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三百五十二

《卷三百五十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定四庫全書
2
《御定淵鑒類函》卷三百五十二居處部十三橋疆、道、路、封
3
橋:一
4
原《說文》曰:「橋,水梁也。東楚謂橋為圯」。 《爾雅》云:「梁莫大於湨」。梁郭璞注:「梁,即橋也」。或曰:「梁石,橋也。石杠謂之猗,亦石橋也」。廣志云:「獨木之橋曰𣙜、曰彴」。𣙜水上橫一木為渡彴,今謂之畧彴。 増尚書發鉅橋之粟。 《詩》云:「造舟為梁。 唐書百官志》曰:諸津令掌舟梁灞橋、永濟橋,以勲散一人蒞之。天津橋中橋以衛士拚掃便橋、渭橋、萬年三橋,有丞河渠令供祀事,則自便橋至東渭橋禁民漁。 原初學記》曰:凡橋有木梁、石梁、舟梁謂浮橋,即詩所謂「造舟為梁者也。周文王造舟於渭,秦公子鍼奔晉,造舟於河。在蒲坂夏陽津,今蒲坂浮橋是其處。秦都咸陽,渭水貫都,造渭橋及横橋,南渡長樂宫,漢作便橋以趨茂陵,對便門作橋,故亦謂之便門橋。竝跨渭,以木為梁。漢又作霸橋,以石為梁。長安又有飲馬橋、洛陽,魏、晉以前,跨洛有浮橋。洛北富平津跨河有浮橋,即杜預所建。又有車馬橋。鄂坂有黃橋,吳有朱雀橋。歴晉逮王敦反,後改為乘雀橋。又有枝橋、羅洛橋、張侯橋,張昭所造,故名之。又有赤欄橋、白虎橋、雞鳴橋。蜀有七橋。一沖里橋二,市橋三,江橋四萬里,橋五,夷里橋六、笇橋七。長升橋云李冰,造上應七星。又有雁橋、漢安橋,廣一里半,又有隂平橋、升仙橋,相如題者。襄陽有木蘭橋,一名豬蘭橋,䑕雀谷有魯班橋,上方有鬼橋,陜城有鴨橋,清河有呂母橋,章安有赤蘭橋,上虞有百官橋,仇池有博山橋、覆津橋、鹿角橋,泗水有石橋,張良遇黃石公處也。東海有石橋,秦始皇造過海也。後涼有通順橋,在燉煌後,燕有五丈橋,此皆魏、晉以前昭昭尤著者也。 《三輔黃圖》曰:「秦始皇兼天下,都咸陽,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 《増黃圖》曰橫橋。《三輔舊事》云:秦造漢承秦制,廣六丈三百八十歩,置都水令以掌之,號為「石柱橋」。 六典曰:「水部,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三洛、一河,則蒲津、大陽、萌津,洛則孝義也。石柱之梁四洛三灞,一洛則天津、永濟、中橋,灞則灞橋也。木柱之梁三,皆渭川也。便橋中、渭橋東渭橋,此舉京都之衝要也。巨梁十有一,皆國工修之,其餘則所管州縣及時營葺。 張說《蒲津贊》曰:舊制橫絙百丈,連艦千艘,辮修笮以維之,繫圍木以距之,亦云固矣。然每冬冰未合,春泫初解,流澌崢嶸,綆斷航破,無嵗不有。開元十二載,授彼有司,俾鐵代竹賦,晉國之一鼓法,《周官》之六齊,結為連鎖。鎔為伏牛,偶立於兩岸,襟帶於中潭,鎖以持航,牛以繫纜,亦將厭水物,奠浮橋,奔測不突,積凌不溢。 《述征記》曰:方輿縣鬼橋,忽一夜聞人呼喚聲,車行雷駭,曉而石橋,自成家家牛皆喘息未定。 段國《沙州記》曰:吐谷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厲,長一百五十歩,兩岸累石作基陛節節,相次大木,從橫更鎮壓,兩邊俱來,相去三丈,竝大材,以板橫次之,施句欄甚嚴飾。 帝京景物畧》曰: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唐時有萬福寺,寺廢而橋存,其北土近泉宜花,居人以種花為業,冬則藴火暄之。十月中旬,牡丹已進御矣,橋去豐臺十里中多亭館,元亷右丞之萬栁堂,趙參議之瓠𤓰亭,栗院使之玩芳,亭要在彌望間,髙林䟱栁沿溪,夾岸依依,有江南之色。 《故宮遺録》曰:紅門內數十歩許有河河,上建白石橋三座,名周橋,皆琢龍鳯,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白石龍擎戴,水中甚壯,繞橋盡髙栁,鬱鬱萬株,逺與內城、西宮海子相望。 又曰:「西出內城,臨海子海,廣可五六里,駕飛橋於海中西渡,半起瀛洲圓殿,環為石城圈門,散作洲島拱門,以便龍舟徃來,由瀛洲殿後北引長橋上萬嵗山,高可數十丈,皆竒石,因形勢為巖壑。 《輟耕録》曰:萬嵗山前有白玉石,橋長二百餘尺,直儀天殿,後橋之北有玲瓏石、擁木門,五門皆為石色,內有隙地,對立日月,石西有石棋枰,又有石坐牀,左右皆有登山之徑,縈紆萬石,中洞府出入,宛轉相迷,至一殿一亭,各擅一景之妙。山之東有石橋,長七十六尺,闊四十一尺,半為石渠,以載金水而流於山後,以汲於山頂也。 《燕都遊覽志》曰:「出東便門有大通橋,水從玉河中出,波流演迤,帆檣,徃來可達。通州二三園亭,依澗臨水,小舠從几案,前過林間,桔橰相續,大類山莊。 《明實録》曰:京師九門,舊有木橋,今悉易之以石,兩橋之間,各有水閘。濠水自城西北隅環城而東,歴九橋、九閘,從城東南流,出大通而去。
5
橋:二
6
増《拾遺記》曰:舜命禹疏,川奠嶽,濟巨海,則黿鼉以為橋梁。 《原紀年》曰:「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師,至於九江,比黿鼉為梁」。 増《水經注》曰:霸水,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顯霸功。水上有橋,謂之霸橋。 原蘇子曰:「微生與婦人期於梁下,不來水至,抱梁柱而死。「或」作「尾生」。 《史記》曰:「秦昭王四十九年,初作河橋。 《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乃求歸秦王為機發之橋,故以䧟丹丹,過之無虞。 《戰國策》曰:豫讓欲為智伯報讎,趙襄子當出,伏於橋下,至橋馬,驚曰:「必是豫讓也!」求之,果是。 《増黃圖》曰:始皇造渭橋,鐵鐓重不能移,乃刻石作力士孟賁像,祭之鐓乃可移動,今石人在。 《漢書》曰:「代王乃進渭橋,羣臣拜謁稱臣」。 原史記》曰:文帝行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乘輿馬驚,使騎捕之,屬廷尉廷尉張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蹕匿橋下,見車騎即走耳」。張釋之奏:一人犯蹕,當罰金。《漢書》同詳載設官。 増漢書曰:「元帝初元中,酹祭宗廟,出便門,欲御樓船,薛廣德當乘輿車,免冠頓首,曰:宜從橋」。 黃圗曰: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栁贈別。王莽時,霸橋災,數千人以水沃救,不滅,更霸橋為長存橋。 《水經》曰:「榖水又東出屋南,逕建春門石橋下。橋之右柱銘云:「陽嘉四年,詔書以成下漕渠,東通河、濟,南引江、淮方貢委輸,所由而至。使中謁者魏郡清淵馬憲監作石橋梁柱勅工匠,盡要妙之巧」。 原《論衡》曰:高麗國有侍婢,自云有氣如雞子來下,我故有身。後生子曰東明。東明善射王恐害其國,欲殺之,東明走之,淹水,以弓擊水魚,鱉浮而為橋。梁既渡,魚鱉解散事載魏畧詳鱗介。 増《華陽國志》曰:萬里橋在成都,蜀使費禕使吳諸葛亮送之於此,歎曰:「萬里之行,始於此橋!」因名萬里橋。 《水經注》曰:諸葛亮表云:「臣遣虎歩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渭水漲攻琰營,臣作竹橋越水射之,橋成,遂馳去。 