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顯示統計 修改檢索內容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所染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包含字詞"范吉射染於長柳朔王胜治要長作張" 符合次數:1.
共1段落。第1頁,共1頁。

所染

提到《所染》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5 所染:
」。畢云:「《呂氏春秋》『長』作『張』,『胜』作『生』字。高誘注云:『吉射,晉范獻子鞅之子,昭子也。張柳朔、王生二人者,吉射家臣也』。」詒讓案:《·哀五年傳》「初,范氏之臣王生惡張柳朔,言諸昭子,使為柏人」,此長柳朔、王胜,即張柳朔、王生,《呂覽》與《左傳》同。長柳,古複姓,《漢書·藝文志》有長柳占夢。但據左傳,則朔、生乃范氏之賢臣,朔并死范氏之難,與此書異,或所聞不同。中行寅染於籍秦、高彊,畢云:「《呂氏春秋》作「黃藉秦」,非。高誘注云:『寅,晉大夫中行穆子之子,荀字也。黃藉秦高彊,其家臣。高彊,齊子尾之子,奔晉,為中行氏之臣』。《史記索隱》云:「系本:籍秦,晉大夫籍游之孫,籍談之子』。」詒讓案:呂覽注「荀子」當作「荀文子」,即寅謚也,見定八年左傳。吳夫差染於王孫雒﹑「雒」,畢校改「雄」,云:「舊誤作『雒』。」盧文弨云:「今外傳、吳語『王孫雄』,舊宋本作『王孫雒』,《墨子·所染》篇同。《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句踐伐吳外傳》、《越絕·請糴內傳》,皆作『王孫駱』。《說苑·雜言》篇作『公孫雒」,唯《呂氏春秋·當染》篇作『王孫雄』。《史記越世家》作『公孫雄』,宋公序作國語補音,定作『雄』字,且為之說曰『漢改『洛』為『雒』,疑「雒」字非吳人所名』。今按宋說殊誤,周禮職方氏『豫州其川熒雒』,《春秋文八年》經書『公子遂會雒戎』,傳作『伊雒之戎』,宣三年傳『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是漢以前本有『雒』字,豈東京創製此字乎!以『駱』字證之,則『雒』字是矣。」顧廣圻校同。王云:「盧說是也。隸書『雄』字或作『䧺』,與『雒』相似,故『雒』訛為『雄』。困學紀聞左氏類引《國語》、《呂氏春秋》,並作『雒』。《韓子·說疑》篇,有吳王孫頟,『頟』即『雒』之訛,則其字之本作『雒』益明矣。」太宰嚭,定四年左傳云:「伯州犁之孫嚭為吳太宰。」畢云:「高誘注呂氏春秋云:『嚭,晉伯宗之孫,楚州犁之子』。」詒讓案:嚭為伯州犁孫,《史記吳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杜預春秋釋例》,說並同,唯高誘呂氏春秋當染、重言兩篇注,以為州犁之子,誤也。國語吳語韋注,誤與高同。知伯搖染於智國、張武,畢云;「『搖』,一本作『瑤』。」詒讓案:《呂氏春秋·當染》,亦作「瑤」。高誘注云:「智瑤,宣子申之子,襄子也。國、武二人,其家臣。」《國語·晉語》云:「三卿宴於藍臺,知襄子戲韓康子而侮段規,知伯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必至矣!」韋注云:「伯國,晉大夫知氏之族。」《·哀二十三年傳》「晉荀瑤伐齊,將戰,長武子請卜」。杜注云:「武子,晉大夫。」案:知國、張武,蓋即知伯國、長武子也。長、張字通。《淮南子·人閒訓》云:「張武教智伯奪韓、魏之地,而擒於晉陽。」中山尚染於魏義、偃長,畢云:「『偃』,《呂氏春秋》作『椻』。高誘注云:『尚,魏公子牟之後,魏得中山以邑之。義、長,其二臣』。」蘇云:「中山為魏之別封,非春秋時之鮮虞也。魏文侯滅中山而封其少子摯,至赧王二十年,為趙武靈王所滅,其君有武公、桓公,見世本。此名尚者,當為最後之君。」案:中山,即春秋之鮮虞。《左傳定四年》始見於傳。其初亡於魏,文侯十七年使樂羊圍中山,三年滅之,以其地封子擊,後擊立為太子,改封次子摯。後中山復國,又亡於趙,則惠文王四年滅之,並見史記魏、趙世家及樂毅傳。據水經滱水酈道元注,及太平御覽百六十一引十三州志,並謂中山桓公為魏所滅,則尚或即桓公,墨子猶及見之。高、蘇以為魏別封,非也。至《列子·仲尼》篇、《莊子·讓王》篇、《呂氏春秋·審為》篇、《淮南子·道應訓》,並云魏中山公子牟。高誘、張湛皆謂魏伐中山,以邑子牟,然魏牟與趙平原君、秦魏冉范雎同時,其時中山入趙已久,安得尚屬魏?則牟所封,必非鮮虞之中山,而尚亦必非牟後,殆無疑義。張湛又以子牟為魏文侯子,蓋掍牟與摯為一人,其說尤謬,則楊倞已疑之矣。畢引高說,而不審校其時代,亦其疏也。宋康染於唐鞅、佃不禮。「佃」,道藏本作「伷」,非。畢云:「《呂氏春秋》『佃』作『田』,是,『禮』作『禋』,誤。」詒讓案:宋王偃為齊湣王所滅,謚康,見《國策·宋策》。《呂氏春秋》作宋康王,《荀子·王霸》篇又作宋獻。佃不禮,荀子解蔽篇楊注引,亦作田不禋。《漢書·古今人表》有田不禮,則似據趙世家也。《呂氏春秋·淫辭》篇云:「宋王謂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殺戮者眾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對曰:『王之所罪,盡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無辨其善與不善,而時罪之,若此則群臣畏矣。』居無幾何,宋君殺唐鞅。」《荀子·解蔽》篇亦云:「唐鞅蔽於欲權而逐戴子」,又云:「唐鞅戮於宋」,皆其事也。史記趙世家,載趙主父使田不禮相太子章,後為李兌所殺事,當宋康之末年,或即一人先仕宋而後仕趙與?蘇云:「宋康之亡,當楚頃襄王十一年,上去楚惠王之卒一百四十三年,此不獨與墨子時世不值,且與中山之亡相距止數年,而皆在孟子之後,孟子言方千里者九,則中山未亡;言宋王行仁政,則宋亦未亡。若此書為墨子自著,則墨子時世更在孟子之後,不知孟子之闢墨子,正在墨學方盛之時,其必不然也審矣。」此六君者所染不當,故國家殘亡,畢云:「『家』,呂氏春秋作『皆』。」身為刑戮,宗廟破滅,絕無後類,荀子·禮論》篇云:「先祖者,類之本也。」楊注云:「類,種也。」《逸周書·嘗麥》篇云:「殷無類於冀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畢云:「『擾』,『𢺕』字之誤,經典通用此。」必稱此六君也。

共1段落。第1頁,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