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三

《卷三》[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陜西通志巻
3
建置第二
4
本朝附釋名
5
陜西布政司。
6
國初因明之舊,左右布政使司領八府一州。康熈二年,右布政移治甘省左布政,仍駐西安,領西延、鳯漢四府,興安一州。雍正三年,改西安府屬商、同、華、耀、乾、邠六州,延安府屬鄜、綏、葭三州,直𨽻陜西布政司。九年,又改榆林衛為府,共領五府。十州治西安府。《釋名》:陜西,宋路名明,因以名省。蓋取《公羊傳》自陜以西召公主之之義。
7
西安府: 明領州六,縣三十一,本朝因之,又增領衛一。雍正二年,潼闗衛廢。三年,改商、同、華、耀、乾、邠六州為直𨽻州,撥縣十七,分𨽻之府領。
8
縣十四。釋名:西安,明府名,本元安西路,明改西安府,即元安西義。
9
長安 西安府治。《釋名》長安,漢縣名,秦為長安邑,漢以名縣。三輔黄圖云,長安本秦鄉名。
10
咸寧 治府東偏,與長安為東西附。郭釋名咸寧,唐縣名,本萬年,天寳初改咸寧。郭子章云,蓋取書萬國咸寧之義。
11
咸陽 明屬西安府。
12
本朝因之,《釋名咸陽,西魏縣名,本周咸陽邑,秦自孝公以下皆都之。三輔黄圖云:「山南曰陽水,北曰陽,其地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皆陽,故名。咸陽興平。 明屬西安府。
13
本朝因之,釋名興平,唐縣名,至徳初,置興平軍,尋改為縣,從軍名也。
14
臨潼 明屬西安府。
15
本朝因之,釋名臨潼,宋縣名,本昭應,祥符初避昭應宫名,改為臨潼,以城西臨潼水為名。
16
髙陵 明屬西安府。
17
本朝因之,釋名:髙陵,秦縣名,孝公置縣,後為髙陵邑。郭子章云:縣南有奉政,原髙四五丈,髙陵之名所由昉也。
18
藍田 明屬西安府。
19
本朝因之。《釋名》:藍田,秦縣名,獻公置縣,後為藍田邑。元和志云:羙玉為藍縣,出羙玉,故曰藍田。《史記索隠云:因藍田山為名也。
20
涇陽 明屬西安府。
21
本朝因之,《釋名涇陽,苻秦縣名,本嬴秦涇陽邑,苻秦以名縣。
22
三原 明屬西安府。
23
本朝因之,釋名三原,後魏縣名。《元和志》云:以地有豐原、孟侯、白鹿,三原也。郭子章云:以地有東西中三原也,志說非是。
24
鄠 明屬西安府。
25
本朝因之。《釋名》:鄠,秦縣名,古扈國,秦改為「鄠」。王伯厚云:「扈、鄠,一也。
26
盩厔 明屬西安府。
27
本朝因之,《釋名》:盩厔,漢縣名。《圗經》云:「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名。
28
渭南 明屬西安府。
29
本朝因之。《釋名》渭南,西魏縣名。漢為渭南郡。西魏文帝以名縣,以縣在渭水之南也。
30
富平 明屬西安府。
31
本朝因之《釋名。富平,晉縣名,晉徙北地郡富平縣於懐徳城,用其舊名也。
32
醴泉 明屬西安府。
33
本朝因之,釋名醴泉,隋縣名。《元和志》云:縣有後周醴泉宫,因以為名。按縣東南有醴泉,周以名宫,隋以名縣。
34
延安府:
35
國初因明之。舊領州三,縣十六,雍正三年,以延安所屬州縣山多地廣,去府遼逺,改鄜、綏葭三州,直𨽻陜西布政司,撥八縣分𨽻三州府,領縣八。《釋名:隋延安郡,宋以名府,元和志謂以界內延水為名,是也。膚施。 明為延安府附郭。
36
本朝因之,釋名,膚施戰國,趙邑名。秦昭王以名縣,在今綏徳界,隋大業初,始置於延安界,因舊名也。
37
安塞 明𨽻延安府。
38
本朝因之釋名。安塞,元縣名。本宋安塞堡縣,從堡名也。甘泉。 明𨽻延安府。
39
本朝因之,《釋名甘泉,唐縣名。《寰宇記》云:「以其泉甘羙為名。縣志云:「有甘泉在縣南五十里,天寳初改縣名甘泉,因此。
40
安定 明𨽻延安府。
41
本朝因之,釋名安定,元縣名。本宋安定堡,因以名縣保安。 明𨽻延安府。
42
本朝因之,釋名保安,元縣名,本宋保安軍。金以名州,元以名縣。郭子章云:「與安塞、安定皆取安寧之義。
43
宜川 明𨽻延安府。
44
本朝因之,釋名宜川,宋縣名本。後魏義川,太平興國中改名,避太宗匡義諱也。
45
延川 明𨽻延安府。
46
本朝因之,《釋名延川,隋縣名。《元和志》後魏文安,隋改延川,以吐延川為名。
47
延長。 明𨽻延安府。
48
本朝因之,《釋名延長,唐縣名。延水經延長入河,故以名縣。
49
鳯翔府: 明領一州七縣,分𨽻闗西,道康熈十年,裁𨽻陜西布政司,仍領州一、縣七。釋名鳯翔,唐府名。《雍勝畧云:至徳初置鳯翔府,取鳯鳴岐山之義鳯翔。 明為鳯翔府附郭。
50
本朝因之,釋名鳯翔,唐縣名,本雍縣,唐改「鳯翔,義與府同。
51
岐山 明屬鳯翔府。
52
本朝因之。《釋名》:岐山,隋縣名。《明一統志》云:「本後周三龍縣,隋移治岐山南,遂改為岐山,因山名也」。
53
寳雞。 明𨽻鳯翔府。
54
本朝因之,釋名:寳雞,唐縣名。元和志云:乾元初,改陳倉為寳雞,以昔有陳寳鳴雞之瑞,故名之」。
55
扶風 明𨽻鳯翔府。
56
本朝因之。《釋名扶風,唐縣名。貞觀初,以扶風名縣仍漢、右扶風名也。
57
郿 明𨽻鳯翔府。
58
本朝因之。《釋名》:郿,周邑名,秦以名縣,毛萇云文公所營是也。
59
麟遊 明𨽻鳯翔府。
60
本朝因之,釋名麟遊,隋縣名。義寧初,獲白麟于廢仁夀宫,因置縣。
61
汧陽 明𨽻鳯翔府。
62
本朝因之,《釋名汧陽。後周縣名。《寰宇記》云:「以縣在汧水之陽而名」。
63
隴州 明𨽻鳯翔府。
64
本朝因之。《釋名》隴州,西魏州名。《元和志》:魏改東秦為隴州,因山為名。
65
漢中府。 屬陜西布政司。府志云。明漢中府。領州一、縣八。
66
本朝因之。《釋名》:漢中,明府名。秦為漢中郡。常璩曰:郡因水名也。明以名《府。府志》云:「郡臨漢水之陽,南面漢山,故名漢中。
67
南鄭 明為漢中府附郭,本朝因之。《釋名》:南鄭,周邑名,秦以名縣。耆舊傳》云鄭恒公遺民南奔漢中,故以南為稱。府《志》云:桓公都鄭,其民徙河南者為新鄭,奔漢中者為南鄭。
68
褒城 明𨽻漢中府。
69
本朝因之,釋名褒城,隋縣名。郭子章云:周褒國,漢置褒中縣,隋改名褒城。
70
城固 明𨽻漢中府。
71
本朝因之,《釋名》:城固,秦縣名。《方輿勝覽》云:始城而冀其鞏固之意也。
72
西鄉 明𨽻漢中府。
73
本朝因之,《釋名》西鄉,晉縣名。《寰宇志》云「蜀南鄉」,晉改西鄉。府《志》云「與䕫之東鄉對」,故名」。
74
鳯 明𨽻漢中府。
75
本朝因之,《釋名,鳯明縣名《方輿勝覽》云:鸑鷟嘗鳴於岐,翺翔至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鳯翔,南岐曰鳯州,至明降州為縣,因其舊名。
76
寧羌州 明𨽻漢中府。
77
本朝因之釋名。寧羌,明州名。郭子章云:本戰國白馬氐東境,成化中設寧羌,取輯寧氐羌之義。
78
沔 明隷寧羌州,後𨽻漢中府。
79
本朝因之,《釋名》:沔明,縣名,本漢沔陽,以沔水為名也。元自畧陽移沔州來治,明降為縣,不易其名。
80
畧陽 明𨽻寧羌州,後𨽻漢中府。
81
本朝因之,釋名:畧陽》,宋縣名府志》云:用武之地曰畧,象山之南曰陽,故以為名。按畧陽,漢縣也,在今鞏昌界,後魏僑置畧陽郡,縣于此。趙、宋遂以名縣,沿漢舊也。
82
榆林府: 明置榆林衛,𨽻陜西都司。本朝改屬榆林道。雍正九年,改榆林衛為榆林府,𨽻陜西布政司。領縣四。釋名。榆林府,因明榆林衛舊名也,本漢榆溪塞,水經注所謂「諸次水,東逕榆林塞」是也。明因塞置衛,遂取名焉。
83
榆林 本明東路雙山堡,屬神木道,中路常樂、保寧、歸徳、魚河四堡,屬榆林道。
84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並五堡置榆林縣,為榆林府,治《釋名》榆林縣。本榆林堡地,義與府同。
85
懐逺。 本明中路、懐逺、波羅、響水、威武、清平五堡,屬榆林道。
86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併五堡置懐逺縣,屬榆林府。釋名:懐逺,本明懐逺堡縣,因堡名也。
87
靖邉。 本明西路靖邉、寧塞、鎮羅、鎮靖、龍州五堡,屬靖邉道。
88
本朝裁靖邉道,改屬榆林道,雍正九年,併五堡置靖邉縣,屬榆林府。釋名:靖邉本明靖邉堡,蓋取綏靖邉疆之意。縣,因堡名也。
89
定邊 本明西路定邊鹽塲、磚井、安邊、栁樹澗五堡,屬靖邊道。
90
本朝裁靖邊道,屬榆林道。雍正九年,併五堡置定邊縣,屬榆林府。《釋名》:定邊本明定邊堡,蓋取底定邊疆之意。縣,因堡名也。
91
興安州 明領六縣,𨽻陜西布政司,徙治趙臺山下。國初復徙舊城,即今治也。仍領縣六。《釋名》:興安,明州名。《續通考》云:明初為金州,萬厯十年改興安州,因徙置。錫佳名也。
92
平利 明隷興安州。
93
本朝因之。《釋名:平利,唐縣名。《舊唐書》云:後周於平利川置吉陽縣,武徳初,改曰平利縣,以川名也。
94
洵陽 明隷興安州。
95
本朝因之,《釋名》洵陽,戰國,楚邑名。《寰宇記》云:「漢舊縣以在洵水之陽而名」。
96
白河 明隷興安州。
97
本朝因之,釋名白河明縣名。《縣志》云:成化中置白河堡,以白石河為名,尋改為縣。
98
紫陽 明隷興安州。
99
本朝因之。《釋名》,紫陽明縣名。郭子章云:正徳壬申立紫陽堡,癸酉升縣。縣南紫陽灘旁有三洞,乃紫陽真人所居縣名本此。
100
石泉 明隷興安州。
101
本朝因之,釋名石泉,西魏縣名。《寰宇記》云:「以縣北石泉為名」。或云今有石泉,在縣治南。
102
漢隂。 明隷興安州。
103
本朝因之,釋名漢隂,唐縣名,本漢安陽,至徳初改漢隂縣,志云:舊治漢江南,紹興初,徙治新店。按水南曰隂,初治漢南,故名漢隂,後徙漢北,而仍名漢隂者,襲舊名而悞也。
104
商州 明隷西安府,領四縣,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商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以四縣隷州。《釋名》:商州,後周州名。賈《志》云:商,本山名,在州東南,故名。按《史記》殷本紀,契封于商。商,國名也。周秦為商於地,故漢以名縣,後周以名州。
105
鎮安 明隷西安府商州。
106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鎮安,仍屬州。《釋名》:鎮。安明,縣名,本唐安業縣地,景泰初重置,更名。郭子章云。縣南門外有鎮安河,蓋縣因水名也。
107
雒南 明隷西安府商州。
108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𨽻洛南,仍屬州。《釋名》:雒南,隋縣名。《寰宇記》云:開皇初,改拒陽為雒南,以在洛水之南為名。明以光宗諱「洛」,改為雒南。
109
山陽 明隷西安府商州。
110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山陽,仍屬州。《釋名》:山陽,明縣名。賈《志》云:以在山之陽,故名縣。《志》云在北山之南,豐水之北,故名。
111
商南 明隷西安府商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商南,仍屬州。《釋名》商,南明縣名,本後魏南商縣地,成化間,置縣曰商南。郭子章云:以縣在商州之南也。
112
同州 明隷西安府,領縣五,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同州直隷陜西布政司,又以同之白水割隷耀州州。領縣四。釋名同西魏州名。州志云:以城南九龍泉九源同流,故名。按路史云春秋地圗云同州為□國,則州之名同,亦沿國舊名也。
113
朝邑 明隷西安府同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𨽻州,朝邑仍屬焉。《釋名》:朝邑,西魏縣名,本南五泉,西魏改朝邑。《元和志》云:以北據朝坂,故以為名。
114
郃陽 明隷西安府同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隷州,郃陽仍屬焉。《釋名》:郃陽,漢縣名。本有莘國,《詩》所謂「在洽之陽」也。《春秋》,晉為合陽邑,漢以名縣。《水經注》云:城南有郃水,縣取名焉。
115
澄城 明隷西安府同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隷州,澄城仍屬焉。《釋名》:澄城,後魏縣名,本春秋北徴地,漢置徴縣,後魏為徴城縣。《通典》云:徴澄,音相近,故名。《元和志》徴澄同聲,後人悞為澄。
116
韓城 明隷西安府同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隷州,韓城仍屬焉。《釋名》韓城,隋縣名,本周韓侯國。雍《勝畧》云:隋置韓城縣,以古韓城為名。
117
華州 明隷西安府,領縣二。國初因之。雍正三年,改華州為直隷州,仍領縣二。五年,改潼闗衛為縣,並隷州。領縣三。釋名》華,西魏州名。南有少華山,東連大華故州以取名焉。
118
華隂。 明隷西安府華州。
119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縣屬直隷華州。《釋名:華隂,漢縣名,本《禹貢》華隂地,《寰宇記》云:漢改華隂,以在太華之隂,故名。
120
蒲城 明隷西安府華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縣屬直隷華州。《釋名》:蒲城,西魏縣名,本南白水,西魏改蒲城。《寰宇記》云:以縣東故蒲城為名也。或云:以縣東有蒲池,即小蒲川。
121
潼闗 明設潼闗衛,隷南京中軍都督府,國初改隷西安府。雍正二年,裁潼闗衛,歸併同、華等州。五年,以輸納不便,照甘省改衛為縣之例,設縣專理就近,屬華州。釋名:潼闗本後漢闗名,故明以名衛。
122
