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御定淵鑑𩔖函卷二百二十八武功部二十三鼓角 金鉦,兜鐃甲 鍪 鞞盾 鼓一
3
《増毛詩》曰:顯允方叔,伐鼓淵淵。 又曰:「鉦人伐鼓,陳師鞫旅」。 又曰:「擊鼓其鏜,踊躍用兵」。 《左傳》曰:「凡師有金鼓曰伐,無曰侵。 《風俗通》曰:「鼓者,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 《周髀》曰:「萬人之將執大鼓」。 吳子曰:「教戰之令,勇者持金鼓,一鼓整兵。二鼓習陣,三鼓趨食。四鼓嚴辦,五鼓就行,聞鼓聲合,然後舉旗」。 《尉繚子》曰:「夫將提鼓揮枹,臨難決戰,接兵角刃,鼓之而當,則賞功立名。鼓之而不當,則身死國亡」。 又曰:一鼓一擊而左一鼓,一擊而右一歩一鼓,歩鼓也。十歩一鼓,趨鼓也,音不絶。鶩,鼓也。商,將鼓也。角,帥鼓也。小鼓,伯鼓也。三鼓同則將帥伯其心一也,竒兵則反是。 又曰:「伍長教其四人,以板為鼓,以瓦為金,以竿為旗,擊鼓而進,低旗則趨,擊金而退,麾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擊而坐。衛公《兵法》曰:「諸大將置鼓四十靣于總管,給鼓。十靣營,別給鼓一面,行即負隨」。 《通鑑唐紀注》曰:「鼓角將,掌軍中鼓角者也」。 溪蠻叢笑曰:「麻陽。有銅鼓如大鐘,長筩三十六乳,重百餘斤。
4
鼓二
5
増韓子》曰:呉使沮衛,蹷融犒於荊師。荊將軍曰:「縳之殺以釁鼓」。衛曰:「死者無知,則以臣釁鼓無益也。死者,有知也」。戰之時,臣使鼓不鳴,因不殺。 《後漢書岑彭傳》曰:「光武収韓歆置鼓下將,斬之,召見彭,彭因進說,乃貰歆。注中將軍最尊,自執旗鼓,若置營,則立旗以為軍門,并設鼓戮人必于其下。 《唐書段秀實傳》曰:「別將王童之謀作亂,約曰:聞警鼓而縱。秀實知之,召鼓人,陽怒失節,戒曰:每籌盡當報。因延數刻,盡四鼓而曙。 又《郭子儀傳》曰:㑹故將軍王甫結俠少,夜鼓朱雀街,呼曰:「王師至!」吐蕃夜潰。 《通鑑唐紀》曰:邠寧節度使韓遊瓌遣其將史履程夜襲尚結贊營,殺數百人,吐蕃追之,遊瓌陳於平川,潛使人鼓於西山,虜驚,棄所掠而去。 又曰:「王建遣族子宗裕等攻彭州,楊晟逆戰而敗,宗裕等圍之。楊守亮遣其將符昭救之,徑趨成都,營三學山。建亟召華、洪還,洪疾驅而至,後軍尚未集,以數百人夜去昭營數里,多擊更鼓。昭以為蜀軍大至,引兵宵遁。 孔帖曰:馮子猷入朝,載金一舸自隨,髙宗遣御史許瓘視其貲,瓘至洞,子猷不出迎,後率子弟數十人擊銅鼓、蒙排,執瓘而奏其罪。
6
鼓三
7
原震山 動川王昶檄江南文云:「羽騎迅逝,歩卒星陳。鳴震山之鼓張,蔽天之旌 」。杜預云:「朱旗炫日,金鼓括天,上耀三光,俯動九川」。 聲氣 一耳,左傳云:三軍,以利用也。金,鼔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鼔儳可也也。《呂氏春秋曰:金鼓所以一耳也,法令所以一心。 龍頭 馬上《樂録》曰:鼔吹有龍頭、大棢、中鼓,獨揭小鼓,皆有品秩,天子以賜臣下及軍旅用也。 《周禮》:馬上之鼓曰提鼓,有木可提執也。 枹鼓 警鼔。枹,一作「桴」,謂擊鼓物也。在村墅曰枹鼓,在邉徼曰警鼔。 増六鼓 七鼓《周禮曰:「鼓人掌教六鼔,以賁鼓鼔軍事 」。《司馬法》曰:「凡鼓,鼔、旌旗,鼔車鼓,馬鼔,徒鼔兵,鼓首,鼔足,七鼓兼齊」。 讙山 達旦唐書郭子儀傳:子儀遣張知節為前鋒,營韓公堆,擊鼓讙山,以八編𩔖纂曰:粘沒喝至河外,河北宣撫副使折彦質 兵十二萬拒之,夾河而軍。時大河守禦使李囘以萬騎防河,亦至河上,粘沒喝曰:「南軍亦衆,與之戰勝,負未可知,不若加以虛聲」。遂取戰鼓擊之,達旦,彥質之衆皆潰。 禠氣 潰瘡:《唐書》張介然傳》曰:「介然守陳留到屯,不三日,賊已渡河,士聞鉦鼓聲,皆禠氣不能授甲,無」。又《李嗣業傳》曰:「嗣業與郭子儀等圍相州,師老諸將 功,獨嗣業被堅,數奮為諸軍冠,中流矢,臥帳中,方愈,忽聞金鼓聲,知與賊戰,大呼瘡潰,血流數升,卒」。 銀裹金帖。八編𩔖纂》曰:寳元中,党項犯邉,有明珠族首領驍狼,最為邊患,世衡為將,欲以計擒之,聞其好擊鼓,乃造一馬持戰鼔,以銀裹之,極華,煥密使諜者陽賣之,入明珠族後,乃擇驍卒數百人戒之曰:「凡見負銀鼓隨者,併力擒之。一日,羌酋負而去,遂為所擒。 唐杜甫詩曰:「金花帖鼓腰」。 坐鼓 臥鼓說《選遼志》曰:宋真宗時,遣使徃遼賀生辰還,言始至長泊,泊多野鵞鴨,國主射獵,領帳下騎擊扁鼔,遶泊驚鵞,鴨飛起,乃縱海東青擊之,或親射焉,國主皆佩金玉錐,號殺鵞宰鴨錐,初獲,即拔毛插之,以鼔為坐,遂縱飲酒醉,以此為樂。侯記纂淵海》引《祭彤傳》曰:彤武節剛方,動用安重,雖條 ,穰苴之倫,不能過也。臥鼓邉亭,滅烽幽障」。 原行軍給。 進軍聞:樂令:諸道行軍應給鼓角者三萬人以上,給大角十四具,大鼓二十四,靣二萬以上,角八具,鼓十四靣,萬人以上,角六具,鼓十靣,不滿萬人臨時量給軍三分,減 ,陳書云:「吾聞鼔而已,不聞金也,鼔以進軍,金以退軍,不聞金言將死」。 増制有三: 節不一,唐六典武庫令曰:凡軍鼔之制有三:一曰銅鼔,二曰戰鼓,三曰鐃鼓。注銅鼓,蓋南中所製,軍旅之間,復有鐃鼔焉。饗溪蠻叢笑曰:鼓之節不一,有暗箭鼓,集人鼓犒設鼓。 客亦以此逺近,聴以為準,酒酣,少有參商,則鼓聲隨變,終席無他者名客鼔。 聞百里 設數十《物𩔖相感志》曰:黃帝以靈夔為鼓,聲聞百里。右弇州《史料》曰:韓雍晉都察院 都御史,軍門設銅鼓數十。 原為五兵長。 正三軍衆京房《易占》曰:「鎮星於兵為鼓,於經為易,《易》為五經,首鼓為五,兵長 」。《淮南子》云:「剥牛皮為鼓,正三軍之衆。然為牛計者,不若服于軛也」。。 動作必擊。 逺近相聞,黃帝問元女兵法云:「出軍行將,動作必擊鼓以先聲,聴其音也,知兵之強弱也」。 《呂氏春秋云:周宅鄷鄗,近犬,戎與諸侯約為髙堡,於路置鼔其上,逺近相聞,戎宼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天子欲褒姒之笑,因數擊鼓,諸侯兵數至而無寇,後戎宼果至,幽王擊鼔,諸侯兵不至。 鼖鼓鼔軍 鼜鼓戒夜《周禮》鼔人職云:「以鼖鼓鼓軍事」。鄭注:「大鼓謂之鼖鼖鼓,長八尺法」。又曰:「凡軍旅夜鼔鼜」。鄭《注》云:「鼜,夜戒守,鼓也」。《司馬兵》。 曰:「昏鼓四通為大鼜,夜半三通為晨戒,旦明五通為發晌」。。 歐血不衰。 流血未絶。《左傳》:簡子伏弢、歐血,鼓音不衰,詳攻戰攻,又郤克傷矢,流血未絶。鼓,音詳。 戰。 戰鼓不起 鼓音不徹,李陵別傳曰:「陵與單于戰數日,拒山谷中,連戰數敗,陵曰:吾士氣少衰而鼔不起,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捜軍中得卒妻,皆斬之」。侯虎鈐經戰候篇云:臨戰之時,鼙鼔之音鳴于常者,勝 也。鼙鼓之音重濁不徹者,敗候也」。。 將以釁鼓」。 不以釁鼓,《左傳》云:楚子以驛至于羅汭,吴子使其弟蹶由犒師,楚人執之,將以釁鼔,王使問曰:「汝卜來吉乎?」對曰:「吉,寡君。聞君將治兵于敝邑,卜之以守。龜曰:余亟使人犒師,請行以觀王怒之疾,徐而為之僃處」。又曰:「晉先軫問秦囚,公曰:吾舎之矣。先軫怒公,使陽 父追之,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死且不朽」。 聲以和軍。 瑕如積環,周禮:鼔人掌六鼔四金之音聲,以節音樂,以和軍旅。教為鼔而變其聲,用 韗人。凡冒鼓,必以啓蟄之日。良鼓瑕如積環。注:革,急也。鼓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鼔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逺聞。 王執侯執短,聞逺聞,周禮曰:王執路鼔侯,執鼖鼔,軍將執晉鼓,師帥執提,旅帥執鼙, 短,聞逺聞,詳見上。増鼓,無退聲。 鼓不能聲。《國語》:靡笄之役。張侯御曰:車無退表,鼓無退聲,軍事集矣可。《唐書薛萬均傳》曰:「萬均從圍梁師都,諸將以城險未 下。萬均曰:城中氣死,鼓不能聲,破亡兆也」。既而賊果斬師都降。 公主身執 夫人親執。唐書平陽公主傳曰:公主薨,太常議婦人葬,古無鼓吹。帝曰:「鼓吹,軍樂也。徃者,主身執金鼔參佐命,于古有耶?宜用之。 。《宋史韓世忠傳》曰:世忠在鎮江,與兀术戰梁,夫人親執桴鼓。 隤丸、擿鼓。 置樓懸鼓,《漢書史丹傳》曰:元帝置鼙鼓殿下,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擿鼓聲中嚴鼔之節注。隤,下也。擿,投也。 《北史李崇傳》曰:元魏孝文以崇為兖州刺史。兖土舊多劫盜,崇命村置一樓,樓皆懸鼓,盜發之處,雙槌亂擊,諸村聞鼓,皆守要害,俄頃之間,聲布百里,其中險害,悉有人伏盜發,便擒諸州,置樓懸鼔,自崇始也。
