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929901"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陔餘叢考
條件: 提到「顏師古
Total 8

卷二

8
奚斯所作《魯頌》「新廟奕奕,奚斯所作」,言奚斯造此廟也。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云「奚斯頌僖,歌其路寢。曹植《承露盤銘序》亦云奚斯頌魯,則竟以此頌為奚斯所作矣。說見顏師古匡謬正俗》及袁文《甕牖閑評》。按揚雄《法言》曰:正考父嘗尹吉甫矣,公子奚斯嘗正考父矣。《太尉楊震碑》云:敢慕奚斯之追述,樹碑石于墳道。則以奚斯為作頌,又不止王延壽、曹植也。

卷二十一

6
齋戒不忌食肉《論語》「齋必變食」,孔安國註但謂改常饌,而不言不飲酒,不茹葷。惟《莊子·人間世篇》:顏回曰:「回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可以謂齋乎?」子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朱子注《論語》蓋本此。然古人所謂葷,乃菜之有辛臭者,齋則忌之,即所謂變食,而非魚肉也。古人惟忌日及居喪不御酒肉。《玉藻》:子卯日稷食菜羹,此忌日之去酒肉也。《喪大記》:期終喪不食肉,不飲酒。《檀弓》:喪有疾食肉飲酒。謂居喪有疾病者,其無病則戒酒肉可知。此居喪之去酒肉也。而齋戒去酒肉無明文,惟《國語》耕籍之前五日,王入齋官〔宮〕,淳濯飲醴。註:沐浴飲醴酒也。蓋平時飲酒,齋則飲醴,即所謂變食也。以醴代酒,記者尚特詳之,若齋必去肉,何以不兼言及之乎?又《荀子》及《家語》皆云:端衣玄裳,冕而垂軒,則志不在於食焄;斬衰菅菲,杖而ヱ粥,則志不在酒肉。注:端衣玄裳,齋服也;焄即葷,辛菜也。齋服則不食葷,居喪則不食酒肉,別言之,尤可見葷之非肉,而齋戒但忌葷不忌肉,尤其明證也。程、蘇二公當致齋日,廚人稟造食葷素,程令辦素,蘇令辦葷。戴埴鼠璞》引此事,謂二公未免以魚肉為葷。蓋以古制辛菜及魚肉本是二項,後人混而一之,通謂之葷,即蘇公亦第循齋戒不忌酒肉之制,而以魚肉為葷,則仍沿時俗之稱而不改也。袁文記黃山谷在宜州,有曹醇老送肉及子魚來,遂不免食葷。則宋人以腥血為葷,亦不特程、蘇二公。然古來以魚肉為葷,而齋戒兼忌之,史傳雖不著起於何時,而其來已久。顏師古匡謬正俗》:云:素食是無肉之食。則固以肉與素對言。唐制更有正、五、九月齋戒,特禁屠宰之例,白香山《閏九日》詩:「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此齋戒之忌酒也。韋蘇州詩:「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此齋戒之忌肉也。是唐時齋戒已禁酒肉也。《南史》謝弘微以兄曜卒,除服猶不敢魚肉。《梁書》:武帝奉佛戒,不食魚肉,惟菜羹糲飯。劉勰并請二郊、農社亦從七廟之制,不用犧牲,但供蔬果。詔從之。郊、廟尚不用腥血,致齋者可知,是梁時齋戒已禁魚肉也。《漢書·王莽傳》:每逢水旱,莽輒素食。太后詔曰:「今秋幸熟,公宜以時食肉。」則肉與素食對言,漢時已如此。齋戒之忌酒肉,其即起於漢時歟?

