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三百七十一

《卷三百七十一》[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御定淵鑑類函卷三百七十一,服飾部二,纓衣簪中,貂蟬單法,服帶袍,朱 衣 衣纓一。
3
增《釋名》曰:「纓,頸也,自上而下,繫于頸也」。 《說文》曰:「纓,冠系也」。 《禮記》曰:「𤣥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𤣥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𤣥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 又曰:「子事父母,冠緌纓,婦事舅姑,衿纓綦屨注下,纓香囊也」。 《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又曰:「今有同室之人,鬭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鬭者,被髪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晉陸機詩曰:「冠冕無醜士,長纓皆俊民」。 晉成公綏七唱曰:「瓊弁曜首,玉纓照目」。 宋謝靈運《七濟》曰:翠緌媚纓,朱裳妍形。 劉梁七舉曰:華組之纓,從風紛紜。 《山海經》曰:「拘纓之國,一手把纓」。
4
纓:二
5
增管子》曰:「桓公親郊,管仲詘纓㨗袵。 莊子曰:「原子居衛,正冠而纓絶,振衿而肘見」,言其貧也。 《漢書》曰:「江充見犬臺宮冠,蟬纚歩揺,冠飛翮之纓。張晏曰:「冠蟬纚小歩,則揺纓隨冠而動,若鳥翮然也」。
6
纓:三
7
原羙人。絶 終軍請,《說苑》曰:楚莊王賜羣臣酒,日暮,酒酣,燈滅,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絶其冠纓而告。王取火來視。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絶纓者不歡!」羣臣百餘皆絶,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歡而罷。 《史記》曰:終軍,字子雲,濟南人,上書請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乃使使越越王舉國內屬。 增著大頭。 㧞長髮,《後魏書》曰:李彪嘗使齊著大頭纓纓,裾至腰,張翮笑之曰:「北國士大夫帽裾亦有等級否?」彪曰:「上士至腰中,士至膝下,士徒蓋髪而已」。《闗晉書》曰:石季龍子儀陽公鑒時鎮闗中,役煩賦重,失 右之和,其女官李松勸鑒文武有長髪者,㧞為冠纓,餘以給宮人。季龍聞之,大怒,以其右僕射張離為雍州刺史以察之,信然,徴鑒還鄴,收松下廷尉。
8
纓:四
9
原飛羽:《漢舊儀》曰:乗輿冠髙山冠飛羽之纓。 《蟬翼》徐幹《齊都賦》曰:纎纚細纓,輕配蟬翼,自尊及卑,須此元服。 𤣥纓《尉繚子》曰:「天子𤣥冠𤣥纓,諸侯素冠素纓,自大夫以下,皆皁冠皁纓」。 增香纓。香譜曰:香纓,以五綵為之,婦參,舅姑所持者。 原塵纓北山移文曰:「今見解蘭縛塵纓」。,獵纓《史記》曰:「賈誼獵纓,整衿,攬也」。顧又崔駰《達指》曰:「有事則褰裳而濡足,挂冠不 ,無事則獵纓整衿」。。 玉纓《左傳》曰:「瓊弁,玉纓 」。又見纓一。 珠纓《三禮圖》曰:「珠纓翠緌 」。又《黃庭堅詩》曰:「青林多露綴珠纓」。。 斷纓《韓子》曰:「鄒君好服長纓,左右皆作纓甚貴,鄒君患之。問左右,對曰:「君服之。百姓亦多服,故貴。鄒君因自斷其纓,國中皆不服長纓」。。 濯纓詳纓,一同《漁父歌》 增鞶纓《左傳》曰:「鞶厲游纓,昭其數也」。《注》:「纓馬,膺前索帶」。。 繁纓《左傳》曰:「衛仲叔于奚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禮記》禮有以少為貴者,大路繁纓一就。。 原死,結纓衛蒯聵入,輙出奔,季路入。太子懼,下石乞孟黶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笑絶纓。《史記》曰:淳于髠,仰天大笑,冠纓索絶。 青組纓《儀禮士冠禮》曰:「緇布冠缺,頂青組纓屬于缺」。。 曼胡纓,《莊子》曰:昔趙恵文王喜劒,太子患之,募左右,孰能說王左右曰:「莊子當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不受,與使者俱往。太子曰:「我王所見,唯劒士蓬頭突鬢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王恱之。今大夫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莊子》曰:「請為劒服」。 增泣淚濕纓。石崇、王明君辭曰:「泣淚濕珠纓」。 傾耳拂纓。張景陽《七命》曰:王子拂纓而傾耳」。 原以為首飾。《後漢輿服志》曰:聖人見鳥獸,有冠角、●胡之制,遂作冠冕纓緌以為首飾,凡十二章。 斑其相紛《楚辭》曰:「士女雜坐,亂而不分些放,敶組纓斑,其相紛些」。注云:言男女共坐,除去威嚴,放其冠纓,舒敶印綬,斑然相亂,不可整理。簪一。
10
增《釋名》曰:「簪,連也,所以簪冠于髪也」。 史記》李斯上書曰:「宛珠之簪,傅璣之珥。 漢董巴《輿服志》曰:「公卿、列侯、中二千石夫人,紺繒幗,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髮,長尺為簪」。 又曰:「皇后謁廟,假結歩揺,簪珥歩揺,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云。貴人助蠶,制大手結墨、瑇瑁,又加簪珥。長公主加歩揺,公主大手結,皆有簪珥。 漢鐃歌曲》曰:「有所思兮,乃在大海南。何以遺之?䨇珠,玳瑁簪。
11
簪:二
12
增《漢書》,劉向《列女傳》曰:「周宣姜后,齊女也。宣王常晏起,姜后脫簪珥,待罪于永巷。 《漢佞幸傳》曰:「景帝沒入鄧,通家財,一簪不得著身」。 《漢書》曰:「武帝從館陶公主飲」。上曰:「願謁主人」。公主乃下殿,去簪珥,徒跣頓首謝。自引董君、董君隨主前伏殿下。 《西京雜記》曰: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宫中爭效之,玉價倍貴。 《東觀漢記》曰:「梁統《與杜林書》曰:君非隗囂不降志辱身,至簪蒿席草,不食其粟。 《魏書》曰:「司馬芝為河南尹時,門下循行疑門幹盜。簪芝曰:物有相似而難分者,循行何惜一簪,輕傷同類乎? 《梁書》曰:「羊侃家妓,孫荊玉能反,腰至地,銜得席上玉簪」。 《後魏書》曰:「胡太后幸闕口溫水,登雞頭山,自射象牙簪一發,能即中之」。
13
簪:三
14
原鳯凰。 玳瑁《後漢書輿服志》曰:「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服紺上皁下蠶,青上縹下,皆深衣制,隠領袖,縁以絛,剪氂蔮,簪珥。耳璫垂珠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鳯凰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冇等級焉」。 班固《與竇憲牋》曰:「將軍哀憐,賜以玉躬所喜玳瑁簪 ,又詳簪一」。 增哭亡: 分飲《文選》:陸機演《連珠》曰:「少原之婦,哭其亡簪。注:《韓詩外傳》曰:孔子出遊少原之野,有婦人中澤而哭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問焉。婦人對曰:向日刈蓍薪而亡,吾蓍簪是以哀。孔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也?婦人曰:非悲亡簪吾,所以悲者不忘故也」。 《神仙傳》曰:左慈能分杯飲酒。曹公聞試之慈,㧞簪以畫杯,即中斷,分為兩向 」。《平陳紀》曰:「籌禪師簪置藥中,七日能分杯,一邊飲,一邊尚滿」。。 破魚 驅鳥《幽明録》曰:孫權時,南方遣使獻簪,過宮亭湖廬山,君廟請福,神下教求簪吏曰:「簪獻天子,必乞哀念」。神云:「臨入石頭,當相還」。吏遂去逹石頭有三尺,鯉魚跳入船,吏破腹得之,見吳均《續齊諧記》曰:東海蔣潛嘗至不其縣于野林中, 一死,人鳥來食之,輙見一小兒,長三尺許,來驅鳥乃起,去?,乃往視之,見有犀,導乃㧞取,衆鳥爭集,無復驅者。 貫玉螭。 射象牙》郭子橫《洞冥記》曰:「帝好微行于長安城西,夜見一玉螭遊于路。董謁曰:昔桀媚末嬉于膝上,以金簪貫玉螭腹為戲弄,今螭腹有金穿痕,安知非此耶? ,下詳簪二」
15
簪:四
16
