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132049"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遂初堂書目
Total 19

卷52 史部·雜史類存目一

2
其中多言都統制姚友仲守禦東、南兩壁之功。史不為友仲立傳,然《欽宗本紀》頗採用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第九十八卷,引此書有云:「汴京城陷,僕逃難於鄉人王升卿舍館。夜論朝廷守禦之方。一話一言,莫不驗其文,摭其實,直而不訐。非所見聞,則略而不書」云云。蓋茂良《自敘》之詞。此本為明末李蘅刊入《璅探》內者。檢勘並無此文,知為刪節不全之本矣。尤袤遂初堂書目》載有《靖康夜話》,疑即此書。晁公武讀書志》列《金人背盟錄》七卷、《圍城雜記》一卷、《避戎夜話》一卷、《金國行程》十卷、《南歸錄》一卷、《朝野僉言》一卷,總注曰皇朝汪藻編。記金人叛契丹,迄於宣和乙巳犯京城。

卷85 史部·目錄類一

1
鄭玄有《三禮目錄》一卷,此名所昉也。其有解題,胡應麟經義會通》謂始於唐之李肇。案《漢書》錄《七略》書名,不過一卷,而劉氏《七略別錄》至二十卷,此非有解題而何?《隋志》曰:「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剖析條流,各有其序,推尋事跡。自是以後,不能辨其流別,但記書名而已。」其文甚明,應麟誤也。今所傳者以《崇文總目》為古,晁公武、趙希弁、陳振孫並准為撰述之式。惟鄭樵作《通志藝文略》,始無所詮釋,並建議廢《崇文總目》之解題,而尤袤遂初堂書目》因之。自是以後,遂兩體並行。今亦兼收,以資考核。金石之文,隋唐《志》附《小學》,《宋志》乃附《目錄》。今用《宋志》之例,並列此門。而別為子目,不使與經籍相淆焉。
1
王堯臣等奉敕撰,蓋以四館書並合著錄者也。宋制:以昭文、史館、集賢為三館。太平興國三年,於左升龍門東北建崇文院,謂之「三館新修書院」。端拱元年,詔分三館之書萬餘卷,別為書庫,名曰「秘閣」,以別貯禁中之籍,與三館合稱四館。景祐元年閏六月,以三館及秘閣所藏或謬濫不全,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等看詳,定其存廢。訛謬者刪去,差漏者補寫。因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校正條目,討論撰次,定著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分類編目,總成六十六卷。於慶歷元年十二月己丑上之,賜名曰《崇文總目》。後神宗改崇文院曰秘書省,徽宗時因改是書曰《秘書總目》。然自南宋以來,諸書援引,仍謂之《崇文總目》,從其朔也。李燾續通鑒長編》云,《崇文總目》六十卷,《麟台故事》亦同。《中興書目》云六十六卷,江少虞事實類苑》則云六十七卷,《文獻通考》則云六十四卷,《宋史藝文志》則據《中興書目》作六十六卷。其說參差不一。考原本於每條之下具有論說,逮南宋鄭樵作《通志》,始謂其文繁無用,紹興中遂從而去其序釋,故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著錄皆云一卷。是刊除序釋之後,全本已不甚行。南宋諸家,或不見其原書,故所記卷數各異也。考《漢書藝文志》本劉歆《七略》而作,班固已有自注。《隋書經籍志》參考《七錄》,互注存佚,亦沿其例。《唐書》於作者姓名不見紀傳者,尚間有注文,以資考核。後來得略見古書之崖略,實緣於此,不可謂之繁文。鄭樵作《通志》二十略,務欲凌跨前人,而《藝文》一略,非目睹其書則不能詳究原委。自揣海濱寒畯,不能窺中秘之全,無以駕乎其上,遂惡其害己而去之。此宋人忌刻之故智,非出公心。厥後脫脫等作《宋史藝文志》,紕漏顛倒,瑕隙百出,於諸史志中最為叢脞。是即高宗誤用樵言,刪除序釋之流弊也。宋人官私書目,存於今者四家。晁氏、陳氏二目,諸家藉為考証之資。而尤袤遂初堂書目》及此書則若存若亡,幾希湮滅。是亦有說無說之明效矣。此本為範欽天一閣所藏,朱彞尊抄而傳之,始稍見於世,亦無序釋。彞尊《曝書亭集》有康熙庚辰九月作是書跋,謂欲從《六一居士集》暨《文獻通考》所載,別抄一本以補之。然是時彞尊年七十二矣,竟未能辦也。今以其言考之,其每類之序,見於《歐陽修集》者,只經、史二類及子類之半。馬端臨文獻通考》所載論說亦然。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在《通考》之前,惟晁公武所見多《通考》一條。陳氏則但見六十六卷之目,題曰「紹興改定」者而已。《永樂大典》所引,亦即從晁、陳二家目中採出,無所增益,已不能複睹其全。然蒐輯排比,尚可得十之三四,是亦較勝於無矣。謹依其原次,以類補入,厘為一十二卷。其六十六卷之原次,仍注於各類之下。又《續宋會要》載,大觀四年五月秘書監何志同言:「慶歷間,集四庫為籍,今案籍求之,十才六七。宜頒其名類於天下,《總目》之外,別有異書,並借傳寫。」