卷二十二

9
音字用點一字數音者,漢時但借他字比其音,鄭康成所謂倉卒無字,以音類比方假借者也。至魏孫炎始作反音,則今反切之學也。張守節云:初音者皆為正字,不須點發。字或數音,觀義點發皆依平上去入,若發平聲,每從左起。然則非本音而假借從他音者,古人皆用點也。顏師古匡謬正俗》謂:副本音劈,後人誤以為副貳之副,係其本音,而於《詩》坼副讀作劈者,轉以朱點發,失其本矣。此亦用點別他音之據。今人於字之讀作別音者,各於其平上去入方位,或用點,或用圈,本古法也。

卷三十二

17
樂石世俗志銘之文,每云刻之樂石,蓋本嶧山碑文有「刻之樂石」之語而襲用之,不知引用誤也。《禹貢》「嶧陽孤桐,泗濱浮磬」,言泗水之濱有石可為磬,始皇嶧山所刻,即用此磬石,故謂之樂石以磬乃作樂之具。他處刻石文,不云樂石也。文士通用之於碑碣,誤矣。說見顏師古匡謬正俗》。

卷三十八

18
混號世俗輕薄子互相品目,輒有混號。《呂氏春秋·簡選篇》:夏桀號「移大犧」,謂其多力,能推牛倒也。此為混號之始。《史記》:酷吏郅都,人號為「蒼鷹」。嚴延年,人號為「屠伯」。《漢書》:宣帝求得外祖母王媼,乘黃牛車詣闕,百姓謂之「黃牛媼」。《後漢書》:郭況家富,號「金穴」。馬援稱公孫述為「井底蛙」。《蜀志》:孔融稱袁術為「塚中枯骨」。顏師古匡謬正俗》:人呼董卓為「董磔」。龜豢《典略》記禰衡稱荀文若可借面弔喪,趙稚長可監廚請客。《魏志》:許褚多力而癡,人稱為「虎癡」。《世說》:晉張湛好于齋前植松析,袁山松出遊,好令人歌挽,時人謂張「屋下陳屍」,袁「道士行殯」。《晉書》:羊曼人號為「濌伯」。《載記》:李特之先自巴西至楊車阪,抄掠行旅,人號為「楊車巴」。干寶撰《搜神記》,人謂之「鬼董狐」。《南史》:宋武帝少未涉學,及為相,頗慕風流,有所談論,人不敢忤,惟鄭鮮之難必切至,帝感其輸情,終厚之,時人謂鮮之為「格佞」。沈慶之患頭風,嘗著狐皮帽,群蠻惡之,號曰「蒼頭公」。殷景仁號「殷鐵」。范蔚宗以香名嘲朝士,謂庾仲文為麝香,何尚之為零藿,沈演之為詹糖,羊元保為棗糕,徐湛之為甲煎,慧琳為蘇合。孝武帝狎侮群臣,多鬚者謂羊;顏師伯缺齒,號之曰𫜮;劉秀之儉吝,謂之曰「老慳」;王元謨本北人,號之曰「老傖」。廢帝以湘東王肥大,盛以竹籠,謂之「豬王」;以建安王休仁為「殺王」,以山陽王休為「賊王」。齊東昏時,奄人王寶孫有寵,號為「倀子」。梁武時陸驗容貌特醜,人號為「生犀」。劉胡面坳黑,人號「坳胡」。蕭惠開在蜀嚴猛,人謂之「臥虎」。蕭坦之肥黑,語聲嘶,人號為「蕭啞」。《北史》:古弼頭尖,魏道武名之曰「筆頭」,時人呼為「筆公」。元暉與盧昶為魏宣武帝所寵,人號曰「餓虎將軍」、「飢鷹侍中」。李崇在淮南,亦號曰「餓彪」。許為主簿,以明斷稱,人號為「入鐵主簿」;美鬚,人又號為「長鬣公」。穀楷眇一目,性暴酷,人號為「瞎穀」。武元每向臺駕赤牛,人號「赤牛中尉」。