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四百二

《卷四百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御定淵鑑類函巻四百二果部四石榴棗柿杏樝柰
3
石榴一
4
原《廣雅》曰:若榴,石榴也。 《増本草》曰:安石榴有酸淡,兩種道家謂之三尸酒,云三尸得此酒則醉。安石,國名。 又曰:「有一種子白瑩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謂之水晶石榴。原案:《敘埤蒼》曰:石榴柰屬也。 増格物論曰:石榴中如蜂窠子,如人齒,帶淡紅色,光皎若琥珀,又有潔白如雪者。 原繆襲《祭儀》曰:「秋嘗果以梨棗,柰安石榴」。 《鄴中記》曰: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椀盞,其味不酸。 周景式《廬山記》曰:「香爐峰頭有大磐石,可坐數百人,垂生山石榴。三月中作花,色似榴而小,淡紅敷紫萼,煒熠可愛。 《増酉陽雜俎》曰:「南詔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紙味,絶於洛中。 又曰:「石榴甜者,謂之天漿能已乳石毒」。 《扶南傳》曰:「頓遜國有安石榴,取汁停盃中,數日成美酒」。左思《蜀都賦》曰:「蒲桃亂潰,石榴競裂」。
5
石榴二
6
原《博物志》曰:張騫使西域還,得安石榴、胡桃、蒲桃。 陸機與弟雲書曰:張騫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也。増《拾遺記》曰:「吳王以潘夫人遊昭宣之臺,盡酣,醉唾於玉壺中,使侍婢瀉於臺下,得火齊指環,即挂石榴枝,上因起臺,名曰環榴臺。時有諌者云:今吳、蜀爭雄,還劉之名將為妖矣。乃翻。其名曰榴環臺」。 原沈約《宋書》曰:「晉安帝時,武陵臨沅獻安石榴,一蒂六實」。 増《北史》曰:齊安徳王延宗納趙郡李祖收女為妃,後帝幸李宅,宴妃母宋氏,薦二石榴,帝問魏收曰:「此何意?」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孫衆多」。帝大喜,賜羙錦二匹。《劇談録》曰:術士金陵許元長善變幻,武宗謂之曰:「先朝明崇,儼取羅浮山柑子萬里徃來,止於旬日,東都當進石榴,時已熟矣,卿今日當致十顆」。元長奉詔出,及旦寢殿,始開金盤貯石榴,致於御榻,俄有使奉進,亦以所失之數上聞。 隋煬帝令朱寬征琉球,國還,得金荊榴數十斤,木色如真金,文采盤蹙,甚香可為枕,案沈檀不及也。 《直方詩話》曰:王荊公作內相翰院,有石榴一株,枝葉繁茂,只發一花,時荊公有詩云:「萬緑叢中紅一㸃,動人春色不須多」。
7
石榴三
8
原丹䰅。 《紫萼上見夏侯湛石榴賦》 下詳石榴一 六實 千房上詳石榴二子,潘岳閒居賦》曰:「千房同蒂,十 如一。繽紛磊落,垂光耀質」。。 玉潤。 星懸范堅《安石榴賦》曰:「膏疑玉潤,光猶瑩削,頳如丹砂,粲若銀爍 」。下見應貞安石榴賦》」。 素粒 紅膚張協安《石榴賦》曰:「素粒紅液,金房緗隔帖」。范堅安《石榴賦》曰:「綺隔區分雕實綺錯紅膚 素揉以紫的」。 玉瑩珠駢上見張協安《石榴賦》賦「 」下見應貞安石榴」 増丹砂粒。 《錦香囊》梅聖俞詩:「安榴若拳石,中藴丹砂粒剖之珠滿盤,不待鮫人泣 ,荘布石榴歌霜風擊破錦香囊鸚鵡,啄殘紅豆顆」。 王母庭 《石氏園》王禹偁詩:「王母庭前親見栽張騫偷得下天來」。 石崇金谷園,有石榴名石崇榴。 盛送瑪瑙 嚼破水晶李漢碎胡瑪瑙盛,送王莒曰安石榴奉送莒,見之不疑,食之乃覺。 下見皮日休《石榴歌》
9
石榴四
10
原塗林詳石榴二 頓遜詳石榴一 競裂見《蜀都賦》 磊落潘岳《閒居賦》曰:「若榴,蒲萄之珍,磊落蔓衍於其側,磊落石榴也」。 増富陽榴實大。 海榴來自海外。樹僅二尺,栽盆中結實亦大垂至盆 黃榴 四季榴四時開花秋結、實實方綻,旋復開花河隂榴中止三十八子
11
石榴五
12
