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800321"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日本國志
條件: 提到「太康
Total 1

卷三十二學術志一

6
日本之習漢學,蓋自應神時始。時阿直岐自百濟來,帝使教太子菟道稚郎子以經典。十五年,又徵博士王仁,帝謂阿直岐曰:「汝國有愈於汝者乎?」曰:「有,王仁者,邦之秀也。」遂徵王飢仁始齎《論語》十卷、《千文》一卷而來。應神十五年當晉武帝太康五年。考李暹《乾文注》日:"鐘繇始作《千文》∥此蓋鐘氏《千文》也。至繼體七年,百濟又遣五經博士段揚爾。十年,復遣漢安茂,於是始傳五經。據《日本記》,以《禮》、《樂》、《書》、《論語》、《孝經》為五經。繼體七年,當梁天監十二年,是時始傳《書經》,相傳日本有逸書者謬矣。日本於孝武、光武時,均通驛使,及魏並封王賜詔。而崇神時,有任那國入貢,垂仁時,有新羅王子歸化,當時均不聞齎歸漢籍,至君房所齎之書更荒遠不可考矣。歐陽公《日本刀歌》曰:「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亦儒生好奇想像之辭耳。然漢籍初來時,僅令王子、大臣受學,第行於官府而已。及通使隋、唐,典章日備,教化益隆。逮夫大寶益崇斯文,自京師至於邦國,莫不有學,京師有大學,學有博士。國博士每國一人,學生大國五十人,上國四十人,中國三十人,下國二十人。自神龜以降,令博士兼三四國。學必藏經典,神護景雲三年,太宰府言:「此府為天下一大都會,其學徒稍眾,而府中惟蓄五經,未有三史正本。志在涉獵,道尚不廣,伏請列代諸史各給一本,以興學業。」詔賜《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各一部。可知五經等籍,國學皆藏之也。才必為貢人。其教之之法,有《周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毛詩》、《春秋左氏傳》之七經,七經皆立之學官,《易》立鄭康成、王弼註,《書》立孔安國、鄭康成註,《三禮》、《毛詩》立鄭康成註,《左傳》立服虔、杜預註。《禮記》、《左傳》為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為小經。而《孝經》、《論語》則令學者兼習。《孝經》立孔安國、鄭康成註,《論語》立鄭康成、何晏註。寶字元年,特敕令天下家藏《孝經》一本,若有不孝不順者配諸陸奧、出羽。貞觀二年,敕《孝經》用明皇御注。敕曰:「大唐開元十年撰御註《孝經》,作新疏三卷。考世傳鄭註,比之他經,義理殊非。又稽之鄭《志》,康成不註《孝經》。安國之本,梁亂而亡。今之所傳,出自劉炫,事義紛薈,誦習尤難。故玄宗為之訓註,冀闡微言。乃敕學士僉議可否,碩德儒林成共嗟伏,應自今立諸學官。」考日本惟《公》、《穀》二傳不列於學,後有遣唐使直講博士伊與部家守傳二傳以歸,於是家守初講三傳,然未建以為例。延歷十七年,式部省奏:「竊檢唐令《易》、《書》、《詩》、《三禮》、《三傳》,各為一經,今請以二傳准小經,永聽教授。」詔允之。此外有算學,以《孫子》、《五曹》、《九章》、《海島》、《六章》、《綴術》、《三開》、《重差》、《周髀》、《九司》各為一經。有書學,以巧秀為宗,不講字體。有律學,有音學,日本之傳漢籍,有漢音,有吳音。漢音蓋王、段博士之所授者,吳音則傳於百濟尼法,明初來對馬,以吳音誦經,故吳音又呼為對馬讀。有唐人袁晉卿者,於天平七年從遣唐使來歸,通《爾雅》、《文選》音,因授大學音博士。延歷十年,詔令明經之徒習音。十七年,又詔諸讀書一用漢音,勿用吳音。有天文、陰陽、歷、醫等學。其養之之法,於大學置勸學田數百町,以資費用;於大炊寮每日給百度飯一石五斗,以賞其勞。