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百七十

《卷二百七十》[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御定淵鑑𩔖函》卷二百七十人部二十九忠孝忠義忠 附
3
忠:三
4
原令徳。 髙行左傳:忠為令徳髙管子忠者,臣下之 行。 城郢 復陳:《左傳》:楚子囊城郢,事詳忠二之家語。孔子讀史至楚,復陳歎曰:「非申叔時」。 忠不能建此義。 増元氣要言:明文則徐有貞曰:國之有忠義,猶天地之有元氣也。 《北齊書,趙郡王叡久典朝政,清貞自守,譽望日隆,漸被疎忌,乃撰古忠臣義士,號曰要言,以致其意。 製旗。 擲杯。宋史:岳飛入見髙宗,手書「岳飛精忠」四字,製旗以賜之,罵,又金兵至,挾徐徽言以去,金將羅索誘其降,徽言大 羅索舉㦸向之,徽言以首迎刃,飲之酒,以杯擲羅索,遂殺之。尼瑪哈聞其死,責羅索曰:「奈何殺忠義人!」  衞社稷,竭股肱。《漢紀》:忠臣,社稷之衞泣。《蜀志》《諸葛亮傳》:先主召亮,屬以後事。亮涕 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原孔達成衞 安于定趙,《左傳》:晉以衞之救陳也,討焉,使人勿去,曰:「罪無所歸!」將加而師,孔達曰:「茍利社稷,請以我說」。遂縊而死。衞人以說于晉而免。衞人以為成勞,以其子復代其位。發又,智文子使告趙孟曰:「范中行氏雖為亂,董安于則 之,是安于與謀亂也,趙孟患之」。安于曰:「我死而晉國寧,趙氏定將焉用生!」遂縊而死。 申蒯斷臂。 𢎞演納肝,劉向《新序》:崔杼弑莊公,申蒯漁于海,將入,死之。門者以告崔杼,令勿納之。申蒯曰:「汝疑我乎?吾與汝臂。乃斷左臂,與門者以示崔杼而後入舍。韓詩外傳》:狄人逐衞懿公于榮,澤見殺,盡食其肉,獨 其肝。𢎞演使還,哭畢,因自出其肝,納懿公之肝。齊桓公聞之,曰:「𢎞演可謂忠臣矣」。 溫序,銜鬚。 典韋瞋目,《漢書》:溫序為䕶羌校尉,為隗囂別將荀宇所執,欲生降之,序不屈,賜以劔,令自裁序受劒,銜鬚入口中,歎曰:「母令鬚汙土!」遂伏劒,死敗。魏統曹公之敗于張繡也,唯校尉典韋力戰,門中兵 ,賊從他門入,韋突殺數人,重創瞋目大罵而死。 龔勝推印。 胡剛懸冠。《漢書》,龔勝事詳,上忠二 。《後漢書》:胡廣六:葉祖剛清,髙有志節,王莽居攝,解其衣冠,懸府門而去。 増歩從授馬。 易位取泉,魏志》《曹洪傳》:洪從太祖討董卓,為卓將徐榮所敗,太祖失馬,賊追甚急,洪下馬以授太祖,太祖辭讓,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遂歩從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與太祖俱濟。 《左傳》:晉、韓厥逐齊侯,既及逄丑,父與君易位,使公下如華泉取飲,故公得下車而免。 進諫三日 後凋一人《商紀》:比干見微子,去箕子佯狂乃歎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進諫不去者三日,《逆陳書》:元帝在江陵,遺書周𢎞直曰:「京都縉紳,無不附 。惟有周生,確乎不拔,松柏後凋,一人而已」。周生,謂𢎞直兄𢎞正也。 延賛,赤心。 巴延、白液宋呼延賛傳,賛常言願死于敵,徧文其體為「赤心殺賊」字,至于「妻孥僕使皆然,為元王」。巴延傳:「巴延知福寧州,冦至被執,賊帥王善曰:「 吾尹此州,可乎?」大罵不屈,遂被害,頸斷,湧白液如乳死。後賊時睹其引兵出入。 豈愛一子。 不事二君。《元任志傳》:志與金兵戰有功,金擒其長子以招之,志曰:「我為大朝帥,豈愛一子!」親射殪之。 《一統志》:元蔡子英舉進士,累遷顯官。元軍敗,械送京師,授以官,不受,退而上書,謂事君之道,一食其禄,終身不二。北遷不食。 西顧寛憂《宋張叔夜傳》:叔夜既北遷,道中不食,既次白溝,馭者曰:「過界河矣」。叔夜矍然起,仰天大呼而卒臣。又《趙鼎傳》:鼎都督川陜、荊襄諸軍事,上疏曰:「伏望閔 孤忠,使得展布四體,少寛陛下西顧之憂」。 束蒲為身 奪笏中額,唐紀:髙重㨗與李日月戰,伏兵掩之,斬其首而去,上哭之盡哀,結蒲為首而葬之。泚見其首,亦哭曰:「忠臣也!」束蒲為身而葬之。 又朱泚據長安,召段秀實等議稱帝事,秀實勃然,奪源休象笏,擊泚中額。 更衣酌酒 投筆抽刀。《宋紀》:金人欲相劉韐,韐曰:「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為也!」歸書片紙,使親信持歸報其子,即沭浴更衣,酌巵酒而縊曰:「《漢紀》:蜀公孫述使客刺來,歙未即死,自書表 ,臣奉職不稱為朝廷羞!」投筆抽刀而絶。 引刀北闕。 置眼東門。漢蓋寛饒傳寛饒奏封事,時執金吾議以為大逆不道,鄭昌頌其忠,上不聼,下寛饒吏寛饒,引佩刀自剄北闕下,自越世家、太宰嚭、䜛子胥,吳王使人賜子,胥屬鏤劒,以 殺子,胥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 再拜書壁。 三呼過河。元閔本傳:明兵薄京師,本乃朝服,與妻程氏北向再拜大書屋壁曰:「元中奉大夫、集賢侍講學士閔本夫妻死處」。 」。《宋紀》:宗澤憂憤成疾,咏杜甫詩曰:「出師未㨗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無一語及家事,但連呼過河者三而卒。 下書著姓。 御札賜莊。漢書:鮑昱事詳忠二縣劉氏鴻書,韓世忠甞議買新淦, 官田,髙宗聞之,御札賜世忠,因號其莊曰精忠。 惟有此子。 是乃吾兄」。《北齊書段韶傳》:髙祖謂世宗曰:「段孝先忠亮仁厚,智勇兼備,親戚之中惟有此子」。 《唐紀》:李希烈反,遣顔真卿宣慰之,與朱滔等四使同宴,四使曰:「都統將稱大號、太師,遂至是,天以宰相賜都統也」。真卿叱曰:「汝知有罵祿山而死者,顔杲卿乎?是乃吾兄也」。 攜家入山。 擲器于地,漢卓茂傳》:陳留人蔡勲不事王莽,對印綬仰天歎曰:「昔曽子易簀,不受季孫之賜,吾䇿名漢室,其可事二姓哉!」遂攜家屬逃入深山。 《唐紀》:安祿山宴羣臣于凝碧池,盛奏衆樂,樂工雷海青,不勝悲憤,擲樂器于地,西向慟哭。 羝乳得歸。 馬湩以祝,《漢蘇武傳》:匈奴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金史完顔陳和尚事詳忠二。因以是姓。 無諱我名」。唐員半千,傳半千本,彭城劉氏以忠烈比伍員,因是姓員。 《宋韓世忠傳》:世忠常戒家人曰:「我名世忠,汝曹母諱忠字,諱而不言,是忘忠也」。 比干有知,子胥忘號,唐書:周憬謀殺武三思事泄,憬入比干廟自剄曰:「比干古忠,臣其知我乎!」 漢武五子傳:壺闗三老茂上書曰:「子胥盡忠而忘其號。顔思古曰:忘號者,吳王殺之,被以惡名,失其善稱號也。 蹠穿膝暴。 風靜馬行,《史記趙世家》昔吳入郢,棼冒勃蘇曰:「吾披堅執鋭,赴強敵而死,此猶一卒也」。于是贏糧潛行,上崢山,踰深溪,蹠穿膝暴而薄秦朝以求救。秦王出卒,萬人大敗吳于濁水。 《北史》:周羅㬋卒于軍,事柩還京,無故輿馬自止,䇿之不動,有旋風飄遶焉。長史郭雅稽首祝曰:「公恨小冦未平邪?㝷即除殄,無為戀恨!」即時風靜馬行,見者無不悲歎。 履正奉公。 寧家安國,《漢紀》:任延為武威太守,帝戒之曰:「善事上官,無失名譽」。延對曰:「臣聞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節。 《晉孔坦傳》:帝委政王導,坦每發憤,以國事為己憂。及疾篤,庾氷省之流涕,坦慨然曰:大丈夫將終不問寧家安國之計,乃作兒女子相對邪!」 握節隕難 㩦具盡歡,晉何無忌傳》:無忌為鎮南将軍,盧循別帥徐道覆順流而下,無忌舟師奔敗,乃厲聲曰:「取我蘇武節來!」遂握節督戰而死。詔曰:「握節隕難,誠貫古賢之元」。《鄭玉傳》:「明兵入徽州,玉被拘囚,親友攜具餉 ,從容盡歡。明日,具衣冠,北向再拜,乃縊而死」。 晝吟夜泣。 血碧心丹戰國䇿》:吳入郢,棼冒勃蘇走,乞師于秦,鶴立而不轉,畫吟夜泣,秦師乃出復楚國曰:遂昌雜錄:宋鄧剡文丞相賛 ,血化碧兮心丹。 臣力既竭 王道以清。《唐紀》:尹子竒圍睢陽久,城中食盡,將士病不能戰,張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生既不能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賊。忠」《漢紀》:「范滂曰:「農夫去草,嘉穀必茂 。 臣除奸,王道以清」。。 乃起此論。 終不為言。漢紀》:劉向以王氏權太重,乃集上古以來灾祥之記,推迹行事,著其占騐,號曰《洪範五行傳,論》奏之。天子心知向忠為鳯兄弟,起此論也,然終不能奪王氏權 ,又陰興為期門僕射從征伐,與張宗、鮮于褒不相能,知其有用,猶稱所長而達之。友人張汛、杜禽與興厚善,以為華而少實,但私之財,終不為言,是以世稱其忠。 登樓望,闕。 斬馬、斷弓。宋陳寅傳》:寅知西和州,元兵圍城,城陷,寅朝服登樓,望闕焚香,號泣再拜,伏劒而死。督北史乙速孤佛保傳》:梁將蘭欽陷漢中,佛保時為都, 統兵力戰,將敗,仰天大哭曰:「此馬我所乗,此弓矢天恩賜吾,豈可令賊得乎!」遂斬馬斷弓,自刎而死。 埋土半身,投牀不食。《唐書》:劉感戍荆州,為薛仁杲所執,令說城中降,至城下,大呼曰:「賊亡在朝暮,秦王數十萬衆且至,勉之!」仁杲怒,埋感半身于土中,馳殺之,呼。又《劉廼傳》:朱泚反,廼聞車駕如涼州,自投于牀,拊膺 ,天不食卒。 汗流墨馬。 表達木鵞,《備遺録》:明靖難時,齊泰脫走,所乘白馬極駿,慮人識之,以墨塗黒,既而行逺馬汗,流墨脫,竟為人所踪跡,被執不屈而死。 《北史堯君素傳》:大業末,君素拒義師于河東,時圍甚急,行李斷絶君素,乃為木鵞,置表于頸,具論事勢,沿流而下,河陽守者得之,達于東都,越王侗見而歎息。 百舉必脫。 三相無私。漢枚乘傳:能聼忠臣之言,百舉必脱。註謂脫者,免于禍也。詳《左傳》,季文子事 忠二 深室納饘。 中流擊楫,《左傳》:晉伐衞,執成公歸,置諸深室寗武子,職納槖,饘焉,擊《晉》,《紀》祖逖為豫州刺史,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 ,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不顧宗親。 