《魏志》曰:曹公西征馬超,多設疑兵,濳以舟載兵入渭,為浮橋,夜分兵結營於渭南。 原王隠晉書曰:「杜預起建河橋於富平津,衆論以為周所都經聖賢而不作者,必不可作故也。預曰:造舟為梁,則河橋之謂也」。遂作橋成,上從百官臨㑹,舉杯勸預曰:「非君橋不立也」。預答詔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獲奉成聖訓也」。衆咸稱善。 増襄陽耆舊傳曰:「豬蘭橋,其名荻蘭橋,橋之左右,豐蒿荻於橋東。劉季和大養豬,襄陽太守曰:此中作豬屎,臭可易名豬。蘭橋初如戲言,而百姓遂以為名矣。 《水經注》曰:「趙建武中,造浮橋於延津上,採石為中濟石,無大小,下輙流去,用功百萬,經年不就。石虎親閱工作,沈璧於河,明日,璧流渚上,波蕩上岸,遂斬將而還。 《隋書》曰:「夫餘王得河伯女而生一卵,一男子破卵而去,名曰朱蒙」。夫餘之臣欲殺之,朱蒙東南走,遇一大水,曰:「吾河伯外孫」。於是魚鱉積而成,橋遂渡。 元和志曰:大陽橋長七十六丈,廣二丈,架黃河為之,在陜縣東北三里。貞觀十一年,太宗東巡,遣武候將軍丘行恭營造。 又曰:天津橋在河南縣北四里,隋大業元年初造,以鐵鎖維舟,鈎連南北,夾路對起四樓,其樓為日月表勝之象。貞觀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為脚。 《舊唐書》曰:初,都城洛水天津之東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橋及利渉橋,以通行李。上元中,司農卿韋機始移中橋置於安衆坊左街,當時夏門,都人甚以為便,因廢利渉橋,所省萬計,然嵗為洛水衝注,常勞治葺,李昭德創意積石為脚,銳其前以分水勢,自是竟無漂損。 又曰:金橋在上黨南二里,常有童謡云「聖人執節渡金橋」。景龍三年,帝經此橋之京師。 又曰:「鐵牛䌫橋、蒲橋在蒲坂夏陽津,天下之要津也。唐明皇詔鑄鐵牛八頭,柱二十四條,連鎖三十二條,山架八所,牧人八枚,於中流分立亭亭,有虹蜺之狀,實萬代之竒絶也。 又曰:「史思明自魏至王,師南潰,郭子儀以朔方軍保河陽,斷航橋以抗賊。 又曰:「建中四年,命韓游瓌拒朱泚於便橋,劉德信以東渭橋有積粟十萬斛。癸亥,進此東渭橋。十一月,李晟自蒲津濟軍於東渭橋。 《唐舊史》曰:「裴度集賢里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 又曰:「王、周四鎮皆有善政,定州橋壞,覆民租車」。周曰:「橋梁不修,刺史過也」。乃償民租,治其梁。 《唐詩紀事》曰:雍陶典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故橋名情盡」。陶命筆題其柱曰「折栁橋」,自後送別,必吟其詩曰:「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栁任他離恨?」一條條。 《逸史》曰:崔生入山,遇仙女為妻,還家得隠形符濳游宮禁,為術士所知,追捕甚急,生逃還山中,隔洞見其妻,告之妻,擲其領巾成五色虹,橋渡,崔追者不及矣。 傅竒曰:元徹,栁實二人,泛海抵孤島上,見玉虛,尊師南冥,夫人拜謁求歸路,夫人曰:「有百花橋可行」。俄有長橋上有異花,二人登岸回視,已無橋矣。 《五代史》曰:李存進為振武軍節度使,築德勝兩城徃來,頗以為勞,而河北無竹石,乃以葦笮維大艦為浮橋,莊宗大喜,解衣以賜之。 《六帖》曰:杜重威,朔州人,契丹㓂真定,轉運使李谷教重威,以三脚木為橋,募敢死士過河擊賊。《宋㑹要》曰:「景德四年,西京新造訾店渡橋,賜名「奉先」,又曰:「祥符四年,詔洛水橋名迎蹕渭水橋,名省方」。 又曰:祥符四年,改蒲津橋曰大慶。 又曰:祥符五年,車駕臨視新造延安橋。先是,七日戊辰,徙汴河廣濟橋於相國寺前,榜曰「延安」,又作橋跨惠民河,榜曰「安國」。 又曰:祥符六年,詔昇平名曰迎真」,以欽迎真像由飛梁登寳座故也。 又曰:祥符六年,賜南薰門惠民河新橋名曰延」。 皇祐三年,以惠民河新作橋為安濟橋。 又曰:祥符六年,賜太清東渦水橋,名曰崇真,亳州北門外渦水橋曰靈津,應天府榖熟汴水橋曰按蹕,開封陳留汴水橋曰凝祥」。 《宋史曰:洛陽橋在福建泉州府城東,北跨洛陽江,郡守蔡襄建,先是海渡,嵗溺死者無算,襄欲壘石為梁,慮潮浸不可以人力勝,乃遺檄海神,遣一吏徃吏酣飲,睡於海厓,半日潮落而醒,則文書已易封矣,歸呈襄,啟之,惟一醋字,襄悟曰:「神其令我卄一日酉時興工乎?」至期,潮果退舎,凡八日夕而功成,費金錢一千四百萬。 㑹要》曰:治平三年初,河中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數萬斤,後水漲絶梁,牛沒於河,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木鈎牛,徐去土舟浮牛。詔賜懷丙紫衣。 又曰:熈寜六年,熈州浮梁成,賜名永通橋,延州浮梁成,賜名寜和橋。 又曰:紹聖二年,申嚴黃河浮橋之禁,揭於兩岸。 又曰:「政和四年,宋昇奏西京端門前,考唐洛陽圖,舊有四橋曰榖水,又橋之上十里有石堰曰分洛。自唐以來,引水入小河,東南入伊。 又曰:政和五年,詔:居山至大伾山,浮橋名天成、大伾至汶子山,浮橋名聖功」。 六帖》曰:康承訓屯海州,作機橋,維以長絙,賊半渡絙絶,士半溺死渡者,不得戰殱之。 《北盟㑹編》曰:宣和五年,金人遣趙良嗣過盧溝橋,即焚橋梁次舎。 《元掖庭記》曰:「順帝為英英,起採芳,館於瓊華島。癸巳秋,乘龍船泛月池,上池起浮橋三處,每處分三洞,洞上結綵為飛樓,樓上置女樂橋,以木為質,飾以錦繡,九洞不相直達。 《革除備遺録》曰:李景隆徵兵諸路合五十萬,引兵渡盧溝橋,遂圍北平,築九壘於九門,又結九營於鄭村壩。景隆攻麗正門,幾破,城中婦女並乘城擲瓦,景隆令不嚴,驟退,北平守益堅。 《內閣藏書目録》曰:永樂十五年,鼎建北京宮殿,有瑞靄、浮空、金水橋河冰、凝結浮圖諸像,又慶雲呈彩團圞,如日當御座中,且現五色天花。於是大小臣工咸為歌頌,有《聖德瑞應詩》二十卷。 《宣宗實録》曰:宣宗三年,命通州修白河富河橋梁。四年,上謂行在工部尚書吳中等曰:「天氣向寒,白河等處人難徒渉,不當治橋梁。中奏:惟白河水深沙溜,橋梁難成,宜用官船為梁以濟,餘皆用民修治」。從之。橋三。
7
原造舟。 鞭石上詳前一日齊地記曰:秦始皇作石橋,欲渡海觀 出處,始皇以術召石石皇行,至今,皆東首隠軫,似鞭撻瘢,勢似馳逐。 飛洛 浮河成公綏《洛禊賦》曰:「飛橋浮濟,造舟為梁八」。《春秋後傳》曰:赧王二十 年,秦始作浮橋於河。 舉杯 受履上詳前二良史記》曰:張嘗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孺子下取履,良因長跪授之,父以足納履。笑去作期來,云「孺子可教」。徐廣注曰:圯橋也。 潛犀 陷馬:常璩《華陽國志》曰:蜀郡蒲江有七橋,直西門郫江曰沖里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下石犀所潛泉也。 《魏志》曰:景元四年伐蜀,鍾㑹先命牙門將許儀在前,理道㑹在後行,而橋穿陷,馬足,於是斬儀。 蒼蛟 白獺祖台之志怪曰:義興郡谿渚長橋下有蒼蛟吞噉人周處,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創,流血滿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有周處。