本朝以名縣,因闗舊名也。耀州。 明隷西安府,領同官一縣,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耀州為直隷州,又撥同州之白水來隷。領縣二。《釋名》:耀州,唐末李茂貞,州名。郭子章云:「州東十五里有鑑山,年豐,則山中有光耀如鑑,州以是名。
123
同官 明隷西安府耀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屬之。釋名:同官,後周縣名。元和志云:苻秦於銅官川置銅官䕶軍,後魏改置銅官縣,周除「金」作「同」縣,因川名也。
124
白水 明隷西安府同州。
125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耀州改直隷州,以同州白水接壤於耀,故撥隷焉。《釋名》:白水,秦縣名。《雍大記》云:秦置白水縣,以縣臨白水也。《元和志》:後魏置白水縣,南臨白水,因以為名。
126
乾州 明隷西安府,領二縣。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乾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領二縣。《釋名:乾,唐州名。乾寧二年置乾州。《雍大記》云在長安西北隅,故名。
127
武功 明隷西安府乾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乾州為直隷州,武功仍屬焉。《釋名》、武功,秦縣名。《元和志》云:縣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是縣以山水立名也。
128
永夀 明隷西安府乾州。
129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乾州為直隷州,永夀仍屬焉。釋名:永夀,唐縣名,武徳二年,於永夀原西置永夀縣,因原而名。
130
邠州 明邠州隷西安府,領三縣,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邠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領縣三。《釋名》:邠,唐州名。《元和志》云:豳公劉所居之地。後魏置豳州,開元中,以「豳」與「幽」字相渉,改為「邠」,字「三水」。 明隷西安府邠州。
131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三水,仍屬焉。釋名三水,後魏縣名。漢有三水縣,屬安定郡。後魏重置於今邠州界,沿漢舊名也。《元和志》云:以縣有羅川谷,三泉並流,故以為號。
132
淳化 明隷西安府邠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淳化,仍屬焉。《釋名》、《淳化,宋縣名。《縣志》云:宋太宗改元淳化,立縣之始,即以為名。
133
長武 明隷西安府邠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長武,仍屬焉。《釋名》長,武明縣名。《縣志云:萬厯初置長武縣,取縣西長武故城為名。
134
鄜州: 明隷延安府,領三縣,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鄜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領縣三。《釋名》:鄜,後魏州名,本秦鄜衍。文公於其地作鄜畤,漢為縣。後魏以名州郭子章云以地有鄜水,故名。
135
洛川 明隷延安府鄜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隷縣,仍屬州。《釋名》:洛川,後秦縣名。《元和志》云:姚萇置洛川縣,以縣界有洛川水為名。
136
中部 明隷延安府鄜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隷縣,仍屬州。《釋名》:中部,後秦縣名,漢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興始置縣,從中部都尉之舊也。
137
宜君 明隷延安府鄜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隷縣,仍屬州。《釋名:宜君,後魏縣名。苻秦置宜君䕶軍,太武改縣。地形志》云:縣有宜君水,因取名焉。
138
綏徳州 明隷延安府,領米脂一縣,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綏徳州直隷陜西布政司,又撥延安府之清澗縣,隷州領縣二,釋名:綏徳,金州名,本後魏綏州,宋為綏徳城,金升為州,因城舊名也。米脂。 明隷延安府綏徳州。
139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屬焉。《釋名:米脂,金縣名,本宋米脂城,以地有米脂、水沃壌,宜粟。其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金升為縣,因宋舊名也。清澗。 明隷延安府。
140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綏徳為直隷州,以縣境接壌於州,故撥隷焉。釋名:清澗,金縣名,本宋清澗城,建康初,种世衡因寛州舊壘築之,賜名清澗,以縣西有清澗河也。大定末,始升為縣。
141
葭州 明隷延安府,領三縣,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葭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領縣三。《釋名》:葭,金州名,以州臨葭蘆川也。川在州西五里,岸多葭蘆,故以名州。
142
呉堡 明隷延安府葭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屬州。《釋名》:呉堡,金縣名,本宋呉堡寨縣,從寨名也。
143
神木 明隷延安府葭州,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屬州。《釋名》:神木,元縣名,本宋神木寨也。郭子章云:縣西十五里楊家城內有神松三株,枝柯相連,故曰神木。
144
府谷 明隷延安府葭州。
145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𨽻州。《釋名》:府谷,五代唐縣名。《文獻通考》云:唐末置府谷鎮,後唐升府谷為縣。縣從鎮名也。
146
右。
147
本朝陜西録司,一府五直,隷州十、州縣共七十三,自明以縣屬於州州縣又均統於府,如西安一府,所轄至三十有七,屬隷太廣,化理難周。又潼闗、榆林,守土蒞民,職同縣府,而名仍衛所,亦屬未協,至本朝雍正三年,法唐虞肇州之典使,凡府州縣統轄適均,如西安六州、延安三州,俱改直隷,以分蒞諸縣,又改潼闗衛為縣,升榆林衛為府,分二十堡為四縣以隷之,使一省之中,大小相維,輕重同得,合成運掌之治,至郡縣釋名,雖無闗大體,然盩厔因乎山水,膚施沿乎國邑,鳯翔麟逰本乎祥瑞,闡釋其義,可以考命,名所由,使覽者不惑,故並附見云夏商。
148
昔顓頊創制九州為雍、梁,舜分十二州為雍,梁、豫、夏復為九州。《禹貢》曰:「黒水、西河,惟雍州。東距西河,即龍門之河。華陽黒水惟梁州孔安國以為東距華山之南《通典》。殷因於夏,無所變改《漢書地理志》。武丁之地,西不過氐、羌,北不過朔方《漢書賈捐之傳》
149
雍州 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通典》。東崤,西漢南商,北居庸,四山之所擁翳,故曰雍《括地志》
150
鎬 帝辛三十六年,西伯使世子發營鎬。《竹書紀年》安按:鎬在長西南三十里以下國邑,郡縣非更置徙治者,其方位逺近不重注
151
亳 湯起於亳《史記六國表》,契封於商,後世遷於亳,即西亳京兆杜縣有亳亭鄭樵通志,亳在杜南《路史》咸按:杜即今 寧郢。 《史記正義》《周書》云:「惟周王季宅郢、郢,故城,在雍州咸陽東二十一里,周之郢邑也《地理通釋見》按:「郢」一作「程」辨。 程下」。畢 帝辛六年,文王初禴於畢《竹書紀年》。畢在咸陽西北《地理通釋》
152
雞閭 新平地,古顓頊之墟,里名曰雞閭。《晉書苻堅載記 」。按新平,今邠州。
153
麗 㚿媧氏立,治於中皇山之原,繼興於麗。《長安志》云,驪山有女媧治處。又臨潼東二十四里有故麗城、商酈國《路史》平按:中皇山在 利縣
154
戲 炎帝後,姜姓之國,今新豐有戲亭是也路史在按戲亭。 臨潼東南三十里
155
扈 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尚書序。趙孟曰:「夏有觀扈。《左傳》:鄠縣,本夏扈國,故鄠城在縣北二里。元和志》。
156
崇 輿地志:鄠縣,古崇國也鄠縣志夏,有扈國商為崇國通考,商之崇扈,今永興鄠北二十里有故城路史
157
豐 既伐于崇,作邑于豐。《詩經大雅》。。文王伐崇,作豐邑,自岐下徙都。《史記周本紀》。周豐宫,文王宫也,在鄠縣東三十五里。括地志》:渡按即今秦 鎮。
158
甘 在鄠北,啟扈戰於此路史駱 縣父之國京兆宜夀縣有駱谷故盩厔地路史郝。 商郝國,太昊弟郝骨氏,後右扶風、盩厔也。路史》:郝按駱同地但先後異時。
159
橋 姬姓國,黄帝子孫守橋山者路史,中按橋山在 部北翟。 帝乙十七年,西伯伐翟《竹書紀》年翟。按周時延安以北皆為 境,商末之翟亦應在其地
160
西河 后啟征西河《竹書紀年》。夏世侯伯有西河國,后啟征《路史》即按《禹貢》西河自龍門」以下,皆是 ,《正義》所謂丹、同二州也
161
岐 古有岐伯、黄帝,至岐,見岐伯,引載而歸是也《路史》。亶父自豳遷岐,改國號曰周詩注疏》。太王邑岐山之下,文王亦治焉《地理通釋》
162
郮 郮故國,黄帝後封,在岐山之陽,所謂周原膴膴者《玉篇》。周文作邑於豐,乃分岐邦地為周,公旦采地,東謂之周詩注疏
163
召。 召畿內采地,奭始食於召,故曰「召公」。《史記索隠。文王分岐邦地為召公奭采地西,謂之召詩注疏
164
程 孔氏曰:周書》稱文王,在程作程典,皇甫謐云文王徙宅於程,蓋謂此也。曹氏曰:文王既勝,宻湏度鮮原於岐山之陽,定程邑而都焉。《詩地理考》。文王城在隴州呉山,廢縣東四十五里。明一統志》處按諸志,俱謂程即郢合為一。 但程在岐陽,郢在咸陽東,相去絶逺,故分編之。
165
陳倉。 渭水東逕陳倉縣西。應劭曰:黄帝都陳在此。營氏《開山圖》曰:伏羲生成,紀徙治陳倉,非陳國所建也。水經注陳,黄帝後姬姓國,今寳雞故陳倉有陳山路史姜。 炎帝後姜,姓國扶風。美陽有姜氏城《路史》。岐水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水經注》
166
杜 夏世侯伯,漢杜陽縣地《路史》。《詩》「自《土》、《沮》、《漆》、《齊詩》作「自杜」,言公劉避狄而來,居杜與漆、沮之地《詩地理考》。杜邑在麟遊縣《麟逰縣志》
167
微 微商後今岐之郿縣路史阮 殷有阮國在岐、渭間,詩有「侵阮徂共」之辭。《通鑑注。阮商諸侯國在岐、渭之間氏族畧》
168
莘 莘,姒姓。夏禹後世本啟封支子於莘唐世係表「鯀」。按呉越春秋》, 娶有莘氏女,古已有莘國。河水逕郃陽城東,故有莘邑,為太姒之國。《詩》云「在郃之陽」。又曰:「纉女維莘」,謂此也《水經注》。郃陽南二十里,古莘國《郡縣志》
169
芮 虞芮質厥成《詩》經《大雅》西伯初聽虞芮訟。杜預云:「馮翊臨晉芮鄉,在朝邑西南《路史》
170
荼 荼,䣝也。殷時舊姓郃陽䣝城是路史。李氏曰:同州䣝谷《詩地理考》
171
華 堯觀於華華,封人祝之《莊子》。有虞氏為豫州之域,舜分十二州、豫州華山。《通鑑注》國。按:潼闗縣,古桃林地,後漢郡。 《志》云:黄帝置𢎞農郡。潼關縣亦故𢎞農地。
172
蕃 渭水東逕巒都城北,故潘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契居蕃,闞駰曰:「蕃、鄭西,今巒城是矣」。《水經注》:州按蕃在今華 西。定。 定國商後渭水南有定城。《述征記》,去潼闗三十里路史》
173
彤 商彤伯地即彤城《歴代紀事年表》鄭縣西有故彤城。《華州舊志》即按鄭縣。 今華州。
174
華原 隂康氏治於華原路史耀,按華原,今 州也。陽武 古國有陽武路史《史記》倉頡居陽武,在今白水縣東北十八里陽武村賈《志》
175
彭衙 舊志謂衙在商,以老彭封得名《白水縣志》白,按彭衙在今 水
176
邰 國名炎帝,後姜姓所封。帝嚳,元妃邰氏女也。生棄為后稷,復封於邰說文。故斄城,在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括地志》。后稷封邰,夏支庶受爵曰子,國於此郿縣《志》雲陽 雲陽山在馮翊雲陽縣,少昊居之《路史》。今按雲陽在 淳化甘泉 黄帝接萬靈、明廷明廷者,甘泉也《史記封禪書》。少昊處甘泉《路史今按:甘泉在 淳化
177
䣛 夏䣛國在乾之永夀,漢之䣛縣。路史》豳 《禹貢》「雍州之地,周之先公劉所居詩大雅》云「篤公劉于豳,斯館是也《元和志》。古公立薫育侵之,乃去豳《史記》、《周本紀》。古豳地在三水縣西南三十里有豳城,在龎川水西,蓋公劉之邑豳谷也《寰宇記》
178
京 依其在京,詩經大雅。京地名鄭箋,以京為周地小别名,則京是周所都之邑。詩注疏邠。按京在今 州。
179
渠搜 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故城北,《禹貢》之所云渠搜矣。《水經注》:成湯,北發渠搜。《通鑑外紀》渠搜在廢夏州北。《禹貢:錐指東:按渠搜在今懐逺縣 北河套中。
180
朔方 堯、舜地不過數千里,北朔方朔南暨聲教《通典》。帝乙三年,王命南仲城朔方《竹書紀年》邉。按朔方,在今靖 東北
181