惟書甲子,《東觀漢記》:王郎遣將攻信都,大姓馬寵開城納之,收李忠母妻子,令招忠。時寵弟從忠為校尉,忠格殺之,諸將皆驚曰:「家屬在人手中,殺其弟,何也?」忠曰:「若縱賊不誅,則二心也」。上聞而謂之曰:「吾兵已成矣,將軍可歸救若母妻子」。忠曰:「䝉公厚恩,忠得效命,誠不敢內顧」。宗親章《南史,陶潛自以先世乃晉輔,恥復屈身後代所著文, 義熈以前,則明書晉氏年號,自永初以來,惟云甲子而已。 死國黃衫。 沖天白氣」隋麥鐵杖。傳遼東之役,鐵杖為先鋒,謂其子曰:「阿奴當備淺色黃衫,我受國厚恩,今是死日」。 元紀,董摶霄拜河南右丞,值毛貴兵至,拔劒督戰,賊突前捽摶霄刺殺之,無血,惟見白氣沖天。 聲響必應。 農織皆知。回中子,明君之詔也。若聲,忠臣之應也。如響長短,大小清濁,疾徐必相應也。 漢龎參傳》:段恭上疏曰:伏見道路行人、農夫織婦,皆曰太尉。龎參,竭忠盡節,徒以直道不能曲心」。 輸誠魏室。 盡力皇家,《北齊楊愔傳》:愔謂鞏世榮曰:「僕家世忠臣,輸誠魏室,家亡國破,一至于此,得自縊一繩,傳首而去,君之惠也」。世又《清河王岳傳》:岳被髙歸彥譖,憂悸而死。後歸彥反, 祖乃知曰:「清河王忠烈盡力皇家,而歸彥毀之,殘我骨肉」。 焰中,端笏。 車旁掛斤。宋史:尹穀擢知衡州,需次于家,潭城受兵,李芾請為參謀,穀知城危,朝服望闞拜,已然火自焚,鄰家救之,火熾不可前,但于烈焰中遥見,正冠端笏危坐,闔門皆死。釋晉易雄傳:王敦作逆,湘中城陷,雄被執不屈,敦憚而 之,衆皆賀,雄笑曰:昨夜夢乗車掛肉,夫肉必有筋,筋者斤也,車旁有斤,吾其戮矣!」㝷被殺。 執刀按膝。 鑿池扁亭。《續文獻通考》:德哷穆蘇初為漳州路達嚕噶齊,明兵下福州,興化、泉州皆納欵,德哷穆蘇仰天歎曰:「有死而已」。及聞招諭使者至,乃具公服,北面再拜,引斧斫其印文,又大書手版曰「大元臣子!」即端坐,拔所佩刀刺喉,中心死。既死,而手猶執刀按膝,儼然如生後。又江萬里以故相家居,聞元兵破襄樊,乃鑿池芝山 圃,扁其亭曰「止水」,人莫喻其意。及城欲破,遂赴止水死。左右及子鎬相繼投沼中,積屍如疉。翼日,萬里屍獨浮出,從者殮葬之。 較之張、許。 過于段顔,《宋蘇緘傳》:邕州城陷,緘舉家自焚,諡曰忠勇,召其子子元曰:「昔張廵許逺以睢陽蔽遮江淮,較之卿父不能過也」。撫宋人物志:「金人陷晉寧,徐徽言大罵而死。事聞,髙宗 几歎曰:「徽言忠貫日月過于顔,真卿、段秀實逺矣!不有以寵之,何以勸忠!」 吾不能全。 公何相迫!《晉賈渾傳》:劉元海作亂,遣將喬晞攻陷介休,渾抗節不降,曰:「吾為晉守,不能全之,茍求生以事賊,何面目以視息世間哉?」曰:彚書契丹以兵圍張敬達、楊光逺,屢勸敬達降敬達, 諸公何相廹邪?何不殺我契丹邪?律徳光聞敬達死,哀其忠而葬之。 杜門自絶。 應弦而倒。《漢卓茂傳》:王莽簒位,遣使齎纁帛請孔休為國師,遂托病杜門,自絶城《北。史尭君素傳》:河東圍甚急,君素卒,無降心,其妻至, 下,謂曰:隋室已亡,何苦取禍!」君素曰:「天下事非婦人所知」。引弓射之,應弦而倒。 歸第整衣 得書,投厠,《宋紀》:王全彬入蜀,髙彥儔力戰不勝,奔歸府第,整衣冠,望西北再拜,縱火自焚。 五《代唐姚洪傳》:洪戍閬州,董璋反,以書招洪,洪得書投厠中,州破,執洪,洪罵曰:「吾能為國家死,不能從人奴以生!」璋怒,然鑊于前,令壯士十人刲肉而食之。 多謝相公。 但知天子《唐紀:韓𢎞不願淮西速平,遺李光顔一美人,光顔辭之曰:為光顔,多謝相公,光顔以身許國,誓不與賊同戴日月 」。《宋史》:田重進事詳忠二」。有馬何為? 舉牀以鬭,《晉紀》:永興元年,徵前侍中嵇紹詣行在,秦隼謂紹曰:「今往安危難測,卿有佳馬乎?」紹正色曰:「臣子扈衞,乗輿死生,以之佳馬,何為!」 《五代史》:周兵攻唐楚州,張彥卿固守不下,周主自督諸將攻克之。彥卿與都監鄭昭業猶率衆拒戰,矢刃皆盡,彥卿舉繩牀以鬭而死,所部千餘人至死無一降者。 氣作山河 心如金石,宋趙鼎傳》:鼎為秦檜所陷,貶吉陽軍。及疾,自書銘旌云:「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真」《漢王常傳》:「光武謂羣臣曰:「王常輔翊帝室心,如金石 ,忠臣也」。 不惜百口。 豈顧二兒!」《山堂肆考》:魏以崔楷為殷州刺史。後葛榮逼城,或勸楷遣㓜子及一女夜出,既而悔之,曰:「人謂吾心不固,虧忠而全愛也!」遂追還。將士爭奮曰:「崔公尚不惜百口,吾屬何愛一身!」謂綱目王世充選驍勇,集洛陽,屈突通二子在洛,唐主 通曰:「今欲使卿東往,如卿二兒何?」通曰:「臣分當就死,為陛下盡節。今得備先驅二兒,何足顧乎!」 拔劒,割雁。 齧指書帛,《明孫炎傳》:炎授處州總制,為賊所執,以燖雁斗酒噉炎,曰:「以此與公訣」。炎拔劒割雁,舉巵酒,大罵不屈。 《宋史》:劉士昭謀復太和縣,事敗。士昭齧指書帛云:「生為宋民,死為宋鬼,赤心報國,一死而已」。 叩馬而諫。 設像以朝,《史記》:武王伐紂,夷齊叩馬而諫曰:「以臣弑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士也,扶而去之」。敵《唐書》:令狐潮圍雍丘,有大将六人白張,廵以兵勢不 ,不如降廵」,佯許諾。明日,堂上設天子畫像,率將士朝之,人皆泣,廵引六將于前,責以大義,斬之,士心益勸。 含笑入地。 何面戴天!《宋紀》:唐重知京兆府,金将圍城,重度不可支,以書别其父克臣曰:「忠孝不兩立,義不茍生以辱我父」。克臣報之曰:「汝能以身殉國,吾含笑入地矣」。苟北齊書趙郡王叡曰:「吾國家事重,死且不避,若貪生 ,全令國家擾擾,非吾志也。不守之,以正何面戴天!」 為善則一。 矢節成雙。《三國志》:晉泰始二年,詔曰:「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子瞻臨難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宋史》:趙昴發通判池州,攝州事。元兵薄州城,昴發語其妻曰:「吾不當去,汝先出走」。妻曰:「君為忠臣,我獨不能為忠臣婦乎?」昴發,乃大書几上曰:「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節義成雙」。 從容以就。 喑嗚而來。《一統志》:元鄭玉,歙縣人,明兵至,守将欲致之,玉曰:「我既不得忼慨殺身以勵風俗,猶當從容就死,以全節義」。 《唐書》:南霽雲至睢陽,與張廵計事。睢陽被圍,築臺募萬死一生者,數日無敢應。俄有喑嗚而來者,乃南霽雲也。 吾終不留」。 自許何在!」《三國志》:闗羽為曹操所獲,操壯其為人,使張遼以情問之,羽歎曰:「吾受劉将軍恩,誓以共死,吾終不留,要當立效以報曹公耳」。遼以羽言報操,操義之。 《唐書》:張廵舉兵討賊至雍丘,雍丘令令狐潮舉城附賊。潮與廵有舊至城下說廵廵曰:「君生平以忠義自許,今何在!」潮慙而退。 不謀奴隸。 勿負朝廷!」《周紀》:趙與樂毅謀伐燕,毅泣曰:「臣疇昔之事昭王,猶今日之事大王也!若復得罪在他國,終身不敢謀趙之奴隸,況子孫乎!」陽宋史王降忠植為叛將趙惟清執詣沙爾斡克,使往慶 城下,諭忠植大呼曰:「我河東歩佛山忠義人也,為金人所執,使來招降,願将士勿負朝廷」。 留臣無益,惟公所使」。《宋紀》:許翰言:「李綱忠義英發,捨之無以佐中興,今罷綱留,臣無益!」力求去,不許。 《唐書新語》:張柬之謂李多祚曰:「將軍感大帝殊澤,能有報乎?大帝之子見在東宮,易之兄弟欲危宗社,將軍誠能報恩,正在今日」。多祚曰:「苟利王室,惟相公所使。終不顧妻子性命,因立盟誓,義形于色。 其膽如斗。 有鏃盈升,說畧:宋張世傑覆舟死,屍焚島上,其膽如斗 。宋史:岳飛將楊再興本賊曹成将成敗見縳,飛竒其貎,曰:「吾不殺汝,汝當以忠義報國」。後再興,與烏珠戰,死,得其屍,焚之,有箭鏃二升。將皆聽命。 吾不忍為!」宋紀:宗澤知金虛實,遂決大舉之計,召諸将謂曰:「汝等有忠義心,當協謀勦敵以立大功」。言訖泣下,諸將皆聼命見。又蘇軾自湖赴獄,親友皆絶交道出廣陵,鮮于侁往 之臺吏不許通。或曰:「公與軾相知久,其所往來文字書簡,宜焚之勿留。不然,且獲罪」。侁曰:「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 若蒙公恩。 謂畢吾事,《晉紀》:劉矅至涇陽,獲魯充,飲之酒,曰:「吾得子,天下不足定也!」充曰:「身為晉将,不敢求生。若蒙公恩,速死為幸」。矅曰:「義士也。 《宋史》:文天祥臨刑時,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其衣帶中有賛云:「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不知有異,皆笑為狂。宋紀:真宗以王曽為會靈觀使,曽以推欽若,帝不悅,謂曽曰:大臣宜傅會國事,何遽自異邪?」曽頓首曰:君從諫,謂明臣盡忠,謂義臣知義而已,不知異也。 又宗澤前後建議,輙為黃潛善、汪伯彥所抑二人,每見澤奏,皆笑以為狂,張慤獨曰:「如澤之忠義,若得數人,天下不足定矣」。 遂從入闗,相聚如莒。《北史》:帝西遷,裴俠妻子在東郡,鄭偉謂俠曰:「天下方亂,未知烏之所集,何如東就妻子,徐擇木焉」。俠曰:「既食人祿,寧以妻子易圖邪!」遂從入闗。 《史記》:王蠋死,齊亡,大夫聞之,曰:「王蠋,布衣也,義不北面于燕」。況在位食祿者乃相聚如莒,求諸子,立為襄王。 校亦為請。 臣不得黙。宋紀:宋以洪皓充金通問使,廹使仕不屈,尼瑪哈諾爾將殺之,旁一校曰:「此真忠臣也!」為皓跪請,得流遞冷山。《晉紀》:秦僕射梁喜等言于秦主興曰:君臣之義不薄于父子,故臣等不得黙然。廣平公弼潛有奪嫡之志,願損其威權,非特安弼,乃所以安社稷也。 哭授李石。 歎呼別成,彚書田布度軍且亂,為書謝帝曰:「臣無功不敢忘死,願速救元翼,無使忠臣義士塗炭于河朔。哭授其從事李石訖,乃引刀刺心曰:上以謝君父,下以示三軍官。《漢書》:傅燮為漢陽太守,城被圍,燮子幹年十三,從在 舍,知燮性剛有髙義,恐不能屈,欲令棄郡而歸,言未終,燮慨然而歎,呼幹小字曰:「別成汝知,吾必死邪!」 常披破葛衣,皆呼「老鍋匠。明五忠傳》:河西傭,不知何許人。建文四年夏六月,燕王入京,即帝位,傭被葛衣走。是冬至金城,行乞市中,金城邉地極寒,傭常衣葛衣。明年過河西,依莊浪豪魯家為傭,雖寒必覆,故葛衣葛衣,益破縷縷,竟不肯脫呼。又補鍋匠,不知何許人。靖難時,往來夔、慶間,補鍋皆 為老鍋匠。