8
鼓四
9
原鐘鼓必僃宋人殺昭公,趙宣子請師伐宋,令三軍之鐘鼓必僃曰:「大罪伐之,小罪憚之,伐僃。鐘鼔,聲其罪也」。 將之耳目。唐子曰:「將勿離鼓旗」。鼓旗者,將之耳目也。 習經枹鼔之間,虞翻,傳曰翻。初立,易注奏。上曰:臣生遇世亂,長於軍旅,習經于枹鼔之間,講論于戎馬之上。誤鳴進鼓」,《晉書桓溫傳》曰:溫伐蜀,李勢悉衆與溫戰於笮橋,參軍龔䕶戰沒,衆懼欲退,而鼓吏悮鳴進鼓,於是攻之,勢衆大潰。 食鼓皆盡。《通鑑唐紀》曰:秦宗言圍荊南二年,張瓌嬰城自守,食甲鼔皆盡,擊門扉以警夜,宗言竟不能克而去。
10
鼓五
11
増詩宋楊文公談苑》載禰衡鼓歌曰:邉城晏開漁陽摻,黃塵蕭蕭白日暗」。 唐杜甫詩曰:「春風入鼓鼙」。
12
増頌唐楊炎聖徳頌》曰:金鼓一振,天地徘徊増表,唐桞宗元獻平淮西,雅表曰:金鼓一動,萬方畢臣。増銘。唐盧元輔《胥山銘》曰:錫之金鼓,以號以誅。
13
原文虎鈐經釁,鼓文曰:「年月日某,謹釁于鼔神。三軍之威,職在鼓旗之用。塗血致誠,古之常典。以聲為度,兵之令儀,進退周旋,實在于爾。 増唐于公異露布文曰:「鼉鼓騰聲而隠轔」。 又曰:氣雄鉦鼓。
14
金鉦一。
15
増釋名》曰:金,禁也,為進退之禁也。 《吳子》曰:「夜以金鼓笳笛為節。 《唐六典》曰:金之制有四:一曰錞,二曰鐲,三曰鐃,四曰鐸。 《字彚》曰:「鉦,鐃也,鐲也。鐲似小,鐘鐃似鈴,有大小之異」。《濮斗南》曰:「《周禮》鼓人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即無鉦名則鐲鐃通謂之鉦而節止,實用於鼓,故《采芭》之。詩曰:鉦人伐鼔。 又曰:「軍行鉦鐸曰金。
16
金鉦二。
17
増筆談曰:狄青在涇原,以寡當衆,必以竒勝預戒軍中捨弓執短兵,令軍中聞鉦聲,一則止,再聲則嚴陣而陽卻,鉦聲止則大呼而突出,士卒如其教,虜人大笑,鉦聲止,忽前突之,虜大亂,相踵踐死。
18
金鉦三。
19
原節鼔 《餙師》《周禮》「以金鐲節鼓」。《注》:「鐲,鉦也」。 下見《李尤銘》。 一耳。 昭聲《孫子》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夫金鼓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下見《孫惠《祭文》。 琳琅 砰磕傅元《西都賦》云:「懸斾著天鉦,鐸琳琅角。陸雲《南征賦》云:戎士肅而啓行,三軍分而雜沓,長 哀鳴以命旅,金鼓訇隠而砰磕。 雷起 雷動劉劭《七華》云:「車騎雲屯,金鼓雷起。 徐幹《齊都賦》云:「王乃乘華玉之輅,翠幄遊浮,金光皎□,戎車雲布,武騎星散,鉦鼓雷動,旌旗虹亂」。 震金鼓。 戴金鉦。《東觀漢記》云:段熲為并州刺史,有功徴,還京師,熲乘輕車介士,鼔吹曲蓋,朱旗拂天,蔽日錚鐸,金鼔,雷震動地,連騎繼迹彌數十里,建《東都賦》云:「戎士介而揚揮,戴金鉦而 ,黃鉞」。 鳴以討賊,鳴則大勝。汝南先賢傳:王納者,西平人也,為門下小吏。更始初,賊衆大起,攻破縣城,納于是鳴金鼔以討賊旗。抱朴子曰:「軍始發,大風甚雨,起于後,旌 前指,金鼔清鳴,則大勝之徴也」。 將軍之氣,戰陣之教,黃帝出軍訣云:鉦鼔者,將軍之氣,一軍之形候也。 東方朔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飬兄嫂,十三學書,十五學擊劒,十六誦詩、書、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事,鉦鼓之教」。
20
金鉦四。
21
増身,執金鼓,參佐命平陽公主事。詳鼓三 大呼瘡潰,李嗣業事詳見鼓三。素威司鉦。詞林海錯曰:張衡思元賦:左青琱以揵芝兮,右素威,以司鉦青琱。青龍,文也。素威,謂白虎也。 瓦為金《尉繚子》曰:「伍長,教其四人,以板為鼓,以瓦為金」。。 神鉦羅,浮事。詳鼔三金鉦五。
22
増詩魏王粲詩曰:將秉先登羽,豈敢聴金聲,増頌唐楊炎聖徳頌》曰:金鼓一振,天地徘徊増表唐栁宗,元獻平淮西,雅表曰:「金鼓一動,萬方畢臣」。原銘漢李尤鉦銘曰:申嚴號令,誓飭師旅,以肅紀律,萬衆是聴。 増唐盧元輔胥山銘曰:「錫之金鼓,以號以誅」。原文晉孫惠祭金鼔文曰:赫矣皇威,用伐不庭,金鼓麾旗,以昭其聲。 増唐于公異露布,文曰「氣雄鉦鼓」。
23
24
原聲鐃 振鐃《釋名》曰:「鐃聲鐃,鐃也 ,鼔鐸振鐃」。 卒長執鐃。 金鐃止鼓《說文》云:「鐃,小鉦也,軍法卒長執鐃之」。《周禮》:鼓人職。鄭注云:鐃,如鈴,無舌,有棅,執而鳴 ,以止擊鼔。《司馬職》云:鳴鐃且郤」。
25
鞞一
26
増《周禮》曰:「師旅執鼙見《博雅》釋樂部》。 《周髀》曰:千人之師,執鞞、鞞二。
27
増漢書史丹傳》曰:元帝置鼙鼓殿下,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擿鼓。
28
鞞三
29
原騎鼔。 助鼓:《說文》曰:鞞,騎鼓也。節,《釋名》云:鞞,禆也。禆,助鼓 也。 増鐘師掌仲夏脩《禮記》曰:「鐘師掌鞞鞞」。《禮記月令》曰:「仲夏脩鞀 鼓」。。 原倕作《鼓鞞嶺上鞞聲》《呂氏春秋》,三詳見前鼓
30
鞞四
31
増威耳。吴子云:「鼙鼔金鐸,所以威耳」。。 聞聲思將帥。《樂記》曰:鼔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衆。君子聴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
32
鞞五
33
増詩唐杜甫詩曰:「春風入鼓鼙」。 孟郊詩曰:「百里聞霜鼙」。
34
鐸一
35
増釋名》曰:鐸,度也,號令之限度也。 《周髀》曰:「百人之師執鐸」。
36
鐸:二
37
増司馬執。 官帥●,周禮:鼓人職掌教六鼓,以金鐸通鼓,又大司馬教振旅,兩司馬執鐸王。國語云:黃池之㑹,吳、晉爭長,未成,邉遽以越亂告吳。 昏,戒令服,兵擐甲,陳士卒,為徹行、行頭,皆官帥●、鐸、拱稽」。 以事振。 以聲毀《鬻子》云:「禹之治天下,以五聲聴政門,懸鐘鼓鐸磬而置鞀,以待四海之士為銘于簨簴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擊鐘,教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語。寡人以獄訟者揮鞀,此之謂五聲消。文子》云:「鳴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 傭耕聞鐸校獵,擁鐸《晉書》:石勒少時,常傭耕,每聞鞞鐸之音,歸以告其母。母曰:「作勞耳鳴,非不祥也」。 左思《吳都賦》云:「命官帥而擁鐸,將校獵乎具區」。
38
鐸:三
39
増搢鐸《詞林》:海錯》曰:「《國語》挺鈹搢鐸,以與楚王毒逐于中原。挺,拔也。搢,振也。言鳴金鼓而與楚王暴戰也」。
40
角:一
41