増角簪。唐六典》曰:凡王公第一品,角簪導。 牙簪又曰:「凡百官弁服,牙簪導」。 投簪《文選》詩曰:「聊以投吾簪,海北山移文曰:「昔聞投簪,逸 岸」。 盍簪《易》曰:「勿疑。朋,盍簪。盍,合也。簪,疾也,速。 纓簪李白詩曰:「京國㑹,纓簪」。。 朝簪王安石詩曰:「君方困旅食,吾亦誤朝簪」。對華簪錢起詩曰:「羞將白髪對華簪」。。 夢好簪詳見下 有遺簪淳于髠曰:「前有墮耳,後有遺簪。髠竊樂此,可飲一石」。。 不勝簪杜甫詩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石磨簪顧況《詩》曰:「井裏引銀瓶銀瓶,欲上絲䋲絶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雪滿簪》蘇軾《詩》曰:「憔悴雲孫雪,滿簪」。又曰:「白髪新來已上簪」。。 墜玉簪白蓮詩曰:「昨夜三更裏,姮娥墜玉簪 」。又韓愈詩曰:「山為碧玉。篸」,與簪同。 擲玳簪,王禹偁筍詩曰:「田文死後賔朋散,拋擲三千玳瑁簪」。原黒犀簪。班固《與弟超書:令遺仲叔。玳瑁,黒犀簪耳。又諸葛恢集:詔荅恢曰:「今送一犀導小物 ,然是情發于中而寄乎物」。 通犀簪。《江表傳》曰:魏文帝遣使于呉,求通犀簪,羣臣曰:「貢有常典,魏所求非法,宜勿與」。孫權曰:「彼在諒闇之中,而所求若此,寧可復與!言禮!皆備以付使」。 趙相誘楚,《史記》曰:趙相平原君使楚誘楚為玳瑁簪。或曰:趙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趙使欲誇楚為玳瑁簪,春申君客三千餘人,上客皆玳簪,躡珠履,趙使大慙。 楚相駭齊,《淮南子》曰:楚將子發,好伎道之士,有善為偷者,往見子發,子發禮之。無幾,何齊伐楚子發,將軍當之,兵三卻,齊師逾強。于是善偷者夜出取幘,明夕取枕,明夕,又取簪悉歸之。齊帥大駭,今夕不去,楚軍恐取我首還師而去之。 夏禹墮不掇。《鹽鐵論》曰:禹治洪水,身親其勞,澤行路宿,過門不入。當此之時,簪墮不掇,冠挂不顧而暇耕乎! 周主求不得,韓子曰: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周主令人求而得之家人之屋間。周主曰:「吾知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于是吏皆聳懼,以為君神明也。 張華遺慕容。《燕書》曰:髙祖、慕容廆、童兒時,往見晉安北將軍張華。華雅有人,鑒謂髙祖曰:「君後為經世之噐,匡難濟時者也」。脫所著幘,簪以遺之,慇懃而別。 班固遺仲叔詳上 笄者今之簪,《儀禮士冠禮》曰:「皮弁笄」。鄭《注》云:笄,今之簪。有笄者,屈組為紘,垂為飾,無笄」。 簪者,己之尊《夢書》曰:「簪為身。簪者,己之尊也,夢著好簪身之喜歡也」。
17
貂蟬一
18
原應劭《漢官儀》曰:侍中金蟬左貂,金取堅剛,百陶不耗蟬,居髙食潔,口在腋下,貂內勁悍而外溫潤。 增徐廣《車服雜注》曰:「蟬取清髙飲露而不食,貂取紫蔚溫潤,而光彩不彰灼」。 又曰:「武官皆恵文冠,本趙服也,一名武弁,凡侍臣加貂蟬。愚謂北土涼寒,本以貂皮煖附施于冠,因遂變而成飾也。 董巴《輿服志》曰:「侍中冠武弁大冠,加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侍中則左貂,常侍則右貂。 原漢書曰:「谷永對䇿曰:昔龍筦納言,而帝命惟允,四輔既備,成王靡有過事,誠敕正左右齋栗之臣,戴金貂之飾,執常伯之職,皆使學先王之道,知君臣之義增。崔豹古今注曰:貂蟬冠,貴服也。貂者,取其有文而不煥,外柔而易內,剛而勁蟬者,取其清虗而識時變,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虗,自牧識時而動。《文選》曹植曰:戴蟬珥貂。 劉楨荅魏文帝啟》曰:「貂鼲之尾,挂侍臣之幘」。 原庾闡《三都賦》曰:金貂連映,鳴珮鏘鏘。 潘岳《秋興賦》曰:「登春臺之熙,熙珥金。貂之烱烱,增成公綏」。七唱曰:「金璫煌煌,貂珥峨峨。 原應璩詩曰:「當宁總庶事,縣鞀垂法憲,脫珥且納言,貂璫表武弁」。增孫楚㑹王侍中」座上詩曰:「顯允君子,時惟英、邵。元貂左移,華蟬增曜」。 左思賦曰:「藹藹列侍,金貂齊光」。《唐百官志》曰:「散騎常侍分左右,隸門下、中書省,皆黃金璫,附貂蟬尾左。散騎與侍中為左貂,右散騎與中書令為右貂,謂之八貂」。 《文獻通考》曰:宋制,中書門下省冠加籠巾貂蟬注云:「籠巾編藤漆之,塗金銀,飾玳瑁蟬一,金蟬六,御玉」。。 《宋史輿服志》曰:元豐二年,詳定朝㑹儀注所言:貂蟬籠巾七梁冠,為第一等蟬,舊以玳瑁為蝴蜨狀,今請改為黃金附蟬,宰相、親王、使相、三師、三公服之。
19
貂蟬二
20
增應劭《漢官儀》曰:「貂蟬,趙服,昔趙武靈王所服也。其後秦始皇破趙,得其冠以賜侍中,髙祖滅秦,亦復如之,後侍中皇權參乗,問貂璫何法不知其說,復問地震,云不為灾。還宫,左遷議郎。 又曰:「中常侍,秦官也。漢興,或用士人銀璫左貂。世祖以來,專用宦者右貂金璫。 原《漢書》曰:「燕剌王旦招來郡國姦人,賦斂銅鐵,作甲兵數,閲其車騎材官卒,建旌旗、鼔車、旄頭先,敺郎中,侍從者著貂羽,黃金附蟬。 又曰:劉向上封事曰:今王氏一姓,乗朱輪華轂者二十三人,皆青紫貂蟬充盈幄內。 增又曰:王莽簒位,更漢制黒貂為黃貂,又改漢正朔。臘日,太后命其官屬黒貂至漢家,正臘日,獨與其左右相對飲酒食肉。 原《後漢書》曰:「朱穆上疏曰:建武以後,乃悉用宦者。自延平以來,浸益貴盛,假貂璫之飾,處常伯之任。《三輔決録》曰:「杜陵、韋伯考鬻,書力養親,既登常伯,貂璫煌煌,承事尤謹。 增晉書曰:「劉聰破洛城,將懐帝還平陽,作赦書,以六月十一日破洛羣王,束手軍門,貂蟬羽葆,以充王府。 《齊書》曰:「王儉以朝儀草創,衣服制則,未有定凖」。議曰:「漢景六年,梁王入朝,中郎謁者金貂出入殿門」。 又曰:「何戢為侍中?」上欲轉戢領選,問尚書褚淵以戢資重,欲加散騎常侍。褚淵曰:「宋時王球從侍中、中書令作吏部尚書,資與戢相似,領選之職,方昔小輕,不容頓加常侍,聖㫖每以蟬冕不宜過多。臣與王儉既左珥,若復加戢,則八座遂有三貂。若帖以驍、游,亦不為小」。廼以戢為吏部尚書,加驍騎將軍。 《梁書》曰:「帝臨軒,冠太子于太極殿」。舊制,太子著逺遊冠、金貂蟬、翠緌纓。至是,詔加金博山。 又曰:王規為晉安王長史,王立為太子,仍為散騎常侍、太子中庶子,侍東宮,太子賜以所服貂蟬。
21
貂蟬三
22
增盈坐 置案。晉書曰:趙王倫簒位,同謀者咸超階越級,不可勝紀,至于奴卒厠役,亦加以爵位,每朝㑹,貂蟬盈坐,故時諺曰:「貂不足,狗尾續重」。蕭子顯齊書》曰:「侍中世為親近職,魏、晉選用稍増華 」。宋文帝元嘉中,王曇首、殷景仁等並為侍中,情任親宻,景仁與帝接席共話貂拂,帝帝手㧞貂置案上,語畢,復手插之。 換酒 柈肉《晉書》曰:阮孚字遥集,為安東府參軍,蓬髮飲酒,不以正務攖心,後拜散騎常侍。性既嗜酒,常以金貂換酒,為所司劾彈,帝宥之」。王齊書曰:「武陵昭王武帝即位,歴中書祠部尚書,或言有非常之相,以此自負。武帝聞之,故無寵,未嘗處以方岳。常于御座侍宴,醉伏地,貂杪肉柈。帝笑曰:「肉汙貂」。對曰:陛下愛羽毛而疎骨肉」。帝不恱。 七:葉貂。 八座貂左太沖詩曰:「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二下詳貂蟬」。 江淹休徴。 朱弁嘉兆《齊書》曰:「江淹累遷秘書監、侍中、衛尉卿」。初,淹年十三,孤貧,常採薪以養母,曾于樵所得貂蟬一具,將鬻以供養其母曰:「此故汝之休徴也。汝才行若此,豈長貧賤邪!留待,得侍中著之」。至是,果如母言。 《梁書》曰:朱弁除中書郎,秋日始拜,有飛蟬正集弁武冠上,時人咸謂珥蟬之兆。後果如其言。
23
貂蟬四
24
增公孫內服。《西京雜記》曰:公孫𢎞起家,徒歩為丞相,故人髙賀從之。𢎞食以脫粟,飯覆以布,被賀怨曰:「何用故人富貴為?脫粟布被,我自有之」。𢎞大慙,賀告人曰:「公孫𢎞內服貂蟬,外衣麻枲,豈可以示天下!」于是朝廷疑其矯焉。 敬兒投地。《齊書》曰:張敬兒被收,脫貂冠投地,曰:「用此物誤我」。 戲周盤龍,《齊書》曰:周盤龍為東平太守,求解職,許之,還為散騎常侍。武帝戲之曰:「卿著貂蟬,何如兠鍪盤!」龍曰:「此貂蟬從兠鍪中生耳」。 戲陸雲公又曰:陸雲公善奕棋,嘗夜侍武帝,冠觸燭火,帝笑,謂曰:「燭燒卿貂」。蓋帝將用為侍中,故以此戲之 女尚書加《後魏書》曰:「神龜元年,詔加女侍中貂蟬,同外侍中之飾。任城王澄上表諫曰:「髙祖、世宗皆有女侍,中官未見綴金蟬于象揥,珥鼲貂于鬢髮。江南偽晉穆何后有女尚書而加貂蟬,此乃衰亂之世,妖妄之服,請依常儀,追還前詔」。帝從之。 女侍中著《鄴中記》曰:「石虎出征,計所得婦人美色萬餘,選為女侍中,著貂璫,直皇后」。
25
貂蟬五
26