夔州市中有馮翁者,遇之,相顧愕然,已而相持哭哭,已相牽入山中,坐語竟日,語已,又相持哭,且別去言。今永訣不可復相見矣,竟莫知其終。 置酒會僚吏。 焫香,讀道書《陳書》:岳陽王叔慎事詳忠《二一統志》:宋徐道明,常州人,為天慶觀道士。元兵圍城,道明謁郡守姚諐曰:「君侯計將安出?」諐曰:「死守而已」。道明亟,還告其徒曰:「姚公誓與城俱亡,吾屬亦不失為義士」。元兵屠城,道明危坐,然香讀《老子》書,不為動,遂死焉。孝寛則可為。 尉佗不足法。明文余闕傳:闕守安慶,自誓以死報國,立旌忠祠以勵将佐,時集祠下,大聲謂曰:「男兒生則為韋孝,寛死則為張廵許逺不可為不義。屈 。《唐書》李襲志曰:「吾世隋臣,今江都雖淪,宗社尚有,諸君當相與戮力力,刷仇恥,豈怙亂國不義哉!吾寧蹈忠死,不逆節以生,尉佗不足法也」。 開壁焚元詔。 登舟讀楚詞,宋紀:阿珠遣使持元詔招李庭芝,庭芝開壁納使者斬之,焚其詔于陴上。時明五忠傳:雪菴和尚明靖難時,落髪為僧,好觀楚詞, 時買楚辭,袖之登小舟,急棹灘中流,朗讀一葉,輙投一葉于水,投已,輙哭哭。已又讀終卷,乃已。 不與時俯仰,若有人帶持。《宋紀》:許景衡得程頤之學,志慮忠純,不與時俯仰,帝思之曰:「朕自即位以來,執政忠直,遇事敢言,惟景衡耳」。其北史周羅睺行晉、絳、莒三州諸軍事,進兵中流矢卒。 年七月,子仲𨼆夢羅睺曰:「我明日當戰」。其靈坐所有弓箭刀劒,無故自動,若有人帶持之狀。絳州城破,正當其日也。 毁家紓楚難。 破產報韓仇。《左傳》:楚子元歸,自伐鄭而處王宮。申公鬭班殺子元鬬穀於莬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以《史記》秦滅韓,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 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勿浣,侍中血」。 為題太史裾」。《晉嵇紹傳》:紹從惠帝戰于蕩陰,王師敗績,百官左右皆奔散,惟紹獨以身捍衛兵。及御輦,飛箭雨集,紹遂死之,血濺御衣。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浣也」。《布遵聞録》:明羅復仁國初為編修,後乞休致,太祖賜以 衣,題其裾曰:「性雖粗率忠直,可喜賜此布衣,放歸故里」。 均之一死,勝爾實多。 各盡所能,當仁不讓。《唐書》:田悅拒命符,令竒宻語恱子璘,委質朝廷,璘遂降,詔封璘義陽王。悅引令竒切責之,令竒罵曰:「爾忘義背主,死在旦夕。吾敎子以忠,殺身無所悔,均死也,吾勝爾多矣!」 《漢書》:曹褒徵拜博士,肅宗欲制定禮樂,下詔,有知其說者,各盡所能褒省。詔歎息,謂諸生曰:「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譲,吾何辭哉!」豈忍害公!」 何辭死國說郛:宋苖傳:劉正彥叛,張魏公浚在秀州,謀舉勤王師,一夕獨坐,從者皆寢,忽一人持刀立燭後,公徐問曰:「汝非苖劉,遣来殺我乎?」曰:「然」。曰:「若是,取首去?」曰:「予頗知書,寧肯為賊用?況公忠義,豈忍加害?恐有繼至者,故來相告耳!顔」《宋史》:宋汝為奉國書,副京東運判杜時亮,使金,遇完宗弼軍,與時亮相失,汝為獨馳入其壁,將上國書,宗弼刼而縛之,汝為曰:「死固不辭,然銜命出疆,願達書而死」。麥鐵杖,不知炷,艾炙額」。 馬伏波自願馬革裹屍,隋《麥鐵杖。傳》:遼東之役,鐵杖請為前鋒,顧謂醫者吳景賢曰:「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豈能艾炷炙額,𤓰蒂歕鼻,治黃不差而臥死兒女手中乎之!《後漢書》馬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敢自請擊。 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耳」。 我為刺史,何來酒監之呼! 生一布衣,用達史臣之聽。《金史》:哈薩喇安禮為泰安州刺史,元兵至,城破被執,或妄以酒監對,安禮曰:「我刺史也,何以諱為?」使之跪,不屈,遂以戈撞其胷而殺之。稹《唐甄濟傳》:安祿山反,使蔡希徳封刀召濟,不為動。元 遺書于史館修撰韓愈曰:「甄生一布衣耳,延頸受刃,守死不回,不以不顯而廢忠,不以不謀而從亂」。在古與今蓋百一焉。服賜衣而遇害。 覩獻盞以白誣,明孫炎傳》:炎被執,賊拔刀叱解衣,炎曰:「此紫綺衣,君所賜者,我當服之以死」。遂遇害之。元巴後延傳阿哈瑪特,誣巴延平宋時取玉桃盞帝,案 無騐,有獻此盞者,帝愕然曰:「幾陷吾忠良」。 生同食祿可云吾亦降乎!」 死有遺言,是乃民之望也」。宋米立傳》:元兵畧江西,立被執不降,黃萬石諭之曰:「吾亦降矣!」曰:「侍郎,國之大臣,立一小校何足道!但世食君祿,國亡何以生為哉!」 。《左傳》,楚子囊,事詳忠二。 涇原二冢。 河北大旗,《名宦志》:唐劉昌為涇原節度使,嘗瘞將士骸骨,分建二大冢,將曰「旌義士,曰懐忠,率諸将臨祭,莫不感泣」。《宋一統志》:宋王友直為天雄軍節度使,常張一大旗,書 忠義河北王九郎以自表。喻良能情深勵俗,書達九重。 劉源清功在平濠門標四字。宋紀:喻良能、甞進忠義傳二十卷,孝宗深歎賞,即命頒行 一統志明劉源清為進賢令宸濠反,清𥪡旗邑門書「盡忠報國」四字號,集義兵效死勿去。濠平,擢御史。 入秦不返,空憐正則之形容。 在蜀恒思益重九齡之風度。《史記屈原傳》:原字正則。懷王入秦不返,屈原睠念楚國係心懷王,遊于江潭,顔色憔悴,形容枯槁。 彚苑張九齡言祿山狼子野心,且有逆相,宜即事誅之。後帝在蜀,思其忠,為泣下。又,帝每擇相,輙曰:「風度得如九齡否?」 集英殿當年得士,對䇿先知。 平章事今日用卿,垂簾早識」。宋文天祥傳:天祥對䇿集英殿,理宗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曰:是卷古誼如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士。賀 宋紀:章得象為平章事,帝曰:「向者太后垂簾,羣臣邪正,朕皆黙識,惟卿清忠,無所阿附,今日用卿,職由此也」。忠四。
5
増髮動。唐顔杲卿傳:初,杲卿被殺,狥首于衢,莫敢收,有張凑者得其髮,後凑歸髮于其妻,妻疑之,髮若動云。 縱飲舞劒,《唐紀:李元通為定州總管,劉黒闥破定州,愛其才,欲以為將,不聼,囚之。故吏有餉飲者,元通縱飲,因舞劒,曲終仰天,歎息潰腹而死。 願為漢鬼」。《漢紀》:王莽執政,召虞俊為司徒,俊仰天歎曰:「願為漢鬼,不能事两姓!」飲藥而卒。 吾膝如鐵。《一統志》:元李齊為髙郵知府,張士誠陷其城,誘之使跪,齊曰:「吾膝如鐵,豈為賊屈乎!」齊嘗舉進士第一,論者謂不負所學云。 布展稱奇金完顏絳山傳》:蔡城破,為元兵所執,曰:「吾奉御絳山也,吾君終于是,吾候火滅,收瘞其骨,瘞吾君之後,雖寸斬不恨矣」。元帥布展曰:「此竒男子也」。許之。 《忠告》三卷元紀。張養浩甞著書三卷,一曰《廟堂忠告》,二曰《風憲忠告》,三曰《牧民忠告》,皆言居官之道。 南家好漢。《宋史》:黎州通判何充城破不屈。敵曰:此南家好漢也。 僵立瞠目。《宋史徐應●傳》:宋亡,與其子女上梯雲樓,縱火自焚,為僕救免。翌日,得其尸井中,皆僵,立瞠目面如生。 《文不可草》。宋《許彪孫傳》:劉整降元,召彪孫草降,文彪孫曰:「腕可斷,文不可草」,遂仰藥死。 市人右袒,《周紀》:齊閔王出走,王孫賈呼于市曰:「淖齒亂齊國,弑閔王,有能與我誅淖齒者右袒,市人從之者四百人。乃與攻淖齒,殺之。于是齊亡,臣相與求閔王子,法章立以為王。 衣冠獨坐,一統志》:元末,京城不守,公卿爭出降,王遜志獨家居,衣冠而坐,其友王翼來告曰:「新朝寛大,盍出詣官」。自言狀遜,志斥之,曰:「君既自不忠,又誘人為不義乎?」即日投井死。忠五。
6
増詩魏曹植怨歌行》曰: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音又見疑患,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刋,推心輔王室,二叔反流言,待罪居東國,涕泣常流連,皇靈大變動,震雷風且寒,拔樹偃秋稼,天威不可干,素服開金縢,感悟求其端。公旦事既顯,成王乃哀歎。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今日樂相樂,別後莫相忘。 晉傅咸集《左傳》句,為詩曰:「事君之禮,敢不盡情!敬奉徳義,樹之風聲,昭徳塞回,不隕其名,死而利國,以為己榮。兹心不爽,忠而能力,不為利啗,古之遺直,威黜百端,勿使能植」。 唐李白咏蘇武詩曰:「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絶渴飲月窟水飢餐天上,雪東還沙塞,逺北愴河梁,別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 《張廵守睢陽詩》曰:「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受圍如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地,心計欲何施」。 又夜聞笛詩曰:「岧嶤試一臨,虜騎俯城陰,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營開邊月近,戰苦陣雲深。旦夕髙樓上,遙聞吹笛吟」。 宋文天祥正氣歌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瀆,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滄溟,皇路當清𡰥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顔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勵氷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凛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閴鬼火,春院閟天黒,牛驥同一皁雞棲,鳯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塲,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逺,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顔色。 