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遂初堂書目》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3
因掇其菁華,重加整比。並命編為目錄,以垂示方來。冠以丁卯禦題昭仁殿詩,及乙未重華宮茶宴用「天祿琳琅」聯句詩。其書亦以經、史、子、集為類,而每類之中,宋、金、元、明刊版及影寫宋本各以時代為次。或一書而兩刻皆工致,則兩本並存,猶尤袤遂初堂書目》例也;一版而兩印皆精好,亦兩本並存,猶漢秘書有副例也。案事見《漢書敘傳》。每書各有解題,詳其鋟梓年月及收藏家題識印記,並一一考其時代爵里,著授受之源流。案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有論十六篇。其十一記鑒識收藏閱玩,十二記自古跋尾押署,十三記自古公私印記。自後賞鑒諸家,遞相祖述。至《鐵網珊瑚》所載書畫,始於是事特詳。然藏書著錄,則未有辨訂及此者。即錢曾於《也是園書目》之外別出《讀書敏求記》,述所藏舊刻、舊鈔,亦粗具梗概,不能如是之條析也。至於每書之首,多有御製詩文題識,並恭錄於舊跋之前,奎藻光華,增輝簡冊。旁稽舊典,自古帝王惟唐太宗有《賦尚書》一篇,《詠司馬彪續漢志》一篇,宋徽宗有《題南唐舊本金樓子》一篇而已。未有乙覽之博、宸章之富、鑒別之詳明、品題之精確如是者。臣等繕錄之下,益頌聖學高深,超軼乎三古也。
1
國朝黃虞稷撰。虞稷俞邰,先世泉州人。崇禎末,流寓上元。書首自題曰閩人,不忘本也。所錄皆明一代之書。經部分十一門,既以「四書」為一類,又以《論語》、《孟子》各為一類;又以說《大學》、《中庸》者入於《三禮類》中,蓋欲略存古例,用意頗深。然明人所說《大學》、《中庸》皆為「四書」而解,非為《禮記》而解。即《論語》、《孟子》亦因「四書」而說,非若古人之別為一經,專門授受。其分合殊為不當。《樂經》雖亡,而不置此門,則律呂諸書無所附,其刪除亦未允也。史部分十八門,其《簿錄》一門,用尤袤遂初堂書目》之例,以收錢譜、蟹錄之屬古來無類可歸者,最為允協。至於《典故》以外又立《食貨》、《刑政》二門則贅設矣。子部分十二門,其墨家、名家、法家、縱橫家並為一類,總名《雜家》,雖亦簡括,然名家、墨家、縱橫家傳述者稀,遺編無幾,並之可也。並法家刪之,不太簡乎?集部分八門,其《別集》以朝代科分為先後,無科分者則酌附於各朝之末。視唐宋二志之糅亂,特為清晰,體例可云最善。惟《制舉》一門可以不立。明以八比取士,工是技者隸首不能窮其數。

卷86 史部·目錄類二

2
今並列於書中。蓋合數人之力,參訂成編,非但據一人之聞見。其較顧炎武之所考,較為完密,亦有由也。然尤袤遂初堂書目》所列成都石刻,稱《論語》、九經、《孟子》、《爾雅》,較晁公武曾宏父所記少一經,亦當為辨正。世駿乃偶遺不載,是則失之眉睫之前者,亦足見考証之難矣。