《風土記》曰:陽羡縣前有大橋,下有白獺將 ,兵動,獺出穴口,西向而嘷。 河厲 《溴梁》段國《沙洲記》曰:吐谷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厲,長一百五十歩,橋兩岸累石作阯階」。節節相次,大材縱横,更相鎮壓 下詳前一。 萬里。 五丈,常璩《華陽國志》曰:蜀郡大城南門曰江橋,自江橋南渡曰萬里橋,西上曰夷橋,從沖里橋西北逝,曰長升橋。 崔鴻《後燕録》曰:慕容垂與劉牢之戰於五橋澤,晉大敗,車騎慕容德等引兵要牢之五丈橋,牢之,馳馬跳五丈澗,㑹苻丕救至而免。 應星似虹。常璩《華陽國志》曰:李冰造七橋,上應七星,故光武謂吳漢曰安軍宜在七星橋間也。 周處《風土記》曰:陽羡縣前有大橋,南北七十二丈,橋中髙起,有似虹形,袁君所立也。 牽牛。 飲馬上詳前二橋。《三輔故事》曰:漢丞相夏侯嬰墓在飲馬 ,東入道南,今俗人謂之馬冢」。 張侯 吕母山謙之《丹陽記》曰:大長安道西張侯橋者,本張子布宅處也, 郭縁生《述征記》曰:夀張縣梁山際清水,呂母宅在山北,東北過水。吕母,梁積石猶在。 車馬 螭龍華延俊《洛陽記》曰:城西車馬橋,去城三十里,負張衡《思𤣥賦》曰:服靈龜以 ,砥亙螭龍之飛梁。 擊楹 折柱,環濟《吳紀》曰:孫權赤烏八年夏,有雷霆,犯宮門柱,又擊商津大橋楹三。魚豢《魏畧》曰:景初中,洛陽城東橋城西橋洛水浮橋, 柱三折三柱,三公象也。時徭役大興,三公垂頭隠匿故也。 比黿鼉 浮魚鱉竝詳前二張飛斷 吳漢鋸《蜀志》曰:先主為曹公所追,張飛拒後,據水斷橋,無敢近者。 《東觀漢記》曰:公孫述、大司馬田戎將兵下江闗,至南郡,據浮橋於江上,吳漢鋸絶横橋,大破之。 漢宣登晉惠舍,《漢書》曰:宣帝自甘泉宿池陽宮,蠻夷君長侯王迎者數萬人,夾道陳上,登渭橋,咸稱萬嵗。 王隠《晉書》曰:惠帝太安二年九月丁丑,上舍於河橋。 尾生期。 豫讓寢《抱朴子》曰:尾生與婦人期於橋下,水至不去,以至溺死,雖有信,不如無也。 樂資《春秋》。後𫝊趙襄子遊於圃中,至於梁,馬郤不肯進,青笄為驂乘。襄子曰:「進視梁,下前類有人,青笄進視梁下。豫讓郤寢,佯為死人。青笄曰:「長者且有大事」。,駕黿鼉。 塡烏鵲《文選》:駕黿鼉以為梁渡。《淮南子》曰:烏鵲塡河成橋而 織女。升僊 過師,司馬相如徃京師,過蜀郡升僊橋,題其柱曰:「大丈夫不乘駟馬,車不復過此橋!」 趙充國奏治湟陿中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左右以制西域,信威千里,如從枕席上過師。 雁齒龜浮橋有雁齒、庾浮龜。《續斷航》見 信《詩》 半月 七星橋似半月二 。下詳前。梁溠 橋渭左除道梁溠,謂作橋於□水上公。後魏崔亮渭水為橋利,百姓名,崔 橋 達阻。 濟津司險,知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注》:謂以橋梁通之, 以濟要津。 不修: 必葺薛惠為彭城令,石杠不修事,詳驛 必葺之功 伐蜀而作。 過陳不梁《魏志》:鄧艾伐蜀,先作浮橋。梁單襄公過陳,見川不。 石沈以繫 水涸而成。晉成都王穎字曰章,度屯河南,阻清水為壘,造浮橋,通河北,以木函盛石,沈之以繫橋,名曰石鼈。 水涸成梁。 治之從時。 民不病渉啟塞從時。注云:「門戸道橋謂之啟,城郭牆塹謂之塞,開閉之急不可一日而闕,故墮壞而治之,不可限以土功杠。孟子曰:「子産脫輈,濟人是惠,而不知為政。十一月,徒 ,成十二月,輿梁成,民不病渉也。徒杠,小橋輿,梁大橋。 増淮隂辱。 司馬悔胯下橋在淮安府城西,即淮隂,韓信為少年所辱處。至司馬悔橋,在新昌。唐司馬子微隠天台山被徵 ,此而悔,因名。 伯通居。 慧逺過,臯橋在蘇州府吳縣閶門內,臯伯通居此,故名 。虎溪橋在九江府廬山東林寺前,慧逺送客至橋則止,過虎溪則嘯。 植榆置宮。 瑣窗抱樓趙書:石勒從幽州大道滹沱河造浮橋,植榆五十里置行宮,甃大都宫殿。考興聖宮中,建小直殿,引邃河分流其下。 以白石翼為仙橋,四起瑣窗而抱彩樓。 裴航得玉杵。 蘇軾捐犀帶。藍橋在西安府藍田縣,即裴航,得玉杵臼,娶雲英處。其紹聖初,蘇軾捐犀帶助役東新橋,作詩紀 事。 子午,丁卯,唐狄仁傑,盧氏堂姨居子午橋別墅粮。丁卯橋在鎭江府城南。晉元帝子裒鎭廣陵,運 出京口,因水涸,奏請立埭用。丁卯日,後人建橋,遂名丁卯。 玩月 觀燈《逸史》:唐𤣥宗玩月,羅公逺曰:「陛下莫要至月中否?」取拄杖擲之,化為大橋,色如銀,行數十里,精光奪目,至大城闕,公逺曰:「此月宮也」。仙女數百,素練寛衣,舞於廣寒宮,公逺曰:「此霓裳羽衣曲》也」。帝宻記其調,遂回卻,顧其橋,隨歩而滅。 《幽怪録》:唐𤣥宗謂葉法師曰:「四方元夕,何處極麗?」曰:「無踰廣陵」。俄而虹橋起於殿前,師言但無回顧,帝歩而上,髙力士等從俄傾到廣陵,陳設之盛,燈火之光,皆仰望仙人見於五色雲中,帝大悦。 懸磴 累石:懸磴,石橋也,跨穹窿之懸磴,累洛橋水深,淙齧繕者告勞。李昭德 ,石代柱自是無患。 銷魂 歸老長安東灞陵有橋,漢時送行者至此,折栁送別,唐開元遺事迎新送故,皆至此黯然,故又呼為銷魂橋。 曽鞏有歸老橋記。 採虹 吹簫《武夷志》曰:「武夷君幔亭晏曽孫有採虹橋。李太白曰:乘橋躡採虹,揚州二十四橋在府內,竝以城門、坊市為名。隋時置唐杜牧寄揚州韓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後人因名為吹簫橋。 鳳凰 烏鵲鳳凰橋在松江府城西北,跨顧㑹浦,西接鳳凰山尾,故名橋。白居易詩》「烏鵲 ,紅帶夕陽」。。 積師得陸羽。 似道遇葉李,沔陽州景陵縣有雁橋,舊傳有人見雁集西陂,覆小兒於下,僧史積師得之,育三嵗不知其姓,以易筮之,得蹇之漸爻,辭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乃氏以陸名,以「羽」字鴻漸,後人因以雁名其橋。 宋德祐中,詔責授宰相賈似道高州團練使,至洛陽橋,葉李乃似道為宰相時所謫貶者,自漳州召還,見於客邸,因作一詞贈之曰:「余歸路君來,路天理昭昭,胡不悟,公田闗㑹竟何如子細思量真自悮雷州戶,厓州戶人生,㑹有相逄處客中,邂逅欠蒸羊聊贈一篇長短句。 映波,鎖瀾。 望山壓堤。杭州西湖蘇堤,其橋有六:曰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是也 灞水 盧溝《三輔黃圖》:灞橋在長安東灞水上,李商隠詩朝來灞水橋。邉問:「初,盧溝橋在順天府西南三十五里,跨盧溝河,金明昌 ,建長二百餘歩,石欄刻為獅形,每早波光曉月,上下蕩漾,為京師八景之一。 《吳江絶景》 廬山雄觀長橋在蘇州府吳江縣東門外,有七十二洞,舊名垂虹橋,東西千餘歩,橫跨松江,前臨太湖,乃吳江絶景也。 三峽橋在廬山歸宗寺,為廬山雄觀。蘇轍記,水行間聲似雷霆,雖三峽之險,莫過於此,故名。 玉河 金梁玉河橋在順天府南,玉河之上凡三,一跨長安東街,一跨文德坊,一近城垣。 金梁橋在開封府汴、蔡故道上。竹橋。 《楓橋》杜甫有《竹橋詩》,煙楓橋在蘇州城西。杜牧詩「暮 秋雨,過楓橋」
8
橋:四
9
