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提到 「昭王奔隨」 符合次數:3.
共3段落。第1頁,共1頁。

先秦兩漢

相關資源

雜家

相關資源

淮南子

[西漢 (公元前206年 - 9年)]
提到《淮南子》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資料來源
相關資源
[又名:《淮南》, 《鴻烈》]

泰族訓

提到《泰族訓》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23 泰族訓:
今目悅五色,口嚼滋味,耳淫五聲,七竅交爭以害其性,日引邪欲而澆其身夫調和,身弗能治,奈天下何!故自養得其節,則養民得其心矣。所謂有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受傳籍,稱尊號也,言運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師起容關,至浦水,士億有餘萬,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戰。武王左操黃鉞,右執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紂有南面之名,而無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故桀、紂不為王,湯、武不為放。周處酆鎬之地,方不過百里,而誓紂牧之野,入據殷國,朝成湯之廟,表商容之閭,封比干之墓,解箕子之囚。乃折枹毀鼓,偃五兵,縱牛馬,搢笏而朝天下,百姓歌謳而樂之,諸侯執禽而朝之,得民心也。闔閭伐楚,五戰入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鍾,鞭荊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昭王奔隨,百姓父兄攜幼扶老而隨之,乃相率而為致勇之寇,皆方命奮臂而為之鬥。當此之時,無將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卻吳兵,複楚地。靈王作章華之台,發乾溪之役,外內搔動,百姓疲敝,棄疾乘民之怨而立公子比。百姓放臂而去之,餓於乾溪,食莽飲水,枕塊而死。楚國山川不變,土地不易,民性不殊,昭王則相率而殉之,靈王則倍畔而去之,得民之與失民也。

史書

相關資源

國語

[戰國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提到《國語》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楚語下

提到《楚語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12 楚語下:
斗且廷見令尹子常,子常與之語,問蓄貨聚馬。歸以語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見令尹,令尹問蓄聚積實,如餓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夫古者聚貨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馬不害民之財用,國馬足以行軍,公馬足以稱賦,不是過也。公貨足以賓獻,家貨足以共用,不是過也。夫貨、馬郵則闕于民,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將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恤民之故也。成王聞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祿,必逃,王止而後復。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對曰:『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莊王之世,滅若敖氏,唯子文之後在,至于今處鄖,為楚良臣。是不先恤民而後己之富乎?
「今子常,先大夫之後也,而相楚君無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餒,日已甚矣。四境盈壘,道饉相望,盜賊司目,民無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于民多矣。積貨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
「夫民心之慍也,若防大川焉,潰而所犯必大矣。子常其能賢于成、靈乎?成不禮于穆,愿食熊蹯,不獲而死。靈不顧于民,一國棄之,若遺跡焉。子常為政,而無禮不顧甚于成、靈,其獨何力以待之!」期年,乃有柏舉之戰,子常奔鄭,昭王奔隨。

漢代之後

魏晉南北朝

水經注

電子圖書館

卷二十八

電子圖書館

沔水

電子圖書館
33 沔水:
夷水,蠻水也。桓溫父名夷,改曰蠻水。夷水導源中廬縣界康狼山,山與荊山相鄰。其水東南流歷宜城西山,謂之夷溪,又東南逕羅川城,故羅國也。又謂之鄢水,《春秋》所謂楚人伐羅渡鄢者也。夷水又東南流與零水合,零水即沶水也。上通梁州没陽縣之默城山,司馬懿出沮之所由。其水東逕新城郡之沶鄉縣,縣分房陵立,謂之沶水。又東歷軨鄉,謂之軨水,晉武帝平吳,割臨沮之北鄉、中廬之南鄉立上黃縣,治軨鄉,沶水又東歷宜城西山,謂之沶溪,東流合于夷水,謂之沶口也。與夷水亂流東出,謂之淇水,逕蠻城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春秋》莫敖自羅敗退及鄢,亂次以濟淇水是也。夷水又東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長谷水,即是水也。舊堨去城百許里,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今熨斗陂是也。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于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後人因其渠流,以結陂田城西,陂,謂之新陂,覆地數十頃。西北又為土門陂,從平路渠以北、木蘭橋以南,西極土門山,東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東入城。城,故鄢郢之舊都,秦以為縣,漢惠帝三年,改曰宜城。其水歷大城中,逕漢南陽太守秦頡墓北。墓前有二碑,頡,鄀人也,以江夏都尉出為南陽太守,逕宜城中,見一家東向,頡住車視之,曰:此居處可作冢。後卒于南陽,喪還,至昔住車處,車不肯進,故吏為市此宅葬之,孤墳尚整。南有朱玉宅。玉,邑人,雋才辯給,善屬文而識音也。其水又逕金城前,縣南門有古碑猶存。其水又東出城,東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又入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諸田。餘水又下入木里溝,木里溝是漢南郡太守王寵所鑿故渠,引鄢水也,灌田七百頃。白起渠溉三千頃,膏良肥美,更為沃壤也。縣有太山,山下有廟,漢末名士居其中。刺史、二千石卿長數十人,朱軒華蓋,同會于廟下。荊州刺史行部見之,雅歡其盛,號為冠蓋里而刻石銘之。此碑于永嘉中始為人所毀,其餘文尚有可傳者,其辭曰:峨峨南岳,烈烈離明,寔敷俊乂,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漢之英,德為龍光,聲化鶴鳴。此山以建安三年崩,聲聞五六十里,雉皆屋雊,縣人惡之,以問侍中龐季。季云:山崩川竭,國土將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荊州,沔南彫散。沔水又逕鄀縣故城南,古鄀子之國也。秦、楚之間,自商密遷此,為楚附庸,楚滅之以為邑。縣南臨沔津,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臺,縣北有大城,楚昭王為吳所迫,自紀郢徙都之。即所謂鄢、鄀、盧、羅之地也。秦以為縣。沔水又東,敖水注之,水出新市縣東北,又西南逕太陽山西,南流逕新市縣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水出大洪山,而西南流逕襄陽鄀縣界,西南逕狄城東南,左注敖水。敖水又西南流注于沔,寔曰敖口。沔水又南逕石城西,城因山為固,晉太傅羊祜鎮荊州立,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沔水又東南與臼水合,水出竟陵縣東北聊屈山,一名盧屈山,西流注于沔。魯定公四年,吳師入郢,昭王奔隨,濟于成臼,謂是水者也。

共3段落。第1頁,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