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御定淵鑑𩔖函卷二百十一武功部六征伐
3
征伐一。
4
増易曰:「謙六五不冨,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又曰:「《離》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書》曰:「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 原《周禮》曰:「大司馬之職,以九伐之法正邦國,馮弱犯寡則●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弑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外內亂禽獸行則滅之」。 《周禮》鄭《注》曰:「諸侯有違王命,則出兵以征伐之,所以正之也。諸侯之有國如樹木之有根本,是以言伐。 《春秋左傳》曰:凡師有鐘鼓曰伐聲其罪,無曰侵鐘鼔無聲,輕曰襲掩其不備。 増又曰:「鬭辛曰:不讓則不和,不和不可以逺征。 原《春秋公羊傳》曰:「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戰。不言伐圍不言戰,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其重者也何休注曰:「觕,麤也。將兵至,竟以過侵責之,服則引兵而去。用意尚麤精,猶精密也。侵責之不服,推兵入境,伐擊之益深,用意稍精密。 増春秋胡傳曰:「凡兵,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兩兵相接曰戰,環其城邑曰圍,造其國都曰入,徙其朝市曰遷。毀其宗廟社稷曰滅,詭道而勝之曰敗,悉虜而俘之。曰取。輕行而掩之曰襲,已去而躡之曰追,聚兵而守之曰戍,以弱假強而能左右之曰以。皆誌其事實,以明輕重。 原春秋說題辭》曰:伐人者,國內行威,有所斬壊,伐之為言敗也。 《春秋佑助期》曰:太尉主甲卒,神名辯㑹曰庫。兵動鼓自鳴,得諸侯象也。 《大戴禮》曰:「明王之征,必道之所廢者也。彼廢道而不行,然後誅其君,改其政,率其民而不奪其財也。故曰:「人主之征也,猶時雨也。至則民悅矣」。 増禮記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巡狩。革制度,衣服者為畔,畔者君討」。 又曰:「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 原又曰:「天子將出征,𩔖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禡於所征之地,受命於祖,受成於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 増又《月令》曰:孟秋,天子乃命將帥,𨕖士厲兵,簡練桀俊,専任有功,以征不義,詰誅暴慢,以明好惡,順彼逺方。 原《論語》,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増《家語》:孔子曰:七教修,然後可以守三至行,然後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衝千里之外。其征也,則必還師衽席之上」。 孟子曰:「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又曰:「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注云:「討者,出命以討其罪,而使方伯連帥帥諸侯以討之也。伐者,奉天子之命,聲其罪而伐之也」。摟,牽也。不用天子之命也」。 又曰:「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又曰: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國語祭公謀父曰:先王之訓,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徳,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於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於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増修於徳,無勤民於逺,是以近無不聽,逺無不服。史記律書曰:教笞不可廢於家,刑罰不可捐於國,誅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順逆耳。 晉書天文志》曰:「參十星,一曰鈇鉞,主斬刈。又為天獄,主殺伐」。《北史》。崔浩曰:「陽者,徳也。陰者,刑也。故月蝕修刑」。夫王者之用刑,大則陳之原野,小則肆之市朝。戰伐者,用刑之大者也。三陰用兵,盡得其𩔖,修刑之義也。 太公武韜曰:「凡文伐有十二節,十二節備,乃成武事,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徵已見乃伐之」。 《司馬法》曰:其有失命亂常,悖徳逆天之時,而危有功之君,徧告於諸侯,彰明有罪,乃告於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禱於后土、四海、神祇、山川、冢社,乃造於先王,然後冢宰徵師於諸侯,曰:某國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師至於某國㑹天子正刑」。 《尉繚子》曰:「易號易常,違王明徳,故禮得以伐也」。 又曰:「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徳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焉。原《淮南子》曰:人有伐國之志,雄雞夜鳴庫,兵動而戎馬驚。 増又曰:「敵國之君,有加虐於民者,則舉兵而臨其境」。乃發號施令曰:「此天之所以誅,民之所以仇也,兵之來也,以廢不義而復有徳也。百姓開門而待之,淅米而儲之,唯恐其不來也」。 原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曰:「王者之師,有征無戰。 摯虞《新禮議》曰:「漢、魏故事,遣將出征,符節郎授鉞於朝堂。新禮,遣將御臨軒,尚書授節鉞,古兵書跪而推轂之義也。 摯虞《決疑要注》曰:「古者帝王征以齊車,載遷廟之主以行。故《尚書》、《甘誓》曰: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 増六典曰:凡大將出征,皆告廟授鈇鉞,辭太公廟,辭訖不返,宿於家。 蘇頲撰命薛納等伐黙啜,敕曰:「朕聞天所與者,奉天命而不違人,所棄者,順人心而必伐。古先帝王,光宅區縣,實仗威武,用清荒戎,時義逺矣! 華陽范氏曰:「古之明王,天下有不順者,必諄諄告教之,至於再,至於三,告之不可,然後征之,則其民知罪而用兵有辭矣。
5
征伐二。
6