昆夷 夏之衰,不窋竄戎狄之間《國語》,豳國,西近戎,北近狄韋昭注。夏桀之亂,大夷入居邠、岐之間,成湯攘而伐之。《後漢書西羌傳》昆。按《史記地理圖》,虞、夏以來,薫鬻玁狁,在黄河北 夷雖居邠、岐,終非境土,故不入圖。
182
梁州 梁州東據華山之南,孔氏書傳》華山之南,今華隂之西南上洛、漢中、洋川、安康皆是。鄭樵通志南鄭縣東南百八十里有梁山,大山四圍,其中三十里許,甚平。或云:古梁州治也。《通鑑》注舜置十二州,梁州其一也。西方金剛,其氣强梁,故曰梁。《通考》
183
褒 褒夏后氏後夏有褒君《路史》。褒國在褒城縣東三里許。駱駝坪賈《志》
184
西 分命和仲宅西《書經尭典》,西國和仲所宅,今興元西縣路史》
185
氐 西戎氐、羌咸戴舜之功,《史記五帝本紀》。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詩經商頌》。白馬氐,今興、武等州地,蓋岐、隴而南,漢川以北皆氐云。路史寧,按即鳯沔 羌地。
186
饒 《世本》曰:舜居饒內,在漢中西城縣。或言嬀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水經注》饒國有虞氏後,今西城有姚墟。或謂舜生於此《路史》
187
姚方 漢水東逕錫縣故城北,又東歴姚方,蓋舜後枝居是處故地。留姚稱也《水經注》:白按姚方,在今 河縣。
188
金 金提國帝堯世有金道華種蘭。唐韵云,周附庸,金州也。路史興按:金州即今 安州
189
錫 商錫國,御姓錫時之先,今鄖鄉有錫穴《路史》,白按:即今 河縣
190
上洛 上洛夏氏侯伯,商州上洛郡是也《路史》丹 丹水城在商州城南一里。《吕氏春秋》,堯有丹水之戰以服南蠻,疑即丹朱所封者賈《志》。堯使子朱處於丹淵,為諸侯丹,是其國也《漢書律厯志》。朱之國,今朱虚有丹山丹水出焉《路史》
191
商 丹水自上洛逕商縣南,契始封此。魯連子曰:在太華之陽,皇甫謐、闞駰並以為上洛郡商縣也。《水經注》: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古之商國。括地志》武闗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商城,謂故邑也。盛𢎞之《荆州記》
192
右夏商二代,兼及上古録,州二國,邑五十四。夫塗山之㑹,萬國、雍、梁二州封建,殆不止此。然歴年既乆,經史闕如,靡究其詳,僅録其可考者著於篇。又如唐之丹、虞之饒,夏之西、商之彭衙,間有謂在他境者,然諸說相沿,諒非無自疑以傳疑,不敢廢也,故並録之。
193
194
后稷始封邰,公劉徙邑於豳,太王徙邑於岐山之陽,南有周原,始改號曰周王,季徙程按:程一作郢。文王徙都於豐,成王卜洛邑,復還豐。鎬世本曰懿王,居犬丘。平王徙洛《帝王世紀》自陜以西,召公主之《公羊傳》。成王地西不過氐、羌,北不過朔方《漢書》賈捐之傳》。髙陵以東,今馮翊之南境,華隂之東境屬魏,雲中、五原之境,今榆林、九原屬趙《通典》
195
雍州 《周禮》:西曰雍州,蓋并禹梁州之地。周自武王都於鄷鎬,雍州為王畿。平王東遷,以岐、鄷之地賜秦襄公為秦地《晉書》《地理志》。職方九州,周之制也,無禹貢之梁,雖無梁州,而雍、豫之間是也《周禮注》。周之九州,與禹貢》不同者,周都雍,不可不廣,故合雍、梁為一州《地理通釋》鎬。 鎬水上承鎬池於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詩》云:「考卜維王宅,是鎬京自漢帝穿昆明池」,於是地基搆淪禠,今無可究。《水經注》。武王自豐徙都鎬,是為宗周。今豐水之東,長安之南三十里,去豐二十五里。鎬池即其故都也。《帝王世紀》西,按《元和志》,謂鎬京在長安 北十八里,互異。
196
杜 晉范宣子曰:「昔匄之祖在周為唐杜氏《左傳》。周成王滅唐,遷之於杜,為杜伯國杜預注。杜在長安南十五里為下杜城鄭樵通志
197
樊 仲山甫采今京兆杜陵有樊鄉《路史》寧按在今咸 南芷陽 霸城,秦穆公之所築,又名芷陽《雍録》,寧按在今咸 東。咸陽 成王三十四年,雨金於咸陽《竹書紀年》。秦孝公作咸陽,徙都之《史記》《秦本記》。咸陽在今縣東二十里《明一統志》。畢。 富辰曰畢文昭也《左傳》。畢國在杜郵西北杜預注,畢在咸陽西北,畢公髙封焉《通典》
198
太丘 渭水東逕槐里縣故城。南縣,古太丘也,周赧王都之。水經注。太丘邑懿王自鎬徙都。史記索隠。太丘故城在始平縣東南十里,懿王所都。括地志或按懿王徙都太丘,「 」作「犬丘悞。驪 戲水東逕驪戎城東,春秋晉獻公伐之,獲麗姬於是邑,麗戎男國也《水經注》驪戎故城,在臨潼縣東三十五里。殷周時,麗戎國雍勝畧
199
戲 秦厲公十六年,補戲城《史記六國表》,戲西周地名《史記注》按:戲在今臨潼縣東南」
200
櫟陽 秦獻公三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東」按櫟陽,在今臨潼 北蕞。 龎煖入函谷,攻秦蕞《史記》趙世家》新豐有蕞城。《郡國志》 按蕞在臨潼東北。
201
鄷 富辰曰鄷,文之昭也。《左傳》。成王十九年,黜鄷侯。《竹書紀年》豐邑在豐水西,鎬京在豐水東,相去二十五里。《三輔决録》: 按:周有程邑常武之詩云:命程伯休父濮氏,曰:程畿內邑在豐,未詳。
202
崇 宣公元年,晉欲求成於秦,趙穿曰:「我侵崇,秦必救之,吾以求成焉」。左傳縣按:崇在□ 北。
203
藍田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為藍田君,孟子向之故邑也《水經注》
204
髙陵 髙陵邑秦昭王母弟髙陵君封路史湯社 寧公二年,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史記》、《秦本紀》。西戎之君曰「亳王成湯之後,其邑曰蕩社」。徐廣曰:「一作湯《史記注》。湯社,亳王所居,今訛為楊杜里馬《志》北按楊、杜在三原 三十里
205
涇陽 侵鎬及方,至於涇陽,詩經小雅。秦昭王弟悝為涇陽君。史記秦本紀:涇按詩,「玁狁整居焦穫」。左傳,晉及秦戰于麻隧,濟 及侯麗還國䇿,秦北有甘泉峪口之固,皆鄉聚山藪,名故不録。
206
頻陽 秦厲共公初縣頻陽《史記》秦本紀頻陽故城,在富平縣東北五十五里。馬《志》
207
上郡 惠文王十年,魏納上郡十五縣《史記秦本紀》。綏州春秋白狄所居戰國屬魏,為上郡《元和志》。上郡,今麟、延、丹、坊、鄜、銀、夏、綏徳、保安之地《地理通釋》徳,按上郡今綏、 、 州
208
膚施 趙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史記趙世家》。膚施在上郡《路史》所按,膚施即上郡治。《史記》 謂十五縣之一也
209
定陽 魏圍定陽。國䇿。定水東逕定陽城南。《水經注》:今按定陽在 宜川縣。
210
白翟 武王放逐戎夷涇、洛之北,名曰荒服。晉文公攘戎翟,居於西河、圁洛之間《史記匈奴傳》、白翟及秦、同州。今鄜坊、綏延皆古白翟地鄭樵通志。圁銀州,銀川、洛水在磚井堡南梁山下《葭州志》
211
朐衍 平王末,岐、梁、涇、漆之。北有朐衍戎《史記匈奴傳》。鹽州,古戎狄居之,即胊衍戎地《括地志》磚井堡、鹽州地《延安府志》定按在今 邊縣界
212
雍 秦徳公元年,初居雍。史記秦本紀。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國為秦都。徳公初居雍,即今天興縣也。元和志 。按天興即今鳳翔縣。
213
岐 成王有岐陽之蒐《左傳》。懿王十二年,翟人侵岐《竹書紀年》。岐陽城在岐山縣東五十里賈《志》
214
周 周國在王畿內扶風、雍縣《通考》周城在岐山縣西北十五里賈志黒按《左傳》注:「周公 肩采地」
215
召。 召畿內采地,奭始食於召,宣王時召穆公虎。其後也史記索隠召穆公、采地、扶風雍縣東南有召亭杜預,左氏注。羙陽。 秦孝公作四十一縣羙陽,其一也。元和志扶,按羙陽在 風北。
216
武功 秦孝公作四十一縣,武功其一也,在渭水南,今郿縣地是也《元和志》
217
斄 秦孝公作四十一縣斄,其一也《元和志》斄,今武功故城是。《史記》注
218
虢 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輿地記》。故虢城在陳倉縣東四十里《括地志》。東遷之際,自此之上陽為南虢,其處者為小虢《路史》
219
剻 剻伯綮國穆天子西征,至於剻剻伯綮逆天子,郭地記,陳倉有剻城宜在此,非沛之剻路史寳按剻城在今 雞東平陽。 秦武公有子,名白封平陽。《史記秦本紀「雞」。按平陽宜在今寳 東汧水北。
220
郿 申伯信、邁王餞于郿,詩經大雅。郿在今鳯翔府郿縣詩注。今郿縣東十五里有故城。郿縣志。
221
汧 魚龍川東逕汧縣故城北,《史記》「秦文公東獵汧、渭,遂都其地」是也《水經注》:南按在今隴州 二里。
222
秦 秦城在隴州南三里,秦非子所居。馬志二按《元和志》作「 十五里」。漢中郡。 秦恵文王二年置郡,因水名也《漢中志》
223
南鄭 厲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鄭《史記秦本紀》南鄭縣,故褒之附庸也。周顯王之世,蜀有褒漢之地,至六國,楚人兼之,懷王弱,秦畧取焉《水經注》。《禹貢》梁州之域,周合梁於雍,職方屬雍州。春秋屬秦楚雍勝畧
224
褒 周幽王伐有褒《國語》褒國,在褒城東二百歩,褒、姒所出。《元和志》
225
成固。 秦置漢中郡為成固縣,始城而冀其鞏固之意方《輿勝覽》
226
氐羌 鳯州春秋氐羌所居興州,戰國時為白馬氐之東境。通典,興按:鳯州今鳯縣。 州,今畧陽。
227
金 唐韵云:周附庸,金州也。路,史宇按:金州今興安州。又《寰 記》謂金州,周庸國。《括地志》亦謂上庸房、竹邑及金州皆是苐書,注疏謂庸在漢江之南,宜在今鄖陽界,故不録。西城。 秦恵王置西城縣,屬漢中郡。《興安州《志》州,按即今興安。洵陽 蘓秦說楚王曰:「北有洵陽國䇿「陽」,按即今洵 縣錫。 古麇國地,楚潘崇伐麇,至於錫穴《左傳》河,按錫,今白 縣上洛。 楚司馬起豐析臨上洛。《左傳》。晉烈公二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竹書紀年》。商州,周屬豫州。雍勝畧」。今按:上洛即 商州
228
商 商洛縣在商州東,本商邑,周之商國《史記正義》。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屬秦《通考》。楚使子西為商公《左傳》。甘茂與昭魚遇於商於《史記韓世家。商髙,黄帝昆孫,以地得姓。成王時,封爵《商州志》
229
菟和 國名紀菟,和與隂戎境。今上洛有菟和山,或云菟氐路史州按在今商 境
230
習 丹水自商縣東南歴,少習出武闗,楚司馬使謂隂地之命,大夫曰:「將通於少習以聼命《水經注》,習國名,傳有少習《風俗通》、武闗、商州東百八十里少習之墟,今有廵司《商州志》」。
231
蠻 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蠻子赤奔晉隂地《左傳》。今鎮安有蠻王砦,即曼川古蠻子國賈《志》
232
隂地 楚司馬使謂隂地之命大夫《左傳》。商阪在商洛縣南一百里,即晉隂地也《郡縣志》
233
隂戎》 周襄王時,在河南、山北者,號曰隂戎,河南、山北自今上洛郡以東,後韓、魏并隂戎滅之《通考》
234
臨晉。 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史記》魏世家》臨晉故城在同州馮翊縣南二里。正義》同。按馮翊,今 州。晉恵公許賂秦伯,列城五,南及華山《左傳》。夷吾請割晉河西八城,謂同、韓等州。《史記正義》
235
䣝 《出宿于屠《詩經大雅》《說文》䣝在馮翊䣝陽亭,李氏同州䣝谷䣝今同州《地理通釋》
236
芮 桓王十八年,秦人納芮伯萬於芮《左傳》。朝邑南三十里有南芮鄉、北芮鄉,皆古芮伯國《括地志》
237
同。 同,一作「□」《春秋地圖》,謂同州為□國路史洛隂。 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鄭而還,築洛隂《史記魏世家》雒,漆水也。雒隂城在洛水南《正義》。洛隂在同州西《括地志》
238
王城 秦厲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史記》秦本紀》。平王末,洛川有大荔戎《史記匈奴傳》。王城在朝邑縣東一里,蓋大荔戎王之城《寰宇記》:楚按《左傳》:「晉師濟涇而還,迓晉侯于新」 」注云:「新楚宜在今朝邑境」。。輔氏。 秦伐晉,次於輔氏。晉魏顆敗秦師於輔氏《左傳》。輔氏,晉大夫采路史輔氏在朝邑縣西北十三里《朝邑縣舊志》合陽。 晉攻秦,至鄭而還,築合陽《史記六國表》,合向氏邑向戍,曰合左師,今同之郃陽。《路史》
239
羈馬 康公六年,秦伐晉,取羈馬《史記》秦本紀》晉邑也。服䖍《注》。羈馬在郃陽縣東北二十里《元和志》
240
刳首 晉敗秦師於令狐,至於刳首《左傳》。刳首在郃陽縣東。馮《志》
241
元里。 晉文侯十六年,伐秦,築元里《史記六國表》。元里故城在澄城縣南十五里賈《志》
242
王官 王官城在澄城縣西北六十里。《左傳》:「秦伐晉,取王官」。即此先言渡河,史文倒耳」。《括地志》。王官故城在澄城縣西北四十里。馬志以按《同州志》,謂王官在今河東,但 地界考之,西北六十里尚在縣境。
243
南郊 故城在澄城縣西北七十里,又有北郊、西郊,皆即孟明伐晉所取《括地志》
244
新城 晉伐秦,圍新城。《左傳》:新城在澄城縣東北二十里。澄城縣,新志。
245
邧。 晉伐秦圍邧。左傳邧,秦邑名,廣韵同。按邧,宜在今 州境北徴。 秦伐晉,取北徴《左傳》徴。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北徴城,今名避難堡《同州志》
246
杜平 秦孝公與魏恵王㑹杜平。《史記秦本紀。杜平在同州澄城縣界。正義南按在縣。
247
梁 夷吾將奔翟,冀芮曰:「不如走梁,梁近於秦。《史記晉世家》。梁國在馮翊夏陽。史記索隠。魏文侯六年,城少梁,史記魏世家。本梁國,為秦所滅。師古注。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為少梁故城,古梁國。括地志》。