元慶智為主簿,事無大小,得錢乃判。或十數錢,或數十錢,時號「十錢主簿」。魏明帝為太子時,郭祚以黃㼐奉之,祚又與應詔趙桃弓相附,人號為「桃弓僕射」、「黃㼐少師」。祚子景尚善事權勢,人號為「郭尖」。宇文忠色黑,裴伯茂呼為「黑宇」。邢昕好忤物,人謂之牛;副李象使于梁,談者謂「牛象斗」。李世哲善事人,人號為「李錐」。柳遠無拘儉,人謂之「柳癲」,諸葛穎好譖毀人,時號為「冶葛」。宗道暉好著大屐,冀州人語曰:「顯公鐘沙門名,宋公鼓宋安德太守,宗道暉屐,李洛姬肚洛姬婦人。」謂之「四大」。梁彥光官相州,政弛緩,人呼為「戴帽餳」。崔暹貪酷,人呼為「癩兒刺史」。侯景呼韓軌為「敢豬腸兒」。河南人笑河北人食榆,謂之「沓榆賊」。《唐書》:崔日知為太常卿,自以歷朝久,每朝集,常與尚書同列,時號「尚書裏行」。竇從一娶韋后乳母為妻,世謂媼婿為「阿㸙」,時人因呼從一為「國㸙」。盧藏用隱終南山,有意當世,人目為「隨駕隱士」。姚崇當國,盧懷慎不能有所建白,人稱「伴食宰相」。酷吏周興,人呼為「牛頭阿婆」。李林甫傾險,人呼曰「李貓」。來善擊賊,賊呼為「來嚼鐵」。裴寬貧時衣碧,瘠而長,呼「碧鸛雀」。張公素眼多白,人稱「白眼相公」。常袞為相,政事雍滯,人謂之「濌伯」。竇鞏與人言,若不出口,世稱「囁嚅翁」。竇申倚其叔參勢,招權納賄,人目為「喜鵲」。王志政嚴厲,人呼曰「皂雕」。杜為相,未嘗薦士,時號「禿角犀」。令狐執政,其子水高用事,人號「白衣宰相」。崔休四拜宰相,人號「崔四入」。唐時宦官多閩人,杜宣猷為觀察使,歲遣祀奄人墓,時號「敕使墓戶」。于ν在襄陽,驕縱不法,初襄陽髹器名天下,謂之「襄樣」,至是以ν故,凡方鎮不法者,皆謂之「襄樣節度」。鄭綮作詩為俳諧語,故使落調,人稱為「歇後鄭五」。路巖與韋保衡當國,勢動天下,人目其宅為「牛頭阿旁」,言如鬼陰惡也。李匡威殘暴,人稱「金頭王」。張《朝野僉載》:武后時,張元一好品題,以赴廓渺小,起家御史,謂之「梟坐鷹架」。魯孔丘為拾遺,有武夫氣,謂之「入鳳池」。蘇味道有才識,為「九月得霜鷹」。王方慶休質鄙陋,為「十月被凍蠅」。婁師德長大而黑,一足蹇,為「行轍方相」。吉頊長大,好昂頭行,視高而望遠,為「望柳駱駝」。袁本身黑而瘦,為「嶺南考典」;朱前疑身體垢膩,為「光祿掌膳」。東方虯身長衫短,為「外軍校尉」。唐波若矮短,為「鬱屈蜀馬」。長孺子視望陽,為「呷醋漢」。蘇微舉止輕薄,為「失孔老鼠」。而張元一腹粗腳短,吉頊亦目之為「逆水蝦蟆」。又侯思止好食籠餅,每縮蔥和肉其中,人呼為「縮葱侍郎」。朱隋侯姿少媚,為「臛亂土梟」。賀若瑾眼皮急,項又粗,為「飽乳犢子」。又魏光亦好品題朝士,以姚元之長大行急,為「趁蛇鸛鵲」。盧懷慎好視地,為「覷鼠貓兒」。姜蛟肥而黑,為「飽椹母豬」。倪若水黑而無鬚鬢為「醉部薄精」。齊處沖好眇目視,為「暗燭底覓虱老母」。呂延嗣長大少髮,為「日本國使人」。