原虞書》曰:「帝曰:咨禹惟兹,有苖弗率汝徂征禹,乃㑹羣后,誓於師曰:濟濟有衆,咸聽朕命。蠢兹有苖,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徳,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爾衆士,奉辭伐罪」。 増夏書曰:「惟仲康肇位四海,𦙍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於厥邑。𦙍侯承王命徂征,告於衆曰:今予以爾有衆,奉將天罰,殱厥渠魁,脅從罔治。 《史記周本紀》:「西伯曰文王,殷紂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 《詩》曰:「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阻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又曰:「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臨衝,閑閑崇墉。言言執訊,連連攸馘。安安是𩔖,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無侮,臨衝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絶是忽,四方以無拂此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 原太公金匱曰:「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畫丁侯射之。丁侯病,遣使請臣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頭箭,丙丁日,拔其目箭。戊巳,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丁,侯病乃愈。四夷聞,乃懼。越裳氏獻白雉詩》曰:「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左傳》曰:「鄭莊公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體也」。 増又曰:公㑹齊侯,鄭伯伐許,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徳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又曰:「齊侯伐楚,楚子使與師言管仲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原管子曰:「桓公北伐山戎,以升布天下」。 又曰:「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里,援弓而射,未敢發也」。謂左右曰:「見前人乎?」對曰:「不見」。公曰:「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冠右,袪衣馬前,疾走寡人,其不濟乎?」管仲曰:「袪衣,示前有水也。右,示涉也。至卑耳之谿,從左涉深沒,冠從右涉,水深至膝,已涉大濟」。公拜曰:「仲父之聖若此也」。 又曰:代出狐白皮,公貴買之。齊載金錢之代谷、求狐、白皮,代王去其農,處山林。求狐齊聞而伐之,代王即將其國士卒服於齊詳狐。 増《左傳》:「晉荀息請以屈産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原」。又曰:「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虞、虢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虞公弗聽。晉滅虢,師還,遂襲虞,滅之。 又曰:「衞大旱」。甯莊子曰:「昔周饑,克殷而年豐。今邢方無道,天其或者欲使衞討邢乎?」從之。師興而雨。 韓子曰:「秦穆公以女樂二八遺戎王,戎王大悅,聽樂終歲不還,舉兵伐之,開地千里」。 増《左傳》曰:季康子欲伐邾子服,景伯曰:「背大國不信,伐小國不仁,民保於城,城保於徳,失二徳者,危將焉保!」 原史記》曰:樂毅并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追至於臨淄。齊湣王走保於莒,樂毅獨留狥。齊攻臨淄,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昭王大悅,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漢書郊祀志》曰:「武帝南伐越,以牡荊畫北斗,登龍以象天,一命曰靈旗,以指所伐」。 増《後漢書》曰:「時赤眉延今暴亂,三輔乃遣馮異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具,劒敕異曰:元元塗炭,無所依訴。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 諸葛亮後出師,表曰:「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原《魏志》曰:景元四年,鄧艾伐蜀,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作橋閣,山髙谷深,至為艱險。艾以旗一作「氊」。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増晉書曰:「武帝謀伐呉,拜王濬為龍驤將軍、監梁益諸軍事。太康初,濬自發蜀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入於石頭,皓乃備亡國之禮,造於壘門,濬躬解其縛,送於京師,收其圗籍,封其府庫,軍無私焉。 原王隱《晉書》曰:「咸康元年,智護王隨領三千人討寧州,賊吹三角皆裂,軍人惡之。隨曰:裂者破也,當破賊而得土地也。 増《南史》曰:「宋武帝北伐,檀道濟為前鋒,所至,望風降服,徑進洛陽,議者謂所獲俘囚應悉戮以為京觀。道濟曰:「伐罪弔人,正在今日!」皆釋而遣之。於是中原感悅,歸者甚衆。 《唐書》曰:安祿山反,榮王為元帥,髙仙芝副之,領飛騎、彍騎及朔方等兵,出禁財,募闗輔士五萬,繼封常清東討,帝御勤政樓,引榮王受命,宴仙芝以下,帝又幸望春亭勞遣。 又曰:髙崇文元和中,遷長武城都知兵馬使。劉闢反,宰相杜黄裳薦其才,俾統兵討闢。時顯功宿將,人人自謂當𨕖,及詔出,皆大驚。時崇文𨕖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巳出師,遂趨成都,闢走,追禽之,檻送京師。 又曰:時討蔡數不利,裴度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彰義軍節度、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入對,延英曰:「賊未授首,臣無還期」。帝壯之。及行,御通化門臨遣,賜通天御帶,發神策騎三百為衞。是時,諸道兵悉中官統監,度奏罷之,使將得顓制,號令一戰,氣倍未幾。李愬夜入縣瓠城縛呉,元濟以報度,撫定其人,以蔡牙卒侍帳下。或謂反側未安,度笑曰:「元惡己擒蔡人,皆吾人也」。衆感泣。 《宋史》曰:乾徳七年,將伐江南,詔以曹彬為昇州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櫂都部署。明年,金陵受圍,凡三時,彬使人諭之曰:「事勢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歸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稱疾不視事,諸將皆來問疾,彬曰:「余之疾,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諸將許諾。明日城陷,李煜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以賓禮,自出師至凱旋,士衆畏服,無敢肆者。及入見,刺稱奉敕江南幹事回」,其謙恭不伐如此。 又曰:建炎中,建安范汝為反,以韓世忠為福建宣撫副使,平之,世忠初令軍士馳城上毋下,聽民自相別,農給牛穀,商賈弛征,禁脅從者汰遣,獨取附賊者誅之,民感更生。 又曰:紹興中,岳飛奏:臣願提兵進討,順天道,因人心,以曲直為老壯,以順逆為強弱,萬全之効可必。
