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十三》

電子圖書館
1 十三:
橽:《集韻》《類篇》𠀤他達切,音撻。所以洩水。

2 十三:
㯪:同櫺。

3 十三:
㯫:《唐韻》强魚切《集韻》求於切,𠀤音渠。《玉篇》藩落。《博雅》㯫,地籬也。《廣韻》枯籬名。

4 十三:
橾:《唐韻》山芻切,音毹。《說文》車軸中空也。又《集韻》春朱切,音樞。又蘇后切,音瞍。義𠀤同。又《集韻》千遙切。同𣂀。鍫也。又《正韻》蘇曹切,音騷。槮本字。櫹橾,長貌。見槮字註。

5 十三:
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良切,音薑。《說文》枋也。一曰鋤柄。《釋名》齊人謂鋤柄曰橿。橿然,正直也。又《唐韻》一名檍,萬年木。《爾雅·釋木》杻檍。《註》材中車輞。關西呼杻子。一名土橿。《周禮·冬官考工記》斬三材。《註》轂用雜楡,輻以檀,牙以橿。又《爾雅·釋木》棧木。《註》橿木也。江東呼木觡。又橿橿,彊盛也。《揚子·太𤣥經》左右橿橿。又山名。《山海經》橿谷之山,多赤銅。
考證:〔《逸雅》齊人謂鋤柄曰橿。〕謹照原書逸雅改釋名。

6 十三:
𣛱:《廣韻》《集韻》𠀤徒感切,音窞。木名。又《集韻》《類篇》𠀤同欖。

7 十三:
𣛲:㯉字之譌。

8 十三:
檀:《唐韻》徒干切《集韻》唐干切《正韻》唐闌切,𠀤音壇。《說文》木也。《·小雅》爰有樹檀。《註》善木。《鄭風》無折我樹檀。《註》强韌之木。《周禮·冬官考工記》鄭註:輻以檀。又《本草》紫檀白檀。《綱目》總謂之旃檀。又州名。《前漢·地理志》白檀縣,屬漁陽郡。唐置檀州。又姓。《統譜》齊公族有食瑕丘檀城,因以爲氏。又《集韻》時戰切,音善。人名。春秋饔人檀。
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車輻。〕謹按考工記無中車輻之文。今改考工記鄭註輻以檀。

9 十三:
檁:《集韻》力錦切,音凜。屋上橫木。

10 十三:
檂:《唐韻》女容切《集韻》泥容切,𠀤音濃。木名。

11 十三:
𣛳:同𣔵。

12 十三:
檃:《唐韻》於謹切《集韻》倚謹切,𠀤音隱。本作櫽。《說文》桰也。《註》正邪曲之器,楺曲者曰檃,正方者曰桰。《荀子·性惡篇》构木,必待檃栝烝矯然後直。《淮南子·脩務訓》其曲中規,檃栝之力。又與隱同。《後漢·鄧訓傳》考量隱栝。又《韻會》於靳切,音㒚。義同。
考證:〔《淮南子·務脩訓》〕謹照原書務脩訓改脩務訓。

13 十三:
𣛴:《集韻》虎感切,音顑。木裂文。

14 十三:
𣛵:《集韻》《類篇》𠀤七約切,音鵲。木皮理錯也。或省作皵。又作棤。《爾雅·音釋》七各切,音錯。木皮甲錯也。《爾雅·釋木》棤,皵。《疏》木皮甲麤錯者名棤。亦名皵。○按《爾雅》棤音錯,皵,思積切,音舄。義同,音形俱別。今從《類篇》合二體爲一字。

