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沔水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提到 「山崩川竭,亡之徵也」 符合次數:1.
共1段落。第1頁,共1頁。

沔水

電子圖書館
33 沔水:
夷水,蠻水也。桓溫父名夷,改曰蠻水。夷水導源中廬縣界康狼山,山與荊山相鄰。其水東南流歷宜城西山,謂之夷溪,又東南逕羅川城,故羅國也。又謂之鄢水,《春秋》所謂楚人伐羅渡鄢者也。夷水又東南流與零水合,零水即沶水也。上通梁州没陽縣之默城山,司馬懿出沮之所由。其水東逕新城郡之沶鄉縣,縣分房陵立,謂之沶水。又東歷軨鄉,謂之軨水,晉武帝平吳,割臨沮之北鄉、中廬之南鄉立上黃縣,治軨鄉,沶水又東歷宜城西山,謂之沶溪,東流合于夷水,謂之沶口也。與夷水亂流東出,謂之淇水,逕蠻城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春秋》莫敖自羅敗退及鄢,亂次以濟淇水是也。夷水又東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長谷水,即是水也。舊堨去城百許里,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今熨斗陂是也。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于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後人因其渠流,以結陂田城西,陂,謂之新陂,覆地數十頃。西北又為土門陂,從平路渠以北、木蘭橋以南,西極土門山,東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東入城。城,故鄢郢之舊都,秦以為縣,漢惠帝三年,改曰宜城。其水歷大城中,逕漢南陽太守秦頡墓北。墓前有二碑,頡,鄀人也,以江夏都尉出為南陽太守,逕宜城中,見一家東向,頡住車視之,曰:此居處可作冢。後卒于南陽,喪還,至昔住車處,車不肯進,故吏為市此宅葬之,孤墳尚整。南有朱玉宅。玉,邑人,雋才辯給,善屬文而識音也。其水又逕金城前,縣南門有古碑猶存。其水又東出城,東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又入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諸田。餘水又下入木里溝,木里溝是漢南郡太守王寵所鑿故渠,引鄢水也,灌田七百頃。白起渠溉三千頃,膏良肥美,更為沃壤也。縣有太山,山下有廟,漢末名士居其中。刺史、二千石卿長數十人,朱軒華蓋,同會于廟下。荊州刺史行部見之,雅歡其盛,號為冠蓋里而刻石銘之。此碑于永嘉中始為人所毀,其餘文尚有可傳者,其辭曰:峨峨南岳,烈烈離明,寔敷俊乂,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漢之英,德為龍光,聲化鶴鳴。此山以建安三年崩,聲聞五六十里,雉皆屋雊,縣人惡之,以問侍中龐季。季云:山崩川竭,國土將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荊州,沔南彫散。沔水又逕鄀縣故城南,古鄀子之國也。秦、楚之間,自商密遷此,為楚附庸,楚滅之以為邑。縣南臨沔津,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臺,縣北有大城,楚昭王為吳所迫,自紀郢徙都之。即所謂鄢、鄀、盧、羅之地也。秦以為縣。沔水又東,敖水注之,水出新市縣東北,又西南逕太陽山西,南流逕新市縣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水出大洪山,而西南流逕襄陽鄀縣界,西南逕狄城東南,左注敖水。敖水又西南流注于沔,寔曰敖口。沔水又南逕石城西,城因山為固,晉太傅羊祜鎮荊州立,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沔水又東南與臼水合,水出竟陵縣東北聊屈山,一名盧屈山,西流注于沔。魯定公四年,吳師入郢,昭王奔隨,濟于成臼,謂是水者也。

共1段落。第1頁,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