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U+6BEB
𡨉
同義字

部首:+ 7筆 = 共11筆.
字典出處:宋本廣韻: 頁154第54 康熙字典: 頁593第10 辭海: 卷7頁4920第7 GSR: 第1129.m 漢語大字典: 卷3頁1999第02
表面結構:Component of: 𡐒 𢴅 𣻼 𤡇 𦹾 𮁀
國語發音:háo ㄏㄠˊ
粵語發音:hou4
唐代發音:hɑu
宋本廣韻:廣韻·下平聲··》毫:長毛。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毛部·》毫:〔古文〕𡨉《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刀切,音豪。長銳毛也。《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前漢·鮑宣傳》有益毫毛。又言物細曰秋毫,言毫至秋極纖細也。《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莊子·知北遊》秋毫爲小,待之成體。《前漢·高帝紀》沛公入關,秋毫無犯。又《謝察微·算經》十絲曰毫,十毫曰釐。《禮·經解》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晉書·虞預傳》毫釐之失。又筆謂之毫。《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唐書·劉知幾傳》每記事載言,則閣筆相視,含毫不斷。又蘸筆曰濡毫,落筆曰揮毫。又姓。漢毫康,封安陽侯。又修毫,狗名。《西京雜記》李亨好馳駿狗,有修毫、釐睫、白望、靑曹之名。《說文》作豪。籀文作毫。《正字通》毫、豪雖通,然《山海經》豪豬可借毫,孟子《豪傑》之士,《淮南子》智過百人謂之豪,當用豪,俗溷爲一,非。又《姓譜》毫、豪分二姓。
考證:〔《陸機·文賦》或含毫而渺然。〕謹照原文渺改邈。
反切:胡刀 (《廣韻·下平聲··》)
英文翻譯:fine hair; measure of length

原典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My eyesight is sharp enough to examine the point of an autumn hair, but I do not see a waggon-load of faggots;" would your Majesty allow what he said?
莊子·山木》:故朝夕賦斂而毛不挫,而況有大塗者乎!
And in this way morning and evening I collected the taxes. I did not have the slightest trouble, and how much more will this be the case with those who pursue the Great Way (on a grand scale)!
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末。
The tree which fills the arms grew from the tiniest sprout.
商君書·弱民》:今離婁見秋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
Now Li Lou could see the tip of an autumn's hair, but he could not transfer his sharp vision to others.
孫子兵法·軍形》:故舉秋,不為多力。
To lift an autumn hair is no sign of great strength.
禮記·經解》:》曰:「君子慎始,差若厘,繆以千里。」
荀子·大略》:利夫秋,害靡國家,然且為之,幾為知計哉!
說苑·雜言》:目察秋之末者,視不能見太山。
春秋繁露》:名物如其真,不失秋之末。
大戴禮記·禮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釐,繆之千里。」
新書·六術》:有形之物,莫細於
新序·善謀下》: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大王之入武關,秋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且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約,大王當王關中,民戶知之,大王失職之蜀,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中論·夭壽》:天道迂闊,闇昧難明,聖人取大略以為成法,亦安能委曲不失,芒無差跌乎
孔子家語·觀周》: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末不札,將尋斧柯。
論衡·累害》:髮之善,小人不得有也。
風俗通義·正失》:《易》稱:「失之釐,差以千里。」
申鑒·時事》:莫不興行,則一之善,可得而勸也,然後教備。
列子·仲尼》:目將眇者先睹秋
鶡冠子·世賢》:中兄治病,其在毛,故名不出於閭。
文子·道原》:和陰陽,節四時,調五行,潤乎草木,浸乎金石,禽獸碩大,毛潤澤,鳥卵不敗,獸胎不殰,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見,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文始真經·九藥》:關尹子曰:「諦末者,不見天地之大。」
老子河上公章句》:合抱之木生於末。
韓非子·姦劫弒臣》:是雖有殘刑殺身以為人主之名,而實無益於智伯若秋之末。
慎子·逸文》:離朱之明,察秋之末于百步之外,下於水尺,而不能見淺深。
孫子算經·卷上》: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十為一釐,十釐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十丈為一引。
淮南子·俶真訓》:夫目察秋之末,耳不聞雷霆之聲。
呂氏春秋·察微》: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
鬼谷子·抵巇》:經起秋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
史記·龜策列傳》:今寡人之邦,居諸侯之閒,曾不如秋
越絕書》:乃召掌者,王使取
戰國策》:毛不拔,將成斧柯。
鹽鐵論·輕重》:大夫君以心計策國用,構諸侯,參以酒榷,咸陽、孔僅增以鹽、鐵,江充、楊可之等,各以鋒銳,言利末之事析秋,可為無間矣。
漢書》:失之釐,差之千里,是既然矣。
前漢紀》:兼有益於釐。
東觀漢記·張堪》:時珍寶珠玉委積無數,堪錄簿上官,秋無所取。
後漢書·律曆中》:夫數出於杪曶,以成氂,亮氂積累,以成分寸。
西京雜記·第四》:狗則有脩、釐睫、白望、青曹之名,鷹則有青翅、黃眸、青冥、金距之屬,鷂則有從風鷂、孤飛鷂。
楚辭·沈江》:日漸染而不自知兮,秋微哉而變容。
山海經·西山經》: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彘。
焦氏易林·頤之》:恆:毛生背,國樂民富,侯王有德。
京氏易傳·䷲震》:氣候分數三十六,定吉凶於頃刻釐之末,無不通也,無不備也

您可以參考該字詞在本站先秦兩漢漢代之後原典中之出處。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