15 十三:
檄:《唐韻》胡狄切《集韻》《韻會》《正韻》𠛬狄切,𠀤音薂。《說文》下尺書也。《顏師古曰》檄者,以木𥳑爲書,長尺二寸,用徵召也。《前漢·申屠嘉傳》爲檄召通。又有急,則加以雞羽揷之,示速疾也。《史記·漢高紀》以羽檄徵天下兵。又《韻會》陳彼之惡,說此之德,曉諭百姓之書也。又曰:檄,皎也,明言此使令皎然而識也。漢《司馬相如·諭巴蜀檄》、魏《陳琳·討曹操檄》皆是。又《逸雅》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書文也。又長檄,印封長牒也。《後漢·安帝紀》民窮困道路,欲歸本郡,在所爲封長檄。又檄櫂直上。《爾雅·釋木》無枝爲檄。又檄糴,疾貌。《嵆康·琴賦》懰檄糴以奔邀。又《唐韻》胡敎切,音效。《郭璞·蜜蜂賦》誅戮峻于鈇鉞,招徵速乎羽檄。集不謀而同期,動不安而齊約。
考證:〔櫂直上也。〕謹照爾雅註原文改檄櫂直上。

16 十三:
㯬:《唐韻》良冉切,音斂。功勤之稱。

17 十三:
𣛶:同榝。

18 十三:
檅:《集韻》須銳切,音歲。《玉篇》小棺也。

19 十三:
檆:《說文》杉本字。徐鉉曰:俗作杉,非。詳杉字註。

20 十三:
檇:《唐韻》《集韻》𠀤遵綏切,音嗺。《說文》以木有所擣也。又《集韻》遵爲切,醉平聲。檇李,地名。《春秋·定十四年》越敗吳于檇李。《集韻》或作㰎。《韻會》或作雋。又《唐韻》《韻會》𠀤將遂切,音醉。公羊傳謂之醉李。今吳郡嘉興縣。

21 十三:
㯭:本作櫓,或作樐。詳櫓字註。

22 十三:
㯮:《唐韻》市玉切《集韻》殊玉切,𠀤音蜀。《玉篇》木名,似柳,大葉而赤。

23 十三:
檈:《唐韻》似宣切《集韻》《類篇》甸宣切,𠀤音旋。《說文》圜案也。《廣韻》承食之案。又《唐韻》相倫切《集韻》須倫切,𠀤音荀。義同。又《集韻》《類篇》𠀤隨戀切,旋去聲。一曰以繩轉軸也。一曰裁木爲器也。

24 十三:
㯯:《唐韻》《集韻》𠀤古送切,音貢。格木也。《說文》同㔶。小杯名。又《類篇》都感切,音黕。篋類。又《類篇》郡羽切,音窶。㯯盨,負戴器。

25 十三:
𣛷:《類篇》阻限切,音醆。木名。

26 十三:
檉:《唐韻》丑貞切《集韻》《韻會》癡貞切《正韻》丑成切,𠀤音頳。《說文》河柳也。《·大雅》其檉其椐。《爾雅翼》檉葉細如絲,婀娜可愛,天之將雨,檉先起氣以應之,故一名雨師,而字从聖。又《酉陽雜俎》涼州有赤白檉。又檉樹,一年三秀。《本草衍義》謂之三春柳。又《張衡·南都賦註》檉似柏而香,今檉中有脂,號檉乳。又《詩疏廣要》檉非獨知雨,又能負霜雪。大寒不凋,有異餘柳。《梁江淹·檉頌》木貴冬榮,檉實寒色。又地名。《春秋·僖元年》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于檉。

27 十三:
𣛸:《類篇》疾則切,音賊。木名。

28 十三:
檊:《集韻》居案切,音幹。木名。柘也。一曰檀也。

29 十三:
檋:《集韻》拘玉切,音臼。《史記·河渠書·乗橋註》作檋。徐廣曰:直轅車也。詳橋字註。亦同梮。詳梮字註。

30 十三:
㯰:同植。《說文》植重文。

31 十三:
檌:《篇海》徂賄切,音罪。倒損也。出《揚子·方言》。

32 十三:
檍:《廣韻》於力切《集韻》《韻會》乙力切,𠀤音億。《說文》杶也。可爲弓材。《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取幹之道,柘爲上,檍次之。《爾雅·釋木》杻,檍。《郭註》似棣,細葉。《陸璣·隰有杻疏》名萬歲樹。取億萬之義。《韻會》或作𣟥。又《集韻》《類篇》𠀤于記切,音意。義同。
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工人取幹之道,柘爲上,檍次之。〕謹照原文工人改弓人。

