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 檢索 "ctext:251405"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永樂大典
Total 15

卷169 集部·別集類二十二

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密庵集》八卷永樂大典

1
謝肅撰。原功,上虞人。元至正末,張士誠據吳,肅慨然欲見宰相,獻偃兵息民之策。卒無所遇,歸隱於越。洪武中舉明經,授福建按察司僉事。以事被逮,下獄死。《明史藝文志》、焦竑國史經籍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俱載肅《密庵集》十卷。而傳本久稀,藏書家罕著於錄。惟《永樂大典》中所收肅詩文頗多。其時肅沒未久,而姚廣孝等已錄其遺集,與古人同列,知當日即重其文矣。朱彞尊靜志居詩話》稱肅「初謁貢師泰於吳山仰高亭,時貢方奉詔漕閩廣粟,當泛舟大海,因與同載至海昌,留居州北,執經問難。凡一詩之出,一文之就,折衷論議,必當於理乃已」。是肅之學問淵源,實出師泰。觀集中《題天風海濤亭詩序》云:「用先師尚書貢公玩齋所詠詩一句為起,以仰止於公。」

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臨安集》六卷永樂大典

1
錢宰撰。子予,一字伯均,會稽人。元至正中甲科。親老不赴公車,教授於鄉。明初徵修《禮樂書》,尋以病去。洪武六年國子助教。以賦《早朝詩》忤旨,遣歸。二十七年又召修《書傳會選》。書成,優賚,加博士致仕。事跡附見《明史》趙俶傳》。考集中《金陵形勝論》,末署「洪武二十七年六月國子博士致仕錢宰進」。是致仕即在奉召之年。蓋留京師者不及一歲也。宰學有原本,在元末已稱宿儒,韓宜可、唐之淳皆其弟子。其詩吐辭清拔,寓意高遠,刻意古調,不屑為艷仄之體。徐泰《詩談》譬以霜曉鯨音,自然洪亮。古文雖非所擅長,而謹守法度,亦無卑冗之習。其集《明史藝文志》、焦竑國史經籍志》俱未著錄則在明代行世已稀今從《永樂大典》中採掇編排。參以諸選本所錄,厘為六卷,以備明初之一家。宰本浙東人,集以「臨安」名者,蓋自以為吳越武肅王十四世孫,從其舊貫也。

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藍山集》六卷永樂大典

3
《明史藝文志》載仁集六卷,朱彞尊作《明詩綜》時猶及見之。今外間絕少傳本,杭世駿言吳焯家有之語詳《藍澗集》條下。然吳氏藏書今進入書局者,未見此本。其存佚不可知,恐遂湮沒。謹從《永樂大典》中採掇裒輯,得詩五百餘篇,仍厘為六卷,以符原目,著之於錄焉。

