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七十五

《卷七十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七十五禮部
3
祠祭清吏司
4
祭統
5
一凡祀分三等
6
圜丘
7
方澤
8
祈穀
9
雩祀
10
太廟
11
社稷為大祀
12
13
14
前代帝王
15
先師孔子
16
先農
17
先蠶
18
天神
19
地祇
20
太歳為中祀
21
先醫
22
關帝
23
火神
24
北極佑聖真君
25
東嶽
26
都城隍
27
黑龍潭
28
玉泉山等廟
29
礮神
30
司土
31
司工
32
窰神
33
倉神
34
門神
35
賢良祠
36
昭忠祠
37
雙忠祠
38
定南武壯王孔有徳
39
果毅公諡宏毅額宜都果毅公諡恪僖遏必隆大學士忠達公諡文襄圖海
40
定南將軍承恩公諡勤襄佟圖賴安北將軍承恩公諡忠勇佟國綱內大臣承恩公諡端純佟國維
41
內大臣承恩公諡恪僖哈什屯尚書承恩公諡敏果米思翰承恩公諡莊慤李榮保等祠為羣祀
42
一按期題請
43
44
廟祭祀於前二歳之十月由部劄欽天監按祀典應卜日者豫擇吉期册開送部由部於前一嵗之正
45
月開列所選吉日並諸祀之歳有定日者具疏以
46
47
命下通行直省一例遵行劄行太常寺按祀期豫行題奏○乾隆十四年奏準每嵗各祭祀嗣後由禮部劄行欽天監恭選吉期具題奉
48
㫖之後交太常寺按期豫行題請以符周禮大宗伯卜日肆師以嵗時序祭祀之義
49
一齋戒由部行文吏兵二部轉行文武衙門將應入齋戒職名於祭祀前十日開送太常寺宗室鎮國將軍以下奉恩將軍以上宗室覺羅都統以下叅領輕車都尉佐領以上文職覺羅尚書以下員外郎並員外郎品級官以上均由宗人府開送八旗滿洲䝉古漢軍公侯伯以下輕車都尉佐領以上滿漢文職大學士以下員外郎並員外郎品級官以上均由吏部開送漢武職冠軍使由鑾儀衞叅將游擊由步軍統領衙門開送齋戒日不理刑名不辦事有𦂳要事仍辦不燕會不聽音樂不入內寢不問疾弔喪不飲酒不食葱韮薤蒜不祈禱不祭神不掃墓前期一日沐浴有炙艾體氣殘疾瘡毒未愈者皆不陪祀○順治八年定大祀致齋三日中祀致齋二日各衙門均設齋戒木牌○十四年世祖章皇帝大祀
50
圜丘在大內致齋二日在壇內齋宫致齋一日陪祀各官均赴壇齋宿○康熙三十二年題準陪祀致齋各官有期服者一年不得與齋戒大功小功緦麻歿在
51
京師者一月不得與齋戒在
52
京聞訃者十日不得與齋戒○雍正五年諭
53
54
廟祭祀理宜潔淨齋戒嗣後命御史二人各部院衙門司官二人每旗賢能官各一人內務府官二人三旗侍衞二人前往
55
壇內稽察其齋戒臨近時將旗下大臣職名具奏朕酌量遣往稽察欽此○又議準應齋戒陪祀各官遇有期年以下之服該衙門豫咨都察院注冊臨祭祀時復咨都察院對冊有揑報者題叅○九年議準六科給事中監察御史凡遇祭祀咸令齋戒○十年
56
諭國家典禮首重祭祀每齋戒日期必檢束身心竭誠致敬不稍放逸始可以嚴昭事而格神明朕遇齋戒之日至誠至敬不但殿庭安設銅人即坐臥之處亦書齋戒牌存心警惕須臾弗忘至內外大小官員雖設齋戒牌於官署但恐言動起居之際稍有褻慢即非致齋嚴肅之義考明代祀典凡陪祀及執事之人有懸祀牌之例今酌定齋牌之式令陪祀各官佩著心胷之間使觸目警心恪恭罔懈並得彼此觀瞻益加省惕其於明禋大典愈昭虔潔著傳諭各部院八旗並直省文武官一例遵行欽此○又奏準大祀中祀凡
57
親詣行禮太常寺先期行文左右兩翼前鋒統領下五旗䕶軍統領將應齋戒之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曁前鋒叅領䕶軍叅領對品之署副䕶軍叅領等各職名詳悉開送太常寺以便散給齋牌○十一年覆準向例各衙門齋戒官職名皆先期行文太常寺轉送都察院稽察但稽察齋戒大臣無齋戒官職名無慿稽察嗣後齋戒之期各部院及八旗齋戒官除照舊知會太常寺轉送都察院外再造冊一本並送該寺存貯竢欽㸃八旗大臣後令赴寺領取按冊稽察如各衙門八旗不豫造冊移送者著稽察齋戒大臣叅奏交與該部將經管造冊官照例議處○又覆準文武官有署理協辦兼幾處行走者或在本任衙門或在署理協辦衙門齋宿於冊送太常寺時注明冊內以便稽察○乾隆元年議準太廟
