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三十一

《卷三十一》[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御定淵鑑𩔖函卷三十一地部九泉冰 温泉
3
泉一
4
原《爾雅》曰:「泉一見一否為瀸濫,泉正出,正出湧出也。沃泉懸出,懸下出也。氿,泉仄出,仄出旁出也。 又曰:「水源曰泉泉所出同所歸異曰肥,異出同流曰瀵。 《周易》曰:「山下出泉」。 又曰:「井冽寒泉」。 《毛詩》曰:「有漼者泉」。 増又曰:「我思肥泉」。 原《禮記》曰:「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寳,人不愛其情,是以地出醴泉」。 《増齊記》曰:齊地泉中或出瓦,上有天齊字。晏子曰:「吾聞江深五里,海深十里,此泉乃與天齊也」。 《漢書》云:「《赤雁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飲榮泉,注《榮泉》,言泉有光華。 原應劭《漢官儀》曰:酒泉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曰酒泉。 《増三輔舊事》曰:昔有犢失母,哀鳴甚苦,地為發泉,因名鳴犢泉。今天旱祭之,降雨在馮翊。 原《白虎通》曰:「醴泉者,美泉也,狀如醴酒,可以養老」。 《十洲記》曰:瀛洲有玊膏山,出泉如酒味,名為玉酒。 《淮南子》曰崑崙、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増抱朴子曰崑崙及蓬萊,其上鳥獸飲玉泉,皆長生不死。 《輿地記》云:「諸葛泉在鶴慶府南,武侯駐師之地,出泉均為二流。昔人有欲兼利之者,引而為一,至雞鳴,其水復分」。 《寰宇記》曰:潯陽縣落星山澗有五松橋,昔惠逺法師,與殷仲堪席間談,易於此,而樹下泉湧,號「聰明泉」。 謝靈運《山居賦》曰:「飄丹砂於紅泉」。又題《華子岡》。「銅陵映碧澗,石磴㵼紅泉」。 宋孝武赦詔曰:「思散太極之泉,以福無方之外」。 《原宣城記》曰:臨城縣南四十里有蓋山百許歩,有舒姑泉,昔有舒女與其父析薪於此泉,女因坐牽挽不動,乃還告家,比還,唯見清泉湛然,女母曰:「吾女好音樂,乃作絃歌,泉涌洄流,有朱鯉一雙,今人作樂嬉戲,泉故湧出」。 増《湘山野録》曰:齊州城西有金線泉,池心南北有金線一道,㣲起水面,或以杖亂之,線輙不見,水止如故。 《潯陽記》曰:「雞籠山下,朝夕有泉,溢出如潮水,時刻不差,號為潮泉」。 原盛𢎞之《荊州記》曰:夷道縣句將山下有三泉,傳云:本無此泉居者,苦逺汲人,人多賣水與之。有一女子孤貧繿縷無以貿易,有一乞人,衣麤貎醜,瘡痍竟體,邨人見之,無不穢惡,唯女子獨加哀矜,割飯飴之乞。人食畢,曰:我感姬行,善欲思相報,為何所湏?女答曰:何恩可報?且今所湏之物,非君能得,固問所湏。女子曰:正願此山下有水可汲乞人。乃取腰間書刀刺山下三處,即飛泉湧出,因便辭去,忽然不見。 増西呉記曰:金沙泉在顧渚山,碧泉湧沙,粲如金星。唐學士毛文錫有記,唐貢泉,用二銀瓶。 張君房《脞說》曰:湖州長興縣啄木嶺金沙泉,每嵗造茶之所,居常無水湖,常二郡守至境,具牲祭泉,其夕清溢,造御茶畢,其水即㣲減,太守,造畢即涸。 桑喬山《疏》云:「谷亷泉在康王谷中」。王元之序云:「泉為石崖所束,班布如瓊,簾懸注三百五十丈」。 唐陸羽品泉以廬山谷簾泉為第一,慧山泉居第二。 《水記》云:「劉伯蒭以揚子江水為第一,李秀卿以揚子江南零水為第七」。又曰:「濟南名泉七十二,以趵突為上趵音豹」。 《原廣志》曰:新城縣有冷泉泉,冷如冰,在湖縣有鹽泉,煑則為鹽,有醴泉,用之愈疾。 増夢溪筆談》曰:信州鉛山縣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熬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則成銅水能為銅物之變化。 桂海虞衡志云:古●泉乃賔橫間,民以墟中泉釀酒,既熟不煮,但埋土中,日足取出,色淺紅,味甘而致逺暴,日中而不壊。 酉陽雜爼曰:「珠崖一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為用」。 地理志曰:西受降城北三百里有鸊鵜泉。 又曰:坊州中部州郭無水。東北七里有上善泉。 《原括地圖》曰:負丘之山,上有赤泉,飲之不老,神宫有英泉,飲之眠,三百嵗乃覺,不知死。増又曰:凡天下之泉,三億三萬三千五百一十有九,其在遐荒絶域,殆不得而知。
5
泉:二
6
増《三輔舊事曰:姜泉在岐山縣,酈道元注水經云炎帝長於姜水,即此。 《遁甲開山圖》,榮氏解曰:「女狄暮沒石紐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原《呂氏春秋》曰:「太公釣於滋泉」。《論語》撰《考䜟》曰:「水名盜泉,仲尼不潄」。 増荊州記曰:城東北三百歩有孔子泉,其水甘馨,雖帝漿無以過也。酉陽雜爼曰:華不注泉」。齊頃,公取水處,方圓百餘歩,北齊時,有人以繩千尺,沈石試之,不窮。 《春秋》定公元年,晉魏獻子合諸侯之大夫于翟泉,將以城成周。 《漢志》曰:漢髙帝入彭城,為楚所困,漢兵渴乏,帝以劒,插地拔,即泉涌出,至今水不溢,旱不枯,土人呼為龍湫」。 《金周義記》曰:韓信將下趙,聞陳餘不用李左車之計,引兵出井陘口,師患無井,筮之,得䝉知山下有泉,遣胡將索之,見二白鹿觸地,有泉湧出,后人於泉左立胡王祠祀之。 《梁州異物志云:「漢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還,士衆渴乏,廣乃引佩刀刺山,飛泉湧出,三軍頼以獲濟」。原東觀漢記》曰:「耿恭為校尉,居疎勒,匈奴來攻,城中穿井十五丈,無水。恭曰:聞貳師將軍拔佩刀刔一作刺山而飛泉出,今漢徳神靈豈有窮乎!」乃正衣冠,向井拜,有頃,井泉噴出。 又曰:光武中元元年,上幸長安,祠長陵,還洛陽宮。是時醴泉出於京師,郡國有醴泉者,痼疾皆愈,獨眇蹇者不瘥。 増《水經注》曰:若耶溪東有寒溪,溪北有鄭公泉,泉深數丈,冬溫夏涼,漢太尉鄭公𢎞宿居潭側,因以名泉。 原《晉安帝紀》曰:「吳隱之性亷,為廣州刺史,界有一水,謂之貪泉」。古老云:「飲此水者,亷士皆貪隱之。