原詩梁簡文帝賦得橋》詩曰:「浮梁既衝險,通波信可陵。乘空冩渭石,跨岸擬河冰。斜闌隱濁霧,布影入清澠。方知歌淥水,無復榜蒼鷹」。 又《詠壞橋詩》曰:「虹飛亙林際,星渡斷山隅。斜梁懸水跡,畫柱脫輕朱。 又《石橋詩》曰:「惠子臨濠上,秦王見海神。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眞」。庾肩吾石橋詩曰:「秦王金作柱,漢帝玉為梁,仙人飛徃易,道士出歸難」。 蕭若靜《石橋詩》曰:「連延過絶澗,迢遞跨長津,已數逄仙客,兼曽渡獦人」。 徐摛《壞橋詩》曰:「帀欄生闇蘚,覆版,沒魚衣岸曲斜梁岨,何時香歩歸。 周庾信《看治渭橋詩》曰:「大夫參下位,司職渭之陽,富平移鐵鎖,甘泉運石梁,跨虹連絶岸,浮黿續斷航。春舟鸚鵡色,流水桃花香,星精逄漢帝,釣叟遇周王。平堤石岸直,髙堰栁枝長。羡言杜元凱,河橋獨舉觴。 王褒和《治渭橋詩》曰:「東流仰天漢,南渡似牽牛。長堤通甬道,飛梁跨造舟。使者開金堰,太守擁河流。廣陵候濤水,荊陜望陽侯。波生從故舶,沙漲涌新洲。天星識辨對,檢玉應沈鈎。空悅浮雲賦,非復採蓮謳」。 宗羈《登渭橋》詩曰:「仲山朝飲馬,還坐渭橋中。南瞻臨別館,北望盡離宮。四面衣裾合,三條冠蓋通蘭香想和季,雲起憶成公。圯上相知早,雞鳴幸共同」。 陳隂鏗賦《得渡岸橋》詩曰:「畫橋長且曲傍險,復凴流寫虹晴尚飲,圖星晝不收,跨波連斷岸,接路上危樓,欄髙荷不及,池清影自浮何必橫,南渡,方復似牽牛」。 唐太宗賦《得浮橋》詩曰:「曲岸非千里,斜橋異七星,暫低逄輦渡,還髙值浪驚水揺文鷁動,纜轉錦花縈,逺近隨輪影,輕重應人行」。 張文琮《賦橋詩》曰:「造橋浮渭日,鞭石表秦初。星文遙瀉漢,虹勢尚凌虛。已授文成履,空題武騎書」。別有臨濠上,棲偃獨觀魚」。 《増張九齡天津橋賜宴詩曰:「清洛象天河,東流形勢多,朝來逄燕喜,春盡卻妍和,泉鮪歡時躍,林鶯《醉裏歌》,賜恩頻若此,為樂奈人何?」 韓愈《方橋詩》曰:「非閣復非船,可居兼可過。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 杜甫《竹橋詩》曰:「伐竹為橋結構同,褰裳不渉徃來通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顧我老非題柱客,知君才是濟川功。合歡卻笑千年事,驅石何時到海東。 宋鄭毅《垂虹橋》詩曰:「三百闌干鎖畫橋,行人波上踏瓊瑶,插天帶蝀玉腰闊,跨海鯨鯢,金背髙,路直鑿開元氣白影寒,壓破大江豪此中。自是銀河接,不必仙槎八月濤」。 劉彥沖《洛陽橋詩》曰:「跨海飛梁疊石成,曉風千里渡,瑶瓊雄如建業虎城峙,勢若常山蛇陣橫腳底,江濤時洶湧,望中煙嶼晩分明,徃來利渉歌遺愛,誰復題橋繼長卿!」 《況志寜百花橋》詩曰:「波光清淺玉虹橫,過客誰題柱上名,錦繡鋪張春色滿,小車花下麗人行」。 蘇軾《惠州東新橋》詩曰:「群鯨貫鐵索背負,橫空霓,首揺翻雪,江尾插崩雲溪機牙任,信縮,張落隨髙低轆轤卷巨索,青蛟挂長堤,犇舟免狂觸,脫筏防撞擠,一橋何足云,讙傳東與西,父老有不識,喜笑爭攀躋,魚龍亦驚逃,雷霆生馬蹄,嗟此病渉久,公私困留稽,姦民食此險,出沒如鳬鷖。似賣失船壺,如去登樓梯。不知百年來,幾人隕沙泥。豈知濤瀾上,安若堂與閨。徃來無晨夜,醉病休扶攜。使君領我言,妙割無牛雞。不云二子勞,歎我捐腰犀,我亦壽使君,一言聽扶藜,常當修未壞,勿使後噬臍」。 又西新橋詩曰:「昔橋本干柱,挂湖如斷霓,浮梁䧟積淖,破版隨奔溪,笑看逺岸沒,坐覺孤城低。聊因三農隙,稍進百歩隄,炎洲無堅植,潦水輕推擠,千年誰在者?鐵柱羅浮西,獨有石,鹽木,白蟻不敢躋,似開銅駝峯,如鑿鐵馬蹄,岌岌類鞭石,山川非㑹稽,嗟我久閣筆,不書紙尾鷖,蕭然無尺箠,欲駕飛空梯。百夫下一杙,椓此百尺泥探囊賴故侯,寶錢出金閨,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似聞百嵗前,海近湖有犀。那知陵谷變,枯瀆生茭藜,後來勿忘今,冬渉水過臍」。 王安石《垂虹橋詩》曰:「三江五湖口,地與天不隔。日月所蔽虧,東西渺然白,漫漫浸北斗,浩浩浮南極。誰投此虹蜺,欲濟兩間阨。中流雜蜃氣,欄楯相承翼。初疑神所為,滅沒在頃刻。晨興在其上,傲兀至中昃。獨監造化工,不謂因人力。今君持酒漿,談笑顧賔客。頗誇九州物,壯麗此無敵。熒煌丹砂柱,璀璨黃金壁。中家不慮始,助我皆豪殖。愧予獨不可,還當采物力。 陸游《丁卯橋詩》曰:「裴相功名冠四朝,許渾身世老漁樵。若論風月江山主,丁卯橋應勝午橋」。 曽鞏《海棠橋》詩曰:「雁起橫連杜若洲,碧欄干影在中流。蓬萊日月遊人到,誰道仙風解引舟」。 元揭徯斯三峽橋詩曰:「兩山束飛橋下塹,不測淵,誰開萬尋鐵,逗此無窮,泉淙淙輥空曲」。洶洶投奔川,陽光下照之,忽作龍騰天,常恐桑田變,中有瞿塘船。 黃潛《金陵天津橋》詩曰:「五雲零落渺天涯,陳迹蒼茫日自斜。畫角已吹邊塞曲,紅藍新長內園花。可憐遺老埋黃壤,曽倚春風望翠華。好在北山猿與鶴,依然同住舊煙霞。 《明劉西村分》題楓橋詩》曰:「涼風起蘋末,送子過楓橋,落日聞征雁空江,生暮潮星沉吳渚,闊雲入楚山遙歸去秋堪,把芙蓉葉未凋」。王逄《垂虹橋》詩曰:「長虹垂絶岸,形勢壓東吳。風雨三江合,梯航百粤趨。葑田連沮洳,鮫室亂魚鳬。私怪鴟夷子,初心握霸圖」。 髙啟《歸吳至楓橋詩》曰:「遥看城郭尚疑非,不見青山舊塔微,官秩加身應謬得,鄉音到耳是真歸,夕陽寺掩啼,烏在秋水橋空乳鴨飛,寄語里閭休復羡,錦衣今已作荷衣」。
10
增賦唐杜顔灞橋賦》曰:溶溶元灞兮,經秦川之有餘。褭褭紅橋兮,代造舟之厥初。飛梁黙以霞起綵柱曄其星舒,九陌咸凑三條所如連山疊翠而西轉,羣樹分形而北疎,電透孤棹雷,奔衆車白石南登,望長安之如綺,黃煙東睇,見咸陽之為墟。杲杲初霽,蕭蕭晩吹,登隠者之翹車,度將軍之獵騎,日既上,巳禊于洪源,晩具遊宴,咸出國門,七葉衣冠,憧憧而遥度五侯車馬奕奕而騰軒,鐘鼓既列,絲竹亦繁,秦聲嘔哇,楚舞叢雜,帷帟紛其霧,委羅綺靄以雷沓,掉輕舸之悠悠,順清流之納納,時凴倚以觀眺,喜煙花之環合。 閻伯璵《河橋賦》曰:凴險作固,夾咽喉之重闗,用否而通連秦晉之長道,東西水滸,義非待於秦求,襟帶山河,固可兼於魏寳,爾其憧憧徃還,曳曳空間,華柱上征,殊馬援之標界,石臺中聳,若鼇力之負山,偉哉武侯時,賞兹國況,天樞要作限通塞,旁達無垠,下臨不測,舟形﨑嶬,似火龍之飲川梁,勢編綿疑,海鵬之㸃翼,其拯物也,有來斯適,其濟時也,遐方不殛。 張仲素《河橋竹索賦》曰:因大索以橫流,俾羣材之攸仰,皆恃此以綰縶,故不憂夫版,蕩徒謂其勁挺為質,連延不一,或指逺岸以孤引,或自中灘而對出,茍易志而殊途,亦齊勞而共逸,縱奔澌激射浮湍迅疾,駭聲騰雷,驚波凑日,雖前後之鼓,怒終上下而駢比㧞山之倫,扛鼎之匹,雖則取之大壯,抑亦執之或失,豈不以順事安排,故能守乎元吉,斯乃道濟行路,功深模軌,人有觀於投足物,寜憂於濡尾。 韋充《鞭石成橋賦》曰:在昔嬴氏,八表初吞,言巡日域,遂瞰海門,感召初牽,以表迴山之力。崚嶒斯至,皆呈見血之痕。誠隂陽之不測,與天地而長存。當其大駕臨流,羣官列位,皇威赫其斯震,巨石矻以前至,豈惟韞玉,皆符投水之姿,不俟造舟,自叶濟川之利,所以驅汗漫,走嶙峋,駕巨壑,越通津,始峩峩而聚轉,忽蕩蕩而惟新岳,立星馳異,成名於隕宋,神符鬼助,若受命於強秦,故得勢壓長源,影分髙浪,似廹官刑之急,如構凌波之壯,萬靈卻走,藹朝景以先驅,五色爭臨,杳如虹之可望。 陸肱《萬里橋賦》曰:目斷波中,過巫峯之十二,心馳路半,到荊門而五千徒,觀夫偃蹇,東流崢嶸,二邑揭華表以相效,刻仙禽而對立,俄驚迴復潮生,而夕月初明孰敢爭?先帆去而秋灘正急,眇天末之殊,方有人間兮異鄉,顧盼而層隂動色,徘徊而浮柱生光,飾丹艧以雖同,彼臨淮海,度軒車,而既易此對銅梁古來,幾許行人曾經此路,跨緑岸以長存,俯清流而下注,寜為駐足之所,莫問傷心之故?