原賦《陳江總華貂賦》曰:「領軍新安殿下,以副貂垂錫,仰銘恩澤,謹題小賦,貴豐貂于挹婁,飾恵文而見求,標侍臣之宻設,曜毛采之溫柔,拜文㮰而影度,陪武帳而香浮,隨玉珩之近逺,共金璫之去留,仰太山之千仭,開谷中之鄙吝,撤君子之寳飾,榮小人之蓬鬢,蔑置醴之殊私,誇賜田之薄潤,顧朽拙之微躬,早遊藝而不工,逄河間之好古,自隗始而恩隆,諒維鵜之有媿,庶懐昔而克終。 增唐侯洌貂蟬冠賦》曰:「冠表朝容,飾崇工製,示勁悍而貂文,既緝彰清髙而蟬翼斯綴,所以發宰臣之盛,改武弁之弊,配紫綬而增華,入黄樞而轉麗,突爾將戴,翹然可觀,糅輕毛而絲絡,鬭微殻而花攅,引雜錯之光足,見乎以文為貴分,動揺之影誠誡。夫居危如安麗,則無挂新而莫彈,彩列如星,衛女何榮于㑹?弁用當謁帝,齊相堪嗤于濯冠,所以類鼠,咸收如螗,必取示威,無假于鶡戴,呈巧豈矜于鷸聚,影麗華簪,光聫垂組,乍臨天陛,澤鮮而日照如濡,時受王言,質薄而風揺自舞,鄙舊規于卻敵,笑逺適于章甫貂之貴,誰憂換酒于晉臣蟬之清,是用加金于漢主,故能堅逾鐵柱,妙奪玉纓,非不足之時,狗尾何續,從有緌而用蜩甲,如生柔而輔曲,潔以從輕,灼灼而自為首飾,烱烱而能使心清至矣哉?蟬者食潔居髙,貂者內溫外悍,盡飾斯在,齊光不散,發令姿于綴者,王何以尊藉舊業而珥焉,金張益煥,將進賢而並美,與友讓以相資承,柱後之名,是表裏無違者,冠侍中之首,欲使人皆見之,道光漢冊,事合秦賜,冠乎用之,斯以明義。
27
原啟:梁元帝謝東宮賚貂蟬,啟曰:挹婁之毳,曲降鴻恩,麗水之珍,復䝉殊奬。東平紫貂之賜,非聞煖額中山黃金之錫,豈曰附蟬,坐變仲尼之容,增暉允南之貎?法服一。
28
增《釋名》曰:「衮,卷也,畫卷龍于衣也」。 《書》曰:「帝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㑹,宗彞、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原又武成曰:「華夏蠻貊,㒺不率俾」。孔傳云:「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增」。《尚書大傳》曰:「山、龍、青、華蟲、黄宗彞、黒粉米、白藻、火赤,天子五服」。 《說文》曰:「天子享先王,袞龍繡于下,幡一龍,蟠阿上嚮」。 《詩》曰: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袞衣繡裳。 又曰:「君子來朝,何錫予之?雖無予之,路車乗馬,又何予之?」𤣥袞及黼。 又曰:「衮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禮記》曰:「一命緼黻,黝衡。再命,赤黻黝衡,三命赤黻葱衡」。又曰:「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卷,諸侯黼,大夫黻,士𤣥衣,纁裳」。 又《郊特牲》曰:「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藻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又《明堂位》曰:「衮冕立于阼」。 《周禮》春官上司服曰:王之吉服,享先王則袞冕。 又《夏官》下曰:「節服氏掌祭禮朝覲,袞冕六人,維王之太常」。 原又《內司服》職:「掌王后之六服:禕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縁衣」。鄭《注》曰:「狄當為翟,雉名。伊、洛而南,素質,五色皆備。成章曰:翬,王后之服,刻繒為之形而采畫之,綴于衣,以為文章。禕衣,畫翬者也」。 増儀禮曰:天子袞冕,負斧扆。原孝經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鄭注云:「天子服日月星辰,諸侯服山龍華蟲,大夫服藻火,士服粉米」。 增環濟要畧》曰:白與黒謂之黼,黒與青謂之黻,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五色備謂之繡。諸侯去日、月、星辰服山、龍、華蟲,卿、大夫去山、龍、華、蟲、服、藻、火、粉米。 《榖梁傳序》曰:「一字之褒,賞榮華袞。片言之貶,誅深斧鉞」。 董巴《輿服志》曰:「行大射禮于辟雍,公卿、諸侯、大夫行禮者,冠委貌,衣𤣥端,素裳。執事者,冠弁衣,緇麻衣,皁領袖,下素裳」。 《漢禮儀志》曰:「立春,京師百官衣青立,夏衣赤。先立秋十八日,衣黃,立秋衣白,立冬衣,皁冬至衣,絳名為五時服」。 吳澄《三禮考內司服注》曰:「漢世后有圭衣者,蓋亦三翟之遺俗歟? 原陳留《風俗記》曰:「襄邑縣睢、渙之間出文章,故有黻藻,絺繡日、月、華蟲,以奉天子。法服二。
29
增《六韜》曰:「昔堯帝王天下,黼衣絓履不敝,盡不更為也」。《孟子》曰:「舜被袗衣。 《論語》:子曰:禹惡衣服而致羙乎黻冕。 《左傳》曰:「諸侯伐楚,許穆公卒于師。凡諸侯薨于朝㑹,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以衮斂。 原摯虞《決疑要》注曰:秦除袞冕之制,唯為𤣥衣絳裳一具而已,漢興亦如之。中興後,明帝永平中,使諸儒案古文,依圖書,始復造冕、衮、火、龍、黼、黻,以奉祀郊廟。 董巴《輿服志》曰:「漢承秦,故至顯宗,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履,以祠天地,養三老五更于三雍。 増《漢書》曰:齊國有三服官,春獻冠幘,縱為首服,紈素為冬服,輕綃為夏服。 又曰:「韋孟詩云:「肅肅我祖,家自豕韋。袞衣朱黻,四牡龍旂」。《傅子》曰:「魏明帝疑三公袞冕之服,似天子減其采章」。《晉書》曰:「元康六年詔曰:魏以來,皇后蠶服皆以文繡,非古義也。今宜純服青,以為永制」。 《後秦記》曰:「姚襄夢弟萇著袞服上御座,謂官屬曰:此兒或能大起吾族。 《齊書》曰:「陸澄兼左丞,泰始六年,詔皇太子朝賀,復袞冕九章。澄與議曹郎丘仲起議,服冕以朝,實著經文。秦除六冕,漢明還備。魏、晉以來,不欲令臣下服冕,故位公者加侍官。今皇太子禮絶羣臣,宜遵聖王盛典,革近代之制」。《文獻通考》曰:梁天監七年,周舎議。「按《禮》,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鄭𤣥曰:皇是畫鳯皇羽也。又按禮,如袞冕則袞是衣,有虞氏言皇皇亦是衣,今袞衣宜畫鳯皇,以示差降。 又曰:「梁武帝曰:《禮》,王祀昊天,服大裘而冕,大裘不存,其于質敬,恐有未盡」。《五經博士陸瑋等並云:「王祀昊天服大裘,明諸臣禮不得同。自魏以來,皆用袞服。今請依古,更制大裘」。詔可。瑋等又按鄭𤣥注《司服》云:大裘,羔裘也。既無所出,未為可據。按六冕之服,皆𤣥上纁下,今宜以繒為之,其制式如裘,其裳以纁,皆無文繡」。詔「可」。 又曰:「後周設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祀昊天上帝,則蒼衣五方,上帝則隨方色,朝日用青衣。祭皇地祗用黃衣,夕月服素衣。神州、社稷用𤣥衣。享先王、加元服、納后、朝諸侯則十二章。享諸先帝,食三老、五更,耕藉等自龍以下九章,祀星辰、視朝、大射、饗羣臣等八章。羣祀臨下學,入道法門、燕射、養庶老適諸侯家七章。其九章以下,衣重袞,山鷩,裳重黼黻,俱十有二等,通以升龍為領褾。廵兵即戎,則靺韋為衣裳。田獵則皮弁白布衣而素裳也。諸侯之服九章,服之章數,隨冕而降其一。其八章以下,衣重藻、粉米,裳重黼黻,俱九等,皆以山為領褾。諸侯服八章而下,俱八等,皆以華蟲為領褾。諸伯皆七章,而下俱七等,以火為領褾。諸子服六章,俱六等,皆以宗彞為領褾。諸男服五章,皆以藻為領褾。三公之服有九,章有六:衣重藻與粉米,裳重黼黻,俱為九等,皆以宗彞為領褾。三孤之服有八,章有五,衣重藻與粉米,裳重黼黻,為八等。公卿服有七,章有四,衣重粉米,裳重黼黻,為七等,皆以粉米為領褾。大夫之服有六,章有三,衣重粉米,裳重黼黻,為六等。中大夫之服有五,章有三,衣重粉米,為五等。下大夫服有四,章有三,衣重粉米為四等。士則祀弁爵弁𤣥冠,服皆𤣥衣。其裳,上士以𤣥,中士以黃,下士雜裳,庶士𤣥冠服。其在官府吏之屬,服緇衣裳。 《唐六典》曰:後周皇后衣十二等:翟衣六從。祀郊禖,享先皇,服翬衣,祭隂社,朝命婦服褕衣、獻繭,服鷩衣、采桑,服鳪衣,聽女教服□衣。歸寧服□衣,以翬雉為領褾。臨婦學,燕命婦蒼衣,春齋祭,還青衣。桑還黃衣,秋祭素衣,冬𤣥衣。 又曰:「隋煬帝令牛𢎞等制皇后服四等,褘衣以翬翟五綵,重行十二等。 唐舊記曰: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緋,五品淺緋,六品深緑,七品淺緑,八品深青,九品淺青,庶人服黃。一品以上文官,並帶手巾、刀子、礪石,武官欲帶聽之。九月,百寮具新服宴之。 《唐書》曰:「代宗時,渤海質子盜袞龍服,捕得之詞,云慕中國衣服。上赦之」。 又《通考》曰:宋徽宗大觀元年,議禮局言:「大社、太學獻官、祝禮皆以法服奉祠,至郡邑則用常服,乞降祭服」。詔頒制度于州郡,然未明製造。至政和間,始詔州縣冠服形製詭異,令禮制局造様,頒下轉運司製造,以給州縣焉。 又曰:宋髙宗紹興元年,宗祀明堂,僅有朝服十三副,祭服六十二副,乃命工部增造祭服六十三副及賛者樂舞之服。 金史輿服志曰:五品以上官,趨朝則朝服,赴省則展皁。凡朝參,主寳主符展紫,閤門六尚遇朝參侍立,則服本品服,若宮中當直,則服窄紫。 《元史輿服志》曰:成宗大徳九年,置冠服于法服庫,收掌法服二百九十有九,公服二百八十,窄紫二百九十有五,法服三。