始踐境,先至水所,酌而飲之,因賦詩以言。《志》曰:「若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清操逾厲。 増宋書曰:王彭,旴𣅿人,少䘮母,元嘉初,父又亡,家貧,力弱營葬,鄉人助作甎甎,湏得水,天旱,穿井數十丈,無水,一旦甎竈,前忽生泉用之,事畢復竭,助者嗟歎。元嘉中,改其里為通靈里。《隋書》曰:豆盧勣,隋初拜渭州刺史,甚有惠政,鳥䑕山,俗呼為髙武,隴絶壁千尋,由來乏水,諸羗苦之,勣馬足所踐,忽飛泉湧出,百姓因號其泉曰玉漿。 唐孝友傳曰:「宋思禮,蕭縣主簿,㑹大旱,井池涸,母羸疾,非泉水不適口,思禮憂懼具禱,忽有泉出諸庭,味甘寒,日不乏汲,縣人異之」。 《玉海》曰:雍熈二年五月癸酉,鳳翔府言:岐山縣周公廟有泉忽湧出,耆舊相傳,時平則流,世亂則竭。唐安、史之亂,竭至大中年復流號徳潤泉,自後又涸,今忽又湧,澄甘異常,因圖之以進」。晏殊為贊曰:「隱顯以時,靈符孔彰。 《輿地記》曰:范仲淹知青州,有惠政,溪側忽湧醴泉,遂以范公名之。今醫家汲此丸藥,號「青州白丸子」。《滁通判呂元中記》曰:歐陽公既得釀泉,一日,㑹客有以新茶獻者,公敕汲泉瀹之汲者,道仆覆水,偽汲他泉。代公知其非釀泉,詰之,乃得一泉於幽谷山下,因名豐樂泉。《輿地記》曰:惠通泉在瓊州府城東三山庵之下,蘇軾過此,品泉曰味𩔖惠山,因名。 又曰:澹庵泉在臨髙縣,宋胡澹庵謫崖時過此,遇旱覓得之,泉甘且冽。又曰:「宋元符間,鄒浩謫居平樂所,居嶺下,忽有泉湧出,因名感應,銘之曰:有穹其山,有澄其淵,動惟厥時,以出斯泉,沛然莫遏其源,我感我應其來自天。及將北歸,數日泉乃涸。 《一統志云:度軍泉在揚州府,如臯治西,地名聖井,欄泉雖淺而不竭,擊其欄則大溢出。昔岳飛經略,通、泰領兵過此數千人飲之,泉亦如故,因名為度軍井。元淮南王聞其異,取欄置庭中。 明初,金華宋濓敘錢塘虎跑泉云:「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大,師栖禪其中。尋以無水,將他之,忽神人跪告云:自師駐錫,我等徼惠,奈何棄去?南岳有童子泉,當遣二童移來」。翼日,乃見二虎跑山出泉,甘冽。勝常師因留,乃建寺于此。客欲觀泉者,僧為舉梵唄泉,即觱沸而出,若聯珠然。
7
泉:三
8
原莫浚。 載清詩莫浚匪泉載,又相彼泉水載濁 清 《藏珠》 《潄玉》藏珠於泉潄《文選》飛泉 鳴玉 穿石。 流淇太山之溜,穿石于《詩》,毖彼泉水,亦流 淇 蜧躍 馬踐《文選》:黒蜧躍重泉 ,下見泉二 吐溜 湧湍《文選》:泉涓涓而吐溜 ,又湧湍於石澗。 増龍廻。 鳳躍蘭州龍泉,其文廻作蛟龍狀 ,郿縣鳳泉人取療疾泉躍時清則愈濁無驗 鹿觸 虎跑並見泉二 霹靂 參斗大庾嶺有霹靂泉,因禱致雷雨,泉湧於竇星湖。廣均州有參斗泉,相傳參斗二 ,下臨。 明月 《白雲》吳洞庭山縹緲峰下有泉。唐天祐中,刺史曹珪以明月名之。 白雲泉在吳縣天平山,白樂天題絶句 白道 紅泥《水經注》:「長城白道嶺,土穴出泉」,即古詩飲馬長城窟處」, 臨洮府蘭縣有紅泥泉,出臯蘭山之下」。。 谷簾 石臼谷簾泉在南康府,詳見前有《圖經》施州石臼溪傍有泉,其源 七君子。 老翁宋孟震亨為黃州通判,時稱君子庭,有泉東坡,因名之。黃庭堅詩「雲夢澤邊君子,泉水無名字托人賢隱」。蘇明《允嘉祐集》云:「月夜見一老翁,偃息泉上。就之」。則 入于泉,因甃石建亭而為《老翁泉銘》。 一人。 七賢金陵鍾山有泉,僅容一杓,挹之不竭。王安石詩:「蹇淺一人泉 。輝縣山陽西社有七賢泉,指竹林,七賢也」。。 喜客 惠民滁州側菱山,有泉,客至撫掌泉,即湧出,故名喜客。有漳州府城北門外 泉,名惠民 刺山 拜井並見泉二 隱劒 搠槍蜀五丁開山有劒,隱在路旁,忽生一泉,遂名隱劒。 搠槍泉在澄城,光武北征時,搠槍得泉於此菩薩 羅漢東坡序,寒溪西山寺有泉白而甘,號菩薩泉。 瑞州五峰,山上有羅漢像,橫臥泉傍,故名。 撫掌 定心撫掌,見前喜客泉注,師定心泉在粵東清逺,先是三藏法 以乏泉為慮,忽見老人指石,曰:「但定其心,何慮無泉?」因鑿石得水。 卓錫 投金。唐僧盧能自黃梅縣傳衣鉢往曹溪,五百僧追奪之,至大庾嶺,渴甚,能以錫卓石,泉湧清甘,衆駭而退,遂名卓錫泉。 滄州久視山下,出澄緑泉,投之金石,終不沉沒。 跳五眼。 發百脉漢志:蘭州五泉水在臯蘭山下,泉有五眼、躍湧。西宋曽、鞏云:歴下諸泉,皆岱隂伏流所發 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脉為魁。 判雌雄别男女,夔州多喜山有雌雄泉,春夏左盈右竭,秋冬左竭,右盈 。梧州陸川縣有泉二,左男泉,右女泉。性温冷。 味甘酸。江乗縣有泉半冷、半溫,又郴州、永興縣有圓泉冷,處極清溫處極濁,日雩都東、紫陽觀內一泉間, 甘酸,甘日汲以釀酒至美。 杜康釀酒 陸羽試茶,杜康泉在歴城,舜祠廡下泉一升,重二十三銖,相傳杜康釀酒于此。 景陵縣西北有文學泉,陸羽以此試茶。常懐十九。 近銘六一。泉在鞏昌府成縣,杜詩近接西南地,常懐十九泉 ,歐陽文忠自號六一居士,杭州詩僧惠勤受知于公,後公與僧俱逝,勤弟子畫六一公像,并勤像而祀之,有泉出講堂下。東坡守杭,遂本勤意,名曰六一泉,因為之銘。 穿巖越壑 落石縈莎《詩史》:唐宣宗微時,以武宗忌遯迹為僧,與黃檗禪師同觀。瀑布泉師一聯云:「穿巖越壑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髙宣宗續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詩。王介甫水簾泉詩,淙淙萬音落石巔。鄭谷石門山泉 一脈清泠何所之,縈莎潄蘚入僧池」。
9
泉:四
10