原詩梁元帝詠石榴詩》曰:「塗林未應發,春暮轉相催。然燈疑夜火,連珠勝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釀酒來,葉翠如新剪,花紅似故栽。還憶河陽縣,映水珊瑚開」。 沈約《詠山榴詩》曰:「靈囿同佳稱,幽山有竒質。停采久彌鮮,含華豈期實。長願微名隠,無使孤株出。 隋魏彥深《詠石榴詩》曰:「分根金谷裏,移植廣庭中,新枝含淺緑,晩萼散䡖紅。影入環堦,水香隨度隙風。路逺無由寄,徒念春閨空」。 孔紹安《詠石榴詩》曰:「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來,時晩,開花不及春」。 増唐溫庭筠詠海榴》詩曰:「海榴開似火,先解報春風葉亂裁牋緑花宜插鬢紅。蠟珠攅作蒂,緗綵剪成叢。鄭驛多,歸思相期一笑同。 栁宗元《詠新植海石榴》詩曰:「弱植不盈尺,逺意駐蓬瀛,月寒空階曙,幽夢綵雲生。糞壤擢珠樹,莓苔插瓊英,芳根閟顔色,徂嵗為誰榮? 元稹《感石榴詩》曰:何年安石國,萬里貢榴花,迢遞河源道,因依漢使槎,酸辛犯蔥嶺,憔悴渉龍沙,初到標珍木,多來比亂麻,深拋故國裏,少種貴人家。唯我荊州見,憐君北地賖,從教當路長,兼恣入簷斜,緑葉裁煙翠,紅英動日華。新簾裙透影,疎牖燭籠紗。委作金爐焰,飄成玉砌瑕。乍驚珠綴密,終誤繡幃奢。風翻一樹火,電轉五雲車。絳帳迎宵日,芙蕖綻早芽。淺深俱隠映,前後各分葩。宿露低蓮臉,朝光借綺霞。暗虹徒繳繞,濯錦莫周遮。 《皮日休《石榴歌》曰:「蟬噪秋枝槐葉黃,石榴香老愁寒霜流霞色染紫鶯粟黃蠟紙裹紅瓠房玉刻氷壺含露濕,斕斑似帶湘娥泣。蕭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晶千萬粒」。 又病中庭際海石,榴花盛發,感而有寄。詩曰:「一夜春工綻絳囊碧油枝上晝煌煌。風勻祗似調紅露,日暖唯憂化。赤霜火齊滿枝燒,夜月金津含蕊滴。朝陽不知桂樹知情否無限同逰指陸郎。 陸龜蒙《和海石榴花發》詩曰:「紫府真人餉露囊,猗蘭燈燭未熒煌。丹華乞曙先凌日,金焰欺寒卻照霜。誰與佳名從海曲,祗應芳裔出河陽。那堪謝氏庭前見,一段清香染郄郎」。 宋陳師道《詠榴詩》曰:「春去花垂盡,紅榴煖欲然。後時何所恨,處獨不祈憐,葉葉自相偶,重重久更鮮。流珠沾暑雨,改色淡朝煙,著子専寒酒,移根擅化權。愧非無價手,刻畫竟難𫝊」。
13
原賦晉夏侯湛《石榴賦曰:「覽華圃之嘉樹兮,羡石榴之竒生。滋元根於僻壤兮,擢繁幹於蘭庭。霑靈液之粹色兮,含渥霧以深榮。若乃時雨新晞,微風扇物。藹萋萋以鮮茂兮,紛扶輿以蓊鬱。枝摻稔以環柔兮,葉鱗次以周密。纖條參差以窈窕兮,洪柯流離以相拂。於是乎青陽之末,朱眀之初。翕㣲煥以摛采兮,的窟㻧以揚敷。接翠萼於緑蒂兮,冒紅芽以丹䰅。赩然含㽔,璀爾散珠。若乃叢紈始褁,聚葩方離。潛暉蜿艷,緑采未披。照灼攅列熒熒元,垂雪酲觧䬼。怡神實氣冠百品以旁仰邁衆果而特貴。 潘尼安《石榴賦》曰:「安石榴者,天下之竒樹,九州之名果,是以屬文之士,或敘而賦之,蓋感時而騁思,覩物而興辭,余遷舊宇,爰造新居,前臨曠宅,卻背清渠,實有斯樹,植於堂隅,華實並麗,滋味亦殊,可以樂志,可以充虚,朱芳赫奕,紅萼參差,含英吐秀,乍含乍披,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川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雲間,湘涯二后,漢川逰女,擕類命儔,逍遥避暑,託斯樹以栖遲,遡祥風而容與爾。乃擢纖手兮舒皓腕,羅袖靡兮流芳散,披緑葉於修條,綴朱華兮弱幹,豈金翠之足珍,實兹葩之可翫,商秋授氣,收華斂實,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張載安《石榴賦》曰:有若榴之竒樹,肇結根於西海,仰青春以啓萌,晞朱夏以發采,揮光垂緑擢幹曜鮮熻若羣翡俱栖爛,若百枝並然,煥乎郁郁,焜乎煌煌。仰映青霄,俯燭蘭堂,似西極之若木,譬東谷之扶桑。於是天廻節移,龍火西夕,流風晨激,行露朝白,紫房既熟,頳膚自坼,剖之則珠散,含之則氷釋。 張協《安石榴賦》曰:考草木於方志,覽華實於園疇。