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三》[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御定淵鑑𩔖函卷一百六十三禮儀部十薦齋 祈禱浴祈禳沐 附薦一
3
増《文獻通考》曰:唐《開元禮》:薦新物五十餘品,凡薦新,皆所司白。時新堪供進者,先送太常,令尚食相與簡擇,仍以滋味與新物相宜者配之以薦。 元豐中,詳定郊廟禮文,請:「自今孟春薦韭以卵,羞以葑,仲春薦冰,季春薦笋,羞以含桃,孟夏以彘嘗麥,仲夏嘗雛以黍,羞以𤓰,季夏羞以芡以菱。孟秋嘗粟與稷,羞以棗以梨,仲秋嘗麻嘗稻,羞以蒲。季秋嘗菽,羞以兔以栗,孟冬羞以雁,仲冬羞以麕,季冬羞以魚。今春不薦鮪,實為闕典。請季春薦鮪,以應經義」。
4
薦二
5
原開冰《月令》:「仲春獻羔,開冰,先薦寢廟」。鄭《注》:「獻羔,謂祭司寒也。祭司寒而出冰,薦於宗廟,乃後賦之」。薦鮪又季春,天子乗舟薦鮪於寝廟。鄭注:「進時,美物也」。。 増薦冰。唐六典》:太常卿,凡仲春薦冰及四時品物、甘滋新成者皆薦焉。 薦果《遼史太宗紀:五年七月戊子,薦時果於太祖廟。神㕑《文獻通考》:《開元禮》薦新之日,太廟令率齋郎灑掃,廟內大官先饌所薦之物於神㕑。 影堂。《續文獻通考》:元世祖至大元年春正月,皇太子言薦新,増用影堂品物、羊羔、炙魚、饅頭、□子、西域湯餅、圜米粥、沙糖飯羮,每月用以配薦。 殷事《唐志》:彭景直疏:今諸陵朔、望食,則近於古之殷事。諸節日食,近於古之薦新」。鄭注《禮記》:殷事,月朔、半薦新之奠也」。。 臘祭《文獻通考》:蜀譙周《禮祭集志》:天子之廟,始祖及髙曽祖,皆月朔加薦,以象平生朔食也,謂之月祭。凡五穀新熟,珍物新成,天子以薦宗廟,禮未薦,不敢食新,孝敬之道也。其月朔,薦及臘薦薦新,皆奠無尸」。。 玉瓚《詩,大雅》:「瑟,彼玉瓉,黃流在中」。 銀籠杜甫詩:「赤墀櫻桃枝,𨼆映銀絲籠。千春薦陵寢,永永垂無窮」。 原以仲月祭以首時,薦以仲月,如朔奠薦新如朔奠。 《羞含桃》《月令》: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獻櫻桃《漢書叔孫通傳》:恵帝嘗出遊離宮,通曰:「古者有春嘗果,方今櫻桃熟可獻,願陛下出」。因取櫻桃獻宗廟,上許之,諸果獻由此興。 以彘嘗麥《月令》:「孟夏以彘嘗麥,先薦寢廟」。《注》:「麥之新氣尤盛,以彘嘗之,散其熱也。彘,水畜也。 以犬嘗麻又仲秋以犬嘗麻,先薦寢廟。鄭《注》:「麻,始熟也」。。 嘗新先薦《月令》:孟秋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無田則薦大夫士有田則祭,無田則薦。 薦韭薦稻庻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 配羊配豚又云:韭以羊,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雁配也。 元保珍新。宋書:羊元保自少至老,謹於祭奠,四時珍新,未得祠薦者,口不妄嘗。 張沖菜果。《齊書》:張沖,永明八年,為假節,監青、冀二州事。沖父遺命曰:「祭我必以鄉土所産無用牲物」。沖在鎮,四時還吳國,取果菜,毎至烝嘗,輒流涕薦焉。 増有司行事。文獻通考》:隋四時薦新於太廟,有司行不出神主。 內臣行禮《文獻通考》:元豐八年,太常寺言:「治平故事,山陵前宗廟輟祭享,遇朔望以內臣行薦食之禮,俟祔廟畢仍舊」。。 寢藏衣冠《文獻通考》:長樂陳氏云:「先儒謂廟藏神主而祭以四時寢,藏衣冠、几杖之具而祭以新物。然《國語》大寒,取名魚,登水禽,嘗之寢廟。《月令》:四時新物,皆先薦寢廟,盖有寢者薦於寢,無寢者薦於廟,非謂薦止於廟也」。 物附籩豆《續文獻通考》:世宗大定三年,有司言:「毎歳太廟五享,若復薦新,似渉於數,擬遇時享之月,以所薦物附於籩豆薦之」。制可。 一日兩祭。《文獻通考》:政和四年,何天衢言:「先王之禮,未聞一日並行兩祭者也。今太廟薦新有與朔祭同日者,薦新未嘗卜日,一月內皆可薦,亦何必同朔祭之日哉?」詔薦新與朔祭同日,即用次日。 一歳八薦吕氏月令》:一歳之間,八薦新物。。 籩實果饔白帖:韋縚請室加籩豆,每四時以四時新果珍饔實之。 槃薦毛血。《文獻通考》:薦血之器,禮所不載。禮以豆,盛葅醢,登盛羮,其薦毛,血當以槃。 簡擇潔浄詳薦一 請用宴私」。《文獻通考》:貞元九年,太常博士韋彤等議:宗廟無朔望祭食之儀,園寢則有朔望上食之禮。至天寳十一年,祀官王璵妄推縁生之義,請用宴私之饌,此可薦於寢宮,不可凟於太廟。 有新必薦孔帖《韋縚傳》:太子賔客崔沔議:唐家清廟,時享有新,必薦順時令也」。。 薦貴新味孔帖《韋縚傳》:「薦貴新味不尚䙝,雖曰備物,猶有節制存焉」。。 不備三牲《文獻通考》:髙堂隆云:「舊典,天子諸侯月有祭事,其孟則四時之祭也,三牲黍稷,時物咸備。仲月、季月,皆薦新之祭。大夫以上,將之以羔,或加以犬而已,不備三牲也。士以豚,庶人則惟時宜魚雁可也,皆有黍稷」。。 不出神主。《宋史》:薦新雖在廟,然皆不出神主。永明鴨卵《文獻通考》:齊永明九年,詔孝皇后之祭薦用荀鴨卵。 天寳雞毬,《唐書志》:天寳六年,始以九月朔薦衣於諸陵,又常以寒食薦餳粥、雞毬、雷車,五月五日,薦衣扇。 刪去林檎,《宋史志:舊有林檎、蕎麥、藷藇之𩔖,及季秋嘗酒,並合刪去。 薦其燔炙《禮運》: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嘗韭於廟宋史》、《漢儀》嘗韭之屬,皆於廟而不在寢,故韋𤣥成以為廟,歳二十五杞而薦新在焉送兔充享太宗雍熙二年,詔送兔十頭,充享太廟。 