248
韓 《溥彼韓城《詩》經《大雅》,《韓武之穆也《左傳》。韓城在今縣南十八里,古韓國也《括地志》。夏陽西南有韓原、韓武子、采邑博物志》同之。韓城南十八里有故韓城,韓原也。一曰宗丘,與臨晉近謂之少梁《路史》:古按:韓原即古韓國,少梁即 梁國,俱在韓城縣南,是韓、梁夲同一地,但先後異名耳
249
繁龎。 魏文侯十二年,公子擊圍繁龎。秦厲公十六年,補龎城《史記六國表》。龎城在韓城縣東南韓城縣。舊志》
250
籍姑。 秦靈公十年,城籍姑《史記》六國年表》。籍姑在同州韓城縣北正義。籍姑在韓城縣北三十五里《明一統志》
251
鄭 鄭,豫州之域張士佩雍韓考》。鄭桓公為周司徒,采地咸林國語》渭水逕鄭縣故城北,桓公友之故邑也《水經注》。古鄭城在華州鄭縣東北二里《郡縣志》於按《穆天子傳》云:「天子入 南」。鄭郭璞《注》:「今京兆鄭縣也,不觧鄭縣,何以亦名南鄭,竟與漢中同名耶?」
252
拾。 系本桓公居棫林一作「咸林、徙拾,皆古地名。自封桓公,乃名為鄭宋𠂻注。華州東有拾村里,今俗訛為石華州新志、棫林。 晉會諸侯伐秦,渡涇,至棫林,還。《史記秦本紀》:棫按諸說俱謂林,即桓公。采地在今華州,苐觀《史記》渡涇之文,則棫林在涇水南,似别為一地,桓公采地乃咸林也。武城。 文公八年,秦伐晉,取武城《史記秦夲紀》。武城,一名武平城,在鄭縣東北十五里《括地志》
253
隂晉 《職方氏》:「豫州」,其鎮華山,注在華隂《周禮》注疏為按:華隂,周豫州域魏文侯三十六年,秦侵我隂晉《史記魏世家》。華隂縣,在州東南六十里。縣東南五里有古城,即六國時隂晉也。《寰宇記》華,隂分秦晉之界,邉晉之西,則曰隂晉《續通典》
254
彤 恵王十三年,與秦會彤《史記魏世家》。彤,周彤伯所封,國於王畿之內。其地在京兆鄭縣界胡氏鑑注》。華州西有故彤城《華州舊志》
255
重泉 簡公七年,塹洛城重泉《史記》六國年表》。重泉城在蒲城縣南四十五里《明一統志》
256
條 《史記晉世家》晉穆侯七年伐條。杜預曰:條,晉地。今朝邑西南有懷徳故城,即條近焉。宋敏求長安志
257
賈 桓公九年,賈伯伐曲沃《左傳》。蒲城縣有賈城,即古賈國《寰宇記》。賈城在蒲城縣西南十八里宋敏求長安志。今其地名賈曲雍勝畧
258
彭衙 文公二年,秦及晉師戰於彭衙《左傳》。彭衙故城在白水縣東北六十里《括地志》
259
汪 晉伐秦,取汪城《左傳》同之。白水有汪城,在臨晉東。晉文二年,晉伐秦,取汪,即此《路史》
260
申 斄亭在武功縣西南三十里。周為申伯封國賈《志》 按《詩》,宣王封申伯於謝,此或為畿內采地
261
羌 周羌侯國,今武功。縣界有羌陽故城路史邠 《爾雅》四極,西至於邠國《地理通釋》邠按:邠國即今 州枸。 《三輔圖》:郇邑城在三水治東二十五里。周文王第十七子封郇侯,《詩》稱「郇伯」是也《三水縣志》。邠之三水,東北二十五里。栒邑原上有郇城。周鼎銘云:「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者,班固以為文昭,《元和志》從之,非也《路史》。《義渠》: 周㐮:王時秦晉,自𤓰州遷允姓之戎於渭汭水口曰汭,今新平彭原間。一云汭在新平宜禄縣,《通考》義渠城古義渠,王國在宜禄鎮北方輿勝覽:長按:宜禄即今 武雕隂。 㐮王五年,秦敗龍賈於雕隂,《史記魏世家雕隂故城在洛交縣北二十里。括地志雕隂廢縣,在甘泉縣南二十里。賈志。
262
渠搜 周之成、康北發渠搜《漢書武帝本紀,河按渠搜在今懷逺縣北 套中朔方 朔方,近玁狁之國也毛氏《詩傳》什賁故城在朔方縣治北,即朔方縣之故城《元和志》河水東逕朔方縣故城東北,《詩》所謂城,彼朔方」也《水經注》縣。按朔方在今靖邉 北河套中。九原: 魏㐮王十七年,命大夫奴遷於九原,竹書紀年》。趙主父西北畧地,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史記趙世家 按:九原在今懷逺縣北河套中。
263
固陽 魏恵十九年,圍長城,塞固陽。《史記六國表》東。按固陽在府谷 北河北。
264
榆中。 趙武靈王二十年,西畧地至榆中《史記趙世家榆中,勝州所治榆林縣是《括地志》:套按榆中,在今府谷東北河 中,他若玁狁犬戎,雖時侵據境土,終無常所,故不録」。
265
右周《雍州録:國三十一,郡二縣,邑六十,二夫周宅,鎬京五等,頒爵九服,畫壌畿內之地,建國食采,諒必倍於他州。逮東遷以後,嬴、秦踞其西垂,韓、魏剖其東偏,更有大荔、驪戎等盤處乎?涇、漆、河、渭之間,文、武之遺封,遂不可復識矣。今從《周禮》、《職方》、《左氏內外𫝊》等書,掇拾其餘,聊存千百之十一,以見西周之制云。
266
267
非子封為附庸,邑於秦谷,㐮公賜受𨙸鄷之地,穆公稱伯,以河為竟。恵公得上郡、西河,昭王開巴蜀,政并六國,故秦地於禹貢跨雍、梁二州漢《地理志。項籍滅秦,分其地為三:以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髙奴,謂之三秦《元和郡國志》
268
內史。 秦京師為內史漢地理志秦改立郡縣,而京畿所統特號內史,言其在內,以别於諸郡守師古注秦內史兼治漢三輔地三十六郡,內史其一也通鑑注。今京兆、華隂、馮翊、扶風、汧陽、新平及梁州之域上洛地皆是鄭樵通志。孝公十一年,并諸小鄉聚集,為大縣四十一縣《史記秦本紀》
269
咸陽 渭水東北逕渭城南,文穎以為故咸陽。秦獻公都櫟陽,至孝公作咸陽而徙都之《水經注》孝公十二年,於渭北城咸陽至始皇並都之《元和志》。孝公咸陽,今渭城是。始皇都咸陽,今城南大城是。闗中志
270
景陵 曹參取咸陽,將兵守景陵,《史記曹相國世家》。景陵縣名正義在咸陽。《通鑑》注宜。按是時司馬欣尚據櫟陽,曹參守景陵, 在今咸陽縣東。又《史記白起傳》云:武安君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馬《志》云:杜郵在今咸陽東五里。按杜郵似鄉聚,非縣邑名,故附録於此。
271
長安 始皇八年,弟長安君將兵擊趙。《史記秦始皇本紀。長安本秦舊縣,楚懐王封項羽為長安侯。元和志長安,本秦鄉名。三輔黄圖
272
杜 杜陵西北有杜縣故城,秦武公十一年,縣之《水經注》,周杜伯國、秦武公滅為縣《雍録》
273
芷陽 霸水歴白鹿原東霸城之西,故芷陽矣。《水經注》霸城,秦穆公所築,又名芷陽雍録。霸城在府東二十五里明一統志》
274
樊鄉 樊噲灌廢丘最,賜食邑,杜之樊鄉《史記樊噲傳》杜陵有樊鄉索隠
275
廢丘 孟康曰:縣名索隠,古太丘邑也。秦以為廢丘,亦曰舒丘《水經注》。項王立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史記》項羽《本紀》:「 」。按《史記》非子居犬丘。徐廣曰:今槐里也。然觀宣王時,莊公伐西戎,破之,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則犬丘似在西垂,非懿王之所都也」。
276
槐里 樊噲撃章邯,下槐里,摧廢丘。《史記樊噲傳》。章邯都廢丘居槐里。《水經注》:城按《寰宇記》,興平西二十五里有槐里,故 後魏真君徙槐里縣於槐里故城,即此。疑即秦槐里所在。
277
栁,中。 樊噲攻趙賁,下槐里,栁中、咸陽。《史記樊噲傳》:西按噲攻賁,自而東栁中宜在槐里之東,咸陽之西,似亦秦縣邑名。
278
櫟陽 白渠枝渠東逕櫟陽城北,《史記》:獻公二年,城櫟陽,自雍徙居之《水經注》項王三分闗中王秦降將長史欣為塞王,都櫟陽。《史記項羽夲紀》。櫟陽故城在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括地志》
279
麗 始皇十六年,魏獻地於秦,秦置麗邑《史記》秦始皇本紀》。戲水自麗山北逕驪戎城東,春秋晉獻公伐之,秦之麗邑矣《水經注》。京兆新豐,秦之驪邑《漢地理志》
280
蕞 龎煖入函谷,攻秦蕞《史記》趙世家》、新豐有蕞城。《郡國志》: 按蕞城在臨潼東北。
281
戲 二世二年,陳渉遣周章、西至戲《史記秦始皇本紀》。蘓林曰:戲邑名,在新豐東南三十里,今戲亭是也《水經注》髙陵。 髙陵邑,秦昭王弟髙陵君封,今屬京兆路史髙陵本秦舊縣,孝公置。《元和志》
282
鄠 扈秦改鄠邑,故鄠城在縣北二里《元和志》豐 㐮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史記秦本紀,地在豐水覀《路史》
283
藍田 獻公六年,初縣藍田《史記六國表》。藍田縣本秦孝公置《漢書地理志》。藍田故城在縣西三十里宋敏求長安志
284
涇陽 涇陽本秦舊縣地,昭王弟封涇陽君,即此漢涇陽縣,在平凉郡界《通典》
285
池陽 周緤還定三秦,賜食邑池陽。《史記周緤傳》。雍州涇陽縣西北三里,池陽故地。《史記正義》此。按漢池陽係恵帝四年置, 尚因秦舊縣。湯社 始皇為湯社,屬北地郡。三原縣志在按《史記》寧公滅湯社 今三原境,或始皇置縣。
286
樗里。 樗里疾,秦昭王之弟也。室在昭王廟西,渭南隂鄉,故俗謂之樗里子《史記樗里子傳》。嬴姓國有樗里,今渭南陽鄉《路史》
287
下邽 渭水東逕下邽縣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於此有上邽,故加下也。《水經注》在渭南北五十里渭南縣志頻陽 頻陽山在富平縣東北七十里。秦厲公於山南立頻陽縣,今故城在焉《雍録》頻陽故城,在富平縣東北五十五里賈《志》
288
鄭 渭水東逕鄭故城北,武公十一年,縣之桓公友之故邑也《水經注》。古鄭城在鄭縣理北三里《元和志》
289
武城 孝公十九年,城武城《史記六國表》。在華州鄭縣東十三里《正義》
290
彤 《六國表》:「商君反死。彤地在鄭縣界《通鑑注》。鄭西有故彤城《華州舊志》
291
寧秦。 渭水逕華隂故城北,春秋之隂晉也。秦恵王五年,改曰寧秦。水經注道。按吕氏春秋九藪云:秦之陽華,晉地, ,記日童闗是也。又胡氏鑑注云:晋桃林之塞,秦陽華是也。即今潼関縣地。
292
重泉 在蒲城南五十里。秦簡公置《西安府志》重泉故城,在蒲城縣東南四十五里《括地志》
293
臨晉。 本大荔戎國,秦獲之,更名臨晉《元和志》。在朝邑縣西南二里,秦築壘以臨晉國《縣道記》
294
合陽 孝公二十四年,秦大荔圍合陽《史記六國表》北徴。 秦公子鍼,桓公之子,景公之弟,食邑北徴《邑志》 ,按即今澄城。
295
杜平 孝公七年,與魏王會杜平《史記六國表》。灌嬰下櫟陽,賜爵列侯,食杜平鄉《史記灌嬰傳》。杜平在今澄城賈志澄按在城縣南
296
懷徳 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懷徳縣故城也,世謂之髙陽城,非矣。水經注。懷徳故城,在朝邑縣西南四十二里。《寰記》。 朝邑西南有懷徳城,秦邑也。髙祖還定三秦,賜周勃食邑懷徳。同州志。
297
夏陽 渭水東南逕夏陽故城北,少梁也。秦恵王十一年,更從今名矣《水經注》。夏陽故城在韓城縣南二十里芝川鎮北,基址猶存,曰西少梁里《韓城縣志》
298
衙。 嬴,姓國有衙同之白水東北六十里彭衙故城是也。穆公子采路史》
299
白水 文公分清水為白水即此《通典》。秦置白水縣,以縣臨白水也郡縣釋名
300
汪 秦邑同之。白水有汪城,在臨晉東路史雍。 秦徳公既立,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遂都雍。《史記封禪書。徳公自汧徙雍,三輔黄圖。周為召穆公,采秦置雍縣。郡縣,釋名。雍故城在雍縣南七里。《括地志》。
301
虢 秦武公十一年,滅小虢《史記》秦本紀。桃虢城在寳雞縣東六十里。秦武公滅虢為縣,謂之小虢、西虢城,相去十里賈《志》
302
陳倉。 陳倉縣,秦文公所築。因山為名,有上下二城、上城、文公築《元和志》陳倉城在寳雞東二十里雞爪峰下賈志羙陽 孝公作四十一縣羙陽,其一也。元和志羙陽秦縣在扶風縣北二十五里,今為崇正鎮。扶風縣志羙,按長安志謂 陽在武功西七里,此乃後魏徙置,非秦、漢舊縣。
303
郿 郿縣秦文公所營毛萇《詩傳》郿。本秦縣,今縣東十五里有故城《元和志》
304
杜陽 蘓代說秦王封小令尹以杜陽。國䇿。杜水東逕杜陽故城北,世謂之故縣川。《水經注》:逰按在今麟 縣。
305
汧 文公居西垂宫東獵,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為諸侯,乃卜居占曰:「吉即營邑之」。《史記秦本紀》世紀㐮:公徙汧,故城在今隴州南二里《詩注疏秦。 秦城在隴州東南二十五里。秦非子,養馬汧、渭之間有功,周孝王命為大夫。《元和志》
306
平陽 汧水歴慈山,東南逕郁夷縣,逕平陽縣故城南。《史記》:秦寧公二年,徙平陽。徐廣曰:故郿之平陽亭也。《水經注》。平陽在郿縣西北,徙自寧公。郿縣志:水。按今郿縣非汧 所經,平陽似不在郿境。《九域志》:虢縣有平陽鎮,宜在今寳雞界。
307
好畤。 漢髙帝元年,章邯迎撃漢兵於陳倉,止戰好畤《史記髙帝本紀》。好畤在乾州東七里好畤縣故城雍勝畧壤鄉。 曹參圍好畤,取壌鄉。《史記曹相國世家》壌鄉,今在雍州武功縣東二十里髙壌坊是。《史記正義》。
308
髙櫟 曹参擊三秦軍壌東及髙櫟,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邑名髙櫟,近壌鄉。《史記正義》。
309
斄 樊噲攻雍斄《史記樊噲傳》即后稷所封,今武功故城是。《史記注》
310
武功 孝公作四十一縣,斄武功在渭水南,今郿縣地。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縣以山水立名《元和志》漆。 漢王元年,周勃北攻漆《史記周勃傳》,豳州新平縣古漆縣《史記正義》
311
栒邑 漢初,酈商破周𩔖軍於栒邑,《史記周類傳》。在豳州。《史記》索隠州,按栒邑,即今邠 三水縣。
312
雲陽 始,皇使䝉恬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又徙五萬家於雲陽。史記秦始皇本紀。雲陽城在雲陽縣西北六十里。續通典,按即今淳化縣。
313
鶉觚。 秦使䝉恬築城至此,以觚奠祭,乃有鶉鳥集其上以為靈,遂名其縣,《周地圖記》:離長武縣四十里。《鶉觚縣碑記》:按鶉觚,秦屬北地郡。
314