30
原:五采。 九章,董巴輿服志曰:後世聖人觀翬翟之文,榮華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為服。鄭儀禮覲禮曰:侯氏禆冕,釋幣于禰。天子袞冕負斧,依 。注云:衮衣,禆之上也。繢之繡之為九章,其龍天子有升龍,有降龍衣此衣而冠冕,南向而立,以俟諸侯見」。 增象取乾坤 制應規矩《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母。《禮》曰:「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見膚,長母被土」。
31
法服四。
32
增鷩衣,天子六服,大裘衮衣及下四衣是也。《釋名》曰:鷩,山雉也。鷩,憋也。性急憋,不可生,必自殺,故畫其形于衣以象人,執耿介之節也。《三禮圗》曰:王祭先公及饗射之服也。 毳衣《釋名》曰:「毳,芮也,畫藻文于衣,象水草之毳芮,溫暖而潔也。《三禮圗》曰:王祀四望,山川,服也。 絺衣《周禮》曰:「王之吉服,祭社稷則絺冕」。。 𤣥衣《周禮》曰:王之吉服,祭羣小祀𤣥冕。 原禕衣《三禮圗》曰:「王后以從王祭先王之服也」。詳以下王后六服, 法服一 揄狄又曰「王后從王祭先公之服也。刻青翟,形采,畫雉綴于衣是也。 鞠衣又曰:「王后,親桑之服也。孤之妻服,以從助祭,其鞠衣之色,象桑始生」。。 闕翟又曰:王后從祭羣小祀服也。刻赤繒為翟形,而衣不采畫,綴于衣也。 展衣又曰:「王后以禮見王及賔客之服也。卿大夫之妻服以助君祭」。 《縁衣》又曰:「王后御于王之服,以從君助祭者也」。 𤣥上纁下蔡邕《獨斷》曰:「天子公卿、特進、列侯祀天地明堂,衣𤣥上纁下日、月六章」。 皁上絳下徐野民《車服雜注》曰:「漢明帝始案古禮備其服章,天子郊廟衣畫而裳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之類」。,縹絹上下董巴《輿服志》曰:「公卿、列侯、中二千石夫人助蠶者,縹絹上下皆深衣制也」。。 皁絹上下徐野民《車服雜注》曰:「公卿、特進、列侯、大夫、卿、世婦,佐祭服皁絹上下」。 副其徳,章其功,後漢書輿服志曰:徳盛者文縟,故聖人處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日月升龍。山車,金根飾黃屋左纛,所以副其徳,章其功也。 顯其仁光其能又曰:「賢仁佐聖,封國愛民,黼黻文繡,降龍路車,所以顯其仁,光其能也」
33
法服五。
34
原啟,梁陸倕為息纉謝敇賜朝服,啟曰:「𤣥冕素帶,出自禁財,朱●青緺,降于皇府,輝燭鄰黨,震耀街衢,姻族移聽,朋儕改矚,非臣璅弱,所能陳報。
35
增議齊王儉公府長史朝服議曰:「春秋國語云:貌者情之華,服者心之文。巖廊盛禮,衣冠為大。是故軍國異容,內外殊序。而自頃承用,每有乖違,府職掌人,教四方。是則臣居毘佐,志在當官,永言先典,載懐夕惕。按晉令,公府長史官品第六,銅印,墨綬,朝服,進賢兩梁冠。掾屬官品第七,朝服進賢一梁冠。晉官表注,亦與令同。而今長史掾屬,但著朱衣而已,此則公違明文,積習成謬。謂宜依舊制,長史兩梁冠掾屬一梁冠,並同備朝服,中單韋舄,率由舊章。若所上䝉允并,請班司徒二府及諸儀同三府,通為永準。又尋舊事,司徒公府領兵者,職僚悉同降朝不領兵者。主簿祭酒中單,韋舄並備。令史以下,唯著𤣥衣。令府既開公,謹遵此制。其或有置臺位者,𤣥服為宜。案令稱謹有兼官,皆從重官之例。尋內官為重,其署臺位者,悉宜著位之服,不在𤣥服之例。若置諸卿寺位兼府職者,雖三品而卿寺為卑,則宜依公府𤣥衣之制。服章事重,禮儀所先,請臺詳服。 又議曰:「自頃服章多闕,有違前準,近議依今文,被報不宜改革,又稱左丞劉議。按令文,凡有朝服,今多闕亡。然則文存服損,非唯鉉佐,用捨既久,即為舊章。如下㫖,伏尋皇宋受終,每因晉舊制,律令條章,同規在昔,若事有宜,必合懲改,則當上關詔書,下由朝議,縣諸日月,垂則後昆,豈得因外府之乖謬,以為盛宋之興典?用晉氏之律令,而謂其儀為穨法哉?順違從失,非所望于髙議,申明舊典,何改革之可論?又左丞引令史之闕服,以為鉉佐之明比。夫名位不同,禮數異等,令史從省,或有權宜,逹官簡畧,為失彌重。又主簿祭酒,備服于王庭,長史掾屬,朱衣以就列,于是倫比,自成矛盾,此而可忍,孰而可安?將引令以遵舊,臺據失以為例,研詳符㫖,良所未譬。當官而行,何強之有?制令昭然,守以無二。
36
袍一
37
增《釋名》曰:「袍丈夫著下至跗者,袍,苞也,內衣也」。 《說文》曰:「以絮曰繭,繭以緼曰袍」。 《禮記玉藻》曰:纊為繭,緼為袍」。 身章《撮要》曰:「袍,長褐也。纊為繭,緼為袍。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 《詩》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論語》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續漢書》曰:三老、五更,皆服都祿大袍。 《漢輿服志》曰:「公主、貴人妃以上,得著錦繡羅縠十二色,綠袍」。 《文獻通考》曰:後漢永平二年,詔:「宗廟以下祠祀皆皁繒袍」。又曰:「晉制,釋奠先聖則皁紗袍。 《唐六典》曰:袍之制有五:一曰青袍,二曰緋袍,三曰黃袍,四曰白袍,五曰皁袍」。《唐書》曰:「諸衛大將軍、中郎以下給袍者,皆易其繡文。千牛衛以瑞牛,左右衛以瑞馬,驍衛以虎,武衛以鷹,威衛以豹,領軍衛以白澤,金吾衛以辟邪。 又曰,其後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銙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銙十一。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銙十。深綠為六品之服,淺綠為七品之服,皆銀帶銙九。深青為八品之服,淺青為九品之服,皆鍮石帶銙八。黄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銅鐵帶銙七。既而天子袍衫皆用赤黃,遂禁臣民服。 又《通考》曰:宋制,天子之服,赭黃淡,黃䄞袍衫、紅袍,常朝則服之。窄袍便坐視事則服之」。 《遼史志》曰:「小祀,皇帝紅克絲龜文袍」。 《金史輿服志》曰:大定十五年,制曰:袍不加襴,非古也」。遂命文資官公服皆加襴。 《元史輿服志》曰:「窄袖袍,制以羅,或絁」。
38
袍:二
39
増墨子》曰:「楚莊王鮮冠緼紐纓,絳衣博袍,以理其國政也」。 合璧曰:「孔子衣逄掖之衣,逄掖,其袖合而縫大近,似今袍也。下至賤夫小吏,皆通制袍,單衣,皁緑,領袍,中衣為朝服。 《莊子》曰:「曽子居衛,緼袍無裏,十年不制衣。《鹽鐵論》曰:「原憲之縕袍,賢于季孫之狐貉」。 《說苑》曰:子思居衛,縕袍無裏,田子方遺狐白之裘,恐其不受,謂之曰:吾假人遂㤀之!子思竟不受。 原《史記》曰:「秦相范睢與魏人須賈有隙。及賈使秦雎,自稱張祿先生,往詣賈,賈見其寒,取一綈袍以賜之。及雎數賈罪,曰:「爾得不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也」。 增《漢書》,曰文帝遺單于,繡裕長襦、錦袷袍各一。 又曰:袁安為光祿勲至清,粗袍糲食。 原《漢武內傳》曰:「上元夫人降,武帝服赤霜之袍,雲采亂色,非錦非繡,不可得名」。 袁山松《後漢書》曰:「靈帝欲以羊續為太尉,時拜三公者,輸東園禮錢千萬,令中使督之。續乃坐使者于單席,舉緼袍以示之曰:臣之所資,惟斯而已,故不登公位。 増又曰:桓鸞,字始春,鄢弟也。少立志行,縕袍糟食,不求盈餘,以濁世恥,不肯仕。 《魏畧》曰:薛夏宣聲,黃初中,為秘書丞。帝與夏推論書傳,未嘗不終日也。帝見其衣薄,解御袍以賜之。 《蜀志》曰:彭羕永年,姿性驕傲,多所輕忽,唯敬同郡秦宓薦之于太守許靖曰:竊見處士綿竹秦宓,應山甫之徳,履雋生之直,枕石潄流,吟咏緼袍也。 王隠《晉書》曰:「武帝賜桓伊錢百萬,袍裏千端。 又曰:「江東賜涼州刺史張駿真金印大袍」。 又曰:「鄭沖以儒雅為徳,蒞職無幹局之譽,簞食緼袍,不營資産,世以此重之。 又曰:「慕容沖進逼苻堅,堅送一領錦袍。遺沖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間,今送一袍,以明本懐」。 原《續捜神記》曰:郭璞自占其凶終,嘗行建康,逄一趨走少年,即脫新絲袍與之。此人不解其意,璞曰:「身命卒當在君手,故逆相屬耳」。及當死,果此人行刑,旁人皆為屬求利。璞曰:「我托之久矣,此人為之歔欷哽咽。 增《文獻通考》曰:「晉明帝泰始四年,詔以朱紗袍為聽政之服。 《齊書》曰:卞彬《蚤蝨賦序》曰:「余居貧,布衣十年,不製一袍之縕,有生所託,資其寒暑,無與易之。為之多病,起居甚疎,庸寢敗絮,不能自釋。 《梁書》曰:「侯景將為亂,時謡曰:「青袍白馬,夀陽來,後景軍悉著青袍,景乗白馬。 又曰:臨賀王正徳侯景之亂,正徳為平北將軍,屯朱雀航,景至,正徳乃北向望闕三拜,歔欷流涕,引賊入宣陽門,與景交揖馬上,退據左衛府,先是,其軍皆著絳袍,袍裏皆碧,至是悉反之,賊以正徳為天子。 《唐六典》曰:「自隋文帝制柘黃袍以聽朝,至今遂以為常」。 唐輿服志曰:「太尉長孫無忌議:凡服袍者,下加襴,紫緋緑,皆視其品,庶人以白。 《唐書》曰:「武后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袍以賜文武臣,其袍各有烱戒。諸王則飾以盤石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左右將軍飾以麒麟,左右武衛飾以對虎,左右鷹揚飾以鷹。左右千牛飾以牛,左右豹韜飾以獅子,左右金吾飾以象。又銘其襟背,作八字廻文焉。 又曰:「肅宗為皇太子,受冊當被絳紗袍,太子以為與皇帝同,稱辭不敢當」。下百官議,帝手敕改為朱明服。 又曰:「薛平能守法度,理身儉薄,一緑袍十年不易,恩加朱紱,然後解去」。《鍾岐良吏傳》曰:「袁彭伯楚,為南陽太守,政以清潔,糲食緼袍,不改其操」。