原動禮冬至後五日水泉動 湧王者徳及地則醴泉湧。 觱沸詩觱沸檻泉,觱沸泉出貎 浸穫薪有冽氿,泉無,浸穫薪 浸苞稂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増滌源書九川滌源 氿,濫小泉也。 原濫觴》:《家語》:江出岷山,其源可以濫觴。 飲《楚辭》: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䕃松栢玉酒》《十洲記》。 挹謝靈運詩:跂石挹飛泉」 《冽清》元泉冽清《文選》 湧溜石泉湧溜於隂渠《天台山賦》 《傷玉趾》寒泉,傷玉趾 吸微液吸飛泉之微液 増虞泉日薄於虞泉,是謂黃昏。 三泉,《漢書》始皇墓錮三泉,言其深也。 原醴泉美泉也,水之精也。崑崙山有醴泉、華池,君乗土而王,其政太平則醴泉出湧,乗水而王。其政和平則醴泉瀌,神靈滋液,百珍實用則醴泉出,黃帝時,以醴泉為漿。堯之世,徳茂清平,則醴泉出。夏后之時,俊乂在官,醴泉出漢,宣帝三年,醴泉流滂,枮槁榮茂。 増流寳盌江州有寳盌泉,徐陵文泉流寳盌,遙憶湓城。 原玉漿見前泉二 増開玉峽,劈開雙玉峽,飛出白玉龍。池開半月泉。西溪叢語》曰:李仲題法華山天衣寺詩:「殿湧全身塔,池開半月泉」。此泉隱於巖下,雖月圓池上止見其半」。 太白浣筆泉在濟寧州東門外,舊傳太白浣筆處 天澤韓愈《燕喜亭記》:泉之源曰:天澤之泉,出髙而施下也」。 原白泉《瑞應圖》曰:泉色白,自出山澤,得禮制,則澤谷之白泉出,飲之,使人長夀。 《増紫泉》《紫泉潄珠液唐詩》 丹泉餘杭大滌山有丹泉,其源自天柱而下,殷殷若雷聲,至大滌洞西乃出,有方池瀦焉。天宇清明,則有赤光,四旁苔蘚皆紫暈。碧泉,湘潭西南有碧泉,唐天寳中泉忽湧出色,如拖藍投物,其色皆碧。宋胡安國建碧泉書院黒泉,在灣甸御彛州,水漲時,飛鳥過輙墜,以拭盤盂,人食立死。 五色泉江西新昌縣浄慧院有泉五色,取酌鮮瑩 《石泉榆火一時新。《東坡記略》:僕在黃州,夢與參寥子賦詩,有「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榆火一時新」之句。後七年,守錢塘而參寥子,卜居智果院,有泉甘冷,宜茶,寒食之明日,自孤山謁,參寥汲泉,鑽火烹之,而所夢兆于七年之前,因名參寥泉。 蝦蟇培墜筆。荊州松滋縣南苦竹寺有竹泉,宋至和初,有僧浚井,得一筆。後黃庭堅謫黔,過此視筆曰:「此吾蝦蟇培所墜也」。因知此泉與蝦蟇培相通。 題東西楹衡州府北甘泉寺有萊公泉,當寇之南遷也,題於東楹曰「平仲酌泉」經此回望北闕,黯然而去,未㡬,丁謂「過此題於西楹曰,「謂至酌泉禮佛而去」。。 知時盈涸。道州,望仙門內有知時泉,夏至則盈,秋分則涸。宋紹興間,郡守辛公創亭。 誰家女何處僧《方輿勝覽》:昔有僧夜坐,忽一女子過之,僧叱之曰:「窻外誰家女」,此女即應曰:「堂中何處?」僧僧起,逐之,女投入地,掘之得泉,因名幽瀾泉,在浙西嘉善東景徳寺。 蘆花泉在楚之咸寧白望山下,昔有白衣男子、告邑人禱雨處,指蘆花為識,即此。 梅花泉錢塘有泉湧地作梅花瓣」,若可掇拾云 咄泉《寰宇記》:安豐軍咄泉在淨戒寺北,人至泉旁,大呼則大湧,小呼則小湧。 原水本 水源泉五。
11
増詩《唐劉長卿一公新泉詩曰:「東林一泉出,復與逺公期,淺石春流處,空山暮落時,夢閒歸細響,慮澹對清漪,動靜皆無意,唯應道者知」。 李端山《下泉詩》曰:「碧水映丹霞,濺濺露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雲落,寒聲遶石斜。明朝更尋去,應到阮郎家」。 姚合僧院引泉詩曰:「泉眼髙千丈,山僧取得歸,架空橫竹引,鑿石透渠飛,洗藥溪流濁,澆花雨力微,朝昏長逺看,䕶惜似傳衣」。 章孝標《方山寺松下泉詩》曰:「石脉綻寒光,松花噴曉霜。注瓶雲母滑,潄齒茯苓香。野客偷煎茗,山僧惜浄牀。三禪不要問,孤月在中央」。 曹松《商山夜聞泉詩》曰:㵼月聲不斷,坐來心益閒,無人知落處,萬木冷空山,逺憶雲容外,幽疑石縫間,那辭通曙聽,明日度藍關鄭谷《石門山泉詩》曰:一脉清泠何所之,縈沙潄蘚入僧池,雲邊野客窮來處,石上寒猿見落時,聚沬遶槎殘雪在,迸流穿樹墜花隨煙春雨晩閒吟去,不復逺尋皇子陂。 皇甫曽山下泉詩》曰:「漾漾帶山光,澄澄倒林影。那知石上喧,卻益山中靜」。 宋朱文公《詠泉詩》曰:「一水從中來,蕩潏如九折。倐至走長蛇,㨗來翻素雪。 曽鞏《金線泉詩》曰:「玉甃常浮顥氣鮮,金絲不定路南泉,無風到底塵埃盡,界破冰綃一片天」。 明王弼《遊趵突泉》詩曰:「濟南歴下多白泉,白沙㡬處涵風煙,郭西趵突更神異,平地一朶白玉蓮,浪花滚起千層雪,此中疑是蛟龍穴,靈藏嵗久變,妖怪精氣上湧成。涎沬餘波散漫淵。復渟溪,風冷冽,山雨青微霜初下,雁秋浴落月漸低。猿夜聽窮源我欲遡川陸,舊誌虛傳自王屋,冥茫難測造化情,聊寄泉亭潄寒玉。 髙啓寒泉》詩曰:「逺絡叢峰間,平流盤石上,月照欲成潭,風吹不生浪,聲兼寒葉下色映秋苔漲,野客照羸顔,曽來倚笻杖」。 髙棅《山泉詩》曰:「羣嶂橫秀氣,飛流落雲中。隂厓冩古雪,月壑垂長虹。洄注石鏡淨,秋臨遙天空。孤賞憶謝朓,青山》度松風」。 何景明《玉泉詩》曰:「行遊金口寺,坐愛玉泉名,雲去隨龍女,風來動石鯨。入宫朝太液,穿苑象昆明。卻望天河水,迢迢萬古情。 鄒緝《玉泉垂虹》詩曰:「碧嶂雲巖噴玉泉,平流寧似瀑流懸。遙看素練明秋壑,卻訝晴虹飲碧川」。「飛沫拂林空翠溼,跳波濺石碎珠圓」。傳聞絶頂芙蓉殿」,猶記明昌避暑年。 王履鏡泉詩曰:微漣不動見容成,忘卻蟬鳴與鳥鳴,忽有小風輕颭過,暗移清影上巖屏」。原賦晉傅咸《神泉賦》曰:余所居庭,前有湧泉,在夏則冷,渉冬則溫,溫則水物,冬生冷則冰可以過,每夏遊之,不知嵗之有暑耳。惟兹神泉,厥理難原,在冬則溫,既夏而寒,混混洋洋,載清載瀾,遂乃壇以文石,樹之柳杞,密葉雲覆,重䕃蔽沚,氣泠泠以含涼,風肅肅而恒起。于時朱明紀運,旭日馳光,鬱鬱隆暑,赫赫太陽,盥玉體於素波,身淒焉而自清,不知天時之有暑,忽謂繁霜之隕庭。逮至旻秋既逝,司寒騁節,六合蕭條,嚴風凜冽,河洛輟流,太隂凝結,彼溰溰而含凍,此灼灼而含熱,緑竹猗猗,荇藻青青,是託斯茂,是殖斯榮。 増唐浩虛,舟舒姑泉,賦淨色含虛,清輝皎如煙,凝泪以香起,苔斕斑而錦舒。浦水光搖,似動橫波之末。岸莎風靡,如存鬢髮之餘。想夫紈質已銷,隂靈未謝,濯衣彩於花晝,洗鏡光於月夜,泠泠不濁,殊畫地而俄成。潏潏無窮,𩔖拜井而潛化。 呉筠《廬山雲液泉賦》曰:坤元孕氣,潛暢成泉,冠五行之首,為萬物之先,爰有清泚,出此山側,處䝉險以難知,猶井渫之不食。我搜靈泌載,披載登見,其地僻至潔,源深有恒,凝寒不為之損,暑雨不為之増,乃考室以飲而樂在枕肱,甘侔𤣥玉之膏滴,乃雲華之液疚,可蠲生可益,引充狎翫,惟意所適,懸之則素皎,壅之則澄碧,晝浮光以悠揚,夜含響以淅瀝。
12