近地𤓰果《唐六典》:溫泉湯監,凡近湯之地,潤黷所及𤓰果之屬,課其樹藝成熟,則苞匭而進之,以薦陵廟 常時飲食唐文粹、崔沔議,晉盧諶家祭所薦,皆晉時常食,不盡用《禮》之舊文」。。 屈建不薦芰。國語》:屈到嗜芰,有疾,召宗老而屬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將薦芰,屈建命去之。 管寜親薦饌。魏志:管寜四時祠祭,著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親自薦饌,跪拜成禮。 省二十三種:東漢詔:凡供薦新味,茍非其節,或夭折生長,豈所以順時育物乎?自今奉祀陵廟及給御者,皆順時所上,凡省二十三種。増十有七品。宋史:景祐中,禮官議定四時所薦凡二十八物,除依時禮月令,又増十有七品。太清宮薦獻,天寳九載制曰:「朕前有事宗廟,皆稱告享,自今每親告,獻太清、太微宮改為朝獻,有司行事為薦獻,親告享廟改為朝享,有司行事,改為薦享」。 奉先殿薦食。《續文獻通考》:明有奉先殿,朔望薦時食焉。 元日、冬至、寒食、伏臘薦新《禮樂志》:「元日、冬至、寒食伏,臘社,薦新於諸陵,其物五十有六品」。。 玉津、瓊林、宜春瑞聖供具《文獻通考》:元豐七年,詔薦新米麥之屬,皆令玉津、瓊林、宜春、瑞聖諸園及金明池後苑供具所無者,乃索之雜買務。祈禱一。
6
原求福《說文》:「告事求福為禱」。 新祥:《周禮》:「大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貞」。鄭《注》:永,長也。貞,正也。求多福歴年,得正命也」。 禱宗廟汲冢《周書》:「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於宗廟,乃嘗麥於太祖」。。 祈黃耉》《詩行葦篇》:「曽孫維主酒醴維醹,酌以大斗,以祈黃耉」。 「憂百姓」。《淮南子》,聖人者,不恥身之賤而愧道之不行,不憂命之短而憂百姓之窮也。是故禹為水,以身解於陽眄之河。湯為旱,以身禱於桑林之下。 念兆民,《東觀漢記》:鄧太后嘗不安,左右憂惶,至令禱祠,願以身代牲。太后聞之甚怒,勅令禁止,以為何故乃有此不祥之言,左右咸流涕嘆息曰:「太后臨大病,不自顧而念兆民,後病遂瘳,豈非天地之應與!」 黃氣墮室《異苑》:晉簡文既廢,世子道生次子郁,又早卒,未有息,嗣濮陽令在帝前,禱至三更,鬱鬱有黄氣自西南來墮室前,是夜幸李太后而生孝武皇帝。 白龍降祠詳請雨 作辭以通。周禮: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疎逺近。五曰禱。鄭注:禱於天地、社稷、宗廟主為其辭也。 告訴以通荀悅、申鑒或問:神何以格?曰:一誠所感,自然神應,故精神以厎之,犧牲玉帛以昭之,禱祈告訴以通之」。 神仙請吉凶,搜神記》:益州有神仙,以石為室,其民奉祀之,自稱黃室公。凡欲問吉凶者,持紙筆及墨置石室中,須㬰來視之,其言吉凶甚驗,不見其形。 仙室禱風雨《列仙傳》,歴陽有彭祖仙室,禱請風雨,莫不輒應。 非令而禱法不立《韓子》:「秦昭王有疾,百姓里買牛而家為王禱。公孫衍出,見之,入賀王曰:「百姓乃皆里買牛,為王禱」。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禱,是愛寡人也。夫愛寡人寡,人亦且改法,而心與之相循者,是法不立,法不立,亂亡之道也。不如人罰二甲,而復與為治」。。 釋勢與民,民不用秦襄王病,百姓為之禱,病愈,殺牛塞禱。王使人問之,訾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閻遏,公孫衍怪之。王曰:「子何故不知於此?彼民之所以為我用者,非以吾愛之,為我用者也,以吾勢之,為我用者也。吾釋勢與民相收,若是,吾適不愛,而民因不為我用也」。故遂絶愛道也。 増遍禱《文獻通考》:仁宗嘉祐元年,以帝不豫,輔臣分詣景靈宮、郊廟、社稷,為皇帝祈福,仍遣朝臣二十一人遍禱於五岳、四瀆、名山。 私禱《元文𩔖》:曹元用文,秦、漢以來,君天下者惑於方士之言,歳時黷山川以申其私禱。 西河《續文獻通考》:宋理宗淳祐十二年,牟子才奏:「比者國家以五福、太乙臨蜀,分乃建西太乙宫於西河之濵,以為禬禳之地,土木鉅麗,囊封匭奏,交言其非」。 北《續文獻通考》:「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遣官持書詣中嶽、南海、淮瀆致禱,又遣真人張志仙持香詣東北海嶽濟瀆致禱」。 火祀《玉海》:胡宿言:「願國家修火祀,不惟講修火政,亦足以祈求年豐」。。 龍壇《元文𩔖》、范梈《龍壇記》:延祐元年旱,禱之雨三日,穀大熟,乃以樂龍之章,俾世世歌以承祀。 妄祈《唐書》:李藩曰:「虢公求神以致危亡,王莽妄祈以速天變。古今明誡、書、傳所記」。 不禱。唐書五行傳:簡宗廟不禱祠、廢祭祀,逆天時則水不潤下,謂水失其性,百川逆溢,壊鄉邑,溺人民而為災也。 禱虎,元宋本績溪縣尹政記有羣虎入宣歙境,尹潔齋禱神,有異獸,逐虎食之,虎畏駭,悉去。 禱蝻《文獻通考》:仁宗天禧元年,以蝻蟲再生,分遣官禱京祭城、宮觀寺廟,仍令諸州軍於公宇設。 洪祀。經濟類編:晉哀帝以天文失度,欲依《尚書洪祀之制於太極前殿,親執䖍肅,兾以免咎。江逌上疏,臣尋史、漢舊制藝文志、劉向《五行傳》,洪祀出於其中。然自前代以來,靡有用者,其文惟說為祀,而不載儀注。