40
袍:三
41
增無裏。 加襴。上詳袍二二,下詳袍一袍。 赤霜 緑雲上詳袍二 古詩曰:「姮娥剪就緑雲袍,待來蟾宮布與換」。。 鬱金。 明珠》鬱金袍,御袍也。唐詩曰:「日華浮動鬱金袍」。俠李白詩曰:玉帶明珠袍 」又 ,客之服也,落日明珠袍」。。 奪貂 服繭唐明皇召李白作樂章,白佯醉不起,帝曰:「賦成以貂豹錦袍與卿白起援筆而成」。帝故戲之,不與,白奪其袍,帝笑而與之。杜甫甞贈詩曰:「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龍舟移棹晩,獸錦奪袍新。 」,宋程伊川嘗服繭袍。 金獸雲鶴。劉義㳟《啟事》曰:賜臣金獸袍,珍製巧飾。賜四王遺事》曰:「恵帝與成都王自鄴還洛陽,既至 ,中書監盧志,雲鶴綾袍一領。 金字 繡文《雞跖集》曰:「唐永夀中,敕賜岳牧金銀、字袍,又狄仁傑轉幽州都督,武后賜紫袍龜帶,自製金字十二于袍,以旌其忠, 下詳袍一。 金烏 寳雞唐書曰:禁中有金烏錦袍,二𤣥,宗幸溫泉,與貴妃衣之,目酉陽雜爼,曰安祿山,恩寵莫比,賜賚無數。其所賜品, 有金鸞紫羅緋羅立馬、寳雞袍,一名玉雞。 覆學士 嫁宮人《唐書》曰:韋綬,徳宗時為翰林學士,帝常幸其院,㑹綬方寢,學士鄭絪欲馳告之,帝不許,時大寒,以西蜀錦袍覆之而去, 又曰:開元中,賜邊衣製,自宮中有軍校袍中得一詩曰:「留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了,重結後生縁持書白帥帥以聞,明皇問之,有一宮人自言萬死,即以嫁,得詩者,曰:「與汝結今生縁」。 解贈范睢 奪賜之問。上詳袍二袍。《雞跖集》曰:宋之問獻詩,武后奪東方虬錦 以賜之。杜甫詩曰:「詩成奪錦袍」。袍四。
42
原珠袍,《捜神記》曰:有談生四十無婦,讀書通夕不寐。夜有女子姿色無比,求為生妻,經三年,生一兒,祝云:「慎勿以火照我。後三年可照耳,生不能忍私照之,自腰上肉如人腰,以下乃枯骨耳。後婦求去,將生入華堂,曲奥室,以珠袍贈之,生至市賣袍。睢陽王識是女袍,收栲談生生具對視兒,果似女。 增金袍杜甫詩曰:「金袍映玉羈」。 原丹紗《鄴中記》曰:「石虎臨軒大㑹,著丹紗袍,或作青龍袍」。 碧虞譚《筆記》曰:「泰寧二年,詔贈大夫、碧紗袍」。 增紋袍。宋文鑑:宋祁謝衣襖表曰「緘褚紋袍」。 聯袍。《西京雜記》:枚《乗柳賦》曰:「俊乂英髦,列襟聫袍」。 履袍 鞾袍。《宋史輿服志》曰:「繫履則曰履袍,服鞾則曰鞾袍」。 青袍杜甫詩曰:「春草隨青袍」,又曰:「江草亂,青袍」。。 赭袍歐陽修詩曰:「玉殿光中認赭袍」。 長袍,《文獻通考》曰:唐明皇開元四年二月制:「軍將在陣,賞借緋紫,本是從戎缺袴之服,一得之。後遂別造長袍,遞相倣效。自今以後,衙內宜專命殿中侍御史糾察」。 窄袍詳袍一恩袍。宋仁廟賜詩曰:「恩袍,草色動」。 戰袍宋曹彬詩曰:「羞著團花舊戰袍」。又《黃庭堅詩》曰:「不踏金門著戰袍」。 寒袍杜甫詩曰:「使君贈寒袍」。 布袍,神仙𫝊》曰:「太傅楊駿迎孫登,共語不答,復以布袍賜之,受之出門,從人借刀斷袍,上下異處,駿問又大讙,人以為狂。後乃知駿當誅」。 宫錦袍。李白本傳:夜月,乗舟采石,衣宮錦袍,顧瞻笑傲,旁若無人。 蜀襭袍,即韋綬事詳袍三,鬱輪袍,《廣林記》曰:唐王維微時為岐王所賞,作琵琶,曲名鬱輪袍,貴戚大愛之,遂因縁為京兆解首。蘇軾詩曰:新曲翻從玉連鎻舊聲,終愛鬱輪袍。 絳綾袍,《東宮舊事》曰:太子納妃,有絳綾袍一領。又《齊諧記》曰:餘杭縣有民家近山,嘗一夕,其民與父母入山,至更餘,忽見一人,著絳綾袍,云是聞山王賜十萬袍。《唐史》曰:哥舒翰不䘏士士,訴衣服穿空,帝製袍十萬賜軍翰藏之。 夢十郎袍,《揮麈前録》曰:曽文肅帥定,一日晨起,忽語諸子曰:「吾必為宰相,然須南遷啟其所以」。公曰:「吾昨夕夢衣十郎緑袍,北向謝恩,豈非他日貶司戶之徵乎?」後十年,果登庸,既為蔡元長所擠,降廉州司戶參軍。敕到,取㓜子●朝服以拜,命果符前夢。十郎,即●也。 還,得遺袍。唐允濟為武陽令,有人夜遺袍,行十里,乃覺,人曰:「吾境未嘗拾遺」。還取之,果得。 引覆巳袍。開元遺事曰:安禄山李林甫稍厚之,引至中書,覆以巳袍。 黃袍加身宋太祖次陳橋驛,軍士直逼寢所,願輔太尉為天子。帝驚,起披衣,未及對,黄袍已加身矣。 錦袍放生劉義㳟啟事》曰:「詔㫖以赦日所制綾紋錦布袍、放生古具袍垂賜」。又唐詩曰:「簾外春寒賜錦袍」。。 原流霞羽袍真人三君內傳》曰:「太上丈人,著流霞羽袍、芙蓉之冠」。 羅縠錦袍魏武帝與楊彪書曰:「今遺足下貴室錯彩羅縠錦袍一領」。。 增紫袍主事,雜録曰:侍郎韋見素、張倚與本曹郎趨走堂下抱案牘,楊國忠顧女弟曰:「紫袍二主事何如?」皆大噱。紫袍秘監白居易初授秘監詩曰:「紫袍新秘監,白首舊書生,鬢雪人間夀,腰金世上榮」。原葛袍示使,古今善言曰:「靈帝用南陽太守羊續為三司而求賂,續乃出葛袍以示使者。時人謡曰:「天下清,苦羊續祖,異 」。又詳袍二與此稍。 増縕袍與立詳袍一 不棄緑袍,唐楊炎自貶道州還,家人以緑袍木簡棄之,炎止之曰:「吾嶺上一逐吏,超登上台,豈可常哉!且有非常之福,必有非常之禍,安可棄是乎!」 悉著白袍。陳慶之攻魏,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謡曰:「千軍萬里避白袍」。 原賜尚書皁袍。《後漢書》曰:藥崧者,河內人,為郎,嘗直臺上,無被帝,每夜入臺輙見,崧甚嘉之。自此詔大官賜尚書以下帷,被皁袍。 給將士韋袍。劉𢎞教曰:將士寒窮者,皆本部為之,増給一韋袍。 倪寛若僕妾。鹽鐵論》曰:倪寛,袍若僕妾,食若傭夫。 馬后極粗疎,《東觀漢記》曰:明徳馬后袍極粗疎,諸王望見,乃以為綺。
43
袍:五
44
原詩古樂府曰:「白紵寳如月,輕如雲色,似銀製以為袍,餘作巾袍,以光軀巾拂塵」。 又古詩曰:「青袍似青草,長條隨風舒」。 增唐白居易詩曰:「吾年五十加朝散,爾亦今年賜服章。齒髮恰同知命嵗,官銜俱是客曹郎,榮𫝊錦帳花聫萼,彩戲綾袍雁趂行。大抵著緋宜老大,莫嫌秋髮數莖霜」。
45
原賦《陳江總山水納袍賦》曰:「皇儲監國,餘辰勞謙,終宴有令,以納袍降賜。何以奉揚恩徳,因題此賦。濫時來之寵沐,振長纓以祗肅,奉性與之文章,侍相娛之絲竹。解女蘿之山帶,佩流霞之羽服。裁縫則萬壑縈體,鍼鏤則千巖映目。圖島嶼之削,成寫淪漣之徑復。埒符采于雕煥,並芬芳于蘭菊。憫四選之徂遷,軫百慮之廻邅。霜飛空而浸霧,雁照月而猜弦。聽風鐘之易近,對水霤之疎懸。若董衣之百結,同衛服之十年。嗟斑鬢之已颯,愧冶袖之為妍,謝銜珠之有報,荷墜履之無捐。
46
原牋晉劉謐之與天公牋曰:「體戰身噤,脫衣凍坐,賴詹公借袍南越送火」。
47
增啟梁庾信、謝趙王賚白羅袍袴,啟曰:「程據上表,空論雉頭。王㳟入雪,虛稱鶴氅,未有懸機巧綜,變躡竒文,鳯不去而恒飛,花雖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暫暖,棄百結之長寒,永無黃葛之嗟,方見青綾之重,對天山之積雪,尚得開襟冒廣,樂之長風,猶當揮汗,白龜報主,終自無期,黃雀謝恩,竟知何日」。 原陳周𢎞正謝東宮賜縠袍啟曰:「或儔名麗辭,等質輕霧,或色華少海,用寳叢臺,或粲彼三英,縫兹五緎,品頒嵗襲,緑奪春耕,蒿席可充,縕袍易足。
48
増議唐蕭嵩太子服絳紗袍,議曰:開元二十六年,肅宗升為皇太子受冊,太常所撰儀注有服絳紗袍之文,太子以為與皇帝所服同,因上表辭不敢當,請有以易之,𤣥宗令百官詳議,嵩與裴耀卿等奏議之曰:「臣等謹按衣服令云:皇太子具服,有逺遊,冠三梁,加金附蟬九首,施珠翠,黒介幘,髪纓綏,犀簪一導,絳紗袍,白紗中單,皁領褾襈,白裙襦,方心曲領,絳紗蔽膝,革帶,劒、珮綬等,謁廟、還宮、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釋奠則服之,其絳紗袍則是冠衣之內,一物之數,與裙襦劒珮等無別。至于貴賤之差,尊卑之異,則冠為首飾,名制有殊,并珠旒及衣裳,采章之數,多少有別,自外不可事事差異,亦有上下通服,名制是同,禮重則其服,禮輕則從省,今以至敬之情,有所未敢衣服不可減省,稱謂須更變名。望所撰儀注,不以絳紗袍為稱,但稱為具服,則尊卑有差,謙光成徳。謹議」。