増表:「張說奏慶山醴泉表曰:「臣所部萬年縣令鄭國忠稱:縣界六月十四日有慶山醴泉出其山,平地湧拔,周回數里,列置三峰,齊髙百仞,山見之日,天青如雲,異雷雨之遷徙,非崕㟁之騫震,樹木隆崇,巍然蔥鬱,阡陌如舊,草樹不移,驗益地之祥圖,知太乙之靈化。山南又有醴泉三道,引注三池,分流接潤,連山對浦,各深丈餘,廣百歩,味色甘潔,特異常泉,比僊漿於軒后,均愈疾於漢代。臣按孫氏瑞應圖曰:慶山者,徳茂則生臣。又按白虎通曰:醴泉者,義泉也,可以養老,常出於京師。禮斗威儀曰:人君乗土而王,其政太平,則醴泉湧潛。潭巴曰:君臣和徳,道度叶中,則醴泉出。臣竊以山為鎮國,水實利人,縣有萬年之名,山得三仙之𩔖,此金契景福,寳祚昌圖,邦固不移之基,君永無疆之夀,自永昌之後,迄於兹辰,地寳屢昇,神山再聳,未若連巖結慶,並泌疏甘,羣瑞同區,二美齊舉,髙視今古,曽無擬議,信可以紀元立號,薦廟登郊,彰賁億齡,愉衍萬宇。
13
増銘唐魏徴九成宮醴泉銘曰:「上天之載,無臭無聲。萬𩔖資始,品物流形。隨感變質,應徳效靈。介焉如響,赫赫明明。雜遝景福,葳蕤繁祉。雲氏龍官,龜圖鳳紀。日含五色,烏呈三趾。頌不輟工,筆無停史。上善降祥,上智斯恱。流謙潤下,潺湲皎潔。䓑㫖醴甘,冰凝鏡澈。用之日新,挹之無竭。道隨時泰,慶與泉流。我后夕惕,雖休弗休。居崇茅宇,樂不般遊,黃屋非貴,天下為憂。
14
溫泉一。
15
原《博物志》云:「凡水源有石,流黃,其泉則溫」。或云:神人所煖主療人疾。 《水經注》云:「漁陽郡北有溫泉」。 《述征記》曰:東萊郡出温泉。 《臨川記》云臨川縣出溫泉。 安成記云:「宜陽南鄉出溫泉」。 《梁州記》云:漢水南出溫泉。又《漢水記》曰:漢水有溫泉,方圓數十歩,冬夏常沸湧,望見白氣沖天,能瘥百病。 盛𢎞之《荊州記》曰:新陽縣惠澤,中有溫泉,冬月未至數里,遙望白氣,浮蒸如煙,上下采映,狀若綺疏,又有車輪雙轅形,世傳昔有玉女乗車,自投此泉,今人時見女子,姿儀光麗,徃來倐忽。 又《荊州記》云:銀山縣出溫泉耒陽縣,出温泉。 《潯陽記》云:「雞籠山下出溫泉」。 《呉郡録》曰:始興有始興山,山出溫泉。又曰零陵縣有溫泉。 《丹陽記》曰:江乗縣有湯山,出温泉三所,可以瀹雞。 江乗地記》曰:縣東南三十五里有湯泉、半冷、半溫共同一壑,謂之半湯泉。 《廣志》曰:「溫泉西者,在新豐北者,在廣平有美泉,出溉種出榖香美,在汲郡。 《幽明録》云:艾縣輔山出溫冷二泉。 《博物志》云:不周雲川之水溫如湯,凡諸溫泉,咸能療疾,逺近歸之。 増《水經注》曰:温水出太乙山,其水沸湧如湯桂。彥達曰:可治百病,世清則病愈,世濁則無驗。 江乗《地記》曰:棗陽縣界有溫泉,其下有田,資以浸灌,一年三熟。伏琛《齊地記》曰:曲城東七十里有溫水,水如湯沸,可療百病,煮物無不熟也。 潛確《𩔖書》曰:溧水西南水溫有香氣,亦名香泉,昭明太子嘗浴于此。 又曰:招逺縣城東二泉,並出一寒一温,土人甃石為池而注之,名曰新泉。 又曰:「黃山東峰下有硃砂,湯泉新可㸃茗,春時即色微紅」。 又曰:沔池縣有溫泉水,發山北平地,方周止數十歩,泉源沸湧,冬夏湯湯,望之則白氣浩然能已,百病赴集者常以百數。 又曰:「澄城、温泉,其源有三竒川、鴻㵼,西注於洛,漢武時穿,以合於龍首渠。 又曰:安寧州有溫泉,色如碧玉,可鑒毫髮。 又曰:藍田西南有地,雪落即融,唐時有異僧見之曰:必温泉也」。已而掘之,果然。凡病者,浴之輙愈,後有白魚之瑞,神女屢降,立玉女堂于泉側,明皇賜名大興湯院。
16
溫泉二。
17
原辛氏《三秦記》云:驪山湯舊說以三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俗云:秦始皇與神女遊而忤其㫖,神女唾之則生瘡,始皇怖謝,神女為出溫泉而洗除,後人因以為驗。 《漢武帝故事》云:驪山湯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漢武帝又加修飾焉。 増《明皇雜録》曰:天寳六載,更溫泉曰華清地理志》上于華清宫,新廣一湯,制度宏麗,安祿山於范陽,以白玉石為魚龍鳬雁,仍以石梁及石蓮花以獻,雕鐫巧妙,殆非人工,上大悅,命陳於湯中,仍以石梁橫亘湯上,而蓮花纔出水際,上因幸華清宫,至其所,解衣將入,而魚龍鳬雁,皆若奮鱗舉翼,狀欲飛動,上甚恐,遽命撤去,而蓮花今猶存,又嘗於宮中置長湯一十六所,嬪御之𩔖浴焉,環回甃以文石,為銀樓谷船及白香水船,致于其中,至檝棹皆飾以珠玉,又於湯中壘琴瑟及沈香為山,以狀瀛洲方丈。 《唐史補》曰:「安祿山入朝,楊國忠兄弟姊妹延之新豐,給玉石至湯泉將校,皆賜浴溫泉三。
18
原盪邪。 流惡《魏都賦》:溫泉毖涌而自浪,華清,盪邪而將老 ,惡穢也。 溫源暖溜《水經》曰:「溫源即溫泉。「 」。下見《唐髙宗詩》 靈液。 神泉《文選》據神泉而吐溜如沸。 若湯,周景式《廬山記》曰:主簿山在胡郎廟南,山下有溫泉,穴口周圍,一丈涌出如湯沸,冬夏恒熱。湯《梁州記》云:漢水南有溫泉,周圍數千歩,冬夏沸湧若 ,其熱可熟。鷄子未至二十里,便望見白氣衝天。 爛鳥 《游魚》郭緣生《續述征記》曰:「東萊郡有溫泉恒沸,鳥墜輙爛。 《始興記》曰:「靈水源有溫泉,涌溜如沸,時有細赤,魚出游,莫有獲者」。。 溫谷 湯山上見劉義恭詩 下詳見前愈疾 流穢:袁山松《宜都山川記》曰:「銀山縣有溫泉,注大溪,夏纔煖冬則大熱,上常有霧氣,百病久疾入,此水多愈 」。下見《張衡賦》。 潮泉 神井張僧鑒《潯陽記》曰:「雞籠山下澗中有數十處,累石,若有人功,水常尺餘,朝夕輙有湧泉,溢出如潮水,時刻不差,朔望尤大,號為潮泉,常如沸湯 」。下見張衡賦序。 蠲慝 攘寒:上見張衡賦壑江乗湯泉半溫半冷共同一 」。張勃云:冷水,夏濯,可以清暑。溫水冬浴可以攘寒。 湯雞 瀹卵,常璩《華陽志》曰:斯臾入南山,洞溫水穴,冬夏常熱,其源可以湯雞豚,下湯澡洗療宿疾。焦王廙《洛都賦》曰:雞頭溫水,魯陽神泉不㸑,自沸熱,若 ,然爛毛瀹卵,煮絹濯鮮 。瀹,音藥。 痊痾 《保性》。王廙《洛都賦》曰:痿療痱痾,漫之則痊,功邁藥石,勲著不言。衡下見張 賦。 暄波 灼水》上見劉義恭詩,出酈道元《水經注》曰:溫湯水 漁陽郡北山。溫溪即溫源也。廢疾者不能澡,以其過灼故也。 温濤 《炎液》上見曹植《述行賦》「 」下見劉義恭詩 分寒水 㑹冰泉,零陵縣記云:縣有溫泉,泉中有伏石,分流其隂,清水常寒,其陽溫泉涌沸,飛霧如煙,雪霜無以敗其熱數。劉義慶《幽明録》曰:艾縣輔山有溫冷二泉,發源相去, 尺熱,泉可煮雞豚。冷泉常若冰,雙流數丈而合,俱㑹於一溪。 濯日月 飛煙霧上見《張衡賦》。下見前分寒水注》 増龍煖水。 《蟲疑冰》王建《溫泉詩》:「朝元門向山上,起城繞青山,龍煖水附王介甫」。《溫泉詩》:「人游不 ,火蟲出亦疑冰」。 白礬徹 丹砂沈周王褒《溫湯碑銘》:白礬上徹,丹砂下沈」。 薄虎鬚。 洑魚目秦少游湯泉賦》「薄」為「虎鬚」,「洑」為「魚目」丹井火 《鑑池蓮》俱見熊鼎浴溫泉詩》 秦皇餘石。 漢帝舊陶俱見《庾信碑》 榆莢同流。 桃花俱下見同上 熒惑蒞上燭龍隱中》俱見《秦少游游湯泉賦》 焦源沸水 湯谷、揚濤並見《周王褒碑》 色如碧玉。 煙似綺疏見前温泉一中 繡谷春融。 金波月滿熊鼎浴溫泉》詩云云 華清駐老。 天寳遺蹤上見周王《褒溫湯碑》,「浴」下見熊鼎 溫泉詩 衡賦褒銘 秦游蘇詠》漢張衡有《溫泉賦》,周王褒作《溫湯碑銘》,坡宋秦《少游賦》,遊湯泉。蘇東 有《惠州湯泉詩》 原合水火之徳,澤浸萬人。 倍藥石之功,蠲除六疾。 潔華清之流,豈同禊洛。救痾癢之疾?寧比浴沂。