11
增銘唐𤣥宗《石橋銘》曰:「梁園勝躅,碣館佳遊。苔深石暗山,斜路幽橋,非七夕節是三秋。爰停弄杼,共此淹留。張說《石橋銘》曰:「玉梁架逈碧沼涵,空石鞭海上鎖鍜。河中橫漢飛鵲規天拖虹仙聖來徃?風雲路通。
12
增記宋蔡襄《萬安渡石橋記》曰:「梁州萬安渡石橋,始造於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二月辛未訖功,營址於淵,釃水為四十七道,長二千六百丈,廣丈有五尺,翼以扶闌,如其長之,數而兩之,糜金一千四百萬。職其事者盧錫、王實、許忠、浮屠義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蒲陽蔡襄為之樂合,燕飲而樂之。明年秋,蒙召還京路,由是出,因記所作,勒於岸左。
13
道路一
14
原劉熈《釋名》曰: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蹈而露見也。《釋名》曰:塗,度也,言所由得通度也。堂塗曰陳,言賔主相迎陳列之處。 又曰:「城下路謂之濠,歩所用道謂之蹊増」。《周禮》曰: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畿」。 原又曰:「《匠人》營國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凡道路之舟車轚互者,敘而行之。凡有節者及有爵者,至則為辟。禁野之橫行徑踰者。 《爾雅》曰:「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岐,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廟中路謂之唐」。 廣雅曰墿軌堩,街徑闤闠。㽘,●道也。又畛塗陳阡陌,術亦道路別名。 《五經要義》曰:「將行者有祖道:一曰祀行,言祭祀道路之神以祈也。 《三輔故事》曰:桂宫周遭十里,內有複道,橫北渡,西至神明臺。 任豫《益州記》曰:江曲由左擔道,按圖在隂平北,於成都為西,其道至險,自北來者,擔在左肩,不得度擔也。鄧艾束馬、懸車之處。 《風俗通》曰:「南北為阡,東西為陌」。 増《三輔決録》曰:長安城面三門,四面、十二門,皆通達九逵,以相經緯,衢路平正可,竝列車軌十二門,三塗洞闢隠,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為徃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 《郡國志》曰:雍州軟道,在道化門東北十里。
15
道路二
16
増淮南齊俗曰:帝顓頊之法,婦人不避男子於路者,拂之於四達之衢。今之國都,男女切踦,肩摩於道,其於俗一也。 原《博物志》曰:文王以太公為灌壇令,朞年風不鳴條,文王夢一婦人甚麗,當道而哭,問其故,曰:「我㤗山之女,嫁為西海婦,欲歸灌壇,令當道有德,吾不敢以乘風雨過」。 増韓子曰:管仲從桓公伐孤竹,春徃冬還,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原《呂氏春秋》曰:子産相鄭桃、李垂於術。 増呂樂成曰:「孔子用魯三月,男子行乎途右。女人行乎途左,財物之遺者,民莫之舉」。 列女傳曰:楚野辯女者,昭氏妻也。鄭簡公使大夫聘於荆於狹路,有一婦人來車,與大夫遇,擊折車軸,大夫怒,將執而鞭之,女曰:妾聞君子不遷,怒不貳過。今狹路之中,妾之避也極矣,而子大夫之僕不肯少伺,是以廢大夫之車而反執妾,豈非遷怒哉?不怒僕而怒妾,豈非貳過哉! 《水經注》曰:「漳水北逕祭陌西」。戰國之世,徐巫為河伯娶婦,祭於此陌西門豹投巫河中滛祀,雖斷絶地,留祭陌之名。 《史記》曰:「張良至褒中,因說漢王燒絶棧道,以備諸侯盗兵,亦示項王無東意。 原《漢書》曰:惠帝為東朝長樂宮,作複道,方築髙帝廟南,叔孫通曰:「陛下築複道,髙帝寢衣冠月出遊髙廟,子孫奈何宗廟道上行哉?」帝懼曰:「急壞之!」通曰:「人主無過舉,今已作百姓皆知矣。願陛下益廣宗廟,大孝本也」。帝從之。 又曰:文帝行至霸陵,是時慎夫人從,上示慎夫人新豐曰:「此走邯鄲道也」。 増《前漢書》曰:鮑宣為司隸,丞相孔光四時行園陵,官屬以令行馳道中,宣沒入其車馬。 又曰:「王霸為上谷太守,治飛狐道,堆石布土,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 原東觀漢紀》曰:「逄萌被徵上道,迷不知東西,曰:朝廷所徵我者,為聰明睿智,有益於政,方向不知,安能濟政?」即駕而歸」。 増《後漢書》曰:建初八年,鄭𢎞為大司農,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治,泛海而至,風波艱阻,沉溺相系。𢎞奏開零陵、桂陽、嶠道,至今為常路。 《雜記》曰:隋煬帝發江淮民十餘萬開䢴溝,自山陽至楊子入江,鑿渠,廣四十歩傍,皆築御道,植以柳焉。 《大唐新書》曰:「舊制,京城內金吾曉暝傳呼,以戒行者。馬周獻封章,始置街鼓,俗號鼕鼕,公私便焉。有道人裴修然歌詞曰:「遮莫鼕鼕鼓,湏傾滿滿杯。金吾倘借問,報道玉山頹。 《通鑑》曰:貞觀二十一年,以鐵勒、回紇等十三部內附諸酋長奏稱:「臣等既為唐民徃來天至尊所,如詣父母,請於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道,謂之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食,以供過使,嵗貢貂皮充租稅。 《地里志曰:洋州興道有駱谷路南口,曰儻谷,北口曰駱谷。真符本華陽,天寳八載開清水谷路復置,因鑿山得玉冊更名。 又曰:韶州始興有大庾嶺新路,開元十七年,詔張九齡開。 《唐書》曰:「帝幸汾陽宮,狄仁傑為知頓使、并州刺史,沖元以道出妬女祠,俗言盛服過者致風雷之變,更發卒數萬改馳道。狄仁傑曰:天子之行,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妬女之為耶?止其役,帝壯之,曰:眞丈夫哉! 《通鑑》曰:陜州水陸運使李泌奏,自集津至三鑿門,開車道十八里,以避砥柱之險。 《國史補》曰:度支欲取兩京道中槐樹為薪,更栽小樹,先下符牒華隂,華隂尉張造判牒曰:「召伯所憇,尚不翦除,先皇舊遊,豈宜斬伐?」乃止。 《地里志》曰:貞元七年,刺史李西華自藍田至內鄉,開新道七百餘里,迴山取途,人不病渉。 《尚書故實》曰:李白嘗為《蜀道難歌》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白以刺嚴武也。後陸暢復為《蜀道易易》於履平地,暢以侫韋皐」也。 《唐新語》曰:陸象先為益州長史,奏嘉邛路逺,請鑿岷之南,以從㨗近,發卒從役,民人不堪,多道亡病死。左拾遺張宣明監姚雋諸軍事、兼招慰使,乃親騐其路,審其難險,移牒益州曰:此路髙山臨雲深谷無影,至有斗絶巨險,殆不通人跡,徑之者,必摶壁傍崖,脅息而度,雖竟日登頓二十許里,木人猶堪下淚,鐵馬亦可蹄穿」。象先覽之兢惕,遽罷役,仍舊路以聞,蜀人賴焉。 《唐史》曰:髙駢鎭安南,使者嵗至,乃鑿道五所,置兵䕶送,其徑有青石,或傳馬援所不能治,有雷碎其石乃得通,因名道曰天威。
17
道路三
18