此蓋久逺不行之事,非常人所叅。祕科,元文𩔖、禮典總序》:祕科內典,悉其祠禱之方,而鬼神之情見矣。 蠶市《成都記》:「三月,逺近祈福於龍橋,命曰蠶市」。 象尊《文獻通考》:仁宗慶厯時,祈報象尊一」 祠夏禹《經濟𩔖編》:李谿敬《鬼神議》:「今江東委巷之禮祠夏禹,蜀人則祠先主,武侯祈祝徼福昧亦甚矣」。 禱煬公《左傳》:昭公出,季平子,禱於煬公。九月,立煬宮。注:平子逐公懼,而請禱於煬公。昭公死,自以為獲福,故立其宫。煬公伯,禽子也。 宣政院。《續文獻通考》:成宗大徳十年,上有疾,遣宣政院使禱於太廟。 郊社令《唐六典》,郊社令掌祈禱之禮 越風波,《太平御覽》:唐孔戣為廣州刺史。先是,準詔禱南海神,多令從事代戣,必自越風波而往。韓愈為潮州,作詩美之。 因泮凍《漢書郊祀志》:自殽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春以脯酒為歳禱,田泮凍,秋涸凍,冬賽禱祠」。 秘玊牒,《唐志》:開元十三年,有事太山,𤣥宗問:「前世何為祕玉牒?」賀知章曰:「玉牒通意於天,前代或祈長年,希神仙,旨尚微宻,故外莫知」。帝曰:「朕今為民祈福,無一祕請」。即出玉牒以示百僚。 奏赤章《續文獻通考》: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命五祖真人李居壽作醮事,奏赤章。十八年,命天師張宗演即宮中奏赤章於天 囬囬監。《續文獻通考》:元仁宗遣使禜星於回回司天監。 瑟瑟儀《遼史》:「瑟瑟儀,若旱擇吉日,行瑟瑟儀以祈雨」。 祈雨雪法玉海皇祐二年六月己巳,再頒先朝祈雨雪法 置梨棗錢,馬第伯《封禪儀記》:從東陛上,臺上有壇,人多置錢物壇上,武帝封禪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為上跪拜,置梨棗錢於道以祈福。 三時禱禮《春秋考異郵》,三時惟有禱禮,凡雩祭之事,又凡雩必先禱。 六祝祈祠《六典》:太祝掌六祝之祠順、祝年、祝令、祝化、祝瑞、祝䇿,祝以事鬼神,祈福祥。 不刊之典。《經濟𩔖編》:李谿敬《鬼神議》:「古人言敬鬼神之禮,有禱祠祭祀,皆所以立不刊之典,而教人孝弟,非謂能為禍福而求益利,何以言所福歟?不廢之法。《續文獻通考》:宋吳詠進《明堂御劄狀》曰:海內乂安,兵革不興,年至於屢豐,則鋪張揚厲。而主報疆場多事,水旱間作,民未有寜宇,則禬禳祠禱而主祈此,皆成周令,典國家列聖以來成法所不能廢也。 大烖乃禱《周禮》春官》:「小宗伯掌大烖及執事,禱祠於上下神示」。。 常禮不祈《八編𩔖纂》:陳澔曰:祭有常禮,不為祈私福,祭有常時,不以先時為快」。。 禱祠、祈福,經濟𩔖編》:李谿敬《鬼神議》:「敬而無失,非有他也。禁滛祀,勵疏怠,非求益也。茍有先聖之典籍在,則禱祠祈福亦設教論道而已」。禱災邀佑唐許籌《晉東萊太守劉將軍廟記》,禱災邀佑,餘靈影響」。 禱天雪霽。《續文獻通考》:遼太祖神䇿:四年十月,次烏古部,天大風雪,兵不能進,上禱於天俄霽。 酹天,水退。《續文獻通考》:金海陵時,東京水溢,暴至城下,決女牆石罅中,流入城,湍激如湧,城中惶駭。世宗時為留守,親登城舉酒以酹天水退」。 水旱有祈《文獻通考》:宋制,凡水旱災異,有祈報之禮,祈用酒、脯、醢,報如常禮。宮觀、寺院則以香茶、素饌。 水旱必禱,唐李陽冰《縉雲縣城隍神記:風俗水旱疾疫必禱焉。奉祝往禱。宋志:如河中之后土廟、太寜宮,亳之太清宮、明道宮、兖之會眞景靈宮、太極觀,鳳翔之太平宮,舒州之靈仙觀、江州之太平觀、泗州之迎祥觀,皆函香,奉祝驛往禱之。凡旱、蝗、水潦、無雪,皆禜禱焉。乗傳分禱,孔帖:帝嘗不豫,太卜建言祟在山川,王璵請遣女巫乗傳分禱天下名山大川。為帝祈福。《續文獻通考:遼聖宗統和四年十月,皇太后為帝祭神祈福。 禁民祈神。續文獻通考》:英宗至治二年,禁民集衆祈神。 禱雨宮中。《唐書》:開元十二年七月,河東、河北旱,帝親禱雨宫中,設壇席暴立。 祈晴天竺《宋志》:紹興二年三月,苦雨,命往天竺山祈晴,即日雨止。 紫宸殿禱雨。《唐書》:文宗開成中,以久旱,分命羣官徧祠祈禱於紫宸殿,對羣臣,憂形於色,是夜,澍雨大洽。 集禧觀祈福,宋志:元豐八年,以京城火災,建醮於集禧觀,且為民祈福。有祈以求之。八編𩔖纂方慤曰:欲彼之有予也,故有祈以求之,若詩「噫嘻,祈穀於上帝,載芟祈社稷之𩔖是也。 脩徳以應之」。宋志》:紹興四年,張浚言四川霖雨、地震,乞製祝文、名山大川祈禱。上曰:「霖雨、地震之災,當脩徳以應之,又可禱乎?」 聖達皆不禱祠。《唐書》:憲宗謂宰臣曰:「禳災、祈福之說,其可信否?」李藩曰:「臣竊觀自古聖達,皆不禱祠,若使神明無知,則安能降福?必其有知,則私已求媚,君子尚不可悅也,況於明神!」 歴代皆有禬禜《宋史志》《周官》:大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於是歴代皆有禬、禜之祠。宋因之。有祈、有報祈、用酒、脯、醢、郊廟、社稷,或用少牢。其報如常禮,或親禱寺觀
7
祈禱二
8
増記唐盧頊《禱聰明山記》曰:夫羣山逶迤,自西北而,兹鎮秀拔,屹臨東夏,揖岱宗於逺邑,延旭日於髙標,豁開廣平,千里如砥,靈源森麓,迴合窈冥,禳祈必徵,肸蠁如覩,祀典曰:山川丘陵,能出雲為風雨,有功及物曰神,諸侯在其地則祭。元和丙戌歳,右僕射范陽王總戎之三年,至於兹山齋莊廟庭,躬執祀事,於是大備椌楬,畢陳犧牲,神之格思,歆我明徳,君子曰:惟精誠通乎神,惟聰明應乎人,天地交泰而賢人用神人和叶而茂勲立。公之舉也,神之助也,不然何年祀未㡬而變化神速,臻於是耶?