《元趙孟頫弔岳飛》詩曰:岳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蒼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歎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虞集《挽文天祥》詩曰:「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安知漢祚移雲暗。鼎湖龍去逺月明,華表鶴歸遲。何須更上新亭飲,大不如前灑淚時」。 明方孝孺《絶命辭》曰:「天降喪亂兮莫知其由,姦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死狥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李東陽花將軍歌》曰:花將軍身長,八尺勇絶倫,從龍渡江。江水渾提劒,躍馬走平陸。敵兵不能逼,主將不敢嗔。殺人如麻滿,川谷徧體無,一刀鎗㾗太平,城中三千人,楚賊十萬勢欲吞,將軍怒呼縛盡絶,罵賊如狗狗不狺,檣頭萬箭集如蝟,將軍願死不願生,作他人,臣郜夫人。赴水死,有妻不辱將軍門,將軍侍婢身姓孫,收屍𦵏母抱兒走,為賊俘虜隨風塵,寄兒漁家屬漁姥,死生已分歸蒼旻,賊平身歸竊兒去,夜宿陶穴如生墳,亂兵爭舟不得渡,墮水不死如有神。浮槎為舟蓮為食,空中老父能知津,孫來抱兒達行在,哭聲上徹天能聞。帝呼花雲兒,風骨如花雲。手摩膝,置泣復歎,兒汝不死猶雲存。兒年十五官萬戶,九原再拜君王恩。忠臣節婦古稀有,嬰杵尚是男兒身。英靈在世竟不朽,下可為河岳,上可為星辰,君不見金華。文章石室史嗟,我欲賦,豈有筆力回千鈞。 楊繼盛《臨刑詩》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炤千古。平生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7
増敕明太祖敕禮官曰:「自古忠臣義士,舍生取義,身沒而名存,有以垂訓于天下。後世若元右丞余闕守安慶,屹然當南北之衝,援絶力窮,舉家皆死,節義凜然。又如江州總管李黼,身死孤城,力抗強敵,臨難死義,與闕同轍。自昔忠臣義士,必見褒于後代,蓋以勵風敎也。宜令有司建祠肖像,嵗時祀之」。
8
増諭:「明太祖諭羣臣曰:忠臣愛君,讜言為國,蓋愛君者有過必諫諫而不切者,非忠也。為國者遇事必言,言而不直者,亦非忠也。比來朕每發言,百官但唯諾而已,豈無是非得失,而無有直言者,雖有不善,無由以聞。自今宜盡忠讜,以匡朕不逮,若但唯唯,非人臣事君之義也」。増表:漢諸葛亮《出師表》曰:「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于內,忠智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聼,以光先帝遺徳,恢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也。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逺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逺賢士,此後漢所以傾頽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甞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忠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奬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褘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徳之言,則戮允等以章其慢,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逺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9
増疏明楊繼盛劾嚴嵩,疏畧曰:「臣前諫阻馬市謫官,邊方往返萬五千餘里,道途艱苦,妻子流離,宗族賤惡,家業零落,幸復今官僅将一月,臣雖至愚,非不知與時浮沈可圖報于他日,而乃履危蹈險,攻難去之,臣覬難成之功,取必至之禍哉?顧陛下以再生之恩賜臣,臣安忍不捨再生之身以報陛下?况臣狂直成性,忠義鬱結,每懷壊天下之事者,惟鸞與嵩鸞已殛死,獨嵩尚在,嵩之奸惡又倍于鸞,將來為禍更甚,舍此不言,更無可以報陛下者!
10
原牋:梁王筠荅湘東王示忠臣傳牋》曰:「竊以孝實天經,忠為令徳,百行攸先,一心靡忒。昔淮南鴻烈,事無的準,沛王通論,義止儒術,東平獲譽,良為片言。臨淄見稱,文辭小道,孰若理冠君親,義兼臣子,謹當宣示遐邇,光揚徳音。
11
増書《金史》劉炳中進士第上書條便宜十事:「一曰褒忠義以勵臣節忠義之士,奮身效命,力盡城破而不少屈,事定後,有司畧不加省,棄職者顧以恩貸,死事者反不見錄,天下何所慕憚而不為自安之計邪?使為臣者皆知殺身之無益,臨難可以苟免,甚非國家之利也。 《明史傳畧》曰:元蔡子英上明太祖書曰:「陛下乘時應運,提三尺劒,削平羣雄,薄海內外,莫不賔貢,臣鼎魚漏網,假息南山,曩者見獲,傳送京師,垂及渡江,復得脫亡,七年之久,重煩有司,追跡既忤,陛下又忤大臣,揆之常情,萬死莫贖,而陛下以萬乘之尊,全匹夫之節,不降天誅,反療其疾,易冠裳,賜酒饌,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臣感㤙無極,非不欲自竭犬馬,上報深仁,但名義所存,不敢輙渝初志,自惟身本韋布,遭值亂離,操戈行伍,智識淺陋,過蒙主將知薦仕至七命,躍馬食肉,十有五年,愧無尺寸功以報國士之遇,及國家破亡,又復失節,何面目見天下士,所以寧死不敢有他志?蓋聞臣之事君,猶女之適人,一與之醮,終身不改,一食其祿,終身無貳,是故不正之女,中士羞以為家,不貞之士,中君羞以為臣。管子曰:禮義亷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方今金城湯池,兵極其精,將極其猛,府庫充實,米粟紅腐,國家之盛,古未有也,陛下猶以為未足,于是興學校,明人倫,褒死節,奨忠義,蓋以治天下之本,莫大乎禮義亷恥也。以今天下之廣,人物之衆,不以臣一人而加少,不以臣一人而加多,授臣以官,何益于國?舍臣不用,何損于事?陛下創業垂統,正當挈持大經大法,以昭示子孫,臣民,不宜以無禮義亷恥之俘囚,而厠諸維新之朝,賢士大夫之列也。臣自被獲以來,日夜思維咎,往昔之不死,至于今日,惟一死可以塞責,乃陛下待臣以禮,加臣以恩,臣固不敢賣死以立名,亦不敢偷生以茍祿。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固海南,畢其餘命,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陛下威加海內,不患不伸于匹夫之賤。然臣聞仁者不中道而改,節義者不毀志以狥時,故王燭閉戶以自縊,李芾闔門以自屠,彼非惡榮利而樂死亡,顧義之所在,雖湯鑊有不得避也。眇焉之軀,上愧古人,死有餘恨,惟陛下裁察。
12
増序晉書忠義列傳序曰:「古人有言: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信哉斯言也!是知殞節苟合其宜,義夫豈吝其沒?捐軀若得其所,烈士不愛其存,故能守鐵石之深衷,勵松筠之雅操,見貞心于嵗暮,標勁節于嚴風,赴鼎鑊其如歸,履危亡而不顧,書名竹帛,畫像丹青,前史以為美談,後來仰其徽烈者也。晉自元康之後,雖背恩亡義之徒,不可勝載,而蹈節輕生之士,無乏于時,至若嵇紹之衞難乗輿,卞壼之亡軀鋒鏑,桓雄之義髙田叔周﨑之節,邁解揚羅,丁致命于舊君,辛吉恥臣于戎鹵,張褘引鴆以全節,王諒斷臂以勵志,莫不忠烈秋霜,精貫白日,足以激清風于萬古,厲薄俗于當年者,與敘其行事,以為忠義傳,用旌晉氏之有人焉。
13
原賛梁元帝《忠臣傳記托篇》曰:「太真挺英,投袂勤王,伯猷蹈節,身殞名揚,嶷嶷景倩,主亡與亡。嗟乎尚矣,惟國之良。 又《忠臣傳》陳爭篇》曰:子政鏗鏗,誠存社稷。朱雲折檻,遂其婞直。 隋庾信、袁盎諫文帝賛曰:「千乗峻轍,六轡危行,路廻松坂,山斜栁城,龍淵地狹,華蓋風驚,賢臣攬轡,可謂忠貞。
14
増雜文唐太宗祭比干文曰:道喪時昬,奸邪並用,暴君虐主,正直難居。雖識鍳存亡,詎能遣凶暴之累,智周萬物,不能離顛沛之間。然則大廈將傾,非一木之能正。天道去矣,豈一賢之能全。奮不顧身,有死無二,蹈死節者,罕有其人。所以悽愴風煙,靡尋餘跡,暄涼丘隴,空有其名。雖古今殊途,年代冥漠,式遵故實,爰贈太師,謚忠烈公,清酌少牢,以陳薄禮,遊魂彷佛,照此嘉誠。
15
忠義一
16
