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雷》

Library Resources
1 雷:
《释名》曰:雷者,如转物有所硠音郎雷之声也。

2 雷:
《说文》曰:霆,雷余声铃铃,所以挺出万物。

3 雷:
《易》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又曰:震为雷。
又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
又曰:鼓之以雷霆。
又曰:洊慈见反。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又曰:震来虩虩。诈逆反。
又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
又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又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又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又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又曰:“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
又曰:雷以动之。
又曰:雷雨之动满盈。
又曰:雷风不相悖。
又曰:雷风相薄。
又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4 雷:
《书》曰: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5 雷:
《诗》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又曰:虺虺其雷。

6 雷:
《礼》曰:仲春,日夜分,雷乃发声,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主戒妇人有娠者,止犹动静。
又曰:君子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谓敬天之怒。
又曰:秋分之日,雷乃收声。

7 雷:
《传》曰:藏冰以时,则雷出不震;弃冰不用,则雷不发而震。

8 雷:
《谷梁传》曰: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

9 雷:
《尔雅》曰:疾雷为霆。郭璞注曰:“疾雷谓雷之急激者。”

10 雷:
《论语》曰:迅雷风烈必变。

11 雷:
京房《易传》曰:当雷不雷,阳德弱也。
又曰:五星占雷电杀人何?雷,天拒难折冲之臣也。君承用节度,即雷以节;暴人威福,则雷电杀人。

12 雷:
《易妖占》曰:天冬雷,地必震。教令挠则冬雷,民饥。

13 雷:
《书·洪范》曰:雷于天地为长子,以其首长,万物与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入,入则万物亦入;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出,出则万物亦出。此其常经也。
又曰:秦二世元年,天无云而雷。雷,阳也;云,阴也。有云然后有雷,象君臣也。故云雷相托,阴阳之合也。今二世不恤人,人臣叛之,故无云而雷也。
又曰:凡大风雷雨为不敬也。
又曰:春后十日,雷乃发声。
又曰:正月雷微动而雉雊。
又曰:夫雷,人君相也,入能除害,出能兴利。

14 雷:
《尚书中候》曰:秦穆公出狩,天震,大雷下,有火化为白雀,衔丹书集公车。

15 雷:
《大戴礼·夏小正》曰:雷震雉鸣,雊,鼓其翼也。正月必雷,不必闻,惟雉必闻之。

16 雷: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合为雷。

17 雷:
《春秋合诚图》曰:轩辕星,主雷雨之神。

18 雷:
《论语谶》曰:雷震百里声相附。宋均注云:“雷动百里,故因以制国也。雷声,谓诸侯之政教所至相附也。”

19 雷:
《史记》曰:高祖母刘媪常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娠,遂孕高祖。

20 雷:
《汉书》曰:迅雷妖风,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本在地而上发于天。

21 雷:
《续汉书》曰:桓帝建和三年六月乙卯,雷震宪陵寝屋。是时,梁太后听兄冀诛李固、杜乔。

22 雷:
《晋书》曰:晋人王褒母生时畏雷,至母终后,天雷,辄绕墓曰:“褒在此,褒在此!”

23 雷:
《齐书》曰:永明八年六月十日晡时,雷有黄光照地,状如金色,占曰:“人君有德,”或谓之荣光。

24 雷:
周裴《汝南先贤传》曰:蔡顺母平生畏雷,自亡后,每有雷震,顺辄环冢泣曰:“顺在此。”

25 雷:
《韩诗外诗》曰:东海之上有勇士,曰灾丘,以勇游于天下。过神渊饮马,马沉,去朝服,拔剑而入,三日三夜,杀二蛟一龙而出,雷神随而击之,十日十夜,眇其左目。

26 雷:
王歆《孝子传》曰:竺弥,字道纶。父生时畏雷,每至天阴,辄驰至墓,伏坟哭,有白兔在其左右。

27 雷:
《搜神记》曰:义兴人周永和出行,因日暮,路旁小屋中有女子留宿。一更后,有唤阿香,女应诺,“官唤女推雷车”。女遂辞周云:“有官事须去。”俄而大雷。既明,周自异其处,返寻,惟见一新冢,冢上有马迹。