7
征伐三
8
原正邦。 匡國上詳征伐,一出《詩》,「獫狁孔熾,我是用急王于 征,以匡王國」 救無辜: 執有罪《周禮》大司馬職云:「大合軍以行禁令,以救無辜,伐有罪 。下詳《征伐一》。 征西戎 伐大越》《列子》云:「周穆王征西戎,起《竹書紀年》,云「周穆王伐大越,大 九師」。 柴于上帝 封于大神《尚書大傳》云:「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設奠于牧室。如《周禮》。肆師職云:「𩔖造上帝,封于大神,祭兵于山川,亦 之」。鄭注云:「大神,社及一方岳也。山川,蓋軍之所依止」。。 政有九因。 伐有七機,《周書》云:「政有四戚:五和四戚,一內姓,二外婚,三友朋,四同里,五和一,有天無惡,二有人無郄,三同好相固,四同惡相助,五逺宅不薄。此九者,政之因也。 又云:「伐有四時,三興四時,一春違其農,二夏食其榖,三秋取其刈,四冬凍其葆,三興一政以和時,二伐亂以治,三伐,饑以飽。此七者,伐之機也。 未發先聞。 觀釁而動,管子曰:桓公與管仲闔門而謀伐莒,未發而已,聞於國,何也?管仲曰:國必有聖人少焉。東郭郵至」。桓公曰:「子言伐莒者乎?」東郭郵曰然。桓公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何也?」東郭郵對曰:漻然豐滿而手足拇動者,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視二君之在臺上也,口開而不闔,是言莒也,舉手而指勢當莒也。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於是,臣故曰伐莒 。左傳》:晉師救鄭,聞鄭既及楚平,隨武子曰:㑹聞用師觀釁而動。徳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 羲和廢時 葛伯不祀《尚書序》云:「羲和湎淫,廢時亂日,𦙍往征之,作《𦙍征》 」。又云:「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征之,作湯征」。。 周公東征 宣王北伐上詳《征伐》二《 《詩》《六月篇》,「宣王北伐也」。《鄭箋》云:「六月,言周室微而復興美,宣王之北伐也」。。 薄伐西戎。 奄征南海,《詩》:「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注》云:薄之為言,聊也。蓋不勞餘力矣。 《左傳》:楚子卒,子囊謀諡,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其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諡之共大夫」。從之。 奮伐荊、楚。 掩征江、漢。《上出商頌》云:王司馬穆侯頌 經綸,文武謀略,𢎞深方將網羅鯨鯢,掩征江漢,誘致勍敵,大戰于絶南之地。 出征絶域 足歴王庭,李陵與蘇武書》曰:昔先帝授步卒五千,出征絶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 司馬遷書曰: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歴王庭,垂餌虎口」。 窮域極邊 碎肝破膽。史岑出師頌曰:「況我將軍,窮域極邊,鼔無停響,旗不暫搴,都漢劉向上疏救陳湯云:「單于背恩叛,徳囚執漢使騎尉甘延夀。副使陳湯知陛下赫然有欲討之意,入絶域之地,赴湯火之難,康居破膽,匈奴碎肝。 井堙木刊 斬祀煞厲《左傳》:「陳侯㑹楚子伐鄭,當陳隧者,井堙木刊,鄭人怨之。 。《禮記》:「吳侵陳,斬祀煞厲」。鄭注曰:「祀神位有屋樹者。厲,疫疾也」。。 琰圭以除慝。 牙璋以起軍《周禮》典瑞職云:「琰圭以易行,以除慝」。鄭司農《注》曰:「琰圭有鋒芒傷害,征伐誅討之象,故以易行除慝 」。又《玉人職》云:「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軍旅,詳軍旅」。。 入純門及逵市。 入孟門,登太行《左傳》:楚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入于桔柣之門。衆車入自純門及逵市 」。又齊侯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 斬孤竹,遇山戎。 超天關》、《橫漢津》。《管子》云:「桓公北伐,令支斬,孤竹遇山戎,凌崔駰」。《武都賦》云:「超天關兮橫漢津,寧西土兮徂北征。 月氐兮厲樓煩,濟雲中兮息元元」。。 破匈奴,臨瀚海。 擊呼衍,至木樓,《漢書》:驃騎將軍霍去病破匈奴,渾邪王封狼居胥山,登臨瀚海而還蒲。《後漢書》:竇固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呼衍王走,追至 。𩔖海留吏士屯伊吾盧城,耿秉秦彭,絶漠六百餘里,至三木樓山。 四征 《七伐《書》云:「惟周王四征不庭,綏厥兆民」。《七又云:「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 伐,乃止齊焉」。。 祓社 受律凡軍行祓社禱社也。方受律以出濯,征仇 。注:「濯,大也」。 賜彤弓。 揚黄鉞諸侯賜彤弓,然後專征伐,威震揚黃鉞之 ,以遏亂略 歌《采薇》 《致包茅》周文王歌《采薇》,以遣將帥之臣 ,下見《征伐二》 討不庭 《威不軌》上詳征伐一不奄征于兵者,以威 軌 啓戎心》 有慙徳。疆塲無主則啓戎心,徳 殷湯始伐,猶有慙。 揚軍旅。 《取凶殘》上出《周禮》,殘詩,取彼凶 出自天子。 不問仁人上詳征伐一 ,魯君問柳下:惠吾欲伐齊」。對曰:「不可」。歸而有憂色,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為至於我哉!」。 建侯行師,有征無戰上出《易》一,下詳征伐。 奉辭伐罪。 受命忘家上詳征伐二,其司馬穰苴曰:「受命之日則忘 家,臨敵則忘其身」。。 三軍之事。 兩軍之士夫子有三軍之事缺,兩軍之士皆未憖憖。 , 也 逺征》 親討 觀兵 耀武。 示威 攻昧 乗王怒。 行天誅。 埽欃槍。 戮鯨鯢 三年,東征。 六月,北伐。 師出有名。 武先禁暴。 則侵不伐。 以征不義。 詰暴誅慢。 深入長驅,因山川以涉險。 整干戈而作威。 啓滅有扈,而夏功昭。 成克商奄,而周徳著。 叛而不討,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懐! 九黎之亂,徳黃帝興師。 三苗之不舉,虞、舜稱兵。 即戎而行,遣以《采薇》之咏》。 擇利而動,收其破竹之功。 方叔南征荊蠻》,詩人歌之列於雅。 充國西伐先零,詞臣美之,著於賛。以上並白帖。 増除元惡。 討大憝經濟𩔖編》:祖約蘇峻反,郗鑒奉詔流涕,設壇塲,刑白馬,大誓三軍曰:「率土怨酷,咸願奉辭伐罪,以除元惡。凡我同盟,戮力一心,以救社稷」。 陸贄撰《授馬燧等招討河中制》曰:「討除大憝,招緝非辜,爰咨輔臣,以董戎寄」。 問不賓: 威不讋又敕曰:「持旌節,執金鼓者,所以問不賓,誅首惡教」。又撰《命姚崇等北伐制》曰:「朕聞上古聖王之政理, 之以戰,陳之以兵,蓋威不讋而服不順也」。匪安匪遊」。 《無侮無拂》《詩》:「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遊淮,夷來求 」。下詳征伐二,興師以義。 平國以禮,詩小戎注》曰:西戎者,秦之臣子所與不共戴天之讐也。㐮公上承天子之命,率其國人往而征之,故其從役者之家,人先誇車甲之盛而後及其私情,蓋以義興師,則雖婦人亦知勇于赴敵而無所怨矣。禮左傳》: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非 也。平國以禮,不以亂伐而不治,亂也。以亂平亂,何治之有?無治何以行禮?」 