又目鄭勉為「醉高麗」,蔡孚為「小州醫博士」,張孝為「小村方相」,楊伸嗣為「熱鏊上猢猻」,袁輝為「王門下彈琴博士」,魏恬為「祈雨婆羅門」,李全交為「品官給使」,李廣為「飽水蝦蟆」。而張既號「青錢學士」,有董方九舉不第,號「白臘明經」,時人以之屬對。又《通鑑》:李全交、王旭為御史,專以酷虐為事,人號李為「鬼面夜叉」,王為「人頭羅剎」。中書舍人陽滔適當草敕,而令史持鑰他出,無舊本檢尋,乃斫窗取之,時稱「斲窗舍人」。朱Г之亂,源休、姚令言收圖籍,貯倉廩,自比蕭、曹,人目為「火迫ガ侯」。《北夢瑣言》:韋宙有積穀七十堆,宣宗稱為「足穀翁」。夏侯籍為人鄙穢,人目為「夏侯驢子」。蘇楷無行,人稱為「衣冠土偶」。夏侯孜少淪落,人稱為「不利市秀才」。溫庭筠貌陋,人稱為「溫鐘馗」。方幹謁王龜大夫,一見即兩拜,王答之,未起間,乾又一拜,時稱為「方三拜」。蔣侍郎凝貌甚美,時稱為「水月觀音」。《五代史》:李振為朱溫腹心,每入京,必有貶降,人目為鴟梟。劉仁恭為小校時,善穴地攻城,軍中號「劉窟頭」。後唐莊宗優名「李天下」。又優人郭從謙混名「郭門高」。李罕之攻摩雲山,居民盡殺之,人號為「李摩雲」。明宗淑妃王氏有美色,號「花見羞」。崔協不識文字,人號為「沒字碑」。廢帝時,張敬達性剛,人謂之「張生鐵」。石晉時,安重榮號「安鐵胡」。高季興到處稱臣,又好劫鄰道貢物,人呼為「高賴子」。梁有驍將陳章,號「陳野叉」。慕容彥超黑色胡髯,嘗冒姓閻,人謂之「閻昆侖」。馬幸孫為相,號為「三不開」,謂不開口以議論,不開印以行事,不開門以延士大夫也。南漢劉金長有肥妾,號「媚豬」。《宋史》:韓通性剛嚴,人謂之「韓瞠眼」;其子病瘺,人謂之「橐駝兒」。李重進色黔,人呼為「駝黑大王」。韓溥熟唐朝故事,人稱為「近世肉譜」。吳時敏于文,人稱為「立地書廚」。王繼勛善用鐵鞭、鐵槊、鐵撾,人稱為「王三鐵」。王彥升好擊劍,人稱「王劍兒」。李沆為相,無所建白,人稱為「無口瓠」。張士遜為相,無所可否,人稱為「和鼓」。王為相,人稱「三旨相公」:上殿云取聖旨,下殿云領聖旨,出語人云已得聖旨也。魯宗道性骨鯁,人目為「魚頭參政」。劉安世強直,人目為「殿上虎」。趙忭稱「鐵面御史」,錢ダ亦稱「鐵肝御史」。王廷義好自大,每言「我當代王景之子」,人稱為「王當代」。王承為團練使,好言事,人稱為「武諫官」。陳思讓酷信釋氏,人目為「陳佛子」。祁廷訓形質魁岸而無才,人呼為「橐駝」。姚內ど善戰,夏人目為「姚大蟲」。燕瑛在嶺南括犀珠香藥以賂權要,人目為「香燕」。陳象輿、董儼日夕會趙昌言第,京師語曰「陳三更」「董半夜」。蘇紳與梁適同在兩禁,皆險言皮,人語曰「草頭木腳,陷人倒卓」。劉隨臨事明銳,人稱「水晶燈籠」。孫道夫亦有此稱。葉祖洽逢迎宰相曾布,人目為「小訓狐」。楊畏進於元豐,顯於元,遷於紹聖,人目為「楊三變」。李邦彥為相,人目為「浪子宰相」。