増《說苑》曰:齊崔杼弑莊公,邢蒯瞶使晉而返,其僕曰:「崔杼弑莊公,子將奚如?」邢蒯瞶曰:「驅之將入,死而報君」。其僕曰:「君之無道也,四鄰諸侯莫不聞也。以夫子而死之不已,難乎?」邢蒯瞶曰:「善能言也,然亦晚矣。子早言我,我能諫之。諫不聽,我能去,今既不諫,又不去。吾聞食其祿者,死其事。吾既食亂,君之祿矣,安得治君而死之!」遂驅車入死。其僕曰:「人有亂君,人猶死之,我有治長,可無死乎!」乃結轡自刎于車上。君子聞之,曰:「邢蒯瞶可謂死節死義矣!」 《稗編》曰:白公之難,楚人有莊善者,辭其母,將往死之。其母曰:「棄其親而死,其君可謂義乎?」莊善曰:「吾聞事君者,內其祿而外其身,今所以養母者,君之祿也,身安得無死乎!」遂辭而行。 《宋紀》曰:張世傑有甥韓在元、張𢎞範三使韓至,宋師招世傑,世傑不從,曰:「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義不可移耳」。因歴數古忠臣以荅之。 又曰:元人入西和州,知州陳寅竭志固守,力不能支,遂陷。寅謂妻杜氏宜避兵鋒,杜氏厲聲曰:「安有生同君祿,死不共王事者!」即飲藥自殺,寅亦伏劒而死,賔客同死者二十八人。 又曰:元李恒攻文天祥,天祥師盡潰,妻歐陽氏、男佛生、環生及二女皆見執,趙時賞坐肩輿後,元人問為誰,時賞曰:「我姓文」。衆以為天祥,擒之。天祥由是得挺身,與其長子道生及杜滸、鄒㵯乗騎逸去,時賞至,奮罵不屈,有繫累者輙麾去,云:「小小簽㕔官耳!執之何為?」得脫者甚衆。臨刑,劉沐頗自辨,時賞叱曰:「死耳!何必然!」於是將佐幕屬被執者皆死。
17
忠義二
18
原從鼓子。 増奔袁軍,國語》:中行伯:既克,鼔以鼔,子宛支來,令鼔人各復其所,非寮勿從。鼔子之臣曰:「夙沙釐,以其孥行,軍吏執之,辭曰:「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豈曰土臣?今君實遷,臣何賴于?」鼔穆子召之曰:「鼔有君矣,爾止事君,吾定爾祿」。爵對曰:「臣委質於翟之鼓,未委質于晉之鼓也」。 《三國志闗羽傳》:曹公擒羽,禮之甚厚,而察其心神,無久留意,張遼以情問之,羽曰:「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要當立效以報曹公」。及羽殺顔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 原執刀叱攸。 舉旛救宣,晉書》:王育字仲春,太守杜宣命為主簿,俄而宣左遷萬年令。杜令王攸詣宣,宣不迎。攸怒曰:「卿往為二千石,吾所敬也。今吾儕耳,何故不見迎!欲以小雀遇我,使我畏死鷂乎?」育執刀叱攸曰:「君辱臣死,自昔而然。小縣令敢輕辱吾君,汝謂吾刀鈍邪!」前將殺之。宣懼,跣下抱育,乃止。由此知名。弟《後漢書》鮑宣,字子都,坐距閉,使者大不敬,下獄。博士 子王咸舉旛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隸者,會此下」。諸生會者千餘人,遮丞相孔光車,不得行。又守闕上書,遂抵宣罪,減死一等。況卒,厚贈。 備死不賀。後漢朱暉傳:暉為郡吏,太守阮況甞欲市暉婢,暉不從。及況卒,厚贈送其家,人或譏焉。暉曰:「前阮府君有所求于我,所以不敢聞命,恐以財貨汙君。今而相送明,吾非有愛也者」。三國志袁渙傳:魏太祖時,有傳劉備死, ,羣臣皆賀。渙以甞為備所舉,吏獨不賀。 増下馬號哭。 撾鼓喧呼,《三國志王修傳》:修為袁譚別駕,魏太祖誅譚,修聞之,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遂詣太祖,乞收𦵏譚屍。太祖欲觀修意,黙然不應,修復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殮譚屍,然後就戮,無所恨」。太祖嘉其義,聽之。數《宋紀》:欽宗罷李綱以謝金人,太學生陳東等及都民 萬人上書言:「李綱奮不顧身,任天下之重,所謂社稷之臣也。罷綱正,墜金人之計,乞復用綱而斥李邦彥等,撾壞登□,鼔喧呼動地」。帝恐生變,乃復召綱,衆皆奮躍。 傾血以飲。 踰牆而藏《後漢劉平傳》:「建武初,龎萌反于彭城,攻敗郡守孫萌。平時為郡吏,冒白刃,伏萌身上被十創,困頓不知所為,號泣請曰:願以身代府君」。賊曰:「此義士也,勿殺」。遂解去,萌傷甚,氣絶。有頃,蘇渴求飲,平傾其創血以飲之。後數日,萌竟死。平乃裹創扶送萌喪,至其本縣。 又《劉茂傳》:「建武二年,為郡門下掾。時赤睂攻郡縣,殺長吏及府掾史茂,負太守孫福,踰牆藏空穴中得免。其暮俱奔盂縣,晝則逃隱,夜求糧食,積百餘日,賊去,乃得歸府。 更無美談。 終無異詞。《後漢戴就傳》:「就仕郡倉曹掾、揚州刺史歐陽參,奏太守成公浮臧罪,遣部從事薛安案,倉庫簿領,收就于錢塘縣獄,幽囚考掠五毒。參至,就慷慨直辭色不變,容謂安曰:太守剖符大臣,當以死報國。卿雖□命,固宜申斷寃毒,奈何誣害忠良,強相掠理,令臣謗其君子證其父。安深奇其壯節,即解械,更與美談表其言,解釋郡事 又《陸續傳》,續為郡門下掾。是時楚王英謀反,陰疏天下善士,及楚,事覺,顯宗得其錄,有太守尹興名,乃徵興詣廷尉獄,續與主簿梁宏、功曹史駟勲及掾史五百餘人詣洛陽詔獄,就考諸吏不堪痛楚死者大半。惟續宏勲,掠考五毒,肌肉消爛,終無異詞。 以報智伯。 不負桓侯,《史記》:豫譲為智伯報仇,謂襄子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衆人遇我,我故以衆人報之。至于智伯,以國士遇我,我故以國士報之」。 《晉書》:蘇峻㓂蘭石,桓彛遣將軍俞縱禦之,縱敗,左右勸退軍。縱曰:「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報。吾之不可負桓侯,猶桓侯之不可負國也」。力戰而死。 牽招設祭。 髙悝匿孤,魏志牽招傳:袁紹辟招為督軍從事,紹卒,又事子尚,後遼東送袁尚首,懸在馬市,招覩之悲感,設祭頭下,太祖義之。 《晉華軼傳》:初,廣陵髙悝寓居江州,軼辟為西曹掾,㝷而軼敗,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年。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帝嘉而宥之。請活使君。 得全太守。《北史》:葛榮圍信都,魏冀州刺史元孚帥勵將士,晝夜拒守,城陷,與兄祐俱執,兄弟爭相為死。都督潘紹等數百人皆叩頭請死以活使君。榮曰:「此皆魏之忠臣義士也」。 《後漢彭修傳》:修仕郡為功曹,後州辟從事。時賊張子林等數百人作亂,修與太守俱出討賊,賊望見車馬競交射之,飛矢雨集,修障扞太守,而為流矢所中,死,太守得全。 露板請𦵏。 將車送喪《晉荀闓傳》:大司馬齊王冏辟闓為掾。冏敗,暴尸已三日,莫敢收𦵏。闓與冏故吏李述、嵇含等露板請𦵏,朝議聽之,論者稱焉。會漢亷范傳》。永平初,隴西太守鄧融備禮謁范為功曹, 融為州所舉。案范知事譴難解,于是東至洛陽,變名姓,求代廷尉獄卒。居無幾,融果不下獄,遂得衛侍左右,盡心勤勞。融怪其貌𩔖而殊不意,乃謂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訶之曰:「君困戹瞀亂邪!」語遂絶。融繫出困病,范隨而養視,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車送喪致南陽,𦵏畢乃去。 衣不解帶。 乳為生湩。《北史》:開府王延者,性忠厚,領秦王俊親信兵十餘年,俊甚禮之。及俊疾,延在閣下,衣不解帶。俊薨,勺飲不入口者數日,羸頓骨立,帝聞憫之,賜以御藥,授驃騎將軍,典宿衞。俊𦵏日,延號泣而絶。孤漢李善傳,善本同縣李元蒼頭也,元家相繼疫死,惟 兒續始生數旬,諸奴僕私共計議,欲謀殺續,分其財産善,乃潛負續逃去,親哺養乳為生湩,推燥居濕,備甞艱勤。續雖在孩抱,有事輙長跪請白,然後行之。 亦遭五矢。 便被七創,晉韋忠傳:「太守陳楚辟忠為功曹,會山𦍑破郡,楚攜子出走,賊射之,中三創,忠冒刃伏楚,以身捍之,泣曰:韋忠願以身代君,乞諸君哀之!亦遭五矢。賊相謂曰:義士也!舍之!忠于是負楚以歸叛。楚國先賢傳:應余為郡功曹,是時吳蜀不賔,山民皆余與太守東方袞迸,力得出賊,便射衮,余以身當箭,被七創,因謂賊曰:我以身代君,已被重創,若身死君全,殞沒無恨。因仰天號泣涕血,俱下如雨,賊見其義烈,釋衮弗害。 分歠廚米。 共給衣資。《三國臧洪傳》:魏太祖圍張超於雍邱,洪從紹請兵,欲求救超,紹不聽,由是怨紹,絶不與通。紹興兵圍之,臧粮盡無救,呼吏士謂曰:「袁氏所圖不軌,且不救洪郡將,洪於大義,不得不死。諸君可先城未敗,將妻子出」。將吏士民皆垂涕曰:「明府與袁氏本無怨隙,今為夲朝郡將之故,自致殘困吏民,何忍舍明府去也!」初,尚掘䑕煮筋角,後無可復食者。主簿啓內廚米三斗,請中分,稍以為糜粥。洪歎曰:「獨食此,何為使作薄粥!」衆分歠之。 漢《繆彤傳》:太守隴西梁湛召彤為決曹史。湛卒,彤送喪還隴西。會西羌反叛,湛妻子悉避亂他郡,彤獨不去,為起墳冢,乃濳穿井旁以為窟室,晝則隐竄,夜則負土,其妻子意彤已死,還見,大驚,關西咸稱傳之,共給車馬衣資,彤不受而歸。 視書長歎。 持賊大呼,晉紀:劉裕攻司馬休之,宻以書招休之録事韓延之,延之復書曰:「夫以平西之至徳,寧可無授命之臣乎?假令天長䘮亂,九流混濁,當與臧洪遊於地下耳」。裕視書歎息,以示將佐曰:「事人當如是矣」。盜唐裴度傳:王師討蔡王承宗,李師道謀緩蔡兵,乃伏。 京師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武元衡,又撃度刃三進,斷鞾刜背裂中單,又傷首,度冒氊得不死。哄導駭伏,獨騶王義持賊大呼,賊斷義手,度墜溝,賊意已死,因亡去。 給送車馬。 驅䕶蠅蟲,《漢周嘉傳》:嘉仕郡為主簿。王莽末,羣賊入汝陽城,嘉從太守何敞討賊,敞為流矢所中,賊圍統數十重,白刃交集,嘉乃擁敞以身捍之,因呵賊曰:「卿曹皆人隸也,為賊旣逆,豈有還害其君者邪!嘉請以死贖君命」。因仰天號泣。羣賊於是兩相視曰:「此義士也!」給其車馬遣送之。陳又《杜喬傳》:喬死獄中,與李固俱暴尸於城南,喬故掾 留楊匡,聞之號泣,星行到洛陽,乃著故赤幘,託為夏門亭吏,守䕶尸䘮,驅䕶蠅蟲,積十二日,都官從事執之以聞,梁太后義之而不罪。 麾之不去。 䘮而復存,五代史和凝傳:梁義成軍節度使賀瓌辟凝為從事,瓌與唐莊宗戰於胡柳,瓌戰敗,脫身走,獨凝隨之,反顧見凝,麾之使去,凝曰:「大丈夫當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耳,豈可去邪!」已而一騎追瓌幾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殺之,瓌由是得免。 元趙一徳傳:「至元十二年,國兵南伐,一徳被俘至燕,為鄭留守家奴後,其主鄭奮阿爾斯蘭以寃被誅,詔簿錄其家,羣奴各亡去,一徳獨曰:主家有禍,吾忍同路人邪?即留不去,與張錦童詣中書訴枉狀,得昭雪,還其所籍太夫人勞一徳曰:當吏籍吾家時,親戚不相顧,汝獨冒險以白吾枉,今吾家業旣䘮而復存者,皆汝力也。