増唐書百官志曰:衛士六百為大角手,六番閱習,吹大角為昏明之節,諸營壘候以進退。 李靖《問對》曰:「吹角開五交之旗,則一復散而為十開二交之旗,則一復散而為五開相倚不交之旗,則一復散而為三。 《衛公兵法》曰:「夫軍城及屯營行軍在外,日出日沒時,撾鼓一千,槌三百三十三椎為一通,鼓音止角音,動吹十二聲為一疊。角音止,鼔音動,如此三角、三鼓而昏明,畢」。 《經翼說文》曰:「角長五尺,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今鹵簿及軍中用之,或以竹木或皮為之」。
42
角:二
43
増《通鑑》曰:汴軍攻鳳翔,每夜鳴皷角,城中地如動。 《兵略纂聞》曰:沐英、傅友徳征雲南,進至白石江,友徳欲濟師,英以諸軍嚴陣若渡者,令彼悉精銳拒於水上,而竒兵潛從上游,遶出賊後,吹銅角以張聲勢。
44
角:三
45
原:一雙。 三唱《晉中興書庾翼《與燕王書》云:「今致畫角一雙,孔雀眊二枚 」七。導云:「長角三唱,武士星布」。。 龍頭 金口《晉安帝紀》云:「桓元置龍頭角」。或曰:此謂亢龍角者也。 陶侃表曰:「伏惟武庫傾蕩,宿衛有闕,輒簡𨕖其差,可奉獻金口角一雙」。。 増石角。 金角《三國畧記》曰:「初,魏世山崩,得三石角,藏於武庫。至是,齊主入庫,賜從臣兵器,持此角賜平秦王。歸彥曰:「爾事常山不得反,事長,廣得反。反時,將此角嚇漢也」。如《雜記》《樂志》曰:「西戎有吹金角者,銅長可二尺,形 。牛角,《書記》所不載」。 原出羌、胡。 鳴沙角徐廣《車服儀志》云:「角,前世書記所不載。或云本出羌胡吹,以驚中國之馬。或云本出吳越頽。《三秦記》云:河西有沙角山,山頭 沙,則鼓角鳴」。。 出營,鳴 夜吹警,軍令》云:始出營,竪矛㦸,播旌旗,鳴鼔角中。《晉中興書》云:大司馬桓溫屯軍中堂,夜吹警角,御史 丞司馬恬奏劾大不敬,請治罪,温見奏,歎曰:「此兒真可畏也!」 増為龍鳴。 倣鹿嗚《通禮義纂》曰:蚩尤帥魑魅魍魎與黃帝戰于涿鹿,帝命吹角為龍鳴以禦之,自後軍中置之以司昏曉。 葉隆《禮遼志》曰:契丹射鹿,時夜半,令獵人吹角倣鹿鳴鹿,旣集而射之。 原哀吟命旅 長鳴摧姦,陸雲《南征賦》云:長角哀鳴而命旅角。桓溫與慕容皝書云:「承將軍厲奮戎武,激揚士卒,鼓 長鳴,摧折姦宄」。黃墳恒響。 竹嶺有聲《異苑》云:江都郡東界有黄公墳三所,隂天恒有鞞角之響,有王歆之《始興記》云:「縣西北 楛竹,嶺上常有鼓角聲」。 發塚有聲 壞塚聞聲。《幽明録》曰:始興縣城東有塚,昔有發之者,垂陷而塚中有角,聲震於外,懼而塞之。 又云:晉司空郗方囘,葬婦於驪山,使㑹稽郡吏史澤,治墓,多平夷古墳,後壞一塚,搆制甚偉,器物殊盛,塚發,聞鼓角聲。 有聲如吹。 聞聲甚亮。史筌武昌記曰:武昌有峴山,欲隂雨,上有聲如吹角。 異苑云:永寜縣濤山有河,水色紅赤,有自然石,橋多魚獺異禽,隂雨常聞鞉角聲甚亮。 不如鶴鳴。 似兩鳯鳴,《語林》云:陸士衡為河北督兵,已被間構,內懷憂懣,聞衆軍警角,謂其司馬孫拯曰:「我今聞此,不如華亭鶴鳴角」。下見谷儉 賦。 常聞鼓角 樂聞鼓角,《晉書》曰:石勒每耕作于野,常聞鼓角之聲,勒以告諸奴,諸奴亦聞之,因曰:「吾幼來在家恒聞如是。 」。《宋書》曰:張興世父謂興世曰:「我雖田舎老翁,樂聞鼔角,汝可送一部,行田時欲吹之」。興世素恭謹畏法,譬之曰:「此是天子鼓角,非田舎翁所吹」。 増減角、應笳。 製角警象。《魏書》曰:武帝征烏桓,軍士思歸,乃減角為中鳴,其聲尤悲,以應胡笳角。《黄帝內傳》曰:𤣥女請製 二十四以警象。 原崤山不得鳴。 沙山時有聲,盛𢎞之《荆州記》曰:魚偃縣崤山上有神廟,其神靈驗,刺史二千石經過,不得鳴鼓角。 《異苑》云:涼州西有沙山,俗云昔有覆師於此者,積尸數萬,從是有大風,吹沙覆其上,遂成山阜,因名為沙山,時聞有鼓角聲。角四。
46
増拔邏廻雜記樂志曰:按古軍法,有吹角者,此器俗名。拔邏廻,侯景圍臺城曽用之。 作呦呦聲。宇文懋《昭金志》曰:女直以樺皮為角,作呦呦之聲,呼麋鹿而射之」。
47
角:五
48
増詩唐杜甫詩曰:「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 又曰,五更鼔角聲悲壯》。 戎昱詩曰:「樓上畫角哀,即知兵心苦」。杜牧詩曰:「孤城吹角水茫茫,風引胡笳怨思長。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 李洞詩曰:「角聲經雨透雲寒」。 韓翃詩曰:「吹角楚天秋。 《權徳輿詩》曰:「三城曉角起轅門」。 劉禹錫詩曰:「嶧陽孤桐削為角」。 明陳魯南吹角詩》曰:「南樓吹角正黃昏,城郭千家早閉門。嗚咽未成初似語悽涼三疊轉消魂。 錢希哲《聞角詩》曰:「嘹亮城頭角吹長,五更聲,落戍樓霜」。
49
原賦 谷儉《角賦》曰:夫角以𩔖推之,盖黄帝㑹羣臣于太山,作清角之音,似兩鳯之雙鳴,若二龍之齊吟,如丹蛇之翹首,似雄雉之帶天。
50
甲一
51
原《初學記釋名》曰:甲似物,有孚甲以自禦也,亦曰介,亦曰函,亦曰鎧,皆堅重之名也《廣雅》曰:函甲,介鎧也。按《管子》,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劒鎧,此其始也。又《世本》曰:輿作甲《宋表注云:輿,少康子。《周官》:函人為函,犀甲七音注,兕甲六屬,合甲五屬犀甲,夀百年,兕甲夀二百年,合甲夀三百年革堅者又支久。凡為甲,必先為容容為象式,然後制革制其廣袤。權其上旅與其下旅而重若一上旅,謂要以上。下旅,謂要以下。凡甲下餙謂之裳見《左傳》,甲藏謂之纍見《國語》。甲衣謂之櫜見《禮記》。《說文》:公首鎧謂之兜鍪,亦曰胄,臂鎧謂之釬,頸鎧謂之錏鍜。 増詩魯頌曰:「貝胄朱綅胄以貝為餙,赤綫連綴甲也。《周禮》曰:「司甲,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 《齊語》曰:「桓公定三革」。韋昭《注》:「三革,甲、胄、楯也」。 詞林海錯曰:「《左傳》棠夷三甲,注吳王僚所被,●猊甲弓箭不入。 《漢書》鼂錯上言兵事曰:甲不堅密,與袒裼同。 《古今注》曰:「章帝建初三年,丹陽宛陵民掘地得甲一。 《書正義》曰:「經典皆言甲胄,秦以來始有鎧兜鍪之名,古之作甲用皮,秦、漢以來用鐵。 又《尹賞傳》曰:「被鎧扞,注鎧甲,扞臂衣」。 又郭子儀《家傳》曰:上賜公犀甲一,又賜其將明光甲。 《唐書兵志》曰:自天寳後,衛佐悉以假人為童奴,而六軍宿衛皆市人,及祿山反,皆不能受甲矣。 又李徳裕傳曰:「徳裕徙劒南西川,請甲人於安定,弓人河中,弩人浙西,由是蜀之器械皆犀銳。 又《李吉甫傳曰:「吉甫奏以江淮甲三十萬給太原、澤潞軍。 又《吐蕃傳》曰:「其鎧胄精良,衣之周身,竅兩目,勁弓,利刃不能甚傷。 萬花谷曰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山文甲,五曰烏槌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歩兵甲,十曰皮甲,十一曰木甲,十二曰鏁子甲,十三曰馬甲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搥鏁子,皆鐵甲也。皮甲以犀兕為之,餘皆因所用物名焉。 孔帖曰:西域康居,開元初,貢鎻子鎧,《玉海》曰:鎻子,甲甲之精細者,言其相銜之宻。 《玉海》曰:祥符中,與馬知節議邉防,命制鋼鐵鎻子甲賜之。 《通鑑宋紀》曰:女直部內舊無鐵,鄰國有以甲胄徃鬻者,必厚價售之。 詞林海錯曰:「《唐書》:犀鎧,今之水牛,通謂之犀。 遼史道宗本紀》曰:「大安二年,出太祖、太宗所御鎧仗示燕國王延禧,諭以創業征伐之難。 《弇州史料》曰:北邉報警,張一中上疏,請易旗號,盔甲皆為黃色,曰黃,為中央之土,以剋北方之水甲二。
52