9
祈禳
10
原招弭《周禮》:「男巫春招弭,以除疾病」。《注》:「弭讀為敉,安也。安,凶禍也。疏云:「招福安禍」。。 叙降《周禮》:貾祲,掌安宅敘,降注次序,其凶禍禳移之。 《翦爪》《史記》成王病,周公翦爪祈禳 被髮漢息夫躬為光祿大夫、宜陽侯,免官歸國,未有第宅,寄在丘亭,奸人以侯家富,夜守之,躬邑人賈恵過,教躬以祝盜。方以桑東南枝為七畫,北斗七星,其上躬夜自被髮禱,北斗持匕招指,祝盜。人有上書言躬怨呪咀,躬大呼,食頃而死。 磔雞,《晉禮志》:「歳旦常設葦茭、桃梗,磔雞於百寺門,禳惡氣」。漢儀用仲夏有桃無雞雞,起於魏。青龍元年,有司奏:「春分祠厲殃,乃詔曰:「不在祀典,其除之」。。 用牛魏陳嶠為西部都尉。曲周民父病,以牛禱縣,詰罪棄市。嶠曰:「此孝子也」。表赦之,遷郡太守。 磔狗。周禮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注疈辜,磔狗而祭也」 供雞《雞人,掌凡國祭祀面禳釁,供其雞牲。注:「釁釁,宗廟之屬,釁廟以羊門,夾室以雞」。鄭司農云:「面禳,四面禳也」。。 禳彗《左傳》: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晏子曰:「無益也,祇取誣焉。天之有彗,以除穢也。若徳之穢,禳之何損!」。 禳火又昭公十八年,宋、衛、陳、鄭皆火,子産使禳火於𤣥冥。《回祿註:𤣥冥、水神、回禄火神。疏云:「祭水神欲令水抑火,祭火神,欲令火自止,禳其餘災,慮更火也」。 巫贈:周禮:男巫冬堂贈無方無算。鄭注:冬堂贈,謂歳終以禮送不祥,其行必由堂始,無方無算言,東西逺近皆可無常數。 儺索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𤣥衣朱裳,執戈揚盾,率百隸而時儺以索室,敺疫」。。 內祭《女祝:「掌王后之內祭祀,以時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注》:「招讀為亢,招善而亢惡去之。梗,謂梗禦未至也。除災害曰禬。禬猶刮去也」。《郤變異曰:「禳,禳攘也」。。 外祭《牧人》:凡外祭毀事,用尨可也。《注》:「毀,謂疈辜侯、禳、敺、除殃咎之屬。 代眚災甸師喪事,代王受眚災。鄭注:「既殯,大祝作禱詞,授甸人,使以此禱藉田之神,受眚災,弭後殃」。。 序祈弭肆師,以歳時序其祭祀,及其祈珥。注:「祈」當為璣珥」,當為衈。衈者,釁禮之事,《雜記》廟成則釁之是也。 同神祇太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祇。注:祈,嘄也。謂有災變則號呼告神以求福也。天神、人鬼、地祇不和,則六厲錯見,故以祈禮同之。 却變異詳內祭 子路請禱。《論語》:子路請禱,子曰:丘之禱乆矣。注:素行已合於神明。 漢文無祈,十四年春,詔曰:先王逺施,不求其報,望祀不求其福。今祠官祝釐,歸福於朕,不為百姓,朕甚媿之。其令祠官致敬,無有所祈」。孟博不祭。范滂,字孟博,坐黨錮繫黄門北寺。獄吏謂曰:「凡坐繫皆祭臯陶」。滂曰:「臯陶賢者,知滂無罪,將理之於帝有罪,祭之何益!」 真長不禱。劉惔真長,為丹陽尹,病篤,人為祈禱,曰:「丘之禱久矣」。 寜風旱。 弭烖兵 逺辠,疾。 祈福祥並《周禮》,詳《小祝増北宫。東觀《漢紀》:桓帝立黃帝祠北宮濯龍中。 南岳《宋志》:治平九年十一月,以安南將士疾病者衆,遣同知太常禮儀院王存詣南岳䖍潔致禱。 辟惡車,唐六典:乗黃署有辟惡車。崔豹《古今注》:秦,制也,桃弓、葦矢,所以禳祓不祥。太卜令一人在車,執弓箭,平巾櫛,緋雨襠,大口袴。 射鬼箭《遼史》:太祖七年,面木葉山,射鬼箭,厭禳」。。 磔雄雞。文獻通考》:隋制:季春晦,儺,磔牲於宮門及城四門,以禳隂氣。秋分前一日禳陽氣,季冬傍磔,大儺亦如之。𨕖侲子,冬八隊、二時四隊,有司預備雄雞、羝羊及酒,於宫門為坎。未明,鼔譟以入。將出,諸祝師執事,預疈牲,匈磔之於門,酌酒禳祝,舉牲并酒埋之。禳怪鳥栁宗元逐畢方文,永州夏多火災,相驚云:有怪鳥莫實其狀。山海經云:畢方見,則有譌火。若今火者,其畢方與,遂令邑中圗狀禳而磔之。 禳海溢。《續文獻通考》:元泰定四年,以鹽官洲海溢,命天師張嗣成脩醮禳之。 禳天變《續文獻通考》:元泰定,帝以回回隂陽家言:「天變,給鈔二千錠,施有道行者及免人繫囚以禳之」。 掌祈禳《元史百官志》:延廢司,掌王宮祈禳之事」。。 掌呪禁《唐六典》:呪禁博士,掌教呪禁以呪禁,祓除邪魁之為厲者 祓除於宫《續文獻通考》:泰定帝以皇子生,命巫祓除於宮。 祓祭於殿《續文獻通考》:「元文宗天厯二年,祓祭於太祖幄殿」。 四門禳祝《文獻通考》:唐制,諸州縣儺,執事者以酒脯各詣州門及城。四門,儺者出,便酌酒醴於門右,禳祝而止」。 九門磔禳《周禮》:「季春命國難,九門磔禳,以畢春氣」。。 三月,上辰。《文獻通考》:後漢杜篤曰:郭虞三月三日上辰産二女,上巳日産一女二日,産三女並不育,俗以為大忌。至此月已日諱止家,皆於東流水上為祈禳,自潔濯,謂之禊祀,引流行觴,遂成曲水。 素秋二七。《文獻通考》劉楨《魯都賦》:「素秋二七,天漢指隅,人胥祓禳,國子水嬉」。此用七月十四日也。 治平禳彗《文獻通考》:「英宗治平二年三月,彗星見,設醮於延福宮,建道場祈禳」。 天禧禳風。《文獻通考》:仁宗天禧四年,大風,上遣中使詣宫觀,建道場以禳之。 祓除去垢《文獻通考》:後漢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 禱祠祈豐《文獻通考》:「三月三日,清明之節,將修事於水側,禱祠,以祈豐年」。 