犯五不韙。 備三有餘,《左傳》:息侯伐鄭,鄭伯與戰於竟息,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之將亡也,不度徳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敗師也,不亦宜乎? 下出柳宗、元辯《侵伐論》。 伐不踰時。 克不移朔。《穀梁傳》曰:伐不踰時,戰不逐奔,誅不填服。《耿晉書載記》曰:昔韓信以禆將伐齊,有征無戰。 弇以偏師討張步克,不移朔。 必因其變。 不以為暴,《尉繚子》曰:太公望對武王曰:「伐國必因其變示之財,以觀其窮示之獘,以觀其病,上乖下離。若此之𩔖,是伐之因也」。 《經濟𩔖編》: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錯欲伐蜀,儀曰:「不如伐」。韓錯」曰:「拔一國,天下不以為暴」。惠王曰:「善」。卒起兵伐蜀,遂定蜀。務崇君徳。 勿暴民生!」《淮南子》曰:陳夏徵舒弑其君楚,莊王伐之,陳人聽令。王以討有罪,遣卒戍陳。申叔時曰:「今君王因誅罪人,遣卒戍陳,諸侯聞之,以王為非誅罪人也,貪陳國也。王乃罷陳之戍,立陳之後,諸侯聞之,皆朝於楚,此務崇君之徳者也。 登壇必究。宋太祖欲伐江南,曹彬與諸將入辭,上謂彬曰:「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務廣威信,使自歸順,不須急擊也」。 萬里而伐,一人不戮。《漢書》:李廣利:天子為萬里而伐,不録其過不」。《左傳》,晉荀呉帥師伐鮮,虞圍鼔,克鼔而反,戮一人」。 束馬懸車。 雁行魚貫,《管子》云:「桓公用管仲計,西征,至於石枕縣,車束馬踰太行,與卑耳之谿雁」。鮑昭出自薊北門行,曰:「徵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行緣石逕魚貫度飛梁」。不勞而定。 惟斷乃成。《晉書》:杜預表請伐吳,時帝與中書令張華圍棊,預表適至,華推枰斂手曰:「呉主荒淫驕虐,誅殺賢能,當今討之,可不勞而定」。帝許之。 下出韓愈《平淮西碑》。 先徳後刑 一勞乆逸,駱賔王為兵部奏破設蒙儉等露布,曰:大帝宣威,有征無戰,明王伏順,先徳後刑,勞班固封燕然山銘序曰:兹可謂一 而乆逸,暫費而永寧者也。 書喻禍福。 忿洩神人,劉禹錫謝赴行營表曰:裂帛繫書,喻以禍福,椎牛饗士,養以威聲。 沈自邠嶺西大捷。露布曰:「以洩神人之忿,以清邊徼之塵。一鏃未亡,百年無事」。 日無私照。 人忘暫勞」。于慎行閩、廣平賊露布曰:「日無私照,南邦永以無虞。海不揚波,比戶晏而不閉。 。趙子卿《出師賦序》曰:「國用長策,人忘暫勞。 無闕而後動。 無衆而後伐,左傳:宋人圍曹討不服也。子魚言於宋公曰:「文王聞崇徳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今君徳無乃猶有所闕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內省徳乎!無闕而後動,必又晉侯將伐虢。士蒍曰:不可。虢公驕,若驟得勝於我, 棄其民,無衆而後伐之,欲禦我誰與!」 勤政樓受命 通化門臨遣並詳征伐二 張目成天羅 植髮成干將。楊炎撰。鳯翔出師頌序》曰:張目成天羅植髮,成干將布和成,將帥厲氣成風雲。 拯民水火之中。 還師,衽席之上上詳征伐二,下詳《征伐一》 決江河,溉爝火。 廓氛埃覩白日,《尉繚子》曰:聖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墮其克必矣。 張說為河南郡,王平契丹等露布曰:羣凶既定,冀方砥平,截風浪以息滄溟,廓氛埃而覩白日。 百姓開門而待。 中流擊楫而誓。上詳征伐一進《晉書》曰:「時帝未遑北伐,祖逖 說曰:大王誠能發威命將,使若逖等為之先主,庶幾國恥可雪」。帝乃以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衆皆慨歎。 朝受詔夕引道 夕捲斾,晨斬關。《後漢書》:吳、漢每當出師,朝受詔,夕即引道,初無辦嚴之日。 段文昌撰《平淮西碑》曰:「陰凝雪飛,天地盡閉。雲郊晦冥,寒可墮指。一夕捲斾,凌晨斬關。四紀逋誅,一朝蕩定」。 收圖籍,封府庫,順天道,因人心。並詳征伐二 佐聲教之不暨。 假神祗之幽賛,于公異撰。李晟破朱泚露布曰:堯舜禹湯之徳,統元立極之君,或制五兵,或張九伐,蓋欲攘削兇戾,乂安生靈,補雍熙之未治,佐聲教之不暨,臣祇承睿算,恭行天罰,攝衣登壇,明君親之大義,禡牙宜社,假神祇之幽賛。 狼星斂角太白揚眉 飛隼應節代馬嘶風》。杜牧《賀平党項表》曰:「箕宿禡牙狼星歛角,戊日禱馬太白揚眉 白帖賜王元逵詔曰:清商已至,鼙鼓聲雄。白露將凝,戈鋋色耀,飛隼應節而逾厲,代馬嘶風而自豪。順天行討,正在今日」。 巢穴是空,胎卵皆覆。 長鯨既戮,封豕載屠張說為河南郡,王平契丹等露布曰:「長驅松漠,掩集柳城,巢穴是空,胎卵皆覆,數韓世能俘斬雲南叛夷」。露布曰:「長鯨既戮,封豕載屠 年鴟張之寇,倏爾氷摧千里,波濤之區,儼然山峙」。
9
征伐四
10
原肅將天威》書《泰誓》 秉明徳以誅之。六韜》:太公曰:「夫紂無道,流毒諸侯,欺侮羣臣,失百姓之心,秉明徳以誅之,誰曰弗克! 「兵行而雨又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行之象」。。 雨洗兵《韓詩外傳》:武王伐紂到邪丘,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懼,召太公而問之曰:「紂未可伐乎?」太公曰:「不然,欲洗吾兵也」。 掩其不備。《論衡》曰:太公陰謀書》:武王伐殷,兵至牧野,晨舉脂燭,掩其不備」。。 其車三千《詩》方:叔涖止其車三千。 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左傳》:楚君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徳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徳也。徳立刑成,若之何敵之! 増左右鼓譟,中軍潛涉,《左傳》曰:越子伐吳,吳子禦之笠澤,夾水而陳。越子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譟而進,呉師分以禦之。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呉,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注》云:句卒,鉤伍相著,別為左右也。 伐國失國《說苑》曰:趙簡子舉兵伐齊,有被甲者笑之,簡子曰:「有以說之則可,無則死」。對曰:「當桑之時,臣鄰家夫與妻俱之,田見桑中女,因追之不能還反,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曠也」。簡子曰:「今吾伐國失國,是吾曠也」。還師而歸。 不屠城,不潛軍。《荀子》曰:王者有誅而無戰,不屠,城不潛軍不留衆師不越時。 原窮絶天阻。崔駰《與竇憲書》云:「將軍窮絶天阻,萬里長途」。 衝羌心腹,後漢書》:金城塞羌反,馬防遣司馬馬彭將五千人從間道衝其心腹。伐叛懐逺,魏略: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立為燕王,遣使假單于璽封拜邊民,韓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伐叛懐逺,寧靜四海,汝君臣侮弄神器,方當屠滅,豈能乆也!」淵大怒,斬忠,後果為太祖所滅。練師簡卒,魏明帝樂府云:「我徂北征,伐彼蠻虜,練師簡卒,爰整其旅,發桴若雷,吐氣成雨。 仗義伐貳,晉書:荀勗叅文帝大將軍事,時官騎路遺求為刺客入蜀,勗言於帝曰:「明公以至公宰天下,宜仗正義以伐違貳,而名以刺客除賊,非所謂刑于四海,以徳服逺也」。 増江、漢列城爭下,唐書曰:蕭銑據江陵,詔李靖安輯銑降,靖入其都,號令靜嚴,軍無私焉。或請靖籍銑將拒戰者家貲以賞軍,靖曰:「王者之兵,弔人而取有罪,彼其脅驅以來,藉以拒師,夲非其情,不容以叛逆比之。今新定荊、郢,宜示寛大,以慰其心」。止不籍。由是江、漢列城爭下。 狄青微服度關。《東軒筆録》曰:狄青征儂智髙,頓軍崑崙關下,翊日將度關,晨起,諸將侍立甚乆,而青尚未坐日髙,諸將疑之,入帳周視,則不知青所在,諸將相顧驚怛,俄有軍候至,曰:「宣徽傳語諸官,請過關喫食」。方知青已微服度關矣。 勦除明許國《平倭頌序》曰:蠢兹島夷,俶擾東南,蟻引蜂屯,所過為墟。天子發明詔,下虎符,簡壯猷之臣,總熊羆之師,分道並進,協力勦除。于是司馬暨諸臣誓死一心,搗其巢穴,邀其歸路,覆之海中,羣醜盡殲焉。