増左傳》曰:狄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 又曰:「晉、楚戰於邲,楚王乘左廣以逐趙,旃旃棄車而走,林屈蕩搏之,得其甲裳。 又曰:「襄公二十五年,楚蒍掩為司馬,子木使庀賦,數甲兵。蒍掩賦車籍馬,賦車兵、徒卒、甲盾之數,旣成,以授子木,禮也」。 又曰:「襄公三十年,鄭伯有嗜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子晳以駟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雍梁。 又曰:「哀公十一年,齊伐魯,魯孟孺子洩,帥右師顔羽、御邴洩為右,冉求帥左師管周父御樊遲為右,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已,徒卒,老㓜守宮,次于雩門外五日,右師從之。及齊師戰于郊師,獲甲首八十,齊人不能師。 又曰:公㑹吳子伐齊,甲戌,戰于艾陵,展如敗,髙子,國子敗胥門,巢王卒助之,大敗齊師,獲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獻于公。將戰,吴子呼叔孫曰:「而事何也?」對曰:「從司馬王」。賜之甲劒」。鈹曰:「奉爾君事,敬無廢命!」叔孫未能對,衛賜進曰:「州仇奉甲,從君而拜」。 又曰:「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于㑹稽。 說苑曰:孔子之匡簡子將殺陽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圍孔子之舎,子路怒,奮㦸將下鬭,孔子止之曰:何仁義之不免俗也!夫詩書之不習,禮樂之不脩,是吾之過也。若非陽虎而以為陽虎,則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終而甲罷。 《述異記》曰:乾羅者,慕容廆之十一世祖也,着金銀𥜗鎧,乘白馬,金銀鞍勒,自天而墜,鮮卑神之,推為君長。《宋書沈文秀傳》曰:「文秀被圍三載,外無援兵,士卒為之用命,無離叛者,日夜戰鬭,甲胄生蟣虱。 記《纂淵海》曰:薛安都北征至陜下,魏多縱突騎,衆軍患之。安都怒甚,乃脫兜鍪,解所帶鎧,唯着絳紗兩襠衫,馬亦去具裝,馳入賊陣,猛氣咆勃,所向無敵,當其鋒者,無不應刃而倒。如是數四,每入,衆無不披靡。 《北史》:傅𥪡眼為西征都督,梁軍所在拒塞,𥪡眼三日中轉戰二百餘里,甲不去身,頻致九捷。 《隋書權武傳》曰:「武少果勁,勇力絶人,能重甲上馬」。 《唐書》曰:武徳四年,執竇建徳,降王世充,六月,凱旋,太宗被金甲,陳鐵騎一萬、介士三萬,前後鼓吹,獻俘太廟。 又《百濟傳》曰:武徳四年,獻果下馬,後五年,獻明光鎧,貞觀中,上鐵甲雕斧,帝優勞之,賜帛。 又髙麗傳》曰:百濟上金髤鎧,又以元金為山,五文鎧,士被以從,帝與勣㑹,甲光炫目」。 又曰:曹王臯討李希烈,與賊夾江陣,皐勉伊慎立功,以所乗馬及其鎧賜之,使將先鋒,斬賊數百級。 又長孫無忌傳曰:「突厥已盟而政亂,諸將請討之,帝頋新歃血不取,為失機,取之失信。無忌曰:今我務戢兵,待其至乃可擊。臣謂按甲存信便。又《韋皐傳》曰:「朱泚部將牛雲光謀請皐為帥,將劫以臣。泚別將伺知以白皐。雲光懼,不克出奔,至汧陽,遇泚奴,使皐所令雲光以兵俱皐迎勞,先納奴,僞受泚詔。皐曰:大使固善,茍無他圖,請釋甲以安衆,而後可入。雲光以皐諸生亡,能為,乃命士委仗鎧,明日,置酒大㑹,奴雲光與其下至皐,伏甲左右廡,酒行,盡殺之,以其首狥。 又《王方翼傳》曰:阿史那元珍入宼,被詔進擊,時庫無完鎧,方翼斷六板,畫虎文,鉤聨解合,賊馬忽見奔駭,遂敗,獲大將二。 又李聴傳曰:王廷凑之亂,詔聴悉兵屯貝州,史憲誠懼聴,因取道襲之,衷甲候諸郊聴敕士櫜兵野次,魏人乃安。 又《張介然傳》曰:「介然守陳留到屯不三日,賊已渡河,士聞鉦鼓聲,皆禠氣,不能授甲。 又《呂元膺傳》曰:「元膺拜東都留守,故事,留守必賜旗甲,至元膺不給留守,不賜旗甲自此始」。 《通鑑唐紀》曰:伊愼常從李希烈討梁崇義,希烈愛其才,欲留之,慎逃歸。希烈聞曹王皐用慎,恐為已患,遺慎七屬甲,詐為復書,墜之境上。 《五代史周徳威傳》曰:梁軍至柏鄉,荘宗自將出,贊皇㑹徳,威于石橋進發,時晉兵少,而梁王景仁所將神威、龍驤、拱宸等軍,皆梁精兵,人馬鎧甲,飾以組繡金銀,其光耀日,晉軍望之色動,徳威勉其衆曰:「此汴宋傭販兒,徒飾其外耳,其中不足懼也!其一甲之直數十千,得之適足為我資,無徒望而愛之,當勉以徃取也」。 《通鑑》、《五代紀》曰:梁兵攻晉陽,城幾陷者數四,張承業大懼。代北故將安金全退居太原,徃見承業曰:「晉陽根本之地,若失之,則大事去矣。僕雖老病,憂兼家國,請以庫甲見授,為公擊之」。承業即與之。金全率其子弟及退將之家得數百人,夜出北門,擊梁兵於羊馬城內,梁兵大驚,引却。 通鑑宋紀》曰:夏主諒祚宼大順城,裹銀甲氊帽督戰。 遼史蕭呼爾古傳曰:「咸雍初,忽古從招討使耶律趙三討番部之違命者,及請降來,介有能躍駝●而上者,以儇捷相詫。趙三問左右誰能此呼?爾古被重鎧而出,手不及峰,一躍而上,使者大駭。趙三以女妻之。 《金史》曰:阿林妻薩勒札者,金源郡王尼楚赫之妹。天輔六年,黃龍府叛卒,攻鈔旁近部族。是時阿鄰從軍,沙里質糾集附近居民,得男女五百人,樹營柵為保守計。賊千餘來攻,沙里質以氊為甲,以裳為旗,男夫授甲,婦女鼔譟。沙里質仗劒督戰,凡三日,賊去。
53
甲三
54
原浴鐵 縲金晉建武故事》曰:王敦死,祕不發䘮,賊於水南北渡攻宫壘,柵皆重鎧,浴鐵都督應詹等出精銳拒之。鎧車熲《秦書》曰:符堅使熊邈造金銀細 金為綫以縲之。 連組 被練《呂氏春秋》曰:「邾之故為甲,常以帛公。息忌謂邾君曰:「不若以組髙誘」。《注》曰:「以組連甲 」。《左傳》曰:楚子重伐吳,至于衡山,吳人要而擊之,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馬融《注》曰:「被練練為甲裹,卑者所服」。。 兕革 犀皮,《國語》曰:晉平公射鷃不死,使竪襄搏之逸,公怒,拘,將殺之。叔向聞之曰:「君必殺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為大甲。今君射鷃不死,搏之不得,是揚吾君之恥也」。賈逵《注》曰:以兕革為大甲。 《宋元嘉起居注》曰:御史中丞劉楨奏前廣州刺史韋朗於廣州所部作犀皮鎧六領,請免朗官。 纓縢綴組《周書》曰:「年不登甲」,則纓縢宮室不容」。《注》曰:「縷繩甲不以組 」。《左傳》曰:「楚子重伐吳,使鄧廖帥組甲三百以侵吳服。䖍《注》曰:以組綴甲。組甲,漆甲也」。 益趙 繕京《戰國䇿》曰:陘山之事,趙且與秦伐齊,齊王懼,蘇代為齊獻書穰侯曰:「臣聞徃來者之言曰:秦且益趙甲兵四萬人以伐齊,臣竊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兵以伐齊也。 《毛詩》曰:叔于田,刺荘公也,叔處于京,繕甲治兵以出田,國人恱而歸之。 楚鮫 鄭兕孫卿子》曰: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 。《鹽鐵論》曰:強楚勁鄭,有犀兕之甲。 光耀 精剛陸翽《鄴中記》曰:石季龍左右直衛萬人,皆著五色細鎧,光耀奪目,椎陳琳武《軍賦》曰:「鎧則東湖關、鞏,百練精剛,函師震 ,韋人製縫,元羽縹甲,灼爚流光」。夾陛。 環宫,吴越春秋曰:公子光伏甲士於私室,具酒而請,王僚乃被棠夷之甲三重,使兵衛至光家,夾陛帶甲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寝左傳》曰:齊嘗於太公之廟,慶舎蒞事,盧蒲癸王何執 戈慶氏以其甲環公宮。 伏窟 等山《左傳》曰:吳公子光伏甲於窟室而享王僚,使甲坐於道及其門。 《東觀漢記》曰:劉盆子與丞相以下二十餘萬人詣宜陽,降光武積甲於宜陽城西,髙與熊耳山等。 賀吳獻魏吴越《春秋》曰:勾踐使大夫文種於吳。曰:竊聞大王興大義,誅強救弱,越使賤臣種以先人藏器及甲二十領以賀君鐵。