招魂續魄《文獻通考》、《韓詩》曰:「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溱》、《洧》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 迎神禳惡《文獻通考》:「魏孝文居文明太后喪,太尉丕曰:「魏家故事,後三月必迎神於西,禳惡於北,具行吉禮。自始皇以來,未之或改」。帝曰:「若能以道事神,不迎自至,茍失仁義,雖迎不來,此乃平日所不當行,况居喪乎?」 翻楮代幣。宋吕南公文:古人用幣以禮神祇,後之罪,士假之以請禱,禳祈假之不已,則翻楮代焉」。 以罽為壇。詳總載一 脩徳以禳。石介怪說:「人君見一日食,一星縮一,風雨不調,順一草木不生植,則能知其為天地之怪也。乃避寢減膳,撤樂恐懼,責已修徳以禳除焉。 避位以禳。王禹偁《待漏院記》:「六氣不和,災眚薦至,願避位以禳之。 厭雷崇天門。《續文獻通考》:元泰定帝泰定三年,脩佛事,厭雷於崇天門。 禜星司天監《續文獻通考》:「元仁宗皇慶二年,禜星於司天臺」 祈禳止山川《文獻通考》:魏祀五郊、六宗及厲殃,何晏議:「《月令》季春磔禳大儺,非所以事皇天也,宜止於山川百物而已」。。 厲殃配日月《文獻通考》:漢制:「厲殃,祀天地、日月、星辰、四時隂陽之神,以曠配之。其壇常祀以禳災,兼用三代、葦茭、桃、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即為門戶飾,以儺止惡氣」。 魏起禳亹之事。《文獻通考》:陳留范宣曰:「舜有拂卵無磔雞。及魏明帝大修禳祭儀雞特禳亹之事,磔雞宜起於魏。卵本漢制,所以輔卯金,又宜魏所除也」。。 宋省磔禳之禮。《文獻通考》:宋省磔禳之禮,郡縣往往猶存。 閉坊門以禳水災。《唐書楊再思傳》:嗣聖中,每遇水沴,輒閉坊門以禳。 捕妖言而罷厭勝。《宋史》:張詠知益州時,民訛言有白頭老翁食男女者,或請厭勝,不許,緝市中,揚言者斬之帖然。
11
齋一
12
原致徳:祭統,君子之祭也,專致其精明之徳也。故散齋七日以定之,致齋三日以齊之。 專念:《白虎通》:齋者,言已之意,念專一精明也 齋車《玉藻》:「君齋車,羔幦、虎、犆,士齋車,鹿幦、豹,犆。鄭注:「幦,覆苓也。犆,謂縁也。君齋車用羔羊皮為幦,虎皮,飾邊也」。。 齋冠又云:「𤣥冠,丹組纓,諸侯之齋冠也。𤣥冠,綦組纓,士之齋冠也」。鄭《注》:「齋,時所服也」。。 三日齋《禮坊記》:「七日戒三日,齋承一人焉以為尸。過之者,趨走以教敬也」。 七日散。《禮外傳》:大祀散齋七日,致齋三日,則十日齋矣。 齋五日。《漢舊儀》:大祀齋五日,小祀齋三日」。 齋六日,黃帝問𤣥女兵法:六甲將及夫人姓名服色曰:其將皆著青幘,小冠帶,白綬。夫人足皆各象其禽獸足。凡欲致神格,當於帛上書諸神名,如法。祭齋事,六日見形,六十日一祭,合諸神見之」。 不樂不弔《曲禮》:「齋者不樂不弔」。鄭《注》:「為哀樂則失政,散其思也。。 定之齋之詳致徳注 齋而學、道鬼谷子周有豪士,居鬼谷,號為鬼谷先生。蘇秦張儀往見之,先生曰:「吾將為二子陳言」。至道,子其齋戒,擇日而學。後秦儀,齋戒而往」。 齋以送璧藺相如語秦王曰:「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庭,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道乃可成。春秋合誠圗黃帝,請問太一長生之道,太一曰齋戒,六丁道乃可成。 神光顯著漢宣帝詔:「廼者鳳凰、甘露,降集京師,嘉瑞並見,齋戒之暮,神光顯著,上帝嘉饗,海內承福,可赦天下」。 顔回不飲酒,莊子:顔回見仲尼將之衛,曰奚為?曰: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㡬其國有瘳乎?」仲尼曰:齋,吾將語若。回曰:回之家貧,惟不飲酒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敢問。心齋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聴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周澤臥齋宫,《續漢書》:周澤為太常,清潔循行,盡敬宗廟,常臥疾齋宮。其妻哀澤老病,闞問所苦,澤大怒,以妻干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歳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 致齋於內,散齋於外《祭義》思其居處,思其笑語《祭義》。 増齋宮,宋史:齋宮大內門曰廣禋,東偏門曰東秩,西偏門曰西平,正東門曰含光,正西門曰咸亨,西北門曰至順,南內大殿門曰厚徳,東曰左景華,西曰右景華,正殿曰厚徳,便殿曰受福、曰坤珍曰道光,亭曰承休。後又増四角樓為定式。 齋殿。宋史:祀日,自齋殿服通天冠、絳紗袍,乗輿至大次。 齋郎唐六典》齋郎百十人 齋孃《文獻通考》:唐中宗親祀南郊,以皇后為亞獻,補大臣李嶠等女為齋嬢執籩豆 太極殿《唐志》:諸王來朝,𩔖於昊天上帝。前一日,皇帝清齋於太極殿。 大同殿孔帖:帝齋大同殿,力士侍,帝曰:「我不出長安且十年,海內無事,朕皆吐納。導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力士對曰:「天子順動,古制也」。 穆清殿。《宋史》:丁未,次奉髙宮。戊申,齋於穆清殿。 迎禧殿,宋史:七年正月十五日,發京師,十九日,至奉元宫,齋於迎禧殿。朝元殿。宋史自十二月朔齋戒於朝元殿。 長春殿。