11
征伐五
12
原詩後漢崔駰安封侯詩曰:「戎馬鳴兮金鼓震,壯士激兮忘身命。被光甲兮跨良馬,揮長㦸兮廓良弩」。 魏文帝於黎陽作詩曰:「千騎隨風靡,萬騎正龍驤。金鼓震上下,干戚紛縱橫。白旄若素霓,丹旗發朱光。追思太王徳,胥宇識足臧。經歴萬歲林,行行到黎陽」。 又詩曰:「朝發鄴城,夕宿韓林。霖雨誡塗,輿人困窮。載馳載驅,沐雨櫛風,舍我髙殿,何為泥中?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載主而征,救民塗炭。彼此一時,唯天所讃,我獨何人,不能靖亂」。又《詩》曰:「殷殷其雷,濛濛其雨」。我徒我車,涉此艱阻。遵彼洹湄,言刈其楚。班之中路,塗潦是御。轔轔大車,載低載昂。嗷嗷僕夫,載仆載僵。蒙塗冒雨,霑衣濡裳」。 又詩曰:「奉辭討罪,遐征晨過黎,山巉崢東濟黃河金營北觀故宅頓傾,中有髙樓。亭亭荊棘,繞蕃叢生。南望果園,青青霜露。慘悽宵零,彼桑梓兮傷情。 又至廣陵,馬上作詩曰:「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元甲曜日光。誰云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王粲從軍詩曰:「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所從?神且武焉,得乆勞,師相公征關右,赫怒震天威。軍中多沃饒,人馬皆溢肥。徒行兼乘還,空出有餘資。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飛。歌舞入鄴城,所願獲無違」。 又詩曰:「凉風厲秋節,司典告祥刑,我君順時發,桓桓東南征。汎舟蓋長川,陳卒被隰坰,征夫懐親戚,誰能無此情,哀彼東山人,喟然感鸛鳴」。 又詩曰:「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方舟順廣川,薄暮未安坻。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蟋蟀夾岸鳴,孤鳥翩翩飛。征夫心多懐,悽愴令吾悲」。 又詩曰:「率彼東南路,將定一舉勲,籌策運帷幄,一由我聖君,恨我無時謀,譬諸具官臣,鞠躬中堅內,微畫無所陳,許歴為完士,一言猶敗秦,我有素餐,責誠愧伐檀人雖無鉛刀用,庶幾奮薄身」。 晉張華命將出征詩》曰:「重華隆帝道,戎蠻或來賔。徐夷興有周,鬼方亦違殷。今在盛明世,寇虐動四垠。單醪豈無味,挾纊感至仁」。 宋孝武帝北伐詩》曰:「表裏跨原隰,左右御川梁。月羽皎素魄,星旗赩赤光。 謝莊《江都平解嚴詩曰:「肅旗簡廟律,聳鉞暢,乾靈朝晏,推物泰通渥抃身寧擊轅歌,至世撫壤頌惟馨」。又從駕頓上詩曰:「中權臨楚路,前茅望吳雲。冀馬依風蹀,邊簫當夜聞」。 傅亮從武帝平閩中詩》曰:「鞠旅揚城,大蒐徐方。旂旌首路,元戎啓行。弭楫洪河,總轡崇岡」。又《從征詩曰:「息徒西楚,佇楫舊鄉。止猶岳立,動則雲翔。烈烈羣師,星言啓行。汎舟掩河,秣馬登芒」。 齊虞羲《霍將軍北伐詩》曰:擁旄為漢將,汗馬出長城,長城地勢險,萬里與雲平。涼秋八九月,虜騎入幽并,飛狐白日晩,瀚海愁雲生,乘墉揮寶劒,蔽日引髙旌,雲屯七萃士,魚麗六郡兵,胡笳關下思,羌笛隴頭鳴,天長地自乆,人道有虧盈,未窮激楚樂,已見髙臺傾,當令麟閣上,千載有雄名」。 梁武帝宴詩曰:「止殺心自詳,勝殘道未遍。四主漸懐音,九疑稍革面。世治非去兵,國安豈忘戰。鈞臺聞史籍,岐陽書記傳。 簡文帝、和武帝宴詩曰:「校尉開疎勒,將軍定月支。南通新息柱,北届武陽碑。豫遊戲馬館,教戰昆明池。銀塘寫清渭,銅鉤引直漪。常從良家子,命中幽并兒。金鞍飾紫珮,玉燕帖青驪。車書今已共,願奏云亭儀。 又《詩》曰:「《祭壺》今息鼓、董案或開帷,聊舉青龍陣。正取絳宮時犒兵,隨後拒軷,祭逐前師。軍門初露節,步陳始分旗。 増又汎舟橫大江詩曰:「隴西四戰地,羽檄歲時聞,護羌擁漢節,校尉立元勲,石門留鐵騎,氷城息夜軍。洗兵逢驟雨,送陳出黃雲」。 又詩曰:「減竈驅前馬,銜枚,進後兵。沙飛朝似幕,雲起夜疑城。迴山時,阻路,絶水亟稽程。往年郅支服,今歲單于平」。 原梁元帝述懐詩》曰:玉節威雲夢,金鉦韻渚宮,霜戈臨塹白,日羽映流紅。單醪結猛將,芳餌引羣雄。箭擁淇園竹,劒聚若耶銅!亟覩周王駿,多逢鮑氏騘,謀出河南賈,威寄隴西馮谿雲連陣合,卻月半山空。樓前飄密柳,井上落疎桐。差營逢霔雨,立壘挂長虹。 又《和王僧辯從軍詩》曰:「山虛和鐃管,水靜,寫樓船連雞隨火,度燧象帶烽然洞庭曉風急,瀟湘夜月圎。荀令多文藻,臨戎賦雅篇。 呉均《戰城南詩》曰:「蹀躞青驄馬,往救城南畿。五歴魚麗陣,三入九重圍」。為君意氣重,無功終不歸。 又詩曰:「陌上何諠諠,匈奴圍塞垣,黒雲藏趙樹,黄塵埋隴根,天子羽書勞將軍在玉門」。 又詩曰:「雜虜寇銅鞮,征役去三齊。扶山翦疎勒,傍海埽沉黎。劒光夜揮電,馬汗晝成泥。何當見天子,畫地取關西」。 又《征客詩》曰:「公卿來,悵別,葭聲在狹斜。玉樽浮雲蓋,朱輪流水車。鞚中懸明月,劒杪照蓮花。沈約正陽堂,宴勞旋詩曰:凱入同髙宴,飲至均多祜。昔往歌《采薇》,今來歡杕杜。善戰惟我皇,勝之不窺戶。推轂授神謨,餘壯終能賈。浩蕩金罍溢,周流玉觴傅」。 又《出重圍和》傅昭詩曰:魯連揚一策,陳平出六奇。邯鄲風雨散,白登煙霧維。排雲出九地,陵空振五卮。 庾肩吾被使從渡江。詩曰:「八陣引佳兵,三河總艫舳,絳天揚逺斾,雷野驅長轂。夜劒動星芒,秋潮驚箭服。 劉孝儀《從軍行詩》曰:「冠軍親挾射,長平夜合圍。木落彫弓燥,氣秋征馬肥。賢王皆屈膝,幕府復申威。何謂從君樂,往反速如飛」。 北齊祖珽《從北征詩》曰:「翠旗臨塞道,靈鼓出桑乾。祁山斂雰霧,瀚海息波瀾。戍亭秋雨急,關門朔氣寒。方繫單于頸,歌舞入長安」。 裴讓之《從北征詩》曰:「沙漠胡塵起,關山,烽燧驚,皇威奮武略,上將總神兵,髙臺朔,風駛,絶野寒雲生,匈奴定逺近,壯士欲橫行。 周庾信和平鄴,應詔詩》曰:「天策𢎞神兵,風飛埽鄴城。陣雲千里散,黃河一代清」。 陳伏知道從軍五更轉》五首詩曰:「一更刁斗鳴,校尉逴連城,遙聞射鵰騎,懸憚將軍名。二更愁未央,髙城寒夜長。試將弓學月,聊持劒比霜。三更夜驚新,橫吹獨吟春。強聽梅花落,誤憶柳園人。四更星漢低,落月與雲齊。依稀北風裏,胡笳雜馬嘶。五更催送籌,曉色映山頭。城烏初起堞,更人悄下樓」。 蘇子卿南征詩》曰:「一朝遊桂水,萬里別長安,故鄉夢中近,邊愁酒上寛,劒鋒但須利,戎衣不畏單,南中地氣暖,少婦莫愁寒」。陳沈炯從駕送軍》詩曰:「惟堯稱乃武,軒后號神兵。弔民資智勇,治亂屬師貞。我君膺寶業,歴駕視前英。蒲海方無浪,夷山有未平,星光下結斾,劒氣上舒精,雲開萬里徹,日麗百川明。撫鼓山靈應,詔蹕水祗驚」。 張正《見從軍詩》曰:「將軍定朔邊,刁斗出祁連,髙柳橫長塞,榆關接逺天,井泉含凍竭,烽火映山然。欲知客心斷,危旌萬里懸」。 又《從軍詩》曰:「胡兵屯薊北,漢將起山西,故人輕百戰,聊欲定三齊。風前噴畫角,雲上舞飛梯。鴈塞秋聲逺,龍沙雲路迷。燕然自可勒,函谷詎須泥」。 増唐《虞世南從軍行》曰:塗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冀馬樓,蘭將燕犀上谷,兵劒,寒花不落弓,曉月逾明,凜凜嚴霜,節氷壯黃河絶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飛雪全兵值月滿,精騎乘膠折,結髮早驅馳,辛苦事旌麾,馬困重關冷,輪摧九折危。