58
社稷均繫大祀應照
59
60
61
祈穀之例凡陪祀執事各官均令在該衙門齋宿稽察齋戒大臣侍衞嚴行稽察○七年議準外省文
62
職自督撫以下道府以上武職自將軍都統副都統提鎮以下協領叅將以上見任來京凡值祭祀耕耤之期各由吏部兵部先期取齋戒職名照例咨部及太常寺或偶因事故不能從祀者準於冊內注明其陪祀之人於應齋戒日期均在附近地方齋宿仍於職名下聲明齋所以便稽察届期投遞職名○又議準大祀
63
64
65
皇帝於大內致齋二日
66
壇內齋宮致齋一日王以下公以上均於府第齋戒二日
67
壇外齋宿一日宗室奉恩將軍以上在該衙門齋戒二日
68
壇外齋宿一日八旗滿洲蒙古漢軍輕車都尉佐領以上滿漢文職員外郎並員外郎品級官以上漢
69
武職冠軍使叅將游擊以上均在部院衙門及各該衙門齋宿二日外任來京官文職道府以上武職協領副將以上在附近地方齋宿二日前祀一日各赴
70
壇外齋宿如遣官恭代王公不齋戒各官在署致齋三日○饗
71
太廟祭
72
社稷王公在府第致齋三日文官郎中並郎中品級官以上武官冠軍使輕車都尉叅將游擊以上在署齋戒三日
73
74
75
前代帝王
76
先師
77
先農之祭王公在府第致齋二日文武各官在私第齋戒二日遣官致祭王公均不致齋○乾隆七年初建
78
先蠶壇
79
皇后親饗
80
先蠶之神致齋二日固倫公主福晉以下鄉君鎮國公夫人以上文官副都御史命婦武官二品大臣命婦以上無事故者均陪祀由內務府移各該衙門知照本人於前期二日齋戒届期詣壇行禮○如遣
81
妃致祭公主福晉命婦致齋同○十四年諭凡遇齋戒有衙署之大臣皆在各該衙門齋宿侍衞在侍衞教場齋宿此定例也近來有衙署之大臣內往往因兼別任不在該衙門齋宿而別㝷他處齋宿者侍衞等尚有稽察之人大臣等不在公所齋宿其他處則稽察所不到雖云㝷他處齋宿究與在家何異凡祭祀齋宿者特以將其潔敬之意所關甚鉅此皆日久漸滋之陋習嗣後凡遇齋戒有衙署之大臣雖兼別職務著在各該衙門齋宿其無衙署之領侍衞內大臣散秩大臣等著在紫禁城內齋宿違者經朕察出定行治罪御前侍衞等亦著在紫禁城內齋宿欽此○十九年奏準大祀
82
83
84
頒勅羣臣在京各衙門豫書於版凡有事於圜丘
85
方澤
86
祈穀
87
雩祭均前期三日陳設公署正堂各官致齋以竢陪祀及恭與執事
88
89
御齋宮乾隆七年
90
諭朕惟
91
郊壇祭祀必致誠敬以薦明禋歴來前期齋戒悉遵舊制往宿別殿今
92
郊壇建有齋宮若於致祭之期親詣齋宫更為祗肅該部詳酌妥議具奏欽此○又
93
94
天壇
95
地壇舊制建有齋宮年久傾圯未經繕修朕意於大祀前期致誠赴壇齋宿行禮其應如何修建之處該部即前往相視繪圖呈覽至興修之時著委內務府熟諳工程之人仍會同工部太常寺委官一同監修欽此○又
96
97
98
月壇舊有之具服殿該部亦前往相視應作如何修理詳細妥議具奏欽此遵
99
旨議準
100
圜丘
101
祈穀二壇共有齋宫一所方澤壇
102
先農壇各有齋宮一所
103
104
月壇各有具服殿一所
105
圜丘
106
祈穀
107
方澤如遇
108
親詣行禮應於別殿齋戒二日齋宮一日或遣官恭代亦令該承祭官詣壇齋宿日
109
110
先農等壇均繫中祀致齋二日如遇親詣行禮止於別殿齋戒至應行修葺之處交與該衙門敬謹辦理
111
一玉六等冬日至大祀
112
圜丘孟春
113
祈穀孟夏
114
常雩用蒼璧夏日至大祭方澤用黃琮朝
115
日赤璧夕
116
月白璧均貯太常寺庫中祭社黄珪祭
117
稷青珪貯本壇神庫均祭則陳之旣事藏之一制帛七等冬日至祀
118
天於
119