因分美田廬遺之,一徳謝曰:一徳雖鄙人,非有利於是也。重哀吾主無罪而受戮,故留以報主,何以田廬為?」遂不受而去。 聞命歡笑。 詣喪慟哭。《南史》:沈攸之𫝊,攸之以邊榮為留府司馬守城。張敬兒將至,人或說榮降,榮曰:「受沈公厚恩,一朝緩急,便改易本心,不能也」。城敗,見敬兒,敬兒曰:「邊公何為同人作賊,不早來」。榮曰:「沈荆州要是宋世忠臣,不可謂賊。身本不靳生,何須見問!」命斬之,榮歡笑而去,容無異色。 《北史陽固傳》:「清河王懌領太尉,辟固從事中郎,屬懌被害,不奏,懌之遇害。元乂執政,朝野震悚,懌諸子及門生寮吏莫不慮禍,避隐不出,固以常被辟命,遂獨詣䘮所,盡哀慟哭,良久乃還。僕射游肇聞而歎曰:雖欒布、王修無以尚也。君子哉若人!」皆署燕名。 不知雋賂,漢周嘉傳》:嘉,髙祖父燕,宣帝時為郡決曹掾,太守欲枉殺人,燕諫不聽,遂殺囚而黜燕,囚家守闕稱寃,詔遣覆考。燕見太守曰:「願謹定文書,皆署燕名,府君但言時病而已。使乃收燕繫獄,屢被掠楚,辭無撓屈,當下蠶室,乃歎曰:「豈可以刀鋸之餘下見先君!」遂不食而死。 又朱雋𫝊太守尹端以雋為主簿。熹平二年,端坐討賊失利,罪應棄市,雋乃羸服間行,輕齎數百金到京師,賂主章吏,得輸作左校。端喜於降免,而不知其由。雋亦終無所言。 持鋤去草 引車入陌,後漢李善𫝊善夲同縣李元蒼頭,顯宗時辟公府,再遷日南太守,從京師之官,道經李元冢,未至一里,乃脱朝服,持鋤去草,及拜墓,哭泣甚悲,身自炊爨,執鼎俎以修祭祀 。又《鮑永傳》:永初為郡功曹,王莽以永父宣不附己,欲滅其子孫,太守茍諫擁䕶之,召以為吏,更始時,封中陽侯。後建武十一年,徴為司隸校尉,行縣路,經更始墓,引車入陌下,拜哭盡哀而去,又西至扶風,椎牛,上茍諫冢,帝聞之,問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張湛對曰:仁者行之宗,忠者義之主也。仁不遺舊,忠不忘君,行之髙者也」。帝意乃釋。 烹固何害!」 志不可移,《左傳》:白公作亂,國人攻之,奔山而縊。其徒微之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焉,對曰:「余知其死所而長者,使余勿言。曰:不言將烹,乞曰:此事克則為卿,不克則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注微之匿也。長者,白公也。 晉車濟𫝊,張重華以車濟為金城令,時為石虎將麻秋所陷,濟不為秋屈,秋必欲降之,乃臨之以兵,濟辭色不撓,曰:「吾雖才,非龎徳,而受任同之,身可殺,志不可移」。乃伏劒而死。秋壯其忠節,以禮𦵏之。後重華迎致其䘮,親臨慟哭。 原欒布哭彭越。 江統送愍懐。《史記欒布傳》:布為梁大夫,使齊、漢,梟彭越頭於洛陽,詔有敢收視者,輒捕之。布從齊還,奏事越頭下,祀而哭之。 晉江統、𫝊愍懐太子,廢賈后,諷有司不許宮臣,追送江統,冒禁至伊水,拜辭。 增結轡而殉治長。 升堂以召諸生。說苑:邢蒯瞶,事詳忠二明備遺録:明王省為濟陽敎諭,靖難師至,公乃升 倫堂,召諸生謂曰:「若等知此堂何以名明倫?今日且論君臣之義,一節何如!」遂大哭,諸生亦哭,乃以頭觸堂柱而死。 島中五百,豈從漢帝之招。 坐上三千,僅得馮公之市。《史記》:田橫旣𦵏,二客穿其塜旁,孔皆自剄,下從之。髙帝聞之,乃大驚,以田橫之客皆賢,其餘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則聞田橫死,亦皆自殺債。《戰國䇿》:齊馮煖為孟嘗君收債於薛,及歸,孟嘗君曰:「 收畢乎?」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煖曰:「君言視吾家所少有者,臣竊計君家所寡有者惟義耳」。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者也。後孟嘗君就國於薛民,扶老攜幼迎道中,終日孟嘗君曰:「先生所以為文市義者,乃今見之」。忠義二。
19
原詔復七賢。白帖袁秘為郡門下議生,從太守趙謙擊黃巾,軍敗,與功曹封觀等七人以身捍刃,皆死。謙得免,詔復其門,號曰七賢。 增理無兩直,《晉張軌傳》:後漢呉詠嘗為馬賢所辟,又為太尉龎參掾。賢參相誣,罪應死,各引詠為証,詠計理無兩直,自刎而死。參賢慙愧和釋。涼州刺史張軌祭其墓而旌其子孫。 哭於東市。《晉向雄傳》:雄初仕郡為主簿,事大守王經。及經之死也,雄哭之盡哀,市人咸為之悲。後呉奮為太守,以小譴繫雄於獄。司隸鍾會於獄中辟雄為都官從事,會死,無人殯殮,雄迎䘮而𦵏之。文帝召雄而責之曰:「往者王經之死,卿哭於東市,吾不問也。今鍾會躬為叛逆,又復收𦵏,若更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王誅旣加,於法已備。雄感義收𦵏,敎亦無闕。法立於上,敎𢎞於下,何必使雄違生背死以立於時乎! 由是顯名《後漢《索盧放傳》:「放初署郡門下掾,更始時使者督行郡國太守,有事當就斬放,願以身代,遂前就斬。使者義而赦之,由是顯名。 安可負君!」《晉紀》:陸機及弟雲皆見殺,又收機司馬孫拯下獄,獄吏掠拯數百兩踝骨見,終言機寃,吏知拯義烈,謂曰:「二陸之枉,誰不知之?君可不愛身乎?」拯仰天歎曰:「陸君兄弟世之竒士,吾蒙知愛,不能救其死,忍復從而誣之乎!」孟玖等令獄吏詐為拯辭,亦𡰥三族。拯門人費慈、宰意二人詣獄明拯寃,拯譬遣之,曰:「吾義不負二陸,死是吾分,卿何為爾邪?」曰:「君旣不負二陸,僕又安可負君!固言拯寃!」玖又殺之。 桓康裝擔,《南齊書》:桓康𫝊,宋大明中,桓康隨太祖為軍容,從世祖在贑縣。泰始初,世祖起義,為郡所繫,衆皆散,康裝擔,一頭貯穆后,一頭貯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自負至山中,與門客蕭欣、楊瑑之等四十餘人相結,破郡獄,出世祖,郡追兵急,康等死戰,破之。 復歸江南,《續文獻通考》:晉祖逖有奴曰王安,遣歸石勒」。逖弟約從蘇峻反,敗而奔趙。勒以旣滅劉曜,當顯明順逆,乃誅約𡰥其族,安悵曰:「豈可使祖士雅無後!」乃竊逖庶子,道重匿之。及石氏亡,復歸江南。 必同其難,漢晉春秋》,公孫瓉為袁紹所敗。關靖曰:「吾聞君子陷人於危,必同其難,豈可獨生乎!」乃䇿馬赴紹軍而死。孤得無預!」《輟耕錄》:劉信甫為富商曹氏奴,曹瀕死,以孤託之孤之叔利孤財,妄訴於府。郡守劉察,其詐直之叔之子,不勝慙且憤,毒父死而復訴於府。適逹嚕噶齊馬馬火者,受署之初,與守不和,竟欲置孤法,并得以中守。信甫曰:「殺人者某也,孤實不知,守亦無賄,旣被鍜鍊無完膚,終無兩辭。乃厚以金帛賂逹嚕噶齊,孤得無預。而信甫減死,旣而叩蹕,陳告逹嚕噶齊以罪罷去,守復官,凡獄訟,道里費蓋鉅萬計,孤悉算償。信甫曰:「主有難奴,救脫之,分內事耳,寧望求報哉!」力辭不受。 叱令北向,先賢行狀》:袁紹領冀州牧,委審配腹心之任,以為治中別駕,并總幕府。後魏太祖兵入鄴,生縳配,謂曰:「曩者孤之行圍,何弩之多也!」配曰:「恨其少耳」。公曰:「卿忠於袁氏父子,亦自不得不爾也」。臨行,刑叱持兵者令北向曰:「吾君在北」。 城無虚井,宋紀:元兵克潭州,李芾與帳下沈忠合室盡死,潭民聞之,多舉家自盡,城無虛井,縊林木者相望。枕中出二楮,明田汝成阿,寄𫝊阿寄者,淳安徐氏僕也,徐氏昆弟别產而居,伯得一馬,仲得一牛,季寡婦,得一阿寄,年五十餘矣,寡婦泣曰:「馬則乘,牛則耕,蹌踉老僕,乃費我藜羮。阿寄歎曰:噫!主謂我力不若牛馬邪!廼畫䇿營生,示可用狀,寡婦悉簪珥之屬,得銀一十二兩,畀寄二十年,而致産數萬金,為寡婦嫁三女,婚兩郎,寡婦則阜然財雄一邑。頃之,阿寄病且死,謂寡婦曰:老奴牛馬之報盡矣!出枕中二楮,則家計鉅細悉均分之曰:以此貽兩郎君,可世守也!」言訖而終。
20
忠孝一
21
增書曰:「爾尚蓋前人之愆,惟忠惟孝。 詩曰:「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 又曰:「駕彼四牡,載驟駸駸,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禮記》曰:「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孝經》曰:「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又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史記趙世家》曰:「家聽於親,而國聽於君」。古今之公行也。 《孔子世家》曰:「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漢書》劉向𫝊曰:「奉安君父,忠孝之至也」。 《東平思王宇傳》曰:「蓋聞親親之恩,莫重於孝,尊尊之義,莫大於忠。故諸侯在位不驕以致孝,制節謹度以翼天子,然後富貴不離其身,而社稷可保」。 范升𫝊曰:「子以人不間於其父母為孝,臣以下不非其君,上為忠。 《晉書》段灼𫝊曰:「臣聞忠臣之於其君,猶孝子之於其親。進則有欣然之慶,非貪官也。退則有戚戚之憂,非懷祿也。其意在於光君榮親,情所不能已已者也。 《陳書》「徐陵𫝊曰:「擇官而仕,非曰孝家。擇事而趨,非云忠國」。 《北史》曰:士有不因學藝而重,不待爵祿而貴者何?亦云忠孝而已,竭力以奉其親。人子之行也,致身以事其君,人臣之節也。 宋孫固𫝊曰:「人以愛親之心愛其君,則無不盡矣」。 莊子曰:「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漢馬融忠經曰:「夫惟孝者必貴於忠,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及親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斯福祿至矣。 涑水司馬氏曰:「某事親無以踰於人,能不欺而已矣,其事君亦然。讀《書》《筆紀》曰:大道之世,無忠臣、無孝子,其無忠臣,非無忠臣也。夫人而莫非忠臣也,其無孝子,非無孝子也,夫人而莫非孝子也。
22
忠孝二
23