《魏志》曰:景元二年,肅慎國獻皮骨 雜鎧二十領。 覆笠 蒙輪。吴志曰:呂蒙約令軍中不得于歴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取人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濛猶以為犯軍令。左傳曰:諸侯㑹於相,遂伐偪陽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 闕、鞏 腸夷《春秋》云:「闕鞏之甲,武王所以克商也」。案:「闕」今作「闕闕」。鞏,國名。 《 越記》云:「楚王身被腸夷之甲」。。 筩袖環鏁。上詳後賜筩袖,注 見《曹植表》。 起戎 贖過《書》曰:「惟甲胄,起戎 」。《管子曰:「輕過移諸甲,重過,贖以犀甲一㦸」。 有幟: 執胄《傳》叔孫氏之甲有幟幟,記識也。 《禮記》云:「獻甲者,執胄」。。 執氷 被露左公徒釋甲執氷,言無戰志。冰,箭筩,可以取飲也。 《長揚賦》云:鞮鍪生蟣蝨,介胄被露汗。 善敹。 私置《書》曰:善敹,乃甲胄。敹,古料字,又音僚。 ,周亞夫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五百可葬者。亞夫下獄曰:「臣買葬器也。廷尉曰:「欲反地下乎?不食而死」。。 察革 袒櫜:凡察革之道,眡其鑽空,欲惌眡其衷,欲易眡,其朕欲直櫜之,欲約也。《注》:「惌,小孔也。直,革剥也。約卷置櫜中,易易》其穢敗也。櫜,禮少儀甲:若有以前之,則執以將命,無以前之,則袒 。奉胄」注云:「有以前之,謂他贄幣也。櫜甲之衣」。。 求敵 畜兵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正義》曰:「用則被之于身,不用則坐之于地也」。《擅興律》:諸有畜禁兵器者,徒一年半,弓一張,加二等。甲一,領弩三張,流二千里。甲三領,及弩五張綾」。。 衷甲 棄甲《左傳》曰:諸侯將盟于宋西門外,楚人衷甲注甲在衣中, 又棄甲而復,犀兕尚多,棄甲則那。 増魚甲。 犀甲,彚《苑》詳《注》曰:以鮫皮為甲也,魚甲煙聚 。《晉書馬隆傳》曰:隆討樹機能竒謀間發,出敵不意,或夾道,累磁石,賊負鐵鎧,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無所留碍,賊咸以為神。 縹甲 緋甲,彚苑詳《註》曰:白色,甲也,城北《齊書》:突厥至并州,帝與宮人被緋甲登 以望,軍營甚整。金鎻 緑,沈彚《苑詳注》曰:甲以縱橫,金線穿之以鎻也。杜甫詩曰:「雨拋金,鎻甲 」。《隋書》張奫傳》曰:太祖賜奫,綺羅千疋,綠沈甲,獸文具裝。 擐甲 蹲甲《左傳》呂相《絶秦書》曰:「文公躬擐甲冑,跋履山川,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𦙍而朝之」。秦 又曰:「晉、楚戰於鄢陵,潘尫之子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扎以示王曰:王有二臣,如此何憂于戰哉!」 舎甲 衿甲又曰:「定公十年,侯犯,以郈叛,武叔、懿子圍郈,弗克駟,赤謂侯犯曰:且盍多舎甲於子之門,以僃不?」虞侯犯曰:「諾」。乃多舎甲焉。侯犯,請易於齊,齊有司觀郈將至,駟赤使周走呼曰:「齊師至矣」。郈人大駭。介侯犯之,門甲以圍侯犯 。又曰:「襄公十八年,晉州綽射齊殖綽中肩,兩矢夾脰曰:止,將為三軍獲不止。將取其𠂻顧?曰:為私誓州。綽曰:有。如日。乃弛弓而自後縛之,其右具丙亦舎兵,而縛郭最皆衿甲而縛,坐于中軍之鼓下。 惡衣 異物,《呂氏春秋》曰:田贊惡衣而見荊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惡也!贊曰:「衣又有惡于此者。王曰:「可得聞乎?對曰:「甲惡於此」。王曰:「何謂也?對曰:「甲冬日則寒,夏日則暑,衣無惡乎?甲者,贊也。貧貧,故衣惡。今大王萬乗之主,富厚無敵而好衣民以甲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頸,刳人之腹,墮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其名又甚不榮也。 下見庾翼與慕容皝書》詳甲五。 蒙皂。 披朱五代史楊行密傳曰:行宻収孫儒餘兵數千,以皂衣蒙甲,號黒雲都,常以為親軍义。又周徳威傳曰:梁驍将有陳章者,號陳野 ,常乘白馬、披朱甲以自異。 七重、六屬。《海録碎事》曰:劒懸三尺,鞘鎧,冇七重,犀 。又曰:文犀六屬鎧,寳劒,七星光。 襞氈 裹罽。《唐書常山王承乾傳》曰:王又襞氈為鎧,列丹幟,勒部陣,與漢王元昌分統,大呼擊刺為樂,不用命者,披樹抶之,或至死,輕者輙腐之,卒」。又《李元諒傳》曰:「元諒副李懷讓節度鎮國,時兵興,倉 ,裹罽為鎧,剡蒿為矢,募兵數日至萬餘,軍氣乃振。賊來攻,輒郤。 原桓伊藏 延夀被,晉桓伊為江州刺史,家先藏甲六百領,豫為表死,乃上之,詔褒納。 韓延夀東都被甲。 不可犯。 不可辱《禮記》云:介胄則必有不可犯之色。敬又云: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是故君子端冕則有 色,甲胄則有不可辱之色」。。 増賜筩袖。 著明光,宋書王元謨傳曰:元謨除江州刺史,明帝賜以諸葛亮筩袖鎧。宋書殷孝祖傳曰:御仗有諸葛亮筩袖、鎧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上以賜孝祖。 《北史蔡祐傳曰:周文與齊神武遇于芒山,祐時著明光鐡鎧,所向無敵,齊人咸曰:此是鐵猛獸也」。 元甲軍。 白甲軍,《玉海》曰:《霍去病傳》發屬國。元甲軍彚苑詳注》曰:元甲,鐵甲也。 《八編𩔖纂》曰:唐人以茶鹽强民而徴其粟帛,謂之「博徴」,又興營田于淮南,民甚苦之。後周師至,爭奉斗酒迎勞,而將帥不之恤,專事俘掠,民皆失望,相聚山澤,立堡壁自固,操農器為兵,積紙為甲,時人謂之「白甲軍」。周兵討之。 縲金,綫 鎻蛇鱗《玉海》曰:「苻堅使熊邈造金銀細鎧,金為綫以縲之」。 《海錄碎事》曰:蕃甲鏁蛇鱗」。 鮫皮、甲象、皮甲。《通鑑宋紀》曰:蒙古勁悍善戰,夜中能視,以鮫魚皮為甲,可捍流矢, 。桂海《虞衡志》曰:大理國最工,甲胄皆用象皮,胸背各一,大片如龜殻,堅厚與鐵等。又聮綴小皮片為披膊,䕶項之屬製如中國鐵甲,葉皆朱之兜鍪及甲身,內外悉朱地間黃黒漆作百花蟲獸之文,如世所用犀毗器極工妙。又以小白貝纍纍絡甲縫及装兜鍪,疑猶傳古貝胄朱綅遺製云。 《原離為甲胄。 信為甲胄。《周易說卦》云:離為甲,胄為兵。矢以《禮記》云:「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 為干櫓。 扞國之器。 專征之服。王隠晉書云:陶侃夢有司馬與侃鎧者,長史陳協以為司馬者,國姓也。鎧者,扞國之噐也,節下當進位。俄轉湘州刺史。后抱朴子云:屠犀為甲給乎,専征之,服裂翠為華集乎? 妃之首雖出于幽谷,遷于喬木,然為二物之計,未若棲竄于林薄,攝生乎榛藪。 古聖作鎧。 介者不拜孔融《肉刑論》云:「古聖作犀兕、革鎧,今有盆領、鐵鎧、節」。《禮記》云:介者不拜,為其拜而蓌拜也」。注云:蓌則失容 ,蓌猶詐也。蓌,子臥切,又側稼切挫也,一作蹲。 函人恐傷。 燕人習為孟子云:「函人惟恐傷人,綦母遂。注曰:「鎧,甲也」。《元周禮》云:燕之無函也,非無函也,夫人而能為函也」。鄭 注曰:「燕近強胡,習于甲胄」。。革表合甲。 犀兕為甲。《周禮》鄭《注》云:「削革裏肉,但取其表合以為甲。 孫卿子》云:楚人犀兕,以為甲堅如金石。 駟介,旁旁。 被練鏘鏘《詩》云:「清人在彭駟」,介旁。《旁傳》云:清,邑也。介,甲也。鏘,左思。《吳都賦》云:「俞騎騁路,指南司方》。出車,□□被練」。 鏘。《注》曰:「俞騎,引路人也。□音檻。車聲,練甲也,鏘鏘行列」。 