19
溫泉四。
20
原湯泉。 湯液 毖彼溫泉。 湧於地脉。 溫源愈出,靈液徐清。 増神女唾。秦皇事見温泉二。 三牲祭見同上《壯秦麗漢》宋劉義恭詩:「秦都壯溫谷,漢京麗湯泉 原萃士女》見張衡《溫泉賦》《邁藥石》見上注《王廙賦》 増溫濤若焚見曹植《述行賦》。 灑胃湔腸,興羸起瘠。見庾信《溫湯碑》 煙青銅浦色白,鉛溪。見同上 立玉女見前藍田溫泉事 大興湯院唐明皇賜名於藍田湯 半湯即江乗縣半湯泉見前 長湯唐明皇於宫中別置長湯一十六所,以供嬪御浴 供奉兩湯專供明皇及貴妃浴,見鄭嵎《津陽門詩注》。 蓮花湯即華清宮中裝飾石蓮花於池上,見前明皇雜録,湯各別王建宮詞,宮前、內裏湯各別 將校賜湯見前唐史補。 㸑,玉池付一洗見後朱子溫泉詩》 此泉名不播。宋晁沖之詩不見汝海之南,魯山左亦有此泉名不播。。 《說湯頭》《征夫問,路說湯頭見,同上 瓦碧魚鱗合 階,青雁齒封。 溜傾銀菡蓞 波浸玉芙蓉。 色流五雲之漿。 味結三危之露。 非醴泉而消疾。 過神水之蠲痾
21
溫泉五。
22
原詩宋劉義恭溫泉詩》曰:「秦都壯溫谷,漢京麗湯泉,炎徳潛逺液,暄波起兹源。 北齊劉逖浴溫湯詩曰:「驪岫猶懐土,新豐尚有家。神井堪消癘,溫泉足蕩邪?紫苔生石岸,黃沫擁金沙。振衣殊未已,翻能停使車」。 唐髙宗過溫湯詩》曰:「溫渚停仙蹕,豐郊駐曉旌。路曲廻輪影,巖虛傳漏聲。暖溜驚湍駛,寒空碧霧輕。林黃疎葉下,野白曙霜明。眺聽良無已,煙霞斷續生」。 《越王貞奉和過溫湯》詩曰:鳳輦騰宸駕,驪籞次乾遊,坎徳疏溫液,山隈派暖流寒氛空外擁蒸氣沼中浮林凋帷影散雲斂,蓋隂收霜郊。暢元覽參,差落景遒。 王徳貞《奉和過湯泉》詩曰:握圖開萬㝢,屬聖啓千年。驪阜疏緹騎,驚鴻映彩旃,玉霜鳴鳳野,金陣藻龍川。祥煙聚危岫,態水溢飛泉。停輿興睿覽,還舉大風篇。 楊思元《奉和過溫湯詩》曰:豐城觀漢迹温谷,幸秦餘地接幽王。壘流分鄭國渠風,威肅文衛日彩鏡。雕輿逺岫凝氛重,寒叢對影踈廻瞻。漢章闕,佳氣滿宸居。 鄭義真《奉和過溫湯詩》曰:「洛川方駐蹕,豐野暫停鑾。湯泉恒獨湧,温谷豈知寒?漏鼓依巖畔,相風出樹端。嶺煙遙聚草,山月逈臨鞍。日用誠多幸,天文遂仰觀」。 《増唐王建溫泉宫詩曰:十月一日天子來,青繩御路無塵埃,宮前內裏湯各別,每箇白玉芙蓉開,朝元門向山上起,城繞青山龍暖水,夜開金殿看星河,宮女知更月明裏,武王得仙王母去,山雞晝鳴宮中樹,溫泉泱泱出宮流,宮使年年修玉樓,禁兵去盡無射獵,日西麋鹿登城頭,棃園弟子偷曲譜,頭白人間教歌舞」。 郭汭《溫湯即事詩》曰:「天仗星辰轉,霜冬景氣和。樹含溫液潤,山入繚垣多。丞相金錢賜,平陽玉輦過。接輿來自楚,朝夕值行歌。 又同崔員外湯泉即事詩》曰:「輦輅移雙闕,宸遊整六師。天廻紫微座,日轉羽林旗。霜氣寒戈㦸,軍容壯武貔。弓鳴射雁處,泉暖躍龍時。惠化成觀俗,謳謡入賦詩。同歡王道盛,相與詠雍熙。 《宋朱子溫湯詩》曰:「連山西南來,中斷還崛起,干霄㡬千仞,據地三百里,飛峰上靈秀,衆壑下清美,逮兹勢力窮,猶能出竒偉,誰燃丹黃燄,㸑此玉池水,客來爭解帶,萬刼付一洗。當年謝康樂,絃絶今久矣!水碧復流溫,相思五湖裏」。王安石《溫泉詩》曰:「寒泉詩》所詠,獨此沸如蒸。一氣無冬夏,諸陽自廢興,人遊不附火,蟲出亦疑冰。更隱驪山下,歊然雪滿塍」。 明王格驪山溫泉詩》曰:「咸闕無雕輦,驪山尚浴泉。湯池同野壑,水殿秪寒煙。月冷新豐路,沙沈渭浦田。行人漫投足,誰識濯龍年」。 熊鼎《上巳日浴溫泉詩》曰:「驪山宮殿鎖溫泉,天寳遺踪故宛然,繡谷春融丹井火,金波月滿鑑池蓮,玉顔承寵專恩澤,翠輦來遊惜暮年,我亦逢時修禊事,白頭空負麗人天」。
23
原賦後漢張衡溫泉賦》曰:「陽春之月,百草萋萋,余在逺行,顧望有懐,遂適驪山,觀溫泉,浴神井,風中巒,壯厥𩔖之獨美,思在化之所原,感𢎞澤之普施,乃為賦云:「覽中域之珍怪兮,無斯水之神靈,控湯谷於瀛洲兮,濯日月乎中營,䕃髙山之北,埏處幽屏,以閒清于是殊。方跋渉駿,奔來,臻士,女熠其鱗,萃紛雜遝,其如煙亂」。曰:「天地之徳,莫若生兮。帝育蒸民,懿厥成兮,六氣淫錯,有疾癘兮,溫泉汨焉以流穢兮。蠲除苛慝,服中正兮。熙哉帝載,保性命兮!」 魏曹植《述行賦》曰:「尋曲路之南隅,觀秦政之驪墳,哀黔首之罹毒,酷始皇之為君。濯余身於神井,偉溫濤之若焚。 増宋秦觀游湯泉賦曰:「大江之濵,東城之野,有泉出焉,直回峰,負深谷,分埓引源,迤邐相屬,晨夜有聲,涵雲注玉,薄為虎鬚,洑為魚目,鱗介莫潛,遇者斯浴」,此何水也哉?野老告余曰:泓泓涓涓莫虞,嵗年不火而燠其名温泉嗚呼!豈非熒惑蒞於上耶?燭龍隱於中耶?旁通咸池,日御之所經耶?幽精沈魄,隂償其負耶?丹砂黃硫金石之氣,酷悍之所激耶?
24
原碑周王褒《溫湯碑》曰:「原夫二儀,開闢雷風,以之通響,五材運行水火,因而並用,炎上作苦,既麗純陽之徳,潤下作鹹,且協凝隂之度,至於遷陵熱谿,沈魚涌浪,炎州燒地,穴鼠含煙,火井飛泉,垂天逺扇,焦源沸水,衝流迸集甘州,浴日跳波,邁椒丘之野湯谷揚濤激水疾龍門之箭,故以地伏流黃,神泉愈疾」云云。其銘曰:「挺此溫谷,驪岳之隂,白礬上徹,丹砂下沈華,清駐老,飛流瑩心,谷神不死,川徳愈深」。 庾信《溫湯碑》曰:「咸池浴日,先應緑甲之圖,砥柱浮天,始受元彛之命。仁則滌蕩埃氛,義則激揚清濁,勇則負山餘力,弱則鴻毛不勝,仲春則榆莢同流,三月則桃花共下,其色變者流,為五雲之漿。其味美者,結為三危之露,煙青於銅浦,色白於鉛谿,非神鼎而長沸,異龍池而獨涌,灑胃湔腸,興羸起瘠,秦皇餘石,仍為雁齒之階。漢武舊陶,即用魚鱗之瓦,山間水湧,實表忠誠,室內江流,彌彰純孝,豈若醴泉消疾,聞乎建武之朝,神水蠲痾,在乎咸康之世。嵩山三仙之館,不孤擅於天池,華隂百丈之泉,豈獨髙於蓮井?
