋,由東阿而北入陽穀境。有閘六:在張秋北十里,曰荊門上,又北三里曰荊門下,又北十里曰阿城上,又北三里曰阿城,下又北十二里曰七級上,又北三里曰七級下,皆元時建明永樂間修淺十,曰何家口東岸,曰何家口西岸,曰館驛灣東岸,曰館驛灣西岸,曰張家口,曰秦家口,曰劉家口,曰義河口,曰官窑口,曰渡口。
36
由陽穀九十里至東昌府聊城縣之崇武驛,其聊城縣東岸,北至博平縣境西岸,北至堂邑縣,境有閘四:曰周家店,距七級十二里,元大徳四年建。迤北十二里曰李海務,元元貞二年建。又北二十里曰通濟橋,又北二十五里曰永通,俱明永樂十六年建減水閘四、淺鋪二十三:曰北壩口,曰徐家口,曰栁行口,曰房家口,曰呂家灣,曰龍灣,曰宋家口,曰破閘口,曰林家口,曰于家口,曰周家店,曰北壩口,曰稍長閘,曰栁行口,曰白廟,曰雙隄,曰裴家口,曰方家口,曰李家口,曰米家口,曰耿家口,曰蔡家口,曰官窑口、聊城西岸,南自龍灣鋪北至西北壩鋪,平山、東昌二衛分地也。有淺二:曰中淺,曰小淺此在昔年為二衛分地,今則官夫俱屬平山衛,而東昌衛遂無河道之責矣。由聊城七十里至清平之清陽驛,由博平縣北至清平縣境,有減水閘一、淺鋪六:曰朱家灣,曰老隄頭,曰南減水閘,曰袁家灣,曰朱家屯,曰梭隄。由堂邑縣北至清平縣境有閘二:曰梁家鄉,距通濟三十里,明宣徳四年建。迤北十五里曰土橋,明成化七年建。減水閘三:曰函谷洞,曰上橋,曰梁家鄉淺七,曰函谷洞,曰土橋,曰中閘口,曰馬家灣,曰北梁家鄉,曰新開口,曰南梁家鄉。
37
由清平縣北至臨清州六十里有閘一:曰戴家灣,距土橋四十八里。明成化元年建。減水閘二,曰魏家灣,曰李家口。東岸淺鋪八:曰朱家,曰張家,曰十里井,曰趙官屯,曰戴家,曰陳官屯,曰趙家,曰潘家橋。西岸淺鋪六:曰張家,曰李家,曰李官屯,曰王官屯,曰丁家,曰魏家灣。
38
河自衛輝來者,歴館陶縣,至臨清,與㑹通河合流而北,其淺鋪十二,曰灘尚,曰窩兒頭,曰遷隄,曰秤勾灣,曰小馬頭,曰南館陶,曰安靖,曰黄花臺,曰李家,曰馬頭,曰馬攔厰,曰尖冢。
39
由臨清州東岸,北至夏津縣境,有閘二:曰新閘,上距戴家灣三十里,迤北五里曰南板,俱明永樂十五年建淺鋪五:曰弔馬橋,曰房村厰,曰上口,曰丁家馬頭,曰下杖栁西岸。北至清河縣境有淺鋪八:曰尖冢,曰白廟,曰羅家,曰孟家,曰趙家,曰郭家,曰陳家,曰王家南岸。西至板閘口,有淺鋪六:曰潘家屯,曰七里墩,曰潘家橋,曰新莊,曰沙灣,曰閘口。
40
由清河縣西岸北至夏津縣,境有淺鋪八,曰二哥營,曰嚴家,曰呉家,曰孫家,曰葡萄,曰草廟,曰黄家,曰賈家。
41
由夏津縣北至武城縣境,有淺鋪六:曰新開口,曰草廟、曰郝家,曰小口子、曰大口子,曰橫河,由臨清至武城縣之甲馬營驛為一百四十里,其間仍有一渡口驛,亦州境也。而武城縣東岸北至恩縣境,有淺鋪十三:曰商家,曰白龍,曰白家,曰大龍,曰灣頭,曰栁林,曰大還,曰髙家,曰陳家,曰何家,曰半邊店,曰陳家,曰方遷西岸,北至故城縣境有淺鋪十二:曰劉家,曰侯家,曰周家,曰南調觜,曰北調觜,曰西闗,曰小流,曰孟家,曰王家,曰張家,曰果子,曰絶河。由恩縣東岸北至徳州境,有淺鋪七:曰白馬廟,曰髙師姑,曰滕家口,曰回龍廟,曰八里堂,曰新開口,曰曹家口,而回龍廟之北有丁官屯一鋪,徳州衛地也。有減水閘一,在四女樹。