49
朱衣一
50
增《文獻通考》曰:「皇太子舊有五時朝服,自梁天監之後則衣服,諸王朝服朱衣,開國公、侯、伯、子、男並朝服、紗朱衣,直閣將軍、諸殿主帥朱衣。 又曰:隋制,后服四等,其四曰朱衣,以緋羅為之,宴見賔客則服之。 《唐六典》曰:「隋煬帝令牛𢎞等制皇后服祭,及朝青衣朱服,皆參准宋太始及梁、陳故事」。 又曰:「侍御史大事,則冠法冠,衣朱衣,纁裳,白紗中單以彈之。 《宋史輿服志》曰:《開元禮》,導駕官並朱衣冠,朱衣,今朝服也」。
51
朱衣二
52
增墨子曰「楚莊王絳衣博袍」。 《東觀漢記》曰:「光武起義,衣絳單,衣赤幘」。初,伯升之起,諸家子弟皆曰伯升殺我,及見上絳衣大冠,乃驚曰:謹厚者亦復為之。 原班彪奏事曰:「可選師傅、將相子孫好學有行者,以備絳衣舎人。 《語林》曰:「何晏平叔,美姿容,面絶白。魏文帝疑其傅粉,夏月以熱餅噉之,大汗出,隨以朱衣自拭,面色轉皎然。帝始信之。 増《晉義熙起居注》曰:安帝自荊州至新亭,詔曰:「諸侍官戎行之時,不備朱服,悉令袴褶從也」。《宋元嘉起居注》曰:「治書待御史朱興啟彈朝請向、騰之坐,同僚㑹故員外散騎侍郎楊珍之喪,侍兵唱變服然後唱衆,官下陪位而騰之,著單衣于朱衣上,于禮有虧,請免所居官」。詔可。 《齊書》曰:呂安國為右衛將軍、給事中,後改封湘鄉侯。武帝即位,累遷光禄大夫,加散騎常侍。安國欣有官授,謂其子曰:汝後勿袴褶驅使單衣,猶恨不稱,當為朱衣也」。
53
朱衣三
54
增㸃頭。 拭面:《宋書》曰:歐陽修知貢舉,毎考卷坐,後覺有朱衣人㸃頭,然後其文入格 下詳朱衣二 見戲。 被彈。《梁書》曰:陳隨伯之入魏時,元㑹胡緭,戲為詩曰:「帽上著籠冠,袴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 下詳朱衣二。
55
朱衣四
56
原朱衣縞帶。《神異經》曰:「西荒有一人,不讀五經而意合,不觀天文而心通,不能禮拜而精。當天賜其衣,男朱衣,縞帶,委貌冠,女碧衣,戴金勝,皆無縫。 朱衣,玉質詳朱衣五
57
朱:衣五
58
原詩晉郭璞詩》曰:「把梓生南荊,竒才應世出。擢穎蓋漢陽,鴻聲駭皇室。遂應四科運,朱衣耀玉質。
59
中衣
60
增僭禮:《禮記郊特牲》曰:「繡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禮也」。 還錢。㑹稽典録曰:鄭𢎞為縣嗇夫,民有弟負兄錢未還,嫂詣𢎞訴𢎞賣中單為叔還錢。兄聞之,慙,遣婦齎錢還,𢎞不受。 原釋奠絳縁:徐野民《車服注》曰:天子好禮釋奠,中衣以褘絳,縁其領袖 。又《文獻通考》曰:梁制,釋奠先聖有絳縁中衣。朝服皁縁。《晉令》曰:「朝服皁縁中單衣中」。又《通考》曰:梁制,朝服有皁縁 衣。 増絳縁領袖。董巴《漢輿服志》曰:祭宗廟,𤣥絳領袖為中衣,絳袴, 。又《通考》曰:後漢永平二年,初詔五岳、四瀆、山川、宗廟、社稷諸秩祠,皆絳縁領袖為中衣,即又曰:梁天監三年,何佟之議:「公卿以祭服裏,有中衣 ,今中單也。從漢從夏侯氏說,祭服絳縁領袖為中衣,絳袴襪,示其赤心奉神也。今中衣絳縁足有所明,無俟于袴,既非聖法,謂不可施」。遂依議除之。 皁縁領袖。《魏官儀》曰:皁縁領袖中單。
61
單衣一
62
增《釋名》曰:「單衣,言無裏也」。 《方言》曰:單衣江、淮、南、楚之間謂之袷,闗之東西謂之單衣,趙、楚之間謂之左衣,古謂之深衣是也。 應劭《漢官儀》曰:「謁者皆著緗幘、大冠,白絹單衣」。 《文獻通考》曰:「梁制拜陵則箋布單衣,又有白帢單衣,以代古之疑縗」。 《唐六典》曰:「隋初,皇后褘衣有青紗內單。 又曰:「隋煬帝令牛𢎞等制皇后服,有素衣內單。 又曰:「天子拜陵之服,白紗單衣。 又曰:「凡百官朝服陪祭,朝㑹大事,服絳紗單衣。
63
單衣二
64
增《漢書》,趙王彭祖為人巧佞持詭,辨以中人,每二千石至,彭祖衣皁布單衣自迎之。 原《東觀漢記》曰:「光武起義兵攻南陽,暮聞冢上有哭聲,後有人著大冠、絳單衣,増《後漢書》曰:「陳留尹苞,字延博,與同郡范史雲善。二人俱貧,出入共一單衣,到人門外,苞年長,先著單衣前入,須臾出,解與史雲」。 《魏志》曰:明帝徴管寧為光祿勲,辭不就,詔問青州刺史程喜:「寧守節髙乎?審疾尫頓邪喜,上言:寧相著皁帽,布襦袴,而裠隨時單復出入閨庭,能自任杖,不須扶持,四時祭祀,輙自力強,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親薦饌饋,跪拜成禮。王隠《晉書曰:「桓溫廢東海王,王著白袷單衣,歩下西堂,羣臣拜辭,莫不歔欷。 又曰:「簡文初立于朝堂,著平巾幘、單衣,拜受璽綬。 又曰:「王導因蘇峻平後,帑藏空竭,庫中唯有練數十萬疋,賣之不售,而國用不足。導患之,與朝賢俱制練單衣。于是士庶翕然傚服練,遂貴端至一金。 《梁書》曰:「劉雲靜母亡時,天寒靜,身衣單布衣,廬于厝所,晝夜哭不絶聲。 又曰:張稷為呉郡太守,就僕射,徵道由吳鄉,人候稷者滿水陸,稷單衣輕●,徑還都下,人莫之識。
65
單衣三
66
原虎文。 狐尾董巴《輿服志》曰:虎賁騎皆衣虎文單衣,襄邑嵗獻織成虎文 」。《梁冀別傳》曰:「冀作狐尾,單衣上短下長」。 絳紈 增白越班固與竇憲牋曰:「將軍賜以絳紈單衣,以魯縞之質,被服鸞鳯之彩飾單」。魏文帝列傳曰:「呉選曹令史劉卓,夢見一人以白越 衣與之,曰:汝著衫汙火。浣,便潔也。卓覺果有衫在側,汙輙火浣之」。 有餘: 可絶。别傳:邉讓才辯俊逸,孔融薦于魏武帝曰:「邉讓為九州之被,則不足為單衣,襜褕則有餘王」。燕太子丹傳曰:「荊軻左手把秦王袖,右手碪其胷,秦 ,謂曰:乞聽琴聲而死」。乃召姬人鼔琴琴聲曰:羅縠單衣,可掣而絶」。 原寛饒離地 寗戚至骭,漢書曰:蓋寛饒左遷為衛司馬,未出殿門,斷其單衣,短令離地,躬行卒廬。 三齊志畧曰:齊桓公夜迎客,寗戚叩牛角,歌曰:「短布單衣適至骭,終朝飯牛至夜半」。 增與從子㛰。 為其父市。《世說》曰:王戎性儉,為其從子,㛰與一單衣,後更責之。 《陳留耆舊傳》曰:「呉祐為膠東相,嗇夫孫性斂富民錢五百為父市單衣,父恐,便以單衣詣門自謝,佑以單衣與其父。
67
單衣四
68
原紗縠《漢官儀》曰:「虎賁中郎衣紗縠單衣充」。又《輿服志》曰:「羽林左監著紗縠單衣, ,又江 ,衣紗縠單衣,曲裾後垂」。。 越布《後漢書》曰:陸續,㑹稽人,世為族姓。祖父閎,建武中為尚書令,美姿貌喜著,越布單衣,光武見而好之,自是常敕㑹稽郡獻越布 紺單衣,《冢墓記》曰:舜𦵏零陵𦵏,時冒以紺單衣。黃單衣。《魏志》曰:車離國有大人,長三丈餘,鬚長三尺二寸,白髮,著黃單衣,冠黃巾。 増待賔客楊彪別𫝊曰:「魏文帝令彪著巾單衣,待以賔客之禮」。 補車幰。王隠《晉書》曰:梁孝王彤,宣帝子,將單衣,補車幰,以此為清參軍。王銓曰:晏嬰大官稱清者,以為待食七百家也。公無此費,宜美衣服,使內外相稱」。彤有慙色。 競服生,《捜神記》曰:永嘉已來,士大夫競服生單衣,識者怪之曰:「此古練纕之布,諸大夫所以服天子」。其後懐愍晏駕。 得施絹馬融《遺令》曰:「穿中除五時衣,但得施絳絹單衣」。,赤布單衣《拾遺記》曰:「漢末羽山之民獻赤布,梁冀製為衣,謂之單衣」。。 黄絹單衣,趙書曰:石勒參軍周承為館陶令,斷官絹數百疋,獄以八座議宥之。後毎設大㑹,使俳兒著介幘,黄絹單衣,優問曰:「汝何官?」答曰:「我本為館陶令,斗藪單衣曰正坐,取是,故入,汝軰以為笑本。 單衣入室仲長統昌言曰:薊子訓不知何郡人,到陳公舎,自云今日當死。陳公與之一單衣著入室寢,日中果死。 單衣滿市,《神仙𫝊》曰:曹公欲殺左慈,將出市,忽失慈所在,乃閉市索之。𫝊曰:一目眇著,葛巾幘,單衣。正爾是俄,一市中數萬人,皆眇一目,著葛巾幘單衣,竟不知所取。 原公孫制都布《後漢書》曰:「馬援為隗囂使,公孫述述盛陳陛衛以延援入,交拜禮畢,使出就館,更為援制都布單衣」。。 梁冀作火浣。《傅子》曰:梁冀作火浣布單衣,㑹賔客,行酒而汚之,偽怒,解衣而燒之,垢盡火滅,粲然潔白。 王隠朝著作省。徐野民《車服雜注》曰:元帝召陳郡王隠待詔著單衣絳幘,朝于著作郎之省。 禰衡坐大營門,後漢禰衡𫝊曰:孔融宣曹操,意衡許往,融見曹說,衡狂疾,今求得自謝。操喜,敕門者有客便通,衡乃著布單衣疎巾,手持三尺桃杖,坐大營門,以杖箠地,大罵吏,白外有狂生,坐于營門,言語悖逆,請收案罪。操怒,謂融曰:「禰衡孺子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逺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何如?」于是遣八騎送之。
69
帶:一
70