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藍澗集》六卷永樂大典

1
藍智撰。其字諸書皆作「明之」,而《永樂大典》獨題「性之」。當時去明初未遠,必有所據,疑作「明之」者誤也。《明史》文苑傳》附載《陶宗儀傳》末,稱「洪武十年以薦授廣西按察司僉事,著廉聲」。志乘均失載其事跡。考集中有《書懷詩》十首,乃在粵時所作,以寄其子雲松樵者。張矩為之跋,稱「其持身廉正,處事平允,三載始終無失」。則史言著廉聲者,當必有據。《劉彥昺集》有《挽藍氏昆季詩》云:「桂林持節還,高風振林谷。」則晚年又嘗謝事歸里矣。智詩清新婉約,足以肩隨其兄。五言結體高雅,翛然塵外,雖雄快不足,而雋逸有餘。七言頓挫瀏亮,亦無失唐人矩矱。與《藍山》一集卓然可稱「二難」。
3
集本合刻。吳明經焯嘗於吳門買得《藍山集》,是洪武時刊,有蔣易、張矩二《序》,與竹垞言吻合。而《藍澗集》究不可購。徐惟和輯《晉安風雅》時,二藍闕焉。則此集之亡久矣」云云。惟《永樂大典》各韻中所收尚夥,蒐輯裒綴,共得古今體三百餘首。雖篇什不及《藍山集》之富,而大略已見。謹以類編次,厘為六卷。俾其兄弟著作,均不致泯沒於後世云。
1
王恭撰。安中,閩縣人。自稱皆山樵者,「閩中十子」之一也。成祖初,以儒士薦,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明史文苑傳》附載《林鴻傳》中。其詩凡三集:一曰《鳳台清嘯》,乃官翰林以後作;此集及《草澤狂歌》,則皆未仕以前所作。恭沒之後,湮晦不傳。成化癸卯南京戶部尚書黃鎬蒐恭遺稿,始得此集於吏部郎中長樂黃汝明家。因屬汝明編次,分為前、後二集。卷首有永樂三年林環舊序,兼為三集而作者。序中所列次第,以此集為首。知其詩在《草澤狂歌》以前。卷末又有永樂中林蕙諸人所作《皆山樵者傳》、《贊》、《辭》、《說》,則刻成之後,續為增入者也。恭與同邑高棅齊名,同以布衣徵入翰林。然棅出山以後詩,應酬潦倒,無複清思。恭則歷官未久,投牒遽歸。

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樗菴類稿》二卷永樂大典

1
鄭潛撰。彥昭,歙縣人。元末由內臺掾廣東帥府從事,上計京師,遂為監修國史掾。後擢正字。歷官監察御史、福建行省員外郎、海北道廉訪副使、泉州路總管。入明,起為寶應縣主簿,遷潞州同知,至洪武十年乃致仕。程敏政《新安文獻志》載其始末甚詳。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列之元人,誤也。虞稷載《樗菴類稿》二卷。今從《永樂大典》裒輯得古體詩五十首、近體詩一百四十六首,並原序三篇,仍可編為二卷,計所遺亦無幾矣。是集皆其在元所作。《程以文序》稱《行役小稿》二卷,豫章鄧文著所編,凡一百五十餘篇。其時方為監察御史。《貢師泰序》稱集其歌詩為二卷,題曰《行役稿》、《攬轡稿》。其時為福建廉訪副使。《揭汯序》始稱為《樗菴類稿》,不言卷數。據其所言,仍成於元末官福建時。蓋初為《行役稿》二卷,後刪並為一卷,而益《攬轡稿》一卷,仍為二卷,終乃合為一編,改題曰《樗菴類稿》。蓋數經增損而後勒為定本,則其成集亦不苟矣。潛雖起家掾吏,而天資絕異,其詩詞意軒爽,有玉山朗朗之致,視元末纖穠之格,特為俊逸。入明以後,名位不昌,距纂修《永樂大典》之時年代又近,而書局諸人顧特編錄其遺稿,追配古人。知當時必有以取之,非徒然也。

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鵝湖集》六卷永樂大典

2
蓋亦窮經篤學之士也。其集見於焦竑經籍志》者六卷,流傳甚鮮。程敏政明文衡》、黃宗羲明文海》蒐採極博,而均不及其名姓,則亡佚久矣。今惟《永樂大典》尚頗載其詩文。詩雖多沿元季餘波,而清婉諧暢,亦自琅琅可誦。文則原本經術,結構謹嚴,實能不愧於作者。其《送周倬張溥使高麗序》,稱「洪武十八年命倬等往封國王」,而《明史高麗傳》失載其事。又《贈劉叔勉奉使西洋回序》,稱:「洪武二年春,詔叔勉往使。三年夏,才至西洋。」而《明史浡泥傳》乃稱:「三年八月命御史劉敬之往使,閱半年始抵其國。」年月參錯不合,自當以斅所記為得其實,是亦足以資考証也。謹掇拾薈稡,仍依原目,定為六卷著於錄。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