圜丘用郊祀制帛十有二遇告祀用告祀制帛一色均
120
配位奉先制帛各一色白大明位禮神制帛一色赤夜明位禮神制帛一色白星辰位禮神制帛十有一色青赤黃黑各一白七雲雨風雷位禮神制帛四色青白黑黃各一祈穀
121
雩祀均用告祀制帛一色青配位
122
從壇帛均與冬日至大祀同夏日至祭地於
123
方澤用郊祀制帛一遇祭告用告祀制帛一色均黄配位奉先制帛各一色白
124
五嶽
125
五鎭禮神制帛五青赤黄白黑各一五陵山禮神制帛五色白
126
四海禮神制帛四各如其方色四瀆禮神制帛四色黑饗太廟每位用奉先制帛一東廡每位展親制帛一西廡每位報功制帛一色皆白祭
127
社稷禮神制帛四色黑朝日禮神制帛一色赤夕
128
月禮神制帛一色白
129
從壇禮神制帛十有一色青赤黃黑各一白七饗前代帝王每位禮神制帛一色白兩廡每位素帛一饗
130
先師正位曁四配禮神制帛各一十二哲兩廡均分東西禮神制帛各一色皆白
131
崇聖祠正位每位用禮神制帛一配位東西共禮神制帛四兩廡禮神制帛各一色皆白饗
132
先農
133
先蠶均禮神制帛一色青祀天神祭
134
地祇
135
雲雨風雷為四壇禮神制帛四色青白黑黄各一嶽鎭五陵山海瀆為五壇
136
京畿名山大川及天下名山大川為四壇禮神制帛二十有七色青三赤三黄二黑七白十有二祀
137
太歳正位禮神制帛一兩廡四壇每壇一案每案禮神制帛三色皆白祭
138
先醫正位禮神制帛三色皆白配位東西廡共素帛四
139
關帝
140
城隍
141
北極佑聖眞君
142
東嶽等廟各用禮神制帛一色皆白火神廟用禮神制帛一色赤
143
賢良祠及配位均用素帛各一昭忠祠
144
雙忠祠
145
定南武壯王祠及配位用報功帛各一餘均素帛各一
146
一牲四等冬日至大祀
147
圜丘夏日至大祭
148
方澤孟春
149
祈穀孟夏
150
雩祀均用犢
151
四從壇
152
大明
153
夜明用特
154
星辰
155
雲雨風雷
156
嶽鎭海瀆用太牢
157
太廟正殿及東廡
158
社稷壇
159
日壇
160
月壇
161
前代帝王
162
先師
163
先農
164
先蠶
165
神祇
166
太嵗
167
先醫廟正位
168
關帝
169
城隍
170
火神
171
東嶽均用太牢
172
太廟西廡
173
前代帝王廟兩廡
174
文廟四配
175
崇聖祠
176
關帝廟後室
177
礮神
178
后土
179
司工之神
180
窰神
181
倉神
182
門神
183
賢良祠
184
昭忠祠
185
雙忠祠
186
定南武壯王等祠均用少牢一樂四等順治元年奏準圜丘九奏
187
方澤八奏
188
太廟六奏
189
社稷七奏
190
前代帝王
191
先師
192
太嵗各六奏均用平字為樂章佳名日壇七奏用曦字
193
月壇六奏用光字
194
先農壇七奏用豐字○乾隆七年奏準先蠶壇六奏樂章用平字○又奏準祈禱社稷壇樂七奏
195
神祇壇
196
太嵗殿樂六奏樂章均用豐字一佾舞
197
198
199
太廟
200
社稷
201
202
203
前代帝王
204
先農
205
神祇
206
太嵗舞皆八佾文舞生六十四人武舞生六十四人先師廟六佾文舞生三十六人
207
先蠶壇不用佾舞樂無鐘磬餘祭均無佾舞一祝版
208
天壇純青紙朱書
209
地壇黃紙黄緣墨書
210
太廟
211
社稷壇均白紙黄緣墨書日壇純朱紙朱書
212
月壇白紙黃緣墨書
213
前代帝王
214
先師
215
先農
216
先蠶
217
先醫
218
太歳
219
關帝
220
城隍
221
火神
222
東嶽
223
北極佑聖眞君等祭祀均白紙黃緣墨書礮神
224
窰神
225
倉神
226
門神
227
良祠
228
昭忠祠
229
雙忠祠
230
定南武壯王等祠均白紙墨書一祭器乾隆十二年
231