增《史記》曰:「仲尼孝子,舜、禹忠臣」。 《穀梁》𫝊曰:「於,盾也,見忠臣之至於許世子,止見孝子之至」。 《孝經緯》曰:孔子云:欲觀吾褒貶諸君之志,在《春秋》崇人倫之行在」。《孝經》、《史記》曰:「石奢為楚昭王相,行縣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縱其父而還,自繫焉。使人言於王曰:殺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廢法縱罪,非忠也。臣罪當死。王曰:追而不及,不當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遂自刎而死。 戰國䇿》:陳軫謂秦王曰:「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為臣,孝己愛其親,天下皆欲以為子。 說苑曰:「楚申鳴者,孝聞於國王,欲授之。相申鳴辭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何不受乎?」申鳴對曰:「舍父之孝子而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祿於國,立義於庭,汝樂吾無憂也,吾欲汝之相也」。申鳴曰:「諾」。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為亂,殺司馬子期。申鳴將往,死之,父止之曰:「棄父而死,其可乎?」申鳴曰:「聞夫仕者身歸於君,而祿歸於親。今旣去,父事君,得不死其難」。遂往,而以兵圍之。白公與石乞謀曰:「申鳴,天下之孝子也,往刼其父,以兵申鳴,必來。遂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鳴曰:子與吾,吾與子分楚國子不與吾子,父則死矣。申鳴流涕曰: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今已不得為父之孝子也,乃君之忠臣也」。援枹鼓之,遂殺白公,其父亦死。王賞之金百斤。申鳴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難,非忠臣也。定君之國,殺臣之父,非孝子也,何面目立於天下!」遂自殺。 《漢書》延篤𫝊曰:「篤謂前越雋太守李文徳曰:吾自束脩以來,為人臣不陷於不忠,為人子不陷於不孝,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從此而沒,下見先君逺祖,可不慙赧。 《世說》曰:呉孫皓問丞相陸凱曰:「卿一宗在朝者有幾人?」陸曰: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皓曰:「盛哉!陸曰:君賢臣,忠國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晉書》溫嶠𫝊曰:忠臣本乎孝子,奉上資乎愛親,自家刑國,於斯極矣!太眞性履純深,譽流邦族,始則承顔候色,老萊弗之加也。旣而辭親蹈義,申胥何以加焉! 卞、壼𫝊曰:「壼與蘇峻力疾而戰,死之」。二子眕、盱見父沒,相隨赴戰,同時見害。眕母裴撫二子屍哭曰:父為忠臣,汝為孝子,夫何恨乎!」 謝琰𫝊曰:孫恩冦山隂,琰出戰,殺賊甚多,繼而敗績,千秋亭與二子肇、峻俱被害。詔謂琰父子隕於君親,忠孝萃於一門焉。 《南史》劉敬宣𫝊曰:敬宣八歲,䘮母,晝夜號泣,中表異之。四月八日,敬宣見衆人灌佛,乃下頭上金鏡為母灌像,因悲泣不自勝。桓序謂其父牢之曰:卿此兒非惟家之孝子,必為國之忠臣。 《袁粲傳》曰:「粲謀誅蕭道成,為戴僧静所殺。子最大叫,抱父乞先死。粲謂最曰:我不失為忠臣,汝不失為孝子,遂父子俱死。百姓哀之,為之謡曰: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禇淵生! 《梁書謝藺𫝊》曰:「藺五歲,每父母未飯,乳媼欲令藺先飯。藺曰:旣不覺飢,彊食終不進。舅阮孝緒聞之,歎曰:「此兒在家則曾子之流,事君則藺生之匹」。因名曰藺」。 《魏書》彭城王勰𫝊曰:「髙祖詔勰曰:汝在私能孝,處公必忠。 邢巒𫝊曰:「世宗勞遣巒於東堂曰:蕭衍冦邉,旬朔滋甚,誠知將軍旋京未久,膝下難違,然東南之計,非將軍莫可,將軍其勉建殊勛,以稱朕懐,自古忠臣,亦非無孝也」。 《名臣錄》曰:范仲淹曰:狄公仁傑為子,極於孝為臣,極於忠公,嘗赴并州,過太行山,反瞻河陽,見白雲孤飛,曰:吾親在其下,久而不能去,左右為之感動。《詩》有:陟岵》陟屺,君子于役,弗忘其親。此公之謂與吁。嗟乎!孝之至也,忠之所由生乎! 唐李源𫝊曰:源,東京留守憕之子也。憕死安祿山之難,源時八歲,被俘為奴,故吏贖歸。其宗源以父死非命,不仕不娶。長慶中,年八十矣,御史中丞李徳裕薦之,穆宗下詔曰:褒忠所以勸臣節,旌孝所以激人倫,其以源守諫議大夫,遣使者持詔書袍笏就賜」。 《唐紀》曰:「王義方欲奏彈李義府,先白其母曰:義方為御史,視奸臣不糾則不忠,糾之則身危而憂及,於親為不孝,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殺身以成子之名,汝能盡忠以事君,吾死不恨! 《說郛東谷贅言》曰:孝子忠臣,代固有之,惟子能合父心,惟臣能合君心者為難能也,蓋有之矣,不多見也。是故執友窮乏,濟以麥舟。范忠宣公之心,即父之心也。河東未平,不望使相曹武惠王之心,即君之心也。 《宋史楊政傳》曰:「政父忠戰沒政甫七歳,哀號如成人。其母竒之,曰:孝於親者,必忠於君。此兒其大吾門乎! 一統志曰:「元趙𢎞毅,嘗為國史編修官,明兵入城,𢎞毅歎曰:「我今但有一死報國耳!」乃與妻解氏皆自縊。其子恭為中書管勾,亦與妻訣曰:「吾父母俱死,尚敢愛死乎!」遂公服北向再拜縊死。 元巴延布哈德濟傳曰巴延布哈」,德濟之援信州也,常南望泣曰:「我為天子司憲,視彼城之危急,忍坐視乎?吾知上報天子,下拯生民,餘皆無可恤,所念者太夫人耳」。入拜其母鮮于氏曰:「兒今不得事母矣!」母曰:「爾為忠臣,吾即死,復何恨!」巴延布哈德濟因命子額森布哈奉其母間道入福州,以江東亷訪司印送行御史臺,遂力守孤城而死。 明鄭克敬𫝊略曰:克敬官御史,常奉使還,賜之宴,不食,光祿以聞,太祖問之,對曰:「今日臣父忌日,不敢食肉」。太祖曰:「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况君命乎?」對曰:「臣聞有父子而後有君臣」。 《一統志》曰:朱益,永樂末進士,廉静寡欲,宦遊不挈,妻子卒時,惟一僕侍命之曰:「未能報吾君,親歸以忠孝」二字語吾子孫明」。陳祚𫝊畧曰:「祚仕宣徳朝,坐直諫忤旨,舉家繋獄,父竟瘐死,後出獄,疏請歸𦵏,持服,不許,明日再請,詞益痛切,薛瑄言:「祚事親以忠,感君以孝,作文送之。 《一統志》曰:劉珝,正統中進士憲廟簡入內閣,呼為「東劉先生而不名,居家孝父、母沒,各廬墓三年,所居號曰仁孝里。嘉靖初,事聞,欽撰祝文曰:「忠禆於國,孝表於鄉,為一代名臣」云。 明馮恩傳略曰:「恩論張孚敬及汪鋐、方獻夫之奸,逮繫詔獄幾死,子行可年十四,請以身代于長安街,刺血書疏,自縳闕下。通政陳經為引奏,帝動容曰:忠孝乃出一家邪!」
24
忠孝三
25
增國楨。 家寳晉書:髙宻孝以承親,忠以奉上,實國之楨。 山堂肆考:宋時杜孟游太學,因童貫、蔡京用事,幡然而歸,嘗訓子孫曰:「忠孝,吾家之寳」。經史吾家之田,號為寳田杜氏」。 投箸 捽胡。宋書建平宣簡王宏傳:劉璡上書云:「王之事太妃也,朝夕不違養,甘苦不見色。帳下進珍饌,太妃米食,王投箸輟飯」。臣聞求忠臣者于孝子之門,安有孝如王而不忠者乎? 《漢書:莽何羅反,金日磾捽胡投何羅殿下,得擒縳之,窮治皆伏辜。由是著忠孝節。注:胡頸也,捽胡,捽其頸而投殿下也。 原石奢自刎,畢諶出亡,史記石奢事詳忠孝二妻白帖畢諶為兖州別駕,張邈刼其母弟 , 子魏太祖謝遣之,曰:「卿老母在,彼當去」。諶頓首無二心,既遂出亡。呂布破張邈,生得諶。諶懼,太祖曰:「孝于親豈不忠于君!君子不罪之」,用為魯相。 增兩節並𢎞 二理同極。《南齊書元孫曰:「王尊驅驥,王陽回車,欲令忠孝並𢎞臣子兩節居南史,褚彥回謂齊髙帝曰:「栁世隆事,陛下,在危盡忠」。 憂杖而後起,立人之夲。二理同極。 亡家憂國。 立身成名,《漢書》:公孫述使刺客刺來歙、歙書,表投筆抽刀而絶。帝省書流涕,乃賜䇿曰:「中即將來」。歙攻戰連年,平定隴、羌,憂國亡家,忠孝顯著」。 彚書王珪拜禮部尚書兼魏王師,王問珪:「何以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盡忠。陛下,王之父,事思盡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不遠不撓」。 可移可事:《晉書》:王允知死不撓,求仁不逺,期在忠孝, 北史,栁遐傳栁遐,立身之道,進退有節,觀其眷戀墳隴,其孝可移于朝廷,盡禮舊主,其忠可事于新君。 非為富貴。 即是神仙,《宋史宗室不●傳》:不●性篤孝,生七歲,遭父北遷,思慕涕泣,長而力學。母曹氏止之,荅曰:「君父仇未報,非敢志富貴也」。仙明沈練重修岳王祠,文忠臣孝子,即是神。 為赴魏軍。 豈知王臘!《三國志》:諸葛亮子瞻督諸軍至涪亭,戰死于陣,瞻子尚歎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馳赴魏軍而死骸!」漢陳寵傳寵曽祖父,咸見王莽誅,何武、鮑宣等即乞 骨去職,三子皆在位後,悉令解官歸郷里,閉門不出入,猶用漢家祖臘。人問其故,曰:「吾祖宗豈知有王氏臘乎!」考叔稱純。 李嵩何罪!左傳:潁考叔聞鄭莊公誓不見母,有獻于公,公賜之羮,食而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請以遺之」。公感其言,遂為母子如初。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 晉紀:秦主姚興太后卒,羣臣請依漢、魏故事,既𦵏即吉,尚書即李嵩上疏曰:「孝治天下,先王之髙事也,宜遵聖性,以光道訓。既𦵏之後,素服臨朝」。尹緯駁曰:「嵩矯常越禮,請付有司論罪」。興曰:忠臣孝子,有何罪乎? 先臣所敎。 愚夫不為,《宋紀》范純仁遺表云:先天下而憂,期不負聖人之學,此先臣所以敎子而微臣資以事君者也。《武北史》:裴譲之弟諏之奔關右,兄弟五人皆拘繫齊神。 