42
由故城縣西岸北至徳州衛境,有淺鋪四:曰鄭家口,曰范家圈,曰焦姑寺,曰孟家灣。
43
由甲馬營驛一百一十五里,北至徳州之梁家莊驛,而徳州東岸北至徳州左衛境,有淺鋪三:曰新窑口,曰飲牛口,曰耿家灣。
44
由徳州衛西岸,北至徳州境,有淺鋪:一曰南陽務,由徳州西岸北至徳州左衛境,有淺鋪三:曰上八里、曰蔡張成、曰劉皮口。
45
由徳州左衛東西岸俱北至徳州衛境,有淺鋪四:曰小西門,曰鄭家口,曰四里屯,曰下八里屯,由徳州之梁家莊驛,歴七十里為安徳驛,再七十里為良店驛,再七十里為呉橋之連窩驛也。而徳州衛東岸北至呉橋縣境西岸北至景州境,有淺鋪九:曰張家灣,曰圎窩口,曰五里莊,曰降民口,曰丁官屯,曰劉官屯,曰四里屯,曰八里屯,曰髙官厰,由景州西岸北至呉橋縣,境有淺鋪四:曰羅家口,曰薄皮口,曰坡唐口,曰狼家口。
46
由呉橋縣東西岸俱北至東光縣境,有淺鋪七:曰降民屯,曰鐵河圈,曰朱官屯,曰小馬營,曰郭家圈,曰三里,曰王家。
47
由連窩驛而北七十里至交河之新橋驛,即今泊頭鎮。然東光縣東岸北至南皮縣境,有淺鋪四:曰下口,曰李家,曰任家,曰狼拾。西岸北至交河,縣境有淺鋪五:曰古隄,曰大龍,曰桑園,曰油房,曰白家。而二縣之界有瀋陽、衛地焉。其河道之責并河夫,俱𨽻於交河主簿。由南皮縣東岸,北至天津右衛境,有淺鋪五:曰北下口,曰白家堰,曰雙堂,曰三角隄,曰馮家口,由泊頭而北走,七十里至滄州之甎河驛。然其間交河縣西岸北至青縣境有淺鋪五:曰李道灣,曰丁家口,曰大流口,曰菱角窩,曰白洋橋,而其中三十八里屬河間衛。
48
由天津右衛東岸北至滄州境,有淺鋪四:曰小白洋橋,曰大白洋橋,曰南楊家口,曰北楊家口,由甎河驛七十里至興濟縣之乾寧驛。而滄州東岸北至天津左衛境,有淺鋪七:曰甎河南口曰王家圈、曰冦家圈,曰回回灣,曰紅孩兒口,曰華嚴口,曰朱家墳口。
49
由天津左衛東岸北至興濟縣境,有淺鋪九:曰張家口、曰大掃灣、曰髙家馬頭,曰安都寨,曰索家馬頭,曰北橫隄,曰南橫隄,曰許家淺,曰南絶隄,由興濟縣東岸北至天津衛境,有淺鋪七:曰安都寨口,曰王家,曰流洪,曰安家,曰栁巷口,曰李家,曰八里堂。
50
由乾寧驛七十里至青縣之流河驛,而青縣西岸北至靜海縣境有淺鋪六:曰甎河、曰運坊、曰李家、曰留小,曰流河、曰新莊口。而甎河之北、運坊之南,天津左衛境也。有淺鋪五:曰流佛寺,曰北絶隄,曰管莊口,曰蓮花,曰石堂。
51
由天津衛東岸北至靜海縣,有淺鋪九:曰泊張,曰新莊,曰寨里,曰東漫撒,曰馬濟,曰王家,曰李家,曰呂家,曰蔡家。而新莊之北三里,霸州分地也。有淺曰蘇家,由靜海縣東岸,北至天津右衛境西岸,北至武清縣境,有淺鋪八:曰釣臺,曰雙堂,曰在城,曰獨流,曰沙窩,至靜海之奉新驛。又一百里至武清縣之陽青驛,是為天津,入於海。自此而北,復為逆河矣。河程記北此記載在 河,續紀不知何人所作。
52
行水金鑑巻一百五
URN: ctp:ws528364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