諭國家敬
232
天尊
233
祖禮備樂和品物具陳告豐告潔所以將誠敬昭典則也考之前古籩豆簠簋諸祭器或用金玉以示貴重或用陶匏以崇質素各有精義存乎其間歴代相承去古寖逺至明洪武時更定舊章祭品祭器悉遵古而祭器以瓷代之惟存其名我朝
234
235
廟陳設祭品器亦用瓷蓋沿前明之舊皇考世宗憲皇帝時考按經典範銅為器頒之闕里俾為世守曾宣示廷臣穆然見古先遺則朕思
236
237
廟祭品旣遵用古名則祭器亦應悉用古制以備隆儀著大學士會同該部稽覈經圖審其名物度數制作款式折衷至當詳議繪圖以聞朕將親為審定勅所司敬謹製造用光禋祀稱朕意焉欽此遵旨議準凡祭之籩以竹絲編造用絹為裏髤漆郊壇之籩純漆
238
太廟畫以文采豆登簠簋郊壇用陶
239
太廟之豆與簠簋皆用木髤漆飾以金玉登亦用陶鉶則範銅而飾以金貯酒以尊
240
郊壇之尊用陶
241
太廟春用犧尊夏象尊秋著尊冬壺尊嵗暮大祫用山尊均範銅為之獻酌以爵
242
圜丘
243
祈穀
244
常雩
245
方澤諸大祀用匏因其自然承以檀香墊座如爵之制不雕不琢以昭尚質之義
246
太廟爵用玉兩廡用陶
247
社稷正位用玉爵一陶爵二配位用陶日
248
249
先農
250
先蠶各壇之爵
251
社稷
252
253
254
先農
255
先蠶各壇豆登簠簋鉶尊均用陶前代帝王
256
先師及諸人鬼之祭所用豆及登鉶簠簋尊爵用銅不加金飾籩之用木者皆以竹易之又祭器用陶必辨其色
257
圜丘
258
祈穀
259
常雩色用青
260
方澤色用黃
261
日壇用赤
262
月壇用白
263
社稷
264
先農用黄
265
太廟之登用陶黄質飾以華采其餘應用陶器者色皆從白盛帛以篚竹絲編造髤以漆亦各如其器
266
之色其鉶式大小深廣均仍其舊載牲以俎木製髤以丹漆毛血盤用陶各從其色皆由內務府辦理
267
一祭品登一實以大羮鉶二實以和羮簠二實以黍稷簋二實以稻粱籩十有二實以形鹽薧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黒餅糗餌粉餈豆十有二實以韮菹酖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筍菹魚醢脾析豚拍酏食糝食冬日至大祀
268
圜丘夏日至大祭
269
方澤孟春
270
祈穀孟夏
271
雩祀
272
正位
273
配位均大羮不和
274
太廟
275
社稷兼用太羮和羮皆備物天
276
地從壇
277
大明
278
夜明用大羮
279
星辰
280
雲雨風雷
281
嶽鎭海瀆
282
283
284
前代帝王
285
先師
286
先農
287
先蠶
288
太嵗皆兼用太羮和羮
289
太廟東廡
290
先醫正配位用和羮均籩豆各十籩實無糗餌粉餈豆實無配食糝食
291
文廟四配
292
崇聖祠籩豆各八籩實無白餅黑餅豆實無脾析豚拍
293
太廟西廡
294
帝王廟兩廡
295
文廟十二哲無太羮
296
文廟兩廡
297
崇聖祠配位兩廡無太羮和羮均籩豆各四籩實無薧魚榛菱芡豆實無韮菹醓醢筍菹魚醢一祭服
298
圜丘
299
祈穀
300
雩祀前祀一日
301
皇帝御齋宫御龍袍衮服祀日御天青禮服祭方澤御明黃禮服朝
302
日御大紅禮服夕
303
月御玉色禮服其餘各祀皆御明黄禮服○王公以下陪祀執事各官咸朝服○如遇雨雪太常寺奏請常服行禮
304
一祀期順治元年定每嵗冬日至祀天於
305
圜丘夏日至祭
306
地於
307
方澤正月上辛日祈穀於上帝
308
太廟四孟時饗孟春擇上旬吉日夏秋冬均以孟月一日嵗暮祫祭大建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建於
309
二十八日春秋二仲月以上戊日祭
310
社稷孟春擇日及嵗除前一日祀太嵗春二月冬十一月以上甲日祭先醫○二年定