獨有西山將年,年屬數奇。 楊炯從軍行曰:「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遶龍城。雪暗彫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又《送劉校書從軍詩》曰:「天將下三宮,星門召五戎。坐謀資廟略,飛檄佇文雄」。 李嶠《送駱奉禮從軍詩》曰:「玉塞邊烽舉金壇廟,略申羽書資鋭筆戎幕,引英賔笛梅含,晩吹營柳帶餘春,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 陳子昂送崔融等從梁王東征詩曰:「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 儲光羲同諸公送,李雲南伐蠻詩》曰:「昆明濵滇池,蠢爾敢逆常。天星耀鈇鑕,弔彼西南方。冢宰統元戎,太守齒軍行。囊括千萬里,矢謨在廟堂。耀耀金虎符,一息到炎荒。蒐兵自交趾,茇舍出瀘陽。羣山髙嶄巖,凌越如鳥翔。封豕驟跧伏,巨象遙披攘。迴谿深天淵,揭厲踰舟梁。元武埽孤蜮,蛟龍除方良。雷霆隨神兵,硼磕動穹蒼。斬伐若草木,繫縲同犬羊。餘醜隱弭河,啁啾亂行藏。君子惡薄險,王師恥重傷。廣車設苴梁,太白收光芒。邊吏靜縣道,《新書》行紀綱。 岑參《奉和杜相公發益昌詩曰:「相國臨戎別帝京,擁旄持節逺橫行,朝登劒閣雲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山花萬朶迎征蓋,川柳千條拂去旌,暫到蜀城應計日,須知明主待持衡」。 李賀《送秦光祿北征詩》曰:「箭射欃槍落旗懸,日月低榆稀山易。見甲重馬頻嘶風吹雲路火雪汙玉。關泥桃花連馬發,綵絮撲鞍來呵臂。懸金斗,當脣注玉罍。今朝擎劒去何日,刺蛟迴。 宋謝翺上《命將平南唐鐃歌鼓吹曲》曰:「帝命將臣誓師于征,伯牙于庭曰:無劉我人曲阿,惟唐以及豫章,孽于南國,楚粤是疆,我師孔武,聿禽其王,始怒額額,將臣不懌,曰:如上命,即起予疾,弓韜于衣,刃以不血,收其石程,焚其侈淫,視于丁寧,筈羽不飲,取其鎛磬,以獻于京。于廟告成,垓埏既平。 又平荊湖,遣將騎吹曲曰:「天門雷動開風雲,內前盡給羽林軍,聖人神武授方略,斬將搴旗各駿奔,王師所過如時雨,洗濯焦枯嚮荊楚,重宣徳意弔遺黎,素服軍前釋俘虜」。 又下劒門遣將騎吹曲》曰:「神風流霆驅偃草,天兵夜下西南道,虎賁長㦸來鳳州,歸峽銜枚疾如埽」。 元張翥前出軍詩》曰:「前軍紅衲袍,朱絲繫彭排。後軍細鎧甲,白羽攅鞲□輜車,左右馳萬馬擁長街送行動城郭斗酒飲。同儕壯士當報國,毋為鄉故懐」。 又詩曰:「鍛鐵作佩刀,磨石為箭鏃。超乘既誇勇,騁馬復齊足。男兒不封侯,百年同視肉」。 又詩曰:「京師少年子,膽氣乃麤豪。傾金售寶劒,厚價買名刀。結束往從軍,談笑取功勞。當時霍驃姚,豈在學戎韜?」 又《後出軍》詩曰:「歩卒傖楚健,長刀短甲衣大叫。前搏敵,跳蕩如鳥,飛左提血髑髏,右奪賊馬歸。爾輩疾,歸命,將軍足天威」。 又詩曰:「總戎面如虎,指顧揮琱戈,馬蹄無賊壘,手箠可塡河。王師本無敵,安用戰圖多」。 明徐禎卿《從軍行》詩曰:「五壘神兵下玉門,倒傾西海蹴崑崙。輕車夜渡交河水,斬首先傳吐谷渾」。 《孫一元》《贈李將軍征南詩》曰:上將原知敵,全軍用伐謀,折衝臨逺服,仗鉞下南州,千山迎劒氣,萬里擁蛇矛,羽檄飛前渡,艨衝據上流,驚鱗還自潰,窮獸欲何投?殺勢奔封豕,威聲走怒彪。潛兵分部伍,歸路扼咽喉,直須臨獠穴,盡擬破蠻酋,俘獻君門喜,凱還道路謳。將軍列茅土,四海仰皇猷。 唐順之《南征歌》曰:「詔錫彤弓出禁城,良家六郡總從行,將軍舊佩平蠻印,校尉新開橫海營」。又歌曰:「漢皇有道靖飛狐,南粵何知擅一隅。萬里出師將問罪,不因大海冨明珠」。
13
原賦後漢崔駰《大將軍西征賦》曰:「在昔上世,義兵所克。工歌其詩,賢陳其頌。書之庸器,列在明堂,所以顯武功也。於是襲孟秋而西征,跨雍梁而逺蹤,陟隴阻之峻城,升天梯以髙翔,旗旐翼如遊風,羽毛紛其拂雲,金光皓以奪日,武鼓鏗而雷震。 魏文帝《述征賦》曰:「建安十三年,荊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簡旅。予願奮武乎南鄴,伐靈鼓之硼隱兮,建長旗之飄颻。躍卒甲之皓旰兮,馳萬騎之瀏瀏。揚凱悌之豐惠兮,仰乾威之靈武。伊皇衢之遐通兮,維天網之畢舉。經南野之舊都,聊弭節而容與。遵往初之舊迹,順歸風以長邁。鎮江漢之遺民,靜南畿之遐裔」。 曹植《東征賦》曰:建安十九年,王師東征吳寇,余典禁兵,衞宮省,然神武一舉,東夷必克,想見振旅之盛,故作賦曰:登城隅之飛觀兮,望六師之所營,幡旗轉而心思兮,舟楫動而傷情。顧身微而任顯兮,愧責重而命輕。嗟我愁其何為兮,心遙思而懸旌師旅。憑皇穹之靈祐兮,亮元勲之必舉。揮朱旗以東指兮,橫大江而莫御。 應瑒撰《征賦》曰:「奮皇佐之豐烈,將親戎乎幽鄰。飛龍旗以雲曜,披廣路而北巡。崇殿鬱其嵯峨,華宇爛而舒光。摛雲藻之雕飾,流輝采之渾黃。辭曰:烈烈征師,尋遐庭兮。悠悠萬里,臨長城兮。周覽郡邑,思既盈兮。嘉想前哲,遺風聲兮」。 徐幹《西征賦》曰:奉明辟之渥徳,與遊軫而西伐,過京邑以釋駕,觀帝居之舊制,伊吾儕之挺劣,獲載筆而從師,無嘉謀以云補,徒荷祿而蒙私,并小人之所幸,雖身安而心危,庶區宇之今定,入告成乎后皇,登明堂而飲至,銘功烈乎旂常。 又《序征賦》曰:余因兹以從邁兮,聊暢目乎所經。觀庶土之繆殊,察風流之濁清,沿江浦以左轉,涉雲夢之無陂,從青冥以極望,上連薄乎天維,刊梗林以廣塗,填沮洳以髙蹊,擥循環其萬般,亘千里之長湄,行兼時而易節。迄元氣之消微,道蒼神之受謝,逼鶉鳥之將栖,慮前事之既終,亦何為乎乆稽?乃振旅以復蹤,泝朔風而北歸,及中區以釋勤,超栖遲而無依。 王粲《初征賦》曰:違世難以迴析兮,超遥集於蠻楚。逢屯否而厎滯兮,忽長幼以羈旅。賴皇華之茂功,清四海之疆宇,超南荊之北境,踐周豫之末畿。野蕭條而騁望,路周達而平夷,春風穆其和暢兮,庶卉煥以敷𬎼,行中國之舊壤,實吾願之所依,當短景之炎陽,犯隆暑之赫曦,薰風温温以増熱體,燁燁其若焚。 阮瑀紀征賦曰:仰天民之髙衢兮,慕在昔之遐軌。希篤聖之崇綱兮,惟𢎞哲而為紀。同天工而人代兮,匪賢智其能使。五材陳而並序,靜亂由乎干戈。惟蠻荊之作讐,將治兵而濟河,遂臨河而就濟,瞻禹蹟之茫茫,距疆澤以潛流,經崑崙之髙岡,目幽蒙以廣衍,遂霑濡而難量。陳琳武軍賦曰:赫赫哉烈烈矣,於此武軍。當天符之佐運,承斗剛而曜震,漢季世之不辟,青龍紀乎大荒,熊狼競以拏攫,神實播乎鎬京。於是武臣赫然,颺炎天之隆怒,叫諸夏而號八荒,爾乃擬北落而樹表,晞壘壁以結營,百校羅峙,千部列陳,彌方城,掩平原。於是啓明戒旦,長庚告昏,火烈具舉,鼓角並震,千徒從唱,億夫求和,聲訇隱而動山,光赫奕以燭夜,其刃也則楚金越冶,棠谿名工,清堅皓鍔脩,刺鋭鋒陸,陷蕊犀水,截輕鴻鎧,則東湖闕鞏,百煉精剛,函師振旅,韋人制縫,弩則幽都筋角,恒山檿幹,通肌暢骨,崇緼曲煙,其弓則烏,號越耗繁,弱角端象,弭繡質哲,拊文身矢,則申息肅慎,箘簵空疏,焦銅毒鐵,麗轂撻輈,馬則飛雲絶景,直鬐騧駵,駮龍紫鹿,文的●魚。若乃清道整列,按節徐行,龍姿鳳峙,灼有遺英。 又《神武賦》曰:「建安十有二年,大司空、武平侯曹公,東征烏丸,六軍被介雲,輜萬乗,治兵易水,次於北平,可謂神武奕奕,有征無戰者矣。佇盤桓以淹次,乃申命而後征,覲狄民之故土,追大晉之遐蹤,惡先縠之懲寇,善魏絳之和戎,受金石而弗伐,蓋禮樂而思終,陵九城而上濟,起齊軌乎玉繩,車軒轔于雷室,騎浮厲乎雲宮,暉曜連乎白日,旌旐繼乎電光斾,既軼乎白狼,殿未出乎盧龍,威凌天地,勢括十衝,單鼔未伐,虜已潰崩,克俊馘首,梟其魁雄,爾乃總輯瓌珍,茵氊幕幄,攘瓔帶珮,不飾彫琢,華璫玉瑤,金麟牙琢,文貝紫瑛,縹碧元緑,黼錦繢組,罽毼皮服。 繁欽《征天山賦》曰:「素甲元燄,皓旰流光。左駢雄㦸,右攅干將。彤玈朱矰,丹羽絳房。望之如火燄,奪朝陽華旗翳雲霓聚,刃曜日鋩。於是轒輼雲趨,威弧雨發,鉦鼓雷鳴,猛火風烈。躍刃霧散,虜鋒摧折,呼吸無聞,醜𩔖剝滅。 楊脩《出征賦》曰:嗟夫吳之小夷,負川阻而不庭,肇天子之命公,總九伯而是征,整三軍而飭戒,殄征夫而叛驚。