窮陸産於苞貢,歎竒英於石榴。耀靈葩於三春,綴霜滋於九秋。爾乃飛龍啓節,揚颷扇埃,含和澤以滋生,鬱敷萌以挺栽,傾柯逺擢,沈根下盤。繁莖篠密,豐幹林攅。揮長枝以揚緑,披翠葉以吐丹。流暉俛散,廻葩仰照。爛若百枝並燃,赫如烽燧俱燎。皦如朝日,晃若龍燭。晞絳采於扶桑,接朱光於若木。爾乃頳萼挺蒂,金芽承㽔,䕃佳人之𤣥鬢,發窈窕之素姿。逰女一顧,傾城無鹽化為南威。於是天漢西流,辰角南傾,芳實磊落,月滿虧盈。爰采爰收,乃剖乃坼,內憐幽以含紫,外滴瀝以霞赤,柔膚氷,潔凝光,玉瑩璀如氷碎,泫若珠迸,含清泠之溫潤,信和神以理性。 應貞安石《榴賦》曰:「余往日,職在中書時,直廬前有安石榴樹,枝葉既盛,華實甚茂,為之作賦,挹㣲露以鮮采,承輕風而動葩,南拂隂檐,北扇陽阿,其旁則有大厦崇房,重廊髙廡,皇籍帝典,圗書之府,時移節變,大火西旋,丹葩結秀,朱實星懸,膚坼理阻,爛若珠駢。 潘岳《河陽庭前安石榴賦》曰:仰天路以髙睇,顧隣國以相望,位莫㣲於宰邑,館莫陋於河陽。雖小縣陋館,聊可以逰,賞有嘉木,曰安石榴。修條外暢,榮幹內樛,扶疎偃蹇,冉弱紛柔。於是莫春告謝,朱夏戒初,新莖擢潤,膏葉垂腴,曽華熠以先越,含榮□其方敷。丹暉綴於朱房,緗的㸃乎紅䰅,煌煌煒煒,熠爍委累。似琉璃之栖鄧林,若珊瑚之映緑水。既乃攅乎狹庭,載阨載褊,土階無等,肩墻惟淺,壁衣蒼苔,瓦被駮蘚,處悴而榮,在幽彌顯,其華可翫,其實可珍,羞於王公,薦於鬼神。豈伊仄陋,用渝厥真,果猶如之,而況於人! 傅休奕《安石榴賦》曰:鳥宿中而纎條結,龍辰升而丹華繁。其在晨也灼若旭日栖扶桑。其在昏也奭,若燭,龍吐潛光。苞𤣥黃之烈,輝縁煒熠而焜煌。發朱榮於緑葉,時從風而飄揚。 庾儵《石榴賦》曰:於時仲春垂澤,華葉甚茂,炎夏既戒,忽乎零落。是以君子居安思危,在盛慮衰,可無懼哉!乃作斯賦,緑葉翠條,紛乎蔥青丹華照爛,熠熠熒熒逺而望之,粲若摛,繢被山阿,廹而察之,赫若燭龍耀緑波。 范堅《安石榴賦》曰:「縈洪根以磐峙,擢修幹而扶疎,荑應春以吐緑,葩涉夏而揚朱」。 宋顔測山《石榴賦》曰:「風觸枝而翻蘤,雨淋條而殞芬。環青軒而燧列,繞翠波而星分。視栖翠之失榮,顧彫霞之無文」。
14
《原頌《梁江淹山石榴頌》曰:縹葉翠萼紅,華絳采炤裂,泉石紛披,山海竒麗不移,霜雪空改。
15
柿一
16
原《說文》曰:「柿赤,實果也」。 《記》曰:「榛柿𤓰桃,李梅,朱實増格。《物論》曰:柿以核少者為佳。皆八九月後方熟南劒尤溪柿,處州松陽柿最為竒品,餘皆不及也。 原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柿六十七株,暉章殿前柿一株。 潘岳《閒居賦》:「梁侯烏椑之柿。 増李尤七歎曰:鴻柿若𤓰柿二」。
17
増《東觀漢記》曰:韋順為東平相,賞罰必信,有柿樹生屋上,徙庭中,遂茂順至孝,人以為感於天地而生。 原《義熙起居注》曰:吳令顧修期言縣西郷有柿樹,殊本合條,依舊集賀。詔停之。 増五行志曰:景雲二年,髙祖故第有柿樹,自天授中枯死,至是復生。
18
柿三
19
増七絶。 八稜。《酉陽雜俎》俗謂柿有七絶:一夀,二多隂三。無鳥巢,四無蟲,蠧五霜葉,可玩六佳,實可啖七,落葉肥大,可以臨書● 。《地理志》:梁侯園有烏椑柿八。 牛心 虬卵柿有數種,有如牛心者,有如雞卵者。又有名鹿心者, 」下見韓愈詩 凍密 褁酥上見楊萬里詩 張仲殊詞:「味過華林芳蒂色兼陽井沈,朱輕勻絳蠟褁團酥,不比人間甘露」 仲山分: 鄭䖍書《山堂肆考》:溈山禪師與仲山逰行鳥銜一紅柿墜前,仲山以水洗凈,與溈山分半。 鄭䖍好書苦無紙,慈恩寺貯柿葉數屋,日取肄書,嵗久殆徧。 金衣玉液 熟蒂甘香古詩:色勝金衣羙甘分玉液清繖劉子翬詩秋林黃葉晩霜嚴熟蒂。甘香味得兼火 ,虬珠浪褒拂風標。卻似邑中黔柿四。
20
原詩梁庾仲容詠柿詩》曰:「發葉臨層檻,翻英糅花藥,風生樹影移,露重新枝弱。苑朱正蔥,翠梁烏未銷鑠。 増唐韓愈詠柿詩》曰:「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萬株紅葉滿,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繖。然雲燒樹大實駢,金烏下啄赬虬卵,魂翻眼暈無處所,赤氣沖融無間斷,有如流𫝊上古時,九輪照耀乾坤旱,二三道士席其間,靈液屢進琉璃盌」。 宋楊萬里《謝送柿詩》曰:「紅葉曾題字,烏椑昔擅場凍乾千顆蜜,尚帶一林霜核有都無厎,吾衰喜細嘗慙無瓊」玖句,報惠不相當」。