311
前代帝王以春秋二仲月擇日致祭饗先師孔子以春秋二仲上丁日○又定每年八月二十七日致祭
312
都城隍之神○八年題準建日壇於東郊
313
月壇於西郊以春分日卯時朝日秋分日酉時夕
314
月○又題準
315
萬壽聖節致祭
316
北極佑聖眞君
317
東嶽
318
都城隍等廟○又定每年九月初一日祭礮神○十一年定仲春亥日
319
親行耕耤禮即以是日饗先農○是年
320
勅建定南武壯王孔有徳祠春秋二仲太常寺堂官擇日致祭○十六年
321
諭致祭
322
323
324
太廟
325
社稷不可不虔嗣後凡祭圜丘
326
方澤朕於五鼓出宮祭
327
太廟
328
社稷於黎明出宮爾部永著為例先期一日奏聞欽此○康熙二年定嵗六月二十三日祭
329
司火之神○十二年
330
諭禮部各
331
壇廟祭祀國家大典必儀文詳備允符禮制乃可肅將誠敬昭格神明其致祭時辰及齋戒稽諸往代各有定制爾部宜察典例酌議妥確具奏欽此遵
332
旨議準凡祭
333
334
廟均於黎明行禮惟夕
335
月用酉時○十九年
336
勅建恪僖公遏必隆祠嵗以春秋致祭○雍正二年勅建定南將軍勤襄公佟圖賴安北將軍忠勇公佟國綱內大臣端純公佟國維大學士文襄公圖海
337
等祠曁昭忠祠嵗以春秋致祭○三年題準關帝廟除五月十三日致祭外更増春秋二祭○八年
338
勅建賢良祠嵗以春秋擇吉致祭○乾隆二年勅建宏毅公額宜都祠嵗遣太常寺堂官春秋致祭○七年議準孟夏擇日行
339
常雩禮於
340
圜丘○是年議準建
341
先蠶壇每嵗季春已日
342
皇后親饗
343
先蠶○十四年
344
勅建內大臣恪僖公哈什屯尚書敏果公米思翰莊慤公李榮保祠嵗遣太常寺堂官春秋致祭○十六年
345
勅建都統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雙忠祠嵗遣太常寺堂官春秋致祭
346
一視牲順治十四年定大祀郊壇前期五日
347
親詣犧牲所視牲或遣官恭代視牲如遣官恭代行禮即承祭官視牲○
348
圜丘
349
方澤
350
祈穀
351
雩祀照例前期五日遣官一人恭代視牲前期二日遣禮部堂官一人省牲○饗
352
太廟祭
353
社稷前期三日
354
日月壇
355
帝王廟
356
先師
357
先農
358
先蠶之祭前期二日均禮部堂官率太常卿屬至犧牲所省牲
359
一省齍展器乾隆十四年議準向例各壇
360
廟祭日太常寺陳簠簋籩豆禮部委官會同御史監視於典禮尚覺未協嗣後以禮部堂官一人敬率
361
太常卿等將事以昭嚴恪
362
一視宰牲
363
國初定太常寺先期咨取禮部官都察院御史光祿寺等官職名届期知會大祀
364
365
地各官咸朝服於前期一日子時赴壇監視宰牲太廟
366
社稷壇
367
日月壇
368
前代帝王
369
先師廟
370
先農
371
先蠶壇均於黎明宰牲各官咸朝服監宰羣祀宰牲由太常寺官監視○乾隆十七年奏準古天子諸侯袒而割牲厥典甚鉅今監視宰牲止沿舊例用御史禮部太常光祿寺司官嗣後大祀中祀擬増光祿卿一人上香監視以昭愼重之義一陪祀康熙二十五年
372
諭禮部朕惟敬
373
天奉
374
375
郊祀廟饗必精白厥心竭誠致愼庶幾有孚昭格用洽明禋朕於祭祀
376
壇廟每躬詣行禮未嘗不齋明祗濯實圖感通凡從事於祀典者皆宜表裏精誠虔盡職掌近見執事陪祀各官間有因循怠忽視為具文不能盡心致慤共効昭事之忱殊為非禮嗣後務各秉誠心克恭祀事凡行禮儀節始終整肅毋得慢易用副朕敬奉
377
378
祖至意欽此○三十九年覆準陪祀官故違不到向有處分定例但日久事弛稽察不嚴以致怠玩嗣
379
後凡遇祭祀著部院堂官該旗都統察明咨送太常寺若無事故假託不到都察院會同吏部叅處○雍正九年題準各
380
381
廟祭祀御史禮部官照例稽察外飭令陪祀執事官各約束役從人等不得擅入柵闌仍令步軍統領