原劇驂》 《方軌》上詳前二門。左思《蜀都賦》曰:「闢二九之通 ,畫方軌之廣涂」。 龜背羊腸,許愼《說文》曰:馗九,達道也,似龜背,故謂之馗王。魏武帝《苦寒行》曰: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智深《宋紀》曰:氐人楊難當居在仇池山髙二十里,羊腸盤道三十六迴。 八達 九緯》上詳前一國周禮匠人營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鄭𤣥注曰:「 ,中城內也。經緯之塗,皆容九軌。軌謂轍廣」。鹿蹊: 馬跡《周易》曰:「艮為徑路」。鄭𤣥《注》曰:「田間之道曰徑。路艮為之者,取山間鹿兔之蹊 」。酈道元注《水經》曰:晉昌郡南及廣武馬蹄谷盤石上,有馬跡,若踐泥中自然之形,故其俗號曰天馬徑」。 九陌 四衢,《漢宫殿疏》曰:長安中有九陌飛,何法盛?《晉中興書》,穆帝昇平二年詔曰:佽 督王饒,忽上吾鴆鳥以辟惡,此凶物豈宜妄進!」於是鞭饒二百,使殿中孫雲監臨,於四衢道焚之。 迎鐘 狥鐸呂氏春秋曰:中山之國有風繇者,智伯欲攻之而無道,為鑄大鐘、方車二軌以遺之,風繇之君斬岸堙谿以迎,鐘隨而攻之而風繇遂亡于尚書曰:「每嵗孟春,遒人以木鐸狥 路」。 交㑹 多岐,爾雅》曰:五達之康。孫炎《注》曰:康,樂也。交㑹,樂道也。曰列子曰:楊子,隣人亡羊,率其黨請楊子䜿追之。楊子 亡一羊,何追者?衆曰:多岐路。既返,問獲羊乎?」曰:「亡」。岐路既多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故返。楊子曰:大道以多岐,亡羊人以多方䘮生。 隱金 堆石,《漢書》:賈山曰:秦東窮燕、齊,南極吳越,蹕道廣五十歩,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於此也」。《注》云:隱,築也。石東觀《漢記》曰:王霸為上谷太守,修飛狐道,至平城堆,布土三百餘里。 三條 九軌班固《西都賊》曰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 。下詳前一。藩竹 樹槐環濟《吳紀》曰:天紀二年,衛尉岑昬表修百府,自宮門至朱雀橋夾路作府舍,又開大道,使男女異行,夾道皆築髙牆,瓦覆或作竹藩。皆崔鴻《前秦錄》曰:苻堅滅燕、趙之後,自長安至於諸州,夾路樹槐栁,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旅,行者取給於涂,工商資販於道。 立鄙 列亭》《國語》曰:「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立鄙舍以守道。路謂置候人官也。 《東觀漢記》曰:「衛䬃為桂陽太守,鑿山通路,列亭置驛」。 斬蛇。 焚鴆:《史記》:漢髙祖以亭長送徒於驛山,夜徑澤中,有蛇當道,髙祖㧞劍斬蛇,蛇為兩徑,開數里, 。下詳四衢注。 束馬 覆輪上詳前二深。潘尼惡道賦》曰:「道 地狹,坂峭軌長,輪輿顚覆,人馬仆僵。 桂道蘭術。 七陌九阡劉義恭詩曰:「飛流界桂道,深林冒蘭術」。《南曹植》詩曰:「東西經七陌 ,北越九阡」。 銅駝。 石牛,洛陽大道有銅駝,因名之糞。秦惠王欲伐蜀,乃刻石牛,置黃金於後,曰:「此天牛能」。 金蜀王以為然,即遣五丁力士抳成道入蜀,使張儀随其道以伐蜀。 如砥 《若水》詩周道如砥若。《文選》詩「九途平 水 有蕩: 無壅魯道有蕩壅,傳道路無 開通。 平易》《月令》:季春開通道路,無有障塞。《 傳》曰:「司空以時平易道路」。。 藩塞 樹阻。《周禮》:國有故藩塞阻路而止行者,謂閉要路以傋姦㓂。 又曰:設國之五途而樹之林以為阻固。注:五途,道路也。 設祖。 燒棧二疏告老,設祖道供帳,漢王燒絶棧道 必循: 不徑焦先字孝。然行不踐斜,徑必循阡陌。 禮道而不徑言孝子慎身 除骴 掩骼謂死人骨及禽獸骨之骴禁,謂孟春掩骼埋胔 屬。 甚夷且長《老子》:大道甚夷而民好逕, 《詩》「道阻且長 保路 閉塗安道路人。楚子西 」。《左傳》曰:「不通內外使」。。 掌修除 達陷絶,《周禮》:野廬氏掌達國道路,至於四畿。時祭祀,則率其屬修除路。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 不得津梁陷絶。 禁馳騁 禁歌哭修閭氏禁以兵革,趨行者與馳,騁於國中者於銜枚氏禁囂呼歎嗚於國中者行歌哭。 國中者。 司空,視合方掌。途前下詳 雨畢除 十月塞《國語》:「雨畢而除道 十月塞蹊徑」可南北。 《通子午》楊朱泣岐路,謂其可以南可以北。 王莽通子午谷,後漢詔罷子午道通斜谷 端徑術 列樹表》《月令》:孟春端徑術。端,正也。徑,歩道也。術,車道也。 。下詳《周禮》。 死者埋: 行者讓《蜡氏》掌若有死於道路者,則令埋而置楬焉,書其日月焉。懸其衣服,任器於有地之官,以待其人。《注》:「蜡,七預反。 《家語》曰:「西伯化行而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窮車轍 絶輜重,阮藉常率意獨駕,不由逕車轍,所窮,輙慟哭而返, 間道,絶其輜重。 通回,中。 築甬道,武帝通回,中道之漢王軍滎陽,築為甬道,屬 河,取敖倉。 當孔道遵微行《西域傳》不當孔道,行遵彼微行注:「微行牆下。 ,徑也。 金吾式 青樓臨《漢百官志》曰:「式道,掌徼廵京師。武帝更名,執金吾 ,古詩「青樓臨大道」。 假虞伐虢。 假陳聘宋晉侯假道於虞以伐虢可定。王使單襄公聘宋,假道於陳道茀不 行,謂草穢塞路。 隨山以刋。 知阻而達。馬援拜伏波將軍,縁海隨山刋道千里 。周禮:司險,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險而達其道路。注達者,謂山林之阻則開鑿之,川澤之阻則橋梁之通道路也。 所過糞除 不爭險易第五倫事,詳灑掃,利禮道途,不爭險易之。 路不拾遺,道無列樹。子産相鄭路不拾遺 羊腸若砥。 馬跡如流。 通衢坦途 輦轂 轍迹 増天衢。 霄塗易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霄初學記》曰: 塗嚴逺。 大路 《中逵》《詩》曰:「遵大路兮 ,又施於中逵」。 遲遲踧踧。《詩》曰:行道遲遲,中心有違。 又踧踧,周道鞠為茂草。 皇衢 古道》皇衢,天子之衢道也。動大路,遵皇衢道。 唐《詩》云「蒼黃迷古」。 馳道 《織路》馳道天子出行之道 思𤣥賦康織路於四裔,斯與彼其何瘳。 津途 水逕《初學記》曰:「津途去不迷, 水逕者即水路」。《藝文》曰:「後有水,逕繚繞回圓」。。 馬陵 鳥道》馬陵道在大名府城東南,即孫臏伏弩射龎涓處鳥道。蜀有鳥道,言徑窄纔可通鳥耳 陳倉。 方軌》陳倉道,在漢中成都府沔縣,蜀漢曹魏交戰所軌。《蜀都賦》畫方 之廣途 飛狐 石牛飛狐道在廣昌縣,北入懐仁界。酈食其說高祖塞飛狐之口,即此永。《水經注》:東南歴小石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漢 平中,司隸校尉楊厥所開。建和二年,王升琢石頌德,蓋因石牛道而廣之。 問途 讓道《莊子》:「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方明為御,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焉也。虞芮之君相與爭田,久而不平,乃相謂曰:「西伯仁人 ,盍徃質焉?」乃相與朝周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道。 回中。 隂平回中道在陜西平涼府。涇州上,有王母宮,漢武求神仙於此請隂平,道在鞏昌府文縣,乃秦蜀門戶鍾㑹伐蜀,姜維 備隂平,後主不從,及於難。 康衢 《莊馗》《列子》:堯微服,遊於康衢,聞兒童謡曰:「立我蒸民,莫非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莊文選士,民滿 馗。 棄灰 「積鹽韓非子:「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子貢以為重,問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棄灰於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鬭,鬭則三族相殘也,此殘三族之道,雖刑之可也。