薛昂無學術,為大司成,請罷史學,哲宗斥為俗佞。王德擒夏將姚太師,姚對欽宗曰:「被縛時,但見一夜叉耳。」人呼為「王夜叉」。王俊善告訐,號「王雕兒」。何群性剛,同舍生目為「白衣御史」。李先治信州有聲,人目為「錯安頭」,言其貌陋而有才也;在楚,人又目為「照天燭」,以其明也。章鑒與人多許可,人目為「滿朝歡」。張成戰酣則兩眼皆赤,時號「張紅眼」,又號「張鶻眠」。李全將張惠多力,人目為「賽張飛」。《獨醒志》:姜遵知開封府,人號「姜擦子」,言其威也。祥符中有王捷者,善燒金,人謂之「王燒金」。《詩話總龜》:劉吉南治河,人呼為「劉跋河」。同時內侍石金振領河隄使,尤苛急,人呼為「石爆裂」。《貢父詩話》:薛簡肅尹京,以嚴為治,人號為「薛出油」。陳彭年竭精盡思以固寵,人謂之「九尾狐」。宋中道穎利而么小,蘇子美呼為「錐宋」。盛度體豐大,丁謂疏瘦,梅詢好董香,竇賓不事修潔,時人謂「盛肥、丁瘦、梅香、竇臭」。皇中,士多馳騖請托,有一人號「望火馬」,一人號「日遊神」。崔遠風致峻整,人目之為「座梨」。慶歷中,有衛士震驚宮闕,捕得殺之,御史宋禧言蜀有羅江狗,宜畜之以警夜,時謂之「宋羅江」。御史席平鞫獄畢,上殿,仁宗問其事,奏曰:「從車邊斤矣斬也。」時號「車斤御史」。《翰苑名談》有吉水令治邑嚴酷,馬道為啄木詩諷之,人目為「馬啄木」。《宋史》:王安石去位,請以韓絳代,而呂惠卿佐之,二人守其成規不變,時號絳為「傳法沙門」,惠卿為「護法善神」。又王景亮結一社,專以嘲笑為事,人號其里曰「豬嘴關」。以呂惠卿清瘦,語次輒以手指畫,謂之「說法馬留」。邵篪高鼻圈髯,以上殿泄氣出知東平,謂之「泄氣獅子」。陳和叔少通率,暮年為質朴之狀,時謂之「熱熟顏回」。孔文仲對策有為痛哭嘆息之語,和叔語人曰:「此可謂杜園賈誼也!」王平甫笑曰:「杜園賈誼,正可對熱熟顏回耳。」《拊掌錄》:米芾好怪,常戴俗帽,衣僧衣,人目為「活掛影」。薛昂《賦蔡京君臣慶會》詩:「逢時可謂真千載,拜賜應須更萬回。」時人謂之「薛萬回」。蔡元度對客嬉笑,人莫能測,時稱「笑面夜叉」。洛中有裨將張師權,好以甘言悅人,時號「蜜翁翁」。楊景宗為章睿太后弟,好以木槌擊人,時謂「楊骨槌」。靖康時,京城破,王時雍搜取婦女與金,人時號為「金人外公」,又號「賣國牙郎」《建炎進退志》:李綱奏曰:「方金人欲廢趙氏,立張邦昌,有吳、莫儔傳道意旨,京師謂之『捷疾鬼』。」紹興乙卯,以旱禱雨,諫官趙霈言請禁宰鵝鴨,時稱「鵝鴨諫議」,適聞金有龍虎大王來南侵,胡致堂曰:「此間有鵝鴨諫議,足以當之。」有鄭廣者,本海寇,號「滾海蛟」,後歸降授官,所謂「鄭廣有詩上眾官,文武看來總一般,眾官做官卻做賊,鄭廣做賊卻做官」者也。《周益公日記》:楊存中,人號為「髯閹」,以其多髯而善逢迎也。亦見《王梅溪集》。嘉定中,御中羅湘上言:「越州多虎,乞飭多方捕殺。」張次賢奏:「八盤嶺乃禁中來龍,乞禁人行。」時有「羅擒虎、張尋龍」之對。