元甲耀日 《元甲照路》班固《封燕然山銘》云:「元甲耀日朱旗絳,天天傅元魏徳頌云:朱旗翳 ,元甲照路 私藏非禮。 邱作非正敝甲素甲,藏于私家,非禮也。有《穀梁傳》曰:「邱作甲」,非正也。古者有士有商,有農, 工夫甲,非人所能為也。 甲不組縢 甲不解纍。國家靡敝,則甲不組縢」。注「組,飾甲及襟帶也。 」,《國語》「纍以盛甲」,言齊桓九合諸侯」。 増身不被甲。 家不藏甲,《晉書羊祜傳》曰:祜在軍,輕裘緩帶,身不被甲之。《家語》曰:孔子言於定公曰:家不藏甲。古 ,制也。今三家過制,請皆損之」。 襞紙為鎧,畫衣為甲。唐書徐商傳曰:商拜河中節度使,置僃征軍凡千人,襞紙為鎧,勁矢不能洞 。隋書長孫平傳》曰:平為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州數年,㑹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戲,畫衣裳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帥曲沃甲。 取晉陽甲。《左傳》曰:㐮公二十三年,欒盈帥曲沃之甲,因魏獻子以晝入絳《注》:輕兵,掩晉之不僃也。《射史記》曰:晉趙鞅取晉陽之甲以逐荀寅與士吉。 ,君側之惡人也。 取甲寘門。 衅甲藏庫,左傳》曰:楚郤宛直而和國,人恱之費,無極惡之令。尹子常賄,而信䜛無極。譛郤宛焉,謂子常曰:「子惡,欲飲子酒」。又謂子惡,令尹欲飲酒于子氏。子惡曰:我賤人也,無以酬之,若何無?極曰:令尹好甲兵,子出之,吾擇焉。取五甲、五兵曰:寘諸門。令尹至,必觀之而從以酬之。及饗日,帷諸門左無極,謂令尹曰:吾幾禍!子子惡,將為子不利甲在門矣,子必無徃令尹使視郤氏,則有甲焉不徃」。遂令攻郤氏。 。《樂記》曰:武王克商,車甲衅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名之曰建櫜。《注》:建讀為鍵,兵甲之衣曰櫜鍵。櫜,言閉藏兵甲也。 被甲游水 重鎧注坡晉書杜曽傳》曰:曽少驍勇絶人,能被甲游于水中,凡有戰陣,勇冠三軍重。《宋史岳飛傳》曰:飛出師,每休舎,課將士注坡跳壕,皆 鎧習之子。雲嘗習注坡馬躓,怒而鞭之。 鎧甲華整。 器甲充牣。《唐書尉遲敬徳傳曰:王世充兄子琬使於竇建徳,乘隋帝廏馬,鎧甲華整,出入軍營以夸衆。敬徳請與髙甑生、梁建方三騎馳徃禽琬,引其馬以歸。朔唐書》曰:「王忠嗣節度 ,方器甲充牣。 居常被甲。 戰未被甲,《五代史劉詞傳》曰:詞居暇日,常被甲枕戈而臥,謂人曰:「我以此取富貴,豈可一日輒忘之!且人情易習,若一墮其筋力,有事何以報國重!」《通鑑》、《宋紀》曰:女真節度使劾里鉢嚴 多智,每戰未嘗被甲。 掛甲、卸甲、青縚紅縚。五代史李守貞傳》曰:晉兵素驕,李守貞、杜重威為将,皆無節制,其始發軍也,有賜賚曰掛甲錢,及班師,又加賞勞,曰卸甲錢,出入之費,常不下三十萬。 北轅録》曰:金主設朝宣明門外,直至外廊,皆甲士,青縚甲居左旗,執黄龍紅縚甲,居右旗,執紅龍。 稱衣、造鎧。 請甲給袍。唐書馬燧傳曰:燧造鎧,必短長,三制稱士所衣,以便進趨。南通鑑、五代紀曰:髙季昌以蜀、夔、萬、忠、涪四州舊𨽻荊興,兵取之,先以水軍攻䕫州。時嘉王宗夀鎭忠州,䕫州刺史王成先請甲宗夀,但以白布袍給之。 茗籠運甲 綿裘代甲,《宋史李允則傳》曰:允則嘗宴軍,而甲仗庫火,允則作樂飲酒不輟,副使請救,不答。少頃火熄,悉瘞所焚物,宻遣吏持檄瀛州,以茗籠運器甲,不浹旬,兵數以完,人無知者。 通鑑、宋紀》曰:曹友聞與蒙古戰於大安軍,㑹大風雨,西軍素以綿裘代鐵甲,經雨濡濕,不利歩鬭,蒙古以鐵甲四靣圍繞,友聞歎曰:「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於是血戰死,軍盡沒。 原夫差衣水犀。 越王被唐夷,《國語》曰:吳王夫差衣水犀之甲三千士。吴越春秋》云:越王旣已誅,文種,覇闗東求賢, 孔子聞之,從弟子奉先王雅琴,禮樂奏於越,越王乃被唐夷之甲,杖屈盧之矛,出死士三百人為陣闗下」。案越絶「唐夷」作「腸夷」。 邱鳩衣,鐵甲。 魏卒衣三屬《呂氏春秋》曰:「趙攻中山,中山有多力者曰邱。鳩衣,鐵甲操杖,擊無不碎,衡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 。《漢書》云:「魏武氏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 増能被甲上馬。 能重鎧上馬,《漢書馬援傳》曰:將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深入軍沒。馬援年六十二,自請曰:「臣尚能披甲上馬 」。《隋書賀若誼傳》曰:「誼年老而筋力不衰,猶能重鎧上馬」。
55
甲四
56
増鳴吾君《說苑》曰:越甲至齊雍門,子狄請死之,曰:昔者王田于囿,左轂鳴車,右請死,為其鳴吾君也。今越甲至其鳴,吾君也,豈左轂之下哉!」 隠身鞍甲之中,《北史李弼傳》曰:弼弟𢶏,長不盈五尺,跨馬陷陣,隠身鞍甲之中,敵見皆曰:「避此小兒」。宇文泰曰:「膽決如此,何必八尺之軀!」 甲裳盡赤,又《耿豪傳》曰:「豪字令貴,沙苑之戰,豪殺傷多,甲裳盡赤。周文歎曰:「觀其甲裳,足以為驗」,何必更論級數也!」惟著敝甲。又《王思政傳》曰:思政久經軍旅,每戰,惟著破衣敝甲河橋之戰,思政被重創悶絶,敵人疑非將帥,故得免。 四十五日不釋甲。《通鑑唐紀》曰:濮州刺史劉昌守寧陵,凡四十五日,不釋甲。 列十五里曳地光明甲,又曰:中使馬元實至太原曉諭亂兵,且覘其強弱,楊弁與之酣飲三日,且賂之,元實還,上遣詣宰相議之,元實于衆中大言:相公須早與之節」。李徳裕曰:何故?元實曰:自牙門至栁子列十五里曳地光明甲,若之何取之? 腹中有數萬甲,《通鑑宋紀》曰:范仲淹兼知延州,大閱州兵,得萬八千人,分六將領之,日夜訓練,量賊衆寡,使更出禦敵。人聞之,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被繒綺、鏤金銀,《通鑑》、《五代紀》曰:周徳威等遣騎廹梁營,馳射,且詬之,梁将韓勍等將歩騎三萬,分三道追之,鎧胄皆被繒綺,鏤金銀,光彩炫曜,晉人望之,奪氣徳威乃狥于軍曰:「彼皆汴州天武軍屠沽傭販之徒耳!衣鎧雖鮮,十不能當汝一擒,獲一夫,足以自富」。 問甲熱,朱熹曰:劉信叔順昌之勝,時極暑,探報人至云:「賊騎至矣」。信叔令一卒擐甲立之。烈日中少頃,問:甲熱乎?」曰:「熱矣」,「可著手乎?」曰:「熱甚,不可著手矣」。時城中軍亦不多,信叔嘗有宿戒,遇戰則分為數替,於是下令軍中依次飲食,士卒更番而上,又多合暑藥,徃者歸者皆飲之,故能大敗。敵人蓋方我甲士,甲熱,不堪著手,則敵騎被甲來者其熱可知,又未免有困餒之患,於此擊之,是以勝也。鴛鴦戰襖《典故紀聞》曰:「明太祖嘗命製軍士戰衣,表裏異色,令各變更服之,以新軍號,謂之「鴛鴦戰襖」。 墮甲四片。《兵畧纂聞》曰:倭賊入金山衛,指揮同知侯端與賊巷戰數十合,且戰且馳,至衛前,賊以所掠布疋旁午於途,以□馬足,欲生致端,端以一劒挑布,以一劒斷之,賊咸伏地。又以長鉤鉤端着左膊,端不為動,墮甲四片而去。
57
甲:五
58
増詩後漢蔡琰詩曰:「金甲耀日光」。 文選曰「金練照海浦」。 唐楊炯詩曰:「甲胄似魚鱗」。 王昌齡詩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9
増雅唐柳宗元平淮西雅》曰:犀甲熊旗,威命是荷。原銘漢李尤《鎧銘》曰:甲鎧之施,扞禦鋒矢,尚其堅剛,或用犀兕,內以存身,外不傷害,有似仁人,厥道廣大,好徳者寧,好戰者危,専智恃力,君子不為。
60
増令魏武軍䇿令曰:「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見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竒破之」。是時士卒練,不與今時等也。