382
委官撥兵加謹巡察如有役從人等及轎夫車馬喧擁者照例分別治罪其該管官故縱者亦按律定議○十二年議準祀
383
天祭
384
385
祈穀陪祀大臣官員均在衙署齋宿至饗太廟及祭各
386
387
廟陪祀官向皆在家齋宿但滿漢官住居有城內城外之別若竢啟城門趨赴行禮實有遲誤不及入班之虞嗣後城內
388
389
廟祭祀應令城外居住之大臣官員前期一日在各該衙門齋宿其城外
390
391
廟祭祀凡城內居住之大臣官員前期一日住城外附近處齋宿如有臨期遲誤不及入班者察出叅
392
處○乾隆元年奏準陪祀官不應早入
393
394
廟除禮部都察院並太常寺等衙門執事各官照舊先入各司其事外其陪祀大小官員均豫於門外
395
齊集
396
太廟●
397
午門嚴鼓
398
社稷●
399
午門鳴鐘
400
天壇
401
地壇各
402
403
廟候
404
齋宮鳴鐘時方許以次入內排班拱候如有先入及登階觀望者察出叅劾○又奏準各祭祀之期令鴻臚寺於陪祀官行禮之處豫設品級木牌俾按次序立行禮不致錯亂班次○四年奏準致祭城外城內
405
406
廟太常寺行文步軍統領早啓城門以便陪祀各官隨班行禮○五年奏準每逢祭祀於陳設祭品之
407
後即令御史會同太常寺官徧行巡察凡陪祀執事各官如有
408
409
廟內涕唾咳𠻳談笑喧譁者無論宗室覺羅大臣官員即指名題叅○六年議準祀
410
日壇
411
皇帝入北門時北班陪祀各官就甬道之西東面立祀
412
月壇北班陪祀各官就甬道之東西面立竢皇帝嚮壇各就班次饗
413
先農壇東班陪祀各官於皇帝入東門之前就甬道之南北面立竢皇帝嚮壇各就班次○七年議準大祀天
414
地先祀一日
415
皇帝御齋宫祀日親王以下輔國公以上均於五鼓具朝服赴
416
壇於降輦鋪椶薦處候
417
駕未入八分公曁宗室鎭國將軍以下奉恩將軍以上均五鼔具朝服赴
418
壇按翼排班序立八旗滿洲䝉古漢軍公侯伯以下輕車都尉佐領以上滿漢尚書以下員外郎並員
419
外郎品級官以上漢武官冠軍使叅將游擊以上外任來京官文職督撫以下道府以上武職將軍都統以下協領副將以上均由壇外齋宿處赴
420
壇齊集陪祀如遣官恭代親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曁內大臣侍衞不陪祀文武各官咸陪祀
421
太廟
422
社稷以下陪祀王公曁文官郎中並郎中品級官以上武官輕車都尉以上漢武官游擊以上陪祀均如前例○八年議準
423
郊壇祭祀先期一日
424
皇帝詣齋宮是日申酉時並祭日五鼓應稽察齋戒衙門均於
425
壇門外收職名陪祀官齊赴投遞餘祀本日於門外收職名亦如之○十三年
426
諭致祭齊集之處向來皆收職名因日久茍且塞責並不按名稽察前往齊集之王公大小官員遂漫不為事怠惰成習嗣後如何委官按名嚴察不致遺漏著宗人府吏部兵部都察院會同詳細妥議具奏欽此遵
427
旨議準王公由宗人府委官開列名單於齊集處稽察其已到者於名單內加圏鎭國將軍以下至宗室官員由宗人府文職由吏部武職由兵部開列職名咨送都察院稽察吏部滿漢官亦由都察院稽察宗人府吏部兵部都察院各繕名摺具奏其因他處齊集不能到者於摺內聲明緣由無故不到者叅處若冊內緣故不符或開列齊集而不投遞職名稽察官呈明叅奏倘該員不行詳察及察出瞻徇不呈叅者一并叅處至齊集之日臨期有患病等情亦必聲明緣由知照稽察衙門不陪祀之親王以下宗室覺羅有頂帶官員以上滿漢文職京營武職有頂帶官員以上外藩來京䝉古王以下台吉以上均於祀日五鼓朝服赴
428
午門外按翼齊集候
429
駕出入跪送跪迎
430
一恭請
431
神牌順治四年定恭奉
432
太廟
433
神牌用大學士尚書都統○康熙九年題準太廟恭奉
434
神牌
435
後殿用覺羅官
436
前殿用侍衞○雍正十一年奏準饗太廟奉
437
神牌請照
438