其取之之法,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算,其大學生取五位以上子孫及東西史部謂漢直、河內、文首爸姓之類,漢直之先為同知使王,文首之先為王仁,皆出劉漢之後。累世繼業,或為史官,或為博士,因賜之姓,總謂之史部。史部所居在帝城左右,故曰東西。以補於式部。國學生取郡司子弟以補於國司,國司既試,則隨朝集使造於官,至則引見於辦官,並付式部試,而得第則敘官。而朝廷之上,自帝王以至公卿,皆喜為詩文,以相提倡。文武帝嘗謁學行釋奠禮,清和帝並詔修釋奠式於五畿七道,以示尊崇聖教之意。大學、國學皆以歲時祀先聖孔子,初稱孔宣父,神護景雲二年亦謚日文宣王。大學配以先師為顏淵,從祀者九座,則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冉有、季路、宰我、子貢、子游、子夏也。國學專祀先聖、先師,惟太宰府學三座為先聖、先師、閔子騫。所有典章制度一仿唐制,而遣唐學生所得學術歸輒以教人,以故人材蔚起,延喜、天歷之間,彬彬乎稱極盛焉。王綱解紐,學校漸廢,及保、元以降,區宇雲擾,士大夫皆從事金革。源、乎迭起,互爭雄霸,一切以武斷為治,無暇文字。惟足利氏嘗建一校,匯藏古書而已。世所謂足利學校是也。爾時惟緇流略習文字,國家有典章詞令皆命僧徒充其役,斯文一線之傳,僅賴浮屠氏得不墜地者三百餘年。逮德川氏興,投戈講藝,專欲以詩書之澤銷兵革之氣。於是崇儒重道,首拔林忠於布衣,命之起朝儀,定律令,忠出藤原肅之門。時尚未有講宋學者,忠年十八,遂聚徒講朱注于西京,博士舟橋秀賢日:「自古無敕許不得講書,朝紳猶然,況處士抗顏講新說乎?」議欲逐之。家康聞之日:「林某可謂特達之識。」遂召見,被寵遇。俾世司學事,為國祭酒。及其孫信篤,遂變僧服種髮,稱大學頭,而儒教日尊。先是,文藝之事一歸於僧徒,藤原肅始倡程、朱學,然初亦為僧。及林信勝出,有僧人知其聰穎,強其父命之剃度,信勝堅執不可。德川氏既定國,儒者乃別立名目,然猶指為制外之徒,禿其顱不列於士林。信篤慨然以謂:「儒之道即人之道,人之外非有儒之道,而斥為制外,可謂敝俗,乃請於德川常憲,始許種髮。此元祿四年正月十四日事廿。幕府既崇儒術,首建先聖祠於江戶,德川常憲自書」大成殿"字於上,鳥革翠飛,輪奐俱美。諸藩聞風仿傚,各建學校。由是人人知儒術之貴,爭自濯磨,文治之隆,遠越前古。自藤原肅始為程朱學,肅,字斂夫,號惺窩,播磨人。初削髮入釋,後歸於儒。時海內喪亂,日尋干戈,文教掃地,而惺窩獨唱道學之說。先是,講宋學者以僧元惠為始,而其學不振,自惺窩專奉朱說,林羅山、那波活所皆出其門,於是乎朱學大興。物茂卿曰:昔在邃古,吾東方之國泯泯乎罔知覺。有王仁氏而後民始識字,有黃備氏而後經藝始傳,有營原氏而後文史可誦,有惺窩氏而後人人知稱天語聖。四君子者,雖世尸祝乎學宮可也O'師其說者凡百五十人,尤著者日林信勝、一名忠,字子信,號羅山,西京人。林春勝、一名恕,字之道,號鵝峰,信勝子。林信篤、一名戇,字直民,號鳳岡,春勝子。林衡、字德銓,號述齋,本巖村城主,嗣林氏,為信勝八世孫。木下貞幹、字直夫,號錦里,西京人。新井君美、字在中,號白石,江戶人。室直清、字師禮,號鳩巢,江戶人。柴野邦彥、字彥輔,號栗山,贊岐人。那波觚、字道圓,號活所,播磨人。山崎嘉、字敬義,號同齋,西京人。淺見安正、字綱齋,近江人。德川光國、字子龍,號常山,水戶藩主。安積覺、字子光,號澹泊齋,世仕水戶藩。貝原篤信、字子誠,號益軒,世仕築前藩。中井積善、字子慶,號竹山,大阪人。佐藤塑字大道,號惟一齋,江戶人。尾藤孝肇字志尹,號二洲,伊豫人。古賀樸、字純風,號精里,世仕佐賀藩。古賀煜、號侗庵,樸子。賴襄。字子成,號山陽外史,安藝人。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