卷91 子部·儒家類一

1
傅玄撰。休奕,北地人。官至司隸校尉,封鶉觚子。《晉書本傳》稱玄撰論經國九流及三史故事,評斷得失,各為區別,名為《傅子》。為內、外、中篇,凡有四部六錄,合百四十首,數十萬言行世。玄初作內篇成,以示司空王沈。沈與玄書曰:省足下所著書,言富理濟,經綸政體,存重儒教,足以塞楊、墨之流遁,齊孫、孟於往代。其為當時所重如此。《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皆載《傅子》一百二十卷,馬總《意林》亦同,是唐世尚為完本。宋《崇文總目》僅載二十三篇,較之原目,已亡一百一十七篇。故《宋史藝文志》僅載有五卷。其後惟尤袤《遂初堂書目》尚見其名。元明之後,藏書家遂不著錄,蓋已久佚。今檢《永樂大典》中散見頗多,且所標篇目咸在,謹採掇裒次,得文義完具者十有二篇,曰正心,曰仁論,曰義信,曰通志,曰舉賢,曰重爵祿,曰禮樂,曰貴教,曰檢商賈,曰校工,曰戒言,曰假言。又文義未全者十二篇。曰問政,曰治體,曰授職,曰官人,曰曲制,曰信直,曰矯違,曰問刑,曰安民,曰法刑,曰平役賦,曰鏡總敘。篇目視《崇文總目》較多其一,疑問刑、法刑本屬一篇,《永樂大典》誤分為二耳。其《宋志》五卷原第,已不可考。謹依文編綴,總為一卷。其有《永樂大典》未載而見於他書所徵引者,複蒐輯得四十餘條,別為附錄,系之於後。晉代子家,今傳於世者,惟張華博物志》、干寶搜神記》、葛洪《抱樸子》、稽含《草木狀》、戴凱之《竹譜》尚存。然《博物志》、《搜神記》皆經後人竄改,已非原書。《草木狀》、《竹譜記錄》瑣屑,無關名理。《抱樸子》又多道家詭誕之說,不能悉軌於正。獨玄此書所論,皆關切治道,闡啟儒風,精意名言,往往而在,以視《論衡》、《昌言》皆當遜之。殘編斷簡,收拾於闕佚之餘者,尚得以考見其什一,是亦可為寶貴也。
1
張弧撰。以《履道》、《履德》、《履忠》、《履孝》等名分目,凡十四篇。其書《新唐書藝文志》、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尤袤遂初堂書目》皆未著錄,惟鄭樵《藝文略》、《宋史藝文志》有之。蓋其詞義平近,出於後代,不能與漢、魏諸子抗衡,故自宋以來,不甚顯於世。宋濂作《諸子辨》,亦未之及。然其援引經史,根據理道,要皆本聖賢垂訓之旨,而歸之於正,蓋亦儒家者流也。弧,《唐書》無傳。宋晁說之《學易堂記》,謂世所傳子夏《易傳》,乃弧偽作。舊題其官為大理評事,而里貫已不可考。《藝文略》、《宋志》皆作一卷。今本三卷,殆後人所分析歟?

卷100 子部·兵家類存目

1
舊本題漢諸葛亮撰。前有明僉都御史寧仲升序,謂出於士人周源所藏。考此書諸家不著錄,至尤袤遂初堂書目》乃載其名,亦稱亮撰,蓋偽書之晚出者。

卷103 子部·醫家類一

1
沈括所集方書,而後人又以蘇軾之說附之者也。考《宋史·藝文志》有《括靈苑方》二十卷,《良方》十卷,而別出《蘇沈良方》十五卷。注云,沈括、蘇軾所著。振孫書錄解題》有《蘇沈良方》十卷,而無《沈存中良方》。尤袤遂初堂書目》亦同。晁公武讀書志》則二書並列,而於《沈存中良方》下云,或以蘇子瞻論醫藥雜說附之。《蘇沈良方》下亦云,括集得效方成一書,後人附益以蘇軾醫學雜說。蓋晁氏所載良方,即括之原本,其云或以蘇子瞻論醫藥雜說附之者,即指《蘇沈良方》。由其書初尚並行,故晁氏兩載。其後附蘇說者盛行,原本遂微,故尤氏、陳氏遂不載其原本。今《永樂大典》載有《蘇沈良方》原序一篇,亦括一人所作,且自言予所作良方云云,無一字及軾,是亦後人增附之後,並其標題追改也。案明晁瑮寶文堂書目》有《蘇沈二內翰良方》一部,是正嘉以前,傳本未絕,其後不知何時散佚。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掇拾編次,厘為八卷。史稱括於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今所傳括《夢溪筆談》,末為藥議一卷,於形狀性味,真偽同異,辨別尤精。軾雜著時言醫理,於是事亦頗究心。蓋方藥之事,術家能習其技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儒者能明其理而又往往未經試驗,此書以經效之方而集於博通物理者之手,固宜非他方所能及矣。