61
原表,魏曹植上先帝賜鎧,表曰:「先帝賜臣鎧、墨光、明光各一領、兩襠鎧、一領、環鏁、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代以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自理」。
62
増牋晉殷仲堪相王牋曰:「奉所賜馬鎧,旣足以奬厲懦心,又以光華逺任。
63
原書晉庾翼與慕容皝鎧書》曰:「鄧百川昔送此犀皮,兩當鎧一領,雖不能精好,復是異物」。故復致之。
64
兜鍪一。
65
増榖梁傳曰:「古者被甲嬰胄,非以興國也,則以征無道,豈曰以報其恥哉! 《春秋繁露服制象》曰:「夫執介胄而復能距敵者,固非人之所貴也」。 《家語》:孔子對魯哀公曰:介胄執戈者,無退懦之氣,非體純猛,服使然也」。 《孔叢子》曰:「子髙曰:夫儒者居位行道,則有袞冕之服,統御師旅,則有介胄之服。 虞喜《志林》曰:「宋祭酒云,可以行禦者為械,謂鎧甲兜鍪也。 又《抱朴子》云:「忍痛苦之藥石者,所以除伐命之疾。嬰甲胄之重冷者,所以扞鋒鏑之集」。 又曰:「盤旋揖讓,非禦殺之容。貫甲嬰胄,非廟堂之飾」。 又《晉令》曰:軍列營歩騎士以下,皆着兜鍪」。 玉海曰:韓延夀傳騎士被甲鞮鍪,注即兜鍪也。 唐書南蠻傳》曰:「擇鄉兵為四軍,羅苴子戴朱鞮鍪,負犀革銅盾而跣,走險如飛」。 《遼史國語解》曰:《儀衛志》有胡木鍪,胄名也。
66
兜鍪二。
67
増《左傳》曰:「秦師襲鄭,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 又曰:「晉、楚戰于鄢陵,郄至見楚子,必下免胄而趨風。 又曰:楚白公亂,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絶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進,又遇一人曰:「君何胄?國人望?君如望嵗,日日以幾,若見君靣,是得艾也,而又掩靣以絶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進。 樂資《春秋後傳》曰:「魏武侯厲衆。五年,秦人興師而臨西河,魏士聞之,介胄不待令而奮,擊殺秦人者萬數。 《後漢書袁紹傳》曰:「紹為公孫瓚所圍,射矢雨下,田豐扶紹使却入空垣,紹脫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鬭死,而反逃垣牆間耶! 吴志諸葛恪傳曰:「恪於東興更作大隄,左右結山,俠築兩城,魏軍攻之,恪遣將軍留贊等為前部,時天寒雪,魏諸將㑹飲,見贊等兵少而解置鎧甲,不持矛㦸,但兜鍪刀楯,倮身縁遏,大笑之,不即嚴兵,兵得上,便鼓噪亂斫,遂破魏軍」。宋書柳元景傳曰:「元嘉二十七年,北伐至陜,敵多縱突騎,衆軍患之。薛安都怒甚,乃脫兜鍪,解所帶鎧,惟着絳紗兩襠衫,馬亦去具裝,馳奔以入賊陣,猛氣咆勃,所向無前,當其鋒者,應刃而倒。賊忿之,夾射不能中,如是者數四,每一入衆,無不披靡。 唐書闞稜傳曰:「青山之戰,與陳正通遇,陣方接,稜脫兜鍪謂衆曰:不識我耶?何敢戰!其徒多稜舊部,氣遂索,至有拜者」。 又馮盎傳曰:番禺,新興名賊髙法澄、洗寳徹等,授林士𢎞節度,殺官吏,盎率兵破之。寳徹兄子曰智臣,復聚兵拒戰,盎進討,兵始合,輒釋胄大呼曰:「若等識我耶?」衆委戈,袒而拜,賊遂潰。 又薛仁貴傳曰:「仁貴率兵擊突厥元珍於雲州,突厥問唐將為誰?曰:薛仁貴。突厥曰:吾聞薛將軍流象州死矣,安得復生!仁貴脫兜鍪見之,突厥相視失色,下馬羅拜,稍稍遁去。 《弇州史料》曰:「麓川宣慰司任發叛,命王驥總督軍務討之。瀕行,賜驥黃金兜牟、細鎧、蟒繡緋衣、朱弓矢。 又曰:「俺荅之《精兵戴鐵浮圖》。
68
兜鍪三。
69
増虎皮。 貝齒《傳》曰:「蒙皐比以犯陳、蔡,因是有虎皮胄焉。 ,蜀隊戴貝胄,被犀甲。此古制也。《詩》云:「貝冑朱綅」,謂以貝齒飾胄朱縷綴之也。胄插以翟尾,垂以紅絮朱綅之象也。 竹籠 藤織,《通鑑注》曰:蠻俗無絲纊,跣履荊棘,不以為苦。射豪豬,生食其肉。戰,以竹籠頭,如兜鍪 。桂海《虞衡志》曰:黎兜鍪,海南黎人所用,以藤織為之。 原鐵兜鍪。 皮兜鍪,孝經援神契云:欲去惡鬼,須具五刑,五人持大斧,著鐵兜鍪,驅之常使去四五十歩,不可令近人 。廣志云:犬戎皆以朱漆皮作兜鍪。懸魚門。 生蟣虱《左傳》云:「公及邾師戰于升陘,我師敗績,邾人獲公胄,懸諸魚門。 《韓子》云:「天下無道,攻戰不己,甲胄生蟣虱,燕雀處帷幄」。 上隴被。 神亭得《東觀漢記》曰:建武六年,馬武與衆將上隴擊隗嚻,身被兜鍪,鎧甲持㦸奔擊,武中矢傷 《獻帝春秋》曰:「孫䇿獲,太史慈謂曰:孤昔與卿神亭之役,若為卿先何如?」慈曰:「不敢靣欺,若兜鍪帶不斷,未可量也」。《吳志》曰:慈與䇿戰于神亭,䇿得慈兜鍪」。増生貂蟬。 易進賢南史周盤龍傳曰:盤龍形甚羸而臨軍勇果,後復表年老,求解職,還為散騎常侍。武帝戲之:「卿著貂蟬,何如兜鍪?」盤龍曰:「此貂蟬從兜鍪中生耳, 干寳。百志。詩曰:闕鞏代縫掖,兜鍪易進賢」。 免胄入狄師。 免胄示回紇。《左傳》曰:晉侯敗敵于箕,先軫曰:「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免胄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靣如生 。《唐書》曰:郭子儀免胄,示虜回紇諸酋長下馬羅拜。
70
兜鍪四。
71
原制作之巧,陶侃荅溫嶠書云:奉所送帳下得蘇峻兜鍪,制作之巧,用功殊多,戰器不須似此。刻作死休。車穎《秦書》曰:苻登,堅之族孫,堅死,登自立,皆刻兜鍪作死。「休」字示士以必死為度。故戰所向無前。 増俗謂兜鍪為突厥《後周書》曰:突厥之先臣於茹茹,居金山之陽,為茹茹鐵工。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謂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
72
盾:一
73
増《禮記》曰: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 《周禮》曰:「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 又曰:司戈楯掌戈楯之物而頒之。 《漢書鼂錯傳》:上言兵事曰:「曲道相伏,險阨相薄,此劒盾之地也,弓弩三不當一。 龍魚《河圖》曰:「盾名自障」。 又夢書曰:「夢得鑲盾,憂相負也」。
74
盾二
75
増《後漢書袁紹傳》曰:「紹討公孫瓚,先令麴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瓚軍大敗。 魚豢魏畧曰:「鮑出遊俠興平中,三輔亂,出母為賊所畧出,攘臂結衽,獨持盾追之,行數里,及賊,殺數十餘人,賊乃解還母」。 《吳書》曰:「中州擾亂,魯肅欲南徙江東州,追騎至,肅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貫騎度不能制,乃相率還」。 《宋書宗越傳》曰:「夏侯穆擢越為隊主,蠻有為宼盜者,使越討伐,征輒有功,家貧,無以市馬,刀楯歩出,單身挺戰,衆莫能當。每一捷,郡将輒賞錢五千,因得買馬。 宋畧曰:寧朔將軍、益州刺史劉豪,少工刀楯,勇冠三軍。 《南史王洪軌傳》曰:洪軌隨齊髙帝鎮新亭,常以身捍矢,帝曰:「我自有盾,卿可自防」。荅曰:「天下無洪軌何有哉!蒼生方亂,豈可一日無公!」帝甚賞之。 唐書李宻傳曰:宻兵多騎,與長槊而北薄山,地隘騎迮不得騁,世充多短兵盾,●蹙之,宻軍郤」。又髙麗傳曰:「李勣圍遼東,虜䝉盾以拒士,舉長矛舂之」。《通鑑元紀》曰:「劉國傑討宋降濟,及蛇節師出播州境,與賊遇,戰失利,乃令軍士人持一盾而釘其上,俟陣合,即棄盾佯走。賊果逐之,馬遇盾皆仆,國傑鼓噪趨之,賊大敗。 兵畧纂聞》曰:陸完討山東盜劉六、劉七等,賊據山巔,矢石雨下,副總劉暉等引所部力戰,戴盾跽行,奪其險,賊墜死無算。