33 十三:
檎:《唐韻》巨今切《集韻》《韻會》《正韻》渠今切,𠀤音琴。《玉篇》林檎,果名。《左思·蜀都賦》其園則有林檎、枇杷。《本草圖經》林檎,或謂之來禽,木似柰,實比柰差圓,六七月熟。有二種,甘者早熟而味肥美,酢者差晚,須熟爛乃堪噉。《學圃餘疏》花紅,卽古林檎。《廣志》似赤柰。亦名黑檎。

34 十三:
檏:同樸。又陽樸,地名,在蜀郡。《呂覽·本味篇》和之美者,陽樸之薑,招搖之桂。

35 十三:
檐:《唐韻》《集韻》《韻會》余廉切《正韻》移廉切,𠀤音鹽。《說文》㮰也。《徐曰》俗作簷,非是。《禮·明堂位》復廟重檐。《註》重檐,外檐下壁復安板檐,以避風雨。見梠字註。又見樀字註。又別作櫩。《何晏·景福殿賦》飛櫩翼以軒翥。《韻會》又作厃。《揚子·方言》秦謂之桷,齊謂之厃。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濫切,音擔。通作檐。《管子·七法篇》不明于則,而欲出號令,猶檐竿而欲定其未。又星名。《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郭註》荆楚人呼牽牛星爲檐鼓。檐者荷也。厃字原作𠓜下厂。

36 十三:
檑:《集韻》盧回切,音雷。木名。又《類篇》同礌。《埤蒼》推石自高而下也。亦作雷。《周禮·秋官·職金疏》雷,守城捍禦之具。又《司馬相如·子虚賦》礧石相擊。

37 十三:
𣛹:《集韻》淳沿切,音遄。《說文》木也。亦作椯、𣖃。又《類篇》楚委切,箠也,剟也。

38 十三:
檒:《玉篇》古文風字。註見部首。又《類篇》風行木上曰檒。又同楓。又《唐韻》檒梵,聲也。又《唐韻》房戎切。義同。

39 十三:
檓:《韻會》許委切《類篇》虎委切,𠀤音毀。大椒也。《爾雅·釋木》檓,大椒。《郭註》今椒樹叢生實大者名爲檓。

40 十三:
𣛺:《唐韻》親吉切《集韻》戚悉切,𠀤音七。《說文》木可爲杖。又《集韻》悉七切,音悉。義同。

41 十三:
檔:《唐韻》《集韻》《類篇》𠀤都郞切,音當。《玉篇》木牀也。《集韻》木名。又《類篇》登浪切,當去聲。橫木框檔。又《集韻》下浪切,音讜。義同。

42 十三:
檕:《唐韻》古詣切《集韻》吉詣切,𠀤音係。《說文》繘耑木也。《正字通》糾線小椎,繫絲端而轉機,形如撞鐘椎,故字从𣪠。○按《易·井卦》彖辭汔至变未繘井,則繘乃汲水之綆,檕當爲桔槹上橫木,所以轉機。《方言》註亦云:繘,汲水索。似从經解爲是。又《唐韻》苦奚切《集韻》牽奚切,𠀤音谿。義同。又檕梅。木名。見朹字註。又《類篇》堅奚切,音雞。檕迷,木名。
考證:〔按易井卦彖辭,汔至,未繘井。〕謹照原文汔至下增变字。

43 十三:
檖:《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徐醉切,音遂。《說文》作𣔾,羅也。《爾雅·釋木》檖蘿。《郭註》今楊檖也。實似梨而小酢,可食。《·秦風》隰有樹檖。《陸璣疏》檖,一名赤蘿,一名山梨,一名鹿梨,一名鼠梨。今人種之,極有脃美如梨者。又《埤雅》檖,木文細密如羅,亦有華者,俗謂之羅錦。又檖,順也。《淮南子·齊俗訓》披斷撥檖。
考證:〔《爾雅·釋木》𣔾蘿。〕謹照原文𣔾改檖。

44 十三:
㯱:《唐韻》符霄切,音瓢。《說文》囊張大貌。从㯻省,匋聲。《石鼓文》其魚維何,維鱮與鯉。何以㯱之,維楊與柳。又《唐韻》普袍切,音藨。又《五音集韻》叵到切,音𦢭。義𠀤同。○按《說文》別立㯻部,今倂入。