25
増記唐子《西遊湯泉記》曰:忠州過水十餘里得白水,又山行一里許,得佛跡院院中,湧二泉,一冷泉、一温泉,相去歩,武間而東泉熱甚殆,不可觸指,西泉解之,然後調適可浴。
26
冰:一
27
原說文云:冰,水堅也。韓詩說曰:冰者窮谷,隂氣所聚,不洩則結而為伏隂。詩云: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隂二之日,夏之十二月,三之日,夏之正月。周以十一月為正,二之日,當夏正十二月也。三之日,當夏之正月。沖,沖聲也。凌隂,冰室也。十二月之時,天地大寒,水化為冰,鑿取堅冰,至正月,納藏于室之中。人君春夏祭祀及其常食,卒有凶事則得以斂。人臣無冰室,其終卒,君錫之以冰。故左傳云: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其藏冰也,深山窮谷,凅隂沍寒,於是乎取之。其出之也,朝之祿位,賔食䘮祭,於是乎用之。其藏之也,黒牡秬黍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祭司寒而藏之,獻羔而啓之,火出而畢賦。自命夫命婦至於老疾,無不受冰。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其藏之也周,注:周,密也。其用之也徧,注,徧及老疾也。則冬無愆陽,夏無伏,隂人不夭札是也。 《風俗通》云:「積冰曰凌,冰壯曰凍。冰流曰凘,冰解曰泮。 《易坤卦》曰:「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隂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毛詩》曰:「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 《禮記》曰:「季冬,天子命有司冰方盛,取而藏之」。 増又曰:仲春之月,天子乃獻羔開冰,先薦寢廟。 《周禮》:「凌人掌冰」。正嵗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祭祀供冰鑑,賔客供冰,大䘮供彛、槃冰」。 《家語》曰:「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農桑起,婚禮殺於此」。 《孝經援神契》云:髙山之巔,無樹深海之淵,無冰剛太燥,柔太溫也」。 《山海經》云:「中極之淵深三百仞,冰夷都焉。冰夷人面而身龍」。 原老子》曰:「渙若冰,將釋楚,辭曰:「䰟兮歸來北方,不可以止。増冰峩峩,飛雪千里」。《漢書》曰:「晁錯上書曰:夫胡貉之地,積隂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 《淮南子》曰:見一葉之落,知嵗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喻逺也。 孫卿子曰:「冰生於水而寒於水」。 論衡》曰:夫㸐一炬火,㸑一鑊,水終日不熱也。倚一尺冰置庖廚中,終夜不寒也。何則?微小之感不能動大也。今鄒衍之歎,不過如一炬尺冰,而皇天巨大,不徒鑊水庖廚也。一夫仰歎天為降霜,何天之易,感霜之易降也! 増京房《易傳》曰:「三月冰,嵗不成。四月,冰,天下荒。五月,冰,其國亡。六月,冰,天下兵」。 《西京雜記》曰:漢制,以酒滴為書,取其不冰,以玉為硯,亦取其不冰也。 原魏子曰:「危殆之國,治不益之民。是猶薄冰當白日,聚毛過猛火也」。 鄧析書曰:「明君之御民,若乗奔而無轡,履冰而負重也。 《博物志》曰:「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有火出」。 束晳集曰:「吾聞薄冰凝池,非登廟之寳,零露垂林,非綴冕之飾,必將採素璧於層山,探圓珠於重泉也」。 増陸機《洛陽記》曰:冰室在宣、揚門內,恒有冰,天子用賜王公衆官。 戴延之《西征記》云:凌雲臺有冰井,延之以六月,持去經日,猶堅也。 《述征記》云:「北土渉寒,下雨勁風,鼓之不得流,便冰合合,便厚數尺。庾鯈云:余宅近南,城有冰井,方夏之月,乃攜友生登而遊,從彷徨徘徊,淒其以寒,乃作《冰井賦》。 酉陽雜爼曰:「千嵗積冰結為玻瓈」。 盧氏《雜說》曰:「薄餅卷厚冰,以刀切入,迎刃而解。 《摭言》曰:袁參《上姚崇書》曰:「昔蒯人為商賣冰於市,客苦熱者將買之。蒯人自以得時,欲邀數倍之,利客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今君坐青雲之中,平衡天下,士皆欲附此,亦君賣冰之秋而士買冰之際也。
28
冰:二
29
原《史記》《周紀》曰:「姜嫄為帝嚳元妃,出里,見巨人跡而履之,身動如孕,朞而生子,以為不祥,棄於冰之上鳥,以翼覆薦之」。 《増晏子》曰:景公伐魯,得東門,無澤問曰:魯年榖如何?」對曰:「隂不凝陽冰厚五寸者,寒溫節也。寒溫節則政平,政平則年榖熟,請禮魯以息怨」。 《左傳》曰:「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遂以疾辭。方暑闕地下,冰而牀焉,重繭衣裘,鮮食而寢。 又曰:春無冰。梓慎曰:今兹宋、鄭,其饑乎?隂不勝陽也。 《原呉越春秋》曰:越王念呉,欲復怨,非一旦也。苦思勞心,夜以接日,冬寒則抱冰,夏熱則握火,愁心苦志,懸膽於户,出入嘗之,不絶於口。 増《列子曰:老子幼學於尹文,先生能翻駁四時夏月造冰。 原孫盛《雜語》曰:王祥字休徴,性至孝,後母苛虐,欲危害祥,祥色養無怠。盛寒之月,後母曰:「吾思生魚」。于時河水冰堅,祥脫衣將剖冰求之,有少處,冰解,下有魚出,因以奉養。 《増異苑》曰:「石勒伐劉曜於洛陽,從大河南濟,時河凍將合,軍至而冰自泮,舟楫無閡,遂生擒曜,謂是神靈之助。 《南燕録》曰:慕容徳正月渡黎陽津,其夕流凘冰合,是夜濟師,旦魏師至而冰泮,鄴令韓軌言於徳曰:「昔光武渡滹沱,冰凘自合,今大王濟河,天橋自成,徳廼大悅。 《鶴林玉露》曰:「南燕汝水不冰,燕王慕容超惡之」。李超對曰:「良由逼帶京城,近日月也」。燕王大悅。 《北齊書》曰:「趙郡王叡為定州刺史,監築長城。于時六月,定州先常藏冰,長史宋欽道以叡冐熱,遣使倍道送冰。叡對之歎曰:「三軍皆飲溫水,吾何義獨進寒冰!」遂至銷液,竟不一嘗,兵人感悅。 又曰:「文宣時,周人常懼齊兵之西度,恒以冬月,守河椎冰。 天寳遺事曰:「冬至日,大雪,至午雪霽,寒結簷溜,皆為冰條,妃子使侍兒敲下二條看玩,帝晩朝,回問之曰:「所玩冰筯也」。帝謂左右曰:「妃子聰慧,此象可愛也」。 