卷106 子部·天文算法類

1
蘇頌撰。子容,南安人,徙居丹徒。慶歷二年進士。官至右僕射中書門下侍郎,累爵趙郡公。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為重修渾儀而作,事在元佑間。而尤袤遂初堂書目》稱為《紹聖儀象法要》。《宋藝文志》有《儀象法要》一卷,亦注云紹聖中編,蓋其書成於紹聖初也。案本傳稱,時別制渾儀,命頌提舉。頌既邃於律算,以吏部令史韓公廉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為台三層。上設渾儀,中設渾象,下設司辰,貫以一機。激水轉輪,不假人力。時至刻臨,則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測驗,不差晷刻,晝夜晦明,皆可推見,前此未有也。葉夢得石林燕語》亦謂,頌所修制之精,遠出前古,其學略授冬官正袁惟幾,今其法蘇氏子孫亦不傳云云。案書中有官局生袁惟幾之名,與《燕語》所記相合,其說可信,知宋時固甚重之矣。書首列進狀一首,上卷自渾儀至水趺共十七圖,中卷自渾象至冬至曉中星圖共十八圖,下卷自儀象台至渾儀圭表共二十五圖,圖後各有說。蓋當時奉敕撰進者,其列璣衡制度、候視法式甚為詳悉。南宋以後,流傳甚稀。此本為明錢曾所藏後,有乾道壬辰九月九日吳興施元之刻本於三衢坐嘯齋字兩行,蓋從宋槧影摹者。元之字德初,官至司諫,嘗注蘇詩行世。此書卷末天運輪等四圖,及各條所附一本云云。皆元之據別本補入,校核殊精。而曾所抄尤極工致,其撰《讀書敏求記》,載入是書,自稱圖樣界畫,不爽毫髮,凡數月而後成。楮墨精妙絕倫,不數宋本,良非誇語也。我朝儀器精密,夐絕千古,頌所創造,宜無足輕重。而一時講求制作之意,頗有足備參考者。

卷115 子部·譜錄類

2
《隋志譜系》,本陳族姓,而末載《竹譜》、《錢圖》,《唐志農家》,本言種植,而雜列《錢譜》、《相鶴經》、《相馬經》、《鷙擊錄》、《相貝經》,《文獻通考》亦以《香譜》入農家。是皆明知其不安,而限於無類可歸。又複窮而不變,故支離顛舛,遂至於斯。惟尤袤遂初堂書目》創立《譜錄》一門,於是別類殊名,咸歸統攝,此亦變而能通矣。今用其例,以收諸雜書之無可系屬者,門目既繁,檢尋亦病於瑣碎,故諸物以類相從,不更以時代次焉。

卷116 子部·譜錄類存目

2
尤袤遂初堂書目》有《譜錄》一門,自《博古》、《考古圖》外,尚有李伯時《古器圖》、晏氏《辨古圖》、《八寶記》、《玉璽譜》諸目,亦無是書之名。

卷121 子部·雜家類五

1
吳箕撰。嗣之,新安人。乾道五年進士,授仁和主簿,分教臨川。歷知當塗縣。為趙汝愚所重,召主審察。尋以疾卒。《宋史》不為立傳,其事跡僅見於《徽州志》。所著尚有《聽詞類稿》十二冊,已久佚不傳。惟此書之目,《宋史藝文志》載有一卷。今散見《永樂大典》各韻中者,抄撮薈萃,猶存一百餘條。大抵皆評騭史事,而間及於考証。《徽州志》稱箕之在臨川也,與陸九淵游,相與講明義理,蓋深有得於金溪之學。今以此書與《九淵文集》互勘,如《九淵經德堂記》論漢高祖為義帝討項羽一事,謂新城三老深知天下大計,而箕亦謂新城老人獨知而言之,漢有天下,遂定於此。又《九淵語錄》論曹參相漢,謂其能師蓋公,用黃老術,漢家之治,血脈在此;而箕亦謂參得安靜之體,蓋公清心之言,有以先入之。其旨趣往往相合,似乎墨守不變者。及觀其論汲黯一條,《九淵集》中稱黯仗節守義,雖曰未學,必謂之學,而箕乃以謂黯之直諫,本於氣質,非學而得,故昧於大道。其說又如枘鑿之不相入。可見箕之學術雖本陸氏,而亦不為苟同,與輔廣詩《童子問》一字一句堅持門戶者,其心術之公私,相去遠矣。觀尤袤與箕同時,而所輯《遂初堂書目》已列有常談之名,則當日即珍重其書也。今以所存各條,依次裒綴,勒為一帙,用還《宋志》卷目之舊。中間所引《外史檮杌》、《國史補長編》諸條,或摘錄原書,無所論斷,疑《永樂大典》已有脫文。今無可校補,亦姑仍原本錄之焉。