21
原啓宋江夏王劉義恭謝柿啓曰:「垂賚華林園柿,滋味殊絶」。 梁簡文帝謝東宫賜柿啓曰:「懸霜照采,凌冬挺潤,甘清玉露,味重金液,雖復安邑,秋獻靈闗,晩實無以,匹此嘉名,方兹擅羙」。
22
樝一
23
原《禮記》曰:「樝梨曰攅之」。 又曰:「樝梨薑桂之臧者,皆人君羞也。 《山海經》曰:箕山之東有甘樝、洞庭之上,其木多樝甘樝,列於崑崙。 張敷曰:平丘有甘樝。 《増神異經》曰:南方南荒有樹焉,名曰樝三千,嵗作華九千嵗作實,其華紫色,中髙百丈,敷張自輔,葉長七尺,五色,實長九尺,無核,割之如凝蜜。 傅休奕《𤓰賦》曰:「龍眼生於南極,甘樝列於崑崙。
24
樝二。
25
増《宋書》曰:張敷小名樝,父劭,小名梨,帝嘗戱謂之曰:「樝何如梨?」答曰:「梨為萬果之宗,樝何敢比!」
26
樝三。
27
増結紅。 綴碧杜甫詩「山梨結小紅 ,又樝梨,且綴碧」。 紫含津 《紅得霜》《梁宣帝詩:紫實已含津 ,又紅梨逈,得霜 泉垂口。 蜜過喉曽鞏詩:「初嘗蜜經齒久,嚼泉垂口渇」。梅聖俞《詩老嫌氷熨齒 ,愛蜜過喉」 嘉名羙實。 清香竒品晏元獻詩:「嘉名舊出新,豐谷,羙實今鄰御宿園。巴程金紫詩清香殊未散,竒品互相參,鳳卵辭丹苑,龍 出古潭樝四。
28
増詩宋劉子翬詠樝詩曰:「尚想飛花映綺疏,離離秋實㸃塵蕪,丹顋曉露香猶薄,玉齒寒氷嚼欲無,舊有嘉名𫝊大谷,誰分靈種下仙都,柘漿不用傳金盌,猶得相如病早甦」。
29
増表唐李遵進樝表曰:「紫花開處,擅羙春林,緑蒂垂時,囬光秋圃,離離玉潤,落落珠圎」。
30
柰一
31
郭義恭《廣志》曰:柰有白、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為脯數十斛以為蓄積,如收蔵。 増格物論曰:柰子熟於夏,固其時也,而或冬熟者亦有之。 原漢武內𫝊曰:「仙藥之次者,有圎丘、紫柰、洞冥」。《記》曰:「有紫柰,大如斗,甘如蜜,核紫花青」。 増《西京雜記》曰:漢時,烏衣國有紫柰,大如斗,甜如蜜,曰脂衣柰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可染其汁,著衣則不可浣。 晉宫閣名曰華林園,有白柰四百株。 盧諶《祭法》曰:「夏祠法用白柰,秋祠法用赤柰。 王子年《拾遺記》曰:「崑崙山有柰冬生子,碧色,須玉井之水,洗之可食。 《洽聞記》曰:鳳林闗有靈巖寺,每七月十五日,溪穴流出聖,柰大如盞以為常。 《原蜀都賦》曰:「素柰夏成」。 潘尼東《武館賦》曰:「飛甘𤓰於浚水,投素柰於清渠。 潘岳《閒居賦》曰:「二桃表櫻胡之別,二柰耀丹白之色」。
32
柰:二
33
増真誥》曰:「夏禹詣鍾山,啖紫柰醉,金酒,服靈實,行九真而猶葬於㑹稽。 原葛洪《西亰雜記》曰:漢初修上林苑,羣臣各獻名果樹,中有白柰緑,柰緑,花紫色。 増晉書曰:「成帝時,三吳女子簮白花,望之如素柰,𫝊言:「天公織女死,為之著服。至是,杜皇后崩」。 原《晉太始起居注》曰:「二年六月嘉柰一蒂十五實,或七實生於酒泉郡」。 《北齊書》曰:濟北楊愔,字遵彥,四代同居,昆季就學者三十餘人。學庭前有柰樹,實落於地,羣就爭之,愔頺然而坐,季父暐大嗟異之。 蕭廣濟孝子傳曰:王祥後母庭中有柰樹始著子,使祥守視,晝驅鳥雀,夜驚蟲䑕,時雨忽至,祥抱樹至曙,母見惻然。 増王僧孺本𫝊曰:王僧孺五嵗,父友有餽延年柰者,先與僧孺,僧孺曰:大人未見,不敢先嘗不受。 《洽聞記》曰:貞觀中,頓丘人於黄河渚上得一樹,栽子如指,大持歸蒔之三年,結子五顆,味状如柰,又似林檎多汁,異常酸羙,號曰「朱柰」。永徽中,魏郡王方言拾得此樹以果獻,刺史紀王慎王貢於髙宗,以為朱柰,又名五色林檎,或謂之「連珠」,果上重賜,方言文林郎亦號文林果,俗云頻婆果。 《真誥》曰:「紫薇王夫人詩云:「俯潄雲缾津,仰掇碧柰花,濯足玉天池,鼔枻牽牛河。 《廣異記》曰:「謝元卿見東華丈人為設元州白柰柰三。
