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梨》

電子圖書館
1 梨:
《爾雅》曰:梨,山樆。即今梨樹,樆音離。梨曰鉆之。啖食治擇之名。

2 梨:
《漢書》曰:淮北滎南河濟之間千樹梨,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3 梨:
《晉書·載記》曰:符雙據上邽,符柳據蒲坂,叛于堅。符武據安定,并應之,將共伐長安。堅遣使諭之,各嚙梨以為信,皆不受堅命。

4 梨:
《宋書》曰:王玄謨征滑臺,一匹布責民八百大梨。
又曰:張敷,小名楂;父邵,小名梨。文帝常戲謂之曰:「查如何梨?」答曰:「梨,萬果之宗,查何敢比也!」

5 梨:
《齊書》曰:扶桑國有赤梨,經年不壞。兼多蒲桃。

6 梨:
《唐書》曰:貞觀中,杭州言:木連理二十四株;有樗沔,二木合為一體。
又曰:玄宗至馬嵬驛,令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之梨樹。
又曰:崔遠,文才清麗,風神峻整,人皆慕其為人。當時目為釘卓孺,言席上之珍。

7 梨:
《韓子》曰:夫樹樗沔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

8 梨:
《莊子》曰:樗沔橘柚,其味搜梆,各適其口。

9 梨:
《淮南子》曰: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而皆悅於目;佳,美也。梨橘棗栗不同味,而皆調於口。調,適也。

10 梨:
應劭《漢官儀》曰:光武封太山上壇,見酢梨酸棗,主者云:「百官上者所置。」

11 梨:
《晉令》曰:諸宮有梨,守護者置吏一人。

12 梨:
《晉宮閣名》曰:明光殿前梨一株。

13 梨:
《世說》曰: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云:「君得哀家梨,復蒸食否?」舊說秣陵有哀仲家梨,其大如升,入口消釋。言愚人不別。得好梨,蒸食之。
又曰:安公講十常數百。習鑿齒常餉十梨,正值講,安公便於座中手自剖分梨,盡人遍,都無偏頗。

14 梨:
《山海經》曰:洞庭擲晷,其木多梨。

15 梨:
盧毓《冀州論》曰:常山好梨,地產不為無珍。

16 梨:
《關令尹喜內傳》曰: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紫梨。

17 梨:
《漢武內傳》曰:太上之藥,有心摑梨。

18 梨:
《曹瞞別傳》曰:王自漢中至洛陽起建始殿,使工蘇黃越徙美梨,掘之,根盡血出。越以狀聞王,王躬自視之,以為不祥。還,遂寢疾。

19 梨:
《神仙傳》曰:介像言病,帝使左右以美梨一奩賜像。像死,帝殯而埋之。以日中時死,其日晡時到建業,以所賜梨付苑吏,種之。后吏以狀聞,既發像棺,棺中有一奏符。

20 梨:
《文士傳》曰:孔融年四歲,與諸兄食梨,輒取其小者。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此宗族奇之。

21 梨:
《西京雜記》曰:上林有紫梨、芳梨、實小。青梨、大谷梨、金柯梨、出瑯琊王野家,太守王唐所獻。縹蒂梨、紫條梨、潮海梨、山瀚海,耐寒,不枯。青玉梨。

22 梨:
《廣志》曰:洛陽北有張公夏梨,海內惟有一樹。常山真定梨,山陽鉅野梨,梁國睢陽梨、齊都臨淄梨,鉅野膏梨,上黨槨梨,小而甘。新豐箭谷梨。關以西,弘農、京兆、右扶風界,谷中梨多供御。廣都梨,重六斤,可數人分食之。

23 梨:
《嵩高山記》曰:東岳腳上有梨樹,云是武帝果園,山中諸生皆取食之。

24 梨:
辛氏《三秦記》曰:漢武帝園,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則破。其主取者,以布囊盛之,名含消梨。