増《釋名》曰:帶,蔕也,著于身,如物蔕也。 《說文》曰:帶,紳也。男子鞶帶,婦人絲帶,象繫佩之,形帶必有巾,故從巾也」。《易》曰:「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詩》曰: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又曰:「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匪伊垂之,帶則有餘」。 又曰:「淑人君子,其帶伊絲。 《禮記玉藻》曰:「天子素帶朱裏,終辟諸侯素帶,終辟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 又曰:「大夫大帶四寸,雜帶,君朱緑,大夫𤣥華,士緇辟,二寸,再繚四寸。 又曰:「革帶,博二寸」。 《文獻通考》曰:革帶,古之鞶帶也。文武衆官牧、守、丞、令下及騶寺皆服之。其有囊綬,則以綴于革帶,其戎服則以皮絡帶代之。 陳氏《禮書》曰:「古者革帶、大帶皆謂之鞶,《內則》所謂男鞶革帶也。《春秋傳》所謂鞶厲大帶也。《易》言鞶帶,揚子言鞶帨,以至許慎、服䖍、杜預之,徒皆以鞶為帶。 《晉書》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綵組為緄帶」。 《唐書》曰:「天授二年,改佩為魚龜。其後,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中宗初,罷龜帶,復給以魚。郡王賜玉,亦佩金魚帶。景龍中,令特進佩魚。又曰:髙宗咸亨三年敇,五品以上賜新魚帶,並飾以銀,三品以上賜金裝刀子、礪石一具。上元中,又敕,文武官三品以金玉帶,四品、五品並金帶,六品、七品並銀帶,八品、九品並瑜石帶,庶人銅鐵帶,文武並帶手巾、算袋、刀子、礪石,武官欲帶亦聽之。九月,百官具新服,上宴于麟徳殿。 又曰:景龍中,詔衣紫者魚帶以金飾之,衣緋者以銀飾之,散職命魚。 又曰:「開元中,駙馬都尉從五品,假紫金魚帶,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緋魚帶,五品以上檢校、試、判官皆佩魚。 又曰:腰帶搢垂頭于下,名曰䤩尾,取順下之義。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銀,庶人以鐵。 《唐六典》曰:天子乗馬之服,有眞珠寳鈿帶。 又曰:「平巾幘之服,武官及衛官起梁帶。 《輿服志》曰:「唐因隋制,天子常服有九還帶」。 程氏《演繁露》曰:韓退之詩:不知官髙卑,玉帶垂金魚,若從國朝言之,則極品有不得兼者,然唐制不爾也。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通鑑》:明皇開元初,敇百官所服帶,三品以上聽飾以玉,是退之之客,皆三品之上,亦足詫矣。宋朝玉帶,雖出特賜,須得閤門闗子許服,方敢用以朝謁,則體益以重,然唐裴晉公得特賜,乃于闐玉也。暨病,亟具表返諸上,方其自占,辭曰:「內府之珍,先朝所賜,既不合將歸地下,又不敢留在人間,謹以上進,不知故事當進如隨身魚符之類邪?抑晉公自以意剏此舉也?宋朝親王皆服玉帶,元豐中,剏造玉魚,賜嘉、岐二王易去金魚不用,自此遂為親王故事,又前世所未有者。 《文獻通考》曰:宋腰帶之制,恩賜有金毬路、荔枝、師蠻、海㨗、寳藏、金塗天王、八仙犀牛、寳瓶、荔枝、師蠻、海㨗、雙鹿、行虎、窪面束帶之制,有金荔枝、師蠻、戲童、海㨗、犀牛、胡荽、鳯子、寳花、金塗犀牛、雙鹿、野馬、胡荽,犀有上等、次等,以牯㹀為別。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㫖李昉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度,案禮部式,飾以金玉之類,蓋腰帶之制也。今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以下升朝官,雖未升朝已賜紫緋、內職諸軍將校,並服紅鞓金塗銀排方,雖升朝著緑者,公服上,不得繫銀帶,餘官服黒銀方團胯及犀角帶,貢士及胥吏、工商、庶人服鐵角帶,恩賜者不用此制。荔枝帶本是內出以賜將相,在于庶僚,豈可僭服?望非恩賜者,官至三品乃得服之」。景徳三年,詔出入內庭,不許服假通犀帶。大中祥符五年,詔曰:「方團金帶,優寵輔臣,今文武庶官及伎術之流,率以金銀倣效,甚紊彞制。自今除恩賜外,悉禁之」。 《宋史輿服志》曰:端拱中,詔作瑞草地毬路文方團胯帶,副以金魚,賜中書、樞宻院文臣。 又曰:「元豐五年,詔:三師、三公、宰相、執政、開府儀同三司、節度使嘗任宰相者,觀文殿學士以上,金毯文方團帶、佩魚,觀文殿學士、至寳文閣直學士、節度使、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書、侍郎、散騎常侍御僊花帶。 又曰:大觀二年,詔中書舎人、諫議大夫、侍制、殿中少監紅鞓犀帶,不佩魚。《揮麈餘話》曰:政和建艮岳、靈壁縣貢一巨石,髙二十餘丈,舟載至京師,毀水門樓,以千人夫舁之,不動,祐陵親灑宸翰,云慶雲萬態竒峯,仍以金帶一條掛其上,石遂可移。 又《通考》曰:紹興元年,詔已給賜者,不再賜,遷除合加魚袋者賜之。三年,詔侍從金帶于左藏庫闗借管軍帶御噐械,朝謝,武臣朝辭,賜金帶,並許繫宗室正任及殿庭供職橫行,亦如之。其花犀帶,非宗室不許服,經筵進講終篇,講官賜金帶、象簡鞍馬,前宰執不帶職者同庶官,復職者亦許繫笏頭、毬文金帶。 又曰:乾道八年,詔中書舎人、左右諫議大夫、龍圖閣至敷文閣待制、權侍郎,服紅鞓排方黒犀帶,仍佩魚。 又曰:「淳熙三年,詔武臣知州、軍官未陞朝者,依文臣守倅借服色例,權繫紅鞓角帶,回日依舊。 又曰:宋慶元二年,皇后受冊寳,排設逍遙平輦人員各一人,有鍍金銀柘枝帶,輦官二十七人,有鍍金海㨗帶。 《輿服志》曰:「宋制,天子服素大,帶朱裏,青羅四紳帶二。 《遼史志》曰:「朝服臣僚繫䩞鞢帶,以黄紅色絛裹革為之,用金玉、水晶、靛石綴飾,謂之盤紫」。 《金史輿服志》曰:「金人之常服,其束帶曰吐鶻」。又曰:「大定二年制,百官趨朝赴省,並須裹帶」。 《元史輿服志》曰:全涼帶一紅羅裹,鏤金為之」。
71
帶:二
72
原穆天子𫝊曰:「天子北征,舎于珠澤珠澤,獻白玉酒食,天子賜黄金之環三十、朱帶、貝飾三十。西征至赤烏氏、赤烏氏先出,自周宗乃賜赤烏之人貝帶五十」。 《戰國䇿》曰:魯仲連謂田單曰:「將軍東有夜邑之奉,西有菑上之娱,黄金横帶而騁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者也」。 《史記》曰:文帝遺匈奴黄金飾貝帶,一黄金犀毘。 増《楚漢春秋》曰:北郭先生獻帶於淮隂侯曰:「牛為人,任用力盡,猶不置其革」。 《東觀漢記》曰:「楊賜拜太常,詔賜自所服,冠、幘、綬、玉兼革帶」。 原魏畧》曰:疎勒王獻大秦赤石,帶一枚。 増又曰:漢陽嘉三年,疎勒王獻海西青石金帶。 《三國典畧》曰:文帝賜劉楨廓落帶,其後將死,欲取以為殉,因與楨書曰:「夫物因人而貴,故在賤者之所,不御至尊之側」。楨荅曰:「荊山之璞,耀元后之寳,隨侯之珠,燭衆女之妍,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鼲鼯之尾,綴侍臣之幘,此皆伏朽壊之下,潛汙泥之中,而揚光千載之上,發采疇昔之外,楨所帶無他妙飾,若實殊異,尚可納也。 《原吳書》曰:「陸遜破曹休于石亭,上脫御金校帶以賜遜,又親以帶之為鈎絡帶。 《吳録》曰:鈎絡者,革帶也。 増吳時外國𫝊曰扶南,人悉著鈎絡帶。 《齊書》曰:張融形貌短醜,精神清徹,王敬則見融革帶寛洽,將至,骼謂曰:「革帶太急」。融曰:「既非歩吏,急帶何為?」 《鄴中記》曰:石虎皇后女騎,腰中著金環參鏤帶。《後周書》曰:達奚武性貪,為大司㓂庫,有萬釘寶帶取之,晉公䕶,因以賜之。 又曰:「隋文帝作相,李穆曰:「周徳既衰,愚智共悉,天時若此,豈能違天?」乃遣使謁文帝,幷上十三環金帶,蓋天子服也,以微申其意。 李徳林𫝊曰:隋開皇元年,敕令徳林與于翼、髙熲等同修律令,賜九鐶金帶。 《唐書》曰:馬植進中書侍郎。初,左軍中尉馬元䞇為宣宗寵信,賜通天犀帶,而植素與元䞇善,元䞇以賜帶遺之。他日,植對便殿,帝識其帶,以詰植,植震恐,具言狀,于是罷為天平軍節度使。 又曰:「唐張文瓘為幷州參軍,時長史李勣入朝,文瓘與僚屬二人皆餞。勣贈二人佩刀玉帶,而不及文瓘,勣曰:子無為嫌,若某猶豫少決,故贈以刀,欲其果于決斷。某放誕少檢,故贈以帶,俾其守約束子才,無施不可,焉用贈之」。 唐會要曰:徳宗詔曰:「貞元之間,頃來賜衣,文綵不常,非制也。朕今思之,宜有定制。節度使宜以緩帶,取其武毅以靖封。內觀察使宜以雁銜威儀,取其行列有序,冀牧人有威儀也。威儀,瑞草也」。 《摭言》曰:裴晉公質狀眇小,相者曰:「郎君若不至貴,即當餓死」。一日,遊香山寺有婦人以父被罪,假得玉帶三、犀帶一,以賂津要,置于欄楯,忘收而去,度得而授之,後相者曰:「必有隂徳及物,前途萬里,非某所知也」。 《唐書》曰:裴度拜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入對延英曰:主憂臣辱,義在必死,賊未授首,臣無還期」。帝壯之,為流涕。及行,帝賜通天御帶。 又曰:唐敬宗時,南昌進夜明犀製為寳帶,光照百步。 又曰:鄭畋進司空,賜以犀帶。 突厥𫝊曰:唐天寳初,賜拔悉宻紫文袍、金鈿帶,又曰統葉䕶可汗獻萬釘寳鈿金帶,可汗拜蘇祿左羽林大將軍,賜銀袍、鈿帶、魚袋七事」。 