34
増浮朱。 耀白》孫《楚井賦》曰:「沈黃李浮,朱柰 ,下詳柰一」。 摘圎丘。 濯玉井《漢武故事》曰:上握蘭園之金精,摘圎丘之紫柰 ,下詳柰二。 緑花 紫實俱詳柰一夏成 寒熟《文選》素柰夏成中下詳劉孝儀啓
35
柰四
36
増熟柰杜甫詩䡖籠熟柰香」 素柰杜甫詩:「宿隂繁素柰過雨,亂紅蕖」 脂衣柰上林苑》:「紫柰青汁如漆,著衣難浣,名脂衣柰」。 𤓰州素。張載詩曰:「江南郡蔗,釀液豐沛,三巴黄甘,𤓰州素柰」。凡此數品,殊羙絶快渇者,所思銘之裳帶。 酒泉赤詳柰一
37
柰五
38
原詩梁謝瑱《和蕭國子詠柰花詩》曰:俱榮上節初獨秀,髙秋晩吐緑變衰園,舒紅揺落苑,不逐竒幻生寕從吹律暖,幸同瑤華,折為君,聊贈逺」。 禇澐詠柰詩》曰:成都貴素質,酒泉稱白麗。紅紫奪夏藻,芬芳掩春蕙。映日照新芳,叢林抽晩蒂。誰謂重三株,終焉競八桂。不讓圎丘中,粢潔華庭際。
39
原啓梁劉孝儀、謝始興王賜柰啟曰:酒泉之實,稱於王賦,𤓰州之味,記自張文,亦有太沖,嗟其夏成,子建,悵其寒熟,潘園耀白,孫井浮朱,並見重於昔時,而霑恩於兹日。
40
原表:「魏曹植、謝柰表曰:即夕殿中虎賁宣詔賜臣等冬柰一奩,詔使溫啖,夜非食時而賜見,及柰以夏熟,今則冬至,物以非時為珍恩,以絶口為厚,非臣等所宜荷之」。蒙報植等詔曰:「山柰從涼州來,道里既逺,又東來轉暖,故柰中變色不佳耳!
41
棗:一
42
原《爾雅》曰:「棗、壺、棗。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壺,猶瓠也 邊要棗子,細要棗,遵羊、棗實小而圎,紫黑色。孟子曰:「曽晳嗜羊棗」。 洗犬棗今河東猗氏出大棗子,如雞卵大 ,蹶洩苦棗子,味苦也。蹶,居衞反。 晳無實棗不著子 還味棯棗還味短味 棗李曰:「疐之」孫炎曰:「疐去其秪」。。 《毛詩》:「八月,剝棗,十月穫稻」。 増《說文》曰:樲,酸棗也。 原《周禮》籩人》曰:「饋食之籩,其實棗。 《禮記》曰:「婦人之摯椇榛脯,脩棗栗」。又曰:「棗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膽之樝,梨曰攅之,食棗、桃李,不致於核。 増又曰:棗栗飴蜜以甘之。 原《左傳》:御孫曰:「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䖍」。 増《春秋繁露》曰:握棗與金錯,以示嬰兒,必取棗而不取金,故物之於人,小者易知。 焦贑易林師之豫》曰:「北山有棗使」。叔夀考原《本草》曰:凡棗九月採日乾,補中益氣,久服神仙,増《漢書》曰:「安邑千樹棗,此與千戸侯等」。 《原廣志》曰:榖城紫棗長二寸,西王母棗,三月熟,在衆果之先。梁國夫人棗、大白棗,名曰蹙咨。小核多肌三皇、棗、駢、白棗、灌棗獲。此四者,官園所種棗,有狗牙、雞心、牛頭、羊角、獼猴、細腰之名。又有互棗、大棗、﨑、㢘棗、桂棗、夕棗之名。 《増清異録》曰:百益一損者,棗一益百。損者棃。 原盧諶《祭法》曰:「春祠用棗油」。 《神異經》曰:北方荒中有棗林焉,其髙五丈,敷張枝條一里餘,子長六七寸,圍過其長熟,赤如朱乾之不縮,氣味甘潤,殊於常棗,食之可以安軀益氣力。 陸翽《鄴中記》曰:石虎園中有羊角棗,三子一尺。《異苑》曰:太原中南郡江陵縣有棗樹,一年忽生桃李棗三種子。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棗六十六株,王母棗十四株。 魏文帝詔羣臣曰:「南方有龍眼、荔枝,寜比西園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國。凡棗味之羙者,莫若安邑御棗也」。 《増南方《草木狀》曰:海棗樹身無間枝,直聳三四丈,樹頭四面,共生餘,枝葉如栟閭,五年一實大如杯,盌核兩頭,不尖雙巻,而圎其味,極甘羙。
43
棗:二
44