45 十三:
檗:《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博阨切,音伯。《說文》黃木也。《本草》檗,或作蘖。《司馬相如·子虚賦》檗離朱楊。《張揖曰》檗,皮可染者。又小檗。《本草》陶弘景曰:子檗,樹小,狀似石榴,皮黃而苦。又《類篇》蒲歷切,音椑。槃也。从檗。蘖,非。

46 十三:
檘:同檗。又《集韻》同枰。或作檘。

47 十三:
檙:《集韻》都挺切,音鼎。《廣雅》棓也。

48 十三:
𣛻:《集韻》達協切,音牒。屋笮板。

49 十三:
㯲:《集韻》《類篇》𠀤居䕃切,音禁。《揚子·方言》格也。《類篇》今竹木格。一曰所以杆門。

50 十三:
檚:《篇海》創祖切,音楚。檟檚也。《正字通》俗楚字。

51 十三:
檛:《唐韻》陟瓜切《集韻》《韻會》張瓜切《正韻》職瓜切,𠀤音撾。箠也。《玉篇》策也。《左傳·文十三年》乃行,繞朝贈之以策。《杜註》策馬檛也。左作簻,又別作𥬸。又《集韻》莊華切,音髽。義同。
考證:〔《左傳·文十一年》士會適晉繞朝贈之以策。〕謹照原文十一年改為十三年。士會適晉四字改乃行二字。

52 十三:
檜:《唐韻》古會切《集韻》《韻會》《正韻》古外切,𠀤音膾。《爾雅·釋木》檜,柏葉松身。《翼雅》性耐寒,其樹大,可爲棺椁及舟。《詩·衞風》檜楫松舟。又棺飾也。《左傳·成二年》棺有翰檜。《杜註》翰,兩旁飾。檜,棺上飾。又通旝。《左傳·桓五年》旝動而鼓。《音義》又作檜。建大木,置石其上,發機以磓敵者也。又國名。祝融之後。《·檜風》本作檜。《左傳·襄二十九年》自鄶而下無譏焉。作鄶。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活切,音括。《孔氏·禹貢·栝柏註》柏葉松身。與此一也。
考證:〔《·鄘風》檜楫松舟。〕謹照原文鄘風改爲衞風。〔《鄭註》翰,兩旁飾。〕謹照原文鄭註改杜註。〔《音釋》又作檜。建大木,置石其上,發機以鎚敵者也。〕謹照原文音釋改音義。鎚敵改磓敵。

53 十三:
檝:同楫。《管子·兵法篇》歷水谷,不須舟檝。《淮南子·主術訓》舟檝所通,莫不賔服。

54 十三:
𣛼:𣟵、㰕𠀤同。

55 十三:
檞:《唐韻》佳買切,音解。松樠也。與㯽榔、艾蒳皆可合香。又《集韻》《類篇》𠀤下買切,音蟹。義同。

56 十三:
檟:《唐韻》古雅切《集韻》《韻會》舉下切,𠀤音賈。《說文》楸也。《左傳·哀十一年》伍員曰:樹吾墓檟。又《左傳·襄三年》穆姜使擇美檟。《爾雅疏》引作榎。又《左傳註》引榎作檟。又《爾雅·釋木》檟,苦荼。《註》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煑作羹飮。今呼早采者爲茶,晚取者爲茗。一名荈。

57 十三:
檠:《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京切,音擎。《說文》榜也。《唐韻》所以正弓。或作𢐧。通作㯳。《·秦風》竹閉緄縢。《釋文》弓檠曰䩛。《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註》內之檠中。《淮南子·修務訓》弓必待檠,而後能調。又借作燈檠字。檠,架也。韓愈有短檠歌。又《唐韻》居影切《集韻》《韻會》舉影切,𠀤音景。義同。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敬切,音競。檠子,疉名。《類篇》有足所以几物,卽隔子也。《前漢·地理志》朝鮮民飮食以籩豆。《師古註》以竹曰籩,以木曰豆,今之檠也。
考證:〔《·秦風》竹閉緄縢。《箋》弓檠曰䩛。〕謹照原文箋改釋文。