宋孝宗夜與胡銓飲,有宮人號「滿頭花」,令出侍酒,見銓所記《玉音問答》。楊誠齋與尤延之相戲,尤呼楊曰羊,楊呼尤曰蝤蛑;書問往來,尤則曰「羔兒無恙」,楊則曰「彭越安在」。王梅運勾骨立有風味,人號為「風流骸骨」。金陵府宮妓有極瘦者,府尹朱世英謂之「生色髑髏」。開禧中有郭倪為殿帥,自以為「臥龍」,酒後輒詠「三顧頻煩」之句,後出師竟敗,對客出涕,時號為「帶汁諸葛」。道士吳含靈好睡,人呼為「吳猱」。《軒渠錄》:莊綽極瞿,江仲本呼為「細腰宮院子」。《夷堅志》:宗室公衡善滑稽而寡髮,人呼為「趙葫蘆」。湖州民許六以賣餅為業,人呼曰「許糖餅」。潘姓者善理冥間事,人呼為「潘見鬼」。陳州人蔡乙極兇惡,貌又獰劣,人呼曰「取命鬼」。福州有丐者「陳食頭」。婺州一叟自稱「養皮袋」。鄞人連生好酒,每飲必插花于首,人呼為「連花」。鄱陽張廿二面醜口闊,人呼為「張嚴魚」。《宋史》:韓胄當國,值生日,陳及之後至,門已閉而閘未關,遂僂而入,當時有「由竇尚書、屈膝執政」之誚。楊安國少無賴,以鬻鞍為業,人呼為「楊鞍兒」。李全善用槍,人呼為「李鐵槍」。梁成大為史彌遠主搏擊,人目之為「梁成犬」。又丁大全、陳大方、胡大昌同除諫官,人目之為「三不吠犬」。賈似道當國,漕帥朱浚每有札稟事,必稱「浚萬拜」,時謂之「朱萬拜」。《癸辛雜識》:杭醫張防禦言語好異,人目為「張風子」。趙孟造黑漆大船極工巧,人號為「黑漆船」。至龔開所贊宋江等三十六人,各有混號,如「尺八腳」、「一直撞」之類,尤為新異也。《金史》:景祖善啖,人呼為「活羅」大鳥。章宗時,宮中有優人號「玳瑁頭」。徒單恭為總管,嘗畫一佛像,云當以金鑄之,賦屬縣金而實不鑄,金盡入其家,時號「金總管」。《完顏訛可傳》:同時有兩訛可,一曰「草火訛可」,得賊,好以草火燎之;一曰「板子訛可」,嘗誤以牙牌為板子也,故時人以此別焉。完顏定奴號「三脆羹」。紇石烈牙忽帶號「盧鼓椎」,以其好用鼓椎擊人也。《酷吏傳》:徒單思忠好以麻椎擊人,人號「麻椎相公」。李特立為人短小鋒利,人號為「半截劍」。馮壁號「馮劊」。雷淵為御史,至蔡州;杖殺民之姦豪者凡五百人,時號為「雷半千」。《明史》:給事中胡以寧請禁食蝦蟆,時號「蝦蟆給事」。成化中,帝久不與群臣相見,大學士彭時、商輅力請司禮約以御殿日召對。及見,纔奏二事,萬安居首,即頓首呼萬歲欲出,時等不已,皆叩頭退。中官以此戲朝士,一時傳笑,以安為「萬歲閣老」。又是時劉吉、萬安、劉為相,無所匡正,時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之謠。吉在內閣十八年,人目之為「劉棉花」,以其耐彈也。弘治中,元守直為通政使,王敞為左通政,姜清、李浩為參議,時人謂「元哭、王唱、姜辣、李苦」,蓋元與王聲音俱不稱,而姜急躁,李氣促也。