《宋史》:天禧元年正月,詔以十五日行宣讀天書之禮,前二日,齋於長春殿。 齋於殿中。《續漢書》:太后與兄車騎將軍鄧隲、定䇿禁中使隲持節,以玉清蓋車迎安帝,齋於殿中。 齋於後殿。《唐志》:皇后歳祀一:季春吉,已享先蠶,遂以親桑散齋三日於後殿,致齋一日於正寢。 寓祠齋宮《宋志》:紹興二十七年,禮部太常寺言:「每歳大祀三十六,除天地、宗廟、社稷、感生帝、九宮、貴神、髙禖、文宣王等已行外,其餘並乞寓祠齋宮」。自紹興以來,大祀所行二十有三而已,至是悉復之。 望拜齋宫。《宋志》:凡郊壇,值雨雪,即齋宫門望祭殿望拜,祭日不設登歌,祀官以公服行事。 别殿、散齋唐志》:皇帝散齋於別殿,致齋,其二日於太極殿,一日於行宫。 內殿宿齋《宋志》:太廟內十日,內殿宿齋」。 戒百官齋《天官冢宰》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與其具脩。前期十日,帥執事而卜日,遂戒」。。 率諸將齋謝承《後漢書》:「赤睂盆子去長安西,入右扶風。鄧禹至長安中昆明池,率諸將齋戒,擇吉日入城,謁髙帝廟,脩禮祠祭」。三、七齋禁《月令》:廣義北俗遇月三七日不食酒肉。 朔望齋期《月令》廣義,近俗多以朔望致齋者,齋一日者,常以星出為期。 執事皆齋《唐志》:封禪祭官、執事皆齋一日。 預享皆齋《唐志》:散齋之日,內侍率內命婦之吉者,使蠶於蠶室,諸預享者皆齋」。。 齋制如故典」。蔡邕傳元帝䇿書曰:「禮之至敬,莫重於祭。自今以後,齋制宜如故典」。。 齋心於宿設。杜甫南郊賦:「天子蒼然,見於無形,淡然若有所聽,又齋心於宿設,將旰食靡寜」。 齋戒得決罰。栁宗元監察御史㕔壁記:凡供祠之吏,雖當齋戒得以決罰,由是禮與敬無不足者。 齋祭為政事。八編𩔖纂》:蘇軾曰:「古者天子出入,儀物不繁,兵衛甚簡,用財有節,惟以齋祭禮樂為政事」。 齋戒之别有三唐禮樂志:凡祭祀之節有六、二曰齋戒,其別有三:曰散齋,曰致齋、曰清齋。大祀,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中祀,散齋三日,致齋二日。小祀,散齋二日,致齋一日。 大祀,前期七日《唐志》:太尉誓百官於尚書省曰:「某日祀某神祇於某所,各揚其職,不供其事,國有常刑」。於是乃齋
13
齋:二
14
原明衣齋必有明衣布白帖。注:「沐,浴衣也」。。 盛服,齋明,盛服,所以脩身也。白帖注:明,潔也。拜將。白帖:漢髙祖擇日齋戒設壇具禮,拜韓信為大將軍。 授師:《左傳》:楚武王荆尸授師孑焉以伐隨,將齋入,告夫人。鄧曼曰:「余心蕩白,帖蕩動散也」。 變食齋必變食 遷坐居必遷坐恭黙書恭黙思道 誠信禮:必誠,必信 交神明禮定之之謂齋。齋者,精明之至也,然後可以交神明也 事鬼神禮齋,戒以事鬼神,白帖注:恐人之不敬也。 思志意祭義,齋之日,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 訖嗜慾《祭統》:「齋」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是故君子非有大故,非有恭敬也則不齋,不齋則於物無防也,嗜慾無止也。及其將齋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慾耳,不聽樂,故《記》曰:「齋者不樂,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茍慮,必依於道,手足不茍動,必依於禮」。 子所慎予之所慎齋戰疾。 顯不敬漢邴吉子顯為諸曹,常從祀宗廟,至夕牲日,乃使出取齋。衣吉恐,謂夫人曰:「祭重事顯不敬亡,我爵必顯」。。 《増季女》《詩》「誰,其尸之有齋季女 夫人《禮記祭統》:「君致齋於外,夫人致齋於內,然後會於太廟」。。 攝心唐書:貞元九年冬,徳宗以是歳有年蠻夷朝會,因告郊廟,及將散齋,謂宰臣曰:「在禮散齋歸正寢,攝心奉祭,不可聞外事,其常務弗奏」。乃齋於別殿,及命皇太子、諸王行祭,皆受誓一日。 斷哭:《文獻通考》:致齋日,宜去廟二百歩斷哭。 晝居《檀弓》:「非致齋也,非疾也,不晝居於內」。。 外寢《禮記玉藻》:將適公所宿齋,戒居外寢」。。 六節《唐志》:祭祀之節有六,二曰齋戒 五福《月令》「廣義,《藏經》一日,持齋有五福」。又曰:「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歳糧」。,洗心《易繫辭》:「聖人以此齋戒」。註:「洗心曰齋」。。 受諌禮王制:天子齋戒受諌冢宰,齋戒受質。進銅人。八編𩔖纂:上行祈穀禮於南郊。大饗殿前四日,太常卿公服奏齋戒,進銅人齋牌於文華殿。 用青布合璧事𩔖:髙宗紹興十三年,所有宿齋望祭殿,只隨宜絞縛,用蘆席、青布之𩔖入,薦香燭。唐六典:太常少卿帥太祝、齋郎入薦香燭,整拂神幄,出入神主。 隨設盥洗續文獻通考》:金文宗至順元年,親祀儀注,凡與祭執事齋郎於饌殿齋班㕔前及齋宿所,隨宜設置盥洗數處,俱用鍋釜溫水,置盆杓巾,帨必盥洗,然後行事」。 前齋一日《唐志》:前致齋一日,尚舍奉御設御幄於太極殿西序及室內,皆東向,舍直長張幄於前楹下。 致齋之日又致齋之日質明,侍中版奏請中嚴,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已上袴褶陪位,諸侍臣齋者詣閣奉迎,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衮冕,出自西房,侍中前跪奏請就齋室,皇帝降坐入室。 栗然歆然劉禹錫《令狐先廟碑》:「先期致祭,栗然以敬,《既齋盡志》,歆然永思」。。 蒼然澹然見齋心於宿設條 尚儀版奏《唐志》:皇后歳祀致齋之日,晝漏上水一刻,尚儀版奏請中嚴」。 