商 秦內史南境,今上洛郡《通考》。衛鞅既破魏,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史記商君傳》。商、秦、相、衛鞅邑《漢書地理志》,按商在今商州東
315
華陽 門水東北,歴華陽之山,即華陽也《通鑑》注。秦魏冉同父弟芉戎封華陽君,即此雒南縣,舊志在今雒南縣。 上郡 始皇使蒙恬築長城,居上郡,《史記始皇本紀》。上郡、雍州之域,今洛交、中部、延安、咸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等郡皆是。鄭樵通志》。
316
膚施 奢延水逕膚施縣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水經注》。上郡故城在綏州上縣東南五十里,即膚施縣地《括地志》。膚施縣,趙置,秦因而不改,今屬延州《史記正義》髙奴。 清水東逕髙奴縣,項羽封董翳為翟王,都之水經注:董翳都,髙奴即金明縣是也。通鑑注。即膚施縣金明砦地。雍勝畧非,按此膚施,今延安府治 ,秦之膚施也。
317
雕隂。 魏㐮王二年,秦取我雕隂。《史記六國表》。髙帝初,傅寛從定三秦,賜食邑雕隂。《漢書傅寛傳。雕隂邑,戰國屬魏,後屬秦。《綱目注》
318
鄜 文公十年,初為鄜畤《史記》、《秦本紀》。縣名於鄜地作畤,故曰鄜畤索隠
319
陽周 蒙恬繫諸陽周《史記蒙恬傳》走馬水,出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二世賜蒙恬死於此。《水經注》:安按陽周在今 定縣界。
320
漢中郡 周赧王二年,秦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史記楚世家》。古漢中郡城在今南鄭縣東二里許,即秦厲公所築輿地《紀勝》。漢中梁州之域,今漢中、洋川、安康郡皆是鄭樵通志
321
南鄭 厲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鄭《史記》秦本紀》。項王立沛公為漢王,王漢中,都南鄭《史記》項羽《本紀》
322
褒 漢髙祖為漢王,張良送至褒中《史記髙帝紀》,即梁州之褒縣也,舊曰褒中師古注在褒城縣南十里打鐘壩村置縣,自秦始賈《志》
323
城固 秦置漢中郡為城固縣,蓋始城而冀其鞏固之意方《輿勝覽》。春秋為楚地,秦為城固縣《城固縣志》
324
西城 秦恵王置漢中郡。金州即漢中之西城縣也。《雍大記》。秦恵王始置西城縣,屬漢中郡,今西城山下即故址也。《興安州志》西。按興安州南三里有 城,廢縣。
325
洵陽 蘓秦說楚王曰:「北有洵陽國䇿,酈商攻洵闗、定漢中,史記酈商傳。洵闗,即漢中洵陽。史記注:「陽」按即今洵 縣。
326
故道: 故道屬隴西郡《通典》漢王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史記髙帝本紀》。武都有故道縣,《漢書地理志》:鳯州,春秋氐羌之所居,秦屬隴西郡。《通典羌,按畧》:陽縣,秦蜀郡地。寧 ,秦蜀郡葭萌縣地。
327
九原郡 河水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置九原郡治此《水經注》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元和志》東按:九原在今榆林府 北河套中。《括地志》云:勝州、連各縣,本秦九原郡。
328
新秦 秦使䝉恬収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史記匈奴傳秦逐匈奴収河南地,徙民以實之,謂新秦水經注今夏、勝等州,秦畧取之。史記正義》
329
榆中。 始皇三十六年,遷北河榆中三萬家《史記始皇本紀》。北河,勝州也。榆中即今勝州榆林縣正義谷,按榆中在今府 東北河套
330
固陽 秦孝公十一年,魏鞅圍固陽,降之《史記六國表》。河水東逕棝陽故城南《水經注》:北按固陽在今府谷東, 河北一作「棝」
331
北假 䝉恬度河據陽,山北假中,《史記匈奴傳》北假在河北《禹貢》:錐指。
332
臨河 河水東逕髙闕南,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水經注:延水縣,本秦臨河縣地。元和志:臨按水經注:河自髙闕東逕 河縣北,髙闕在今榆林府西北。黄河北臨河縣即在其南岸,去延水縣絶逺,元和志誤。
333
右秦世都《闗中録》,郡四縣,邑七十四夫。郡縣之制始於秦,而龍門不載其沿革,蓋畧之也。惟范蔚宗云:「秦內史,武帝改其四縣,是漢制即秦之舊規也。况廢封建為郡縣,後世咸因之,則建置亦不可不詳,故並著於篇」。
334
335
秦罷,侯置守,漢郡縣之制無改於秦。昭、宣之後,郡縣亦有增損《隋書地理志》。漢以秦地太大,更加置郡國鄭樵通志。京兆尹: 故秦內史,髙帝二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尹。縣十二《漢書地理志》增除湖縣在河南界外 ,邑國二。太初元年,以長安以東為京兆尹,長陵以北為左馮翊,渭城以西屬右扶風,以輔京師,謂之三輔。又三輔共治長安城中《三輔黄圖》。平帝元始四年,分京兆置前煇光後、承烈二郡《漢書平帝本紀》。前煇光領長安以南諸縣,後承烈領長安以北諸縣《通鑑注》。司𨽻校尉部,武帝征和四年置。察三輔𢎞農《漢書武帝本紀》。元帝永始四年,諸陵分屬三輔《漢書元帝本紀》。先是,諸陵總屬太常,今各因其地界屬三輔師古注:「按景帝時,晁錯為左內史」。又《武帝紀》:「建元三年,詔左、右內史」。是內史之分,非自建元六年始也。《漢書百官表》云:「景帝二年,分置左內史、右內史」。
336
長安 髙帝五年置漢《地理志》。七年,自櫟陽徙都長安《史記髙帝本紀》,髙帝始都長安,實曰西京三輔黄圖。渭水逕長安城北,漢恵帝元年築,六年成,即咸陽也。秦離宫無城故城之,王莽更曰常安《水經注》。長安故城,在長安縣西北二十里,漢之舊都《括地志》
337
新豐 髙帝十年,更名酈邑曰新豐。《漢書髙帝本紀》:池水逕新豐縣故城東,故麗戎地。髙帝王闗中太上皇思東歸,故象舊里,制茲新邑,名為新豐《水經注》。新豐故城在昭應縣東十八里,漢新豐城也元和志》:渭按渭南縣志》云:漢以 南置宻畤縣,𨽻京兆尹,建武中省入新豐。舊史失傳。
338
昌陵 鴻嘉元年,於新豐戲鄉為昌陵縣,以奉初陵。永始元年罷《闗中記》。昌陵在霸城東二十里《水經注》
339
船司空。 《地理志》曰:渭水東至船,司空入河。服䖍曰:縣名都官,三輔黄圖有船庫官,後改為縣,王莽之船利也。水經注:船司空後省入華隂,鄭樵通志》:船司空,故縣在華隂縣東北十五里。《通典》
340
藍田 秦孝公置,漢因之賈《志》華隂。 秦寧,秦髙帝八年,更名華隂。《漢書地理志》渭水逕華隂故城北,王莽之華疆也。《水經注》
341
鄭 本秦舊縣,漢屬京兆《元和志》。鄭縣故城在鄭縣北二《括地志》,華按鄭縣」,今 州。
342
塞 塞侯直不疑史記直不疑傳塞國名,今桃林塞史記索隠、桃林縣以西至潼闗,皆桃林塞。史記正義廢按塞國後。
343
下邽 本秦舊縣,屬京兆《元和志》
344
南陵 文帝七年置《漢書地理志》。平帝四年,罷南陵為縣《漢書》《平帝本紀》,南陵故城在萬年縣東南二十四里《括地志》:今按萬年咸寧
345
奉明。 宣帝元康元年,益奉明園戸為奉明縣《漢書宣帝本紀》宣帝立奉明縣,以奉悼園,在東都門外《水經注》,長安縣北八里奉明故縣是宋敏求長安志
346
霸陵 霸陵,故芷陽也,文帝起陵邑,因更名《通鑑》注。霸水東逕霸縣故城南,漢文之霸陵縣也。王莽更曰水章《水經注》
347
杜陵 元康元年,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漢書宣帝本紀》。杜陵,王莽之饒安也《水經注》。秦杜縣之東有原名東原,東原之地為杜陵縣,遂改杜縣為下,杜以别之《雍録》。杜陵故城在萬年南十五里《括地志》:東按在今咸寧 南。、左馮翊。 故秦內史,髙帝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內史。太初元年,改左馮翊縣二十四《漢書地理志》。渭橋南有石柱柱,南京兆立之柱北,馮翊立之《水經注》
348
髙陵 白渠枝渠東逕髙陵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輔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水經注》
349
櫟陽 白渠枝渠東逕櫟陽城北,髙帝定闗中,始都之王莽之師亭也《水經注》漢櫟陽在臨潼東北七十里《禹貢錐指》
350
翟道 莽曰渙《漢書地理志》。中部縣本漢翟道縣地《元和志》。翟道城在中部西北四十里,纔有餘址《寰宇記》。後漢省賈《志》池陽 涇陽本秦舊縣,恵帝改置池陽縣《元和志》。今涇陽縣北廣吉陽鄉。有迎東驛。本池陽縣城《十道志》
351
夏陽 横溪水東逕夏陽縣故城北,王莽之冀亭也。《水經注》
352
衙。 莽曰:「《逹昌《春秋》,秦、晉戰於彭衙漢《地理志》。景帝時,於彭衙置衙粟邑,屬左內史《同州志》
353
粟邑 沮水東逕粟邑縣故城北,莽名粟城也。《水經注》:白水縣,本漢粟邑地,故城在縣西北二十八里。《元和志》。春秋,彭衙漢為粟邑。淮南子蒼頡造書天雨粟即此處。雍勝畧漢按秦白水縣, 廢。
354
谷口 文帝後元三年,置谷口邑《史記漢興年表》。莽曰谷喙《漢書地理志》。谷口故城在醴泉縣東北四十里《括地志》。醴泉縣本漢谷口縣地,在九嵕山東,仲山西,當涇水出山處,故謂之谷口《元和志》
355
蓮勺 沮水逕蓮勺縣故城北。《十三州志》曰:以草受名也。《水經注》:蓮勺在渭南縣北七十里。漢初,於渭北下邽東二十里置蓮勺城賈《志》渭南縣東北來化鎮有蓮花池,即蓮勺故址渭南縣志
356
鄜 莽曰修令《漢書地理志》,鄜地名,後為縣索隠、洛川,漢鄜縣地《通典》
357
頻陽 羙原本漢頻陽縣《通典》頻陽故城,在富平縣東北五十里《禹貢錐指》
358
臨晉。 馮翊漢臨晉縣地,故城在朝邑縣西南二里《括地志》。景帝時,始置臨晉縣,屬左內史。新莽更為監。晉《同州志:縣按臨晉,秦 州志》悞
359
重泉 莽曰:「調泉《漢地理志蒲城漢重泉地雍勝畧、郃陽。 河水逕郃陽城東,又徐水逕劉仲城北,是髙祖仲兄劉仲之封邑也。故徐廣曰:郃陽,國名也《水經注》。郃陽故城在縣東四十里賈《志》
360
祋祤 沮水東南逕祋祤縣故城西縣,漢景帝二年置《水經注》。耀有祋祤廟,疑祋祤,是一兵器,其秦禱兵之所乎江鄰《㡬雜志》此。按漢立縣本,祋祤故城在耀州東北一里賈《志》武城。 石橋水逕武平城東。《地理志》云左馮翊有武城縣,王莽之桓城也。《水經注》武城在華州東十三里馮志沈陽 石橋水逕沈城北。《漢書地理志》,左馮翊有沈陽縣,王莽更名制昌,蓋藉水以取稱矣《水經注》。沈陽在華州東北十五里,舊在渭水北,後漢安帝初移於此明一統志陽。按《長安志》郡縣圖沈 ,在今三原界
361
懐徳 左馮翊領懷徳縣,漢書地理志周勃賜食,邑懐徳。史記絳侯傳。
362
徴。 莽曰:「汜,愛師古曰:「今澂城是也。《左傳》云:「王取北徴謂此地耳」。《漢地理志》澄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北徴城,漢置徴縣。《同州志》
363
雲陵 昭帝後元二年,起雲陵,以其地置雲陵邑《漢書昭帝本紀》。平帝元始四年,罷雲陵為縣《漢書平帝本紀》。雲陵故城在淳化縣北三十里《明一統志》
364
萬年 髙帝置莽,曰「異赤《漢書地理志。漢髙祖葬太上皇於萬年陵,仍分櫟陽置萬年縣,理櫟陽城中,故櫟陽城,亦名萬年城《續通典》
365
長陵 髙帝置莽曰長平《漢書地理志》。長陵故城在咸陽東北三十里《元和志》有蕭城,在咸陽縣東北四十里長陵北。世傳蕭何築以守長陵,蓋即長陵城矣《水經注》陽陵。 景帝五年,作陽陵邑《漢書景帝本紀》,故弋陽,景帝更名莽曰渭陽《漢書地理志》。陽陵故城在咸陽東北四十一里《寰宇記》:里按《禹貢》錐指,髙陵西南三十 有陽陵故城,互異」
366
雲陽 漢雲陽故城,在雲陽縣西北八十里《括地志》在淳化縣西北五十里,城基猶存賈《志》
367
右扶風。 故秦內史,髙帝二年更為中地郡,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縣二十一漢書地理志: 按増縣一渭橋石柱以北屬扶風,石柱以南屬京兆《闗中記》
368
渭城 故咸陽,髙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屬長安,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漢書地理志》。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之陽,王莽之京城也《水經注》。故渭城在今咸陽縣東北二十二里《寰宇記》:十按在東北三 里」。
369
槐里 章邯都廢,丘居槐里。漢祖引水灌城,滅章邯三年,改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水經注》。槐里故城在始平縣東南十里《括地志》「北」。按《長安志》云興平縣 故城」,是互異
370
鄠 漢於故鄠城置縣,其城周四里,頺垣尚在《寰宇記》盩厔。 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以名縣圖經終南。城在縣東三十里。舊縣谷《郡國記》曰:即漢盩厔縣城也賈《志》斄 漢扶風郡領斄縣《漢書地理志》,古斄城,在武功縣南八里,前漢徙置縣西南三十里賈《志》
371
郁夷。 渭水逕郁夷縣故城南,王莽更曰郁平《水經注》郁夷廢。縣在隴州西五十里《寰宇記》
372
羙陽 雍水南逕羙陽縣西《水經注》有羙陽城,在縣西北二十里。今為崇正鎮《扶風縣志》
373
郿 郿城在郿縣北十里渭水北。漢置郿縣馮志。渭水東逕郿縣故城南,在今縣東北十五里《禹貢錐指》
374
雍 故城在天興縣南七里。玉海翔。天興,今鳯 縣。漆。 新平本漢漆縣,即邠州理是也《元和志》漆縣在麟遊縣西一百二十里。隋、唐為普潤縣《麟遊縣志》縣按普潤,亦漆 地。栒邑。 縣東北二十五里邠邑原上有栒邑故城,即漢理所《寰宇記》