58 十三:
㯳:同檠。《前漢·蘇武傳》能㯳弓弩,作㯳。

59 十三:
檡:《唐韻》場伯切《集韻》《韻會》《正韻》直格切,𠀤音宅。《唐韻》檡棘善理堅韌者,可以爲射決。《周禮·夏官·繕人註》決用正,王棘若檡棘。又《集韻》達各切,音鐸。又《五音集韻》夷益切,音奕。義𠀤同。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施隻切,音釋。義同。又梬棗也。又《唐韻》《集韻》𠀤同都切,音徒。楚人謂虎子爲於菟。《前漢·班固敘傳》作檡。

60 十三:
檢:《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奄切,兼上聲。《說文》書署也。《徐曰》書函之蓋,三刻其上,繩緘之,然後塡以泥,題書其上而印之也。《周禮·地官·司市註》璽節印章,如今斗檢封。又玉檢,以玉爲檢也。《前漢·武帝紀封禪註》金泥玉檢。又書袠之簽曰檢。《後漢·公孫瓚傳》皁囊施檢。《類篇》俗謂之燕尾,又謂之排。又檢制也。《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又《爾雅·釋詁》檢,同也。《郭註》模範同等。又檢式也。《淮南子·主術訓》人主立法,先自爲檢式儀表,故令行于天下。又櫽栝謂之檢。《揚子·法言》蠢迪檢押。又檢點,官名。《宋史·太祖紀》爲都檢點。又《韻會》俗謂文書藳曰檢子。又姓也。《姓苑》漢句章尉檢其明,避諱改作𥳑。

61 十三:
𣛽:《類篇》則駕切,音榨。木名。

62 十三:
𣛾:《類篇》他𠋫切,音透。地名。在高陵。

63 十三:
檣:《唐韻》在良切《集韻》《韻會》慈良切,𠀤音牆。《玉篇》船檣,帆柱也。本作檣。《王粲·從軍詩》柎衿倚舟檣。

64 十三:
檤:《集韻》大到切,音導。木名。或作𣜦。

65 十三:
𣛿:同櫲。

66 十三:
檥:《唐韻》《韻會》𠀤魚倚切,音蟻。或作艤。《類篇》附船著岸也。《史記·項羽紀》烏江亭長檥舟待項羽。《應劭曰》檥,正也。孟康曰:檥,附也。○按《正韻》養里切,音以,非。又《集韻》牛何切,音莪。義同。又《集韻》魚羈切《韻會》疑羈切,𠀤音宜。《說文》榦也。一曰立木以表物。又《正韻》延知切,音夷。義同。本作〈木䕏〉,俗省作檥。

67 十三:
𣜀:《集韻》同樾。

68 十三:
檦:《篇海》方小切,音表。表也。《北魏書·禮志》爲方陳鹵簿,列步騎,內外四重,列檦建旌。又《淮南子·本經訓》檦枺欂櫨,以相支持。《註》檦,枺柱類。又人名。《後魏·李訢傳》趙郡范檦。

69 十三:
𣜁:《類篇》式支切,音施。杶也。

70 十三:
檧:《廣韻》蘇公切《集韻》蘇叢切,𠀤音鬆。小籠也。《揚子·方言》箸筩,自關而西謂之桶檧。《註》今俗亦通呼小籠爲桶檧。又《廣韻》先孔切《集韻》損動切,𠀤音㪌。義同。

71 十三:
𣜂:《篇海》私盍切,三入聲。《紫雲韻》枯𣜂也。

72 十三:
𣜃:《集韻》同楢。

73 十三:
𣜄:《玉篇》力戈切《集韻》盧戈切,𠀤音螺。《玉篇》木名。中箭笴。《類篇》與𣠾同。又《集韻》盧臥切,羅去聲。義同。

74 十三:
𣜅:《玉篇》與𣛹同。

75 十三:
𣜆:《字彙補》之善切,音膳。木名。見《廣雅》。

76 十三:
𣜇:《字彙補》子敵切,音卽。木名。《廣雅》檉𣜇也。

77 十三:
𣜈:《韻會》古文秦字。註詳禾部五畫。

URN: ctp:kangxi-zidian/75/13