尚儀跪奏,唐志:皇后服鈿釵禮衣,結佩乗輿,出自西房,華蓋警蹕,皇后即御坐,六尚以下侍衛。一頃刻,尚儀前跪,奏稱:「尚儀妾姓言,請降就齋室」。皇后降坐,乗輿入室」。 治事如故。《文獻通考》:唐制:散齋七日,治事如故,宿於正寢,不弔喪、問疾、作樂、判書刑殺文書、決罰罪人及與穢惡。致齋三日、二日於本司,惟享事得行,其餘悉禁。前享一日質明,俱赴祠所齋宫,官給酒饌,享官已齋而缺者,通攝行事。 視事如故。《文獻通考》:朝獻前一日,皇帝齋於內殿,御崇政殿視事如故。其行事,前導官齋於本司,治事如故。 儀鑾陳設《金史志》:前祀五日,儀鑾尚舍陳設齋宮。 尚書誓戒唐六典注:齋官皆於散齋日平明,集尚書省,受誓戒 十五日始。應劭《封禪儀記》:十二日,宿奉髙十五日始齋 初一日始。八編𩔖纂春祠,每歳孟春,自初一日齋戒為始。 一月十齋《月令廣義》。《九國志》:呉初,朝中大臣多蔬食,月為十齋,齋之明日,大官具晚饍,始復常珍,謂之半堂食」。 一月六齋《月令》廣義墮舍伽經》,一月六日,齋奉持八戒。又曰:天王經月六日齋」。 進輦齋殿。《文獻通考》:宋宗廟皇帝散齋七日於別殿,致齋三日於齋殿,至行禮日,自齋殿詣太廟。餘如《郊祀儀。注》又云:有司進輦於齋殿。 掲扁齋宮。《元文𩔖》:吳澂文茌平,梁潤之作亭墓間,朝之文人為扁曰「致慤」。京兆蕭君為祠堂於所居,掲斯扁於齋宫,庻乎其可。 恵照院望祭。《玉海》:乾道五年,林栗等言:「歳祀上帝者四:春祈、夏雩、秋饗、冬報。其二在南郊圎壇,其二在城南恵照院,望祭齋宮」。。 太極殿宿齋《文獻通考》:仁宗嘉祐元年正月,設醮於太極殿,輔臣宿齋於殿廡,命近臣分詣寺觀宿齋一月。
15
齋三
16
原詩宋謝莊烝齋應詔詩》曰:「霜露凝,宸感,肅僾動,天引。西郊滅湮弇,東溟起昭晉。舞風泛龍常,輪霞浮玉軔。紫階協笙鏞,金途展應𣌾。方見六詩和,永聞九徳潤觀生識幸渥,睇服慙輴悋」。 増明倪岳《齋宫候駕詩》曰:銀河如壁護重闗,翠輦初臨大祀壇,映日牙旗環禁旅,連宮甲騎擁祠官,風雲已覺争,春麗,雨雪先驚入夜寒,禮罷天門重整佩歡騰,萬國正廻鑾」。 文徵明《翰林齋宿》詩曰:「春星爛漫燭,微垣獨擁青綾向夜闌宫漏隔花銀箭永蓮燈垂燼玉堂寒。坐聆宵柝霜圍屋,想見郊禋月滿壇,鈴索無風塵土逺,始知仙署逼金鑾」。 邊貢郊齋有作呈北寺舊僚長詩曰:「石城鐘鼓散,鳴鴉坐對松。雲放早衙瑶,草色通西苑。路玉簫聲度上清家江涵,碧殿春同麗,雪霽鍾山日轉華。此景北都應未有,品題遙向故人誇」。 于慎行《冬至齋居詩》曰:「緹室灰飛晷欲長,清齋仙舘坐焚香,雪殘樓閣虛瓊樹,月出簪裾滿玉堂。筆望五雲迎舜日,心隨一線入堯裳,明朝負槖趨陪地,只在瑤壇帝座旁。
17
18
原彈冠》《楚辭》,新沐者必彈冠 握髮,白帖:「周公下白屋之士,一沐三握髮,後世稱其聖。心覆,左傳》:晉侯之䜿頭須求見公,公辭焉以沐,謂僕人曰:「沐則心覆,心覆則圗反宜,吾不得見也」。髮晞。禮髮,晞用象,櫛。晞,乾也。 潘沐《傳》曰:「遺之潘沐潘,米汁可沐也」。 《膏沐》詩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沐稷禮,沐稷而靧梁。櫛用樿,櫛髮,晞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注進《禨》作樂以盈氣也 沐創居喪之禮,頭有創則沐 先沐君子齋戒必先沐浴 將沐傳:叔武將沐,聞公至,喜捉髮走出,前驅射而殺之。注,叔武衛侯之弟,居守衛國者。 増歸沐《小雅》:予髪曲局,薄言歸沐。 出沐《漢律,吏五日得一出沐 蓄蘭《月令廣義》,今之澤蘭名厭,草香可辟邪,亦入藥。《大戴禮》,五日蓄為沐浴」 煎杞。《飬生雜纂》云:「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以至十二月十二日,皆用杞葉煎湯沐浴,令人光澤,百病不生」。 湯盤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邑《禮記》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視元士。。 猶沐,《韓非子》:六反。《篇》諺曰:為政,猶沐也,雖有棄髮,必為之愛愛棄髮之費,而忘長髮之利,不知權者也。 宜沐。《雲笈七籖》:二月初八,宜沐浴,㧞白髮。 遇沐孔帖:遇休沐,徃往馳召宇文士及。 辭沐。五代史》趙鳳傳于嶠,因被酒往見鳳,鳳知其必不遜,辭以沐浴。 掌嚴。《唐六典》:皇太子官屬,掌嚴掌飾衣服、巾櫛、膏沐、服玩、仗衛。 解穢。唐書髙駢傳:客至,先遣薫濯詣方士袚,除謂之解穢。少𨕖即引去。 《結荷李白詩提攜朱鉛客結荷水邊沐 佩玉《檀弓》:「石駘仲卒,無適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為後者曰沐,浴佩玉則兆」澤髮韓愈夜會聨句澤髮,解兜鍪。 彈冠》李白詩:「沐芳莫彈冠,浴蘭莫振衣」。 《原沐《咸池》《楚辭:「與汝沐兮咸池晞汝,髮兮陽之阿 《濯陽谷》《楚辭》,朝濯髮於陽谷 増時休沐出《漢書霍光傳》:光時,休沐出。 休沐不出,《漢書》:宮門有禁,非侍衛之臣不敢入。董賢幸於上,雖休沐不出。 祀日,沐浴。宋史:次奉髙宮齋於清穆殿。諸升山者官給衣,令祀日沐浴服之。 祀前沐浴。《孔帖》:大祀中祀,接神齋,官祀前一日皆沐浴。 櫛沐祇事《宋史》:奉天書於神坐之左次,以太祖、太宗配侑,櫛沐祇事,用致其恭。 齋沐為詩《石田集》,元文宗賜馬祖常御書奎章閣記》,祖常齋沐為四言詩以賛於後。 三沐三薰韓愈答吕毉山人書:方將坐,足下三沐而三薰之」。 再塗,再澡《孔帖》:「南詔環王以麝塗身,日再塗再澡」。 未嘗櫛沐。