《唐書》曰:或勸進士張彖謁楊國忠,彖曰:「君輩倚楊右相如泰山,吾當以為冰山耳」。遂隱居嵩山。《開元遺事》曰:王休居太白山下,日與僧道異人徃還,每至冬時,取溪冰敲其精瑩者,煮建茗,共賔客飲之。《杜陽編》曰:順宗初,拘弭國貢長堅冰,其國有大凝,山中有冰,千年不釋,乃賫至京師,潔冷如故,雖炎暑赫日不消。 五行志曰:穆宗長慶元年,海州海水冰,南北二百里,東望無際。 又曰:景福中,滄州城塹中冰有紋如畫,有竹木、牡丹、車馬、人物、樓殿、臺閣之狀,時人以為地當有兵難,近華孽也。 酉陽雜爼曰:「李彥佐在滄景,太和九年,有詔召浮陽兵北渡黃河,時冬十二月至濟南郡,使擊冰延舟,冰觸舟,舟覆詔失,李公驚懼,乃令津吏不得詔盡死,吏懼,且請公一祝於河,李公乃令具爵,祝河伯曰:明天子在上,川瀆咸秩,河伯當衛天子詔,何反溺之?天將謫爾吏,酹冰,辭已,忽有聲,如震河冰中斷可三十丈,吏沈釣索一釣而出,封角如舊,惟篆印微濕耳。唐史曰:「藍田縣嵗貢冰,常在冬杪,如藍水不冰,則主吏宣命以祭,一夕而成冰。 周太祖乾祐中,北征至澶州驛,河冰已解,浮橋難立,衆憂之。其夜,西北風烈凝凍,比旦,津吏報冰堅可渡,歩騎踐氷而行,衆謂之「凌橋」。日夕,津吏報曰:「冰橋泮矣!」 《郭忠恕傳》曰:「窮冬即鑿河冰而浴,其傍凌凘消釋,人皆異之。 《大金國志》曰:金末河水凍成,龜文又有花卉禽獸之狀,巧過雕鏤,時人謂之天畫。
30
冰:三
31
原始冰 未泮《月令》:孟冬之月,水始冰 , 《詩》「迨冰未泮」。。 朝凝 時燠寒冰夜結,亦曰朝,凝也。《公羊》:「冬無冰,時燠。 狐聽。 魚躍》《述征記》曰:「河冰始合,狐聽無聲,方得渡祥,下王 事」。 獻羔 祭韭獻羔而啓韭四之日祭 皚皚。 峩峩上見《思元賦》,詞下見「楚」 象玉 《比珠》曹植七忿曰:「素氷象玉,難可磨蕩。結土成龍,遭雨則傷」。下見顧愷之賦。 冬壯。 春釋《禮記》云:「孟冬之月,地始凍,仲冬之月,冰益壯地,始坼 」。《淮南子》曰:「夫水向,冬則凝而為冰,迎春則釋而為水冰,水易施乎前後」。。 六尺 百丈上見前 ,東方朔。《神異經》曰:北方有冰,萬里厚百丈,鼷鼠在冰下土中焉,其毛長八尺,可為褥卻風寒」。。 霜堅風壯。詳見前 水複 泉沍《毛詩注》曰:「冰盛水複,則命取冰於山林。 。張衡《思𤣥賦》曰:「行積冰之皚皚,清泉,沍而不流」。 魚負 鳥覆《易通卦驗》曰:「大雪,魚負冰」。鄭𤣥《注》曰:「負冰,上近冰也」。前下詳。 履霜 積雪上見前積,《楚辭》曰:「桂棹兮,蘭栧斵冰兮」, 雪」。王逸注曰:「遭天盛寒,斵斲冰凍,紛然如雪,言已勤苦」。 夕飲 朝餐莊子葉公語沈諸梁曰:「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歟!餐謝靈運」。《苦寒行》曰:「樵蘇無夙飲,鑿冰煮朝 。悲矣!《采薇》唱苦哉有餘酸」。。 増為樓薦廟。《三輔黃圖》:建章宫北積冰為樓, 下,見前冰一。 敲筯。 《作糜上見前冰,二魏武帝詩「斧冰持作糜」。 醒酒 煮茶《黃山谷詩》:「饋婦初供醒酒冰 。敲冰煮茶,乃王休、太白山」,事見前 原后稷鳥。 王祥魚並見前 闔廬室 琅邪井《越絶書》曰:「吳閶門外郭中家者,闔廬冰室中」。薛瑩《漢書》曰:「靈帝光和六年冬,北海、東萊、琅邪井 冰厚丈餘」。。 河流凘。 海結凌,薛瑩《後漢書》曰:光武至薊上,王郎使兵至,上發薊,晨夜馳騖,至下曲陽滹沱河,導吏還言:「河流凘無船,不可渡,比至冰可,乗帝遂得渡滹沱河」。 王隱《晉書》曰:「慕容皝上言,正月十二日,征平郭逺海為冰,結凌行海中三百餘里,詳海」。 夏蟲疑 《春魚上》莊子》曰:「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孫綽《天台山賦》曰:「哂,夏蟲之疑,冰整,輕翼而思矯日」。《禮記》曰:「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 ,魚上冰,風不解凍,號令不行,魚不上冰,兵甲不藏」。。 北方鼠 東海蠶上見百丈注山。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海員嶠 有冰蠶,長七寸,有鱗角,以霜雪覆之,始為繭,其色五采,織為文錦,入水不濡,投火不燎」。。 増姑射肌。 《太真淚》《莊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膚若冰雪時,天寳遺事,太真初,承恩召與父母別涕泣,登車 天寒淚結紅冰。 貢長堅。 持一半上見冰二,判李陵持一半冰,半音 , 一片也 飲月窟。 《詠玉壺》李白詠蘇武詩:「渴飲月窟冰 」,鮑明逺,詩清如玉壺冰」。 原夏頒秋刷。 藏周用徧,鄭𤣥《周禮注》曰:「暑氣盛,王以冰頒賜,秋涼冰不可用,以清除其室也。 。下詳前敘。 三倍為防 二日乃鑿上《周禮》前下《豳風》,並見 冰一》 食祿之家 凌人之職上《左傳》前下周《禮》,並見 冰一》 春治冰鑑 《祭供彛槃》鑑盛冰器也。所彛槃,亦器也。喪事供彛,槃冰 ,以寒尸置牀也。 老病必受。 喪祭亦霑 冰室春開。 玉壺,夏薦。 取順沍寒 用資清暑 雅協《豳詩》。 未乖周禮。 増千年不釋拘彌,國所貢六月猶堅凌雲臺所藏 厚賜汝南。 亟輸趙郡。《八王故事》:汝南王葬,詔賜冰五斛。條下見前趙郡王叡一。 琢山避暑 似畫名天。開元遺事:楊氏子弟至三伏中,取大冰成山宴客,客有寒色。 。天畫,見前金國志。 白取不償。 宋《招難返》《止戈集》「長安冰至,夏月其價等金壁,惟白少傅詩名甚重,論筐取之,不償價 」下見前《楚詞》,原慮蟲疑之時不可闕也。 及狐聽之日,于以藏之,致夏蟲之疑,闕而為罪。 遇時燠之變責,則難加冰四。
32
原寒》《易》曰:「乾為寒為冰」。 履薄《詩》如履薄冰。 《渉春》《書》如《渉,春冰》 東風解 開冰。 開薦皆月《令》見前冰一 増木冰,《左傳》:成公十六年,雨木冰。原四時不害。謂冬無愆陽,夏無伏,隂春無淒風,秋無苦雨,見《左傳》。 棄而不用《傳》云:「今藏川池之冰,棄而不用,言不取於山谷,又頒用之,餘則棄之。 藏而無災。詳上 山人乃取。縣人傳之,輿人納之,𨽻人藏之。山人,謂虞官也。 七月,卒章藏,冰之道也。《豳風詩》《藏冰》。 喪浴皆左《傳》見前。 以凝之水《周禮》:「水有時以凝」 頒冰凌人是掌皆《周禮》見前 増木介。《五行志》:長老名木冰為木介。介者,兵象也。 原琢《文子》曰:「巧冶不能銷木,良匠不能琢冰」。 鏤《鹽鐵論》畫脂鏤冰,費日損工 積水成増冰為積水所成 不冶之冰《海賦》:陽冰不冶 投丸䧟後漢青州刺史焦和召治戎,列巫史禜禱,又恐賊乘冰過,多作䧟冰丸投河,衆賊遂潰。 増椎,冰人。魏太祖使人椎渠水冰以通船,謂為椎冰人。 冰清《世說》:「婦翁冰清」,謂樂廣也 原守河椎》北齊文宣時,周人懼,齊人西渡,常守河椎冰 清鮑明逺詩「清如玉壺冰 凅沍凝也 淋漓泮也,納於凌室。 采於山隂。 當栗烈之辰。 入沍寒之室文𨕖 増玉井冰杜詩敢望君王玉井冰 酒冰《黃山谷詩》:「風力欲冰酒」挺銀竹《黄山谷詩》:「雪後排簷挺銀竹」。 冰才性理正,䝉海水凝則冰,浮則漚然,冰之才,漚之性,海不得而與焉 冰壺《性理》:張子曰:「李愿中如冰壺秋月,瑩徹無瑕,非吾曹所及」。。 冰人孟蜀時,潘正連以財結權要,或戒之,乃曰:「非是求援,不欲以冷語冰人耳」。見《小史》。
