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燭》

電子圖書館
1 燭:
《記》曰:侍坐於所尊敬,燭至,起。異晝夜。
又曰:燭不見跋。跋,本。燭晝則去之,嫌若燼多有厭倦也。
又曰:曾子寢疾,童子隅坐而執燭。隅坐,不與成人并也。
又曰: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親離也。」親,骨肉也。
又曰:祭之日,泛掃反道,鄉為田燭。反道,鏟合新士在上。田燭,田首為燭。
又曰:凡飲酒為獻主者,執燭抱燋,主人親執燭敬賓,示不倦也。執燭不讓,不辭不歌。以燭繼晝,禮殺。
又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禮。治國而無禮,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
又曰:女子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2 燭:
《周禮》曰:司幾筵掌吉凶之事,祖廟之中,沃盥執燭。吉事,四時祭也。凶事,后王喪,朝于祖廟之奠。
又曰: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故書墳為蕡。鄭司農云:蕡燭,麻燭也。玄謂:墳,大也。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內曰庭燎,皆所以照眾為明也。

3 燭:
《儀禮》曰:主人爵弁纁裳,從車二乘,執燭前馬。大夫已上親迎,執燭前馬。
又曰:宵則庶子執燭於阼階上,司宮執燭於西階上,甸人執燭於庭中,閽人執燭於門外。

4 燭:
《尚書大傳》曰:后、夫人將侍君,前息燭,后舉燭。

5 燭:
《戰國策》曰:甘茂去秦之齊,出門遇蘇子,曰:「君聞夫江上夜女乎?夫江上夜女,有家貧無燭者,夜女相與欲去之。無燭者曰:『妾以無燭之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東壁之餘光照西壁者?幸以賜妾,何為去我?』諸女以為然而留之。今臣棄逐於秦而出關,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蘇子曰:「善」。

6 燭:
《史記》曰:始皇冢中,以人膏為燭。

7 燭:
謝承《後漢書》曰:巴祇為揚州刺史,與客坐暗冥之中,不燃官燭。

8 燭:
《晉書》曰:周顗弟嵩嘗因酒瞑目,謂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橫得重名?」以所執蠟燭投之。顗神色無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9 燭:
《齊書》曰:竟陵王子良常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具刻一寸,以此為奇。蕭文琛曰:「燒一寸燭為四韻詩,何難之有!」乃與丘楷、江洪共打銅缽為五韻詩,響滅,皆可觀覽。

10 燭:
《後魏書》曰:高祖嘗幸清徽堂,命黃門郎崔光鄴、郭雅、邢巒、崔休等賦詩言志。燭至,公卿辭退。高祖曰:「燭至辭退,無同姓之禮,在夜載考宗族之義,卿等且還,朕與諸王宗室欲成此夜飲。」

11 燭:
《北齊書》曰:郎茂年十五,師事國子博士河間權會,受《詩》《易》、《三禮》、玄象、刑名之學,至忘寢食。家人恐成病,恒節其燭。

12 燭:
《唐書》曰:劉沔為忠武小校,從李光顏討淮西,為捉生將,前后與賊血戰,鋒刃所傷幾死者數四。嘗傷重臥草中,月黑不知歸路,昏然而睡,夢人授之雙燭曰:「子方大貴,此行無患,可持而還。」既行,然有雙光在前。自后破虜危難,每行嘗有此光。及罷鎮后,雙光遂息。
又曰:柳公權充翰林侍書學士,每居堂召對,繼燭見跋,語猶未盡,不欲取外宮人,以蠟淚揉紙繼之。

13 燭:
《會稽典錄》曰:盛吉拜廷尉,吉性多仁恕,務在寬矜。每至冬月罪囚當斷,其妻執燭,吉手持丹筆,夫妻相對垂泣。
又曰:陳脩字奉遷,烏傷人也,為豫章太守。修性清潔,履約恭儉,十日一炊,不然官燭。

14 燭:
《神仙傳》曰:漢章帝問劉馮曰:「殿下有怪,常著朱衣,被發持燭,相隨而走,為可劾否?」馮曰:「可。」帝因使人偽為之,馮以符擲之,數人頓地。帝驚曰:「以相試耳。」乃解之。

15 燭:
《列女傳》曰:齊女徐吾者,東海上貧婦人,與其鄰婦李吾之屬合燭夜績。徐吾最貧而無燭,李吾曰:「徐吾燭數不屬,請無與夜作。」徐吾曰:「妾以貧故,起常先,灑掃陳席,以待來者。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益暗,去一人,燭不為益明,何愛餘光?」莫之能應,遂復與夜績。

16 燭:
《西京雜記》曰: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枝。
又曰: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矣。

17 燭:
《王子年拾遺記》曰:融鼻西有銷明之草,叢生千葉,陰覆地,夜視之如列燭,晝則滅矣。
又曰:昆侖者,西方曰須彌山,對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有五色玉樹,夜望水上,光焰如燭。

18 燭:
《抱樸子》曰:慕惡者,猶宵蟲之赴明燭焉。
又曰:夫明燭宵舉,則飛蟲群起。
又曰:有自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形者神之宅。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方之於燭,燭盡則火不居也。

19 燭:
《文子》曰:鳴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銷。

20 燭:
《韓子》曰:鄭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高明;高明者,舉賢而任之。」國以治也。

21 燭:
《淮南子》曰:天下時有盲妄自失之患,此高燭之類也,火愈燃而消愈亟。愈,益也。亟,疾也。

22 燭:
《說苑》曰: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臣聞少而學者如日出之陽,壯而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之明。老而不學,昧昧如夜行焉。秉燭之明,孰與昧行?」公曰:「善。」

23 燭:
《世說》曰:君夫王愷字,以飴糖澳釜,石季倫以蠟燭灼炊。

24 燭:
《玄晏春秋》曰:予讀《漢書·匈奴傳》不識撐黎孤涂之字,有故奴執燭,顧而問之,奴曰:「撐黎,天子也。蓋匈奴之號單于,猶漢人有天子也。」予於是乎曠然發悟。

25 燭:
《潛夫論》曰:偶燭之施明於幽室也,前燭則盡照之,后燭而益明,二者相因而成大火。

26 燭:
《論衡》曰:《太公陰謀書》稱武王伐紂,兵至牧野,晨舉脂燭,權掩不備。

27 燭:
《地鏡圖》曰:相玉者見美女子載燭行壇,陰從其所出入處尋之,石中有玉矣。

28 燭:
蔡氏《化清論》曰:伏龍非我馬,白日非我燭,藏之默之,保此小樸。

29 燭:
《楚辭》曰:室中之觀多珍怪,蘭膏明燭華容備。

30 燭:
古詩曰: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31 燭:
魏明帝樂府詩曰:晝作不輟手,猛燭繼望舒。

32 燭:
劉楨詩曰:天地無期竟,民生甚局促。為稱百年壽,誰能應此錄?低昂倏忽去,炯若風中燭。

33 燭:
傅玄《燭銘》曰:煌煌丹燭,焰焰飛光。取則龍景,擬象撫桑。照彼玄夜,炳若朝陽。焚形監世,無隱不彰。

URN: ctp:n40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