舫翼華以鱗集,蒼鷹雜以星陳,塞川原而上下,蔽城隍而無垠。於是州牧覆舟,水衡戒事,飭師就部,乃講乃試,信大海之可橫焉,江湖之足忌。公命臨淄,守於鄴都,侯懐大舜,乃號乃謩。茂國事之是勉兮,歎經時而離居,企歡愛之偏處兮,獨搔首於城隅。 晉陸士龍《南征賦》曰:大安二年八月,姦臣羊元之、皇甫商敢行稱亂:大將軍敷命羣后,同恤社稷,四方之㑹,衆以百萬,粤十月軍,次於朝歌,講武治戎,以觀兵于殷墟。桓桓先征,在河之涘,順彼長道,懸旌千里,美王師之遵時,茂七徳而發止。爾乃稅駕殷墟,我徒既閑,順時講武,薄狩于原,紛同方而類聚,煥副翼而明分,祇明刑以誓衆,習軍政于舊聞,若溟海之引回流,岱靈之吐行雲。 宋傅亮《征思賦》曰:「逢休明之餘祐,託菲薄于末暉。既致戎於皇幄,亦彼己於宰闈。傷鵜梁以載揚,詠伐檀而屢思。和風翕以首節,零雨鬱而四漾。津雲曖以合體,墳衍杳其無封。羨歸飛之能矯,樂湍流之自東。想和鑾之北徂,企雲旗之西舉。灑三川之積塵,廓二崤之重阻。覿髙掌于華陽,聆鳴鳳于洛浦。 謝靈運撰《征賦》曰:相國、宋公兵于京甸,次師于汴上,曽不踰月,二方獻捷。天子感東山之劬勞,使臣遵于原隰。余攝官承乏,謬充殊役,遂寫集聞見,作賦撰征。惟上相之睿哲,當草昧而經綸。總九流以貞觀,協五材而平分。龜筮允臧,人鬼同情。順天行誅,司典詳刑。迅一翼以魚麗,襄兩服而鴈逝。陣未列于都甸,威已振於秦蒯。詔微臣以勞問,奉王命于河湄。夕飲餞以俶●,旦出宿而言辭。冒沈雲之晻藹,迎素雪之紛霏。眷轉蓬之辭根,悼朔鴈之起越。彼微物之疚情,此思心而可歇。 《増唐趙子卿出師賦》曰:莫髙非天兮生我聖人,聰明運用兮不測惟神珍怪煙委而波屬,蠻夷鳥狎而蟲馴,粵若鬼方兮,獫狁孔狡,固陰冱寒兮陵我河津,於是按玉劒而憑怒,輝金戈而雷震,禡蚩尤誓,勾陳㑹,白帝騎蒼麟,天動地應,羅羽衞而煌煌風,咆雷鬭作,笳鼓之殷殷,別有哮悍之旅,毅勇之賔。爰自幽并而投石,走巴楚而來臻,鐵馬金甲,虹旌霓輪,鳴弦者飛鴈由其殞,越揮戈者白日所以逡巡,野氣蒼茫而助殺,軍聲慷慨以含仁,奮威則鯨鯢忉釁,流詠則梟獍懐親。 趙伯勵《出師賦》曰:「赫哉帝唐,葉殷累聖,神化無外,鬼方獨迷。皇赫斯怒,元戎是出。其制,敵也以威,其用師也。以律琱戈電舉,鐵騎風疾,霜明鋒刃,夕曜曜以衝星。火色旌旗,晝炎炎以彗日。横行有同于千里,止步不過于六七。桓桓大將、黃石老之兵,符赳赳武。夫白猿,公之劒術。受脤者實在乎國英,決勝者亦關於天斷,固將以拒十角之猖狂,豈止埽一隅之陵亂! 陳山甫《有征無戰賦》曰:皇威克宣,彊敵無全,始建牙而耀武,終不殺而摧堅,授師律以徂征,鑿門而出,指戎夷而向化,掉鞅而旋,靜難以仁,勝殘以徳,綏懐未及,方資弔伐之謀,氛祲潛銷,詎假貔貅之力,命將必先於制勝,數課寧勞於逐北,三令著而狼野自清,七徳彰而梟心已息,是知訓戎有律,料敵無遺,乘地形而動衆,順天討以行師,於是指途而邊鄙革心,挼甲而兇渠授首,向威懐而將順,將血刃而何有?當其藴龍韜以啓路,馳豹騎以清塵,鄙身膏於草野,笑血染於車輪,所以示專命,柔逺人,揚分閫之威,無逾六月來有苖之𩔖,不俟七旬,一舉干戈,載櫜弓矢。 陳去疾王師如時雨賦曰:「惟唐十二葉,盛徳如春,雖幽無不被,而獷有未臣」。帝曰:「茍非我武,焉能庇人?」於是考龜策,諧諮詢,投干戈於苖扈之地,拯黎庶於塗炭之辰。是師也,以勝殘為心,以除暴為主,得周宣之薄伐,非漢皇之黷武。爾乃誓六師命,吉甫鼓而出兮,俯而取始,天聲乍發,闞若雷霆,終聖澤旁流,霈如甘雨,既殲元惡,不問其餘,誠與之更始,而待之如初,簞食壺漿,將爭先以邀路,緇黃耆艾,知弛負以寧居,是以足蹈手舞怨,釋憤攄洗,心靈而沃,若𩔖草木之賁。如始其聞金鼓之聲,疑殺戮之謂,及其蒙霑濡之賜,衆乃欷歔以相慰曰:豈圖汙俗,猶軫聖心,殷雲雷以作解,與枯槁而為陰,濟濟烝徒,一以貫乎?睿㫖顒顒噍𩔖,咸得滌其煩襟。 章孝標王,師如時雨」。賦曰:「念黎庶兮罹於毒,痡我興師以翦屠。如旱歲之稼穡,得膏雨之霑濡。草木之心,寧慮暵其乾矣。天人之意,將同衞討邢乎至乃鋭戈矛,齊卒伍,誠告䖍于上帝,祈發生于下土。龍旂電掣,疑驅蔚矣之雲。鼉鼓雷奔,似送霈然之雨。匪六師之是侵,實百姓之為心。所謂謀臣如雨,猛將如林。馳之驅之,似得時而將降。六伐七伐,謂決渠而就深。知我者信,號令如春。不知我者,疑甘澤隨輪。一鼓而風雲作氣,再麾而寰宇清塵。
14
増雅唐柳宗元獻平淮夷雅》曰:「皇耆其武,于溵于淮,既徒既車,環蔡其來,狡衆昏囂,甚毒于酲,狂奔叫呶,以扞大刑,皇咨于度,惟汝一徳,曠誅四祀,其徯汝克,賜汝斧鉞。其往視師師是蔡人,以宥以釐度,拜稽首廟于元龜,既𩔖既禡于社,是宜我斾我旗,于道于陌,訓于羣帥,拳勇來格」。公曰:徐之無恃額額,式和爾容,惟義之宅,進次于郾,彼昏卒狂裒,兇鞠頑鋒,蝟斧螗赤子,匍匐厥父,是亢怒其萌芽,以悖太陽,王旅渾渾,是佚是怙,既獲敵師,若饑,得餔,載闢載,祓丞相是臨,弛其武刑,諭我徳心,其危既安,有長如林,曽是讙譊,化為謳吟? 又曰:「方城臨臨,王卒峙之,匪徼匪競,皇有正命。皇命于愬,往舒余仁,踣彼艱頑,柔惠是馴。愬拜即命,于皇之訓,既礪既攻,以後厥刃。王卒嶷嶷,熊罷是式,銜勇韜力,日思奮殛。汝陰之茫,懸瓠之峨,是拔是震,大殲厥家。狡虜既縻,輸于國都,示之市人,即社行誅,乃諭乃止,蔡有厚喜,完其室家,仰父俯子,汝水沄沄,既清而瀰,蔡人行歌,我步逶遲,原頌漢揚雄。趙充國頌曰:明靈惟宣,戎有先零,先零猖狂,侵漢西疆。既臨其域,喻以威徳,有守矜功,謂之弗尅。請奮其旅于罕之羌,天子命我從之。鮮陽營平守節,屢奏封章,料敵制勝,威謀靡亢,遂尅西戎,還師于京,鬼方賔服,罔有不庭。 史岑出師頌》曰:茫茫上天,降祚有漢。兆基開業,人神攸賛。五曜霄映,素靈夜歎。昔在孟津,惟師尚父。素旄一麾,混一區宇。蒼生更始,朔風變楚。我出我師,于彼四疆。天子餞我,路車乘黃。言念伯舅,恩深渭陽。 後漢班固《竇將軍北征頌》曰:「於是雷震九原,電曜髙闕,金光鏡野,武旗冒日。衝雞鹿塞名超黃磧,輕𨕖四縱,所從莫敵。 傅毅竇將軍北征頌》曰:建漢祖之龍興,荷天符而用師,曜神武于幽冀,遇白登之重圍,何獯鬻之桀虐,自弛放而不羈,哀昏戾之習性,阻漢廣之荒垂,命竇侯之征討,躡衛霍之遺風,奉聖皇之明策,奮無前之嚴鋒,採伊吾之城壁,蹈天山而遙降,曝名烈於禹跡,奉旗鼔而來旋,聖上嘉而褒寵,典禁旅之戎兵,內雍容以詢謨,外折衝于無形,惟倜儻以𢎞逺委,精慮于朝廷。晉張載《平吳頌曰:聞之前志,堯有丹水之陣,舜有三苖之誅,此聖帝明王平暴靖亂,未有不用兵而制之也。夫太上成功,非頌不顯,情動于中,非言不彰,獫狁既攘,出車以興,淮夷既平,江漢用作,斯固先典之明志,不刊之美事,烏可闕歟!遂作頌曰:「上哉仁聖曰:惟皇晉光澤四表,繼天垂𦙍,帝道煥于唐堯,義聲邈乎虞舜,蠢爾鯨吳,憑山阻水,肆虐播毒而作豺虺,菁茅闕而不貢,越裳替其白雉,正九伐之明典,申號令之舊章,布亙地之長羅,振天網之脩綱,制征期於一朝,並箕驅而幕張,爾乃抜丹陽之峻壁,屠西陵之髙墉,日不移晷,羣醜率從,望㑹稽而振鐸,臨吳地而奮旅,衆軍競趨,烽飇具舉,挫其輕鋭,走其守禦。 増明宋濂《平江淮頌》曰:「虜魄既禠,扶創而逸,聚于湖奥,僅存喘息,我師見之,千艫如龍,似兔之走,如鷹之從。酣戰六時,由辰及酉,僕姑一發,殪此酋首,貫睛及顱,仆若枯柳,大憝既除,餘不能醜,遞相告言,我誠何心?我去至暴,我歸至仁」。 梁潛《平安南頌》曰:「際天極地,無有小大。以生以育,惟帝是賴。曰迪于彝,帝則受之。厥惟弗迪,帝用糾之。是曰天憲,匪帝其私。奉若天命,以征弗順。在江之西,桂嶺之墟。萬壘雲屯,萬馬電趨,王師未來,虎穴狼區。王師至止,天開日晶,兩都既平,四郊遂寧。按兵止戈,宣我皇徳,乃詔庶鰥,載欣載悅。 許國《平倭頌》曰:於赫聖皇,天覆遐裔。島夷匪茹,騷我東南。乘潮出沒,倏如飇舉。焚蕩䖍劉,哀此士女。乃命虎臣,肅將天威。仗鉞于征,秉旄以麾。先機制勝,伏險謀奇。媒弋梟獍,餌引鯨鯢。妖黨外攜,迷魂內懾。天網四張,覆披巢窟。禽捜草薙,隻艦不遺。吳門越甸,飽歌而嬉。海波不揚,京觀斯築。民樂其生,皇錫之福。
15