原鄒子曰:「燧,人氏夏,取棗、杏之火。 孟子曰:「曽晳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晏子曰:「景公謂晏子曰: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晏子曰:昔者秦穆公乗龍理天下,以黃布褁蒸棗至海而投其布,故水赤蒸棗,故華而不實。公曰:「吾佯問子耳?」對曰:「嬰聞之」。佯問者,亦佯對。 《韓子》曰:「秦饑」,應侯謂王曰:「五苑之棗栗。請發與之」。 増《拾遺記》曰:穆王東廵大騎之谷西,王母與王共玉帳髙㑹,進隂岐黒棗。 原真人闗令尹喜《內傳》曰:尹喜共老子,西逰省太真王母,共食玉文之棗,其實如缾。 《風俗通》曰:「鮑、焦耕田而食,穿井而飲,於山中食棗」。或曰:「此棗子所植耶?焦遂強,嘔吐而死」。 馬眀生別,𫝊曰安期生,仙人見神女設㕑膳,安期曰:「昔與女郎逰息於西海之際,食棗異羙,此間棗小不及之,憶此棗未久已二千年矣」。神女云:「吾昔與君共食一枚乃不盡,此間小棗,那可相比邪?」 《史記》曰:「楚莊王愛馬噉棗脯」。 又曰:李少君以卻老方見,上少君曰:臣嘗逰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𤓰」。 《漢武內傳》曰:「七月七日,西王母當下帝,設玉門之棗」。 東方朔𫝊曰:「武帝時,上林獻棗,上以杖擊未央前殿檻呼朔曰:叱叱朔來朔來,知此箧中何物?」朔曰:「上林獻棗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擊檻,兩木林也。曰:「朔來。朔來者,棗也」。叱叱者四十九。上大笑,賜帛十匹。 《漢書》曰:「王吉少時學問,居長安,其東家有棗樹,垂吉庭之中,吉婦取棗以啖吉吉。後知之,乃去婦東家,聞而欲伐其樹,鄰里共止之。因固請吉。令還婦里中為之語曰:東家棗樹王吉婦去東家棗完去婦復還。 増《寰宇記》曰:宣帝時,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陽公主,公主憶長安,於易州築一城,象長安,城中有棗樹花,百不結,皆向西南而引,俗謂思鄉棗」。 《東觀漢記》曰:「鄧禹征馮愔,糧盡無以犒軍,士饑餓,皆食棗栗」。 世說曰:大將軍王敦,初尚武帝舞陽公主,如厠見漆,箱中盛棗,本以塞鼻,王謂厠上,陳果,遂食之,羣婢莫不笑之。 《南方草木狀》曰:「晉康泰元年,林邑進海棗百枚。 《幽眀録》曰:太原王仲徳,年少時,遭亂避賊,絶粒三日,草中臥,忽有人扶其頭呼云:「可起啖棗,王」便寤,瞥見一小兒長四尺,即隠,乃有一囊,乾棗在前,噉之便起。 原王《隠晉書》曰:「傅虞為鄱陽內史,勸勵學業,寛裕簡素,風化大行,白烏集郡庭棗樹上。 《劉根別傳》曰:「今年春當有病,可服棗。核中仁二七枚,能常服之百邪?不復干也」。 増《北史》曰:北齊綦母懐文,在晉陽監館館中有蠕蠕客同舘胡沙門語,懐文云:「此人别有異算。術」乃指庭中一棗樹,令其布算子,即知實數試之,少一子算者曰:「必不少」。但更撼之,果落一實。 《異苑》曰:太元二年,沙門竺惠猷夜夢讀詩,其後曰:「陌南酸棗樹,名為六竒木」,遣人以伐取載,還柱馬屋。 《括異志》曰:邢州城東十餘里,周世宗祖庄也,門側有井,上有大棗一株,柯葉茂盛,垂䕃一畝。恭帝既殁,棗遂枯死,眀道中枯枿復生一枝,長丈餘,蔚然可愛,井水中如覆錦繡。眀年,詔求五代帝王之後柴氏被甄敘入官者三十餘人。
45
棗:三。
46
原羊角 雞心俱詳棗一 駢白 鹿盧上詳棗一者。郭璞曰:子細腰 ,今謂之鹿盧棗。 細核 弱枝,王子年《拾遺記》曰:北極有岐峰之隂,多棗樹百尋,其枝莖皆空,其實長尺,核細而柔,百嵗一實。朱潘《岳閒居賦》曰:周文弱枝之棗,房陵 仲之李。 東陵伐樹,北園垂隂。上詳棗二詩,下見趙整。 細腰 圎實俱詳上 玉文朱實上詳棗一棗,下見傅休奕 賦 萬年實 千戸侯,郭子横《洞㝠記》曰:元鼎元年,起招仙閣,進嵭嵣、細棗,此棗出嵭嵣山,臨碧海上,萬年一實子,如今嫰棗,迮之,有膏膏,可然燈 ,下詳棗一。増啖吉。 擲琛上詳棗二棗《梁書》:蕭琛嘗預御筵醉伏,武帝以 投琛,琛乃取栗擲上,中面曰:「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報之以戰栗」。