又前明呼蜀人為「川老鼠」,以其善鉆也;呼楚人為「乾魚」,以其善治差魚也;呼江西人為「臘雞」,以元時江西人仕於朝者,多以臘雞饋客也。嚴嵩生日,江西紳士畢集,嵩長身聳立,諸公俯趨。高新鄭在旁笑,嵩問故,新鄭曰:「偶思及韓昌黎《鬥雞》詩:『大雞昂然來,小雞悚而待』,是以笑耳。「又嚴嵩當國,以萬採為文選郎,方祥為職方郎,人稱二人為「文武管家」。莆田陳愧齋為翰林時,客至呼茶,夫人曰:「未煮。」公曰:「也罷。」又呼乾茶,夫人曰:「未買。」公曰:「也罷。」時因號「陳也罷」。萬歷中,蘇人有丘姓者,勤於弔喪,而形體短小,人呼之為「丘的篤」。天啟中,周應秋附魏奄,每魏良卿至其第,進豚蹄留飲,時號「煨蹄總憲」。又其時有《東林點將錄》,以《水滸傳》中各混號加之士流,李三才為托塔李天王,葉向高為及時雨之類,尤不可枚舉。弘光時,金陵名妓李香君號「香扇墜」。至如歷代流賊,如《後漢書》黃巾賊其大聲者稱雷公,騎白馬者稱張白騎,輕便者言飛燕,多髭者號於氐根,大眼者曰大目,如此稱號,各有所因。以及歷山飛、蠍子塊之類,更難悉數矣。沈括《筆談》:吳人謂梅子為「曹公」,以嘗望梅止渴也;謂鵝為「右軍」,以換鵝書也。有士人遺醋梅與Ь鵝,作書云:「醋浸曹公一甕,湯Ь右軍兩隻。」是物類亦有此雅號矣。

卷四十三

216
差官府遣役輒曰差。顏師古匡謬正俗》曰:《詩》云「既差我馬」,《毛傳》云:差,擇也,謂擇取強壯者,今云差科亦此意。遣人曰差,蓋亦謂揀擇其人可應役者耳。
220
底江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唐以來已入詩詞中。按《北史·徐之才傳》:高德正故犯之才家諱,之才問坐客曰:「個人諱底?」則六朝以來已有是語,而入之書策,則自《北史》始也。顏師古匡謬正俗》:問云:「俗謂何物為底物,底義何訓?」答曰:「此本言何等物也,其後遂省,但言等物,又轉而訛為底耳。」
232
騍馬、騸馬、驏馬俗以牝馬為騍馬,非騍字也。《輟耕錄》謂:「課馬」之誤。《唐六典》:凡牝四游五課,羊則當年而課之。課者,歲課駒犢也。是騍馬應作課馬也。按顏師古匡謬正俗》云:俗呼牝馬為草馬,以牝少用,常放草中,不飼以芻豆,故云:然則唐以前本呼牝馬為草馬。及牧監設課後,遂呼課馬,後人又易以馬旁而為騍馬耳。牡馬之去腎者曰騸馬。《五代史》作扇馬。郭崇韜深嫉宦官,謂魏王繼岌曰:「王登極後,必盡去之,即扇馬亦不可騎也。」《北夢瑣言》:周帝賜馬南平王,王論「良馬不可遇,但要坐下穩,惟扇庶幾。」自是江南蜀馬往往學扇。然則五代以前馬尚不皆扇也。不鞍而騎曰驏馬。《明史》:常遇春夜襲擴廓於太原,擴廓出不意,不及鞍,乃乘驏馬,以十八騎遁去。此驏馬之見於正史者也。古時則曰誕馬。《魏書》:王瓊見廣平王,自言馬瘦。王以誕馬并乘具與之。註:不施鞍轡曰誕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