25 梨:
《三晉山險記》曰:山陽縣北有谷,通登蘅馬。石勒十八騎昔在此啖梨生樹,今有梨園。

26 梨:
段龜龍《涼州記》曰:呂光時,敦煌太守宋歆獻同心梨。

27 梨:
《永嘉記》曰:青田村民家多種梨樹,名曰官梨。子大一圍五寸。樹老,今不復結子。此中梨子佳,甘美少比,實大出一圍,恒以供獻,名為涌孺。吏司守視,土人有未知味者。梨實落至地,即融釋。

28 梨:
郭子橫《洞冥記》曰:途山之北有梨,大如斗,色紫,千年一花,冬月乃實。煎之有膏,食者身輕。亦曰紫輕梨。

29 梨:
《博物志》曰:梨類甚多,楂杜樸皆是,有大小甜酢之異耳。

30 梨:
《神異經》曰:東方有樹焉,高百丈,敷張自輔,葉長一丈,廣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徑三尺,剖之白如素。食之,為地仙。張華注曰:是故今梨樹大耳。

31 梨:
《幽明錄》曰:成彪兄喪,晝夜哭泣。兄提二升酒、一盤梨就之,引酌相勸。

32 梨:
《廣五行記》曰:宋廢帝大始年,江南盛傳種蕭梨。先無此樹,百姓爭欲植之。識者曰:「當有姓蕭人王者!」后齊受禪。

33 梨:
楊咳戤《洛陽伽藍記》曰:歡農里報德寺有園,珍異出焉。有含消梨,重六斤,禁苑所尾蘙。從樹投地,盡散為水焉。世人云:「報德之梨,承光之柰。」承光寺亦多果木,柰味甚美,冠於京師。

34 梨:
《李鄴侯傳》曰:唐肅宗常夜坐,召潁王等三弟馱蔌於地爐罽毯上。時李泌多絕粒,上每為自燒二梨以賜之。潁王恃恩,固求上與,曰:「汝恒飽肉食,先生絕粒,何乃爭之?」潁王曰:「臣等試大家心,何乃偏耶?不然,三弟共乞一顆,可乎?」上亦不許,賜以索妍。潁王等又曰:「臣等以大家自燒,故乞。他果何用?」因曰:「先生恩渥如此,臣等請聯句,以為他年故事。」潁王曰:「先生年幾許,顏色似童兒。」信王曰:「夜抱九仙骨,朝被一品衣。」一王曰:「不食千鍾粟,惟餐兩顆梨。」既而三王請上成之,上曰:「天生此間氣,助我化無為。」

35 梨:
王贊《梨頌》曰:太康十年,梨樹四枝,其條與中枝合生於玄圃園。皇太子令侍臣作頌。

36 梨:
《魏文帝詔》曰:真定涌孺,大若拳,甘若蜜,脆若陵,可以解煩釋臼。

37 梨:
傅選《七證》曰:恒陽黃梨,巫山朱橘。

38 梨:
何晏《九州論》曰:安平好棗,真定好梨。

39 梨:
左思《蜀都賦》曰:紫梨津潤。

40 梨:
又《齊都賦》曰:果則晌山之梨。

41 梨:
潘岳《閑居賦》曰:張公大谷之梨。

42 梨:
孫楚《秋賦》曰:朱橘甘美,紫梨甜脆,膚不隱於龂牙,融液易於含雪。

43 梨:
王廙《洛都賦》曰:梨則大谷冬紫,張公秋黃。

44 梨:
潘岳《金谷園賦》曰:靈圃繁若榴,茂林列芳梨。

45 梨:
宋武帝《戲馬臺梨花贊》曰:嘉樹之生,于彼山基,開榮布彩,不離塵緇。

46 梨:
王弘《謝賜河上梨表》曰:奉賜河上梨一千,遠方味甘,每垂降及,仰佩恩逮,俯增祗愧。

47 梨:
魏武帝《為兗州牧上書》曰:山陽郡有美梨,謹上甘梨二箱。

URN: ctp:n4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