且夫重罪,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其所易而無罹所惡,此治之道也。又曰:殷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子貢曰:棄灰之罪輕,斷手之罰重。古人何太毅也?曰:無棄灰所易也,斷手所惡也。行所易,不闗所惡,古人以為易。故行之黨第五倫,客河東,變名姓,稱王伯,齊載鹽,徃來太原,上 道,所過輙為糞除陌上。 靈山 斜谷司馬相如傳:畧定西南夷通靈山道。 封敖傳,歴平盧、興元節度使。初,鄭涯開新路,水壊其棧,敖更治斜谷道,行者告便。 立銅表。 植槐木《魏志》曰:文帝迎薛靈芸,大道傍一里,置銅表五尺,以志里數雨北。史韋孝寛為雍州刺史。先是,路側一里置士堠,經 頽壞,每煩修之,自孝寛臨州,乃敕部內當堠處植槐木代之,既免修復,行旅又得庇䕃,周文後見怪,問知之,曰:「豈得一州獨爾,當與天下同之」。於是分諸州道,路一里植一木,十里植二木,百里植五木焉。 龜背得路,龍尾垂地。韻府:黃赭入山迷路,忽見大龜騎其背,路即在向,從行十餘里,得蹊路而出。 《賈氏談錄》:含元殿側龍尾道自平階,凡屈曲七轉,由丹鳳門北望宛如龍尾,垂於地焉,兩垠欄檻,悉以青石為之,至今石柱猶存焉。 迢遞 修迴迢,遞長也。曠,瞻迢遞修修,迴長逺也。路逶迤而 迴。 㑹達阻塞。四㑹、五達道路通於逺近之謂 路梗,謂道路阻塞也。 邐倚。 危阻邐倚一高,一下一曲一直長逺也。道邐倚以正東。 又曰:踐蹊隧之危阻。 畏途 迷路畏途險峻可畏之途也。畏途巉巖不可攀,仙途亦曰畏途。 丘希範曰:迷路知返,徃哲是與。 迷途 失路:陶濳歸去來辭,實迷途其未逺,覺今是而昨,非 ,杜詩失路武陵源。 連雲。 侵星連雲。棧在漢中府褒城縣,舊有棧閣二千九百八十九間, 鮑照詩曰:「侵星赴早路」。。 桃李成 《桑麻映》《謝𤣥暉詩:「桃李成蹊徑,桑麻映道周 望芝田。 《俯青郊》唐詩「迢迢芊路望,芝田熟,杜詩縁紅路 俯青郊」 秦棧。 《蔣徑》秦棧,即棧道也。唐詩「芳樹連秦棧 」,杜詩卜築應同蔣詡徑」。 古馗 經途古馗,古道路也。《文選》曰:「崢嶸,古馗 ,經途,都邑中直道也」。紫路: 霧術:紫路,帝京也。《藝文》曰:「心馳紫路 霧」。術,路也。曜靈軒於霧術。 複道夷塗》《阿房宮賦》:「複道行空不霽,何虹 夷塗即平塗也 入山煙 行木杪》,唐《詩》曰:鳥路入山煙杪。杜詩,路危行木。
19
道路四。
20
原詩《宋謝靈運入東道路》詩曰:整駕辭金門,命旅惟詰朝,懷居顧歸雲指塗泝行,飇屬值清明節,榮華感和韶,陵隰繁緑把,墟囿粲紅桃。鷕鷕翬方雊,纎纎麥垂苖,隱軫邑里,宻𬗟邈江海遼滿目,皆古事,心賞貴所髙魯,連謝千金,延州權去朝行路既經見,願言寄吟謡」。 鮑照還都道中》詩曰:「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蘆洲,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侵星赴早路,畢景逐前儔,登艫眺淮甸,掩泣望荆州。絶目盡平原,時見逺煙浮」。 又《還都在路》詩曰:「夕聽江上波,逺極千里目,寒煙警窮谿,爽氣起喬木。齊謝脁休沐,重還道中詩」曰:「還邛歌似賦休汝車騎非,霸池不可別,伊川難重違,汀葭稍靡靡。江葉復依依,田鵠逺相叫。沙鳩忽爭飛,雲端,楚山見林表吳岫微,嵗華春,有酒初服偃郊扉」。 梁沈約循役朱方道路詩》曰:分繻出帝京,升裝奉皇穆。洞野屬滄溟,聮郊遡河服,日映青丘島,塵起邯鄲陸。江移林岸微,岩深煙岫複。嵗嚴摧磴草,午寒散嶠木。縈蔚夕飇卷,蹉跎晩雲伏。霞志非易從,旌軀信難牧。豈慕淄宮梧,方辭兔園竹。羈心亦何言,迷蹤庶能復」。 隋孫萬夀東歸在路詩》曰:「學宦兩無成,歸心自不平。故鄉尚千里,山林猿夜鳴。人愁慘雲色,客意慣風聲。羈恨雖多緒,俱是一傷情。 唐李百藥途中述懷詩》曰:「伯喈遷塞北,亭伯之遼東,伊余何為客,獨守雲臺中。途遥已日暮,時泰道斯窮。㧞心悲岸草,半死落巖桐。目送衡陽雁,情傷江上楓。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難逢。丈夫自有志,寧傷官不公」。 増元稹《長安道》詩曰:漢家宮殿含雲煙,兩宫十里相連延,晨霞出沒弄丹闕,春雨依微自甘泉,春雨依微春,尚早長安貴遊愛芳草,寳馬橫來下,建章,香車卻轉避,馳道貴遊誰最貴?衛霍世難比,何能蒙主恩,幸遇邊塵起,歸來甲第,拱皇居朱門,嵗嵗臨九衢,中有流蘇合懽之,寳帳一百二十,鳳凰羅列含明珠,下有錦繡翠被之燦爛博山吐香,五雲散麗人,綺閣情飃飃頭上,鴛釵雙翠翹低鬟,曵袖迴春雪聚黛。一聲愁,碧霄山,珍海錯棄藩籬,烹犢炮羊如折葵。既請列侯封部曲,還將金印授廬兒,歡榮若此何所苦,但苦白日西南馳」。 宋歐陽修奉使道中作詩曰:「執手意遲遲,出門還草草,無嫌去時速,但願歸時早,北風吹雪犯征裘,夾道花開回馬頭,若無一月還家樂,爭奈千山逺客愁」。 又曰:「為客莫思家,客行方逺道,還家自有時,空使朱顔老,禁城,春色暖融怡花倚,春風待客歸,勸君還家湏飲酒,記取思歸未得時」。 元熊鉌《越州道中詩》曰:「野田秋溜正潺潺,新翠喬林繞舎環,淡日凝煙橫別浦。斜風吹雨過前山柴扉初放牛羊出漁艇方攜蟹蛤還自笑。平生好遊覽,天教長在水雲間。 元好問《陽瞿道中》詩曰:「長路伶俜裏,羈懷蒼莽中,千山分,晩照萬籟,入秋風頻見參旗縮,虛傳朔漠空。故園歸未得,細問北來鴻」。 又《藥山道中》詩曰:「西風砧杵日,相催著破征。衣整未迴,白雁已銜霜信。過青林間,送雨聲來。 又《岳山道中詩》曰:「野禾成穗石田黃,山木無風雨氣涼,流水平岡儘堪畫,數家村落更斜陽」。 耶律楚材《王屋道中詩》曰:「勝克河中號令齊,神兵入自太行西。昬昬煙鎖天壇暗漠漠,雲埋王屋低,風軟卻教冰泛水,寒輕還使雪成泥。行吟想像覃懐景,多少梅花拆玉溪」。 劉秉忠《嶺北道中》詩曰:雨霽輕煙鎖翠嵐,五更殘月照征驂。王戈定指何方去,天意仍教我軰參霸氣堂堂在西北,長庚朗朗照東南,江山如舊年年換,誰把功名入笑談」。 郝經《滿城道中》詩曰:「十二西郎縹緲中,顔行壁立插晴空。欲攜天地諸山去,不逐秦鞭過海東」。 趙孟頫《清河道》中詩曰:「揚舲清河流,開篷素秋曉。斕斑被厓花,委蛇順流藻。天清去雁高,野闊行人小。故園歸有期,客愁淨如埽」。 張養浩《中都道中詩》曰:「細草和煙展翠茵,雜花勻簇道旁春,鳴禽曠野棲無樹。破屋荒山住有人露濕敝袍寒襯月,風餐行缽暗凝塵。去年閩海今沙漠,贏得霜華鏡裏新」。 薩都拉吉安道中詩曰:「西風吹雁不成行,萬里孤舟下夕陽度峽冷風欹客帽卷簾涼月落。琴牀江湖水滿鷗,偏樂花栁春深馬正忙又看青原山,色好故鄉歸計喜相將。 黃鎭成《東陽道中詩》曰:「出谷蒼煙薄穿林,白日斜岸崩迂客路木落見人家野碓喧,春水山橋枕淺沙。前林烏桕熟,疑是早梅花。 明汪廣洋嶺南道中詩曰:「過盡梅闗路,灘行喜順流,潖江元到海,橫石不容輈,嶺樹垂紅果,汀沙聚白鷗,從來交廣地,還是古揚州」。 張羽《金陵道中》詩曰:孤舟曉出古闗西,江樹蕭疎遶壊堤,七國岡前寒雪霽,三茅峯頂暮雲齊,酒家寂寞人稀醉,車馬縱橫客易迷,迢遞漸看宮闕近,月明時聽夜烏啼」。
21