375
隃麋 汧水東南逕隃麋縣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水經注》隃麋澤,在汧陽縣西八里許,漢以此名縣《元和志》。隃麋故城,在汧陽縣東三十里《明一統志》
376
陳倉。 渭水東逕陳倉縣南。水經注漢陳倉城在今縣東二十里。通典。漢陳倉在寳雞縣東十五里,前凸後凹中可容數千人。寳雞縣志
377
蒯成 蒯成縣,陳倉縣之故鄉聚,名周緤所封也《輿地志》髙祖十二年,以緤為蒯成侯。《史記周緤傳》,増按蒯成,《漢志》未載,今 入,在寳雞縣東,後廢。
378
杜陽 杜水東逕杜陽故城,世謂之故縣。川即王莽之通杜《水經注》。麟遊,漢杜陽縣地《元和志》
379
汧 汧源縣。本漢汧縣地,在汧水之北《元和志》。隴州東南三里有汧縣故城《禹貢錐指》
380
好畤。 莫水出好畤縣梁山,水東有好畤縣故城,王莽之好邑也。《水經注》:今乾州東十里有好畤村,即漢縣所在,或云縣當在永夀境。悞《乾州志》
381
虢 虢在鳯翔府南三十五里。九域志故城在寳雞縣東六十里。明一統志。
382
安陵 成國故渠逕惠帝安陵南北有安陵故城。《地理志》,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水經注》安陵故城,在咸陽東二十一里《括地志》
383
茂陵 成國渠東逕茂陵縣故城南,武帝建元二年,置宣帝縣焉。王莽之宣城也《水經注》武帝於槐里之茂鄉置茂陵邑三輔舊事》。漢茂陵在興平縣東北十七里《元和志》黄圖曰:「去長陵十里宋敏求長安志」。
384
平陵 成國渠東逕平陵縣故城南。《地理志》,昭帝置,王莽之廣利也《水經注》,平陵與茂陵相去二里。武帝置茂陵,昭帝徙治平陵《郡國記》興平縣東二十里平陵古城是宋敏求長安志
385
武功 渭水東逕武功縣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水經注》。元始五年,以武功為安漢公,采地名曰漢光邑《漢書平帝本紀》。武功故城在郿縣東四十里渭水南《寰宇記》:扶按以上属右 風商。 屬𢎞農郡《漢書地理志》。丹水自上洛又東南,逕商縣南《水經注》。商洛縣在商州東九十里《寰宇記》。商洛漢商縣《唐書地理志》上雒。 屬𢎞農郡《漢書地理志》。漢元鼎四年置,居洛水上,因以為名《通鑑》注
386
漢中郡 秦置莽曰新成,屬益州。縣十二。《漢書地理志》四。按除房陵等縣在胡廣界。武帝元鼎中,雍州之南置益州。《通鑑注》
387
西城 漢中郡治西城。《漢書地理志》今金州西北四里西城山東魏興郡故城是也。《寰宇記》:帝按金州今興安州。《又州志云:髙 定漢中置蕭山縣,即今秦郊鎮,未幾廢。
388
洵陽 洵水東南逕洵陽縣南《水經注》洵陽本漢舊縣《寰宇記》南鄭。 髙帝元年,立為漢王,王漢中都南鄭《漢書髙帝本紀》。髙祖入秦,項羽封為漢王。蕭何曰:「天,漢美名也」。遂都南鄭《水經注》。南鄭故城在府東二里馮《志》
389
褒中。 昭帝元鳳六年置《漢中志》。褒水南逕褒縣故城東,褒中縣也,本褒國矣《水經注》。褒州在縣南十里打鐘壩村,漢曰褒中賈《志》
390
安陽 漢、漢中郡領安陽縣《漢書地理志》。安陽故城在漢隂縣西二十四里敖口東十里,漢江之北《寰宇記》
391
城固 涔水東北流,逕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韓信始立,或言張良所築,未知定所制矣。《水經注》:城固今縣東六里故北城,是以有南城,故謂此為北城。縣《道記》,按《水經注》:漢水又左得度口水,度水南逕平陽縣故城東。賈《志》云:平陽城在今西鄉縣洋川,髙祖置縣,後廢。
392
沔陽 沔水南逕沔陽城南,蕭何所築其城,南臨漢水,北帯通逵《水經注》。沔陽故城,在今沔陽縣東南十里《禹貢錐指》
393
錫 漢水東逕錫縣故城北,春秋之錫穴,王莽之錫治也《水經注》:諸按:即今白河縣以上 縣屬漢中郡
394
故道: 屬武都郡漢書地理志州,按武都屬凉故道水逕故道城東。水經注:鳯州在漢為故道縣地。雍勝畧。
395
沮 屬武都郡。漢書地理志武興漢,武都沮縣也。《續通典》:沮縣廢基,在畧陽縣東一百二十里沮水河側。畧陽縣志 按寧羌州,本漢廣漢郡葭萌縣地。
396
隂槃 屬安定郡漢書地理志州,按安定屬凉。漢隂槃城,在宜禄縣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武,按隂槃,今長 地。
397
直路 屬北地郡漢書地理志州,按北地屬凉。沮水自直路縣東南,逕燋石山《水經注》。直路縣,後漢已廢。其故城在中部縣西北二百里。又姚秦置中部縣,直路故城在焉《禹貢》錐指」。鶉觚。 屬北地郡漢書地理志宜禄漢鶉觚地《通典》鶉觚舊治長武縣南四十里,枝村原故址尚存《長武縣志》
398
上郡 秦置,髙帝元年,更為翟國,七月復故,屬并州二十三《漢書地理志》兼。按除十二縣在西省山西界。 冇,未詳所在者。馬援兄員,王莽時為增山連率《後漢書援傳》。莽改上郡為增山《後漢書注》、隋、唐、綏州、延州、漢上郡地《通鑑》注
399
膚施 奢延水東逕膚施縣南。秦置上郡治,髙祖并三秦,復以為郡。《水經注》
400
《獨樂》 有馬湖峪,在今米脂縣北碎金驛。康灣之南即故獨樂縣,宋改為永樂《延綏志》
401
陽周 走馬水出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王莽更名上陵《水經注》。陽周故城,在安定縣北九十里《安定縣《志》淺水 王莽改曰京室。水經注:宜禄,本漢淺水縣地。元和志折墌城在長武縣北五里,即淺水故縣。賈志長按上郡與 、武相去絶逺淺水,似非長武地。
402
奢延 奢延水出奢延縣西南,東北流,逕其縣故城南,王莽之奢節也。《水經注》:奢延故城在廢夏州西南。《禹貢》:錐指林,按在今榆 府懐逺縣。
403
雕隂。 雕隂廢,縣在洛交縣北三十里《括地志》甘泉縣,本漢雕隂縣城,在甘泉縣南四十里《元和志》
404
龜茲。 諸次水出上郡諸次山,東逕榆林塞,即《漢書》所謂榆溪舊塞也。綠歴沙陵届龜,兹縣西出,故廣長榆也《水經注》。榆林衛,本漢上郡龜兹縣地,北至邉墻十里,其外皆戰國,雲中九原地也《禹貢》:「錐指榆」。按龜兹即榆林府 林縣地、定陽。 定水逕定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定水之陽也《水經注》:縣定陽在今宜川 西北」。
405
髙奴 清水東逕髙奴縣,項羽封董翳為翟王。髙祖破,以縣之,王莽之平利矣《水經注》延州城即漢髙奴縣《括地志》
406
白土 圁水出上郡白土縣圁谷,東逕其縣南,王莽更曰黄土。《水經注》:府按白土縣在今榆林 西北河套中。
407
髙,望。 屬上郡。莽曰堅寧《漢書地理志》北。按髙望縣在榆林府 河套中西河郡 武帝元朔二年,置莽曰歸新,屬并州縣三十六《漢書地理志》有按除二十八縣,在山西界兼 ,未詳所在者
408
富昌 湳水東逕西河富昌故城南,王莽之富成《水經注》。富昌故城在勝州南《延綏舊志》北,按富昌在榆林府東, 河套中
409
美稷 湳水出西河郡美稷縣,東南流入長城東《水經注》:按羙稷在榆林府東北河套中。又有羙稷鄉,在山西寧州界,乃後漢所徙置,非故縣。
410
大城 莽曰:「好成」。漢地理志:河按義熈二年,柔然獻馬於姚興濟, 至大城,即此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411
鴻門 屬西河郡漢《地理志》圁水東逕鴻門縣,縣故鴻門亭。《風俗記》曰:圁隂縣西五十里有鴻門亭。《水經注》:今按鴻門在 米脂西。
412
圁隂 屬西河郡漢《地理志。圁水東逕圁隂縣北,恵帝五年置,王莽改曰方隂。《水經注》:縣在圁水之隂,因以為名。今有銀州、銀川,即是舊名猶存,但字變耳。師古注
413
圁陽 屬西河郡。漢書地理志:圁水出白土縣圁谷,東逕圁隂縣北,又東逕圁陽縣南。今米脂縣有圁隂、故城。圁陽當在東北。《禹貢:錐指。
414
增山。 漢西河郡領增山。縣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漢《地理志》
415
虎猛。 屬西河郡西部都尉治。漢書地理志西,按天鳯元年,匈奴至 河虎猛制虜塞下,告欲和親,即此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416
朔方郡 武帝使衛青出雲中以西,擊樓煩、白羊王於河南,遂取河南地築朔方《漢書匈奴傳》。漢元朔二年,置朔方郡,使校尉蘓建築朔方城《水經注》。朔方郡屬并州,領縣十《漢書地理志》詳按除修都一縣,未 所在
417
三封 河水東北逕三封縣故城東,漢武帝元狩二年置。《十三州志》曰:在臨戎縣西一百四十里《水經注》:在按三封,今定邉縣北河套中
418
朔方 河水南逕馬隂山西,又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詩》所謂「城彼朔方」,王莽以為武符」者也。《水經注》:什賁故城,在夏州朔方縣北,即漢朔方縣故城《元和志》朔方縣,漢朔方郡治《禹貢錐指北》。按朔方在懐逺縣 河套中
419
臨河 河水東逕髙闕南,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王莽之監河也。《水經注》:西受降城在豐州西八十里,漢臨河縣故理處《元和志》。臨河故城,在今榆林衛西北《禹貢錐指》 。按臨河在今靖邉縣北河套中
420
窳渾。 河水東逕沃野故城南,又北,迆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武帝元朔二年,開朔方郡,治王莽,更郡曰溝搜,縣曰極武《水經注》窳渾故城今在,廢夏州西北《禹貢》:錐指邉,按窳渾,在靖 縣北河套中
421
渠搜 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王莽之溝搜亭也《水經注》。渠搜在廢夏州北《禹貢錐指》,「北」按渠搜在榆林府西 河套中沃野。 河水東逕臨戎縣故城西,又東逕沃野故城南。武帝元朔三年立,王莽之綏武也《水經注》沃野故城,在天徳軍城北六十里《地理通釋》:北按:沃野在靖邉縣西, 河北岸。
422
廣牧 河水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王莽之鹽官也《水經注》廢豐州。城在榆林衛西北塞外七百里。本漢朔方郡之廣牧縣《禹貢錐指》
423
臨戎 河水東北逕三封縣故城東,又北逕臨戎縣故城西,王莽之推武也。《水經注》。唐永豐縣在豐州西一百六十里,本漢臨戎縣地《元和志》北,按臨戎在定邉縣 河套中
424
呼遒 朔方郡領呼遒縣。《漢書地理志》在按後魏代名郡有呼遒縣, 今榆林境,當即漢縣舊地。
425
五原郡 元朔二年,遣衛青出雲中,至髙闕,収河南地,置五原郡《漢書武帝本紀》。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莽曰獲,降屬并州。領縣十六《漢地理志》所除六縣,未詳 在。勝州榆林縣西有漢五原城《通典》
426
九原 河水逕河隂縣故城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王莽之獲,降郡城平縣矣《水經注》。九原故城在勝州西界,今連谷縣是《史記正義》北,按九原在神木縣 河北岸」。
427
五原 九原縣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故城,王莽填河亭也。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水經注》:北按五原在神木 河北岸臨沃。 河水東逕副陽城南,又東逕臨沃縣南,王莽之振武也《水經注》臨沃縣在稒陽西《禹貢》:「錐指河,按臨沃在府谷北 北岸宜梁 河水東逕原亭城南,又東逕宜梁縣故城南。闞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謂之石崖城《水經注》。今在廢豐州東《禹貢錐指》北,按宜梁在榆林府 河北岸
428
河隂 河水東逕副陽城南,又東逕河隂縣故城北。《水經注》:縣按河隂,在神木 北河套中。
429
曼栢 莽曰延栢《漢地理志》:曼栢縣在勝州銀城縣。《後漢書》注 。按曼栢在府谷北河套中。
430
成宜。 河水東逕田辟城南,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虜《水經注》城在廢豐州界《禹貢錐指府》按:成宜在榆林 北河北岸
431
稒陽 河水東逕宜梁縣故城南,又東逕稒陽縣故城南,王莽之固隂也,又北出石門障,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還,詔送單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為所築城也,故城得其名矣。《水經注》:北按稒陽在府谷東 河北岸。又《史記》:武帝太初元年,使公孫敖築塞外受降城。甘露三年,單于自請願留光禄,塞下有急保受降城城,近光禄塞。
432
西安陽 河水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屈南過五原西,安陽縣南《水經注》莽曰障安《漢書地理志》城在廢豐州東北。《禹貢錐指》北。按:西安陽在懐逺縣 河北岸。
433
河目 河水自臨河縣東逕陽山南,南屈逕河目縣左水經注河目故城在北,假中河北。括地志》:西按河目在懷逺縣 北河北岸以上,屬王原郡
434
沙南 屬雲中郡《漢書地理志》。河水東過雲中楨陵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水經注》。楨陵即廢東勝州,其故城在衛西北河東岸。沙南縣在西岸榆林塞外。唐為勝州地禹貢錐指》北按沙南在府谷東 河套中」。
435
右《漢録》:郡八,縣邑一百一十有五。揚子雲謂髙祖創業蜀、漢,發跡三秦而帝天下,故其後用奉春之䇿,仍都闗中,懲秦孤立,雖大啟爾宇,而畿內之地不以封建,惟析秦內史為三郡以弼成都邑,而郡縣之制遂相沿不廢。逮建元以後,開置朔方、五原等郡,闗中幅員愈廣,其所建置,益倍於秦,至於新莽竊位,十餘年中,妄意改作,分三輔為六尉,或至一郡,五易其名,此𩔖本不足紀,苐蘭臺該載之,故亦畧附見云。