奉先殿用內務府官之例用太常寺官○乾隆元年奏準各
439
440
廟祭祀均於質明行事向來太常寺官於曉鐘時即請神牌安設竢
441
皇帝駕至行禮嗣後祭
442
443
444
祈穀應竢
445
齋宮鳴鐘時請
446
神牌各祭於
447
皇帝降輿時請
448
神牌
449
皇帝駕至均於幄次內恭候奉安神位畢太常寺堂官奏請行禮○七年奏準向例各
450
廟供奉
451
神牌每月朔望奉祀官詣殿上香嗣後凡
452
天壇
453
祈穀壇
454
地壇
455
太廟每月朔望前一日仍令看守各官啓殿拂拭
456
神幄届期太常寺堂官各一人上香行禮以昭誠敬其餘
457
458
廟均令奉祀官行禮○十四年奏準祭日請送神牌向用太常祀官恭奉嗣後請令禮部尚書一人上香行禮其恭奉
459
神牌仍用太常寺官
460
太廟神牌用宗室覺羅官恭奉其上香行禮令宗人府王公曁朔望上香之王公內每祭以二人將事
461
一執事侍儀順治八年定凡
462
親祭
463
464
廟恭接福胙均用侍衞○十六年定凡恭奉福胙均用禮部官○康熙十年題準每饗
465
太廟
466
後殿獻爵用覺羅官
467
親詣致祭
468
前殿獻爵接福胙用侍衞餘執事用太常寺官其各壇
469
470
皇帝親祭接福胙均用侍衞餘執事用太常寺滿漢官○又題準凡祭各
471
472
473
詣行禮應用光祿寺堂官恭奉福胙○雍正五年奉
474
旨嗣後大祭祀太常寺官有不敷用移取鴻臚寺官○七年
475
諭聞祭祀之先太常寺即於壇
476
廟中演禮雖義取嫻熟禮儀實非潔齋嚴肅之道嗣後應於何處演禮著禮部議奏遵
477
旨議準向來各祭祀皆於前二日赴天壇凝禧殿演禮前期一日復至各壇
478
廟中演禮嗣後應令執事等官均以前二日演禮於凝禧殿停其前一日赴
479
480
廟演禮○十一年奏準向例太廟獻爵用侍衞獻帛用太常寺官請照奉先殿制饗
481
太廟獻帛爵均用侍衞○乾隆元年議準太廟奠帛獻爵用宗室侍衞四十人宗室將軍官員二十人分班奠帛獻爵○三年奏準増宗室將軍
482
六人○九年議準
483
太廟後殿獻爵用覺羅官二十四人○十年奏準朔望太廟上香
484
欽㸃王貝勒貝子公專司其事○十二年諭向來祭饗
485
太廟獻爵奠帛用侍衞及太常寺官朕御極後悉令用宗室人員蓋因宗支繁衍實惟
486
祖徳所詒一氣感孚昭格尤為親切且使駿奔走執豆籩有事為榮亦得服習禮儀陶鎔氣質意蓋有在但演習禮節太常寺實所專司宗室旣非所屬未必聽其指使嗣後每逢祭祀之期著令宗人府王公一人前往監視俾進退優嫺執事有恪以昭誠敬欽此○十四年
487
諭稽古虞書秩宗典三禮周官宗伯掌邦禮而首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春官典祀職莫重焉乃者郊壇
488
宗廟以太常為專司而禮部堂官不蒞其事非古也治神人和上下敬服乃職其所有事者何在大學士會同該部並會典館總裁官詳議以聞欽此遵旨議準
489
兩郊大祀
490
皇帝先期躬省
491
壇位
492
親閱籩豆禮部尚書侍郎皆陪從侍儀視牲省牲仍照例題請
493
宗廟
494
社稷
495
日月
496
先農各壇
497
前代帝王
498
先師孔子廟祭前期省牲及祭日視陳簠簋籩豆均以禮部堂官一人敬率太常卿等將事以昭嚴恪再
499
壇廟內
500
躬親對越之地並用禮部堂官二人都察院堂官二人分立東西侍儀以隆體制其陪祀王公百官行禮處監禮仍用御史禮部司官
501
一祭告凡
502
登極上
503
尊號
504
徽號加上
505
徽號
506
皇太后聖壽大慶
507
萬壽聖節大
508
册立
509
皇太子均先期遣官祗告天
510
511
宗廟
512
社稷並致祭
513
嶽鎭海瀆
514
前代帝王陵寢
515
先師闕里○
516
大婚
517
册立
518
皇后先期祗告
519
520
521
太廟尊封
522