33
冰:五
34
原詩梁沈君攸詠冰應教》詩曰:日華照冰彩,灼爍,自相明隂潭欲半解,陽岸已全輕。未釋苔文隱將銷草,氣生稍得觀魚上,非獨見狐驚,倘逢魏后術,當驗可為城」。唐富嘉謨明冰篇》曰:「北陸蒼茫河海凝,南山䦨干晝夜冰,素彩峩峩明月升深山,窮谷不自見。安知採斵備嘉薦,隂房凅沍掩寒扇,陽春二月朝始暾,春光潭沲度千門,明冰時出御至尊。彤庭赫赫九儀備,腰玉煌煌千官事,明冰畢賦周在位。憶昨沙朔寒風漲,崑崙長河冰始壯。漫汗●崙積亭障,邕邕鳴雁江上來。禁苑池臺冰始開,搖春涵緑映樓臺。豳歌七月王風始,明冰藏用昭物軌,四時不忒千萬祀。 《増宋孔武仲食冰詩》曰:「冬冰冽冽雖可畏,夏冰皎皎人共喜,休論中使押金盤,荷葉裹來深宮裏,胸煩肺涸聊一蘇,任爾青蠅相趂死,經時不壊已可憐,濟物之功尚如此,人言霜雪比小人,我謂堅冰似君子」。 楊廷秀《敲冰詩》曰:「穉子金盆照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林中響,忽作玻瓈碎地聲。 程伯淳《食冰詩》曰:「車倦人煩渴思長,巖中冰片玉成方老,仙笑我塵勞久,乞與雲膏,洗俗腸。 《明楊基詠冰詩》曰:「凌室啓,深藏殊恩賜上方壺清迷練色,甌薄耀寒光。當座人俱素,登筵體共涼。瑩含銀液潔,甘薦蜜脾香。淺碧迎歌扇,微紅映舞裳。明愁難作鑑,堅恐易成漿,瑞擬金窻雪,勲髙玉井霜,屏慙雲母熱,簾咤水晶長。醉客狂思踏,詞臣渴願嘗。陳王方避暑,突兀殿中央」。
35
原賦晉顧愷之冰賦》曰:「激厲風而貞質,仰和景而融暉。清流離之光徹,邈雲英之巍巍。爾乃連綿絡幕,乍結乍無。翕然靈化,得漸已麤。緗白隨川,方圓隨渠。義剛有折,照壺則虛。託形超象,比朗𤣥珠。一綜理而常全,經百合而彌切。轉若驚電,照若澄月,積如累空,泮若墮節。臨堅投輕,應變縷裂。瓊碎星流,精練清越。若乃上結薄映,下鏡長泉,靈葩隨流,含馨揚鮮」。 庾儵《冰井賦》曰:「嘉隂陽之博施,美天地之廣宣,萬物雜而無越,不易𩔖以相干。或專陽負暑,或凅隂沍寒,塗雖殊而同歸,信恊徳而俱延,於是孟冬之月,羣隂畢升,霜雪紛其交淪,流波結而成凌,啓南墉之重隩,將卻熱以藏冰,山人是取,縣人是承,納逺宮之䆳宇,靜幽澹以清澂,抱堅精之元素,發川靈而長凝。於是寒往暑來,四時代序,帝將攘患,炎災是禦,爾乃携我同𩔖,援我烝徒,將渉寒藪,害氣是除,攀靈艦而増舉,爰自託於城隅,仰瞻重構,俯臨隂穴,悽清驚冷,觱發栗烈,餘寒嚴悴,淒若霜雪,乃命有司,啓彼潛戶,寒風慘悴,此焉清暑,格炎靈之恣曜兮,摧盛陽之暴怒,弭和春之淒風兮,遏溫夏之苦雨,保百姓之艱難兮,俾羣生之寧處。及至股肱或虧,卿士殞䘮,寧神扇暑,肅厲清涼,用處凶禮,無失典常,美厚徳之兼愛兮,乃惠存以及亡。 《増唐陸環水始冰賦》曰:「潤下之性,有時可凝,暑歸寒集,陽閉隂升,吹寒風之逺派,蹙凍雨而成冰,俾巨海以息浪,胡涓波之足徴,北陸隂凅,寒泉井冽,天吳外摶,靈胥自潔,含貞抱虛,既瑩且澈,斷流而稜稜,劒威照日而片片霜切,馺坳曲陵湫穴,蒼山甕石大冶流鐵,圓光而蚌珠可掬,朝渉而馬蹄可折,既否隔於風雲,亦祕藏於魚鼈。 又冰賦隂氣,盛陽晶滅,殺氣鴻洞,嚴飇栗烈。當此時也,何水不凝,何潭不結,瞻山則萬壑俱閉,歸海則百川潛泄,諒造化之自然,羗難得而備說。佳其空冷愈堅,風悽益壯,汗漫稜層,委積亭嶂,交河則戰士加守,合浦乃漁人迷望。況乎天道無私,所應多姿,雲禽下覆,彰后稷之聖徳。泉魚出躍,表王祥之孝思。然而題周官,順時令,皎皎雪聚,皚皚山淨。盤重澗而疑璧,㵼圓池而若鏡。與海鏡而混輝,將玉壺而相映。 侯喜《玉壺冰賦》曰:若其稟性,溫如作器,含虛正色則惟珍是務,立操則匪貞不居。爾乃嚴氣凝元,隂作寒飇一振具,物寥索,川皛皛以凌滿,林稍稍而木落,日既暮兮金閨寂,夜一寒兮玉壺陳。素冰滿腹,清光照。人臨象筵而色媚,入金鏡而影新。對之者暢慮,觀之者清神。能勵貪夫,何假盤盂之戒。有同儒士,長為席上之珍? 張皓《藏冰賦》曰:國之造物,時惟用天,履在嵗之窮紀,知増冰之腹,堅可以備用,凌人主焉。羞秬黍以為薦,率司寒而是先,於是入坎,●踰崢嶸,乍逼側以徑險,復趦趄而不征,爽氣旁達,凝隂上清,始峩峩而不見,遽沖沖而有聲,是伐是取,登乎上京,候朝風而益壯,對夜月而俱明。崇凌既啓,隂井方渫,含聲色而轉深,拂霜威而逾潔,不劘不劂,如磋如切,掩下方以凅沍,匪上騰之發泄。 王起《開冰賦》曰:「木徳司辰,條風報春物,惟求舊,令乃謀新,有頒冰之職,有伐冰之臣,安得深藏於重壤,自當登御於一人,有司奉明詔薦,清廟啓其空,觀其徼,連鍤既下,不作沖沖之聲,厚土忽開,已發峩峩之照,獻羔之禮既宣,祭韭之義克全,將使隂不伏陽不愆,詎有東風之解莫移北陸之堅皎潔兮,玉壺乍奪,清瑩兮金鏡,爭鮮鑒乎其中!雖臨深而履薄,積于其外,終岳峙而峰連,此輿人之所納,縣人之所傳,乃袚以桃弧升於蘭殿,凌隂去而寒盡,御座來而春變,其為利也溥,其為用也!徧羣寮是錫,足以表鴻恩,百祀方修,足以成嘉薦。
36
原啓梁沈約謝敕賜冰啓曰:「竊惟司寒輟響,𦕈自前代,凌室曠官,歴兹永久,聖功闡物,逸典備甄,窮深既採,園池靡用,有籍羔秬,無災霜雹。
37
増狀:唐白居易謝賜冰狀曰:「伏以頒冰之儀,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異之恩,況春羔之薦,時始因風,出當夏蟲之疑,日忽自天來,煩暑迎銷,清飇隨至,受此殊賜,臣何以堪?欣駭慙惶,若無所措,但飲之慄慄,常傾受命之心,捧之兢兢,永懐履薄之戒,以斯惕勵,用答皇恩。謹奉狀陳謝以聞」。
38
増判裴幼卿藏冰不固判曰:「嵗紀星廻,時遵月令,啓凌隂之室,享司寒之神,山人縣人,即分官而有典,北陸西陸,將候日以無差,乃採沍寒,必於窮谷,豈可未終見睍,遽此晞陽,望朝覿而未開,與隆冬而共盡,主司先標,尺様輸納,當有程期,豈三令之莫申,何一言之匪効,既乖守職,詎可逃刑?
39
御定淵鑑𩔖函卷三十一
URN: ctp:ws75492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