問云:「諏之何在?」荅曰:「昔呉、蜀二國諸葛兄弟各得盡心,況譲之老母在此,君臣分定,失忠與孝,愚夫不為」。 敢諱家客,不為園郎。《唐書馬周傳》:周至長安舍中,即將常何家,為何條二十餘事,皆當世所切。太宗怪問何何?」對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敎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子漢書》,元帝崩,故事,近臣皆隨陵為園,即金日磾弟倫,敞以世名忠孝太后,詔留侍成帝。 死則塞禍。 貴不為榮,《漢紀》:督郵呉道受詔捕范滂,縣令郭揖出觧印,綅引與俱亡。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滂跪受教,再拜而辭」。江晉紀》:秦攻梓潼,太守周虓固守涪城,遣歩騎送母趣 陵,朱彤邀而獲之,虓遂降。堅欲以虓為尚書,即虓曰:「䝉晉厚恩,但老母見獲,失節于此。母之獲全,秦之惠也。雖公侯之貴,不以為榮」。遂不仕。天為降印。 金以名軍,《博物志》:太尉常山張顥為梁相,天新雨後,有鳥如山,雀飛翔近地,民爭取之,即為一員。石顥令搥破之,得一金,印曰「忠孝侯印」。顥表上之,藏于官庫。後議即樊行𡰥校書《東觀表》,上言:「堯、舜之時,舊有此官,今天降印,宜可復置,給金史」。正大二年,取河朔諸路歸正人,悉送蜜院,增月 米三倍他軍,歲時犒燕,名曰忠孝軍。 援枹以鼓。 叱馭而行,《說苑》:楚申鳴事詳忠孝二道。《漢書》:王尊為益州刺史至九折坂,曰:「此非王陽所畏 邪?」叱其馭曰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何以見祖!」 皆知顯親。一統志:宋張鏜,僕射浚之後。益王立,詔天下勤王。鏜起兵衡山,兵敗被執。元參政崔斌欲降之,罵曰:「今日降而死,何以見我祖魏公于地下?」 又,宋周虎守和州,母何氏傾家貲以犒軍士,破敵全城,封感義郡夫人。其誥畧云:「使天下之為人母者皆知,以是敎其子,使天下之為人子者皆知」。以是顯其親。 惟此三子。 幸有二弟《初潭集陳元方曰:昔髙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竒、董仲舒放孝子符起惟此三君,髙明之君,惟此三子,忠臣、孝子。 《元紀》:明兵取益都路,布延布哈捍城力戰,城陷,告其母曰:「兒不能兩全忠孝,幸有二弟,當為終養拜母,而別趨官舍,坐堂上,不屈而死。 恒思歸國。 何可假人!《陳書》:梁元帝時,沈炯為西魏所擄,魏人甚禮之。炯以母老在東,恒思歸國,恐魏人愛其文才而留之,閉戸卻掃,無所交遊,時有文章,隨即棄毀,不令流布。 《世說》:孝武問王爽:「卿何如卿?」兄爽荅曰:「風流秀出,臣不如恭。至于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受戒孔子,令見先人。《宋紀》:元平章政事亷希憲,立朝讜正,元主受常令受帝師僧帕克斯巴戒希憲曰:「臣已孔子戒矣!」元主曰:「孔子亦有戒邪?」對曰:「為臣當忠,為子當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 又元圍潭州,尹穀時寓居城中,知事不可為,乃為二子冠,招郷人行冠禮,郷人曰:「此何時?行此迂濶事?」穀曰:「正欲令兒曹冠帶見先人耳」。禮畢,與其家人自焚。 不得承命。 豈復全交!《南史》:宋竟陵王誕反,以劉琨之為參軍,琨之辭曰:「忠孝不得並全」。琨之有老父在,不得承命」。誕囚而殺之」。 《漢書臧洪傳》:洪荅袁紹書》曰:「夲州被侵,郡將遘戹,請師見拒,辭行被拘,使洪故君,遂致淪滅。豈得復全交友之道,重虧忠孝之門乎! 經門揮涕 謁帝改容,《晉書》:殷仲堪鎮江陵,桓靈寳攻之。後仲堪走,惟羅企生從路經家門。弟遵生曰:「家有老母,將欲何之?」企生揮淚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養不失一門之內,有忠與孝,亦復何恨!」《北史》:普泰初,崔猷遷司徒從事中,即既遭家難,遂間行入關。及謁魏孝武,哀動左右,帝為之改容目送曰:「忠孝之道,萃此一門」。 求郡養母。 取心祭父。《宋紀》:洪皓留金十五年而還,入對內殿,求郡養母。帝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豈可捨朕去邪!」 元紀察罕特穆爾為田豐王士誠所刺,訃聞,帝震悼,令庫庫特穆爾襲父職,身率將士,誓必復仇,遂克之,取田豐、王士誠之心以祭父。 同日而至。 一方所歸,宋紀:文天祥死,有義士張毅甫者,負天祥骸骨,歸𦵏吉州,適家人亦自惠州奉其母,曾夫人之柩,同日而至,人以為忠孝所感孝。晉書沮渠蒙遜傳:羅仇謂其弟麴粥曰:吾家累世忠為一方所歸,寕人負我,毋我負人」。 宜有甄錄。 以為鏡戒。《北史》:崔光韶弟光伯除北海太守,有司以其吏滿奏代,詔曰:「光伯自涖海沂,清風逺著,兼其兄光韶復能辭榮侍養,兄弟忠孝,宜有甄錄,可更任三年,以廣風化」。曰:《漢書》,帝以三公多見罪,退欲馮勤以善自終,因誡之 忠臣孝子,覧照前世,以為鏡戒,能盡忠于國,則爵賞光字,當世功名列于不朽,可不勉哉! 卜以善俗。 詩為諫書《漢書》嚴遵卜筮于成都,與人子言依于孝,與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勢導之,以善 。又王式為昌邑王師後,王賀嗣位,以滛亂廢治事,使者責問式曰:「師何以無諫書?」式對曰:「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為王反覆誦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無諫書」。。 端禮常賜書。 敬宗不識字,一統志》:宋錢端禮為俶六世孫髙宗常御書「忠孝之家」四字賜之, 性理,樂菴李氏曰:人讀書須是識字,許敬宗不識忠孝字。 陽城語諸生。 景讓舉一爵,《唐陽城傳》:城遷國子司業,引諸生告之曰:「凡學者,所以學為忠與孝也,諸生有不省親者乎?」明日,謁城,還養者二十輩,三年不歸,侍者斥之曰:「南郡新書》,大中間丞即宴席。蔣伸在坐,忽酌一杯,言 坐上有孝于家、忠于國者飲此爵。衆皆肅然,無敢舉者。獨李公景讓起,引此爵。蔣曰:宜然。 為君為父,付一笑於此生」。 事宋,事元敢二心以逃死。《一統志》:宋李成大知金壇縣,元兵至,吏民脅成大降,乃潛與胡用存謀復金壇,事泄,榜掠不屈,先殺其二子,笑曰:「子為父死,臣為君死」。遂遇害。 《宋史》:厓山既平,文天祥被執,張𢎞範謂天祥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以事宋者事元,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心乎!」
26
忠孝四
27
原辭母白帖:魏王經為尚書,髙貴郷公,欲討司馬文王、王、沈、王經皆預謀謀,訖沈走告,文王,經獨不行,被收,泣辭母母,顔色不變,曰:「為子則孝,為臣則忠,人誰不死,死得所,何恨之有!」 辭主《三國志》:蜀徐庶從先主曹公獲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今失老母,方寸亂矣!」遂詣曹公。 不兩全晉周處傳處為中丞,朝臣惡其疆直,乃使隸夏侯駿西征。孫秀知其將死,謂之曰:「卿有老母,可以辭。處曰:忠孝安得兩全!既辭親事君,父母安得而子乎!今日我死所也」。 增天子題碑。唐書韓思復傳:思復卒,謚曰文。天子親題其碑曰「有唐忠孝韓長山之墓」。 安君定親,《三國志》:魏文帝終制曰:「忠臣孝子,宜思仲尼釋之之言鍳,華元、明帝之戒,所以安君定親,斯則聖賢之忠孝矣」。 乃心夲朝《晉書》:武帝時,吉挹守魏興,苻堅遣將來攻,力不能抗,不食而死。桓沖上言曰:「故輕車將軍、魏興太守吉挹、祖朗,西臺傾覆,隕身守節。挹世篤忠孝,乃心夲朝。 戒子努力。《宋史》:杜衍為宋賢相,卒時年八十,諡正獻,戒其子努力忠孝。 鄉里易名。一統志:宋曹矩少以純孝聞,累遷左屯田,即中,焚黃之夕,芝生墓上,詔以所居為忠孝郷,孝芝里。
28
忠孝五
29
原表梁元帝上忠臣𫝊表曰:「資父事君,實曰嚴敬,求忠出孝,義兼臣子。是以冬溫夏凊,盡事親之節進,思將美懷出奉之義,羲軒改物,殷周受命,三能十亂,九棘五臣,靡不夙夜在公,忠為令徳,若縉雲得姓之子,姬昌魯衛之臣,是知理合君親,孝忠一體,性與率由,因心致極,臣連華霄漢,憑暉日月,三握再吐,夙奉紫庭之慈,春詩秋禮,早蒙丹扆之訓。宣帝褒徳,麟閣畫充國之形。顯宗念功,雲臺圖仲華之像」。
30
增書宋謝枋得與程鉅夫書,畧曰:枋得宋室孤臣,所以不死者,九十三歳老母在堂耳,今天已奪,其恃枋得,無意人間事矣。執事薦士時,豈知枋得有母之䘮?𫝊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為人臣不盡孝於家而能忠於國者,未之有也。語曰:人苦不自知枋得。自知不才久矣,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李左車猶言之,況稍知詩、書識禮義者乎?且忠臣論事,必識大體,君子取人,先觀大節,執事不可稱非其人,而負求才之意。𫝊曰:為人子止於孝,為人臣止於忠,某不能為忠,臣猶願為孝子。 明宋濂荅郡守聘《五經師書畧》曰:古之通經者,非思騰簸口舌,以聾瞽時俗,實欲學為忠孝而孝者,又百行之冠冕,茍於孝道有闕,則雖分析經義,如蠶絲牛毛,徒召辱耳。陽城為學官時,謂諸生曰:凡學者,學為忠與孝也,諸生有不省親者乎?其有不省親者,即斥去之,此古人龜鑑也。濂嚴父年垂八十旦暮,弄雛親側,以盡愛日之誠,猶懼不足,乃使去之以臨諸生,諸生將何以取法乎?諸生尚不欲久去膝下,况為師者乃可爾乎?世豈無陽城,將何面目以見之也?執事何為欲強之乎?
31
增序馬融《忠經序》曰:「《忠經》者,蓋出於《孝經》也。仲尼言孝者所以事君之義,則知孝者俟忠而成之,所以荅君親之恩,明臣子之分。忠不可廢於國,孝不可絶於家。孝旣有經,忠則猶缺,故述仲尼之說,作《忠經》焉。
32
御定淵鑑𩔖函卷二百七十
URN: ctp:ws171584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