原碑陳徐陵《丹陽上庸路碑》曰:臣聞在天成象,咸池屬於五潢,在地成形,滄海環於四瀆,國險者固其金湯,儲蓄者因於轉漕,貨財為禮,專俟㑹通,厥田為上,皆資滲漉,大矣哉,坎德之為用也,是以握圖之主,財以利民,御斗之君,因之顯教,上哉!少昊初命水官,逖矣髙陽,爰重冥職,舜為太尉,於是九澤載疏,禹作司空,然後百川咸導,開華山於髙掌,鑿靈沼於周原,莫匪神功,皆由聖德。我大梁之受天明命,勞已濟民,有道稱皇,無為曰帝,若夫雲雷草創,翦商黜夏之勲,鑄寳鼎於昆吾,安能紀勒,陳鳴鐘於豐岳,豈識揄揚,斯固名言之所絶也!及乎膺斯寳運,大拯橫流,屈至道於汾陽,勞凝神於藐射,聖人作樂,簫韶備以九成盡禮,春官總於三代,豈止金門桴竹玉尺,調鐘公帶,獻明堂之圖,匡衡建后土之議,若斯而已矣!天降丹鳥,既序孝經,河出應龍,乃𢎞周易。若夫固天將聖,垂意藝文,五色相宣,八音繁㑹,不移漏刻,纔命口占,御紙風飛,天章海溢,皆紫庭黃竹之詞,晨露卿雲之藻,漢之兩帝,徒有詠歌,魏之三祖,空云詩賦以為彭老之教,終沒愛河,儒墨之宗,方難火宅,豈如五時八㑹之殊文,天上人中之妙典,雪山羅漢,爭造論門,鷲嶺名僧,俱傳經藏,香象之力,特所未勝,秋兔之毫,書而莫盡,忠信為寳,禳祈免於白駒,明德惟馨,山川舍於騂犢,至如月離,金虎泥染,石牛薈蔚,朝興滂沲,晩至而清蹕纔動,纎羅不揺,髙閈將臨,油雲自闢,陽烏馭日,寧懼武賁之功,飛雨蔽天,無待期門之蓋,震維舉德,非曰尚年,若發居酆,猶莊在漢,濤如白馬,既凝廣陵之江,山曰金牛,用險梅湖之路,專州典郡,青鳬赤馬之船,皇子天孫,鳴鳳飛龍之乘,莫不欣斯利渉,玩此修渠,乍擁節而長歌,乃摐金而鳴籟,斯實曠世之竒功,無疆之鴻烈者也。銘曰:后王降德于衆兆。民高文象緯,妙義幾神,業冠遷夏,功踰入秦,時維大畜,象及同人,慧雨方霤,禪枝獨春,帝德惟厚,皇恩甚深,觀乎禹迹,見我堯心。
22
封疆一
23
増《說文》曰:「封爵從之從土從寸,徐曰各之,其土也寸,守其制度也。隸作封,從圭所執也。疆,界也」。 又曰:「封,分封也。兩國之界曰疆。 《周禮》曰: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溝封之注溝,穿地為阻固也。封,謂起土界也。 又曰:「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又曰:形方氏掌制邦國之地域而正其封疆。 又曰:《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曰侯、甸、男、采、衛、蠻、夷、鎭、藩在王畿外,各方五百里。 《大戴禮》曰:「五十里為疆」。 《書》曰:「侵于之疆」。 《詩》曰:「徹,申伯土疆。 又曰:「侵自阮疆」。 《前漢書》曰:「同十為疆,疆十為畿,畿方千里」。 又曰:分境畫疆封疆二。
24
原白帖曰:燕莊王送齊桓公入齊境,公曰:「非天子命,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地與之。 増《左傳》曰:宋、鄭之間有隙地。宋、鄭為盟,曰勿有是。注各勿有之。 《史記》曰: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傍隂山,下至髙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 又曰:「始皇帝使蒙恬將數十萬衆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戍以充之。因邊山險,壍谿谷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 《廣記》曰:馬援到交趾,立銅柱,為漢之極界。 《後漢書》曰:馬成拜揚武將軍,屯常山、中山以備北邊。又代驃騎大將軍杜茂繕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橋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陘中山至鄴,皆築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 《唐書》曰:開元中,吐蕃請交馬於赤嶺,互市於甘松嶺,宰相裴光庭曰:「甘松中國阻,不如許赤嶺」。乃聽以赤嶺為界,表以碑刻約其上,令金吾將軍李佺監赤嶺立碑。 又曰:「裴度以李師道怙強,請帝誅之,田●正請於黎陽,濟合諸節度曰:魏博軍度黎陽,即叩賊境,封畛比隣,易生顧望」。 《宋史》曰:太祖得天下,以所持玉斧畫輿地圖曰:「自大渡河為界」,此外吾不有也,故二百年無外患」。
25
封疆三
26
原申畫。 愼守《書》:「申畫郊圻,備疆埸之事,愼守其一 , 其不虞。 溝封 地域俱詳封疆一 甌脫。 綺分,史東胡與匈奴間,中有棄地千餘里,各居其邉,為甌脫東,胡請於冒頓,吾欲有之,冐頓怒曰:「地國之本也!」遂襲滅東胡。注:甌脫界上屯守處 文選,疆埸綺分。 四郊六遂遂士掌四郊。《注》:主四郊之獄,於遂人掌六,遂注:「若司六卿自逺郊達 畿中。 治鄙立封《周禮》:「入則治都」。鄙《注》:「都之所居曰鄙,公卿大夫采地,王子弟所居。邑 封人,中士四人,掌設王之社壝為畿封而樹之。凡封國,設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注封國,建諸侯,立其國之封」。。 何常有定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 諸侯正封注:封疆有定分也。 溝洫 都家》子産云:「田有溝洫」。注云:封疆,溝洫弟。方士掌都家注,四百里至五百里,公所食邑都王子 及公卿采地家,大夫采地」。。 送迎 拓畫侯不出疆,送迎賔。客單襄聘楚,假道於陳,知國必亡。 拓土畫疆削。 引封疆之削,何國蔑有?主齊盟者誰能辨焉。注:辨,治也。 ,引其封疆引正也! 封人典令尹開頴谷封人注。「穎考,叔也。封人典封疆」者,汝彭仲爽為楚令尹,封畛於汝,開封畛,北至 水,宋鄭之隙。 吳楚之釁上詳封疆二,吳、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 邊邑妾爭桑,二家怒相滅,邊邑怒而攻吳、楚之釁始於邊女。 入境割地。 無主啟戎上詳封疆二則疆埸無主, 啟戎心。 天子經畧 諸侯正封。左傳》 増井疆里疆《尚書》曰:「殊厥井,疆疆」。《大戴禮》曰:「五十里為」。 表助險固。 提舉封數《周禮》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注樹木溝上,所以表助險固也。 東方朔曰:「提舉四方之內,總其封數。四疆: 九服禮夏官職方》:「封其四疆男」。又曰:「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曰侯甸。 ,采衛蠻夷,鎭藩在王畿外,各方五百里」。。 侵 徹《尚書》侵于之疆疆。《詩》曰:「徹申伯土」。 周、召主吳蜀界。《公羊傳》:自陜而東,周公主之,自陜而西,召公主之。 衡山縣有銅柱。吳黃武二年,程普與蜀將闗羽分界。 閉玉闗。 立銅柱。和帝朝匈奴入冦河西,議者因欲閉玉闗以絶其患。 廣記:馬援到交趾,立銅柱,為漢之極界。 恢復 開拓本紀宋文帝有恢復河南志,詔簡甲卒五萬給右將軍到彥之,使告魏主曰:「河南舊是宋土,中為彼所侵,今當收復舊境,不闗河北」。魏主大怒曰:「我生髪未燥,已聞河南,是我疆土,豈可得矣!」房𤣥齡疏陛下拓地開疆亦可止。 分境畫疆。 據險斥地,前漢地理志分境畫疆。廣唐記:王忠嗣徙河東節度,自雲中至朔方,袤 數千里,據要險,築城堡,斥地甚逺。 取漢南。 界河北本傳曰:唐張仁愿奪取漢南之庭,於河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絶南冦之路。拂明皇實錄曰: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 雲神祠,突厥將入冦,必先詣祠祭酹求福,因牧馬料兵而後渡河。 赤嶺界碑 玉斧畫地俱詳前二易生顧望。 欲無侵漁。唐紀:裴度以李師道怙強,請帝誅之,田宏正請於黎陽,濟合諸節度曰:「魏博軍度黎陽,即叩賊境封畛,比聮,易生顧望」。 金節,要朝廷始議割地,但云燕雲兩路而已,初謂燕山之路,盡得闗內之地,殊不知闗內之平州與燕山異路也,由是破遼之後,金人復得平州路,金既據平州,則闗內之地蕃漢雜處,欲無侵漁之患,得乎?
27
御定淵鑑類函卷三百五十二
URN: ctp:ws494824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