76
盾:三
77
原敗敵 陷虜六韜云:陷堅陣,敗強敵武翼大樐矛㦸,扶胥七十二具」。案:「樐」一作「櫓」,大盾也。《釋名》云:盾,遯也,跪其後,避刃以𨼆遯也。大而平者曰吳魁,本出于吳,為魁帥者所持也。隆者曰須盾,本出于蜀,須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于羌也。約脅而鄒者曰陷虜,言可以陷破虜敵也。今謂之曰露,見是也。 扞身 贖罪《說文》曰:「盾,□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管」。《國語》曰:桓公問曰:齊國寡,甲兵為之,若何? 子對曰:「輕過而移諸甲兵輕罪,贖以鞼盾。一戟鞼盾,綴革有文如繢也」。。 蒙伐 犀渠》《詩》云:俴駟孔羣,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鏤膺。《傳》云:蒙,討羽也。伐,中工也。苑,文貌。《箋》云:蒙,龎也。討,雜也。畫雜羽之文於伐,故曰龎。伐楯《左傳注》云:犀,渠 也。 金革 木絡陶侃《表》曰:「奉獻金革,大羌盾五十,青陵金革盾五十孑」。《釋名》曰:狹而短者曰孑盾,車上所持者也。 ,小稱也。以縫編板,謂之木絡。 歩盾、木盾又曰:狹而長者曰歩盾,歩兵所持與刀相配者也。 又曰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為名也。犀盾。 龍盾以犀皮作之,曰「犀盾 ,畫龍于盾」 増中瓦。 磨鼻《左傳》曰:「魯及齊,戰于炊鼻,齊子淵捷從泄聲,子射之中楯瓦繇朐,汰輈七入者三寸」。《注》:「瓦盾脊,朐車軛,輈車轅。匕,矢鏃也」。㑹孔帖曰:「劉禹錫為記室參軍 ,出師淮上,常磨墨于楯鼻」。。 木薦。 碧綾漢鼂錯上言兵事曰:「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孟康《注》曰:木薦,以木板作如楯, 謝尚餉。楊征《南書》曰:五尺,金㫁頭刀一口,碧綾車,中盾一番。 虎頭 馬頭,《北史》曰:後魏蠕蠕犯塞,以任城王雲為中軍大都督,從獻文討之,過大磧,雲曰:「夷狄馬初不見虎頭盾,若令舞盾在前,破之必矣!」帝從之。於是相率而歌,方駕而前,大破之,獲其兇首 。《玉海》曰:元魏以馬頭盾破蠕蠕。 原時之所寳。 物莫能陷。物理論云:古有阮師之刀,蘇家之□,皆為良工。利器,時之所寳貴也。夫刀者,身之寳也。□者,身之衛也。案□音伐,即盾也,或謂之干陷」。韓子曰:人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 也。詳矛。 餘竹為盾。 編荊為盾。世語》云:魏武征袁本,初治裝,餘有數十斛,竹片咸長數寸,衆並謂不堪用。太祖意甚惜,思所以用之,謂可以為竹甲盾而未顯其言,馳使問楊徳祖,徳祖應聲而荅與帝意正同衆,服其辨悟。通《元晏春秋》云:「皇甫謐年十七,未 經史編荆為盾,執枝為戈」。 行者蒙盾。 敗北蒙盾。魏志》云:袁紹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曹公亦于內作之以相應。紹射營中,矢如雨,下行者皆䝉盾,衆大懼,持異苑云:「河南褚季野將北伐,軍士忽同時倡言,可各 兩盾,復相謂曰:「一人焉用兩為?」及敗,北拋戈棄甲,兩手各持一盾,蒙首而奔。 鑿齒,持盾。 虒彌執盾。《山海經》云:羿與鑿齒,戰于夀華之野,羿持弓矢,鑿齒持盾㦸。郭璞曰:鑿齒人𩔖齒如鑿,長五六寸 。《左傳》云: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右執盾,左抜㦸以成一隊。 増擁入軍門。 傅于西𤇺,《史記項羽傳》曰:沛公從百餘騎見項王,項王即日留,沛公與飲,亞父令項莊拔劒,舞坐中,欲擊沛公,樊噲即帶劒,擁盾入軍門,交㦸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 。孔帖曰:楊炎《聖徳頌》,強弩堅楯,齊傅于西烽之亭。逢萌擲盾。 典韋棄盾,後漢逢萌傳》曰:「萌家貧給事,縣為亭長。時尉行過亭萌,候迎拜謁。旣而擲盾歎曰:大丈夫安能為人役耶!」遂去之長安,學通《春秋》,經注亭長,主捕盜賊,故執楯也」。 「 」《魏志典韋傳》曰:「太祖與呂布戰,相持急,太祖募陷陣,韋先占將應募者數千人,皆重衣,兩鎧,棄盾,但持長矛撩戰」。。韋朗造盾。 伯珪煮盾,宋《元嘉起居注》曰:「御史中丞劉損奏:風聞前廣州刺史韋朗𦲷任虐,法暴濁,是彰於州所造牙盾三十幡,朱畫青綾盾三十五幡,請以見事,追免朗前所居官」。 《英雄記》曰:公孫伯珪追討邱力居等于管子城,兵乏,食馬,盡煑弩楯啖食之。 鸞鳥戴盾。 刑天舞干《山海經》曰:「開明北有鳯鳥、鸞鳥,皆戴盾天詞。《林海錯》曰:陶詩精衛銜微,木将以填滄海,刑 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注刑。天獸名口中,好銜干戚而舞淵明,切齒篡賊,故是其一片雄心」。。 板案𩔖盾,磨盤為盾。潛夫論》曰:虜或持銅鏡以象兵,或負板案以𩔖盾,遑遽擾攘,未能相持。 兵畧纂聞曰:隆慶時,賊寇界嶺,我兵禦之,歘東風大作,而南角不戢,人爭避之,賊乘虛入三十歩許,揮僉李文急拔其纛,大呼曰:若輩不隨我守南角!事寧,軍法不貸」。然隨行者僅百餘人,矢如雨,莫能立,乃取空舎磨盤,為楯竪於壘旁,衆始稍厝,足設大砲壕外,連發中百人,賊圍解而去。 縛盾以度。 蒙盾而渡,唐書哥舒翰傳曰:「軍爭濟,至縛矛盾,乗以度喧振天地,賊乗之奔潰,畧盡 。兵畧纂聞曰:傅犮徳沐英征雲南,與逹里麻阻水而陣,將濟師,逹里麻驚懼,急撤陣,後軍禦之水,上軍覺之,心動而陣亂,英乃拔刀蹙兵以濟。士有猛而善泅者數百人,皆蒙盾而渡,以長刀仰砍岸上,軍卻,我軍畢濟。
78
盾:四
79
増買尚方盾。漢書周亞夫傳曰:「亞夫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與錢,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怨而上變,告子事,連汚亞夫」。 銅盾製佛光。王琰《寘祥記》曰:東海何敬叔,少而奉佛,至泰始中,隨湘州刺史劉韞監營浦縣。敬叔時遇有旃,檀製以為像像將就而未有光材。敬叔意願甚懃,而營縈無處,凴几㣲睡,見沙門語敬叔云:「縣後何家?有一銅楯,甚堪像光」。其人極惜之苦,求可得也。敬叔寤問:縣後,果有何家?因求買楯。何氏云:實冇此盾,甚愛惜之,明府何以得知?」敬叔具說所夢何氏,驚奉以製光。 楯上磨墨梁荀濟曰:大丈夫當於楯上磨墨作檄」。 裂衣包盾。詞林海錯曰:輿服雜事,楚、漢㑹于鴻門,項籍圖危,髙祖、樊噲聞急,乃裂衣包楯,戴以為冠,排入羽營。 敕去盾鄣,《唐書崔義元傳》曰:義元為婺州刺史,睦州女子陳碩眞反,義元發兵自統衆繼之,詰朝奮擊,左右有以盾鄣者,義元曰:「刺史而有避耶?誰肯死!」敕去之。由是衆為用。
80
盾:五
81
増賦漢揚雄《羽獵賦》曰:「賁育之倫,蒙盾,負羽杖鏌,鋤而羅者以萬計」。 晉左思《吳都賦》曰:「抗神龍之華殿,施榮楯而捷獵注:「榮楯,嬰以白碧鏤以黄金狀。𩔖龍蛇捷獵,次第貌。 又曰:「家有鶴膝,戶有犀渠。
82
原銘漢李尤盾銘》曰:「吳旂魯□,戎兵特須,進則避刃,爰以衛軀。
83
増書後漢張奐與崔子眞書》曰:「僕以元年到任,有現兵二百,馬如犃,羊矛如錐,錟盾如榆葉」。 陶侃荅慕容瓌書曰:「當今揚、淮銳勇,飛㢘超驥,收屈、盧必陷之,矛集鮫犀不入之盾」。
84
御定淵鑑𩔖函卷二百二十八
URN: ctp:ws327082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