上笑恱。 海上如𤓰。 河中無核,上詳棗二吏,又呂仙亭前棗樹未嘗實一嵗,忽實如𤓰,太守命小 采而進,小吏私啖之,遂仙去。 《北夢瑣言》:河中永樂縣出棗世𫝊,無核者,食可度,世有蘇氏女,自小獲食之,不食五榖,年五十,顔如處子。 用哺程莫。 不媚劉勲,蔡邕奏事,程莫年十四,叔父病故,莫抱尸號泣,舅哀其羸嚼棗肉以哺之,莫見食欷歔,不能吞咽。所杜氏新書:「杜畿為河東太守,平虎将軍,劉勲為太祖。 親貴震朝廷,嘗從畿求大棗,畿拒以他故,後勲伏法。太祖得其書,歎曰:杜畿可謂不媚竈也」。 石園蔥、茂。 趙庭婆娑《鄴中記》:「石虎園有西王母棗,枝葉蔥茂,四時不凋,九月生花,十二月熟。 。《北夢瑣言》:後晉朝趙令公瑩庭有檽棗婆娑異常望氣者曰:「此家有登宰輔者,不在其身,在其子孫。後令公由太原。遂大拜」。
47
棗:四
48
原䕃術子彦治鄭桃棗䕃術莫援 名縣《水經注》酸棗縣,古者名都。或以山林,故曰酸棗。遵羊 洗犬俱棗,名詳一 信都魏都賦 安邑詳棗一。 北方七尺。《述異記》:南方有七尺棗,北方有三尺梨。 西海一枚詳棗一 増含核不食。後漢書:孟節能含棗,不食,可至千年。 含棗不饑,《東陽記》:信安縣有懸室坂。晉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瑟而歌質,因倚柯聴之,童子以一物如棗,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飢。紫色細紋。《大業拾遺記》:信都獻仲思棗,紫色細紋,核肥有味。
49
棗:五。
50
原詩晉傅休奕詩》曰:「饑食野棗實」。 後秦趙整詩曰:「北園有一樹,布葉垂重,隂外雖多,棘荊內實有赤心」。 梁簡文帝賦棗詩曰:「浮華齊水麗,垂彩,鄭都竒白英紛靡靡,紫實標離離。風揺羊角樹,日映雞心枝榖城踰石蜜,蓬岳表仙儀已聞安邑羙永茂玉門垂。 増又棗下何纂纂詩曰:垂花臨碧澗,結翠依丹巘,非直入遊宮,兼期植靈苑,落日芳春暮,遊人歌吹晩,弱刺引羅衣,朱實凌還幰,且歡洛浦詞,無羡安期逺」。 宋王安石詠棗詩》曰:種桃昔所𫝊,種棗予所欲,在實為羙果,論材又良木,餘甘入鄰家,尚得饞婦逐,况予秋盤中,快噉取饜足,風包堕朱繒,日顆皺紅玉,熱享古已然,豳風自宜録,緬懐青齊間,萬樹䕃平陸,誰云食之昏?匿志乃成俗,廣庭觴聖夀,以此參肴蔌,願比赤心投,皇眀𫝊予燭」。
51
原賦晉傅休《奕棗賦》曰:「有蓬萊之嘉樹,值神州之膏壤,擢剛莖以排虛,誕幽根以滋長。北隂塞門,南臨三江,或布燕趙,或廣河東。既乃繁枝四合,豐茂蓊鬱,斐斐素華,離離朱實,脆若離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當夏之珍,堅者宜乾,薦羞天人,有棗若𤓰,出自海濵,全生益氣,服之如神」。 陳後主棗賦》曰:「芳園列榦,森梢繁,羅蕊餘莖少葉暗。枝多復有竒樹風間臨,月入夜影來。未若丹心美實,絳質嘉枝。齊水華浮,鄭都彩垂。雞心日映,羊角風吹。羞金盤於冰水,薦玉案於深杯。此歡心之未已,方夢腸而屢廻。
52
原賛晉郭璞棗賛曰:「建國辨方,外朝九棘,因材制義,赤心鯁直,藹藹卿士,亮此衮職。
53
原啓陳周𢎞正謝梁元帝賚玉門棗啓曰:「安期舊美,安息髙名,臣金馬之榮,未獲趨奉,方朔之賜,遽降洪恩杏一」。
54
増格物論》曰:杏葉似梅,差小而微,紅香於梅而酸,不及核,與肉自相離,其仁可入藥。 原《山海經》曰:「靈山之下,其木多杏」。 《典術》曰:「杏者東方,嵗星之精也」。 師曠占曰:「梅桃杏實,多者來年謂之穰」。 又曰:「杏多實不蟲者,來年秋善。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多杏」。 《南岳夫人𫝊》曰:「仙人有三元、紫、杏。 《西京雜記》曰:「上林苑有文杏,謂有文彩也」。 又曰:「上林苑有蓬萊杏。 《九州論》曰:「魏郡好杏。 廬毓《冀州論》曰:魏郡好杏地産,不為無珍。《嵩髙山記》曰:嵩山東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爛然。