28 雷:
东方朔《神异经》曰:八方之荒有石鼓,其径千里,撞之,其音即雷也。天以此为喜怒之威

29 雷:
盛弘之《荆州记》曰:朝阳县樊重母畏雷,重为母立石室以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

30 雷:
孟奥《北征记》曰:凌云台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
又曰:临贺有石方二丈,石有磨刀斧迹,春夏常明净,其迹甚新。秋冬则苔秽,故为雷公磨石。

31 雷:
《庄子》曰:阴阳交争为雷。

32 雷:
《文子》曰: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金石之音,目不见太山之形。小有所志,必大有所忘。

33 雷:
《曾子》曰:阴阳之气俱,则为雷。

34 雷:
《淮南子》曰:阴阳相薄,感而为雷。
又曰:荫不祥之木,为雷霆所扑。
又曰: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殒,支体伤折,海水大出。庶贱之女,齐之少寡妇人也。无子不嫁,事姑谨敬,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令母嫁妇,妇终不肯。女杀母以诬寡妇,妇不能自明,冤结叫天,天为作雷电下击景公之台。殒,坏之也。伤毁景公支体,水为之溢。
又曰:雷霆之声可以钟鼓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和也。

35 雷:
《抱朴子》曰:雷,天之鼓也。

36 雷:
《鹖冠子》曰:昔者有道之君取政,非取于耳目也。夫耳之生聪,目之生明。两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37 雷:
《孙子》曰:击电无停光,疾雷无余声。

38 雷:
《河图帝通纪》曰:雷,天地之鼓。

39 雷:
《河图》曰:玉虎晨鸣,雷声也。
又曰:黄帝以雷精起。

40 雷:
《六韬》曰:武王伐纣,雨甚雷疾,武王之乘,雷震而死。周公曰:“天不佑周矣!”。太公曰:“君秉德而受之,不可如何也。”

41 雷:
伏侯《古今注》曰:成帝建始四年,无云而风,天雷如击连鼓,音可四五刻,隆隆如车声。

42 雷:
《山海经》曰:羭音榆次之山有凫名橐𩇯,服之不畏电。𩇯音肥、匪、备三音。
又曰:飞鱼如豚,赤文无羽,食之辟兵,不畏雷。

43 雷:
《师旷占》曰:春雨初起,其音恪恪,霹雳者,所谓雄雷,旱气也。其鸣依依,音不大,霹雳者,谓之雌雷,水气也。
又曰:春分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中,其所住者,兵起其主,无云而雷,名曰天狗。行不出三年,其国亡。
又曰:初,雷从金门起,上旬旱,下田熟,一曰岁中兵革起也。

44 雷:
《风俗通》曰:雷不盖酱。俗说令人腹中雷鸣。

45 雷:
《世说》曰:曹爽将诛,梦二虎衔雷公,若二升碗放著庭中。

46 雷:
《华阳国志》曰: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尖匕箸。会雷大震,先主曰:“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致此!”公亦悔失言。

47 雷:
《郦炎对事》曰:或曰:“雷震惊百里,何以知之?”炎曰:“以其数知之:夫阳动为九,其数三十六;阴静为八,其数三十二。一阳动二阴,故曰百里雷。”

48 雷:
《杂兵书》曰:雷电霹雳,破军中树木屋舍者,徙去,吉也。雷电风所从来不可逆而相代,宜慎之也。

49 雷:
《物理论》曰:积风成雷。

50 雷:
王充《论衡》曰:子路感雷精而生,尚刚好勇,亲涉卫难,结缨而死,孔子闻而覆醢,每闻雷鸣乃中心恻怛,亦复如之。故后人忌焉,以为常也。
又曰:盛夏之时,雷电疾击杀人,谓之有阴过;饮食不洁则天怒,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也。此虚言也。道士刘春,楚王英使食不洁,春死,未必遇雷也。建武四年六月夏,雷击会稽鄞县羊五头,羊有何阴过而雷击之乎?俗以为天取龙杀人,罚阴过,与取吉凶不同,非实道也。
又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形。
又曰: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椎之。世人信之,莫不谓然。始复原之,虚妄之象也。

URN: ctp:n36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