原表北齊邢子才《百官賀平石頭表》曰:大江設隘,實限夷華,前魏觀濤而退,後魏登山而反,聲教不通,多歴年代。今蒼雉奉職,靈鼉自梁,折葦為舟,憑力可渡,始知徳通於物,孟門失險,道清將順,劒閣自開,行舉洞庭之樂,放畜長洲之苑,㑹玉帛于塗山,樹銅柱於南極。 梁劉孝儀臨川王奉詔班師表曰:「臣有受服廟堂,申威塞表,既驅熊羆之衆,兼秉帷幄之謀,登濟河山,夷滅趙魏,將繫軹道之頸,且屈渭橋之膝,而元陰屆節,祁寒方始,降此慈𢎞,愍兹介胄,使燕然之石願,勒而不刊,函谷之土,將封而莫遂,雖荷《杕杜》之恩,終慙《采薇》之㫖。 周庾信《慶平鄴表》曰:「臣聞太山梁甫以來,即有七十二代龍圖、龜書之後,又已三千餘年,雖復制法樹司,禮殊樂異。至於天籬武落,剡木弦弧,席卷天下之心,包吞八荒之志,其揆一焉。政須東南一尉,立於北景之南,西北一候,置於交河之北。 増唐柳宗元為裴中丞,賀破東平表曰:臣聞負恩干紀者鬼得而誅犯,順窮凶者,天奪其魄,靈旗四臨,氛沴皆散,克成不戰之功,遂洽無為之理。原露布唐,駱賔王為兵部奏,破逆賊楊䖍、柳露。布曰:四時行焉,天道不能去殺,五兵備矣!皇業所以勝殘,事切救焚,茍順時而濟物恩深祝網,不獲已,而用兵逆賊,豺狼有性,梟獍難馴,亂我天常,負其地險,峰危束馬,路絶懸車,臣遣劉㑹基等,銜枚逺襲,卷甲前驅,偃危斾而設潛兵,疑從天落,乘間道而掩不備,似出地中,又遣髙奴弗等涉南山之南,衝其要害之路,孫仁感等陵北山之北,絶其飛走之途,楊䖍、柳等振螳螂之力,拒轍當輪肆蚊蚋之羣,彌山滿谷,臣遣令狐智通等擁貔豹之雄,順天機而左轉,李大志等驅象犀之卒,乗地軸以右迴,又遣梁待璧等,總投石超距之材,蹈中權而拊其背,康留買等騰躍鐵歕金之騎,犯前矛而扼其喉。臣率許懷秀等橫玉弩以髙臨,摐金鉦而直進澄,氛廓祲迴,夏景以潰,春氷滅跡,埽塵若霜風之捲,秋籜楊䖍柳等,殞死行陣,懸首旌門。昔魏臣賦蜀,徒聞蒟醤之奇,漢使開邛,纔通竹杖之利,豈若膺紫泥而弔伐,指丹徼以臨戎,一戰孟獲,已擒再戰,哀牢授首,斯皇靈逺暢,廟略遐宣,奉元徳以配天,徒知帝力,掩黃輿而闢地,豈曰臣功? 明于慎行閩、廣平賊露布曰:「匹夫造滔天之孽,將則必誅上帝有激電之威,兵誰能去?故雖無為之治,亦多不戰之征。妖賊曽一本等,沐魚鳥之波濤,依狐鼠之城社,遂使煙迷合浦,鮫人泣明。月之珠。烽舉番禺,估客棄桃枝之簟,既成梟獍之凶,可緩鯨鯢之戮。臣等仰承聖武,祇奉王猷,嚴興六月之師,薄示三苗之討。碧幢紅斾,飛蓋海之樓船,犀甲熊旗,誓登壇之將士,未鼓而人心激厲,雷霆震瘴雨之鄉,先庚而器械精明,霜雪灑炎風之地,某秉中權而下令,分外閫以臨戎,左顧而合兵,七閩倚劒扶桑之窟,右指而宣威百粵,鳴弓銅柱之崖,某總長弢勁弩之兵,揚斾泉、漳境上。某率鶴膝鮫函之士,陳兵潮、惠城邊軍聲大振于前,矛從天而下賊,勢應摧于破竹,無穴可藏。雙輪勢迫羣,兇甘涿野之誅。尺組功髙,渠首縛轅門之下,自觸凝霜之典,何傷時雨之師。
16
増碑:唐韓愈撰《平淮西碑文》曰:「帝有恩言,相度來宣,誅止其魁,釋其下人。蔡之卒夫,投甲呼舞。蔡之婦女迎門笑語,蔡人告饑,船粟往哺。蔡人告寒,詔賜繒布。始時蔡人禁不往來。今相從戲,里門夜開,始時蔡人進戰退戮,今眠而起,左餐右粥,為之擇人,以牧餘憊,𨕖吏賜牛,教而不稅。蔡人有言:始迷不知,今乃大覺,羞前之為。蔡人有言:天子明聖,不順族誅,順保性命。汝不吾信,視此蔡方。孰為不順,往斧其吭。凡叛有數,聲勢相倚。吾強不支,汝弱奚恃其告而長及汝,父兄奔走偕來,同我太平。淮蔡為亂,天子伐之,既伐而饑,天子活之。始議伐蔡,卿士莫隨。既伐四年,大小並疑,不赦不疑,由天子明。凡此蔡功,惟斷乃成。
17
原啓齊王融答敕撰漢武北伐圖賦,啓曰:臣聞情蓄自中,事符則感,象構於始,機動斯彰。但九祀一逢,休明難再,常願待詔朱闕,俯對青蒲,澄瀚海之恒流,埽狼山之積霧,係單于之頸,屈左賢之膝。然後天移雲動,升封岱宗,咸五登三,追蹤七十。 又勸髙帝北伐,啓曰:「雖窮鳥必啄,固等命於良鶉。困獸斯騖,終並懸於廚鹿。若籍巫漢之歸師,騁士卒之餘憤,取函河如反掌,凌關塞若摧枯。 梁簡文帝慶洛陽平,啓曰:「自函洛榛曠,獯獫薦食,久絶正朔之風,不覩輶軒之使,乘此戰心,負斯戎足,每興燔燧之警,常勞守障之民,自非聖略𢎞宣,天綱遐頓,豈能使漢地盡收,名王爭入?方令九服大同,萬邦齊軌,亭塞寢兵,關候罷柝,臣誠兼家國,倍深歡慶」。 劉孝綽求豫北伐,啓曰:「或以臣素無飛將之目,未從嫖姚之伍,言易行難,收功理絶。然桓沖稱謝,安無將略。文靖公遂破苻堅,山濤謂羊祜不強。建成侯卒平,孫皓微臣之譬兩賢,誠無等級。小虜之方二寇,勢踰枯朽。 増唐元稹《賀裴相公破淮西啓》曰:投石之卵雖危拒輪之臂猶奮賴閣下,忠誠憤激,親自拊巡,靈旗一臨,餘沴電埽。此所謂俟周公而後淮夷服,得元凱而後吳寇平。
18
原牋晉陸機至洛,與成都王牋曰:「王室多故,禍難薦有,羊元之乘寵凶豎,專記朝政,姦臣賊子,是為比周。皇甫商同惡相求,共為亂階,至令天子飄颻,甚於贅瘤。伏惟明公匡濟之舉,義命方宣,元戎既啓,風威電赫,機以駑暗,文武寡施,猥蒙橫授,委任外梱,輒承嚴教,董率諸軍,唯力是視。 桓溫與撫軍牋曰:「北冦肆逆,四十餘載,傾覆社稷,毀辱陵廟,遇其可亡之㑹,實是君子竭誠,小人盡力之日也。江東雖為未豐,方之古人復為未儉,少康以一旅之衆,興復祖宗,光武奮發,中興漢室,況以大晉之祚,樹徳長久,兼百越沃野之資,據江漢山海之利,鹽鐵寶帛之饒,角竿羽毛之用,收英賢之略,盡兵民之力,賊之強也,猶復遵養時晦,及其斃也,不齊力埽滅,則大賊何由而自平,大恥焉得而自雪?臨紙惆悵,慨歎盈懷。原書魏曹植與司馬仲達書》曰:今賊徒欲保江表之城,守區區之吳爾,無有爭雄於宇內,角勝於平原之志也?故其俗蓋以洲渚為營壁,江淮為城塹而已,若可得挑致,則吾一旅之卒,足以敵之矣。蓋弋鳥者矯其矢,釣魚者理其綸,此皆度彼為慮,因象設宜者也。今足下曽無矯矢理綸之謀,徒欲候其離舟,伺其登陸,乃圖并吳㑹之地,收陳野之民,恐非主上授節將軍之心也。 梁簡文帝答湘東王慶州牧書曰:「雖心慕子文,申威涿郡,意存士雅,慷慨臨江而不能,遂封狼居之山,永空幕南之地,逐北聊城,追奔瀚海,必欲卷綬避賢辭病,收迹原論漢吾丘夀王驃騎論功論》曰:驃騎將軍霍去病,征匈奴,立克勝之功,夀王作士大夫之論,稱武帝之徳曰:士或問于大夫曰:側聞強秦之用兵也,南不踰五嶺,北不渡大河,海內愁怨,以喪其國,漢興六十餘載矣!命將帥以抗憤,用干戈於四荒,南排朱崖,北建朔方,東越滄海,西極河源,拓地萬里,四海晏然,鄙人不識,敢問其蹤。大夫曰:昔秦之得天下也,以力而不以徳,以詐而不以誠,內用商鞅、李斯之謀,外用白起、王翦之兵,窺間伺隙,既并海內之後,以威力為至道,以權詐為要術,遂非唐笑虞,絶滅舊章,防禁文學,行是古之戮,嚴誹謗之謀,十餘年,遂滂沱而盈溢,是故皇天疾滅,更命大漢反秦政,務在敦厚,至今六世,可謂冨安,天下文明,四夷向風,徒觀朝廷下僚門戶之士,謀如湧泉,動如駭機,皆能安中國,吞四夷,君臣若兹,何慮而不成,何征而不尅?雖拔泰山,填滄海可也。 魏王粲《三輔論》曰:湘潛先生江濱逸老將集,論雲夢元公豫焉先生稱曰:蓋聞戎不可動,兵不可揚,今劉牧建徳垂芳,名烈既彰矣,曷乃稱兵舉衆,殘我波靈!逸老曰:是何言?與天生五材,金作明威,長沙不軌,敢作亂,違我牧覩其然,乃赫爾發憤,且上征,下戰去暴,舉順州牧之兵,建拂天之旌,鳴振地之鼓,元胄曜日,犀甲如堵,以此衆戰,孰能嬰御?劉牧之懿子,又未聞乎?履道懐智,休迹顯光,灑埽羣虜,艾撥穢荒,走袁術於西境,馘射貢乎武當,遏孫堅於漢南,追楊定於折商,増唐柳宗元辯侵伐論曰:春秋》之說曰: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伐者,聲其惡於天下也,必有以饜于天下之心,夫然後得行焉。古之守臣有朘人之財,危人之生,而又害賢人者,內棄于其人,外棄于諸侯,從而伐焉,動必克矣,然猶備三有餘而用其人,一曰義有餘,二曰人力有餘,三曰貨食有餘。三者大備,又立其禮,正其名,修其詞,故師不踰時而功成焉,斯為人之舉也,故公之而鐘鼓作焉。侵者獨以其負固不服而壅王命也,內以保其人,外不犯於諸侯,其過惡不足暴於天下,致文告,脩文徳而又不變,然後以師問焉,是為制命之舉也,非為人之舉也,故私之而鐘鼓不作,斯聖人之所志也。
19
御定淵鑑𩔖函卷二百十一
URN: ctp:ws322872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