黄茂自中國喪亂,百姓饑饉,皆資此為命,人人充飽而杏不盡。 《述異記》曰:杏園洲在南海中,多杏云仙人種杏處,漢時常有人,舟行遇風泊此洲,五六月日食杏,故得免死。 増又曰:洲中有冬杏」。 又曰:武功山有二杏樹,各丈餘,東花西實至眀年花實易向。 原又曰:「瀨鄉老子祠有縹、杏」。 増《酉陽雜俎》曰:「濟南郡之東南有分流山,山上多杏大,如梨,黃如橘」。 原晉宮閣名曰眀光殿,杏八株。 《洛陽宮殿簿》曰含章殿前杏四株,顯陽殿前杏六株」。 汜勝之書曰:「杏花如何可耕白沙」。按《四民月令》曰:「三月杏花盛,可播白沙輕土之田」。 司馬相如《長門賦》曰:「飾文杏以為梁。 王逸《荔枝賦》曰:「魏志送西山之杏」。 潘岳《閒居賦》曰:「梅杏郁棣,華實照爛。 増王廙《洛都賦》曰:豹祠赤杏,銅馬、朱櫻。
55
杏:二
56
原鄒子曰:「燧,人氏夏,取棗、杏之火。 莊子曰:孔子逰緇帷之林,休坐杏壇之上。弟子讀書,絃歌鼔琴。 《地理志》曰:「范蠡宅在湖中,有海杏大如拳」。 増《西京雜記》曰:東海都尉于台獻杏一株,花雜五色六出,云是仙人所食者。 《通志》曰:「漢武帝訪蓬瀛有獻分流山、杏者,帝嘉之,故土人呼為漢帝杏」,又曰「金杏」。 《原神仙傳》曰:「董奉居廬山,治病重者種杏五株,輕者一株於林中,所在作簞食一器,每一器杏换一器榖少者,虎逐之,乃以榖賑貧窮,號董仙杏林」。 朱超石與兄書曰:「光武墳邊杏甚羙,今奉送其核」。 元晏《春秋》曰:衛倫過予言,及於味,稱魏故侍中劉子陽食餅,知鹽生精味之至也」。予曰:「茍勗識勞薪,易牙別。淄、澠子陽,今之妙也,定之何難?」倫因命僕取糗糧以進,予嘗之曰:「麥也有杏李,柰味三果之熟。不同時,子焉得兼之?」倫笑而不答。退,告人曰:「士安之識過劉氏,吾家果實多故,杏時將發,糅以杏汁,李柰將發,又糅以李柰汁,故兼三味。 《増摭言》曰:唐進士杏花園初㑹,謂之探花宴,擇少俊二人為探花,使偏逰名園,若他人先折得花二人受罰。 原《後周書》曰:「張元性㢘潔,南鄰有杏兩樹,杏熟多落元園,中元悉以還主。
57
杏:三
58
原范蠡宅 董奉林俱詳杏二 占秋 祠夏俱詳杏一 孫楚為酪。 士安知味荊楚嵗時記》孫楚祭介子推云:「餳一盤,醴酪二盂」。今寒食人家有杏酪麥粥,即其類也。 ,下詳杏二」
59
杏:四
60
増傳黃杜詩梅杏半傳》黃 研酪寒食研,杏仁為酪 花村《詩話》:徐州古豐縣朱陳村有杏花一百二十里,因名杏花村。又《唐詩》「牧童遙指杏花村》」。 花堰銅陵,昔𫝊葛仙翁甞留此種,杏下有溪落,英飛堰上名花堰。 繁榮藻麗潘岳《閒居賦》梅、杏、郁、棣之屬。繁榮,藻麗之飾杏五
61
原詩周庾信《詠杏花》,詩曰:「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熳開山城好折待賔旅,金盤襯紅瓊。 増唐錢起詶長孫繹藍谿寄杏詩曰:愛君藍水上,種杏近成田,拂徑青隂合,臨流綵實懸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懿此傾筐贈相知,懐橘年芳馨來滿袖,瓊玖願詶篇把翫情何極,雲林若眼前。 羊士諤詠州民獻杏詩》曰:「南郭東風賞杏壇,㡬株芳樹昨留歡,卻憶落花飄綺席,忽驚朱實滿雕盤,蛾眉半斂千金薄,鷤鴂初鳴百草䦨,志士古来悲節換,羙人啼鳥亦長歎」。 鄭谷詠杏花》詩曰:「不學梅欺雪,輕紅照碧池,小桃新謝後,雙燕卻來時,香屬登龍客,煙籠宿蝶枝。臨軒須貌取,風雨易離披」。宋王禹偁詠《杏花》詩曰:「紅芳紫萼怯,春寒蓓蕾粘枝,密作團記得觀燈,鳳樓上百條銀燭涙䦨干」。 桃紅李,白莫争春,素態,妖姿兩未勻。日暮墻頭試回看,不施朱粉是東鄰。 登龍曽入少年場,錫宴瓊林醉御觴。爭戴滿頭紅爛熳,至今猶雜桂枝香。 陌上紛披枝上稀,多情猶解撲人衣,雙成灑道迎王母,十里濛濛絳雪飛。 金元好《問杏花》詩曰:「芳樹春融絳蠟凝,春風寂寞掩柴荊,畫睂盧女嬌無奈,齲齒孫娘笑不成。已怕宿妝添蝶粉,更堪暖蕊閙蜂聲。一般疎影黃昏月,獨愛寒梅恐未平」。
62
御定淵鑑類函卷四百二
URN: ctp:ws63206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