孔帖:陳利貞守襄城七十日,未嘗櫛沐。 自為櫛沐。孔帖:梁太祖母生三子,其次太祖后,少寡,攜三子傭食蕭縣人劉崇家,母時自為櫛沐,曰朱三,非常人也。 不洗頭面嵇康與山巨源絶交書,性復嬾筋,駑肉緩頭面,常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痒則不沐也。 動逾歳時栁宗元答許京兆孟容書,洗沐盥潄,動逾歳時。 鄭莊置驛馬。《史記鄭當時傳》:莊為太子舍人,五日一休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請謝賓客。 石建浣中帬《史記》:石建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帬厠牏,身自浣滌 山郎輒償沐《漢書楊惲傳》:「郎官故事,令郎出錢市財用,給文書乃得出,名曰山郎。移病盡,一日輒償一沐,或至歳餘不得。沐惲為中郎將,罷山郎,其疾病、休謁、洗沐,皆以法令從事」。。 宰相不休沐。李徳裕傳:元和後數用兵,宰相不休沐。
19
浴一
20
原振衣》《楚辭》,新浴者必振衣」。 進飲,《玉藻》:浴用二巾,上絺下綌,出杆履。蒯席,衣布晞身,乃屨進飲注,進飲,亦盈氣也。 請靧《內則》:「子事父母,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注,潘米瀾也。 去垢《史記》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 《□浴》《左傳》「重耳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句,欲觀句其「□浴」句,薄而觀之。 湢浴禮內外不共。湢浴,注浴,室也。 増乾浴。詩注:海南無浴器,故常乾浴。 裸浴《集仙傳》:張開光常與母及弟出遊,留嫗守舍,有道士疥癬被體,直入裸浴酒甕中,嫗不能拒。遊者歸渇甚亟,就盎中飲,嫗不敢白。居數日,開光與母及弟拔宅而去。 浴池《左傳》文十八年,懿公遊於申池,二人浴於池 按二人邴歜,顔職也。 浴溪元風慶㑹圗文。長春真人,浴於東溪,越二日,天大雷風,太液池岸北水入東湖,聲聞數里,魚鼈盡去,池遂涸,而北口髙岸亦崩,真人嘆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將與之俱乎!」遂卒。 更衣焦氏《𩔖林》:米芾晚年學禪,有得卒前七日,更衣沐浴,及期,徧請羣僚舉笏曰:「衆香,國中來衆香」,國中去,擲笏合掌而逝」。 灌頂,髙僧傳》:四月初八浴佛,以都梁香為青色水,鬱金香為赤色,水丘降香為白色,水附子香為黄色水,安息香為黒色水,灌佛頂。夜,浴月令,廣義賢者夜浴不改容。 晚浴,東坡詞:槐隂轉午,晚凉新浴。 釁浴《周禮》女巫「掌歳時祓除釁,浴」注。「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 釁浴《國語》比至三釁,三浴之。 浴日栁文:今夫大海,旦則浴日而西之,夜則滔列星,含太隂。 浴月古浴牒辭祝融司方發其英,沐日浴月,百寶生 浴床白居易詩:「平石為浴床,鶴石為浴斛」。 浴室《續文獻通考》親祀時享儀,嘉靖二年,揮椸枕簟,篋笥、帷幔、浴室,皆如生存」。 鳬浴《淮南子》:鳬浴猿攫,是養形之神也。 蠶浴《癸辛雜志》:蠶為龍精,月値大火,則浴蠶種。今人以鹽水沃其種,謂之淹蠶。其蠶為上不浴者,為火蜃次之。蠶足於葉三俯,起二十七日而老則紅,故曰紅蠶。 原浴蘭湯《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 履蒯席詳《進飲條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浴同川,白狄男女,同川而浴,増給香粉,月令廣義:唐髙宗時,凡天子享會,冬幸新豐,歴白鹿觀、上驪山,賜浴湯池,給香粉蘭澤。傅香粉,月令廣義養生論,夏用五枝湯,常洗浴浴訖,以香粉傅身,能袪瘴癘,毒疎風氣滋血脉浴殿闗,元稹詩:未勘行,臺契先排浴殿闗。按稹承旨㕔壁記:乘車奉郊廟,則承旨得廐馬,自浴殿由內朝以從。內朝者,紫宸殿也。唐學士多對浴堂殿 ,又浴堂門、浴堂院、浴堂北廊,見會要、唐書列傳。浴堂巷。歐陽修歸田録:魯宗道為諭徳,其居在宋門,俗謂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側,號仁和酒,有名於京師。 《浴咸池》《淮南子》:日出賜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 《浴甘泉》《山海經》,羲和浴日於甘泉 浴佛㑹,遵生八牋,杭城四月八日,諸寺院各有浴,佛會僧尼,俱以小盆貯銅像,浸以糖果,香水,覆以花棚,鐃鼔郊迎,徧往邸第,富室以小杓澆灌佛像求施利。 浴佛水《夢華録》:四月八日,京師於大禪院各有浴佛會,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 原鵠不日浴。而自白。 齋心先浴詳沐 増不肯就浴後周張元六歳,其祖將元就井,浴元固不肯,曰:「不能䙝,露其形於白日之下」。祖異之。 不好盥浴。後漢劉寛、傅寛性簡畧,不好盥浴。
21
浴:二
22
増詩唐蔡希周奉和扈從溫泉宮,承恩賜浴詩曰:「天行雲從指驪宮,浴日餘波錫詔同。彩殿氤氲擁香溜,紗窗宛轉閉。和風來將蘭氣衝,皇澤去引星文捧碧空自憐遇坎便能止,願托仙槎路未通。
23
御定淵鑑𩔖函卷一百六十三
URN: ctp:ws493262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