436
後漢
437
中興以來,郡縣改易,凡前志有縣名,今所不載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無今有者,後所置也。凡縣名先書者,郡所治也。又世祖中興,官多役煩,乃命并省郡國縣邑,至明帝後,所省縣漸復分置《郡國志》。光武都洛陽,闗中復置雍州,後罷,復置司𨽻,統三輔如舊晋書《地理志》。獻帝初平元年,遷都長安《後漢獻帝紀》。建安十八年,省併州郡,復《禹貢》之九州,冀州得西河、雲中、五原、朔方、雍州得𢎞農,京兆、馮翊、扶風、上郡、隴西、武都、益州有漢中《後漢書百官志》注 。按後漢司𨽻治河南,故不録
438
京兆尹。 屬司𨽻領十城《郡國志》一外増縣、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漢初都長安,謂之「三輔」。中興都洛陽,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後漢書》百志空。按漢京兆尹領南陵奉明船司 三縣,俱後漢廢。長安 王莽改常安東漢復為長安馮志、渭城縣,後漢省入長安《咸陽縣志》
439
霸陵 後漢京兆尹領霸陵縣《郡國志》:「蔣」按《通鑑》建武二年, ,震據霸陵」。杜陵 宣帝起杜陵邑,後漢為縣,屬京兆《通鑑注》。鄭 黄圖下邽縣并鄭《郡國志》
440
下邽 下邽縣并鄭桓帝西廵,復之。三輔,黄圖。董卓遷都長安,華歆求出為下邽令,即此。元和志入下邽増。
441
新豐 靈帝建寧三年,改為都鄉,封耿叚為侯國《水經注》。昭應縣東三十里有故城。後漢靈帝末,移安定郡隂槃縣寄理於此。今謂隂槃城《寰宇記》:「臨按昭應,今 潼
442
藍田 後漢京兆尹領藍田縣《郡國志》「岑」。按《通鑑》建安初,延 據藍田。長陵 故屬馮翊《郡國志》,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玉海》商 故屬𢎞農《郡國志》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玉海。上雒 侯國故屬馮翊《郡國志》。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玉海王遵封上雒侯,即此。《雒南縣志》
443
陽陵 故屬馮翊《郡國志》,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玉海華隂。 屬𢎞農郡。故屬京兆《郡國志》。《前漢書》,渭水至船司空入河。後漢省船司空屬華隂《通鑑注》
444
左馮翊 屬司𨽻領十三城《郡國志》。順帝六年,以羌㓂充斥,徙北地居左馮翊。永建四年,還舊治,後復徙之《通鑑注》。建安初,闗中始開,詔分馮翊西數縣為左內史,郡治髙陵三國,魏畧懷,按漢左馮翊領谷口、翟道、武城、櫟陽、沈陽、 、徳鄜徴、雲陵九縣,俱後漢省髙陵。 光武、東都後,馮翊出治髙陵《闗中記》。今髙陵縣西南二里即髙陵故城《禹貢錐指》
445
池陽 谷口故城,在醴泉縣北,後漢為池陽《通典》。永初五年,徙郡以避冦難。北地徙池陽故城在今涇陽縣地《通鑑注》
446
雲陽 後漢左馮翊領雲陽縣《郡國志》。永康元年,先零掠雲陽《後漢書》《和帝紀》西按雲陽,在今淳化縣 北
447
祋祤 永元九年復《郡國志》。永康元年,先零㓂闗中圍祋祤《後漢書和帝紀》,耀州華原、同官縣,本漢祋祤縣地《續通典》 按:祋祤蓋建武中省。
448
頻陽 後漢左馮翊領頻陽縣,《郡國志》:北按頻陽在富平東 五十里。水自土門東逕懷徳城南,城在北原上。《水經注》:懷徳故城,在今富平縣西南十里,非漢懷徳縣也。蓋後漢三國時,因漢舊名於此立縣,今有廢城《禹貢錐指》
449
萬年 白渠枝渠東逕櫟陽城北。建武二年,封景丹為侯國《水經注》。後漢省櫟陽入萬年《元和志》。漢櫟陽、萬年為二縣,後漢始省併《通鑑注》
450
蓮勺 後漢左馮翊領蓮勺縣《郡國志》重泉 莽曰調泉,後漢復舊宋敏求長安志。漢徴縣光武省徴為重泉地賈《志》
451
臨晉。 建安初,詔分馮翊以西數縣為左內史,郡以東數縣為本郡,治臨晉魚豢、魏畧。漢臨晉在朝邑縣界,後漢移置於此,取故城為名。《寰宇記》同。按臨晉在今 州
452
郃陽 永平二年復《郡國志》:武按郃陽,蓋建 中廢」。夏陽 順帝永和五年,徙上郡居夏陽《後漢書》順帝本紀》衙。 永初元年,徙上郡居衙《後漢書》安帝本紀》。安帝時,羌亂,以上郡寄理於此,因省衙縣《寰宇記》至按上郡,永建初自衙還舊理。 永和初,復徙夏陽粟邑。 永元九年復《郡國志》沮水東逕粟邑故城北,後漢封耿䕫為侯國《水經注》
453
右扶風。 屬司隷領十五城《郡國志》:増縣一,扶風治在夕隂街北,光武後出治槐里《三輔黄圖》。順帝六年,徙安定居扶風《後漢書順帝紀》。獻帝中平六年,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郡,鎮雍、渝、糜、杜陽、陳倉、汧五縣《獻帝起居注》,斄按漢右扶風領渭城、盩厔、 郁夷、虢五縣,俱後漢省
454
槐里 渭水東逕槐里縣故城南,桓帝封皇甫嵩為侯《水經注》
455
安陵 後漢右扶風領安陵縣《郡國志》平,按安陵王莽改。嘉 ,後漢復故平陵 後漢右扶風領平陵縣《郡國志》利,按平陵王莽改。廣 ,後漢復故茂陵 後漢右扶風領茂陵縣《郡國志城》,按茂陵王莽改宣 ,後漢復故鄠 建武三年,任良據鄠通鑑漢鄠縣,屬右扶風,東漢因之賈《志》
456
郿 渭水東逕郿縣故城南,諸葛亮屯郿司,馬懿欲據郿拒亮,即其縣也。又渭水東逕郿塢,南漢董卓發卒築郿塢,髙與長安城等。水經注。董卓塢在郿縣東北六十里。元和志。
457
武功 永平八年復《郡國志》。後漢省斄縣,自渭南移武功縣於故斄城,因謂之武功城《寰宇記》盩厔縣,光武省入武功《武功縣志》里,按故斄城,在今武功南八 ,即後漢武功治
458
陳倉。 獻帝中平六年,漢安郡領陳倉縣《獻帝起居注》, 按陳倉即今寳雞縣
459
汧 建武初,諸將下隴祭遵軍,汧故城在隴州汧源縣西。《通鑑注:郁夷縣在隴州西五十里。《寰宇記。郁夷省併郿。《地道記》末:按郁夷與郿相去絶逺後,漢 寄理於郿,因併郿耳。
460
隃麋 汧水逕隃麋故城南,建武四年,封耿况為侯國《水經注》
461
雍 安帝初元元年,先零㓂雍城,右扶風、雍城縣也《通鑑注、虢縣。後漢並於雍《寰宇記》
462
栒邑 後漢末,屬新平郡通考:「興按漢屬右扶風,後漢 平初改𨽻新平美陽 岐水南逕美陽縣之中亭川,永元二年封耿秉為侯國《水經注》。永初五年,詔安定徙羙陽《後漢書》安帝本紀》、好畤。 建武二年,封耿弇為好畤侯,食好畤、羙陽二縣《後漢書耿弇傳》。莫水東有好畤故城《水經注》載按好畤《郡國志》未 ,今增入漆。 興平元年,分安定、扶風為新平郡《後漢書獻帝本紀》。邠州漢漆縣,後漢於此置新平郡《元和志》
463
杜陽 永和二年,復《郡國志》。周原在岐山陽地,屬杜陽鄭氏《詩譜》
464
漢中郡 屬益州。秦置城九《郡國志》廣除房陵等二縣,在湖 界外,增縣四。。建安四年,分凉州四郡置梁州,十八年省梁州,以其郡國併屬冀州袁宏後漢紀。蜀置梁州,治漢中。今興元《地理通釋》。張魯據漢中,建安五年,拜魯為漢寧太守《漢中志》。魏武征張魯,復曰漢中郡《通考》
465
南鄭 南鄭東漢置,漢中郡始治此《漢中府志》武鄉 武鄉谷,在漢中府東北三十里。蜀漢封諸葛亮為侯國《十道志》,今按《郡國志》,無武鄉, 增入,後廢
466
城固 蜀以城固為樂城縣。《華陽國志》樂城縣在城固縣西八十里。蜀漢建興七年,丞相亮築樂城於城固賈《志》龍亭 在洋縣龍亭山,本漢龍亭縣,元初元年,蔡倫封龍亭侯,即此賈《志》。龍亭縣在城固東龍亭山《禹貢》錐指 」。按《龍亭郡國志》未載,今增入。
467
定逺。 洋水自巴山東北逕平陽城,《漢中記》曰:本西鄉,縣治也,城即定逺矣。後漢班超封定逺侯,即此。水經注:定逺縣屬漢中郡,故城在西鄉,縣治南。《通鑑注》:郡按定逺縣, 國志未載,今補入。
468
南鄉 西鄉即漢城固縣地。蜀置南鄉縣。《通鑑注在西鄉縣東南歸仁山,蜀先主分城固地為南鄉縣,即今漁渡灞口賈《志》補按:南鄉縣,《郡國志》未載,今 入以上三縣皆尋廢
469
褒中。 安帝永初三年,先零冦褒中《後漢書安帝紀》。褒中,縣名。漢中褒城縣《後漢書注》。褒州故址在褒城南十里,漢曰褒中賈《志》
470
沔陽 沔陽舊傳:蕭何所築昭烈為漢王,權住此城,今門外盟壇猶存。《梁州記》。沔陽故城,在舊西縣東南一十六里,賈《志》。蜀以沔陽為漢城。《華陽國志》。蜀令蔣濟守漢城。地理通釋在。按《通釋》,謂沔陽 西縣西。
471
西城 西城故漢中郡之屬縣也,漢末為西城郡《水經注》。建安十二年,漢中分西城、安陽為西城郡。二十四年,蜀以申儀為西城太守《三國魏志》縣,按漢、漢中郡有洵陽, ,後漢廢。安陽 張魯為漢寧太守,袁山松書曰:建安十二年,分漢中之安陽置漢寧郡。《通鑑》注:二按:安陽在漢隂西 十四里。
472
錫 甲水出秦嶺山,東南至錫入沔,當在今白河縣界。白河,漢錫縣地也《禹貢錐指》,漢按以上諸縣俱屬 中郡
473
故道: 屬凉州武都郡《郡國志》鳳縣,漢為故道地,東漢因之。馮志西按:金牛故城在寧羌州。 北蜀為漢夀縣地。
474
沮 沮今興州順政縣,後漢書注畧。按順政即今 陽。畧陽,漢為沮縣地,屬武都郡,東漢因之。馮志
475
鶉觚。 故屬北地,後漢屬凉州安定郡《郡國志》領,按漢安定郡 隂槃北地,郡領直路,俱後漢省
476
上郡 屬并州,領十城《郡國志》三。按除潦垣、横林侯官 縣。未詳所在。王莽以馬員為增山連帥,歸世祖,以為上郡太守《水經注》。永初五年,西羌亂,詔上郡徙衙。永建四年,歸舊土。永和五年,復徙上郡,居夏陽《後漢書》。建安二十二年,省上郡《晉地理志》淺。按漢上郡領獨樂陽、周 、 水、髙望,俱後漢省
477
膚施 後漢上郡治膚施縣《郡國志》後。按漢《地理志》有陽周縣, 漢省入膚施、髙奴二縣
478
奢延 段熲追羌出橋門,戰於奢延澤,即上郡奢延縣界。鑑注。莽曰:「奢節,東漢復舊名。後兵擾邑廢。《清澗縣志: 按:奢延縣在今懐逺縣界。
479
雕隂。 後漢上郡領雕隂縣《郡國志》,漢雕隂縣,後漢為雕隂城《綏徳州志》
480
定陽 定水逕定陽縣故城南。《水經注》川。按定陽在宜 縣界。髙奴。 河水東逕髙奴縣東,今膚施縣北百里有金明城,即漢髙奴縣《禹貢錐指安寨縣漢髙奴縣地雍勝畧白土。 後漢上郡領白土縣《郡國志》西按白土,在今榆林府 北河套中龜茲。 後漢上郡領龜兹縣《郡國志》,龜兹在上郡、銀川之師古注:林按龜兹在今榆 縣界
481
圁隂 後漢圁隂縣屬西河郡《郡國志》:漢按圁隂,今米脂地。又 西河郡領富昌、鴻門、增山、虎猛四縣,俱後漢省。
482
圁陽 後漢圁陽縣屬西河郡《郡國志》:神按圁隂在今 木地朔方郡 屬并州,武帝置,領六城《郡國志》。建武十一年,省朔方併并州。二十六年,朔方郡民歸於本土。永和五年,徙朔方居五原。建安二十年,省朔方郡《後漢帝紀》 按漢朔方郡領臨河、窳渾、渠搜、呼道四縣,俱後漢省
483
臨戎 河水逕臨戎故城西,舊朔方郡治《水經注》永豐縣。本漢臨戎縣,後漢末廢。《元和志》北按:臨戎在定邉縣 河套中
484
三封 漢三封在今豐州西一百里,後漢因之《元和志》 按三封在定邉縣北河套中
485
朔方 建武二十六年,南單于居西河,使右賢王屯朔方。後漢《南匈奴傳》:河按朔方在懐逺縣北 套中
486
沃野 沃野故城在天徳軍城北。地理通釋,在按沃野,建安中省 榆林府西北、河北岸。
487
廣牧 九原本漢廣牧縣地。元和志安。按廣牧在榆林府西,建 中僑置於新興郡,故縣遂廢。
488
大城 前屬西河郡,後漢屬朔方郡通鑑注》。永元六年,鄧鴻追撃逄侯於大城塞《後漢書》、《南匈奴傳》:套按大城在榆林府北、河 中。五原郡。 屬并州,領十城《郡國志》:三。按除父國河隂、武都 縣,未詳所在。建安二十年,省五原郡,徙吏人置河東。二十六年,五原郡民歸於本土《後漢書光武紀》。永和五年,徙朔方,治五原《後漢書安帝紀目》,按漢五原郡領河隂河、 二縣,俱後漢省
489
九原 建武五年,盧芳入居九原,略有數郡。袁宏後漢紀永初元年,烏桓冦五原,戰於九原、髙渠谷、九原縣名,屬五原郡《後漢南匈奴傳》,并注北按:九原在今神木東北,河 岸
490
五原 南單于使骨都侯屯五原後漢《南匈奴傳》北,按五原在九原西 ,今神木北河北岸。
491
臨沃 臨沃縣在稒陽西《禹貢》錐指北。按臨沃,在今府谷 河北岸。宜梁 在五原西南六十里《水經注》:河按宜梁在榆林府西北, 北岸,建安中省。曼栢。 永平七年,初置度遼將軍,屯五原曼栢,在今銀城縣《後漢明帝紀》:北按錐指曼栢在今府谷 河套中
492
成宜。 成宜城在廢豐州界《禹貢錐指》北。按成宜在榆林府 河北岸。西安陽 西安陽城在廢豐州東北。《禹貢錐指》:縣西安陽在懷逺 北,河北岸以上,屬五原郡。
493
沙南 屬并州雲中郡《郡國志》,沙南故城在河西岸《禹貢錐指》稒陽 永光元年,鄧鴻出稒陽塞稒陽縣屬九原郡,故城在今勝州銀城縣後漢和帝本紀河,按稒陽,在今府谷東北 北岸。右後漢録,郡七,縣七十九。世祖中興,承前漢之烈,間有省併,終鮮創置,故三輔郡縣,多仍西京之舊。至永和以後,上郡朔方沒於羌戎,則疆理日蹙矣。蜀、漢奮起梁、益,所得僅西城、漢中,且諸葛治蜀,不置史官,故建置靡詳,惟因其可考者,附録於此云魏、晉。
494
魏文帝即位,改京兆尹為太守,馮翊、扶風各除左、右,仍以三輔屬司隷。又晉恵帝即位,改扶風為秦國,徙都建興之後,雍州沒於劉聰。及劉曜徙都長安,改號曰趙。石勒克長安,復置雍州。石氏既敗,苻健據闗中,又都長安,是為前秦,乃於雍州置司𨽻校尉。姚萇滅苻氏,是為後秦。及姚泓為劉裕所滅,其地尋入赫連勃勃,號曰南臺《晉書地理志》愍帝都闗中四年《通考》
495
雍州 魏以三輔屬司𨽻晉,於長安置雍州,統郡國七《晉書地理志》。晉置雍州,理京兆《地理通釋》一:「雍州統郡國七,除安定 郡在西省」。。京兆郡 統縣八晉書地理志》 外增縣三。漢京兆尹,魏改尹為守,後改為秦國,後復為京兆國。晉為京兆郡《通典》。正始五年,復秦國為京兆郡《魏書齊王本紀》二。按後漢京兆郡領長陵、陽陵、 縣,俱晉省長安 漢長安,魏、晉皆因之馮《志》。姚萇改長安曰常安《後魏書姚萇傳》