《五代史》曰:鳳翔李永吉,初朝京師,蘇逢吉以永吉故秦王,從曮子家世王侯,當有竒貨,使人告永吉,許以一州,而求其先世玉帶,永吉以無為解,逢吉乃使人市一玉帶,直數千緡,責永吉償之,既而不得州。 又曰:「安重榮既僭侈,以為金魚帶不足貴,刻玉為魚佩之」。 《卻掃編》曰:宋制,執政以上始服毬文帶,佩魚,侍從之臣止服遇仙帶,世謂之「橫金」。元豐官制,始詔六曹尚書、翰林學士並服遇仙帶、佩魚,故東坡謝翰林學士表》曰:「寳帶重金,佩元豐之新渥」。蓋謂是也。然武臣節度使班翰林學士,上六曹尚書,下至令止橫金,迨拜太尉,則毬文佩魚,蓋恩禮親執政故也。 《揮麈録》曰:宋韓佃夫使金國,見金主所繫犀帶,明透如圓鏡狀,光彩絢目,金主云:「此石晉少主歸獻邪?」律氏者,唐世所寳日月帶也。 《老學菴筆記》曰:宋王介甫所賜玉帶,號玉抱肚,真宗時趙徳明所貢也。紹興中,王氏猶藏之,曽孫璹始復進入禁中。 《文獻通考》曰:宋神宗熙寧六年,收復熙、河等州,帝御紫宸殿,宰臣王安石率羣臣稱賀,上遂解所服玉帶賜焉。 又曰:「熙寧八年,岐王顥、嘉王頵言,蒙賜方團玉帶,著為朝儀,乞寳藏于家,不敢服用。帝不許,命工別琢玉帶以賜之,顥等固辭,不聽,請加佩金魚以別嫌,詔以魚賜之,親王佩玉魚自此始。 又曰:髙宗紹興四年,四川制置使京鏜因任賜金帶。 又曰:孝宗乾道三年,姜詵以曹臣賜金,遇仙花帶,後權工部侍郎,詔依本班服繫。 又曰:「乾道八年,詔左諫議大夫姚憲嘗為侍郎,賜金帶,令依舊服繫,著為例」。 又曰:寧宗淳熙元年,幸玉津園燕射,保信軍節度使鄭藻、起居舎人王卿月等中的,賜襲衣、金帶、帶三。
73
増黃銀。 紅玉唐杜如晦薨,太宗賜房元齡黃銀帶,曰:「如晦與公同輔,朕今獨見」。公泫然流涕曰:「世傳黃銀鬼神畏之。更取為帶,遣送其家」。 明皇雜錄曰:「上自解紅玉帶以賜寜王。 紫金白玉。雜錄曰:「上以紫金帶賜岐王,蓋昔髙宗破髙麗所得,開元中,髙麗遣使來朝宴內殿,因從容言于內臣曰:本國自亡此帶,歲荒民散,干戈屢起,幸在內帑,賜見足矣!上聞之,命封付其使。 又曰:穆宗以白玉帶楊元卿。 星像 月影《續夷堅志》曰:韓魏公犀帶一片,乃鹿衘花,已為竒絶。至孝宗夀光中,以萬緡賂海商,得犀一片,乃南極老人星像,尤為至寳。 龍江《夢餘録》曰:張九成蓄一犀帶,中有月影遥望,則見其貴重,在通天犀之上也。 得相。 殺商《唐書》曰:「王播自淮南還,獻玉帶十有三,遂得再相洞」。《九國志》曰:海商有鬻犀帶者,直數百萬,晝夜有光 照一室。楚馬希聲殺商而取之,逾月,光遂滅。辟塵。 離水李司封宗易言:「石駙馬寳吉知陳州,其州廨一皆新之,毎毀舊屋,則坐下風塵自分去,人皆驚怪,蓋其所服帶乃辟塵犀也。通僧贊傳載曰:「江西鍾氏既滅,子匡範歸武,肅獻雲鶴 天離水犀帶。一云元宗御玩,遺在西門,門客獻鍾鍾,常寳之武肅,得帶賜錢二萬緡,因登碧波亭,命與許彥方擊楫而行,水開七尺許,至瑞石山岸,大為驚賞。 茱萸 《蓮花》六朝詩曰:「空結茱萸帶 」,又曰「蓮花帶,緩腰」 芙蓉 蒲桃》又曰:「芙蓉帶兮,石榴□ 」。又風捲蒲桃帶」 金繞腰 玉抱肚白居易詩曰:「銀魚金帶,繞腰光 」。下詳帶二
74
帶:四
75
原朱帶詳帶二 寳帶。茍朂荅王琛書曰:陶丘神廟有鮮卑,金頭寳帶,二枚。 玉帶:《楚辭》曰:「撫余珮兮繽紛,髙太息兮自憐」。《注》云:持我玉帶相糾結也。歎,放也。 貝帶《史記》曰:「閎儒婉佞,貴幸與上臥起,故惠帝時郎中皆貝帶,傅脂粉」。 増韐帶。禮記士䘮禮曰:韐帶搢笏」。 原緇帶,禮記士冠禮》曰:「朝服緇帶」。注:「緇,黒繒」。 増緩帶。晉羊祐在軍,輕裘緩帶 。又唐諺曰:一人在朝,百人緩帶,一人貴而親友榮也」。 簪帶晉傅元捧白簡整簪帶 。又《詩》曰:「簪帶奉鳴球」。 腰帶:唐詩曰:「百寳妝,腰帶」。 襟帶滕王閣《序》曰:「襟三江而帶五湖 」。又曰:「限衣帶水」。 錦帶詳帶一驄」,又「鮑明遠結客少年塲行曰:「 馬,金絡頭,錦帶,佩呉鈎」。 氊帶鮑昭《擬古詩》曰:「氊帶佩雙鞬」。革帶。詳帶一為又。應璩《詩》曰:革帶新繩, 履舄穿,無底。 韋帶布衣韋帶 束帶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能」。又陶潛吏白應束帶見督郵淵明曰:「吾不 為五斗米,折腰」。。 飛帶趙帶飛參差燕裾合復離美人飾也 河帶《史記》曰:黄河如帶。 山,帶《廬山記》曰:廬山香爐峯有氣若香烟,天將雨白雲冠,峯號山帶。 書帶漢鄭元教授山下生草如薤葉,因名書帶草 博帶峩冠博帶嵦。又《廣雅》云:「蟹雄曰狼 ,雌曰博帶」。 割玉李賀詩曰:「宻裝腰鞓,割方玉」。 縷金南詔衣縫紫錦罽,縷金帶 《合歡》六朝詩曰:「繡帶合歡結」。 連環《詩》曰:「金帶連環束,戰袍」。 《鎖蓮》《瑯嬛記》曰:季女贈賢夫,以棄絲鎖蓮之帶。 《女蘿》《楚辭》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萱草帶。晉石崇待客茶,以驚雷莢自奉,以萱草帶。 柘枝帶,詳帶一。遺《元翼》唐李愬以玉帶遺牛元翼 獻從簡萇從簡,陳州人,許州富人,有玉帶,欲之而不可得,遣二卒夜入其家,殺而取之,卒夜踰垣隠木間,見其夫婦相敬如賔,二卒歎曰:「吾公欲奪其寳而害斯人,吾必不免!」因躍出而告之,使其速以帶獻,遂踰垣而去。 賜楊素。隋楊素𫝊曰:上賜素以萬釘寳帶。 賜李靖。孔六帖曰:李靖五代孫彦芳,其家舊物有靖破蕭銑時所賜于闐玉帶。 唐鎬賭帶,南唐近事曰:嚴續相公歌姬唐鎬給事通天犀帶,皆一代尤物,因出姬帶呼盧唐,采大勝,乃酌酒,命美人歌一曲而别嚴,遂悵然與之。 李訓講《易》。杜陽編》曰:文宗朝,李訓講周易,頗協上意,時方盛夏,遂命取水玉腰帶以賜之。 封敖草制。封敖,字碩夫,雅為李徳裕所器,㑹昌初除翰林學士,徳裕以平劉積功進太尉,敖草制云:「謀與吾同言,不他惑」,徳裕解玉帶以贈之。 解賜金帶。五代康延孝以百騎奔莊宗,莊宗解所御金帶賜之。 不買玉帶,《名臣遺事》曰:宋王文正公旦,有貨玉帶者,持以及門,旦弟因以呈公,公曰:「何如?」弟曰:「甚佳」。公命弟繋之曰:「還見佳否?」弟曰:「繫之安得自見?」公曰:「玉,名石也,得不重乎?自負重而使觀者,稱好,無乃勞也。我腰間不稱此物,亟還之,故平生所服,止于賜帶」。原西域腰帶,魏畧曰:文帝時,西域來獻紫球腰帶。 大秦絡帶《呉時外國傳》曰:「大秦國人皆著袴褶絡帶」。。 増革帶移孔。梁沈休文約:老病革帶移孔」。 原絡帶在腰」。《述異記》曰:夏侯祖忻為兖州刺史,䘮于官沈,僧榮代之。祖忻見形詣僧榮沈牀上,有織成寳飾絡帶。夏侯曰:「此帶殊好,豈能見與!」沈曰:「甚善」。夏侯曰:「卿直許中不見關,必以為施可命。焚與沈對前燒,視此帶已在夏侯腰矣。 金剛鮮卑,《東觀漢記》曰:鄭遵破匈奴,于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貝,金、銀帶各一。犀比金頭。班固《與竇憲將軍牋》曰:「復賜固犀,比金頭帶」,曰將軍所自服也。 增守城縈帶,陳琳𫝊曰:公輸般為髙,雲梯攻宋。墨子見楚王曰:「請令般設攻宋之具,臣請縈帶守之」。般九攻不能入,遂輟兵。 鎮山留帶佛印名了元,饒州人,時住金山寺東坡,入方丈見之。師云:「內翰何來?此間無坐處」。公云:「借和尚四,大用作禪牀師云:山僧有一轉語,內翰言下即荅,當從所謂,否則願留」。玉帶鎮山門,東坡解帶置几上師,云:「四大本空五藴,非有內翰,欲十何處中!」公擬議,未即荅,忽呼侍者,收玉帶永鎮山門。公笑而與之,師取衲裙相報。 笏頭金帶宋仁宗皇祐二年,賜致仕太子太傅杜衍、少師任布襲衣笏頭、金帶。 方團金帶。同時王貽永同平章事,李昭亮易昭徳節,皆賜方團金帶。 請帶弗與魯昭元年,晉樂王鮒欲求貨于叔孫,使請帶焉,弗與。召使者裂裳帛而與之,曰:「帶其褊矣」。言帶褊盡裂裳,示不相逆」。。 束帶不休唐崔元綜同平章事,坐政事堂束帶,終日不休偃
76
帶:五
77
原表晉王衍謝表曰:「蒙賜臣單衣,紫綃金革帶。臣謹佩服,終矢弗諼」。 増宋蘇軾謝賜對衣金帶,馬表曰:「漢官三服,已分宻麗之珍,唐監八坊,復下權竒之駿,拜嘉甚寵,省己何功?伏念臣受材迂疎,賦命寒蹇,幼師季路,止服緼袍,長慕少游,欲乘下澤,目眩重金之耀,神驚四牡之良,俛仰自惟,周章失次,此蓋伏遇皇帝陛下憂勤黎庶,寤寐儁賢,故損廐車之儲,以廣英雄之彀,致兹孱陋,亦被寵光,臣敢不求稱于𠂻益,鞭其後薄徳盛服,當戒《維鵜》之篇,強力安邦,庶幾有駜之頌」。
78
原啓梁劉孝儀、謝晉安王賜銀裝絲帶,啓曰:「雕鏤新竒,織製精潔,越中玉女,不得關思。上方名匠,莫能議巧。人情駭觀,如見買臣之綬。望貌移姿,似逢子訓之術。 増周庾信、謝趙王賚、犀帶等啓曰:「奉教垂賚犀裝,帶錢十貫,魏君寳帶,特賜劉楨,趙王國租,偏資裴楷,貫藏文馬,如燒安息之銀,帶插通犀,似獵雲南之獸,北郭騷之,長貧是所,甘愜南宮,敬之載寳,殊非念望,花開四照,惟見其榮,鼇載三山,深知其重。昔沈羲將盡,逢司命而還生,士燮行埋,值仙人而更活,今日慈矜,斯之謂矣!馬前驅而導路,或以識恩,雞未曉而開關,容能報主謹啓。
79
御定淵鑑類函卷三百七十一
URN: ctp:ws99120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