卷135 子部·類書類一

1
任廣撰。德儉,浚儀人。今本《文獻通考》作任廣浚,蓋傳刻訛脫,以人名地名誤連為一也。尤袤遂初堂書目》載有此書,然袤書目無注文,無由考其始末。惟據陳振孫書錄解題》,知為崇寧中人耳。其書初刊於靖康中,版旋被毀。有俞氏者,攜舊本南渡,其後輾轉傳寫,多非完帙。至國朝康熙初,金券得韓氏所藏本,繕錄未竟,而券歿,反並原本第十卷佚之。雍正三年,金匯得不全宋本,適尚存第十卷,乃重為抄補刊刻,而此書複完。蓋若隱若顯幾五六百年,其不亡者幸也。其書皆採錄經傳成語,以備尺牘之用,故以《書敘》為名。

卷140 子部·小說家類一

1
舊本題張鷟撰。有《龍筋鳳髓判》,已著錄。此書《新唐書藝文志》作三十卷。《宋史藝文志》作《僉載》二十卷,又《僉載補遺》三卷。《文獻通考》則但有《僉載補遺》三卷。此本六卷,參考諸書皆不合。晁公武讀書志》又謂其分三十五門,而今本乃逐條聯綴,不分門目,亦與晁氏所記不同。考莫休符桂林風土記》,載鷟在開元中,姚崇誣其奉使江南,受遺賜死,其子上表請代,減死流嶺南。數年起為長史而卒。計其時尚在天寶之前,而書中有寶歷元年資陽石走事,寶歷乃敬宗年號。又有孟宏微對宣宗事,時代皆不相及。案尤袤遂初堂書目》亦分《朝野僉載》及《僉載補遺》為二書,疑《僉載》乃鷟所作,《補遺》則為後人附益。凡闌入中唐後事者,皆應為《補遺》之文。而陳振孫所謂書本三十卷,此其節略者,當即此本。蓋嘗經宋人摘錄,合《僉載》、《補遺》為一。刪並門類,已非原書,又不知何時析三卷為六卷也。其書皆紀唐代故事,而於諧噱荒怪,纖悉臚載,未免失於纖碎,故洪邁容齋隨筆》譏其記事瑣屑擲裂,且多媟語。然耳目所接,可據者多,故司馬光作《通鑒》亦引用之。兼收博採,固未嘗無裨於見聞也。

卷150 集部·別集類三

1
陸贄撰。事跡具《唐書》本傳。案《藝文志》載贄《議論表疏集》十二卷。又《翰苑集》十卷,常處厚纂。陳振孫《書錄解題》載《陸宣公集》二十二卷,中分《翰苑》、《榜子》為二集,其目亦與史志相同。惟晁公武讀書志》所載乃只有《奏議》十二卷。且稱舊有《榜子集》五卷、《議論集》三卷、《翰苑集》十卷。元祐中蘇軾乞校正進呈,改從今名。疑是裒諸集成此書,與史志名目全不相合。今考尤袤遂初堂書目》所列,實作《翰苑集》。錢曾讀書敏求記》載所見宋槧大字本二十二卷者,亦作《翰苑集》。則自南宋以後,已合議論表疏為一集,而總題以《翰苑》之名。公武所見乃元祐本,恐非全冊。而今世刊行贄集,亦有題作《陸宣公奏議》者,則又沿《讀書志》而失之者也。宋祁作贄傳贊,稱其論諫數十百篇,譏陳時病,皆本仁義,炳炳如丹青,而惜德宗之不能盡用。故《新唐書》例不錄排偶之作,獨取贄文十餘篇,以為後世法。司馬光作《資治通鑒》,尤重贄議論,採奏疏三十九篇。其後蘇軾亦乞以贄文校正進讀。

卷159 集部·別集類十二

1
尤袤撰。有《遂初堂書目》,已著錄。《宋史》袤本傳載所著《遂初小稿》六十卷、內外制三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梁溪集》五十卷。今並久佚。國朝康熙中,翰林院侍講長洲尤侗,自以為袤之後人,因裒輯遺詩,編為此本。蓋百分僅存其一矣。厲鶚作《宋詩紀事》,即據此本為主。而別摭《三朝北盟會編》所載《淮民謠》一首,《茅山志》所載《庚子歲除前一日游茅山》一首,《荊溪外紀》所載《游張公洞》一首,《揚州府志》所載《重登鬥野亭》一首,《鬱氏書畫題跋記》所載《題米元暉瀟湘圖》二首,《後村詩話》所載逸句四聯。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