太妃
523
册封
524
皇貴妃
525
貴妃
526
527
嬪祗告
528
太廟後殿
529
奉先殿○升祔
530
太廟配饗
531
郊壇遣官祗告
532
533
534
宗廟
535
社稷並致祭
536
前代帝王陵寢
537
先師闕里追上
538
尊諡
539
廟號加上
540
尊諡奉移
541
梓宫建造
542
陵寢奉安
543
地宫遣官祗告
544
545
546
太廟後殿
547
奉先殿
548
社稷並致祭
549
陵寢
550
几筵
551
后土
552
陵山○
553
親征
554
命將遣官祗告
555
556
557
宗廟
558
社稷
559
太嵗
560
火礮
561
道路之神大軍凱旋平定邊徼並祗告奉先殿致祭
562
陵寢釋奠於太學致祭
563
嶽鎭海瀆
564
前代帝王陵寢
565
先師闕里○
566
皇帝展謁
567
陵寢及
568
巡狩方岳均祗告
569
奉先殿囘
570
鑾至京同○
571
皇帝巡幸所至
572
親祭方岳未至之地
573
特命督撫就近遴委大員遍祭嶽鎭海瀆所過
574
名山大川分遣筆帖式由京齎送祭文香帛帝王陵寢先聖先賢忠烈祠墓前代曁本朝名臣在三十里以內者均遣官致祭詳見幸 巡典則○嵗暮祫祭功臣配
575
廟皆先期祗告
576
太廟中殿
577
後殿
578
躬耕耤田祗告
579
奉先殿
580
皇帝御經筵祗告
581
奉先殿
582
傳心殿○修建
583
郊壇
584
太廟
585
奉先殿
586
宫殿
587
御新宮均遣官祗告
588
589
590
宗廟
591
社稷興工破土安磉石合龍安門均遣官致祭后土
592
司工之神迎吻祭
593
琉璃窰並經過之
594
595
廟正門
596
皇城
597
紫禁城各門如修建
598
嶽鎭海瀆及諸神廟宇
599
特頒御書並遣官懸匾致祭○嵗旱祈雨遣官祗告天神
600
地祇
601
太嵗○越七日祭告
602
社稷壇三復不雨乃行
603
大雩禮○以上各祭告祝文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祭品由太常寺承辦遣祭外省應用祭品由所在
604
地方官敬謹辦理○
605
嶽鎭海瀆遣致祭官共九人北鎭一人長白山北海一人東嶽東鎭一人西嶽西鎭江瀆一人中嶽淮瀆濟瀆一人南嶽一人北嶽中鎭西海河瀆一人南鎭一人南海一人
606
帝王陵寢
607
先師闕里遣致祭官共八人太昊商高宗漢光武帝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眞宗仁宗陵一人神農帝舜陵一人女媧商湯陵一人黃帝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漢高祖文帝宣帝後魏孝文帝唐高祖太宗憲宗宣宗陵一人少昊帝堯陵先師闕里一人顓頊帝嚳商中宗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宣宗孝宗世宗陵一人夏禹王明太祖陵一人遼太祖陵一人各用典守香帛祭文筆帖式一人其專祭
608
帝王陵寢
609
先師闕里者帝王陵遣官八人闕里專遣官一人均由部開列侍郎以下四品堂官以上職名恭候欽命兵部給與勘合各給
610
欽差牌御仗龍旗黃繖欽天監選擇吉日届期陳祭文香帛於
611
中和殿恭請
612
皇帝親閱遣行如不
613
親閱本部堂官謹閱祭文香帛實封陳於本部堂上堂官一人具朝服祗授承祭官交筆帖式齎奉前往
614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七十五
URN: ctp:ws41137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