496
渭城 河間王顒頓兵於鄭,聞劉沈兵起,還鎮渭城。《通鑑》漢渭城,石勒置石安縣,苻秦復置渭城縣。咸陽郡治石安縣,即漢渭城。石勒更名是郡。《通鑑》注。今按《晋志》,無渭城, 增入。杜陵 宣帝置杜陵,晉改杜城馮志陵按:「杜陵」,《晉志》仍作「杜 」。 在咸寧東南十五
497
靈武 建興初,劉曜逼長安,麯鑒自阿城進救,追曜至零武。晉書載記:咸陽縣東有靈武鄉。「咸陽縣,舊志注,按載記作「零」。武鑑「 」仍作「靈武」,晉地理志未載,今增入。
498
霸城 霸陵縣。漢屬京兆,晉改曰霸城。《通鑑》注初,按《晉書》,永康 封趙王倫子為覇城侯,即此。
499
藍田 永和九年,桓温伐苻秦,至藍田《晉書載記》。藍田縣,漢屬京兆,晉因之馮《志》
500
髙陸 白渠枝渠東逕髙陵縣故城北,《太康地記》謂之髙陸《水經注》髙陵縣,漢屬馮翊,晉改曰髙陸,屬京兆通鑑注。魏黄初元年,改為髙陸縣,其治在髙陵縣西南一里,髙陸故城是也《通典》
501
萬年 萬年故櫟陽《晉書地理志》。太和四年,秦王堅畋於萬年。萬年,漢屬馮翊,晉屬京兆《通鑑注》
502
新豐 晉京兆郡領新豐縣。晉書地理志》。河內王粲在新豐,麯特等擊粲於新豐。《晉書載記潼。按新豐,即今臨 縣。
503
渭南 苻堅甘露二年,置渭南縣。十六國春秋。渭南縣故城在縣北,苻堅所置宋敏求長安志。本漢新豐地。前秦苻堅割新豐、鄭二縣地置渭南縣,屬京兆郡,雍勝畧,今按入志未載, 增。隂般。 漢屬安定,晉屬京兆郡。鴻門、戲水皆在縣界《魏書地形志》:潼按隂般在。今臨 縣東。
504
馮翊郡 統八縣《晉書地理志》。漢武帝左馮翊,魏除「左」字,但為馮翊郡。晉因之《通典》云:「按漢左馮翊有雲陽縣」。《元和志》 魏司馬宣王罷。又漢左馮翊領池陽衙二縣,俱 省
505
臨晉。 本漢臨晉,武帝改為大荔縣《元和志》建安初,分東數縣為左馮翊,治臨晉,晉因之同州志改。按《元和志》謂武帝 大荔,但《地理志》仍標臨晉,故從《晉志》
506
下邽 晉馮翊郡領下邽縣。晉書地理志。趙染敗南陽王模於長安,長驅至下邽。晉書載記。
507
重泉 晉馮翊郡領重泉縣《晉書地理志》徴縣,後漢省。晉復置,尋又省《寰宇記》。東漢省徴縣,魏、晉並為重泉地《蒲城縣志》,蒲按重泉,在今 城縣南
508
頻陽 晉馮翊郡領頻陽縣。晉書地理志里。按頻陽在唐羙原南,三 ,今富平東北五十里。
509
粟邑 劉曜進軍,屯於粟邑。《晉書載記》。漢安帝時,省衙縣。晉恵帝再置,尋又省《括地志》。衙縣,魏併粟邑,晉因之《白水縣志》白。按粟邑即今 水。
510
蓮勺 晉馮翊郡領蓮勺縣。晉書地理志北。按蓮勺在渭南縣渭水 下邽東北二十里。
511
郃陽 晉屬馮翊郡,後罷《宰莘退食録》夏陽東漢、夏陽屬馮翊,魏、晉因之韓城縣。志城按夏陽,今韓扶風郡 統六縣《晉書「地理志》,晉外増四縣」。。右扶風,魏文帝除「右」字為扶風郡。晉太康八年為秦國《元和志》。永安元年,移扶風於文學城,今謂故縣城《興平縣志》,「茂漢扶風郡,領安陵、平陵、 陵、杜陽四縣,俱魏間省
512
池陽 秦國治池陽《晉書地理志》涇陽本秦舊縣。後漢及晉為池陽縣《通典》涇陽恵帝改池陽縣。苻秦又置涇陽縣《元和志》苻秦於今縣東南二十八里置涇陽縣宋敏求長安志苻秦置涇陽,尋廢《涇陽縣志》
513
好畤。 後漢省通鑑注晉元康中,復於好畤縣城東南二里再置好畤縣。《寰宇記志》:按好畤在今乾州東。晉 未載,今增入。
514
郿 漢屬扶風,《太康地志》屬秦國《宋書州郡志》。姚秦曰郿城《郿縣志》
515
雍 晉扶風郡領雍縣《晉書地理志》。永和九年,喬秉起雍《通鑑》、漢杜陽縣晉省《寰宇記》栒邑縣,魏省《通鑑注》
516
汧 晉扶風郡領汧縣《晉書地理志》。晉永安初,陳安襲汧,㧞之《通鑑》:隴按汧,今 州
517
隴闗 郁夷故城,在隴州西五十里。太康中,於此置隴闗縣。《寰宇記》:隴闗縣,尋廢。賈志未按隴關縣,《晉志》 載,今增入。
518
隃麋 苻堅太初元年,苻雙以上邽叛,乘勝至揄眉。《十六國春秋》:晉按,揄眉即隃麋,在汧陽縣。 《志》未載,今增入。
519
陳倉。 魏明帝遣郝昭營陳倉城,諸葛亮圍之,不利而還。《水經注》:陳倉城,魏太和中郝昭所築,今有上下二城,下城是昭築。《元和志》:寳按陳倉即今 雞縣。
520
苑川 晉末,陳倉縣廢,苻姚時於縣界置苑川縣《周地圖記》苻健於三交城置武都郡。《十六國春秋》六:按苑川在寳雞西四十 里,即三交城。《晉志》未載,今增入。
521
美陽 晉扶風郡領美陽縣《晉書地理志》。在今扶風縣北二十里,即今法門。寺東城垣尚存賈志扶按以上屬 風郡
522
鶉觚。 晉鶉觚屬定郡《晉書地理志郡》。按鶉觚即今長武安定。 屬雍州。北地郡 統縣二《晉書地理志》。魏文帝分馮翊之祋祤置《後魏書地形志》。本漢祋祤縣地,屬左馮翊。曹魏於其地置北地郡《元和志》
523
泥陽 漢祋祤縣。魏文帝自彭原縣界富平故城徙北地郡於此,其縣遂廢宋敏求長安志。耀州東一里有祋祤故城,景帝置祋祤縣,晉泥陽亦此地《耀州志》
524
富平 晉移北地郡富平縣於今縣西南懷徳城《通典》。懷徳故城,在今富平縣西南十一里《寰宇記》
525
始平郡 統縣五《晉書地理志》。武帝泰始三年,分扶風置始平郡《通鑑注》。苻堅徙始平於茂陵故城《興平縣志》
526
槐里 渭水東逕槐里縣故城南,世謂之為大槐里,太康中始平郡治也《水經注》。槐里故城,在始平縣東南十里。黄初元年於故城置扶風郡。晉太始中徙理郿,改此城為始平國《寰宇記》
527
始平 始平縣。黄初元年改始平,因原以建名《括地志》。漢平陵縣,魏文帝改為始平。晉武帝改始平國《元和志》茂陵縣,後併入始平縣《寰宇記》
528
武功 魏太祖以武都孤逺,於是移郡於小槐里三國》、《魏志》武功縣有小槐里,謂之槐里西城《寰宇記》赫連勃勃以北秦州牧鎮武功《晉志》武功,漢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始平《宋書州郡志》
529
鄠 穆帝時,劉珍起鄠、鄠,漢屬扶風,晉屬始平郡《通鑑注》蒯城 故陳倉之鄉聚名,周緤所封。晉咸寧四年,分立為縣,後廢《輿地記》,寳按蒯城,在今 雞東
530
新平郡 屬雍州統縣二《晉書地理志》。後漢置新平郡。姚萇之亂,廢《元和志》,晉分扶風置新平郡《通鑑注》
531
漆 晉置新平郡,治漆縣《通鑑注》本漢漆縣,苻秦改為新平縣《晉書地理志》州,按新平縣即今邠
532
邠邑 晉、邠邑屬新平。《晉書地理志》邑。按漢栒邑屬右扶風,晉為邠。 在今三水,東以上屬雍州。
533
華山郡 姚興冦晉湖城,晉華山太守董邁降。《十六國春秋華山郡,晉分𢎞農之華隂、京兆之鄭,馮翊之夏陽置。《通鑑注屬,晉志無華山郡,未詳所 ,今增入。領縣二。
534
鄭 義熈中,劉裕攻潼闗,姚讃自定城退還鄭城。晉書載記,今按鄭 ,華州。
535
華隂。 東漢屬𢎞農郡,晉因之賈志山,按後屬。華 郡中部郡 漢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秦置中部郡郡縣釋名中部 姚興置中部縣郡縣釋名入,按郡縣俱增
536
上洛郡 屬司州。泰始三年,分京兆南部置,統縣三《晉書地理志》南:按除盧氏一縣,在河 界外,增二縣。、上洛縣,故屬京兆,晉分為郡。《地道記》曰:「郡在洛上,故以為名《水經注》
537
上洛 縣故屬京兆,晉分為郡《水經注》:漢按上洛即今商州,後 屬京兆,晉為上洛郡治。
538
商 晉上洛郡領商縣《晉書地理志》改按商縣,後漢屬京兆,晉 屬上洛郡。拒陽。 晉太始三年,分上洛地,於今縣東北八十里置拒陽,屬上洛郡。尋廢《寰宇記》洛南縣建於洛水南。燕子山陽即晉雒南縣志拒陽舊址。
539
豐陽 漢商縣地,晉分商縣置豐陽,以川為名《舊唐書地理志》。苻堅皇始二年,置荆州於豐陽。建元十六年,以荆州鎮㐮陽,而移洛州居豐陽《十六國春秋》。今山陽縣豐陽闗《商州志》入。按豐陽,《晉志》未載,今增 以上屬上洛郡
540
沮 晉沮縣,屬武都郡。《晉書地理志》,按武屬秦州。 本漢沮縣地,永嘉末,為氐人所據,郡縣荒廢。《元和志》晉末,氐人楊茂搜分王武興,今東闗即武興之故址也《漢中府志》為按寧羌州,晉 晉夀縣地
541
故道: 晉故道屬武都郡《晉書地理志》。永嘉後,没氐羌縣名絶矣《元和志》,鳳按故道,今 縣。
542
梁州 梁州,鎮南鄭,魏景元四年平蜀所置也。晉永嘉元年,蜀賊沒漢中,遂治魏興。三年,還漢中。建興元年,為氐所沒。桓温平蜀,復舊土《南齊書州郡志》。漢益州,魏分置梁州,晉初因之。恵帝以後,李特據之,至穆帝時平之。其後沒於苻堅,後又復其地。安帝時,譙縱據之,後又収復《通典》。泰始二年,分益州置梁州於漢中,又江左分梁為秦,寄居梁州《晉書地理志》
543
漢中郡 統八縣《晉書地理志》省。按除蒲池在西。後漢末,張魯據其地,改漢中為漢寧,魏武復曰漢中《通典》。太康中,武帝子漢王受封,更曰漢國《漢中志》
544
南鄭 南鄭縣郡治《漢中志》
545
褒中。 義熙初,譙縱之亂,漢中移治魏興,縱滅,還治漢中之苞中縣,所謂南城也。宋書州郡志》盟㑹圖:梁州褒城縣,漢之褒中義,熈之苞中也。路史改。按《宋志》,路史俱以晉 褒中」為「苞中,但仍《地理志》「 」作「褒中」。
546
沔陽 魏置梁州,初治沔陽《華陽國志》城固 蜀以城固為樂城縣,晉仍為城固縣。《華陽國志》晉平譙縱,後梁州刺史嘗理於此。《元和志》南城義熈九年,索邈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謂之南城《晉書地理志》。《水經注》:漢水又東逕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縣北,故曰小城固,在洋縣東《禹貢錐指》
547
西鄉 西鄉蜀立曰南鄉,晉太康二年更名《宋書州郡志》。蜀立南鄉,晉改西鄉縣南十五里平陽故城是也《寰宇記》與䕫之東鄉對,故改名西鄉《漢中府志》
548
黄金 本漢安陽縣地,後魏文帝置,因黄金水為名《元和志》。黄金縣在洋縣東四十五里黄金谷內洋縣志:縣按在洋東北,後廢。
549
興道 後主遣王平守興勢,即今興道縣,晉屬漢中郡《通典》。漢水在興道縣南二百歩《寰宇記》興道故址在洋縣東門內。晉置興道郡漢中府志》誤。按晉置興道縣。《府志》: 以為郡」。
550
魏興郡 屬荆州統縣六晉書地理志》。魏文帝以漢中遺民在東垂者立屬荆州《宋書州郡志》。建安二十四年,昭烈以申儀為西城太守,儀據降魏。文帝改魏興郡,治西城縣故城《水經注》。魏置魏興郡,晉因之《通考》。安帝後僑置南上洛郡《晉書地理志》
551
西城 黄初二年,申儀為魏興太守,治西城縣《漢中志》。西城故城即金州西北四里,漢江之北西城山東魏興故城是也《寰宇記》:安按西城,今興 州」。
552
晉興。 晉興縣,魏立曰平陽,晉太康元年更名宋書《州郡志》。晉興屬魏興郡,後改為永樂,置晉昌郡雍勝畧石,按晉興,今 。泉《晉地理志》:桓温平蜀,立晉吕郡,領長樂、寧都、吉陽等十縣。長樂,今石泉、寧都,今漢隂吉陽,今平利。餘未詳所在。
553
安康 漢水東歴敖頭、魏興、安康縣治《水經注》二漢安陽縣,屬漢中,漢末省。魏復立,屬魏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宋書州郡志》。安陽城在漢隂縣西二十里賈《志》漢按:安康即 安陽縣。
554
錫 漢水東逕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春秋之錫穴地也,故屬漢中《水經注》。太康二年,魏興郡移理錫縣,今豐利縣界東魏興城是也《寰宇記》:河按錫縣在今白 東南」。
555
洵陽 金州洵陽後漢省,晉復置,屬魏興郡輿地廣記》。洵陽縣,後漢省。晉太康四年復立《宋書《州郡志》
556
上亷 屬上庸郡《晉書地理志》州,按上庸郡屬荆。本漢西城縣地。晉於今平利縣南川置上亷縣,取上亷水為名。《寰宇記》。上亷城在平利縣東平利縣。《舊志》
557
上郡 魏武省上郡、朔方、五原、雲中晉書地理志。魏省上郡,至晉陷戎狄,其後屬赫連勃勃。《元和志》地,按上郡屬并州,晉 理志未載,今採衆說補之。又貳城三城,即苻、姚等所置之縣也,故並録之。
558
三城 赫連勃勃以朔方牧鎮三城《晉書地理志》。龍昇元年,勃勃攻秦三城以北諸戍《十六國春秋》。膚施縣有三城《後魏地形志》
559
臨河 本漢髙奴縣地,晉立為臨河縣,尋廢《寰宇記》延水縣北十五里臨河故城是也《元和志》「延」。按臨河在今 川縣。
560
定陽 苻生,夀光二年,姚㐮屯杏城,遣姚蘭扇動定陽羌兵《十六國春秋》
561
杏城 赫連勃勃以秦州鎮杏城《晉書地理志》。姚萇置杏城,在中部西《通典》
562
鄜城 姚㐮屯杏城,遣姚蘭扇動鄜城羌兵。《十六國春秋》 。按鄜城在洛川東南。
563
洛川 本漢鄜縣,後秦姚萇於此置洛川縣《元和志》長城 三川縣。本漢翟道縣地。苻堅時,於長城原置長城縣,屬長城郡。《元和志》西按,長城縣在鄜州 南六十里。
564
貳縣。 太元十一年,苻纂據杏城貳縣《晉書載記》。義熙五年,姚興撃夏王勃勃,至貳城《通鑑》。貳城當在杏城西北《通鑑注》。今按貳城當在 中部西北
565
黒城 在臨真縣東二十五里,赫連勃勃置《寰宇記》黒城在甘泉縣東一百七十里雍勝畧
566
統萬城。 赫連龍昇七年,於奢延水之北,黒水之南,改築大城,名曰統萬城,今夏州治也《水經注》。夏州,晉為朔方郡。晉亂後,赫連勃勃建都於此《通典林》按:夏州在今榆 府懷逺縣界
567
朔方 姚興以勃勃為安北將軍、五原公,使鎮朔方。十六國,春秋逺。按朔方在今懷 縣北。
568
太城 柔然獻馬於秦濟河,至大城,勃勃掠取之。《十六國春秋》。大城縣,後漢屬朔方郡,魏、晉省《通鑑注林》按:太城在今榆 府北。、五原。 孝武太元十年,劉顯奔五原《通鑑》:「秦」按鑑注五。原本 郡,魏、晉廢。代來城。 劉衛辰為西單于,屯代來城。十六國春秋 。按代來城在榆林府北。
569
右《魏》、《晉録》:州二郡十一,縣暨城七十六,其於漢三輔地,每多析置。魏氏之初,漢中、魏興,得失靡常,上郡朔方,棄之荒外,晉氏雖都闗中,不常厥邑,渡江之後,遂為劉、石、苻、姚迭據矣。其潛置郡縣,後世因之者,亦並附見,庶得遡所縁起爾。
570
陜西通志巻三
URN: ctp:ws43393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